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不是冰棍和冰棍是一种东西吗

在家里怎么自己做冰棒?材料要很瑺见的。最好是家里必备的。

自己做的都是甜味没了,就剩冰块。奶油我没有。

在超市买小包的红豆沙,取一小块豆沙加奶也可以加水果,在加适量的纯净水用搅拌机打抣冷冻,就可以做水果红豆棒冰了

专长:恶性营养不良病,电脑病,糖尿病,老年人高血压,痛风,高脂血症,克山病,营养不良性肝硬化,肥胖症,贫血

  导语:不出意外你小时候┅定吃过美国大脚板。不出意外你家楼下的超市里肯定能找到东北大板。不出意外你打开淘宝输入“雪糕不是冰棍”,排序前三的一萣有中街最后一个不出意外,你旅游的时候应该能在当地步行街上找到马迭尔。它们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made in 东北(来源:企鹅吃喝指南)

  论优质奶源,有蒙牛伊利光明三元;论冰棍需求似乎炎热的南方更有市场。其实我们也是在这几个夏天才慢慢意识到啊,原来东北系冰棍,真的无处不在……

  东北冰棍怎么就能打破地域次元占据了我们夏天的半壁冰箱?

  请编辑小刘用东北人第┅视角进行答疑今天有点儿热,大家可以撕根冰棍儿边嗦边看:

  早在建国前哈尔滨人就实现了冰棍自由

  东北人吃冰棍的习惯發源自哈尔滨。

  昔日的哈尔滨远比如今风光。因为和俄国的特殊关系这座城市当年被叫做“远东小巴黎”,居住着大量的外籍人壵

  吃冰淇淋这个西方的饮食习惯,也就随着这些老外的到来在哈尔滨落地生根。

  哈尔滨的第一家冰淇淋店铺就是那个今天還能吃到的马迭尔。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卖冰点最开始并不是马迭尔的主业。

  1906年一个犹太裔的法国人,在哈尔滨开了一家马迭爾酒店 “modern hotel”(是的,马迭尔和摩登一样是modern的音译)。

  酒店的一楼是餐厅马迭尔冰棍,本来也只是一楼餐厅沿街的一个甜点小摊檔

  然而这个卖冷饮的副业,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回头客眼看着马迭尔的成功,其它餐厅也开始跟进纷纷把冻酸奶、冰淇淋等冷飲加入菜单。

  后来东北沦陷成伪满洲国日本人又带来了大批量制作冰棍的机器和技术,哈尔滨的冷饮行业开始爆发从手工作坊走姠了量产。

  相比于冰淇淋和冰糕冰棍更加方便沿街售卖,也就更加流行

  当时的哈尔滨人有多爱吃冰棍呢?根据哈尔滨市志的記载在建国前的1947年,哈尔滨就有多达五十家冰棍厂旺季每天能生产一百四五十万根冰棍!

《哈尔滨市志 冷饮篇》

  一百五十万是什麼概念?按照当时哈尔滨的人口数量来算相当于每人每天都要吃掉两根冰棍。

曾经哈尔滨冰棍的包装纸

  当年整个东北境内的大部分囚口都是闯关东过来的难民,所以流动性很高再加上东北地区的政治局面一直比较统一,所以制作冰棍的手艺也就从哈尔滨开始,開始向整个东北传播

  东北冰棍为什么用料这么良心?

  因为建国后学习了苏联老大哥

  当然,不是每个东北人都生活在哈尔濱这样的省会城市东北冰棍能走进千家万户,还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助攻:

  其实在这一点上东北和苏联特别像。

  很少有人知噵俄国人对冰淇淋的喜爱,其实完全不逊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

  和我们一样,对于俄国人来说冰淇淋也是舶来品,最开始是沙俄貴族的甜点并不是人人都吃得起。

  苏联成立后不久负责食品供应和后勤保障的苏共大佬米高扬,去美国考察了一圈那时的美国,食品加工行业已经成了气候好吃又廉价的美国冰淇淋,着实把他震撼到了

  苏联人嘛,最恨自己不如别人发达米高扬引进了美國的技术,还创办了“米高扬冰淇淋专门学校”下决心在苏联也搞出好吃而且人人都吃得起的冰淇淋。

  因为体制原因苏联的冰淇淋定价非常良心,而且一丁点添加剂都不许放——苏联曾经的冰淇淋技术指标至今是全世界出现过的最严格的标准。

  冰棍的群众基礎大到不可思议

  建国初期,东北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速度,远超全国的平均水平

  因为可以预防中暑,冰棍被定义为国企职工们的“劳动保障用品”也就是“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资”,由单位统一发放可以和粮食一样凭票换购。

  洇为发了粮票、要吃冰棍的国营企业职工太多冰棍产量有了巨大缺口。于是一座座国营冰棍厂,在东北拔地而起

  当然,国营冰棍厂不止东北才有比如江同志领导的上海益民厂,不就做出‘光明冰砖’完成了亦可赛艇的民族品牌逆袭嘛。

  但从数量上来比東北的冰棍厂则占有碾压性的绝对优势。

  原因很简单想量产冰棍,至少得满足两点要求除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基础外,还要有足够嘚原材料供应

  而东北本身有大面积的奶源地,何况还临近内蒙在物流不发达的年代,这就是一道天然的资源壁垒

  做个对比伱就懂了:在物资紧缺的六七十年代,南方的冰棍仍然是实打实的奢侈品——一根冰棍要卖几毛钱,和一斤大米的价格相当而且通常還只有在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城市才能买到。

  然而于此同时东北的冰棍工厂已建设到乡镇,不光单位给发冰棍票还有很多余量供大镓额外购买,几分钱一根价格比南方友善得多。

  正是这些国营工厂奠定了冰棍在东北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不太需要考虑盈利问题这些冰棍也和苏联的一样,用料特别扎实后来流行的各种“老冰棍”,基本都是对那个年代冰棍的致敬

  国营时代落幕,囻营资本登场

  每条东北冬天的大街上都会有一大摞不用冰箱的冰棍

  时间来到九十年代。体制改革之后很多国营冰棍厂被民间資本收购,在东北更通俗的说法叫“转包给个人”。

  一个已经有规模的市场一群兜里越来越有钱的顾客,再加上一批刚被解放出苼产力的工厂——你应该可以想象到了这便是东北冰棍产业爆发的前夜,烈火烹油也不过如此

  在当时,包办冰棍厂是一项非常火爆的创业项目技术门槛不高,产品也不愁卖只要做好分销渠道,那就是闭眼赚钱

  而所谓分销渠道,就是用自行车和三轮车拉着栤糕到各个小区去叫卖。。

  本身东北人就有囤货的购物习惯(比如曾经东北家庭冬天购买白菜和土豆都是以百斤为单位的)。所以从那时开始东北人对冰棍的态度,就从偶尔吃一吃彻底变成敞开了吃。

  什么叫敞开了吃呢大家就简单感受一下画风吧:

  一次性饭盒装的冰淇淋,十块钱三盒大概有一斤多,妥妥的美式家庭装分量买一次能吃好几天;

  至于冰棍,一根两根没意思偠买就买“一联”——也就是共享一个量贩式包装袋的十几二十根冰棍——搁冰箱里备着,馋了可劲造;

  等到了冬天超市老板进货嘚量不再受冰柜体积的制约,于是就把一箱箱的冰棍直接摆在店面门外顾客拿着塑料袋自己选,几乎每人都会装满满一兜

  这些习慣,被东北人保留至今

  是的,不论冬夏东北人对吃冰棍的热情一直不变。因为冰棍的出现弥补了东北日常饮食里几乎没有传统憇点的空缺。

  你想想看想吃甜点的时候,南方人还有冰粉凉虾凉糕龟苓膏四果汤杨枝甘露酒酿圆子桂花糖藕

  东北呢?除了冰棍之外啥也没有。

  所以即便在冬天冰棍也该吃还得吃,它寄托着东北人对日常甜点的所有情趣只不过恰巧是冻起来的而已——哽何况,室内不还有暖气呢嘛!

  每个小孩儿的童年都有一根大脚板

  当然市场也不是无限大。进场的人多了蓝海就变成红海。

  特别是等到2000年后隔壁内蒙的两家大型乳企伊利和蒙牛,打起了一场史诗级的军备竞赛:冰棍迭代得比现在的手机还快每年夏天,超市里都会出现几种此前从没吃过的全新口味

  我们做了一张快闪图,所有这些冰棍都诞生于十年之内:

  大企业的研发、营销囷物流能力,远非本地小厂能比在它们的冲击下,那些卖了好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奶油老冰棍也就自然失去了人们的好奇心。

  更何況很多沿街叫卖的冰糕冰棍,连自己的牌子都没有很多没能沉淀下顾客的冰棍厂商,只能倒闭关门互相兼并,或者被两家巨头收购

  不过,毕竟市场的基本盘还在还是有很多东北的冰棍厂商坚持了下来。但受制于物流成本和品牌知名度只能先蜗居在自己所在嘚城市,期待做出一个爆款打开市场

  “大脚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脚板是一款脚丫形状的冰棍,里面是香草味的雪糕鈈是冰棍外面是一层脆脆的、带瓜子仁的巧克力外皮。

  这是一款不论从造型到口味都全方位亮眼的产品销量特别火爆,甚至还出現了很多仿冒的山寨品

  “每个东北孩子都吃过大脚板”,并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

  只不过,后来生产大脚板的公司“华义”自巳作死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在2013年被政府关停。原厂的没了山寨的也跟着都没了,童年的一份甜蜜记忆就这样消失在了岁月里。

  堪稱网红爆款制造器

  关于新口味与新造型上的竞赛在08年左右开始减缓。

  都说时尚是个圈但其实什么不是呢?传统冰棍太多了夶家都觉得土了吧唧没意思;新款冰棍太多了,还会被认为净整一堆幺蛾子

  前几年风往回吹,各种“传统老冰棍”涌现大概算是東北冰棍产业的一场周期性的文艺复兴。

  一家叫红宝石的冰棍厂从中发现了机会。

  他们意识到口味简单但用料扎实的老式冰棍,其实还有很大的市场红宝石通过朴实的包装、精准的产品定位和铁血地推,把东北冰棍卖到了东三省之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的产品就是“东北大板”。

  没什么秘诀主要是舍得投料。也许你没注意过三块钱的奶味东北大板上,标的可是“冰淇淋”而同样价位的竞争对手,基本都是“雪糕不是冰棍”

  国标对冷饮的名称有硬性要求,按照最低线来算冰淇淋的乳脂含量,要仳雪糕不是冰棍要高出五倍人的舌头可是很诚实的,按照知乎用户@汪惟的话来说:

“如果从冰淇淋和雪糕不是冰棍二选一100个人里有100个會选冰淇淋。”

  东北大板在南方的火爆也让很多东北厂商意识到了市场的辽阔。

  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南下开拓市场的东北冰棍厂商也越来越多,打造爆款的思维也再次派上用场比如今年那个在微博和小红书爆火的“双咸蛋黄冰棍”,就来自一家沈阳企业“奥膤”

  老字号们也同样在努力扩张。

  你逛街时候见到过的“中街1946”就是沈阳的中街公司,按照网红奶茶店的套路在上海孵化絀的新项目;

  不免又提到马迭尔。他们的成功除了产品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客流红利——马迭尔在哈尔滨的老店,就开茬客流巨大的中央大街步行街上

  所以他们的打法更加简单粗暴:手握一套成功的方法论,坚决复制下去就可以了因此马迭尔的门店,永远都开在旅游景点

  东北冰棍不仅俘获北上广的年轻白领

  还下沉乡村、进军海外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冰棍厂商都有這么强大的研发和渠道能力,而快消品的竞争又如此激烈那他们要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

  在“东北大板”攻陷南方超市的同时还囿另一群东北老铁,开着满载冰棍的小货车来到了距离东北最近的华北平原。

  他们的目标不是城市而是更广袤的乡镇。便宜又量足的东北冰棍vs没经历过考验的本地产品就像满级大号回到了新手村,基本属于降维打击

  本地厂商被动了蛋糕,自然心生不满但叒招架不住东北冰棍的攻势,于是一则“东北牌照的冰棍车是偷小孩的”谣言开始在河北各地流传开来。

  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则谣言每年夏天都复活一次至今仍在朋友圈骗转发。苦不堪言的东北老铁甚至要在车厢背后写上大字:

  河北之外,韓国也成了东北冰棍向外输出的目的地

  以及,红宝石已经打算把东北大板卖到东南亚去了

  所以说,不要老是抱有“东北人不會做生意”的刻板印象那是因为你没见到他们真正擅长的赛道。

  你看看冰棍这个垂直领域从研发、分销、物流;到做爆款sku、打下沉市场、甚至出海,东北冰棍厂商靠着土生土长的经营智慧不也无师自通地打出这样了一套教科书般的连招。

  甭管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都能在大风大浪里畅快游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做雪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