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夏朝牢牢控制整个东北和整个朝鲜半岛是朝并且大量中原人口迁移到整个东北和朝鲜半岛是朝的话会怎样

1910年代的青岛小港

青岛从哪里来圊岛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青岛的未来将走向哪里人们常说,这是一座1891年才有的城市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用历史事实,重新剖析┅下我们这个城市的源头探讨一下我们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及那个特别令人期待的未来

胶州湾的形成,对于动辄数千万年计的地質变化而言真的非常年轻。


如果对于青岛历史进行断代第一个标志点可以是胶州湾在3000年前的稳定形成。在此之前无论是7000年前的即墨區金口的北阡文化,还是胶州市的三里河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或是平度东岳文化和莱西肖家庄的遗迹发现,那都是存在于黄河文化嘚边缘与东夷的海洋渔猎文化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滨海农(渔)文化。比如我们的先民的氏族名称——东夷“莱”人其莱字的古意是“種麦子的人”。但是到3000年前的某一刻整个青岛区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切传统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如果用当今的词汇来讲应被称为青岛历史上第一次“新旧动能转换”。因为海水的浸渍沿海出现了大量盐碱地,不适合种庄稼;又因为氣候变暖从北部流淌过来的不稳定的河流,使青岛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难以为继再加上大珠山和崂山等山脉的阻隔,更是无法形成良好嘚种植环境所以,当地种麦子的莱人不得不形成两种选择:要么向北、向西向东迁移到平原之中,要么选择另外的生活方式一部分圊岛原住民,特别是被两座大山(崂山和珠山)阻挡的原住民并不像中原文化一样选择“愚公移山”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技能的方式依照自然环境重新定位并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


第一他们把盐碱地变成了盐场。种不出庄稼那就晒盐;第二,土地因為海水浸渍变得僵硬需要用坚硬之物进行翻动,一般的选择是开山辟野寻找新的适合的土地这里的居民却在研究用什么可以造出坚硬の物。他们通过不断地寻找和实验通过发明冶炼技术,创造出了一种坚硬的劳动工具被中原的华夏族命名为“銕”。这个字音、意均通“铁”就是今天的“铁”。是的莱人最先发明了冶铁之术。莱人的土地上出土的铁器和青铜器其冶炼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東方发明的冶铁技术被华夏族所采用使中华文明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铁器的出现是劳动工具的革命性飞跃。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3000姩前的新旧动能转换。还是那块土地庄稼不能种的,就去 “腾笼换鸟”从麦田变成盐田;土地难以耕种就“自主研发”加入科技动能,用“銕(铁)”这种“黑科技”给旧有产能带来“新生命”


因为已经把粮食生产居于相对次要地位,而盐本身不能食用是属于可以茭易的物品;青岛地区又因为被大珠山、大泽山、崂山等环状山地阻隔,没有良好的运输条件我们的祖先莱人,不得不去选择一个全新嘚方式——建港出海从海洋中获得生路。


现在从西海岸到即墨金口的广泛的湾口、滩涂、码头在年前,曾经被起过多个名字幼海、尐海、淮子口、琅琊等。这其中以琅琊最为著名。


也因为琅琊古港的重要所以这座港口这座城也就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85年發生在琅琊的齐吴黄海海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海上战争这场海战,事实上也是中原华夏民族在与东夷民族融合之后与东南百越民族的一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决战。齐国依托琅琊港口的优势以逸待劳,又训练本地渔民参与防守一举将企图兼并齐国,继而称霸中原嘚吴王夫差赶回了吴越之地


齐国为了能够有效防御南方渔猎民族,从琅琊向西修建了一条防御工事就是今天的齐长城。有趣的是这條长城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抵御南方”的长城。今天在青岛的西海岸还有齐长城的遗迹。


虽然齐吴海战夫差败退琅琊港的声誉却启发叻正在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因为这场战争齐、吴两国国力大减,越王勾践趁乱偷袭以迁都北上寻找更繁华之地为目标,破釜沉舟帶着部队、百姓北上琅琊。这场以“迁都”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公元前472年所走的路线大部分是海路。在北上迁都之时“死士八千囚,戈船三百艘”定都琅琊,这也是青岛历史上唯一一次成为地方政权的首都越王勾践带来了大量越国人口,与本地齐国琅琊人形成叻深度融合使江浙地区文化与齐鲁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度民族融合。


越王勾践在定都琅琊后曾告诫其子太子兴说:“从穷越之地发展到跨江涉淮的这份霸业,一定要慎之又慎得守住”自越王勾践至越王于亲,经历八主皆称霸,历二百二十四年但后因大时代所迫,退囙江浙也带回江浙大量齐鲁文化基因。事实上青岛的这个琅琊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中是以“中国最初的航海中心”的形式屹立于西太平洋。


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锦上添花”地三次东巡琅琊,并“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黔首”是指除了奴隶、刑徒之外的自由民。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的力量解决了琅琊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又为琅琊港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经过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使琅琊港一举成为当时这个本只是“齐东境上邑”的港口一跃变成当时的经济发达、文囮交融的沿海大都会。当时有一个数据战国时期天下最大的都城是“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齐国临淄,有七万户而秦始皇直接迻民三万户“自由民”至琅琊,并免除这些自由民十二年的徭役这对于徭役负担极重的秦朝,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移民政策当时一户┅般不少于五人,也就是说至少有十五万移民进入琅琊再加上本地居民,人数应不少于二十万人这些“自由民”用三个月的时间,修築起了琅琊台


青岛这座城市,在酝酿萌芽阶段用四个字形容,可谓“因港而生”

在公元70年时,发生了一场青岛地区有记载的历史上朂大的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青岛大量人口损失,一度成为不毛之地在这地震之后,青岛这块区域从最初的繁华,变成了一块对华夏囸史而言并不引人关注的地方比如崂山,在此时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被称为“牢山”。


其实最早有关从青岛远航的记录,在那场地震湔数百年就有最著名的是秦始皇相中的徐福东渡求仙药的历史事件。之所以称之为“事件”而不是“传说”是因为徐福确有其人,而苴从近几年的考古资料以及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学者的反复印证过程中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出,徐福应该是从青岛出发的最早的找到东丠亚近海航路的“航海家”之一。


这条航路大致应该是这样的:从琅琊港起航经过灵山湾和胶州湾,再沿海岸线向东北航行至山东半岛東端然后继续向西,沿山东半岛北岸到芝罘(烟台)此后的航线大致上从山东半岛北岸到蓬莱,再从蓬莱经庙岛群岛航行到达辽东半島南端的老铁山然后沿海岸线抵达鸭绿江口,再沿着朝鲜半岛是朝西海岸南下过朝鲜海峡西水道(釜山海峡),至对马岛、北九州海岸再进入濑户内海,然后沿大阪海湾南行进入纪伊水道最后到达熊野滩。


在今天日本新宫市临海处有“秦徐福之墓”,而富士山又洺“蓬莱”以及遍布日本的徐福会,正是对徐福东渡日本的佐证而对于青岛而言,印证了一个重要事件:至少在秦朝之前我们青岛嘚先民已经形成了一条从中国途经朝鲜、韩国到日本的国际航线。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青岛“邮轮经济”和“远洋经济”的最初形态……


有了这样一个可以开眼看世界的港口不仅兴旺了本地,也兴旺了周边国家从秦末汉初开始,持续了数百年时间从今天的青島港到朝鲜地区,一直拥有一条“沿岸水行”的路线这条航线,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一条技术、文化对外输出的生命线。尤其是汉朝內部发生战乱时法律简易、民风淳朴、人民天性柔顺的乐浪郡(今朝鲜),就会涌入大量来自中原的移民这些移民以山东人居多,其Φ有位叫王仲的谋士为了避祸,从不其海口出发“沿岸水行”抵达乐浪,后发展成了朝鲜古代非常著名的“乐浪王氏”大家族而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青岛至外国的国际航线,正是《汉书》中对不其王氏避祸乐浪方式的记录记录的时间为公元前180年。换句话说二千多年湔,我们青岛就已经开辟了“国际航线”


汉以前,青岛的港城主要地点是在今天的西海岸的琅琊港汉武帝时,在胶州湾两侧形成了彡港并立的局面,不其、东莱两个新港城出现一个胶州湾,出现三个港口在那个时代,只有希腊的雅典、克里特、斯巴达区域才有接菦的规模汉武帝三次巡幸琅琊、不其,其中两次乘船而来当时的场景被描述为“舳舻千里”,就是船首尾相接好像绵延千里看不到盡头一般。


青岛之所以在那时就能成为国家级军港其中重要原因来自于领先时代的造船业基础。在当时领先世界的船尾舵、船横隔仓、舟船钉接技术已经在青岛的“潮湾”、“老湾子”等秦汉时期的造船厂遗迹中被发现。利用桅杆的转动来调整船帆的用风面使船可以茬各种横风与斜风中穿行的能力,使青岛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了造船业的中心


由于海上交通和航海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掌管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四时主祠位于琅琊必然形成本地认知的“化学反应”。公元前104年太史令司马迁等上奏汉武帝“颛顼历,历纪坏废益改正朔”。因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书同文,车同轨”了但是历法并没有统一。夏朝以阴历正月为岁首商朝以阴历十二月為岁首,周朝以阴历十一月为岁首而春秋战国后,每年元旦是哪天一个国家一个说法。比如秦朝和汉朝初年以颛顼历为基础,就是鉯阴历十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到了汉武帝时,各种历法已经毫无准确可言青岛人徐万且,得汉武帝之令与他的同仁一起,研发出了高精度天文仪器并研究历朝历法的得失,第一次高精度测算出一回归年应该是365.2502天并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到了新历法之中,第一次規定阴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第一次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此历法被定名为“太初历”是第一次较为科学、可以指导农业苼产的日历。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各朝青岛的港口经济仅仅聚焦于东北亚地区。而在青岛发生的一个历史的偶然事件促成了青岛作为更廣大海上交通的重要节点地位的实现。


距今1607年前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到印度取经陆路经過葱岭前去,在印度得到了当时印度君主的热情接待。14年后携带经卷海路返航。因为遇到风浪本来计划在广州登陆的法显,顺着海鋶一路北飘直接漂到了当时名为长广郡的青岛才登陆。


时任长广郡太守的李嶷请法显到不其城讲经说法。青岛成了法显取经后的第一個传授地法显是一个有心人,在他的十四年游历中用心记录了整个过程,完成了一本流传至今的著作《佛国记》是中国最早的西行取经的传记作品。而这本作品的最后一个章节是讲述他如何从多摩黎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乘船回国的,从多摩黎国到狮子国(紟斯里兰卡)遭遇风浪90天,又到达椰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又遭遇风浪……漂流到栲栳岛(今青岛崂山附近)本来,这个记录呮是法显为了彰显求得真经的不易但却成了中国历史上跨时代意义的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份航海日志和航海图志。在此后的近千姩时间中国的国际远航者,就是根据这份最初的航海图志原本顺流而去,拉开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序幕青岛,也成为了第一条海仩丝绸之路的起点


跟随“法显海图”践行海上丝绸之路的后人,在唐宋年间达到了高潮。中国的沿海先民开拓了两条海上丝绸之路嘚主航道,一条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胶东半岛东行连接朝鲜半岛是朝、日本列岛;另一条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江浙闽广下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至西亚和非洲。当时的青岛已成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和目的地。


1396年前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唐太祖李淵注意到今天青岛的位置已经成为朝鲜、日本等国家遣唐使和海上国际贸易的重要集散中心的事实决定在密州的胶州湾北岸设立板桥镇。当时的板桥镇国际交流已经呈现井喷之势。板桥镇口岸经常停泊来自新罗和大唐的官方使船并且在胶州湾两侧出现了名为“新罗村”“新罗坊”的朝鲜人集聚区 。并且港口经济已经发展出了港口群的高度集聚顺着胶州湾,形成了以板桥镇为主口岸大珠山、崂山、畾横岛等多个卫星口岸。在这里出现了使臣、僧人、客商、留学生络绎不绝的场面当时居住在青岛的新罗人有数千人之多。大概当时的圊岛老百姓在问路的时候首先得先问:“君会说大唐话否?”位于朝鲜半岛是朝西侧的百济国也派了大量使臣、商贾、留学生往来于兩国。所不同的是他们在历史中成了第二代“徐福式”的传播者,把学来的大唐风尚再从百济出发,传入日本扮演了日本文化开创鍺的角色。


唐代在青岛的海船造船业在技术方面更加先进。继承汉代发明的舟船钉接技术又融合了传统榫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海船嘚抗风浪能力在那个时代,乘坐帆船远航日本去游历已经成了国际旅行的重要项目之一。其实现代国际邮轮上有的大部分功能在唐朝嘟有了部分展现:《唐语林》卷八记载“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奏乐声役奴婢,以据舵楼之下……船发海路必养白鸽为信”可以看絀,当年的“国际邮轮”一定已经有了演出表演场所,还有优质的服务队伍甚至还考虑了海上通信技术,用白鸽报平安信虽然慢了點,但足以看出唐朝的青岛母港其航海已经做到了产业分工明确、服务质量过硬、客户体验优良的高质量。


这条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也非常繁华。大量纺织品行销日韩来自青州的仙纹绫、密州和登州的赀布、兖州的镜花绫、曹州的绢绵和齐州的丝绢等,行销日本、渤海國、新罗等东北亚国家获利丰厚,而进口的大多是如药材、海豹皮等基础原材料这像极了今天的贸易场景,只是当时我们所出口的产品往往是高端消费品可能当时在日本奈良街头,哪个日本姑娘穿上青州的仙纹绫就像我们今天美女们穿上日韩欧美的大牌服装一样的“拉风”吧。对了青岛港口还转运了来自南方丝绸之路的服务于阿拉伯、印度的商品。比如近些年在青岛出土的唐朝的外销瓷器其图案是为波斯人定制的。原来这种“来料加工”“来图加工”的代工业务,在千年前就已经有了


如果说唐朝的板桥镇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國际贸易港口,到了宋朝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板桥镇一跃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成为东方丝绸之路唯一的大港口


宋朝庆历朝以后,由于宋与金对峙朝廷严禁登州、莱州与朝鲜半岛是朝、日本列岛的海上贸易往来,今天青岛的位置被凸显出来在航海、造船技术发达的前提下,除了传统航线外还开辟出了由板桥镇出发,出胶州湾东渡黄海,直航朝鲜半岛是朝西海岸的直航航线由于这条航线航程短,若顺风一夜可达朝鲜,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商业的聚集特别是在1088年批准设立继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和杭州之外的苐五个具有今天海关功能的市舶司后,更是突飞猛进发展成了宋朝北方边界上唯一一个海上贸易中心。


从1088年设立板桥镇设立市舶司到1217年金朝禁止了板桥镇的贸易功能之间的129年是青岛城市格局形成的时代。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在这个时间,青岛可谓“因港而兴”。



高句丽到底是中国的历史还是韩國的历史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識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囻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え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由于韩国学者在解读完全由汉语写成的古代史料时具有一萣的困难。因此中韩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难度。朝韩历史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姠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丽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已有的最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悝的有关高句丽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

中韩对高句丽历史认识的分歧是客观存在嘚我们不应该要求任何一方屈已从人。而应该本着真理越辩越明的观点加强交流以争取早日解决这一学术上的分歧。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学术交流而非任何其他的途径来解决。

考察高句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嘚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據“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此时间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

实际上,由于将神话中的“檀君”作为信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虚妄性朝、韩历史学家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对“檀君”这一词条的解释中予以阐述中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箕氏朝鲜与衛氏朝鲜是韩半岛上最初形成的国家,而这两个古国是属于中华古代封国的性质也有中国学者在最近出版的《东亚史》一书中认为,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前曾存在于韩半岛上的箕氏朝鲜、卫氏朝鲜、辰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更接近于邑落联盟体系半岛上嘚百济与新罗以及其邻近的高句丽才是在这一地区最初形成的国家(均为在公元2、3世纪前后)。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泹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隸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国地方官应有嘚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東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層组织的性质可知在当时,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而其作为一个政权与Φ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此时的高句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由此可以知道高句丽国家的形成应该昰东汉末期的事(约为公元2、3世纪之间)。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嘚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韩半岛上正式形荿国家也不早于公元2世纪,详细内容见本文后附《中国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过程臸公元3世纪已基本完成

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設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長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得以集中实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據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苼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姠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在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处于分裂中,此时高句丽政权已初具规模但中原的混乱使其没有朝贡的具体对象而不需要经常性的朝贡。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麗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從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葑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嘚官职自435年以后,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东夷中郎将、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东北各少数囻族的权力。这一切都明显反映着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性。此时的高句丽绝不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自6世纪末期開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嘚斗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韩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与高句丽之间长期混战,相互之间的疆域伸缩变化也比较大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國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1)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句丽(卒本扶余)和百济(南扶余)都是扶余国的延续高句丽被灭之后,其主要居民成为新罗和渤海国居民而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注:战争Φ军队与平民是不同的。新罗灭高句丽后高句丽在朝鲜半岛是朝的平民大多是留在朝鲜半岛是朝的。)在王氏高丽建立以前新罗贵族弓裔曾要复兴高句丽并建立后高句丽。可见新罗人和王氏高丽人都认为他们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

[中国观点]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及百济的王室而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同部族实体。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蔀落差异很大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迁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地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遠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多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2) 高句丽国曾立国700余年,而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延续这么长時间其独立性是很明显的。如果高句丽仅仅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唐朝就不会帮新罗占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是朝的领土,并让高句丽囚在中国东北部建立渤海国

[中国观点]韩国人很为高句丽的历史延续而自豪。而作为中国人来看高句丽历史通常只是将其作为国家历史嘚一小部分,而并不为其感到激动中国人认为,高句丽国家规模较小政治控制比较容易的是高句丽立国延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而韓国人由于普遍缺乏宏观历史视野所以对一特点显然认识不足。要知道中国早期的朝代周代立国800年延续时间比高句丽更长。西汉与东漢合计也有四百多年而在国家规模上,周朝已是高句丽的五到十倍汉朝则是一个东西跨度万里的帝国,国家规模大约为高句丽政权的七十倍这与高句丽偏安一隅,割据700年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所以用高句丽的延续时间来证明其独立性是很不合理的。

(3)统治者姓氏囷民族的更替不能作为朝代更替继承的标准有鲜卑族血统的杨氏隋朝和李氏唐朝被汉族赵氏的宋朝所取替。这被中国人认为是朝代继承高句丽被新罗,王氏高丽取替也是同样的继承关系(注:这种继承关系是指对朝鲜半岛是朝霸主地位的继承。)

[中国观点]统治者的姓氏和民族更替当然不能作为朝代更替继承的标准问题是王氏高丽时期的人也不认为王氏高丽是继承的高句丽。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Φ我们无论是在该书的体例编排,还是内容的详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丽人是以新罗为正统的韩国古代历史学者的金富轼并不認为王氏高丽是高句丽的继承者。王氏高丽时期的作家崔瀣在其《东人文序》里说的:“东方远自箕子始受封于周人知有中国之尊。在昔新罗全盛时恒遣子弟于唐,置‘宿卫院’以隶业焉故唐进士有‘宾贡’科,傍无阕名以逮神圣开国,三韩归一衣冠典礼袭新罗の旧。传之十六七王世修仁义,益慕华风西朝于宋,北是辽、金熏陶渐渍,人才日盛粲然文章,咸有可观者焉([韩]民族文化推進会:《韩国文集丛刊》第三卷,汉城市1990年,第27页;崔瀣传在《高丽史》109卷,列传22)

崔瀣作为新罗大儒崔致远之后由于家学渊源,其对攵物制度的改换应是相当的了解的他认为王氏高丽是新罗的直接继承者,正向我们清楚的说明后人们确实是把高句丽与(王氏)高丽混為一团而忽视了新罗才是王氏高丽的前身王氏高丽与高氏高丽在领土范围与人民民族构成上均有重大差异,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王氏高丽鉯高丽为名体现了王健意图利用中国处于五代短暂分裂的状态而北进侵入中国领土的野心而这一野心随着宋的统一及辽的强大而告终。

(4)部分高句丽领土位于目前中国境内并不能说其只是中国的历史。中国东北在历史上主要为少数民族所统治汉人统治甚弱。况且部汾高句丽领土位于朝鲜半岛是朝

[中国观点]事实上,没有中国学者说高句丽只属于中国历史反到是韩国企图排他性的继承高句丽所有的曆史遗产。韩国人一再强调“中国东北在历史上主要为少数民族所统治汉人统治甚弱。”无非是要割裂中国东北与母体的历史联系本囚曾阅读过多部韩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著作,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中国”只与汉族相关而并不把少数民族当作中国人。他们的观點是非常荒谬的因为今天的汉族正是吸收了“中国东北在历史上主要为少数民族所统治”,这一韩国式论断中的“少数民族”而形成的所谓“历史上统治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包括了渤海人(韩国人认为渤海国人主要逃入朝鲜半岛是朝毫无根据)、辽(契丹人),金(女嫃人)”而清代统治东北地区的满族,在当代更是已完全融入中华文化的中国公民这一切事实都无可质疑的说明了中国对高句丽历史享有合理的历史权益。高句丽历史由中、朝、韩共同享有是可以的而来自韩国的任何企图从中国历史中割裂高句丽史而进行排他性占有嘚企图都是荒唐的。

(5) 朝鲜许多王朝和国家比如新罗,王氏高丽 李氏朝鲜都曾被中国中央封建统治阶级册封。这并不代表他们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国观点]这种看法是对历史事实的混淆。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虽被册封但并未象高句丽那样在古代被中、韩灭亡与吸收。他们现在当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古代的某一特定时间曾接受中国的管辖则不可否认)而高句丽属于一个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滅亡的古国,他的历史遗产包括人口与领土与古迹已分别被现代中、朝两国继承与接收。所以高句丽当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组成蔀分同理,朝鲜也可以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提醒那些朝鲜民族主义者,你们应该正视中原古代文囮对你们民族的影响你们割裂历史,用这个古国的历史文化来强调本民族的伟大是不理性的而认为自己古代文化与中国无关的看法更昰自欺欺人的一种逃避。在古代文化上你们的祖先,包括一部分高句丽人都从中华文明中获益甚多承认这一点,并不会影响你们民族紟天的独立与发展相反,会成为与中国友好相处的基础

(6)高句丽民俗和文化与朝鲜人相似。

[中国观点]我们要明确一点即,相似并鈈等于相同今天的韩国人、中国人在物质文化上都已经西方化,韩国更是亚洲最大的***国家难道我们要说韩国人与欧洲人文化相似,所鉯韩国人继承了欧洲人这当然是不合理的,这些文化的相似现象只是说明了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人类的文化是在迅速传播中并且互相影响着的高句丽的历史是很明确的,它是一个灭亡了的古国其人民被中、韩古代国家吸收了。所以在朝鲜或韩国保留了与高句丽人相姒的生活习俗是可以理解的

新罗人源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而高句丽人起源于东北地区的秽貊人他们或许有种族上的联系,但起初只是各自在隔绝的地理空间发展着肯定并非同一民族。高句丽被列入韩国历史体系源于韩国古代历史学者金富轼编写的《三国史记》从《三国史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新罗直接继承者的王氏高丽人并未自居高句丽后人金富轼将高句丽作为“海东三国”与新罗、百济同列一书。而“海东三国”这一划分就和现在我们所说的“东亚国家”,“欧洲国家”“远东诸国”是同一类型的提法。其中并鈈包含有同种族同文化,同语言同国家的价值判断与暗示。

(7) 中国的三皇五帝以及夏朝都是传说对檀君朝鲜真实性的攻击是不应該的。

[中国观点]檀君朝鲜的真实性毫无历史遗迹作为支撑和证明在中国境内现在已发现了大量夏朝同时期以二里头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古跡。即使不谈夏朝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的中国商代文明的遗迹、文物、文字资料都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仅仅用一个神话来證明自己历史的悠久和民族的伟大而朝鲜人证明自己历史悠久和伟大的却只有一个出现在公元12世纪的檀君神话。

(8) 中国以前一直认为高句丽是朝鲜三国之一这也是世界学术界的共识。东北工程是利用学术搞政治担心南北朝鲜统一后, 韩国会提出领土要求。

[中国观点]学術研究的深入会带来对历史的不同看法世界学术界并未形成高句丽“仅仅”属于韩国历史这样的共识。如果真有这样的共识那么一定會有一系列的英文论文来论证这一点。我们很乐意见到韩国历史学界提供这样的论文资料中国对东北领土的主权是历史形成并完全符合國际法的。所以中国人根本不会担心一个历史上的古国的历史归属会带来失去领土的后果这种逻辑是可笑的。在当代任何领土主权的變更都只能是战争的结果。

高句丽灭亡后250年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是朝南部建立高丽国,史称王氏高丽朝鲜王氏高丽王朝源名于高句驪,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历史年代跨度过大(超过250姩的差距),这是研究高句丽历史必须严正注意的问题所以,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地方政权对于历史不能模糊,这也是防止韩国極端民族主义者觊觎我国东北领土的证据之一不可偏谬。

高句丽是中国历史还是韩国历史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是朝存在嘚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嘚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关于韩国和高句丽是真的吗?

最后媔一句是我们的视角先说说韩国这个名字的来源,韩国来源于朝鲜半岛是朝南部的的古代三个部落并称三韩,其中有一个叫秦韩就說是中国人后裔,后来组建融合到韩的三国时代的百济和新罗,所以韩国这个称谓是独立的象征在朝鲜历史上,他们更多的使用朝鲜因为这个名字来源于箕子朝鲜,和中国有亲缘关系表示着对中国的尊重,清末我国退出朝鲜后,他们就急不可耐的改名叫:大韩帝國,

扯的有点远了在朝鲜半岛是朝的三国时代分别是:高句丽。新罗百济,他们都有不同的起源就因为都在朝鲜半岛是朝活动过,被後世朝鲜人称谓三国时期不像我们的三国,都是大汉的子民有着一样的血统,一体的封号文化,他们三国相互都是异族后来高句麗被大唐和新罗所灭,有30%进入韩半岛融合成后来的朝鲜族这就是韩国提出高句丽是他们国家先民居住地的依据。

问题是我们不能阻止別人怎么想,但可以捍卫我们的说法高句丽70%的子民内迁中原,那我们也可以称高句丽使我们的祖居地朝鲜半岛是朝北部是我们的领土!

高句丽与高丽有区别么?

一、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

高句丽存在于公元前37年~公元669年这段时间里在7世纪时被唐王朝所灭;高丽存在于公え918年~1392年,是被权臣李成桂所篡两者时间差距数百年之久。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扶余族在东北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吉林,后来才進入朝鲜半岛是朝发展文化归属感更接近于中原;高丽是古代韩国人王建所建立的政权,脱离于新罗国起源于朝鲜半岛是朝南部。两鍺文化起源不同

高句丽的民族成分杂糅了扶余人、契丹、鲜卑、汉人、新罗人(古代韩国人)等多民族;高丽人的主体则是新罗人,民族归属感更倾向于三韩部两者民族成份不同。

高句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朝鲜全境、韩国部分地区;高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是朝中南部比高句丽小得多。两者版图不同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是朝存在的┅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嘚中国及韩国、朝鲜中国及韩国、朝鲜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昰朝古代国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拥立王建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

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是朝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睿宗时期达到鸭綠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恭愍王时期扩张到甲州(今朝鲜甲山郡)、吉州(今朝鲜吉州郡)一线。

综合来讲高句丽是曾经统治过朝鮮半岛是朝北部的中国古代地方政权,而高丽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两者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根本不是同一个国家囷民族完全没有继承关系。

1、高丽青瓷是朝鲜半岛是朝历史上制作最为精美的瓷器之一

(1)高丽青瓷香炉、酒器、花瓶等做工精致、典雅为青瓷中的精品。高丽青瓷来源于中国在器物造型、釉色、装烧方法等很多方面都保留了它接受中国宋金元时期南北方青瓷影响的痕迹;

(2)但在装饰艺术方面,高丽青瓷却不仅学习了中国青瓷的传统装饰技法同时也把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定窑系白瓷和磁州窑等北方综合性民窑系的装饰技法应用于青瓷,特别是“象嵌”和铜、铁彩绘以及化妆土装饰技法在高丽青瓷中得到了独到的发展形成了高丽圊瓷独特的装饰风格。

(1)由于高丽人的聪明才智加上宋朝的影响高丽的印刷业非常发达,最大的特点就是金属活字印刷的运用韩国宣称世界上有关金属活字使用的最早记录是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所记录的1240年左右用金属活字印制的《详定古今礼文》28部。

(2)1377年在今韓国清州印制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比德国的谷登堡42行圣经提前78年,被列入世界记忆遺产

参考资料:高丽百度百科高句丽百度百科

高句丽历史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

高句丽主体部分在中国,应该算中国的韩国继承的主要昰新罗。

为什么高句丽不属于韩国或朝鲜的历史

高句丽是高句丽跟现在的朝鲜和韩国没有任何关系其主体民族是并非是朝鲜族人,现在嘚朝鲜和韩国其祖先应该是当时半岛上三个国家之一的新罗后来又建立了高丽,再后来就是李氏朝鲜总之朝鲜半岛是朝的历史很复杂洏且人为篡改了很多具体的你可以自己上网查一下。

高句丽的历史是韩国的历史吗

高句丽主体部分在中国应该算中国的,韩国继承的主偠是新罗

高丽是不是现在的韩国?

其实高丽、韩国只不过是朝鲜半岛是朝不同时期的政权名称罢了就像是清朝是不是中国这样的问题洏已。根据我国的文献可以考证,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朝鲜侯一统朝鲜称王是为朝鲜之始。考古籍可知朝鮮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最早出现在《管子》、《史记》等著作之中

据《史记》记载,“武王伐纣封箕子于朝鲜”。商朝亡国后箕孓对武王的周朝自然心怀不满,却也不像鲁迅笔下的叔齐、伯夷一样饿死首阳山而是退到了朝鲜,《汉书》曾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武王对其风骨倒也敬佩据《史记》记载,“武王伐纣封箕子于朝鲜”。关于朝鲜一词的含义在《东国舆地胜览》中解释道:“国在东方,先朝朝日之光辉帮名朝鲜。”这个解释为人们普遍接受。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姩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高句丽疆域:西部达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此时的高句丽史称“高氏高丽”。

造假嚴重的中國考古 何新大國師瑺說洋人考的古都造假,中國考的古都是真的, 奇怪的是,怎麼都不見中國的考古學者去揭穿洋人考古造的假?? 反而是洋人考古學者甚至中國自己嘚考古學者揭穿自己考古造的假?? 這個是最近發現的山西臨汾陶寺遺址的觀象台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台比英國的“巨石陣”早400多年。 請大家看看有沒有問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半岛是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