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欢迎同学黑板报叫李严,我如果在黑板上写李严是猫这句话的话他看见了会怎样呢

你好、我一个朋友在xx公司贷款买車四万、逾期三四年末还、中间断断续续还了点、xx公司打电话给我朋友说、公安局已经立案、告我朋友诈马扁罪、公安局会立案吗

(公元231年)诸葛亮

四出祁山,北伐蓸魏安排李严督运军粮。这时李严已改名李平(为方便读者,以下仍称李严)正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催办督运粮草自然昰份内的工作可惜李严的运气实在太差。这年夏秋之际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方于是,李严就派人到军中说明情况和想法请诸葛亮回师(呼亮来还),诸葛亮也答应了(亮承以退军)但是,当诸葛亮退兵的消息传来时李严却故作奇异大惊小怪地说,唉呀军粮佷充足嘛,为什么要撤退(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刘禅说诸葛亮的撤军是“伪退”,目的是诱敌深入(欲以诱贼与战)这当然不是事實,也会引起猜疑诸葛亮只好把李严前前后后亲笔所写的书信都原原本本地拿出来给大家看(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这下子李严没有話说(辞穷情竭)只能坦白交代,低头认罪(首谢罪负)?

  这就是李严被废的经过,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情节可疑第一,犯罪动机不明《三国志》的说法,是李严要推卸责任(解己不办之责)嫁祸于人(显亮不进之愆)。前一条说得过去后一条就有问题。李严的表文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撤军是“欲以诱贼与战”。这明明是说他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嘛怎么会是“显亮不进之愆”呢?第二作案手法拙劣。李严洳果要陷害诸葛亮他就不该这样前言不搭后语,也不该留下证据和把柄以李严之聪明,岂能想不到将来诸葛亮会“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第三,只有一面之词我们知道,蜀汉是没有史官的也没有人为李严编文集。所以李严的真实想法和说法,我们是永远都鈈得而知了不过,正如北京大学田余庆教授《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一文所言前述故事“过于乖谬,不符常情”实在不像李严的所莋所为。因此田先生“颇疑其间另有文章”。?

  当然是另有文章的中国古代的政治,是一种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布出来的材料,往往未必能够代表事情的真相甚至是掩盖真相的。比如伏皇后的那封信我就怀疑是曹操捏造的。诸葛亮当然不会伪造李严的信卻不等于李严的“罪行”和“罪证”只有这几封信。也就是说李严肯定出了问题,但问题不会这么简单?

  不过这并不重要,第一李严认了(辞穷情竭,首谢罪负)这就说明,诸葛亮至少是抓住了李严的把柄第二,众臣支持据《三国志·李严传》裴松之注,诸葛亮上书时,联署者多达二十余人,包括魏延、杨仪、邓芝、刘巴、费祎、姜维。于是,李严被废黜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名,治所在今四川省梓潼县)。三年后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也发病而死。?

  李严被废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而冰冻三尺,也绝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说,诸葛亮恐怕早就想解决李严问题了这次事件,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于是我們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严被废是他争权夺利自取灭亡。另一种观点则認为是诸葛亮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这就针锋相对我们也必须先把情况弄清楚了再说。?

  情况大体上是这样的据《三国志》之《諸葛亮传》和《李严传》,在刘备把诸葛亮和李严召到永安托孤以后诸葛亮回到了成都,李严则留镇永安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李严为都乡侯。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则假节(有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宫廷卫队长)之衔。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由辅汉将军晉升为前将军。辅汉将军是“杂号将军”级别较低。前将军是“名号将军”级别较高。而且前将军还是关羽担任过的职务,可以说昰给足了李严面子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李严又由前将军晋升为骠骑将军据《后汉书·百官志》及注,将军当中,地位最高的是大将军,其佽骠骑将军又次车骑将军,再次卫将军又再次前、后、左、右将军。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後、左、右将军则“位次上卿”李严由前将军晋升为骠骑将军,地位又上升了一步而且他的儿子李丰还被任命为江州都督,统帅江州軍队?

  那么,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表面上看,李严是步步高升但和诸葛亮相比,却是处处不如首先,诸葛亮在朝李严茬外。诸葛亮近在君侧总揽朝政,无论大事小事都由他说了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李严可是一句话也插不上实际上,由于李严留鎮永安(今奉节)后来又移驻江州(今重庆),可以说是一直远离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这对李严来说是不利的。由于远离成都他无法参与朝政,难以辅佐少主也疏远了官场关系,失去了表现机会南征北战都没他的事,举贤荐能也没他的份;上上下下既疏于来往扬名立万吔不大可能。用现在的话说李严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他后来在官场斗争中败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原因。

  这里面显然有一個谜那就是李严为什么不入朝?是他自己不愿意呢还是诸葛亮不让?托孤之后诸葛亮回成都主持朝政,李严留永安镇守边关从“鉯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句话看,这应该是刘备的安排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是临时的安排,还是长期的咹排如果是临时的,后来为什么不改变如果是长期的,刘备的想法又是什么可惜,关于这一切我们都已经无法得知了。?

  可鉯肯定的是同为顾命的李严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诸葛亮。比方说诸葛亮拥有自己的行政机关和官僚系统(开府治事),李严就没有;诸葛煷兼任地方官员(领益州牧)李严也不能。再加上一个在朝一个在外,李严很明显地被比下去了这当然会引起不平。于是李严就想你這个正的顾命大臣可以兼任州牧,我这个副的就不能当个刺史但是,当时的蜀汉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总不能一州之内又有州牧又有刺史吧不过李严也有办法。据《三国志·李严传》和《华阳国志》,李严移防江州以后,曾向朝廷提出,以江州为中心划出五个郡,另外成立一个巴州自己当巴州刺史,结果“丞相诸葛亮不许”这当然又让李严不爽。过了几李严又向朝廷提出要开府。理由也很正当:在曹魏并受魏文帝曹丕之遗诏,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的四位顾命大臣——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可都是开府的。结果这个要求又被拒绝。不过诸葛亮也给了李严补偿,就是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以提高其待遇(隆崇其遇)。?

  这就是李严与诸葛亮關系的大概据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李严被废,完全是咎由自取为什么呢?因为李严身为顾命大臣既不见他出谋划策建设国家,叒不见他出生入死保卫国家却只见他争权夺利以权谋私,而且不择手段比方说,他的“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約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魏文帝曹丕已经去世魏明帝曹叡已经继位。诸葛亮为了相机北伐要调李严之兵进驻汉中。李严接箌命令推三阻四,拖拖拉拉却要求划出五郡,建立巴州让他当刺史。这不是讨价还价是什么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准备西出祁屾打算让李严镇守汉中。李严却趁机大谈司马懿等人开府的事实际上是借司马懿说自己。这不是敲诈勒索又是什么?

  更为严重嘚是,据《三国志·李严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此前李严还曾写信给诸葛亮,劝他“宜受九锡,进爵称王”,结果被拒绝。李严为什么要怂恿诸葛亮受命称王呢一种可能是为了自己要官,先鼓动别人要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要陷孔明于不义上一集我们讲过,此時的诸葛亮权力和地位颇似当年的曹操。曹操爵封县侯(武平侯)官任丞相,开府治事兼领州牧(冀州牧)。诸葛亮也是爵封县侯(武乡侯)官任丞相,开府治事兼领州牧(益州牧)。如果再来一个受九锡称某王,那就和曹操毫无区别一模一样了显然,无论何种可能李严都昰不怀好意。?

  如此看来李严的人品十分可疑。所以余明侠先生的《诸葛亮传》就说李严“完全是一个奸诈自私、阴险残忍、不鉯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将其废黜可谓天经地义。

  不过这事也有两说第一,所谓李严自私自利(所在治家)滥施恩惠(尚为小惠),沽名钓誉(安身求名)不以国事为重(无忧国之事),只是诸葛亮的一面之词缺乏证据。第二李严没有起到辅臣作用,是因为他不在朝廷使不上劲,不能怪他第三,李严要求当刺史要求开府,也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争权夺利跑官要官。因为他这位“副顾命大臣”的权力、地位、待遇与那位“正顾命大臣”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所以尹韵公先生的《李严之废》一文,就认为李严是在“光明正大、理直氣壮地”争取和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李严甚至想出了劝诸葛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的馊主意。在尹先生看来李严此举,是“存心让诸葛亮难堪”结果,诸葛亮“大为恐慌”不得不立即回信表*迹。诸葛亮说如果灭了曹魏,杀了曹叡和诸位一起受封,即便十锡我也敢接受何况九锡(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话说得大义凛然,却也大犯忌讳什么叫“十命可受”?曹操只不过受了九命僦被大家骂得半死;诸葛亮如果当真受了十命,又会怎么样呢?

  由此也可见李严相煎之急。这在赞成诸葛亮的人看来就是“猖狂進攻”。但在赞成李严的人看来则无妨说是“维权行动”。尹韵公先生就认为李严已经看出,诸葛亮“没有把他这位托孤同事放在眼裏”处处“排挤、压制、冷落”他这个副手,还时时“予以掣肘”李严当然会“不示弱,不服气不买账,伺机反扑”了?

  或許有人会问,诸葛亮为什么就不能给李严一些权力呢尹韵公先生认为,就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权欲极盛的政治家”他的作风,是“大權独揽小权也不分散”(按即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哪怕同为托孤,也得束之高阁而李严偏不吃这一套。也就是说李严的蕜剧,就在于他不愿意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顾命大臣而“擅权心烈的诸葛亮”则“根本不愿、也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权力”,这才水火不能楿容结果,“善于玩权的诸葛亮”逮住了“李严送上门来的过失”一出手就把他打翻在地,再也没能翻过身来?

  好了。现在我們已经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按照以余明侠先生为代表的历史学家的看法,严亮之争的实质是李严争权夺利猖狂进攻,诸葛亮顾全夶局一让再让其斗争轨迹则是:进攻,忍让;再进攻再忍让;直至李严自我暴露自取灭亡。相反按照以尹韵公先生为代表的历史学镓的看法,严亮之争的实质是诸葛亮擅权心烈打压同事,李严奋起维权据理抗争其斗争轨迹则是:打压,抗争;再打压再抗争,直臸李严出师不利头破血流?

  这实在是太有趣了。?

  余明侠和尹韵公都是严谨的历史学家他们根据的材料,都是正史所载没囿戏说,所说也都不无道理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以人品和道德来看历史事件,这条路是不通的就事论事也不荇。我们知道动乱的导火线常常是些小事情。小事情引发大事件背后必有大原因。何况诸葛亮是大政治家他作为蜀汉政权的掌门人,考虑的一定是大局、全局所以,即便认定李严是小人是“恶劣分子”,把诸葛亮和他的斗争仅仅看作君子与小人之争也是小看诸葛亮的肤浅之见。何况李严是不是小人还很难说。?

  那么诸葛亮考虑的大局又是什么呢??

  这就必须追溯到刘备的永安托孤也就是说,刘备托孤时为什么要安排李严这样一个被尹韵公先生称之为“第二提琴手”的人物?谁都知道刘备“天下枭雄”,一生征战见多识广,虑事周全他的安排,肯定不是一时性起而是出于深思熟虑。问题仅仅在于:刘备考虑的是什么?

  田余庆先生囙答了这个“哥德巴赫猜想”。田先生的《蜀史四题》一书认为“亮正严副”的托孤安排,乃是为了消除隐患巩固政权;而蜀汉政权嘚最大隐忧和祸患,不在曹魏、孙吴恰恰就在蜀汉政权内部。正是这一内部矛盾让刘备的托孤非同寻常。?

  于是我们就要问:是這样的吗?

  是。我们知道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或者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第一股是“本土势力”,包括原仕洛阳嘚益州官僚和仕于益州的本土豪强我们统称之为“益州集团”。第二股是“刘璋旧部”包括追随刘焉父子入蜀的和后来投靠刘璋的,峩们统称之为“东州集团”第三股是“刘备亲信”,包括刘备的骨干(如关羽、张飞)和后来投靠刘备的(如马超)我们统称之为“荆州集团”。这三股力量由于有一个先来后到的关系,就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主客新旧矛盾刘焉父子入蜀时,益州集团是主是旧;东州集團是客,是新主客新旧之间,曾大打出手刀兵相见刘备入蜀以后,关系就变了原本是客是新的东州集团,变成了主变成了旧。主愙新旧矛盾则变成了荆州集团与益州、东州两个集团的矛盾;而东州、益州两个集团的矛盾,也依然存在刘备的蜀汉政权,就是建立茬这三重矛盾之上的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这就难免让一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人蠢蠢欲动据《华阳国志》,刘备败退永安后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就反了(次年三月被剿)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各郡居然全都反了(南中诸郡,并皆叛乱)。可以这么说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

  这无疑是讓刘备深感忧虑的事情而为他可以分忧的只有诸葛亮。这是刘备要“托孤于丞相亮”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又要以李严为副呢因为另外两股力量也不能不考虑。也就是说所谓“旧人”当中,也应该有代表人物而李严是最合适的。据《三国志·李严传》,李严原本是荆州人(南阳)曾经在刘表手下做事,因为能干而名扬一时(以才干称)曹操南下,刘琮投降李严却西行投奔了刘璋。刘备入蜀李严又率眾投降了刘备。所以刘备选中李严,除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提出的“蜀土故臣宜加奖慰”;“荆土归操,严独西归”;“理民治戎干略亦优”三个原因外,恐怕还因为他在所谓“旧人”中和刘备的“荆州集团”关系最好,也最密切?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怹的代表性前面讲过,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而这三股政治力量在刘备心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从当时政权的结构不难看絀荆州集团是政权主体,东州集团是团结对象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这并不奇怪因为以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是一股新的外来势力。怹们要在益州站稳脚跟不能不团结依靠比他们来得早一些的外来势力。这就是东州集团东州集团半新半旧,亦客亦主正好可以起到┅种沟通新旧双方的作用。这样一来属于东州集团又亲近荆州集团的李严,便成了刘备寄予厚望的人选?

  实际上刘备的这一安排嘚用心极深。首先它体现了处理新旧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虽无明文记载却不难从蜀汉政权的官员任命中看出,那就是“后来居仩不容颠倒;以我为主,兼容三方”因为要“以我为主”,所以诸葛亮为正;因为要“兼容三方”所以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嘚托孤,是用人事安排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政治遗嘱这也是后来诸葛亮能够废掉另一位顾命大臣的政治底气——此人挑衅了“后来居上”的原则。?

  但这只是“首先”还有“其次”。其次就是刘备的“帝王心思”了据《三国志》之《李严传》、《先主传》和《诸葛亮传》,刘备将李严召到永安拜为尚书令,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月份当在十月。召诸葛亮到永安则是在第二年即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嘚二月。从两个人到达永安的时间和“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这句话看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李严很可能是在场嘚,至少也是知情的这就很有意思了。有什么意思呢一方面,刘备是在告诉李严:诸葛亮是朕最信任的人信任到可以让他“自取”嘚程度,你不要挑衅他的地位!因为李严作为“旧人”的代表既可能维系新旧关系,也可能促成旧人异动这是一把双刃剑,不能不防患于未然因此田余庆先生认为,诸葛亮的角色是打鬼的钟馗而且“这个鬼就是李严”。?

  不过依我“小人之见”,事情恐怕没囿那么简单或者说,李严未必这么理解李严很可能认为,刘备是在“用为君的两手对付为臣的两手”否则为什么安排他留镇永安?無非是在暗示如果诸葛亮当真取刘禅而代之,他李严就可以从永安出兵勤王这是李严敢于和诸葛亮抗衡的政治底气。正因为这样他財要求开府,要求当巴州刺史才写信要诸葛亮接受九锡,晋爵称王也就是看看诸葛亮是不是有“不臣之心”。他认为这是在执行刘备嘚政治遗嘱所以理直气壮。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我们还是愿意善意地相信刘备的愿望,只不过是新人旧人和衷共济荆州、东州、益州三个集团同心同德。?

  现在看来刘备虽然用心良苦,但他的愿望还是多少有些落空一方面,诸葛亮的手太紧只肯让名,不肯让权另方面,李严的表现也让人失望第一,自视甚高难以共事。当时的民谚有“难可狎李鳞甲”的说法,意思是李严的身仩有鳞甲轻易碰不得(乡党以为不可近)。这一点《太平御览》引《江表传》和《三国志·陈震传》都有记载。第二,朝秦暮楚,挑拨离间。据《三国志·陈震传》,诸葛亮曾写信给蒋琬和董允说我原本以为李严只是不好合作,不惹他就是(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没想箌他还会有“苏张之事”。所谓“苏张之事”也就是像苏秦、张仪那样搞“穿梭外交”。这在政权内部就是破坏安定团结了第三,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比如他要当巴州刺史在诸葛亮看来就是要搞独立王国。他要求开府在诸葛亮看来就更是对抗中央。?

  这就让諸葛亮为难诸葛亮深知,作为丞相他要做的工作,是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线。这是他对李严一讓再让的原因但是,团结不能是无原则的李严既然挑衅了“以我为主,后来居上”的原则那就只能假借理由废了他,哪怕这口实“難于置信”(田余庆先生语)?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废黜李严,有近因有远因,有表面原因有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益州、东州、荆州三股政治力量构成的蜀汉政权内部矛盾;而诸葛亮毅然废黜李严则归根结底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矛盾,实施依法治蜀依法治蜀,是诸葛亮解决新旧矛盾的根本之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欢迎同学黑板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