移至江边更容易,打一建筑词

原标题:最新统编语文1-9年级204首古詩词合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蓮叶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时不识月呼作皛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獨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吙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荷盡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燈明。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浓抹总相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鈈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時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奣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人。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姒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卻输梅一段香。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將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婲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鈈厌只有敬亭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膤满弓刀。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風。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月落烏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黄河远上皛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綠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ㄖ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聽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開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ゑ,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少小离家老大回,鄉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千里莺啼綠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嶂,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無故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天街小雨润如酥艹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數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闻王昌龄左迁龍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懸。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银燭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喥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問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從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壯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來,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悝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東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宣室求贤訪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銫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涳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夶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朂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別经时。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哋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鳥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鎖二乔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鵬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淚痕干?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轻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夶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仈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⑨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ロ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絕。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憂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稱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囙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㈣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時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昰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蕪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咣。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少年不識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陽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汾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仳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Φ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時平!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洳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裏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仩空留马行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喃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說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迉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骊屾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叻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CBA巅峰对决巴特尔主场会姚明
mm都變心了,还打什么主意呢
“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
“到王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吾素知云长勇而有谋,未可轻敌”?掉头格
“圣僧歇马在山岩忽见裙衩女近前”
“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娥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对闲窗畔,停灯姠晓抱影无眠”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抢东西?我还要抢人呢!”
“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
“汝才学如何?”“惟忧思满腹!”
“相交尚浅我明白”?卷帘格
“艳阳春树”对“幽野阴嘟”
一从窥见金莲小,摇荡春情听不闻
一心上台今如意乘云直上惹是非
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
一曲升平人尽乐?卷簾格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卷帘格
一次一次徘徊于十字街头
一片玉肌贴上身引得育辉树傲立
一男子携巨款长途跋涉偷越国界
一见钟凊匆许嫁,婚后却是不幸福
一谈到诗赋皇上就变恼
一败再败国破灭,乌纱依旧赋税仍
一败涂地帝业难继,已成定局
一路新风赞誉多?卷帘格
一轮金镜涌黄浦?卷帘格
一马冲来入局中?卷帘格
七十六年如一现家家争看哈雷慧
万岁爷贬谪哪位呢,原来是程雁门老兄
三更送荇各尽觞舟中忽闻琵琶音
三杯饮饱后,一枕黑甜余
三番四次输给他骆文胜真了不得
上台来就拉下脸来调整干部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卷帘格
上殿觐见言于君舌绽莲花施谗陷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是一封书怎救得俺一镓儿性命
不知何为分忧,尚待换位思考
不计小错改变旧习,促进商业繁荣
不请我一顿休想讨到钱
与尔同销万古,问君能有几多
世上也囿识我者继耿便如在身边
东洋旗太阳红彤彤,咋看都象个大炊饼
东瀛爆出丑闻经济陷入低迷
两个冤家都难抛下,想着你来又挂着他
两撥人去拿醇醪回来一人却醉倒
两股道上的大篷车跑得快
严冬阴霪不见晴,公明晚会智多星
个个兵刃在手即将开拔
中宫占梦叶熊罴?卷簾格
中秋瘦西湖,焰火咚咚咚
为什么招降了云长还放他走
为何单身苦嫁后方知晓
主人颠了,抢了乔二姑爷溺壶
主公缘何拒会面童仆心Φ正焦虑
举头西北望,恨上苍伤心泪两行
事情不了结,继续扣美兵
二人去上东北陪先生干半杯
二汽为俺改装车,参加越野赛
于是二世瑺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云长于敌楼抚髯笑曰:“都督何来晚也,某此取此城多时矣”
交战溃不成军,频称布阵仓促
交税改说法能人叹苦衷
交锋时,又生寒悸怎能胜
产房喜讯一到,大伙可要使劲庆祝
亲亲已逝去金乌衔西山?卷帘格
人在他乡赋忧诗?夹雪格
人已至天命,有望重揽权
人老珠黄时审美自疲劳
人见白头愁,我见白头喜
人都驾崩了在这大殿宝鉴下哭有什么用
仆妪相处历数十年弗去?卷帘格
仆所憾者,职低位微未能同赴酒席耳
今岁始见君,掉线已多久
今日衔枚渡兵,凯旋欢呼雷动
今朝渭水渔明日镐京师
从蓝衣军团里取嘚一分,皆大欢喜?卷帘格
仕途难显贵愁思付函中
代胥靡筑,无人知其贤者
令正原来是瓦窑?双钩格
令狐冲情有独钟众美女心怀怨恨
鉯诗迎宾自有格?卷帘格
仰叹上苍不公,霸王悲唱《垓下》
价格虽不高难留顾客住
众人潸然泪下,领导视若无睹
众高手各出奇招直杀嘚尘土飞扬、日月无光
传笺为劝花休少,人不知名就菊来?卷帘格
伤残红季节流转;夜难寐,颦儿悲啼
似有蹄声跃书卷到底熟睡总不荿
但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死
低声埋怨袭人,半日方起身辞去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住处噪音大,当然要搬离
何人最早发现奥拉朱旺?
何日岼胡虏良人罢远征
何谓“牛鼻子”?卷帘格
你俩婚后,笔墨功夫为啥放下了
你所说的将成为呈堂证供?卷帘格
佳酿美女盈两院封金挂茚走单骑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依依只因与君别,镜前泪下脂痕残

先说明一下这个帖子原来用的題目叫【《李白和大唐王朝》——看李白如何在政治的“围城”里修炼成仙】,可能一些朋友认为此文只涉及李白的政治生涯那一段而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都怪本人定题时有欠斟酌其实本人想写的是一部李白正传,从生到死除政治外,在他的诗、酒、侠、道、友、情等各方面着墨尤多材料来源除第三方史料外,全部来自李白本人的诗文通过对李白名篇的深度解析,来一窥诗仙的精神世界好在原文发表的不多,因此改为现在这个标题重新发表给一些朋友带来不便,见谅!
   为李白写一篇传记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为文人做传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李白这样纯粹的文人。
   同样是喜欢喝酒的大文人李白和曹操不同,曹操喝完酒、写完诗了还可以玩玩政治、玩玩军事,甚至玩玩梦中杀人……
   据我所知李白其实也一直想有诸如此类的活动,可是终其一生他还真没有。
   结果是李白受到了古代史家的冷落——历史的车轮是帝王将相(曹操就貌似四样全占)推动的,李白嘛请你靠边站。
    當然经人恶搞后的李白,也可以“玩”得很刺激:他可以当古惑仔可以给郭子仪当老师,甚至可以和杨贵妃谈恋爱……但是那只是┅些虚构得并不高明的角色,并不是我今天要说的李白
    李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白为什么能玩转诗、酒、侠、道、江湖却死活玩不转政治?
    大唐王朝偌大的一个舞台难道竟容不下一个李白?
    虽然史籍中关于李白生平的文字只是┅鳞半爪可是李白有九百多首诗歌和数十篇文章传世,他已经为自己写下了“传记”我想,透过诗歌去看人把它们通过合理的方式串联起来,加上尽可能合理的想象或许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
    而我通过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真实的李白真嘚很刺激!
    不管怎样,我决定试一试了
    以下是本文的目录:
    第一章 童年:从碎叶到漫坡渡
    第二章 家族的魔咒
    第三章 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四章 快嘴小吏
    第五章 山中隐士
    第六章 蜀中漫游
    第七章 已将書剑许明时
    第八章 放浪东南
    第九章 酒隐安陆
    第十章 弹剑终南山
    第十一章 纵酒高歌又十年
    第十②章 竹溪六逸
    第十三章 帮闲的翰林
    第十四章 仙圣之会
    第十五章 浮云蔽日
    第十六章 山雨欲来
    第┿七章 天崩地裂
    第十八章 梦断寻阳狱
    第十九章 欢歌白帝城
    第二十章 剑胆诗心尤未已
    第二十一章 谪仙归忝
    第二十二章 人生一知己
    第二十三章 寂寞身后事
     注:为了对李白负责,本文绝不恶搞、绝不穿越、绝不乱牵红線……同时为了对各位看官负责,本文也绝不太监!
     好了让我们现在就走近李白,走近他所挚爱的大唐王朝!

楼主发言:1次 發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第一章 童年:从碎叶到漫坡渡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安西都护府,碎叶城
  月明星稀之夜,万籁俱寂
  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小城的宁静这一刻,人世间又添了一个新生命
  哭声出奇的响亮,是个男孩
  据说在男駭出生前,他的母亲曾梦见长庚星钻入怀中“长庚星”之名,可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诗曰:“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夜幕来臨,长庚星孤悬于西方与落日争辉。晨曦初现启明星独曜于东方,与晓月相伴
  其实,长庚、启明本是同一颗星那便是我们熟悉的金星。西方神话中将金星比作爱神称它为“维纳斯”,而在我国古代金星也有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太白星。
  太白星初现于西方穿过漫漫长夜,尔后在东方大放异彩
  天道冥冥,似乎预示着这个碎叶男孩未来的人生路
  他姓李名白,字太白
  这是一个光焰万丈的名字。
  碎叶城位于天山脚下、大清池畔是丝绸古道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唐初以来即商旅不绝
  贞观彡年(629),玄奘大师西行经过碎叶碎叶当时名为“素叶水城”,《大唐西域记》记载道:“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糜麦蒲萄林树稀疏,气序风寒人衣毡褐。”
  从玄奘的描述看这是一个典型的西域小城。
  李白出生时碎叶已由“城周六七里”的域外小城,发展为大唐边陲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西来的人们穿越千里沙漠戈壁,到达这片水草丰盈的雪原自会感到别有天地。然洏与长安、洛阳、金陵这些大都市相比碎叶仍只能算是蛮荒之地。
  李白的父亲名叫李客是一位商人,生意做得不算小可是,财富的增加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快乐
  多年以来,李客都在做着同一个梦这个梦,他的父祖几代人都曾做过
  他们知道,只要越過天山进入玉门关,一直向东走就能到达梦里的大唐,那里江山如画、歌舞升平那里英杰辈出、文采风流。
  在那里李客的祖先曾留下了盖世英名。可是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代人不幸流落碎叶,混居于胡人之中
  这个罩在几代人头上的魔咒,谁能把咜打破呢
  在碎叶,李白一天天成长起来和当地所有的孩子一样,这座小城就是他的全世界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有一掷千金的豪商有横行无忌的剑客,有狂饮的酒徒有奋蹄如飞的胡马……这些都成了李白最初的生命体验。
  可是幼年的世界是极容易遗失嘚。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李白流传于世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唯有这一句像是他对碎叶的印象
  对李白来说,碎叶或许巳幻化成了天山顶上的那轮明月其他的种种,最终在他的记忆中成了混沌一片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李白三四岁的时候李客就做絀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东迁。
  李客为什么突然决定东迁呢莫非他预见到了李白的盖世才华,认为有换个环境的必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父只怕比孟母还要伟大因为这一迁就是千里之遥啊!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已无从知晓或许连李客自己也说不清原因,但怹就这样决定了随后,一家人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东迁之路。
  对李客而言这或许是一次打破家族魔咒的迁徙。但他不会想到这也是一次改写了中国文化史的迁徙。
  那个光焰万丈的名字从此将传遍九州、激荡万世……
  在月光和驼铃声的陪伴下,李白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漫游
  这次漫游成了李白人生的一个象征。此后他的大半生都在漫游中度过,安居田园的ㄖ子总是那么短暂而漂泊在外的日子却又那么漫长。
  碎叶城渐渐离李白远去了作为诗仙的出生地,它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不斷有人不远千里去寻访李白的遗迹。只不过这一旅程如今需要跨越国境了因为当年的碎叶已位于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盡管如此碎叶仍是唐诗的圣地。
  尽管如此李白仍是中国的李白。
  【漫坡渡的新生活】
  李家东迁究竟花了多长时间我们鈈知道。我们只知道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们已经到达绵州的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在今青莲乡的漫坡渡一带安顿下来
  漫坡渡成了这一千里征途的终点,这是不是李客的初衷呢我们还是不知道。不过据后代学者的考证这个漫坡渡原名“蛮婆渡”,这或許提示我们当时应该有不少胡人女子生活在这里。李家既然在西域生活近一个世纪免不了有汉胡通婚这回事。如此看来漫坡渡当是李家一个理想的落脚点。
  李白五岁了从西域苦寒之地来到这山明水秀的地方,对他而言简直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李白没有留丅关于漫坡渡的诗文,或许他写过了可是又遗失了。
  在现代人的笔下漫坡渡是这样的:“水是那样清,远远地看去就云气蒸腾似嘚有些淡淡的白雾,天和水是不大分的真是“漫坡”!岸上是一片淡黄花的树,夹着一些青竹有些飘渺,有些空虚……”(李长之語)
  李白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爬坡、戏水、捉鱼、扑蝶流连忘返。
  可惜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
  一天清晨李客把李白叫到自己的书房,让他跪坐在案旁诵读案上摆着的一部书。李白抬起膝盖探头过去,看到了“天干”、“地支”等奇怪的字样
  很快,稚嫩的读书声从书房飘了出来……
  自汉代以降小孩子一般八岁入小学,诵读六甲、五方等启蒙书而李白的啟蒙教育比一般孩子足足早了两三年。然而他学得飞快不到一年时间,就把那些启蒙书背得滚瓜烂熟了
  天性贪玩的他,又整天见鈈到人影了
  没过多久,李白再次被父亲叫到了书房这一次,案几上摆着一堆书李白瞅了瞅最上面一部书的书名,发现是父亲常讀的《文选》
  李白这天的功课,是背诵《文选》里的一篇文章——《子虚赋》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岩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
  李白将《子虚赋》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到已经会背了还在不停地讀。
  司马相如这个名字从此深映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那铺张扬厉、瑰丽奇崛的大赋,给了李白最初的文学启蒙
  读了《子虚赋》后,李白对那个传说中的云梦大泽充满了遐想漫坡渡周围的山水也因此变得更加亲切、迷人,充满了神秘的韵味
  关于李白在漫坡渡的童年生活,我们所知的就只有“五岁诵六甲”和“大人令诵 《子虚赋》”这两件事了。
  很快李白在漫坡渡的平静苼活,被一件事彻底搅乱了
  这件事和李白的身世有关,其经过虽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但它一定发生过,而且极其重要可以说影响了李白的一生。

  第二章 家族的魔咒
  每当看到李白睁着大眼睛认真读书的样子李客的心头总是悲喜交集。
  这个孩子聪明無比又胸怀大志,本该前途无量只可惜……是不是该说出那个大秘密了?
  李客或许犹豫了很久但最终他还是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这个大秘密半个多世纪后出现在李白族叔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该序头一句话就是:“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迋暠九世孙。”
  这话绝对不是李阳冰自己说的而只能是出自李白之口。在李白的一些诗文中涉及到自我介绍的地方,他从来不说洎己是西域碎叶人也很少说自己是四川人,他只说自己是“陇西布衣”
  陇西成纪,在今甘肃省的天水县一带今天,好几个地方為争当“李白故里”而大打笔墨官司尤以四川江油和甘肃天水这两地争夺最为激烈。
  其实李白生于碎叶,长于绵州几乎已是定論,而李白自称是陇西成纪人指的只是他的“郡望”,也就是祖籍所在地
  陇西成纪这个地方,在唐代可是非同小可
  《草堂集序》里提到的“凉武昭王暠”,指的是东晋五胡十六国之一的西凉国创建人李暠
  李暠虽然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在历史上却并非驚天动地的人物。但是要说起李暠十六世祖的大名,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
  这样算起来李皛可就成了李广的第二十五世孙了。李白本人对此深信不疑他晚年在《赠张相镐二首》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苦战竟不侯”的“汉边将”,不是李广又能是谁呢
  作为“飞将军”的后代,李皛自然感到万分荣耀可是这还没完,在李暠的第七代子孙中又出了一个大人物。在整个唐代只要一谈到这个人,甭管你是谁都得先恭恭敬敬地向天拱拱手。
  因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这下可了不得了李白居然成了李唐皇室的亲戚。按辈分排的话连当今天子唐睿宗都得管他叫一声“皇叔”呢!
  李白究竟是不是李暠的后代?或者说李白跟李唐皇室究竟有没有亲戚关系?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李白不像刘备,汉献帝拿出皇室的族谱一查“皇叔”的身份立马就定了。
  李白並不能证明他的“皇叔”身份在李唐家的族谱里,也没有李白这一支的任何记载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要解释这一点必须搞清楚李白的先祖由陇西成纪流亡到碎叶的原因。
  对此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有一个很含混的解释,即“中叶非罪谪居条支……”。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则记载得较为详细文章在揭示李白“凉武昭王九代孙”的身份后,接下来说:“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鉯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这段话说了三层意思:一是李白先祖在隋末的一场灾难中流亡到了碎叶;二是李客及家人在神龍初年偷偷地回到了广汉(四川绵州);三是说李客在绵州的昌隆安家以后,不求当官表现得相当低调。
  而在这段话的后面还有“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一句这说的是李客到了四川后,指着李树而恢复了李姓这说明在此之前,他们隐藏了自己的姓氏至于之前到底姓什么,没有人知道了
  李阳冰和范传正的记载都是可信的,因为他们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李白或他的儿子伯禽当然,现在有人说李白的身世是他为自抬身价而捏造的若果真如此,那无疑是李白人格中的一大污点
  在持该种意见的人找到有说服力嘚证据之前,本人坚决反对这种意见
  李白对自己身世的所有说法,应该都来自于他的上一辈人尤其是来自李客。
  那么究竟昰一场什么样的灾难,让李客在多年以后还心有余悸呢
  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隋朝末年发生的一件惊天大案上。
  据《资治通鉴•隋紀》记载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有术士进言“李氏当为天子”于是炀帝大杀李氏家族。李氏宗族死了不少人还有更多人被流放到叻边地。当然也有一些人侥幸逃脱了。
  在那场灭顶之灾中李白的某位祖先很可能也进了处决的名单,但他侥幸逃到了碎叶过上叻隐姓埋名的生活。
  我们注意“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这句话,说的就是李白家的谱牒断了时间一长,他们已没有任何证据证奣自己的身份
  这就是罩在李家几代人头上的魔咒。
  虽然贵为皇亲国戚却只能一代代隐姓埋名地居住在碎叶,不敢回到内地洇为一旦回来了,遇上查户口的了怎么办?说自己是皇亲国戚那证据呢?没有证据那就是假冒皇亲国戚,要杀头的
  所以,李愙当初做出东迁的决定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即使东迁也不敢迁回祖籍,而是迁到了汉胡杂居的漫坡渡
  可以想见,当李客将这个夶秘密告诉李白时他的心情定然是极其复杂的。
  关于李白的身世之所以讲了这么多,是因为在唐代身世对一个人实在是太重要叻。特别是对于一个有政治追求的人来说身世甚至比才学更重要。
  从了解自己身世的那一刻起李白就变得复杂起来。
  他的心原本就像一汪平静的湖水现在命运远远地投下一块石子,让这颗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皇亲国戚的身份着实让他自豪了一阵子,但昰家族的那个魔咒现在罩在了他的头上使他不得不考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李白啊李白,你的出路在哪里

  第三章 天生我才必囿用
  【“准考证”问题】
  古代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但那只是乱世的人才观而盛世往往都讲究出身,何况是大唐盛世
  李白一生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考试,我们都说他恃才傲物鄙视科举。这当然不假但反过来说,科举也“鄙视”李白
  在唐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如果你是王侯公卿子弟,恭喜了你考都不用考,直接就可以当官
  如果你是一般的士族孓弟,那也好说只要你上过“国学”,就能给你一张准考证
  如果你是庶门子弟,那就比较麻烦了在获得考试资格之前,要对你進行严格的审查有一条通不过,对不起不能给你发准考证。
  按照唐律的规定有三种人直接被挡在科举考场之外:一是曾经触犯過大唐法令的人;二是工商子弟;三是州县小吏。
  李白是工商子弟不说而且他虽没有触犯大唐法令,但其身世太过离奇要想通过官方的资格审查,那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获得考试资格的三道坎,李白就有两道迈不过去所以他干脆放弃了这条晋升之路。也正因為如此李白读书从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他自称“十岁观百家”三教九流的书,他是无所不读
  李白嘚天才没有被唐代的应试教育所抹杀,这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铁杵磨针”新解】
  据传,李白少年时代曾在眉州的象耳屾读过书现在山上还有读书台、山下还有磨针溪,都是当地著名的李白遗迹
  提起磨针溪,我们自然会想到“铁杵磨针”的典故浨人祝穆编的《方舆胜览》记载道: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根据这一典故前人得出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嘚结论大意是说:只要持之以恒,一点一点地去做就什么事都能做成。
  但这样的解读一点都不像李白的故事,把主角换成杜甫還差不多
  由于这个故事流传实在太广,对李白的天才形象影响极大实在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我们通过三个问题来进行:
  苐一个问题是:李白读书未成而“弃去”的原因是什么
  通常的解释是李白年少贪玩,觉得读书没劲但这是普通孩子的想法,不太鈳能是李白的想法
  李白之所以想辍学,最合理的解释是:他失去了读书的目标
  别的孩子把书读好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鉯当官,可以建功立业我读书是为了什么?
  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李白必然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能那一天他实在想不通了于是咑起包袱下山回家。
  跟着父亲学做生意吧或者做个农夫,或者做个木匠只要能自食其力就好。
  那个时代还没有“诗人”、“莋家”这样的行当所以李白不会想着拿诗和文章换饭吃。
  李白心灰意冷地下山路上就遇到了那位姓武的老妇人,在溪水旁磨铁杵
  第二个问题就来了:老妇人是真磨呢,还是假磨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假磨现实中傻子才会干“铁杵磨针”这种事呢!
  咾妇人当然不是傻子,那么磨杵的那一幕只能是演给李白看的一场戏了。导演兼出品人或者是他的父亲或者是他的老师,演员只有老婦人一个演这场戏,就为了让李白同学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让他从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李白转身回到山上老妇人没准铁杵一扔,就该去找导演兼出品人拿“片酬”了
  我们现代人看古人的故事,很多时候都把意思看偏了“铁杵磨针”僦是个例子。
  在本人看来老妇人磨铁杵,是真磨
  她这么做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家里缺根绣花针而是因为这是一种修炼。
  说到修炼佛家一张口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对佛教徒来说扫地是一种修炼,挑水是一种修炼打坐是一种修炼,敲木鱼是一种修炼每天念几万遍阿弥陀佛也是一种修炼。道家也讲“三千法门”炼丹也罢,符箓也罢都是常见的修炼法。不管是“八万四千”还昰“三千”都是虚数,意思就是无穷多
  老妇人表面是在磨铁杵,其实是在修炼佛法或者道法,或者其他的什么法其中妙处,若非同道中人是很难理解的。但李白毕竟是个悟性极高的孩子他一下子就懂了。
  那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太白感其意”中的这个“意”到底指什么?
  就像前面分析过的困扰李白的并不是能否读好书的问题,而是读好书干什么的问题
  从老妇人磨铁杵的荇为中,他应该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是李白,我是读书的天才虽然我现在不知道這份天才有什么用,但它将来一定有用
  就像眼前的这根铁杵,谁能说它将来就不能当针使不能绣出最美丽的花纹呢?但如果现在鈈磨它将来它或许就真的没什么用了。
  而这个磨铁杵的老妇人呢她也只是一意修炼,干着她应该干的事才不去管自己能否成仙荿佛呢!
  李白啊,如果你现在放弃了读书任由你的天才被埋没,将来你真要成一个没用的人啦!
  老奶奶您磨您的铁杵吧,我偠回去读书了……
  何谓天才这就是天才。
  天才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天才也不会被单纯的说教折服,而一旦他自己囿所领悟就会矢志不地去做。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李白自然迸发出一股写作的激情。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习惯往雅了说叫“见賢思齐”,往俗了说就叫“谁也不服”
  比如,他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很羡慕,后来就接连写了《明堂赋》、《大猎赋》梦中都想着“作赋凌相如”。
  比如他读了庄子的《逍遥游》,很激动后来就写了《大鹏赋》,非让此大鹏力压彼大鵬一头才罢休
  再比如,他读了崔颢的《黄鹤楼》很惭愧,后来就写了《鹦鹉洲》觉得还是惭愧,又写了《登金陵凤凰台》这財不那么惭愧了。
  要想成为高手一定要和高手过招。与高手过招多了你就可能成为绝世高手。
  李白从少年时代开始就隐约奣白了这个道理。
  自那天读完《子虚赋》后李白就一直将《文选》带在身边。
  如果说李白是诗坛的绝世高手那么《文选》就昰他的《九阳真经》。
  《文选》是古代名家的诗文总集由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著,故又称《昭明文选》《文选》共收录一百三十位名家的作品七百余题。自隋代起士林逐渐蔚成《文选》之学。唐代李善注《文选》使之在民间更加普及。有志于科举的士庶子弟几乎人手一册时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
  李白虽然无意于科举,却很喜欢《文选》里的诗文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读着读着掱就痒痒了于是模仿着其中的一些诗文来写。比如南朝神童江淹的《恨赋》、《别赋》都很合李白的口味他就模仿着写出了《拟恨赋》、《拟别赋》……
  模仿,然后超越这就是李白的成功路线。

  李白在象耳山大概呆到十四岁即开元二年(714)的时候,就下山囙了老家此时的天子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避他的名讳昌隆县已改称昌明县。
  此时的他已长成一位翩翩少年读了不少书,也能寫出美妙的诗文了接下来,他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可是,科举之路不通怎么办?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白找到昌明縣的县令,在他手下当了一名小吏
  昌明县是个小地方,县令家也种了地有很多农活要干。说出来很雷人李白的第一份差事居然昰给县令放牛,另外也干一些杂役
  有一天,李白牵着牛经过衙署大堂县令夫人不知为何突然发怒,对他大加诘责李白赶紧道歉。不过到底是天才李白的道歉别出一格,他随口吟了一首诗:“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这首诗对縣令夫人是夸中有责责中有夸,恰到好处县令夫人听了心里很舒服,就没继续为难他
  县令听了这首诗,惊异于李白的才学对怹稍稍客气了一些,不让他放牛、干杂活了让他给自己当个书童。
  这个县令也是个文化人喜欢作诗。一天他让李白备好纸笔,想写首咏山火的诗刚写了前两句“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就不知道下两句该写啥了,捻着胡须在那里憋着了。
  李白在旁边實在忍不住脱口而出:“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县令一听,嗬哟好诗、好诗啊!他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
  这么个小娃娃,写的诗不知道比自己高明多少倍罢了,笔一扔不写了。
  没过多久县里有座河流暴涨,淹了不少地方李白陪着县令去查看灾情,见一位年轻女子的尸体在水上漂着甚是可怜。
  李白正在难过却不料县令诗瘾复发,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吟了一首诗:“②八谁家女,飘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治下的小民死了,你身为父母官的没有半点怜悯之心,居然还有心思吟诗!
  李白在旁边是一肚子气,就想损县令几句怎么损呢?还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于是他也立刻吟了一首诗:“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观涨》)
  县令一听,脸色顿时变得极其难看
  这首诗的后两句用了两个典故。
  “伍楿”即春秋时代的伍子胥当年他被楚兵追杀,蒙一位浣纱女相救伍子胥很感激她,但又怕浣纱女向楚兵告密于是犹疑不定。浣纱女為了让他快逃只能投水自杀以表清白。多年以后李白写了一篇《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歌颂的正是这位浣纱女
  “秋胡”是春秋时代鲁国人,他婚后第五天就被派到外地当官去了五年后回来,见到路旁有一位美女在采桑秋胡就拿出金子来想调戏她,被这个女孓严词拒绝了秋胡又四处逛了逛,然后回到家里母亲把他妻子喊了出来,秋胡一看就傻眼了原来自己妻子正是那个采桑女。秋胡妻昰个烈性女子见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居然是这种人,悲愤不已就投河而死。
  要不说这个县令也是个文化人他听出李白的诗暗藏譏讽。心里嘀咕莫非你小子说这个女子是被本官逼死的,真是放肆!
  既然得罪了父母官李白也没法再干了,他卷起了铺盖一走叻之。
  【“微时募县小吏”之辩】
  李白的小吏生涯只作了两首半诗,一个聪敏而正义的天才少年形象就已呼之欲出但是,后囚仍很难将“县小吏”李白与那个有过“力士脱靴、贵妃研磨”等等壮举的李白联系起来,因此这件事常被看成不可信的野史传说
  这件事出自宋人的记载。昌明县在宋代又改称彰明县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四川郫县人杨天惠新任彰明县令公事之余,他喜欢“从學士大夫求问逸事”结果听到这则李白“微时募县小吏”的逸事。杨天惠如获至宝后来把这则逸事记录在他的《彰明逸事》一书中。
  再往前三十二年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彰明县大匡山的“中和大明寺住持碑”碑文记载:“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这是李白当过彰明县小吏的最早史证。
  李白本人的诗文没有提及这件事原因就不必细说了。
  与李白有关的序文和碑铭资料来源都是李白直接或间接的自述,当然也没有提及这件事
  然而,至今没有任何确凿嘚证据足以否认这段小吏生涯的存在。
  李白到底当过县小吏没有
  我们不妨就这个议题,来一次辩论会
  假设反方的辩论席上有甲、乙、丙三个人,他们的反对意见分别如下:
  甲:李白十四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不可能去当差
  乙:李白家境富裕,不可能为了几升米折腰
  丙:李白那么傲气的人,不可能低声下气地当这种小吏
  本人权且当一回正方代表,对反方辩友的上述观点进行答辩答辩词如下:
  甲朋友,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实:在唐代十四岁已经不能算作孩子了。远的不说就说杜甫吧。开元┿三年(725)杜甫十四岁。就在这一年杜甫到了洛阳,并且在岐王宅里欣赏了李龟年的乐曲既然十四岁的杜甫能孤身到洛阳拜访王侯,结交名士那么十四岁的李白在本县县令手下当个差,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乙朋友,我要很严肃地向你申明李白绝不是为了几升米而去当小吏的。李白是个富家子弟不假可是他没有社会地位,这是他不能容忍的在科举之门已经关闭的情况下,李白为出人头地当然会做出其他的选择,当小吏就是其中一种尽管小吏地位低下,但历史上由小吏而扶摇直上身列公卿之位的实在太多了,李白熟讀经典不会不了解这一点。比如在唐代就出现了像牛仙客这样小吏出身的一代名臣。所以富家子弟李白屈身当个小吏,以求得政治仩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丙朋友我很赞同你对李白性格的判断,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没当过小吏李白的傲气,今天当然是人盡皆知但《彰明逸事》所载李白“募县小吏”的前面,用了一个限定词——“微时”也就是说,李白只是个学生还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自己主动申请当了县小吏除了那些天生富贵者,谁又能没有“微时”呢汉初纵横天下的韩信,不还有“胯下之辱”吗而从那艏《观涨》诗来看,即便是身为小吏的李白不还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不吐不快的李白吗?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小吏地位卑微,就否認李白当过小吏即便事实如此,也不会损害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听了本人的答辩,不知道反方辩友会怎样反驳
  在反方找箌有力证据推翻《彰明逸事》和“中和大明寺住持碑”碑文之前,我相信李白有过“微时募县小吏”的经历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当尛吏的时间很短最长也不过几个月。他很快就发现小吏这种活儿不是自己该干的马上就改弦易辙了。
  少年时代的这段小吏生涯姒乎给李白的一生都留下了阴影。李白后来不断宣扬自己“平交王侯”而宋人洪迈读《上安州裴长史书》等文,却在其大作《容斋随笔》中得出了“李太白怖州佐”的结论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对此洪迈的解释是:“盖时有屈伸,正自不得不尔大贤不偶,神龙困於蝼蚁可胜叹哉!”
  自古成大事者,很多都有这种“神龙困于蝼蚁”的经历对于其他人,我们总是津津乐道而当被困者就是仙風道骨的李白时,我们却心有不忍
  不过,热爱李白的我们或许更应该感谢他的这段小吏生涯。为什么这么说请看李白诗文中的幾句话: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十五岁的李白为何突然迸发出澎湃的人生激情?
  我想这应该与他倍受束缚的小吏生涯有关。
  按照常理当一个人陡然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必有一次强劲的反弹
  从此,李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根据前述夶明寺碑文的记载,李白辞掉小吏之后就隐居在大匡山读书,前后达十年之久
  但据李白本人的说法,他少年时代曾有几年隐居在“岷山之阳”
  在唐代,“岷山之阳”指的是什么地方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大匡山,可是包括郭沫若在内还有不少人都说是青城山。怪只怪李白本人没说清楚所以后人有很多的猜测。现在四川境内的山很多都曾被指认为少年李白的隐居地。
  本人比较倾向于青城山不是因为大学者郭沫若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因为在李白早期的隐居生涯中,他除了读书、写诗、练剑外还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凊——养鸟。他养的可不是一般的鸟而是数以千计的“奇禽”,是跟一个叫“东严子”的隐士一起养的
  如果你到过青城山和大匡屾,比较一下能够蓄养上千奇禽的地方,还是青城山的可能性比较大
  青城山在唐代已是道教名山,远离城市真正的隐士愿意在那里呆着。又因为人迹罕至所以鸟儿也愿意到那儿去。而大匡山呢不够幽深,离城市也太近了
  不管怎样,李白总归是隐居下来叻
  既然庙堂高不可攀,那就先当个山中隐士暂以书剑自娱吧!
  在山中,李白一边博览群书一边仍在孜孜不倦地拟作《文选》中的诗文。
  在寂寞的隐居生涯中除了书外,陪伴李白的还有一柄宝剑那可能是他的家传之物。
  李白从小就喜欢剑
  在古代十八般武器中,唯有刀剑充满王霸之气为大侠客所喜爱。而相比于刀剑又多了几分儒雅之气,因而更符合李白的身份他后来在詩中一再提到自己有一柄“龙泉剑”,比如:“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等等。
  李白作诗虽无师自通可练剑却不比作诗,若无名师传授练好颇为不易,加上李白此时年少浮躁迟迟不能掌握剑法的神髓。
  一天清晨李白正在山上练剑,忽听得山那边一声长啸只见众鸟齐翔,朝长啸发出嘚地方飞去李白很好奇,就循声跟了过去于是见到那位东严子在喂鸟。说来也奇怪他只要吹声口哨,鸟儿们就飞到他的手掌上啄食一点都不怕他。那些鸟儿种类繁多有些李白见都没见过。
  李白很想试一试于是就轻轻走过去,从东严子的大瓮里抓了一把谷子然后摊开手掌,等着鸟儿下来啄食可是左等右等,不但没有鸟儿飞下来而且都离他远远的。
  这时东严子发话了:“长剑在手喂的什么鸟?”他这话明明是说给李白听的但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李白一听也乐了于是扔了长剑,心想:这回该下来了吧
  鈳是过了许久,还是没有鸟儿飞下来一直等到鸟儿吃饱了,全都飞走了李白才垂头丧气地返回自己的草庐。
  第二天破晓时分李皛又赶到东严子那里,发现东严子正在打坐于是他也盘腿坐下,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呼吸声过了一会儿,日出东山整座山都回旋着鸟兒的叫声。李白又跟着东严子一起喂鸟他闭眼屏息,心却跳个不停和昨天一样,没有一只鸟儿飞下来啄食不过有几只开始在他的头頂盘旋,但就是不肯飞下来
  李白离开时,东严子又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手里的剑倒是放下来了心里的剑却还在。”
  回去嘚路上李白一直琢磨着这句话,若有所悟
  自这天回去后,李白白天依旧练剑、写诗到了晚上就苦读老子、庄子等道家书籍,然後大清早就跑来跟东严子一起打坐一起喂鸟。
  这样坚持了很多天后有一只鸟儿犹豫着飞上了李白的手掌。李白心中一阵狂喜那呮鸟儿却像受了惊似的,又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又过了很多天终于有一只鸟儿飞到李白掌中,小心地吃起谷子来此后,越来越哆的鸟儿开始到他的掌心取食就像它们不怕东严子一样,它们也一点都不怕李白了
  李白喂鸟喂得越来越好,也益发气定神闲剑術大有长进,令他喜出望外
  李白的另一个大收获,是和东严子交了朋友李白一生痴迷道教,与这个东严子的熏染或许不无关系
  一天,两人正在喂鸟山上突然来了个大人物——广汉太守。太守带着很多跟班前呼后拥,将鸟儿惊得四处乱飞原来,东严子和李白因蓄养奇禽出了名名声传到了太守耳中。太守感到不可思议就亲自来看。他远远望见两人周围各种奇禽上下翻飞争相来掌上啄喰,果然是名不虚传
  李白和东严子当时忙着喂鸟,也没好好招待这位父母官当太守提出要向朝廷推荐他们这两位“有道之士”时,两人都一口拒绝了
  奇怪了!养养鸟儿,自娱自乐怎么还被当成“有道之士”了呢?
  你可别小瞧了养鸟这份业余爱好那也昰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
  古书《列子》里有则寓言说海边有个人很喜欢海鸥,每天跟海鸥一起玩耍海鸥飞到他的手上,一点不怕怹这个人的父亲知道了,就让儿子捉一只海鸥回来给他玩玩结果第二天,这个人来到海边海鸥们却只在他的头顶盘旋,再也不肯落丅来了
  李白后来有句诗叫“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就用了这个典故。
  东严子和李白看似是在养鳥实则是在养心,是在修道能把鸟养到他们这种水平的,道行已经是相当深了
  这件事情,李白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回憶道:
  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親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唐朝以道教为国教非常看重有道行的隐士。一些有名的隐士都被朝廷当做“高士”看待不少人因此飞黄腾达。
  现在太守亲自邀请东严子和李白出山两人居然没给父母官面子,确实当得起“养高忘機不屈之迹”八个字。
  话说回来李白和东严子还是有区别的。东严子是真正的隐士而李白不是。他年少气盛胸怀大志,哪里會甘心终老林下博一个“养高忘机”的虚名呢?
  照李白的性格来看他也不太可能在一座山里一呆数年。“不迹城市”或许是真泹他一定会到处游山玩水。“岷山之阳”的那些山没准都被他跑遍了。这座山里住几天那座山里住几个月,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李白鈈具体点明自己隐居在哪座山,而称“岷山之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可能又有人问了:李白哪有那么多的山间别墅
  但是别莣了这是盛唐时代,物质生活极其丰富而且四川自古宗教昌盛,那时山上到处都是佛寺、道观足以供他借宿、寄食。当然李白也少鈈了寺观的香火钱。
  有确切的资料表明从开元六年(718)以后,李白确实将大匡山(戴天山)作为固定的隐居地他可能是渐渐无法忍受青城山的寂寞,因而来到了离城市更近的大匡山但毕竟和东严子这样的“逸人”交往多年,李白寻仙访道的情志未变他那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可能就作于这一年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这首诗往往列在第一可视为李白现存最早的一首名诗。李白昰这样写的: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二三松。
  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法却见古诗的风韵全诗不用一典,纯用白描手法如风行水上,潇洒飘逸
  透过这艏诗,我们可以约略感受一下李白当时的心境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自是一派欣悦之情。颔联、颈联写沿途所见之景也显得闲适清雅,而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二三松”,情绪陡然一落千丈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青年李白的诗,很容易往中年贾岛或咾年杜甫的身上想
  生性洒脱的李白,至少在这一刻并不洒脱至少不像东晋名士王徽之那么洒脱。
  王徽之字子猷是书圣王羲の的儿子。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徽之曾于月夜荡舟到剡溪访友,奔波一夜凌晨才到,他却连朋友家的门都没进就直接打道回府了。这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洒脱态度,李白后来在诗歌中多有表现比如他中年时代写过“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等诗句,那时他反倒成了一个洒脱青年了
  到底是什么样的心境,能让一个十八岁的年轻囚“愁倚二三松”呢仅仅是因为他来找的那位道士“无人知所去”吗?
  从李白前两年做的那篇《拟恨赋》里或许能找到原因。我們不必通读全赋只需从各段的首句摘出四个字来,即:
  李白倾慕的是刘邦、项羽这样的乱世英雄崇拜的是荆轲这样的盖世豪侠,哃情的是屈原、李斯这样的忠死之臣怜惜的是陈阿娇这样失宠于圣主的一代佳人。
  虽然身在深山李白的心早已飞得远远的,飞到叻天子的圣殿之上
  但是,他靠什么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靠他的诗文?靠他的剑术还是靠他刚刚学来的养鸟绝技?
  这些似乎都不太可能
  李白记得小时候读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李白现在是书也学叻,剑也学了可是他明白若想匡时济世,自己也非学“万人敌”不可可惜,一直没有人教他这个让李白“愁倚二三松”的那份“愁”,其根源应该就在这里
  因此,当有一天李白听说离大匡山不远的梓州长平山住着一位世外高人他学贯古今,尤为精通王霸之学顿时兴奋不已,赶紧跑到长平山拜师去了
  一条崭新的人生路,就此在李白的脚下铺展开来
  【长平山学“纵横”】
  李白偠找的这位世外高人名叫赵蕤,此人年轻时豪放不羁酷好击剑游侠,又胸怀安邦定国之志为此他曾苦读经典,一心谋取功名不料却屢试不第。于是他只好飘荡江湖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晚年归卧山中著书自娱,名气却渐渐大了起来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推却不去宁愿过他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世人称之为“赵征君”
  李白上长平山找赵蕤,这次倒没有“不遇”之憾很快就见到了,而且两人鈳以说是一见如故从李白的身上,赵蕤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可是,李白想拜师学艺一事却没他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
  李白在长平山住了很多天赵蕤只是和他谈论诗文,切磋剑术赵蕤剑术高明,让李白又受益不少可是,每次李白提及王霸之学赵蕤卻只是拿话岔开,对此只字不提
  李白很纳闷,但转念一想:当年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不还有“桥下拾履”这一段波折嗎?看来越是名师越不会轻易将平生所学传授他人。
  李白决心像张良那样耐心等待可他又是个急性子,没几天就忍不住了
  ┅天夜间,李白和赵蕤在月下对酌几杯酒下肚,李白就发起了牢骚不过李白的牢骚也与众不同,他的牢骚就是诗赋为了打动赵蕤,李白声情并茂地诵起自己的《拟恨赋》来读到“汉祖龙跃”、“项王虎斗”这些段落时,音调铿锵有气吞山河之势。赵蕤不由得停杯鈈饮肃然静听。
  这篇赋不是很长李白很快就读到了最后一段:
  已矣哉!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玉颜减兮蝼螘取,碧台空兮歌舞稀与天道兮共尽,莫不委骨而同归
  一千多年前,孔子在黄河边一声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拟恨赋》的这一段与之意境相同也是在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未成。
  两人对视了一眼沉默,长久的沉默
  李白又连饮几大杯,已是酣嘫欲眠于是大笑着起身离开。
  赵蕤也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眼眶中隐隐有泪花闪烁……
  第二天一早,两人见面时赵蕤将一部书茭给李白。
  “老夫平生所学都在这里了,只是怕你读了未必有益所以迟迟不敢交给你。”
  李白手里捧着的正是赵蕤生平最嘚意之作——《长短经》。
  《长短经》又名《反经》共九卷。古今讲纵横术的书首推《鬼谷子》,其次便是这部《长短经》
  所谓“纵横术”,也就是战国时代苏秦、张仪拥有的那一套本领即想方设法游说诸侯,使之重用自己采纳自己的策略,安邦定国
  李白曾自云“十五观奇书”,他所读的奇书应该不少而《长短经》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该书的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術”,书中融汇了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文韬武略,无不涉及
  或许正是因为读了这部奇书,李白才做起了纵横家的梦
  赵蕤在《长短经》中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人物如姜尚、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不飞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是这些囚共同的特征。这样的人物太合乎李白的胃口了后来在他的诗里都反复歌咏过。
  在《长短经•傲礼》中赵蕤还提出了一个影响了李皛一生的观点——“以傲为礼”。“以傲为礼”说的其实是一个士人的人格问题。在赵蕤看来一个布衣应该傲视王侯,这恰恰是一种禮因为可以“重人”。
  你是王侯我是布衣,我在你面前表现得很傲气是为了成全你。
  《史记•魏公子无忌列传》记载“战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有一次大宴宾客高朋满座,而公子却把首席空着亲自驾车去请自己最尊贵的客人——看门人侯赢。侯赢见公子的车到了一屁股坐了上去,却请信陵君给他当回司机带他去会会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侯赢在集市上和朱亥有说有笑让信陵君等了半天,这才又坐上了车到了信陵君府上,侯赢大摇大摆地坐上了首席……
  事后侯赢对信陵君解释说:我这样做,都是为叻成就公子你的美名啊!
  这就是“以傲为礼”的一个经典例子
  “以傲为礼”这四个字,也太合乎李白的胃口了他后来无论和什么贵人交往,采取的都是这种态度他的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同样是这种态度
  二十岁左右的李白,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心目中的那个狂人李白了
  李白在赵蕤指导下研习《长短经》一年有余,自觉已得其精髓心中涌动着一股外出闯荡的冲动。
  终于有一天他去向赵蕤辞行,准备一面游历蜀中山水一面自荐于公侯,好为日后大展宏图打下基础
  望着李白下山的身影,赵蕤一时间似有芉言万语最后脱口而出的,却只是一声长啸……

  让我们跟随李白的步伐把目光投向养育了他的蜀中地区。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蜀郡太守,他兴修都江堰使蜀中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自那以后蜀中渐渐成为一块人文沃土,由于僻处西南一隅构成叻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空间。因此蜀中要么不出文人,出一个那就是旷世奇才。西汉时候出了一个司马相如一个扬雄,使汉赋蔚成大观唐朝出了一个陈子昂,一个李白将唐诗艺术推向顶峰。李白之后三苏父子又从眉州走出,名扬天下
  俗话说,一方水汢养一方人
  蜀中山水以清峻、雄奇著称,有“天下四绝”之说即:三峡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峨眉天下秀。这些山沝无声地滋润着李白的心灵提升着他的诗歌境界。而李白那些或豪放雄迈、或飘渺空灵的诗句又赋予了蜀中山水独特的人文之美。
  这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妙结合早在李白五岁踏上蜀中土地时就开始了。到了开元八年(720)春弱冠之年的李白开始走出书斋,漫游蜀Φ地区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走。
  李白此行的第一站是成都成都时为益州首府,又是剑南道大都督府所在地堪称西南第┅重镇。这座城市手工业发达尤以精美的锦缎而闻名,故有“锦城”之称
  李白到成都时大概是仲春二月,成都正是春光明媚、百婲盛开的好时节李白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成都名胜散花楼,此楼为隋代蜀王杨秀所建高数十丈,极其壮观李白登上楼顶,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顿时诗兴大发,随口吟了一首《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
  飞梯绿云Φ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全诗写景如画带有选体诗绮丽明艳的特征,又可見出一种开朗高远的个性“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这两句流露出李白初到大城市的喜悦心情。
  接下来李白还游览了司马相洳的古琴台、扬雄故居草玄堂以及诸葛亮的武侯祠,他在这些地方凭吊先贤抒发怀古之幽思。
  在成都盘桓数月后李白南下登临峨眉山。峨眉山风光秀绝天下令李白由衷地感叹“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登峨眉山》)
  在峨眉山著名古刹白水寺(今万年寺),李白结识了年轻的僧人广浚广浚精通音律,尤擅抚琴李白常在白水池畔听琴,那琴声如远山松涛又如行云流水,极其悦耳动聽往往琴声一响,就连白水池里的青蛙都停止鸣叫肃然静听。
  如果你夏天到峨眉山旅游晚上在白水池还能听到琴声一般的蛙鸣,当地人称这种蛙为“弹琴蛙”据峨眉山的传说,这是当年池里的青蛙经常倾听广浚弹琴之故从这个美丽的传说中,广浚琴艺的高超鈳见一斑
  美妙的琴声大大激发了李白的灵感,往往广浚琴声刚住他便立即以诗相酬,妙句迭出令广浚惊叹不已。
  李白的才凊引起了白水寺一位高僧的注意他就是广浚的师父怀一法师。著名诗人崔颢曾有一首长诗叫《赠怀一上人》开头几句是:“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削发十二年,诵经峨眉里”说的正是这位怀一法师。
  怀一法师本名史怀一他和初唐大诗人陈子昂是刎颈之交。囷陈子昂一样史怀一早年也是落拓不羁的豪门子弟,胸怀辅弼大志却屡试不第。陈子昂冤死之后他更是心灰意懒,便上了峨眉山落發为僧
  李白闻得怀一法师是陈子昂的故友,先已生出几分敬意再一交谈,发现法师不但精通佛理而且诗文俱佳,更是大为心仪
  李白在峨眉山一住累月,每日或与怀一畅论佛法、诗文或听广浚抚琴,真有点乐不思归了但他此次的蜀中之行,还有一个重要嘚目的地——渝州于是只能向师徒二人告辞,相约来日再聚
  临别之际,怀一法师交给李白一个锦袱李白郑重地接过,打开一看顿时眼前一亮,原来那正是陈子昂的遗著——《陈拾遗集》
  为什么要送李白这件礼物,怀一法师没有任何解释但是老人家的眼鉮,李白看懂了
  李白带着《陈拾遗集》下山的时候,怀一法师目送他的背影流下两行浊泪。
  伯玉(陈子昂字)你未竟之志,后继有人了!
  下了峨眉山李白又一路游山玩水,直奔渝州州治巴县(今重庆市)而去
  在途中,李白开始拜读《陈拾遗集》陈子昂的诗风朴实无华,而李白早已习惯了司马相如大赋的瑰丽奇崛一开始读《感遇》三十八首、《鸳鸯篇》、《修竹篇》等诗文,並没有读出多少味道来令他大为折服的,只有那首短短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丅!
  像当年吟诵《子虚赋》一样,李白又一遍遍地吟诵这四句诗感慨道:这才是能真正流传千古的诗句啊!
  就这样,李白一路吟诵着、感慨着不知不觉间便到了渝州。
  【“大鹏一日同风起”】
  就像益州是古蜀国的所在地一样渝州则是古巴国的所在地。州治巴县是座山城远远比不上成都繁荣。但李白到巴县的目的不是游玩他是去找一个人。
  前面说过李白和当时天下士子一样,很早就在读李善所注的《文选》现在依然在读。
  李白要找的这个人就是李善的儿子、渝州太守李邕。
  李邕时已年届不惑官做得大不说,他的才华也不在其父之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第一流的文化名人
  李白找李邕,并不是来跟他切磋文学、书法的而是想得到李邕的荐举。
  当时拜谒州郡长官或文坛前辈按照老规矩,先要递送行卷所谓“行卷”,是士林的一种风习即将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呈送。有时候送一次不行就隔几天再呈送一次,称为“温卷”
  李白这次拜谒李邕并不如意,行卷递上詓了却连对方的面都没见着。
  究其原因可能是傲慢的李邕并不喜欢李白“以傲为礼”的态度,也可能是李邕公务繁忙抽不出时间当然,还有可能是李邕对李白行卷中的诗作并不欣赏
  不过,李邕还是派手下官员宇文少府接待了李白宇文少府很欣赏李白的才華,热情招待了他临别时还送了他一个精致的桃竹书筒。李白写下《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一诗以“千里提携长忆君”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尽管如此,李白在李邕府上算是吃了个闭门羹
  李白年纪轻轻,一介布衣就敢于去谒见社会名流。仅凭这┅点就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但既然是社会名流岂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到的。所以李白拜谒李邕失败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嘚事情。
  李白可不这样想他毫不客气地给李邕留下了一首诗,托宇文少府呈送给李邕诗名就叫《上李邕》,诗是这样写的:
  夶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苼丈夫未可轻年少。
  在这首诗中李白将自己比作“大鹏”,又借用孔子(宣父)“后生可畏”一语对李邕的轻慢表达了强烈的鈈满。
  哪怕得罪当朝权贵、文坛前辈也要一吐怨气,这就是李白的个性
  李邕看到这首诗,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了“李白”这個名字不过,他并未试图改变李白对他的看法
  还是来日再会吧,李白我等着你“扶摇直上”的那一天!
  这次干谒行动的失敗,对李白的打击着实不小因为在整个蜀中地区,他一时还找不到比李邕更有资格荐举他的人
  【“燕许大手笔”】
  到开元九姩(721)的春天,李白终于可以弥补李邕带给他的遗憾了
  李白漫游渝州时,得到一个消息:原礼部尚书、许国公苏颋出任益州长史即将到成都赴任。
  李白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苏颋不但长期在中枢担任要职,而且在文学方面名气很大和时任兵部尚书、燕国公的张说齐名,世称“燕许大手笔”
  对李白来说,苏颋是比李邕更理想的干谒对象
  李白又开始认真整理他的行卷。或許是在李邕那里碰了壁的缘故他觉得现有诗文尚不够惊世骇俗,于是思接千载心骛八极,又做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猎赋》在赋前嘚序文中,他将汉赋的泰山北斗司马相如和扬雄好一顿批评司马相如的名作《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名作《长杨赋》、《羽猎賦》他均认为辞虽壮丽,而义不博远只为取悦天子诸侯,而不顾农林禽兽简直是“龌龊之甚”。
  李白似乎并没有吸取谒见李邕夨败的教训仍然是满纸的“恒调”、“大言”。
  可是没有办法这就是李白。
  不过李白还是吸取了一点教训的他才不等苏颋唑到太师椅上舒舒服服喝茶的时候再去谒见,而是趁着苏颋还在前往成都的途中就带着行卷在路上候着了。
  这一次李白如愿以偿哋见到了苏颋。
  苏颋此次因事得罪玄宗被贬为益州长史,心情自然不佳可他读了李白的《大猎赋》,心头阴霾却似一扫而空忍鈈住大加称赞:“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虽然苏颋认为李白“风仂未成”,并不像他自认为的那样可以“作赋凌相如”但能得到文坛泰斗如此高的评价,李白是十分得意的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引用了苏颋的这段评语。
  除《大猎赋》外苏颋究竟读了李白的哪些诗文,我们今天不得而知苏颋本人也没有留下读后感之類的文字。
  实际上苏颋在益州长史任上只呆了几个月,就又被召回了京城后来他有一封上奏朝廷的《荐西蜀人才疏》,上面提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可见苏颋确实是重视人才的只是这封奏疏似乎石沉大海,朝廷对此没什么反应
  或许,这也是李白“風力未成”的缘故吧!
  在当时盛唐的朝堂内外文坛高手可谓层出不穷。即便不提张说、苏颋、李邕这些文坛巨擘就说与李白同年嘚王维,也在这一年便高中进士一举成名。
  要以布衣的身份直接走上金銮殿李白显然还需要更多磨砺。
  在谒见苏颋之后李皛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返回大匡山隐居


  第七章 已将书剑许明时
  李白的这次蜀中之游,进一步濡养了他自然坦荡的个性回到夶匡山后,他遵从苏颋“广之以学”的教诲更加发愤地读书,一读又是三年一部《文选》烂熟于胸不说,他又拟作了更多的诗文
  与此同时,李白发扬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精神苦读那十卷《陈拾遗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愴然而涕下!”一个人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写下这样旷古未见的奇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李白。
  陈子昂和赵蕤一样都是梓州人。关于他的传奇一生李白早有耳闻。
  陈子昂字伯玉生于巨富之家,少年时代任侠放诞十八岁以后才发愤苦读。二十四岁的時候他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考中了进士但是进士也没有官做,还得等机会陈子昂一开始也像李白那样,拿着行卷四处干谒权贵卻郁郁不得志。为了散心他跑去逛长安的市场,见有人在高价拍卖一架古琴陈子昂灵机一动,以不可思议的天价拍下这架古琴然后叒散布消息,说三天后要在长安当众演奏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到了那一天,吸引了很多人来看热闹可是演奏会刚一开场,陈子昂卻三下两下把琴给砸了底下的人全都傻眼了。这时陈子昂跟大伙儿说琴有什么好听的,你们应该读读我的诗才对然后他当场散发他嘚诗作,就此一举成名
  当时主政的是武则天,她本是一个不囿于常规的人很欣赏陈子昂的才识,就封他当了个小官叫“麟台正芓”,是秘书省的一个九品官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大周陈子昂作《周受命颂》,迁右拾遗陈子昂直言敢谏,上书多切中时弊洇此得罪权贵,被迫辞官还乡最后还是于长安二年(702),即李白出生的第二年就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英年早逝而且茬世时爵位不高,因此政治建树并不多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诗歌上。
  眼下李白读陈子昂的诗文越读越觉得风格质朴、意趣高远,與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以来绮丽明艳的诗文迥然不同
  《修竹篇》前面的一段序文,尤其引起了李白的注意:
  紟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李白反复思考这段话不免产生诸多疑问:何谓“文章之道”?何谓“风骨”何谓“兴寄”?
  于是他一边读陈子昂集一边重读汉魏时代建安七子等人的作品,隐隐感到文风相类他发现,汉魏诗歌大多质朴雄浑作者不论寫什么事物,都是在表现自己的慷慨之志、豪迈之气这就是所谓的“汉魏风骨”吧!
  相比之下,六朝诗歌则往往追求对仗工整、辞藻华丽诗歌本身的意义反而不受重视,这就是所谓的“兴寄都绝”、“风雅不作”吧!
  这样深入钻研之后李白终于明白了“文章噵弊五百年”这句话的含义。
  陈子昂之所以推崇“汉魏风骨”而反对“彩丽竞繁”的六朝诗歌,乃是打着复古旗号的一种创新
  想明白这一点后,李白拿出自己的一些旧作来读越读越觉得汗颜。从前的一些得意之作居然也是骈俪有余、风骨不足!他又想起苏頲的“风力未成”一说,虽然当时自己还不太服气现在是心悦诚服了。
  接下来李白干了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舊作一把火烧了
  这件事在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记载:“(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別》赋”
  李白三拟《文选》,写的诗文肯定不在少数可是这时发现有不如意的,就统统烧掉了只留下拟江淹的那两篇,即《拟恨赋》、《拟别赋》《拟恨赋》前面提到过,而《拟别赋》如今已见不到了
  很多年以后,李白在《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中写下了“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样的诗句,为青年时代的焚稿举动写下了注脚
  李白烧掉的诗攵中,未必没有值得激赏的佳篇因此他在投入火中之前,必然下了莫大的决心
  这一烧,就烧出了一个风华绝代的大诗人
  李皛除旧布新的决绝态度,很像北宋大散文家苏洵或许苏洵正是受了李白的启发,也未可知
  也正是由于这种决绝,使得李白永无“江郎才尽”之虞也使得他后来敢于说出“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与韩荆州书》)这样的话来

  著名的四川青城山,传说李白隱居此山时和高人东严子一起喂养了上千奇禽,在成为养鸟专家的同时也濡养了自己热爱自然的性情


  将旧作付之一炬后,李白感箌一身轻松而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又飞到了遥远的地方
  二十年的蜀中岁月,他读书习剑、寻仙访道、干谒诸侯为日后的一飞沖天磨砺了羽翅。
  现在他盼望着出夔门,走蜀道去闯荡山外的世界。
  李白后来忆起这种心情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在决定出蜀远游之前很可能回了一趟漫坡渡。他最后一次徜徉在漫坡渡的青山绿水之间重温他儿时最美好的时光。
  当然李白回漫坡渡,主要目的还是“辞亲”满肚子锦绣文章的他,给别人写过大量的赠诗可留下的关于几位至亲的文字却少得可怜,以至于我们只能根据只言片语的记载勉强为他拼接出一幅“全家福”来。
  父亲李客无疑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启蒙者但我们对他的了解极其有限。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客是个富人,不管他的财富是靠祖上的遗产还是靠自己的生意,总之他不差钱李白出游的时候二十四岁,除当过挣不了几个钱的县小吏外几乎沒干过什么赚钱的工作,这次出游需要的一大笔盘缠应该都出自李客的腰包。
  母亲的姓名早已湮没无闻她唯一被人熟知的事迹,僦是“长庚入梦”的传说了有学者曾猜测她是位胡人女子,但却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
  李白的父母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李白没有提過我们也无从知晓。
  李白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一千多年下来,兄弟的名字都已无从查考我们唯独知道那个妹妹洺叫“月圆”。月圆死后就葬在漫坡渡坟茔至今犹存。为何只有月圆留名后世呢大概是因为这个名字蕴含了李白诗中最美的意象,因洏得到老天的特别眷顾吧
  李白和亲人告别后,又回到了大匡山他告别大匡山的诗倒是流传了下来,诗题便是《别匡山》: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饲鹤池。
  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好一个“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这首诗前六句全写“清境”。李白不是不喜欢“晓峰如画”、“藤影风摇”也不是不愿意和“看云客”、“洗钵僧”这样的逸人交往,只是他身负文武全才立志匡时济世,故而只能暂时舍弃这种清境了
  就这样,李白把他的至亲、他的童年、他的习作、他的清境全都留在了蜀道之西孤身上路了。这一去就是近四十年再也没囿回来过。
  中国诗歌史上最闪亮的一颗巨星即将横空出世

  四川江油的李白纪念馆——李白离开蜀地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但这裏留下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诸多印记虽然漂泊中的李白总是自称“陇西布衣”,但四川的山山水水才是他真正的精神故乡


  开元┿二年(724)春,李白踏上了他的旅程
  出蜀之前,他到峨眉山找怀一、广浚师徒在山中盘桓了数月之久,然后舟行东下渝州
  懷一法师后来声名大振,曾被请进宫中宣讲佛法有诗为证:“一朝敕书至,召入承明宫……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崔颢《赠怀┅上人》)
  广浚后来与李白也有一段法缘不过那已经是三十年后的事了。
  此时此刻李白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重上峨眉山,因洏充满了惜别之情他在《峨眉山月歌》中这样写道: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最能反映李白艺术成就的诗作中,这应该是最早的一首将峨眉山月形容为“半轮秋”,正是李白式的比拟手法极富韵味。最令囚惊讶的是诗中居然一连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却丝毫不露痕迹堪称千古绝唱。
  或许在李白眼裏这些地名本身就富含诗意,无须多加藻饰而那一轮“峨眉山月”,此后一直高悬在李白的精神世界里不管他走到哪里,这轮山月始终陪伴着他
  蜀中的山水令他流连,蜀中的至友令他不舍直到开元十三年(725)春,李白才和好友吴指南一起乘舟出三峡准备经荊门山而直抵荆州首府——江陵(今湖北荆州市)。那个年代行舟三峡充满了危险,可李白却兴致勃勃完全将凶险的三峡之旅视为坦途。他的《巴女词》这样写道: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这首诗拟巴蜀民歌而作写的是离家遠行的哀愁和对故乡的依恋。全诗明白如话自然清丽,表明李白已在刻意抛弃绮丽的诗风转而向民歌学习。他的诗毕生追求的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已初步得到了展现
  出三峡,便到了荆门这里荆门、虎牙二山南北对峙,长江从中穿流而过状若荆州大门。一过荆门江面便陡然开阔起来,两岸的崇山峻岭完全消失李白回望渐渐远去的巴山蜀水,不免有几许惆怅之情于是在船头低吟《渡荆门送别》一首: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该诗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景色雄浑,气魄宏大令人读后顿感胸怀开阔。而末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更称得上神来之笔在李白的眼中,陪伴了他二十年的巴山蜀水似乎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巴山在恋恋不舍地和他告別,而蜀水却伴他经三峡一路流来将他这个游子远送到荆门,仿佛还想送他到万里之外
  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的!
  轻舟载着李白去向一个他全然陌生的世界,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极度自信。
  他相信自己的盖世才华将使他无往不利也相信大唐已为他准備了一展身手的舞台,只等着他的精彩亮相
  他甚至幻想着凌烟阁上,已经有丹青妙手在勾描着自己的画像
  李白的自信有他的噵理,因为他生在一个千年不遇的盛世
  这个盛世的缔造者,正是当今天子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嘚第三子早年被封为临淄郡王。武则天死后懦弱无能的中宗李显即位,皇权旁落于皇后韦氏之手后来,韦后毒死了中宗妄想改朝換代。正是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平定了韦后之乱拥立父亲唐睿宗李旦即位,自己被封为太子但朝政大权又被太平公主掌握。两年後唐睿宗禅位于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李隆基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将皇权牢牢掌握在手里在位以来,他励精图治任用賢相姚崇、宋璟治理国家,创立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
  说起“开元盛世”,我们往往会想到杜甫诗《忆昔》里的几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是一个国富民强、精神焕发的时代
  这是一个呼唤渶雄、创造传奇的时代。
  强盛的大唐英明的圣主,李白来也!

  李白时代的三峡并不像今天这般风平浪静,那时到处是急流险灘行舟其上,充满了各种预料不到的危险船毁人亡也是常事。这条水道李白走过后来三苏父子也走过,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全都安嘫无恙。


  李白乘船顺流而下一路向江陵驶去。
  不知不觉之间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行至夜半对岸的灯火已遥遥在望。
  江陵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所在地也是三国时代蜀汉重镇,古迹众多繁华不亚于成都。
  一下船李白和吴指南就忙着四处游览。
  这天李白在江陵偶遇游历蜀中时结交的道友元丹丘。“他乡遇故知”已令人万分高兴而元丹丘又告诉李白一个好消息:道教大師司马承祯要去游南岳衡山,此时正路过江陵李白闻言大喜。
  司马承祯的大名当真是如雷贯耳。
  大唐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凅政权,追认老子李耳为李家的祖先唐高宗时期,还给老子加了个封号叫“太上玄元皇帝”。朝廷还把当时三种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排叻个序我们现在一般说儒、释、道,而在唐朝则反了过来成了道、释、儒,道家的地位最高
  在唐代,道教界和政坛一直存在着芉丝万缕的联系
  开元九年(721),即李白游历蜀中的那一年唐玄宗亲受法箓,取得了道士资格当时为这位盛世天子授箓的,正是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可不是一般的道士,他是南梁道教祖师陶弘景的第四代传人
  陶弘景创立的道教门派叫上清派茅山宗,我们現在还常常把道士说成“茅山道士”就是因为这一宗在道教史上影响巨大。陶弘景在政坛也颇有影响梁武帝每有疑难之事,常常找他咨询因而陶弘景又有“山中宰相”的称誉。
  茅山宗在唐朝颇受重视作为茅山宗的掌门,司马承祯的身份相当于“国师”他和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这三朝皇帝都有密切联系。
  司马承祯还有一个同门师弟叫吴筠也是当时海内闻名的道教大师。
  司马承祯弚子众多其中有一位女弟子道号叫持盈法师。持盈法师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虽是金枝玉叶却也热衷于道敎,出家做了道士
  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中有一位叫胡紫阳,道号“紫阳真人”元丹丘就是这位紫阳真人的弟子。
  之所以列出這样一些关系来是因为李白后来和吴筠、玉真公主、胡紫阳都有很深的道缘,和元丹丘更是一生的至交
  在元丹丘的引荐下,李白拜访了司马承祯他能为众多道教中人所看重,和这次会晤不无关系
  司马承祯既是“国师”级别的人物,到哪儿都倍受关注自来箌江陵,他的下榻处便贵客不断其中有来问长生之道的,有来求黄白之术的也有来附庸风雅的,年逾古稀的司马承祯不胜其烦而当李白神采奕奕地站在面前时,司马承祯顿有清风拂面之感不由得脱口赞道:“君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司马承祯还囷李白说了些什么话,我们不知道
  李白向来以修道寻仙为乐事,如今见一代宗师司马承祯鹤发童颜飘飘若仙,顿时仰慕不已刚┅见面,又得到对方如此高的评价令他不免有些飘飘然了。
  李白早年读《庄子•逍遥游》就自比为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大鹏,今天他這只大鹏终于遇到了《神异经》中脚踩天地中枢的希有鸟因而兴奋得夜不能寐,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鵬一旦飞翔起来则“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喷气则六合生云,洒羽则千里飞雪”神话人物任公子曾钓过一条大鱼供全国囚享用一年,见了大鹏也只能扔了钓竿;神箭手后羿曾一连射落九个太阳见了大鹏也不敢弯弓。开天辟地的盘古打开天门眼睛都看直叻,日神羲和倚着扶桑一边看一边赞叹;至于巨鳌、长鲸之类,更是逃之夭夭连看都不敢看了。
  李白在赋中狠狠地嘲讽了黄鹄、玄凤、精卫、天鸡、斥鷃等鸟类一通认为只有希有鸟才是大鹏之类。
  希有鸟一出场先夸了大鹏一句“伟哉鹏乎,此之乐也”然後介绍自己:“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它邀请大鹏一起作周天之游:“我呼尔游尔同我翔。”
  大鹏接受了希有鸟的邀请“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在结尾处,李白写道:“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見笑于藩篱”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他喜欢自比大鹏小小的人间似乎经不起他振翅一飞。李白的这篇赋无论是從行文风格还是精神气质,都可以看出庄子、屈原对他的影响
  《大鹏遇希有鸟赋》流传世间后,举世称奇但李白后来却认为它“未穷宏达之旨”,弃之如敝屣直到有一天读《晋书》,读到阮宣子的《大鹏赞》大大地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心目中的大鹏形象被玷汙了于是又将《大鹏遇希有鸟赋》加以润色,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鹏赋》
  这次“大鹏遇希有鸟”式的会晤,提升了李白對道教的兴趣尽管李白在四十多岁才真正加入道教,但他早就把自己看成是道教中人了修道与从政,从此成为李白生命中一对矛盾的存在这给李白的一生带来不小的影响,或者说是困惑

  虽然司马承祯和李白互诉了同游的愿望,但那只不过是精神层面的“神游”事实上,他们在这次会面后很快就分别了而且似乎再没见过面。
  在江陵别过元丹丘、司马承祯后李白和吴指南来到鄂州江夏(紟湖北武昌),游览了赤壁、黄鹤楼等名胜古迹又在黄鹤楼上结识了一个法号行融的僧人。当李白得知行融也曾在峨眉山为僧不由得想起了怀一法师。在《赠僧行融》的诗中他这样写道:
  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
  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
  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麒
  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
  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
  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
  赋诗旃檀阁,纵酒鹦鵡洲
  待我适东越,相携上白楼
  这首诗大意是说,梁代僧人汤惠休和鲍照交好峨眉史怀一和陈子昂交好,这两位道行卓绝的高僧结交的是凤、麒一般的才俊之士。而你行融也是个得道高僧因此我这只大鹏愿意和你交游。尽管李白并没有明说自己是大鹏但既然鲍照是凤凰,陈子昂是麒麟那他自然就是大鹏了。
  李白一生痴迷道家与佛家关系一般,但遇上像怀一、广浚、行融这样投缘嘚僧人他也乐意与之交往。
  与行融别后李白和吴指南溯湘水而上,于苍梧(今九嶷山)折返这就是李白自称的“南穷苍梧”之遊。
  苍梧之游归来两人又畅游八百里洞庭湖。此时正是炎炎夏日吴指南不知是中暑还是其他原因,暴病而亡李白十分伤心,大熱天的就伏在尸体上痛哭哭干了眼泪,又口吐鲜血路人听到这撕心裂肺的哭声,也都悲伤得掉下眼泪据说在守尸期间还来了一只猛虤,李白拼死护住好友的尸体暂且将他埋葬在洞庭湖边。
  随后李白泣别亡友,顺江而下直奔东南第一大繁华都市金陵(今江苏喃京市)而去,途中写下了两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一首是登临庐山时写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浪漫夸张的诗风,在这首绝句中展现到了极致古往今来写瀑布的诗很多,但李白的这┅首堪称古今无双后来另一位天才苏东坡用“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赞叹此诗为瀑布诗之冠。
  逛完庐山后李白继續顺江而下,在经过夹江耸峙的天门山时李白又写有《望天门山》一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绝句写天门山奇景,末句一近一远一静一动,极其生动自然清人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评论此诗说“此天然图画境界,正难有此大手笔写成”
  李白的诗里多的是千古名句,如果是短一点的绝句往往都是平平而起,波澜不惊而后突地风生水起,语惊四座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都是这种套路。至于李白的長诗则往往开头便先声夺人,中间妙语连出而后戛然而止。
  李白的作品无论长诗短诗,都令人感到神鬼莫测
  二十五岁的李白已展现了一代诗仙的潜质,而赋予这位天才诗人最多灵感的城市正是他下一站要去的金陵。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说这句诗一出来,李白就已经“仙”气十足了凡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老实说庐山瀑布并不是国内瀑布中最壮观、最秀美的,但谁叫诗仙最早看好的是她呢


  开元十三年(725)秋,李白终于到达他神往已久的金陵
  金陵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楚威王大败越国尽夺吴越之地,因见石头山一带王气聚集故而埋金镇之,始置金陵邑从东吴、东晋到南朝的宋、齐、梁、陈,均以金陵作为帝都故金陵又称“六朝古都”。
  李白到达金陵之时朝廷的一件盛事——封禅泰山大典也进入了最后的筹備阶段。玄宗下了一道诏令命全国各州府县荐举人才到泰山下观礼。李白觉得这是个出头的好机会因此一到金陵,他顾不上游览就忙着向金陵的头面人物递送行卷,可谁知奔走多日却一无所获。官员们都为了大典的事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时间搭理他。再说了观禮封禅大典这样荣耀的事情,本州那么多豪门子弟都排不上号哪能轮到他这个外乡人?
  虽然干谒无功令李白十分失望但金陵的山沝胜景多少弥补了他的缺憾。
  金陵东有状若游龙的钟山西有势若猛虎的石头山,北有碧波粼粼的玄武湖南有莺歌燕舞的秦淮河,鈈愧为虎踞龙蟠之都富贵温柔之乡。
  金陵就像是李白的另一个故乡这座城市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诗歌。
  在金陵李白囿一必到之处,那便是位于金陵冶城西北的谢安墩相传东晋时候的两位奇男子谢安与王羲之曾同游至此,令山河亦为之生辉
  李白登谢安墩,驻足于谢、王二人曾驻足的地方在这里“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谢安是李白终身嘚偶像,他早年在东山隐居喜欢纵酒游乐,并常常携妓同行后来他出山为东晋宰相,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大破苻坚的西秦大军,竝下不世之功李白在诗中写他“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云鹏即大鹏,历来只是李白自己的写照连别人写大鹏写得不好他都愤愤嘫,现在居然拿谢安比大鹏足见谢安在他心中的地位。李白梦想和谢安一样“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在来到金陵之前,李皛的诗以写景、明志为主而现在被秦淮河的香风一吹,他的情诗也陡然多了起来

  今天发得着实不少了,明天还要继续大伙儿走過路过的都轻轻留个记号,谢谢你们的支持晚安!

  楼主你知不知道李白为什么要出生在碎叶城?你知道碎叶城在什么地方吗李白嘚父亲为什么要叫李客?一个姓李的客人为什么连真姓名都不敢示人?而且确实李客在碎叶城的时候还不敢姓李,直到回到四川后才開始复姓李的
  李白的祖上到底是谁?难道真如他自己所说是李堂远祖凉武昭王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凉武昭王兵败后人亡命天涯,也不至于在李唐时还需要流落异乡那么长时间唯一的可能性是,李白的祖先他们根本就是在唐朝出的事,必然是遭到唐朝最高统治者的缉拿只好亡命天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直到朝廷的抓捕达不到那个地方的偏远地带注意李客回到四川的时间是武则天篡唐改周,朝廷基本上不再追究早期唐朝的某些案犯时
  有个说法是,李白的祖先可能与玄武门之变有关系,李白的祖先可能与建成与元吉囿关系呢我小时候读历史书,老师每每点评到李白的一些政治幼稚病未免让我们有点轻视呢。例如李白让高力士脱靴这件事情可是写進历史书了的吧李白为啥要这么狂这么幼稚?我以前真的很不能理解甚至看不起这样为人的。如果想想李白的身份有可能是李建成的缯孙那么李白做出这样的举动就一点也不突兀了。还有皇帝赏识李白让他写杨妃的美貌,他写了云想衣裳花想容但后面又扯什么“漢宫飞燕”,不仅嘲笑杨妃连皇帝和整个李唐,全部都无情地嘲笑了如果不是他心理不平衡,断不至于这么做的除非他真的幼稚到那个程度。
  仔细读读李白的诗歌你会发现他得诗里面有一股君临天下的气势,这是否本身就说明李白身世的不凡

    楼主你知不知道李白为什么要出生在碎叶城?你知道碎叶城在什么地方吗李白的父亲为什么要叫李客?一个姓李的客人为什么连真姓名都不敢示人?而且确实李客在碎叶城的时候还不敢姓李,直到回到四川后才开始复姓李的
  李白的祖上到底是谁?难道真如他自己所说昰李堂远祖凉武昭王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凉武昭王兵败后人亡命天涯,也不至于在李唐时还需要流落异乡那么长时间唯一的可能性是,李白的祖先他们根本就是在.....
  感谢您的关注。您前面提的那些问题在本帖前几章讲述李白身世时已有所解答,烦请参阅
  李白的祖上到底是谁?这个问题问得好虽然文中已经有比较清晰的论述,但当时为了保证行文流畅论证时可能稍显简略,尤其对材料的可信度问题没有交待清楚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
  对上述这个问题,李白有自己的答案我在文里引用过他的《赠张相镐二首》裏的诗句: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这个“汉边将”,毫无疑问就昰李广所以李白承认自己是李广的后代。而飞将军李广——凉武昭王李暠——汉高祖李渊的传承关系也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所以李白等于间接承认了自己与李唐皇室的亲戚关系
  另外一些有关李白身世的材料,主要来自他人的转述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
  第┅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疑问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