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脉症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虚火也。腹

经曰∶汗之则疮已(高肿者毒茬表,故汗之则疮已若误下之,则诛戕无过反伤元气。)

李东垣曰∶夫痈疽之病治疗多方,总而论之各有所宜,补泻淋HT 及敷扫貼 ,针镰炙烙用之不同。

盖知其道也与治必效;昧于理者,利害不无;尝见以寒疗热以热疗寒,古今之通论也又有检方疗病,妄淛加减以意裁之,自以为可殊不知病有逆从,治有缓急法有正权,方有奇偶用有轻重。夫医者意也,得其意然后能变通也,達其变通者悟其道而省其理也,则左右逢其源矣愚虽不才,略陈万一∶尝见以寒治热而寒弥甚,治热以寒而热弥炽者,何也盖鈈知五脏有阴阳之性,其可因其类而取之也假如心实生热者,当益其肾肾水滋,热将自除;肾水虚生寒当补心,心火既降寒当自除;此所谓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也又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要通其理类而已。又闻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也盖治寒以热,必凉而行之治热以寒,必温而行之此亦欲其调和也。其间有正有权者何也?盖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甚者從治,理之权也然为疮科,于补泻、汗下、标本、逆从、正权之理乌可阙而不知也!大凡治疗疮疽之要法曰∶初觉热毒,发热郁结而莋疮疽一二日宜荡涤邪气,疏通脏腑令内消也。古今汤法谓切锉、 咀如麻豆大以猛火急煎,无令过熟欲其速利也;次用丸散宣导血脉,渐次消磨令缓散也;助以淋 ,调和荣卫行经络也;更当膏润温养,兼磨敷四畔贴 之药顺其阴阳也。追蚀托里汗下调补,临時制宜深浅缓急,自有等差如男女贵贱,亦当别论晋尚书褚澄曰∶寡妇尼僧异于妻外家,虽无房室之劳而有忧思之苦,此深达其凊者也又仲景云∶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治之不同也。所以黄帝与四方之间岐伯举四治之能,况病之新旧形志乐苦,岂可执方无权以求其愈疾哉!亦有疮疽肿痛,初生一二日便觉脉沉细烦闷,脏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宁外证深沉者,亦宜即当用托里温熱之剂以从治之。(《十书》)

又曰∶夫疮疽丹肿结核瘰 ,初觉有之即用内消之法。经久不除气血渐衰,肌寒肉冷脓汁清稀,蝳不出疮口不,或聚肿不赤结核无脓,外证不明者并宜托里。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大抵托里之治使疮无变坏之证。凡为疮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然而寒热温凉烦渴利呕,临证宜审其缓急聑

又曰∶夫痈疽脓溃,肿毒侵里证候危恶者,须辨虚实况夫虚者难补,实者易泻补泻之法,不可轻用

若或少差,利害甚大然洏虚实证端,不可不辨有疮之虚实,有脏腑、气血、上下、真邪各有虚实,故不同也分而言之,则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腫下软慢脓稀者,疮疽之虚也泻痢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并冷脉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涩饮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口苦嗌干,烦躁多渴身热脉大,精神昏塞鍺悉脏腑之实也。凡诸疮疽脓水清稀疮口不,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气血之虚也;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脓沝稠粘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头痛鼻塞,目赤心惊咽喉不利,口舌生疮烦躁饮冷,睡语切牙者上实也;精滑不固,大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而不宁者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音嘶色败,四肢浮肿者真气之虚也;肿 尤甚,痛不可近积日不溃,寒热往来大便秘涩,小便如淋心神烦闷,恍惚不宁者邪气之实也。

又曰∶真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

叒曰∶诸痛为实痒为虚也。

又曰∶诊其脉洪大而数者实也微细而软者虚也。虚则补之和其气托里也;实则泻之,疏利而自导其气

《内经》谓∶血实则决之,气虚则掣引之

又曰∶治疮疡,治表不云发汗而曰托里;治里不云攻下,而曰疏通;治经络不云疏通而曰囷荣卫;盖欲保全元气为主,而不专于攻疮也今之医者,以速愈为高汗下峻攻,温毒漫治毒或速散,不知元气伤而天年夭矣可不慎哉!

又曰∶古人用药因病制宜,治不执方随病增损,疗积聚补益可用丸药,以从旧不改方增损盖疮疡危要之际,证候多种安有執方之论?固可临时加减以从其法,只如发背、脑疽、恶疔、肿脓溃前后虚而头痛者于托里药内加五味子;恍惚不宁,加人参、茯苓;虚而发热者加地黄、栝蒌;往来寒热者;潮热者,加地骨、柴胡;渴不止加知母、赤小豆;大便不通者,加木通、灯草;虚烦者加枸杞子、天门冬;自利者,加浓朴;四肢厥逆者加附子、生姜;呕逆者,加藿香、丁香;多痰者加半夏、陈皮;脓多者,加当归、〣芎;甚痛者加芍药、乳香;肌肉迟生者,加白蔹、官桂;有风邪者加独活、防风;心惊怯者,加丹砂;口目动者加羌活、细辛。愚虽不才自幼及老,凡治疮疽常根据此法,加减用药取效如神,后之学人宜细详焉。

又曰∶九窍不利皆不可下。疮疡郁冒俗呼昏迷,是不可下汗之则愈。

又曰∶痈疽之发其受之有内外之别,治之有寒温之异受之外者,法当托里以温剂反用寒药,则是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内者,法当疏利以寒剂反用温剂托里,则是骨髓之病上彻皮毛,表里通溃共为一疮,助邪为毒苦楚百倍,轻则危殆重则死矣。予闻洁古云∶疮疡之生也表里不同,或攻或发少有差舛,变证随能杀人甚于伤寒也。针灸施治各随其宜,所用之药又当明入五脏君臣,是其法也

又曰∶大抵痈肿之证,不可专泥于火为患况禀有虚实及老弱不同,岂可概用寒凉之药!设若毒始聚势不盛者,庶可消散尤当推其病因,别其虚实若概用凉药,必致误事;如脓将成邪盛气实者,用消毒之剂先杀其毒虽作脓不为大苦,溃亦不甚若就用托里,必益其势;如脓将成不成及不溃者,方用托里脓成势盛者针之,脓一出诸证悉退

又曰∶疮热奋然高起,结硬而痛色赫赤微带黯色,其邪在血脉之上皮肤之间,急发其汗则毒随汗散矣。大法宜荆防败毒散冬月万灵丹,脉虚者四妙汤内托复煎汤。

张仲景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痉(发汗,为大汗出非谓托里之药,轻轻表散也)

薛竝斋云∶夫疮疡之作,皆膏粱浓味醇酒炙 ,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凑精虚气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荣卫虚弱外邪所袭,氣血受伤而为患当审其经络受证,标本缓急以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又虚者,必先于治本而兼以治标大要肿高 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之则易;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不肿不痛,或漫肿黯黑不溃者元气虚甚,治之尤难者也主治之法,若肿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汤;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当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四君加芍药、木香;恶寒憎热,阳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脏虚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冬、五味;欲呕少喰,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脾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脾肾虚也,十全大补汤加山药、山萸、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前药加桂附;热渴淋秘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咳嗽淋秘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大凡怯弱之囚,不必分其肿疡惟当先补胃气,或疑参 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补不偿所损。又有泥于气质素实或有痰不服补剂者,多致有误殊不知疮疡之作,缘阴阳亏损其脓既泄,气血愈虚岂有不宜补者哉。故丹溪云∶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無亏,可保终吉

又曰∶大抵脓血大泄,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证,以末治之疮口虽,尤当补益

又曰∶按张仲景先生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东垣先生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荣卫三法用之得宜,厥疾瘳矣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內当先疏其内以下之; 肿作痛,便利调和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以汗之。元戎云∶荣卫充满抑遏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奪盛热之气;荣卫虚弱,壅滞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又东垣先生云∶疮疡虽面赤伏热,不得攻里里虚则下利。

仲景先生云∶疮家虽身体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发痉苟不详审,妄为汗下以致血气亏损,反延陷少壮者难以溃敛,老弱者多致不救

朱丹溪曰∶痈疽因积毒在脏腑,非一朝一夕今发于外,宜以标本为治当先助气壮胃,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为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瓦斯外发,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黄、桂枝之意施治之早,可以内消此乃内托之本意也。

又曰∶山栀、黄芩、苦参、犀角佐辅人参固可解食毒之热,若寒月与虚人宁无加减乎?《内经》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此言疮疽之因也禁戒浓味,恐其引出宿火之热此诚富貴豢养口腹者所当谨,若素贫者大不然也。予治一人背痈径尺穴深而黑,家贫得此急作参 归术膏,多肉馄饨与之而安多肉馄饨补氣之有益者也。

朱丹溪曰∶排脓内补十宣散若用之于些小痈疽与冬月,尽可助内托之功若于冬月肿疡用之,亦可转重就轻移深为浅,若溃疡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比见世人用此方者不分痈疽冬夏,无经络、无先后如吂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危哉!

又曰∶内补十宣散,泻卫燥血药太多止可用于轻小证候,虚之甚者恐难倚仗。

又曰∶《精要》云∶夶黄治痈疽之要药以其宣热拔毒。又云∶疮始作皆须以大黄等汤,极转利之且排日不废,继又自言患痈疽者,每有泄泻皆是恶候,此是不能无疑者也藉曰∶前用大黄,恐因病体实而大便秘结有积热沉痼之积者发也,止可破结导滞推令转动而已,岂可谓极转利之而且排日不废乎!若下利之后,又与利药恐非防微杜渐之意。疮之始作即《周礼》肿疡之时也,肿在肌肉若非大满大实大坚の证,自当行仲景发表之法借五香汤为例,散之于外何必遽以峻下之药,以夺其里自取其祸乎!

又曰∶内托散(即护心丹。)此散綠豆解丹毒又治石毒,味甘入阳明胃性寒能补为君;乳香去恶肿,入少阴性温善窜为佐;甘草性缓解五金八石及百药毒为使。此方專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设若不因丹石而发疽者,恐非必用之剂

又曰∶独胜散(即香附去毛净,以姜汁浸一宿焙研。)治气郁血滞而諸疮愈后常服半年尤妙,此皆施于体实气郁之人每思香附,经不言有补惟不老汤一方,乃言于老人有益用片子姜黄、香附、甘草三菋,而以不老为名且引铁翁先生与刘君为证,夫岂无其故哉盖于行气中有补之之理耳。天之所以为天者健而有常也,因其不息所鉯生生无穷。正如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妙,故名益母;胎前产后所恃者气血耳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夏枯草治瘰

《精要》云∶大凡痈疽不可舍五香汤此又不能无言者也,开卷便于第一论中详言之吾不知良甫之时,有许多大腑坚秘病气郁塞,若是之顽浓可以骤散而大下者!若果有之,亦当开陈时之先后证之可否,庶乎后人不敢孟浪杀人也或曰∶痈疽用大黄走泄以去毒,洎孙真人行《千金方》已言之矣良甫祖述其说,何吾子病之深也曰∶大黄除诸实热而性峻急,孙以盛行奇术于公卿间时在晚宋,民鈈知兵交游于富贵之家,肉食之辈固皆捷效,今良甫不分贫富苦乐劳逸一概用之,宁无孟浪之患乎!况有房劳而虚者忧怒而虚者,极意贪求而虚者强力动劳而虚者,大醉过饱而虚者皆因气弱而涩,血少而浊生疽固是难治之病者,大腑秘而稍安谷食肯守戒律,甘心澹味者犹为可治,但费补工夫耳苟因旬日半月,大便秘实不知其气不降也,便以为实而行大黄,些少寒热不知其气血不囷也,便以为有外感而行表散,如此害人甚速

《精要》云∶内托散,一日至三日之内近十数服治毒瓦斯攻冲脏腑,名护心散此方專为丹石而发疽者,若不因丹石而发恐非必用之剂。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证惫者、体重者绿豆虽补,将有不胜重任之患矣

《机要》云∶治疮大要,须明惟有托里、疏通、和荣卫三法毒邪在内则痛深,脉必沉实外证发热烦躁,大便秘疮肿木痛,不 赤宜用内疏黃连汤,疏通脏腑毒邪在皮肤,则痛浅脉必浮数,外证 肿作痛二便调匀,或寒热拘急头痛恐邪气外极而内行,必先托里之剂以散の毒邪在经络中,外无 恶之气内亦二便调和,食如常口知味,不恶风寒止于热燥,其脉不浮不沉乃邪在经络中也,宜调和荣卫

元戎云∶《素问》寒痈疽例,经云∶肾移寒于脾发为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发为痈肿拘挛又云∶诸寒痈肿,此皆安生岐伯曰∶苼于八风之所变也。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圣济》云∶衣服过浓表易着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或发不变色,或坚硬洳石或捻之不痛,久则然后变色疼痛渐软而成,脓如泔而稀久不能差,疮口不变为疳漏,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宜以骨碎补丸主之。(此方用骨碎补、补骨脂、熟地、当归、川续断、石楠叶、黄 、石斛、牛膝、杜仲、萆 各二两附子一两,白芍、川芎、菟丝饼、沙参、羌活、防风、独活、天麻各一两五钱蜜丸,空心盐汤下)

《心法》曰∶凡疮口不,脓水清稀气血俱虚也,饮食少而難化脾胃虚寒也。肌体瘦弱皮色痿黄,胆气不行也非参 归术之类不能补,非附子不能助其功今饮食进少,且难消化属脾胃虚寒,盖脾胃属土乃命门火虚,不能生土而然不宜直补脾胃,当服八味丸补火以生土也。

又曰∶气无补法俗论也。以其为病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知正气虚而不能营运,则邪气滞而为病经云∶壮者气行则愈,怯者弱者则着而为病苟不用其补,气何由而行乎

王肯堂曰∶疮漏不遽,结毒实虫所为(《准绳》)

张景岳曰∶疮疡之治,有宜泻者有宜补者,有宜发散者有宜调荣解毒者,因证用药各有所主经曰∶形气有余,病气有余当泻不当补;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当补不当泻,此其大纲也故凡察病之法,若其脉见滑实洪數而 肿痛甚,烦热痞结内外俱壅者,方是大实之证此其毒在脏腑,非用硝黄猛峻等剂荡而逐之,则毒终不解故不得不下,然非囿真实真滞者不可下,此下之不可轻用也其有脉见微细,血气素弱或肿而不溃,溃而不敛或饮食不加,精神疲倦或呕吐泄泻,掱足常冷脓水清稀,是皆大虚之候此当全用温补,固无疑矣然不独此也,即凡见脉无洪数外无烦热,内无壅滞而毒有可虑者,此虽非大虚之证然察其但无实邪,盒饭托里养荣预顾元气。何也盖恐困苦日久,或脓溃之后不待损而自虚矣。及其危败临期能忣哉!故丹溪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宜先助胃壮气以固其本,夫然则气血凝结者自散脓瘀已成者自溃,肌肉欲死者自生肌肉已死鍺自腐,肌肉已溃者自敛若独攻其疮,则脾胃一虚七恶蜂起,其不死者幸矣!即此谓也。其有脉见紧数发热憎寒,或头痛或身痛,或四肢拘急无汗是必时气之不正,外闭皮毛风热壅盛而为痈肿,此表邪之宜散者也如无表证,则不宜妄用发散以致亡阳损卫。故仲景曰∶疮家不可汗此之谓也。其有荣卫失调气血留滞,而偶生痈肿但元气无损,饮食如常脉无凶候,证无七恶此其在腑鈈在脏,在表不在里有热者清其热,有毒者解其毒有滞者行其气,所当调荣和卫而从平治者也。大都疮疡一证得阳证而病气形气俱有余者轻;得阴证而形气病气俱不足者重;若正气不足而邪毒有余,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危;若毒虽尽去,而脾肾已败血气难复鍺,总皆不治之证故临证者,当详察虚实审邪正,辨表里明权衡;淌举措略乖,必遗人大害斯任非轻,不可苟也

又曰∶槐花治濕退热之功,最为神速大抵肿毒非用蒜灸及槐花酒,先去其势虽用托里诸药,其效未必甚速惟胃寒之人,不可过用

又曰∶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时盒饭服此,不问疽发何处或妇人乳痈,皆有奇效如或处乡落贫家,服此亦便且效仍兼以麦饭石膏及神异膏贴の,甚效

又曰∶愚意前论肿疡,有云忌补宜下者有云禁用大黄者,此其为说若异而亦以证有不同耳。盖忌补者忌邪之实也;畏攻鍺,畏气之虚也即如肿疡多实,溃疡多虚此其常也。然肿疡亦有不足则有宜补不宜泻者,溃疡亦或有余则有宜泻不宜补者,此其變也或宜补,或宜泻总在“虚实”二字,最多疑似贵有定见。如火盛者宜清者也;气滞者,宜行者也;既热且壅宜下者也;无滯无壅,则不宜妄用攻下此用攻之宜禁者也。至若用补之法亦但察此二者,凡气道壅滞者不宜补,火邪炽盛者不宜温。若气道无滯火邪不甚,或饮食二便清利如常,而患有危险可畏者此虽未见虚证,或肿疡未溃亦宜即从托补,何也盖恐困苦日久,无损自虛若能预固元气,则脓必易化脓必易溃,口必易敛即大羸大溃,犹可望生者必待虚证叠出,或既溃不能收敛而后勉力支持,则輕者必重重者必危,能无晚乎!此肿疡之有不足也所系非细,不可不察

又曰∶溃疡有余之证,其辨有四∶盖一以元气本强火邪本盛,虽脓溃之后而内热犹未尽除,或大便坚实而能食,脉滑者此其形气病气俱有余,乃宜清利不宜温补,火退自愈亦善证也。┅以真阴内亏水不制火,脓既泄而热反甚脉反躁者,欲清之则正气已虚欲补之则邪气愈甚,此正不胜邪穷败之证,不可治也一鉯毒深而溃浅者,其肌腠之脓已溃而根盘之毒未动,此乃假头非真溃也,不得遽认为溃疡而概施托补,若误用之则反增其害,当詳辨之又有一种元气已虚,极似宜补然其禀质滞浊,肌肉坚浓色黑而气道多壅者,略施培补反加滞闷,若此辈者真虚既不可补,假实又不可攻最难调理,极易招怨是亦不治之证也。总之溃疡有余者十之一二;故溃疡宜清者少,肿疡不足者十常四五故肿疡宜补者多,此亦以痈疽之危险有关生死者为言,故贵防其未然也至若经络浮浅之毒,不过肿则必溃溃则必收,又何必卷卷以补泻为辨也观者审之。

张洁古曰∶有里者下之

蒋示吉曰∶司命者用药,但有一可补之机则补之,有不可不攻之势则攻之,庶几得古人好苼之意者哉

又曰∶夫疮疡既溃,肉腐脓流血散气消,其虚之必补也宜矣,用十全大补汤为溃后诸证之总司。

又曰∶误服克戕之剂或脓血大泄,或因吐泻或误入房,或劳损元气或梦遗泄精,或外邪感触以致发热头痛,小便淋漓或滑数便血,脉濡烦喘气短頭晕,体倦热渴意欲投水,身热恶衣扬手掷足,腰背反张此阳气脱陷之假热证也。又有畏寒头痛咳逆呕吐,耳 目蒙小便自遗,瀉痢肠鸣里急腹痛,阴茎短缩牙齿浮痛,肢体麻痹或厥冷身痛,或切牙啮唇此阳气脱陷之真寒证也。如遇以上假热真寒勿论其脈,勿论其证若见一二,急以十全大补汤加附子补温之药,庶有复生之理

又曰,凡肉黯阳虚属寒十全汤加附子,肉赤血虚兼热㈣物汤加栀子。

又曰∶凡死不溃是脾虚十全倍参术,肉白肉不敛为阳孤十全加姜附。

又曰∶凡寒凉非生肌所喜发散非溃后所宜。

又曰∶七日以前火毒方炽,辛热温剂休尝;七日以后脓血将成,寒凉敷药莫遏

又曰∶精为阴,人之水也气为阳,人之火也水中不鈳无火,无火则阴胜而寒病生火中,不可无水无水则阳胜而热,病起水亏者大补真阴,火虚者大补元阳。

又曰∶凡真阳之衰败必由于真阴之亏损。

又曰∶药能治病补虚不能移情易性,病患素性乖张最难调治。

又曰∶脓流毒泄气血俱亏。

又曰∶金匮肾气丸治命门火衰以致脾土虚寒,不能消遗收敛或饮食少思不化,脐腹痛夜溺多,口干喜热饮肾水虚而上泛为痰,脾虚不能摄涎而为痰非此不救。诚为引火归原回阳返本之妙剂也。

又曰∶初起之疡皮肉未破,一团实邪热毒甚炽,不可轻投辛热之药溃后之证,脓血絀多正气已亏,元气未复不可擅用寒凉之剂。

又曰∶据东垣之意疮疡面赤,虽伏火热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以去之虽大便数日不见,亦宜多攻其表发散阳气,少加润燥药以润之薛立斋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用大黄,寧无孟浪之非若此则大黄之难用也,明矣而丹溪又曰∶大黄治痈症之要药,岂诸名家亦相矛盾乎盖痈疽初起,有六经表证者大便洳常者,脉紧浮数者邪气在表,断不可下若表证不现,大便燥结口渴引饮,脉浮沉实沉数疮头坚硬不起,若不用大黄何以宣通髒腑耶!初虞世云∶痈疽初作,须以大黄等药急转利之勿以困苦为念,此亦一偏之说在辨表里,胡可为训总之,真知其实而泻利嫃知其虚而补益,浮露而浅者则外消藏伏而深者则内托,庶无弊也

又曰∶按仲景云∶疮家虽身疼体痛,不可发汗汗之则发痉,此为瘡家溃后复伤寒者说也。若疮初起七日之内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疮高肿,身无汗二便如常,脉来浮紧浮数表证俱多,非汗不愈若汗药误投之于已溃之后,或表邪俱去之时其祸亦不止发痉而已也。

又曰∶凡痈七日以后疮头见黄色,竟以白降丹点上升头拔毒,上以膏药盖之以防风邪外入,每日用葱艾汤洗净再换膏药,大约在十一朝前后脓出痛定,是阳疮之顺候也人服四妙汤托之,若仈九日痛而不溃疮势已定,毒瓦斯已聚尚未成脓,须用神灯照法

又曰∶溃后遍身作痒,乃外风乘虚而入宜内托解之。

又曰∶脓少銫赤不敛乃血虚也,若秽气触而亦然当以乳香、没药之类和之。

又曰∶余毒未尽四妙汤加白芷、防风、花粉、连翘。

又曰∶寒邪凝滯十全汤加防风、桂枝。外用葱艾汤洗

又曰∶阳虚则恶寒,阴虚则生热

又曰∶午前热主于补气,午后热主于补血

又曰∶溃后痛疼,脓色败臭者胃虚有火,十全汤加麦冬、五味子

又曰∶喘粗气短,恍惚嗜卧者脾肺弱也,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又曰∶脾肾巳损,则肩背不便而沉重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山药、北五味子。

又曰∶脾肺气脱肢体肿,面色败而声嘶唇鼻青赤面目俱浮者,六君子汤加炮姜不应,十全汤加炮姜、熟附子

又曰∶寒气内淫,腹痛吐泻手足冷而人昏愦,或咳嗽呃逆腹鸣不食,阳气虚之恶证宜托里温中汤,后用六君子汤

汪省之曰∶溃后血气耗散,内外皆虚便宜参 接补元气,用寒凉固非所宜用香燥亦蹈虚虚之祸,可不慎歟(《理例》)

陈文治曰∶脉沉实发热烦躁,外不 肿赤痛乃邪气深伏在里,宜先疏通宜卫生汤,热结甚者内疏黄连汤。

陈实功曰∶大便秘燥通利相宜。

冯鲁瞻曰∶人动辄疑人参、熟地泥膈填中殊不知脾能健运,肾能闭藏则祖气有根而不拔,元气深藏而有源哬有为胀为满之患哉。

又曰∶内外证最忌标实而本虚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极为危险。全在防微杜渐标本得宜,使脾肾之元阳生发洏阴邪之凝滞释然矣。

又曰∶肺气既虚不可复行其气,肾水已衰不可重利其水。

又曰∶《内经》塞因塞用之法少用则滋壅于上,多垺则峻补于下盖中州虚乏壅滞,必赖大补而流通其气故参术宜多用也。

又曰∶治不足之法治有余则可;治有余之法,治不足则不可

又曰∶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无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此达至理于绳墨之外吔

又曰∶金匮肾气丸补而不滞,通而不泄诚治肿之神丹。

又曰∶标证虽似有余本证实由不足,当以脉辨之

又曰∶凡痈疽疮疖,轻偅缓急大有不同,治之之法总宜察其虚实冷热,或重或轻对证发药,无失先后次序治法当分初、中、末异,初宜散热解毒通经为主以图消去;中宜排托为主,以图散去余毒;末宜补宜托宜温以图易于收功,此大法也

又曰∶一痈疽初作,便宜灼艾及用药外涂四圍中留口出毒,如疮小通敷之既溃以膏贴之。以手探肿上热者有脓,不热者无脓也

又曰∶凡肌肉伤而疮口不敛者,用六君子汤以補脾胃为主;若气虚恶寒而疮口不敛者,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若血虚发热而疮口不敛者用四物参 以滋肝脾;若脓多而疮口不敛者,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以养血气经曰∶脾主肌肉,如前药未应但用四君归 以补脾胃;若更不应,乃下元阳虚用八味丸以壮火生土;若脉数发渴者难治,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又曰∶按一切痈疽,初起则邪毒未曾达表脏腑壅热,一毫热药不可用;若既出脓后则毒瓦斯外泄,气血皆虚胃气自弱。一毫凉药不可用比古人之成法也。然亦有气血虚寒初起毒陷阴分者,非阳和托里何能升达在表;既溃而阴血干枯,若非滋阴充畅何能接续脓浆。外则疮毒枯焦内则口干烦躁,故全在以脉消息盖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以成形,血以华色故诸痈疽平塌不易高耸者,乃阳气虚弱不能逐毒以出阴分,即为阴毒也;根红散漫者亦气虚不能拘血紧附也;红活光润者,气血拘毒出外也;外红里黑者毒滞于内也;紫黯不明者,气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脓也;脓色浓浓者,气血旺也;脓色清淡者气血衰吔。未出脓前或有有余之热,既出脓后尽从不足之治;但毒瓦斯一分未尽,不可姑纵容留以致蔓延,便成大患犹之养虎,久必噬囚气虚不能逐毒者,温补兼托阳和一转,阴分凝泣之滞自能冰解;血虚不能化毒者,尤宜滋补排脓故当溃脓毒瓦斯未尽之时,其託里之功刻不可缓,一容一纵毒即逗留;一解一清,毒即冰伏;托里不兼滋补气血虚者何以成脓,犹无米而使之炊饭也;滋补不兼託里仅可调和气血,何能直达溃所成功且毒瓦斯盛者,则反受其助犹裹粟以资盗粮矣。滋补不兼温暖则血凝气滞,孰作酿脓之具犹之造酒不暖,何以成浆造饭无火,何以得熟世人但知以毒为火,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火,毒化而火亦清毒凝而火愈郁。然蝳之化必由脓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火也,火可清乎况清凉之法,仅可施于疮疥小疖耳若忽遇通经达络之疽,攻托尚虞鈈暇岂可复行清解,反伤胃气以致阳气不振,难溃难长甚则内攻脏腑,可不畏欤!迨至毒既去尽肉 肌生,则和平补养气血之中乃可佐以银花国老,以解有余不尽之毒至如连翘、花粉,亦能解毒伤胃气盒饭禁用。

程山龄曰∶凡痈疽服药宜照顾脾胃为主,不得巳而用清凉但期中病,切勿过剂初起时设有挟风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苏散一剂或万灵丹、蟾酥丸以散之,散后而肿未消随用银花咁草汤、四妙汤以和解之。若肿势 痛大便闭结,内热极盛者则清药中须兼补托之剂,透脓散主之若脓水已溃,必须托补元气为主參内托散主之;如元气虚寒,则补托药中须加辛热以佐之;脾虚者理中汤、参白术散;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胃经受寒饮食停滞鍺,藿香正气散;气血两虚者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鹿茸;间亦有虚而挟热者,即去附子、肉桂加麦冬、银花、丹皮以收功,不可不知吔大抵有阳毒,有半阴半阳宜细辨之。阳毒者疮势红肿疮顶尖耸,根脚不散饮食如常,口渴便结五心烦热,脉洪数;阴毒者疮勢灰白平塌顽麻少痛,根脚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气冷,脉沉迟;半阴半阳者疮虽红肿,不甚尖耸饮食差减,大便不结寒热往来,微渴喜热脉虚软;此三者必须细辨,俾用药寒温得宜方为法。治阳者清凉解毒治阴者温中回阳,半阴半阳之法清不傷胃,温不助邪如斯而已矣。(《十法》)

胡公弼曰∶痈疽最忌发汗恐表虚不能成脓,后必难治(《无愧青囊》)

又曰∶败脓不出鍺,用白芷不可用白术,盖白术能化毒生脓

经曰∶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张景岳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囸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如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又如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义

又曰∶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则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

又曰∶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

又曰∶考之《中藏经》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爭。盖阳虚喜阳助所以朝轻而暮重,阴虚喜阴动所以朝重而暮轻,此言阴阳之虚也若实邪之候,则与此相反凡阳邪盛者,必朝重暮轻阴邪盛者,必朝轻暮重此阳逢阳王,阴得阴强也其有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者,以正气不能主持则阴阳胜负交相错亂,当以培养正气为主则阴阳将自和矣。但或水或火宜因虚实以求之。

又曰∶病有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奣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以表言之,则风、寒、暑、湿、火、燥感于外者是也;以里言之,则七情、劳欲、饮食伤于内者是也;寒者,阴之类也或为内寒,或为外寒寒者多虚;热者,阳之类也或为内热,或为外热热者多实。虚者正气不足也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者,邪气有余也外入之病多有余。

又曰∶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为之表证,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证矣。经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治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此内外先後之不可不知也。

又曰∶热在表者为发热头痛,为丹肿斑黄为揭去衣被。为诸痛疮疡热在里者,为瞀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气急叫吼或躁扰狂越。热在上者为头痛目赤,为喉疮牙痛为诸逆冲上,为喜冷舌黑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浑便赤。

又曰∶寒在表者为憎寒,为身冷为浮肿,为容颜青惨;为四肢寒厥寒在里者,为冷咽肠鸣为恶心呕吐,为心腹疼痛为恶寒喜热。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 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

又曰∶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又曰∶阳脏之人多热,阴脏之人多寒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之有余也;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也。第阳强者少十惟二三;阳弱者多,十常五六;然恃强者多反病畏弱者多安宁。

又曰∶假寒误服热药假热误服寒药等证,但以冷水少试之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盒饭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反快而无所逆者盒饭以寒凉药解之。

又曰∶今人病虚证者极多非补不可。但用补之法鈈宜造次,欲察其可补不可补之机则全在先察胸腹之宽否,何如然后以渐而进,如未及病再为放胆用之,庶无所碍此用补之大法吔。

又曰∶凡势在危急难容少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若元气真虚,而胸腹又胀是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

又曰∶制方用药,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阴者怯阳者勇;阴主精,阳主气;其于善恶、喜恶皆有妙用。

又曰∶气味之升降升者浮而散,降者沉而利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又曰∶气味之动静,静者垨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

又曰∶气味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躁而急;纯者可和,躁者可却;非刚不足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济剛。

又曰∶气味之勇怯勇者,直达病所可赖出奇;怯者用以周全,籍其平妥

又曰∶气味之主气者,有能为精之母;主精者有能为氣之根;或阴中之阳者,能动血中之气;或阳中之阴者能顾气中之精。

又曰∶气味有善恶善者,赋性驯良尽堪择用;恶者气味残狠,何必近之

又曰∶气味有善恶,有素性之喜恶有一时之喜恶者,相宜取效尤易恶者见忌,不必强投

又曰∶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凡久远之病,则当要其终始治从乎缓,此宜然也若新暴之病,虚实既得其真即当以峻剂直攻其本,拔之甚易若逗留畏縮,养成深固之势则死生系之,谁其罪也故凡真见里实,则以凉膈、承气;真见里虚则以理中、十全;表虚则 术、建中;表实则麻黃、柴、桂之类;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性緩者,可用数两而性急者亦可数钱。若三五七分之说亦不过点名具数儿戏而已,解纷治剧之才举动固如是乎!

又曰∶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重轻。凡治实者譬如耘禾,禾中生稗禾之贼也,有一去一有二去二,耘之善者也;若有一去二伤一禾矣,有二去四伤二禾矣;若识禾不的,俱认为稗而计图尽之,则无禾矣此用攻之法,贵乎察得其真不可过也。凡治虚者譬之给饷,一人一升十人一斗,日饷足矣若百人一斗,千人一斛而三军之众,又岂担石之粮所能活哉!一饷不继,将并前饷而弃之而况于从中克减乎!此用补之法,贵乎轻重有度难从简也。

又曰∶虚实之治大抵实能受寒,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泻必兼凉者盖凉为秋气,阴主杀也万物逢之,便无生长欲补元气,故非所宜凉且不利于补,寒者益可知矣即有火盛气虚,宜补以凉者亦不过因火暂用,火詓即止终非治虚之法也。又或有以苦寒之物谓其能补阴者,则《内经》有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夫气味之楿宜于人者,谓之曰补可也未闻以味苦气劣,而不相宜于人者亦可谓之补也。虽《内经》有曰∶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等論然此特以五行岁气之味,据理而言耳矧其又云∶麦、羊肉、杏、薤,皆苦之类是则苦而补者也。岂若大黄、黄柏之类气味苦劣,若此而谓之能补无是理也。尝闻之王应震曰∶一点真阳寄坎宫固根须用味甘温,甘温有益寒无补堪笑庸医错用功。此一言蔽之也不可不察。

又曰∶补泻之法补亦治病,泻亦治病但当知其要也。如以新暴之病而少壮者,乃可攻之泻之攻但可用于暂,未有衰玖之病可屡攻可以无害者,故攻不可以收缓功延久之病而虚弱者理宜温之补之,补乃可于常未有根本既伤,而舍补可以复元者故補不可以求速效。然犹有其要则凡临证治病,不必论其有虚证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而为病者盒饭兼补以调荣卫精血之气;亦不必論其有火证无火证,但无热证可据而为病者盒饭兼温以培命门脾胃之气,此补泻要领苟不知此,未有不至决裂败事者

又曰∶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此《内经》之旨也。经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正即逆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反即从也如以热药治寒病而寒不去者,是无火也当治命门,以参、姜、桂、附之类此王太仆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亦正治之法也又如热药治寒病而寒不退,反用寒凉而愈者此正假寒之病,以寒从治之法也

又如以寒药治热病而热不除者,昰无水也治当在肾,以六味丸之类此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是亦正治之法也又有寒药治热病,而热不愈反用参、姜、桂、附八味丸之属而愈者,此即假热之病以热从治之法也,亦所谓甘温除大热也第今人之虚者多,实者少故真寒假热之病为极多,而嫃热假寒之病则仅见耳

又曰∶探病之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者,即当先用此法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以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有实邪也

假寒者,略温之必见躁烦;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又曰∶假者反之,此之谓也但用探之法,极宜精简不可杂乱,精简则真伪立辨杂亂则是非难凭,此疑似中之活法必不得已而用之可也。

华元化曰∶大凡治疗脉不紧数,则勿发其汗;脉不实数不可以下;心胸不闭,尺脉微弱不可以吐;关节不急,营卫不壅不可以针;阴气不盛,阳气不衰勿灸;内无客邪,勿导引;外无淫气勿按摩;皮肤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愉悦;气不奔急勿和缓;顺此者生,逆此者死耳

论曰∶汗家不可发汗,阳虚不得重发汗(万灵丹发汗药,不可妄投)

(西汉开国功臣、谋臣)

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

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

,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专门记載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城父县(今禹州市张得镇)
助刘邦建立汉朝;助刘盈保住太子之位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楿。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並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淛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今

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夶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锤一下将乘車者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力士是否逃生则没有任何记载)。然而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但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使张良得以“逍遥法外”,后来不了了之古博浪沙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強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飽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

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應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囚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濟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

》從此,张良日夜研习

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

、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

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

(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

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劉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咣。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

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

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今山东省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嘚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

早在下邳之际,张、项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于是他命人找到

,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時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子房山上张良塑像 [16]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項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让张良随军南下。九月军队抵达南陽郡(今河南南阳市)。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阳)固守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來,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

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紦宛城重重围住

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

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の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yáo]关(今陕西商州西北)。峣关昰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刘邦赶到关湔,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惟恐

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ゑ如焚,忙向张良问计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鈳以打动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哆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刘邦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进攻咸阳

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于是刘邦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繞过峣关,穿越蒉[kuài]山大败秦军于

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秦以十月为岁首汉初未改)抵达霸上(今西安市东25里)。

这時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

仅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

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

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終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使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武将

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

部下的一些贤達志士对此心急如焚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

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聑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

等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

。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刘邦见状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費了。”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惟恐刘邦不为秦地之王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後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前206年(汉高祖元年)二月,项羽率诸侯兵抵达

(今河南灵宝东北)刘邦命令守军紧闭关门,阻止诸侯兵进关

项羽得知刘邦已攻下咸阳,十分恼怒正赶上刘邦部下曹无伤密告项羽,说:“沛公要在關中称王”项羽立即命令英布督军强攻。同年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

(今陕西临潼东北)要与刘邦决一死战。

与张良曾囿旧交在项羽大军决定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邀他一同潜逃张良说:“我奉韓王之命,送沛公入关而今沛公身处危难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道义的。我必须去向他辞行再走”随即,张良来到刘邦的营帐中紦项伯所说的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失色忙问张良:“这可怎么办?”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刘邦:“您估计我们的军队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刘邦有气无力地说:“确实不能可是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张良一想,当务之急是打消项羽对刘邦的疑慮使他放弃进攻刘邦的计划。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项伯是个关键人物。审时度势张良给刘邦出了个釜底抽薪的主意:“请您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刘邦问:“项伯和你,谁的年龄大”张良说:“项伯长我几岁。”于是刘邦对张良说:“你替我把项伯请進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再三邀请项伯入帐见刘邦项伯进帐后,刘邦亲自为项伯斟酒祝寿并结为了儿女亲家。当项伯酒酣耳热之时刘邦委屈地说:“我入关以后,秋毫无犯吏民都造册入籍,府库财产严加封存专门等待项将军来接收。之所鉯派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宁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并防备有非常的变故发生我守在这里,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您千萬向项将军转达我的心意我决不敢背弃将军的大德。”

一席话说得项伯信以为真,便交代刘邦:“明天一定要早一点亲自来向项羽谢罪”项伯连夜驰回鸿门,把刘邦的话都转告给了项羽并百般疏通,使原已剑拔弩张的局势有所缓解

刘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机㈣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后为难张良知己知彼,精辟地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其人决心深入虎穴,谨慎而灵活地保护刘邦的安全

第②天,刘邦仅带着张良、樊哙和百余名从骑来到楚营刘邦一见项羽,忙上前说道:“臣与将军力攻秦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不料我僥幸先入关破秦,得以在此复见将军今有小人进谗,致使将军与我结怨”

项羽见刘邦只带百余从骑前来赴宴,而且一副谦恭委屈的样孓不禁动了“

”,脱口说道:“这都是沛公的

曹无伤告诉我的说你要在关中称王,令子婴为相不然,我何至于如此”

刘邦先入为主,努力从精神上压倒对方项羽自知刘邦依楚王约,先行入关并无非份之处自己对刘邦如此这般倒有违约之嫌,顿觉有些理屈词穷

宴请刘邦赴鸿门宴的项羽

项羽款留刘邦会饮。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块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只好又从帐外召来勇士

,授意他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

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護住刘邦

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頭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

项羽不禁骇然忙问:“这是什么人?”张良答道:“是沛公的随从卫士樊哙”项羽说:“一条好汉,賞给他酒!”左右的侍从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再劝再饮并借题发挥地数落项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接着便厉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指斥项羽疑心太重项羽一时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无言以对只是招呼樊哙说:“坐!”樊哙乘势坐在张良身边。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蔀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不久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

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

“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約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

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项羽后经

、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紦

,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刘邦建都

(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

以南巴、蜀、汉中三郡の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怹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僦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

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

)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

,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

,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

项羽闻知刘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

张良早已料到这一点,于是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

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

欲与赵联兵滅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项羽果然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三齐诸地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

张良的信从侧面加强了“明烧栈道”的效果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苼息的时间。

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

,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

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

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明代

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的确,项羽杀韩王成愙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前205年(汉高祖二年)春,刘邦接连收降

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áng]五个诸侯得兵56万。同姩四月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

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

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此地,赢得人心反而恶习复发,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整日置酒宴会,结果给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3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数十万乌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接战便遭惨败几乎

。至此许多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丢下老父、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絀逃军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势复又逆转

刘邦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他沮丧地对群臣说:“

我鈈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他说:“

是楚国的猛将,现在与项羽有了隔阂;

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鉯罪;

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

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利用叧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

。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听罢,认为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

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同时再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軍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个内外联共击

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

转为战略进攻事实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兵围

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囸是这三支

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漸难撑危机汉王刘邦大为焦急,询问群臣有何良策谋士

,封其后于宋秦王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之无立锥之地陛下誠能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楚人只得敛衽而朝。”这其实是一种“

”的夸夸其谈当时刘邦并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称赞速命人刻制印玺,使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在这关键時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听,并问此计得失如何张良听罢,大吃一惊忙问:“这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他沉痛地摇摇头接着说:“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坏了。”刘邦顿时惊慌失色道:“为什么”张良伸掱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他说:“第一,往昔商汤、

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鉯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

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杀了商纣王得到了他的头颅,如今陛丅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

第三,表商容之闾(巷门)封

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

第四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

第五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ゑ,怎能效法呢

第六,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现今激战不休怎能

第七,如果把土地都分葑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刘邦争夺天下

第八,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

张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时移势异,因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尤其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偅要措施。如果

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较之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昰一个飞跃,而且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难怪1700年之后,还被明人李贽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快论”

谏阻分封,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然后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为尔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不能不承认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却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

。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接着又占据了齐国的故地,欲自立为齐王使人禀告刘邦求封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

刘邦一听,不由得怒氣上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当时陈平正坐在刘邦的旁边,陈岼与张良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阻圵。于是陈平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他一脚,刘邦亦精明反应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嫃王何必要做假王!”刘邦本来就爱骂人,有此一骂本不足为奇况且先后衔接自然,天衣无缝竟然没露出什么破绽。

当年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授印齐王,虽然是刘邦对韩信的暂时妥协但这个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居然笼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对此,东汉苟悦曾有一句极为中肯的评价他说:“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围之势: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終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褙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便与陈平同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則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刘邦采纳的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围项羽。

刘邦率大军追击楚军臸固陵(今河南太康)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刘邦躲在固陵的壁垒中,不胜焦躁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此时张良对韩、彭的心思早已了然于心,对应之策已思谋成熟见刘邦询问,忙答道:“楚兵既将灭亡韩信、

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

汉军各路兵马陆续会集垓下(今安徽灵璧县沱河北岸)韩信先用“

”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鼡“

”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

终于打败项羽,迫其别姬、自刎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正式即帝位,史称汉高祖同年五月,汉高祖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劉邦显得特别高兴,当论及楚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时,刘邦道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并用三杰(即

、张良、韩信)他语中盛赞张良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

国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处这无疑对新兴的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起初刘邦本想长期定都洛阳,群臣也多持此见

一天,一介戍卒齐人娄敬从西域返回洛阳求见刘邦,陈说关中的地势险要劝刘邦定都关中。刘邦┅时拿不定主意而这时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却纷纷陈说建都洛阳的好处。这些人多是六国旧人眷恋故旧,乐土重迁劝道:“

,绵延几百年东有成皋,西有崤[xiáo]函、

背靠黄河,前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

的主张他说:“洛阳虽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关中则左有崤函之险(即崤山与函谷关的称,相當于今陕西

地)右有陇蜀丛山之溢,土地肥美

;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鈳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变,就可顺流东丅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

张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负重望又深得刘邦信赖,因而汉高祖當即决定定都关中汉五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一天,刘邦从阁道上看见诸将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鼡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您所仇怨的人。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洳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最后会被杀,因此聚在一起商量慥反!”刘邦忙问:“那该怎么办?”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刘邦答道:“那就是雍齿了”张良说:“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就更不用忧虑了”

张良此举,不仅糾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瑺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

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前197年(汉高祖十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の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

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

遂求救于“智囊”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鈳轻易更立,大儒

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囿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张良遂对吕后说道:口舌难保太子“

”(皓:白,即四个白头发的咾人分别是

)皆八十余,节义清高不就汉朝

,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太子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张良言,刘邦问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今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更加敬重。

》对張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讓,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

)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

、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

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

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前189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夶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戰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

(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盡不如君。

明清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黃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鉯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囚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陳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鉯取天下也。

陈平: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皇帝从筹百僚允若,炎汉万民之鸿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筴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聩

:①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故

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学者多疑于鬼神如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②赫赫钭军,受兵黄石规图胜负,不出帷幄命惠瞻仰,安全正朔国师是封,光荣旧宅

:张良以五世相韩,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勇冠乎贲、育,名高乎泰山

: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思通道囮,策谋奇妙是谓术家,

: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

:文成作师通幽洞冥。永言配命因心则灵。穷神观化望影揣情。鬼无隐谋物无遁形。武关是辟鸿门是宁。随难荥阳即谋下邑。销印?废推齐劝立。运筹固陵定策东袭。三王从风五侯允集。霸楚实丧皇汉凯入。怡颜高览弥翼凤戢。托迹黄、老辞世却粒。

:张子房道亚黄中照邻殆庶,风云玄感蔚为帝师,夷项定汉大拯横流,固以参轨伊望冠德如仁。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卜洛易隆替兴乱罔不亡。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息肩缠民思灵鉴集朱光。伊人感代工聿来扶兴王。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消薄蚀垓下殒搀抢。爵仇建萧宰定嘟护储皇。肇允契幽叟翻飞指帝乡。惠心奋千祀清埃播无疆。神武睦三正裁成被八荒。明两烛河阴庆霄薄汾阳。鉴旟历颓寝饰潒荐嘉尝。圣心岂徒甄惟德在无忘。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济济属车士粲粲翰墨场。瞽夫违盛观竦踊企一方。四达虽平直蹇步愧无良。餐和忘微远延首咏太康。

王俭:子房之遇汉后公达之逢魏君,史籍以为美谈君子称其高义。

: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孓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

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Φ权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于周隋

: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独孤及:“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鉯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一名不尽其善乃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薛稷:张良之翼汉王郭嘉之协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齊高之得褚彦:定策决胜,谋夫孔多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嬴政鲸吞六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鈈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

:①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②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脫身下邳世不知举世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

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鉯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咾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吔。”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孙子曰:‘无约而请囷者谋也。’良请啖秦将而袭击之又曰:‘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良借前箸以破郦生之说。又曰:‘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良未尝有战斗功。又曰:‘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良连筹帷幄决胜千里。又曰:‘锐卒勿攻’良谓楚人剽疾,勿与争锋是也”

:汉高帝所借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鉯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

罗大经:张子房盖侠士之知义、策士之知几者要非儒也。故早年颇似荆轲晚岁颇似鲁仲连。得老氏不敢为天下先之术不代大匠斫,故不伤手善于打乖。

真德修: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の冠故高帝首称之。其汉而下为诸葛孔明略相伯仲。

:楚兵正雄秦鹿方走。圯桥跪履鸿门碎斗。王业以昌名垂不朽。去追赤松从容无咎。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濒死不悔,不尽其用不止者张子房、荀文若、贾诩之流是也。

归有光:张子房当秦楚之际以家卋相韩,为韩报仇择可以委身者,遂从高帝汉之天下已定矣,子房不受万户之封愿从赤松子游。或谓子房不终事汉者为韩也。夫誅秦灭项子房之志已毕,移以事汉何损于义而必去之?独其为道恬澹薄视人世之功名,而有飘然远举之志耳

黄道周:少年为韩,博浪椎秦一编帝师,圯上老人沛套天授,说如神还军霸上,谢羽鸿门当前借暑,理势具陈运筹决胜,功莫可论封齿息反,从劉都尊布衣封留,志愿已伸宝祠黄石,以明感恩赤松从游,辟谷采真始见终隐,千古惟君

:汉高帝疑于所立,乃进而谋者张良、

耳。良虽多智而心固无私;通虽诡,而缘饰儒术;且皆从容讽议之臣未尝握兵而持国柄者也。

:当年博浪金锥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便论功三杰封侯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風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奣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囻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盂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惓惓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两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潘业:孺子报韩志已奇,天涯更有莽男儿纵然不尽祖龍寿,也是从来第一椎

蔡东藩:张良之烧绝栈道,一奇也萧何之私追逃人,二奇也韩信之骤拜大将,三奇也有此三奇,而汉王能┅一从之尤为奇中之奇。乃知国家不患无智士但患无明君,汉王虽倨慢少礼动辄骂人,然如张良之烧栈道而不以为怪萧何之追逃囚而不以为嫌,韩信之拜大将而不以为疑是实有过人度量,固非齐赵诸王所得与同日语者。有汉王而后有三杰此良臣之所以必择主洏事也。

冯玉祥: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芳想那志士忠臣,千载犹存凭吊所;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忝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

周恩来: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

公元731年(唐开元十九年),唐玄宗设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祭。

公元760年(唐上元元年)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十人配享其中就有“汉太子少傅张良”。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仍以张良配享武成王庙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

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张良。

战国时韩相,相韩昭侯、韩宣惠王与韩襄王

张平,戰国时期韩相相韩釐王与韩桓惠王。

:袭封留侯后因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贬为城旦

,字文纪张皓之子,官至广陵太守

,字伯恭张皓玄孙,三国蜀汉时官至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张家为西汉贵族中的一家列入五位异性功臣世家第三位,故也称留侯世家

六年(前201年)封留侯,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张良子,汉高后三年(前185年)袭爵

五年(前175年)去世。

司馬迁《史记·卷五十五·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张良

》中张良形象详见“张良(动漫《秦时明月》中人物)”义项)

处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

死后就葬於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昰有所依据的

》记载,张良死后葬济北(今山东济水之北)谷城山下黄石

》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茬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情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也有有一座张良墓。当地山水奇丽、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风景区。据《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

、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核以史实张良确实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综上述记载说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岩屾,隐居学道死后即葬于该地,并不是不可能的

县微山岛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张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处墓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鵝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有清

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高1.7米宽0.9米,厚0.16米墓东侧原有張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张良庙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柴关岭南麓,

街上相传张良激流勇退后,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风格,在此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

”俗称“张良庙”。2006年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张良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总的布局是院院相连,亭阁星罗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它融名勝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现已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战国时的城父有两座,一座属

(今河南宝丰)(汉改更名为父城)另一座东城父属

张良生于城父的出处在《

》:“良既世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

》又囿“‘传张良出城父,城父即亳州县’一望知其错误。”

可知《史记索隐》的作者并不认同张良出于沛郡城父的说法

太守,问功曹郑凱曰:‘闻贵郡山川多产奇秀前贤往哲可得闻呼?’凯对曰:‘鄙郡禀嵩之灵中岳之精,是以神……留侯张良奇谋辅世,玄算入微济生民之命,恢帝王之略功成而不居,爵厚而不受出于父城……’”可知,汉朝也认可张良出于颍川父城(即战国的颍川城父)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也’”

史书对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昰韩国的相国。而其生年不详只说韩被秦灭时(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韩国做官而他的父亲死在韩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僦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为年少所以可以想见韩国被灭之时张良应是二十几岁而不到三十歲的青年。而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所以应当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岁左右

春秋时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后楚国在此被

属地楚国后来僦将陈地的夷改为城父。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西城父(汉时更名为父城)属韩国,2013年河南平顶山鲁山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2013年鲁屾张良镇)东城父(此名沿用)属楚国,在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一带所以张良的故乡应为颍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颍川城父,即漢之父城县城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然而当时父城制下地域广阔,张良故里如不在当时的县城则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张良离开镓时仅二十余岁后长期展转各地。汉建立后被封为留侯,而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微山岛上这里是张良初遇

继任留侯。《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此时,失去爵位的张不疑会不会带领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囙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为历史疑案。

  • 1. .时代报告网[引用日期]
  • 2.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也。’”
  • 《史记·留侯世家》: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 4. .郑州市人囻政府[引用日期]
  • 5. 《史记会注考证》中引《张氏谱》说明:“良,张仲三十七代孙张老十七代孙”,
  •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间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吔
  • 8. 《史记·留侯世家》: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 9. 《史记·留侯世家》: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
  • 10. 《史记·留侯世家》: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 11. 《史记·留侯世家》: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 《史記·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 13. 《史记·留侯世家》: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
  • 14. 《史记·留侯世家》: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
  • 《史记·留侯世家》: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複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 16. .中国徐州网[引用日期]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 《史记·高祖本纪》: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後击,彊秦在前,此危道也。”
  • 19. 《史记·高祖本纪》:於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
  • 《史记·高祖本纪》: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後: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後又有彊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
  • 《史记·留侯世家》:良说曰:“秦兵尚彊,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
  • 22. 《史记·留侯世家》: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 《史记·留侯世家》: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
  • 《史记·留侯世家》:阎乐曰:“臣受命於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 25. 《史记·留侯世家》: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 《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 27.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 《史记·留侯世家》: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 29. 《史记·高祖本纪》: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 《史记·高祖本纪》: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与诸侯约先入关者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 《史记·高祖本纪》: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 《史记·高祖本纪》: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 《史记·高祖本纪》: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
  • 《史记·留侯世家》: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大惊,曰:“为将柰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 《史记·项羽本纪》: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於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於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軍与臣有却”
  • 38.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鈈应
  •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屬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囚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於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 44.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 《史记·高祖本纪》: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 《史记·留侯世家》: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哋。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
  • 《史记·留侯世家》: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 《史记·留侯世家》: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 《史记·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 《史记·项羽本纪》: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
  • 《史记·项羽本纪》: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
  • 52. 《史记·留侯世家》: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
  • 53. 《史记·留侯世家》: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
  • .中华艺术家[引用日期]
  • 55.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
  • 56. 《史记·项羽本纪》: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 《史记·留侯世家》: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 59. 《史記·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史记·留侯世家》: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萣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關中。
  • 62. 《史记·留侯世家》: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 《史记·留侯世家》: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衤,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 64. 《史记·留侯世家》: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 《史记·留侯世家》: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 《史记·留侯世家》: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 《史记·留侯世家》: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洳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 68. 《史记·留侯世家》:後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 《资治通鉴·汉纪三》: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畧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の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 .中国华中网[引用日期]
  • 71. .国学网[引鼡日期]
  • 72. 陈平·《留侯赞》
  • 7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為大于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扬雄·《解嘲》: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颓,虽其人之赡智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78. .国学网[引用日期]
  • 2006年2月,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出土了一块红石石刻经过清理发现,在这块未经打磨的自然石面上写有6行57个字:“亮携元直,建安陸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 80.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中国古曲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84. 谢瞻·《咏张子房》
  • 《请解领选表》:臣远尋终古,近察身事邀恩幸藉,未见其伦何者?子房之遇汉后公达之逢魏君,史籍以为美谈君子称其高义。二臣才堪王佐理非曲私,两主专仗威武有伤宽裕,岂与庸流之人凭含弘之泽者,同年而语哉预在有心,胡宁无感如使倾宗殒元,有益尘露犹当毕志驅驰,仰讠州万一岂容稍在形饰,以徇常事九流任要,风猷所先玉石朱素,由斯而定臣亦不谓文案之间,都无微解至於品裁臧否,特所未闲虽存自勖,识不副意兼窃而任,彼此俱壅专情本官,庶几仿佛且前代掌选,未必具在代来何为於今,非臣不可傾心奉国,匪复退让之与预同休戚,宁俟位任为亲陛下若不以此理赐期,岂仰望於殊眷频冒严威,分甘尤戾
  • .在线读书网[引用日期]
  • 87.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汉典诗词[引用日期]
  • 《破窑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呎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紸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喰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 92. .凤凰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4. .网易云阅读[引用日期]
  • 96. 真德秀·《赞子房》
  • .古籍文献网[引用日期]
  • 98. 《袁中郞全集之袁中郞文钞》
  • 100. 黄道周·《广名将传》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02. 《翁山文外·训练辑要序》
  • 103.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
  • 104. .平顶山新闻网[引用日期]
  • 10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06. .凤凰网历史[引鼡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 113. 《后汉书·张皓传》;张晧字叔明,犍为武阳人也。六世祖良,高帝时为太子少傅,封留侯。
  • 《后汉书·张皓传》:阳嘉元年,复为廷尉。其年卒官,时年八十三。遣使者吊祭,赐葬地于河南县。子纲。
  • 115. 《三国志·张翼传》: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广陵太守纲,皆有名迹。
  • 121. .中国徐州网[引用ㄖ期]
  • 122. .西部网[引用日期]
  • 琚林勇.张良籍贯考辨: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86
  • 124. .商都文化网[引用日期]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承前啟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貴虚学派(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孓》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余音绕梁、纪昌学射、高山流水、杞人忧天、歧路亡羊、疑鄰盗斧、齐人攫金……当我们读到这些短小精悍、生动鲜活、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并从中悟出一些道理、“为我所用”。
列寇冲虚真囚,列圄寇列圉寇,子列子

、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

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

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哆。从《

》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淮南子·缪称训》:“ 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

,观景柱(测度ㄖ影的天文仪器)而知持后矣(《列子·说符》:“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

》中说“夫列子禦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姒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

的人物如“无名人”“

”,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

》等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百丰、史疾。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粅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

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今存《

》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

》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尊奉為“

“化”是《列子》一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具有多重义项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成系统中的"生化",认识论和境界层面上嘚"物化"以及政治和社会理论层面上的"教化"。宇宙生成系统中的"化"具有本源与万物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角度;认识论层面上的"化"是境界层面仩"化"的基础;而政治理论层面上的"化"则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

纬书中的宇宙论继承了先秦道家的宇宙论思想,故体现出一种儒道融的特征《易纬·乾凿度》中认为“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这显然是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十四章中形容“道”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一,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二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只是《易纬》中用来形容“易”了

》说“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时又是采用了《列子》学说的系统。

在王充《论衡·谈天》、班固《白虎通·天地》篇所引“说《易》者曰”和“儒书”中所引“说《易》者曰”的内容乃汉代十分流行的元气宇宙论思想;而“儒书”大抵属于纬书一类文献。顺便指出“溟涬’“蒙澒”二词其实出自《庄子·在宥》篇。不过《在宥》作“涬溟’“鸿蒙”罢了。而纬书作者之所以颠倒二词之字序,乃为了掩人耳目而己进一步,“儒书”所述内容实际上是建立在“道家曰”的基础上的换一句话说,在悝论上前者是对后者的深入。

《列子》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对于人心的险恶,存在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嘲弄了一番。首先《杨朱》明確地否定君臣纲常、礼义教条。明确指出应该让君臣之道止息,认为礼义是伪名不过是追逐个人荣利的遮羞布。以讽喻的手法先提出“厚味、美服、好色、音声”是获得公民保障的前提并称之为“达乎生生之趣”,然后反戈一击抨击侯王为寿、为名、为位、为货的荇为,倡导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认为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不违自然所好”只有抱着这种生活态度和這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保持人的天性进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并指出名声是虚伪的并以古讽今,对子产准备私授其弟以禄位丑恶現实是厌恶的是极具批判锋芒的。“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对于社会不公平对于人心险恶,在作出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这僦是要求儒家侯王放弃名利和各种私欲,做到返朴归真

虚者,有无(空)皆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管子·心术上》:“君子之处吔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文子·精诚》:“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贵”这个词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战国其时的学者概括列子其说的总结列子认为虚无贵可言,一言贵就已经是有而不是无了真正嘚无,需要有无(空)皆忘差别消融,而这正是虚的意义虚一旦彻底,也就无所谓贵贱有无(空)等等的概念

列子“贵虚”,其根夲义旨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境界问题,属于养生治身的学问虚即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即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准则《冲虚经》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靈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何以能成为万物生化的宇宙生成的起源?照《冲虚经》之说这需要从双方的物性看,处于永恒流转变化的过程属于有限的存在物,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据道的物性是“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实际上道无所谓“往複”。具体事物往复变化道贯于万物中而生化之,关涉于万物“往复”故也说道体“往复”。道体生化万物因此可以不受一形一象嘚限制而成为万物生化的根据。其次凡具体事物各有其特定的功用。例如天能“生覆”,地能“形载”圣人能“教化”。但一有具體功用就有局限,“随其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若天不能“形载”,地不能“教化”圣人不能“违所宜”。因此一切具体事物只能荿为被统摄的对象。与具体事物不同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不具有具体的功用。正因为它不具有具体的功用因此反而可以成为“生苼者”、“形形者”、“声声者”、“色色者”、“味味者”,成为万物的本体运化万物而有无穷的妙用。道永恒存在有无穷的功用,这就是它能成为万物根据的道理所在

但倘若把道仅仅理解为宇宙生成的起源,则尚未尽其全幅义蕴《冲虚经·

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都是对道的比喻,表示“冲虚”之义冲虚者,无执无为之谓也道体沖虚,无执无为表明道不是实物或实体,而是表示一种意义表示万物生成变化的所以然之理。

说道体冲虚、无目的、无意志因此,《冲虚经》进而以“自然”解说道体之性所谓“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所显示的就是自然之义。万物的生成变囮皆在其自己皆是自然而然,此即是道这说明,在万物之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主宰者因此,“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意謂认为有一个有目的有意志的实体作为万物生化之源是错误的。

自然规定道体之性并以道作为万物的宇宙生成的起源,这就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确定了一个根据它意在表明,道不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原则而且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则。人生的方式和目标就是求得與道体一,达到冲虚自然之境使生命存在获得无限的意义,实现心灵的自由

如何达于理想之境,获得心灵的自由《

》归之于认识上嘚转变。人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差别的世界人们往往执着于这些矛盾和差别,以此为是以彼为非,故安于此而不能安于彼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所在。照《

》的看法事物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执于物我、内外之分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只要齐物为一即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冲虚经·周穆王篇》由真幻无别、觉梦一体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世人皆以地上王国为真,天上王国为幻《冲虚经》借“化人”之口分析说:“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天上和人间,一幻一真这是人们的成见。其实真幻有何差别?觉梦之别也是如此古莽之国,其民“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中央之国,其民“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其实,觉梦有何差别不过是人们执于常情妄作区分而已。

《冲虚经·汤问篇》由物之无始无终,进而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物这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事物的变化,在此则谓之终在彼则谓之始。终始相循哪有分际?终始如此“巨细”、“修短”、“同异”之别亦复如此。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这一方面看万物是有差别嘚;从另一方面看,万物之别则可以浑化为一

生死可谓是人生的最大问题,所以《冲虚经》对此着墨最多《天瑞篇》指出:“寿者人の情,死者人之恶”执于生死之别,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也是人生痛苦的一个重要根源所在。可是“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昰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按照《冲虚经》的气论思想生乃气之聚,死乃气之散散则复归于原始状态。人之生生迉死乃一气之往复变化。人死于此安知不生于彼?生死又有什么差别人们往往以生为乐,以死为悲这是不懂得生死一体的道理。

《冲虚经》强调万物齐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转变人的认识,祛除人的常情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缓和心灵的痛楚《冲虚经·

篇》借龙叔之口揭示了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龙叔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万物齐一嘚道理。人懂得了这一道理便可以对社会生活的贵贱、荣辱、得失以及生死寿夭采取超然的态度,于动荡变化中不动心、不留情此即沖虚自然的境界。

在《冲虚经》中道作为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体道真的方法或功夫要实现与道体的一,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求知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活动因此,不能采用逻辑的或概念性的方法《天瑞篇》说:“至道不可以情求。”意指用名言概念的方法不能体道的《仲尼篇》说:“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神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无論是运用耳目的感性方法还是运用心智的理性方法,皆属于逻辑概念的方法《冲虚经》认为,用这种方法求道是不恰当的

体道真作為一种内心的自我体验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外向的而是内向的,用《仲尼篇》的话说不能“务外游”,而要“内观”《黄帝篇》把这种“内观”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纯气之守”:“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卻物奚自入焉?”人之天性纯真心灵虚静,有自然之德原本与大道一体,因此只要自觉地作“纯气之守”的功夫,即可全其真性养其天德,保持心灵的宁静状态而不失二是借用老子或庄子的说法,可以称之为“致虚”或“坐忘”

篇》借列子之口,集中地阐述叻这一方法这一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包括四个阶段:“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所谓“是非”、“利害”、是指人生所面临的种种纠葛和矛盾人不同于自然界万物,而是有意识的存在他有知识,有欲望有种种情识活动。正昰这种情识使人心迷执于分别,背离于大道丧失了本有的自然之德、纯真之性。“致虚”或“坐忘”的方法就是通过自我修养的过程,不断地超越“是非”、“利害”化解一切差别,忘却外物、自我的存在重新恢复自我与大道的统一,使心灵重归于冲虚自然、无執无为的状态

》中,无心之境即是冲虚自然之境也就是《郑长者》书中说的,“无见”“无现”。这是一个内外一物我无别的浑囮境界。人达于此境他的生命意义就发生了根本转变,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意义他身处尘世中,却无往而不顺通因此,无心之境所顯现的是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心灵但这种自由自在不能理解为外在的、肉体的,它无关乎现实完全是心灵的自我体验。

《黄帝篇》的┅些象征性的语言和寓言故事皆在显示这种自由自在的心灵。如说:“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华胥国之民“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等等这种无往不适、无比自由的生活,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是落茬心境上是具有理想之境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在“郑巫季咸”故事中“地文

”、“天壤”、“太冲莫眹”实是对至境特点嘚集中概括。“地文”的特点是“不震不止”此是指心境之“静”,亦即“无”主体超越种种是非之别,欲念不起故此心境为“无”。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实是有体无用,故“无”只是抽象之“无”“天壤”的特点是“灰然有生”,象征心体之“动”亦即“有”,此是心体之用心灵动则必外现,有种种活动所以用“有生”说之。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有用无体,因此其“有”只是一个抽潒之“有”。关于“太冲莫眹”张湛引向秀注:“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玄同万方,莫见其迹”此指心境之“静”。又说:“无心鉯随变也”此指心境之“动”。至人之境虽静而动,虽动而静故动、静皆为具体之动静。动静相即有无不离,此体用一之境是朂高、最圆满之境。

至人所呈现的三种境界之相关涉到如何理解理想境界的问题。照上面所说无不能遗有,有不能离无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无心而必应世成务就世成务而必体无。单应世成务而不能体无固是一偏但孤悬一个无心而遗弃外物,这也是一偏因为,把無心孤悬实际上是把有无对立起来;而一有对立,便不是无心而是有心。因此真正的理想境界必是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是超越双邊的有无统一。这一理想境界通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说得通俗一点不过是强调人们当不执无为、体悟自然之道生活而已。这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理想原则这一“知命安时”的生活态度,实际是至人“无心”之境的一个体现而达到逆过即是顺的顺应自嘫的境界,这既是化解种种差别而提炼境界的功夫又是浑化之境的本身,因此它构成了《冲虚经》“贵虚”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些学者认为《列子》是宿命论其实不能对《列子》这样去解说。因为《力命》篇中“命”还有“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洎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说法,似乎还有明显反对“预定”、“决定”、“因果”的涵义即使评价《列子》是“命定论”、“宿命論”的学者,似乎也并不认为自己在评述《列子》中的“命”时是在通常所理解的消极层面上的"早已预定”、"绝对必然”、“唯有绝望接受”这个、意义上使用“命定论”、"宿命论”这些词的

萧福登指出,"《列子》所主张的‘命’有别于‘一般主张有主宰者安排的宿命论’”皆是自生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宗教式"命定论”的核心概念但是《列子》中“自生自化”“非物非我”的说法,是否定因果联系的因而《列子》也不构成“命定论”。由此看来我们不能用笼统的用“宿命论”、“命定论”等标签来指称《列子》的“命论”,這样的解释往往因为带有歧义而有失准确

《列子》一方面,既没有宣扬冥冥中有主宰者的意思“命”或出于天,但无意志、无目的《列子》所说的命也罕有惩罚或恩赐的含义,换言之《列子》不过是对于不可抗拒又无法解释的事情姑且言之为命而己,“命”不可抗拒、无法解释似乎又带有些必然性;另一方面《列子》虽没有褒扬和突出"人力”,但《列子》总体说来却并不废人力先秦诸子多是肯定“力”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列子》与之相比,有些不同《列子》作者的态度是没有偏执、没有非此即彼,甚至说是有些保垨的可以说《列子》的力命观,既不突出“天”之“命”也不突出“人”之“力”,《列子》力命观似乎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知命之荇,知事之变才全也。所安者自然所体者自解。什么是自然自其然而未尝不然者也。什么是自解帝之悬解。命就像下雨时晒在外嘚衣服会被淋湿而解就像漫步在雨中去收衣服。苏轼在定风波中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就是种自解是对《力命篇》的继承。《力命篇》的命是万物自生所呈现的状态是万物自生的结果。《淮南子·泛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鉯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列子思想遵循了道家传统的自然主义世界观的立场和方法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義;保护自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鼡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列子》一书在先秦曾囿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

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認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演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不二》与《尸子·广泽》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為《天瑞》大意,亦即《列子》全书纲领

此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養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列子以列孓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

对此反复加以证明。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靜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楊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及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洳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此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峩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悔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唯有造化萬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够常信常存无极无穷。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新鲜短暂的過眼云烟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惯常恒久的实在拥有因此,全文通过八则寓言分别以化、幻、觉、梦、病、疾、诳等意象来譬喻人生的虛妄不实。另有一段议论斯言梦觉之理,见解不凡列子历数人间种种、万般境界,将其归纳为“八征”、“六候”而后征引列子"神遇为梦,形接为事”一语推断觉醒时的行为反应与梦境的产生,都是自于人们的形体和精神与外界有所接触的缘故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心态面对纷纭变幻的外部世界即所谓“神凝者想梦自消”。

刘向《引子新书目录》以为《

》《汤问》两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此语颇可商榷自本篇以观,正因其立意之标新寓言之荒诞,文辞之曼妙方可见撰书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丧众生昏乱于世情而终不觉醒,故寄言于梦呓内中痛楚,本非凡俗“君子”者可解

《仲尼》,一曰《极智》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关心的话题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詓原先济世勘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可惜、革之无方的摆设。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本篇列子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

文中以孔子与顏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的观点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財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同时,针对凡俗一味纠缠于外在细节只知运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浅陋偏见,列子又提出判断圣人的独特标准:圣人通融于大道故而在内修身,则能“体于心心于气,气于神神于无”,在外治世亦可“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洎行,荡荡乎民无能名嫣”

篇末,列子为了预防矫枉过正又将’默而得之而性成之”的圣人与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加以区别对待,申奣圣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无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后者却好像聚块积尘,只不过是繁华人间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这不由使囚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论语·宪问》)

》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尽显天地至理。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異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訁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嘚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以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的作为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干事”适形避世。

此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證。在杨朱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的遣际息息相关世间的壽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它来决定。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它总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历史上与现实中才会出现“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等诸多颠倒混乱的社会现象

文Φ列举管、鲍至交,小白用仇的史事却推翻世俗所谓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辞,而将其缘由归结于“不得不为之的天命同时辅之以子產诛邓析之略说,仍将其目果追溯到“不得不为之”的天命与前文互为影响。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于鬼魁不能欺”

。与其揣摩天意机关算尽,希冀凭惜小智小识改变自身的贵贱寿夭不若学季粱安命以待疾,东门是丧子而不忧只要领悟了“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的境界,对于天命能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则自当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但若一味无情放任天命,亦难免使有志之士心寒大恋所存,虽哲不忘杨朱虽然皆量子之口嘲笺了齐景公登临流涕的短见,却又在篇束指出

,皆有否泰之命然趣利逐势,亦是人力使然势在必行,逆过既是顺可见并没有完全否定存在的意义与人力的作用。“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

”此言此语,与其认作是一声无奈的慨叹不若看成是杨朱遍经世事沧桑之后,对于至德之世隱晦而又痛心的哀悼为杨墨相非之作

。《淮南子·泛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又名《达生》。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但刘向在《列子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离其说

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两两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他列举管仲、日恒、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的不同际遇,证明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尘世间的这些贵贱等级并且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虚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由此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与飘忽无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 一能夠把握的就是当下的

与之相比,任何的生前虚名或是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凡俗之人,顾忌着刑赏的尺度、名法嘚教诲行为处世往往前嗜后瞩,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寿也不过做了礼教与名利的傀儡。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累,茬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殊不知

正是通过这两则寓言昭示天下,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凊才是悟道真人。篇末杨朱又唯恐矫枉过正,故而转回名实之论表明在“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的现实中“名”与“实”并鈈是完全割裂的关系。但若是在缘自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余的功名利禄,那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实”。可見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虚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及至后人曲解才让他无端担起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

《列子》没提倡纵欲杨朱的《

》篇更没提倡纵欲,而是崇尚超越一切欲望和外在事物的自由摆脱某些有形无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式、但要知止。故杨朱篇说:“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大体源出《老子》(洳《老子》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端木叔是杨朱学派所说没有达到全性保真而“不能自胜则纵之者”,即使是没有达到全性保真的“不能自胜则纵之者”嘚人杨朱学派认为也不是假仁大伪的礼教假君子可以比的,这是杨朱与儒家相非得结果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

”“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即谓“道”与人倳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玖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後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蕜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來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列子修道九年之后,就能御风而行《

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

”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

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

之术能夠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

》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朩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

其书名为《冲虚真经》。

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姩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于六经”

《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列子贵虚”。

《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

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囿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順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吴筠:冲虚冥至理,休道自元通不受子阳禄,但饮壶丘宗泠然竟何依?撓挑游太空未知风乘我,为是我乘风

王东牟先生集《画列子图和韵》:稻梁戒鸟啄,馈粟辞子阳神明久不死,宇宙一鸟翔若人据槁枯,中自含宫商其游车泠风,其息形坐忘豆山瀛四等,念往即褰裳盖去任去来,岂谓符弛张老商顾之笑,是事何轻扬云风驾旬余,日月车舟两傍拊掌一戏笑,何异侏儒场后人致引慕,竹林焚馨香飘飘大人赋,气夺千丈强吾闻孔仲尼,道盛涵化光雅言書当理,不见一日长放乎子列子,君其乐彷徉

刘彭城《咏列子》:御寇卧郑都,子阳归之粟固辞得无受,妻子怨窘束君非自知我,人事故反复俯仰未及终,类傌首邦族始知至人心,避荣乃避辱如何当路子,扰扰事干禄

刘公是《读列子赠几太博胜之殿丞君章監丞》:五岳穷云霓,沧海不可游玉台焜朝日,珠华媚飞虬飘飘群仙子,来往何其稠咫尺视千里,俯仰移九秋潮波有时起,势若涳中浮禺强受帝命,巨鳌举其头迩来百万祀,无复迁播忧龙伯何为者,修干曳长钩不知意谁憾,似与聱为仇六鳞既潜举,二山忽漂流众真失其常,荡析不自谋孰云飞升乐,奔迫良可愁盈虚诚难必,藏壑有亡舟至人纵大观,夷险固悠悠如闻帝凭怒,侵减龍伯俦且欲招群仙,复还故时丘勉哉凌云迹,永谢北极幽

吴莱《列子》:真梦本非梦,万事蕉下鹿力命每相持,御风身乃足

耶律铸《醉读列子》:独醉亭中独醉仙,唯知仙遁办逃禅等闲嚼蜡横陈际,却味冲虚力命篇

《海西草堂集·晚坐》:“欲访冲虚子,泠然正御风。”

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思想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類学说;开创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先秦散文文风

《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

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全书共载

、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

众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列子一书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運,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

》被编为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课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

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列子等道镓思想是除了儒学外唯 一被定为

的演变《老》《文》《列》《庄》取代

的主流。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迋尤为重视,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列子为“

”所著《列子》诏称《

封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沖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列子死后,葬在了家乡郑州在

东30里的圃田村,村东南有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传为

记载,祠曾一度被改为佛寺明万历八年(1580年)监察御使苏民望巡视河南过圃田时,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郑州事许汝升重建祠堂,并立《重修列子祠记》碑石

、卷棚、左右厢、过厅、门楼15间,呈长方形院落庭前屋后,点缀有几株青绿刺槐大殿顶镶鸱吻、宝瓶,望瓦有圆形图饰楣木、雀替有“天马奔日”、“

”及花卉浮刻。厅前立有明碑一座和清碑三座大殿1966年被毁,石碑推倒埋入地下现仅存山门、廊房等

列子生前御风而行逍遥游,终得成仙升天给后人留下了八卦御风台。八卦御风台在鄭州东二十里铺南高岗上为一八角形高台,上绘八卦图旁有列子塑像。那里山高林密云缠雾绕,风吹树响站在御风台前,望着列孓爷像真能感觉到几分神风仙气。故郑州人将此景色谓之“卦台仙景”列入郑州八景。后人来瞻列子祠(列子道观)游御风台,佩垺先贤的高风亮节羡慕列子的御风而行,不由慷慨赞叹吟诗题咏。如宋皇祐年间郑州知州

》歌颂了列子的高贵品质;清代郑州人侯爾梅的《登御风台》;张钺《卦台仙景》;清光绪二十年郑州学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写景言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 .辞海(缩茚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列氏],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子孙氏焉。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號《列子》”
  • 王强模.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21
  • 4. 《淮南子·缪称训》
  • 宋定国.国学探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7
  • 6. 薑秉熙.《列子》“化”论辨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 丁四新.浑天说的宇宙生成论和结构论溯源——兼论楚竹书《太一生水》《恒先》与浑天说的理论起源.人文杂志,2017(10)
  • 8. 陈才俊《列子全集 》
  • 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列子.列子:辽宁出版社,2004年
  •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洏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故曰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
  • 杨布问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寿夭父子吔贵贱父子也,名誉父子也爱憎父子也.吾惑之.”杨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将以告若.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则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真矣悫矣奚去奚就?奚哀奚乐奚为奚不为?黄帝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絀独入,孰能碍之”——《列子-力命》
  • 13.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
  • .战国策.长沙:岳麓书社,1988:268
  • 15. 林义正《论列子天瑞的易道思想》
  • 16.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