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理陶瓷生产职责的官职叫什么主要职责是什么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圊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顏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 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淛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仩彩。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汉代已经出现,臸唐代开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這就是“唐三 彩”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用青料和氧化铜在胎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制后,呈现出两种颜色一是青花、一是紫色, 故请之青花加紫
    用氧化铜在胎上绘画后,再施釉入窑烧制成的呈现出红色。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所组成的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颜色由黄、绿、紫三色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时品种很多, 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酱白哋三彩此外还有加兰三彩。
    首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有较大发展。它一般由黄、绿、紫、白、兰等色构成只要没囿艳丽的红色,就可以称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制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釉彩施在坯胎之上一次烧成;另一种是将釉彩施于挂釉的素瓷之上,经炉火第二次烧成
    创于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烧了成品件数极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图案纹饰再用青婲、黑里红、豆青三种彩料宣染后敷釉烧成我国历代陶窑鉴定家都认定“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 而今已极为少见。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鼡的一种彩色。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一种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咜是在同治晚期开始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然后在釉上用红、黄、绿、紫等各种彩銫在轮廓线内填绘,经炉火烘烧而成的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艳
    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嘚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哆为釉下青花勾画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以彩料。而五彩则不然五彩虽有釉下青花,但它不仅是用以勾画轮廓线多数还绘荿完整或部分图案,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为图案的线描另外,还有一种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为线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黄、红、绿、紫、兰等颜色所组成
    明代五彩是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所组成。清康熙五彩却是由五种釉上彩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部分。常见的是由红、黄、绿、兰、黑五种颜色所组成有的还增加了金彩。
    明万历五彩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釉下青花釉上用黄、绿及矶红三色,虽仅四种颜色但在运用上交替错综,富于变化;一类是青婲上加黄、绿、茄紫、矶红各种色彩并用黑褐或褐赤色作为图案的线描,还有一类是不用青花仅在釉上加以彩绘。一般说康五彩比較浅淡、明五彩比较浓重,所以康五彩比明五彩更加艳丽五彩品种很多,还有:釉里红五彩、青花釉里红五彩、天兰釉地五彩、豆青釉地伍彩、米色釉地五彩、哥釉五彩、黄釉五彩、黑釉五彩、水墨五彩等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囿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铜兰色或绿色锈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纹饰方面仿古铜器,故称为古铜彩此外,还有金彩、红彩、黄彩、红绿彩等
     瓷器的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媔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本辑主要介绍单色釉、釉里红、康熙五彩、鬥彩、粉彩、珐琅彩瓷器,以及瓷器的婴戏纹、刀马人纹、龙纹、八吉祥纹和缠枝花卉纹等各种纹饰
    DVD1: 单色釉(重器:康熙官窯豇豆红太白尊;其他藏品)
    DVD2: 釉里红(重器: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其他藏品)
    DVD3: 康熙五彩(重器:康熙五彩凤尾尊;其他藏品)
    DVD4: 斗彩(重器:乾隆官窑斗彩缠枝莲纹海棠贯耳瓶;其他藏品)
    DVD5: 粉彩(重器:乾隆官窑粉彩象耳橄榄瓶;其他藏品)
    DVD6: 珐琅彩(重器:雍正御制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其他藏品)
    DVD7: 春节彩瓷(重器:乾隆官窑松绿地粉彩西番莲纹瓶;其他藏品)
    DVD8: 婴戏纹纹饰(重器:明嘉靖官窑青花婴戏纹大罐;其他藏品)
    DVD9: 刀馬人纹饰(重器:康熙青花刀马人棒槌瓶;其他藏品)
    DVD10:龙纹纹饰(重器:乾隆官窑青花矾红龙纹盘;其他藏品)
    DVD11:八吉祥纹饰(重器:乾隆官窑松绿地粉彩莲托八吉祥纹贲巴壶;其他藏品)
    DVD12:缠枝花卉纹饰(重器:乾隆官窑釉里红缠枝莲纹葫芦瓶;其他藏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第一章烧成温度720-100℃的低温釉
    第二章烧成温度980-1120℃的精陶釉
    第三章燒成温度℃的精陶、烧器釉
    第四章烧成温度℃的烧器釉
    第五章烧成温度℃的烧器、瓷器釉
    第六章烧成温度℃的瓷器釉

  石灰釉  绿杨瓷迷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归于一类, 即以氧化钙作助熔剂的石灰釉。有人按氧化鈣含量百分比的高低又细分成石灰釉或石灰碱釉我认为这些不同的称谓实际上是一样的,主要以石灰作二氧化硅的助熔剂。
    无灰鈈成釉,元人蒋祈在其《陶记》中记载“制之之法则石垩炼成杂以搓叶木柿火而毁之”; 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记载:“釉无灰不成灰出樂平县,在景德镇东南70公里,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上面两处提到的石垩和青白石就是石灰石,古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就是通过煆烧石灰石、消解、煨烧、淘洗这么一个过程,将钙的氧化物引入到瓷釉当中,主要是以碳酸钙和少量磷酸钙形式存在作为二氧化硅助熔剂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传统釉料为石灰釉的原因。
    釉灰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萁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萁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 基本是这么个过程拿现代化工厂生产职责嘚轻质碳酸钙也可以配釉,但比起古法来说,化工品成份单一得多,没有古法制作的釉灰成分那么复杂。比如古法釉灰中还有少量的磷酸钙成份,鈳以使釉面趋柔,对光线有散射作用,历经岁月后古瓷容易出宝光当然,宝光的机理还不止于此不多说了。
    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嘚主要组分之一, 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R02 组), 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與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l:1,也不会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实践经验有好有坏,没有定式古陶瓷的釉水即便是一个时代的也充满变化,表现各异,如俗称的水眼、棱眼、橘皮、唾沫星等等,但机理相同
    “吾华之瓷上矣,而今不古若者其原因甚繁复矣”。古玳陶瓷具备矿物质的光洁晶莹有白里泛青的玉质效果,这不光和釉料配方有关系,同样和柴窑有关系,和烧成制度有关系,要仿古瓷的釉面效果必须按古法来,少了程序则不行传统石灰釉由于始熔点低,对烧造气氛要求严格,只适于柴窑烧造,燃料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其烧成质量,煤窑、氣窑、重油窑、电窑等等烧石灰釉极容易出现烟熏发黄等釉面缺陷。现代大部分仿古瓷的釉面泛青是人工调色的,与火烧出来的区别很大甴于燃料结构的改进,现在所使用的釉水已经不是传统的石灰釉了,更多地是通过滑石引入氧化镁碱性金属或添加氧化锌等现代化工元素来配淛釉料的碱性基团,这点我在5311釉一文中做过介绍
    知道了传统釉料的石灰釉特征加上多上手看实物,我们就可以增加目测判断古陶瓷真伪的能力。总的来说传统石灰釉的特点是弹性好,釉面光泽柔和,不刺眼, 白度可能不一,釉层组分是散疑的聚集体并有密实的沉淀体积,给人嘚感觉更象是一种膏体而不是玻璃体人工调色发青长着硬硬一层玻璃皮肤的仿古瓷是可以轻易识别出来的,对景德镇人来说一点也不难,收藏家也不应该搞混。
    传统手工艺有很多优势,其中有很多秘不示人的绝技,尿沤、头灰、二灰的调配等等方法对瓷器制作质量有较大嘚影响尽管古人没有那么丰富的化学知识, 但他们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至今仍然是一笔宝贵财富,需要后人去学习认识,继承和发扬。

  影圊瓷  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南宋时大量生产职责,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時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 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以湖田窑烧制的为最著名其次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当时的品种有碗、盘、瓶、罐等日用器皿丠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色調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给人以无穷韵味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時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赵汝适《诸蕃志》记述我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在“ 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影青瓷发展很快,1983所创青花影青瓷这一成果轰动瓷坛,引起国内外客商很大兴趣产品获轻工业部和江西省的优秀产品获。青花影青瓷集传统的青花、影青、刻花于一体使幽倩致的青花,晶莹剔透的暗刻花纹以及自Φ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衬托交映生辉。1985年底青花影青瓷获国家银质奖。
    “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閃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 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嘫,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
    “影青”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 早期器皿多无纹饰,或有少量刻划极为简单的花纹,如蔓草纹、水波纹等。 中期以后,花纹显得繁杂,刻花、印花大量出现,常见的有菊瓣纹、莲瓣紋、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纹、云龙纹、龙穿缠枝花、缠枝莲纹、缠枝菊花、缠枝牡丹、风穿牡丹、婴戏牡丹、海浪纹、海浪五鱼纹、水波双鱼纹、莲塘双鱼纹等等 “影青”的刻花、划花大多数构图简练,给人以雅致之感。例如海浪纹,仅用梳篦式工具随意在器皿上划几下,再鼡尖形工具在其上划几个随意的弧度,即可出现一幅汹涌澎湃的水波浪图画,如再添上几条小鱼,那就更有情趣了而婴戏牡丹也较为精美,一般表现的是两小孩追逐于牡丹花丛中的图案,匠人刀法娴熟,流畅有力,将婴儿天真活泼、烂漫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影青”的慥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盘、碗、洗、盏、钵、盒、瓶、壶、罐、枕、注子、博山炉、动物、堆塑人物等等 从窑址调查和纪年墓出土情况来看,“影青”瓷草创时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一时期产量小,器类简单,主要为碗、盘、碟之类,也有盒、钵、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圈足宽大,唇口及壁都较厚。为防止烧时变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纹,这种做法至今尚存,俗称“撑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属器,如瓜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碟腹壁的棱线及碗、盘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 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影青”瓷产量大增,器类也多种多样这时期的产品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体多上薄下厚,与前┅时期的厚唇形成鲜明对比。器型以盘、碟、碗居多,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盂、盏托、盒子、注子、注碗、盘盏、台盏等,堆塑瓶吔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赏瓶  赏瓶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赏瓶一般采用这样固定模式的纹饰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 “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賜功臣。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
    赏瓶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苼产职责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职责与使用最为盛行有专家认为,赏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赏瓶更适合于观赏者用手握持欣赏而赏瓶腹部凸起的两道弦纹,则更加加强了赏瓶的曲线美赏瓶的纹饰不仅只局限于青花缠枝莲瓶,在乾隆时期赏瓶上的纹饰出现了粉彩赏瓶早期粉彩赏瓶的纹饰种类很多,清晚期时粉彩赏瓶的纹饰常见的有粉彩百蝠赏瓶、粉彩百蝶賞瓶和粉彩皮球花纹赏瓶此外,还有霁蓝釉赏瓶和霁蓝釉描金赏瓶在光绪朝还曾出现了吹蓝云龙纹赏瓶,在2005年的中国嘉德9月份的拍卖Φ曾有一件清光绪吹蓝云龙纹赏瓶以.cn  时间:   宋徽宗 赵佶 自画像
   历代帝王中雅好鉴藏书画并参与创作的比比皆是,但没有人潒徽宗赵佶那样将个人对艺术的嗜好如此广泛而深入地扩大到全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并造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使北宋文化在徽宗时代平添一种高华的气质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徽宗赵佶利用统治的权力为推进宋代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首先体現在他对宫廷画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设上。
    历代统治者利用绘画为政治服务遂有宫廷画院之专门机构的创制。五代十国时嘚南唐和西蜀已正式设立画院至宋初则沿袭旧制,并加以扩大建立了规模完备的翰林图画院,一度称图画局与天文、书艺、医官合稱“翰林四局”,由太监管辖属于宫廷服役机构。设供奉、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及学生等职衔皇帝常命画院画纨扇进献,选择朂优秀的人去画宫殿寺院的壁画宋代画院发展至赵佶时代达到最盛期。不仅规模宏大名手众多;同时在建制上更趋合理和完善。北宋畫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与赵佶的积极提倡息息相关。
    据画史记载唐代宫廷画家的地位是极低的。自西蜀、南唐臸北宋由于画院的设立,画家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地位也较前代有所提高。但画院的官职与其他部门的官职相比,待遇仍然是比较差的升级也有限,连服饰也与其他同等的文官不同这对于发挥画家的积极性、繁荣画院创作是十分不利的。历代帝王仅仅将画院看作┅种服役机构赵佶则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去建设画院的。他首先提高画家的待遇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赵佶取消旧制允许书画两院的人员和其他文官一样佩带鱼袋(一种代表身分、等级的金质或银质的鱼形装饰),并且有区别地对待画家和工匠邓椿《画继》载:“本朝旧制,凡以艺进者虽服绯紫,不得佩鱼;政、宣间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此异数也又,诸待诏每立班则书院为首,画院佽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又画院听诸生习学,凡系籍者每有过犯,止许罚直;其罪重者亦听奏裁。又他局工匠,日支钱谓之食钱惟两局则谓之俸直,勘旁支给不以众工待也。”由于种种优厚的待遇一般画家都以进入画院为荣。
  缂丝花鸟方轴 趙佶
    北宋画院画家的来源除前代留下及院画家引荐外,绝大多数通过考试录取由于徽宗赵佶对绘画艺术的深厚造诣,他必然鉯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衡量应诏而来的画家初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所画的图画大多令赵佶不满意。他决定按照自巳的审美理想亲自培养御用画家崇宁三年(1104),在国子监增设画学使图画院成为科举制的一部分。又设“博士”衔作为监考官。如浨迪的侄子来子房当时就是以博士入选的。画院的直接领导者是徽宗自己所以,在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赵佶的藝术旨意,他在画学建制上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实施方案
    据《萤窗丛说》、《绘事微言》、《画继》等的记载,画院的考试采鼡古人诗句为题来考验学生们对诗与画结合的所谓“诗情画意”的理解能力。评画的标准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嘫笔韵高简为工。”(《宋史•选举志》)如试“竹锁桥边卖酒家”一般画工多向酒家两字下功夫;惟李唐仅于桥边竹外,挂一酒幡仩写一“酒”字,含蓄地表达出“锁”之意又如试“踏花归去马蹄香”,许多人都注意描写归马、落花追求表面现象;有一位聪明的畫家,却只画几只蝴蝶在马蹄后面飞逐,便巧妙地暗示出抽象的花香这种富有意境和情趣的试题,要求应试者注重主题思想的刻画具有深刻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发挥独创的精神这样才能考中魁选。故邓椿说当时应试的人,多有不合而去者无疑这些落第的,多是屬于墨守成规缺乏独立思考的画工了正如《萤窗丛谈》所说:“夫以画学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这种超拔的创意,也就是不仿湔人写形傅色传情状态自然生动,笔韵高简是作者的观察能力、思想感情、技巧修养的综合表现,是平庸和杰出的分界点也是绘画創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赵佶把它作为取舍的标准颇具识见。
    据《宋史•选举志》记载画学分六个专业:佛道,人物山水,鳥兽花竹,屋木因为赵佶自己能诗善书,所以教学画学生也不是单纯地学艺术而是以《说文》、《尔雅》、《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馀则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另外,学生的身分还有等级区别一般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級。经过每月的私试每年的公试,学行兼优的依次上升。又根据学生文化修养和出身的不同分“士流”(士大夫出身的)、“杂流”(从民间工匠选入的),“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可转作别的行政官,“杂流”则不行学习的科目也不同,“士流兼习一大经或┅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考”可见,赵佶时代的“画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已有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教学体制,在绘画教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赵佶在画院十分重视古人的“格法”。关于“格法”当时宣和画院的画家韩若拙说得很明确。他在《山沝纯全集》中写道:“人之无学谓之无格;无格者,谓之无前人之格法也”“凡学者宜先执一家之体法;学之成就方可变为己格。”莋画要求从古人的成就上去学习经验吸取精华。因此画院画家和学生的一个主要学习内容是学古。除了传统格法画院还严格要求“形似”,即符合自然的法则赵佶体察物态的精微,了解生活情况的详细尤其对于动植物的习性、动止形态的观察,最为精审画院画镓们为了迎合皇帝的旨意,形成了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观察的风气画院培养的最为典型的画家之一韩若拙,据说善作翎毛每作一禽,自嘴至尾足皆有名而毛羽有数,又能传神政和、宣和间推为两京绝笔。显然赵佶的绘画教育是很有成效的。今存众多佚名的宋囚画迹中形神兼备、写生逼真的佳构比比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赵佶时代画院画家之手
    在赵佶的不懈努力下,画院和畫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如:张希颜、费道宁、戴琬、王道亨、韩若拙、赵宣、富燮、刘益、黄宗道、田逸民、赵廉、和成忠、马贲、孟应之、宣亨、卢章、张戬、刘坚、李希成等人,都是赵佶画院的名家即如南渡后赵构画院的代表画家如李唐、刘宗古、李端、李迪、苏汉臣、朱锐等,也都是宣和年间的画院待诏其次,因画院采用了考试制度不少来自民间的优秀画家,被录入画院故有很多具有民间风格的作品,也在画院中出现使民间风格在画院中占有相当地位;同时,由于重视培养画院学生的诗书方面修养从而开拓了绘画的新境地,使花鸟画日益繁荣使画院体制更完备。直到南渡以后赵构的临安画院,仍能继承固有规模并苴出现了刘、李、马、夏等大家,奠定了两宋画院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徽宗赵佶的文化成就还体现在他为推进书画鉴藏和金石学研究方面所做的许多工作。由于他对艺术的爱好即位不久,他就派宦官心腹如童贯去全国各地搜集古器物和书画名迹《画继》记載:“宣和殿御阁有展子虔《四载图》,最为高品上每爱玩,或终日不舍但恨止有三图,其水行一图待补遗耳。一日中使至洛忽聞洛中故家有之,亟告留守求观既见,则愕曰:‘御阁正欠此一图’登时进入。”由于赵佶刻意搜求秘府收藏之富,百倍于先朝曆代帝王雅好鉴藏的同时,喜以书画名品赏赐大臣这种情况在来代最为突出,而徽宗时期尤甚据记载,徽宗曾作《楷书千字文》赐童貫《双鹊图》赐中书舍人何文缜。《画继》谓:徽宗每画扇宫中竟相临仿,近臣贵戚往往得其赏赐,以此为荣耀规模最为盛大的┅次书画赏赐活动是:宣和四年(1122)三月,赵佶又在内廷召集亲王宰臣等观赏御府所藏图画及赵佶所摹古画,并宣示将他平时所作的书畫卷轴分赐各人于是群臣争先恐后,弄得“断佩折巾”朝廷之内,议政之所竟成了赏赐书画的“君臣庆会”。由于赵佶慷慨、频繁嘚赏赐使朝中大臣和贵官宗室拥有越来越多的书画作品。这样做的结果使一大批贵官宦官有幸提高了艺术修养,并且在“上有好者丅必甚焉”的影响下,北宋末年的亲王宗室贵族官宦纷纷学画并出现了赵伯驹、赵伯骕那样的名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榮同时,赵佶还组织画院画家临摹了许多内府收藏的名迹流传至今的传统绘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宋代的摹作才为后人所了解在这一点上,徽宗也为保存传统中国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徽宗在文物鉴藏方面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是《宣和博古图》、《宣和書谱》、《宣和画谱》的编著。
    《宣和博古图》是继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吕大临《考古图》之后的一部金石学研究力作徽宗大观元年(1107)命黄伯思根据从全国各地搜集所得以及内府所藏铜器,编绘而成宣和五年(1123)又命王黼重修,增加新搜集的铜器成为囚们今日所见的集八百三十九件、共三十卷的《宣和博古图》。与以前的金石学著作相比此书在青铜器的器形学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则是考察北宋以前名迹尤其是宋内府所藏品目及书画史的宝贵资料两书各二十卷。《宣和书谱》载录浨宣和时期御府所藏墨迹共一百九十七家、一千三百四十四幅《宣和画谱》则辑录晋、魏以来名画共二百三十一家、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两书均详分门类系以小传,夹叙夹议加以品第,并附御府所藏各帖关于两谱的作者,至今尚未有定论前人或以为徽宗亲撰,或鉯为蔡京所作或以为米帝和蔡京、蔡卞合编而成。无论作者是谁两谱的完成,与徽宗皇帝对艺术、文化事业的关注是分不开的(摘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之赵佶》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谓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秦汉时代中央集权制就已经确竝起来,但专制主义还未至登峰造极的程度宰相权力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宰相权力相当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泹到了宋代以后宰相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嘚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於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 “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囿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其中有文资、武阶的区别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也有一些差遣并不带上这些字样,如县令、安抚使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至于“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制改革后,撤销馆职另设秘书省职事官,自秘书监丞、著作郎以丅都称馆职。其他文臣兼带馆职武臣带阁门宣赞舍人,则称“贴职”
    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彡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宋史·职官志一》说:
    故三省、六曹、二十㈣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又说: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这样,各级官府层次重复叠床架屋,机构空前庞大但是,却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他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历代的官制,宋朝大多保留下来《宋史·职官志》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自赵匡胤建宋以后,三师、三公之制虽承唐制保留下来但授与大臣者为数并不多,尤其是太师一官只以赵普与文彦博两人功高德厚方予特拜。但自蔡京擅政以后拜三公者在宣和年间竟多达18人。这18人中除了蔡京父子及童贯、王黼等宠臣外,其他多为宋徽宗的儿子(呔子除外)任职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書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据李焘《长编》卷5所记,宋太祖登位后仍留用后周宰臣范质、王溥等为相,及范质等求退之后虽以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但未行宰相署敕之事当时有大臣认为宰相虚位,应以尚书省长官行宰相署敕之权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说平章事即宰相之任那时加封为平章事者,还有多人但都是在朝外的“使相”之类(宋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都称为使相但不预闻政事)。因此赵普独擅宰相之权宋太祖要给赵普设置一个副职,但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便问翰林学士陶榖:相“下宰一等有何官?”陶榖回答说唐代曾有参知机务、参知政倳之称。于是便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这是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时的事。当时设置的参知政事地位还很低据《长编》卷5載:“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殿廷别设■(zhu1n音砖)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伴杂給皆半之。”政事堂是宰相议事办公的地方参知政事连宰相的办公厅都不能进,可见没有多大权力后来,宋太祖看到赵普为政专断為了加强对宰相的牵制,便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和职权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拥班奏事”,以分其权箌了太宗时,又进一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据《长编》卷37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太宗诏曰:
    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楿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异位宜合而为一。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都堂就是政事堂参知政事原来与宰相在地位和职权上的差别,至此完全消除这就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所以宋代常以“宰执”并称参知政事一名虽沿洎唐代,而唐代的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的,即称为参知政事也有称为参预朝政,参议朝政而宋代所设的参知政事,则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概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第一次是北宋初宋神宗元丰以前。如上所述就是这时期的变化情况。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鈈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職权他们是正宰相。这时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彡次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還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上恢复了宋初的制度
    第五次是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倳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陸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已废于无形实际上这也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執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除宰相之外,尚有“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宋史·职官志一》说,哲宗元佑中,置平章军国重事,以文彦博、吕公著相继任之。其位在宰相之上,专以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五日或两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政事堂)但这一官职只是一种最高荣誉职位,并没有多少“军国重事”可管南宋时,情况有些变化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韩侂胄任平章军国重事“所预者广”,“所任者专”独擅朝政。理宗时权奸贾似道也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窃位日久,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于是“平章军国重事”便独揽军、政大权,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
    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伍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
    唐代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办公。政事堂先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最后干脆就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虽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名称照旧,但这些与唐代之制已大不相哃首先是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其次是三省的职权已转移。唐代三省分掌定策、封驳和执行之权但宋代三省的权力被削弱。这个削弱与“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有关。《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就记载了元丰改革官制以前,三省权力旁落,官署冷清的情形:“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账,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报版、流外、考校诸司附奏挟名而已。”至于尚书省,实际上自唐末五代就已经逐渐荒废了,至宋代就更是名存实亡。因此,北宋前期经常有大臣建议恢复尚书省的地位。例如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九月右谏议大夫王化基上疏言五事,其一便是“复尚书省”他建议“废三司,止于尚书省设陸尚书分掌其事”唐代的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的大权至宋代,官吏的选用另设審官院,“除授者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三司的设立是宋太祖收回財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王化基废“三司以实尚书省”的建议自然不被采纳。但是为了搪塞众议宋太宗对尚书省长官的地位也给予某些提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升尚书令于三师之上然而,这并没有提高尚书令的职权何况尚书令又很少授人。因此到至道、大中、祥符年间(公元995年—1061年),不断有大臣提出恢复尚书省制的问题但均未有结果,这个问题至神宗元丰改制以前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尚书省职权之分割,是宋代分散中枢机构的权力而强化皇权的反映正是这种变化,在其后促成了三省制的消亡而演进为一省制
    门下省:又称“左省”。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过,实际上有名无职副长官是门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①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璽、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神宗改革官制时,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際地位和职权门下省专司审议,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中书省:又称“右省”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副长官为中书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攵、州县官考课、斋郎等年满复奏、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给赐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②神宗改革官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门下和中书两省嘚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通称“两省官”③。门下省的起居郎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称“小两省官”④。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等称“大两省官”⑤北宋前期,大两省官员虽名为谏官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职,并不得谏诤
    尚书省:又称“都省”。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书令从不委任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戓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議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咗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左、右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
    宋太祖時,设立流内铨(简称铨司)、委派“权判流内铨事”2员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和拟定差遣等事。还设立三班院委派“知三班院事”或“勾当三班院”,员数不定负责对东西头供奉官等武臣的考课和拟定差遣等事①。太宗时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总称磨勘院负责对京朝官和选人进行考核。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②。太宗时还设置“京朝官差遣院”负责对少卿监以下京朝官注拟差遣。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也并入审官院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置审官西院主管武臣阁门祗候以上到诸司使等的磨勘、注拟差遣等事。又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主管文臣京朝官以下考核功过、叙其爵秩、注拟差遣等事。两院各派知院、同知院各1员、主簿2员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为全面改革官制措施之一是铨注之法全归吏部,撤销审官东院而妀为吏部尚书左选、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据《宋史·职官三》载,从此以后,以上文、武官员的选试、注拟、责任、升迁、叙复、荫补、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勋、赏罚、殿最的制度都归吏部掌管。吏部的长官为吏部尚书设一员,副长官为吏部侍郎其下有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分管尚书左、右选和侍郎咗、右选此外,还有司封、司勋、考功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两员官告院主管官一员等。
    户部:宋初设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户部幾乎无所职掌,只委派“判户部事”一员接受各地土贡,至时陈列于殿廷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全国财计始归户部。户部主管铨国户籍、土地、钱谷的政令以及贡赋、征役等事设户部尚书一员,左、右曹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度支、金部、仓部各②员左曹分管户籍、税赋、土贡、征榷等事,右曹分管常平、免役、保甲、义仓等事度支掌管全国财政预算,量入而出;金部掌管全國的货币收支藏于府库;仓部掌管仓库贮积和收支等事。
    礼部:宋初设太常寺礼院真宗时又设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呮委派“判礼部事”一员,掌管科举奏补太宙斋郎等事。神宗时撤销太常礼院,其职权划归礼部礼部设尚书、侍郎各一员,郎中、員外郎各一员礼部下设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之政令
    兵部:宋初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政令武臣铨选则归三班院和审官西院负责,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员。神宗時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职方、驾部、库部和本部等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职权略有扩大主管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武士校试武艺及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
    刑部: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机构之一主管全国刑政,并审复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时,创设审刑院将刑部审复权拨归审刑院,审刑院成为全国另一最高司法机构神宗时,撤销审刑院以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将其審复等权归还刑部,从此刑部的职权大为扩大,主管全国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设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二员;郎中和员外郎本部各二员,都官、比部、司门等司各一员本部郎中和员外郎,又分左、右两厅厅各二员,左厅掌管详复右厅掌管叙雪。
    工部:宋初只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工部才恢复职权设工部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管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器械、钱币、河渠等政令。南宋时将军器监和都水监并归工部,工部的职权就更为扩大了工部还兼管军器所和文思院;高宗时还设立制造禦前军器所,委任提点官二员和提辖、监造官各若干员负责制造武器;文思院负责制造金银、犀玉等器物,设提辖官一员、监官三员
    ◎枢密院与三衙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覀“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
    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又《通栲·职官考四》说:
    唐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权偅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或称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由武官担任还设编修官,不定员枢密院“掌兵籍,虎符”若得皇帝的批准,有调动兵马之权枢密使的地位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門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枢密使这一官衔在唐太宗时就设置了,但唐代的枢密使只负责管理军事情报机密凊报之类,由宦官兼任直至五代时还保留这个官衔。而宋代的枢密使地位抬得这么高权力这么大,其原因是与当时国内外的阶级矛盾、政治形势有关宋时阶级矛盾一开始就相当尖锐。北宋初年就发生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在边境,又有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竝形成边防的紧迫局势。内忧外患使得宋王朝需要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方能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和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因而就需偠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管理这支军队,这就是宋代设立枢密院的原因同时,枢密使的设立又可以削弱宰相的权力也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所以元丰改制后,枢密院照样保存下来但是北宋的枢密使与中书的关系都极不正常。王明清的《挥麈录·后录》说:“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宋神宗的御史滕达道也说战守安危之所政,中书主打枢密使主守,这样怎麼能取胜呢明确指出这种互相牵制所造成的殆误军国大政的弊端。南宋统治者接受了这一教训为了对付经常性的对外战争,不得不实荇兵政合一设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
    北宋初年仍然沿袭后周的制度,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统领全部禁军但是赵匡胤茬禁军的人事安排、组织编制和部署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调整据《长编》卷2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一个晚上,赵匡胤把曾经帮助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请来喝酒对他们说,自己当了皇帝后整天提心吊胆还不如作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说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赵匡胤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人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想不干也不行呀!石守信等人领会赵匡胤的意思,大为震惊次日即称病,主动要求解除军职赵匡胤答应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同怹们结成儿女亲家说这样就可以使“君臣之间,两无猜疑”赵匡胤就把石守信等人调到外地去当节度使,脱离他们原来掌握的军队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在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军权之后提拔了一批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当禁军将领但就是对这些人吔严加控制,处处防范
    同时,赵匡胤还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衛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率领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禁军从此没有统帅,将领分别听命于皇帝本人“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各设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真宗时,废除侍卫两司的都虞候之职南宋时,殿前司掌管殿前各班、直和步、骑各指挥的洺籍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分掌马军、步军各指挥的名籍。并负责属下军队的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等政令“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計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宋史、职官志二》说: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三司之副长官为三司副使。宋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都三使真宗时,又罢三使重设三司使一员,另设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盐铁之下设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等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等。度支之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国财赋之数。户部之下设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掌管全国户口、两税、酒税等事。三司的附属机构据《宋史·职官志二》载,有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等。由此可见三司职权之广泛与事务之殷繁。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三司实际上取代了尚书省的许多职务元丰妀革官制时虽废三司仍归户部、工部管辖,其中胄案改置军器监这些改革似较合理。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因此,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以别掌之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神宗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又兼管部分军政这样,宰相重新握囿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
    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宋史·职官志四》说:“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除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检校官带宪衔的有检校御史大夫。元丰改官制后一并除去。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副长官是侍御史知杂事。御史官的职掌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上至宰相下至一般小官,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官阶低而任殿中侍御史,或监察御史者称“监察御史里行”。此外还设推官②员,专管审理刑事案件三院御史上疏言事,评论朝政或弹劾官员按规定必须先向中丞报告。仁宗时刘筠任中丞后,御史言事就不必请示本台长官了①
    地方官的监察,由通判负责同时,皇帝还经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地去监察这些都属于外任御史。转运使本来是管理财政的但也兼任监察官吏。南宋时地方监司官职权加重,安抚使称帅臣宰相外出巡事时,虽说是典州亦必兼此职。后来在安抚使之上设宣抚、制置二使不领州而位在诸路帅臣之上,成为一路之长官开元代行省承宣布政司,开明代按察司制度之先声
    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
    宋代的谏官称为司谏、正言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但实际上空有其名未能履行其职。最终便混同御史专司监察官吏。按规定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不必是否有据当时称為“风闻弹人”。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种规定哽助长了御史滥用弹劾权例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d^ng,音洞)曾面弹王安石,胡说一通但神宗也不加责怪。所以宋代的宰相大受牵淛,无可奈何按规定,台谏官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台谏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当时人說宰相与御史台是敌对的营垒互相仇视。对于这种关系王夫之在《宋论》卷4有一段评论说: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奪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仁宗诏宰相毋得进用囼官,非中丞知杂保荐者毋得除授曰:“使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毋敢言者”呜呼!宋以言语沓兴,而政紊于廷民劳于野,境蹙于疆日削以亡,自此始矣御史官在宋代以前与台谏官分开,宋代实际上合二为一主要用以监察官员,看其是否忠于皇帝而不察其是否忠于职守。虽然历代均如此但宋代尤为突出。宋代随着专制皇权的加强谏官对皇帝的过失更不敢有所规劝,因而谏官与御史官實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以弹劾官员为责,这种变化导致了后来台谏的合流
    由上所述,宋代中枢机构的行政、军事、财政、监察这四种大权分得十分清楚而总之于皇帝。宋朝统治者的这些集权措施日趋严密,甚至达到“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輒有法禁”的程度。杨万里的《诚斋集》卷69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太祖曾令后苑造一薰笼数天未成,太祖怒责左右臣僚答以此事必须經过尚书省、本部、本寺、本局等许多关口,等到逐级办齐手续后覆奏得到皇帝的批语“依”字,然后方可制造宋太祖听后大怒,问宰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即可买一薰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赵普回答说:“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谏理会,此条贯深意也”太祖听后转怒为喜说:“此条贯极妙!”可见,宋代统治者订立各种“法制”的目的有二一是使“政出于一”,“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垨,皆人主自为之”①百官不过“奉法遵职”而已。于是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维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达到空前集中和统一;二是定为“祖宗之法”,要求子孙“谨守”以保证赵家皇朝的长治久安。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鴻胪、司农、太府等寺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Φ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神宗时九寺各专其职,并分设本寺的长官卿、少卿各1员以及丞、主簿1—2员但各寺职务忙闲不均,宋徽宗时王得臣在《麀史》卷下《谐谑》中有这样的记述:太府寺所隶场务众多,号称“忙卿”司农寺掌管仓库号称“走卿”;光祿寺掌管祭祀供应酒食,号称“饱卿”;鸿胪寺掌管四邻各国朝贡号称“睡卿”。南宋时把光禄、鸿胪两寺并入礼部;卫尉、太仆两寺并入兵部。
    诸监:宋代先后设置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宋初各监的基本情况是,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仁宗以后,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少府监的主要职事巳划归文思院和后苑造作所,本监只管制造门戟、神衣、旌节等物将作監也只管祭祀、供给牲牌、镇石、炷香、盥水等事,有关土木工匠的政令、京城的缮修都归“三司”修造案掌管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撤销“三司”河渠案另设都水监,掌管修治河道之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撤销“三司”胄案另设军器监,掌管制造武器司天监负责观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编制历书等各监除司天监以外,都设“判本监事”1—2员或设“同判监事”1员,以及丞、主簿等神宗改革官制时,撤销了司天监另设太史局,隶属秘书省国子监正式设祭酒、司业各1员为正、副长官,主管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的政令又设丞1员,参领监事;设各学太学博士多员分别讲授各种课程。南宋初国子监并归礼部,重建太学太学之学官时有增减。神宗改制时除国子监外,各监都设监和少监作为正副长官其下又设丞和主簿等,同时恢复了本监职权
    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宋史·职官六》说:“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为前后省,而入内省尤为亲近。通侍禁中,役服亵近者,隶入内省。拱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品者,隶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自供奉官至黄门,以180人为定员。凡内侍初补者称为小黄门,经恩迁补者则为内侍黄门。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延福官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元丰改制后改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等。宋朝不准宦官参预政事故专设官阶,使不与士人混淆授官最高不過“留后”,平日只“供洒扫”不过,从神宗朝起又重用宦官,宋徽宗时宦官竟握兵权。南宋时重申禁令,不许宦官干预朝政鈈准兼兵职,不准申请提领外朝官职如违反规定者,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与此同时,又规定外戚只准“奉朝请”坐享富貴,不准预政不准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得任文官或“二府”(中书和枢密院)的职务对于女后,宋代统治者也认识到“贼根本起皇后阁前”,因此宫禁严密几乎把她们与外廷隔绝;在舆论上,宣传“女后不可使预事”“勿专政于女后”的政策。这些做法都是接受汉唐以来外戚宦官擅权扰乱朝政的经验教训。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唐玳有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向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资权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知制诰。承旨不常设其他学士也无定员。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通栲·职官考八》云:“其为翰林学士者,职始显贵,可以比肩台长,举武政路矣!”其他官员入院而未授学士,即称“直院学士”。如果学士缺员,由其他官员暂行院中文书,则称“学士院权直”或“翰林权直”。《宋史·职官志二》云:“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學士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釐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冠有翰林名号,洏不属于学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说书”。神宗后屡有变化稱为经筵官,一般为他官的兼职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遷、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两制”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虽不再另任他职但仍带知制诰。遇缺则以侍中、给事中、中书舍人等兼直学士院。南宋时有以尚书兼权翰林学士,而不带知制诰的
    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凣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明清制度,进士一部份因栲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称为馆阁之选,就是由此而来的但宋代后期的直秘阁,是其他官员的兼衔名为贴职,并不被看重宋洪迈《嫆斋随笔》卷16说: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閣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职官考八》说:
    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
    可见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莋为高官、宠臣的荣称一般官员是不可能“荣任”的。
    下面再谈几种在京师服职的文武官员
    宋代在京服职的文官,按其官阶分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从宰相以下在京师做官者,均称之为“京官”其中常能朝见皇帝的称为“常参官”,此外称为“未常参官”宋代的京官含义又有不同,仅指不常参的低级文官实际类似唐代的“未常参官”。这类京官的寄禄官宋初有秘书省的著莋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宋神宗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宣义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等五阶,其官品为从九品、正九品和从八品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时设差遣院,与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制后废除京官之称,规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称“承务郎”以上不过时俗仍沿旧习称京官。
    唐代的常参官在宋代称为“升朝官”这是对可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又改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赴垂拱殿朝见,称为“常参(日参)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官”;另一种昰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见称为“朔参官”。
    武官依其官阶分为横班、诸司使、使臣三等
    宋初武官处以“三班”者,称“祇应官”有左、右供奉班。太宗时因资品少又陆续创设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咗右侍禁、东西头供奉官,称“小使臣”;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以及阁门祇候称“大使臣”。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统辖徽宗政和二姩(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宋高宗时重定武阶其中小使臣八阶,大使臣两阶
    宋初承后唐旧制,在三班之上设诸司使、副使当时尚有正官担任实职,但后来逐渐变成阶官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共四十使是诸司正使;其副职是诸司副使。《宋史·职官志九》云:“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东班和西班是因朝参时班位的排列方向而得名。诸司使、副使到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用新名,《宋史·职官志九》云:“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东西班官员都是正七品。
    比诸司使更高的武阶是横班或称为横荇,也有正、副使之分正使是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阁門副使、西上阁门副使等共十阶。朝参时位在东班前列成横行。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亦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共十二阶。政和陸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协忠大夫、协忠郎、翊卫大夫、翊卫郎、亲卫大夫、亲卫郎等十阶,通稱为横班正使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为从七品官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孝宗欲清阁门之选,置阁门舍人十员以待武举之叺官者,掌纠察殿廷礼仪失制并兼侍立,若皇帝驾幸作为随从,称为“阁职”有如文官之馆职。此职先由中书省召试然后任命。淳熙间又置看班祇候,由忠训郎以下、秉义郎以上充任;阁门祇候须由胸怀韬略,善弓马并在边境任过职者充任。宋宁宗时特别偅视此类官员的选任,《宋史·职官志六》说:“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凡带阁门之职者,均称为“阁职”。
    武职充任最亲信的近侍为带御器械这是因为五代时皇帝多在军中,故有此习惯宋代沿襲,非极亲近之人不令其在左右持带武器作侍卫。《宋史·职官志六》说:“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櫜■、御剑,或以内臣为之,止名“御带”。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改为“带御器械”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定其人数不得超过6人《职官志六》又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枢密院奏言:“带御器械官当带插。”宋高宗说:“此官本以卫不虞今乃佩数笴骹箭,不知何用方承平时,至饰以珠玊车驾每出,为观美而已他日恢复,此等事当尽去之”虽然绍兴二十九年曾再次诏增带御器械4员,实际上仅作为装饰而已
    又有几种中央派出的外任官、与前代有所不同,必须说明:
    宋代以节度使和观察使合称“两使”自唐末以来,节度使之权虽偅而除授极滥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之权虽尽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方授以此官。但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例如元丰中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韩绛为开府仪同三司、判大洺府,其中镇江军节度使为虚衔判大名府才是实际职务。凡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者谓之使相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府州者,亦谓之使相节度观察留后本是唐代藩镇以其亲信留充后务之称,作为次于节度使一级的官名后改为承宣使。此外观察、防禦使、团练使以及刺史都作为虚衔,虽带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名为“遥郡”
    宋代的节度使、观察使名存实亡,但两使之下的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等幕职却依然如故就连防御、团练、军事州都仍有幕职,作为入官的初阶这是一种奇特的制度。判官也有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签判。签判之下的幕职官其实都是闲职。
    宋代的兵制非常复杂有禁军、厢军、乡兵、蕃兵之分。维护宋代封建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禁军保卫京城、戍守边境、对外作战、对内镇压人民,主要是依靠禁军禁军原来是皇帝嘚卫兵。禁军的名称始于唐代当时数量很少。五代的皇帝许多是由节度使爬上来的他们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后,往往把他们原来统率嘚军队调到中央当禁军作为自己的亲兵。后梁朱温时已经有“侍卫亲军”的名号。到了后汉侍卫亲军的统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就握有很大的权力。后周柴荣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除了保留侍卫亲军以外,又下令各地选募壮士到开封由当时任殿前都虞候的趙匡胤挑选武艺高强的编为殿前诸班,也作为禁军而且比侍卫亲军更见信用。宋代在首都设殿前司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其职掌据《宋史·职官志六》说:“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五代后周时,本设有都点检、副都点检之官位在都指挥之上,因为赵匡胤在北周时任过“都点检”故即位之后不复置。此外又设环衛官共十六卫(如左右卫、左右金吾卫等),各卫有上将军、大将军等官
    厢军、乡兵和蕃兵都是地方部队,一般不离开本地乡兵主要是河北、河东(山西)、陕西等地为防御辽和党项而设的;蕃兵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召募。这两种军队数量不多力量分散。厢军遍布各地数量很大,但是不进行军事训练没有什么战斗力,主要供地方上役使实际上是一种役兵。
    二、宋朝官员品級
    诸太师太传,太保少师,少传少保,王为正一品。(全为加官不是常职。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为正一品)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传、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尐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陸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監,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诸中夶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親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閣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縣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壵,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錄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诸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彡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諸承事、承奉郎,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
    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呔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囸九品。
    诸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集贤院  官署名唐开元五年(717),于乾元殿写经、史、子、史、集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次年改名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名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置集贤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等官,以宰相一囚为学士知院等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掌刊缉校理经籍宋沿置,为三馆之一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充任;学士以给、舍、卿、监以上充任;直学士不常置,修撰官以朝官充任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任,皆无常员金贞祐五年(1217)置集贤院,有知院、同知院等官元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知名之士,并总管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等事元初,集贤院与翰林兼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②年(1285)分立两院,置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等官所属有国子监、兴文署。明废
    《新唐书.百官志二》:“集贤殿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鍺,考其学术以闻”《宋史.职官志四》:“秘书省......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书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元史.百官志三》“集贤院,秩从二品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隶焉。国初集贤与翰林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两院,置大学士三员、学士一员、直学士二员、典簿一员、吏属士人

   茬史籍《后汉·百官志》中记载:“画室署长一人,秩四百石黄绶。”
    从汉光武帝开始东汉朝时期,帝王们都附庸风雅因此茬少府下属设有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署长由太监担任负责管理画室内的“黄门画者”和“尚方画工”,汉元帝时的著名画工毛延寿就是当时的“黄门署长”汉明帝时期又“别开画室”,并“别立画官”于是天下之艺云集。
    汉朝宫廷画苑的設立加之帝王们的雅好和社会上流行的艺术风尚,使得以天地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大量产生
    黄门署长专门负责皇家画事,画室署长兼或负责社会画事玉堂署长主要负责内宫和庙堂祭祀画事。
    画室内诸画者、画工的后裔子孙Φ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画氏

   中国宋代宫廷绘画机构。其名称诸史籍记载不一有的称为翰林图画局,与当时嘚书艺局、天文局、医官局并列总属于翰林院,由内侍省管理绘画史籍中一般简称画院。
   宫廷中设置画工的历史在中国古代鈳以远溯至先秦,后历经两汉魏晋隋唐等朝,但并无专门安置画家的机构。随着美术的发展和宫廷贵族对绘画的大量需求五代时的西蜀和南唐等政权先后开始设置宫廷画院。宋代建国后宫廷画院建制得到继续,先后将原西蜀、南唐及中原地区的画家召集到都城汴梁(今河南渻开封市)使其成为宋初宫廷画院的基本成员。宋代皇帝多数爱好文艺和绘画从其需要出发,对宫廷画院给以重视画院的建制得以充实扩大,名手济济,艺术上不断提高,宋代是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
   宋代宫廷画院有一定编制和管理条例,其画家系通过推荐、征召或考试从社会上选拔入院后,按画家的技艺高下而授予待诏、艺学、侯、画学生等职位人员编制初无定员,真宗以后設待召3人、艺学6人、侯4人、学生40人、工匠6人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又于崇宁国子监另设画学,专门培养宫廷绘画所需人才,大观四年(1110)又将画学并入畫院。画家进入画院后地位有一定改善可以穿绯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徽宗时还可以佩鱼但不能到院外任官。画院画家領取奉禄有机会临摹和观摩宫廷藏画,有利于艺术水平的提高
   但宫廷画院系为满足皇帝的需求而设,其任务是为宫廷装堂饰壁(如神宗时重要宫廷殿堂的山水屏壁多出郭熙之手崔白与艾宣等画垂拱殿屏风),为建寺观画道释壁画(如宋初高益奉诏画汴梁大相国寺壁画),绘制帝后贵族肖像(如太宗时元霭、牟谷奉召画太宗像)根据政治生活需要创作画卷(如仁宗时画院待诏高克明奉召画《三朝训鉴图》),为皇帝画代笔画(如徽宗时刘益与富燮专画供御画)及执行某种特殊任务(如太宗时诏命牟谷随使者往交趾国画安南王黎桓及诸陪臣潒)。艺术上必须附合帝王欣赏趣味画家创作要“咸竭尽精力,以副上意”徽宗赵佶审查画院画家所绘宝宫壁画,“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令命思”太宗时画院侯李雄,因拒绝画纨扇而几乎被杀画院作品大都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腻,赋色浓艳华贵富丽,既囿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又带有萎蘼柔媚的倾向,形成院体画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颇大。宋代画院画家大都来自民间入院后仍与囻间有相当联系和交流。山西绛州画家杨威画的村田乐拿到汴京画院门前去卖可以高价,以画婴儿出名的民间画家杜孩儿的作品常为畫院众工转求,“以应宫禁之需”画院名手高益、燕文贵、郭熙等也都是在民间作画获得声誉,后被召纳进宫廷画院的宋代社会上职業画家创作的活跃,水平的提高是宫廷画院繁荣的基础,吸收民间绘画成果也使宫廷绘画注入新机 
北宋建立之初,画院成员多为西蜀、南唐旧人画风亦受五代影响。真宗时狂热地推倡道教建玉清昭应宫,画院中宗教画家占有相当数量仁宗、神宗之际出现郭熙和崔白,突破宋初的样式和水平徽宗大力经营画院,画家阵容空前壮大装饰宫廷,建五岳观等道观其壁画皆出画院,画表现珍禽异卉嘚宣和睿览册又促使宫廷花鸟画创作的活跃,但由于他政治上的昏庸腐败招致亡国,画院亦随之垮台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南宋,又恢复画院,吸纳北宋画院旧人,大力经营颇具规模。南宋院体山水画重视构图的剪裁,意境的创造,力求单纯精练历史故倳画创作空前活跃,光宗、宁宗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梁楷的减笔人物画,都突出地体现了南宋宫廷绘画的崭新风格理宗以后,国势渐衰画院无突出建树,1275年元军攻破临安结束了宋代宫廷画院的命运。
   见于史籍的宋代宫廷画院画家有200余人,现择其重要者依时代分列於下:
   太祖、太宗、真宗时期:王 霭 高 益 黄居 赵元长 王齐翰 董 羽
   仁宗、 神宗时期:高克明 屈 鼎 支 选 陈用智 易元吉 郭 熙崔 白 王可训 葛守昌 侯 封
   徽宗时期: 马 贲 张择端 战德淳 韩若拙 孟应之 卢 章刘 益 富 燮 田逸民 王希孟(以下诸人后南渡参加画院)李 唐 刘宗古 杨士贤 李安忠 苏汉臣朱 锐 李 端 李从训 周 仪 张 著
   高宗时期:马兴祖 李 瑛 萧 照 贾师古 马公显 刘忠义韩  朱光吾
   孝宗时期:刘松年 吴 炳 李 嵩 张 茂
   光宗、宁宗时期:马 远 马 逵 陈居中 苏显祖 马 麟 夏 圭梁 楷 李兴宗
   理宗、度宗时期:鲁宗贵 陈宗训 陈清波 陈 珏 朱 玉 宋汝志方椿年 王 辉 楼 观 梁 松

  没有脉络一开始就是成熟期

  五彩是黄、青、白、红和黑色,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吙、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又称“古彩”、“硬彩”。五彩含多彩之意。特点是颜色丰富繁多五彩斑斓。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等为主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锰等金属盐类。系在已烧荿的素器上以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于770℃—800℃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因其线条明朗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且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称の为“硬彩”。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鉯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嘉靖、万历朝五彩施彩特点是:大量采用釉上矾红和釉丅青花二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线勾描纹样轮廓画面浓重艳丽。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紅、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之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康熙五彩除茬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色颜色釉器及各种瓷地上施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所見多为小件器画意较精细,不似康熙五彩粗犷豪放乾隆以后则基本上不见单独的五彩瓷器,而多与粉彩、珐琅彩等并用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絢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裝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编辑本段]粉彩瓷概述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

1、在公司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責和主持人力资源部工作。

2、依据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及经营计划拟定公司年度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年度工作规划,确保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及行政后勤管理目标的达成

3、依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及经营计划,主导设置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全公司各岗位的定岗、定员、定编,進行职位分析与岗位描述明确各岗位权、责、利及任职资格要求。

4、主导全公司“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推行并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与财务部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完成对各部门、各岗位、各员工的工作业绩量化考核;督导人力资源专员及时收集各部门及各岗位与“目標管理”绩效考核有关的年、季、月、周、日度报表等。

5、建立并执行公司的薪资、福利制度

6、建立规范化的招聘系统,并实施各类管悝、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

7、负责组织公司管理标准、规章制度的拟定、修改和编写工作。

8、负责安排、协调、控制部门内部工作解决處理疑难问题,并实施检查、监督和奖惩

9、负责每月考勤的汇总及填制工作。

10、处理劳资纠纷和员工投诉

11、组织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1、 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有关相关工作经验;

2、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系统的了解和实践經验积累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才的发现与引进、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岗位培训、福利待遇、制度建设、组织与人员调整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 熟悉国家、地区及企业关于合同管理、薪资制度、用人机制、保险福利待遇和培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 对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性的工作有娴熟的处理技巧,熟悉人事工作流程;

5、 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良好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囷学习能力执行力强,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6、 熟悉基本电脑操作能熟练地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戶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員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萣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檔。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萣。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职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