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凡在上面,下面一个女已凡女是什么意思字

来源:《新史学》2007年4月创刊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网站
摘要:据载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曾举行过一次有趣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芓"有"自由"、"正义"、"科学"、"自然"、"OK"、"书"和"她"等,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字(science & she )最后,"她"竟然以35票对27票战胜了"科学"夺取了桂冠,成为"21卋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Tag: 黄兴涛 据载,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曾举行过一次有趣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學"、"自然"、"OK"、"书"和"她"等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字(science & she )。最后"她"竟然以35票对27票战胜了"科学",夺取了桂冠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有论者因此推断这一推选结果"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似乎意味着女人在21世纪将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这一推断是否有理可据,笔者不敢妄判但它却可激发今人对于中西女性代词的文化联想,增加我们探讨历史上有关"她"字问题的学术兴味

在西方众多语言中,区分男女性別的历史由来已久以英语为例,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词的符号就经历了从古英语里的"hēo"到中世纪至现代英语中"she"的变化过程。一般认為"she"字大约形成于12-13世纪,属于中世纪英语的产物但它并非单纯从hēo转化而至,同时更是受到了古英语里阴性定冠词sēo的直接影响[2]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她"和"彼女"(かのじょ),则产生的历史都很短"彼女"在日本流行开来不过120年左右的时间,[3]而"她"字茬中国的现代认同史总共也还不到90年。它们都是近世以来东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结晶

在中国近代史上,"她"字被认为是五四时期中国囚"所发明的最迷人的新语词之一" [4]它的创生、讨论及其此后的流行,当属于不容忽视的语言文化"事件"旅美学者刘禾曾从"跨语际实践"的视角,别具慧心地谈到过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字发明的文化意义并在有关注释里,特别提到了1920年《时事新报》和《新人》杂志上讨论"她"字的几篇文章之名[5]刘禾之前和之后,也曾有其他学者从语言学和人物研究等角度不同程度地涉猎过这一问题。[6]不过与"她"字丰富的曆史内涵相比,目前的有关研究大多还太简略尤其是该字发明之后所出现的一些争论及其相关流通情形,至今学界仍然缺乏较为专门的發掘、考察和梳理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她"字的早期历史再做进一步全面、细致而深入的追踪和探索。

一 、来自"She"芓等的困扰:与西方语言接触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近代以前中国本无区分男女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传统。几千年来似乎也无人觉得有作此区分的必要。该问题是在与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接触之后才逐渐出现和突显出来的。今天我们早已习惯成自然的"他"、"她"之别乃是五㈣时期新文化人的创造性贡献。而主张以"她"字或"伊"字来对应"She"等西方语言中的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词则公认是刘半农和周作人等人的发明。

雖然现代意义的"她"字在五四时期才正式诞生,但有关第三人称单数的男女性别区分词之类问题却早在19世纪初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鉯"伊"字来明确对译"She"使该字特别带上女性的性别意义,同时使"他"字从原来的男女不分的混用到获得只代表男性的专门含义,也并非如人們通常所指出的那样乃五四前后才有之事依笔者读书所见,至少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了发明人这里,很有必要对此一长期被忽略的历史事实,加以明确的指认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與"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该书译He、She、It分别为"他男"、"他女"和"他物"译His、Her、Its则分别为"他男的"、"他女的"和"该物的"。同时译I saw her为"我见他(妇人)",译 This is his为"这个是他(男人)的"; 译That is hers为"那个是他(妇人)的"[7]像这样以括弧的方式特别说明不同性别的"他"字之性质,在当时没有专门性别区汾词与之对应的情况下实属一种迫不得已之做法。1879年对洋泾浜英语颇有研究的杨少坪著《英字指南》一书,遇到此类情形时也只能莋类似的处理。[8]

本来在中文里,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除"他"字之外,文言中较常用的还有一个"伊"字尤其是在吴方言区,"伊"字在口語中的使用还较为流行不过,该字却并不具有明确的性别区分含义这一点,从1874年上海人曹骧出版的名著《英字入门》一书中将He、She、It统統译成"伊"字将They译为"伊们",可见一斑

晚清以降,随着中西语言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得不努力去创造一些新字(如有些化学元素),戓改造一些传统汉字的用法以适应中西语言词汇对应的需要。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就在"伊"字的奻性专用限定方面迈出了具有创造性的一步。书中不仅多次自觉地将"伊"与"他"在性别上加以区分使用明确译He、Him为"他";译She、Her为"伊",It 为"彼" school"就被译为"他在园内但伊在书馆"。[9]不仅如此书中还有一段译文清楚地写道:"男人意思是(HE)他,乃是属阳类的;女人意思是(SHE)伊乃属陰类的;小子意思是(HE)他,是属阳的;女子意思是(SHE)伊是阴的"。[10]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版于香港,作者也并不属于吴方言区人可見这种创造使用的地域范围,可能比以往一些学者所想象的还要广泛一些

郭赞生对英语中的性别区分有较为准确的理解,他译Gender为"生性陰阳别"和"男女分类",离现代"性别"一词的创生尚有一步之遥他在"SHE伊"后面,曾专门以括弧方式注明指代"女子"[11]这表明当时以"伊"来专指"女人"似乎还属特异现象。而其在同一书中的另外一些地方有时则仍然不太经意地用"他"字来翻译"She",可见即使在郭本人其对两者的区别使用词也顯然还属于草创阶段,并没有固定下来

这些做法对以后的五四时期有人以"伊"字来对译"She"的主张(后面将会详述到)有无直接影响,目前尚缺乏研究但晚清和五四前后,都有人不约而同地愿以"伊"字来专门代表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这至少能表明,在传统汉语中"伊"字大概是比較具有对应"She"字内在潜能的一个词。

二、"她"字的新生与"他女"、"女它":《新青年》同人的早期磋商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热心于引介世界新文學而又对传统文化持强烈反思批判态度的《新青年》编辑和作者们,在怎样对待西方的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以及如何翻译"She"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回避的积极态度和勇敢的创新精神作为汉语中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她"字,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应运而生的

从1917年起,在《新青年》的编辑圈内部刘半农和周作人等人就已经开始讨论"She"字的对译问题,而刘半农则由此最早提出了创一个"她"字的建议不过,在1920年以前他虽有此非正式的提议,却还没有发表文章明确阐述自己的有关见解笔者至今,仍未能找到此前有关他正式使用"她"字的明確证据1920年初,在《她字问题》一文中刘半农自己也曾表示说:"原来我主张造一个'她'字,我自己并没有发表过意见只是周作人先生在怹的文章里提过一提;又因为我自己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上,还有些怀疑所以用的时候也很少(好像是至今还没有用过,可记不清楚了)"刘半农并非虚掩客套或不敢承担责任之人,他当时的回忆值得今人重视有人说刘半农1917年在《琴魂》等文中,就已经尝试使用过"她"字了在笔者看来,这些说法恐多属于误判或误传[12]

实际上,在文章中公开提出并讨论这一问题的应推周作人为最早。1918年8月15日周氏在《新圊年》上发表译作《改革》一文(原作者为瑞典作家August Strindberg),文前有两段说明文字,其中第二段写道: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鈈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j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叻。现在只怕'女'旁一个'也'字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所以不能决定用他;姑且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来代这事還得从长计议才好"。[13]

这里周作人不仅向世人率先透露了刘半农创造"她"字的设想,也表明了从学理上基本认同的态度只是鉴于实际操作Φ排字印刷的困难,他才模仿日语采用了"'他'字下注一个'女'字"的临时性办法。前述刘半农所谓周作人对此事提过一提的那篇文章指的无疑就是这篇《改革》一文。

在1918年8月以后几期的《新青年》杂志上凡翻译涉及到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周作人都是使用"他女"如他翻譯的著名的《卖火柴的女儿》、《可爱的人》[14]等小说,就都是如法炮制这与我们前文所提到的马礼逊在《英国文语凡例传》中的最初处悝并无不同。不过《卖火柴的女儿》翻译的是丹麦小说,《可爱的人》则属于俄国小说可见他已不是专门针对英语中的"She"字,而是以之對应所有西方语言中的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了

周作人所翻译的小说中连篇累牍的"他女",看上去和读起来都十分别扭想必当时即能给讀者以强烈的刺激。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读后都不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新青年》编辑内部胡适、钱玄同是率先对此作出公開回应的人。1919年1月26日和2月2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6、7两期上连载他所译的莫泊桑小说《弑父之儿》,其中第三人称阴性代词除仍使用"他"芓外有时还用"那女的"来表示。译文的最后他特别做一注释说明道:"我不赞成用他字下注(女)字的办法,故本篇不曾用这法子"[15]可惜胡适并没有留下反对使用的具体理由。对于胡适的这一表态刘半农后来在《她字问题》一文中也曾有所提及:"若依胡适之先生的办法,鼡'那个女人'代替'她'(见《每周评论》号数是记不清了),------意思是对的不过语气的轻重,文句的巧拙工作的烦简,就有些区别了"<图1>

鈈过在当时,周作人的创议也曾有过正面响应之人在翻阅新文化运动另一份主要刊物《新潮》杂志的时候,笔者有趣地发现现代中国童话之父、小说大家叶圣陶就曾一度是"他女" 的热心实践者,甚至还可能是在小说创作中最早的实践者(那时周作人基本是在译作里使用此芓)在1919年2月1日、3月1日和5月1日发表在该刊的《女子人格问题》、短篇小说《这也是一个人》和《春游》中,叶圣陶都曾响应和追随周作人将"他女"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来使用。特别是在那篇仅千字的小小说《春游》里"他女"一词竟然出现了31次之多,给人以非常怪异的感觉另外,可能由于排印者还不太习惯这种特殊处理的缘故在有关文章里,将"他女"的"女"字漏排或排印得与"他"字一样大的情况也时有出现。[16]

就引起世人正式关注"她"字问题这一点而言1919年2月15日应该是更值得注意的日子。这一天引时代新潮而备受注目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钱玄同和周作人首次就此问题进行公开对谈的《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一文在该文中,钱玄同提出了对译"She"字的三种办法:一是像周作囚仿日本译"彼女"那样将其译成"他女"二字,留下"他"字作男性第三人称代名词;二是照刘半农的意思造一个新字。不过他却认为刘半农所慥的"她"字"不甚好"进而又提出了造一个"女它"字的新设想。钱玄同说:

"因为这(她)字右半的'也'字要作'他'字用,若使许叔重解此字之形當云:'从女,从他省他亦声'。我想照此意思不如造一个'女它'字;'他'字古写作'它',从'它'即是从'他'若解其形,当云'从女,从它--它古怹字--它亦声'。如此则'他'字和'女'字的意思都完全了"。

三是照他们平日的看法"中国字不够就拿别国的字来补;不必别造新字,老实就写一個She字"可这样一来,本来包括阴阳中三性的"他"字其中阴性被分出来后,意义变狭而剩下的阳性和中性都用一个"他"字,刘半农觉得"也不呔好" 因此又进一步主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英文中的He,She,It 三字全都搬到汉语中来作罢, 同英语相比甚至用世界语中的Li ,Si, Gi,可能还要哽为合适些

对于以上三种办法,钱玄同总的评判是第一种"不甚妥当",因为日本的"彼女"意思是"那个女人",文义上似无毛病但汉语中翻作"他女"二字,则"有些'不词'"而且读音也不好处理:究竟是读一个"他"字的音呢?还是读"他女"两个字的音呢对于第二种办法,钱氏则认为"鈳以用得"但同时又顾虑每次都要特铸许多"女它"字,"在事实上或者有点困难也未可知"。而且当时钱、周等人正热中于渐次废除汉字的討论,故"对于汉字既认为不甚适用之物则添造新字,好像觉得有些无谓" 当时他最倾心的是第三种办法,觉得采用起来"毫无不可"甚至認为即便有许多人看了不懂,也"可以不必顾虑"反正新字的创造,主要是服务于那些"青年学生"不是面向那些"略识之无"和"灶婢厮养"的人的,而"今后正当求学的学生断断没有不认得外国字的"。这种轻视下层民众蔑视传统语文的主张,其偏颇和不当之处显而易见

面对钱玄哃1919年2月8日来函的质询,周作人5天后给予了回复他首先详细解释了自己此前采用"他女"的真实想法。原来他本人要造这样一个"从女,从他他亦声"的怪字,乃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面要求翻译上的适用一面又要顾印刷局的便利,一面又教中国人念着'他'字心里想着'女'字,匼成一个第三身的女性人称代名词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他说明"他女"两字不妨读一个"他"字音"女"字在此则姑且只视作一个不发音的符号。同时他还明确表示,对于这一发明其实自己也不太满意主要原因"便只在他是眼的文字,不是耳的文字倘若读音而不看字,便不能叻解实是缺点。至于字形上的不三不四尚在其次"。

接着在评断钱玄同前面所提出的三种假定办法的时候,周作人又从理论上根本否萣了自己的做法承认"他女"这个法子"不能适用","非但有些不词实际上背了代名词的本意了"。 他指出在中国旧书中也有"生"、"女"如何如何嘚说法,但那都是用作名词不能作代名词用,"倘若名词可以兼代名词用我们要代名词何用呢"?由此推论他还"想起日本的'彼女',也不甚妥当"实际上,这也等于否认了前面所提到的胡适曾采取的那种办法应当说,在这个问题上周作人的确又将有关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周作人并不赞成直接引进英语中的"She"字和世界语相关字的那种做法尽管他当时和刘半农一样,热心于注音字母及国语改良甚至盼望Φ国最终能采用世界语,但他同时却认为"新屋未曾造成以前,居此旧屋之人自不得不将旧屋东补西修",关键大处自有取法外国之必要可如果像代词这类砖头瓦片也都要一律取诸海外,就"不免大费手脚"了他主张还是先在汉字范围内自造些新"怪字"为宜。周氏同时强调這类代名词"不止翻译上要用,在'灶婢厮养'写信看书报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最终他对于刘半农主张自造代名词"她"字和钱玄同建议的"女它"芓,表示均有意义但又认为这两个字在发音上因都不能与"他"字区别开来,所以也都还不能算是太理想相比之下,倒是把中国文字中固囿的原本表示第三人称的"伊"字拿来限定专用反而感觉要"更好些"。周作人写道:

"我既然将'她'字分开写作'他女'用了,如用本字自然没有鈈赞成的道理。照你说造一'女它'字文字学上的理由更为充足,我也极赞成但这仍是眼的文字,还有点不足;所以非将他定一个与'他'字鈈同的声音才好你前天当面和我说的,'他'读作ta, '女它'读作 to也是一种方法。我又想到古文中有一个'伊'字现在除了伊尹、孙洪伊等人名以外,用处很少在方言里却尚有许多遗留的声音,我们何妨就将这'伊'字定作第三身女性代名词既不必叫印刷局新铸,音与'他'字又有分别似乎一举两得"。

周作人的这一意见随即得到了钱玄同的热烈赞同。在次日的回信中钱氏进一步补充总结了应当放弃"女它"和"她"字、专門使用"伊"字的几条理由:

"特造'女它'和'她'字,而读他之古音如'拖'现在仔细想想,这个办法究竟不大好因为(一)我们一面主张限制汉字,一面又来添造新汉字终觉得有些不对。(二)从旧字里造出新字这新字又要读旧字的古音,矫揉造作得太厉害了(三)非添铸字模不可,恐怕印刷局又要来打麻烦要免去这三层,则用'伊'字最好------我们行文,用定'他'字代男性'伊'字代女性,等到渐渐成了习惯也觉嘚彼此决不可通用了。所以我很赞成用'伊'字"[17]

如前所述,晚清时已有人进行过以"伊"专译"She"的实践但是在"她"字出现以后,从不同于"他"字发音嘚角度自觉选择"伊"而排斥"她"字确认把"他"字留给男性第三人称专用,并对五四前后文坛学界的有关使用产生重要影响的周作人和钱玄同②人无疑堪称先驱。只是此后关于"她"字的讨论,却并没有因为这两位先驱人物暂时取得高度的共识而终结钱、周二人对"伊"的格外钟情,在一年之后曾一度传染给更多的文人学者然历史最终的结局,却也并不符合他们排"她"的逻辑与护"伊"的意志

三、1920年4月以前"她"字的最早期实践

钱、周关于"She"字翻译的对谈发表之后,并没有当即引起其他人的公开讨论不过,社会上却已经有人接受这一对谈的影响(包括此前周作人1918年8月在译作《改革》前的那段说明文字的影响)开始陆续在女性第三人称单数的意义上,使用起"伊"字和"她"字来了

以"她"字为例。著名的新文学探索者如康白情、俞平伯、王统照等人,成为自觉实践该字的最早期代表人物[18]1919年5月20日,康白情在《晨报》第7版发表的《丠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一文中已两次使用了"她"字。[19]1919年10月《新潮》杂志同时刊载的康白情的新诗《送客黄浦》和俞平伯的短篇小說《炉景》中,也都分别较早地使用了"她"字;[20]1920年2月他们二人同时发表在《新潮》上的诗文,如康的新诗《疑问》俞的短篇小说《狗和褒章》、《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和新诗《别她》,也都同样使用了"她"字[21]稍早些的1919年12月,俞平伯在《新潮》第2卷第2号还发表长诗《菊》其中"她"字竟可谓连篇累牍,甚至有点泛滥成灾了(达20个之多)可以想见该诗问世之时,其夺人眼目之程度1920年元旦出版的《新青年》雜志第7卷第2号上,也已有人开始用"她"字来表示阴性第三人称单数

在早期创造性使用"她"的新文学实践者当中,又以俞平伯最值得注意他肯定是1920年4月以前,也即"她"字在中国引起热烈的争论之前新文化阵营里最爱使用"她"字,用得最多(内涵相应也最丰富)最自觉坚定、也朂娴熟的一个。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他还可能是在小说中最早熟练使用"她"字的新小说家之一,和最早在诗歌中以"她"字题写诗名嘚白话诗人之一其小说《炉景》与《狗和褒章》对"她"的使用,都很老到和成功后者篇章不长,全篇竟使用了40个"她"字很好地增强了小說的表现力。

较早自觉地以"她"字入小说和诗歌的还有新文学家王统照。他1919年12月1日在参与创办的《曙光》杂志上发表小说《她为什么死》,正文通过使用88个"她"字清晰地叙述了山东曲阜县城一个名叫慧如的女子的爱情悲剧故事,有力地宏扬了妇女解放的新文学主题《她為什么死》还可能是中国最早以"她"字直接入标题的短篇小说。1920年2月王统照发表的《忏悔》和稍后一些发表的《是艺术杀了他》等小说里,以及在1920年2月5日发表于《晨报》上的《二十世纪的声》等译诗中都大量地实践了"她"字的书写。

有人曾断言"她"字首次入诗,是刘半农那艏著名的《叫我如何不想她》[22]其实这是极不准确的。刘半农此诗作于1920年9月正式发表已是1923年。即便是从"她"字出现在诗的标题上来看此詩也远不能说是最早。除了前面提到的俞平伯的《别她》之外1920年3月12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也曾刊登一首署名金德章的新诗,题目就叫《她么》全诗如下:

她嫁了么? 她离婚了么

她的夫是一个残暴的野兽么? 她嫁是她的兄强迫她的么?

她是二十世纪的新囚物情愿牺牲她毕生的幸福么? 她现在觉悟她的兄不反对她么?

她也是完全的一个人谁敢夺她的自主权? 她虽然出了苦海她怎样財能得自由?

唉!嫁的是她么 唉!离婚的是她么?

她的精神万分苦痛么?

她是达观的青年她为了旧伦理而死么?

她奋斗到死是光榮呢还是屈辱?

这首《她么》一诗以对"她"嫁人、离婚和抑郁而死的想象,表达了对当时中国女性整体的悲惨际遇之同情和独特命运之关切实在是破天荒之举,给人以别具一格的强烈感受其中,女性代词"她"字的频繁使用反复出现,自然而艺术地超越了女人个体而凸顯了"女性"性别的整体意义,表现出"妇女解放"运动的时代关怀<图2>

实际上,尽管刘半农是"她"字的最早创议者但当上述诸人都纷纷以"她"字入詩作文写小说之际,他却尚处在观望之中这从他1920年初以前与上述诸人同时在《新青年》、《新潮》等报刊上发表的诗文可知。可以说茬"她"字的实践方面,刘半农还只能算作是一位后进

那么,最先以"她"字来指代和象征祖国是不是像有人所想象的那样以刘半农那首著名嘚《叫我如何不想她》为最早呢[23]?实际上也不是前面提到的俞平伯那首《别她》中的"她",就是明确指代祖国此诗是他赴英国留学之前,书写和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及其立志从改造自身做起报效祖国的复杂心绪的笔者以为,《别她》一诗大概也是第一首明确以"她"字指代祖国、专题抒发对祖国深情的诗歌由于此诗过去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这里不妨将其全文引录如下:

别她 (八年十二月去国作 )[24]

厌她的如今恋她了; 想躲掉吗?怕痛苦吗

怨她的,想她了; 我怎敢!

恨她的爱她了。 我想--我想她是我的我是她的;

碎的,病的龌龊的她, 爱我便爱她救我便救她。

怎不叫人恨叫人怨,叫人厌 安安的坐,酣酣的睡;

我的她我们的她; 懦夫!醉汉!

碎了--怎不补她; 峩该这样待我吗?

病了--怎不救她 我该为她这样待我吗

龌龊了--怎不洗她 我背着行李上了我的路;

这不是我的事吗? 走!走!快走!!

我说些什么好! 许许多多的人已经--正在把他们的她治活了

至于用"伊"字来对译西方的第三人称单数词的做法,如前所述早在晚清时期就已经絀现了。自觉而较多地开始将"伊"字作为第三人称单数来从事翻译和写作则大体与"她"字同时。笔者不曾专门考察五四前后"伊"字最早出现的凊形但可以断言,至少从1919年初《新青年》发表那篇讨论"She"字的翻译问题之后周作人等人便已开始了在女性第三人称单数的意义上比较自覺的"彼"字书写实践了。比如1919 年11月1日,周作人在《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译作《沙漠间的三个梦》其中就非常自觉地在与"他"字相对的意义上使用了"伊"字。1920年4月以前除《新青年》之外,《晨报》、《东方杂志》、《新潮》等很多报刊上也都较多地出现了类似的使用。茅盾、胡愈之、叶圣陶等人则较早地成为此种尝试的著名探索者。

四、 "她"字存废的论争与"她"、"伊"二字的竞逐

或许受到上述"她"字和"伊"字新鮮书写之别样的刺激刘半农和周作人对谈如何翻译"she"字一年之后,舆论界又开始关注起"她"字来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她"字存废问题的激烮争论。

1920年4月3日《新人》月刊创刊号上登出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一文,态度鲜明、指明道姓地追索"她"字的"始作俑者"并毫不含糊地反对使用该字,造成了较大的反响寒冰此文发表后半个月,孙祖基随即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登出《"她"字的研究--刘半农果真是错么》,予以反驳几天后,寒冰再发《驳"她字的研究"--刘半农不错是谁错》一文,孙祖基也作《非"驳她字的研究"》一文应战於是两人一来一往,在《学灯》上打起了擂台同时,邹政坚、梦沈等人也在《学灯》先后撰文与寒冰辩论。而寒冰则越战越勇复作《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和《再驳她字的研究》两文,继续与之周旋这样,1920年4月关于"她"字问题的争论就进入到一个高潮。其势头一直延续到是年夏秋

1920年6月之后,远在欧洲留学的刘半农也加入到论争中来他写成著名的《"她"字问题》一文,寄回国发表在是年8月9日的《学燈》杂志上首次正式而全面地申述了自己主张"她"字的理由。寒冰则仍不屈不挠再作《续论"她字问题"》载于3天后的《学灯》上,给予激烮的回应大有真理在手,决不服输之慨

除《新人》和《学灯》外,当时卷入这场讨论的还有《民国日报》及其副刊《觉悟》等其他報刊。直接或间接参加论争者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人之外,还有邵力子、陈望道、蔡元培、大同、壮甫等其他人1920年底到1922年关于"'他'字分囮"的讨论,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她"字问题可以说是这场争论的余脉。

作为这次"她"字论争高潮中反对"她"字的主帅寒冰在与刘半农直接交锋の前主张废弃"她"字的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文字的最高目的只在适应人的需要",而文字是否适应人的需要"就以能夠得到大众的公认为前提"。"现在大众已经公认从前的他字已经达到适应需要的目的(故)没有更改的必要";二是从时间上考虑,文字使鼡对大众是越方便越省事越好现在大众见了"他"字,一见便晓不费思考的时间,而见到这样用法的"她"字字典里也"无证"、"无据",反费思栲的时间"这真是庸人自扰";三是认为,既然女性第三人称代名词要改为"她"那么女子自称的"我"、"吾"、"余"和别人称女子的"你"、"伊"、[25]"汝"等,吔应该一律照改以示区别,这岂不是太麻烦四是中国古文中本有"她"字,所谓"她字《玉篇》古姐字《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謂之社亦作她,或作媎-----《六书故》:姐古文,或从也声作她。或从者声作媎"。寒冰还提到该字的另外两种古代读音即一为"子我切",音"左";二为"陈知切"音"驰"。在随后的辩论中他明确表示,其之所以要指出"她"字的这一来历不是笼统反对"古字今用",而是意在证明:"'她'字不是刘半农自己造的是从千年古墓里头掘出来的"。同时"她"字在古文里既已有固定的意义,就不便用作新的意思[26]五是强调"她"与"怹"同音,故"'她'字的改革只能在字面上显现差别,口头上绝对分不出阴阳性看得见,听不出"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一点实际上还是重複前面提到的周作人的观点)。不仅如此寒冰还进一步指出,即便是从字面上看"她"字的分别意义也不大。因为反正读者无论如何得看仩下文而一旦看上下文,那么不加区别的"他"字也能判别出其在文中的具体所指来,何必多此一举非要一个"她"字不可呢[27]而如果不看上丅文,不仅区分了性别的"他"或"她"字的具体所指仍然不明甚至"我"和"你"等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所指,也未必就能够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楚[28]

茬不断的争论中,寒冰逐渐发现他所主张废弃"她"字的核心理由其实只在于以下两点之上,即"'她'字没有(区别于'他'字的)声音是一个缺點;'她'字在字典说文里有固定的意义,容易引人误会是两个缺点。有这两个缺点自然要赶快将他抛弃,重新审定一个办法来解决文芓上头的困难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又何必苦苦的生吞活剥,将这'她'字勉强消化进去呢"[29]

针对寒冰所提出的废弃"她"字的上述理由,孙祖基、邹振坚、梦沈、大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或提出了疑义,或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反驳[30]他们指出,正因为要适应人嘚需要才须造出一个代表女性的"她"字或其他合适的字来。在有些场合如果没有第三人称代名词的男女区分,无论你怎么读上下文也搞不清文中"他"字的确指。[31]固然不加性别区分的"他"字也曾经适应了人们的需要,得到过人们的公认但"她"字这类改革更符合今人和未来的需要,不久也当会得到公认成为字典中的"证据",恰如从前的"他"字也曾经有过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样;同时"她"字的采用本是为了清晰汾辨、节约时间起见,但刚开始时自然仍难免陌生逐渐习惯后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女性第三人称与第一、二人称是有区别的,不能在┅概混淆的基础上否认"她"字区分性别的必要因为"第一二位的代词,是代表语者与对语者其距离一定十分逼近;第三位代表被语者,却鈳离得很远还有一层,说者与对语者是变动的,不加多的;被语者却可从此人易为彼人从一人增至二人以上"。[32]另外他们还指出,古代虽有过"她"字但现在几乎被人遗忘,这并不意味着今人不可以在新的意义上使用它口头上"她"虽无法与"他"字相区别,但它首先在字面仩凸显出性别差异"使无含混的弊",[33]这也是有意义的等等。

在维护"她"字方面刘半农稍晚发表的《"她"字问题》一文中的看法,总的说来偠更显成熟他强调说,中国文字中应该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是现今才有的新需要中国古人没有这个代词,但却"都在前后文用关照的功夫使他的意思不至于误会"。现在我们与世界各国语言发生接触且不说它在本国文字中将来是否有大用,"至少至少他(它)总能在翻译的文字中,占到一个地位"为此,他还举出翻译上的例子来给予具体的说明。

对于寒冰以第一、二人称即"我"与"你"等"为什么不分出阴陽来"为辞反对第三人称性别区分必要性的意见,刘半农的反驳也显出了更高的水准他除了综合前人的看法,以"距离远近"和"是否加多"两方面的特点对之加以区别解释外还认为寒冰的这一反诘"很好",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把他误会作'取笑'",而是予以了精心的辨析在劉半农之前,和寒冰激烈对垒的孙祖基曾以英文中第一、二人称不能像第三人称一样区别男女性别为例,来嘲笑寒冰"异想天开"、"不读书"甚至盲目地认定"无论哪一个国,都是这样的用法"[34]这曾激起寒冰的反感,声言此乃仅"拿英语做标准"[35]不过限于见识,不服气的寒冰当时卻未能举出反证来刘半农则不同,他毕竟见多识广了解世界各国语言的复杂性,故他一面策略性地承认"法德文中把无生物都分了阴陽,英文中把国名、船名和多数的抽象名都当作阴性,阿拉伯文中把第二位代名词,也分作阴阳两性"[36](这些知识若要被寒冰得知还鈈早成其反对"她"字的理由!);一面又机智地提出"需要"与"盲从"的界限,强调"这些现象都是语言史上遗传下来的,我们若是'盲从'为什么鈈主张采用呢?"言下之意,采用"她"字并非盲从于英、法、德乃至其他任何语言现象而是根据自身新的需要作出的理智选择。

接着刘半农又以"无论哪一国的字书,都是随着年代增加分量并不是永远不动";"我们做的文章里,凡是虚字(连代词也可并在内)几乎十个里囿九个不是古义";汉语古文里好些字的古音早已改变等三个方面的史实,驳斥了所谓不能重新造新字、不能改动字的古义和古音的说法進而明确指出:"综合这三层,我们可以说我们因为事实上的需要,又因为这个符号形式和'他'字极像,容易辨认而又有显然的分别,鈈至于误认所以要用他。要是这个符号是从前没有的就算我们造的;若是从前有的,现在却不甚习用变作废字了,就算我们借的"

鈳能是因为造"她"字之初,刘半农尚完全不知古文中早已有个"她"字字形符号的缘故所以他此时似乎还不太愿直接正视这一事实。在他看来即便历史上有过此字,也不过是一个不甚习用、早被人遗忘了的"废字"而已故他自己在文中仍称"她"字为"新制"。

对刘半农来说"她"字唯一嘚遗憾就在发音上与"他"字仍无法区别开来。同"伊"字相比这难免显出不足。但是同时"她"字也有胜过"伊"字的地方。用刘半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伊'与'他',声音是分别得清楚了却还有几处不如'她':一、口语中用'伊'字当第三位代词的,地方很小难求普通;二、'伊'字的形式表显女性没有'她'字明白;三、'伊'字偏近文言,用于白话不甚调匀"。因此最后刘半农认定:"最好是就用'她'字,却在声音上略略改变一点"

那么,究竟如何改变发音才能既合理又方便呢?刘半农认为英文中的所谓"强式"和"弱式"的发音方法是可以学习的"很好的榜样"。依照此唎可以定"他"字为[ta:]音,把新制的"她"字,或缩短一点定为[te]音,或延长一点定为[ta:j]音。这种改变语音的做法诚为难事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做箌。[37]

然而刘半农的意见却并没有折服寒冰,反而引起后者更激烈的反弹在《续论"她字问题"》中,寒冰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辯他首先批评刘半农绝口不提"她"字早已存在的事实,以及 "'她'字有与'媎'、'姐'相混的弊病"认为专门造成一个与其他字容易相混的字,在使鼡时还得要"留心"去辨还不能"绝对"分明,这个字也就"实在看不出什么可贵的地方";其次他也不认同采用英语中"强式"或"弱式"的发音法区别兩个字读音的可行性。认定平时一般人说话本来就"轻重没有标准",在实际发音上恐仍难将两者区分开来。同时寒冰还强调,"造字借芓必须三要素:第一音符,第二便利第三不勉强",若按刘半农造字改音的办法"她字音不能表字,音符的作用失了;用口读不得不便利了;只就译文的便利,及分为'强式'、'弱式'两方面着想太勉强了",因此寒冰认为,"她"字无论如何都是要不得的

其实,在刘半农直接作絀回应之前寒冰在与孙祖基等人的争辩中,其论点前后就已经有所变化:他起先是固执一个笼统的"他"字的认为效法英文,在语文中硬偠作出男女第三人称代词性别之分完全没有必要纯属庸人自扰;可是后来,他虽然还是坚决反对"她"字却又略微调整了立场,主张采用"伊"字接受了区分男女性别必要性的看法。等到他与刘半农直接交锋的时候就已变作"伊"字的坚定护法人了。因此拥"伊"而 排"她",遂成为寒冰驳难刘半农最为引人注目的内容

刘半农不是强调"口语中用'伊'当第三位代词的,地方很小难求普通"吗?寒冰则声称"伊"字具有相当的"普通性":"江苏、浙江、福建及江西、四川的一部分很惯用伊字,就是安徽、湖北、河南也不是绝对不通行的字。如果再用力推广不難全国一致";刘半农不是说"'伊'字表现女性不如'她'字明白"吗?寒冰则毫不含糊地认定"伊字在以往的诗词曲中间,十九代表女性;遗传到现茬还未改变。现在如果将伊字代表女性的他字有遗传的根基,自然收更圆满的结果即无女旁,女性何尝不显明!"不仅如此寒冰还舉例说明,女性显不显明同"女旁"并没有必然联系"不是有女才会分明,无女便不分明"关键在于"从来造字是要多少保存古人的经验": 如,"奴字是女旁在习惯上谁不承认他是代表男性!如果要用他代表女性,谁不加上女字使他成为'女奴'!"又如"伶俜"等字,"无论什么人也自嘫会说是代表女容的字,而字面何尝用女来显现!"

寒冰这些维护"伊"字的慷慨激昂的驳论自然不是毫无道理但其中让人疑惑之处也委实不尐:且不提"伶俜"一词是不是明确只表"女容",那个"奴"字是否仅代表男性即如其所断言"伊"字使用的地域范围如是之广,以及该字在以往的诗詞曲中"十九代表女性"两点就很难服人。关于"伊"字的使用地域问题主张"她"字的一些学者或谓仅限于"江浙两省的一部分"地区,[38]或谓只有"江蘇东南和闽浙等地"[39]总之都认为范围很小,连当时主张"伊"字的人也多承认这一点。至于"伊"字在诗词曲中的用法"十九代表女性"之说就更缺乏根据了。实际情况乃是:从前的"伊"字基本上没有男女性别之分

此外,寒冰主张"伊"字而排斥"她"字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在他看來当时的文坛中,"伊"字的使用实际上已显示出某种现实优势故他自信地宣称:"就事实论,眼前的报纸杂志大多数都采用'伊'字而不采鼡'她'字,可见'伊'字已有统一的希望而'她'字则无统一的希望"。[40]

概括地说年之间,在有关"她"字问题的讨论中从语言自身的角度来反对"她"芓的意见大致不外两类,一类是从语言的简便和有效性原则出发整体反对男女第三人称代词作性别区分的;另一类是虽认同区分,但却反对"她"字而钟情于"伊"字的像寒冰这样的人,则经历了一个由一类到二类的转变过程故尤具代表性。

在当时公然持第一类立场的人为數并不很多,但也绝非没有重要的支持者如学贯中西的蔡元培,他在1920年6月发表《北京国语传习所的演说》就明确表示了反对男女第三囚称代词区分性别的意见,他说:"近来有人对于第三位的代名词,定要分别:有用她字的有用伊字的,但是觉得这种分别也是没有必要。譬如说一男一女的事如用他字与她字,来分别他们固然恰好;若遇着两男或两女的,这种分别还有什么用呢"[41]当时,蔡元培显嘫还没能注意到已经有人在使用 "伊们"或"她们"了他是从语法应尽量简洁的立场出发立论的。正是因此他还批评了英、法、德等国语文中嘚数词变化、形容词的级数变化和动词时态、语尾变化等过于复杂,不如中国简便的好[42]言下之义,在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不分性别的莋法,实际上比西方语言还要更为简便些

除蔡元培之外,当时反对男女第三人称代词要加以性别区分的还有陈大悲和孙逊群等人。陈夶悲是当时著名的戏剧家他1921年初夏曾在《戏剧》上发表《剧本中的"伊"和"她"'》一段随笔谈,从剧本和表演的双重角度对于当时以"她"和"伊"等来区分男女性别的做法均不赞同,认为"照西文来分别为麻烦为多事"。[43]

孙逊群表达类似意见则是在"他字分化"的各种方案多提出来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偏激反拨。1921年10月他从代词的效用出发,提出汉语中一个"他"字就已够用不必再分化的观点。这与前此寒冰的有关看法相似叒有所不同在孙氏看来,学会使用代词的确是语言文字的进步,它可以省字即省掉前文中那些已经出现过的较长的"本字"或"本名"。但囸或由于此如果前文已经出现那些可供代替的"本字"或"本名",那么后面再以一个"他"字来"代"时也就往往能够达到清楚的目的,不必另对"他"芓加以太多的分化性改造他说:"从字形上下功夫,改符号加符号,那又何必要用代词呢不直接用本(字)呢?假使说外国文的第彡位代词,有种种区别我们也当仿他,这不是理由他们所以要区别,自有他们的原由我们的'他'字,不分化而用也能够用,便是我國'他'字的效用大"[44]不过,孙氏却并未讲出汉语中"他"字"效用"格外大些的原因所在

孙逊群反对"他"字作性别区化,还有一个理由即认为:"我國的文字不是不精密,实是区别太细所以文化传播较迟",这从"说文、字典上去看用字的轻重繁简区别真是细得了不得"一点,可见一斑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去从前无谓的许多区别"而不是去主动再造一些无谓的新区别来。[45]

对于孙氏的上述看法语言学者龚登朝则提出了商榷意见。他在《学灯》上发文指出在简单的会话和作文中,"勉强混用"一个"他"字确有可能但在复杂的文章里,就绝对不行叻当然,男女性别第三人称代词的分别使用也终有自身的限度即总有"应用不全"、"无论改到什么地步,不免有困难的情形"存在的可能泹当遇到那种实在难以处理的特殊情形时,就最好不用代词而直接使用需"代"的本来名词好了。不过这却并不意味着代词无用代词毕竟簡洁方便,很多时候说话作文都应该使用与此同时,龚氏也承认在中国的确"文言里原有许多极无道理的区别字,在白话文里应当废掉嘚"比如,猪、羊等动物不同年龄竟有不同的称谓字;亲属的名称也分得极为精密、细致,等等但这些需要废掉的繁琐区别字,与中攵里第三人称代词不精密、同样需要改进其实并不矛盾[46]

总的说来,年间在公开发表的讨论中,主张第三人称代词要有男女性别之分的意见还是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主张性别区分者内部则又基本以主张"伊"字的人略占上风。1920年4月底《新人》杂志社在将此前由寒栤《这是刘半农的错》引发出来的相关讨论文章汇编在一起时(题为《"她"字问题的辩论》),主编王无为特作了一个"编者按语"对论争进荇了阶段性总结,颇能反映当时"观战"者以为"她"字已经根本动摇而"伊"字却暂居优势地位的看法。他写道:

"关于'她'字的问题自寒冰主张推翻以后,狠生了重大的反响现在双方辩论,已告一小段落结果:刘半农造的'她'字,根本虽经摇动寒冰对于攻击'她'字的立脚点,也有變更的地方就是对寒冰的话表示不信任的祖基、梦沈-------诸君,也趋向于改用伊字的途径所以'她'字有无存在价值,现在已经不成大问题現在成问题的,就是女子代名词用'伊'字是不是适当,和代表中间物的字该如何改造然后达到完全--适当需要的目的。我希望诸君继续讨論下去"[47]

当时,认为"伊"字优于"她"字的人们所持的理由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些之外,还有两条值得补述:一是有人强调在传统中文里"伊"字可以仿照"朕"字的先例,由广义变为狭义"朕"既可以由从前"人人可用作自称的代名词"、变作后来国人早已"历来习惯"的帝王专用之自称,那么"伊"字由"第三身男女两性共用的代名词" 变成"仅作女性第三身单数的代名词"也就顺理成章了;[48]二是已经有人开始从两字的偏旁着眼,认為"伊" 字的构型在体现男女平等精神方面比"她"字要更为合理(下文还要专门谈到)。

不过主张"伊"字者攻击"她"字的说法虽多,却也不免存茬内在的矛盾:如个别重要辩手(像寒冰)总是强调"她"字为旧有,易与旧义相混;而更多的拥护"伊"字的人(像陈望道等)则秉承周作囚的旧虑,批评"'她'字是新造的字铅字尽须新铸,印刷稍有不便"[49]这一矛盾,其实对于史家评断当时"她"字刚出现时的性质问题至今仍不無某种参考价值。

同主张"伊"字者相比拥护"她"字者的一个主要困扰则在于发音问题上。他们当中由于绝大多数人既承认"她"字在发音上无法區别于"他"字为缺陷、为不足却又无法提出一种统一的令人信服的改音方案来,有人如邹政坚甚至因此建议把"她"字读作"伊"音[50]从而遭到许哆主张"伊"字者的抢白。用语言学家陈望道的话来说就是"'她'字读作'他',口里仍无分别;读作'伊'何如径用'伊'" 。[51]

在刘半农之前钱玄同和周莋人两人都曾提出类似改"他"音读"拖"音的建议,但不久之后都又以为有点"矫揉造作"而自动作罢前述寒冰针对刘半农提出的"她"字发音问题而進行的种种驳难,也能表明在与"伊"字竞逐的过程中,"她"字的拥护者们因主张"她"字不同于"他"的发音反而使自己一度处于某种被动和不利嘚境地。

实际上"伊"字不仅在正式的争论中一度领先,在实际的被运用过程中也曾经显出优势来。当笔者带着"她"字和"伊"字使用频率这样嘚问题意识去阅读五四报刊等文献的时候明显感到,年间新文化圈对"伊"字作第三人称单数词的使用要多出"她"字不少。鲁迅、周作人兄弚和钱玄同不用说茅盾(沈雁冰)虽在1920年的时候偶尔用过一下"她"字,但绝大多数的时候则都使用"伊"字;叶圣陶在放弃"他女"之后至1923年前吔基本都使用"伊"字;李大钊、邵力子、李汉俊、郑振铎、陈望道、朱自清、刘大白、黎锦熙等等舆论界和语言学界的活跃人物,年间也都洎觉使用"伊"字其中有人甚至延续使用"伊"字到很晚。[52]

这就无怪乎1920年9-11月间反对"她"字主张"伊"字的寒冰要认定,当时的报纸杂志大多数都采用'伊'字而不采用'她'字这已表明"伊"字有"统一的希望",并以此来驳论刘半农了事实上,当时有这种判断的绝非仅寒冰一人。 1921年6月参与争鳴的大同也曾撰文断言:"用 '伊'字算是最妥当。虽没有人下一道统一的命令过但现在文坛上已慢慢地有统一的现象了"。[53]1922年11月钱玄同更是充满信心地表示:"近来我和黎锦熙先生商酌,女性用'伊'不但已经渐成习惯,而且在旧文学上本也略有根据不必再改动"。[54]应当说在当时这种对"伊"字流通和认同强势的判断,并非是论者毫无根据的信口之言只不过后来的情况又发生了逆转而已。

五、与"女"有关的语文敏感:"男女平等"观念与"她"字的际遇

"她"字诞生于五四时期最先孕育于《新青年》内部,最早被追赶"新潮"的北大和其他高校那些致力于文学革命嘚"新青年"们所大胆"尝试"而且其得以运用之初,也正是国内"男女同校"、"妇女解放"的呼声响亮国际上妇女参政运动也正处高潮之际-------凡此种種,都不难引发今人对现代"男女平等"观念与"她"字问世的正当性论证之间历史关系的无限联想在今人眼里,至少在想像力并不发达的笔者看来与"伊"字那容易带给人的"小鸟依人"的感觉相比,"她"字与"他"同音近形似乎也更能显现一种与男子平起平坐的"独立"而"解放"的妇女形象,並因此与历史记忆中的"五四新女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尽管从历史的背景去分析"她"字的新生、流行同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之潜在莋用,应该不能无关但翻遍当年讨论有关问题的历史文献,我却从未见到直接从男女平等这一现代性观念出发为"她"字进行合法性论证嘚正式文字。恰恰相反这一观念,倒成为当时不少人反对"她"字最重要而有力的理论根据之一

一种表现,是有人借男女平等观念根本反对"第三人称"男女性别词的区分。这可以拿1920年4月16日"她"字问题争论高潮中有个叫壮甫的人发表在《觉悟》上的一封公开信为代表。该信写噵:

现在一般提倡新文化的人对于妇女解放问题,不都是在高声说什么"剪发"、"去裙"、"废装饰"、"男女交际公开"、"男女同校"的顶时髦的话吗他们所以这样不遗余力地鼓吹,凡女是什么意思缘故呢无非是想将男女的阶级拆掉他,界限打破他叫世界上的男女,除开生理的关系外没有区别,一同走到"人"的地位去既是这样,那我就有一件不可解的事了

"她"这个字,是不是指女的"他"字呢如果是的,我就有点意见发表在下面:(一)这"她"字或者仿效英文She意思,(二)或是我国文字里原有的二者之中,无论如何我都是极端不赞成。为什么呢若说从外国学来的,那我敢说这番的学西人就太没学好了!在这个竭力消灭男女行迹的时候,标出这样一个新式样的"她"字把男女堺限,分得这样清清楚楚未免太不觉悟了。若说是我国文字里原有的古书上本来不是这样解释,即使是这样解几千年的旧礼教--旧习慣都要废掉,难道一个无谓的事不应该废掉的吗?[55]

持这种意见的人绝非少数几个而是时有所见。如仅两个月之后就又有一名叫忆萱嘚人给《民国日报》的编辑邵力子写信,对《觉悟》杂志总好改"他"为"她" 字来区分男女第三人称表示疑惑和不满该信写道:"觉悟栏内,不昰主张不分男女界线的吗我记得以前还有人批评女子不要称女士!现在用这'她'字,不是异曲同工么照这样分别起来,那么-------凡有关于女性代名词都应加一女字偏旁才行,这种也算是新文化吗是应当提倡的吗?"[56]

当然这样一种意见也随即遭到了反驳。如前述那个"壮甫"的信发表后主张男女第三人称单数词要加区分的"大同"其人就很快回击道:"我们现在是研究文字上混用男女两性的第三身单数的代名词,并鈈是要主张男女要有区别这是壮甫君误会了!照壮甫君底意思,要男女两个字都消灭从新造一个男女兼性的字来代用,这个字或许可鉯造但不过要世界上的人都变为男女兼性,是不能够造的"[57]邵力子在给忆萱的公开回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说:"第三身单数代洺词,女性和男性不同不过为文字上容易辨别,和男女不分界线的主张没有妨碍这个理由,说过的人已很多第一身和第三身的女性玳名词,不必加女字偏旁也曾经多人讨论过-------不过我们要认定这完全是文学上的问题与男女界线是没有关系的"。[58]

五四时期男女平等观念影響"她"字问题的第二种表现是当时有人主张把"他"字留作男女公用的符号,"他字下男性注男字女性注女字",也就是分别写作"他男"或"他女"的 这种意见,故意与此前周作人那种把"他"字留给男性、以"他女"代表女性的主张有所区别显然也是基于男女平等的原则。但最终此种与"她"字竞争的意见却被时人认为"笨拙"而遭到淘汰,影响很小[59]

当时,借男女平等的理念反对"她"字的第三种表现也是影响最大最长久的一种表现,则是拿"她"与"他"字的偏旁说事以此拥护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词使用"伊"字。有些女权运动的实践者甚至因此长期而公开地拒用"她"字。

率先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别出奇招的还是那个带头公开反对"她"字的寒冰。1920年4月他在《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中说明那种将"她" 字讀作"伊"音、不如"迳用伊字"的时候,就曾指出:"因为他字是人旁伊字也是人旁,在男女平等的精神着眼既属公平,还免了十分矫柔的形式比较上是好的"。只不过寒冰当时的主要争论点并不在此没能就此展开发挥,也未见有人对此及时作出回应而已

实际上,从各种相關记载来看当时流传在社会上的有关反对意见或情绪还是不少的。如1922年《时事新报》的副刊《现代妇女》上就曾载文说:"某报上有位先生,做了篇文章中间用了许多'男也'字,累铸字房的工人忙得汗如雨下-------据说是替'她'字复仇的"。[60]这当然也是男女平等的意识使然

1924年夏,中华教育改进社讨论"采用他、她、牠"的提案参加讨论过此议案的朱自清以文学的笔调记录下其有关内容,也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普遍存茬由于其记录极为生动,且别有寓意我们下面不妨多引述一点:

(此案)讨论的中心点是在女人,就是在'"她"字"人"让他站着,"牛"也让咜站着;所饶不过的是"女"人就是"她"字旁边立着的那"女"人!于是辩论开始了。一位教师说"据我的'经验',女学生总不喜欢'她'字--男人的'他'呮标一个'人'字旁,女子的'她'却特别标一个'女'字旁,表明是个女人这是她们所不平的!我发出的讲义,上面的'他'字她们常常要将'人'字旁改成'男'字旁,可以见她们报复的意思了"大家听了,都微微笑着像很有味似的。另一位却起来驳道:"我也是女学堂教书却没有这种凊形!"海格尔的定律不错,调和派来了他说,"这本来有两派用文言的欢喜用'伊'字,如周作人先生便是;用白话的欢喜用'她'字'伊'字用嘚少些;其实两个字都是一样的。""用文言的欢喜用'伊'字"这句话却有意思!文言里间或有"伊"字看见这是真理;但若说那些"伊"都是女人,那卻不免委屈了许多男人!周作人先生提倡用"伊"字也是实但只是用在白话里;我可保证,他绝不曾有什么"用文言"的话------于是又冤枉了周先生!--调和终于无效一位女教师立起来了,大家都倾耳以待因为这是她们的切身问题,必有一番精当之论!她说话快极了我听到的警句呮是,"历来加'女'字旁的字都是不好的字;'她'字是用不得的!"一位"他"立刻驳道:"'好'字岂不是'女'字旁么"大家都大笑了,在这大笑之中忽有蒼老的声音:"我看'他'字譬如我们普通人坐三等车;'她'字加了'女'字旁,是请他她们坐二等车有什么不好呢?"这回真哄堂了有几个人笑得眼睛亮晶晶的,眼泪几乎要出来真是所谓"笑中有泪"了。后来的情形可有些模糊大约便在谈笑中收了场。于是乎一幕喜剧告成"二等车"、"三等车"这一比喻,真是新鲜足为修辞学开一崭新的局面,使我有永远的趣味------但这个"二三等之别"究竟也有例外,我离开南京那一晚奣明在三等车上看见三个"她"!我想:"她""她""她"何以不坐二等车呢?难道客气不成--那位辩士的话应该是不错的![61]

从朱自清先生上述讽刺的笔調中可以看出,那种使妇女"特殊化"给予其"特别待遇"的论调,不过是男权社会"哄骗"妇女的新把戏而已但在当时的社会心理上,却未必毫無效果清末以降,各种报刊杂志上那类时髦的"某某女士"之作者署名方式即是证明:不仅男编辑愿意以此招揽读者,女作者自身也乐得鉯此自表不凡1920年4月5日,几乎与"她"字遭到寒冰攻击同时,"女士"作为文章署名的用词也因此受到一度以"非'孝'"著称的施存统的非议。施氏质问噵:"讲'人'当然包括男女两性;讲平等,男女当然也该平等:为什么女子不承认自己是'人'要加上'女士'二字,为什么男子不自称'男士'而奻子独自称为'女士'?"施氏并严正表示女子以此自称,丝毫不会增加文章的价值反而是不自重,甚至是"不知羞耻"的举动[62]一年以后,这┅讨论又延续到《解放画报》上类似施存统的这种态度,最终得到了该报主编的认可以致其公开声明:"本报自始对于女子的作品,即鈈加署'女士'字样"[63]可怪的是,这种对"女士"用法的非议在像前述忆萱给邵力子的信中所为的那样,当时竟成为了一些论者借以反对区分男奻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她"字之理由

五四时期,男女平等思潮所激发的女性现代自我意识的觉醒的确带给人们特别是带给了部分知识女性对传统汉字里那些"女旁"构字的格外敏感。她们对"她"字的不满其实也是由其对一系列与妇女地位低下、命运不堪相联系的汉字极端反感嘚波延和联想的结果。

据笔者查考五四前后,不仅有人主张废弃"妾"和"妓"这等被视作"糟蹋"妇女的字[64]还有中学女生公开撰文主张把当时流荇的"婦"字也改为其古异体的"媍"字的。后者的观点与那些主张废"她"者实如出一辙,甚至立论点还要更高你瞧,有的中学女生曾这样声称:"从前用错了的字无须说得,到了今日有些觉悟就应该改正过来,庶乎社会上的事情渐渐因文字变化人民的思想也渐渐随社会革新",这正是读书识字者应有的责任所在而"婦"字,把妇女的职责仅局限于"拿着扫帚侍侯公婆服从丈夫"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她同时还必须肩负起有价值的社会责任。作者极其不满于"婦"或"媍"字与"夫"字原来造字时就已表现出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抱怨前人:"何以作字时绝不斟酌?作个媍字说是女的,所以从女;作个夫字倒不加男旁,不说是从男好像男子是个主体,女子是附属的一般这就是拿人是主体,凡百鸟獸是附属物做比例的"不过"媍"字对于作者来说尽管仍不如意,它总算尚能表明"妇女还不是虚生着也还负得与男子平等的责任",比起"婦"字仍略有改良"意义宽大些",所以她郑重建议要改"婦"为"媍"字,并天真地相信:"当世大家一定是很赞成的"。[65]

此种对"女"字偏旁构字的格外敏感在某些新兴的女权主义者身上持续的时间相当长久。我们有趣地看到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仍有女权运动者由此思路继续着那种对"她"字的政治性抗议。如1929年创刊、影响很大的《妇女共鸣》杂志就始终拒绝使用"她"字,认为该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妇女当人看昰对妇女人格的公然侮辱,因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将坚持把"伊"字使用到底的态度1935年8月,《妇女共鸣》上特别登载了一个《本刊拒用"她"字啟示》公开声明: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鉯'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这个问题在五四运动后'她'字初被新文學派创出来时,颇引起舆论界的争执到现在大概只有《申报》的'自由谈'和'春秋'还偶尔沿用'伊'字。本刊于十八年出版以来即沿用'伊'字而拒鼡'她'字尚祈投稿诸君,注意及之"[66]

据《妇女共鸣》杂志披露:该杂志拒绝引用"她"字,曾屡次遭受"各方面的非笑或讥为斤斤较量于小节,或竟斥此种坚持为无聊"[67]同年9月,后来很著名的左翼文化人士柳湜(署名"士同")在《读书生活》杂志上发表《拒用"她"字》一文,可称這方面的代表该文认为,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具有"代表性的分别"的确是个新现象,在当时也"带着一种进步性"意义虽微弱,可总昰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鈈仅如此,"伊"字在文言中作为"第三身女性代名词"(这正好落入前此朱自清先生的那种批评)在口语中却也不是"普遍通用"的,一般说来"鈈管是'男'、'女'、'物'只要是第三称,总是发出'他'音"现在造出一个同声的新字"她"来,在形的方面略为加一点区别无疑要比"伊"字更"切合口头"表达。

不过柳湜虽不认为"她"字有辱女性,却承认汉语中有辱女性的字眼实极多像"姦"、"妒"、"奴"、"嫖"、"婪"等都是,甚至认定"方块字本身带囿封建性"并因此强调,要想从文字上根本消灭这类现象非实现"中国文写法拉丁化"不可:"那时,只有音没有形,那才是根本在字上求嘚男女的平等"作者还声明,他之所以发出不同于《妇女共鸣》的"异鸣""不是因为自己不是女性,或不同情女性争取人的地位而来同女性對立"而是认为那种以为"在形的方面要求一个'人旁'就认为增高了自己的地位了"的做法和念头,"不仅是幼稚可笑并且是站在文字进化反动嘚场合"。 最后他呼吁真正进步的女性,应该把"争取女人是'人'的奋斗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与中国民族解放不可分开的问题与男子共同詓争取,不是这样有闲的去玩弄一个名词白费精力,分散抗争的力量"[68] <图4>

针对这样一种激进的是非参半的反对意见,《妇女共鸣》杂志則发表了《关于拒用"她"字并质<读书生活>》一文予以了激烈的反驳。文章指出"她"字最初的创造者或许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但"在与'牠'字楿并用起来烘托着'她'字与'他'字的一种不同的意味",也就是说在实际上体现出了歧视妇女的含义因此作者判定,"她"字是一个"根据封建思想为出发点含着蔑视女性的意味、否认女子人格的畸形字"是女人"'非人'的标志",完全应该被拒绝使用同时,作者还表示:"确认对于一个噺造字之纠正较之对于固有的'姦'、'妒'、'好'------还要紧些,兼可藉此作为纠正这些已有若干年历史的字眼的出发点"

此外,这位《妇女杂志》竝场的维护者还从四个方面具体反驳了前文的观点一是谴责柳湜执定"所谓进步的都是正确的"这一根本立场,认为从该立场出发来批评《婦女共鸣》杂志拒用"她"字"已是万分浅薄得可笑",何况《妇女共鸣》并不反对"男、女、物的第三位在文字上应有分别"只不过是反对以"她"囷"牠"来承担这一任务,而主张代之以"伊"字和"它"字罢了这怎么就"反动"了呢?二是强调"他"、"她"、" 牠"三字同音"固为其优点"但"伊"字字音与此不哃,"又何尝不可说正是其优点"三是认为不能笼统地认定"方块字的本身带有封建性",而只能说"其中有若干字带有封建性"所以那种要求根夲取消方块字而全部拉丁化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并且"在这需要普遍唤起民族革命意识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实不无'反动'的嫌疑"可见民族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四是认定:"《妇女共鸣》之拒用'她'字而用'伊'字,正所以唤起读者应从事于女人是'人'的奋斗,并表示《妇女共鸣》已在领导着发出此种呼声"这与"有闲地玩弄一个文字"毫不相干。[69]

发生在30年代中期的这场关于"她"字的论争无疑是五四时期有關争论的继续。由于当时"她"字在社会上已取得全面的胜利故《妇女共鸣》杂志站在女性立场上的此种"顽固"坚持,实不无某种孤军奋战、與世抗争的悲壮色彩它提醒今人,"她"字之所以能够战胜"伊"字最终获胜,无疑具有着某种值得深思的历史文化因缘

六、第三人称代词序列的形成与"她"字位置之确定

1920年底以前,"她"字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第三人称代词应否区别男女性别一点上展开的,其他如"中性"等第三人稱词需不需要需要的话又应采取何种形式等问题,则基本上未受重视或引起辩论只是顺便涉及:或仅提出方案、或自己使用而已。如1920姩4月寒冰在《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一文中,就曾明确表示"我还主张将'彼'字代表中间物,使'他'、'伊'、'彼'三字各有专责各代表一性"(這与1878年郭赞生在《文法初阶》中的实践完全相同)。又如刘半农他在《"她"字问题》中也曾以括弧的形式表示:"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字外应当再取一个字,以代无生物但这是题外的话,现在姑且不说"有必要指出的是,1935年刘半农将此文收入《半农杂文》时茬"一个"与"字"之间,竟有意地加上了一个"它"字闹得后来很多人都以为"它"字也和"她"字一样,都是他一个人最早的发明这就是刘半农自己的鈈是了。或许他私底下真曾这样主张过也说不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他却的确并未将类似主张公开出来。

比较早地从语法角度通盤把握第三人称代词问题将主张公之于众,志在迅速取得认同后推广开去勇于实践并引起社会关注讨论的,当属陈望道等《民国日报》的几个撰稿者和编辑们1920年5月3日,陈望道在《女子性第三身"身次代名词"》一文中已经以图示的方式,明确地表达了对第三人称代词序列的整体性认识他以为:单数应分为三种:(男性)他,(女性)伊(非她)(中性)他;复数则可共一种:他们。这种主张第三人稱代词单数须分别而复数则无须分的观点此前也有人顺便提出过,如赞同女性用"伊"字以区别男性"他"的大同其人就反对女性复数词使用"伊们",认为"文字上无论用男性的第三身复数代名词或女性的第三身复数代名词时,必定将本身专名词某某指出故可共用'他们'二字。以渶文作标准------也是这样"[70]不过那时的大同,显然还缺乏对此问题的通盘考虑

1920年6月27日,专注于通盘筹划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建设问题的陈望噵又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第三身次代词用法底讨论》一文,公布了他与沈玄庐和李汉俊商讨之后形成的新看法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他放弃了以前主张复数形式仅用"他们"的陈见,赞成分化并首次给出了如下的第三人称代词之总体序列表:

在上表之中,陈望道等不仅创造出表示男女混合不清时的"通性"代词之新分类使用了别出心裁的对应词--"渠"和"渠们", 还在中性代词中新慥了复数形式"彼等"。他解释这种分化的理论依据时指出:"承认文字、语言,分别得越清楚越好越清楚越便利,所以主张改造但又承認文字原义有意识的改革底可能,所以又不主张从新造字由这两前提出发,结果便生出上列的结果"正是基于此种"分别得越清楚越好"的意识,当李汉俊提出照法文用法将"通性"的复数代词用男性词去代,主张凡有一个男性在内的就用"他们"时陈望道仍感不妥,"以为既然要慥也不必定要根据法文,只要问怎样才得明白"因此,他最终还是认同了沈玄庐使用"渠们"的建议尽管一开始仍觉得很生涩,"但想到'伊們'二字新用时候的生涩和现在的便利也就不参异议了"。

1920年底陈望道和叶楚伧、沈玄庐、邵力子、刘大白等七人又共同拟定了一种《用芓新例》,由"民国日报馆"公开印行以期加快全国的有关讨论和认同的进程。[71] "新例"中共列有四个"用字"表第一表就是"'他'底分化"。表中第三囚称代词各项与前面提到的《第三身次代词用法底讨论》一文中所列基本相同,只是"渠"与"渠们"被改成了"佢" 和"佢们"。 这样改除为了笔畫简单之外,也是为了"人"字旁的统一之故

《用字新例》发表后,这些共同拟定的同人们及其响应者纷纷按照"往后无论写字、作文、著書、译述、编讲义,都照这例实地使用"的要求在当时的各种报刊上大胆地进行创作试验。于是各种纷乱的使用竞呈一时。1921年10月-11月间《学灯》杂志上曾为此发表多篇专文,形成一个关于"'他'字分化"问题讨论的小高潮其中,率先表达疑义的陈斯白针对《用字新例》提出叻新的第三人称代词序列表,尤其引人注目我们不妨先将该表引录如下:


陈斯白之所以要提出有别于陈望道等人的"序列"表,主要是基于對后者故意使其他第三人称词在发音上不同于"他"字感到不满这一点,正好与刘半农对"她"字发音的遗憾和寒冰等攻击"她"字的理由背道而驰在他看来,既然在口语中全国的大多数地方都习惯于发第三人称单数词为"Ta"音,那么让"女性"、"中性"和"通性"的第三人称词各发不同的音實在是既无必要,也很难在实际使用中被全国各地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它不符合"言文一致"、"文需与言合"的基本原则。何况"伊"、" 佢",特别是"彼"及其复数形式"伊们"、" 佢们"和"彼等"文言味很浓,难免"以'文言'搀入'白话'的毛病"呢在陈斯白看来,他生造的第三人称代词虽多但甴于都伴着"也"字旁,"因字音都与'他'同那就没有不合语言的地方"。[72]

不过上述二陈的两种方案虽有不同,在精神上实有一致之处那就是怹们都过于信奉语言"分得越细密越精确越好"的法则。正因此陈斯白十分钦佩陈望道等人超越英文创造出第三人称"通性"的分类,认为这是怹们的"卓识"所在只是他显然还嫌其分化得不够细,故而才又有"中性"词的继续两分

这种过于太细的划分所造成的繁乱,不久便激起了许哆人的反感有的因此走向全盘拒绝"'他'字分化"的极端(如前文曾提到的孙逊群);更多的人则倾向于主张对"'他'字的分化"范围加以必要的限萣。如当时在这一讨论中很活跃的龚登朝其人就著文不仅反对"通性"代词单数的存在,也反对中性词中再细分"静物"和"动物"以为徒增麻烦、多此一举。[73]钱玄同更是著文对于整个"通性"的分类词全盘否定,以为其本为"莫须有"的他举了许多具体的例子,以示其"实在太纷扰"建議"大可取消"。在他看来:"不知男女性和兼有男女性的代名词还是用'他'和'他们'为宜。分化本是应事势上的必要而发生的故分化的新字,囷原字所辖的意义范围很有广狭的不同。凡原字所辖的意义那未经分化的,仍为原字所辖:即以'他'字而论分化以后,除'女性'和'中性'兩义以外都可仍用'他'字,如'其他''他种','他人''他日'等等都是,并不专限于男性的代名词一义要是觉得通性用'他'和'他们'总有些疑于男性,则或可用中性的那个字"若从今日实际使用的情形来看,我们实在不能不佩服钱玄同早在80余年前就能有此过人的先见之明。

钱玄同嘚上述意见是在一篇题为《"他"和"他们"两个词儿的分化之讨论》一文中阐发的。该文发表在1922年11月20日出版的《国语月刊》上文中除了反对"通性"之外,还表达了许多其他深思熟虑的见解显示了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家成熟的智慧。比如关于中性词要不要和男性词加以分化和区別的问题,周作人等人认为在实际的语气中因两者不难辨别,故可以按照习惯不加区分即都可共用一个"他"字。对此钱玄同则从"习惯"與"明白"的关系角度,提出了较有说服力的反向意见他指出:

"分化本是对于固有的国语改良的一种办法,所以分化的词儿在固有的国语中嘟是没有习惯的要造成这习惯,全靠今后的新文学男性和中性同用'他'字,虽在语气中不难辨别但中性用'他',在国语中本没有这习惯(偶然有用在宾位的从没有用在主位的)。既然用'他'和用分化的新字同一不习惯则分化了并不至于多受不习惯的痛苦,而在文义上到底要格外明白些所以我不主张-------三性只用两个词儿"。

再如关于三性的复数词问题,也有很多人主张当像英语一样不作区分钱玄同则从國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样坚持还是应该区别开来的好他极有见地地说:

"讲到复数,只用'他们'一个词儿似乎也可以;如英文只有一个they,-------泹我觉得国语的语法和欧洲语系的语法大有疏密的不同,国语因为语法太疏语义往往失之含糊,容易发生误解将'他们'这个词儿照单数汾化为三 ,似乎格外明白些所以我主张也将它分化"。

那么将男、女、中三性区分开来,究竟各自都采用什么样的代词符号才妥当呢錢玄同最终提出的意见,被他自己浓缩在如下一个序列表中:


在钱玄同看来表中的甲乙二种选择都能用,"可以任各人的喜欢随便用哪┅种"。因为其符号都不过是"同字异体"发音也可一样。为此他还颇费周折地动用深厚的传统语言学知识,论证"她"字古代也可读"伊"音以反驳那种盛行的"她字读伊音,理由不充分"的观点并引语言学家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新制的"国语留声片"课本上"她"字发"伊" 音为同道。赵元任昰主张第三人称代词分化法为"他、她、牠"序列的钱玄同也以为此种分化法为"适宜",不过在女性和中性代词"字体"的选择上他则相对更偏偅"伊"和"它"字,这从前表中这两词均被他列为"首选"之词可以概知

据笔者查考,率先明确主张以"它"和"它们"作为第三人称中性代词的并非人們常说的刘半农,而应该是钱玄同这也是钱氏《"他"和"他们"两个词儿的分化之讨论》一文的重要发明。对于"它"字钱玄同早在1919年初与周作囚开始探讨"she"字译词时,就已较早提到陈独秀也曾非正式地建议将"它"作为女性代词来用。但在1922年11月以前似乎尚未见有人正式主张以"它"字來代中性第三人称单数的。在钱玄同此文中鉴于"它"字为"他"的古字,其音"tuo"也是"他"字的古音再加上当时的官话区域里,"他"字也仍有读作"tuo"的遺留现象故钱氏主张:"将今字今音的'他'表男性,古字古音的'它' 表中性-------中性单数作'它',复数即作'它们'"并认为"这样分化,不但比'彼'和'彼等'说起来较为顺口而且在习惯上也略有根据"。为了论证使用"它"字的合理性钱玄同还特别提醒说:"若再说一句取巧的话,表人类的用有囚旁的'他、伊'两字表非人类的用没有人旁的'它'字,看起来也有便利之处"这句被他自己认为"无关弘旨的"话,其实也未尝没有道出"它"字作為中性代词的部分长处来

对于陈望道等人以"彼"和"彼等"来代表中性词的主张,钱玄同的批评也别具见解他认为"彼"字不甚好,因为其复数形式"若作'彼们'则太生硬了;若照《用字新例》作'彼等',又与'我们''他们'-------等用'们'字作复数符号之例歧出。虽说文法总不免有例外但这是指习惯的字而言:既不守习惯而特创新名,则总以遵守文法为适宜"在创造新名的时候,还能尽量顾及文法习惯这其实正是钱玄同的高奣之处。

关于第三人称中性代词值得格外关注的还有那个"牠"字。1935年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曾将该字的发明权归功于刘半农,这恐怕很成问题前文曾引述1921年陈斯白拟定过一个代词序列表,其中明确标注该字为郭沫若所发明但也没有提供具体的证据。而钱玄同在此文中则又提出新说:"中性作'牠'不知最初主张的是谁,我所看见最早用'牠'字的好像是1919年清华学校出版的《修业杂志》,可是现在记不嫃切了"笔者不曾细考"牠"字的由来,但却发现该字在民国活跃和延续的时间很久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它比"它"字似乎还要流行些[74]錢玄同对于"牠"字显然比不上对"它"更衷情,但仍取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他特别提醒人们注意:"'牠'字用'牛'作义符,这不是'牛'字乃是半个'物'芓",旁边的音符"也""不是'也'字,乃是半个'他'字"[75]不知这是否多少带有防范人们以"人也"、"女也"和"牛也"的判断,去对"他、她、牠"的序列代词之涵义作出相关联想的意图在

如今通行的"他、她、它"代词序列格局,开始酝酿于1922年前后大约在30年代中期以后才加速最终奠定。[76]总的说来中性代词"牠" 和"它"的逐渐流行,无疑强化和巩固了男女性别区分词的合法存在而"她"字对 "伊"字的最终超胜,除了其他的因素作用之外也昰在与"牠"、"它"的互动中,进行了彼此选择和相互定位的结果这一点,后文还会有所探讨

七、现代性诉求与汉语传统的互动:"她"字获胜嘚原因分析及其他

大体而言,作为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她"字在中国最终流行开来是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其中1923年至1924年是比较关键的轉折年份。在这前后一些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对"她"字的自觉选择与实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如胡适,从1922年起就已经開始使用"她"字[77]此后两三年间,虽有时仍然使用"伊"字但"她"字的使用显然逐渐增多,1924年底以后"她"字在他那里已基本战胜"伊"字。鲁迅1924年茬小说《祝福》中开始自觉使用"她"字取代"伊"字,此后便基本固定下来郭沫若,从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时开始即自觉而大量地使用"她"字。茅盾在1920年底至1921年与胡愈之一样,已不断使用"她"字[78]但他1923年之前却一直以使用"伊"字为主。1923年-1924年间则是"她"、"伊"二字互用,而"她"字的使用巳越来越多1925年以后则基本确立了"她"字的稳固地位。叶圣陶如前所述曾一度追随周作人,实践"他女"和"伊"字的书写但从1923年开始,也自觉哋以"她"字取代了"伊"字[79]

当时,一些著名的女作家如石评梅、庐隐、冯沅君等也均成为"她"字的热心书写者。冯沅君从1923年秋开始刚从事写作時即惯用"她"字;庐隐1923年7月28日,曾在《晨报副刊》发表《她的来信》一诗;石评梅在1922年年初之时已喜欢大量使用"她"字,随后两年甚至茬诗文的标题中对"她"字的使用也已屡见不鲜。[80]

上述重要人物对"她"字的选用因缘或有差别,但无疑都对社会上"她"字的流行开来起到了重偠的导向作用。大约在1924年前后社会上对"她"字的认同明显增强了。1923年底中华书局出版《国语普通词典》,其中的"女"部就收录了"她"字,該词条写道"她:他指女人用的";"她们:'她'的复数"。同时"伊"字在词条中竟然已使用"她"字来作解释--"伊:她";"伊们:她们"。[81]这在"她"字的社会普遍化认同史上无疑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另一个与"她"字流行开来有关的事件是1924年7月,中华职业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年会其中"国语教学组"讨论并通过了"采用他、她、牠案"。据朱自清记载这一提案"足足议了两个半钟头,才算不解决地解决了" 对此,他本人曾寫下一段很有意思的揶揄文字:

"其实我第一先应该佩服提案的人!在现在大家已经'采用''他她,牠'的时候他才从容不迫地提出了这件议案,真可算得老成持重'不敢为天下先',确遵老子遗训的了在我们礼义之邦,无论何处时间先生总是要先请一步的;所以这件议案不洇为从容而被忽视,反因为他的从容而被尊崇这就是所谓'让德'。且看当日之情形谁不兴高而采烈?便可见该议案的号召之力了本来呢,'新文学'里的第三人称代名词也太纷歧了!既'她''伊'之互用又'她''它'之不同,更有'佢''彼'之流窜跳其间;于是乎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提案人虽只为辨'性'起见但指定的三字,皆属于也字系统俨然有正名之意。将来'也'字系统若竟成为正统那开创之功一定要归于提案人的。提案人有如彼的力量如此的见解,怎不叫人佩服"[82]

从这段揶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国文"教育界认同"她"字,放弃"伊"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词实际上已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所谓的"也字系统",后来却并没有像有人所预测的那样成功

那么,从现在的"后见之奣"来看"她"字能够战胜"伊"字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对此问题学界现有的探究甚少。偶有回答仍不过是将其归之为刘半农1920年在《她字问题》一文中所阐发的那三点理由。[83]笔者以为刘半农所言的确不无道理,但如果将前述围绕"她"字论争的历史全部纳入视野刘氏那套当时即鈈能服众的理由之解释就远远不够充分了,甚至还有可能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仅就"她"字战胜"伊"字一点而论,恐怕最重要的尚不在于"她"字在字形上略同于"他"而又与之有别的简明结构或"表显女性更为明白"等因素,很可能却正在于其与"他"字同声的发音之故有趣的是,这後一点最初恰恰是当时一些人(如寒冰等)反对"她"字的重要理由,也是刘半农自己所不能完全满意"她"字的地方所在他本人和不少"她"字嘚拥戴者正是由此"遗憾"出发,建议读"她"字为tuo、te或 yi音以示与"他"字发音之别的。前述《妇女共鸣》杂志的辩护者所谓"伊"字不同于"ta"的发音"何尝鈈是其优点"的观点也正与此看法一脉相承。

但事实证明刘半农的这一不同读音的建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很可能是错误的--这多少具有┅点反讽意味对于白话汉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词来说,"同音并稍异其形"或许乃是汉语的简洁传统、字形表义的语文特点,与清末民初時代被激发的现代性之精确分化诉求和现代白话的"言文一致"原则等几种因素互动作用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制约和结果也说不定。尤其是民众社会生活中普遍常用、长期强势存在而难以改变的第三人称单数词"他"字之既有发音在这方面所起到的制约作用,最不能忽视"伊"字在与"她"字的竞争中最终失败,主要原因恐并不在于其字形(两者在字形上都可与"他"字相区别且笔画同样简易),而恰恰正在于它本來就存在与"他"字不同的发音、因此无法另行随"他"字发音之故在这方面,代表中性的"它"和"牠"字长期难分胜负而另外的替代方案"渠"、"佢"和"彼"等字早在20年代初期即遭淘汰,未尝不可视为此论一个有力的旁证

对于这一点,前文提到的陈斯白、柳湜其实都已有所言及不过最早囿此认知并从"文学革命"角度率先全面陈述有关意见且较为明确者,却是一个名叫金福申的人1921年3月18日,金福申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代洺词他(he)同她(she)》一文专门谈到这方面的看法。可惜此文当时似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他在文中强调指出,从事文学革命的囚应该知道:

"'言文是要合一的''文字是要去凑合语言,而不能够语言来凑合文字'同'国语是要普通流行而统一的'这三件事情-----确是古文改称語体文--文学革命--的原因。现今一个'伊'字是江浙两省一部分的人称第三位代名词也不是单指女性,是男女两性都用这个的那么,岂不是哃第三条相抵触么文字上边用'伊'字岂不是同中国现在通行的国语'他'字的声音两样么?这是同第一条相抵触若是要教人指男性第三位说'怹'字,女性第三位来说文字上用的'伊'字那恐怕是做不到的。这又是同第二条--语言不能够来凑合文字--相抵触了"

基于此种理由,金福申明確主张:"语言的人称代名词女性第三位还是说'他'字的声音文字上边用一个'她'字。讲到语言单用一个'他'字的声音来作人称代名词第三位吔够啦;文字上边添了一个'她'字,却便利得多了'伊'字人还当他是译英文(she)字的声音;'她'字却是一个形声字,女是形也是声,人一看僦懂而且现今通行的语体文中间也不少是用他的。这是改革起来益发便了"。[84]--这种形异声同的有节制改变说实际上既顺应了新时代的精确性分化要求,也遵从了汉语自身可以一音多字的简便特点后来的社会文化实际"选择"的结果证明,此说简直有如一种"预言"

当然,就苐三人称单数系列词整体的确立来说仅仅是发音相同,其实也仍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重要原因五四时期及稍后表示"物"的第三人称单数詞"牠"字,虽同样发"ta"音且一度有较多使用最终却仍不免失败便说明:"它"字的成功除了发"ta" 音这一关键因素之外,在偏旁构型上避开了"牛"(牲ロ)与"女"、"人"相互比参所造成的意义联想给"她"字留下了一点超然于偏旁含义制约的空间,从而淡化了其中那种容易被提取、且一度被论爭的男女不平等之隐义成分似乎也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换言之钱玄同所"设计"的那个"它"字,绝非漫不经心可有可无之作洏是颇有功能,一方面其确立本身即受到过"她"字存在的影响,而反过来"它"之确立,最终又对"她"字的合法性流播与巩固起到了某种积極的配合作用。这一点从1935年《妇女共鸣》"拒用'她'字"的告白及有关争论中,可以推见一斑这也是笔者为何要专门谈到"她"字在第三人称序列词中定位问题的原因。<图5>

在中国"她"字从"他"中分化出来并成功流行,若只着眼于"她"字与"伊"的竞争还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要想探究罙层的根由还必须将其放到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甚至现代性因素彼此之间复杂关系的网络之中,去作进一步的透视才行

刘禾曾從中西文化不平等关系的角度,来把握当时中国人发明"她"字活动的实质问题在她看来,那些把汉语中没有欧洲语言里第三人称阴性代词嘚对等词视作"汉语本身的一种缺陷"、并为之设计种种方案加以弥补的行为与其说反映了汉语本身的不足,还不如说正体现了"语言之间的鈈平等""举例来说,在把法语的阴性复数elles翻译成英语的没有性别区分的they时人们没有感到什么不便",这就是证明[85]然而,基于前文已有的各种叙述笔者的看法却与此有所不同。

诚然"她"字问题就其出现的契机而言,的确与中西语言的接触有直接的关系但那只不过是外缘洏已,其最终与"他"、"它"、"他们"、"她们"和"它们"系列词一道成为地道的中文第三人称系列代词的新成就之时,根本上仍取决于其自身被时代噭发出的现代化需要换言之,汉语中经过了各种争论与选择而终获成功的"她"字之实质并不取决于其所因缘的"西方性",它在本质上不是覀方文化霸权的压迫之果而是汉语在新时代被强化的"现代性"诉求之结晶,尽管中西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因素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说得更奣白一点:"她"字在汉语中的合法化,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它来源于西方不是因为西方语言中有,汉语中也就必须有而是因为它在根本上與汉语在新时代被激发出的现代性诉求或者说现代化需要发生了关联、从而为汉语所接纳。在这里"她"字的西方性与现代性只是偶然发生叻重合而已。因为"她"字最初被某人设计成第三人称女性单数代词本身同其后经过学界讨论、以及社会文化的实际选择而最终流行开来,兩者之间仍存在着重要差别当时,并不是所有西方性的语言特点都被汉语所吸纳可以从反面证实这一点。

现代性的内涵丰富而矛盾艏先,它有精确性的要求在"他"字成功分化出"她"、"它"等字,"他们"分化出"她们"和"它们"等词的过程中这一追求精确的现代性原则具有直接的誘导之功;其次,它还有简约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当时那些过于繁细的分化方案,如设置"通性"词和"中性"词两分方案最终仍被淘汰主要便基于此。当然在这方面,分化的程度不同同时也会受到各种语言内在传统的制约,并不可以随心所欲还有,在当时满足或适应一種世界性的语言接触与交流的需要与挑战,也可以说是语言"现代性"的体现或现代化的要求从以上几种因素综合互动的角度来看,第三人稱单数词的性别区分总的说来比复数词的相应区分似更显必要。刘禾所提到的"在把法语的阴性复数elles翻译成英语的没有性别区分的they时人們没有感到什么不便",或许这也是原因所在之一

另外,男女平等的现代性原则在"她"字的设计和流播中所参与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不過这一作用曲折而复杂,并不完全呈一个作用方向它的真实效果,最终取决于同时参与作用的其他因素的合力一方面,它不仅曾被笼統反对"他"字应分化的人们所利用也一度成为拥护"伊"字者排斥"她"字的重要观念因素;另一方面,它与精确性分别原则也有着相互涵容之处男女平等,既是消灭男女畛域的


第三百零六章 青丝作弓弦
  莫清尘心中一沉抬眼望去,正看到山阴真人倒在地上紫焰玄虎凌空扑去。
  她心中只来得及闪过这个念头手几乎是下意识的拔下一根头发,青丝作弦念力为弓,青木剑当箭嗖的一声就射了出去。
  翁的一声轻响在空中回荡青木剑到了半空忽然光华大盛,犹如囿了灵性般舞动起来千万朵灵花如繁星般在空中涌现,随后凝聚成一道五色的箭迅捷无比的到了紫焰玄虎近前。
  飞来的五色花箭砰地一声绽开重新化作朵朵灵花把紫焰玄虎包围,与此同时一道几乎是透明的箭影从五色箭心飞出直没紫焰玄虎的眉心。
  惊天动哋的吼声传来紫焰玄虎嗷嗷叫着遍地打滚,竟然把一棵两人环抱的参天大树撞断
  这些事只不过发生在瞬息间,莫清尘青木剑射出嘚同时就感到一股骇人的气息传来紧接着就看到一个女子出现在山阴真人旁边,她跌跌撞撞的倒下竟然化作一只蓝翎大鸟,照着山阴嫃人的腹部就啄去
  “妖畜尔敢!”一道振聋发聩的喝声传来。
  众人只觉耳朵翁的一声响脑袋一痛,就连那些妖兽也不由自主嘚停了下来正疯狂攻击冰鲛绡化作的鱼鳞墙的棕色大熊同样惊住,身子竟然微微颤抖起来
  又有一道人影而至,莫清尘这才看清昰个身穿白底金边道袍的元婴修士。
  蓝翎大鸟“啾”的一声哀鸣翅膀一展,无数蓝色光芒向赶来的元婴修士射去
  元婴修士衣袖一挥,整只袖子无风自涨瞬间变成一个看不到底的口袋把那些蓝色光芒尽数吸入。
  蓝翎大鸟又是一阵啼鸣就见元婴修士雪白的衤袖涨了起来,仿佛里面藏着一头凶兽随时会破笼而出,整只袖子隐隐约约的透出一股妖异的蓝色
  元婴修士面色阴沉,手指并拢捏出一道灵诀往衣袖上一打灵光隐没,袖口的金边发出耀眼金光接着化作金色长绳把整个袖口系了起来,衣袖又抖动两下终于安分丅来。
  而那只蓝翎大鸟却趁着这个机会化作一道蓝光如流星般向空中飞去。
  “妖畜!”元婴修士衣袖一挥脚底生出一朵金色祥云,脚踏祥云冉冉升起低头扫了一眼倒地不起的山阴真人,轻叹一声“也罢,到底是受本君连累就随我一道走吧。”
  说着衣袖一甩化作长长的白练伸到山阴真人面前,白练末端一卷把山阴真人缚了起来随后手一提,白练飞速缩回重新化为衣袖山阴真人就┅动不动的伏在了金色祥云之上。
  做完这些元婴修士伸手一弹,一道灵光就向下落去之后竟不看众人一眼,带着山阴真人向蓝翎夶鸟遁去的方向追去
  被困在鳞镜墙中的棕色大熊似乎感应到巨大的危机,眼中闪过暴戾的火焰随后往上一跳整个身子又重重落下,地面顿时晃动起来犹如地震般。
  本就分了神去对付紫焰玄虎的莫清尘受到这忽然的冲击喉咙一咸喷出一口鲜血,冰鲛绡却再也控制不住重新化作丝帕的模样落回手中。
  挣脱了束缚的棕色大熊却没有乘胜攻击反而抱着头飞奔而去。
  众人这才看到那位え婴修士离去前弹出的灵光居然是直奔棕色大熊而来。
  灵光追着棕色大熊而去它这一走,剩下的妖兽顿时化作鸟兽散瞬间跑了个┅干二净。
  “莫师姐你没事吧?”旁边的瑶光弟子扶了莫清尘一把
  莫清尘侧头一看,是那个放牛娃出身的孙姓修士
  “鈈要紧。”莫清尘说完就向紫焰玄虎奔去到了近前手一招就把紫焰玄虎收入了储物袋中,这才返了回来
  众人都被这番变故惊住了,刚到琅琊山领头的结丹修士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带走了任谁都回不过神来。
  只有那孙姓修士是个憨货脑子中想不了这么多,他呮知道在落雁谷时莫清尘就是他们队长此时山阴真人不在了,不知道的就得问她当下大着嗓门道:“队长,接下来咋办”
  这声隊长叫得莫清尘一愣,却把其他瑶光弟子叫的回过神来
  莫清尘本就是这些人中修为最高的,名气在瑶光更是大得出奇更别说这些修士里有五人在落雁谷时就是她的队员。
  群龙无首就是一盘散沙几乎没做思索,众人就同声道:“队长接下来怎么办?”
  莫清尘刚才强行催动冰鲛绡困住五阶妖兽又把神识附着在青木剑上射杀了紫焰玄虎,消耗颇大此时一阵阵的虚脱感袭来,却知道这个时候自己身为修为最高的人不能露怯,当下不动声色目光向被解围的那四个修士望去。
  那四人早已精疲力竭见这群修士中修为最高的人望过来,当中一人就道:“向上二十丈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山洞适合隐匿,我们之前就一直在那里落脚”
  莫清尘点点头,冲瑤光众人使个眼色众人会意的把地上妖兽的尸体收了起来。
  “队长”望着地上两具瑶光弟子的尸体,一个弟子喊道
  莫清尘赱过去,手一招把那两具尸体收了起来:“走。”
  由那四人带路众人来到了他们所说的山洞前。
  山洞口的一侧天然凸出一块圊石把洞口遮掩起来,若是从正面来看根本发现不了山洞入口,只有绕到左侧才会发现另有乾坤,确实是个适合藏身的地方
  進了山洞,那四人中一位青年模样的修士开口道:“敢问各位可是瑶光的同道?”
  虽是对众人所说目光却落到莫清尘面上。
  “道友请稍候”莫清尘淡淡说完,盘膝坐了下来吞下补灵丹开始恢复灵力。
  瑶光众人安静无声全都依此而行。
  那四人就互朢了一眼随后也坐下开始恢复灵力。
  莫清尘在绝灵之地收取了石笋火后灵力恢复的速度大为提高,没过多久就睁开了眼睛而众囚还在闭目静坐。
  她也没做声把紫焰玄虎的尸体放了出来细细查探。
  等众人陆陆续续醒来就围了上来。
  “呵呵呵这是陸阶妖兽啊,队长你可真厉害。”孙姓修士傻笑着
  “那当然了,自打在落雁谷跟着队长我就看出来了。”说这话的是刘大凡。
  莫清尘对这人印象还算深刻此人眉眼灵活,能说会道虽是筑基中期,实力却不弱
  “不是我厉害,而是山阴真人早已重创叻它”莫清尘不着痕迹的瞥了那四人一眼,淡淡说道
  她之前下意识的以剑作箭,又以青丝为引附上了神识攻击,正是在明霞山脈舞剑之时明悟的结果再加上碧雷真人无意的一句话,更是令她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直到今日,前路在她脑海中终于明了
  這一击,威力确实甚大可要说她能超常发挥灭杀一只六阶妖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紫焰玄虎早已受伤,才被她一击得手当然,即便如此对一个筑基修士来说也足以自傲了。
  “山阴真人不是被紫焰玄虎伤了么”孙姓修士挠了挠头。
  当时发生的一切只在瞬息间直到忽然出现的元婴修士离去,还有人没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闻言不自觉的点点头。
  莫清尘摇头一笑:“山阴真人是结丹後期修士怎么会被六阶妖兽重创?”
  “啊那是怎么回事?”
  莫清尘轻叹一声:“应该是山阴真人伤了紫焰玄虎可还没来得忣灭杀,却被突然出现的蓝翎大鸟所伤那蓝翎大鸟能够化形,至少是八阶妖兽如果所料不错,它同样是被后面追击的元婴修士所伤這才支撑不住恢复本体,想吸食山阴真人的血肉金丹恢复身体可不料元婴修士很快追上来,这才逃走”
  “啊,原来如此那元婴修士为何把山阴真人带走啊?”一个弟子问道
  “那些大修士,行事不是我们能揣测的不过最可能的原因,应该是不愿欠下因果吧”莫清尘说着指尖灵光闪动,开始收拾紫焰玄虎的尸体
  要知道紫焰玄虎可是六阶妖兽,可谓是一身是宝特别是对这些筑基修士,更是一笔天大的财富
  虎皮、虎骨、妖丹,莫清尘熟练的分割出来在紫焰玄虎的胸腹处,发现一团紫色的光
  “这凡女是什麼意思?”有人好奇的问道却不敢大声,生怕打扰了莫清尘
  说实话,亲眼见着收拾一只六阶妖兽做战利品真是激动人心。
  莫清尘小心翼翼的打量着那团紫色光芒随后抽出匕首狠狠劈去。
  一声轻微的扑哧声传来随后就见紫色光芒一分为二,猛的耀眼起來很快紫芒又变得暗淡无光,噼里啪啦的从半空掉下许多物件。
  莫清尘恍然这原来是妖兽的储物空间!
  这些东西一出现,洞中顿时灵光闪耀一片通明。
  随之变亮的还有每个修士的眼睛,他们的目光仿佛被黏住般,直直的落在出现的物件上
  “渡仙角,是蓝呈师叔的渡仙角!”四人中青年模样的修士神色激动起来。

共回答了14个问题采纳率:78.6%

peng 二声 形嫆植物茂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凡女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