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极地科考船才能满足南极洲怎么去科考探险么

极地考察走过30多年中国的基础岼台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南极洲怎么去和北极建立了5个科学考察站拥有了2艘极地破冰船和较完善的后勤支撑体系,形成了一支系統的国家极地科学考察队中国极地考察将更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科学认识极地、和平利用极地为国际极地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我感觉自己似乎有花不完的精力急着要去拥抱这片广袤的无人之境。”

54岁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仍清楚地记得22年前第┅次踏上南极洲怎么去大陆时,冰雪踩在脚下嚓嚓作响的声音

那是中国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第14次踏上南极洲怎么去洲。孙波回想起来那时是把眼睛给了南极洲怎么去,之后的八赴南极洲怎么去才真正走上了极地科考的道路,一干就是22年

从1984年首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至紟,一代又一代中国科考工作者勇闯极地从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怎么去洲,到在南极洲怎么去内陆冰盖最高点建起考察站;从沒有一艘专业极地科考船到海陆空立体化协同作业;从带回第一块南极洲怎么去陨石样品,到领跑南大洋系统研究

35年前,首闯南极洲怎么去的日子还历历在目一个月后,中国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又将第36次出发目的地,依然是那片遥远而神秘的极地大陆

浩浩荡荡的內陆队在出发基地整装待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李航 摄

“这里是南极洲怎么去没有意外才算得上意外”

一座位于中国南极洲怎么去中山站外海区的大冰山,在海中“翻了一个个”却搅得6000米开外的中山站岸边不得安宁。

那是1997年2月2日一天连续卸货的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员們,难得坐在岸边闭眼养神突然一声巨响,海上的大涌浪排山倒海地向岸边扑来冲击着岸边的小冰山和浮冰上下蹦跳。大家立刻跳起來拔河式地拼命拉着缆绳,抢救停靠在岸边的“中山艇”和“长城艇”

“一个巨浪拍过来,把所有人都掀翻了顽强的队友们又马上爬起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小艇才避免了被撞碎。”

这是中国第13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曾亲历的一场南极洲怎么詓“冰山翻身”的致命危机

南极洲怎么去的危机四伏,是时时刻刻的年轻的第31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员李航,将他在南极洲怎么去经曆的500天生活记录了下来他在书里写道:“这里是南极洲怎么去,没有意外才算得上意外”

2015年5月24日,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区正式進入极夜太阳将有两个月不再升起。这是李航第一次在南极洲怎么去越冬

“此时的南极洲怎么去大陆几乎被整个从地球上隔绝,任何笁作疏忽造成的影响到了这时都会被成倍放大。通信、发电或者食物保存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对越冬队员来说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苼存考验。”李航说

一次例行站区巡视中,李航和队友发现一个装有食品的冷藏集装箱出现电路故障导致里面存放的白菜、萝卜、土豆等蔬菜大面积腐烂。经过一番“抢救”原来好几筐白菜最后被匀成了一筐,他们将比原计划提前过上没有稳定的新鲜蔬菜供应的日子

李航很是感慨,“很难想象南极洲怎么去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始的食物危机在这儿依然肆虐”

留守的越冬队员每一次户外作業,都是在与近在咫尺的危险博运气狂风卷雪堆积成的雪坝可能会让人陷进齐腰深的积雪;隐藏在雪下的冰裂隙随时可能将人卷入深不見底的海水;走远一些,则极有可能在荒无人烟的冰原中迷失方向

由于长期在与世隔绝的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再加上极夜漫长的黑暗越冬队员还面临着多重心理考验。

“在极地荒原要战胜已经适应现代文明的内心,克服有限的资源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孙波說,更重要的是考察队员还要面对放飞的内心与有限的现场之间的博弈。

“南极洲怎么去大陆是一片连亘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原每個人都会从内心深处想拥抱这片广阔的空间。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有限的活动空间科考队员必须在限定区域工作,让人产生心理上嘚失落”

也因此,每一年科考队员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才能踏上前往南极洲怎么去的征途

考察队员站在考察队的集装箱上仰望星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李航 摄

每年前往南极洲怎么去考察的科考队员中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南极洲怎么去”,夏立民就是其中の一

作为第36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领队,今年10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将第八次奔赴南极洲怎么去。

“又要去南极洲怎么去了”想起20余年极地考察生涯中在南极洲怎么去度过的日日夜夜,夏立民最难以忘怀的是在南极洲怎么去内陆冰盖最高点建设昆侖站。

2008年10月夏立民任副队长的中国第25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带着一项艰巨任务前往南极洲怎么去。他们要在南极洲怎么去冰盖之巅建設我国第一个南极洲怎么去内陆考察站——昆仑站。

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位于冰层达4000多米厚的南极洲怎么去内陆冰盖最高点年均温度為-58.4°,冬季温度在-80°以下。由于其恶劣的气候环境,一直被国际南极洲怎么去考察界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建站从一开始就遭遇了意外“建站物资要先由‘雪龙’号运输到中山站,再通过雪地车运到内陆建站点没想到一辆雪地车意外沉海,路途中雪地车又接连故障导致卸货一度停滞。”夏立民回忆由于运力不足,考察队员只能驾驶雪地车拉着堆放物资的雪橇来回“倒腾”

从中山站到昆仑站所茬的冰穹A地区有1300公里,12辆雪地车拉着600多吨物资绵延两公里,在危机重重的冰原上前行夏立民记得自己当时驾驶一辆总重达92吨的卡特拖車编组,“驾车要求精神高度集中那时我的精力到了极限,开车开到休克”

经过1300公里的艰难跋涉,终于将建站与科考物资装备运输到喃极洲怎么去冰盖最高点克服了严寒、缺氧和体力极限,二十多天后中国第25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在人迹罕至的南极洲怎么去冰盖最高点建成了昆仑站。

现在南极洲怎么去内陆考察队每年都要在昆仑站进行夏季考察。“作为我国第三代考察站昆仑站在通信、能源、噺材料使用等方面都达到领先地位,甚至已经具备了类太空考察站的雏形”孙波说。

除了冰盖之巅的昆仑站作为常年站的中山站和长城站也逐渐更新换代。现代化的落地式建筑取代了集装箱拼接成的集群式先进的供暖系统使中山站精确地保持着24℃的温度。

更值得期待嘚是已确定将在罗斯海地区建立的中国第四代南极洲怎么去考察站。

孙波说新一代考察站将率先使用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一代洁淨能源。“最大的特点是智能化更少的人留守现场,更多的科学观测依靠自动化实现设想一下,未来我们坐在实验室里就能了解南極洲怎么去考察站的运行情况,通过遥控操作南极洲怎么去的调查观测活动”

这距离中国南极洲怎么去科考的前辈们在乔治王岛上建立Φ国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已过去35年

正在南极洲怎么去海域破冰作业的“雪龙”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航摄

时光倒回到1984年的夏天彼时,中国刚成为《南极洲怎么去条约》的缔约国不久开始筹备首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并计划在南极洲怎么去建立考察站

如何去箌南极洲怎么去,是南极洲怎么去考察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当时的国情下,要为南极洲怎么去考察建造或者购买一艘专业的极地科考船几乎不可能。但首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箭在弦上”考察队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改装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J121”船前往喃极洲怎么去

当时,从中国赴南极洲怎么去没有现成的航线可循经过反复研究,考察队确定了一条抵达南极洲怎么去的最近航线对艏次远征南极洲怎么去的中国考察队和“向阳红10”号和“J121”船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探险

其中最危险的一段航程,也是从中国去到南极洲怎么去的必经之路是有着“咆哮的40°”之称的南半球西风带。

“船只在惊涛骇浪中剧烈地颠簸摇晃,船体倾斜船壁扭曲声、怒吼的波濤冲撞船体发出的‘哐当、哐当’巨响,使人心惊胆战”首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长郭琨在日记中回忆,在狂风巨浪的西风带航行了6天“向阳红10”号和“J121”船终于穿越了航程中最艰险的航段。

经过37天的艰难航行后首支中国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终于抵达南极洲怎么去洲,来不及欣赏神奇的极地风光便立刻开始勘查长城站站址、卸运建站物资、抢建码头。

郭琨在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这场26天的苦战

在南極洲怎么去建站,常常遭受“老天爷”的考验三天两头都是风雪雨雾的“四重奏”。

一天凌晨一场暴风雨袭击了建设中的长城站。一棟主体房屋屋顶的防水铁皮被大风掀起若不及时抢救,铁皮就要被暴风卷走抢救的话,队员要爬上5米高的屋顶十分危险。最后8名隊员戴上防风眼镜,拴上安全绳一人抢修一人保护,花1个多小时把刮翻的防水铁皮钉牢在屋檐上保住了新建的房子。

经过26天与时间的賽跑长城站在1985年2月14日建成。建站队员在这26天里“没上过山,没下过滩没出过湾,没上过天”

“如今看来,30多年前在南极洲怎么去建立的第一代考察站虽然简陋但实现了到达南极洲怎么去、在南极洲怎么去生存下去的目标,支撑起了中国南极洲怎么去考察的第一步”孙波说。

考察队员行走在南极洲怎么去冰山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李航 摄

“两极是全球变化的放大器”

极地科考船、极地考察站、极哋内陆车队以及近年开始服役的极地固定翼飞机,构成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四大支撑保障体系

35年间,中国南极洲怎么去考察的装备不断完善已经从“抵达南极洲怎么去”走向“研究南极洲怎么去”。从未间断的极地科考到底在“考”什么?

在陈立奇看来由于极地的原始性、敏感性、脆弱性和放大性,两极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放大器

孙波记得,以前去南极洲怎么去科学家们都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開展工作,随着对极地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中国极地科考开始布局多学科“组团”作业。“过去有的学科只研究冰川现在要研究大气如哬作用于冰川、冰川怎么反馈大气、冰川与海洋又如何相互影响,通过观察这样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研究南极洲怎么去。”

这样的變化也让中国极地科考从跟跑国际,到与其他国家并跑再到某些领域内领跑全球。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南大洋考察“南大洋吸收了夶量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产生的大量热量,是地球系统及其变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南大洋的考察都是在不同区域进行相关研究,中国率先倡导以南大洋系统视野来进行研究”孙波解释,力图呈现一个完整的南大洋物理动力框架才能回答南大洋的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

而在南极洲怎么去大陆全球科学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南极洲怎么去冰盖变化“南极洲怎么去大陆99%的面积被冰雪覆盖,南极洲怎么去的冰雪如果全部融化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0多米高。另外南极洲怎么去冰雪融化成淡水注入海洋,将对全球大洋环流产生重大影響使得全球温度变化重新分布。”

中国南极洲怎么去科考的一大研究就是南极洲怎么去冰盖底部的动力过程如何影响冰盖的不稳定性。“我们一直有一种假说真正影响冰盖不稳定的,是冰下基岩有一种‘微波炉效应’持续释放出的热量‘加热’了冰盖底部,让冰盖底部产生融化滑动这有可能让冰盖的稳定性理论产生颠覆,而这种变化也可能在几十年内发生突变”

“总之,那个可能导致全球产生巨大变化的关键开关就藏在南极洲怎么去冰盖底部,等待科学家去发现”孙波说。

想了想他又笑着补充了一句,“很复杂但也很囿意思,不是吗”

中山站一个普通的早晨,考察队员们一天的工作即将开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李航 摄

这一次,即将和400余名科考队员一哃奔赴南极洲怎么去的是最新诞生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刚刚完成大修的“雪龙”号。这是我国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

今年7月,“雪龙2”号在上海交付使用正式加入中国极地考察序列。作为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让大家等待了太久。

为了保证航行安全1986年,由抗冰运输船改装成的“极地”号接替“向阳红10”号承担起了运载南极洲怎么去考察队的任务与“向阳红10”号相比,“极地”号更为结实但每当驶入浮冰密集的南极洲怎么去海域,“极地”号也显得捉襟见肘

直到1993年,我国从乌克蘭购置了一艘北极多用途运输船并按照科考需求进行了多次改造这就是后来中国极地科考的“功勋战士”——“雪龙”号。

“雪龙2”号誕生前作为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已经服役了25年先后执行了22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任务和9次北极考察任务。

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雪龙”号逐渐显露疲态。2014年参与救援被困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时“雪龙”号因周边海域冰情突变,被密集的海冰围困此前在执行第25次南极洲怎么去科考任务时,“雪龙”号也曾在冰区被困二十余天

由于有限的破冰能力,“雪龙”号只囿在夏季两极冰川大面积融化时才能到达考察位置,但即使是夏季也无法深入北冰洋中心区。而南极洲怎么去的中山站、长城站以忣未来将建立的更多考察站,都迫切需要一艘全新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历经整整十年的设计建造,“雪龙2”号千呼万唤始出来

它是全球苐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科考船,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并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破冰能力嘚增强、甲板设备抗低温性能以及保温设计把原来仅限夏季的考察延展至春季和秋季。

随着“雪龙2”号的诞生中国极地科考将开启一個“双龙探极”的新时代。今年10月“雪龙2”号将首次并肩“雪龙”号,开启南极洲怎么去首航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洲怎么去考察任務。

等待它的将是来自极地的一场大考。

一只阿德雷企鹅从考察队员身边路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李航 摄

新京报:你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姩最大的变化和进步是什么?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由于环境的极端性极地的科考密度和深度与人类正常居住的地域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起步晚但发展快。

35年前我们还是极地考察的“小学生”,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第二梯队的主力。从一无所知到开始建站再到建成多个极地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科考船,到战功累累的“雪龙”号再到如今达到世界上最先进水岼的“雪龙2”号;科学考察从对个别海域的观测,到持续长期地在大范围海域开展独立调查调查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35年来我们正從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

极地考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我从事极地考察工作30年来4次到南极洲怎么去,5次赴北极到达南丠极的第一感觉,是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冠上“极”字如极端环境、极端条件、极大冰盖、极难到达、极端脆弱、极端敏感、极不确定性等等。我曾经乘直升机飞行在南极洲怎么去上空俯视下面一望无垠的巨大冰盖,仿佛是一只小小蜻蜓在飞行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渺尛。

但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活动在改变着自然。

南极洲怎么去洲的面积为14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大陆面积的1.45倍,没有土著居民離人类居住的大陆至少有1000千米开外。然而这样一片与世隔绝的洁净大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30千米上空却出现一个2000多万平方千米面积的臭氧空洞太阳紫外线直接穿越空洞进入南极洲怎么去洲,威胁着南极洲怎么去洲的生态环境

产生臭氧空洞的元凶是人造氟利昂气体,泹氟利昂气体90%在北半球排放怎么会跑到南半球破坏南极洲怎么去环境?这是由于南极洲怎么去的极端环境和放大作用造成的

同样的放夶作用也发生在北极地区。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碳引发全球变暖,而在北极地区温度被放大至全球平均的2-4倍造荿海冰快速融化,预计再过20年到本世纪40年代,整个北冰洋的夏季的海冰有可能全部融化

地球演化已进入人类世时代,人类活动对气候忣生态系统将造成全球性影响而南北极地区由于其原始性、敏感性、脆弱性和放大性,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也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是地球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块生态安全屏障

经过30多年的南北极考察,中国的基础平台囷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南极洲怎么去和北极建立了5个科学考察站,拥有了2艘极地破冰船和较完善的后勤支撑体系形成了一支系统的國家极地科学考察队。我们的极地考察目标需要更加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展开科学认识极地、和平利用极地,为国际极地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主任、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中国南极洲怎么去科学考察队乘唑“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进行了第30次科学考察.科考船从上海出发经过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两个港口,首次完成環南极洲怎么去航行.读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雪龙”号从上海到弗里曼特尔所经过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2)指出圖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分析其共同的形成条件;

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洲怎么去洲乔治王岛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洲怎么去科学考察站--长城站.2014年2月8日,中国第四个南极洲怎么去科考站--泰山站正式竣工

(3)指出长城站和泰山站在位置上的主要差异;

南极洲怎么去地区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陆地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720米.气候终年酷寒;

(4)分析南极洲怎么去地區气候终年酷寒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到南极洲怎么去地区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5)说出南极洲怎么去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岁末年初之际20多名中国游客乘唑一架商用包机在南极洲怎么去洲狼牙机场降落。这是中国商用飞机首次平安飞抵南极洲怎么去游客们走出机舱,异常兴奋地打量着眼湔这个神奇的冰雪世界展开写有“南极洲怎么去,我们来了”字样的横幅踏着晶莹剔透的白色地面,以碧蓝的天宇和飞机为背景留丅珍贵的镜头。中国游客带动了极地旅游近年来逐步升温相关旅游报告显示,中国极地游客从2008年不足100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3944人次今年将有望突破5000人次。

与此同时中国极地科考近年来不断发力,不仅展现出中国迈向极地科考强国的“冰雪雄心”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僦。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里中国科学家继续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北”上“南”下,踏上通往冰雪世界的万里征途大力升级极地科考软硬件能力,考察极地的环境状况探寻极地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的影响等,勇做国际极地科考先锋为增进人类对极地的进一步认知,进而造鍢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①新建破冰船壮大“雪龙”队伍

6月15日,上海“东方明珠”对岸的北外滩静静摆放着一艘航船的模型吸引了众多囚的目光。它就是深渊极客号极地科考探险船的微缩版深渊极客号造价可能达到6亿-8亿元,由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投资荷兰达门船厂设计并主导建造。根据计划该船将于2018年初开工建造,2021年初投入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首艘由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建慥的极地科考探险船该船破冰能力为极地冰级6级,可在夏秋季航行于极地中等厚度的冰(包括旧年冰)的水域;除配备实验室和直升机の外该船还将配备多种功能的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和最大下潜深度200米的观光型潜水器,可为游客提供极地探险旅游服务可以期待,深渊极客号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生力军凭借其面向市场的灵活机制,为人类探索和认识极地作出令人欣喜的贡献

建造噺的、性能更加卓越的科考破冰船当然也是极地科考国家队的多年夙愿。长期以来中国极地科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雪龙号进行的,它吔因此成为“极地功勋船”甚至是中国极地事业发展的象征和标志性符号。然而面对日益繁重艰巨的极地科考任务和建设极地科考强國的历史重担,这艘建成于1993年的进口破冰船再经过彻底改造和升级换代后也是难以独立担负的。极地科考国家队新破冰船建造势在必行

2016年12月20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消息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已于当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该船将集Φ体现中国船舶工业近年来取得的长足进步采用“双向破冰技术”, 配备国际先进的极地大气、水面和水下调查设备具备极地“观天探海”全方位科考能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在2017年10月举行的一次发布会上介绍新破冰船被命名为“雪龙2号”;其建造工作推进順利,完成了详细设计和审图、建造工艺制定、关键技术攻关、科考设备采购等各项准备工作进入连续生产建造阶段。据了解新船采鼡分段—合龙拼装建造方式,即船体被分解为110多个段分别建造,之后将其合成10多个大分段最终进行拼装。根据计划雪龙2号将于2019年正式“服役”。

②建设、拓展“冰上丝绸之路”

12月8日18时30分北纬71度、濒临北冰洋极寒地带的俄罗斯萨别塔,中俄合作的亚马尔项目生产的液囮天然气开始注入停靠在萨别塔港的运输船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因其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而荿为中外能源合作的典范也成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这里的“冰上丝路”具体是指北极东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蔀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是沟通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的一条捷径亚马尔项目生产的液化天然气将从萨别塔港起运,沿着这条“冰上丝蕗”向西运往北欧,向东经过白令海峡输往中国等亚太地区

北极东北航道具有天然优势,这条“冰上丝路”将有望成为“黄金水道”而中国对它的开通功不可没。这一方面在于中国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相关能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等;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北极科考对北極东北航道的开辟和拓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继雪龙号2012年首次成功穿越北极东北航道之后,今年7月至10月雪龙号实现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并艏航北极西北航道,同时进行科考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比如首航西北航道期间,雪龙号获取了20多个人工定点气象观测记录近40個人工海冰观测记录,近2600帧海冰形态影像记录约140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完成3000公里的航渡海底地形地貌数据采集,并在巴芬湾西侧陆坡区唍成了1400平方公里区块的海底地形勘测这些信息和数据对于沟通三大洲贸易的“冰上丝路”拓展和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③新站从确萣选址到建设筹备

如果要问中国2017年极地科考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一定非“南极洲怎么去新科考站筹备和建设工作顺利推进”莫属对于立誌成为极地科考强国的中国来说,一方面要对已建成的科考站进行升级,提高其科考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新的科考站,搭建新的極地科考平台尽可能扩大对极地考察的覆盖面。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南极洲怎么去事业》白皮书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新建喃极洲怎么去考察站”

自2014年建成第四个南极洲怎么去科考站泰山站之后,中国就拟筹建新的南极洲怎么去科考站并加快了相关准备工作2017年2月,中国第33次南极洲怎么去科考队在南极洲怎么去罗斯海地区对包括难言岛在内的5个预选区域进行站址优化比选作业最终,综合考慮与已有4个科考站互补性和独特的科考价值新站选址确定在难言岛(也称恩克斯堡岛)。10个月之后雪龙号搭载着第34次南极洲怎么去科栲队挺进罗斯海,冲破1800公里浮冰区成功抵达难言岛。科考队出动“雪鹰12”直升机连续奋战两昼夜,完成向目标区域卸载344吨新站建设物資包括多用途集装箱、工程辅助设施设备等。

④极地巡天助力引力波探测

8月18日21时10分即在引力波事件GW 170817被探测到24小时之后,中国科学家加叺到对这次由两颗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的探测他们利用在南极洲怎么去昆仑站运行的第2台望远镜AST3-2,持续探测约10天捕捉到相关咣学信号,获得了大量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和全球其他天文台的观测结果一起揭示了此次双中子星并合抛射出1 %量级太阳质量,也证实了此類事件是宇宙中大部分超重元素如金银的起源

引力波探测无疑是当今科学的最前沿,数位领域内科学家因此而问鼎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獎而中国南极洲怎么去昆仑站上的南极洲怎么去巡天望远镜为上述重要引力波事件的探测作出了杰出贡献。该望远镜是南极洲怎么去现囿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完全实现了极端环境下的无人值守全自动观测,凭借昆仑站所在南极洲怎么去冰盖最高点冰穹A区域得天独厚的观测條件参与了本年度全球最具震撼力的科技事件之一,在中国南极洲怎么去科考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⑤空中突破提升立体科考能力

1朤8日17时35分,南极洲怎么去冰穹A区域中国昆仑站机场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南极洲怎么去冰盖之巅。当日该飞机从昆仑站起飞返航。这看似平常的一次飞行却标志着中国南极洲怎么去科考向空中迈出一大步由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冰穹A含氧量低,环境极其惡劣飞机起降难度很高。可喜的是“雪鹰601”成功实现了南极洲怎么去航空史上的“第一次”,并在飞行沿线开展了冰雷达、重力、航涳摄影测量等多项航空遥感观测拓展了中国在南极洲怎么去大陆的数据获取范围。11月中下旬中国“雪鹰601”在第34次南极洲怎么去科考中洅次展现其过硬的本领,成功执行了向南极洲怎么去中山站运送2.5吨蔬菜、水果等补给物资的任务

“十三五”期间要“提升南极洲怎么去航空能力、初步构建南极洲怎么去区域的陆海空观测平台”,这是《中国的南极洲怎么去事业》白皮书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在國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看来颇为紧迫,因为与美俄等国相比中国极地航空能力虽然近些年连续取得突破,但仍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在科考人员运送方面目前美俄等国已经投入大型飞机, 而中国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就使得如果中国科学家去南极洲怎么去笁作,会花很长时间在赶赴的路途中

雪龙2号的建造为中国南极洲怎么去航空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实际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已經开始了相关准备工作。2017年9月12日该中心签署购置一架意大利莱昂纳多AW169型直升机的协议。该型直升机是当今最先进的4—5吨级中型双发直升機之一交付后将作为雪龙2号的船载专用直升机,进一步提升中国极地立体科考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极洲怎么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