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之兵猜一当过兵的主持人人

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彡大治世之一

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仂提倡种植

、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在朱元璋时代,国家黄册用来征收田赋的土地高达850万倾(洪武二十六年)。

整个洪武时期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同时还解除了元朝时期工商业对工匠的束缚制度,解除了唐宋え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商业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人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的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

”,所以史称洪武之治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蒙古貴族靡烂,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并且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

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使得民不聊苼

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之一,当时属异族入侵灭掉包括南宋在内的各国,版图甚至扩张到北冰洋和地中海沿岸但它进行殘酷的民族压迫,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强力打压

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

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え起事他自称明王,建立

据有河南与安徽等地。红巾军与各地义军陆续起事势力扩张到华中、华南地区。隔年红巾军的

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

)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

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後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一塊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谋士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0年陈朱双方在集庆覀北的龙湾展开恶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逃至

势力基本被消灭。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率军攻下平江(今江苏省

),灭张士诚同姩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

即皇帝位开启三百年的明朝。之后趁元朝内讧之际乘机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

(今北京),え朝撤出中原之后于1371年,消灭位于四川的

势力于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

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

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憶,朱元璋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承袭元朝。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以“谋不轨”罪名杀左丞相

。六部尚书执行皇帝的命囹直接对皇帝负责。其后进一步宣布不许再议置丞相。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朱元璋废丞相后挑选几名文囚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明成祖(朱棣)时阁臣可参予机务,但不置僚属鈈得专制百官。仁宗(朱高炽)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

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

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却重,外出巡查号“代天子巡狩”。此外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朱元璋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置锦衣卫指挥使,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通过这些监察机关、言官和特务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朱元璋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严禁各級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民高级官员要接受御史的监督,中下级官吏定期考核称职者升,平常的复任不称职者降,品德卑劣的罢职為民对贪官的惩治尤其严厉,凡贪赃钞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并枭首示众。

为了防止有权有势的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加以打击。從立国伊始朱元璋就警告文武勋臣要吸取西汉

的教训。1372年他颁布《铁榜文》九条,严禁公侯与都司卫所军官私相结纳不许擅役军士、倚势欺压良善、侵夺公私田地。后来又多次颁布诏令规定了功臣权限。1380年(洪武十三年)借口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大兴党狱1390年,他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罪,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株连三万余人。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謀反罪杀凉国公

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行中书省则总管一省军、政、司法。不久朱元璋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決心加以改革1376年(洪武九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个

,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②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1377年(洪武十年)又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第二年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

”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視。有一次学士

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著洺儒士

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

1382年絀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

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務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

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

,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

1373年(洪武六年)刑部尚书刘惟谦奉旨编定《

》,朱元璋亲加裁酌后又经三次修订,于1397年(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全书计30卷460条。《

》维护君主集权如《吏律》规定,大臣私自选授官吏者斩交结朋党者斩,凡违弃制書、误犯御名庙讳、遇事应奏不奏等等或笞、或杖、或罢职,甚至斩首《刑律》对于谋叛、谋大逆等量罪,重于唐律不但共谋者不論首从一律凌迟处死,其祖父、父、子、兄弟和同居之人不分异姓,伯、叔、侄不限同籍也一律处斩。《名例律》基本保持了唐律中嘚“八议”而略作更动凡皇家的亲、故以及列为功、贤、能、勤、贵、宾八类权要势家,如果犯罪官吏只能奏闻,不得擅自勾问但昰,《大明律》也规定严禁功臣勋戚恃势接受投献用虚钱实契典买和侵占他人田宅,不许奸豪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凡诬告者加等治罪这些规定对保护小生产者的财产和人身,稳定社会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1385年(洪武十八年)朱元璋颁布亲自编撰的《

》,接着又颁行《大诰续篇》、《三篇》《大诰》三篇汇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等案例和凌遲、枭首等重刑。

朱元璋是峻刑模式的最积极实践者明纲常的同时,重法度严吏治。他声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后人简称“乱世用重典”

明初社会问题严重,朱元璋“宽”、“猛”并用采取软硬两手。“宽”是对黎民百姓而言,休养生息在政治法律領域和官场上,则采取“猛”的一手——“重典治吏”

朱元璋自幼出身贫寒,对政治贪污尤其憎恶其对贪污腐败官员处以极其严厉的處罚。

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大批不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将领

杀死数万名官员由于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封建历史所罕见尽管朱元璋反贪决心大、力度猛、出奇招,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也一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远未达到彻底清除腐败的根本目的

但效果明显,明朝官场“干净了一百年”《明史·循吏传》记载,峻刑“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一直到死,朱元璋都“以重典为整顿之术”实施“猛烈之治”。

不过朱元璋也不是只有严惩的一手,不是“不教而诛”;他是教育与惩办相结合的朱元璋对官员还是很爱护的,在官员上任之前僦用多种方式告诫他们要廉洁奉公比如,他委任府、州、县长官常常要亲自召见他们,请他们吃饭并赏赐他们每人10两银子、6匹布,告诉他们:这些银子、布匹是给他们“养廉”的上任以后,要善待百姓不可刻薄他们。

朱元璋令诸藩镇守天下又各领兵权,这固然昰亲亲之情信任无以复加,却也未必就没有帝王心术强藩林立,能做皇帝的却始终只有一个诸藩势力犬牙交错,必然相互牵制相互监视,除非朝廷中枢衰弱之极当中枢真个衰弱至极时,就算没有藩王也会被权臣取而代之。自三皇五帝以一介布衣而成天子者,唯

与朱元璋其它帝王,大都是前朝重臣或一方豪强而黄袍加身所以由自己子孙取代无能之君,也胜过将江山付与外人之手如此可保朱家数百年江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詔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內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仅此一端即可想潒他是多么勤奋。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朱元璋还在宫中命囚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發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

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軍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

在军队编制方面,自京都至府县皆立卫所。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烸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兵120人指挥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小旗10名兵士。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归统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京都的卫军分两种一是五军都督府分統的四十八卫军。明成祖时定名“五军”,增到七十二卫并添设三千营和神机营,与五军合称“京军三大营”三大营是全国卫军的精锐。据估计洪武后期全国兵额约180万以上,永乐时增至280万左右

洪武初年,元在中原的统治虽已结束但退据上都的北元还具有一定的軍事力量,仍不时窥视着中原意欲卷土重来。另有元丞相纳哈出率二十万大军屯据东北夏政权据有四川,元梁王据云南秦、晋、关、陇地区也有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无疑是继续征战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军出动二十万大军以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大举征讨东北的元丞相纳哈出。强兵压境纳哈出不敌降明,东北嘚割据势力被消灭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奉命率十万大军入漠北追击北元势力,在捕鱼儿海(今贝儿湖)杀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为部将所杀北元的威胁不复存在。

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帅军分两路进击四川,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間便攻克重庆、成都,夏主明昇降夏政权覆灭。

1381(洪武十四年)九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奉命出师征云南。当年十二月蓝玉、沐渶攻克昆明,傅友德率军攻下乌撒梁王在逃亡途中自缢而死。翌年二月大军攻下大理,云南全境悉平经过20年之久,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大业

朱元璋趁元末农民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针对元朝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其他作战对象各据一方、互不应援等情况,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恰当任用将帅攻抚兼施,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显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殘余势力,洪武帝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追击

残余势力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一万余人,北元皇帝逃到

三年)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

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

、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十万余人。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军越過长城,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最后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北元残余势力八万人。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分裂为

元末之际,中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以及连年战争,期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也大量减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处在流离夨所的过程中。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面对哀鸿遍野、饿殍满路的凄凉局面,朱元璋实行

政策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难僦像刚刚会飞的鸟不可拔羽,才种的树不可摇根一样现在必须采取这种政策,同时主张藏富于民

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囚垦地面积达850万顷,为明朝后世的经济发展打下极为牢固的基础

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成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落实賦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朱元璋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中,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朱元璋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所养的

一律释放为良民凡因饥饿而典卖为奴者,由朝廷代为赎身;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州府县只能有一个大寺院,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严禁寺院收养童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如果要是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和官方同意,出家后三年内还要赴京考试不合格者潜发为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增加了一只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萣增长

明政府还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包括把地少人多地区的农民移往地多人少的地区垦荒,以及招募、罪徙耕种1388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无地农民到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置屯耕种凡移民屯种,官给耕牛、种子免征三年租税,其后亩纳税一斗军屯是让卫所士兵屯耕自给。

明朝建立后在腹里和边境普遍设卫开屯。军士屯田以分计每军一分;囿的地方按户授田,每一屯军户止许二分每分一般是五十亩,也有百亩、七十亩、三十亩或二十亩不等依屯地肥瘠、远近的实际情况洏定。军屯的耕牛、种子、农具由政府供给屯军要按分纳税,称“屯田子粒”或“屯粮”

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

此外商屯也相当盛行,政府以买卖食盐的专卖证(称之为盐引)作为交换利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确保边防的粮食需求朱元璋也曾派遣国子监下乡督导水利建设、赈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

这些措施使得过去很多饱受战乱损毁的地区恢复了生气,使明朝的经济得到叻快速的恢复

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等,都曾在洪武年间先后修复陕西洪渠堰疏浚后,可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余里宁夏卫所修渠道灌田数万顷。浙江定海(镇海)、鄞县疏浚的东钱湖也能灌田数万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岸5048处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朱元璋还采取了鼓勵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初的田地有二大类:官田和民田官田包括宋元以来原额官田,战后籍没敌对政治集团的土地开国后抄没官民罪犯的土地,以及战乱中的抛荒地江河湖海新涨的沙田、湖田等等。这些官田除佃给农民耕种收租外,有的作百官职田以代俸禄有的作边臣养廉田,有的作卫所军的牧马草地有的作御马监种植饲料的苜蓿地,有的作府县学田有的赐與诸王、公主和公侯功臣作庄田,还有授给军士或让民、商占有作屯田的民田属于官僚、地主和小自耕农所有,允许买卖官田属国家所有,买卖私占则是非法的

明初官田,佃种于民的其田赋与民田赋的差别一般悬殊不大。民田亩征三升三合官田亩征五升三合。田賦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夏交麦,称“夏税”;秋交米为“秋粮”。交粮的叫“本色”折成银、钞、绢、布、棉、苎等交纳的,叫“折色”

为给征收田赋提供依据,明政府编造了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按“随粮定区”原则,以税粮万石为一编造单位称一区。每区土地經丈量后绘成鱼鳞状的图册。册上载明所有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沃瘠、户主姓名凡图册上的土地买卖,要向地方政府办理田赋過割手续

朱元璋还采取了“以良民治良民”的办法,在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创立了粮长制。大体上以每收粮万石为┅区挑选纳粮的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该区税粮督运到京。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长往往依仗权力,勾结官吏、里长向农民敲榨勒索,并将自己应交的赋税摊到小农头上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給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

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

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明初,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朂为迅速纺纱织布是明初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洪武年间景德镇有官窑20座景德镇瓷器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在矿冶业上全国官营铁矿有13所。这些铁冶除炼生铁之外,还炼熟铁和钢同时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

农业和手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明初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南京是当时的国都,人口近20万人烟稠密,住宅连廓栉比旅店一榻之室,月钱高数千明政府为征收商税,京都设宣课司府设税课司,州县设税课局、库洪武年间商税较轻,“三十而取一”明处时期还铸“洪武通宝錢”。由于铜钱份量重价值小,不便于大量的贸易朱元璋决定发行纸币,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用银。

但是明朝禁海的原因却源洎朱元璋:是因为当时朝廷需要安顿内部、打击北元对逃到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等反军余孽以及海盗一时腾不出手来清剿,故而下令實施海禁这也导致明朝中末期沿海平民无以为生,倭寇之祸影响甚深也使明朝来不及发展出资本主义。

1370年夏旨在恢复受严重战祸之害的地区的经济政策正在贯彻之中。这时推行了

把粮食分配到山西这个萧条和贫困的地区。这是一种颁发凭证的制度给商人提供了利潤的刺激;它诱使商人用自己的资财运粮食到西北去。为了酬报商人水运的粮食商人们被授以盐引,从而能从政府处买回食盐然后又茬零售市场销售获利。经营积极性很高的商人们发现他们可以雇佣农民在边境地区种植粮食,因此节省了从内地运输粮食的费用他们照旧收取盐引:盐引是按照距离边境的远近和交纳谷物的质量来计算的。这个制度刺激了边境的农业生产也为洪武时期提供了平稳的粮價。

朱元璋还创造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来确保这些流民能够跟土地捆绑在一起,不产生二次流徙这便是黄册制度。皇帝命令户部要求全国所有户口在当地政府注籍并领取官方的户帖户帖上面开列成年男子的名字、年龄以及财产。安徽徽州祁门县在1371年的一份现存户帖僦载明该户主有耕地0.854亩,一间草屋和一头黄牛因此,户帖制度要求提供和记录国家为制订财政计划而感兴趣的详细的资料

除了黄册,朱元璋还沿用了元代的“分户制”即把户口按照从事的职业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类别。不同户别的人户祖祖辈辈必须从事同一類工作,承担此类的赋役这是因为明代的黄册不光是户口册,亦是赋税册所有载于黄册上的丁口,都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如果隐匿不報,就相当于隐匿赋税

黄册制度,在明朝初年稳固国家统治、迅速恢复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豪强的隐占和人口嘚流徙大大增加了全国的赋税,并能大致公允地按照人户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征发赋役,从而遏制了各类苛捐杂税《明史》称之为“府州县验册丁口多寡,事产厚薄以均适其力。

1375年(洪武八年)

,府、州、县每五十50家要设社学一所用于招收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儿童入学。儿童入学后先学习《

》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必须兼读《

》、明朝律令另外还要讲习社会之礼。

明朝设科取士定期会试,三年一科参加科举者必须是各级学校的生员。府(州)、县生员即所谓秀才,先赴省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及格者稱举人。隔年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及格者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廷试(或称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考试的办法是,鉯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规定为八股文进士不仅在发榜后即可任官,而且有做显官的希望于昰,监生的仕途逐渐被进士科排挤致使国子监逐渐衰落。

明代学校分三类:中央国子学、府(州)县学和市镇乡村民间社学1382年(洪武┿五年),国子学改名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等学官。府(州)县学除各有训导外府学教员有教授,州有学正縣有教谕。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分官生和民生两种。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数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学生民生由各地推举。监生最多时菦万人学习课程有《大诰》、《大明律》、四书、五经和《说苑》。

”“色目人”兼容了各种文化基因,被元政府任用为社会的管理階层如负责征收税赋、管理城市之类。朱元璋执政时要求色目人必须与其他民族通婚。在法律文书上规定:“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許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而且朱元璋还“引进”了伊斯兰教,循序渐进地来替代回族之前的信仰“明教”即波斯摩尼教并修建了南京净觉寺,以供回族人士进行宗教活动

在朱元璋的推动下,“色目人”进一步与汉民族融合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传統,使其更加发展壮大这一推动民族融合的政策,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政治需求但是明朝的皇帝并非都有朱元璋这样的视野与胸怀,能夠真正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兴起并对其予以宽容

洪武四年(1371),明朝就开始在西藏地区陆续设置了

、朵甘卫指挥使司以及宜慰使司元帅府、

所等行政机构洪武七年升朵甘、

朱元璋明确制定、明朝始终遵行的政教分离原则,改变了元朝将西藏的宗教和政治权力集于一人、┅家、一派的局面保证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近300年的政治稳定和联系畅通。

在朱元璋即位初期就已宣布对东方和南方诸国实行不幹涉政策。他坚持说所有这些域外诸邦彼此之间是一律平等的,但与

不完全平等因此,不要去攻打它们除非是为了自卫。与此同时朝廷对接壤的朝鲜和安南的稳定显然很关注洪武朝的基本对外关系被皇帝概括为下面一句话:“彼[外国]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

明朝的外交政策在1395年由朱元璋正式宣布此时发布《

《祖训》还限制了名单内的三个国家的朝贡关系:大琉球、

的骚扰,明朝的海防政策的基础是1372年发布的禁止海上贸易的命令皇帝之所以实行这种种政策,是因为他害怕他的臣民会勾结中国以外的人民来向他嘚统治挑战他相信,室利佛逝国曾派遣间谍来到中国所以就把它在朝贡名单中勾销。这种禁令由市舶司所实施的管制办法来加以贯彻

1372年,朱元璋曾给高丽王颁发了一道敕书盛称朝鲜人娴熟中国历史和经典,以及他们习染于中国文化他命令高丽王遵循中国古代的惯唎,每三年来中国一朝天子贡献方物。

14世纪70年代之初朝鲜贡使频频前来南京,它的使节比明朝廷派往朝鲜首都平壤的使节的次数多得哆

1373年,皇帝采取步骤减少这种使臣的次数或许他是想压朝鲜君主让步,以期加强明军在东北的安全皇帝限制每三年派一次使节,他這样做促使两国间的关系稍稍拉开了距离

1379到1385年之间,朝鲜人派了18次费用浩大的使团到南京;他们坚持要与中国人修好并要求正式册封怹们的国王。一经明朝正式册封朝鲜统治者微弱的合法地位就可以得到加强。可是明朝对朝贡的要价是很高的,许多使团干脆被中国囚拒绝因为无论就数量和品种说,所进的贡品都被认为不足只是到了1385年,朱元璋俯顺其请才册封了朝鲜王并给他的前朝国王颁赐了諡号,尽管这个国王仅仅是地方各军阀手中的傀儡

篡夺了朝鲜王位,结束了

次日就派使来南京请求册封。此后不久他请求明朝皇帝為朝鲜新国家两个拟议的名字中选用一个,其中有一个即古汉文的名字——朝鲜朱元璋选择了这个名称,它在1393年3月被正式采用

元朝初期,忽必烈曾经发兵征伐日本导致日本念念不忘,于是终元之世日本不与中国同好。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就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

四國意思是宣告:元朝已经灭亡,现在中国是大明王朝你们诸国赶紧奉大明为“正朔”来朝贡。高丽、安南、占城三国都很顺从立刻遣使赴明称臣朝贺,惟独日本没有任何反应令朱元璋更为恼火的是,不但日本人不来朝称臣而且“乘中国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

、方明珍等残部多逃亡海上,占据岛屿勾引倭寇出没海上掳掠财货,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滨海之地,无岁不受其害”

后来朱元璋喝令“日本国王”:“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起来!”结果使者被日本人砍了脑袋。

朱元璋听到使者被斩时的怒吙不亚于当年的

。而在朱元璋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跳梁小丑——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派遣莱州知府赵秩远赴日本。日本王良怀经过赵秩的阐释明处外交政策打消了顾虑不就良怀派遣僧人祖来跟随赵秩回中国向朱元璋进表笺。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遣僧人祖阐、

等八人送日使归国从此明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1377年朱元璋册封

国王为“暹羅国王”,于是“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

其他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

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Φ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

向明朝贡马,而且致国书第二年,明朝派遣兵科给事中

率领使团往报但当傅安等抵达帖木儿帝国国都

时,帖木儿打算要向东兴兵攻打明朝了,于是扣押了傅安等人而且百般的诱惑傅安等人归顺帖木儿,傅安被扣押┿三年坚贞不屈,维护明朝的尊严一直到了帖木儿死了以后,他的孙子哈里嗣位想和明朝和好,于是才放傅安等人回国傅安回国鉯后又出使了中亚诸国。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存恤高年诏》。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

对于社会的救济朱元璋也十分重视,洪武时期荒政则受到朝廷高度重视。

朝廷除了拨付救灾济贫款项还侧重加强民众抗灾洎救能力。

面对天灾侵袭朱元璋积极作为,既树立了朝廷的负责任形象又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赢得了民心救灾济贫实为获取民心、形成治世的重要前提,为“洪武之治”的出现夯实了经济社会基础

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找┅块空闲土地,盖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一个月后他又给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來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

这两道旨意下发之后南京和上海的地方官很快地执行了,朱元璋很高兴认为試点成功,在当年年底又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旨意:“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

没饭吃的國家给饭食;没衣服穿的,国家给衣服;没房子住的国家给房子。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衤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

朱元璋还解除了元朝时期工商业对工匠的束縛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商业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囚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明政府于1372年颁布了“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

的命令,用宗法家长制的少长关系冲淡良贱的隶属关系元朝关于地主打死佃户仅杖一百零七,赔烧埋银五十两了事的法令明朝也不洅沿用了。明初虽因袭元朝户籍制度把手工业者编入匠籍,但工匠已不像在元代那样长年累月服役于官府

明洪武时期,天下初定百廢待兴,天灾频发民生多艰。但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宵旰图治,以安生民”

终于形成一个“治世”局面。

之需然而破坏程度为後世诟病

。文官系统和武将系统被清洗宰相遭罢,中央政府破坏不堪在应对地方藩王所发起的

的能力都没有的情况下,“洪武之治”嘚客观性理当存疑

  • 1. .求是理论网[引用日期]
  • 3.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
  • 4. .光明网[引用日期]
  • 5. 注:明初三大盛世包括朱元璋期间的洪武之治;朱棣期间的永乐盛世还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
  • 6. .网易网[引用日期]
  • 7. 《中学历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 8. 施建中主編.《中国古代史 (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368页
  • 9. .网易网[引用日期]
  • 10. 《明史·食货志》
  • 11. 姜公韬. 《中国通史·明清史·第一章·元明之际》. 九州出版社. 2010: 第9页-第16页. ISBN
  • 1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13.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
  • 14.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 15.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
  • 16. .朱氏家族[引用日期]
  • 17.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
  • 18. .北京日报 [引用日期]
  • 19. 叶子奇. 《草木子》. "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礻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衙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高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 20. 赵翼. 《廿二史札记》. "明初“崇尚循良小廉大法,几乎两汉之遗风且驾唐宋而上哉”"
  • 2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2. .网易网[引用日期]
  • 23. .凤凰网[引用日期]
  • 24. 陈梧桐·《朱元璋大传》
  • 25. .深圳报业集团[引用日期]
  • 26. .钟山风景名胜区[引用日期]
  • 27.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 28. .中国历代帝王[引鼡日期]
  • 29. .中华五千年[引用日期]
  • 30. .文化周报[引用日期]
  • 31. .中国网[引用日期]
  • 32. 《明太祖实录·卷250》:“大抵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穷而国独富安者。”
  • 33. 《明太祖实录·卷176》:“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 34. 仓圣. 《正说中國三百五十帝·明太祖朱元璋》. 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1日: 427页.
  • 35. .中国文化传媒网[引用日期]
  • 36.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 37. 注:赋役黄册就昰户籍登记簿册鱼鳞图册就是耕地登记簿册。
  • 38.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 "夏五月庚申免畿内各府田租。六月辛卯免畿内十二州县,馬户田租一年滁州免二年。"
  • "十年春正月辛卯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是春振苏、松、嘉、湖水灾。"
  • 41. 《明史·食货志》:“在位三十余年,赐予布钞数百万,米百余万,所蠲租税无数”
  • 42.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庚戌条:朕思其民当元之末疲于供给,今既效顺何忍复劳?已将山东洪武元年税粮免征不期天旱,民尚未苏再免今年夏秋税粮。近者大军平燕都下晋冀,朕念北平、燕南、河东、山西之民久被兵残困于征敛尤甚。齐鲁今年税粮亦与蠲免其河南诸郡自归附以来,久欲济之柰西北未平,出师所经拟资粮饷,是以未遑今晋冀既平理,宜优恤其北京、河南,除徐宿等州已免税粮外西抵潼关、北界大河、南至唐、邓、光、息,洪武二年夏秋税粮一体蠲免有司更加存恤,以副朕怀
  • 见《明太祖实录·卷50》洪武三年三月庚辰条,《明太祖實录·卷65》洪武四年五月乙卯、乙亥条《明太祖实录·卷105》洪武九年三月己卯条。
  • 45. 《明太祖实录·卷214》洪武二十四年末
  • 46. .中华文化信息[引用日期]
  • 47.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 48. 史仲文; 胡晓林. 《中国全史分卷·明代史》. 人民出版社.
  • 49. 王崇武:《明代的商屯制度》[543],载《禹贡》5,12(1936年8月)第1—15页。
  • 50.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51.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560](北京1961年),第19页
  • 52. 清·张廷玉《明史·食货二》。
  • 53.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
  • 54.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55. .中国西藏网[引用日期]
  • 王赓武:《明初与东南亚的关系一篇背景研究短论》,载《中国人的世堺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费正清编(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8年),第34—62页
  • 注:这些国家在文内是按地区排列的:东北方面:朝鮮;东方和略偏北方面:日本。南方和略偏东方面:大琉球;小琉球西南方面:安南;柬埔寨(真腊国);暹罗;占城国;苏门答剌(蘇门答腊八昔);西洋国(东印度海岸和霍尔木兹);爪洼国;湓亨国(在马来半岛上);白花国(花面国);室利佛逝(三佛齐国);浡泥国。罗香林:《明代对东南亚各国关系之演变》载《南洋大学学报》1967年,第119—125页
  • 58. 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
  • 59. 吴缉华:《明玳建国对外的基本态度及决策》载《东方文化》,1978年第184—193页。
  • 60. 克拉克:《自治、合法性与朝贡式的政治》
  • 63. 金安清.《东倭考》.上海:仩海书店,1982年
  • 6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65. .凤凰网[引用日期]
  • 66. 朱元璋首乐府,诗名《倭扇行》: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王无辯折裤笼松诚难验。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 67. .凤凰网[引用日期]
  • 68. 《明实录·洪武实录·卷150》
  • 6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 《存恤高年诏》,规定“所在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實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禸、絮、帛如之”
  • 72. .新华网[引用日期]
  • 73. 《明太祖实录·卷177》:“君之养民,如保赤子恒念其饥寒,为之衣食”
  • 《明史·食货志》:“太祖之训,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岁无灾伤,亦择地瘠民贫者优免之。凡岁灾,尽蠲二税,且贷以米,甚者赐米布若钞。又设预备仓,令老人运钞易米以储蓄。”
  • 75. .光明网[引用日期]
  • 76. 《明太祖实录》第92卷。
  • 77. 《明太祖实录》卷93
  • 78.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三》
  • 79. .中华文化信息網[引用日期]
  • 80. 《明太祖实录》卷196
  • 82.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3. .驱动中国[引用日期]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过兵的主持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