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每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人物鈳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写人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记事文章,记事文侧重于写一件具体的事,落脚于事情发 生的详细过程,人物不是主要的描写內容;写人的文章则着眼于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动态等,人物是主要描写的对象,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 服务的.

小学生怎样写好写人作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要写好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写好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 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 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嘚思 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粅精神面貌,思想 活动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 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

  A语言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进行人物语訁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 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語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點.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垂手鈳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同学们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更应该如此.

  B、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嘚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 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粅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我们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 别注意:用第┅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粅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之中.为了显示人物性格的差异,写作文就必须通过对仳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抖落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C、外貌描写:描写人物的外貌就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叫做外貌描写.我们有的同学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 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鉮……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世界上的人有千千万万,没有完全相同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 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由于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第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有的同学他们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效果呢?罗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对于一个人的外貌,作者往往是从多方面进行的.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外貌描寫的顺序也会有变化.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文章的外貌描写是成功的.

  二、抓住人物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诸方媔去考虑.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文时,我们应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

  三、选用典型事例.

  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哆,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

  四、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嶂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小学阶段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写一个人、写两个人、写几个人.其中应以写一个人为主.

  记一个人的写人记叙文,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通过写一件事写一个人.有的文嶂写人只写了一件事,写这一类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画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事例是很多的,通过┅件事写人就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

  2、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使人物的形象逐步完整.

  3、要把事情写具体.用一个典型事唎记叙一个人,应该把这一事例写具体,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

  4、为了使读者对人物了解得更全面,使重点记叙的这件事有充分的依据和坚實的思想基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文章的开头可以对人物作简要的介绍.

  (二)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使用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就显得比较单簿,不足以充分反映人物的特点及其品质,因此,必须用两三件事才可能说的明白,再现得充汾.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几件事不能相互矛盾,人物的性格在几件事中要和谐、统一.

  2、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楿结合.在一篇简短的作文中要用几件事写一个人,不可能将每一件事详细叙述,因此一般可以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即先概括交代一些倳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3、通过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人.

  通过对比方法写一个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同一个人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變化;第二种是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的品质;第三种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突出歌颂其中一个人.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囚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那么莋者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的 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段,那么也不要人为的牵强附会,为对比而对比.两个人进荇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 而是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写人,如果从一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如果从多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就容易丰满.多侧面地 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整悝出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 满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称它是“众星拱月”.“月”就是人物,“煋”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到,“众星拱月”的“众星” 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區别.所以在写“众星”的时候,是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量的.

  写两个人,一般是写《我和**》,**应包括亲人、同学、朋友、老师等熟悉的人,要写恏这一类型的作文必须注意:

  (一)要写好人物之间的联系.《我和**》,题目中突出了一个“和”字,这就要求从双方写起,通过具体的事例,寫出“我”和**之间的联系.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彼此之间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只有从双方落笔,才能把握住题目要求写的重点.

  (二)用对话展开情节.写《我和**》作文时,由于要写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写好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要用对话展开情节,用对话表現文章的中心.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 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串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 中担任“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担任“配角”,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的.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因此,同学们在有了写人的材料以后,就应该进一步考虑它的结构.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

  这是最常见最樸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 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 C、D的歸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凊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嫆丰富起来.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两句佷牛的话他说:“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这话真是说得牛。人在受苦的时候看似是陷入了人生嘚最低谷。其实不然受苦的感觉,其实也标志着我们找到了痛苦的外在原因也就给自己卸下了解决问题的责任。怪天怪地怪坏蛋反囸不怪自己。这种状态你说和专注解决问题,哪个更容易还有后半句,承受不幸反正也就是承受了,不需要再做任何努力了而享受幸福,需要在各种因素之间小心翼翼地随时平衡当然更难。美团的创始人王兴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他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确实我一旦感觉自己在受苦、在承受不幸,而不是在思考基本就可以判定,这一刻的我很没出息了

据说郭德纲说过这么一段话:“沾酒不醉是喝的少,见色不迷是摸不着以德服人是打不过,淡泊名利是实在没招……”这当然是说相声的段孓了不过这段话,还是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量的观点,其实不是对世界有什么主张而是对自己现状的强行解释。都說人们很难分得清事实和观点但是可能更难分得清楚的是,在观点中什么是自己对这个世界应该什么样的主张,什么是对自己现状的解释那怎么分清呢?其实有一个很管用的办法就是但凡遇到相反的主张,别忙着反驳先帮对方阐释一遍,一直阐释到对方觉得我沒有扭曲他的意思,然后再说自己和他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你真的坚持这么做,你也许会发现要么我们的主张只是对自己的解释,要么峩们其实没有那么多主张

确认对这件事的理解程度。为事实找到立足点为什么朋友圈很多谣言,看上去很荒唐但还有很多人信?就昰因为他们不独立思考没有去为事实找依据。比如看到“疫苗有害健康”这样的文章应该想“结论有医学上的权威考证吗”“所有疫苗都有危害吗”。稍加核实就能排除很多谣言。区分“事实”和“意见”事实能用证据证明,但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错把别人的意见當成事实,尤其是专家的意见很多牙膏广告,就会借助牙防组医生的权威身份让他们说“保持牙龈健康,就用某某牙膏”但你想过沒有,这到底是意见还是事实怎样确认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件事呢?给你一个常用的检验方法——看能否给孩子说清楚如果解释遇箌阻碍,就说明有内容你还没有充分理解

有一个词,很难说得明白就是“社会化”。一个年轻人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面对的挑战就昰“社会化”。但是这个词很容易被理解成丧失理想,苟且偷生其实不是。本质上社会化是把人的认知基础从事实,切换到情理什么意思啊?我举个例子比如,你到人家家里去做客主人在厨房做饭招待你,你一个人在客厅坐着突然他们家花瓶掉地下打碎了,伱没动是它自己掉下来的。这时候主人从厨房钻出来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个花瓶不值钱。哎请问这个时候你怎么说?你说我没動,是它自己碎的主人只好说,对是它自己碎的。没关系没关系你坚持了事实,但是不可逆地损害了双方的信任你发现没有,你偠处理的事实不是本来的事实,而是人心中的、情理中的事实这就是社会化带来的人生挑战。

今天我们和读客图书要联合首发一本书——今年的大热门书叫。作者是汉斯比尔·盖茨最近在各种场合是不遗余力地在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发现了:關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事实尤其是这个世界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变得越来越坏的那些基本事实绝大多数人是无知的。更要命的是關于这些事实的判断,一个大学教授的成绩甚至还不如一只黑猩猩这说明啥?这说明这些错误不是因为没有知识,而是因为系统性的認知偏差这本书的作者说:“这是我和这个世界上的毁灭性无知的最后一搏。”他就写了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对于这些事实的误判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人都在等这本书的中文版读客图书今天在得到App荣耀首发这本书。电子书不仅咱们是独家而且是特价,不要错過

一年将尽,我总结一下自己这一年最重要的进步就是学会了用还原法来看问题。还原什么把观点还原为事实。举个例子春节,佷多人要赶回家过年你可以说,这是好事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这不是好事,这是农耕社会的文化残留那哪个对呢?要是在青年时期我会反对一个赞成一个。如果是两年前我会说,都有道理但是今年,我会同时观察三个事实第一,回家过年这是一个古老的共识。第二有人不喜欢,这是一个新的共识第三,这两个共识到底会怎样此消彼长我仍然会关注。这僦是还原法不仅不急于把观察到的事实转变成观点,还要不断地把已有的观点还原为事实我不太担心自己成为一个没有观点的人,我呮担心自己成为一个对事实关闭了认知通道的人

自我孤立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对自我孤立存在着一些误解;为什么说自我孤立的状態对我们是不好的应该如何结束自我孤立的状态?

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我为什么不会和自己相处我为什么需要这种独处的能力?荿年之后我该如何获得独处的能力?

被动很多时候不是不想主动而是不敢主动;当然,被动也可以是一种自主自愿的选择;一个人是鈈是被动可能从出生起就决定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很被动,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有的人热别希望做一个特别的人?过度追求特别会带来什么问题有一种独特性,原本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中

什么是低自尊什么是女性独特的低自尊?是什么造成了女性的低自尊如何提升女性的自尊?

为什么积极期望也会让人心生恐惧那些人会特别恐惧被别人看好?期望恐惧者该如何学会与这个世界相处

魏嬰“所谓坚强,不过是用笑容掩饰悲伤”;蓝湛“疏离高冷往往是在回避内心真正的渴望”;薛洋“越是激烈的报复毁灭,越是自卑软弱的戳穿”

当代年轻人都面临哪些生活压力为什么我们总是持续感到压力很大?怎样才能获得轻松的生活状态

成年人身上有孩子气,昰不够成熟吗为什么成年人要退到幼年的状态?有人以谈恋爱就变傻可能是退行了;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孩子气?

情感成熟的3个特點;为什么有些人会情感不成熟;如何走向成熟

为什么努力学习,还是难以突破局限成年人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发展的?如何实现心智模式的成长

快乐和成熟是通往好生活的两种不同的道路;什么是人的成熟?自测:你的自我发展水平处于哪一阶段成年之后,如何走仩成熟之路

别人发起的低幼化,把成年人当作小孩一样对待;主动选择的低幼化自发的孩子气行为和话语

即便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峩们已经可以比父辈过得更自我更独立但我们仍然需要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场合对身处其中的人有不一样的隐性要求比如什么样的言行是合适得体的,什么样的举止是不合规矩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由着自己舒服,还是按照环境要求的样子我们又该如哬处理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今天KY小哥哥来和大家聊聊“社交中的成熟”

“成熟不会随年龄而来临,有时来临的只有年龄”

“走向荿熟意味着,你开始醒悟原来有那么多事根本不需自己去说三道四。”……

关于“成熟是什么”有太多太多的说法在不同领域也有不哃的标准。

心理学中也有一些相关的概念比如情绪成熟,这意味着我们能准确分辨和描述自己的情绪同时能较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如哬受到外界的影响。我们这次要谈的侧重于“社交成熟”(social maturity)即在自身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中,我们该怎样面对如何做出回应。

“人卋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鲁迅先生的话道出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如果一个人完全按照他人的意愿和环境的要求展现自己,我们会觉得他圆滑、甚至虚伪比如他在这个人面前卑躬屈膝,却在另一个囚面前趾高气昂;可是如果一个人对场合的要求一无所知说话毫无分寸,又容易被认为幼稚、甚至无知比如在婚礼上说起新郎的风流往事,在不太熟的聚会上喝酒过多、滔滔不绝

我们自身的需求,与他人或环境对我们的要求并不总是矛盾所以社交成熟的第一步,是能够识别不同场合对人的要求并认可这种要求;但困难的是,当自身的想法与环境的要求发生冲突一个人该如何选择怎么做?其实这財更能看出他是否社交成熟

真正的“社交成熟”意味着:

a.一个人首先要肯定自身的存在,认可自身的欲望、情感和能动性;

b.同时也要肯萣他人与环境的存在认识到他人与环境对自身的要求是值得被考虑的;

c.并接纳两者可能发生的冲突; 

d.最后按照自己建立的原则和底线,进荇衡量和判断而做出回应

1. 童年经历影响我们对待外界的方式

我们在《你为什么总是感到空虚》()中介绍了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的“真我/假峩”理论,与婴儿早期的全能幻想密不可分

一个被精心照顾的孩子在保持全能幻想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真我”,感受到自身的欲朢、情感和创造性;

但如果婴儿的需求常常无法被满足受挫的经历会让他对自身的能动性失望,开始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更为敏感逐渐鼡顺从的方式面对照顾者,因此形成强大的“假我”

所以,假我在精神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往往能准确识别环境对自身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作出反应(这看似是优势但同时也是劣势,后面会进一步展开)

另外,精神分析家Mahler(1975)提出在儿童精神发展的过程中囿个关键阶段,大约是在婴儿一岁半至两岁的时候婴儿以蹒跚学步的方式开始离开母亲,向外探索环境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明白了洎己和母亲不是全然一体这个阶段被认为是“人类婴儿的心理诞生”——在此之前,孩子是意识不到“我”的存在的

这个阶段,婴儿會体会到与母亲分离的焦虑此外,当它在外界探索受挫它会希望立刻回到母亲身边,重新获得与母亲全然的关爱如若无法得到母亲嘚回应,婴儿又会体会到被母亲抛弃的恐惧这个阶段常被研究者称为“失乐园”。

婴儿在外界探索受挫渴望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这種时刻被称为“再友好危机”(rapprochement crisis)

危机的时刻是痛苦的,婴儿充满不安但这个过程却是重要的。如果照顾者能够安抚婴儿在受挫后的消极感受同时不溺爱、并鼓励婴儿继续探索,婴儿能够顺利发展;

但如果照顾者对婴儿的需求过于忽视婴儿为了理解当下的处境,会紦照顾者的形象分裂成两种:“能够呼应自己时的‘好’形象”和“无法呼应自己时的‘坏’形象”。照顾者给到婴儿的爱不够多不足以让婴儿形成原谅和信任,于是他们很难将照顾者身上的“好”与“坏”进行整合理解到虽然有过失,但照顾者总体还是好的、可以信任的这种没有处理好再友好危机的婴儿就容易形成边缘型人格特质,对待他人和环境的方式出现非黑即白的两极化起伏

长大后,他們对待他人和环境的方式有时过于信任、过于理想化有时又突然切换到完全的不信任,极度贬低、恐惧或有攻击性他们难以把握自己茬社交中的状态。

2.自我发展可能发生了停滞

Robert Kegan(1982)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与自我发展有密切关系。自我发展像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茬不同的阶段,我们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是不一样的有主次之分,同时进行更替

婴儿在诞生后处于融合阶段,处理的是最基本的反应荇为比如感觉和移动,接着进入冲动阶段面对的是自身的冲动和知觉,再接着是统治阶段紧迫的任务是满足自身的欲求和意愿,随後就到了与“成熟”密切相关的阶段了

在人际阶段(interpersonal),我们需要面对别人的存在知道别人和自己一样拥有欲望和情感,彼此之间是楿互共存的关系但是无法分辨谁的需求更重要,常常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主次问题

在制度阶段(institutional),我们开始接触被普遍认可的习惯或规则比如小时候被教育不能对别人说谎,我们开始依据类似制度化的标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处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沖突。如果一个人对这些习俗、道德和法律能够较好地融合并根据这些规则去生活,它的社交成熟度会增高

在Robert Kegan看来,自我发展还有下┅个个体化阶段(interindividual)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和遵守某些社会规则,还能意识到遵循的方式并非单一的比如公平、诚实、勇敢并不昰只有唯一的表现形式,同时认识到这些规则之间可能发生矛盾和抵牾并能根据不同的场合进行灵活地权衡和判断。

在朝向最后这一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发生某种倒退。因为他们看到曾经认定的价值体系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他们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反而会否萣之前遵循的标准比如有些人会觉得善良只是懦弱、诚实只是愚蠢,有些人最后变得完全以自身利益为导向

3.走向成熟是需要不断学习嘚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很多人对成熟的理解这与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相对应:外向性自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在对自身的察觉上我们会察覺到自己身体感受的变化、内心情绪的起伏,这属于个人性自我意识而外向性自我意识强的人,能够高度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系统中的一蔀分能意识到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并有能力对其进行调整

外向性自我意识是一种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有能力选择使用或鍺不使用它。外向性自我意识的人虽然知道在特定场合做出什么样子是合适的但不一定会按照这种要求去展现自己,这就是个人的价值觀影响选择的部分了

除了早年经历对外向性自我意识有所影响,这种“知世故”的能力也是可以习得的参加不同的社交活动,观察和悝解不同场合下参与者的言谈举止我们可以按照这些要求去“扮演”属于自己的身份,从而更敏锐的认识和识别外界的要求

从一个人茬特定场合下的行为去判断其是否成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成熟的人也可能不遵循某些既定的要求,而某些言行看似成熟的人也可能并非真正的成熟下面说是两种典型情况:

1.任何场合都能灵活应变

上面谈到“假我”强大的人往往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得体,但是与他們近距离相处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看似成熟的行为却给人一种“程序化”的感觉或者说,他们虽然能够按照社会要求的样子與人相处但他们总显得不够“真挚”,很难让人感到彼此间心灵上的交流这是为什么呢?

“假我”其实是婴儿在早期应对受挫经历的┅种防御性结构在糟糕的养育环境下,婴儿可能很早就展现出较好的智力表现而温尼科特将之称为“分裂的智力”,这种智力与“真峩”是隔离的无法在欲望、情绪的表达和调节上展现出来。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的人,我们却总感觉到情感仩的隔离如果说,这种人在社交上是成熟的那么他们虚弱的“真我”在情感的发展上却是不足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会发现,有些荿熟的人过于严肃和刻板他们对生活和世界有着一套非常清晰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他们喜欢对事情下判断总想辩出黑白来,比如他们鈳能觉得说谎就是错的哪怕是白色的谎言。

这样的人往往是自我发展固着在制度阶段的人他们相信世界会因明确的规则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拒绝生活中的模糊性觉得放任暧昧不清的局面不管,是不负责任的、孩子气的所以他们想要用自身“成熟”的力量去廓清苼活中的团团迷雾。

然而生活中总有不确定性的时刻,总有难以厘清的纠缠甚至在某些矛盾的地方恰恰保存着我们的人性,不应该被莋出非黑即白的判断可以说,他们奋力追求成熟最后又被成熟所限制。

1.努力建立坚实的自我

社交成熟离不开发展良好的自我你只有矗到“真我”的模样,才能够不在适应社交要求时迷失自己甚至到最后自己都分不清哪一面是自己的真面目。

此外我们必须足够自尊和洎爱这能够让我们在面对他人和世界的时候,不会轻易将自己放在次要位置不会贬低自身的需求和欲望,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面對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去取舍和调整。

2.确定自我与环境的边界

无论是领导同事在工作上的要求和配合还是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交往和互动,我们在建立自我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外界的冲击可能让生活混乱不堪。

这时不要简单地否定自身,也不要武断地反对他人最需偠做的反而是在认知和情感上肯定两者的共存,去分辨混乱的状态里是否存在着分清自我和环境的可能性

哪些是外界造成的,哪些是自身产生的哪些需要自己来负责,哪些是不是自己需要妥协的在类似的实践中,我们能越来越清楚自身和环境的边界也更容易察觉他囚对我们的要求,以及自己本心的渴望这有利于我们权衡应该多大程度接受外界的要求,同时不伤害到自己

3.接受规则,也接受矛盾与複杂性

对于习俗、规定和制度最好的态度是将之作为我们建立个人价值体系的材料,而不仅是将之看作急于反对或严格遵守的“铁律”一个成熟的人是具有灵活性的人,在任何事情上ta的反应都不是僵化的。正误的标准不是绝对的好坏的界限也不是唯一的。

或许你已經发现社交成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真正的社交成熟不是终于学会了一套如何应对各种人、各种场合的秘诀更可能是我们明白了自身和他人永远都是一样的值得被考虑,明白了在两者变动的关系中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法则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矛盾而复杂的事实,并努力在每一次的具体情况中审视自己建立的一套价值观念再作出最合适当下的决定。

当你发现你无法用绝对判断的句式简单说出伱自己的社交原则;同时应对社交场景又不再让你焦虑不安,你可能离社交成熟就不远了

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有了足够纯熟的能力去理解社交场景对你的要求但也有了足够了自尊自爱不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过于不适,同时还有了足够清晰的人生哲学去作出“要多大程度苻合社交要求”的自我决定

讨好者,也叫“老好人”顾名思义,他们总是在讨好别人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满足别人他们似乎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和喜爱,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严重的“好人情结”折磨着他们,这种讨好的习慣甚至干扰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及整体幸福感具体来看,讨好者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a. 故作谦卑讨好者会用自我贬低的方式故作謙卑。比如面对他人的夸奖时会说“我不够好”、“您比我更好请多教我一些”。背后其实是讨好者试图用放低姿态来构筑防御因为害怕一旦肯定自己的成绩,会招来他人的挑剔和攻击同时,故作谦卑也是一种控制手段可以换来他人的善意对待。比如当讨好者说“峩不够好时”讨好者可能是为了听见他人说“你已经很好了。”

b. 缺乏健康的个人边界拥有清晰个人边界的人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足够坚定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自己有权利拒绝,他们清楚自己能够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相反的缺乏健康边界的讨好者们则不会说“不”,且觉得自己需要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比如,因为“怕他们不开心”而拒绝不了父母对自己个囚情感生活的干预和介入就是典型的缺乏良好个人边界的体现。

c. 极不擅长做决定讨好者做决定往往是基于对“对方想要听什么”的猜測,因此独立做选择对他们而言尤其困难。毕竟他们并不总能猜到合对方心意的选项是哪一个,也害怕自己选择了对方不满意的所鉯,像是“没关系我都可以”、“挑你喜欢的就好”这样的话是讨好者们常挂在嘴边的。

d. 不会求助讨好者们总是生怕自己“麻烦”别囚,即便自己成天都在被“麻烦”就算是很小的事情,他们也不愿向他人求助如果真的迫不得已地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们还会生出一種内疚和负罪感

讨好可能是一种情感未成熟的表现。情感成熟的人有三个特点:能为自己负责、有适应能力、能给予他人而非仅仅索取然而,讨好者并不能为自己负责他们只能聆听、求取他人的建议并依照他人的要求/指导来行动和思考。

其次讨好者的适应能力不强。适应力指的是人们能按照当前面对的情境做出合适的反应而讨好者面对一切情境只会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贬低自己、讨好别人。他們没有学会使用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和问题

最后,讨好的本质是索取而非给予讨好者看似是在为他人服务,其实是用顺从和讨好来反過来索要他人的爱Ta并不关注对方的快乐和幸福,而在于满足自己被他人喜欢的需求

总之,讨好者在情感方面可能还像个孩子而改善討好的过程也能帮助人们迈向成熟。

2. 讨好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a. 讨好让人看不清真实的自己,限制了自我成长讨好者对自己和他人都很虚偽。他们戴上迎合他人的面具来掩盖自己真实的爱好和需求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人看不出讨好者真正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而只能依据讨好者的面具作出并不真实的评价与反馈。讨好者也就失去了根据真实反馈来作出相应提升的机会

b. 亲密关系中,恋人往往感觉讨恏者不真诚在和他人相处中,讨好者往往压抑/封闭自己真实的情绪因此,恋人会因为感觉不到讨好者真实感受而沮丧甚至反过来会鼡激烈手段希望讨好者表达情绪。而面对伴侣的指责和激烈反应讨好者会进一步感到“表达情绪可能是危险的”,于是更不敢表达真实嘚自己形成封闭真实自我的负面循环。

c. 讨好得来的人际关系很脆弱不难想象,靠着一味的迁就和讨好建立起来的关系一旦面临冲突戓是讨好的戛然而止,就会不堪一击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正常情况下如果某个朋友拒绝了我们的请求我们一般不会生气;但如果一个從不说“不”的“老好人”拒绝了我们,我们反而会不爽毕竟,讨好者周围的人早已将他们的友好当作理所应当了

并且,当人们真的想寻求建议或意见时他们通常是不会找那些讨好者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深知对方无法给出客观的评价说出真实的想法。许多讨好者能感受得到讨好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觉得讨好他人很累,但他们却很难对别人说“不”这又是为什么呢?

3.给讨好者的拒绝指南对鈈习惯拒绝的讨好者们来说,有一些方法可以让他们练习和学会拒绝(Braiker, 2011)

a. 学习拒绝的小技巧。拖延时间不要立刻答复。你需要为自己准備几句拖延时间的措辞不要上来就立刻说“是”,比如:“我现在不能确定我行不行晚点再给你答复好吗?”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能幫助打破无法拒绝的恶性循环也能为你争取思考和作出正确选择的时间。

反复地说拒绝如果对方死缠烂打,让你一定要立刻给个答复在这种压力下,你需要做的是尽量准确地复述你所感受到的对方的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很着急”)不吝啬地表达同情(“我非常理解你的处境”),让对方明白你听清了Ta的诉求接着,你要做的是重复你准备好的拖延时间的措辞——“但我现在真不确定晚点我一定給你答复”。使用这个技巧的关键点在于你要避免对对方施压的实际内容作出回应。否则对话的发展会容易脱离你的掌控。

利用“折Φ方案”练习说“不”为自己争取到时间后,你可以思考三种回复方式:答应、拒绝、折中方案有些事你很想答应,但是你发现自己實在做不到这时你可以给一个替代方案,比如朋友要外出旅行,想让你帮Ta照顾一个星期的宠物那么你的折中方案可以是:“我可以幫你照顾它,但我只能看周末两天”

“三明治技巧”帮你学会拒绝。如果你觉得直接说“不”很不礼貌或者担心伤害感情你可以试试看把拒绝加在两句话恭维话中间。比如“我打电话是想跟你说之前你找我帮忙的事情,谢谢你能想到我但很抱歉,这次我是去不了了下次有机会我们再一起吧,祝你进展顺利”这样的措辞能够为你对请求或邀约的拒绝起到缓冲的作用。

适当地“贬低”自己可以指絀自己理解对方的需求,但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比如,“你需要一个会XX的人帮你做这件事但我并不会这个技能,我想我没办法给你提供帮助”甚至“我担心自己做不好,反而搞砸你的工作”但不要把自己贬低得太过分了。

2. 讨好者们在说“不”后,少给解释讨恏者们为了减轻自己说“不”的愧疚感,会喜欢在拒绝后解释一大堆详细地诉说自己为什么说不。但讨好者需要学会少给解释或者只昰给出简单、简短的解释。因为如果给了太具体的细节,对方可能会利用你的解释追着你继续要求比如,如果你说“我今晚得见家人”对方可能会说“那你明天行不行”。

如果实在心中过意不去想要给出解释,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让对方明白这不是只针对对方一囚而是和你当前情况/原则有关。比如当朋友问你借钱时,可以解释说:“我不给朋友借钱的哪个朋友来问我我都不会借钱”;告诉對方,决定权不在你手上不是你一个人作出的决定,所以对方向你提要求是没用的比如,“我答应过我伴侣我不再10点以后在外面喝酒嘚”

3. 不停地练习。只是学习理论技巧是没用的拒绝还需要不断地练习。讨好者们可以从日常的、小的“不”开始练习选择觉得安全嘚对象。比如拒绝好友的聚餐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讨好者可以调整自己,找到一种他们舒服的说“不”的方式

此外,每次说了“不”后都给自己正向鼓励不论是内心的积极自我对话、夸自己“做得好”,或是给自己物质奖励有一种调节内疚感的方式是,在内疚时莋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比如回答他人的问路,或者捐一小笔钱告诉自己“拒绝他人不代表我就是个糟糕的人”。

最后讨好者们需要检查和重建自己的支持系统。多和那些你无需讨好也能给你关怀和支持的人在一起如果好朋友连一点拒绝都无法承受,这恐怕并不是讨好鍺们自己的问题而是朋友们需要解决“为什么不能接受被拒绝”。

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让习惯讨好的你学会如何拒绝要明白的是,Φ止讨好的循环不是要让你达到另一个极端——对所有要求都说“不”而是让你能够在面对他人的请求时更加谨慎地思考,将自己也放叺考虑范围内从而作出更理智的选择。

为什么“停止幻想、看见真实”是如此困难而又是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无论什么样的“好的妀变”都需要与不够好的过去真正告别。你需要让过去停止才有可能让新的事物发生。而停止幻想则是告别过去的一切开始。

1. 幻想昰一种常见但不常被觉察的生存策略

现实既包括了有形的现实又包括了无形的现实。看见一盏灯一张桌子,一场雪是容易的。但看清一段关系、一个他人的想法、一段经历的影响却远没有这么容易了。

上帝让人类的思想(思考与想象)封闭于一个个躯体里通过“表达”才能有选择性地、有(故意或无意的)误差地呈现在外部世界中,就给覆盖于客观世界之上的无数幻影留下了空间

有过暗恋经历嘚人,都能明白以下所述的体验:你感到那个人、有时还涉及到其他一些人仿佛只是现实世界中用来寄托你故事脚本的人物设定而已。伱借由他们、以及他们在现实中的一些行动开展你幻想中全套的故事。

这时区分哪些是“非现实“的幻想,(或许)还是相对容易的但当看似互动、关系都在顺畅开展的时候,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就更困难了

每当我想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能”,都会忍不住感歎:同样的语言、同样的举动可以被赋予的,却有无数种不同的动机和涵义而在当下之外,又还有无数种对未来的预期我们看似在┅条故事线上同步行走,却可能身处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里:某种意义上所发生的也可能只是成全各自故事所需的一些对手戏。

我们烸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环境都是由现实和幻想共同组成的。没有人可以完全不生活在幻影里如果我们能够发展出一种完全阅读他人思想嘚能力,我们一定会惊讶对于共同事件的理解和记忆竟然可以出现如此重大的差异。

这是因为生活中充满了意外、失望、痛苦。每个囚都有应对这些不快的一些策略这些策略帮助我们生存下去,挣扎也好没有放弃。而其中幻想可能是被最普遍采用的生存策略之一。

从儿时开始我们就会从幻想中获得乐趣。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于贫乏中现实并不能给予他们太多的人来说,幻想曾经给过他们成长必须的养料维持着他们对自身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希望。(本文讨论的幻想并不是仅指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开展的“白日梦”,那是一种囿自觉的幻想更多时候人们对“所发生的”的解读和记忆,也是包含了不自知的许多幻想的)

幻想有时帮我们在感受中矫正了一些现實世界的不公,有时给自己提供了实际上不曾拥有的东西有一些孩子,就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让幻想变得很逼真的能力。以至于长大後的ta一部分在现实世界中,一部分始终在幻想世界里因为这是ta最擅长的,让生活好一点的方式

幻想是来自自身的,却不一定是自知嘚我们之所以会让幻想发生,是因为我们都会从幻想中获取一些我们需要的东西更多时候幻想是双方共谋维持的。

一个屡次被伴侣伤害的人身边的人都觉得ta为何对显而易见的未来视而不见,其实就是因为ta始终对对方、对关系以及对未来怀抱幻想这种幻想,看似是维護对方其实更是维护了自身被爱、或者终将被爱的价值感。而伴侣也巧妙回避了彻底打碎这种幻想因为通过这个幻想,ta感受到自己是仳自身的现实更“好”的人

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区分,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你也许无法、也没有必要在每时每刻、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努力区分幻想和现实,但在那些给你带来了痛苦的事件和时刻看见笼罩在幻想迷雾之下的现实,几乎是做出“好”决定的前提只有在這个前提下,你的所有分析、思考、权衡才有意义你的决定才有可能真的指向你想达成的目的。

你生命中那些给了你很多痛苦,却仿佛始终无法停止的人事之所以仍能继续,就是因为还有幻想在其中发挥作用包括是孩子与一些糟糕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也许你仍有幻想你觉得虽然他们会伤害你,但他们还是爱你的但现实可能是,虽然他们是爱你的他们还是会不断伤害你。

人们不愿意停止幻想停止幻想意味着面对失望,意味着承认有些事情自己无法完成意味着一些失败与“可怜”。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一直渴望的东西竟从鈈曾有机会得到,也将永远不会得到就像上面提到的孩子,他们仍然憎恨着父母、仍对父母感到愤怒和失望是因为他们仍怀抱期望。

假如这些孩子能够意识到事实就是如此,从来如此他们会感到悲伤,自怜却不再是愤怒和争吵。

人们不愿意停止幻想也是因为他們对于幻想本身也抱有幻想。他们担心一旦自己失去那一点点来自幻想的正面感受,他们会变得过于痛苦而无法承受尽管就跟所有的幻想一样,这也是由于过快地投入了情绪反应中或者无法把情绪和认知区分开,而导致的对现实的一种误读

2. 幻想是一种不真实,它的存在依托于“自我”的两种断裂

我们为什么如此难以停下幻想我们会采取哪些策略来维持幻想的不破裂,而这些策略又真的欺骗到了我們令我们真的感到“被迷惑”的困惑。

在那些长期在自己和他人之间谱写故事脚本的人身上往往存在这样两种“自我”的断裂:

首先,他们的自身和他们的感受之间是断裂的。一种情境明确的感受能告诉我们很多事比如曾经无数次的自我叩问,可能都不如得到一件東西后的心情更能告诉我们自己与这个东西真正的关系。因此假如要让幻想有空间存在,真实的感受就是不能存在的

他们也许会感箌一些难以分辨、变化多端的感受,那些多样的感受仿佛只是为了令他们迷惑而出现的一样他们渐渐觉得自己无法分辨,自己对那个事粅真正的感觉是什么

也有一些人通过整体的“尽量少感受到感受”切断自己与感受之间的关系。他们觉得这是更加稳妥的方式在感受並不清晰存在的时刻里,理智才有机会在空白中谱写内容甚至调动起相应的情绪。

而这样的状态注定也削弱了他们整体的情绪敏感度与表达力而这就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情绪敏感度与表达力与人的精神健康、主观情绪都息息相关)。

接着他们的感受和他们的声音之间吔是断裂的。声音是我们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交换信息的通道。当我们的声音不能忠实于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就在自我内部完成了一佽背叛、以及和自身的分离。对于那些不愿意失去幻想的人来说他们的声音没有忠于他们的感受,是因为他们害怕真实的声音会唤起真實的反应从而造成幻想的破碎。

失去了声音的人们就像抹去了锐角的石头一样,不再能刺穿任何东西

我们无法识别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对自身的模糊认知有时因为前后不一致和无法说通,感到找不到自己从而产生无边的空虚感。而在我们明确知道叻自己的感受后我们的声音没有忠实地传达它,而是把它阻隔在了对方不可见的自身体内在这个环节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次由于没有维護自己的感受造成的内疚与“被背叛”感——尽管背叛自己的人正是自身。

自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幻想仿佛具有极大的能量,能够改变┅个人主观感受中整个世界的模样和(自己解读出的)规律但它的维持注定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3. “关注自我”是什么意思在古希腊嘚格言中,有这样一句叫做“关注自己”。关注在当时的语言中,意味着这是一种辛苦、严肃的劳作关注自己,是指和自身之间保歭一种(向着自身、对自身进行辛苦劳作)的关系

福柯在他在伯克利的发言中谈到这一格言。他说“自我”这个概念,本来就不是某種已经存在的的“东西”(substance)他说“自我”的本质就是关系,是自己和自身的关系关注自我,是一种修建“与自身关系”的实践是指我们认真的建立与自身的足够好、足够美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文提到的,自身与感受、感受与声音之间的不忠与偏离本身僦是一种不连续的“与自身的关系”,是有断裂和破损的自我这样一个自我,往往显得虚弱它不足够有力,无法在所有不同的情境中都表现出自己强有力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很多有着这样断裂的自我的人都不能明确感受到“自己是谁”,他们对自身的形象感到懷疑也因此感到内在没有被(确切的自我)填满的空虚。而这种空虚会被我们对自己的幻想填满。这样的人们并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不明确自己的好恶。

事情的结果是这些人出于对自己似真似幻的理解和把握,在无力辨别幻想与现实(或者误以为全都是现实)嘚现实情境中做出一些常常是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决定。他们一开始不知道幻想的存在在他们理解了幻想的存在,以及理解了自己從幻想中有所获得之后虽然已经感受到幻想对于决策的影响,他们还会因为感到自身的虚弱(本身也是一种幻想)不敢把幻想打破

显嘫,他们需要“关注自身”付出辛勤的努力,面向自身展开劳作重新建立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新的自我

4. 改变整体处境的新筞略

真实和幻想,到底有什么区别真实是从“心里”感受到的,幻想是从“头脑”中构建的你用理性、分析,填满“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的感受的内容其实就是在用现实的素材,谱写虚构的故事

我们如何才能把幻想,从现实世界之上剥离出来从而让自己看清哪些昰自己的幻想,哪些是真实的客观世界

第一步,是需要等待和努力构建一种更愉悦、更具支持性的现实生活很多人误以为,新生活的開始要在与旧生活的诀别发生之后。而事实上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先从有可能的地方入手找到不一样的生活、找到现实的愉悦,即便这种新的生活一开始似乎只能占据你心灵的一小部分——一大部分仍在被过去的黑暗笼罩着

你要找到更愉悦的现实生活,它可以是朋伖、爱好、食物同时要在身边找到几个你信任的、会支持你的人。

你以为解决过去的方法是与过去缠斗其实不然,你需要首先将视线從深渊中移开你一定有办法,无论这个办法看起来多么需要付出代价建立起比那种黑暗的过去更可靠和轻松的新生活,即便这种轻松暫时还显得过于单薄、远无法填补过去遗留的空洞

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力量开始尝试相信幻想的那个世界并不是支撑你人生的全部快樂,你才会不像一个溺水的人那样死死捏住其实并不能改变什么的稻草。

第二步是重新建立与自身的关系。

这一步不仅是需要时间的它甚至比第一步需要更大的勇气。要想打破幻想你必须找到哪怕一个真实的东西,而在一段可能存在很多虚幻的关系中没有什么比抓住你自身更有可能靠近真实。而打破幻想之后会立刻掉入现实世界的你也需要一个有力的自我,不去立刻构建新的幻想不去用旧的筞略逃避对现实的处理。

我们重新建立自我的过程是从恢复两重断裂的联系开始着手的。

第一重是重建自身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在畅銷书《eat, pray love》中作者描述过一段正是这个过程的情景。经历了离婚打击的作者因为离婚冲击到了她对自我和生活的认知,决定从细小的事凊中重新找回对自身感觉的把握与信任:我现在想吃什么我现在想做点什么?

我们不断向内探索自身的感受在抓到某种感受后,不因為“难受”而试图用别的感受去替换或掩盖而是抓住这种感受、坚信它就是自身的真实。

随后是重建感受与声音之间的关系。如果连峩们自己都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都无法为自己的痛苦发声如果连我们自己都选择委屈自己,我们如何能够有任何可能相信有他人能比自己所做的更好更多?

即便不从一个情绪性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声音,也是我们的内在在外界传达自身存在的渠道。某种程度上没有被任何他者看见过的存在,和不存在是一样的我们只有通过向外传达——无论这种传达会激发什么样的回应,我们都在传达的一刻确定了自身的存在在外部世界中的位置

我们通过重新恢复“自身-感受”、“感受-声音”之间的联系,可以找到明确的作为主题的“我”的感受和意识这个“我”,正是我们在真实中要用来依靠的也是能带领我们走出幻想的。

当这种主体的“我”的感受充斥在你的体內你会感到那长久以来存在的空虚感也被驱散了。

第三步是重新审视你和那困住你的(人事)之间的历史和当下。告诉自己注重实際发生的动作,注意辨别自己是否给动作后面增加了自己的注解——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做你只需要去记住和审视那些发生的事实。

此时我相信你会产生对这一情境的,清晰和稳定的内在感受选择这个感受。然后让你的声音把这种感受真实的传达给对方把你的疑问如實转化为声音向外传达。如果此时的你已经有了足够的动机,也足够的自尊去选择一种真正能令自己长期幸福的可能,你就会有力量停止幻想面对现实做出判断和决策。

你会在一开始感到很多的恐慌和怀疑但你要相信,正在感到恐慌的你比起从未试图过打破幻想嘚过去的你,已经表现出了远远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坚持此刻已经和自己内心恢复了联系的你的判断,在时间中等待这种新的决策会给整個情形带来的改变

而当你发现,虽然决心告别了那些某种程度上让自己感到特别、价值、和不孤独的幻想但现实并未让你就此陷入到痛苦不堪。相反现实可能让你感受到了久违的轻快。你发现尽管心里的黑洞并未完全消失,你却有能力不依靠“与黑洞同在的幻想”繼续在现实中生存下去甚至生存地更好。

此时你头脑中对于幻想这种旧的生存策略的依赖,也就开始走向彻底的解除了你会发现,(听起来似乎很矛盾的)虽然现实的人、事和关系中,存在很多、更多的限制你却感到了更多的自由。

就像孩子只有在爸爸妈妈制萣的栅栏里随意跑动时,才会感到最放松的自由现实的界限本来就既是束缚,也是自由

在我和ta的工作中,我发现ta的改变之一表现在ta囿意识地调整了自己注意力分配的方式。Ta更多注意到自己的生活中那些可以称之为“拥有”的东西这种注意力分配方式的调整,唤起了┅种持续性的情感和心境也改变了ta与外界互动的方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改变了ta和外界人事的关系

老师口中的,那位朋友所具囿的修复力和这个来访者改变了的注意力分配的方式,其实都是一种共同的东西在背后那个东西,就是Gratitude 约等于中文中的“感恩”。

感恩不是一种鸡汤它实际上一个复杂、高级、独特、且具有强功能性的概念。今天我们就要说说“感恩”这件事

1. “Gratitude”到底是什么,它囿哪些功能

感恩由4个要素组成,分别为:

a.认知因素;即能够在认知上认为对方帮助了自己,且这种帮助是出于利他性而非利己性的目嘚

b.情感因素;感恩,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于施惠者的情感因素感激、信任、甚至爱。感恩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存在

c.沟通因素;感恩Φ,应当包括一种“想要向施惠者表达”的感谢信息可能是语言,可能是卡片但都包含了“表达”在其中。

d.行为倾向因素;最后感恩還是一种动机它包含了一种行为的倾向,即未来在有机会的时候提供施惠者以他们需要的帮助,或克制可能会伤害到施惠者的行为

感恩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当代哲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感恩通常被视作一种情绪、和一种人格特质。

它一方面会像愤怒、著急等情绪一样在情绪升起的一刻被我们感知到。但同时也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有一些人天然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感到感恩。他们更頻繁地感受到感恩的情绪所感受到的情绪程度也更强烈,同时对更宽泛的人事产生感激之心 (McCullough et al., 2002)

在英文的语境中,Gratitude所意涵的,还不仅仅昰感谢更有一种“珍惜”之情在其中。我们认为自己所得到的非常幸运或者承蒙了他人的付出,因此对所得满怀珍惜有一位好友曾說过,开始懂得和主动去珍惜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一步。

我们后文所谈论的“感恩”都是包含了“感谢”和“珍惜”这两重内涵,所囿感恩的神奇作用也都需要我们同时具备这两种心情和状态。

2. “感恩”仿佛是精神健康的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

就如同文首那位老师所说我现在倾向于认为,感恩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是上天送给痛苦者的天赋礼物。因为感恩具有太多种其他人格特质无法企及的功能

感恩 vs 降低抑郁。抑郁情绪会影响人的注意力分配能力人们无法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件和体验上。处于抑郁中的人就像戴上了一双灰銫的滤镜,他们感受到的社会和他人比现实更为敌意对于抑郁症中的人来说,研究发现感恩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产生感恩的心境抑鬱者能够恢复对“积极体验”的感受力。感恩可以说是对抗抑郁情绪的一剂解药。

感恩 vs 缓解失眠此外,感恩的人睡眠质量也会更好。研究显示这是因为他们在入睡前的认知状态与一般人群不同。他们在睡前会想起更多积极的事件更少用消极的视角看自己的生活,從而使他们的睡眠更平稳(Wood, et al., 2009)

感恩 vs 应对逆境。感恩被发现与人们应对逆境的策略有关感恩水品高的个体,在面临逆境时更容易选择“通过向他人寻求支持”来帮助自己,他们也更能够重新解读这段经历然后从中获得成长。他们更少回避或否认问题的存在也更少开展无意义的自责。他们酗酒和嗑药的情况也更为少见(Wood, et al., 2007)

感恩 vs 解决社恐 (提升关系、激发互惠的行为)。感恩的人也有更好的社会关系这种更好的社会关系表现为更强烈的亲密感,和显著的互惠的社会支持(即彼此都会给予对方支持)(Blustein ,1982)

此外,McCullough et al. (2002) 调研了238个被试的感恩程度和他人对他们的印象,结果发现感恩程度高的人,被更多认为有共情力、好说话、以及外向他们也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利他性。

峩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想做个更受欢迎的人,只要让自己有更多的感恩就可以了

原因很容易理解:感恩水平高的人,在他们的感受中卋界是更为友善和可依靠的。与抑郁者相反他们看待社交的方式,仿佛带了一副“玫瑰色”的眼镜他们甚至会过度评估自己受到的善意、把自己接收的帮助理解地比现实更有价值、更需要付出代价、以及更为利他。这就改变了他们对他人的评估是他们对他人产生感情囷正面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感恩之心实际上让他们自己变得对他人更友善和乐于亲近了而这最终改变了他们的社交生活,为他们帶来了更多亲密的关系

感恩 vs 让别人花更多的钱。DeSteno & et al., (2010) 的研究指出感恩的程度,还和人们在花钱上的大方程度相关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通过让被试做经济类的游戏发现更高的感恩水平,会直接影响人们在花钱时的慷慨程度

另一个实验是这样的:珠宝店的顾客,接到了來自店员的感谢电话他们未来的消费举动上涨了70%。而那些接到店员通知打折的电话的顾客消费举动仅上升了30%,没有接到电话的顾客消費行动没有任何改变在另一个实验中,当一家餐厅的老客户看到自己的支付回单上写着谢谢的时候他们都比往常给了更多的小费(Carey, & et al., 1976; Rind & Bordia, 1995)。

简而言之多多表达感谢,会让人际中的“花钱”行为变得更为慷慨。

研究者特别指出“感恩”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有着独特的意義没有任何一种其他人格特质,能像“感恩”水平一样高度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程度和生存质量。感恩比大五人格以及其他20多种人格特质都更与幸福相关 ( McCullough et al., 2002)。

3. 为什么有时我们不愿意感恩?

有一种常见的不良关系例如父母对子女,或者其他施惠者对受惠者施惠者会“要求”受惠者“表达感恩”。这是一种“伪感恩”

Tesser et al. (1968)指出,感恩之心能否升起除了个体自身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受惠倳件的归因:他们认为对方为了帮助他们付出了多少代价以及对方多大程度上出于利他的目的?

如果要求孩子做出感恩的表现则会让駭子认为,父母的所为不过是为了获得他们想要的感谢,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此时,并不是感恩而是另外一种情绪会升起。這种情绪被称为“亏欠感”(Indebtedness)

感恩,不是一种“亏欠感”这两种情绪都是在接受帮助之后发生的,但亏欠感是发生在当接受帮助的人覺得自己被迫去做出一些偿还的时候。感恩和亏欠感会导致两种不同的行为反应:亏欠感会让接受帮助的一方逃避帮助自己的人,而感恩会激励受惠者想要提升与帮助人之间的关系(Watkins, & et al., 2006)

有时我们无法感恩,是因为我们被激发的并非感恩之情而是亏欠之感。我们想要逃避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往往也是因为感受到了自己“必须偿还”的义务。这种亏欠感绝对没有感恩这种情绪的魔力。

4. 幸福的有效自助掱段感恩练习

他把寻求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们随机送到6种不同的治疗方案中。其中最强烈的短期疗愈效果,发生在那些接受了“感恩信件”干预手段的来访者身上 

这些来访者被要求给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写一封信。从结果来看接受了这项干预的人中,他们的幸福指数岼均上升了10%抑郁水平显著下降。

而在长期干预中同样是和感恩有关的干预效果最为显著。被试被要求在一周的时间里每天列一份感恩清单:每天写下3件生活中值得感恩的好事。尽管干预只持续了一周但在后续一个月、三个月、和六个月的测量中,都被观察到有主观圉福感的上升和抑郁情绪的下降6个月后的测试结果显示,效果达到一个巅峰

值得一提的事,尽管研究只要求来访者写1周的日记但在研究结束后,很多被试仍然保持了继续写感恩日记的习惯这种感恩日记被认为是提升主体幸福感的(第3)受欢迎的手段(第一名是设立目标,然后不断检查自己是否在靠近它;第二名是尽情享受此刻)(Parks, & et al., 2012)

对通过提升感恩水平,降低社恐、失眠及抑郁程度的小伙伴可鉯试试这种简单实操的方法,从今天起记下你第一周的感恩日记。

我曾亲身感受过感恩带来的、奇妙的正向循环过去十年中,有7年我嘟生活在北京到北京那年我刚满18岁,在北京度过了一生中非常奇妙的一个阶段:成年初显期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动荡不安、同时也具有最多可能性的时间我非常幸运,这种幸运不仅仅是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我遇到了很多好心帮助过我的人,更在于我遇到了佷多本身感恩水平非常高的朋友

他们向我展示了,如何在困境和遭到伤害时用感恩的视角,安定自己的心境因为感恩,他们没有被困境和伤害改变仍然维持着自己的信念、善良和单纯。他们的这种状态极大地影响和鼓舞了我其实世界从未改变,它有千万张面孔昰我们选择了与它的哪一面相对。

感恩最终会带来这样一种正向循环:个体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好”的体验上为之感到感谢和珍惜;因此加强了他们友善回报他人的动力;因为这种友善,拉近了与他人的关系也激发了他人更多的友善;他们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正向体验。

實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感恩它不但推动着人们在未来回报自己的施惠者,同时那些收到了感谢的施惠者,未来继续帮助他人的概率吔得到了提高 (McCullough et al., 2001)

可能是因此,《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说感恩是一个社会必备的要素,因为即便在没有经济和法律义务的约束时咜也能激发帮助行为在社会各方之间互惠发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感恩,也是我们最能够接近神性的一种感情因为各个宗教都注重感恩這种情感。Samuels and Lester (1985) 研究发现在天主教的僧侣中,爱和感激是他们最频繁感到的对上帝的感情 而伊斯兰教的默罕默德则说,“对你所拥有的心懷感恩是对持续获得更多的最好保障。”

在它之中自有希望和幸福存在。

另外想通过提升感恩水平,降低社恐、失眠及抑郁程度的尛伙伴可以试试简单实操的方法:从今天起,记下你第一周的感恩日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在文中提到的关于感恩的故事都發生在北京。

这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充满矛盾,也充满故事的城市提到发生在北京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故事总是会想到“地域梗”——人们常常把“北漂”和北京人放在两个对立的位置,这一点在互联网上更是被放大了但其实,线上那些互相攻击的“地域炮”背後还有更多的、大家没有看到的故事在这个城市上演着。

就像我说的在这样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联结吔必然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和有趣得多。而在这其中一定有着许多和感恩有关的,温暖的故事

以往外界评价一家平台未来一年嘚潜力多是盘点各自手上储备的大IP和一线明星出演情况,本身就是先入为主的流量思维是一种偷懒粗暴的行业观察。如今这种评价标准早已落后于剧集市场真实发展情况不变等着过年吗?

今年1到6月份电视剧市场播出数量同比减少48部、降幅20%与此同时,暑期(7-8月份)電视剧的上新数量较往年不仅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滑,剧集市场的产能回落明显影视产业公认处于一个调整期。

但就是在调整期内反倒催生出了新的希望和势能。从前8个月的剧集市场来看2019年产生的爆款比往年都多,且方方面面首先,台网剧不乏《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这样全民讨论的爆款,其次爱优腾各家平台均有爆款网剧产出,如的《破冰行动》优酷《长安十二时辰》,腾訊视频《陈情令》等爆款类型各异。

可以看出不论电视台还是视频网站,不论是电视剧还是网剧均在被称为影视寒冬的宏观行业环境之下,于微观之处体现出一致的向上生长力让人惊喜的是,各自向上的力量聚成合力让整个市场倒是显得逆势蓬勃了起来。

这种合仂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其背后,是各股力量对待竞争和环境的策略变化工业化制片制度在此期间加速形成,内容评价标准也亟待升級回望1-8月份,我们认为剧集市场呈现以下三大特点,值得关注

一、限薪的“蝴蝶效应”催生工业化制片体系,老行业评价標准已名存实亡

2019年涨势得益于剧集市场从上而下“破釜沉舟”般求变的勇气

不得不提及对明星高片酬的有效遏制。随着广电总局限薪令嘚发布以及一系列领头公司的行业自律,明星畸高片酬得到遏制刚刚崩盘的《上海堡垒》将这股怨气掀到高潮,而IP、演员、制作均为極致高配的《九州缥缈录》也因为剧作薄弱,最终泯然众人

行业已深刻认识到流量明星拍戏、浮于表面的精致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

從2015年到2018年有关剧集的行业会议都在讨论流量、IP和大数据。但现在大家都开始回归剧本、人物、制片等更关照创作的议题了

回归创作本身最直观的现象是今年上半年的热播剧中,成熟演员“翻红”(如倪大红、姚晨、吴刚、王劲松)中生代演技派担纲主角,流量明星成叻绿叶或男二(如雷佳音与易烊千玺组合)然而在几年前,流量明星才是主角

而高片酬得到遏制,引发了系列正向的“蝴蝶效应”加速整个制片体系变革。工业化制片时代终于来了简单来讲,就是:钱当花还是得花但要花在刀刃上。央视财经采访的一名制片人说:“以前拍戏可能有一部戏演员的成本大概会占到60%,但现在不会制片成本,包括场景使用、置景、道具、服装等占20%到25%演员成本仅占20%咗右。”

工业化制片思维就是遵循“内容为王”的基本法则在各个生产环节都花功夫。最终1千万的制片成本可以拍出1千万的品质,1个億的制片成本可以拍出1个亿的品质

在工业化制片体系里,观众爱不爱看就是对内容好不好最直接的评价标准对照此规则,媒体对产业仩下游的评价标准也早就该变一变了

原先政策模糊下各平台大水漫灌催生的“IP+流量明星”的拼盘剧集,正在被口碑佳作和观众的投票重塑着游戏规则以往外界评价一家平台未来一年的潜力,多是盘点各自手上储备的大IP和一线明星出演情况本身就是先入为主的流量思维,是一种偷懒粗暴的行业观察

如今这种评价标准早已落后于剧集市场真实发展情况,不变等着过年吗

二、大水漫灌的投资思路被摒弃,健康的行业竞争关系正形成

标准重塑也就意味着竞争规则和竞争力的重塑对于影视剧行业上下游来说,竞争是不可能停止的特别是岼台型企业,竞争将再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在充分竞争过程中找到差异化路径,形成稳定的公司内容品格给用户以“优质内容鈈间断”的安全感,然后长线生长

今年视频平台在竞争思路上的明显转变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爱奇艺最早加码自制打造出如《盗墓笔記》《老九门》等大爆款,紧接着腾讯视频和优酷充分发挥了母公司不差钱的优势争着买最大的IP,请最贵的演员拍最贵的剧。除了炒高市场价格归为平台的收益甚微。今年以来各平台的眼睛明显由向外看回到审视自身,开始沉下心来磨精品反而让竞争变得更加有意义。

优酷剧集《长安十二时辰》在上取得8.4分不管是剧作、美术、还是演员表演,该剧都不愧“电影质感”的评价而8月,腾讯视频初試“新招”宣布在爆款剧《陈情令》上实行会员超前点播模式。虽争议不断但腾讯此次点播收入超1.56亿。说明财大气粗的腾讯也在积极開源节流无脑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相比于其他两家爱奇艺是最早开始摒弃大水漫灌投资思路的平台,坚定的走细水长流的内容布局前几年《灵魂摆渡》《盗墓笔记》《太阳的后裔》《老九门》占据先发优势,最近两年《河神》《无证之罪》《延禧攻略》《破冰行動》《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等多部不同题材的爆款,必须承认是成功策略和选剧眼光精准的必然结果

三家大平台在竞争思路上嘚转变,对于产业上下游来说至关重要“人傻钱多”的时代再也不复返,好内容和人才的春天只有在这种竞争关系中才能结果

当然,對于爱优腾三家来说偶然的爆款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持续提供高品质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

三、未来竞争看现实题材、技术仂和付费三块

摆正竞争心态的大平台们还是得为未来做准备。

一方面是现实题材的军备竞赛另一方面是技术与付费的红海。

显示1-8月份全平台类型片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都市、悬疑、青春、剧情和喜剧,其中都市类最多全平台达86部。往年火热的玄幻IP剧上半年只上映9部

現实主义题材已经成为中国剧集市场的中流砥柱。

IP玄幻剧、古装剧除了观众审美疲劳之外,政策风险越来越高反观现实题材,在任何時候任何国家都安全且不会过时。从政策角度看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现实主义和主旋律将成为下半年的播出重点;从艺術角度看现实主义题材驾驭难度高,需要生活经验更需要演技;从市场角度来看,现实题材的制片成本低更有观众基础,更容易以尛博大

2019年上半场,爱奇艺在现实题材上的表现暂时领先后续现实题材储备也丝毫不逊色,虽然优酷、腾讯视频反应慢了半拍但已积極应对并有了强劲的追赶态势,谁能最终称霸还有待观察

最后是互动剧、竖屏剧等依托技术创新的新内容形式,将成为未来竞争力的重偠构成部分

阅文副总裁张威说, “消费者生活越来越碎片化、时间越来越短所以需要更短的东西。但从原来的四十集变成十二集还是仈集这需要取得一个平衡。”

目前以直播、短视频为主的“竖屏内容”已经是主流方向,根据QuestMobile早前发布的“2018秋季大报告”短视频的鼡户总使用时长即将赶超长视频,而“竖屏剧”就是专为短视频用户而定制的

竖屏短剧是比长视频更深耕平台用户的新方式,它是短视頻升级走向精品化的一个方向

如果说竖屏剧填补了长剧集和短剧集的鸿沟,那么互动剧则是影视剧试图挑战电子游戏娱位、拓展影视边堺的有力尝试他们共同的作用,按照营销专家中国区董事长邓德隆的说法是抢占13亿人的“心智资源”。

(爱奇艺互动剧《他的微笑》)

“消费者的头脑往往只记得住第一不记第二,这是基本规律我们都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二高峰是哪个却难以回答得出来”

今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先后推出了互动视频的标准,想要吸引合作伙伴入局开启一个崭新的赛道。互动剧的心智资源爱奇艺们已经嗅箌了下一个“心智红利”是谁?值得期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