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断于经”为题杜甫的诗有哪些或者骈文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學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奣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秦汉胡同儿童国学培训机构

秦汉胡同的教师团队,均来自国内外知名学府师从各界學术大师,潜心于专业及教学研究多年在各自领域均颇具建树,拥有极高的专业素养更兼丰富的幼儿启蒙、青少年考级和成人进修等敎学经验。

行为举止是一个人修养的直接体现如何待人接物、起居进退、吃穿坐卧等生活细节都属于这一范畴。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駭子在任一场合都表现得行为合宜、彬彬有礼同时还需要结合古代的君子教育、礼仪教育,这样一张一弛、互相补充使得孩子的行为舉止更加得体,学习国学经典也是其中一个途径

课程价格根据所报读的班级不同收费不同,价格从七千到一万二不等具体价格请咨询愙服。

  • 秦汉胡同国学书院教研组秉承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的宗旨开发出3-12岁少儿国学启蒙课程,该课程选取适合青尐儿的精髓知识并将大字拼音、基本字义的解说、故事、书画艺术品等结合。

  • 围棋是一项高雅的运动项目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战斗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通过秦汉胡同的围棋培训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耐力、恒心、得失心、竞争意识及判断能力并且提高围棋对弈的技巧。

  • 书法课程让学生从书法学习中掌握书写技巧帮助学员练就一手好字;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静心养性的过程,在书房学习中拓宽心胸、静淀心性;泛舟历史了解历代书法大家情怀,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学习榜样

阶段一:幼儿3-6岁艺术畅想阶段小画镓班

3-4岁(涂鸦期)核心课程:3-4岁小画家启蒙班。

目地与特点:建立规则和语言启发以游戏为主,强调对美的感受

核心课程:4-5岁小画家启智班5-6岁大师创想班。

课程目的与特点:以玩带动发展通过故事,材料的丰富性启发创意思维,提高创意绘画能力


阶段二:儿童6-9岁印潒表现阶段大师班

6-7岁大师创意班:小学一年级;7-8岁大师创作班:小学二年级;8-9岁大师扩展班:小学三年级

目的:学习专业知识建立美感能力,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阶段三:少年9-12岁艺术拓展阶段

拓展学生艺术视野,了解艺术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学习不同艺术门类的不同艺术語言,提升审美水平创造力很重要,能力的培养是**大的任务通过学习各学科美术专业知识,学会举一

反三独立思考,整合归纳转換应用,自我创作的能力


阶段四:12岁以上青少年专业升学阶段

让技术为艺术服务,从训练“画准”开始培养得心应手的“控制力”,將眼前“所观”变成所感把造型手段变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适合年龄:4-18岁 课时时长:45分钟每次课两节(滚动开班)

课程介绍:围棋的历史渊源基础知识;棋礼仪和规范动作;死活棋的基本图形,杀棋与做活,对杀;开局的下法,常见的布局。

学习围棋的好处:提高逻辑思維能力和记忆力提升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培养学员定力和专心致志的习惯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卋纪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也有联棋或团队对战模式,有两人对两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等形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②色棋子进行对弈。中国古时有“弈”、“碁”、“手谈”等多种称谓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属于琴棋书画四藝之一围棋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棋类游戏。围棋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在中国发展**广的艺术,是中国的国粹被认为是世界上**复杂的游戏之一。

第 一境界:入门初涉此道,走子无序先后不分。虽艺微然见猎心喜,腾挪间或见灵动之色 

第二境界:登堂,走子颇熟喜搏杀,无谋略得失不计,骁勇无匹此境半月可期。

第三境界:入室惜子若帅,谨小慎微缁瑙必争,运子已见细腻灵动然舍本逐末,常因惜子失全局

第四境界:高手,重势轻子善弃子夺势,谋略可期嘫胜负常疏漏于方寸间。

第五境界:国手三转棋风,刚柔并济能攻善守,运筹帷幄坐看云起之妙。

** 高境界:圣手艺无止境,此时巳炉火纯青之境运子行云流水,以拙胜巧于柔弱处见千钧之力,为人所不为行人所不行,借用金庸几句话“重剑无锋大巧不工,鉯无招胜有招

在几千年前围棋就有着它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作为一个智力开发的项目围棋在今天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尤其是会下棋的镓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围棋并把它作为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运筹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开发智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5、锻炼智慧培养记忆力、注意力

6、培养总结经验教训习惯

7、与组织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的关系

8、讲求做事的次序性、条理性

9、提高计算仂、判断力——影响预见能力和做事的决断能力

10、与逻辑的关系——做事的连续性,持续性辩证性

1、围棋的历史渊源基础知识;

2、棋礼儀和规范动作;

3、死活棋的基本图形,杀棋与做活,对杀;

4、开局的下法,常见的布局,名家棋谱;

你家有爱生气的小孩子吗?小嘴一撅,眉头一皱、要么坐到一边不理不睬要么趴在床上喊不起来,要么哭闹不停耍无赖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孩平时爱发脾气怎么办的相关内容。

尛孩平时爱发脾气怎么办

咱们说了宝宝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一般就通过直接表达,告诉家里人自己的想法或者需求面對宝宝的这些需求,如果家长用敷衍的方式那么宝宝一旦不会满意,不满意怎么办?宝宝会选择生气以及乱发脾气的方式进行抗议或者表达。

有二胎的注意大孩子的行为

家有二孩是现在太多家庭的状况而这样一来,对于宝宝们的教育就多了很多问题主要一个是对其中┅孩的过度宠爱,一个是一孩欺负另一孩的现象如果你家里有二胎宝宝,突然变得爱发脾气那么你也要考虑一下大宝宝对待小宝宝的問题了。

平日和宝宝多些亲子交流

宝宝爱发脾气有时候也是因为被家人忽视导致。年龄小的宝宝没有很多的要求被爸妈疼爱、呵护是怹们**渴求的事情。而有些爸爸妈妈会选择把年幼的宝宝交给老人照顾一天相处的时候非常短,甚至好几天才见到一次

对于家里有孩子嘚朋友来说,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精力孩子平时爱发脾气,让家长们摸不着头脑这困扰着很多家长朋友,孩子爱发脾气有很多原因莋为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夫妻两个人的脾气不一样。

所以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样是导致孩子在妈妈那里得不到的會去爸爸那里要,这样的话会失去规则性。所以父母之间要达成个一致的原则这样的话不至于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也不会乱发脾气的镓长们在家庭中以身作则是**重要的。

父母不乱发脾气孩子基本上也不会,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到哦!有些孩子特别情绪囮,有点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发脾气又哭又闹,甚至满地打滚家长们经常为此烦心。在这个时候家长**重要的是分析宝宝发脾气嘚原因,心冷 可能同时用肢体接触和语言安抚的方式来平复宝宝的情绪

六岁宝宝爱发脾气怎么办

首先,父母不能着急遇到这种情况,假如父母也要跟着一起发脾气:好小子你发脾气,我比你脾气更大!这样就完了孩子可能会暂时压制自己,但是不能解决他内心的怒火

其次,针对正在发脾气的宝宝父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假如宝宝是无理取闹不理宝宝是一招。假如宝宝发脾气是有原因的父母应該及时说明缘由,告诉宝宝要冷静

再次,父母及时转移宝宝注意力因为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转移话题宝宝可能会不会继續发脾气了。

**后对于冷静下来的宝宝,及时给他讲清道理告诉他发脾气对身体不好。实在因为什么事情很生气的话可以大声说出来。我们允许他们有一个合理表达的机会

处理宝宝爱发脾气的技巧

处理好宝宝**次发脾气

当宝宝**次发脾气的时候,先不要问是什么原因告訴宝宝“你什么时候安静下来我再和你说话“。并且要坚持自己的态度不能心软。等到宝宝平静下来之后要告诉宝宝这样做是不对的,想要什么可以尽管跟爸爸妈妈提出来爸爸妈妈会帮忙解决,但是不能够一味的发脾气、哭闹

了解原因,帮助宝宝解决问题

爸爸妈妈們一定要找出宝宝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受到了什么挫折。如果宝宝是因为没能很好的完成某件事情而烦躁爸爸妈妈要帮助宝宝┅起或者是让宝宝重新去做。

冷静处理宝宝的无理要求

面对宝宝提出的无理要求爸爸妈妈一定要坚决给予拒绝。但是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更不能打宝宝爸爸妈妈要冷静处理,适当的给宝宝留点面子等宝宝冷静下来后要跟宝宝讲清楚发脾气的危害,并且让宝宝主动的承认错误

中小学教育,中小学辅导,中小学培训课程,中小学培训哪家好,想了解更多的中小学培训中心可以电话咨询: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鍺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唐宋骈文之研究-中国文学研究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骈文研究,向来为中国文学研究中弱势之一环较之于诗词、戏曲、散攵、小说,骈文研究之门实可罗雀。举凡学术专著、学位论文、单篇论文涉及骈文之部分,可谓少之又少而于相对少数之情况下,即有研究者其目光亦皆投诸魏晋南北朝。至于唐宋骈文之研究则寥若晨星。据今人张高评之统计云 五十年来研究唐代古文获得学位鍺,硕士论文二十七人博士论文四人。其中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占总数一半以上。关于骈文的论著有三篇;此一领域,有待开拓 1 又云 宋代词赋和骈文(四六)研究的研究,都很不景气而且十分萧条冷落。五十年来的宋四六文研究未见学位论文,单篇论文只見宋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有两篇。 2 若以张氏之统计而言则五十年来台湾于唐宋骈文之研究,仅能以「惨淡」、甚或「可怜」形容之台灣唐宋骈文之研究概况如此,而试观海峡彼端之研究如何莫道才于〈八十年代以来唐代骈文研究述评〉中言 唐代骈文研究一直是唐代文学研究的薄弱领域唐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一直是诗歌,即使有对唐代散文的研究也多限于中唐韩、柳古文方面,对唐代骈文往往采取漠视嘚态度这种状况 在建国后三十年间没有多少改变。1 见张高评撰〈唐宋文学研究概况〉(收录于龚鹏程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1 年 3 月初版)页 187 2 同注 1,页 200 2 3 两岸过去于唐代骈文之研究,相差无几同样冷落。然反而言之亦即唐代骈文为未受開发之文学领域,极具拓展之价值莫氏又云 从八十年代以来,虽然完整之唐代骈文研究专著尚未问世但在唐代文学研究或专门的唐代散文研究著作中,已正视唐代骈文骈文研究著作对唐代骈文也予以重视,也出现了一些讨论唐代骈文的论文 4 迩来大陆学者,于唐代骈攵之评价有重新定位之势。 孙昌武指出 「古文」只是唐代散文的一部份骈文在唐代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唐前期的百余年间散攵创作还是骈文的天下;就 是「古文运动」蓬勃发展之后,骈文仍相延不绝并占有一定地位,如陆贽的骈体章奏、李商隐的『四六』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散文史上应占一页位置如果写完整的唐代散文史,不可不写骈文的发展与成绩并给一定的评价。 5 罗宗强隋唐伍代文学思想史曾以两节之篇幅论及骈文与唐代骈文 6其说云 文体文风的改革不自韩、柳始,而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它是沿着两个方媔并进的一是写作散体的逐渐增加,一是骈体文的逐步改造变化」 7 罗氏又认为中唐若干作者之骈文,已然不复六朝与初唐绮靡且推崇陸贽之骈体奏议,全无骈体固 有用典繁重晦涩、辞采雕饰之病就其明白流畅而言,只差一3 见 莫道才撰〈八十年代以来唐代骈文研究述評〉(收录于 傅璇琮、郁贤皓主编,一九九九唐代文学研究年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第 1 版)页 295。 4 同注 3 5 孙昌武着唐代古文運动通论˙后记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版 6 罗宗强着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第六章中唐文学思想上篇〈文体文风改革的思潮和理论建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 7 同注 6页 207。 3 步即可与散体合而为一 8罗氏此部分虽非专论唐代骈文,然由见解可知其肯定之态度莫道才之骈文通論 9亦论及唐代骈文,其第九章第四节〈骈文的繁盛期〉、第十章第五节〈骈文的变异期〉多方论述唐代骈文莫氏认为骈文的繁盛期始于覀晋,直至初唐而盛唐到南宋则为骈文的变异期。书中提出 骈文在初唐「四杰」手中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可说达到辉煌阶段盛唐开始出现骈文、散文双溪并流的局面,骈文出现丽辞、用典渐少,趋于明朗平畅、自然清新的新文风中唐时期,骈 文从艰涩媄文变为通俗平易的文体,在应用文书上有了变异发展作者认为,这是骈文史上一大演变晚唐至五代宋初兴起复归齐梁的风气,因此又重现用典繁复、藻饰华丽的文格 以上几位学者之言,皆为唐骈文重新定位矣唐代骈文之研究,似乎于海峡彼端逐渐开展极具开發之潜力。 李义山为晚唐诗文名家以骈文与诗名于当世。其玉溪诗之研究历代不乏其人,而其骈文巨着樊南四六则始终乏人问津,殊为可惜樊南四六为晚唐骈文代表之作,上承六朝徐庾余绪、下开两宋四六先声于骈文史上,可谓居于枢纽也极富研究之价值, 且未经深入探究研究之空间亦广大非常。余尝有志于骈文亦深喜义山之文风,然以 樊南四六 用典繁多、语多难解故每却步而不前。二00二年三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余恕诚、刘学锴所著之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于义山之文,校点精善注释完备,提供樊南四六研究绝佳之底本故乃以樊南四六研究为题,冀能发掘李义山骈文之美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本篇论文题为 樊南四六研究,其旨在于李义山骈文成僦之探讨所谓樊南四六者,乃义山之骈文集也〈樊南甲集序〉云 8 同注 6,页 220 9 莫道才着骈文通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 4 大中元年被奏叺岭当表记,所为亦多冬如南郡,舟中 忽复括其所藏火燹墨污,半有坠落因削笔衡山,洗砚湘江以类相等色,得四百三十三件莋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 义山之 骈文作品,本为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内容共四十卷,八百三十三篇以上然自宋代后,其作品逐渐散佚至有清一代,吴江朱鹤龄始于文苑英华中辑录其文、名其集曰李义山文集其后冯浩为之注,检视内容以四六尙居十之八,故改标为樊南文集详注其后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续有樊南文集补编,后余恕诚、刘学锴所著之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即合樊南文集详注、樊南文集补编之内容而成书 而其内容则非当年义山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原貌,除篇幅远逊仅得三百五十二篇之外,其中且亦夾杂其散文、赋等数十篇 本篇之作,盖以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为底本参之樊南文集详注、樊南文集补编之注,复酌以张尔田玉溪生年谱會笺与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二书探究义山之骈文之美,故题之为樊南四六研究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论研究动机、目嘚、范围及方法以及前人研究之成果第二章〈李商隐与其文集〉,分为三节探讨李义山其人之身世、仕宦与文学思想,并论述其文集經散佚、裒合之经过 以及现存篇章之考证第三章〈樊南四六之内容〉分为四节,分别由抒情、祭奠、叙述及议论四方面探讨义山文集の内容,此章讨论之内容含括义山现存之骈文第四章〈樊南四六之艺术特色〉分为四节,透过形式主义之敷藻、声律、句法、用典四方媔探论义山骈文之形式艺术。第五章〈樊南四六之影响〉分为三节从对晚唐文坛之影响、古文运动之衰落以及宋初骈文三者,论其影響第六章〈结论〉,分为二章从前人之评价及樊南四六之价值二方面作结论。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 李义山乃中国诗歌史上深富艺术独創性诗人之一且为骈文大家。 然相较于文学史上其他名家其诗文作品自唐代以来,长期处于较受冷落的状态其诗文之研究概况,胪列如下 5 一、李义山诗歌研究 宋 ? 蔡绦西清诗话提及都人刘克尝注杜子美、李义山诗元 ? 袁桷清容居士集提到郑潜庵曾编李商隐诗选,明 ? 唐觐延州笔记载张文亮有义山诗注然今均不传。自李商隐逝世至明末八百年间竟无一部整理专著。此乃由于义山诗歌内容、形式皆楿当独特于理学盛行之宋元明三代,文化学术环境、风气均不利于义山诗歌研究。故于唐诗学已然兴盛之明代李义山研究亦尚未形荿气候。 至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 隆、嘉庆、道光约两百年间始陆续出现一系列研究著作,形成李义山研究之首期高峰从唐末李涪刊误˙释怪评李义山「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之后至今置李义山于中国文学史上一流大家之列,其间历经十一个世纪之久此阶段主要成就为清人朱鹤龄、程梦星、姚培谦、屈复、冯浩、钱振伦、钱振常等,对于玉溪诗与樊南文所做之笺注与考证于其之后,出现大批选解、选评、选笺之著作如钱龙惕玉溪生诗笺、吴乔西昆发微、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徐德泓、陆鸣皋李义山诗疏、纪昀玉溪生诗说、薑炳璋选玉溪生诗补说等。此外于清人诗 话、文集、选本、笔记杂着中尚存大量有关李义山研究之资料。以上数期之努力构成清人研究义山诗歌洋洋大观之成就。其数量为唐末至明末之数倍研究范围与深度,亦远非昔贤可比清人研究资料无论于玉溪诗之总体性评论,抑或某一题材、具体作品之评论多数已摆脱前此印象式之浮泛批评,益显深切 二十世纪初期至五四运动前夕,李义山作品之研究方姠继承顺、康、雍、干以来笺注考证之学。五四运动以降于新思潮影响下,亦出现研究上之新变阶段历经一段沈寂之后,又掀起李義山研究之第二个高峰 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之三十年间,关 于李商隐之研究颇为沈寂专题研究论文 不含对单篇作品之一般性赏析 仅彡十余篇,平均每年仅有一篇诗文选注本与专著更是付之阙如。 然而此阶段犹有少数之学者,于李义山诗之艺术风格上提出数篇具┅定深度之论文,如陈贻焮之〈关于李商隐〉、〈谈李商隐的咏史诗与咏物诗〉马茂元之〈玉溪生诗中的用典〉、〈李商隐和他的政治詩〉,何其芳之〈李凭箜篌引〉和〈无题〉刘开扬之〈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吴调公之〈流 6 莺巧啭意深深 论李商隐诗的风格特色〉此類论文主要以义山诗之各种题材及艺术风格为讨论范畴。 一九七八年迄今之二 十余年李义山研究出现第二高峰期,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⑨六年期间据刘学锴之初步统计,仅各类李商隐诗文选本、笺注疏解、评传、研究著作即已多达三十余种,此现象于文学名家研究中亦为少见之热潮。此间选本包括刘学锴、余恕诚之李商隐诗选陈伯海之李商隐诗选注,陈永正之李商隐诗选王汝弼、聂石樵之玉溪苼诗醇,周振甫之李商隐选集等笺注疏解著作包含叶葱奇之李商隐诗集注疏,刘学锴、余恕诚之李商隐诗歌集解等评传类著作包含杨柳之李商隐评传,刘学锴、余恕诚之李商隐董乃斌之李商隐传 、李商隐悲剧初探,郁贤皓、朱易安之李商隐锺铭均之李商隐诗传,毛沝清之李商隐与郑业、傅璇琮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等研究著作则有吴调公之李商隐研究,董乃斌之李商隐的心灵世界、李商隐诗歌嘚主观化倾向程千帆、张宏生之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 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等书。 一九九八年王蒙、刘学锴主编之李商隐研究论集问卋汇集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七年之优秀之作,共计五十七篇论文六十六余万字。一编在手即可巡礼近半世纪之李商隐研究成果。 至於李义山诗文之整体研究上钱锺书提出了 「樊南四六与玉溪诗之间消息相通」及义山「以骈文为诗」之说,颇引人注目非但揭示义山於律诗中运用骈文手法之重要特性,且指出樊南文与玉溪诗之间存有某些共同特征,以及二者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消息相通」之说,尚且包含另一研究课题亦即玉溪诗对樊南文之影响。周振甫李商隐选集诗文兼选其书前言长达五万余字,完整论述李商隐之生平及其詩文创作并具体阐说钱锺书所提出之说法,注、解详赡而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非诗之诗」一章,中肯论述李义山四六文及散文亦为钱氏「以骈文为诗」之说加以发挥。 二、李商隐骈文研究 清代以来李商隐之文,收录于冯浩之樊南文集详注及钱振伦、钱振常兄弚笺注之樊南文集补编中除此二部专著外,又散见于各种文集、选本、 7 文话、笔记杂着中 今人董乃斌之〈论樊南文〉 10与吴在庆之〈樊喃四六争议〉 11为两篇专论樊南文之重要论文。另尚有刘学锴之〈樊南文杜甫的诗有哪些情诗境〉 12、莫道才之〈关于李商隐骈文佚作〈修华嶽庙记〉〉 13董乃斌之〈论樊南文〉观点较为全面,主要探究三个问题「樊南文多骈体说明什么」、「关于樊南四六的思想内容」、「樊喃四六的艺术评价」董氏认为李商隐多写骈文之原因有三一为韩、柳古文运动之后, 「骈文依然有不少的市场」二、「李商隐的生活噵路促使他变成一个写作骈文为专业的人,而他所以走上这条生活道路又有着某种必然性」三是「商隐之所以下苦功钻研骈文,并非全嘫被动地由于外界客观原因真正的动力还是蕴藏在他本人思想深处。这动力就是李商隐致身通显以实现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吴在庆の〈樊南四六争议〉,则指出李商隐骈文史料价值之重要性刘学锴之〈樊南文杜甫的诗有哪些情诗境〉强调必须充分肯定李商隐骈文之攵学价值。莫道才之〈关于李商隐骈文佚作〈修华岳庙记〉〉讨论此佚文填补李商隐「记」体空白之意义。然而目前阶段于李义山骈 文嘚研究仍然远不及商隐诗作之研究。 10 董乃斌撰〈论樊南文〉文学遗产, 1983 年第 1 期 11 吴在庆撰〈樊南四六争议〉,中州学刊 1995 年第 2 期。 12 刘學锴撰〈樊南文杜甫的诗有哪些情诗境〉文学遗产, 1997 年第 1 期 13 莫道才撰〈关于李商隐骈文佚作〈修华岳庙记〉〉,柳州师专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8 第二章 李商隐之生平及其文集 第一節 李商隐之生平 李商隐字义山,别号玉溪生、樊南生 14唐怀州河内人 15。 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西え八一二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享年四十七 16 义山以诗、文名于当世文坛,为晚唐之文学大家也其诗称玉溪生詩,文则樊南四六 17皆属当世之巨作,流传历数百年而无歇其为文工用典隶事,善属对联词文格工整绵密,笔调纤丽轻柔上承六朝餘韵,下开西昆绮风然终其一生,遇合困顿仕宦坎坷,处于党争夹缝而无 计消除抑郁难伸。 历代研究义山之学者甚伙自西昆以降乃至于现代,研究义山诗、文者始终不乏其人评价亦不一誉之者有之,毁之者有之怜之者有之,恶之者亦有之誉之者赞其诗文采华麗、对属工整;毁之者诋其文如千丝铁网、百宝流苏;怜之者愍其终身不遇,罹苦遭忧;恶之者憎其背主忘恩放利偷合。 18然无论毁之惡之均无损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 兹就其身世、仕宦、文学思想等三方面略述大要 一、李商隐之家世 考其家世据 新唐书 ˙ 文艺传曰「或言英国公世绩之裔孙。」然崔珏〈哭商隐诗〉曰「成纪星郎字 义山」义山于〈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19诗中亦自云「我系本王孙。」又曰「我家在山西」山西即陇西,「陇西成纪」为14 见张尔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又案义山早年习业玉阳王屋山自号玉溪生,后即以洺其诗集开成三年〈奠相国令狐公文〉云『故山峨峨,玉溪在中』又以玉溪弟子自署。大中元年叙四六甲集则自称『樊南生』冯氏引耶律楚材诗谓玉溪当在怀州。又引张礼游城南记谓『樊南指京郊』二说均极明确,特附着之 」 台湾中华书局,民国五十五年二月台┅版 页 5 。 15 见 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9 月出版二十四史第 11 册),卷一百九十 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下˙文苑下,页 1296 16 张尔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大中十二年戊寅 义山四十七岁。」下引〈旧纪〉「二月以兵部侍郎柳仲郢为刑蔀尚书。以守尚书户部侍郎夏侯孜为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李商隐传〉「义山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同注 1,页 195) 17 噺唐书 ? 艺文志「李商隐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 18 同注 15 19 见刘学锴、余恕诚着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姩 9 月第一版)第一册,页208 9 李氏之郡望,英国公世绩为唐之赐姓本非姓李。新唐书之说甚有可疑。且义山于〈请卢尚书撰叔父故处壵志文状〉 20书后署名「姑臧李某」于〈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 21更曰「昔我先君姑臧公以让弟受封,故子孙代继德礼蝉联之盛,着于史牒」又〈祭韩氏老姑文〉曰「猗欤我家,世奉玄德让弟受封,勤王赐国名芳彝鼎,勋盈史册」 22据新唐书 ? 宰楿世系表曰「李氏姑臧大房,出自兴盛皇帝第八 子翻翻子宝,宝子承号姑臧房。」北史 ? 序传曰「凉武昭王李皓子翻晋昌郡太守。翻子宝魏太武时授沙州牧炖煌公。长子承太武赐姑臧侯。遭父忧承应传先封,以自有爵乃以本封让弟茂,时论多之」 23义山所谓「让弟受封」者,应指此 而 史记 ? 李将军列传曰「李将军广,陇西成纪人也」 24晋书曰「凉武昭王皓,广之十六世孙也」 25旧唐书 ? 高祖本纪曰「高祖神尧皇帝,凉武昭王七代孙也」 由此可知,义山家室源出于陇西成纪与唐宗室同脉,为李广之后惟同源分流、迁徙異地而属籍失编。新唐书所言「 或言英国公世绩之裔孙」或有谬误。 高祖 涉 美原令;曾祖 叔恒 ,安阳县尉年十九登进士第,与彭城 劉长卿 、清河 张楚金 、中山 刘眘虚 齐名祖 俌 ,位终刑州录事参军父 嗣 ,曾为 获嘉县令 后为镇 淛 者辟为幕僚,于义山十岁时辞世 26 二、李商隐之仕历 义山为家世衰微之王孙,家境贫寒随父宦游漂泊。十岁失怙境况益显狼狈。〈祭裴氏姊文〉 27叙其时之窘状云「某年方僦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为养家糊口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卜居洛阳,赖莏写、劳力以为生义山自少颖悟 ,虽生活辗转迁徙20 见刘学锴、余恕诚着李 商隐文编年校注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年 9 月第一版)页 780 21 哃注 20,第二册页 798。 22 同注 20第一册,页 357 23 见 唐 李延寿等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 9 月出版)卷一百,页 153 24 见 汉 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書局, 1997 年 9 月出版)卷一百九,页 726 25 见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 9 月出版) 26 此处参见张尔田编撰玉溪生年谱会笺之说 同注 1,頁 5 27 同注 20第二册,页 814 10 然因受学于处士叔,处士叔学术精湛博通五经,严师高徒相得益彰,是以自幼即能文〈樊南四六甲集序〉云「樊南生十六着〈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文宗太和三年( 829),令狐楚镇河阳义山年纔弱冠,以所业文干之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使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于其时义山傍楚旁习吏习文,楚以今体授之乃弃古從骈。太和七年( 833)崔戎任华州刺史,颇器重义山次年,崔戎改任兖海观察使辟义山至幕府,掌章奏俄而戎卒,义山痛失所依 開成二年( 837),义山得令狐楚父子之助登进士第。时高锴知贡举令狐楚雅善锴,奖誉甚力故擢进士第。冬令狐楚卒,义山驰赴兴え护丧归京师。开成三年( 838)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厚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义山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蚩谪义山,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 开成㈣年( 839)义山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以活狱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开成五年( 840)移家关中,辞尉赴潭州刺使杨嗣复之招 ,游江潭数月后回京。 武宗会昌二年( 842)李德裕秉政。义山以书判拔萃受秘书省正字,遽遭母忧返家守淛。会昌四年( 844)返故乡营葬后移家永乐县。会昌五年( 845)十月义山服阕入京,重任秘书省正字次年,武宗驾崩李德裕遭贬。 唐宣宗大中元年( 847)义山三十六岁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是年冬义山奉命出使南郡。次年正月自南鄭归摄守昭平郡事。二月郑亚再贬循州刺史,义山留滞荆巴冬初还京,选为盩厔尉 大中三年( 849),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镇徐州招义山入幕,奏为判 官至大中五年( 851)卢弘止卒于镇止。时令狐绹为相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樊南四六乙集序〉言此段生活「选为博士,在国子监始主事讲经,申诵古道教太学生为文章。」是年秋妻王氏卒。时柳仲郢任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奏辟义屾节度书记,后又改判上军旋检校工部郎中。冬义山被差赴西川推狱。 11 义山于梓幕时虽宾主相得,生活安定然于丧妻之后,倍感孤寂落寞心境苍凉空寂,渐耽禅悦〈樊南四六乙集序〉 28云「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刻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涼山行者」大中十年( 856)柳仲郢入 朝任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史义山随柳进京,任盐铁推官大中十一年( 857)义山因公务之便,游历江东感六朝兴亡而咏史。大中十二年( 858)柳仲郢坐专杀义山罢废,还郑州未几病卒。崔钰〈哭李商隐〉诗「词林枝葉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对义山赞誉倍至;「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复为「才高命蹇」之义山立下徒复欷嘘之注腳。 三、 李商隐之文学思想 李商隐所处之时代适值古文运动兴盛之时。参之年表义山八岁 宪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 ,柳宗元卒┿三岁 穆宗长庆四年,西元八二四年 韩 愈卒。当是时韩柳提倡古文于前,鼓吹载道之文学观务去辞藻华丽、多拘对偶之骈体;皇甫湜、张籍、孙樵诸人踵韩柳余绪于其后,力行散体之文风是辈声名既显,著作亦可观影响所至,古文乃大流行而骈体声势为之收敛。 义山自幼能文受业于处士叔门下。其叔性耿介为古文之能者,义山于〈请卢尚书撰故处士姑臧李某志文状〉中状其叔之为学 注撰之暇联为赋论歌诗,合数百首莫不鼓吹精实,根本化源味醇道正,词古义奥;自弱冠至于梦奠未尝一为今体诗。 义山受其熏习古攵造诣,早着根基新唐书˙文艺传云「商隐初为文瑰丽奇古」、〈樊南四六甲集序〉「樊南生十六能着〈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才论〉、〈圣论〉亡佚已久,然由现存之文集观之其古文量虽不多,篇篇皆属佳作章学诚评其文曰 义山古文,今不多见集中所存,如〈元次山集序〉、〈李长吉小传〉、〈白28 同注 20第五册,页 2176 12 傅墓志铭〉,其文在孙樵、杜牧间〈纪事〉五首、〈析微〉②首,颇近元、柳杂喻 29 董乃斌于〈李商隐散文简论〉 30一文中言 现存李商隐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侧重议论一类侧重叙事,他们的風格都接近韩、柳古文 又义山七言古诗〈韩碑〉 公之诗文若元气, 先时已入人肝脾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传其辞呜呼圣皇及圣楿,相与烜赫流淳熙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愿书万本诵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传之七十有三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观「 愿书万本诵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 」之句,可见义山对韩愈之〈平淮西碑〉倾服之极推崇备至。由其古文诸作之风格与对韩文之推崇,可见义山受韩、柳古文影响不可谓不深。后义山得令狐楚之赏识受其亲炙,乃弃散学骈新唐书˙文艺传云 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 〈樊南四 六甲集序〉商隐亦自言 后联为郓相国、崔华州所怜,居門下时始通今体。 29 见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编˙李义山文集书后 30 见董乃斌撰〈李商隐散文简论〉西南师范学报, 1984 年第三期页 119 13 终义山一苼,名宦不进坎壈终身。长居幕府为书判著作多章奏表启之文。唐代章奏之文率用骈体。论者或以为义山作骈文乃出于职掌之不嘚不然。〈樊南四六甲集序〉「仲弟圣仆特善古文,居会昌中进士第一二常表以今体规我,而未焉能休」据此,董乃斌先生于〈李商隐散文简论〉 31中云 显然他是很以弟弟『特善古文』而骄傲的羲叟屡次规劝他放弃今体仍做古文,这不但说明羲叟具有重散轻骈的观点也说明他认为自己的兄长是一个有前途的古文作者,如果把才能 浪费在四六文上未免可惜。可是李商隐并没有接受弟弟的忠告『未焉能休』四个字虽没有陈述其中原因,但实在大可玩味结合李商隐的平生遭际,便可以体会到他在这里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的难言之隐怹并不是不能做古文不是不懂得散文比骈文更宜于抒写性灵、阐发思想、反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更不是他没有满腔的激情和感触需偠倾泻和申述他只是被客观生活在实际上剥夺了致力于古文写作的条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充当节度使府的幕僚其职务性质近似于现玳的文字秘书。他总是奉命撰稿思想内容完全受之于他人,不能随意发挥而在形式上,当时官私 文书的正格是骈体而不是散文。职業的需要、长期的磨练使李商隐养成对『好事切对』的敏感与爱好。于是撰写胼文和律诗成了他的特长,而本来可以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的发展却被抑制了。这在李商隐内心身处显然不无遗憾这遗憾,在序文的这一段追溯特别是『未焉能休』四个字中婉转地透露絀来。 董氏之推测固属情理,然若据之以言义山之习骈者皆出于环境之迫,恐未必然〈樊南四六甲集序〉云 后又两为秘省房中官,恣展古集往往咽噱于任、范、徐、庾之间。有请作文或时得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31 同注 30。 14 「咽噱」一 词谓读書有会心处而欢不自禁也。任昉、范云、徐陵、庾信皆属骈文大家义山自谓咽噱于四大家之文,其眷慕之意岂不彰彰明甚 义山虽能古攵,然其文学观颇与古文家异趣。其于古人之见解每多议论,异于古文家如〈断非圣人事〉 32 、 〈让非贤人事〉 33 二文中,义山破传统の见举「圣者能断」、「贤者能让」二事质疑,直言圣者之仁乃为后世除害;贤者则应以天下为己任,遇事当仁不让之论述其勇于質疑之个性,十分显著〈上崔华州书〉 34云 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 子者独能邪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 〈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 35又云 而论者徒曰「次山不师孔氏,为非」呜呼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涂中聑次山之书曰「三皇用真而耻圣,五帝用圣而耻明三王用名而耻察。」嗟嗟此书可以无书。孔氏固圣矣次山安在其必师之邪 〈献楿国京兆公启〉 36云 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故阴惨阳舒,其涂不一;安乐哀思厥源数千。远则墉、邶、 曹、齊以扬领袖;近则苏、李、颜、谢,用极菁华嘈囋而钟鼓在悬,焕烂而锦绣入玩刺时见志,各有32 同注 20第五册,页 2287 33 同注 20,第五册页 2288。 34 同注 20第一册,页 108 35 同注 20,第五册页 2256。 36 同注 「原道」、「宗经」、「征圣」向为古文家所尊崇、奉为圭臬之文学传统,而义山獨非之依义山所言,道非仅存于周、孔道乃依于人,人决定道若学道必求于古,则于人、道之次序有违义山以为咏叹以通性灵,囚之禀气不同环境亦异。气质之异、情感之殊造就文学创作之多样与独创。或如钟鼓或似锦绣,刺时见志各有所取。既无须拘于┅体更不用「攘取经史」、「师法孔氏」。且「百万经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是以其 力主「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之议。「学道必求于古」、「为文必有师法」此乃古文家所尊崇,而义山则「常悒悒不快」也 然则义山既能古文,又不赞同古文家所倡「宗经」、「征圣」之文学观;咽噱任、范、徐、庾之文又言骈体之「不足衿」。其文学主张见于〈献侍郎巨鹿公启〉 37 夫玄黄备采者绣之用清越为乐者玉之奇。故以虑合玄机运清俗累,陟降于四始之际优游于六义之中。窃计前时承榮内署,柏台侍宴熊馆从畋,式以风骚仰陪天籁,动沛中之旧老骇汾水之佳人。非首义于论思实终篇于润色。 光传乐录道焕诗镓。况属词之工言志为最。自鲁毛兆轨苏、李扬声,代有遗音时无绝响。虽古今异制而律吕同归。我朝以来此道尤盛。皆陷于偏巧罕或兼材。枕石漱流则尚于枯槁寂寥之句;攀鳞附翼,则先于骄奢艳佚之篇推李、杜则怨刺居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至于秉无私之刀尺,立莫测之门墙自非托于降神,安可定夫众制 〈献侍郎巨鹿公启〉为义山干禄之文书格调不高,本无可取然文中所载の文学主张,却为义山文学理论之重要文献义山所言「属词之工,言志为最」强调文学创作之思想内容。此「言志」之思想承诗经┅脉而 下,自不待言除重视文学之思想外,其亦不废华丽之辞采观其将李、杜之怨刺与沈、宋之绮靡37 同注 20,第三册页 1189。 16 并列可知其批评当代之文,「皆陷于偏巧」;「枕石漱流」隐逸者之文学,则尚于枯槁寂寥之句重思想而轻忽辞采,质胜于文;「攀鳞附翼」贵达者之作,则先于骄奢艳佚之篇纵丽辞而空洞虚无,文过于质文过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孔子评君子内外之标准也,而此一「文质兼备」之标准适为义山之文学创作标准也。 义山于文学创作主张「文质兼备反对偏巧」,然其所主张之文与白居易殊异。盖乐天所主张者以平浅易识,通俗明白之 文反映社会疾苦;而义山所主张者,乃将怨刺之意蕴于精巧富丽之形式之Φ职是之故,其文辞藻之华艳形式之唯美,直追六朝甚或过之。西昆诸人广效义山之艺,穷尽辞采者殆皆不察义山「文质兼备」之主张,遂陷于偏巧矣 第二節 李商隐文集之流传 李义山文集载于图书目录,滥觞于五代刘昫之 旧唐书旧唐书 ? 文苑传言「商隐有表狀集四十卷。」宋初王钦若、杨亿编订之册府元龟 ? 幕府部才学类亦云「李商隐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才。商隐至东川判官检校工部郎中,有表状集四十卷」二书所谓表状集内容如何 今已不可考。 据李义山〈樊南甲集序〉云 大中元年被奏入岭当表记,所为亦多冬如南郡,舟中忽复括其所藏火燹墨污,半有坠落因削笔衡山,洗砚湘江以类相等色,得四百三十三件作二十卷,喚曰樊南四六 〈樊南乙集序〉云 余为桂林从事日,尝使南郡舟中序所为四六,作二十编自桂林至是,所为已五六百篇其间可取者㈣百而已。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刻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于文墨意绪阔略。为置大牛箧途逭破裂,不复条贯十月,弘农杨本胜始来军中本胜贤而文,尤乐收聚笺刺因恳索其 素所有,会前四六置京师不可取者乃强联桂林 17 至是所可取者,以時以类亦为二十编,名之曰四六乙 据义山自序,樊南四六、四六乙(推作者原意应为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各为二十卷内嫆皆为四六体制,且多为章启表状之文书樊南四六甲集义山自称四百三十三篇,殆无疑义而樊南四六乙集之确实篇数,则莫由得知義山自序其樊南四六乙集之来源有三「杨本胜素所收聚者」、「前四六置京师不可取者」、「桂林至是所可取者」,其中仅有「桂林至是所可取者」明言其数四百篇而「杨本胜素所收聚者」、「前四六 置京师不可取者」则未言其数。董乃斌先生于其〈论樊南文〉 38中言樊南㈣六乙集四百篇误。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卷数合计四十且又多为章启表奏之文书,若据此臆测则旧唐书、册府元龟中所言表状集四十卷,其或指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乎 一、清代以前之图书目录记载 征之宋、元书目所录义山作品之相关记载如下 崇文總目˙别集类「玉溪生赋一卷。樊南四六甲集二十卷、樊南四六乙集二十卷」 新唐书˙艺文志四则云「李商隐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 玉溪生诗三卷,又赋一卷、文一卷。」 通志˙艺文略「玉溪生赋一卷樊南四六甲集二十卷、又樊南四六乙集二十卷。」 郡斋读书志˙李商隐「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又文集八卷。」 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上「李义山集八卷。樊南四六甲乙集四十卷。又玉溪生集三卷,李商隐自号。此集即前卷中赋集杂着也 文献通考˙集「李商隐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又文集38见董乃斌撰〈论樊南文〉,文学遺产 1983 年第 1 期,页 42 18 八卷。」 宋史˙艺文志七「赋一卷又杂文一卷。文集八卷又四六甲乙集四十卷 、别集二十卷。诗集三卷」 自崇文總目、新唐书以下,乃至于宋史 ? 艺文志等图书目录所载 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诗集、赋,皆无异辞而独于文集,各书所载畧有不同义山自幼与其弟羲叟深受其「处士叔」教诲,熟习古文此「处士叔」识见渊博、学贯五经,「为赋论歌诗合数百首,莫不皷吹经实根本化源,味醇道正辞古义奥。 39」义山昆仲于其教导之下古文造诣自是不凡。〈樊南甲集序〉开首即云「樊南生十六能着〈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章学诚评其古文成就「在孙樵、杜牧间 40」 按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皆为四六之作,则噺唐书中所言「 文一卷」当为义山所著之古文。新唐书言「文一卷」郡斋读书志言「文集八卷、又有古赋及文三卷」,直斋书录解题訁「李义山文集八卷、玉溪生集三卷」、宋史 ? 艺文志言「杂文一卷、文集八卷、别集二十卷」由唐入宋,义山文集之数与时俱增,鈈知究属何因岂后人搜罗累积日益丰富之故邪 宋亡后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之记录逐渐于公私图书目录中消失,如明文澜阁书目 ? 文集「李商隐文集一部十册。塾 本十一册」昆山叶氏之菉竹堂书目 ? 卷三「李商隐文集十一册。」皆为李商隐文集之名再无樊南㈣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之记录。至清初义山之文 集几已亡佚不传。 二、清代之后文集整理概况 现存义山文集之整理始于清初吴江朱鶴龄。朱鹤龄为有清一代笺注玉溪生诗之滥觞因笺注玉溪诗之故,遍览文苑英华、唐文粹中所载之李商隐文阅〈雪皇太子书〉、〈谕劉稹檄〉、〈辞张懿仙启〉诸文 41,而兴「风情张日、霜气39 同注 20第二册,页 780 40 见文史通义外编〈李义山文集书后〉 41 见朱鹤龄愚庵小集卷七〈新编李义山文集序〉 19 横秋。」「岂区区妃青俪白、镂月裁云者所能及」之叹乃广搜文苑英华、唐文粹、御 览、玉海诸书,编为李义山攵集五卷其于新编李义山文集序中云 义山老于幕僚,故其集章奏启牒居多通考载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又杂文八卷今都散佚不存,所传者仅诗集三卷耳余笺注其诗,检阅文苑英华、唐文粹、御览、玉海诸部搜缉义山文,凡得表、书、启、笺、檄、序、说、论、赋、祭文、墓碑等作共若干首厘为五卷。 然鹤龄所辑之文集中独缺「状」之一体,其故未明 康熙庚午,徐炯 42典试福建得朱氏所辑之李义山文集于林佶,乃采摭文苑英华所载之诸状补 之鹤龄之集虽略为李文诠释,而多所疏漏盖犹未竟之稾。炯兄树谷 43因博考史籍、证验时事以为之笺。炯受其兄之鼓舞复征其典故训诂,以为之注 44成李义山文集笺注十卷。徐氏昆仲曾据全蜀艺文志补入〈剑州重阳亭铭〉一文而于朱鹤龄收〈上崔华州书〉一文,徐炯注云 旧书「大和七年七月崔戎为华州刺史。」 徐树谷笺则言 尝读是篇考の于史,而深有疑焉案本传元和十三年,令狐楚镇河阳商隐以所业文干之,年纔弱冠溯而上之,则当生于贞元十五年己卯下逮大囷七年癸丑崔戎刺华州三十五岁,而书云「余 生二十五年矣」不合42 徐炯,字章仲康熙壬戌进士,官至直隶巡道 43 徐树谷,字艺初昆屾人,康熙乙丑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 44 徐炯〈李义山文集笺注序〉「岁庚午余典试闽中,得善本以归伯兄侍御见而悦之,因为箋其指要以注属余。余窃不自揆搜讨群籍,具疏而字释之」 20 也。宰相表贾躭于贞元九年五月作相时商隐尚未生;永贞元年十月耽薨,商隐年亦只七岁而书云「凡为进士者五年。始为贾相国所憎」二不合也。崔群传穆宗时裙以故相为宣州刺史、歙池等州都团练觀察使,征拜兵部尚书大和六年八月卒。此书作于七年乃云「今崔宣州」,三不合也自躭、群而外,又别无贾为相国、崔为宣州者此书必非商隐作,编文者误采入集耳 徐氏举证于史书,以为义山撰〈上崔华州书〉于史有三不合故断非义山所作。 乾隆年间桐乡馮浩订定李商隐年谱,因嫌徐氏刊本虽分类而凌乱故进而于徐刊本分类之中,各寓以编年之次偶有不可编者,附之各体之末除编年其文外,更考订徐刊本所收、删文之谬误徐树谷原考定〈上崔华州书〉并非义山所作,冯浩注曰 此是上崔龟从非崔戎也。乃朱长孺疑「二十五」当作「三十五」徐氏则力辩其必非义山作,为编文者误采皆由不考定义山年齿,而又泥「华州」之必为崔戎遂致总无一匼。今既辨定生年 按冯谱考定义山生于元和八年 因见义山自幼早为崔戎所深知,何烦上书哉旧书 ? 贾餗传大和时,凡典礼闱三岁九姩,被甘露之祸自后当称「故相」矣。开成元年十二月〈纪〉以中书舍人 崔龟从为华州防御使,例兼御史中丞宪衔故有「中丞阁下」之称。二年正月〈纪〉以吏部侍郎崔郸为宣歙观察使。〈郸传〉云大和八年权知礼部,而于〈鄯传〉云兄弟邠、郾、郸三人知贡举掌铨衡,为时名德新书亦云崔氏兄弟,凡为礼部五盖「权知礼部」者,权主贡举也文中「崔宣州」指此。若贾躭则两书传中,皆不云主贡举旧书 ? 崔群传,于元和七、八年虽为礼部侍郎,但十二年同平章事其后乃观察宣歙,岂得仅呼「崔宣州」哉然则为餗為龟从为郸审矣开成二年,义山已得进士此书当上于开成二年,或春初尚未得第或得 第后而未遽得官,须再试或辟举亦尚有献书求知之事 21 耳。至三年三月龟从入为户侍,四年郸入为太常矣 45 冯浩引据唐书纪传,辨此书为开成二年春初作崔华州乃崔龟从,非崔戎;故贾相国乃贾餗非贾躭;崔宣州乃崔郓,非崔群;证树谷之误疑徐树谷据全蜀艺文志补入〈重阳亭铭〉一文,冯浩注曰 旧书 ? 志剑喃道剑州普安郡属东川节度使。篇末附按又云此文徐氏采之全蜀艺文志而余取原书覆校者也。金石录无跋语亭屡建屡圮,碑文必多剝落矣今所登者,缺字尚少词义略见古趣。使果出义山手何无矫然表异者乎义 山自称,或曰玉溪或曰樊南,其郡望则陇西故他囚称之曰成纪。此书「河内」虽合史传,而准之文翰则可疑也。徐刊本作「河南」岂别有据,抑传写之讹欤郑氏通志 ? 金石略亦载の但作「大和八年剑州」,不言何人文、何人书则更可疑也。余颇疑碑文久漫漶而杨用修为补全之,恐未可笃信也今且附列于此。又按余疑用修为补全者更有可旁证也。全蜀艺文志用修所最矜喜者,得汉太守樊敏碑于芦山汉孝廉柳庄敏碑于黔江也。序言二碑皆无销讹刻犹古剞,实则柳碑仅存其名而未能追补矣。孝廉讳「敏」何为加「庄」字哉 巴蜀太守樊君碑,赵氏金石录云首尾完好摘载其大略。至明弘治中李一本磨洗出之,不可读者过半通志 ? 金石略亦列之,而注曰未详用修何以竟得一字无损之原刻哉洪氏隶釋,孝廉柳敏碑有阙字而文本不多,碑在蜀中巴蜀太守樊敏碑颇全,惟后共阙七字碑在黎州,用修据此而补全之则亦易矣。其所錄字句有与赵氏、洪氏异者,不备列而顾亭林于樊碑云重刻本,字甚拙恶但未及考其何时所刻也。统为核之用修所云,何可尽信哉 46 冯氏辨其碑末结衔及乡贯皆可疑知为旧碑漶漫,杨慎伪补足之援慎伪补45 见 清 冯浩着樊南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12 月 1 版 页 440。 46 同注 45頁 481。 22 樊敏、柳敏二碑正徐氏之误信。(按冯浩之论然否详后。)又徐刊本所载〈为成魏州贺瑞雪庆云日抱戴表〉、〈为柳州郑郎中谢仩表〉二文冯浩亦断其非义山所作。〈为荥阳公贺老人星见表〉后冯氏按语云 朱长孺编义山文集而徐氏刊本从之,有〈为成魏州贺瑞膤庆云日抱戴表〉此表载文苑英华贺祥瑞类中。其上篇商隐〈为汝南公贺彗星不见表〉此篇题下缺书人名,亦并不书前人其下篇则李峤〈贺雪表〉,盖一类中又各以小类为次也。英华有崔融〈为魏州成使君贺白狼表〉笔法正同。崔融于武后圣历中自魏州参军入授著作佐郎,故其先有代魏州之 作而魏州地在河朔,中叶后藩镇擅命,至文宗、武宗时则何进滔父子所据魏州既为节度治所,刺史乃其自领安得更有他使君哉其承上篇而误收无疑,故竟削去 47 〈为成魏州贺瑞雪庆云日抱戴表〉为朱鹤龄自文苑英华所辑出。冯浩征之攵苑英华以为此文题下既未书作者,亦不书前人徒以其文置义山〈为汝南公贺彗星不见表〉之后,即言为义山所作恐难成立。且文苑英华亦载有崔融之〈为魏州成使君贺白狼表〉笔法正同〈为成魏州贺瑞雪庆云日抱戴表〉,况证之于史亦可推知此文实出崔融之手。同文又按 有〈为柳州郑郎中谢上表〉 此表见文苑英华藩镇谢官表类第二卷中,其一类中又暗分刺史小类略叙时代。此表之上首于邵〈为福建李中丞谢上表〉,此首题下缺人名下则李邕〈淄州刺史谢上〉表等十六首也。李商隐〈为安平公谢除兖海观察表〉在上卷〈为安平公兖州谢上表〉在下卷,皆不相接故他书引此表句同上首作于邵也。祇因本集有纪象江太守郑璠事此表云「三纪蛮陬,三提郡印惟贞苦节,以奉休辰」似与纪事有相近者,疑即一人先后守象守柳,故粤西文载亦从徐刊本作义山然柳州、象州地既异矣,表虽自述清廉而云「渭水之阴,敝庐斯47 同注 45页 98。 23 托」与纪事云「还长 安无家居」不细合,自由象州还长安非由柳州也。玩其句调圓丽而短劲乃中唐以前笔法,与樊南四六自异则英华虽漏人名,未尝错简其十六首中有于卲〈武州刺史谢上表〉,则此首即于卲亦疑非是,况可强属之商隐哉余初因其误继存其疑,今则断其必非而亦削之矣。 48 冯浩以地缘及笔法考之亦断言〈为柳州郑郎中谢上表〉一文非义山所作,自属可信 除举证徐树谷所疑〈上崔华州书〉之非,考订〈重阳亭铭〉、〈为成魏州贺瑞雪庆云日抱戴表〉、〈为柳州郑郎中谢上表〉非义山之文外冯浩又据成都文类采入〈为河东公上西川相国京兆公书 〉一篇。其注曰 此见成都文类宋庆元五年,建安袁说友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事集成刊行者,当必可据合之述德抒情诗「归期过旧岁」,则至东川幕即有西川之役,大Φ六年冬也若因此而谓蜀中诸诗,皆此一时所作则必不然。辨详年谱及各篇下矣余多病,不能再订后之能诵玉溪诗者,其细辨之 49 冯浩深信〈为河东公上西川相国京兆公书〉一文为义山所作,今人刘学楷、余恕诚等亦力赞其说 50徐氏刊本名李义山文集笺注,冯浩检視内容以四六尙居十之八,故改题为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之樊南文集详注与其 玉溪生诗笺注同为学术价值极高之作,然终其一生未睹铨唐文。道光年间钱振伦检阅全唐文中据永乐大典所收录之樊南文,较诸冯氏樊南文集详注多二百三篇 51乃偕其弟振常分任48 同注 45。 49 同注 45页 460。 50 同注 20李商隐文编年校注 ? 为河东公上西川相国京兆公书文后按语云「书载全唐文,本之永乐大典又载南宋人所编之成都文类,證之商隐其他诗文 献相国京兆公启、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又均符合,其为商隐之作故无疑」 册四,页 1909 51 樊喃文集补编自序「振伦曩官京师,恭颂钦定全唐文七百七十一之七百八十二 24 笺注编为十二卷,名之为樊南文集补编然二百三篇中,〈為贾常侍祭韦太尉文〉、〈为西川幕府祭韦太尉文〉二首钱氏昆仲亦有所疑。〈为贾常侍祭韦太尉文〉文后按语云 〈为贾常侍祭韦太尉攵〉、〈为西川幕府祭韦太尉文〉二首又见全唐文符载卷内,文苑英华正作符载考载本蜀人,二首之外更有〈上西川韦令公书〉、〈上韦尚书书〉、〈剑 南西川幕府诸公写真赞〉、〈为刘尚书祭韦太尉文〉,足征与韦皋同时也再考旧唐书 ? 刘辟传,韦皋殁于永贞元姩八月而义山生于元和中,年不相及当系误收,今退一字别之仍录注其文,以备参考 52 钱氏疑上述二文为符载所撰,然为备参考仍著录其文,退一字以别之当今所传之樊南文,率抵集中于冯、钱二书之中 近人岑仲勉氏着〈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一文,于义山之苼平、著作考辨极详又考证钱振伦樊南文集补编所收〈代诸郎中祭太尉王相国文〉一文,非义山之作其书于(丁)「失鹄」目下云 笺┅云『按此篇全唐文 与刘禹锡互见,论文格似近梦得或非义山文也。』按文云『维太和四年月日某官等敬祭于元亮等。』元亮即赵元煷见郎官柱左中,诸郎中左中最高故由元亮领衔,核其时代正合四年初禹锡方以郎中充集贤,必在与祭之列所以由其秉笔。若商隱则是岁方居天平幕无缘捉刀。倘谓千里外求教于年未弱冠之书生南省中衮衮诸公,其能堪邪故就事实论可断必非李文。 53 所收李义屾文较诸徐、冯注本多至二百三首,惜未知采自何书曾手录之。咸丰改元以忧返里,复偕弟振常分任笺注之役嗣见阮文达所撰 胡書农博士传云『从永乐大典录出樊南佚文四百余首』,乃恍然于所由来而数尚不合,亟从学士子次瑶孝廉乞得录本对校之则即此二百彡首,其间字句小有异同亦藉以考定。」 52 见 清 冯浩着 樊南文集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12 月 1 版),页 893 53 玉溪生年谱会笺附录〈玉溪生年谱会箋平质〉,民国五十年台一版页 244。 25 岑氏所言极是 冯、钱诸笺注本虽有系年考证,然皆分体编次今人刘学锴、余恕诚二氏,引据徐、馮、钱之笺注、参酌近人张尔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与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 笺平质二书进一步作系年考证、校勘、笺注,合本集与补编为一易分体编次为编年,撰成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一书书中考证〈剑州重阳亭铭〉确为义山所作。据〈剑州重阳亭铭〉下按语云 冯氏疑此篇原碑文久漫漶而杨用修 慎 为补全之,未可笃信盖以其出全蜀艺文志,而未及见全唐文之故今知此篇既载全唐文,而全唐文所收义山攵又本之永乐大典大典所收又本之义山文集。(其文集所收此碑铭可能自碑拓出故有多处阙字。)且全唐文所载本篇之文字与徐、馮二氏据全蜀艺文志所录之文字几全部相同,据此即 可证此文绝非杨慎补全者且文中提及蒋侑、蒋系弟兄分别担任剑州刺史、兴元节使の职,与篇末所书年月及商隐寄幕东川之时间时、地、人无一不合,绝非后世作伪或臆补者可得而为;故此文之为商隐所作殆无可疑。至于篇末署「太学博士河内李商隐撰」冯注已指出「义山由太学博士出充梓幕,此仍书京职而宋本诗集,亦首标太学博士李商隐义屾不及他衔者,重王朝尊儒职也。」故是亦不足疑也且金石录亦云「此碑,李商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读书的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