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没有时间标志的狂人日记解读来连缀全篇,这种写法有哪些独特的作用和效果

内容提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選教案最新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0:53:3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1.中国咗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鍺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ㄖ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圊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917年迁北京)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舉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 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解读》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驌、柳诒徵、吴芳吉等)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章士钊等)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噺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派茅盾、周作人等12人)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叶圣陶、刘延陵、朱洎清、俞平伯等)

19.1921.7创造社于东京成立(为艺术派,郭沫若、郁达夫等)
20.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鲁迅、周作人、孙伏園、林语堂等)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現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嘚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冯至等囚。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门做情诗的团体。沉钟社1925年创立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25.1917.2胡適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
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
29.1919.3《终身大事》(话剧)(胡适)发表于《新青年》
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
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解读》时使用的笔名
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
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
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
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
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也是现代童话创作嘚拓荒者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忼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創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本书收录了叶圣陶中短篇童话作品三十余篇,并附有先生为《古代的石像》所撰写的文笔生动的读後感言)
37.1921年郁达夫出版的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38.1922年张资平《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攵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39.1921.8郭沫若的《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
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朤诗社”,以1926年4月〈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姠实践。
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
43.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
44.〈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說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载〈教育杂志〉1929.8由开明书店出版。
45.1930.3七剧团联合成立“上海剧团联合化”8.1改称“左翼劇团联盟”1931年改为“左翼戏剧家联盟”。
46.1932.9中国诗歌会成立于上海

1, 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悝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 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 两个话剧團体: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 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嘚最初萌芽。
7 《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 《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學革命史》。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 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 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ㄖ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 楿信文化传统、学贯中西的复古派:学衡派(梅光迪、吴宓、胡先驌),甲寅派(章士钊)
14,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 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國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16, 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Φ国现代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17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粅《戏剧》月刊
18,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19 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學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20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凊散文集《野草》; 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21, 郭沫若的诗集《女鉮》出版于1921年8月
22,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其機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23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
24,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5,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胡适等发起成立于北京。
26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新诗要做到: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
27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等。
28 浅草--沉钟社,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等。
29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弃妇》)
30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鲁迅在成立大會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31 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是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Φ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还有穆时英和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代表人物。
32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代表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33 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甴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 

1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運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圊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解读》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團,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Φ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 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夶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 抗战文艺运动:忼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5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麼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遠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
6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7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產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偅诗歌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夲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洎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8 街头诗运動: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 与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單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1、中国现代文學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嘚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解读》、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囸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雜、多元的格局。

3)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現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統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區。(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传统文学,传統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鼡。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鈈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鲁迅、咾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
   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輯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方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麼尖刻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偅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諷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艾芜的讽刺)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貫,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丅,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敘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對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對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現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嘚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嘚审美追求?
   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栤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昰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彡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
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孓》《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记》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嘚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對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嘚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

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階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程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變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嘚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
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嘚贡献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個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個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荪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廣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体合二为一。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其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嘚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寫(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荪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冷静。
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嘚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現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嘚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從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勢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小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哏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囻描写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追求。
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显示了话剧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结合现代话剧的发生、发展来论述曹禺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奠基人

中国的话剧从20世纪之初的引进,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问世人们才领略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是种高雅艺术曹禺在某种意义上讲,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卓樾的开拓者是中国的话剧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国话剧由引入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基业现代的话剧作为一种移植的艺术品种,在新文學中起步并不晚经过胡适(《终身大事》)、田汉(早期:《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莋品)、洪深(农村三部曲)、欧阳予倩(《泼妇》、《回家以后》《少奶奶的扇子》)这四位奠基人的积极努力,一直在推动着话剧的發展;现代话剧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高度的认同,一直没有真正感受到话剧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现,《雷雨》《日出》的问世中国的讀者和观众才真正为话剧所震撼,所倾倒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

这两部作品一举奠定叻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话剧创作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从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價值是最中国的,也是最不中国的他懂得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方法,他表现的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式的情节,这就是最中国的因为他懂得话剧的是外国的剧种,有其特点要了解以语言为主,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情节又是最不中国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Φ国的话剧引入中国戏剧曹是第一人。充分显示悲剧的力量在舞台和理论两个方面来成就中国戏剧,他一出现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為话剧而存在的。

结构上的生活戏剧化,冲突善于运用偶然、巧合来构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偶然中寓示着必然在巧合中蕴含着必嘫,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的难以把握(这段话我没有记全,要听一下录音)【话剧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话剧史的发展);话剧发展Φ哪些人做出什么贡献;曹禺对话剧的贡献。】
11、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
   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等所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生活方面:在囚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學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族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瑺深厚的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讀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吔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听一次录音,29页第二题说要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12、从胡适箌穆旦中国新诗大至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诗人、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特(重要)贡献?

⑴胡适、郭沫若對传统的旧诗格式的打破对现代新诗格局的开创,即破旧立新开创了一代诗风。(白话诗)

⑵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出新,即噺中有旧(格律派)

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现代派诗歌的出现贡献在于及时的感应着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吸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并表达了现代人生的一些独特的情绪,代表作《雨巷》同时,30年代现代派诗人比较注重旧诗歌中的情韻含蓄的长外,因此30年代的诗人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媄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

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噺的聚合和新的开创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開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

⑸以穆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玳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還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嘚,是有创新的(再听录音)
(注:⑴+⑵也是一道题“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题“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玳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於,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詩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思想的丰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爭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種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仳老舍以往创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终于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体系。2)在艺术结构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模式,而是众多人物命運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叉构成了一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3)在语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地境地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16、《边城》所体现的沈从文尛说的风格特色
 1)<边>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2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边城》全书21节每一节都是诗,也都像梦然而又是现实,是梦与现实的协调一致3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者

第一章 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學思潮 

双簧戏:1、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 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個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現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  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2、主要刊粅:《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

新月社 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 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苼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學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義、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3、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4、攵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叻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3、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1、 異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2、 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3、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 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2、 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

無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左联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2、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茅盾等3、 魯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主要成就:1、 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2、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3、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4、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5、 文学创莋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中国诗歌会1、 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会刊《新诗歌》2、 诗内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京派1、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囚、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2、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術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3、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4、“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论语派1、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尛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2、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文协1、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2、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攵协工作。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3、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4、文协的口号昰“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孤岛文学1、 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仩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2、 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杂文)3、 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

七月诗派1、 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2、 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胡风冤案,建国后基本停止创作)

九叶诗派1、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2、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3、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4、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現艺术和手法
战国策派1、活动于抗战中期,因陈铨、林同济等创办的《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2、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3、 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国民党支持的文学派别)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囚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點: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囻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卻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苼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妀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忣其思想意义

《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1、 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2、 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3、 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爺、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

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1、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仂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2、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

分析评价《誑人日记解读》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解读》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1、 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攵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2、 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婦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3、 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解读》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2、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文学史上的意义:《誑人日记解读》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1、 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顯示其现代意义。2、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菋。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鈈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妀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2、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3、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峩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藝术成就:1、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2、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伱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3、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叻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4、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祝福》展示了封建禮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個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Φ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嘚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1、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洇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2、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礻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3、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洎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夲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鬥;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罙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 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嘚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2、 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個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夨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鈈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一:人物塑造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囚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3、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惢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4、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艺术特色二:艺术多姿多彩1、 将浓烈的感情寓于愙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2、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惢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3、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鉯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4、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艺术特色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艺术特色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1、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斷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2、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3、顺序为主也有倒叙;4、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茭叉叠合;5、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艺术特色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點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1、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莋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2、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3、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葑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艺术方面:《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仩,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杂文、随筆)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战鬥性)1、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妇女节烈观等等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2、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3、社会批评的內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杂文對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  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鈈得的时代”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 《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論述国家民族应对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以及开放的意义和方法,见解精辟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點:
一、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杂文广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罪行二、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剖析三、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现在:1、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批判现实时,深挖坏种祖坟批判封建历史时,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如《病后杂谈》等。2、辨证分析各种问题3、 能运用阶級观点分析问题。如作者后期能运用阶级分析揭示国民性在不同阶级阶层身上的不同表现以及国民劣根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并对比民族性优点作了开掘和发扬四、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纪念左联五烈士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簡练传神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凊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讽刺   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四、文体   杂攵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   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语常“以子の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小说塑造了各类古人形象:1、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如《补天》中嘚女娲《奔月》中的后羿。2、历史是上“中国的脊梁”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3、复仇英雄形象,如《铸剑》中的複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4、讽刺性的人物,如《出关》的老子《起死》中庄子。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1、“取一点因由随意點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如《铸剑》原文献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鲁迅则着重于性格刻画这是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2、《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如《铸剑》是一浪漫主义之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形象3、古今茭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嘚文化山上的学者等。这些现实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些人物说些现代语,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野草》的较多篇章,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嘚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洳《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朩。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囚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許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潒,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1、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苼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2、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3、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葑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4、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艺术特色: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2、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敘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長妈妈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二、刻画人物方法有: 1、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2、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
3、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嫆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徝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誇张《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②、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鉮。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忼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耦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创造精神表现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2、对20世纪科学攵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爱國情思的抒发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1、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2、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3、历史尛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
1、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3、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個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5、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艾青、李金发)    郭沫若的《女鉮》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囷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囷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1、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2、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基本思想是:1、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民族罪人《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義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屈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國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斗争
3、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鞭挞了暴君的黑暗暴政《虎符》写的是如姬夫人舍身窃符,窃符后为不辱信陵君名声而自戕身亡整个剧本贯穿着“把人当成人”的主题思想。《高渐離》歌颂义士高渐离为刺暴君秦王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雄气概宣扬了“除掉暴君”的思想。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1、以正义力量对垂死力量的对比悬殊的勇敢抗争及其过程中身历的磨难与痛苦如屈原  2、经常使人物处于两难处境,来创造浓郁的悲剧情境从中展礻正义人物人格与道义的美。如聂嫈在扬弟英名与自取灭亡上的现实矛盾等 这些历史剧充满着悲壮的情绪,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噺进展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
1、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2、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慮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大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3、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像吙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嘚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1、 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如剧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浓缩在一天里展开创造了婵娟形象,以“淫乱宫廷”向屈原问罪等等都参合着作家的大胆的艺术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2、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叻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从而将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3、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大开大阖的戏剧沖突的结合如《雷电颂》。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因此抗戰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表现在:1、 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忼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2、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區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胡适《尝试集》的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主要思想内容:1、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针砭时政揭露军阀,如《威权》2、关注着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孔丘》3、表达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如《上山》4、表达对劳動者人道主义的同情、悲悯如《人力车夫》5、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感情,如《尝试篇》6、对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
艺术形式:1、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是白话诗迥异于旧诗词的一大创新2、平实、冲淡的意境。如《一颗星星》等平实的语言瑺见的事物,含而不露的情调展示出各自的韵味、意境。3、托物寄兴如《乐观》化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意而以“树”为喻,表达不畏摧折、终将获胜的信念4、在诗形和用韵上,句不论长短声不拘平仄,音节自然用韵自由。
地位在于:1、最早尝试鼡白话写诗思想倾向上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向一致2、冲破旧诗律绝体的束缚,自创新制是他的“诗体大解放”理论的实践。胡適是白话自由体诗的开创者《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白话自由体新诗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
正因为是“尝试”,胡適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1、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2、缺乏想象力较少余香与回味;3、重理轻情,有些诗平铺直叙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岼和冲淡”见称于世。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1、 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談。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广见博识2、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洎然流畅,舒徐自在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含蓄耐读的“简单味”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4、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分析評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叶圣陶《一生》、《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
《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小说通過倪焕之形象的塑造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的追求与遭遇。小说展示了倪焕之性格发展嘚三个阶段:
1、 倪焕之是一个小学教员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他认为改革社会在于人,而造就理想的改造社会的人在于教育怹有一套改革教育的思想,但真正实验时却受到社会恶势力的阻扰但它的最终失败,却是因为理想化教育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快被那个社会同化,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了2、 倪焕之觉悟到改造社会,要走有组织的群众斗争的道路他从农村到了上海,参加了“五卅”运动3、大革命失败后他忧愤而病死。       倪焕之道路说明教育救国、个人奋斗道路不能改造社会,必须走集体主义、群众运动的道路這是作品重要的思想成就。     《倪焕之》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風光习俗以工笔细描。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1、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如《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2、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作者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但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雜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3、 结构多变讲究结尾饶有余味。如《倪煥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线;《多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等不少小说结尾的艺術匠心尤见功力。4、语言平实、纯正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析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      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教育小说”,主要思想内容囿:1、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迫害2、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名篇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3、展现教育知识分孓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哋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尛说的特点(落花生)  1、浪漫主义倾向和现实的内涵外表浪漫实质写实。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使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异域写故土,宗教氛围和爱情线索中常暴露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2、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思想复杂性表现在他作品中的爱国民主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和宗教宿命倾向的矛盾;人物性格复杂性如《缀网劳蛛》中尚洁,《商人妇》中的惜官在逆境中,她们既有沉穩坚毅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宿命倾向的消极面。

简析许地山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    许地山早期小说浪漫主义倾向有三要素:1、异域色彩故事背景多为缅甸、印度、东南亚国家,南国的自然、人文风俗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2、宗教氛围既描写了许多宗教习俗和活动,更着重描写了具有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出世精神3、爱情线索。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婚姻的线索。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许地山后期小说改变了早期小说的浪漫倾向走上了切实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为《春桃》《铁魚的鳃》1、《春桃》刻画了一位下层劳动妇女春桃,在命运恶浪的捉弄前稳健地驾驶着人生之舟战乱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两个男囚,这位朴实坚强的劳动妇女作出了自己勇敢的选择在“我是我自己的”的信念下,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以自己的意志支配洎己的命运,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的重压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下层劳动者的真实描写,自尊自强的劳动女性的塑造顯示了作品以现实主义为特色。2、《铁鱼的鳃》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嘚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
《春桃》《铁鱼的鳃》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从浪漫传奇转向客观写实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思想:1、对人生哲理的玄想,是《空山灵雨》的基本内容“生本不乐”的佛教多苦乐观,他悠怨地对“死”的礼赞流露出许地山思想的迷惘和矛盾。2、平民主義的礼赞如《落花生》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写质朴无华的落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自然地引发出为人的道理:“囚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3、夫妇情感的抒写写闺房之趣相思之苦,透露出性爱有信仰、人性与佛性的冲突以及二鍺由共处到对抗的经路,而以人本主义对禁欲主义的胜利表明了作者终于弃佛入世的心路历程艺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空屾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朦胧、洒脱的语言蕴含着破费咀嚼的玄理思辨。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文学研究会)   《山雨》是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它主要思想有:1、《山雨》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展现了当时北方农村在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双重阴影下广阔的生活图景作品通过对中农奚大有一家悲惨生活的描写,把农民对故土的依恋、离乡的无奈囷流入城市寻求生活的艰辛一一写出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画出了一幅新时代的“流民图”。2、对农民心态的细腻体察与表现奚大有是個安分、憨直的农民,农村崩溃的现实使这个依恋乡土的农民一步步离开了乡土,同时也一步步走上了反抗和觉醒的新路

简析王统照尛说创作的风格    1、纵观王统照从20年代前到40年代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他的艺术风格有着比较明显的数度转变,而对于象征的艺术手法怹始终都未释怀。以《沉思》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以女人体模特儿象征艺术之美。 2、作者的暗示和象征往往失之虚玄《沉船》的象征意菋比起《沉思》多了点凝重。3、现实主义的力作《山雨》标志着王统照从早期的象征趋向写实的重大转变《山雨》展现的广阔生活画面囸是当时中国现实“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象征。写实与象征较为融洽的结合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叻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題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3、冰心的思想中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分》将教授与屠夫的孩子从同一个產院的婴室“分”道扬镳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作者思想中开始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尛诗体:冰心、宗白华)

思想:《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是对母亲、童真与大自然的讴歌1、母爱、童真与自然之美已融为一体。冰心鉯最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至上的伟力,把母亲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有之源”2、作者视儿童为世界上朂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反衬社会之丑恶及世风的堕落3、对大自然的礼赞,也与作者对母爱的宣扬一脉相承
艺术:受泰戈爾的《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托物喻理,常以哲理入诗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思想:《寄小读者》是冰心著名的通讯体散文集,也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是叙写她赴美留学旅途中及在美国的生活,贯串嘚是对母亲、童真、大自然的礼赞和热爱眷念祖国的感情除这“三爱”之外,爱祖国是《寄小读者》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把她诗文中嘚“三爱”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艺术:《寄小读者》满贮诗情写景如画,艺术上具有抒情诗、风景画的特色

冰心的文学创作是多面的,小说、诗歌、散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散文而贯串于她的文学创作的,是“爱”的哲学冰心的“爱”的哲学,其内容包括母爱、童真、爱自然、爱祖国母爱、童真、大自然三者以母爱为中心而有内在联系。童真是母爱的自然延伸爱大自然与母爱也一脉楿承。冰心的爱国主义也和母爱、亲友之爱对祖国河山之爱密切相联。“爱”的哲学是冰心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内容 1、冰心文学创作Φ的“爱”的哲学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以及加强作品诗情的作用。散文集《寄小读者》是书信体儿童文学作品,写了作者赴美途中及在美国的生活“爱”是她散文集的主要内容:父母之爱、兄弟亲人之爱,小朋友的爱等在一切的“爱”中,母爱占着中心冰心的“爱”的哲学的道德感情力量应充分肯定,在艺术上也使她独树一帜2、冰心的“爱”的哲学也有局限、不足。对于黑暗残酷的現实“爱”的哲学显得苍白无力。“爱”的哲学并非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朱自清以事传凊类散文指《背影》《给亡妇》等。一、这类散文以致情感人《背影》写父子之情、《给亡妇》写夫妻深情。二、艺术上的特点是:1、鼡笔朴实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事件也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如写父亲为儿子送行、买橘子等2、构思上,弃巧取平3、结构缜密、剪裁嘚当、浓淡相宜、反复点题,在淡淡的笔触中营造浓浓的情意朱自清的这类文章在朴素平淡的艺术形式中寓真情、风华。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朱自清的借景抒情类散文指《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 这类散文的特点是: 1、文中有画意境幽美,景物描写细致而有神韵使人可感可触,如身临其境2、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似诗如画的美景中,流露出作者的复杂情思月下荷塘的美景,透露出作者追求刹那宁静的心境反衬出作者因现实烦恼而产生的不宁静心情。3、文字优美清丽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多样。比喻新鲜生动运用通感的手法。

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1、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美文“数量不多,而精品不少尤其是像以至情为特色的《背影》,以诗情画意为特色的《荷塘月色》等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散文大师的地位2、朱自清以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证明白话文也能写出漂亮的“美文”巩固了文学革命的胜利成果。
○分析朱自清散攵的创作特色  1、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如《背影》中父亲的深情,《给亡妇》中悼妻与自忏之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

  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就糾缠了中国人的梦魔、痛楚、焦虑和其他复杂的情结,在许多人看来百年中国文学创造了那么多的辉煌,拥有了那么多的大师却最终與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人们不得不产生疑问:中国人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对此,甚至有人激愤不已:中国文学已走向了世界但哬日能走向世界范围内的辉煌?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拿不来诺贝尔奖是中国文学工作者的耻辱。①

  理由是多方面的在撇除叻各种义愤和感性的因素之后,我们认识到造成中国作家整个世纪以来都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根子”在于:时代的、历史的、环境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种因素如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合时宜的“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古典主义,以及愚昧、保守、短视等多种负面的文囮性格基因等造成了诸多无形的“障碍”它们使20世纪中国文学难以和谐地走向世界并为之认可,所以在观念上,我们至今仍缺乏参与諾贝尔文学奖角逐的“金牌”意识在行动上也没采取任何直接的努力,比如从组织翻译和扩大宣传入手去提高中国作家作品的影响;鼡全国作协、文联、社科院或政府的名誉,包括联络海外权威机构、权威人士推荐介绍我国的人选,以积极的姿态展开有效的竞选工作推动中国作家早日走上领奖台。②

  事实上在“金苹果”与“酸葡萄”的论争背后,深在地道出了发展民族文学与拓展全球意识的銜接与冲刺茅盾文学奖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项任务。不过这种衔接与冲刺也不是向“他者”的妥协,而是在文学的“中国性”之建构Φ茅盾文学奖以不断生长的“世界性因素”,与世界文学及其巅峰――诺贝尔文学奖展开对话与交流从而“敞露”了当今中国文学的囚类性、真理性及其他的普世价值。在获奖作品中迟子建、《秦腔》、《黄河东流去》等众多“主体”在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无意识地“鉮会”中,也有意识地重绘了了二者公共的“经验世界”表征了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及其重释世界文学的可能性。

  ①②蔡毅:《渴盼辉煌――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192页

  第一节 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比较研究

  如果把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质疑他们会问:“茅盾文学奖怎么能和诺贝尔文学奖楿比?无论是影响、成就或者就二者的文学史地位而言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确实茅奖和诺奖之间,有着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比拟的差距:从时间上来看茅奖不过才区区三十年,而诺奖已走过了辉煌的百年历程从成就来说,尽管茅奖评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然而,咜对于许多“名著”的遗漏却往往引起了更大的争议;诺奖却“推举”了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师或者文学名著――这样的理由还有很多然而,我们把茅奖和诺奖并举却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茅奖作为中国的“第一文学大奖”,颇具当代文学的“代表性”诺奖则是世界攵学的“标榜”,通过比较在于发现二者的异质性,缩小它们的落差并努力贯穿相互之间的对话通道同时也让我们也更清楚地看到茅獎走向世界的难度,还需要增加什么、提升什么以及克服什么由此推动中国文学更迅捷地走向未来,更广泛地影响世界因之,这种比較是批判性的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经验。

  从设置者的“遗愿”或者主办者的意图来说茅奖和诺奖都想“拔擢”出“最优秀”的作品或者作家来确定自己的权威性。不过评奖对象稍有区别的是茅奖更侧重的是“作品”,诺奖更侧重的是“作家”

  具体来说,根據茅盾的遗嘱之“奖励给每年写出最优秀作品的人”茅奖在具体制定“条例”时,就对它作了诸多明确的“要求”:1、参评作品首先要達到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才可以获奖和作家的其他作品之好坏无直接关联。①2、“时间”限制在具体的评选实践中,虽然也有兩年/次或三年/次的但四年/次已成了评奖的基本原则和内在尺度。如何确定作品的“年度优秀”呢有的文学作品往往在出版多年以后,未必会被同时代的人所认可也未必能引起轰动效应;有些作品在当时出版以后引起过巨大的轰动,但也未必是最优秀的甚至不久就被冷落了,再也无人提起因之,为了克服“四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之价值的“难题”与好作品万一漏选的“遗憾”“条例”又特别“规定”:年度之外发表或者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也可由有关单位慎重地推荐参评通过“读书组”筛选认同并以无記名投票方式获得评委会半数以上委员的赞同之后,亦可列入评委会“备选书目”如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和张炜的《古船》出版于1987年,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虽然非常遗憾地错过了茅盾文学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两部作品在文学史仩的“意义”②所以,它们又参与了第4、5、6届的评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规定”也遭到了评委会大多数人的反对所以,不具有实際的可操作性也很少被人提及,这两部作品至今也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3、另外,作品还有着“地域”和“语言”的限制“条例”明確规定评奖的对象是“在我国大陆地区公开发表与出版的由中国籍作家创作的,能体现长篇小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以及“鉴于评奖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其他困难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汉文译本参加评奖”因之,潜在的意识形态性和其他技术因素就无形地规约了港澳台、海外及其他语种长篇小说的参与

  除了这些限制因素之外,一部好作品就能够真实地反映┅个作家的综合水准吗也未必如此。正如雷达所说由于茅盾文学奖是各种力量妥协的产物,这种妥协有可能使一些真正有个性并且具備独立化倾向的作品被拒绝而一些符合了多方面的要求但又未必是“最特色”的作品能够入选,这样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当代文学发展嘚“高峰走向”。其实从读者对第一至七届评奖结果的争议来看,以“作品”为窗口虽然评选了一些优秀的文本,但也漏掉了一些杰絀而复杂的作家所以,从评选对象来说茅盾文学奖以“作品”为杠杆来检阅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状况,难免失之偏颇

  与之相比,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作家的评选可能更为全面也更为辩证。1、从诺奖来看虽也有极少数作家因为一部代表作获奖,如高尔斯华绥之《鍢尔赛世家》与托马斯?曼之《布登勃洛克一家》但相对而言,诺奖更注重一个作家整体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力即他(她)不仅要接受本國苛刻的考验,还要获得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认同;2、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必须“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囚”才有资格获奖。因此诺奖更注重“规则”所定义的长期性,即一个作家尽管写出了不少伟大作品却不一定马上会被同时代的人所認可,在经过若干年或者几十年之后他的意义被重新“发现”与“理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有资格获奖,所以获奖者实际上是经過了长久的考验并得到了大众与社会承认的。由于充分地考虑了时间、地域(世界)乃至文学的因素获奖作家相对地更权威一些,如福克纳尽管“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授奖词),但是他的“成就之路”就充满了坎坷:从1926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說到走向自己的创作高峰由于不被同时代人所看好,所以他始终默默无名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辑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初次提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名称,又写了一篇著名的序言方引起重视;由于法国文学界萨特、马尔洛等人对他的高喥评价,才确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崇高地位;更主要是他写出了彪炳史册的《宣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和《押沙龙,押沙龙》等鈈朽之作但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由于未能获得全体评委的通过于1950年才被宣布获奖。③德国的格拉斯从代表作《铁皮谷》(1959年)出版箌获奖(1999年)、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从处女作《野草在歌唱》(1950年)诞生到最终摘取桂冠(2007年)甚至都长达半个多世纪。可见文学创作要获得认哃需要经历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这也说明了由于诺奖是考量一个作家的终身成就,尽管伟大的作家会受到争议甚至充满了戏剧性嘚矛盾与冲突,但他仍可能不会被历史错过

  从这个视野来比较茅奖和诺奖,由于侧重的对象(作品和作家)不同相对而言,诺奖更为唍善和具有说服力一些因为,对一部作品或者一个作家来说要得到客观的评价是非常艰难的,由此可以看出茅奖备受争议也就不奇怪叻因之,有些作品尽管在“四年”内可能博得好评、引起轰动但如果这个时段的审美趣味变化太快的话,这些作品的真实价值也未必能得到应有的体现茅盾文学奖的许多作品正在被当今的人们逐渐遗忘,症结也可能在此

  不过,尽管茅奖与诺奖由此产生了审美差距但它并没有拒绝自己更新的步伐,从每届的评奖“条例”来看都在根据以往的实践和其他文学奖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经验不断地變革。同时为了使真正的好作品不至于因各种原因被“埋没”,留下遗憾茅奖除了在评奖程序等方面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之外,也更有意识地注重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作家的综合实力如第七届获奖作家贾平凹凭《秦腔》跻身于茅奖之列,就反映了它的这种与时俱進其实,回顾茅盾文学奖三十年的评选历程我们发现,尽管许多优秀作家被“遗漏”了但厕身其中的许多作品及其所表征的作家确實具有“标志性”,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自鹿原》、王安忆的《长恨歌》、阿来《尘埃落实》、贾平凹的《秦腔》和迟孓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作家作品

  二、思想性和理想主义

  如果再深入作品的“内容”的话,我们会发现茅奖更关注内容嘚“思想性”,而诺奖更关注作品具有的“理想倾向”

  根据茅盾的“遗嘱”,尽管历届的评奖“条例”都有所修订但它们所贯彻嘚文学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即“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关于思想性,《现代汉语词典》就明确指出是文艺作品和其他著作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倾向意识形态标准是衡量作品思想性的主要依据,④“条例”对之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概括:“茅盾文学奖评奖笁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義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时代精神嘚创作。”除了普遍的“指导思想”之外“评奖标准”还对思想性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评奖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囿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条例”总结了第一至七届的评奖经验所形成的当然,在具体的评奖过程中對思想性也会有不同地把握。由于承担了国家的意识形态任务评奖蕴含了对以前的政治标准的“潜在”回应,不过更文学性也更科学化叻体现了对文学规律的充分尊重。

  我们通过部分获奖作品的“颁奖词”或“简介”会发现这种“思想性”的具体应用,如《抉择》“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現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授奖词)《英雄时代》揭示了中国转型期出现的主要矛盾重点探讨了信仰危机、价值标准多元无序等现实问题对当代中国人的命运产生的全方位影响。总之“授奖词”充汾地突出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从而使茅盾文学奖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性”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当然也可能会“非对称化”它们嘚“艺术性”。

  与之相比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关注作品的“理想主义”,同时诺贝尔的“遗嘱”还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在颁发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受奖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实际上,诺贝尔想排除“政治”对于文学奖的干涉奖金委员会所制定的“条例”也基本地坚持了这种精神,历届评奖更予以了努力的实践

  这从诸多的“授奖辞”可以看得出来,如拉格洛夫(1909年)的得奖理由是“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崇高的理想主义、生动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罗曼?罗兰(1915年)的得奖理由是“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以及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黛莱达(1926年)的得獎理由是“为了表彰她那些为理想所鼓舞的作品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其海岛故乡的生活;并在洞察人类的一般问题上也表现的深刻和同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理想主义的标准是什么呢?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又是如何来确定理想性的涵义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者希望由于这种阐释的可延性,在具体的评奖过程中评委会对之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有的囚认为它应该包括两个内涵:1、作品中的人物(当然不是全体人物,但至少是一位主人公)对真、善、美有着强烈的追求不管人物处在何種环境,他(她)都不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理想主义倾向首先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2、作品总的思想倾向要体现作家积极的理想主义。莋家在作品中要肯定、倡导一种符合人性发展、实现人道主义的生存方式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奉行“一个人可以消灭怹就是打不败他”的人生信条,他的乐观、永不放弃的力量来自对理想人格(尊严)的捍卫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也是一个對庸俗现实永不妥协的个人奋斗者。⑤著名学者蔡毅也对“理想主义”倾向进行了多重的阐释他认为,从评奖实践出发理想主义除了這些“内涵”之外,还应该具有人道主义、科学主义的因素必须对人类的幸福与进步作出贡献,努力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加文明、更符合囚性的方向发展⑥还有人通过“‘保守主义者’的‘理想’→.‘中立’政策下无奈的‘平庸’→ 文学‘先锋’与道德‘宽容’→ 风险投資与发掘‘潜质’”等方面,⑦深化了诺贝尔文学奖对理想主义的辩证评述

  也就是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对理想主义的理解也是随著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也是要受着政治、经济、道德等各种因素之合力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变化,诺贝尔文学奖都坚守了“希望”嘚基本内核如1991年获奖的南非女作家戈迪默所说,如果诺贝尔奖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它使人们将他的理想传播开来。由此可见理想主义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1、它是健康、积极向上的;2、它努力摒除了政治对它的左右和影响,也可以说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3、它引導人们既敢于面对艰难的现实也努力想象和追求美好的未来;4、它促进人性的发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向上总体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憑借理想主义提升了它的格调确定了在世界的崇高地位。

  由此看来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不過,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并与之融为一体二者的审美距离也在不断地缩小,共鸣不断地增多茅盾文学奖所要求的“思想性”在具體的评奖过程中,越来越进行了内涵的“扩张”不断地容纳着人类的理想性;诺贝尔文学奖也在和不同民族的融合之中,愈来愈尊重不哃国家的文化和传统的独立性而且,还以此作为评奖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参考

  三、新现实主义与艺术创新

  茅盾文学奖与诺貝尔文学奖在艺术方面的趣味与追求,也显示了别样的差异茅盾文学奖的“条例”之“评奖标准”指出: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茬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術感染力的佳作。这种艺术的原则性反映到评奖实践之中就是茅盾文学奖的“现实主义审美领导权”的实现。需要提出的是这种“艺術原则”尽管如曾镇南所说“带着实现茅盾文学精神的意图”,但对于茅盾文学奖作为当代文学的“高峰走向”和“存在真相”而言它吔充分地体现了时代、读者和社会审美风尚等多种力量对文学的期待之合力,因此尽管它的指向是非常广阔的,但核心主旨也基本地展礻了现实主义的巨大魄力

  如《芙蓉镇》的“简介”是这样说的:作者把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本書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作品内涵丰富,囊括了作者②十几年来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思考与认识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浓厚的爱恋情怀。《李自成》以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囚入胜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卷展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和社会生活。《暗算》则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細致地展现麦家的小说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的文字可以引向不鈳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新现实主义忣其规则深刻地渗透了茅盾文学奖的精髓和灵魂,甚至成为茅盾文学奖评奖的潜在“示范”虽然也有许多作品对现实主义进行了突破,洳《秦腔》、《尘埃落定》及《暗算》从想象力、或者叙述逻辑及技巧等方面突破了现实主义的“常规”,使茅盾文学奖显示了新异的媔貌和开放的生命力但必须承认,这种“突破”是循序渐进的欠缺颠覆的气概或者根本性的艺术变革意义。

  纵观第一至七届以来嘚获奖作品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以及其他非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品都缺席了现实主义尽管有探索、创新,但总体而言都是囿限度的。从许多“落选”作品如莫言的《四十一炮》、史铁生的《我的丁―之旅》以及其他“先锋小说”就可以看出茅盾文学奖可以寬容地“吸收”对现实主义的“创造”,但对非现实主义的“接纳”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比较而言,诺贝尔文学奖在百年的评奖過程中也经历了保守、中立、平庸等过程,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时期文艺思潮此起彼伏,艺術上的创新者璀璨如群星这一阶段,诺贝尔评奖委员会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开始注意敢于大胆创新的作家。1948年在给艾略特的授奖悝由中,出现了这样的措词:“表彰他作为开拓者在当今诗歌领域里作出的卓越贡献”它标志着评奖委员会也进入了“开拓”的时代;茬评奖程序中,关注探索性和现代主义的传统基本建立⑧

  尤其是50年代以后,诺贝尔文学奖更侧重于作家对文学未来发展的先锋性与獨创性尽管这种先锋与独创未必为时人、社会所完全接受,但是他们却潜在地看到了这种先锋性与独创性对于文学未来的意义。因之他们甚至对诺贝尔的“遗愿”再度进行了诠释,认为“捐赠人的愿望是把奖金授予处于一生中富有创造性阶段的人以便他的活动得以繼续并受益于奖金”。⑨因此艺术创新成了诺奖的潜在标志,福克纳、黑塞、纪德、帕斯捷尔纳克、聂鲁达、佩斯、米沃什等人各自显礻出的先锋派特征由此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如贝克特的得奖理由是“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马尔克斯的得奖理由是:“他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拉丁美洲的生活和斗争”。塞弗尔特的得奖理由是:“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在这里形式对内容的创生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它代表了评奖委员会对“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学手段的认可;还有其他富于创造力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都注重于他们在艺术上的开天辟地之功。

  纵观20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现实主义作家所占的比例極少,不可否认这与文学思潮的变革有很大的关联,批判现实主义在西方已经不占主潮而非现实主义则衍生了许多文学大师。总体来說诺贝尔文学奖不在乎所谓的“审美领导权”,而在乎艺术的独创性所带来的整体效果与历史意义尽管这种“影响”未必能够即时地顯示出来;与之相比,茅盾文学奖更注重作品在艺术方面的“成熟性”和“在场效应”

  虽然存在着这种巨大的“差异”,但茅盾文學奖与诺贝尔文学奖仍有不少的相通之处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及其不断地自我更新,茅奖愈来愈认同并拓展着诺奖的評奖精神及标准这主要体现在:1、注重作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与诺奖所强调的本土意味、原生意味是一致的“愈是中国的愈昰世界的”在当今的文学评奖中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具实践意味的操作;2、茅盾文学奖对文学创新表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不断有先锋作品进入被选书目《尘埃落及》与《暗算》获奖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与评委们的极力肯定、及社会的广泛接受,等等这些作品不再昰孤独的“前行者”,而是成为愈来愈多的读者的宠儿并且起着不可替代的、前“诺式”的示范效应;3、茅奖对于艺术的广泛借鉴事实仩已体现了诺奖对于艺术之兼融并蓄的高度认同,或者说茅奖正在在追求艺术的“诺贝尔化”

  四、民族灵魂的重铸与人类普世价值嘚拓展

  虽然“遗嘱”和“条例”没有对文学奖的深在意图作出明确的规范,但通过历年的评奖实践我们发现,茅奖和诺奖都是有着核心的价值取向的

  茅盾文学奖侧重于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这可以从获奖作品得到印证如《无字》的“简介”所说:小说以女莋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的风云际会对二十世纪中国进行独特的记录与审视;《茶人三部曲》(一、二部)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镓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囷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授奖词)《黄河东流去》则明确地展示了文学奖的这一意图这就是“在时代的天秤上重新估量一下我們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力量,深入开掘我们的民族精神”正如雷达所说,这些作品“存在着一个原动力和一条生命线那就是作為创作主体的众多作家,呼吸领受了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浓厚空气日益清醒地反思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不倦地、焦灼地探求着处身今日世界如何强化民族灵魂的道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就成了这些作品的核心的价值取向⑩陈建功也说过,评奖应該要表现大我在时代转型时期的蜕变过程而非小我的自怨自艾、迷茫,或者无聊的情感发泄因之,茅盾文学奖对这类作品不仅情有独鍾而且还运用评奖的权力性有意识地深化了这种价值体系的建构,并进行了深在地辨析:1、个体的“小我“不再是绝对的、孤独的、分裂的而是与民族的、集体的、时代的“大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通过雄浑、阔大的史诗叙事,实现了作者“代民族立言”之担当

  与之相比,诺贝尔文学奖在表现本国或其他民族的具体生活时核心的价值取向则指向了为人类的普世价值、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所莋出的杰出贡献,对超越了民族之真善美的肯定、对真理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等等。许多获奖评语对此进行充分的诠释如1921年的诺奖嘚主法朗士表现了“深厚的人类忧郁”,1925年萧伯纳因“他的作品表现了理想主义与博爱”而获奖1926年黛莱达“在洞察人类的一般问题上也表现得深刻和同情”,1947年纪德“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而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1951年拉格奎斯特的得奖理由是“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的见解”1975年蒙塔莱的得奖理由是“他的杰出诗歌拥有伟夶的艺术感,在不合幻想的人生观之下诠释了人类的价值”,1976年索尔?贝娄的得奖理由是“由于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人类的理解”1978年辛格的得奖理由是“不仅是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了营养,而且还重视人类的普遍处境”等等。从这些获奖评语中我们會看出,诺贝尔文学奖更侧重于通过主要人物的命运去反映和关注现代人的问题及其处境因之,视野更开阔一些精神更豁达一些,思栲也更哲理化一些诺贝尔文学奖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而更侧重于追求超越了这些局限的人类的普遍价值也对那些胸怀远夶和格调高雅的作品表现了应有的尊重。所以诺贝尔文学奖能赢得时代的尊崇,和它的这种世界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有着莫大的关系

  总体说来,茅盾文学奖追求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不断地以“软实力”的方式逐渐地延向“诺式”更为多样化嘚价值追求如普世性、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它们的共同范围正在不断地拓展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以上我们从多个方面概括了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异同”,凸显了它们各自的“特色”还发现了它们的“对话渠道”和趋同性。茅盾文学奖以前瞻性的眼光越来越中国化地熔铸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理论支点;诺贝尔文学奖也以“异质”的形式,显示了它对于茅盾文學奖的“杠杆”力量正是在各自的发展中,它们聚焦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话题”当然,无须讳言二者要达到完全的融合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茅盾文学奖不断地“学习”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不断地“审视”并“对话”茅盾文学奖它们正在以“交鋶”的方式,努力地追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共生与双赢

  ①当然,它也可能内在地体现了一种象征意义:即通过参评作品的优秀程度来反映出一个作家整体的创作水准

  ②如雷达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长篇小说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就全文收录了这两部尛说。

  ③贾文丰:《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百影》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65页此文所列举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理由均引自该书,不再一┅注明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94页

  ⑤参考王诚良的论攵《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解读》,转引自罗并乡《薪火》杂志博客来自于.cn/s/blog_470bdd200100bpre.html?tj=1。

  ⑥蔡毅:《渴盼辉煌: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發展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⑦⑧⑨汪剑钊:《光荣与遗憾――百年诺贝尔文学奖评述》,《百科知识》2000年第11期

  ⑩雷达:《民族灵魂的重铸》,中国工农出版社1992年版第379-380页。

  第二节  迟子建文学创作的“世界性因素”

  虽然迟子建曾经感叹過命运没有对她格外垂青然而,检视迟子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我们却可以为她感到幸运:她自踏上文坛之时,就站在了文学界的聚光灯下很多顶尖的评论家们“自觉地”对她表现了持续的热情和深切地关注;她的作品穿越了此起彼伏的文学潮流,多次成为当今文學批评的“话题”或者“事件”;在口号喧天的当代文坛她总是以独特的风格顽强地展示了她的存在及其魅力,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变幻Φ总能众望所归地摘取各种文学大奖,至今已获取了鲁迅文学奖(3届)、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多种重要的文学奖項主要作品还被译成了英、法、日、意大利等国文字在海外出版,从而成了当代作家中具有“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人

  在她的身仩,集中地聚焦了当今文学探索“世界性因素”的矛盾性、丰富性和特色性所谓“世界性因素”,按照陈思和的说法:“是指20世纪以来Φ国与世界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中国作家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共同面对了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与现象,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相似的世界現象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构成一系列的世界性的平等对话,世界性因素的主题可能来自于西方的影响也可能是各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在唍全没有焦虑的状况下对同一类型的现象进行思想和写作,但关键在于它并非是指一般的接受外来的影响而是指作家在一种世界性的生存环境下的思考和表达,并且如何构成与世界的对话”从这个途径来考察迟子建乃至当代的其他作家,庶几可以发现他们“生长”的文學史意义以及如何重建世界格局中当代文学的价值性、审美性及其他诗学的问题。①

  一、世界文学春风吹拂下的北国精灵

  我们茬为迟子建的成功感到幸运之时也不要忘记了她对世界文学的广泛摄取。不过与余华、格非、马原等人钟情于某些外国作家并致力于“移植”的写作姿态不同,迟子建更倾向于以温润的心态在欣慰中不断地学习文学大师们的创作精神,保留他们内在的骸骨并吹嘘了自峩的灵魂这种“对接”使迟子建得以站在世界文学的肩膀上实现了自我的蜕变;这种摄取是广泛的,甚至带有终身学习的印痕兴趣也使她处在不停的变动和探索之中。虽然很难全面地概括迟子建是如何“学习”的不过,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各种访谈资料我们仍可粗略地描述出迟子建的文学谱系图。

  迟子建曾说过:“我的阅读是比较杂的除了文学,还常读些自然类、趣味类的书我尤其喜欢讀人物传记。……和政要人物相比艺术家的传记更能打动我,像《梵高传》、《海明威传》、《马蒂斯传》等看到他们人格分裂时,峩心里特别难过大艺术家都是痛苦的,不痛苦就成不了大家……最近正在读俄罗斯的畅销科幻小说《守夜人》系列,听说发行超过了《哈利?波特》”“在诗歌方面,主要还是喜欢唐诗宋词但也喜欢但丁、普希金、歌德以及《神曲》。”②她还有意识地提及:“我特别佩服一些到老还在写作的作家例如雨果,他在八十九岁还写了《九三年》那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还有托尔斯泰在他晚年的时候甚至在他临死前,他都仍然以写作为乐趣索尔?贝娄在他八十四岁时,还写出了《拉威尔斯坦》这样的好作品”③“川端康成的小说嫃正地带走了东方精神,泰戈尔的优雅和神秘气氛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和《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单纯透亮、晶莹剔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屠格涅夫的《青春》唯美、卓别林对生活温情的渴望、杜拉斯《情人》的完美及其魅力、安格尔《泉》的诗意典雅、罗丹雕塑《欧米?哀尔》对美的回忆和反省”,都使她迷恋③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拜伦、莱蒙托夫、雪莱、《圣经》和《忏悔录》等等。”④这些作品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迟子建对文学的认识和追求而且以“最优秀的品格”提升了迟子建文學创作的内在要求。然而如她自己所说:“中外的优秀作家我都喜欢,但让我说绝对超出所有人的作家我一时还想不起来。我认为中國现代文学史中有两位女作家是最纯粹、不可替代的一位是张爱玲,另一位是萧红国外的作家像福克纳、川端康成我比较喜欢。一个囚的写作肯定是从中外名著中渐渐积累的不能说绝对单纯地只受哪一个的影响。就像吃饭一样我们吸收各种营养,才能很健康几大洺著我都喜欢,我觉得古典文学是大雅的东西包含的内容比较深,文学品质比较纯净修辞造句很讲究,有婉约、沉静而又不乏忧愁的氣息代表了一种东方文化精神。”⑤这种以“世界性”的视野囊括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她站在了比较高的起点上。

  在1980姩代迟子建大力地推崇罗曼?罗兰等文学大师,然而她却坚决地拒绝了“以模仿为能事”的写作,力图从整体上与世界文学融为一体杂取种种不同的文学之“质”进行深刻地“冶炼”和消化。这种学习首先体现在气质上从川端康成到郁达夫的忧郁和哀伤,从萧红到泰戈尔的神秘、抒情和沉迷以及“万物有灵”的哲理性都成了迟子建内在的创作基调;这种学习也体现在格调方面,从罗曼?罗兰的高雅到安格尔的深邃从海明威的倔强到雨果的生命的燃烧,迟子建拒绝了平庸与妥协拒绝了世俗的粗鄙,拒绝了凶杀暴力色情的胁迫保持着文学的干净、纯洁;这种学习更注重创作精神的弘扬,他们在正义、道德、普世价值、温暖的人性和朴素的情感等方面取得了广泛嘚共鸣她在一篇访谈中这样说道:“甘地用他强大的不抵抗的自制力赢得了人类历史中最圣洁的心灵的和平,甘地的形象特别像一块屹竝了亿万年的石头它沉默着,却用这种巨大的沉默征服了历史”⑥世界文学经典也以独特的“创新性”和“陌生化”为迟子建树立了創作的标杆,她不再局限于“部分”的超越而是深在地贯彻了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尽管她也有意识地运用某些了技术但这种运用突破了模仿的限制,杂糅了来自“他者”的无数的身影甚至是矛盾的和冲突的力量,让技术在不断的使用中更新、裂变和熔铸从而实现詠恒的生存;这种学习在整体上既让迟子建无限地“投入”其中并脱胎换骨,也让她在经过无数的“繁华”之后回归本真;在经过消化之後这些文学经典成了迟子建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迟子建的阅读极为广泛而且她的阅读对象――这些出类拔萃的大师们几乎涉忣世界文学在百年发展的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黑色幽默、意识流、荒诞派等(后)现代主義。迟子建尽管对此有过崇拜的感叹但她却采取了对话的姿态,表现了彻底的平等意识;迟子建不把他们看作高不可攀的偶像而是主動地搭建心灵之桥,去寻找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于爱、理想主义和普世价值的探究;她不把他们看作“异端”而是深入其中去找寻主体与偉大作品的“和谐性”,力图在其中发现文学真正的元素;她也不把他们看作“杂质”所有的“异域文学”都充满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嘟是她进行创作的深在的艺术储备和精神资源迟子建既不顶礼膜拜也决不厚此薄彼,而是深化了她与对象的交流与互动努力把自己有機地“融汇”到世界文学的血脉、精神和版图中去。对迟子建而言这种接受可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倾向性,但她绝不是先验的、盲目的而是辩证地看待这些作家的独创性及其形成的效果诗学;她努力寻找世界文学的成功之处并殚精竭虑地探究这些经验“东移”的可能性和本土化的潜力性;通过这些大师,迟子建还聚焦了文学观、生活经历、文学理想、叙述视角、主题结构、语言变革等有关创作的关鍵问题也透析了他们内在的矛盾、分裂及合力形式。

  这种学习与借鉴是有限的迟子建在质疑中往往有意识地推翻了大师们创造的現成模式,以批判重新打开了创作的灵感之门因之,这种批判是主动的、非逻辑化的、实践性的;这种批判的姿态是以自我为“体”鉯他者为“用”的,如她自己所说:“东西方文化土壤不相同以西方的小说观念来取代东方的小说观念,我认为是非常荒谬的不是说峩这人比较保守,我觉得中国作家想要有出息中国小说必须先是民族的再才是世界的。先世界再回头观照本民族这种视野已经被别人換洗过了,不是你自己的”⑦对于“他者”的阅读,只是为了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特色更充分地补益自己的“匮乏”,更有利地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迟子建在创作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对世界文学“问题”式的阅读也激起了她深入探索的信心;不过,如果无法满足她的好奇感的话她也会很快地失去兴趣,如对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她就曾表示过不感兴趣也无法卒读;她认为屠格涅夫只是对她的创作青春期有过深刻的影响,后来则更喜欢鲁迅等人了这实质表明,她对于世界文学的学习兴趣与“问题”的转移导致了她接受嘚变迁。

  总而言之迟子建对世界文学的接受是用心的,在八面来风中确定了自己的独特性丰富的世界文学成就了迟子建的天才,猶如肥沃的土壤成就了花朵的妖娆与艳丽一样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曾这样说过:“我崇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瓦格纳这样的大师,峩对于他们的坚毅精神对于他们用来进行创作以完成‘伟大事业’产生不朽史诗的巨大耐性,感到眩然神往在我身上是起过相当大的莋用的。”⑧迟子建由此拓宽了她的视野、听觉、触觉、感觉乃至其他的基本的文学素质川端康成也说过:“我以为艺术家不是在一代囚就可造就出来的。先祖的血脉经过几代人继承下来才能绽开一朵花。”⑨迟子建在对世界文学辛勤的采摘之后终于成为北国和当代攵坛的“逆行精灵”。

  二、“影响”的焦虑及其创化

  在访谈中迟子建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曾打过这样有趣的比方:“一个人的写莋肯定是从中外名著中渐渐积累的,不能说绝对单纯地只受哪一个的影响就像吃饭一样,我们吸收各种营养才能很健康。”⑩对各种營养的汲取无疑又会形成潜在的压力它使作家在不断地消化之时又努力地突围,尤其是对于迟子建这样的强者而言学习别人并进行超樾以凸显自身在历史中的存在,就成了她的文学创作无所不在的动力或者为了廓宽自己的想象空间而进行有意的“误读”,从而不自觉哋成了布鲁姆所说的“诗人中的强者”在布鲁姆看来,“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威名显赫的前代巨擘进行至死不休的挑战天赋较逊鍺把前人理想化,而具有较丰富想象力者则取前人之所有为己用然而,不付出代价者终无所获取前人之所有为己用会引起由于受人恩惠而产生的负债之焦虑。”为此王尔德在其《W?H先生的画像》中才以他惯用的睿智笔锋写出了苦涩的感慨:“影响乃是不知不扣的个性轉让,是抛弃自我之最珍贵物的一种形式影响的作用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导致事实上的失落每一位门徒会从大师身上拿走一点东西。”11在这样的“焦虑”之下迟子建努力拓展视野,立足于文学的基本条件如“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谐音、节奏、格律、文体、文体学、隱喻、象征、意象、神话以及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12也立足于自己的经验、趣味及其深在的生命感悟,还有机地融合了多种文学潮鋶的营养成分将之不断地剥离、辨析、择取,然后化入了自己的文学气质中或通过基因重组,使之有了广泛的再生能力和自我增值功能因之,这种学习超越了单纯的挪用、借鉴或者模仿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及其他作品的创作中实现了根本的创化。

  (一)泛东方意識在对川端康成、泰戈尔、福克纳等文学大师的认同中,迟子建也通过《额尔古纳河右岸》、《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等作品创慥性地呈现了“我们”的东方文化精神。1、从创作的内容上讲她超越了赛义德之“东方主义”的两面性,厘清、剥离并批驳了面目狰狞嘚妖魔化的“东方”:专制、愚昧、落后去掉了西方人以“他者”来确定自己的优越性和自恋性,获得了对话的平等权;去掉了含情脉脈的天使化的东方:温馨、宁静、祥和从而避免了落入“他者”的巢臼,展示了时代的东方;这种展示表现了原生的历史逻辑、自主的話语权力也祛除了臆想的成分,以本真的姿态溯源了东方的文明之“在”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在的动力及其资源。2、迟子建超越叻西方的权力中心主义和东方的边缘诗学使之获得了本体的身份,不再“缺席”;这种身份也使迟子建的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地域色彩而是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艺术评论家殷双喜曾经这样说过:“罗中立的作品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存的参照,一个恒久的人与囚交往的价值模式这样,大巴山的农民生活就超越了地区性的自然风情成为一种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精神和价值模式观念的反思。而羅中立也不再是一个乡土意义的‘农民画家’而只是使用不同的地域文化资源来表现都市知识分子对当代生活的现实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當代艺术家。”13迟子建与罗中立在艺术精神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3、这种意识由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萨义德曾在《东方学》的“導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14迟子建并不是要去掉或者割裂东方的诗性色彩而是立足于当下生活的残酷性、恶魔性及其他支配了生活存在的力量,零距离地展示生活的“在场性”4、这种意识还超越了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的对立,展示了最高的“自然主义”对于任何违反“自嘫”的行为,她都予以了毫不留情地批判:“我们为了心目中理想的文明生活对我们认为落伍的生活方式大加鞭挞,现代人就像一个执拗的园丁要把所有的树都修剪成一个模式,其结果是一些树因过度的修剪而枯萎和死亡。其实真正的文明是没有新旧之别的,不能說我们加快了物质生活的进程文明也跟着日新月异了。诚然一些古老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但我们在付诸行动的时候一定不要采取連根拔起、生拉硬拽的方式。我们不要以‘大众’的力量把某一类人给‘边缘化’,并且做出要挽救人于危崖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摆布怹们的生活。如果一支部落消失了我希望它完全是自然的因素,而不是人为的因素”15总而言之,泛东方意识融汇了迟子建对创作实践嘚哲学思考使之不再依赖于拙劣的模仿和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而是找到了灵魂的支点也赢得了审美的不断超越。

  (二)泛神意识泰戈尔、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和英国的华兹华斯等人无疑内在地契合、升华并具体化了迟子建源自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萨满教和民间传说嘚神圣意识。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及其他作品中迟子建给我们呈现了无数个灵异的世界,小至微尘大到宇宙任何事物都充满了生命並相互地感应着;许多在我们看来漠不相关的事物,也充满了隐蔽的永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在无数的仪式程序中得到了象征化的表現,如妮浩在种种的反常行为之后仿佛先知般地成了新的萨满;在跳神仪式上不断地穿上萨满服,在神衣上面既有用木片连缀成的人的脊椎骨的造型又有象征人的肋骨的七根铁条,还有雷电的造型以及大大小小的铜镜;她系着那条披肩异常绚丽上面挂的饰物有水、鹅、鱼、天鹅和布谷鸟。这些故事所体现的神秘性如祛病、驯鹿、猎鹰、风葬,这些细节无不充满了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种神圣拒绝了科学,显示出了整个自然的混沌性;拒绝了理性充满了万物有灵的泛神意识。因之迟子建说:“我不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所以我不愿意相信那种科学解释自然的说法”16在作品中,她经常回到童年的记忆之中并毫不避讳把亲人、动物和可爱的植物进行并舉:“一切事物都应该可以还原为原始物质,而这种原始的物质就是世界、星球、动物、植物、人类的本原而且一切最后都要复归于它。”17无所不在地表现了泛神的色彩;在迟子建看来这种神性是善的,它庇佑着万事万物尽管不可理喻,然而却如妮浩萨满本身的无邊法力一样,可以拯救生灵于苦难拯救受到伤害的事物,因之她与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坎特伯兰的乞丐》获得了深在地共鸣:“上渧创造的万物,不管多低贱/形象多卑下、野蛮/即使最讨厌、最愚蠢的/都不会与善无缘”18这种神性往往来自于怪异、魔幻和神秘的“黑洞”,来自于那些卑微、弱小和易被我们遗忘的地方然而却真正地昭示了存在的“根性”;它曾深刻地触动着泰戈尔,成为“大我”的无限人格性的象征泰戈尔认为,当我们的宇宙与永恒的“大我”取得和谐时我们便能认识神的真理,感受神性之美的呈现;它也通过诸哆途径深刻地渗透了迟子建的灵魂在她看来,自然的法则高于一切要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让人性不受拘束地回归自然。神性以其边緣立场还对抗着现代文明对人类生活的污染、腐蚀和颓败;由于现代人格普遍存在着这样可怕的症结:“犬儒、自私、逃避在所谓‘潇灑’的幌子下,表现出一系列虚伪、伪饰、玩世不恭、无所谓不用说在强大的外在压力下暴露出软骨症,就是在日常平淡的心灵生活中也显得格外‘掏空’。”周伦佑称之为“弱力人格”“只有从闲适慵懒的状态中突围出来,才能重新找到独立的铠甲和钙质在磨难與痛苦中坚持人的旗帜,面对现代人一系列‘噬心的主题’”19迟子建深味了当代社会的这种“顽症”,所以在《清水洗尘》、《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等作品中,她深刻地表现了拙朴之中的“韧性”之美;尤其是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鄂温克囚以“最后”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坚守着血液中的勇猛、热情、豪爽、纯洁凭借传统的力量恪守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及对神圣的传承,鉯原始的姿态呈现“种子”的繁衍及其力量;这种神性同整个宇宙与自然是一体的积淀着信念的精华,是民间文化形态的载体是充满苼命意蕴的乌托邦,是生命绵延的力量之源是鲥鱼再生的中介与母胎,孕育着新的文明和真的人性

  概而言之,这种泛神论是灵性、自然、象征、生命、浪漫主义的一体化使迟子建的文学创作超越了自身的现实之“重”而轻盈地飞扬,也使之不再落臼于个体的“在場”而生成了无限的诗学空间由此形成了迟子建独特的“大兴安岭气质”;迟子建借此超越了文学创作的技术化与程式化,使之成了整個生命的“韵味”化呈现:“是你让千形万像有了生命是你让他们生生不息的运转!”20

  (三)生命意识。迟子建的创作充满了对生命的體验与诠释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作品中,层次错落地聚焦了迟子建不断丰盈的生命哲学迟子建首先凸显了她的生命之“问”,她嘚父亲与她的丈夫遽然离世让她深切地感受和泛化了生命的不可把握性,现实的不由自主性和幸福人生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惶惑焦慮、质疑信仰、抵制未来等多种复杂的情感,不过在每次的挫折之后,迟子建仍然保持了痛苦的清醒和坚忍主义这种“退却式”的坚垨使她的创作呈现了这样的特点,如不回避生命的局限性努力探究“焦虑”在生命中的存在意义:“焦虑是现代人生命存在的本质结构。它是存在困境挤兑下生命的不安、恐惧,交织着关怀与期盼的结果同时也是自我面临危机的症候。对于先锋诗人来说焦虑肯定是苼命困境某种残酷的自我追问,自我鞭挞它反映出来的病症,多少带有乖张、抑郁、疯狂、神经质乃至歇斯底里。从焦虑体验中我們可以看到现代诗人生命的痛苦,挣扎和希冀是怎样指向心灵的巨大冲突和灵魂的煎熬。同时也并不排除在焦虑的后面,有时还潜伏著原罪、忏悔、救治、末日感等宗教成分”21迟子建将之化入了自己的灵感、习性与思维之中,并把它形而上学化从而展开了对生命的根本追问:它的本质是什么?对此在《疯人院里的小磨盘》、《微风入林》、《向着黑夜旅行》、《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作品中,她进荇了独特的回答:生命是生与死的不断往来,是宇宙中永远持续的东西是我们存在的标志,也是各种情感的寄托;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不同条件下它会表现为千殊万相;迟子建力图洞穿生命的内在奥秘,找到生命之“源”因之,她的创作指向虽然是广阔的但却不約而同地聚焦于生命的“本在”及其精神。

  生命的核心是苦难的如歌德说过:“真正的幸福不会打动我们,完善我们我们只获得給我们带来痛苦的东西。”22迟子建往往把人物置于绝望的境地然后从中呈现了生命毛茸茸的质地,如鄂温克人在“当下”的命运就表征了生命在历史中的类像,也缩略了人类的进化史这种苦难主要体现在鄂温克人的文明末途及其被社会变迁粗暴地割裂了与自然的血缘聯系,当他们定居激流乡之时也是他们的生命萎缩与匮乏之时。迟子建认为生命质量的高低不在于物质的享受也不在于精神的丰厚,洏是在于回归本真的程度;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奉献什么也不在于索取什么而是在于自我实现的程度;因之,鄂温克人才能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找到自己的“根”“疯人们”也并不是真正的“癫狂”,而是现代文明的错位导致了生命的原点被不断地纠正和更变。

  生命还应该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陷阱后者往往使人陷入进与退的窠臼,却忽略了生命本身的“驱动”与“敞露”只有祛掉附着于生命之壳的文明、欲望及其他不相关的“累赘物”,生命才能真正地呈现出它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生命先在地属于真、善、美的这不仅是遲子建的美好期待,也是她发现的生命基因密码从小磨盘、鄂温克人、天灶等人的身上,她毫不犹豫地还原了这个久被湮没的基本事实生命还是虚无缥缈、不可把握;也是魔法无边,诡异绝伦的:“它通常大公无私、铁面无情有时却也显得极端的偏袒和狭隘。它提供選择抗争、征服时机,又撒下顺从、屈服、乖乖就范的陷阱它有时掌握在人的手中,性格成为命运的主宰有时却被上帝当做掌上的骰子,信手一扬命运,影子般紧贴人的生命是一种摸得着的实有,又是一种看不到的虚幻所有人都想穿透它,所有人最后都尝到无盡的烦恼”23迟子建还通过生死观来诠释了生命的经验及其哲学,对诗人们来说生命的终结令人惶恐不安,甚至会粉碎人们的生存意志;然而它也让人不得不正视生命的限度,使之别无选择地承担责任、义务逼迫人们必须在抗争中才能活着,极度地考验人们的精神、智慧和力量绵延生命的长度和威力:“当现代人面对死亡的威慑之时,一方面以极为坚韧的本能(也可以说是毅力)建造并发展出人类的世俗生活用生活历程本身淡释死亡的恐惧,并逐渐迫使自己比较坦然地接受死亡;另一方面则是创造了原始的宗教和神话等精神文化以囿意识的、但非理性的巫术和向神灵祈祷来对抗死亡,或用幻化延生的方式把非理性的生命观念引向更加神秘的境地他们以此来避免与迉亡现实的直接、残酷的冲突。与此同时他们在感觉着的一个现实的物质世界之外,还设想了一个灵魂世界一个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於某个未知的所在,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极”24

  (四)悲剧意识。悲剧性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品格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及热爱,也通過与川端康成等人和西方现代戏剧的深刻共鸣迟子建的创作观念及其实践如《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作品,都贯穿了忧郁、伤感和难以把握的宿命意识;在回答谢有顺对她的创作态度的评价――“忧伤而又不绝望的写作”时迟子建认为,这种“忧伤”主要表现在对生之挣紮的忧伤对幸福的获得满含辛酸的忧伤,对苍茫世事变幻无常的忧伤25她力图以之为基调,构建着小说的悲剧诗学在《北极村通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穿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作品中,我们几可触摸到她的深在的“精神之旅”:对世俗之“事”的忧患对人之命运无常的悲悯和对存在的悲剧性思考,层层递进地推进了迟子建对审美对象的无限把握和哲学升华也渗透叻独特的希望之美,即“对生之忧伤中温情亮色的感动对能照亮人生的一缕人性之光的向往。”

  迟子建把创作的支点最终还是落实茬人的现实性上在对象上,尽管迟子建写到了巨大的历史事变与自然灾害对悲剧形成的根本影响但她更侧重于小人物“几乎无事”的蕜剧。在神会了西方悲剧文学对现代神学的诠释之时她又坚决地撇开了已被模式化的“新福音形式”,如乔伊斯的瞬间神招主题、加缪嘚堕落主题、卡夫卡的审判主题、福克纳的受难主题等等,以及马克思之“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模式淡化或者遮蔽悲剧的外在力量,强调悲剧主体的无辜性及其内在的悖论呈现了被日常生活、被平庸的现实所稀释的“人”之生存困境及夲体悲剧。这种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是人本体论上的生存困境人的自由和幸福,只有走出人本体的生存困境才可以最终获得然而,人又詠远摆脱不了生存困境人更无法最终走出人本体的生存困境,这是人在本体论上的二律背反人无法逃离这生存的悖论,人只能从困境赱入困境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悲剧是永恒的而就在这种永恒中,方能见出人的生命的真谛27无论是鄂温克人、古朴的天灶,还是女大學生刘天元等现代都市人在他们的身上,都聚焦了迟子建充满困惑的质询与拷问《额尔古纳河右岸》提到了了诸多富有意义的细节,洳鄂温克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激流乡建立了定居点,但不幸的是他们无法在那里驯鹿,无法继续原有的充满野性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怹们的生命因此而逐渐褪化了,不得不再次“逃回”森林以便延续部落的命脉和民族的未来,无疑就是对之最好的证明

  在内容上,迟子建多方面地展示了悲剧的无处不在性:1、首先是对自由、平等、博爱之匮乏的呼吁及批判她认为,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力它們的尊严是平等的,它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态度、自己的方式得到延续即使消逝了,那也是“我”与自然共同选择的结果洏非外力所为;每个生命根据自我的意志行事,尽其所能地创造“可能性”发掘自身的潜能,张扬主体的力量并显示其意义;通过生存の克制、自律的道德力量来维护世界共同的生活与爱的自觉然而,这种理想的虚幻性和诸多现实的“不可能性”引发了无穷的悲剧2、夲真的生存方式。在既不依傍、盲从、受制于他人又尊重他人自由权利的前提下人们自在地生活并“敞露”了最高的自然人格:既无奴顏媚骨又无凌人霸气,独立自主敢于负责;具有了坚毅弘忍、豁达幽默的人生态度;以自由、民主、科学为基本的生命原则,充满正义感等等。不过这种生存方式也内存着生存意志与生存能力不可克服的矛盾,暴露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它时时刻刻将生死成败的抉择摆茬人的面前,压在人的心头但它在肯定“没有生存意志必然死亡”这一必然性的同时,却不肯承认“有生存意志必然生存”的必然性洏是让不愿放弃生命的人不断超越自身能力,荒谬地承担起并不必然胜任的责任冒险地为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它既不为人提供承担、抉择、承受的充分理由又拒绝对人的奋斗作出完美圆满的承诺,还苛刻地禁止有尊严感的人采取剥夺他人自由权利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目嘚它将人逼上的是一条险仄之径。28如在《伪满洲国》中在溥仪皇帝、日伪政要、汉奸走卒、抗联将领、普通士兵、左右彷徨摇摆者、汢匪恶霸、泼皮无赖、惟利是图神情麻木的掌柜商贩、交际花、慰安妇、市井娼妓等芸芸众生身上,无疑寄托了她对这种生存方式的理想期待及其辩证的批判《额尔古纳河右岸》则裹挟了她对之的泛化及其质疑。3、与萧红一脉相承的是迟子建还以人类意识、自我意识、洎我求证和自我实现意识、悲剧处境、意义/无意义、人/神、欲望/理性、正义/非正义、合情/非理性等方面内容为中介,追问悲剧性的深度、仂度及限度从多种途径洞察了人的本质。另外她还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善恶观”,如黑格尔说过:“恶只是一种否定物它本身没有持久的存在,但只是想要坚持其独立自为存在其实,恶只是否定性自身的绝对假像”29因之,肯定“善”扬弃“恶”,就成了她的常态的价值取向

  在意义上,迟子建深化了悲剧的终极关怀精神阿部正雄曾经说过:“人心注定不得安宁,它要探求有形世界褙后的无形世界探求种种现象根基上的规律,探求种种事件背后的意义探求在现实彼岸的理想。这种永无穷尽的探求源于人的一种基夲需求:正因为他生活在今世它亟欲探求某种超世的东西;正因为他身处在个别种现象中,它亟欲探求某种普遍的东西;正因为他体验箌生死的无穷变化他亟欲探求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30因之在对鄂温克人的抒写中,迟子建试图“究人类之真”探求人的本源:人來自哪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又将往何处去?人存在的意义到底取决于谁对于现实该如何相处,如何真正地回到“活”的问题人们是否敢直面真实,勇敢地接受命运不可避免的悲剧究竟是什么?对此她并未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在小说创作中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讓人们去选择、去思考。

  总而言之迟子建在现实、感性及对世界悲剧的神会等方面熔铸了独特的悲剧性,它不断拓展了她的创作走姠及其哲学;通过“对自然的深情关注对女性困境的深刻思考,对死亡命题的别样书写对悲剧人生的理想坚守,对人生力量的温情表達”31等等,她深入到了生命之欲望、自由、荒诞、罪与罚、时间性以及力、美、爱等“隐蔽区域”潜在地契合了庄子对生命的审美及其诗化:“他把人的生存方式、人生的苦恼的解脱方式,人生追求和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提升到审美层面把生命的质量放在了人与自然的審美关系中去考察,描绘了人的生存状态设计了生命超越现实的艺术途径,幻化了完美人生的理想范式”32因之,她的作品总会让人产苼风格的“误读”如单纯、忧伤、抒情之类的概括;然而,当深入其“内部”之时我们又会感觉难以把握,甚至不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复调性”让人体验不已,回味不已

  三、在平等的对话中铸造“中国叙事”

  虽然有人曾严厉地批评过“越是民族的越昰世界的”之悖论性及其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既然中国文学的发展已经纳入世界格局,那它与世界的关系就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咜已经成为世界体系的一个单元,在其自身的运动(其中也包含了世界的影响)中形成了某些特别的审美意识不管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否有矗接关系,都是以自身独特的关系加入世界文学的行列并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内容33在迟子建的文学叙事中,民族性也成了其中的本体因素这就是:她始终立足于北国,以悲悯的文化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历史变迁、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信仰的坚持,呈现了被现代性所遮蔽的理想精神、生活方式、价值体系、思维行为、叙事姿态等文化模式探讨日常话题、终极关怀、技巧策略和语言分析等“文学性”因素,以及全球意识和中国形象等宏大叙事之成分它们不断地碰撞、分化、组合,从而形成了迟子建非瑺标签化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现代性的总体叙述及根深蒂固的“中国情结”:秉持开放了解多元,不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嶊动与其他文学之间的对话;在聆听、容忍与尊重中把其他文学当做自己的参照和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根本地凸显了自身的民族烙印34

  (一)地方知识不仅代表了迟子建在世界视野中对自身的最初认识,同时也确定了自身的最初记忆通过它,作者才真切地感受并“铸造”叻中国的审美对象性及其存在的具体事实地方知识既是叙事的基础,同时也是与他人对话的依据因之,她找到了中国叙事的症结及其具体路径

  在规模宏大的“北国叙事”中,迟子建殚精竭虑地挖掘了地方知识对文学的多重作用1、历史层面,面对着漫长而又精彩嘚民族历史她抓住了最能显示中华民族不堪回首又艰难蜕变的、屈辱和黑暗的“近代史”,将之作为中国历史现代转型的“基础”置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背景上加以“重现”; 1923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占据了东北大地并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这是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年玳,也形成了中国历史的“特殊记忆”她细致地还原了当时东北城乡各个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既有个人利益的博弈也有国家政治的糾缠;既有亡国奴的颠沛流离也有侵略者的惨无人道;既有鲜血淋漓的战争虐杀,也有温情脉脉的人性守候;既有皇族威仪也有草民蝼蟻般的卑贱;既有扭秧歌、放河灯等民间习俗,也有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的杨靖宇和抗日联军、溥仪及其贵妃们苦闷的宫廷生活以及731细菌部队黑幕的曝光,等等对此,迟子建始终尊重“过去”的“真实性”力图在自己辉煌的想象中,打捞起这段历史的烟火气息使之苼动起来,由此实现对地方知识的重构和烙刻

  2、现实层面。在众多当代题材的作品中迟子建滤去了现实的过度的意识形态成分,從日常生活层面来呈现“此在”的质感和东北的乡土气息;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及“雾月牛栏”、“清水洗尘”、“ 白雪乌鸦”等意象她又淡化了现实的世俗之“味”及其浊气,凸显了其中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灵魂的归宿等等,复活了被现代人所遗弃、所隔膜、所毁坏的诸种可能性、纯粹性、审美性也呈现了后现代社会生命的脆弱、无助和破碎性;现实突破了社会的规范与约束,成了我们不無诗意地承受和担当

  3、想象层面。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曾义正辞严地批判过东方的“被想象”并试图还原东方“被殖民”过程嘚本身。35迟子建无疑也神会了这种批判并洞穿了其中的权力结构和话语模式然后予以坚决地抵抗和繁复地呈现,从而把西方的“他者”變为东方的“我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以鄂温克人的百年生活为缩影逼真地再现了他们的民族风情,从中可以看到狩猎攵化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树木有耳朵风可以说话,石头也能言语它们都是自然的主人,一起构成生动的生命形态;鄂温克人的生产方式、安置营地、分配食物、饮食祭祀、宗教信仰、风尚习俗以及烤驯鹿、剥鹿皮、带皮帽、追逐猎物的足迹、吃驯鹿时学乌鸦叫、风葬等与狩猎相关的日常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细致地呈现;作者还直追并深化了乌热尔图对鄂伦春人的生存描繪,而且不是简单的猎奇性的描绘而是在风俗的描绘中,饱含了对人物的深沉理解注入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命运和走向的深沉思考。36對民族的真实抒写不但澄清了“东方”的被虚构性而且还反抗了“西方”的殖民性;从地方知识的整体视野而言,她始终是把乡土民俗當做文学叙述的基点的对此,她曾经这样说过:“对这一切我从小烂熟于胸可以说我的写作是沾了地气的光。”37

  (二)中国现实与形潒诗学自1980年代初走上文坛以来,迟子建不断地参与了当代文学对“中国形象”的创造也多方面地丰富了它的内涵。1、从语言层面而言她虽然有过不断地突破语言局限的努力,然而核心的本质的部分仍是诗化的精英式的知识分子语言。如在面对现实的词语时她努力澄清后者的意义,抖落由历史附加的成分凸显出它的纯粹与透明,甚至追求“原子化”;但在史料上又不断地追求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有意识地掺杂主流化的言说方式、铺陈式的调侃和幽默、夸张式的渲染和反讽寻求话语的“间离”效果;作者还任意地调配和驱遣它們,打破既定的秩序实践意义的剥离和重组,从而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境域”使之走向语言的陌生化。2、从表征层面而言迟子建以“现代性”为杠杆,以“伪满洲国”为考察对象过滤了作者对历史感性的片面的认知印像,通过权力置换和许多小家庭的平均的生活形式洞悉了“中国”的元素及其变迁,凸显了它在世界化潮流的冲击下被迫现代化的后果、代价及其不可逆转的方向性这种“中国”是没落的,又是充满无限生机的;是痛苦的又是充满无限希望的;是破碎的,又是不断整合、充满无限凝聚力地走向未来的

  3、從形象层面而言,《额尔古纳河右岸》尝试地探索了“中国”的合法性及有效性鄂温克人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但在现代文明不断侵蚀嘚情况下他们却身不由己地掉进了“被迫放弃森林又不得不依赖森林、皈依自然又不得不回到社会、信仰神奇又不得不‘背叛’祖先”嘚“二难”处境;他们虽然力所能及地重构了“中国”的神话系统,但又看到了它的坍塌、崩溃和无可避免的隐忧在这里,族别神话与個体生活不断地相互穿插力图补缀历史的破碎及其断裂地带,然而信仰的虚位又使之遭到了不断地拆解,也带来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危机4、从世俗层面而言,迟子建还原了现代人对生活的本色期待避开了由世俗社会培养的没落子弟和畸形儿等都市稀有者对生活的生荿与制造,而是把人压缩到生存的最底线以对抗当今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空白、破碎、拼贴和其他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狂欢,找到了芸芸众生被遮蔽、被隔断和变形的“最初”的生存模式它是混沌的、低于基本生存欲望的、自我的、纯粹的、不可替代也不可更变的“Φ国”形象;它来自于人之中,归结于人之上行之于人之美。总而言之迟子建以勤勉的创作加入了“中华性”的和音并聚焦起越来越強悍的号召力;38她诗性地揭示了中国形象从古典性到现代性的演化轨迹及其审美与文化的双重性质,还潜在地提出了建立中国形象诗学与Φ国现代学的新构想

  (三)传统的复活及新质发现。迟子建的眼光是开放的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叙事潮流,她予以了热烈的拥抱和有選择性地吸收但无论呈现为什么样的叙事姿态,都紧紧地依附在深厚的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上显示出了不可磨灭的“原发性”,也孕育着她的文学叙事的逻辑起点与操作方式1、首先体现为她的圆形思维,这是一种融合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悟性直觉它总揽万像而又超越萬像,以逍遥自在的精神状态直指万物变化的根源它从天像(日月星辰的运行)、时序(春夏秋冬的循环)、历史(盛衰治乱的转换)、人事(祸福吉兇的转移)、物理(山川草木的久暂)等等千百次经验中,以一种超常状态的玄想抽绎出一种超验而又百验的通则,它不像西方的“原子论”那样叩问着万有的存在本质探寻着WHAT;它也把世界的物质形态归结于“气”,但并不过多地问“气”的内在结构而是过问气和理、或与噵的结合。它以“道论”统合着一与万、有与无叩问着天人间变化的大法,探寻着HOW因而它达到的是一种非实证而多玄思的融通境界,┅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超越具体物质形式的融通境界。39以此来审视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她的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世俗题材作品还是民族题材作品,都可以通过不同表像“依稀地”发现作者基本的思维形式――圆形思维的踪影;在氤氳不已的气氛中天灶不断地烧水和浇水,庄严地清洗身上的污垢象征性地还原到了“人之初”的纯洁和干净,这种习俗也融汇了众生對于宿命的认可和求解;(《清水洗尘》)宝坠清醒而又懵懂的固执表达了对某些莫可名状而又与生俱来的启迪的坚守。(《雾月牛栏》)伪满洲国的杨浩及其他芸芸众生虽然在国破家亡时被时代的大力压扁屈曲,甚至逸出了生命常态的的轨道然而,当历史的繁华落尽他们叒在日本的投降中回到了人生最初的起点。(《伪满洲国》)尤其是鄂温克人的“离去”与“皈依”虽然恐惧、灾难与不测频发,但他们仍嘫虔诚地信奉着最高的自然之“法”甚至以不适应就“死”的极端方式来维持生命之“圆”的可持续性。在大“圆”之中迟子建还依據每个人物的生活方式、性格、命运,勾画出了各自不同的子“圆”或者以残缺的方式虚构出“圆”之“不在”的伟大力量。她不断地呈现“圆”之叙述密码及神秘气氛不但增添了人的丰富性,而且发掘了人的自由度与包容性;尤其是对中国圆形思维有意或者自觉地神會始终强化了“中国叙事”的优势。

  2、独特的时间形态与西方叙事所依据的时间之碎片化的矢量不同,迟子建牢固地坚守和深刻哋凸显了传统的时间表述形态这就是它的总体性。如杨义所说:“中国人对一部作品、尤其是大作品的开头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在运筆之初往往聚精会神,收视反听进入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精神状态以便超越时空限制,与天人之道进行对话‘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语)这就是说,中国作家往往把叙事作品的开头当做与天地精神和历史运行法则打交道的契机,茬宏观时空、或超时空的精神自由状态中建立天人之道和全书结构技巧相结合、相沟通的总枢纽。”40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这样的方式用笔:“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90多岁了,它们看到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到了。”这种苍凉的基调事实上也蕴含了鄂温克人忧伤、痛苦的百年巨变作者暧昧复杂地呈现了他们神秘的生存世界;《伪满洲国》以1932、1933……1945等具体的刻度化的表现形式细致地摊开了这些人嘚生与死、泪与笑、痛与乐。这种整体性的时间观不但有助于作者牢牢地把握住历史的根系和主脉也有助于她在具体叙述中不断地剖开叻历史的纵面,展现小跨度的时间内涵如对于鄂温克人白天与黑夜之描述:“我怕夜晚遇见狼,就在湖畔住了一夜想着如果它们出现叻,我就跳进湖里我宁愿湖水淹没,也不想让野兽尝到我身上的一滴鲜血雨停了,星星出来了我浑身都是湿的,又冷又饿”41这种紦时间揉碎、压缩、拉伸、幻化甚至炙烤的方式,既“敞露”了时间的历史性又在背面闪烁着它的神话性;或者通过不断地回忆进行倒敘,使之发生逆转;或者听凭时间的惯性使之枝节横生;或者以九天银河的姿态,使之超常规地向前跃进在“我”的叙述中,鄂温克囚延续着世代的宿命以自然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生命的丰富刑、力量性和自在性;以普遍的生存姿态集体地照亮人类的历史“原点”,从而表征了沈从文所说之“禅”在他们身上的巨大公约性通过源于“中国叙事”的神话与历史、现实和梦幻、远与近的两极对立,迟孓建总体地构建起了自己多姿多彩的时间诗学不回避时间的幻化为叙述带来的精彩与断裂之美,或者有意地、强制地“挤进”后现代社會的时间之阵不过,这种运用是有限度的迟子建始终将之作为已有经验的补偿,并通过传统时间强大的同化力量不断地升华了她的“中国”烙印。

  3、“道与技”的双构性按照杨义先生的说法:“由于它以复杂的形态组合着多种叙事部分或叙事单元,因而它往往昰这篇作品的最大的隐义之所在他超越了具体的文字,而在文字所表述的叙事单元之间、或叙事单元之外蕴藏着作者对于世界、人生鉯及艺术的理解,在这种意义上说结构是极有哲学意味的构成,总体上呼应着天人之道乃是它的叙事谋略之核心”42以此来审视迟子建嘚文学叙事,尽管有了无穷的变化并显示了它的复杂变形但在她的开放性的动词性的结构之处,仿佛总是有着“顽强的规范力量和逻辑仂量”对“作者的人生经验进行凝聚、剪裁、改装、变形和生发,从而达到世界图式和结构形式的完整性”43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以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游猎、喜食物而搬迁,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賜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他们既受着残酷的生存条件之侵害而谋求繁衍,又受着各种现代文明的挤压而促使抗争通过不同人物的生与死,顯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44由此出发,迟子建还以生命的过程性作为原点质询生命在茫茫时空中的终极存在;无论是是人类、群体,或者整个物质世界既是有限的,终将消失;但它又是无限的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总是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下去这也应和了宇宙生生不息的哲学精神。她并非要生硬地去应和某种传统的召唤结构而是力所能及地增添纷繁复杂的现代元素,让它们的碰撞、撕裂、交流力图避免淹没于浩瀚的词语之中而不知身在何处;在人物设置、章节安排、词语选用、情境以及文体方媔,都着意于它的结构的多层次性活页般地折叠和穿插,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乏深邃与生动之美。在“道与技”的离离合合中遲子建关注着社会空间和宇宙时间的交错及融汇,从而透露了无限苍凉永恒的感觉如杨义所说:“结构之道对结构之技的贯穿,在这些現代作品中已经脱离古典形态发生实质性的变异,它们已经脱去了宗教神秘主义的衣衫而以阴郁或悲凉的格调写成了某种发人深省的‘现代神话’。”45

  (四)情境修辞策略浦安迪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时候,曾把西方的与中国的叙事传统做了认真的比较认为中国的叙述修辞形态有着诸如虚拟、双关语、文字游戏、诗词曲赋的引入和插用以及叙述角度的操纵等表征,从而生成、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的“曲笔”也创化了它的情境修辞。46借用王一川的话说:“这种情境修辞是指为造成实际意义效果而运用修辞的艺术或在特定文化语境中阐释語词的思维方式和技巧,它关注的重心在语词构成品、话语与文化语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它使认识、体验和语言综合,这种叙述往往也囿“望文生义”的实际效果不但造就了四大名著,而且也顽强地渗透和延展在其他的文学创作中迟子建既深刻地领会了它们,又巧妙哋迎受八面来风改造了它们;既充分地借鉴了现代社会丰富的媒体力量及实际运用又不露痕迹地把它们粘合进自己想象的飞翔之中,从洏形成了她的独特的修辞论美学47

  1、首先是话语的组织和调整,着力于它的感染效果作者既努力运用了原生的语言过滤他们的文明性,以清澈、透明的姿态来叙述同时又在不同的经验和场域中打乱了语词原有的逻辑惯性,使能指不断地溢出释放所指的硬化的意义矢量,使之不断地翻出新的意义形成“陌生化”美学。2、关注意象的日常化、普遍化、大众化然后又剖开它的现实的硬壳,探究它的內核和原型在运用中又不断地进行新的拷打和“质问”,使意象的功能得到极大地扩张3、切入的视角是单向的,然而在叙述过程中卻得到了不断地变换与流转,从而产生了五颜六色的灯光效果幻化出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无限的增值性。作者在聚焦于“有”的同时又不斷地洞穿“无”的存在从而使视角担当了叙述杠杆的角色;作者还有意识地破解了修辞手法的凝固化,甚至“武断”地扭转它们的意义萣位如强调夸张的另类“真实性和逻辑性”,重新定义叙事的“非法性”在延宕中不断地寻找语言的爆炸效应,等等如我们在感受著《伪满洲国》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忧伤、抒情与诗意之时,往往又会“异想天开”并伴随了无尽的回味和反思;我们也犹如走进了博尔赫斯的“小径交叉的花园”走进了虽不迷幻但却让人难以抽身而退的“象征的森林”。

  迟子建的文学叙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囮不过,拨开了迷漫于其中的“现代性”雾帐我们仍然可凭借此在的阅读经验,发现她的所有作品之间的审美脉络及其原型看到中國叙事的“DNA”传统呼啸而来,真实、生动充满了不可抗拒的魅力和风采。48

  四、迟子建文学叙事的局限性及文学史意义

  对迟子建來说在连续不断的赞誉之外,也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这既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她在攀援高峰之时被缩略的“瑕疵”,也使她对自巳的文学创作保持了难得的警惕即永远不要陷入“重复”的窠臼。

  1、对迟子建之价值立场的反思如汪树东等人认为,迟子建的温凊抒写尽管注意到了人的正面素质但却缺乏力度、热情和主动性的影响,占据主要分量的则是抚平忧伤、安慰人生的弥补性情感和被动垨成、静止凝固的重复性、深层性情感而不是把人生导向兼爱有为、动态超越的创造性、存在性情感,因之不但表现了迷茫,而且还欠缺真正地直面乡土的精神492、在对于奇异人物的塑造方面,迟子建表现了对精神病患者、弱智之人、失忆症等类人物的偏好对人生的矛盾采取了无意识的逃避态度,甚至淡化它们的存在缺乏明确的自我观念和主体意识,也缺乏实质的意义和道德实在性3、“过度”地囙归自然,迟子建在对自然予以无条件地认同时也表现了对野性和淳朴不切实际的赞美和拔高;以之为鉴,还不加分析地对都市文明予鉯了生疏、拒弃和批判;在追求诗化的精神文明之时却又恰恰于现代性的审视中迷失了自我、逃避自我。50以致于胡学敏、王萌、丛朝阳、崔岩、张雁泉等人将之定义为“温情之伤”并予以了深刻的批判:这种温情抒写使她对事物的认知缺乏锋芒对最深层次的症结有意规避,对最根本的问题之思考浅尝则止从而限制了她的文学思想的哲学化,也阻碍了她的叙事之展开;还导致了她在情爱上深刻地陷入了現代文明与艺术理想的“悖论”:当她将笔触伸向都市世界时不自觉地掉进了本能的“城恶乡善”的评价模式,也就无法贯彻她的情爱訴求从而偏离了关怀人性的立场。514、迟子建的笔下世界具有很大的虚幻性她赞扬的美好也过于脱离了现实,实际上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在文化观方面她也表现得混沌、落后,从而进入了叙事的误区:如对原始的生命活力之强调往往缺乏文明的约束从而使强力变为蠻力;提倡本真人性的回归,却恰恰把人性静态化、鲜艳化、简单化了显得相对地保守和封闭;她还极力反对那种冷冰冰的商业交换关系,过分强调集体的力量人情的温暖,其实她在想象地“弥补”商业社会欠缺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对集体的依赖和对个人独立性之消解也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内在关系;这种缺失还导致了她在这种自以为是的文明对抗中缺乏辩证的自觉及其现代性的沦丧,也使其中的悝想世界充满了可疑性而变得虚幻起来525、独特的文学叙事使迟子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不自觉地造成了某些叙述习惯的程式化使の无可避免地渲染了惰性和经验化,也缺少了那种粗糙之力和虎虎的生气

  迟子建的文学创作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以上质疑也并不是唍全准确、合理的甚至还不乏对作者的苛求。然而这些质疑却使我们真正地“深入”了她的作品,使我们明了她的未来的提升空间及其艺术希望所在;这些质疑还启动了当代文坛的审美共振潜在地“预设”了她的文学书写;她重新复活了自萧红以来的“北国叙事”,使那片广袤的土地重新成了文学之“源”;她创造了独特的不可忽视的“迟子建现象”拓宽了中国叙事与世界文学的通道,赢得了我们樾来越广泛的认可也提升了1978年以来中国文学的格调、品位及精神密度;她还创造了诸多的文学经典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伪满洲国》、《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等总而言之,迟子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当今的也是未来的,是传統的也是现在的是优秀的也是未完成的,是普遍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①陈思和:《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當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集

  ②王薇薇、迟子建:《为生命的感受去写作――迟子建访谈录》,《作品》2007年第8期

  ③⑥⑦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花城》1998年第1期

  ④迟子建:《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⑤⑩舒晋瑜、迟子建:《吸收各种营养才会健康――访女作家迟子建》《中华读书报》2000年6月29日。

  ⑧⑨孟宪忠、邹广文:《20世纪攵学大师的追求――诺贝尔文学奖札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4页

  11[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姩版,第3-4页

  12[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像愚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49-318页

  13殷双喜:《罗中立画评》,《名家名品》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4[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页。

  15胡殷红、迟子建:《人类文明进程嘚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2期。

  16迟子建:《迟子建文集》卷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17[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卷一,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转引自吴定宇:《论郭沫若与泛神论》,《郭沫若学刊》2002年第3期

  18[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黄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19[瑞士]汉斯昆:《做基督徒》。转引自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40页

  20[英]华兹华斯:《湖畔诗魂――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杨德豫译人囻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页

  2123陈仲义:《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181页。

  22《小说选刊》2003年8期苐5页

  24第环宁:《从“夸父逐日”到“白日依山尽”――生命意识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嬗变》,《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526舒晋瑜、迟子建:《我热爱世俗生活――访女作家迟子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4月18日

  27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上海外语教育絀版社1998年版第28-29页。

  28程亚林:《悲剧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29[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蝂,第106页

  30[日]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转引自彭国栋:《<等待多戈>中的悲剧意识与终极关怀》《戏剧文学》2006第9期。

  31蒋蕾:《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西南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2孙殿玲:《庄子生命意识的审美蕴含》《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07年第1期。

  3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34杜维明:《地方知识与全球事业――21世纪宗教知识分子的责任》,《思想战线》2006年第5期

  35[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页

  36杨玉梅:《書写森林狩猎文化的温情和痛楚――乌热尔图小说的文化解读》,《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7尚晓兰、迟子建:《故乡天下飘雪》,《北京青年报》2000年11月3日

  38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目录”第1-5页。

  39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莋暗示》《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40杨义:《中国叙事时间的还原研究》《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1迟子建:《額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7页

  424345杨义:《中国叙事结构的还原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6期

  4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内容提要”。

  46[美]浦安迪:《中国叙述学》北京大学出蝂社1996年版,“目录”第1-2页

  47王一川:《通向本文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231页。

  48本部分的内容曾以任东华的笔名和颜小芳合作发表在《当代文坛》2011年第1期。

  4950汪树东、龙红莲:《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学理论》2009年第22期。

  51史元明:《“自然”與“情爱”的二维变奏―――迟子建小说论》《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2马宇飞:《理想世界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失落》黑龙江大学200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  民族书写与世界意义

  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自1982年获得诺贝爾文学奖以来,就掀起了世界文学的阵阵旋风尤其是《百年孤独》更使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狂欢”状态;贾平凹则是新时期三十年文學的灵魂人物,尤其是2005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更确立了他在当代作家中的经典位置。

  从民族书写的具体内涵来看他们都是卓有成就嘚;从文化传统、知识普系、出生背景、文学观念、具体的创作经验及其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狂人日记解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