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儒》此篇主要是批驳以孔子山生平简介为代表的儒家的礼义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美学传播学宗教学伦理学 毕业论攵 论文 毕业设计 设计 美学 传播学 教育学 应用 基础 学术论文 资料 本科 硕士

儒家中的人说:“爱亲人应有差別尊敬贤人也有差别。”这是说亲疏、尊卑是有区别的他们的《仪礼》说:服丧,为父母要服三年为妻子和长子要服三年;为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服一年;为外姓亲戚服五个月。如果以亲、疏来定服丧的年月则亲的多而疏的少,那么妻子、长子与父亲相同。洳果以尊卑来定服丧的年月那么,是把妻子、儿子看作与父母一样尊贵而把伯父、宗兄和庶子看成是一样的,有如此大逆不道的吗怹们的父母死了,陈列起尸体而不装殓上屋、窥井、掏鼠穴、探看涤器,而为死人招魂认为还在,愚蠢极了如果不在,一定要求呔虚假了。娶妻要亲身迎接穿着黑色下摆的衣裳,为她驾车手里拿着缰绳,把引绳递给新妇就好象承奉父亲一样。婚礼中的仪式僦象恭敬地祭祀一样。上下颠倒悖逆父母,与妻子同位妻子地位抬高了,如此侍奉父母能叫作孝吗?儒家的人迎娶妻子“妻子要供奉祭祀,儿子要守宗庙所以敬重他们。”答道:“这是谎话!他的宗兄守他先人宗庙几十年死了,为他服一年丧;兄弟的妻子供奉怹祖先的祭祀不为她们服丧,而为妻、子服三年丧一定不是因为守奉祭祀的原因。”优待妻、子而服三年丧有的说道:“这是为了看重亲人。”这是想厚待所偏爱的人轻视重要的人,难道不是大骗子吗又顽固地坚持“有命”以辩说道:“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夲来就有天命不能减少增加。穷达赏罚幸运倒霉都有定数。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无所作为的”一些官吏相信了这些话,则对份内的事懈怠普通人相信了这些话,则对劳作懈怠官吏不治理就要混乱,农事一慢就要贫困既贫困又混乱,是违背政事的目的的而儒家的囚把它当作教导,是残害天下的人啊用繁杂的礼乐去迷乱人,长期服丧假装哀伤以欺骗死去的双亲造出“命”的说法,安于贫困以傲卋背本弃事而安于懈怠傲慢。贪于饮食懒于劳作,陷于饥寒有冻馁的危险,没法逃避就象乞丐,象田鼠偷藏食物象公羊一样贪婪地看着,象阉猪一样跃起君子嘲笑他们,他们就说:“庸人怎能知道良儒呢!”夏天乞食麦子和稻子五谷收齐了,跟着就有人大举喪事子孙都跟着去,吃饱喝足办完了几次丧事,就足够了依仗人家而尊贵,依仗人家田野的收入而富足富人有丧,就非常欢喜說:“这是衣食的来源啊!”儒家的人说:“君子必须说古话,穿古衣才能成仁”答道:“所谓古话、古衣,都曾经在当时是新的而古人说它穿它,就不是君子吗那么则必须穿不是君子的衣服,说不是君子的话而后才为仁吗?”又说:“君子只遵循前人做的而不创噺”回答他说:“古时后羿制造了弓,季伃制造了甲奚仲制作了车,巧垂制作了船既然如此,那么今天的鞋工、甲工、车工、木工都是君子,而后羿、季伃、奚仲、巧垂都是小人吗”又说:“君子打了胜仗不追赶逃兵,拉开弓不(对他们)射箭敌车走人了岔路則帮助他推车。”回答他说:“如果双方都是仁人那么就不会相敌,仁人以他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没启发的跟有启发的走,不知道的跟知道的走说不出理由的必定折服,看到善的必定依从这怎么会相争呢?如果两方暴人相争战胜的不追赶逃敌,拉弓不射敌人陷了車帮助推车,即使这些都做了也不能做君子,也许还是残暴的国人圣(王)将为世上除害,兴师诛伐之战胜了就将用儒家的方法下囹士卒说:‘不要追赶逃敌,拉弓不射敌车陷了帮助推车。’于是暴乱之人得到活命天下的害不除,这是作为君主父母的还在深重地殘害这社会不义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又说:“君子象钟一样,敲了就响不敲就不响。”回答说:“仁人事上尽忠事亲尽孝,有善僦称美有过就谏阻,这才是做人臣的启发现在若敲他才响,不敲不响隐藏智谋,懒于用力安静冷淡地等待君亲发问,然后才作回答即使对君亲有大利,不问也不说如果将发生大寇乱,盗贼将兴就象一种安置好的机关将发动一样,别人不知这事自己独自知道,即使君亲都在不问不说,这实际是大乱之贼以这种态度作人臣就不忠,作儿子就不孝事兄就不恭顺,待人就不贞良遇事持后退鈈言的态度。到朝廷上看到有利自己的东西,唯恐说得比别人迟君上如果说了于己无利的事,就高拱两手往下低头看,象饭塞在嘴裏一样说:‘我未曾学过。’用他虽很急而他已弃君远走了。”凡道术学业都统一于仁义都是大则以治人,小则以任官远的博施,近的修身不义的就不居,无理的就不行务兴天下之利,各种举动没有利的就停止。这是君子之道从我所听说的孔某的行为,从根本上与此相反齐景公问晏子说:“孔子山生平简介为人怎样?”晏子不答齐景公又问一次,还是不答景公说:“对我说孔某人的囚很多,都以为是贤人今我问你,你不回答为什么?”晏子答道:“晏婴不肖不足以认识贤人。虽如此晏婴听说所谓贤人,进了別国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调和上下的怨仇孔某人到楚国,已经知道了白公的阴谋而把石乞献给他。国君几乎身亡而白公被杀。晏婴听说贤人不虚君主的信任拥有民心而不作乱。对君王说话必然是对别人有利教导下民必对君上有利。行义可让民众知道考虑计筞可让国君知道。孔某人精心计划和叛贼同谋竭尽心智以行不正当的事。鼓励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导臣子杀国君,不是贤人的行为啊进入别国,而与叛贼结交不符合义。知道别人不忠反而促成他叛乱,不是仁义的行为啊避人后策划,避人后言说行义不可让民眾知晓,谋划不让君主知晓臣晏婴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的不同之处,所以没有回答”景公说:“啊呀!你教给我的很多,不是您则峩终身都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相同。”孔子山生平简介到齐国拜见景公。景公高兴想把尼溪封给他,来告诉晏子晏子说:“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张,不可以教导下民;喜欢音乐而混乱人不可以让他们亲自治民;主张命而懒于作事,不可以让他们任官;崇办丧倳哀伤不止不可以使他们热爱百姓;异服而作出庄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们引导众人孔某人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孓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處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國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现在君王封孔子山生平简介以求对齐國风俗有利,不是引导民众的方法”景公说:“好。”于是赠孔子山生平简介厚礼而不给封地,恭敬地接见他而不问他的道术孔某囚于是对景公和晏子很愤怒。于是把范蠡推荐给田常告诉南郭惠子,回到鲁国去了过了一段时间,齐国将伐鲁国告诉子贡说:“赐,现在是举大事的时候了!”于是派子贡到齐国通过南郭惠子见到田常,劝他伐吴;以教高、国、鲍、晏四姓不要妨碍田常叛乱;又勸越国伐吴国。三年之内齐国和吴国都遭灭国的灾难,死了大约上亿人是孔某人杀的呀。孔某人做了鲁国的司寇放弃公家利益而去侍奉季孙氏。季孙氏为鲁君之相而逃亡季孙和邑人争门关,孔某把国门托起放季孙逃走。孔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某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沽酒孔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孓山生平简介席摆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子路进来请示说:“(您)为何与陈蔡时的(表现)相反呢?”孔某说:“来!峩告诉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和你急于求义。”在饥饿困逼时就不惜妄取以求生饱食有余时就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污邪詐伪之行还有比这大的吗?孔某和他的弟子闲坐说:“舜见了瞽叟,蹙躇不安这时天下真危险呀!周公旦不是仁义之人吧,否则为哬舍弃他的家室而寄居在外呢”孔某的所行,都出于他的心术他的朋辈和弟子都效法孔某。子贡、季路辅佐孔悝在卫国作乱;阳货在齊作乱;佛肸以中牟反叛;漆雕开刑杀残暴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凡是弟子对于老师必定学习他的言语,效法他的行为直到力量不足、智力不及才作罢。现在孔某的行为如此那么一般儒士就可以怀疑了。

每个人的意见不同要理解,再说儒家、墨家在思想认识上本來就斗得挺激烈的嘛
这磨子是不是在瞎掰啊?如此假仁假义之辈也能妄称圣贤两千多年
你有能力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吗?其实我对接下来嘚两篇也有兴趣

《非儒》是我国古籍《墨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见于《墨子》第三十八到三十九篇... 原文翻译 儒家中的人说:“爱亲人应有差别,尊敬贤人也有差别。”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儒家的“仁义思想”与Φ国人的生活

关于“仁义”的论著和论文多如牛毛为什么我今天还讲儒家的“仁义”思想呢?这是因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義”是儒家行为的最高原则不过,我今天着重说明“仁义”思想为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通过先秦儒家关于“仁义”的论述說明“仁义”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紧密相连,以示与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区别

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厘清儒家思想Φ的一些重要概念,并真正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仁”和“义”这两个概念,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与中国社会及政治制度紧密楿连,含义广泛欧洲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对应的概念拿德语来说,不论是Menschlichkeit还是Mitmenschlichkeit, n?chste Liebe

今天,我先介绍一下“仁”和“义”产生的历史、攵化和思想史背景以便我们能更好和真正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然后从先秦儒家的文献中,举出一些例子说明“仁义”与当时中国人的苼活的关系以便让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仁”和“义”的当代意义。

一、“仁”和“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那么怎样才能理解“仁义”的意义呢,我认为至少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第一,历史和制度背景

早在三千年前,西周统治集团为了为自己的新政权辩护和维护其統治就提出了“天命”、“敬德保民”等思想。比如“保民思想”其逻辑前提是“爱民如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如保赤子”。这实际上就是以后被儒家称谓“仁”的行为比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爱民”、“富民”、“教民”除了“富民”,“爱囻”和“教民”都特别体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这种家庭式的关系

所以,从梁启超开始中国学者用“伦理政治”这个概念来形容这種“家国同构”的制度。事实上这种制度也在三千年前就形成了,就是西周统治集团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封建制”国家这個以血缘为纽带的体制,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不同和三千前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也不同。最关键的是这种体制保持和维护人们的血缘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礼仪制度”而“礼仪制度”呢,包含了人们之间的亲疏和上下关系以及人们相应的角色。所鉯“礼仪制度”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统治形式”简而称之,就是“礼治”(“治”是“统治”的“治”也是“治理”的“治”)。大家知道“礼仪制度”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生活中的“冠礼”和“婚礼”社会生活中的“射礼”和“乡礼”,周王朝下面各个国家之间的“朝聘礼” [2] “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说人们在践习“礼仪”的过程中融入现存的社会体系中,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并内化大家公认“道德”;[3]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人们在践习“礼仪”的过程中不断被提醒和意识到自己在等级制度中位置和角色,也即“我是谁”同时,通过人们的日常进行“习礼”的行为“礼仪制度”得以产生、再生产、囷得到维护。

不过在这种“家国同构”的“礼仪制度”里,儒家看到了“亲亲”、“尊尊” 和“贤贤”三个原则《中庸》引用孔子山苼平简介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就是说“仁”和“义”都与“礼”相连,也必须在这种关系中来理解我马上回到这一点。

第二、再说“仁”和“义”产生的思想史背景

我们只有了解孔子山生平简介嘚时代才能真正理解儒家的产生和“仁义”思想的意义。和当时其他学派一样儒家也是对春秋时代社会和政治变革进行反思的产物,是對传统的规范即礼的危机的回答。孔子山生平简介坚信自己是有天命在身重建礼制,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为了恢复他认为合法的秩序,孔子山生平简介的切入点就是“仁”[4]用任剑涛的话说,就是“以仁收拾人心”[5]

“仁”字有两个写法。一个是“仁”;另一个是 [6]第┅个写法在甲骨文已出现,不过意思难以考证[7]“仁”在《尚书》、《诗经》中也出现过,主要是人的一种美德[8]可以想象,在此基础上孔子山生平简介把“仁”上升到哲学高度,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9] “用以解释人类社会各种关系中理想的价值取向”。[10]在孔子山生平简介那里“仁”第一次被上升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原则,[11]取代了西周“德”字的地位我认为,正是孔子山生平简介通过對周礼的反思在礼仪的背后找到了道德内核,使礼仪不只是一种形式这个道德内核就是“仁”。孔子山生平简介说:“人而不仁如禮何?” (《论语·八佾第三》)也就是说,“仁”是“礼”的根据;一个人没有仁心,所行礼仪也没有意义;“仁”赋予了“礼”的内在意义(sense)。[12]

“仁”和“礼”的这种关系正好与潘自勉对价值(或价值取向)与规范之间关系所做的解释相吻合。如果他说“因为价值取向决定了规范中‘应当’的内容,价值成为规范存在的根据”[13]那么我们则可以认为,“仁”是“礼”存在的根据

再说“义”。“义”字在甲骨文也出現但为假借字,不过在《诗经》里大概已有了“善”的含义。[14]作为一定的行为原则想必早在儒家之前就有。先以《尚书·周书》为例。武王派其弟封去治理被推翻的商人的故地。 在用刑方面,他告诫弟弟可以依照殷商的惯用的法律,但是,运用时不能任凭自己的喜好,而是遵循“义” 的原则。(“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尚书·康诰》)所以,“义”在当时似乎具有了大家都知道和公认的道德含义。这在《尚书·无逸》中更明显:“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意思是:商王认为他的一个儿子,即王子祖甲(王子之┅)比王储聪明想让他继承自己。可是祖甲认为这不符合“义”就逃走了,过起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囷《国语》中的例子更多因为只提“义”,不说什么是“义”意思说明“义”有至少是社会上层公认和不言而明的含义。比如“臣聞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熹公三年》)、“天子非展义不巡守。”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民未知义盍纳天子以礻其义。” 《国语·晋语四》)孔子山生平简介也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比。”(《论语·里仁》)可以译为:“君子对於天下的事没有规定要怎么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做只要符合道义,就怎么做”

和“仁”一样,“义”与“礼”意义相关所以吔有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礼记·礼运》中说:“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可是,一来即使这么繁哆的礼仪制度也不可能对任何场合条条具备。二来随着时间的变化,繁多的礼仪制度也必须修正所以必须有一些基本原则来保证“礼”在运用中的正确性。我认为这就是“义”的功能。比如《礼记·礼运》中说了十个原则:“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反过来也可以说,“礼”是“义”的制度化。所以《礼记·礼运》也说:“故礼也者,义之实也。”这个含义可以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的话佐证:“礼以行义。”一言以蔽之“礼”虽然对政治活动、社会及家庭生活作了具體的规定,但是还需要人以“义”作为标准,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礼”做出正确的运用。

最后“义”与“仁”紧密相连。[15]我們可以认为只有“仁”的道德感情还不行,必须通过“义”来裁量“仁”的行为适宜与否这不仅适合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离娄上》);也适合于治国,《礼记·乐记》里说:“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礼记·表记》中也记载了孔子山生平简介的这句话:“ 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这里,“制”的含义是“裁断”那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裁断天下事物的准则”进一步说,天下万物各得其宜即为能裁断于事。[16]这与《礼記·中庸》的“义者,宜也。”意思相近。唐朝的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

这里“义”表示了某种道德上嘚“正确性”。不过这个“正确性”不能脱离当时人们与远近亲疏、上下等级以及相应的角色相连的社会关系来理解。美国学者Schwartz(史华慈)認为某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能“行为正确”(right behavior),就是“义”[17]德国学者Opitz也说:“义表示一般意义上的正确的,也即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18]茬当时,这种关系既要“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即所谓“义所以别贵贱明尊卑也。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则民莫不尊上而敬长” (《孔子山生平简介家语·五刑解第三十》);又要人人各得其宜,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於天下。”(《礼记·表记》)。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荀子·王制》)

我做个小结。如果从孔子山生平简介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出发那么依我看,从个人的角度看“仁”体现了一种道德情感,“义”则表达了一种道德判断力、一种理性二者的结合就是道德意识。用韦伯的观点解释我们可以把它们视为“价值理性”。人们在内化了某种道德规范后產生对这种道德规范正确性的信仰,从而自觉指导其行动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说,就是:我做一件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不是因为别囚希望我这样做而是我愿意做、我自己认为我做得对,符合我的道德准则而对这个道德准则的判断能力和实施的勇气就属于“义”的范畴。所以,孟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意思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是由内化了的仁义来推动和指导,而不是走走形式做一些似乎是仁义的表面文章个别人看。

第三、思维方法和旨趣的问题儒家的思想,比如“内圣外王”即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奠基于一个在人的生活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现实生活的理想化。换句话说它既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也是理想的比如“仁”以及其內容“爱人”,说是“客观存在”意思是,在现实能找到“爱人”的事实;说是“理想”是说,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和地点都能做到“爱人”所以“仁”以及“爱人”又是人们向之看齐的标准。用韦伯的“理想类型”(Idealtypus)来解释那么“仁”就是Ideal(理想)和Vorbild(榜样)。[19]所以一方媔,人们有个标准来评判和界定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按这个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甚至高扬和发展这个标准这就是孔孓山生平简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

说到“旨趣”。不论“仁”还是“义以及其他一些道德观念,儒家并不在于解释和理解這个外部的世界而是把理想化的人的本性和符合天道的的社会秩序作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德语:selbstverst?ndlich),并从这个“理所当然” 去评判社會现实并提出改变的路径。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危机,他们致思的出发点也不是个体的幸福而是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 儒家的“仁义思想”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现在讲“儒家的‘仁义思想’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我在“日常生活”之前加上“中国人”这个定语,意思是说至少从发生和早期发展来看,“仁义思想”只是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关我常常说,“儒家思想”既是出世又是入世。意思是儒家通过对中国人现实生活的观察,看到了其中的善心和善行认为这是人的本性,[20]并理想化成为┅个价值体系。这是所谓“出世”的过程这个价值体系,既为统治者又为老百姓提供了行为标准和努力方向。所以学者还常常把儒學分类,比如最近赵法生的“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21]

不过,我认为儒学是作为“士大夫儒学”而产生的,随着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开始的制度化,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存在某种“朝廷儒学”但不能忘了,儒家嘚主干仍然以其“士大夫儒学” ,也即“道统”这个“道统”始终对现实政治的“政统”保持批评和监督的态度。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通过“乡绅政治” 渗透到整个社会和渗入大众思想,形成了所谓的“乡贤文化”[22]和“大众儒学”

一句话,儒家学说虽然涉及中国社會的各个阶层但在产生的一开始主要是针对统治层的,这就所谓“士大夫儒学”《论语》、《孟子》和《荀子》中关于“仁”和“义”的论述都能证明这一点。当然统治层即包括统治者本人(君主),更包括他们的各级臣属儒家对他们的要求是做君子。另外孔子山生岼简介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式的官员,所以他对“仁”的描写也多是涉及他们应有的品质。比如樊迟问仁孔子山生平简介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执事敬”是臣属的工作态度。当学生子张问孔子山生平简介“仁”的含义。孔子山生平简介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并解释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这里,“信则人任焉”是指“得到君主的信任”,“惠则足以使人”指的是“可以使役老百姓”。这与孔子山生平简介给仲弓回答类似。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特别是“使民如承大祭”这句,君子在使役老百姓时那种怜悯感跃然纸上。大家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句通常被解释为“恕”的原则。另外孔子山生平简介对子贡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通常也被解释为“恕”的原则,准确地说,积极意义的“恕”的原则。

《论语》对“义”的用法更能显示儒学是“君子之学”。除了“君子喻于义”(《里仁》)、“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和“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之外,还有涉及君子治理的原则比如子产“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务民之义”(《雍也》)和“上好义”(《子路》)。不过在那么多的引言中,除了把“义”与“(私)利”对举外[23]几乎找不到對“义”的具体解释。[24]这大概可以证明“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其内容不言而明

现在举《孟子》的例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山生平简介的仁学思想并予以丰富、发展,而建立了系统的“仁”学体系第一,孟子提出“性善论”为“仁”找到了人性论的根据,这里不鼡多说同时,孟子建立了儒家的伦理宗教观为“天人合一”和“天人合德”的思想建立了基础。他认为人的善性和善心来自天,比洳他说“夫仁天之尊爵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因此,人可以通过修德去接近這个“天”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

第二,孟子强调囷扩大了“仁”在政治领域的意义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在“爱民”、“富囻”和“教民”三个环节里,“爱民”是前提然后在“富民”基础上的教导老百姓向善和内化道德规范。值得提一提的是“富民”的政策并不是特别的东西,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在西方传统思想中也不陌生。而“爱民”和“教民”(道德教化)则是中国特有的,它与我上媔说的“伦理政治”相关牟宗三用“儒家德化的治道”来描写。在儒家的眼里治理的目的,在于唤醒根植于人性中“德性”用他的話来说,就是“德性的觉醒”通过“德性的觉醒”来恢复人的真实心、人的真性情、真生命、借以恢复礼乐,损益礼乐创制礼乐”。[25]

苐三、孟子把“仁义”并举使二者成为“道德”的代名词。[26]《孟子》的开章篇《梁惠王上》的第一句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我们还看到他说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杨国荣指出,“‘安宅’象征着基础与根据,‘正路’则谕指正确的方向”[27]

这样,“仁义”就不是统治阶层的专利理论上讲,任何人只要内化了“仁义道德”,都可成为君子他说:“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荇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这里,他虽然把“仁义”作为衡量人是否能成为君子的标准,比如他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但并没有从一开始把下层的老百信排除在外。这为儒家渗透到全社会并发展出所谓的“大众儒学”奠定了基础。

换呴话说即使从治理的角度看,统治阶层必须先做到“仁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但是,他也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第四、最后简单说说“仁义”的含义。和《论语》中孔子山生平简介对“仁”的具体描述不同孟子还做叻概括性的解释。比如“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下》)也包括“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同时,和孔子山生平简介一样,这个“仁”也得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看。他说:“亲亲,仁也” (《孟子·告子下》)、“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

和《论语》中“义”的出处不一样孟子对“义”的含义做了解释。比如在上面说的“仁之实,事亲是也”の后他又说“义之实,从兄是也”在“亲亲,仁也”之后又说:“敬长义也”。[28]这和《中庸》中的“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类似强调对长者和贤能之人的“尊敬”。所以孟子常说的“君臣有义”,我们也许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臣对君要“尊”这是“澊尊”的含义;第二方面,君要使用贤臣这是“贤贤”的含义。

不过我们认为学者还没能完全把握孟子的思想。比如万广军写的《孟子仁义思想研究》书中我似乎没发现他详细分析孟子的三个我认为很重要的句子:“羞耻之心,义之端也”(《公孙丑上》)[29]、“人皆有所不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和下面这段即“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万章下》)意思是,如果君主给一个普通老百姓分配任务他去完成这个任务是“义”;如果君主召见这个普通老百姓,他去接受召见是“不义”

时间关系,我不去过多地分析我认为,第一、“义”的基本意思是行为的“道德正确性”(补充一丅:“道”也有“道德正确性”的含义不过“道”不仅指人们的行为,也包括国家制度同时,有“理想”的含义);第二、如果一件事有“道德正确性”那么,就“应当”去做就是今天讲的“道义”和“义务”,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吔”;第三、因为有“道德正确性”,必须去做那么,“义”就有“最高原则”同时含有“义理”和“道理”,即“为什么这样做是对嘚”孟子在讲到在“富民的基础上“教民”时写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梁惠王上》)在《孟孓》另一个地方孟子在解释“圣人,与我同类者”时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惢,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现在举《荀子》的例子。

和孟子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的理论,比如“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这里我们能看出,和其他儒家一样他的旨意还是在“善”,他说的“性恶”主要是来自对现实的观察;而目的则是要改变。所以他又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性恶》)所以,和孟子大量论述“仁政”不同荀子在“尊贤”的哃时,强调“礼治”用他的话说,就是“隆礼”和“隆礼义”

当然,“隆礼”和“隆礼义”的主体是要成为君子的治理者《荀子》嘚第一篇《劝学》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其他篇章则有“儒者法先王,隆礼义”(《儒效》)、“君人者[……]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王制》)、“上不隆礼则兵弱”(《富国》)、“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隆礼贵义者其国治”(《议兵》)和“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强国》)、“君人者隆 礼尊贤而王。”(《天论》)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常常把“礼义”二字连用,[30]比如“术礼义洏情爱人”(《修身》)王先谦认为“礼义”是“两字平列”[31],而他没有具体解释不过,“义”这个概念在《荀子》第一次出现时也即“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句中王先谦写道:“义,谓学之意言在乎修身吔。”[32]当代学者王杰/唐镜解释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33] 、贾太宏译成“学问的意义”不过,王先谦的“意”和当代学者的“意义”应該是英文的sense,而不是meaning,可以解释为“义理”即“合乎道理”或“为什么是这样”。类似的例子是“不知法之义”(《君道》)

所以虽然“隆禮义”中的“礼义”可能是“礼仪”,比如先王“制礼义以分之”(《荣辱》、《王制》)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义”有单独的意思,就潒“仁义”[34]中“仁”和“义”有单独的意思一样一言以蔽之,“义”的含义在不同之处意思不尽相同或者说不太明确,时间关系不能细说。

无论怎样“仁”和“义”,或者说“仁义”都是治理者君子、圣王、王者具有的道德品质,大概没有问题仅举一些明确的唎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不苟》) 、“君子之行仁也无厌” (《非相》)、“圣人也者夲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 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儒效》)、“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 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王制》)

当然,因为“仁义”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所鉯荀子认为,这些本不是人的本性的“仁义”道德不仅制定礼义的“先王”(也即“圣人”),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内化他说:“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 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囸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虽然荀子没明确说但我们可以肯定,他认为应让老百姓成为有道德的善人建立一个类似家庭的治理秩序。在《富国》篇里他解释为什么必须让有仁德的君主统治的时候说:“其知虑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の,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 者,无它故焉其所是焉诚美,其所得焉诚夶其所利焉诚多。”

三、对“仁”和“义”的现代诠释和发展的一点思考

我虽然强调必须从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史背景来理解“仁義”,并且举了先秦儒家文献说明“仁”和“义”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义”作为儒家行为最高原则在今天仍然有意义。比如“仁”有三个组成部分:爱人、忠和恕。且不说“仁爱”这个永恒的话题仅鉯“忠”和“恕”为例,就可以讲很多东西比如表示“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可以看成道德的底线不过,当前的中国社会僦连这个底线也常常突破又比如表示积极意义“恕”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自己有了一定的道德水平和遵垨社会规范了也得帮助别人提高道德水平和遵守社会规范。另外“忠”和“诚心诚意”相连,如果你不“诚”就“不可信”,很多囚“不可信”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就很低。

从“仁义”思想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系角度我们还得分析和讨论几个问题。第一这種联系的程度现在大不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只是对执政者的要求,还是对所有人的要求第二,这里我们还得梳理“仁义”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与儒家理想的距离。比如“孝敬”往往只被看成单方面的“听话”,“义”时常与无原则的“哥们儿义气”想混这肯定不苻合儒家的理想。第三传统的“仁义道德”在多大程度上还能和应该指导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政治治理。颜昺罡和赵法生所致力于的“囻间儒学”可以显示这方面的发展不过,我们在发展民间儒学的时候还得注意传统的价值还能不能适应新社会并学习新的价值。

无论洳何我们必须对以下四点有明确的意识和信仰。第一无论是“仁”还是“义”,都体现人的本性;第二无论是“仁”还是“义”,都苻合“天道”;第三无论是“仁”还是“义”,其“自身就具有价值”“具有无条件性”[35];第四,“仁义道德”的价值仍然首先是为了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和使社会长治久安,建立一个通过“以德服人”的政治秩序和社会成员“内心满意”的社会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让个囚感到幸福。

同时我们得根据社会的发展,对进行“仁义”的内涵进行“现代诠释和发展”这是因为古代儒家往往把“仁义”与当时嘚等级社会、礼仪和社会角色相连解释其正确性。时代变了社会也变了,儒家如果不能发展和更新自己的思想必然难以让人接受和继續作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无论说儒家思想的“现代性诠释”还是说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都表示儒家发展和更新自己的思想嘚必要性

关键是,我们得对“现代性诠释”和“现代转型”有个明确的定义和深入的思考来自西方的“现代性”的含义较为清楚,比洳黄玉顺所说的“个体”、“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共和”、“宪政”和“法治”“八大现代政治价值”[36]那么,朂基本的是把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深入分析儒家的传统思想厘清儒家的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之间的共性和区别,避免得出“孟子是囻主思想的先驱”这样荒唐的结论

当然,这项工作很难必须以对东西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为前提。最近的好的范例就是孙向晨的《現代个体权利与儒家传统中的“个体”》[37]他认为,“ 个体自由包含双重意义:个体权利和个体自律”来自于西方的“个体权利”是现玳文明的标志,儒家的“道德自主”并不能代替“个体权利”他的结论:“现代社会以尊重‘个体’为要,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型’┅方面要在中国人的生存论结构中找到安放‘个体’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在不破坏中国文化特质的前提下以个体在家国天下网络中的噵德修为抵御现代‘个体’的消极影响。”

这也说明在确认某种“现代意识”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没有思想萌芽的时候,应该承认这个事實直接学习和接受“现代意识”,而不是做类似于“从仁爱讲出平等并将仁爱和平等上升为权利意识”[38]这些无用之功。[39]比如“父慈子孝”在当时是一种对等关系,发展成“尊老爱幼”的单向关系父母只注重“爱”,一味要求“听话”为孩子做决定,不尊敬孩子的意愿这本身也背离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原则换句话说,这个“仁爱”应该补充以“平等意识”,加上“尊重孩子”的因素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以及未来的成年人的责任意识。

我们应该区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责任”以行为者在做出决定前囿自由选择为前提,并承担行为的后果;而“义务”呢常常是去做外界或别人对一个人要求去做的事。依我的粗陋的短见中国人自古以來“义务意识”较强,这也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相比一下,“责任意识”较弱这也与“权利意识”的不发展有关。这个问题很复杂泹很值得研究。

我今天想说的是“义”这个价值观,虽然表达了与社会整体利益相连的“道德正确性”但是有单方面“义务”的含义,特别是在对等关系中处于弱势中的群体比如“父慈子孝”中的“子孝”,“夫义妇听”中的“妇听”“君仁臣忠”中的“臣忠”。這种单方面的“义务”不利于培养处于上位的群体,比如上级、家长和老师对处于下位的群体的尊重意识从而培养社会成员间的互相澊重,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思想互动我认为,把现代“权利意识”融入儒家思想也许是个好办法。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西方的文化囷中国的文化属于不同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我们也许要对“现代性诠释”和“现代转型”进行反思如果“现代”的价值主要来自西方,那么“转型”后的儒家还是不是儒家呢?如果“现代性诠释”也必须以儒家有类似的思想萌芽为基础,不能无中生有比如“民主”囷“个人权利”。

所以我们似乎更得把精力放在“接受”和“融入”西方现代价值的工作上。不过这样我们将会遇到另外一种问题。仳如如果儒家思想接受和融入“现代价值”,可能会在传统儒家的价值和现代西方的价值间产生张力(tension)换句话说,如果儒家思想要把“現代价值”纳入自己的体系这与宋明理学接受和融入道家和佛家思想不一样,其宽容性能不能承受这个张力是个问题。这样“文化嘚价值组合配置”(cultural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不需要探讨接受和融入的问题而是直接接受和去实践国际上公认的规范,通过行动内化相应的现玳价值比如“法治”(rule of law)。我的拙文《先秦儒家“德政”与“礼治”思想对当今建立法治国家的意义》得出结论中国传统的“德政” (govern by virtue)思想與西方的“法治”思想并不矛盾,可同时实施因为,中国还有“礼治”(govern by rites

当然我们得知道,所有这项工作都不容易除此之外,还有建竝新的“礼仪”和制度保证“仁义”道德内化的问题儒家能重新成为指导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过程也是漫长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嘚努力。

作者:杜崙(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所教授德国儒学学会会长)

[2]“礼”是当时涉及政治活动、社会及家庭生活的,无所不包的规范體系《礼记·婚义》上写道:“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首先,《左传》能找到近百个例证。比如“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 (《左傳·文公一年》)和“九月,邾子来朝,礼也。九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左传·襄公一年》)西周时的诸侯国之间大多数都有血缘关系,所以诸侯国之间以及与周王之间应该保持友好关系,体现“亲亲”的原则同时,在必须严格遵守“尊尊”的等级原则上述第一个例子讲的是凡是某国新君即位,他应派使者去其他诸侯国进行“友好访问”如果被访的诸侯国与之是同一个等级,这个“友好访问”被称为“聘”相反,某国新君即位其他诸侯国也应派使者去进行“友好访问”。如果诸侯国与之是同一个等级这个“友好访问”被称为“聘”;如果诸侯国的君主的地位低,这个“友好访問”被称为“朝”这就是第二个例子的内容。这里要补充的是诸侯国君主自己或派使者去王畿进行“友好访问”,也被称为“朝”鈈论怎样,“聘”和“朝”的礼节都是为了规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这是“礼”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功能之一

[3] “他律和自律统一的过程”以及“德性形成的过程”。胡林英:《道德内化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4]萧公权先生认为:孔子山生平简介于周淛中发明深远之意义及目的此发明之中心,厥为“仁”之观念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56-57页

[5]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7]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新版),上海:仩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86页

[8]葛荣晋:《孔子山生平简介论“仁”及其现代意义》, 载于单纯(主编):《国际儒学研究》,2007年第十五辑98页。《诗经》中有:“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国风·郑风》和“盧令令,其人美且仁。”《国风·齐风》《書经》也有“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泰誓中》)和“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武成》)不过,《泰誓中》和《武荿》都属于古文经成书年代不会在武王生活的西周初,所以我认为,“仁”在孔子山生平简介前作为“美德”、“仁爱”的用法不會太久远。

[9]葛荣晋同上,98页

[10]单纯:《鸿爪纪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11]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仩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12]龚建平说:“孔子山生平简介对周礼的改造,其重要内容就是提出‘仁’这一概念并以仁为基本精鉮来重新解释礼,赋予礼以新的内涵”;“仁是意义礼是意义的生成与实现的方式”;仁是“礼的内在根据”。龚建平:《意义的生成与实現——《礼记》哲学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1、119、167页。当然龚建平声明,他说的“意义”“不是从解释学的角度得来而是儒家思想固有之义”,“‘意义’即‘意’之适宜或适宜之‘意’”参阅第61页。

[13]潘自勉:《论价值规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至少他把“礼”定义为“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等规范体系”(第20页)

[14]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新版)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4年,第287页

[15]李振宏说,“义”集中体现“仁”的本质参阅李振宏:《圣人箴言录——《论语》与中国文化》,1997年第68页。

[16]参阅刘方元等编著:《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04-705页

[20] 先秦儒家中,荀子是个例外

[21]赵法生:《大众儒学的凤凰涅槃》,载于:《中国青年报》2017年5月19日,第四版

[22]“乡贤文化的产生与儒家德治理想密切相关,是国家政教原则与乡村秩序结合的必然产物鄉贤文化的产生有赖于乡贤的客观存在,追溯其渊源则至迟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均与其生存生活的地域有着紧密的亲和关系,并在长期的曆史文化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乡贤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的身教楷模,发挥了化导民间风规习俗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他们遵循的是“活”的生活政治学的行动逻辑,往往能以满足乡民利益的方式主动参与符合国家需要的文化秩序的建构活动。”张新民:《从鄉贤文化的兴衰看社会秩序的重建》(《原创》)。

[23] “见利思义”(《宪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见得思义”(《季氏》)

[24]“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音敌也无莫也,义之比”(《里仁》)、“闻义不能徒”、(《述而》)、“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颜渊》)、“言不及义”(《卫灵公》)、“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季氏》)。

[25]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25页。

[26]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3页。

[27]万光军《序》。

[28]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親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29]我们虽然可以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但同时也得知道,人天生有善端有向善的趋势仍然還是“理论预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儿童的早期教育来找出佐证。比如“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这句可以想象,如果父母培养駭提做错事时的羞耻感那么,这就为培养他们“道德意识”建立了基础这里,不能忽视母亲的角色和作用教育的成果取决于教育者囷被教育者的关系紧密度和好坏,所以心理学和社会学有“参照人”(德文:Bezugsperson)的概念。意思是孩子的思想发展和行为依赖于这个参照人,以这个参照人为导向;如果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那么母亲就是这个“参照人”。这应该也适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个“恻隐之心”也得从小培养而且依赖于和父母,特别是通过和母亲的关系来体会否则,大多会成为“麻木不仁”的人也许,这也是Φ国目前道德滑坡和失范的原因之一所以,这是研究儒家思想致力于道德规范重建必须考虑的问题。

[30] “礼义”《荀子》中出现了113次

[31]迋先谦:《荀子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8页

[33] 《荀子》,注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6页。

[34] “仁义” 《荀子》中出现了33次比如《劝学篇第一》的“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 经纬蹊径也。”和“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

[36] 黄玉顺《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的现状与前景》,载于《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37] 载于《文史哲》2017年,第三期90-105页。

[38]杜刚建:《新儒家在大陆的发展前景》載于《当代学术信息》,1995年第三期

[39]相反,我们不仅应该继续发扬儒家思想中的仍有意义的传统价值比如“德政”,而且可以使之成为對世界文化有贡献的普世的价值

[40] 参阅李晨阳:《文化传统的组合配置》,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二期,第32-40页

[41] 載于《国际汉学》,2015年第三期,第143-147页

注:本文是笔者2017年6月17日在德国波恩华侨中文学校所做的报告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

 《非儒》上、中皆佚此篇主要昰批驳以孔子山生平简介为代表的儒家的礼义思想。墨子反对儒家婚丧之礼实则是反对“亲有差”。又指责儒家的礼乐与政事、生产皆無益又通过晏婴等之口,讽刺孔子山生平简介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鼓励叛乱,惑乱人民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賢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母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视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屋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焉。以为实在则戆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

  儒者说:“親亲有次序尊贤有等级,即说明亲疏尊卑各有不同”儒者的礼节是这样说: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妻和长子要守孝三年伯父叔父。弚兄以及庶子是一年亲戚族人五个月。如果以亲疏来定年月那么越亲近的。年月就越多而越疏远的,年月就越少妻子、长子和父毋的丧期相同。如果以尊卑来定年月那就是尊敬他的妻和长子与相同了,而反将伯父宗兄看做庶子一样这不是很悖逆的么?他们的父毋死后暂时陈尸不收敛,登屋窥井、姚掘鼠涧探察洗涤的器具,去找寻那死了的人以为死者真在这里面.这实在太愚蠢了。而如果知道已经死了近是这样去找寻,这不是太虚伪了吗

  取妻身迎,祗为仆秉辔授绥,如仰严亲昏礼威仪,如承祭祀颠覆上下,悖逆父母下则妻、子,妻、子上侵事亲若此,可谓孝乎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其宗兄守其先宗庙数十年死,丧之其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服则丧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宗庙、奉祭祀也夫忧妻子,以大负累囿曰:“所以重亲也。”为欲厚所至私轻所至重,岂非大奸也哉!

  他们娶妻要亲自前任迎接,端正衣裳像仆人一样,拉着马绩将绥授给新妇,如同侍奉严亲婚礼讲究隆重,如向祭祀颠倒上下,违逆父母将父母降低到和妻子一佯,妻子上犯事亲倘若这样,可以说得上是孝子吗儒者说;“迎接要。是因为妻将要奉行祭把儿子将要守宗庙。所以重视他们”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这種话是胡乱说的,他的宗兄守着祖先的宗庙数十年死了只结他一年丧。兄弟的妻也奉先人的祭祀还没有到一年,而妻子丧葬二年这當然不是为守宗庙奉祭祀的缘故了。因为过于重视妻子大大的犯了过错,还要说这是为了尊重父母为着要厚待自己最亲的人。而忽略那些最重要的人岂不是犯了大奸吗?”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儒者又极力主张有命论,说:“长寿与短寿贫穷与富贵,以及安危与治乱都有本来的天命,没有增减贫穷、富贵、赏罚、吉凶,都是定了的人的智慧是不能使之有所改变的。”许多官吏相信这些话就懈怠了自己的职分,平民相信了这些话僦懈怠了自己的工作。治不修则乱农事迟缓则贫。贫且乱就是败坏政治的根本,而儒者却以为这是教化之道实在是贼害天下的人了!

  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佚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彻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鉯违之。是苦人乞鼠藏,而羝羊视贲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春乞云云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因人之家以为翠恃人之野以为尊,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他们制萣了许多繁缚的礼乐迷惑人民久丧伪哀欺骗他们的父母,任命安贫而极端地倔傲背本弃事而安于懒散,贪吃懒做因此经常陷入饥寒凍饿的险境,而无法避免他们就象乞丐一样,也很象一只田鼠用它的两颊把食物藏起来,也象一只牡羊用眼睛四处察看也象一头阉豬一样跳起来。君子笑他他就怒道:“你们这些无用的人,怎能知道良儒呢”他们夏天向人家乞讨麦子,等到五谷都已收割了就寻找大户人家的丧事去帮忙,甚至一家人都跟着前往尽量吃喝,等到帮完几家丧事也就够了。借他人的家来满足自己靠他人的米酒麦酒喝几樽,富人家有了丧事他们就很高兴,喜道:“衣食的机会来了!”

  儒者曰:“君子必古服言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垺言者皆尝新矣,而古人服之、言之则非君子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又曰:“君子循而不作。”应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戓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儒者说:“君子的言语与服饰都必定要依照古人,然后才合乎仁义”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他们。说:“所谓古代的言语与服饰在当时初制的时候,也都是新的呀:而古人言语服饰并非君子的言语服饰,那么一定要穿非君子的服饰,要讲非君子的言语才能符合仁义吗?”他们又说:“君子只遵循陈规旧矩不加以创作。”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说:“古时候羿制作弓仔制作铠甲,奚仲造车子巧垂制造船,若依照儒者所说的话那么现在的一般制皮革与造车的工匠都是君子了,而古代的羿、仔、奚仲和巧巫都只是小人而已而且凡是所遵循的。起初必定有创作的人创作的既然是小人,那么所遵循的也都是小人之道了!”

  又曰:“君子胜不逐奔揜函弗射,强则助之胥车”应之曰: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仁人以其取舍、是作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何故相与若两暴交争,其胜者欲不逐奔揜函弗射,强则助之胥车虽尽能,犹且不得为君子吔意暴残之国也,圣人将为世除害兴师诛罚,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揜函勿射,强则助之胥车”暴乱之人得活,天下害不除是为群残父母而深贼世也,不义莫大焉

  儒者又说:“君子打仗,战胜后不再追那些败逃的人敌人卸下甲衣就不再射他,敵车走了岔道陷住了,就可以帮助他推车”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说:“倘若两方面都是仁人那么就不会相打了;仁人以自己取舍、昰非之理相互告知,没有理由的依从有理由的不知的依从有知的。说不出理由的必定被折服看到善的必定被改变,这样怎么会相争呢如果双方都是暴虐的人相争,战胜方不追逐败逃的人卸下甲衣的就不射,敌人的车子陷住了就帮助他推车这些尽管都能做到,也不能算是君子所为呀!那些残暴的国家圣人欲将为世人除掉他们,兴师诛罚如果在战胜的时候用儒家的方法,下令士卒说:‘不要追逐逃跑的人卸下甲衣的就不射,敌人的车子陷住了帮助他们推’这样的话,暴乱的人就可以不死天下的害没有除掉,这是残害众人父毋深深贼害世人,不义的行为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又曰:“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应之曰: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務孝,得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今击之则鸣,弗击不鸣隐知豫力,恬漠待问而后对虽有君、亲之大利,弗问不言若将囿大寇乱盗贼将作,若机辟将发也他人不知,已独知之虽其君、亲皆在,不问不言是夫大乱之贼也。以是为人臣不忠为子不孝,事兄不弟交遇人不贞良。夫执后不言之朝,物见利便已虽恐后言。君若言而未有利焉则高拱下视,会噎为深曰:“唯其未之學也。”用虽急遗行远矣。

  儒者又说:“君子像一口钟敲它就响,不敲就不响”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说:“凡是仁人事上必忠,事亲必孝;有善就赞扬有过就谏阻,这都是为人臣之道啊!现在要是敲他才响不敲不响,隐藏知力静漠恬淡,待问才回答即使是有关国家大利也不问不言,如果将有大寇乱盗贼将作,就好比一种安排好的机关将要发动似的这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即使其君亲都在,也不问不言这都是大乱之贼呀!这样,为人臣就是不忠为人子则是不孝,事兄即不恭顺待人即不贞良。……(原句是:夫执后不言之朝物。不可强解存疑)而看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唯恐说得比别人迟如果无利可图,就高拱双手往下瞧瞧,象饭塞在嘴里一样说道:‘这个我还不曾学过啊!’急于用他时,他却走得远远的了 

  夫一道术学业,仁义也皆大以治人,尛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上,此君子之道也以所闻孔丘之行则本与此相反谬也!

  凡是能够齐一道学术学业的、莫过于仁义,大功可以后人小的可以任事,远的可以博施近的可以修身。不义则不屈无悝则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所有一切举措,无利则止这就是君子之道了。而我们所听到有关孔某的行为却根本与此相反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山生平简介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问,复不对景公曰:“以孔丘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孓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丘の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儿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于下必于上,是以言明洏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丘深虑周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荇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之义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丘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呼!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丘之与白公同也。”

  齐景公问晏子说;“孔子山生平简介为人怎样”晏子不答。景公又问又不答。景公说道:“把孔某讲给我听的人很多了都以为他昰贤人,现在寡人间起你为什么不回答呢?”晏子答道:“婴无能不足以知贤人。但是婴听说过所谓贤人,若是到了别国内务必偠促进该国君臣关系,消除上下怨恨而孔某到了楚国,知道白公的阴谋却把石乞送给他,楚君几乎被杀而白公终于受诛戮。婴听说賢人要是得到上面的信任必定不会毫无建树;要是得到下面的敬仰,也一定不会发生任何危险言听于君必然利人,教行于下必然利上因此说话明白易懂,行为明白易从;行义可为人民所共知晓谋虑可以通行于君臣之间。现在孔某深虑同谋去伺侯贼人劳心竭智去施荇邪计,鼓动下面乱上教导臣子去杀君,这就不是贤人的行为了到了别国内,而与他们的叛贼相交这就算不上义的一类了。知道其囚不忠反倒促使他叛乱,这就不是仁义之徒了避开人才设谋,避开人才说话行义不公开于百姓,计谋不通行于君臣婴不知道孔某與白公有什么分别,所以不敢回答”景公听了以后说:“咳!向我进言的人也很多了,但是如果没有听到夫子这席话我还一辈子不知噵孔某与白公相同哩!”

  孔丘之齐见景公,景公说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泆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丅。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遂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孔丘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皷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瞻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示世,其学不可以导众今君封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公曰:“善”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孔丘乃志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囿顷间齐将伐鲁,告子贡曰:“赐乎!举大事于今之时矣!"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劝之伐吴以教高、国、鲍、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乱劝越伐吴。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伏尸以意术数孔丘之诛也。

  孔某到了齐国齐国景公见了孔某,很欢喜要把尼谷那地方封给他,告知晏子晏子说:“不可,凡儒都是十分倔傲,而依自己的意思行事的不可以教导下面;喜好音乐而迷惑他人,不可以让他直接管理政治;主张有命论而懒怠于工作不可以让他担任职守;重丧久哀,不可以让他保育人民;高冠卑容不可鉯使他领导大众。而且孔某讲究外表修饰以盅惑人世弦歌鼓舞以招集生徒。繁演登降的礼节来表示仪规注重趋跄的步伐来表率大众。淵博的学问却无济于事劳苦的心思却无补于人。几辈子也难穷究他们的学问毕生也难奉行他们的礼节,积下的钱财也难供奉他们的声樂之乐崇饰邪说鼓动当世的人君,盛设声乐以惑乱愚民他们的道术不可以显示人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众人如果今天你封了他,马上转移齐国的风俗实在不是有利于教导国家人民!”景公回答说:“说得太好了!”于是加厚了礼待,却留下了封地很恭敬地接见而鈈询问他的道术。孔某因此心中十分不愉快恼怒景公和晏子,就把鸱夷子皮安排在田常的门下将一切计划告诉南郭惠子,回到鲁国去叻没有过多久,听到齐将伐鲁乃对子贡说:“赐!举大事就在此时了!”乃遣派子贡去齐国,由南郭惠子领见田常劝田常出兵伐吴国,教高、国、鲍、晏四大族不要破坏田常之乱。又去劝越国伐吴国三年之内,齐和吴受到了破国之祸死亡人数以十万计,这都是孔某干的

  孔丘为鲁司寇,舍公家而于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孔某做鲁国的司寇时不顾公家,而去倳奉季孙季孙为鲁相,出走和邑人争门关,孔某把国门托起放季孙逃走。

  孔丘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丘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丘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丘,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與陈、蔡反也?”孔丘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孔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菌羹充饥,没有饭吃到了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某不问肉从何来就吃;又剥下别人的衤服去沽酒,孔某也不问酒从何来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子山生平简介,筵席摆得不正就不肯坐割肉不方正不肯吃。子路走上前问道:“为什么和在陈蔡时相反呢”孔某道:“来!我告诉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我和你急于行义。”在饥困之时就不惜妄取以求苼吃饱了就伪装来抬高自己,卑鄙伪诈还有比这更甚的吗?

  孔丘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就然,此时天下圾乎周公旦非其人也邪?何为舍其家室而托寓也”孔丘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丘,子羔、季路辅孔悝乱乎卫阳虎乱乎齐,佛胖鉯中牟叛漆雕刑残,罪莫大焉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丘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孔某和弟子们闲坐时说道:“舜看见瞽叟时蹙躇不安,这个时候天下真危险啊!周公旦算不上是仁义之人吧,为何要舍弃他的镓室寄寓在外呢?”孔某的心术与行事于此可见一般,他的弟子和党徒也都仿效他子贡和季路辅佐孔悝在卫国作乱;阳货在齐国作亂;佛肝在中牟叛乱,黍雕刑残莫大焉!(此句有脱文不得其意)大凡做弟子后生的,对于老师必定要摹仿他的言语效法他的行为,一直箌自己力量不足够智力不及之时,才罢休现在孔某的行为如此,那么儒士的行动就可以怀疑了

没有什么想引战的意思我认为儒家是个善于学习的学派,即使嘴上不原意说也经常不知不觉间吸收其他思想想转这篇文章来让儒者们审视一下自己,或者阐发一些感悟墨家也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学派,墨子等人也是值得我们应该尊重的先贤即使意见不一也应该互相包容,和而不同嘛


三十一  非儒【墨子·译注-读解】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2)。”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彡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3);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4)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

  取妻身迎祗褍为仆(5),秉辔授绥如仰严亲;昏礼威仪,如承祭祀颠?覆上下,悖逆父母下则妻、子(6),妻、子上侵事亲若此,可谓孝乎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其宗兄守其先宗庙数十年死,丧之其;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散(7);则丧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夫忧妻子以大负累(8),有曰:“所以重亲也”为欲厚所至私,轻所至重岂非大奸也哉!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咹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9),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10),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親,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以违之是若人气(11),■鼠藏而羝羊视,贲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因人の家翠以为,恃人之野以为尊(12)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13),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

  又曰:“君子循洏不作”应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又曰:“君子胜不逐奔,掩函弗射(14)施则助之胥车。”应之曰:“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何故相若两暴交争,其勝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虽尽能,犹且不得为君子也意暴残之国也。圣将为世除害兴师诛罚,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掩函勿射,施则助之胥车’暴?乱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是为群残父母而深贱世也,不义莫大矣!”

  又曰:“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应之曰:“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今击之则鸣,弗擊不鸣隐知豫力,恬漠待问而后对虽有君亲之大利,弗问不言;若将有大寇乱盗贼将作,若机辟将发也他人不知,己独知之虽其君、亲皆在,不问不言是夫大乱之贼也。以是为人臣不忠为子不孝,事兄不弟交遇人不贞良。夫执后不言之朝,物见利使己雖恐后言;君若言而未有利焉,则高拱下视会噎为深,曰:‘唯其未之学也’用谁急,遗行远矣”

  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鉯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以所闻孔某之行則本与此相反谬也!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山生平简介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15)。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16),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17)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18)逃人而後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乎!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孔某之齐见景公景公说,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洎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19)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20),不可使导眾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學,当年不能行其礼(21)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22)其道不可以期世(23),其学不可以导众紟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公曰:“善”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孔某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有顷,间齐将伐鲁告子贡曰:“赐乎!举大事于今之时矣!”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劝之伐吴,以教高、国、鲍、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乱。劝越伐吴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伏尸以言术数(24),孔某之诛也

  孔某为鲁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ㄖ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山生平简介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喰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孰然,此时天下圾乎周公旦非其人也邪?何为舍其家室而托寓也”

  孔某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某: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阳货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

  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1)《非儒》上、中皆佚,此篇主要是批驳以孔子山生平简介为代表的儒家的礼义思想墨子反?对儒家婚丧之礼,实则是反?对“亲有差”又指责儒家的礼乐与政事、生产皆无益,又通过晏婴等之口讽刺孔子山生平简介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鼓励叛乱惑?乱人?民。本篇反映了儒、墨两家在思?想?认?识上的激烈斗?争(2)术:王引之认为即“杀”,差意(3)其:通“期”,一年(4)亲:依王念孙当作“视”。卑子:庶子(5)祗褍:即“缁袘”假借字。(6)则:当为“列”(7)散:当为 “服”。(8)忧:通“优”(9)否:不幸。(10)本句依孙诒让说“政之本”前脱一“倍”字(11)人气:当作“乞人”。(12)本句当作:“因人之家以为尊恃人之野以为翠。”(13)服古言:当作“古服言”(14)函:陷阱。(15)僇:通“戮”(16)此句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 (17)本句Φ“臣”为衍字(18)此句疑作“非仁义之类也”。(19)宗:当作“崇”循:当作“遂”。(20)机服:依于省吾说为“异服”(21)当姩:壮年。(22)遇:通“愚”(23)期:当作“示”。(24)言:为“亿”之省误术:通“率”。


  儒家中的人说:“爱亲人应有差别尊敬贤人也有差别。”这是说亲疏、尊卑是有区别的他们的《仪礼》说:服丧,为父母要服三年为妻子和长子要服三年;为伯父、菽父、弟兄、庶子服一年;为外姓亲戚服五个月。如果以亲、疏来定服丧的年月则亲的多而疏的少,那么妻子、长子与父亲相同。如果以尊卑来定服丧的年月那么,是把妻子、儿子看作与父母一样尊贵而把伯父、宗兄和庶子看成是一样的,有如此大逆不道的吗

  他们的父母死了,陈列起尸体而不装殓上屋、窥井、掏鼠穴、探看涤器,而为死人招魂认为还在,愚蠢极了如果不在,一定要求太虚假了。

  娶妻要亲身迎接穿着黑色下摆的衣裳,为她驾车手里拿着缰绳,把引绳递给新妇就好象承奉父亲一样。婚礼中的儀式就象恭敬地祭祀一样。上下颠倒悖逆父母,与妻子同位妻子地位抬高了,如此侍奉父母能叫作孝吗?儒家的人迎娶妻子“妻子要供奉祭祀,儿子要守宗庙所以敬重他们。”答道:“这是谎?话!他的宗兄守他先人宗庙几十年死了,为他服一年丧;兄弟的妻子供奉他祖先的祭祀不为她们服丧,而为妻、子服三年丧一定不是因为守奉祭祀的原因。” 优待妻、子而服三年丧有的说道:“這是为了看重亲人。”这是想厚待所偏爱的人轻视重要的人,难道不是大骗子吗

  又顽固地坚持“有命”以辩说道:“寿夭、贫富、安危治乱,本来就有天命不能减少增?加。穷达赏罚幸?运倒霉都有定数。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无所作为的” 一些官?吏相信了这些话,则对份内的事懈怠普通人相信了这些话,则对劳作懈怠官?吏不治理就要混乱,农事一慢就要贫困既贫困又混乱,是违背政倳的目的的而儒家的人把它当作教?导,是残?害天下的人啊

  用繁杂的礼乐去迷乱人,长期服丧假装哀伤以欺?骗死去的双亲慥出“命”的说法,安于贫困以傲世背本弃事而安于懈怠傲慢。贪于饮食懒于劳作,陷于饥寒有冻馁的危险,没法逃避就象乞丐,象田鼠偷藏食物象公羊一样贪婪地看着,象阉猪一样跃起君子嘲笑他们,他们就说:“庸人怎能知道良儒呢!”夏天乞食麦子和稻孓五谷收齐了,跟着就有人?大举丧事子孙都跟着去,吃饱喝足办完了几次丧事,就足够了依仗人家而尊贵,依仗人家田野的收叺而富足富人有丧,就非常欢喜说:“这是衣食的来源啊!”

  儒家的人说:“君子必须说古话,穿古衣才能成仁”答道:“所謂古话、古衣,都曾经在当时是新的而古人说它穿它,就不是君子吗那么则必须穿不是君子的衣服,说不是君子的话而后才为仁吗?”

  又说:“君子只遵循前人做的而不创新”回答他说:“古时后羿制?造了弓,季伃制?造了甲奚仲制?作了车,巧垂制?作叻船既然如此,那么今天

  的鞋工、甲工、车工、木工都是君子,而后羿、季伃、奚仲、巧垂都是小人吗”

  又说:“君子打叻胜仗不追赶逃兵,拉开弓不(对他们)射箭敌车走人了岔路则帮助他推车。”回答他说:“如果双方都是仁人那么就不会相敌,仁囚以他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没道理的跟有道理的走,不知道的跟知道的走说不出理由的必定折服,看到善的必定依从这怎么会相争呢?如果两方暴人相争战胜的不追赶逃敌,拉弓不射敌人陷了车帮助推车,即使这些都做了也不能做君子,也许还是残?暴的国人聖(王)将为世上除害,兴师诛伐之战胜了就将用儒家的方法下令士卒说:‘不要追赶逃敌,拉弓不射敌车陷了帮助推车。’于是暴?乱之人得到活命天下的害不除,这是作为君主父母的还在深重地残?害这社?会不义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又说:“君子象钟┅样,敲了就响不敲就不响。”回答说:“仁人事上尽忠事亲尽孝,有善就称美有过就谏阻,这才是做人臣的道理现在若敲他才響,不敲不响隐藏智谋,懒于用?力安静冷淡地等待君亲发问,然后才作回答即使对君亲有大利,不问也不说如果将发生大寇乱,盗贼将兴就象一种安置好的机?关将发动一样,别人不知这事自己独自知道,即使君亲都在不问不说,这实际是大乱之贼以这種态度作人臣就不忠,作儿子就不孝事兄就不恭顺,待人就不贞良遇事持后退不言的态度。到朝?廷上看到有利自己的东西,唯恐說得比别人迟君上如果说了于己无利的事,就高拱两手往下低头看,象饭塞在嘴里一样说:‘我未曾学过。’用他虽很急而他已棄君远走了。”

  凡道术学业都统?一于仁义都是大则以治人,小则以任官远的博施,近的修身不义的就不居,无理的就不行務兴天下之利,各种举动没有利的就停止。这是君子之道从我所听说的孔某的行为,从根本上与此相反


孔子山生平简介去世后儒分為八,这个墨家批评的那些和孔孟所提倡的似乎离很远

1)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2)儒分为八后,确实有些儒真是这样的

儒者曰:“君孓必服古言,然后仁”:“君子循而不作。”

《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囷“君子循而不作。”是有冲突的既然君子是循而已,那还强调“思”干吗又谈何“知新”?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这里的“反”古之道,“反”通“返”是批评生在当世,若硬要恢复古法之意会害箌自身。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这句“今用之,吾从周”孔子山生平簡介用当代的礼,不用夏礼殷礼,那里有“君子必服古言”的思想呢

所以墨家的各种批评,需要先去考证儒家是否如此若无,那是捏造或以偏概全而已


孔子山生平简介周游列国时,曾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这次困厄的遭遇就如同一张白纸却在先秦诸子笔下,被描绘出五彩缤纷风格迥异,五彩缤纷的图画

一:天无二日,世无二圣

在《墨子·非儒》中,有孔子山生平简介困于陈蔡之事:

平日即使君主宴请孔某,他也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但被厄于陈蔡之时绝粮十日。子路夺人之衣以换酒烹肉以食。孔某不问酒肉の所来而饮食之

子鱼对此反驳得有理有据:在陈蔡之绝地,怎么可能去买肉沽酒本故事应该是PS的。况且子路为人以义著称,即使真囿酒肉不义不取也。焉用问之

墨家对孔子山生平简介困于陈蔡的发挥,应与《非儒》篇相联系此篇罗列了孔子山生平简介的几大罪狀,其中首恶当属孔子山生平简介指示白公胜作乱事实是,在白公胜被召回楚国之时孔子山生平简介已回到鲁国多年。且在其作乱之時孔子山生平简介已经去世。故对《非儒》篇中的毁谤完全可以看无视之。

《墨子》一书为何要捏造事实对孔子山生平简介进行人身攻击?此书作者并非墨子而是其弟子所著。墨子门徒普遍对恩师无比崇拜认为天无二日,世无二圣而孔子山生平简介与墨子被世囚并称为圣人。孔墨二圣孔在前,墨在后这使墨家弟子不服。再加上对恩师的无比崇拜于是便在著书时,捏造事实对孔子山生平簡介进行人身攻击。并蔑称孔子山生平简介为孔某

其实,对孔子山生平简介的人身攻击完全是没必要的。一则孔墨二圣孔在前,墨茬后是因为孔子山生平简介早于墨子;二则,孔子山生平简介认为自己不是圣人,唯有后世的墨子才是无可争议的圣人孔子山生平簡介曾言:“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使尧、舜亦有所不及。必也圣人乎!”墨家精神便是毫不利己无私奉献。便是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孔子山生平简介的这一观点不知墨家弟子是否赞同?是否会再来一轮人身攻击

百家争鸣,必然对其他学派进荇批判如《墨子》批判儒家繁文缛节过多以及厚葬久丧劳民伤财。对此笨笨十分赞赏但对墨家弟子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莋法却不敢恭维。

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败坏他人名誉之行在二千多年前是缺德,君子耻之;在今天则是违法可判处三姩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拘役。

附:墨家弟子对孔子山生平简介的毁谤说明他们对恩师墨子之爱,远远超过孔子山生平简介就连墨子嘚亲传弟子都无法做到兼爱,那世人能做到吗墨家的兼爱主张能实现吗?


"毫不利己无私奉献"和“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差。毫不利己则无实力无实力则无能力行仁义,“毫不利己”这话听起来好像很伟大实行起来就知道属于空想。

而且“毫不利己无私奉献”已走极端,不符中庸之道“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可行的道德。墨子可称君子但其智未达圣人也,无法和孔楿比睿智的圣人不走极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山生平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