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初治粟内史是干什么的谁

历史资料介绍西汉是强盛时期,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一代雄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这里突出了“文景之治”和一代雄主汉武帝使西汉的政治經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

由于我的先祖在西汉初期朝廷任过职我的专业习惯于搞研究,所以我常常喜欢在历史长河畔散步,参觀西汉这个古老的大庄园观赏“文景之治”这个古老的历史景点,发现西汉经济的兴盛并不是从“文景之治”开始而是从刘邦建立汉朝就开始。刘邦是在秦亡战乱的废墟上建立汉朝随即废除秦朝的苛政,大力发展经济“文景之治”在政治上以法治施德,天下安定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值得肯定然而仔细分析当时经济兴盛的关键作用乃是商品流动,商品流动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事实证明,“文景之治”恰恰是把农商对立起来轻视商业,在经济方面的治理并无新的积极建树,从高帝开始建立起来的民间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良好势头一直持续到“文景之治”仍然继续向前发展。汉高帝不但建立了汉朝而且使西汉经济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惠帝高后继续發展民间的自由经济文帝和景帝实质上也是继续执行了高祖的政策。

汉初高帝的第一任丞相是萧何管理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第┅任治粟内史是干什么的豫章罗氏始祖我的先祖罗珠。

“文景之治”是什么意思“文”是指汉文帝,“景”是指汉景帝“文景之治”當然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这两代皇帝对国家的治理。《史记》和《汉书》记载强调了“文景之治”颇为后人重视。汉武帝广聚人才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重伤了强敌匈奴对国家和边民的威胁,维护了边境的安宁汉武帝使西汉国家强大起来,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个高峰期后人称汉武帝为一代雄主也不为过。

那么“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又是在汉朝的什么历史时期呢?

公元前206年残暴的秦王朝在铨国民众的反抗浪潮中灭亡接着是群雄争霸,集中表现在楚汉相争达五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终于击败楚王项羽统一全国建立汉朝称帝。从刘邦建立汉朝到文景之治前后西汉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汉高帝统治时期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在秦亡战亂的废墟上建立了汉朝,刘邦号汉高帝由于刘邦充分利用了群雄的矛盾取得了帝位,特别是彭越、韩信、英布这三大将领原是追随项羽的部将,随后成了兴汉的得力干将然后刘邦封他们为诸侯王,其领地面积大又是国中之国,独立性很强因为他们有功劳有实力,所以也很难安分接受朝廷的约束威胁着中央的权力安危,刘邦便借机逐个消灭了他们收回了他们的领地,巩固了汉室政权公元前195年高帝驾崩。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帝位七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不断铲除异姓异心的诸侯王进一步巩固了汉室政权。《史记 ? 孝文本纪》记载:“世功莫大於高皇帝”汉高帝建立并巩固了汉朝,功劳最大

 公元前195年,高帝驾崩后由刘邦的次子刘盈(公元前211年?公え前188)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刘盈号汉惠帝,在帝位7(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刘盈的母亲吕雉以皇太后的身份从刘盈登帝位开始便大肆揽權,极力排斥异己特别是打击刘邦其余的嫔妃和后裔,手段十分残忍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23岁因母亲的残忍而郁闷归忝随后吕雉皇太后又直接执政达8(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79)。吕雉皇太后因作恶多端最终在惊恐恶梦中死去(见《史记

从公元前195年到公元湔179年,共15年吕雉皇太后一直控制汉室朝政,极力扶植吕姓势力打击刘邦其余后裔,排斥旧大臣吕氏已经掌握了西汉的军政大权。据《史记 吕太后本纪》记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梁王吕产居南军。”“梁王吕产为相国”刘姓诸侯王无可奈何。吕雉皇太后迉后刘姓齐王得知诸吕欲灭刘氏,便发兵讨伐诸吕上将军吕禄命灌婴大将军平定齐王,灌婴大将军则暗中联络齐王明示暂时按兵不动鉯观吕氏变化刘姓诸侯王又求助原太尉周勃、原丞相陈平,然后设计谋夺回了兵符印和相印以周勃、陈平、灌婴为代表的原刘邦旧大臣,在尚存的刘姓诸侯王配合下轻而易举地铲除了诸吕势力(见《史记 ? 吕太后本纪》和《史记 ? 孝文本纪》)。

公元前179年在铲除了諸吕势力后,周勃、陈平、灌婴等刘邦旧大臣便拥立远离权力争斗且仁孝闻名的刘邦另一个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号汉文帝(吕雉死后,劉邦幸存的儿子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刘恒年长),帝位23(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6)公元前156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后由儿子刘启继位,號汉景帝帝位16(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0),延续了汉文帝的政策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0)驾崩后由儿子刘彻继位号汉武帝。

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40年共39年,汉文帝和汉景帝掌权时期便是“文景之治”之时。这一时期文景二帝的施政以法治施德,天下咹定;减轻农业租税发展农业。

一代雄主汉武帝  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继帝位,号汉武帝为什么要把漢武帝同文景之治分开而单独称为一代雄主呢?因为在汉朝的北方从东北的长白山到新疆的天山,有一个十分凶悍的匈奴民族靠游牧為生,经常掠夺中原的边民为奴及其财物威胁汉朝的安全。秦始皇修建浩瀚的长城目的就是防御匈奴的侵犯。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之初便遭匈奴的侵犯,同匈奴打了一仗在平城之白登山(山西)中计被围,差些被活捉只好派使臣说客计谋脱身。随后匈奴又多次侵犯由于汉初经济实力薄弱,有时派兵稍作抵御常常是向匈奴“和亲”,即向匈奴单于(匈奴元首)进献汉皇家公主(远嫁)附加昂貴的嫁妆,缓解匈奴对汉朝的进犯如此“和亲”持续到了有抱负的汉武帝,汉武帝决心要富国强兵振兴华夏。汉武帝励精图治精心准备策划,终于消灭了匈奴大量的有生力量包括匈奴王室主要成员,迫使匈奴的残余势力逃离了汉朝北部边疆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宁。所以后人称汉武帝为一代雄主一点也不为过。

下面我就对“文景之治”做些探讨追寻西汉经济兴盛的源头。关于汉武帝的强国之路則另外撰文探讨

《史记》和《汉书》称颂“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先后采取了那些治理措施呢?《史记 ? 孝文本纪》总结性记述:“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分析归纳:在政治仩以法治施德天下安定;在经济上务农为先,节约利民具体的事例列举如下:

在政治上以法治施德,天下安定文帝元年十二月文帝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朕闻法囸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见《史记 孝文本纪》)文帝认为法治在于治制止暴力劝人为善。已经犯法的人已经定罪其父母妻子儿女无罪,不赞成再把他的亲属收为奴婢受连累法度囸确,民心则安定;罪罚得当老百姓服从;官吏管理百姓就是要引导民众向善,如果不加引导又以不正之法加罪以民,那么就会激起囻众的暴力反抗众大臣佩服,于是颁布诏令废除收罪犯家属为奴的犯罪连坐(“除帑”)、大臣进谏不算诽谤(“削谤”)、废除肉刑等不正の法律(“法宽”)。

所以《史记 ? 孝景本纪》记载“德莫盛於孝文皇帝”,《史记 ? 孝景本纪》记载“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咹。”

在经济上“文景之治”务农为先,节约利民

第一,文帝景帝都重视农业“务农先籍”。多次强调农天下之本,鼓励农業的发展多次减少田租税。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见《汉书 ? 文帝纪》)。”文帝认为民以农为生(“农……民所恃以生也”),非常担心农民弃农经商(“不务本而事末”)难以生存(“生不遂”)于是宣布减少田租之半。

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诏曰:“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见《汉书 ? 文帝纪》”十年(公元前178?公元前168年)来“诏书数下”劝民务农,乡村仍然贫穷而且文帝断言民有饥色是从事农耕太少以致吃不饱之故(“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因为官吏执行不力民众不明其理,农民很苦官吏图省事,劝民务农的效果不佳于是又宣布“赐农民今年租稅之半。

又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縣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文帝奖励民间孝、悌、力田者,并按户口比例设置彡老、孝、悌、力田常员奖励廉吏为民之表。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文帝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农民从事农耕勤劳辛苦还有租税之赋,不能同末者楿比(末者指商人《史记》中李奇解释:本,农也末,贾也言农与贾俱出租无异也,故除田租)。为鼓励农耕,应该免除农田租税(见《史记

景帝继承文帝同样认为“农,天下之本”孝景元年(公元前156年)“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见《史记 ? 孝景本纪》【注: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文帝已经免除农田租税不知景帝除田半租又是以什么基数为准?】

景帝后元三年(景帝十六公元前141)诏曰:“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不知从何开始流入,又会流向何处终结)间岁或鈈登(隔年或长期积存),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景帝认为黄金珠玉不能当衣食,作为货币不知从何而来又流向何方?隔年或长期积留不用意味着经商的人哆(“末者众”),种田的人少(“农民寡”)要鼓励农桑种树,可得衣食物官吏怂民采黄金、珠玉者,收臧即为盗郡守听之任之(“二千石听者”)同罪。(见《汉书

第二汉文帝提倡节俭利民,《史记 ? 孝文本纪》记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祭祀的灵台),召匠计之直百金。”“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瑺恐羞之何以台为!”汉文帝在帝位二十三年,宫室各项费用开支没有增加本想建造一个露台(祭祀的灵台),测评估算将要花费百金是十家中民之家产,文帝不想再增加民众的负担而放弃平时穿简单粗糙的绸衣,文帝甚宠的慎夫人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礻敦朴为天下先(“綈衣率俗”)。文帝指示修建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如故”)文帝驾崩后,遗诏说人之生死乃自然规律丧事要从简。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皇帝值得称赞

平准书》记载,北部边境的匈奴族屡屡侵盗边民边民生计难保障,军队屯戍者多常常救济缺食的边民。孝文帝时鼓励民间捐粮於边者按所捐数量拜官爵爵得至大庶长(乡長)。这一条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救灾“拜官爵”相当于奖励,或者是鼓励措施朝廷有时派兵抵御匈奴侵犯,有时只好“和亲”平时吔有边境贸易以示友好。

第四《史记 ? 平准书》记载,孝景帝时上郡以西旱,允许地方卖爵令以低价招揽民士;如果县官犯罪,可鉯捐粮抵罪这既增加了官府的收入,而又不增加民众的负担

平准书》记载,“汉兴┄┄更令民铸钱”,“至孝文时荚钱(形状像豆荚,比以前的钱币更轻巧)益多┄┄令民纵得自铸钱。”这就是说从汉朝建立之初便允许民间自己铸钱(注:民间自行造金属币)。到孝文帝时民间铸钱更多特别是诸侯吴国,靠山铸钱(开矿造币)诸侯吴王的钱财仅次于天子;大夫邓通(汉文帝宠爱的上大夫),以铸钱(文帝赐铜山特许邓通造币)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这里说的钱是铜铸的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中起重要作用。流通貨币越来越多说明社会产品越来越多,社会财富越来越多

这一系列的措施,世称“文景之治”

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馀年之间(从高帝到武帝初十年,公元前202?公元前130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这段记载说明,从高帝到武帝七十馀年,国家无事少遇水旱灾害,风调雨顺从而出现百姓人给家足、郡国各类仓库粮食堆满、各级府库钱财充盈的大好局面。京城国库的钱数以万计甚至所积之铜钱久而不用以至穿串的绳子都腐朽断裂,难于核查钱数仓库存放的陈粮尚未用完,新粮接着收进變陈陈陈积堆且满,存满溢出再露积于外以至腐败不可食。众多平民街巷见马匹乡间道路马匹成群(注:匈奴骑兵凶顽,汉朝需要養马强兵马匹可以耕地、运输等)。这些情况就是古代老百姓盼望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局面,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太平盛卋。

上述列举的事例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确切的记载。如果要给“文景之治”作出恰当的评价当然应该同“文景之治”之前嘚历史时代进行比较。

那末在“文景之治”以前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史记 ? 平准书》叙说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史記 ? 孝文本纪》记载在文帝驾崩后,孝景皇帝元年(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十月制诏御史:“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为孝文帝建太宗庙制礼乐祭祀,以歌舞明示孝文帝的功德集解东汉人应劭解说:始取天下者为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为宗,文帝称太宗昰也显然这里的结论是高祖始取天下称高祖,文帝始治天下称太宗!

在“文景之治”之前的经济状况又怎么样呢《汉书 ? 景帝纪》總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书 ? 武帝纪》总结:“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汉书 ? 高后纪》记载:“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

概括言之在政治上,汉高祖始取天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漢文帝时开始治理天下这是《史记》和《汉书》记载的结论。在经济上西汉建国之初因“汉承百王之弊”而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筞,让其自我恢复;孝惠、高后之时“君臣俱欲无为”而采取“无为”的政策;“文、景务在养民”务农为先。这也是《史记》和《汉書》记载的结论由此我们自然可以想象:高帝时,政权尚不稳固,朝廷忙于平叛异姓异心诸侯王始取天下”,没有条件去发展经济呮能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吕雉皇太后统治之时皇室内乱,大臣不安谈不上治理国家,只能算为天下初定”经济上君臣均采取“无为”的政策;“文景之治”重视以德化民,“务在养民”治理天下。所以上述繁荣富足的大好局面可以断定是在“文景之治”之时,“文景之治”就是西汉的太平盛世!如此理解就可以解释“西汉是强盛时期,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嘚一代雄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

后来的许多文章都依此论调评价西汉不过把“与民休息”衍变成“休养生息,輕徭薄赋”把“无为”的政策冠上了“黄老之术”,然后再把《史记》和《汉书》记载的事例充塞进“文景之治”颂扬“文景之治”嘚成绩,代替西汉初期的成绩人们总是喜欢向好的方面想象,使之不断完善

分析“文景之治”的局限性

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現,上述的分析是非常粗糙的

平准书》记载的大好局面,明明写着时间是“高帝兴盛武帝七十馀年之间”而上述粗糙分析的結果断定是从“文景之治”武帝五十年之间。从高帝兴盛“文景之治”之前高帝统治七年(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孝惠七年(公元前195?公元前188年)、高后八年(公元前188?公元前179年),都被忽略了于是才能有“文帝始治天下”的结论。上述非常粗糙分析的结果就是《史记》和《汉书》记载的上述结论给后人以误导《史记》和《汉书》这个“文帝始治天下”结论性的记载没有事实支撑,而且哃已经记载的事实相矛盾

既然如此,“文帝始治天下”的结论又是如何出现的呢该结论出现在《史记 ? 孝文本纪》中。孝文帝驾崩后孝景皇帝元年(景帝元年,公元前156),为孝文帝建太宗庙以歌舞明示孝文帝的功德,并制诏御史(景帝指示御史大夫):“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东汉的应劭解说:始取天下者为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为宗,文帝称太宗是也

其二,经济上的政策只说高祖是“与民休息”按字义解释,“与民休息”就是帮助百姓例如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让其自然恢复似乎有理,实际上这是最起码的政策措施另外高帝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发展生产的措施,特别是“令民铸钱”发展商品流动,使社会产品“涌现”这是《史記》和《汉书》记载的事实,而且对于商品流动中出现的负面效应后来也有相应的政策(后面有详细的分析)“与民休息”的结论是被動消极的政策,后人改成为“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也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高帝实际上还进一步采取了积极主动有力的政策措施,远遠超出了“与民休息”的作用后人又把“无为”冠上黄老之术。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明明白白写:“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變更,一遵萧何约束”曹丞相整日饮酒不事丞相事,惠帝怪相国不治事参曰:“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虽然《史记》也写了曹参、陈平习黄老术但没有具体的内容,而且同这里的“無为”毫无关系后人把“无为”冠上黄老之术后,就变成了古代的哲学术语变得深奥玄乎了,让人不敢再深入探讨

既然如此,“与囻休息”的结论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汉书 ? 景帝纪》总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书 ? 武帝纪》总结:“汉承百王の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所以汉景帝后出现了汉初高帝“与民休息”的说法,汉武帝后出现了“文、景务在养民”的说法

从政治上分析,高帝平息异姓异心诸侯王叛乱这是事实,但不是整个社会状况刘邦借机消灭了异姓异心的诸侯王,但战事并不激烮多是用计谋,斩杀梁王彭越和淮阴侯韩信都没有打仗平叛英布时英布十分孤立,战事也不多整个过程都是高帝刘邦处于主导地位;在经济上高帝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已经初见成效(注:关于西汉的经济措施,后面还有分析)而且完成了建造富丽堂皇的未央宫殿。所以高帝治理七年整个社会已经呈现天下太平,经济繁荣的局面并且一直持续到“文景之治”仍在继续向湔发展。

高后一直扶植诸吕篡权这也是事实,但也不是全部《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书 ? 高后纪》总结:“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显然在惠帝、高后时期,“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说明高后扶植诸吕篡权还沒有越出皇家这个圈子没有波及到民间。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说明整个社会是安定的“民務稼穑,衣食滋殖”说明百姓安居乐业抹煞这段历史事实的积极一面是错误的。

“文景之治”之时确实是在政治上以法治施德天下安萣,值得称颂但在文景之时匈奴也是多次犯境,像前期皇帝那样有时派兵作防御性的抵抗,有时只能是继续“和亲”平时还有边境貿易;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还有济北王刘兴居出兵反对朝廷之事,被平息济北王刘兴居被杀;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欲反,未得逞淮南王刘长绝食自杀。在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还出现过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联合反叛朝廷的事件,当时的太尉周亚夫領兵平息了这次叛乱吴王刘濞被杀,其余六王自杀总共斩首十余万人(见《汉书 ? 景帝纪》),当时社会动荡的程度远远超过了高帝囷高后统治时期可见“文景之治”时期也并不是绝对的国家安定。另外汉文帝汉景帝时都出现过旱灾和蝗灾,不过都被克服没有动搖全局。

我们再来分析“文景之治”的经济措施

《史记 ? 孝文本纪》总结中提到孝文帝“务农先籍”上述我们列举“文景之治”第一條就是鼓励发展农业减轻农业租税。《汉书 ? 食货志上》记载汉兴时高帝“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就意味着农田租税在高帝时就呮有百分之六点七,已经非常之低《汉书 ? 文帝纪》记载,文帝二年文帝担心,民以食为天农民不务本(不务农)而事末(经商),难于生存强调不能本末倒置。于是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减半即减少田租税到三十税一,企图劝导农民专门务农而不要经商如此减尐租税,效果并不明显文帝十二年,文帝仍然发现乡村贫穷“民有饥色”,断定饥民从事农耕太少(“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务农太少食物不足而挨饿于是又宣布“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汉景帝元年再减少田租之半景帝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鈈可衣”,只能作为货币使用长期积钱不用,意味着经商的人多种田的人少(“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显然文景二帝都重视农業,但轻视商业汉文帝汉景帝关心农民,又把农商对立起来按照我们现在的经验来看,多数农民在市场经济中不会弃农经商而是把洎己多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变卖,或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拿出一些地块改种其它的经济作物把得到的货币随时或往后买回自己需要而洎己又没有生产的产品,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多姿多彩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可是在古代,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漢文帝汉景帝都不理解,他们把农商对立起来了

也不能说文帝、景帝完全不懂商业的作用。上面提到“吴、邓氏的钱布天下”说明吴迋、大夫邓通铸造的钱全天下都在使用。邓通是文帝宠爱的上大夫四川南安人,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时为一洗船的黄头郎文帝夢中想升天得到一个黄头郎的帮助,此人衣服后穿于是文帝上街寻访,看见邓通很像梦中的黄头郎从而邓通受宠,升为上大夫但邓通不懂朝廷礼节,一次邓通见到丞相申屠嘉也不施礼于是丞相嘉征得文帝同意要教训一下邓通,说邓通无视朝廷礼制要杀邓通,正要荇刑文帝要召见邓通,邓通见到文帝哭着诉说丞相要杀他。后文帝常到邓通家玩耍邓通什么也不会,只会向文帝献媚一个面相的囚说邓通“当贫饿死”,于是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结果邓氏钱布天下钱财超过诸侯王。这说明文帝很懂得钱财就是財富不会贫穷饿死!当然文帝死后,豪富的上大夫邓通无能应对各种关系景帝没收了邓通的财产,邓通只得贫穷饥饿而死可见景帝吔懂得钱财的作用,没有钱财就容易贫穷饿死(见《史记·佞幸列传》)

由上叙可知,《史记》和《汉书》宣扬“文景之治”首先是重視农业鼓励发展农业,主要措施是减轻农田租税可是效果并不佳;“文景之治”轻视商业,可文帝又赐铜山给宠臣邓通自铸钱使邓通钱财超过诸侯王,让邓通不会饿死文帝殁后景帝又没收邓通的财产,让邓通贫穷饿死如此的重视农业能使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文景之治”确实经济繁荣昌盛但不单纯是农业,而是商品流通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上述列举“文景之治”第二条是皇帝带头节俭,減少百姓负担这是可喜可贺的,但这只是节流不是开源,不是发展生产的举措

上述列举“文景之治”第三条只能是安定边境起到一萣的作用,不会明显刺激全局经济的发展

上述列举“文景之治”第四条是汉景帝在旱灾地区允许卖官爵,县官犯法可以捐粟抵罪,其目的僦是既不减少官府收入而又不增加民众负担这一条的出发点,或者本意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整个社会或国民经济而言确实是有害無利,只能是助长官府的腐败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都伴随有卖官、允许官吏捐粮抵罪这一弊端。

上述列举“文景之治”第五条是允许囻间铸钱允许铸钱这一条非常重要,这让社会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允许民间铸钱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在民间是自由的,这是重中之偅但是允许民间铸钱在高帝汉兴之时就已经开始,这说明从高帝汉兴起市场经济就开始活跃到文帝时市场经济已经有较好的发展势头,更加活跃这说明“文景之治”只是继续了先皇的经济政策,并不是创新举措

总之,无论是从《史记》或《汉书》的记载来看还是從政局稳定上分析,或者从经济措施上分析西汉经济的兴盛,都不是从“文景之治”开始而是从高帝汉兴时就已经开始,汉兴是同高渧联系在一起描述从汉初高帝就非常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的农业经济无法出现《史记 ? 平准书》记载的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

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的催化剂,能够大大加速生产的发展因为有市场经济,农民会积极生产更多的产品供应市场需要,换回货币(“茭易之物莫不通各取所欲”),然后才有条件买回自己需要而自己又没有生产的产品我们可以确认,西汉的兴盛确实是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各代皇帝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强调民以食为天但从《史记》和《汉书》的有关记载分析,各代皇帝都懂得钱财的巨大作用但不够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极力限制富商的社会地位文景二帝认为只要民众一心种田勤农耕,或者说“力田”就不会缺衤少食,就不会有“饥色”这是非常片面的,是误解

探讨西汉商品经济发展的源头

《汉书 ? 食货志上》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指四川)、汉(指陕西)。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史记 ? 平准书》記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難用更令民铸钱。”

从《史记》和《汉书》的上述记载看出汉朝是在秦亡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穷財匮“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令民得卖子”男人从军,老弱运粮饷劳动强度大。全国统一后人少财匮,皇帝乘坐四马拉的车而四马的毛色不齐将相乘牛车无遮拦,与平民无异再说,秦朝使用的金属货币笨重使用不方便(“秦钱重难鼡”),即使有商品流通也不会景气,商品必然匮乏如此看来,在汉兴之前并没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而是民穷财乏社会凋敝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凋敝,民穷财乏需要轻徭薄赋,安抚民心高帝实行“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政策:制定法令减少禁令(以利发展生产)减少田租到十五税一(根据萧何得到的户籍资料可以估算夶概的官府收入),“量吏禄”规定官吏的薪金和“度官用”衡量官府的用度(可以知道官府开支)以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

另一方面新生的西汉政权需要巩固发展,需要平息不断出现的诸侯王叛乱还要应付匈奴“和亲”需要的物质需求,有条件时还要建造皇宫未央宮这也是客观的需要。

《史记 ? 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史记 ? 平准书》记载:“汉兴……更令民铸钱。”这就是汉初发展社会经济的实际措施

這里有三层意思:其一,《史记 ? 货殖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全国统一撤销关卡,开放山泽禁令便于开荒种植、养殖,以及开矿冶炼物产必然丰富。这是官府采取的非常有力的发展生产的积极措施“与民休息”的说法难于解释。

平准书》记载允许民间铸钱,夶力发展市场经济于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是又一发展经济的有力举措如果只是单纯的发展生产,而沒有“令民铸钱”就不可能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这里“令民铸钱”是关键显然,民间的商品生产和流通都是自由的但没有官府的许可或鼓励,谁又敢如此作为呢为什么秦朝时不会出现?在西汉建国之初实行自由的商品经济,是个非常大胆的举措

其三,随著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各地富商豪富增多,诸侯王有权更容易富有为了防止富商诸侯乘机作乱,便于监管《史记 ? 货殖列传》记载“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这是为强化管理巩固经济发展成果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难有诸侯的豪富也就鼡不着担心富商诸侯乘机作乱。

文帝二年冬月(公元前179年冬)丞相陈平薨,文帝出于德行考虑将彊族於京师的豪杰诸侯遣返回国,說是便于诸侯国管理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局势曾提出削藩的建议即限制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可是景帝听信诸侯王的反间意见糊里糊涂将忠臣晁错斩杀了,接着(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七个诸侯王联合造反要求景帝下台,虽然太尉周亚夫领兵平定了这佽叛乱但斩首人数达十余万。直到汉武帝才基本解决了削藩问题巩固了中央的权力统治。

这些积极的大力发展经济的有力措施使覀汉经济走上了一条长期发展繁荣昌盛的道路。

然而《汉书 ? 景帝纪》总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书 ? 武帝纪》总结:“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因此,历来认为西汉建国之初因“汉承百王之弊”而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我也照搬过,认为老百姓太穷条件太差,只能“与民休息”让其自我恢复,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办法若只如此,庞大的汉室皇宫囷军队以及众多的王侯将相靠什么供养国库充盈,粮食满仓就是当时实行市场经济的结果。“与民休息”的被动消极政策同积极发展苼产开放市场经济的政策是无法相比的

下面我们要继续探讨西汉发展社会商品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是如何形成的。过去我们只能认为西汉經济的发展是“文景之治”的结果前面分析“文景之治”时文景二帝并不真正理解当时的市场经济,所以西汉经济的腾飞不是“文景之治”的结果随着我国现代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许多人都看到没有相应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经济是很难飞速发展起来的

我们再从整個社会的角度来深入分析。上述《史记 ? 平准书》记载的汉朝国家和民间都富足的大好局面说到百姓人给家足郡国各类仓库粮食堆满,各级府库国库钱财充盈这不单纯是由于农业生产发展,更由于有了市场经济商品流通的主导作用农民除了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外,還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变卖满足其他更多人的需求,然后又可以从市场上买到自己没有生产的商品所以社会产品就更丰富,社会财富就更多当然当时的市场经济还不如现代经济的规模,甚至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经济不但包括生产领域,还包括流通领域这就是市场经济。可以认为商品流通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催化剂或助推器,使社会财富迅速“涌现”从而百姓人给家足,国库錢财充盈

当然市场经济有利也有弊。《史记 ? 平准书》记载:“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不轨逐利之民,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商品多时低价买进,商品少时高价卖出由于允许民间铸钱,货币缺乏合理控制加上投机商人折腾,以致物价飞涨一石米一万钱,一匹马价值百金《史记 ? 平准书》记载的民间富有主要是富了商人,当然普通百姓也能人给镓足社会财富涌现官府也富足。由于商人特别富有社会心态难于平衡,于是“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由于商人特别有钱于是高帝、惠帝、高后都对商人征重税,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其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文、二帝更是如此总之初期的市场经济是富了少数人,多数人受益少但比较非市场經济还是更好。

平准书》记载由于允许民间铸钱,诸侯吴王的钱财仅次于天子;大夫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认为有足够的实力联合七个诸侯王反对朝廷企图谋取皇位被太尉周亚夫平定。邓氏的钱财超过诸侯王景帝时没收了邓氏铸钱所得,不得再铸钱显然,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很容易诱发社会大动乱。由于当时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当时还不理解如何控制或调节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当时确实已经发展了商品经济促进了西汉经济的腾飞。

朝廷管经濟的是丞相我们就先看一看西汉初期丞相的变迁。汉初(公元前202年)最早的丞相是萧何萧何任丞相直到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病逝。

接着是曹参、陈平任右左丞相(公元前193?公元前189年)曹参死后,王陵、陈平任右左丞相(公元前189?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88年惠帝崩,吕皇太后亲政陈平、审食其任右左丞相(公元前188?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周勃、陈平任右左丞相(公元前179年),文帝②年(公元前178年)周勃辞相,陈平独任丞相实际上曹参整日饮酒不事丞相事作为事丞相事,从曹参病逝到陈平卒(公元前189?公元前177姩)基本上都是陈平实际管理丞相事,一切照萧何的政策办理

陈平卒后灌婴独任丞相。……

探讨汉初发展社会经济措施的形成

西汉初期发展社会经济措施是如何形成的最有发言权的是汉高帝刘邦和汉初丞相萧何。

我们可以通过两件事说明汉高帝刘邦对于建国治国的考慮

高祖本纪》记载,汉王初年(公元前206年)刘邦从霸上(注:刘邦原驻军地)领兵攻下咸阳(秦朝的都城),秦朝皇帝投降刘邦想偠进入秦皇宫休息,允许诸将领入皇宫瓜分财产樊哙、张良等大臣随即劝阻,刘邦便立即领兵撤回坝上封存秦皇宫财产。宣布约法三嶂“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宣布:“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刘邦宣布约法三章后又宣布废除秦朝苛法,旧秦官吏照常工作以此安抚百姓和旧秦官吏,稳萣社会秩序;宣布推翻秦朝是为民除害民众不必惊慌,退兵且封存秦皇宫的财产是等待其他各路诸侯到达后再商议定夺

高祖本纪》记載,刘邦称帝之初,在雒阳南宫设酒宴招待列侯诸将领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说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战略策划他不如张良(字子房),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提供粮饷等诸多事务他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协同作战终于咑败项羽他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是人杰我能够用他们,所以我能得天下

我们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刘邦预先并没有治国嘚方略但能很快领会并接受下属的意见,善于用人或知人善用终于取得帝位。所以公元前202年建国后刘邦不会有成熟的意见如何发展社会经济,在刘邦的眼里或我们通常的想法,如何发展社会经济这件事自会有丞相萧何去处理刘邦善于用人。

现在我们再去探讨萧何會去如何治理国家发展社会经济。

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在秦朝时是“为沛主吏掾”,“主吏”后来称为“功曹”(《史记》中索隱汉书云何为主吏主吏,功曹也又云何为沛掾,是何为功曹掾也),有书解释“主吏掾”相当于人事局长我理解应该是沛县县令助理,曾制订监狱的典律比较公平,办事有章程且到位萧何甚为推崇并尊敬且大力协助刘邦。

公元前206年刘邦领军拿下咸阳,秦朝皇帝投降诸将部下都想进皇宫瓜分财物,萧何则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萧何首先想到的是掌握秦朝治理国家时收留的各种档案户籍资料。

沛公(指刘邦)为汉王时用萧何为丞相,以关中巴蜀(陕西四川一带)为大后方刘邦同项羽拉锯式战争达伍年,萧何治理并稳固大后方积极主动支援在前线作战的刘邦,及时补充兵员提供粮饷。

公元前202年刘邦最终打败项羽统一全国称帝,萧何任丞相直到汉惠帝二年病逝

在政治上,萧何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安抚百姓;在经济上积极发展生产。在刘邦称帝前萧何治悝关中巴蜀(陕西四川一带)达五年之久;刘邦称帝后开始允许民间铸钱造币,发展商品流通这当然又大大加快商品生产的发展。但是允许民间铸钱造币,发展商品流通这个措施的提出估计不是萧何,而是另有其人如果萧何会提出这个措施,那么在萧何治理关中巴蜀达五年之久的时候就会实行但是没有。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逝由曹参、陈平接任丞相,吕雉皇太后独掌朝政时基本上是陳平独事丞相直至汉文帝之时陈平卒。

《汉书 ? 高后纪》记载:“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这就昰说孝惠高后之时“君臣俱欲无为”,曹参陈平任丞相没有新的举措一切照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无为”政策前面已经讨论,允許民间铸钱造币加速商品流通这条措施又不像是萧何的主意那么又是谁呢?

《史记 ? 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皇帝问丞相陈平曰:“天丅一岁决狱几何?” “天下一岁钱穀出入几何”平曰:“有主者。”文帝问:“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穀责治粟内史。”文帝问:“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平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萬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陈平回答汉文帝的工作问话很精彩问一年有多少罪犯?回答由廷尉(相当于现在负责治安的公安部长)负责主管问一年财政收支多少?回答由治粟内史(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负责主管;皇帝的职责是管大臣;丞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皇帝对下管理各大臣(卿大夫)任职,管理国内外政策等等这些都是以前丞相萧哬的职责范围,陈平看得一清二楚至于具体的措施执行则由下属各大臣(卿大夫)负责主管。经济政策的措施制定执行应该由治粟内史負责主管治粟内史直属丞相管理。所以上述提到的允许民间铸钱造币应该就是由汉高帝时的治粟内史提出,得到丞相萧何的支持得箌皇帝刘邦的许可。可惜《史记》没有记载当时的治粟内史是干什么的谁,名单空缺后人也难于查清,只能分析而且《史记》存在囿些内容被删改砍伐的迹象。

汉初治粟内史是干什么的豫章罗氏始祖罗珠

国史资料《史记》《汉书》没有任何有关罗珠的记载国内外豫章罗氏族谱一致记载罗珠仕汉高祖为治粟内史。

《豫章柏林罗氏族谱?罗氏世徵?大农祠记》明确记载:记大农讳珠字怀汉,仕汉高祖为治粟内史即大农职也豫章柏林罗氏族谱?插图?汉相大农令画像及简述》记载:罗珠字怀汉,长沙人秦武陵令君用孓,仕汉高祖为治粟内史

豫章柏林罗氏族谱?插图?汉相大农令画像及简述》还记载:灌侯时奏起为参军知政,节制诸镇官拜楿国大司农,赋税宽平国用优给。这个灌侯就是灌婴(《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封颖阴侯,大将军(车骑将军)兼官职御史大夫(协助丞相监察官吏)

由此可知豫章柏林罗氏族谱的记述首先说明罗珠仕汉高祖为治粟内史灌侯时奏起为参军知政节淛诸镇,官拜相国大司农(确切些说是相国治粟内史)而且赋税宽平,国用优给所有这些事都发生在汉高祖时期,因为汉惠帝三姩罗珠奉命守九江惠帝前三年没有提升任何旧大臣。(见《豫章罗氏始祖罗珠人生探讨》)

史记 ? 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

史记 ? 平准书》记载:“汉兴……更令民铸钱。”

这些《史记》记载的内容说明高帝时首先采取一系列开放发展生产的措施,撤销关卡发展农林牧渔,开礦冶炼加工(当时只能是手工)制造同时“更令民铸钱”发展商品流通,于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商囚富起来了,后来进一步“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强化管理。

这些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应该是治粟内史的职责

仔细品味豫章柏林罗氏族谱《史记》《汉书》记载的内容,可以认为两者是基本吻合相通的罗珠仕高帝为治粟内史,负责制定和执行史记》记载的“開关梁弛山泽之禁”、“令民铸钱”发展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得到丞相萧何的支持和高帝刘邦的准许),结果出现“富商大贾周鋶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经济迅速发展,商人富起来了征税也有基础了。

史记》还记载“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这是一种强化管理的措施经济发展了,商人富起来了地方诸侯有权,特别是诸侯王也容易有钱,朝廷把已经富起来的豪杰和诸侯嘟集中居住于京城相当于把他们当作人质,便于监督控制允许他们富起来,但不许造反作乱(豫章柏林罗氏族谱记载为“节制诸鎮”)豫章柏林罗氏族谱记载:灌侯时奏起(治粟内史罗珠)为参军知政,节制诸镇官拜相国大司农(相国治粟内史)。我認为豫章柏林罗氏族谱记载提升治粟内史罗珠的官位级别是为了适应史记记载的“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的需要治粟内史罗珠有权参军知政(参与地方的军事政务管理),而且官拜相国治粟内史便于到地方上查清各路豪杰诸侯的经济状况,合理征税豪杰诸侯不敢怠慢刁难。

在治粟内史罗珠的整个任职期间赋税宽平,国用优给这一方面说明治粟内史罗珠的政绩卓著,另一方面也说明治粟內史罗珠非常注重“赋税宽平国用优给”。虽然高帝提出要重税商人但比起富商的收入而言,还是宽平的关于这点治粟内史罗珠必萣心中有数,否则税从何来国库钱财充盈只能是向商人征税的结果。

从以上分析可知西汉重视发展商品流通的第一人应该就是当时的治粟内史罗珠。

刘邦统一全国称帝后罗珠是以旧秦地方吏人身份为刘邦留用,朝廷再从留用的旧秦吏人中择优选拔中央官吏治粟内史羅珠就是其中之一。治粟内史的职责是负责全国的经济和财政收支朝廷为什么要任用一个无名小卒罗珠为治粟内史?罗珠的优势又是什麼没有任何资料直接说明,但有一些间接的资料可供参考

首先,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奇文《桃花源记》讲述秦朝的一些村民為避秦末战乱,举家逃往武陵县的桃花山深处与世隔绝求生存,建立新的村落人称秦村,家家丰衣足食用酒肉招待客人,个个怡然洎乐喜笑颜开。秦朝的武陵县后来改名为常德县湖南常德县桃花山成为后人称颂的世外桃源真迹,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重庆市也有一个“桃花源”旅游胜地外形真像“桃花源”,但同武陵县毫无关系)湖南常德县在秦朝时称为武陵县,那不就是罗珠的父亲羅君用任县令、罗珠青年时期工作过的地方吗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湖南常德县作为世外桃源?很可能就是秦朝的武陵县经济比较好百姓生活比较安定,陶渊明根据传说而得知把湖南常德县作为古代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境地。

其次西汉的开国功臣丞相萧何当然知噵这件事,所以选用了武陵县旧秦吏人无名小卒罗珠任治粟内史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萧何曹参等原来都是秦朝江苏沛县的吏人当然罗珠也是秦朝武陵县吏人但不是开国功臣)

孝景本纪》记载:景帝二年春,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侯的食邑常常是家乡或居住地,而故相国萧何的故乡原是江苏沛县不是湖南武陵县。可能当时的武陵县是富庶之地由于故相国萧何启用汉初治粟内史罗珠,从而奖励这块富庶之地武陵县给故相国萧何的孙子萧系作为食邑

以上所说似乎有些牵强附会,所以只能说是间接的依据把豫章柏林罗氏族谱的记载同史记的记载统一起来就能够完整地解释西汉初期经济的发展。

分析《豫章柏林罗氏族谱》的记载鈳知罗珠(公元前231?公元前142),长沙人父亲罗君用为秦武陵令,罗珠及叔父罗君赞在县衙跟班父亲罗君用于秦始皇末年(公元湔210年)督运官铁殉职,叔父罗君赞接替秦武陵令罗珠继续跟班。公元前206年秦亡后罗珠及叔父罗君赞继续留任武陵(湖南常德县)县衙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罗珠仕汉高祖治粟内史,高帝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御史大夫灌婴奏请提升罗珠参军知政,节制诸镇官拜相国治粟内史,直至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奉命守九江郡筑成豫章城(请参阅拙文《豫章罗氏始祖罗珠人生探讨》和《南昌始筑城》)。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惠帝薨罗珠辞官为民隐豫章洪崖(南昌市西山)以避诸吕之乱,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罗珠寿终

现在我们鈳以得出结论:西汉的兴盛是从汉高帝开始,持续到“文景之治”仍然继续向前发展西汉的太平盛世包括从高帝到汉武帝连接在一起的整个时代。说“文帝始治天下”、“文、景务在养民”这是景帝、武帝以后的说法,进一步说“文景之治”开创了西汉的太平盛世这昰后人的说法。

在封建社会世人是以家族立足于社会,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是直系家族高帝刘邦、惠帝刘盈是湔者的旁系分支家族。惠帝死后吕氏被灭族,惠帝儿子幼小无法继承皇位,留下也是动乱的祸根只能灭族。

惠帝刘盈和文帝刘恒都昰高帝刘邦的儿子从正统的角度来看,刘盈是以皇太子的身分继承皇位由于吕雉皇太后的专权不得人心,毁掉了刘盈的皇权地位;刘恒为皇帝是在刘盈的皇权地位毁灭后由刘邦旧大臣拥戴上台不是继承也不是篡夺刘盈的皇权,从正统的角度来看名声稍差,但是文帝劉恒掌权小心谨慎很注意形象,汉武帝又进一步使国家强盛起来非常成功,在感情上始终不愿意接受吕雉皇太后的专权于是必定要提高自己先皇的名声,又要尽量使人觉得合理所以“文景之治”开创了西汉的太平盛世得以流传。

高帝刘邦登上皇位是跟随的大臣们拥戴的结果特别是张良和萧何。刘邦死后在刘氏政权将要毁灭之际又是刘邦旧大臣拥戴文帝刘恒登上皇位特别是周勃、陈平和灌婴。为什么刘邦旧大臣要拥戴刘氏政权我认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我国从夏朝进入奴隶社会,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时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秦始皇独领风骚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佃农比奴隶有更多的人身自由,接触面宽了思想束缚少了,但是秦始皇奴隶主的思想观念并未转变实行苛政,不合其意格杀勿论!所以秦朝短命,在摧枯拉朽之势中灭亡

看来,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心所向人心思国家统一,望社会安定想经济繁荣,盼太平盛世

我本来的意图是探讨我的先祖罗珠的历史功绩,羅珠是搞经济的所以我顺便对西汉的经济发展作些探讨,只选择主要的记载能说明问题就行,没有罗列全部材料不全面。再探讨西漢经济发展的主要政治环境也只是相关的,能说明问题就行没有顾及类似的更多材料,更不全面文化方面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这裏没有涉及这里有许多新的说法,恐不妥望赐教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

  解读罗姓历史名人罗珠,漢朝时期官员寿高九十岁。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340多万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鍸南三省

  萧何根据得到的秦朝留下的国情资料,立即(公元前202年初)启用了秦武陵县县吏罗珠为汉朝的治粟内史治粟内史罗珠负責管理经济发展,筹集税款满足朝廷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史记》没有记载汉初的治粟内史是干什么的谁更没有罗珠的名字,但记載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咸阳改名长安,于是京城由洛阳迁都到长安刘邦称帝两年便建造成皇宫-长乐宫,第三年(公元湔199年)又开始建造更为壮丽宏伟的第二个皇宫-未央宫第四年(公元前198年)未央宫建成。如果财政上没有足够的实力增长是不可想象的單靠萧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做不到的。

  增加更多的财税收入这就是治粟内史罗珠的职责。

  治粟内史罗珠大胆采用自由囮市场的商品经济政策允许民间铸钱。

  罗珠字怀汉,秦朝末年武陵县令罗君用子汉高祖刘邦时为参军,治粟内史后驻守九江郡。筑“豫章城”(南昌)周栽豫樟树。秦王政(始皇帝)十五年己巳岁(公元前232年)降世自幼勤奋攻书,知识渊博超群逾俗,敏於辨事有雄才大略。初从叔事秦秦腐转仕于汉。汉高帝时初封治粟内史,兢兢业业督运汉军粮饷灭秦伐楚有功,经汉大臣灌婴(高帝时之车骑将军后封颍阴侯)奏表,升迁参军知政节制诸郡,拜相国大司农拜相期间,赋税宽平而国用优丰德声显赫。汉惠帝初因忠耿犯嫉于权僚而出守九江郡(秦始置,今豫、皖之淮南鄂之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治所在寿春即今皖属淮南市西之寿县)。洇郡内贤人张交献地劝筑新城故在至交是时之颍阴(即今河南许昌)侯灌婴(?-公元前176年)支持之下于今江西之南昌市古地修筑“豫嶂城”,城内遍植豫章树(今称香樟树),迁治所于此后析九江郡而为豫章郡(辖地仅为今之江西省)。惠帝八(公元前187)年吕后凌朝,纲常紊乱遂隐居豫章城西之村野中,结草为庐并于庐周遍植罗汉柏、罗汉茶,自号“罗汉”而怡享清贫汉景帝“后元”二年己亥歲(公元前142年)卒于草庐,寿高九十岁

  晚年率子孙贯地三亩四厘五分建“豫章罗氏宗祠”于草庐之北;修《豫章罗氏祠谱志》,现仍存南昌市图书馆配李氏女,娶吴氏女生居厚、知正、宣礼、成通、子成、诋德六子。珠公即为“豫章堂罗氏”之公认鼻祖宋代所編《郡氏百家姓》言罗姓之郡属为“豫章”即源于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粟内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