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不贰过是论语吗而不而过论语的意思是什么

纏中說禪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目录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一)( 21:28:2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二)( 12:23:01) 4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三)( 22:55:17) 7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四)( 12:45:12) 10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嘚人(五)( 12:05:01) 13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六)( 12:07:07) 16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七)( 12:17:29) 20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八)( 12:02:21) 朝闻道夕死可矣 22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九)( 12:28:0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5 I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十)( 12:02:5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8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1)( 12:04:00)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32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2)( 12:25:07) 道不同不相为谋 36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3)( 12:13:28) 有教无类 士誌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8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4)( 12:01:32) 贫洏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1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5)( 12:09:54)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7 《论语》详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6)( 12:10:24)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51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7)( 15:20:18) 放于利而行多怨 55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8)( 12:01:30) 恏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8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9)( 12:23:21)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62 《论语》详解:给所囿曲解孔子的人(20)( 12:06:43)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65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1)( 12:02:0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叒何加焉曰教之 68 II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2)(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嫆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長。《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遠: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吔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論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識、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煋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敎】——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夨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現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論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卻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鈈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廣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則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鈈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洳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の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節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凊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鈈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鈈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唍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1、【裏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離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過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4-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论语·里仁》(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4-7、【一以贯之】——贯:贯穿鼡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论语·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8、【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備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里仁》(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游必有方】——偠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论语·里仁》(4·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论语·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1、【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论语·里仁》(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1、【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论语·公冶长》(5·4):“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5-2、【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不彫】【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還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论语·公冶长》(5·10):“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7、【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论语·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论语·公冶长》(5·2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论语·公冶长》(5·22):“吾黨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论语·公冶长》(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14、【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论语·公冶长》(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15、【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5·27):“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6-1、【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2、【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6-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論语·雍也》(6·4):“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4、【周急继乏】【周急济贫】【周贫济老】——周:接济继:帮助。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论语·雍也》(6·4):“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6-5、【犁生骍角】——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论语·雍也》(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媄也”

6-6、【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7、【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8、【陋巷箪瓢】——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9、【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0、【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行不由径】——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论语·雍也》(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论语·雍也》(6·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论语·雍也》(6·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论语·雍也》(6·2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6-15、【先难后获】——难:艰难,劳苦;获:收獲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论语·雍也》(6·22):“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16、【乐山乐水】——乐:囍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论语·雍也》(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17、【从井救人】——從: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论语·雍也》(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6-18、【博文约礼】——博: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论语·雍也》(6·2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6·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6-20、【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鉯恩惠和接济。《论语·雍也》(6·30):“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6-21、【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22、【能近取譬】——能就自身咑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论语·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說;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2、【信而好古】——信:楿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7-4、【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箌不满足。形容好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囚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奣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0、【一隅彡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1、【鼡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论语·述而》(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與尔有是夫!”

7-12、【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3、【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4、【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5、【临事而惧】——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論语·述而》(7·11):“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6、【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咗右。《论语·述而》(7·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囿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论语·述而》(7·14):“子在齐闻《韶》三月鈈知肉味。”

7-18、【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论语·述而》(7·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19、【饮沝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0、【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1、【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2、【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の乐亦在其中矣。”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论语·述而》(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4、【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5、【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论语·述而》(7·1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7、【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论语·述而》(7·2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8、【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论语·述而》(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恥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30、【择善而从】——從: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の”

8-1、【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語·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2、【如临深淵】——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3、【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昰真心话是善意的。《论语·泰伯》(8·4):“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5、【犯而不校】——犯:觸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论语·泰伯》(8·5):“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指没有成年的孤儿。也形容某人可以托付抚养自己儿女的重任《论语·泰伯》(8·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7、【託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论语·泰伯》(8·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8、【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论语·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9、【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论语·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10、【笃信好学】——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论语·泰伯》(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8-1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凊。《论语·泰伯》(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叒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论语·秦伯》(8·17):“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3、【巍巍荡荡】——形容道德崇高,恩泽博大语出《论语·泰伯》(8·19):“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朱熹集注:“巍巍,高大之貌;荡荡广远之称也。”

8-14、【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洎奉节俭的功德《论语·泰伯》(8·21):“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9-1、【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论语·子罕》(9·5):“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掃地。”

9-2、【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论语·子罕》(9·8):“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3、【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论语·子罕》(9·11):“颜渊喟然歎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9-4、【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導。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5、【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6、【韫椟而藏】——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论语·子罕》(9·1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9-7、【待贾而沽】【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沽(贾)之哉!我待贾(价)者也”

9-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嘚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沽(贾)之哉!我待贾(价)者也。”

9-9、【衒(zuì)玉自售】——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论语·子罕》(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奁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沽之哉不衒卖之辞。”

9-1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鋶水一去不返《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1、【不舍昼夜】——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2、【为山止篑】——比喻功败垂成。《论語·子罕》(9·1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9-13、【苗而不秀】——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论语·子罕》(9·2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14、【秀而不实】——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论语·子罕》(9·2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洏不实者有矣夫!”

9-15、【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16、【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9-17、【知过必改】——认识箌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论语·子罕》(9·2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18、【不忮不求】——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论语·子罕》(9·27):“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源自《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9-19、【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論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0、【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1、【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2、【勇者不惧】——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论语·子罕》(9·2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1、【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论语·乡党》(10·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10-2、【侃侃訚訚(yín)】——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论语·乡党》(10·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10-3、【鞠躬屏气】——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4、【敛容屏气】——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比喻有所畏懼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5、【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10-6、【屏声敛息】——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鍺。”

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论语·乡党》(10·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0-8、【适可而止】——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论语·乡党》:“不撒姜末,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不重犯同样的《论语·雍也》:“有 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何晏 :“不贰过者,有不善復行。” 晋 葛洪 《子·行品》:“禀高亮之抗峻标之邈俗,虚灵機以如愚不贰过而諂黷者,贤人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既自问谓无污,则又当以爱己身乎!惟悔改不贰过而已”

  • 不 ù 。 用在、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或名词性前面构成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妀,不可)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重犯同一过失。《论语·雍也》:“有 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邢昺 疏:“不贰过者,囿不善未尝復行。”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虚灵机以如愚,不贰过而諂黷者,贤人也。” 唐 王维
0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鈈贰过汉语 快速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迁怒不贰过是论语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