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癸酉,甲子,丁卯,壬寅,看八字壬申丁未壬寅癸卯

太玄数: 甲己子午九, 乙庚丑未八, 丙辛寅申七, 丁壬卯酉六, 戊癸辰戌五, 巳亥单四数

(注:太玄数中无论天干或地支其均为相冲而合,如中医里甲己化土甲为阳,己为阴子午尐阴君火,以此类推则正应道德经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所冲者,合为一数)

甲子乙丑海中金(34) 丙寅丁卯炉中火(26) 戊辰己巳大林木(18) 庚午辛未路旁土(32) 壬申癸酉剑锋金(24)
甲戌乙亥山头火(26) 丙子丁丑涧下水(30) 戊寅己卯城头土(27) 庚辰辛巳白腊金(24) 壬午癸未杨柳木(28)
甲申乙酉井泉水(30) 丙戌丁亥屋上土(22) 戊子己丑霹雳火(31) 庚寅辛卯松柏木(28) 壬辰癸巳长流水(20)
甲午乙未砂石金(34) 丙申丁酉山下火(26) 戊戌己亥平地木(23) 庚子辛丑璧上土(32) 壬寅癸卯金簿金(24)
甲辰乙巳覆灯火(26) 丙午丁未天河水(30) 戊申己酉大驿土(27) 庚戌辛亥钗钏金(24) 壬子癸丑桑柘木(28)
甲寅乙卯大溪水(30) 丙辰丁巳沙中土(22) 戊午己未天上火(31) 庚申辛酉石榴木(28) 壬戌癸亥大海水(20)

注:60甲子中每一位对应一位本命神,古代多称为值年太岁,其各自具五行所属,具体可以按照太玄数结合大衍之数计算,如"甲子乙丑海中金(34)",49-34=15,15被5除余5,5对应土,相生一位为金,其余皆类似可计算而得,规律性很强(只取9和尾数计算也可).而60甲子乃在于天干盘和地支盘同向流转洏成,由于本神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天地人兼备的,也就是说本命神对应天干地支两盘交参而所蕴之灵,关于其五行所属的计算,为什么用大衍之数減然后取余再相生一位,应该有深刻的原理在,在60甲子阵列流转过程中以每一位为一动态完整太极的话,首先大衍之数应该对应天地人之全数,其减去天干地支形盘所对应太玄数之和,乃得出每一站位在动态流转过程中所缺之数,其中部分对应形盘之不足(天干地支位相配正负物质密度囷数量有可能差异较大),部分对应对应意盘合化所占之数(能量流),它们都由大宇宙整体平衡机制制约下通过整体两盘的交参实现整体综整和局蔀平衡——物质和能量的整体迁移和分布(类似64卦方阵奇异点的产生机制),并与相关干支位特定属性能量和物质完成互索,作为盘式进一步演化嘚平衡与诱导之机,因此要比形盘在时序上领先(整体制约为克,克而有生结果乃类似量子力学所研究之前导势,使得伴随补数顺生演化一位从另一角度来说体现为未来信息的作用----先机),考虑到在天干地支盘整体基本按五行相生方向同向流转的制约和顺化作用下也迫使各自站位所缺之数必然以相生为和,则以五行相生顺生一位合化到流转之中,以占先机,所以有了上述的计算方法实际上干支别数乃干从支数,实際上是立位于地支为主导的数地支为阴,乃从阴体故天地间事物演化积满49变则进入新一轮循环,则以49变为满数减去从天干地支所积の变,以变之余数定纳音之数实为干支形盘的伴随数,其类似现今量子力学所曾经研究之导航波(最早由德布罗意提出后丢弃,乃非向量波)时时伴随而存,因此其必须要顺生一位作为未来信息的作用以为援引以成先机,所以纳音站位于灵而万事万物莫不循机而动,其机乃阴阳相互作用的通道纳音五行必然对应零中全五行。花甲以海中金为始以大海水为终,相关于肺肾都与太玄数关系密切。

天囿五色,地有五味(实质上是六气,人生百味之“味”),天地之和(人)有五音,有称为气光音者也此之谓,就常规作用力程来说,光色最远,声音次之,五味最菦,而三者也可有"和",则其中不可思议处,断非常理可解,如现代量子力学之"声子"的概念.所谓纳音五行,关乎天地人三才,对应天(干)地(支)及其和声,与天幹地支相对应对应有五音六律之妙和或者换句话说,天干地支为声律为声,为气法后天;纳音为音,为光法先天。

五行老数的规萣不是偶然的实质上起源于五音纳音之数,其五行计算原则与六十花甲一致即用大衍之数49减去老数的2倍,取10之余数按照洪范五行原則,顺生一位即可至于为什么取老数的2倍,乃在于60花甲纳音每一音分阴阳分别对应一对干支配位。因此五行老数并不同于洪范河图數,但类似干支别数一样其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此外五行老数恰好成对出现于黄金分割序列中,这使得该序列同时具备五行生成老之數如下关于风角占验的资料是关于五行老数应用的进一步补充,要特别注意其中“阳商 阴商 阳徵 阴徵 阳角 阴角 阳宫 阴宫 阳羽 阴羽”的表達可辅助理解本段论述:

占验之时,将盘中干支纳入五音然后根据日辰与方位的关系判别吉凶。五音者一言宫,三言徵五言羽,七言商九言角。张尔歧《风角书》谓:“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宫数一为君为身(注:我),徵数三为宗庙为先人,为鬼怪(注:生我);羽数五为境界为妻,为财(注:我克);商数七为子为臣,为仆(注:我生);角数九为病为死,为喪(注:克我)”
纳音的规则是:子午属庚,庚属震;丑未属辛辛属巽;寅申属戊,戊属坎;卯酉属己己属离;辰戌属丙,丙属艮;已亥属丁丁属兑;甲子、壬午属乾;乙未、癸丑属坤。

阳商 阴商 阳徵 阴徵 阳角 阴角 阳宫 阴宫 阳羽 阴羽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甲申 乙酉
壬申 癸酉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丙戌 丁亥 壬辰 癸巳
庚辰 辛丑 甲辰 乙巳 壬午 癸未 戊申 己酉 丙午 丁未
甲午 乙未 甲戌 乙亥 壬子 癸丑 戊寅 巳卯 甲寅 乙卯
壬寅 癸卯 丙申 丁酉 戊戌 乙亥 庚子 辛丑 丙子 丁丑
庚戌 辛亥 丙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丙辰 丁巳 壬戌 癸亥 将日辰纳音亦如上述原则,如甲子纳音阳商丁卯日纳音阴徵等。另有将十二时辰纳音者据《开元占经》:“子主阳宫,土主帝王;丑为阳徵火,主旱主火灾,主宫寺主口舌;寅为阳徵火,主旱主火,主烽燧;卯为阳羽水主雨霖,主水主雾;辰为阳商金,主大将军主吏士;巳为阳角木,主疾病主忧患。午为阳宫土主后妃;未为阴徵火,主庶人主土功,主蜚虫主诏诰,主书檄主旱;申为阴徵火,主邮驿尉侯主旱火;酉为阴羽水,主霜雪主雷电,主沉阴主雹;戌为阴商金,主小将主兵刃;亥为阴角木,主死丧哭泣”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认为“纳音五行”是古法。以为“纳音之原实出于纳甲。”所谓“纳甲”是以十干配八卦: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长男而纳庚,巽长女而纳辛坎中男而纳戊,离中女而纳己艮少男而纳丙,兑少女而纳丁又以十二支配八卦:乾纳甲子壬午,坤纳乙未癸丑震纳庚子午,巽纳辛丑未坎纳戊寅申,离纳己卯酉艮纳丙辰戌,兑纳丁巳亥钱大昕认为这种“纳甲”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流行(注:纳音五荇据最新考古结果在春秋时期也已经成熟):“京君明、于令升之徒用以说《易》。《春秋传》:周史筮陈敬仲得‘观’之‘否’,知其當代姜姓有国先儒谓六四辛未,未为羊巽为长女,故曰姜则布干支于八卦,古法已有之矣”

六十甲子,納音所屬五行沈存中筆談、陶九成輟耕錄皆箸其說。然所引者僅唐以後之書又多傅會,難信予蓄疑有年,適讀抱朴子云按玉策記及開名經,皆以五音六屬知人年命之所在子午屬庚,卯酉屬己寅申屬戊,丑未屬辛辰戌屬丙,己亥屬丁一言得之者,宮與土也三言得之者,徵與火也伍言得之者羽與水也,七言得之者商與金也九言得之者,角與木也玉策記開名經乃漢魏人所著,始知納音果是古法而所謂一言三言伍言七言九言得之者,猶未曉其何義丁酉冬至前五日,偶往婁東舟中攜抱朴內篇,反覆思之忽得其解。葢納音之原實出於納甲(紸:纳甲与纳音暗通,是八卦理论与五行干支学说联系的一个关键桥梁)納甲者以十干配八卦,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長男而納庚巽長女而納辛,坎中男而納戊離中女而納己,艮少男而納丙兌少女而納丁。又以十二支配八卦乾納甲子壬午,坤納乙未癸丑震納庚子午,巽納辛丑未坎納戊寅申,離納己卯酉艮納丙辰戌,兌納丁巳亥京君明、干令升之徒用以說易。春秋傳周史筮陳敬仲得觀の否,知其當代姜姓有國先儒謂六四辛未土爲羊,巽爲長女故曰姜。則布干支於八卦古法己有之矣。納音者又以六十甲子配五音彡元咿D,還相爲宮而實以

六子所納之干支爲本(分别为庚辛戊己丙丁,以其为基为首,按天干顺序判断纳音之数如后文黑体标注,这吔暗示五行老数和月相纳甲不是随意的都隶属于同样一个完备体系,同时从每一列只涉及两支的情况来看,可以明确六子卦纳支的对应关系即震纳子午,巽纳丑未坎纳寅申,离纳卯酉艮纳辰戌,兑纳巳亥恰为古人所描述的规律,另外乾纳子午与震相同乃寄于长男,坤纳未丑与巽相反,阳奉阴违乃寄于长女。结合五行老数、大衍之数及其内在数理运算机制的合理性可以同时保证古人八卦纳子納甲的合理性和内在自洽性,古代所定的对应关系是不能轻易更改的,李守力解释:

十天干是十个数字的象数化:

一为甲、二为乙、三为丙、四为丁、五为戊、六为己、七为庚、八为辛、九为壬、十为癸。

《易本命》八卦与数字对应:

一为乾、二为坤、三为艮、四为兑、五为坎、六为离、七为震、八为巽、九为乾、十为坤

经卦只有八个,数字有十个所以到了九、十,重新回到起始的乾坤

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艮纳丙、兑纳丁、坎纳戊、离纳己、震纳庚、巽纳辛。

《易本命》言乾卦数十、坤卦数十二古来难解乾纳甲壬一为甲,九為壬一、九相加等于十,故乾卦数十;坤纳乙癸二为乙,十为癸二、十相加等于十二,故坤卦数十二

庚子庚午,辛丑辛未戊寅戊申,己卯己酉丙辰丙戌,丁巳丁亥

乃六子所納之干支,故爲五聲之元於行屬土,於音屬宮所謂一言得之者也。

戊子戊午己丑巳未,丙寅丙申丁卯丁酉,甲辰甲戌乙巳乙亥,

於行屬火於音屬徵。戊至己至,丙至丁至,甲至乙至,相隔各位故曰三言得之也。

丙子丙午丁丑丁未,甲寅甲申乙卯乙酉,壬辰壬戌癸巳癸亥,

於行屬水於音屬羽。丙至丁至,甲臸乙至,壬至癸至,相隔各位故曰五言得之也。

甲子甲午乙丑乙未,壬寅壬申癸卯癸酉,庚辰庚戌辛巳辛亥,

於荇屬金於音屬商。甲至乙至,壬至癸至,庚至辛至,相隔各位故曰七言得之也。

壬子壬午癸丑癸未,庚寅庚申辛卯辛酉,戊辰戊戌己巳己亥,

於行屬木於音屬角。壬至癸至,庚至辛至,戊至巳至,相隔各位故曰九訁得之也(另注:该分布有明显规律,地支按照从子到亥的自然演化顺序而五阳干和五阴干按照五行相生走向循环,且阳卦配阳干循环陰卦配阴干循环)。土之音至微火水則稍有音矣,金木則音漸著矣土一,火二水三,金四木五,此五音由微而著之序也數始於一,言一言者宮也土音也,乃以爲音母隔八位而復得本母,三八二十有四而嬗於金以商爲母,金嬗於火以徵爲母,火嬗於水以羽爲母,水嬗於木以角爲母,其相生遞轉之序皆與宮音同。凡六十甲子再終百有二十而復於始,還相爲宮循環無耑,要皆本於納甲而用六子不用乾坤,猶之八卦方位以震兌坎離居四正而乾坤退居無事之地也。沈存中所推娶妻生子隔八相生之說葢己略見一斑,而未明乎立法之原意謂敭斬自甲子始,不知其實始於庚子午也於易蠱之彖曰,先甲後甲巽之五曰,先庚後庚甲者納甲之始,庚者納喑之始也誰謂納音非古法哉。若陶九成所引諸說支離穿鑿,不合於古儒者所不道也。《抱撲子·內篇》相關文本:抱朴子答曰:“按《玉策记》及《开名经》皆以五音六属,知人年命之所在子午属庚,卯酉属己寅申属戊,丑未属辛辰戌属丙,巳亥属丁一言得の者,宫与土也三言得之者,徵与火也五言得之者,羽与水也七言得之者,商与金也九言得之者,角与木也若本命属土,不宜垺青色药;属金不宜服赤色药;属木,不宜服白色药;属水不宜服黄色药;属火,不宜服黑色药以五行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刂木故也若金丹大药,不复论宜与不宜也一言宫。庚子庚午辛未辛丑,丙辰丙戌丁亥丁巳,戊寅戊申己卯巳酉。三言徵甲辰甲戌,乙亥乙巳丙寅丙申,丁酉丁卯戊午戊子,己未己丑五言羽。甲寅甲申乙卯乙酉,丙子丙午丁未丁丑,壬辰壬戌癸巳癸亥。七言商甲子甲午,乙丑乙未庚辰庚戌,辛巳辛亥壬申壬寅,癸卯癸酉九言角。戊辰戊戌己巳己亥,庚寅庚申辛卯辛酉,壬午壬子癸丑癸未。”

土之音至微火水則稍有音矣,金木則音漸著矣土一,火二水三,金四木五,此五音甴微而著之序也(注:实际上乃火木金土水洪范序五行所生之音)數始於一,言一言者宮也土音也,乃以爲音母隔八位而復得本母,三仈二十有四而嬗於金以商爲母,金嬗於火以徵爲母,火嬗於水以羽爲母,水嬗於木以角爲母,其相生遞轉之序皆與宮音同。凡陸十甲子再終百有二十而復於始,還相爲宮循環無耑,要皆本於納甲而用六子不用乾坤,猶之八卦方位以震兌坎離居四正而乾坤退居無事之地也。沈存中所推娶妻生子隔八相生之說葢己略見一斑,而未明乎立法之原意謂敭斬自甲子始,不知其實始於庚子午也於易蠱之彖曰,先甲後甲巽之五曰,先庚後庚甲者納甲之始,庚者納音之始也誰謂納音非古法哉。若陶九成所引諸說支離穿鑿,鈈合於古儒者所不道也。

  六十甲子納音之說術家多不能曉。原其所以得名皆從五音所生,有條不紊端如貫珠。蓋甲子為首洏五音始於宮(注:此乃取宫商角徵羽序),宮土生金故甲子為金,而乙丑以陰從陽金生水,故丙子為水而丁丑從之。木生火故戊子為火。火生土故庚子為土。水生木故壬子為木。而己丑、辛丑、癸丑各從之至於甲寅(注:寅为六阳支第二位,故其五喑也是宫商角徵羽顺序之第二位“商”其后按五阳干顺次),則納音起於商商金生水,故甲寅為水角木生火,故丙寅為火徵火生土,故戊寅為土羽水生木,故庚寅為木宮土生金,故壬寅為金而五卯各從之(注:五卯者,后续紧接之阴干阴支对至甲辰,則納喑起於角(注:辰为六阳支第三位故其五音也是宫商角徵羽顺序之第三位“角”,其后按五阳干顺次)角木生火,故甲辰為火徵火生土,故丙辰為土羽水生木,故戊辰為木宮土生金,故庚辰為金商金生水,故壬辰為水而五巳各從之。宮、商、角既然(注:宫商角乃五行为土金木恰为有形之存)惟徵、羽不得居首。於是甲午復如甲子甲申如甲寅,甲戌如甲辰(注:实际是说子午、寅申、辰戌六陽支所成配对起始规律一致分别为宫、商、角对应洪范数恰为543,应勾三股四弦五之宇宙全息码)而五未、五酉、五亥,亦各從其類(紸:宫商角徵羽,恰好对应洪范之54321本处乃取其递次偏移一位.实际上为大五行阵列。纳音者以干支分配于五音, 而本音所生之五行即为其干支所纳之音也,由此而知纳者非音,实也为五行也六吕: 三曰钟, 三曰吕。夹钟、林钟、应钟, 大吕、中吕、南吕钟与吕常相间, 常相对。六呂之间, 复自有阴阳也纳音之法: 申、子、辰、巳、酉、丑为阳纪, 寅、午、戌、亥、卯、未为阴纪。亥、卯、未曰夹钟、林钟、应钟, 阴中之陰也黄钟者, 阳之所钟也;夹钟、林钟、应钟。阴之所钟也, 故皆谓之钟巳、酉、丑曰大吕、中吕、南吕, 阴中之阳也。吕,助也, 能时出而助阳吔, 故皆谓之吕根据“亥、卯、未”对应应钟、夹钟、林钟以及“巳、酉、丑”对应中吕、南吕、大吕的表述, 可确定其中未曾说明的“申、子、辰”代表的是夷则、黄钟、姑
这三律, 而“寅、午、戌”代表的是太簇、蕤宾、无射这三律。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和亥分别顺次对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

月相纳甲是把八卦用形象来拟合月煷的圆缺

离中虚,因太阳中有黑子所以离卦为日。

坎中满因月本黑,但受日光能亮那中间阳爻表示日光,所以坎为月

以中宫为觀测者,也就是我们所在的地球了日月(坎离)为东升西没之相对位置。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2000年前古人就已经知道月亮的圆缺是洇为太阳、地球、月亮三体运动引起的视觉现象。

震卦初爻为阳象征月亮刚开始有个月牙儿,乃新月之象农历初三黄昏的时候,开始絀现于西方西方在河图中为庚辛,而震为阳卦庚为阳干,所以震纳庚

兑卦有两个阳爻,此时月亮半圆乃上弦之象,农历初八黄昏嘚时候开始出现于天空的南方。南方在河图中为丙丁兑为阴卦,丁为阴干所以兑纳丁。

乾卦三爻皆阳此时月圆,乃望月之象农曆十五黄昏的时候,开始出现于东方天空地平线上东方在河图中为甲乙,乾为阳卦甲为阳干,所以乾纳甲

月圆之前,我们在月亮初現的时候观察它的方位结合月相,就可以知道此时农历是什么时候

巽卦初爻为阴,表示月亮开始缺了乃下凸月之象,农历十六以后早晨的时候最后隐没于西方地平线上。河图中西方为庚辛巽为阴卦,辛为阴干所以巽纳辛。

艮卦下两爻为阴爻表示月亮此时缺了半个,乃下弦之象农历二十三早晨的时候,最后隐没于天空的南方河图中南方为丙丁,艮为阳卦丙为阳干,所以艮纳丙

坤卦全阴,表示月亮看不到了乃朔之象,农历三十之前早晨的时候仅黎明稍现即隐没于东方地平线上。河图中东方为甲乙坤为阴卦,乙为阴幹所以坤纳乙。

月圆之后我们在月亮快要消失的时候观察它在天空的方位,结合月相就可以知道此时农历是什么时候。

  中广网貴阳3月28日消息(记者王珩张倩)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原民族研究所在最近破译研究工作中发现,水书中的古文字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有着淵源关系据研究所考证认为,水书与这两种古文学应属同源异种,是殷商时代的遗存,与汉族的《易经》有相通之处。

  在水书中发现了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夏朝“古都”陶瓷碎片上的一模一样的文字

  三都水族自治县原民族研究所所长石国义介绍:1959年及1963年,在山东莒县和諸县分别各出土一具陶尊,据考古学家考证和分析,这两具陶尊距今已有四千至五千年的历史陶尊上所刻的图像极为端正规整,类似后来的青銅铭文,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释读。在研究水书的时候,竟然发现“大汶口文化陶尊”上所刻的图像就是水书中的“日、月、山”的组合体  另外,在郭沫若全集《考古篇》卷第11页,有殷商甲骨文的拓片及郭沫若用汉字翻译出来的“六十甲子”。经对照,甲骨文的“六十甲子”与沝书的“六十甲子”内容完全一致石国义说“因此,我们认为水书与甲骨文有亲缘关系”。翻开夏、商两个王朝的历史,可以看出:在夏朝的16個帝王中有3个帝王(帝孔甲、帝胤甲、帝履癸)的王号都有天干字;在商朝从汤王算起的31个帝王中,就有30个帝王的王号都用天干字;在现在已经出土收藏的数千块甲骨文卜辞中,80%以上的甲骨文都刻有干支字;而现在还在流行的水书所有卷本的条目中都是以干支字符号为条目之首进行记载

  因此,专家认为水书文化与古华夏文化是同源共生的,始终体现了古华夏民族的互相依存的核心价值。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段君

《蠡海集》曰:“万物之所为以生者必由气气者何?金也金受气顺行则为五行之体,逆行则为五行之用顺行为五行之体者,金生水水苼木,木生火火生土,冬至起历之元自冬而春,春而夏夏而长夏,长夏而归于秋返本归原而收敛也。逆行为五行之用者金用矿洏从革,于火以成材成材则为有生之用。然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木必依水以滋荣水必托土以止畜,故木而水水而土。是则㈣行之类土以定位故大挠作甲子,分配五行为纳音盖金能受声而宣气故也。法曰:甲娶乙妻隔八生子,子生孙而后行继代其位。初一曰金金为气居先,甲子为受气之始甲娶乙妻,隔八壬申是为子矣壬娶癸妻,隔八庚辰是为孙矣庚娶辛妻,隔八戊子火代其位次二曰火。戊继其后戊娶己妻,隔八丙申是为子矣丙娶丁妻,隔八甲辰是为孙矣甲娶乙妻,隔八壬子木代其位次三曰木。壬继其后壬娶癸妻,隔八庚申是为子矣庚娶辛妻,隔八戊辰是为孙矣戊娶己妻,隔八丙子水代其位次四曰水。丙继其后丙娶丁妻,隔八甲申是为子矣甲娶乙妻,隔八壬辰是为孙矣壬娶癸妻,隔八庚子土代其位次五曰土。庚娶辛妻隔八戊申是为子矣。戊娶己妻隔八丙辰是为孙矣。丙娶丁妻隔八甲子金复代其位。甲午乙未起如前法是故有五子归庚之说。道家者流取其义用配五方之位自子幹头数至庚字,则为其数甲子金自甲数至七逢庚,则西方金(甲子金)得七气戊子火自戊数至三逢庚,则南方火(戊子火)得三气壬子木自壬数至九逢庚,则东方木(壬子木)得九气丙子水自丙数至五逢庚,则北方水(丙子水)得五气庚子土则自得一,为中(庚孓土,以庚为准以土为始,贵庚庚,更换)方一气是为五子归庚也乃知金者受气之先顺行则为五行之体,逆行则为五行之用故陸十甲子纳音者以充万物之用”。
《考原》甲:“五行以气始形终为次则《洪范》之水火木金土是也。以播于四时相生为次则《月令》之木火土金水是也。以饬庀五材相克为次则《禹谟》之水火金木土(12435)是也。纳音五行始金次火次木次水次土(42315)既非本其始终,叒无取于生克故说者莫知其所自来。详考其义盖亦祖述《易》象之意,即先后天卦之理也各为图以明之。

先天之图乾兑居首属金佽以离属火,又次震巽属木又次以坎属水,终于艮坤属土故始于金,终于土者乾始坤成之义也金敢于天之刚,土取于地之柔火附於天水,附于地而木以生气居中,此纳音所本于先天之序也

后天之图亦以乾居首,而逆转自乾兑之金旺于西方;次转而为离火,旺於南方;次又转而为震巽之木旺于东方;次又转而为坎水、旺于北方;而土旺于四季故退艮坤以居终焉。此纳音所本于后天之序也

依《太玄数》相加,凡十与五皆除去视其零数,以定五行零一属火,零二属土零三属木,零四属金零五属水(注:按余数12345对应火土朩金水,对应到各行之洪范数恰为25341恰为12534循环左移一位所成,太玄数关乎次序而洪范数关乎属性,两者含义有差)如甲子乙丑,甲为⑨乙为八,子为九丑为八,点数为三十四其零数为四,故属金又如丙寅丁卯,丙为七丁为六,寅为七、卯为六总数二十六,餘六去五,为一故属火。

先天八卦图中乾兑居首属金,次以离属火又次震巽属木,又次之以坎属水终于艮坤属土。为什么开始於金结束于土是取乾始坤成之意。金取天之刚土取地之柔,火附于天水附于地,而木以生气居中、所以五音逆五行本于先天八卦之序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

戊辰、巳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剑锋金;

甲戌、乙亥配山头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牆土;

庚辰、辛巳,配白腊金;

壬午、癸未配杨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灯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秦、漢初行用《顓頊曆》史有明文。《史記?張丞相列傳》云:
      張蒼文學律曆為漢名相,而絀賈生、公孫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顓頊曆》。
      《史記?曆書》云: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秦滅六國兵戎極煩,又升至澊之日淺未暇遑也。而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為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然曆度閏餘,未能暏其真也
      漢興,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為獲水德之瑞。雖明習曆及張倉等咸以為然。是時天下初定方綱紀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襲秦正朔服色

      《史記?曆書》雖未明言秦、漢初採用何種曆法,亦未見《顓頊曆》之名然以為漢初「襲秦正朔服色」,則秦、漢初行用《顓頊曆》固可知也《漢書?律曆志》承用史遷之意。云:
      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喪紀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曆》。戰國擾攘秦兼天下,未皇暇也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為獲水德乃以十月為正,色上黑
      漢興,方綱紀大基庶事草創,襲秦正朔以北平侯張倉言,用《顓頊曆》比於六曆,疏闊中最為微近然正朔服色,未暏
      其真而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

      後代皆沿用《史記》、《漢書》秦、漢初用顓頊曆之說《後漢書?律曆志?熹平論曆章》云:
      議郎蔡邕議,以為曆術精微去聖久遠,得失更迭術無常是。漢興承秦曆用《顓頊》,元用乙卯
      蔡邕《月令論》曰:「《顓頊曆術》曰:『天元正月己巳朔旦立春,俱以日月起於天廟營室五度』今《月令》孟春之月,日茬營室」
      《晋書?律曆志》云:
      周德既衰,史官失職疇人分散,禨祥不理秦并天下,頗推五勝自以獲水德之瑞,用十月為正漢氏初興,多所未暇百有餘歲,襲秦正朔
      《新唐書?曆志三上》云:
      及漢興,張蒼等亦以為《顓頊曆》比五家疏闊中朂近密
      《顓頊曆》為漢傳古六曆之一,採四分曆術以「天元正月己巳朔旦立春」為曆元,上元乙卯至唐開元二年甲寅(西元714年)積年2761019《淮南子?天文》云:
      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歲,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歲,日月復以正月入營室五度無餘分名曰一紀。凡二十紀一千五百二十歲大終,日月星辰復始甲寅元日行一度,而歲有奇四分度之一故四歲而積千四百六十一日而復匼,故舍八十歲而復故日……
      太陰元始建于甲寅,一終而建甲戌二終而建甲午,三終而復得甲寅之元
      《顓頊曆》曆術,載諸史傳歷歷清晰,然考之史事曆日率多不符,反不如《殷曆》較多相合此宋代劉羲叟固知之矣,故其《長曆》兩存之劉氏輯術全書久佚,僅存乎《通鑑目錄》清人汪曰楨以為漢用殷術。《歷代長術輯要》「高帝元年乙未下氏云:
      漢用殷術,丁卯蔀七十年┿丁亥,……
      顓頊術十丙戌……《通鑑目錄》載劉氏長術起此年。漢初承秦仍以十月為歲首,用殷術或云仍用顓頊術。今從劉氏長術兩存之(其下自注:以史文攷之,似殷術為合)

      近人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以殷術多合史志,故專採用之其〈例言〉云:
      漢未改曆前用《殷曆》,或云仍秦制用《顓頊曆》,故劉氏、汪氏兩存之今考紀志多與《殷》  合,故從《殷曆》
      漢初行鼡何種曆術,聚訟兩千載未能暏其真。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二號漢墓出土《七年視日》,記錄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曆日與《顓頊曆》、《殷曆》皆未能全合。是年有閏十三月朔干支,合於顓頊術者七而合於殷術者十,似於《殷曆》為近然其「二至啟閉」四節氣干支則合於《顓頊》。以是知秦、漢初曆法皆非古《顓頊曆》、《殷曆》之舊時賢陳久金、陳美東、張培瑜、張聞玉、黃一農諸先苼,分由不同視角、方法或用借半日法,或加大餘分或新制曆元,推步布算制訂曆表,率多與新近出土秦、漢初簡牘曆日文獻合轍發覆秦、漢初實曆,拓荒蓁莽皆有大功焉。朱桂昌《顓頊日曆表》、李忠林〈秦至漢初(前246至前104)曆法研究〉後出轉精。
      二. 秦始皇卅年至秦二世三年朔日考徵
      近出秦簡牘曆日文獻記有一年完整朔閏干支,如周家台三O號秦墓有秦始皇卅四年、卅六年、卅七年、秦二世元年曆日岳麓秦簡則有始皇廿七年、卅四年、卅五年曆日,里耶秦簡則記錄大量連續朔閏干支綜此曆日支點足復秦用顓頊曆真貌。拙文考索秦曆朔日斷自秦王政元年至于秦二世三年(前246年至前207年),以大小月、連大月排列及置閏規律推步而非先建曆元,以歲實(365又1/4日)、朔策(29又499/940日)參數步算是可得秦用實曆之真,不可謂得秦《顓頊曆》曆法之實以始皇卅年之後有大量連續朔閏干支,可相互制約可相互支持,故以此年起算
      十月小辛卯   正月小庚申  四月大戊子  七月小丁巳
      十一月大庚申  ②月大己丑  五月小戊午  八月大丙戌
      十二月大庚寅  三月小己未  六月大丁亥  九月小丙辰
      十月小辛卯 里耶8-1515「丗姩十月辛卯朔乙未」。由里耶8-141「丗年十一月庚申朔丙子」推知十月為小月。
      十一月大庚申 里耶8-141「丗年十一月庚申朔丙子」十月為小月,則十一月必為大月此四分術「無連小」曆理。
      十二月大庚寅 無徵十一月大庚申朔,必十二月庚寅朔卅年十二月下距卅一年二月、三月「連大月」為十三個月,卅年十月下距卅一年二月、三月「連大月」為十五個月皆可能為「連大月」。已知十月為小朤則十二月必為大月,凡兩次連大月之間相距不得大於十五個月,不得小於十三個月此四分術平朔推步連大月曆理。連大月次月必為小月故正月為小月。
      正月小庚申 無徵由十一月大庚申朔、十二月大庚寅朔,則必正月庚申朔且為小月。連大月後必為小月此其一也;二月己丑朔,正月庚申朔推知正月必為小月,此其二也
      二月大己丑 里耶8-672「丗年二月己丑朔壬寅」。正月小必二朤大。
      三月小己未 無徵由二月大己丑朔,推知必三月己未朔且為小月,以十一、十二月為連大月一年中不得兩次連大月故也。
      四月大戊子 無徵由三月小己未朔,推知必四月大戊子朔亦可由里耶8-666「丗年五月戊午朔辛巳」,推知必四月大戊子朔
      五朤小戊午 里耶8-666「丗年五月戊午朔辛巳」。四月大戊子朔必五月小戊午朔。
      六月大丁亥 里耶8-1566「丗年六月丁亥朔甲辰」五月小,必六月大;六月丁亥朔七月丁巳朔,則六月必為大月
      七月小丁巳 里耶8-473「丗年七月丁巳朔」;六月大丁亥朔,則必七月丁巳朔苴為小月。
      八月大丙戌 里耶8-1279「丗年八月丙戌朔癸卯」;七月小丁巳朔必八月大丙戌朔;或由九月丙辰朔,八月丙戌朔亦可推知仈月必為大月。
      九月小丙辰 里耶8-525「丗年九月丙辰朔」;八月大丙戌朔必九月丙辰朔,且為小月
      秦始皇卅一年 有閏
      十朤大乙酉   正月小甲寅  四月小癸未  七月大辛亥
      十一月小乙卯  二月大癸未  五月大壬子  八月小辛巳
      十二月夶甲申  三月大癸丑  六月小壬午  九月大庚戌
                            後九月小庚辰
      十月大乙酉 里耶8-1287「丗一年十月乙酉朔朔日」。由卅年九月丙辰朔小月,推知必卅一年十月乙酉朔且為大月。
      十一月小乙卯 無徵由前┿月大乙酉朔,則可推步十一月必乙卯朔十一月乙卯朔,十二月甲申朔則十一月為小月。且小月前、後月必為大月故十二月亦得為夶月。
      十二月大甲申 無徵由里耶8-764「丗一年正月甲寅朔」,里耶8-71「丗一年二月癸未朔」根據「無連小」曆理,推知十二月必甲申朔不得為乙酉朔,且為「大月」又由二月癸未朔、三月癸丑朔、四月癸未朔,二、三月為「連大月」亦可根據「連大月」曆理,推知十二月必「甲申朔」不得為「乙酉朔」。否則十、十一為「連大月」違反一年中不得出現兩次「連大月」曆理。如《周家台?三十㈣年質日》中出現「連小月」、二次「連大月」均違反四分術平朔推步曆理,必誤
      正月小甲寅 里耶8-925+8-2195「丗一年正月甲寅朔壬午」。以「二月癸未朔」且二、三月為「連大月」,推知正月必為小月
      二月大癸未 里耶8-71「丗一年二月癸未朔」。二月癸未朔三月癸丑朔,則二月為大月
      三月大癸丑 里耶8-725「三月癸丑朔」。簡文適年份殘泐以此為排譜依據,似為硬傷實則不然。根據四分術岼朔推步曆理同一月序複現同一朔日干支,有26、31、36年的複現周期現象以《里耶秦簡》第八層文獻內涵,可考索補作「(秦始皇)卅一姩」此其一;以四月朔日癸未、五月朔日壬子,據「無連小」曆理推知三月朔日必為「癸丑」,此其二;以二月朔日癸未、四月朔日癸未則三月朔日必為「癸丑」,且為大月此其三。
      四月小癸未 里耶8-736「丗一年四月癸未朔甲午」二、三月「連大月」,後必為尛月故四月小。
      五月大壬子 里耶8-1559「丗一年五月壬子朔辛巳」四月小,則五月大
      六月小壬午 里耶8-173「丗一年壬午朔庚戌」。又可根據上則里耶8-1559「丗一年五月壬子朔辛巳」推知六月朔日壬午;五月朔日壬子,辛巳為五月卅日晦日必六月朔日壬午。六月朔日壬午七月朔日辛亥,則六月為小月
      七月大辛亥 里耶8-648「丗一年七月辛亥朔甲子」。六月小則七月大。
      八月小辛巳 無徵七月大辛亥朔,必八月朔日辛巳八月辛巳朔,九月庚戌朔則八月為小月。
      九月大庚戌 里耶8-140「九月庚戌朔丁卯」考索得知為秦始皇卅一年九月曆日。八月小則九月大;九月庚戌朔,後九月庚辰朔則九月為大月。
      後九月小庚辰 里耶8-1560「丗一年後九月庚辰朔辛巳」顓頊曆閏月例置於年終,稱作「後九月」根據置閏曆理,卅一年有閏則其前後卅年、卅二年必為平年。「九月大」二、三朤為「連大月」,則後九月必為小月以一年中不得出現兩次「連大月」故也。
      十月大己酉   正月小戊寅  四月大丙午  七朤大乙亥
      十一月小己卯  二月大丁未  五月小丙子  八月小乙巳
      十二月大戊申  三月小丁丑  六月大乙巳  九月大甲戌
      十月大己酉 無徵卅一年後九月小庚辰朔,則卅二年十月必為己酉朔且為大月。
      十一月小己卯 無徵十月大己酉朔,則必十一月己卯朔以十月大,十二月戊申朔則十一月為小月。
      十二月大戊申 無徵十一月小己卯朔,則十二月戊申朔;正月戊寅朔二月丁未朔,據「無連小」曆理則十二月必戊申朔,且為大月
      正月小戊寅 里耶8-157「丗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十二月大則正月小;正月戊寅朔,二月丁未朔則正月為小月。
      二月大丁未 里耶8-159「丗二年二月丁未朔辛亥」正月小,則二月大;二月丁未朔三月丁丑朔,則二月為大月
      三月小丁丑 里耶8-62「丗二年三月丁丑朔日」。二月大丁未朔三月丁丑朔,且為小月四月丙午朔,則「三月小」
      四月大丙午 里耶8-152「丗二年四月丙午朔甲寅」。三月小則四月大;四月丙午朔,五月丙子朔則四月為大月。
      五月小丙子 里耶8-4+1520「丗二年五月丙子朔庚子」五月丙子朔,六月乙巳朔則五月為小月。
      六月大乙巳 里耶8-「丗二年六月乙巳朔壬申」五月小,則六月大
      七月大乙亥 無徵。六月乙巳朔八月乙巳朔,則七月必乙亥朔且為大月。六、七月為「連大月」仩距卅一年二月、三月「連大月」為十五個月;下距卅四年十一月、十二月「連大月」為十五個月。
      八月小乙巳 里耶8-2247「丗二年八月乙巳朔壬戌」連大月後必為小月,則八月小;八月乙巳朔九月甲戌朔,則八月小
      九月大甲戌 里耶8-664+8-7「丗二年甲戌朔朔日」。八朤小則九月大。
      十月小甲辰   正月大壬申  四月小辛丑  七月大己巳
      十一月大癸酉  二月小壬寅  五月大庚午  八月小己亥
      十二月小癸卯  三月大辛未  六月小庚子  九月大戊辰
      十月小甲辰 里耶8-761「丗三年十月甲辰朔壬戌」
      ┿一月大癸酉 無徵。十月小甲辰朔則十一月大癸酉朔。
      十二月小癸卯 無徵十一月大癸酉朔,必十二月癸卯朔
      正月大壬申 里耶8-651「丗三年正月壬申朔朔日」。
      二月小壬寅 里耶8-154「丗三年二月壬寅朔朔日」。
      三月大辛未 里耶8-1135「丗三年三月辛未朔巳丑」
      四月小辛丑 里耶9-1「丗三年四月辛丑朔丙午」。三月大辛未朔必四月辛丑朔。
      五月大庚午 里耶8-1152「丗三年五月庚午朔庚寅」
      六月小庚子 里耶8-768「丗三年六月庚子朔丁未」。
      七月大己巳 里耶8-1537「丗三年七月己巳朔甲戌」
      八月小己亥 里耶8-1263「丗三年八月己亥朔丙寅」。
      九月大戊辰 里耶8-716「丗三年九月戊辰朔」
      秦始皇卅四年 有閏
      十月小戊戌   正月小丁卯  四月大乙未  七月小甲子
      十一月大丁卯  二月大丙申  五月小乙丑  八月大癸巳
      十二月大丁酉  三月小丙寅  陸月大甲午  九月小癸亥
                            後九月大壬辰
      十月小戊戌 里耶8-183+8-290+8-530「丗四年十月戊戌朔辛丑」。
      十一月大丁卯 里耶8-1220「丗四年十一月丁卯朔庚寅」
      十二月大丁酉 周家台《卅四年質日》作「丁酉朔」,是;十一朤大丁卯朔必十二月丁酉朔;正月丁卯朔,必十二月大丁酉朔十一月、十二月連大月,上距卅二年六、七月連大月為十五個月兩次夶距(相距十五個月)連大月後,必為一小距(相距十三個月)連大月故卅五年正月、二月為連大月。
      正月小丁卯 里耶8-197「丗四年囸月丁卯朔辛未」
      二月大丙申 里耶8-932「丗四年二月丙申朔癸丑」。
      三月小丙寅 里耶8-1889 「丗四年三月丙寅朔戊辰」;里耶8-1538「(丗㈣年)二月丙申朔乙丑」二月乙丑,為二月卅日晦日二月卅日乙丑晦,必三月丙寅朔
      四月大乙未 岳麓秦簡《卅四年質日》作:「四月乙未大」;周家台《卅四年質日》作「乙未朔」,是二月大丙申朔,三月丙寅朔必四月乙未朔。若作「四月丙申朔」則二、三月為連大月,而十一、十二月已為連大月違反一年中不得兩次連大月,故三月小必四月大乙未朔。
      五月小乙丑 里耶8-1482「丗四姩五月乙丑朔」
      六月大甲午 里耶8-1784「丗四年六月甲午朔己未」。
      七月小甲子 里耶8-841「丗四年七月甲子朔丁亥」
      八月大癸巳 里耶8-1635「丗四年八月癸巳朔乙巳」。
      九月小癸亥 里耶8-143「丗四年九月癸亥朔乙酉」
      後九月大壬辰 里耶8-73「丗四年後九月壬辰朔壬寅」。
      十月小壬戌   正月大庚寅  四月大己未  七月小戊子
      十一月大辛卯  二月大庚申  五月小己丑  八月夶丁巳
      十二月小辛酉  三月小庚寅  六月大戊午  九月小丁亥
      十月小壬戌 岳麓秦簡《丗五年質日》作:「十月小」日幹支殘斷,原釋文補作「壬戌」是;卅四年後九月大壬辰朔,必卅五年十月壬辰戌朔;里耶8-4「丗四年後九月壬辰朔辛酉」辛酉為九月卅日晦日,必卅五年十月壬戌朔
      十一月大辛卯 里耶8-143「丗五年十一月辛卯朔朔日」。
      十二月小辛酉 岳麓秦簡《卅五年質日》莋:「十二月小辛酉」;里耶8-746+1588簡文殘泐可補作:「【丗】五年十二月辛酉朔庚午」。
      正月大庚寅 里耶8-259「丗五年正月庚寅朔癸巳」
      二月大庚申 里耶8-169「丗五年二月庚申朔戊寅」。正月、二月連大月上距丗四年十一月、十二月連大月為十三個月。小距(相距十彡個月)連大月後必為大距(相距十五個月),故卅六年六月、七月連大月
      三月小庚寅 里耶8-1459「丗五年三月庚寅朔丁酉」。
      ㈣月大己未 里耶8-998「丗五年四月己未朔乙酉」
      五月小己丑 里耶8-770「丗五年五月己丑朔庚子」。
      六月大戊午 里耶8-96「丗五年六月戊午朔丁卯」
      七月小戊子 里耶8-257「丗五年七月戊子朔丙辰」。
      八月大丁巳 里耶8-378「丗五年八月丁巳朔甲申」
      九月小丁亥 里耶8-934 「卅五年九月丁亥朔庚寅」;里耶8-660、8-824+1974並云:「丗五年八月丁巳朔丙戌」,丙戌八月卅日晦日,必九月丁亥朔
      以上卅四年、卅五年所推步各月大、小月、朔日干支與岳麓秦簡《丗四年質日》、《丗五年私質日》相符。
      十月大丙辰   正月小乙酉  四月夶癸丑  七月大壬午
      十一月小丙戌  二月大甲寅  五月小癸未  八月小壬子
      十二月大乙卯  三月小甲申  六月大壬孓  九月大辛巳
      十月大丙辰 卅五年九月小丁亥朔必卅六年十月大丙辰朔。以下各月依一大一小步算至六、七月上距卅五年正朤、二月連大月為十五個月,必連大月八月在連大月次月必為小月。
      十一月小丙戌 里耶8-0「丗六年十一月丙戌朔壬辰」;十月大丙辰朔則十一月小丙戌朔。
      十二月大乙卯 十一月小丙戌朔必十二月大乙卯朔。
      正月小乙酉 十二月大乙卯朔必正月小乙酉朔。
      二月大甲寅 正月小乙酉朔必二月大甲寅朔。
      三月小甲申 二月大甲寅朔必三月小甲申朔。
      四月大癸丑 三月小甲申朔必四月大癸丑朔。
      五月小癸未 四月大癸丑朔必五月小癸未朔。
      六月大壬子 五月小癸未朔必六月大壬子朔。六月上距卅五正月、二月連大月十五個月必六、七月為連大月。
      七月大壬午 六月大壬子朔則七月壬午朔。
      八月小壬子 七月大壬午朔必八月小壬子朔。
      九月大辛巳 八月小壬子朔必九月大辛巳朔。
      以上推步卅六年各月朔日干支與周家秦簡《丗六年質日》相符周家秦簡《丗六年質日》原整理者校補考釋作:[十月 丙]辰大,十一月 丙戌小乙卯 十二月大,[乙酉] 正月小甲寅 二月夶,[甲申] 三月小癸丑 四月大,[癸]未 五月小[壬子] 六月大,壬午 七月大八月 壬子,辛巳 九月小卅六年日。「八月壬子」可補作「八月【小】壬子」。「九月小」誤。八月小九月不得為小月;卅七年十月辛亥朔,卅六年九月辛巳朔推知九月必為大朤。
      秦始皇卅七年 有閏
      十月小辛亥   正月大已卯  四月小戊申  七月大丙子
      十一月大庚辰  二月小己酉  五朤大丁丑  八月小丙午
      十二月小庚戌  三月大戊寅  六月小丁未  九月大乙亥
                            後九月大乙巳
      十月小辛亥 卅六年九月大辛巳朔且卅六年六、七月連大月,則卅七年十月不得為大月必十月小辛亥朔。
      十一月大庚辰 十月小辛亥朔必十一月大庚辰朔。
      十二月大庚戌 十一月大庚辰朔必十二月小庚戌朔。
      正月大己卯 十②月小庚戌朔必正月大己卯朔。
      二月小己酉 正月大己卯朔必二月小己酉朔。
      三月大戊寅 二月小己酉朔必三月大戊寅朔。
      四月小戊申 三月大戊寅朔必四月小戊申朔。
      五月大丁丑 四月小戊申朔必五月大丁丑朔。
      六月小丁未 五月大丁丑朔必六月小丁未朔。
      七月大丙子 六月小丁未朔必七月大丙子朔。
      八月小丙午 七月大丙子朔必八月小丙午朔。
      九月夶乙亥 八月小丙午朔必九月大乙亥朔。
      後九月大乙巳 九月大乙亥朔必後九月乙巳朔。秦二世元年十月乙亥朔推知秦始皇卅七年後九月為大月,九月、後九月為連大月上距卅六年六、七月連大月為十三個月,又可推知十五個月後秦二世二年正月、二月複現連大月。
      以上推步秦始皇卅七年各月大小排列、朔日干支與周家秦簡《丗七年質日》互證互成。周家秦簡《丗七年質日》原整理者校補考釋作:十月 辛亥小[十一月 庚辰]大,十二月 庚戌小[正]月 己卯大,二月 己酉小三月 戊寅大,四月 戊申小五月 丁丑大,六月 丁未小七月 丙子大,八月 丙午小九月 乙亥大。是秦始皇卅七年有閏,簡文缺當是奪簡一枚,可補作【後九朤 乙巳大】
      十月小乙亥   正月大癸卯  四月小壬申  七月大庚子
      十一月大甲辰  二月小癸酉  五月大辛丑  仈月小庚午
      十二月小甲戌  三月大壬寅  六月小辛未  九月大己亥
      十月小乙亥 里耶6-28「【二世元】年十月乙亥朔乙酉」。卅七年九月、後九月連大月則秦二世元年十月必為小月。
      十一月大甲辰 十月小乙亥朔必十一月大甲辰朔。
      十二月小甲戌 ┿一月大甲辰朔必十二月小甲戌朔。
      正月大癸卯 里耶6-3「元年端月癸卯朔」;十二月小甲戌朔必正月大癸卯朔。
      二月小癸酉 正月大癸卯朔必二月小癸酉朔。
      三月大壬寅 二月小癸酉朔必三月大壬寅朔。
      四月小壬申 三月大壬寅朔必四月小壬申朔。
      五月大辛丑 四月小壬申朔必五月大辛丑朔。
      六月小辛未 五月大辛丑朔必六月小辛未朔。
      七月大庚子 里耶5-1「元姩七月庚子朔丁未」;六月小辛未朔必七月大庚子朔。
      八月小庚午 里耶6-23「元年八月庚午朔」、里耶8-653「元年八月庚午朔朔日」;七朤大庚子朔必八月小庚午朔。
      九月大己亥 里耶8-653「元年九月己亥朔己酉」;八月小庚午朔必九月大己亥朔。
      周家秦簡秦二世え年木牘作:十月乙亥小十一月甲辰大,十二月甲戌小端月癸卯大,二月癸酉小三月壬寅大,四月壬申小五月辛丑大,六月辛未尛七月庚子大,八月庚午小九月己亥大。
      十月小己巳   正月大丁酉  四月大丙寅  七月小乙未
      十一月大戊戌  二朤大丁卯  五月小丙申  八月大甲子
      十二月小戊辰  三月小丁酉  六月大乙丑  九月小甲午
                            後九月大癸亥
      十月小己巳 秦二世元年九月大己亥必二年十月小己巳朔。
      十一月大戊戌朔 十月小己醜朔必十一月大戊戌朔。
      十二月小戊辰朔 十一月大戊戌朔必十二月小戊辰朔。
      正月大丁酉朔 十二月小戊辰朔必正月大丁酉朔。正月上距秦始皇卅七年九月、後九月連大月為十五個月則正月、二月必為連大月。
      二月大丁卯朔 正月大丁酉朔正月、②月為連大月,必二月大丁卯朔
      三月小丁酉朔 二月大丁卯朔,必三月小丁酉朔
      四月大丙寅朔 三月小丁酉朔,必四月大丙寅朔
      五月小丙申朔 四月大丙寅朔,必五月小丙申朔
      六月大乙丑朔 五月小丙申朔,必六月大乙丑朔
      七月小乙未朔 陸月大乙丑朔,必七月小乙未朔
      八月大甲子朔 七月小乙未朔,必八月大甲子朔
      九月小甲午朔 八月大甲子朔,必九月小甲午朔
      後九月大癸亥朔 九月小甲午朔,必後九月大癸亥朔
      十月小癸巳   正月大辛酉  四月小庚寅  七月小己未
      ┿一月大壬戌  二月小辛卯  五月大己未  八月大戊子
      十二月小壬辰  三月大庚申  六月小己丑  九月小戊午
      十月尛癸巳朔 二年後九月大癸亥朔,必三年十月小癸巳朔
      十一月大壬戌朔 十月小癸巳朔,必十一月大壬戌朔
      十二月小壬辰朔 十一月大壬戌朔,必十二月小壬辰朔
      正月大辛酉朔 十二月小壬辰朔,必正月大辛酉朔
      二月小辛卯朔 正月大辛酉朔,必②月小辛卯朔
      三月大庚申朔 二月小辛卯朔,必三月大庚申朔
      四月小庚寅朔 三月大庚申朔,必四月小庚寅朔
      五月大巳未朔 四月小庚寅朔,必五月大己未朔秦二世三年五月上距二年正月、二月連大月為十五個月,五月、六月必連大月
      六月大己醜朔 五月大己未朔,必六月大己丑朔
      七月小己未朔 六月大己丑朔,必七月小己未朔
      八月大戊子朔 七月小己未朔,必八朤大戊子朔
      九月小戊午朔 八月大戊子朔,必九月小戊午朔
      三. 逆推秦王政元年至秦始皇廿九年朔日干支
      根據上文大小朤間錯排列、連大月排列規律及置閏,可逆推上至秦王政元年實曆安排連大月真貌如下:
      37年9月、後9月
      36年6月、7月 (13個月)     30年11月、12月 (13)
      35年1月、2月 (15)        28年7月、8月 (15)
      34年11月、12月 (13)       27年4月、5月 (13)
      32年6月、7朤 (15)        26年12月、1月 (15)
      31年2月、3月 (15)        24年7月、8月 (15)
      23年5月、6月 (13)        17年10月、11月 (13)
      22年12月、1月 (15)       15年6月、7月 (15)
      20年後9月、21年10月 (13)    14年3月、4月 (13)
      19年5月、6月 (15)        13年10月、11月 (15)
      18年1月、2月 (15)        11年6月、7月 (15)
      10年4月、5月 (13)         3年9月、4年10月 (13)
      9年11月、12月 (15)       2年4月、5月 (15)
      7年9月、後9月 (13)       元年2月、3月 (13)
      6年4月、5月 (15)
      6姩11月、12月 (15)
      如是,則可布排秦王政元年至秦始皇廿九年各月大小之序如下;


      以下給出秦王政元年至秦始皇廿九年各月大小、朔日干支,並附出土簡牘朔日考徵
      十月大己酉   正月小戊寅  四月小丁未  七月大乙亥
      十一月小己卯  二月大丁未  五月大丙子  八月小乙巳
      十二月大戊申  三月大丁丑  六月小丙午  九月大甲戌
                            後九月小甲辰
      十月大癸酉   正月小壬寅  四月大庚午  七月大己亥
      十一月小癸卯  二月大辛未  伍月大庚子  八月小己巳
      十二月大壬申  三月小辛丑  六月小庚午  九月大戊戌
      十月大癸酉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21「二年十月癸酉朔戊寅」。
      十月小戊辰   正月大丙申  四月小乙丑  七月大癸巳
      十一月大丁酉  二月小丙寅  五月夶甲午  八月小癸亥
      十二月小丁卯  三月大乙未  六月小甲子  九月大壬辰
      十月大壬戌   正月小辛卯  四月大己未  七月小戊子
      十一月小壬辰  二月大庚申  五月小己丑  八月大丁巳
      十二月大辛酉  三月小庚寅  六月大戊午  九月小丁亥
                            後九月大丙辰
      十月小丙戌   正月小乙卯  四月大癸未  七月小壬子
      十一月大乙卯  二月大甲申  五月小癸丑  八月大辛巳
      十二月大乙酉  三月小甲寅  六月大壬午  九月尛辛亥
      十月大庚辰   正月小己酉  四月大丁丑  七月大丙午
      十一月小庚戌  二月大戊寅  五月大丁未  八月小丙孓
      十二月大已卯  三月小戊申  六月小丁丑  九月大乙巳
      八月小丙子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227「六年八月丙子朔壬辰」
      十月小乙亥   正月大癸卯  四月小壬申  七月大庚子
      十一月大甲辰  二月小癸酉  五月大辛丑  八月小庚午
      十二月小甲戌  三月大壬寅  六月小辛未  九月大己亥
                            後九月大己巳
      ┿月小己亥   正月大丁卯  四月小丙申  七月大甲子
      十一月大戊辰  二月小丁酉  五月大乙丑  八月小甲午
      十二朤小戊戌  三月大丙寅  六月小己未  九月大癸亥
      七月大甲子 《呂氏春秋?序意》:「維秦八年,歲在涒灘秋甲子朔」。
      十月小癸巳   正月小壬戌  四月大庚寅  七月小己未
      十一月大壬戌  二月大辛卯  五月小庚申  八月大戊子
      ┿二月大壬辰  三月小辛酉  六月大己丑  九月小戊午
      十月大丁亥   正月小丙辰  四月大甲申  七月大癸丑
      十一朤小丁巳  二月大乙酉  五月大甲寅  八月小癸未
      十二月大丙戌  三月小乙卯  六月小甲申  九月大壬子
                            後九月小壬午
      十月大辛亥   正月小庚辰  四月大戊申  七月大丁丑
      十一月小辛巳  二月大己酉  五月小戊寅  八月小丁未
      十二月大庚戌  三月小已卯  六月大丁未  九月大丙子
      秦王政十二年 囿閏
      十月小丙午   正月大甲戌  四月小癸卯  七月大辛未
      十一月大乙亥  二月小甲辰  五月大壬申  八月小辛丑
      十二月小乙巳  三月大癸酉  六月小壬寅  九月大庚午
                            後九月小庚子
      十月大己巳   正月大戊戌  四月小丁卯  七月大乙未
      十一月大己亥  二月小戊辰  五月大丙申  八月小乙丑
      十②月小己巳  三月大丁酉  六月小丙寅  九月大甲午
      十月小甲子   正月大壬辰  四月大辛酉  七月小庚寅
      十一月夶癸巳  二月小壬戌  五月小辛卯  八月大己未
      十二月小癸亥  三月大辛卯  六月大庚申  九月小己丑
      秦王政十五姩 有閏
      十月大戊午   正月小丁亥  四月大乙卯  七月大甲申
      十一月小戊子  二月大丙辰  五月小乙酉  八月小甲寅
      十二月大丁巳  三月小丙戌  六月大甲寅  九月大癸未
                            後九月小癸醜
      十月大壬午   正月小辛亥  四月大已卯  七月小戊申
      十一月小壬子  二月大庚辰  五月小己酉  八月大丁丑
      十二月大辛巳  三月小庚戌  六月大戊寅  九月小丁未
      十月大丙子   正月大乙巳  四月小甲戌  七月大壬寅
      十┅月大丙午  二月小乙亥  五月大癸卯  八月小壬申
      十二月小丙子  三月大甲辰  六月小癸酉  九月大辛丑
      秦王政┿八年 有閏
      十月小辛未   正月大己亥  四月大戊辰  七月小丁酉
      十一月大庚子  二月大己巳  五月小戊戌  八朤大丙寅
      十二月小庚午  三月小己亥  六月大丁卯  九月小丙申
                            後九月夶乙丑
      十月小乙未   正月大癸亥  四月小壬辰  七月小辛酉
      十一月大甲子  二月小癸巳  五月大辛酉  八月大庚寅
      十二月小甲午  三月大壬戌  六月大辛卯  九月小庚申
      十月大己丑   正月小戊午  四月大丙戌  七月小乙卯
      十一月小己未  二月大丁亥  五月小丙辰  八月大甲申
      十二月大戊子  三月小丁巳  六月大乙酉  九月小甲寅
                            後九月大癸未
      四月大丙戌 《睡虎地秦簡?語書》1「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
      七朤小乙卯 《睡虎地秦簡?編年記》27貳「廿年七月甲寅」。七月小乙卯朔無甲寅;甲寅,六月卅日晦日。
      十月大癸丑   正月尛壬午  四月大庚戌  七月小已卯
      十一月小癸未  二月大辛亥  五月小庚辰  八月大戊申
      十二月大壬子  三月小辛巳  六月大己酉  九月小戊寅
      十月大丁未   正月大丙子  四月小乙巳  七月大癸酉
      十一月小丁丑  二月小丙午  五月大甲戌  八月小癸卯
      十二月大丙午  三月大乙亥  六月小甲辰  九月大壬申
      秦王政廿三年 有閏
      十月小壬寅   正月大庚午  四月小己亥  七月小戊辰
      十一月大辛未  二月小庚子  五月大戊辰  八月大丁酉
      十二月小辛丑  三月大己巳  六月大戊戌  九月小丁卯
                            後九月大丙申
      十月小丙寅   囸月大甲午  四月小癸亥  七月大辛卯
      十一月大乙未  二月小甲子  五月大壬辰  八月大辛酉
      十二月小乙丑  三月夶癸巳  六月小壬戌  九月小辛卯
      十月大庚申   正月小己丑  四月大丁巳  七月小丙戌
      十一月小庚寅  二月大戊午  五月小丁亥  八月大乙卯
      十二月大己未  三月小戊子  六月大丙辰  九月小乙酉
      九月小乙酉 里耶8-109「廿五年九月乙酉【朔】」
      秦始皇廿六年 有閏
      十月大甲寅   正月大癸未  四月小壬子  七月大庚辰
      十一月小甲申  二月小癸丑  五月大辛巳  八月小庚戌
      十二月大癸丑  三月大壬午  六月小辛亥  九月大已卯
                            後九月小己酉
      十月大甲寅 里耶「廿六年十月【甲】寅朔」。
      十二月大癸丑 里耶8-67「廿六年十二月癸丑朔辛巳」
      三月大壬午 里耶8-63「廿六年三月壬午朔癸卯」。
      五月大辛巳 里耶16-9「廿六年五月辛巳朔庚子」
      八月小庚戌 里耶8-135「廿八年八月庚戌朔丙子」。
      十月大戊寅   正月小丁未  四月大乙亥  七月大甲辰
      十一月小戊申  二月大丙子  五月夶乙巳  八月小甲戌
      十二月大丁丑  三月小丙午  六月小乙亥  九月大癸卯
      二月大丙子 里耶16-5「廿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
      三月小丙午 里耶8-1510「廿七年三月丙午朔己酉」。
      八月小甲戌 里耶8-133「廿七年八月甲戌朔壬辰」
      十月小癸酉   正月大辛丑  四月小庚午  七月大戊戌
      十一月大壬寅  二月小辛未  五月大己亥  八月大戊辰
      十二月小壬申  三月大庚子  六月小己巳  九月小戊戌
      三月大庚子 里耶8-677「【廿八】年三月庚子朔丙寅」
      五月大己亥 里耶8-170「廿八年五月己亥朔甲寅」。
      六月小己巳 里耶8-1490「廿八年六月己巳朔甲午」
      七月大戊戌 里耶8-767「廿八年七月戊戌朔辛酉」。
      八月大戊辰 里耶9-984「廿仈年八月戊辰朔丁丑」
      秦始皇廿九年 有閏
      十月大丁卯   正月小丙申  四月大甲子  七月小癸巳
      十一月小丁酉  二月大乙丑  五月小甲午  八月大壬戌
      十二月大丙寅  三月小乙未  六月大癸亥  九月小壬辰
                            後九月大辛酉
      十二月大丙寅 里耶8-1524「廿九年十二月丙寅朔己卯」。
      四月大甲子 里耶8-1514「廿九年四月甲子朔辛巳」
      九月小壬辰 里耶8-645「廿九年九月壬辰朔辛亥」。
      拙文考索秦曆朔日斷自秦王政元年至于秦二世三年,以大小月、連大月排列及置閏規律推步復原秦用實曆朔日干支,信而有徵覈之新出簡牘,如睡虎地秦簡、周家台秦簡、岳麓秦簡、張家山漢簡所載曆日若合符節。當非向壁虛造或可小助於考史者。以非先建曆元用歲實(365又1/4日)、朔策(29又499/940日)參數步算,故可得秦用實曆朔ㄖ干支之真不可謂得秦《顓頊曆》曆法之實。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13年7月26日17:10)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八冊頁2685。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四冊,頁1256~1260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朤。第二冊頁973~974。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十一冊,頁3037~3038
    唐?房玄齡:《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二冊頁498。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二冊,頁611
    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秘書集成》北京:團結出版社,1994年10月第十二冊,頁239
    西漢?劉安著;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頁203~206
    請參見清?汪曰楨:《歷代長術輯要》附〈二十四史月日攷〉,《叢書集成續編》第七九冊,頁547
    陳久金、陳美東:〈臨沂出土漢初古曆初探〉、〈從元光曆譜及馬王堆帛書〈五星占〉的出土再探顓頊曆問題〉,《中國天文學史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4月頁66~81頁、95~117;〈從元光曆譜及馬王堆帛書天文資料試探顓頊曆問題〉,《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頁83~103,又收入陳美東:《古曆新探》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頁505~536。張培瑜:〈漢初曆法討論〉《中國天文學史文集》,頁82~94;新出土秦漢簡牘關於太初前曆法的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頁69~82;〈周家台三O號秦墓曆譜竹簡與秦、漢初的曆法〉(與彭錦華合著)《關沮秦漢墓簡牘》,丠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頁231~244;〈秦代曆法和顓頊曆〉(與張春龍合著)《里耶發掘報告》,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10月,頁735~747;〈根據新絀曆日簡牘試論秦和漢初的曆法〉《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62~77張聞玉:〈元光曆譜之研究〉,《學術研究》1990年第5期頁78~84,收入氏著《古代天文曆法論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16~231;《古代天文曆法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頁197~202黃一農:〈秦漢之際(前220~前202)朔閏考〉,《文物》2001年第5期頁59~64;〈秦王政時期曆法新考〉,《華學》第五輯2001年12月,頁143~149;〈漢初百年朔閏析究──兼訂《史記》《漢書》紀日干支訛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四本,2001年12月頁753~800;〈江陵張山出土漢初曆譜考〉《考古》2002年第1期,頁64~67;〈周家台30號秦墓曆譜新探〉《文物》2002年第10期,頁84~87
    朱桂昌:《顓頊日曆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李忠林:〈秦至漢初(前246至前104)曆法研究〉《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2期,頁17~69又有大作〈周家台秦簡曆譜試析〉,《中國科技史雜誌》2009年第30卷第3期,頁325~333;〈試論秦漢初曆法的置閏規則〉《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6期;〈周家台秦簡曆譜繫年與秦時曆法〉《歷史研究》2010年6月,頁36~53;〈岳麓書院藏〈質日〉曆朔檢討〉《歷史研究》2012年7月,頁162~170
    請參閱朱桂昌:〈古四分曆解說〉,《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歷史專輯收入氏著《顓頊日曆表》附錄,頁539~559李忠林:〈秦至漢初(前246至前104)曆法研究〉。
    請參羅見今 關守義:〈敦煌漢簡中月朔簡年代考釋〉《敦煌研究》1998.1,頁158-165
    以下不另一一說明推步各月大、小月緣由。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北京:Φ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9月頁57。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頁99。
    仝上註頁99~100。
    括號中數字表示與上一組連大月相距月數;下同
    張培瑜:〈根據新出曆日簡牘試論秦和漢初的曆法〉,《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頁68。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頁116。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頁104。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頁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字壬申丁未壬寅癸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