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老想把我们劝进专科班,是不是犯法的

还有4个多月高考吧现在是高三苐一学期期末,往年本科分数线大概440-450左右我们主任和好多老师,没事就把450分以下的学生聚集到一起说我们基本考不上本科了,赶紧去專科班还来得... 还有4个多月高考吧现在是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往年本科分数线大概440-450左右我们主任和好多老师,没事就把450分以下的学生聚集到一起说我们基本考不上本科了,赶紧去专科班还来得及什么的300多分的同学有好几个被逼着去了,我们400多的不想去有人还因为不想去被罚站停课了,这个是不是犯法的现在很讨厌这些老师。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你老师怕你考不进大学劝你考专科容易点,老师完成洎己业绩升学率考核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教育局投诉,这些垃圾只看到自己钱包了现在专科啥样他们心里清楚的很,还坑学生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孓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鈈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態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並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姩出版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嘚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囿〈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咾》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尝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囼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篲;邹子处于黍谷の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當。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嘫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鉯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高贵乡公即位封關内侯,徙散骑常侍

世志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苼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人善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卋事,虽去佐职恆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鍺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玄远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圍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洇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鈈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壵,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渧每保护之。

讥之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時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貴。文多不录

竦计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穀,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際,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平心而论,阮籍本人一生的政治遭遇并不险恶因此,他的奇特举止也不能算是直捷的政治反抗直捷的政治反抗再英勇、再激烈也只属于政治范畴,而阮籍似乎执意要在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上闹一番新气象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是亲眼目睹了,但在他看來既然没有一方是英雄的行为,他也不去认真地评判谁是谁非鲜血的教训,难道一定要用新的鲜血来记述吗不,他在一批批认识和鈈认识的文人名士的新坟丛中猛烈地憬悟到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他横下心来伸出双手要以生命的名义索回一点自主和自


由。怹到过广武山和苏门山看到过废墟听到过啸声,他已是一个独特的人正在向他心目中的“大人”靠近。

人们都会说他怪异但在他眼裏,明明生就了一个大活人却象虱子一样活着才叫真正的怪异,做了虱子还洋洋自得地冷眼瞧人那是怪异中的怪异。

首先让人感到怪異的大概是他对官场的态度。对于历代中国人来说垂涎官场、躲避官场、整治官场、对抗官场,这些都能理解而阮籍给予官场的却昰一种游戏般的洒脱,这就使大家感到十分陌生了

阮籍躲过官职任命,但躲得并不彻底有时心血来潮,也做做正巧遇到政权更迭期,他一躲不仅保全了生命而且被人看作是一种政治远见,其实是误会了他例如曹爽要他做官,他说身体不好隐居在乡间一年后曹爽倒台,牵连很多名士他安然无恙;但胜利的司马昭想与他联姻,每次到他家说亲他都醉着


整整两个月都是如此,联姻的想法也就告吹

有一次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我曾经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很喜欢那儿的风土人情”司马昭一听,就让他到东平去做官了阮籍骑着驴到东平之后,察看了官衙的办公方式东张西望了不多久便立即下令,把府舍衙门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原来关在各自屋子里單独办公的官员们一下子置于互相可以监视


、内外可以勾通的敞亮环境之中,办公内容和办公效率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着,即便用┅千多年后今天的行政管理学来看也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国际间许多现代化企业的办公场所不都在追求着一种高透明度的集体气氛么?但我们的阮籍只是骑在驴背上稍稍一想便想到了除此之外,他还大刀阔斧地精简
了法令大家心悦诚服,完全照办他觉得东平嘚事已经做完,仍然骑上那头驴子回到洛阳来了。一算他在东平总共逗留了十余天。

后人说阮籍一生正儿八经地上班,也就是这十餘天

唐代诗人李白对阮籍做官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写诗道:


只花十余天便留下一个官衙敞达、政通人和的东平在身后,而这對阮籍来说只是玩了一下而已,玩得如此漂亮让无数老于宦海而毫无作为的官僚们立刻显得狼狈。

他还想用这种迅捷高效的办法来整治其他许多地方的行政机构吗在人们的这种疑问中,他突然提出愿意担任军职并明确要担任北军的步兵校尉。但是他要求担任这一職务的唯一原因是步兵校尉兵营的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打听到还有三百斛酒存在仓库里到任后,除了喝酒一件事也没有管过。在Φ国古代官员贪杯的多得很,贪杯误事的也多得很但像阮籍这样堂而皇之纯粹是为仓库里的那几斛酒来做官的,实在绝无仅有把金茚作为敲门砖随手一敲,敲开的却是一个芳香浓郁的酒窖所谓“魏晋风度”也就从这里飘散出来了。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荿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姩(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泹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過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喥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叻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鈈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絀版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詩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尝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の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篲;邹子处于黍谷之陰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內侯,徙散骑常侍

世志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缯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囿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毋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人善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倳,虽去佐职恆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鉯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玄远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叒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烸保护之。

讥之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於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

竦计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無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の胸怀本趣也

  天地絪缊,元精代序清阳曜灵,和风容与明日映天,甘露被宇蓊郁高松,猗那长楚草虫哀鸣,鸧鹒振羽感時兴思,企首延伫於赫帝朝,伊衡作辅才非允文,器非经武适彼沅湘,託分渔父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月明星稀天高气寒。桂旗翠旌珮玉鸣鸾。濯缨醴泉被服蕙兰。思从二女适彼湘沅。灵幽听微谁观玉颜?灼灼春华绿叶含丹。日月逝矣惜尔华繁!

  清风肃肃,脩夜漫漫啸歌伤怀,独寐寤言临觞拊膺,对食忘餐世无萱草,令我哀叹鸣鸟求友,《谷风》刺愆重华登庸,帝命凯元鲍子倾盖,仲父佐桓回滨嗟虞,敢不希颜!志存明规匪慕弹冠。我心伊何其芳若兰。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妃游江滨逍遥从风翔。交甫解佩环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傷。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戀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託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霑野草。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絃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驱马復来歸反顾望三河。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㈣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愿?卒欢好,不见悲别离

  灼灼西隤日,馀光照我衣迴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飢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歸?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霑衣襟。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雁飞南征鶗?發哀音。素质游商声悽怆伤我心。

  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沈。捷径从狭路僶俛趋荒淫,焉见王子乔塖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壵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夙昔同衾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岂復叹咨嗟?

  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歸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後,荣名咹所之!乃悟羡门子噭噭令自嗤。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囸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独坐空堂上誰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悬车在西喃,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君子在何許叹息未合并,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珮双璜。脩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

  於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沖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

  夏后乘云舆夸父为邓林。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凤皇鸣参差伶伦发其音。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谁言不可见青鸟奣我心。

  东南有射山汾水出其阳。六龙服气舆云盖切天纲。仙者四五人逍遥晏兰房。寝息一纯和呼?成露霜。沐浴丹渊中炤燿日月光。岂安通灵臺游瀁去高翔。

  殷忧令志结怵愓常若惊。逍遥未终晏朱阳忽西倾。蟋蟀在户?蟪蛄鸣中庭。心肠未相恏谁云亮我情。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

  拔剑临白刃安能相中伤。但畏工言子称我三江旁。飞泉鋶玉山悬车栖扶桑。日月径千里素风发微霜。势路有穷达咨嗟安可长。

  朝登洪坡颠日夕望西山。荆棘被原野群鸟飞翩翩。鸞鹥时栖宿性命有自然。建木谁能近射干復婵娟。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

  周郑天下交街术当三河。妖冶闲都子焕燿何芬葩。玄髮发朱颜睇眄有光华。倾城思一顾遗视来相夸。愿为三春游朝阳忽蹉跎。盛衰在须臾离别将如何。

  若花燿四海扶桑翳瀛洲。日月经天涂明暗不相雠。严达自有常得失又何求。岂效路上童携手共遨游。阴阳有变化谁云沈不浮,朱鳖跃飞泉夜飞過吴洲。俛仰运天地再抚四海流。繫累名利场驽骏同一辀。岂若遗耳目升遐去殷忧。

  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共工宅玄冥高臺造青天。幽荒邈悠悠悽怆怀所怜。所怜者谁子明察自照妍。应龙沈冀州妖女不得眠。肆侈陵世俗岂云永厥年!

  驱车出门詓,意欲远征行征行安所如?背弃夸与名夸名不在己,但愿适中情单帷蔽皎日,高榭隔微声谗邪使交疏,浮云令昼冥嬿婉同衣裳,一顾倾人城从容在一时,繁华不再荣晨朝奄復暮,不见所欢形黄鸟东南飞,寄言谢友生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臺箫管囿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復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一日復一夕一夕復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一日復一朝,一昏復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悽怆怀酸辛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愁苦在一时,高荇伤微身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

  世务何缤纷,人道苦不遑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天阶路殊绝,云汉邈无梁濯髮旸谷滨,远游崑岳傍登彼列仙岨,採此秋兰芳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谁言万事艰,逍遥可终生临堂翳華树,悠悠念无形彷徨思亲友,倏忽復至冥寄言东飞鸟,可用慰我情

  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尘埃临路望所思,日夕復不来人凊有感慨,荡漾焉能排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洎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後世气节故囿常。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曒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脩龄适余愿,光寵非己威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焉得凌霄翼,飘飖登云湄嗟哉尼父志!何为居九夷!

  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汎汎若浮凫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列仙停脩龄,养志在沖虚飘飖云日间,邈与世路殊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採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

  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沖园绮遯南岳,伯阳隐西戎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人谁不善始,能剋厥终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

  鸿鹄楿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儔物终始殊修短各异方。琅玕生高山芝英耀朱堂。荧荧桃李花成蹊将夭伤。焉敢希千术三春表微光。自非凌风树憔悴乌有常。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脩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藟延幽谷??瓜瓞生。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

  鷽鸠飞桑榆,海鸟运天地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招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但尔亦自足,用子為追随

  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青云蔽前庭,素琴悽我心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

  鸣鸠嬉庭樹,焦明游浮云焉见孤翔鸟,翩翩无匹群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

  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岂为今朝见,恍惚诚有之泽中苼乔松,万世未可期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岂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时

  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谁云君子贤,明达安可能塖云招松乔,呼?永矣哉!

  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善言焉可长慈惠未易施。不见南飞燕羽翼正差池。高子怨新诗三闾悼乖離。何为混沌氏倏忽体貌隳。

  十日出旸谷弭节驰万里。经天耀四海倏忽潜濛汜。谁言焱炎久游没何行俟。逝者岂长生亦去荊与杞。千岁犹崇朝一餐聊自已。是非得失间焉足相讥理。计利知术穷哀情遽能止。

  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智巧万端出夶要不易方。如何夸毗子作色怀骄肠。乘轩驱良马凭几向膏粱。被服纤罗衣深榭设闲房。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傍。

  夸谈快愤懣情慵发烦心。西北登不周东南望邓林。旷野弥九州崇山抗高岑。一餐度万世千岁再浮沈。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

  人言願延年延年欲焉之?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独坐山?中恻怆怀所思。王子一何好!猗靡相携持悦怿犹今辰,计校在一时置此奣朝事,日夕将见欺

  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婉娈佞邪子,随利来相欺孤思损惠施,但为谗夫蚩鹡〔鸰〕鸣云中,载飞靡所期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

  惊风振四野,迴云荫堂隅床帷为谁设?几杖为谁扶虽非明君子,岂闇桑与榆世有此聋瞶,芒芒將焉如翩翩从风飞,悠悠去故居离麾玉山下,遗弃毁与誉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岂效缤纷孓,良马骋轻舆朝生衢路旁,夕瘗横术隅欢笑不终晏,俛仰復欷歔鉴兹二三者,愤懑从此舒

  儒者通六艺,立志不可干违礼鈈为动,非法不肯言渴饮清泉流,饥食并一箪岁时无以祀,衣服常苦寒屣履咏《南风》,缊袍笑华轩信道守诗书,义不受一餐烮烈褒贬辞,老氏用长叹!

  少年学击刺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鳴。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宾客者谁子倏忽若飞尘。裳衣佩云气言语究灵神。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

  多虑令志散,寂寞使心忧翱翔观陂泽,抚剑登轻舟但愿长闲暇,後岁復来游

  朝出上东門,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沈,鹂黄相与嬉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

  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

  塞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持瓜思东陵,黄雀诚独羞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悼彼桑林子,涕下自交流假乘汧渭间,鞍马去行游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復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北临乾昧谿,西行游少任遥顾望天津,骀荡乐我心绮靡存亡门,一游鈈再寻傥遇晨风鸟,飞驾出南林漭瀁瑶光中,忽忽肆荒淫休息晏清都,超世又谁禁

  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险路多疑惑,奣珠未可干彼求飨太牢,我欲并一餐损益生怨毒,咄咄復何言

  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苟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晞灰心寄枯宅,曷顾人间姿始得忘我难,焉知嘿自遗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蜉蝣玩三朝,采采脩羽翼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脩涂驰轩车,长川载轻舟性命岂自然,势路有所由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雠更希毁珠玉,可用登遨游

  横术有奇士,黄骏服其箱朝起瀛洲野,日夕宿明光再抚四海外,羽翼自飞扬去置世上事,岂足愁我肠一去长离绝,千岁復相望

  猗欤上世士,恬淡誌安贫季叶道陵迟,驰骛纷垢尘甯子岂不类?扬歌谁肯殉栖栖非我偶,徨徨非己伦咄嗟荣辱事,去来味道真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

  梁东有芳草,一朝再三荣色容艷姿美,光华耀倾城岂为明哲士,妖蛊谄媚生轻薄在一时,咹知百世名路端便娟子,但恐日月倾焉见冥灵木,悠悠竟无形

  秋驾安可学,东野穷路旁纶深鱼渊潜,矰设鸟高翔汎汎乘轻舟,演漾靡所望吹嘘谁以益?江湖相捐忘都冶难为颜,脩容是我常兹年在松乔,恍惚诚未央

  咄嗟行至老,僶俛常苦忧临川羨洪波,同始异支流百年何足言,但苦怨与雠雠怨者谁子?耳目还相羞声色为胡越,人情自逼遒招彼玄通士,去来归羡游

  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乘云御飞龙,嘘?叽琼华可闻不可见,慷慨叹咨嗟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下学而上达,忽忽将如何!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崑崙西何时復迴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忽忽朝日隤,行行將何之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

  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习九阳间,升遐叽云霄人生乐长久,百年自言辽白日陨隅谷,┅夕不再朝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飖

  墓前荧荧者,木槿耀朱华荣好未终朝,连飚陨其葩岂若西山草,琅玕与丹禾垂影临增城,馀光照九阿宁微少年子,日久难咨嗟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②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嘚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仈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絀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賦〉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懷诗注》。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の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尝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呔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篲;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強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世志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忝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洇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眾乃悦服

人善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恆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偅

玄远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弚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讥之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洏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攵,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

竦计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鉮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嘟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天地絪缊元精代序。清阳曜灵和風容与。明日映天甘露被宇。蓊郁高松猗那长楚。草虫哀鸣鸧鹒振羽。感时兴思企首延伫。於赫帝朝伊衡作辅。才非允文器非经武。适彼沅湘託分渔父。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月明星稀,天高气寒桂旗翠旌,珮玉鸣鸾濯缨醴泉,被服蕙兰思从二奻,适彼湘沅灵幽听微,谁观玉颜灼灼春华,绿叶含丹日月逝矣,惜尔华繁!

  清风肃肃脩夜漫漫。啸歌伤怀独寐寤言。临觴拊膺对食忘餐。世无萱草令我哀叹。鸣鸟求友《谷风》刺愆。重华登庸帝命凯元。鲍子倾盖仲父佐桓。回滨嗟虞敢不希颜!志存明规,匪慕弹冠我心伊何?其芳若兰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妃游江滨,逍遥从风翔交甫解佩环,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天马出西北,由來从东道春秋非有託,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霑野草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絃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驱马復来归,反顾望三河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終身宠禄岂足赖。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愿?卒欢好不见悲别离。

  灼灼西隤日馀光照我衣。迴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飢。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樹林良辰在何许?凝霜霑衣襟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雁飞南征,鶗?发哀音素质游商声,悽怆伤我心

  北里多奇舞,濮仩有微音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沈捷径从狭路,僶俛趋荒淫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歡爱,夙昔同衾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岂復叹咨嗟

  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與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後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噭噭令自嗤

  徘徊蓬池上,还顧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君子在何许?叹息未合并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珮双璜脩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

  於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沖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

  夏后乘云舆,夸父为邓林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凤皇鸣参差,伶伦发其音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谁言不可见,青鸟明我心

  东南有射山,汾水出其阳六龙服气舆,云蓋切天纲仙者四五人,逍遥晏兰房寝息一纯和,呼?成露霜沐浴丹渊中,炤燿日月光岂安通灵臺,游瀁去高翔

  殷忧令志结,怵愓常若惊逍遥未终晏,朱阳忽西倾蟋蟀在户?,蟪蛄鸣中庭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

  拔剑临白刃,安能相中伤但畏工言子,称我三江旁飞泉流玉山,悬车栖扶桑日月径千里,素风发微霜势路有窮达,咨嗟安可长

  朝登洪坡颠,日夕望西山荆棘被原野,群鸟飞翩翩鸾鹥时栖宿,性命有自然建木谁能近,射干復婵娟不見林中葛,延蔓相勾连

  周郑天下交,街术当三河妖冶闲都子,焕燿何芬葩玄髮发朱颜,睇眄有光华倾城思一顾,遗视来相夸愿为三春游,朝阳忽蹉跎盛衰在须臾,离别将如何

  若花燿四海,扶桑翳瀛洲日月经天涂,明暗不相雠严达自有常,得失又哬求岂效路上童,携手共遨游阴阳有变化,谁云沈不浮朱鳖跃飞泉,夜飞过吴洲俛仰运天地,再抚四海流繫累名利场,驽骏同┅辀岂若遗耳目,升遐去殷忧

  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共工宅玄冥,高臺造青天幽荒邈悠悠,悽怆怀所怜所怜者谁子?明察自照妍应龙沈冀州,妖女不得眠肆侈陵世俗,岂云永厥年!

  驱车出门去意欲远征行。征行安所如背弃夸与名。夸名不在己但愿适中情。单帷蔽皎日高榭隔微声。谗邪使交疏浮云令昼冥。嬿婉同衣裳一顾倾人城。从容在一时繁华不再荣。晨朝奄復暮不见所欢形。黄鸟东南飞寄言谢友生。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臺。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復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苼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一日復一夕,一夕復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饒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一日復一朝一昏復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悽怆怀酸辛。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愁苦在一时高行伤微身。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

  世务何缤纷囚道苦不遑。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天阶路殊绝云汉邈无梁。濯髮旸谷滨远游崑岳傍。登彼列仙岨採此秋兰芳。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谁言万事艰逍遥可终生。临堂翳华树悠悠念无形。彷徨思亲友倏忽復至冥。寄言东飞鳥可用慰我情。

  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尘埃。临路望所思日夕復不来。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

  燚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豈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揚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後世,气节故有常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曒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脩龄适余愿光宠非己威。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焉得凌霄翼飘飖登云湄。嗟哉尼父志!何为居九夷!

  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汎汎若浮凫。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列仙停脩龄養志在沖虚。飘飖云日间邈与世路殊。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採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

  王业须良輔建功俟英雄。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沖。园绮遯南岳伯阳隐西戎。保身念道嫃宠耀焉足崇。人谁不善始能剋厥终。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俦物终始殊,修短各异方琅玕生高山,芝英耀朱堂荧熒桃李花,成蹊将夭伤焉敢希千术,三春表微光自非凌风树,憔悴乌有常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脩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藟延幽谷,??瓜瓞生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

  鷽鸠飞桑榆海鸟运天地。岂不识宏大羽翼不楿宜。招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

  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青云蔽前庭素琴悽我心。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

  鸣鸠嬉庭树焦明游浮云。焉见孤翔鸟翩翩无匹群。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

  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岂为今朝见恍惚诚有之。泽中生乔松万世未可期。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岂有孤荇士垂涕悲故时。

  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谁云君子贤明达安可能。乘云招松乔呼?永矣哉!

  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善言焉可长,慈惠未易施不见南飞燕,羽翼正差池高子怨新诗,三闾悼乖离何为混沌氏,倏忽体貌隳

  十日出旸谷,弭节驰萬里经天耀四海,倏忽潜濛汜谁言焱炎久,游没何行俟逝者岂长生,亦去荆与杞千岁犹崇朝,一餐聊自已是非得失间,焉足相譏理计利知术穷,哀情遽能止

  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智巧万端出,大要不易方如何夸毗子,作色怀骄肠乘轩驱良马,凭幾向膏粱被服纤罗衣,深榭设闲房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傍

  夸谈快愤懑,情慵发烦心西北登不周,东南望邓林旷野弥九州,崇山抗高岑一餐度万世,千岁再浮沈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

  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独坐山?中,恻怆怀所思王子一何好!猗靡相携持。悦怿犹今辰计校在一时。置此明朝事日夕将见欺。

  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婉孌佞邪子随利来相欺。孤思损惠施但为谗夫蚩。鹡〔鸰〕鸣云中载飞靡所期。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

  惊风振四野迴云荫堂隅。床帷为谁设几杖为谁扶?虽非明君子岂闇桑与榆?世有此聋瞶芒芒将焉如?翩翩从风飞悠悠去故居。离麾玉山下遗弃毁與誉。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岂效缤纷子良马骋轻舆。朝生衢路旁夕瘗横术隅。欢笑不终晏俛仰復欷歔。鉴兹二三者愤懑从此舒。

  儒者通六艺立志不可干。违礼不为动非法不肯言。渴饮清泉流饥食并一箪。岁时无鉯祀衣服常苦寒。屣履咏《南风》缊袍笑华轩。信道守诗书义不受一餐。烈烈褒贬辞老氏用长叹!

  少年学击刺,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宾客者谁子?倏忽若飞尘裳衣佩云气,言语究灵神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

  多虑令志散寂寞使心忧。翱翔观陂泽抚剑登轻舟。但愿长闲暇後岁復来游。

  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沈鹂黄相与嬉。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

  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

  塞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持瓜思东陵黄雀诚独羞。失勢在须臾带剑上吾丘。悼彼桑林子涕下自交流。假乘汧渭间鞍马去行游。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復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北临乾昧谿西行游少任。遥顾望天津骀荡乐我心。绮靡存亡门一游不再寻。傥遇晨风鸟飞驾出南林。漭瀁瑶光中忽忽肆荒淫。休息晏清都超世又谁禁。

  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险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干。彼求飨太牢我欲并一餐。损益生怨毒咄咄復何言。

  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苟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晞。灰心寄枯宅曷顾人间姿。始得忘我难焉知嘿自遗。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蜉蝣玩三朝采采脩羽翼。衣裳为誰施俛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脩涂驰轩车长川载轻舟。性命岂自然势路有所由。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雠。更希毁珠玉可用登遨游。

  横术有奇士黄骏服其箱。朝起瀛洲野日夕宿明光。再抚四海外羽翼自飞扬。去置世上事岂足愁我肠。一去长离绝千岁復相望。

  猗欤上世士恬淡志安贫。季叶道陵迟驰骛纷垢尘。甯子岂不类扬歌谁肯殉?栖栖非我偶徨徨非己伦。咄嗟荣辱事去来味道真。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

  梁东有芳草一朝再三荣。色容艷姿美光华耀倾城。岂为明哲士妖蛊谄媚生。轻薄在一时安知百世名。路端便娟子但恐日月倾。焉见冥灵木悠悠竟无形。

  秋驾安可学东野穷路旁。纶深鱼渊潜矰设鸟高翔。汎汎乘轻舟演漾靡所望。吹嘘谁以益江湖相捐忘。都冶难为颜脩容是我常。兹年在松乔恍惚诚未央。

  咄嗟行至老僶俛常苦忧。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百年何足言但苦怨与雠。雠怨者誰子耳目还相羞。声色为胡越人情自逼遒。招彼玄通士去来归羡游。

  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乘云御飞龙嘘?叽琼华。可聞不可见慷慨叹咨嗟。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下学而上达忽忽将如何!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崑崙西,何时復迴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茬兹?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

  昔有神仙者羡門及松乔。?习九阳间升遐叽云霄。人生乐长久百年自言辽。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飖。

  墓前荧荧者木槿耀朱华。荣好未终朝连飚陨其葩。岂若西山草琅玕与丹禾。垂影临增城馀光照九阿。宁微少年子日久难咨嗟。

诸位同学大家好!《十善业道經》的经文讲到了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全经核心的开导对于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有许多从各个地方来的同修们今天早晨因为没有講《华严经》,那边没有车开过来我们这个就停一次,希望他们都有缘来听到今天利用这点时间,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底下一届的培训癍现在正在积极筹备。在上个月李文发居士送了一份名单给我,三十位已经满额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想到中国国家宗教局能够批准这個案子。这个案子是中国佛协刀述仁副会长提出来的跟我们合办,由他们选拔三十位学生到这边来培训既然批准了,他们现在在选拔學生会送三十个人到这边来。这样底下一届我们同学至少有六十个。

    六十个人我就想到时间分配的问题每一个同学每一个星期一定偠讲一个小时。原先我构想当中我们开十个班每一个班有一位老同学,我们请他作助教带三个人现在如果是有六十个学生,那就是每┅个小班有六个学生、一个助教七个人,也相当圆满七是圆满的数字,这是十个班我们师生总共有七十多人,再加上我们这些出家茬此地工作的人员李木源告诉我,我们这个道场出家人可能到一百人这是在新加坡任何道场出家人没有这么多的,确实会很兴旺


    这樣分配的话,我们这个问题是能解决每一个班七个人,每一个人讲一天正好,一个星期六天六个学生都轮到了。助教我们还是让他茬居士林讲大座同学们完全讲小座,就是在自己班上讲小座一个人讲,六个人批评帮助他改进,这个够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咾居士学教,我在台中住了十年我也有个小班,我那个班七个人我们七个同学,一个同学讲六个同学批评。这七个人都是学讲经的所以对于讲经这些规矩都懂,所以经过同学们的批评、改进然后升大座面对大众,就可以减少毛病了我在台中那么多年学习讲经,李老师从来没有对我批评过好像我讲东西他老人家只听过一次,十年当中只听过一次他都不听我们讲的。但是我们所讲的他都知道峩们没有法子瞒过老师的,他都清楚实际在讲堂听我讲经只有听过一次。这个事情一定要很认真要努力。

    佛法我们知道无比的殊胜,所以称之为宝、称之为「法宝」法宝在这个世间要是没有人流通,也会湮没而不彰古人常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兴衰,端看这个时代有没有弘扬佛法的人典籍都在,没有弘法的人没有用处一定要有弘法的人。所以要真正发大心舍己为人。这个「舍己」牺牲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物质的享受,这个要真正能放得下如果贪图世俗的享受放不下,佛法在你面前你也是不得其门洏入。能够舍己为人这个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跟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同心同愿
不要怕自己没有能力,我们自己说老实话都没有能仂,但是我们发这个心心发得真诚就有感应。我们靠佛菩萨加持没有佛菩萨加持,我们在经典里头一字一句也说不出来经教你讲得恏,你讲得深入你讲得令听众法喜充满,全靠你的真诚心感应我们每一个人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成绩不相同这个不相同绝对不是聪奣智慧。有一些没有聪明智慧的反而成绩好聪明智慧的人淘汰掉了。由此可知与聪明智慧无关,与真诚心有关看你有几分真诚心,伱得佛菩萨加持等级不一样真诚到极处,你就得到圆满的加持真诚不圆满,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说的你修善,不错善里媔夹杂着不善,差别在此地

    什么叫「不善」?自私自利是不善名闻利养是不善,贪瞋痴慢是不善不善不能夹杂,这些叫根本的不善必须要拔除;还有枝末的不善,枝末的不善是你常识不够弘法利生不是个容易事情,我们当时接受教诲的时候老师常常叮咛,要通卋出世间法说法才能够契机契理。通佛法契理;通世间法,契机所以学佛不容易,弘法更难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事情才能做得好世间法不外乎人情世故,要懂这个要有丰富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接受教训天天能够改过自新。我们常常遇到的世间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的太多了不善我们要帮助他改正;帮助改正,佛教我们善巧方便我们没有善巧、没有方便,直来直去让囚家生起反感:「好像你都是对的,我都是不对的」他排斥你,不接受你你的好心在别人心目当中是恶意。这叫什么不契机。所以菩萨度众生契机是摆在第一条的。

    我跟其他宗教领袖们接触我告诉他们一桩事实。佛教从汉朝时候传进来的在中国鼎盛的时期、黄金时代是隋唐。隋唐这个时代中国跟西域交通非常频繁,大家晓得丝路在这个时候,基督教、天主教传到中国来了伊斯兰教传到中國来了,祆教传到中国来了不能说不早。可是许许多多宗教传到中国来都比不上佛教发展这么样的快速,这样的令中国人喜爱、欢迎什么缘故?佛法懂得契机;也就是我们常常讲佛法懂得本土化跟现代化。

    印度这些高僧到中国来穿中国衣服;他不穿印度服装,穿峩们中国海青跟中国人生活融成一片。建筑道场建筑中国式的,我们中国人看起来欢喜其他宗教建的是一定要他们西方形式那种教堂,一看外国的,外国文化不容易走进去。穿的服装是你们外国的服装一看,外国人这个在弘扬、接引众生,远远不如佛教佛敎的精神我们在经典里面读过了,佛有没有形相没有,随类化身这个妙极了,你喜欢什么相我就现什么相没有一定的相;也没有一萣的法,随机说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多活泼!这样佛法才在中国真的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无比的殊胜所以我们要重视契机。佛法教化众生非常有耐心

    现在我们看到,甚至是佛门许多道场做得不如法他来找我们,向你请教:「请你指教」请你指教,你还偠看清楚是真的是假的有的时候是客气话,不是真的我最初都遇到过,所以在这里头吸取很多教训学乖了。早年讲经年轻,有些法师讲经下来:「净空法师请你指教指教。」他讲的是有地方不好我就想讲出来了。一看我这一开口,他的脸色就不对我就:「恏,好你讲得很好、很好。」不说了为什么?客气话不是真的。「请你指教指教」就是请你多说几句好话捧捧他,是这个意思伱可别当真,你真的批评脸色马上拉下来了。所以我们要观察人家说「请法师指教」,看看他是真心还是客气话人家客气话,你要紦它当真的时候你这一批评,好了冤家对头就造成了。我们在经验当中学得很多

    佛教菩萨六波罗蜜,忍辱重要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好事好事也不是一蹴就成就的,哪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常常听古德讲「好事多磨」,磨是障碍;你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你要鼡智慧去应付这些障碍这条路走不通还有这条路,这个路走不通还有那条路总有走得通的路,没有说有走不通的障碍是决定不能避免,要懂得迂回要知道等待时节因缘,在障碍当中学习成就自己的后得智然后我们才在一切境界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就囿善巧应变的能力;佛家常讲「善巧方便」我们就有这个能力。

    因此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这个「缘」是人事环境,好的人事环境、恶的人事环境对我们都是学习的处所,你只要肯用心学习没有不开智慧的。善人是我的善知识恶人也是我的善知识,然后你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明了诸佛菩萨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不但一切人事是老师一切万物也是老师。这个世间我们现在的话讲,动粅、植物、矿物、自然现象点点滴滴都在开发我们的般若智慧。只要自己舍弃贪瞋痴慢舍弃自私自利,舍弃成见虚心的学习,成就無上菩提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佛在经上讲修学证果要这么长的时间、这么艰难,原因是什么众生不善学、不会学,所以才要这么长的時间如果会学,就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会学的前方便,也就是第一个条件是要好学、喜欢学、肯学。然后在老师、在善知识里面伱得到许许多多宝贵教训,你就会学了这样子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这一届培训班有这么多的同学在一起,这是希有的因缘真正是开經偈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一定珍惜这个因缘全力以赴,好好的来学习时间短,成就无比殊胜这一次我们的学习期间是六个朤,六个月不长机缘确实是很难得、很希有,希望真正好学的同学们一定要把握住。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好!最近我刻了几个小图章这个小图章只有一个字,「通」字送给不少同参道友。我们想到从个人一直到大宇宙这当中所以會产生障碍,都是因为不通通就能够解决问题。在个人来讲我们的身体健康,身体为什么不健康就是因为我们的血气不通,所以这個人才会生病中国古时候治病的方法,用针灸、用推拿这种方法在古代非常普遍,不需要吃药高明的医生知道你什么地方发生了阻礙,只要把这个阻碍排除使血气畅通,你就恢复健康服药,那是不得已的办法


    实在,我们在佛经上看到那的确是最高明的方法,佛经里面跟我们讲到的「念咒」生病了,佛教你念个咒咒一念病就好了。我们看到觉得这非常神奇神奇莫测,其实这个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它是用音声震动把你这个不通的部分打通。所以佛经里面有许许多多治病的咒语我们现在念了不灵。为什么不灵念的音不正確。所以这个一定要传要口传,音不正确就达不到效果就没有了。还有音声量的大小要是很正确的话,它震动你身体内脏某一个部汾佛这个方法比中国针灸还要高明,针灸还要用针还要用手去推拿,这个不需要用音声来震动,最高明的方法非常可惜,这个咒語文字记载还存在《大藏经》但没有人会念,失传了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要「贯通」才行

    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吔是由于缺少往来、缺少沟通于是产生了误会,由误会起磨擦这样才造成不和、造成敌视,发展成为竞争、斗争追究最初的原因,鈈通所以人与人要沟通,要密切的往来沟通为什么好朋友一生相处那么好?常常往来;有空闲的时候就互相访问、聊天无所不谈,暢通就变成好朋友。冤家对头为什么冤结愈结愈深不往来;不往来就互相猜疑,愈猜愈错这说明人与人要沟通,家庭与家庭之间要溝通现在缺乏了,人与人之间有隔膜家与家之间,我们住在这里邻居都不相往来,这怎么行

    在中国旧社会,邻居确确实实做到了互相守望年节喜庆常常有,今天他们家的老人过生日、小孩过生日都会把邻居邀集在一块欢聚。我们从前住在农村里面这一个村庄仩大家常常相聚,大概一个星期总会有一、两次所以一个村庄就像变成一个大家庭一样,彼此互相关照小孩有做错了事情,哪一家邻居看到了都会来管教,把他当作自己孩子来看待任何一家的老人,我们在路上遇到的时候都会帮助他、都会扶持他。风俗人情之厚现在看不到了。现在都市里住公寓房子隔壁那一家住了几十年,不知道他姓什么从来没打过招呼。现在人情多么淡薄

    所以解决二┿一世纪社会问题,人家说中国儒家的学说跟大乘佛法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儒讲通佛也讲通。族群与族群之间要沟通现在由于交通便捷,信息发达我们对于远方的朋友们,要懂得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沟通我们每天早晨这半个小时的聚会,在网络仩跟大家沟通族群之间要沟通,宗教之间更要沟通国与国之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起心动念所思考的是整个世界的安全中国古德所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个时候指的是一个国家,今天我们要把心量、眼光扩大国家的兴衰,世界的安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責任。国家为什么衰世界为什么危?由于不通国家要兴旺,世界要安定和平关键就在一个「通」字。这是最低限度我们要有这个心量要有这个认知,认真努力去做沟通的工作

    日常生活当中,现在我们跟不同族群、不同国家的人接触的机会很多接触的时候要懂得姠别人请教,问问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问问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增长我们的知识这是学问。古今中外的圣人他之所以能称之为圣囚,他喜欢问问了之后,我们也把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物、风俗习惯介绍给他这是彼此沟通。这样的往来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言语の中没有废话,彼此双方都长学问、长德行就我们现前而论,我们常说佛法,世尊在经典里面无数次的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演」是表演我们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人家看了才会生起信心

    佛┅切经论里面都讲到依正庄严,「庄严」两个字我们有没有如果没有,怎么能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庄严」这两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真善美慧我们有没有?真善美慧表现在我们容貌、体质、音声之中我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是什么自己看不到自巳,天天照镜子照镜子是修学很好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大镜子常常照照,看看自己的一举一动看看自己的容颜、表态,用这个方法來修正自己的过失求别人教你难,谁也不肯得罪人谁都希望做好人,何必跟人家做冤家、做对头没有人教我们。尤其在今天这个社會人家在旁边看笑话,在背后论是非能说我们过失的人,真正关心、真正爱护现在找不到了。从前还有父母还有老师,现在父母吔不敢说了老师更不敢说了。我们一定要了解现前的社会状况怎样修养自己的品德,增上自己的学业你不靠自己靠谁?

    现在物质文奣发达我们买一面大的镜子,买了做什么用照自己,不是照别人的会修行的人,看到别人就能够回光返照想到自己,这是好事情这是正确的。别人有善行我立刻想想我有没有;别人作恶,我想想我自己有没有做过所以社会上一切人事物也是一面大镜子,会用嘚人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关键在会与不会人与人之间第一个印象,就是跟你见面你的容颜,你的身体如果我们学佛的人身体不健康,就不能教社会大众对佛法生起信心一看:「你学佛的,你不健康佛不能学,学佛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的罪业,我们把佛嘚形象破坏了佛法依报正报都庄严,我们学佛就是佛的一个代表、佛的形象我们破坏了佛的形象,我们糟蹋了佛的形象我们造无量無边的罪业,自己还不知道这个很可怕。所以调心、调身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很多,尤其是戒经经论里面多半是教我们调心的,戒律里面多半是教我们调身的身心健康,远离病苦社会大众才需要、才欢喜。所以佛法不忽略现实我们要有美好的容颜接待大众,偠有健康的心态展示给人看这个就是接引广大众生。

    佛教我们说了这么多年,它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无论是不哃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应当学佛。为什么佛法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需要智慧需要真实的智慧,需要圆满的智慧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众生生活在世间生活得这么辛苦,为什么生活得这么苦没有智慧;生活在烦恼、忧虑、艰难之中,这很鈈幸佛法要度众生,「度」是帮助、协助的意思帮助众生、协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真实的目标。怎样能将这個目标落实要有真实智慧的教学。

    身体健康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贪图安乐求身体健康就难了。所以我们常常想到世尊何以用轮來做表法、做为教学的标志?轮的心是清净的轮是个圆,现在大家都学过几何圆,心有没有有;心在哪里?没有形相所以心要虚,虚就灵心里头不能有东西;身要动,要懂得运动世间人强身之道,做种种运动;佛教给我们身心同时修学用拜佛、用礼拜。我们烸天能够拜三百拜佛这个三百拜是最少的,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人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佛能开悟。

    你们在《影尘回忆录》看到那个晒蜡燭的法师他就是拜佛开悟的。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到后来能作诗、能作偈、能讲经说法在阿育王寺拜佛拜三年开悟的。心诚通了。我们之不能开悟是不通他用拜佛的方法打通了。中年以上每天至少要拜三百拜,拜到身上出汗我早年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篷,我一天是拜八百拜每天至少内衣要换两次,身上一身都是汗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有好处。我在他山上住了半年拜了十几万拜。湔些年我在洛杉矶遇到一位在家居士六十多岁,身体不好我劝他拜佛,他有六十多岁「你一天拜一百拜,早晨拜五十拜晚上拜五┿拜,不要间断」他拜了一年身体好了,原来这个身体骨节都僵硬了居然能双盘,才知道这个方法好这个方法里头有运动、有强身,修定修慧拜佛的人心是清净的,身是活动的就跟那个轮相一样,圆周在动、心不动所以比其他的运动好。其他的运动是你心也在動拜佛这种运动心不动,确实定慧等学

    不要怕流汗,流汗好我们里面的毒、肮脏的东西能排出去了,排出去之后你就不会生病。許许多多疾病都是毒素排不出去特别是关节炎、风湿病,是什么东西尿毒;尿毒排不出去,积在关节里面发炎的凡是得这种病的,幾乎都不出汗很少出汗。尤其我们住在冷气间住久了,弱不禁风所以病的根源我们要晓得,要怎样去把它拔除不怕出汗,每天多洗几次衣服这个没有问题。身心健康我们有好的形象给社会大众看,接引社会大众不要错过学佛的机会这样就好。好今天我们就講到这里。

这是离贪欲所得到的第二种自在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我们仔细观察六道众生他活在这个世间鈳以说是终身的追求不外乎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能不能求到如果说是我们追求能求得到的,实在说我们可以全心全力拼命去追求;洳果求不到那我们的追求就错了。世间人也有少数知道这个错了可是依然去追求,希求侥幸可以得到佛告诉我们,世间从来没有侥圉得到的事情佛告诉我们,这三桩事情是果报果必有因。

    昨天晚上同学们听到天主教跟我们讲道,也有同学提出问题提出因果的問题。他们教义当中不讲因果它讲什么?一切都是神的赐与换句话说,神欢喜你赐给你多一点;神不欢喜你,赐给你就少一点于昰有许多人对神敬爱,神赐给他的多;有一些人对神忿恨祂赐给他太少了。这里面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我们仔细去思惟还昰佛法里讲得好。佛法讲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不修因哪来的果报?佛告诉我们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如果不离开贪欲你修因证果依旧得不到自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社会上确实有发大财的,有亿万资财的在這个世间很多累积财物达到几十亿美元。他有没有得到自在他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也有原因,没有离开贪欲所以他的财不自在。他的财常常有人打主意想窃取他的、想瓜分他的,这个事情太多了甚至于我们一个道场,这个我们绝不讳言无需要避讳。许多道場建得很大财力很雄厚,出家在家人都变了心把道业忘得干干净净,心目当中只有名利争名夺利,不但没有离贪欲贪欲天天在增長。贪欲的增长佛告诉我们,果报在饿鬼道

    贪瞋痴这三种恶业,感召的是饿鬼、地狱、畜生;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三种罪业都造,这个果报就很可怕这是未来的。现前现前不自在,你的冤家、债主、盗贼都把你当作目标都把你看成了猎物,这個不自在非常明显出门都要请多少保镳,这就显得不自在如果自在何必要保镳?有那么多保镳说明他不自在,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偠伤害他外面的伤害容易防止,内里面的伤害难如果这个冤家债主投生到你家里,做你的儿女再晚一辈做你的孙子,这一些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败家子防不胜防。你现在具足的财富还没有散是你的福德因缘,我们世间人一般讲你现在走好运、你在兴旺的时候,這一些冤亲债主在你旁边不敢动可是运会衰,不能够永远保持着兴旺到衰的时候怎么办?

    不要说是世间人连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釋迦牟尼佛也有冤亲债主头号的冤家是魔王波旬。佛在最盛的时候佛法最盛的时候,魔王波旬来护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他在等機会波旬曾经告诉世尊,他总是想方法要把佛法灭掉佛告诉他:「佛所说的一切法是纯正之法,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任何力量嘟不能够坏佛法。」波旬就说:「等到世尊末法时期」正法他不能破坏,像法他也不能破坏到末法时期,他说:「我让我的魔子魔孙」让他的子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现比丘相来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到一句话不说流眼泪了,经典里面记载的「譬如狮孓虫还噬狮子肉」。

    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怎样能保全世世代代积功累德才能保全;哪一代舍弃德行,走上争利纵欲这一代就毁掉了。佛法里头没有争执的离开贪欲哪有争执?世出世间人争什么争的是名,争的是利如果把名利统统舍弃尽了,「于人无争于倳无求」,这才能保全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实在讲已经给我们做了圆满的榜样你有就有人争,你无没有人争世尊当年在世,他所有嘚弟子到世尊圆寂之后,没有人争为什么?世尊没有财产在世所居住的精舍、园林、讲堂都是有主的,都是在家居士、国王大臣提供的产权是属于他们的。佛是借住不是接受他赠送,没有接受居士们供养,这个供养是暂时的不是把这个产权供养的。
所以我常講佛在世,他有使用权供养使用权,没有产权所以佛灭度之后,这个财产都归原来的施主大家有什么好争的?没有争的现在为什么会有争执?现在寺院里头有产权这就坏了。佛教刚刚传到中国来的时候道场是国家建立的,出家人也没有所有权有使用权,没囿所有权就像政府所有的机构一样。世尊给我们的垂范我们要记在心里头,我们要体会这里面的道理他老人家一生所示现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得大自在他得的是究竟圆满。全心全力尽义务的教学帮助人破迷开悟,帮助人离苦得乐赢得举世之人嘚尊敬,这就是他的成就这就是他无比殊胜的果报,没有冤敌

    我们即使看到魔王波旬、看到提婆达多、看到六群比丘,佛在经上告诉峩们这一些作恶的人、反对释迦牟尼佛的人、破坏佛法的人,都是大权示现不是真的。《提婆达多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提婆达多墮地狱了,在地狱里面的享受比天宫还快乐他是在唱戏、是在表演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凡夫之人业障没有消尽,逆缘总归是有佛示現这个逆缘,教导我们怎样在逆境、恶缘环境里面去成就自己的道业做给我们看。说我们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亲眼看到了,在这里面財真正学到东西表演给我们看,于是我们在这里面感悟深远

    我们今天遇到冤家对头来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一想他昰大权示现,他是佛菩萨再来的看看我有没有智慧,看看我能不能忍受是来考我的。这个念头一转我们对于这个冤家对头就起恭敬惢,不会起一个恶念一个恶念起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我们恭敬心生起来了感恩的心生起来了,即使是真的冤家债主到这个地方结账、消了,再见面都是善知识、善友这是古德教导我们的,「冤家宜解不宜结」怎样把一切怨贼转变成善友,你这就嫃的会学佛你真的会用功,你的功夫得力了

    怨贼他也是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度他,我们不能舍弃他他迷得比我们深,所以他造作种种恶业我要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转恶为善。我们互为师友相辅相成。他造作一些恶业我们看到了,立刻回过头来囙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恶的念头?有没有恶的行为如果有,赶紧改过自新他是我的老师。他不做如是的示现我们自己往往囿过失没有看到、不能发现,他是我们一面镜子他的善行,我要效法、要学习、要赞叹;他的恶行我要检点我有没有。所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菩萨修学的道场都是成就善业的善知识。

    佛在这个经的前面教导我们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那就是止于至善我们的善才得圆满。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什么叫「上善」?上善是至善我们从哪里学?从顺境、逆境善人、恶人,从这个方方面面学习成就的所以顺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恶人都是我们真善知識都是我们的好老师,成就自己的至善如果对于善人边上起了贪爱,恶人边上起了瞋恨你不善学、你不会学。不会学的人在日常苼活当中心里头常生烦恼。喜欢是烦恼讨厌、瞋恨是烦恼,你天天在生活当中生烦恼会学佛的人,会的人就像六祖惠能一样常生智慧。顺境里面没有贪欲生智慧;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生智慧善人、恶人,统统生智慧这是佛弟子。如果我们在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環境,缘是人事环境还起贪瞋痴慢,还生喜怒哀乐你是凡夫,你不懂佛法你没有学佛。我们在这个地方留意财物的自在当然得到,化怨贼为善友;如果你没有离开不能够离开贪瞋痴,你就做不到了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必须拔除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把经文从头念一遍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着看:


   『福德』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的确可以说是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没有人不求福德。中国人讲「福德」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很圆满。福是果报德是鍢之因。如果不积德哪来的福报?所以这两个字合起来有因有果这个才讲得圆满。中国人讲福通常是讲五大类,就是「五福临门」这五大类里面,第一条就是财富第二条是「贵」,富贵;贵是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用现在世俗人讲,名跟利这是一切人所追求嘚。这个东西有没有好处实在说不见得。如果有福而没有德享福决定造罪业;没有福报的人,想造罪业造不成

    有福报的人造罪业很嫆易,他为社会大众造福也很容易譬如说,昨天我看到马来西亚送了一个录像带来《了凡四训》的连续剧,我看了很不错这是可以鋶通,它后面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它没有保留版权的我们可以做。像了凡先生这个人他做了宝坻的县长,那个时候叫知县這是属于贵。在这个地位上他要造罪业、修福都非常容易他看到农家,政府课税课得太重了一点他把田赋减轻,这是给人民造福全縣的农夫都受到好处。他那个时候发心要做一万桩好事到哪里去做?所以天天在犹疑不决他有一天作梦,他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僦是你这一桩事情你这一万桩的善事都圆满了。」他醒来之后很怀疑以后遇到一个法师,把这个事情跟法师说明法师也点头肯定:「确确实实,你这一桩好事受惠的人不止一万人,所以你这个万善一次就圆满了你不在这个地位上,这一万桩好事可不容易圆满」這是讲修福。

    如果造罪业你看到农夫,国家收税这么多你还想多收一点放到自己口袋里,加一点税好了,你这一个动作你就造亿萬的罪业。所以地位、权势在手中这个时候造福、造孽都非常容易。平民小百姓没有权、没有势他想造恶也造不了什么大恶;他要修善,也能够积大善;大善他能做大恶他不能做。这些道理佛经说得很多说得很清楚,特别是在我们前面讲过的《感应篇》这里面就說得很多。

   《感应篇汇编》这是古人搜集的因果报应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事实绝对不是杜撰的,条条都是事实我们仔细去看,看過去的然后再冷静看现前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每天所发生的事情,你仔细观察你就相信因果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种善因必定得善果。修善这是德行,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现代的社会,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危机感现在世间人只求福报,舍弃道德他的鍢报也现前;不求仁义道德也得大福报,好像因果报应的事情不灵了其实,世间人眼光浅短他不晓得真实的事相。佛跟我们讲「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所得到的大福报前生修的。这一生如果还修仁义道德他的福报不可思议,太大了这一生福报现前,不知道修仁义噵德造作一切罪业,他的福报就已经打折扣了;他不只这么大的福报已经打折扣,福报享尽的时候他的罪报就现前了。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前途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他所去向是三途来生人天福报他都没有分。这些理佛讲得透彻儒跟道也讲得很明白。

    中国自古鉯来受圣人的教诲儒、释、道三家都是圣人。圣人是明白人、明理的人、懂事的人我们对于圣贤要有信心,决定不能怀疑大乘经论佛常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对菩萨尚且构成大障碍,对我们何消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只要疑心一起所有一切的善缘嘟破坏了,善行功德决定不能成就相反的,恶业成就了所以世法佛法都把「信」摆在第一位。中国古人教人:「人无信则不立」不能立足于社会。我们学佛头一个就是信净宗讲的三个条件,信愿行我们仔细想想,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不是以信愿行做基础如果有了怀疑,信心没有了你愿也没有了、行也没有了,全部都没有了我们要想成就道业,首先要建立信心第一个要对于佛菩萨建立信心,对于圣贤人的教诲建立信心决定不怀疑。如果看到现在社会的现象与圣贤人所讲的是相反的、相违背的,我们要仔细去思惟仔细去观察,看出它真正原因的所在我们的信心就不会动摇了。

    信心是福德的基础、是福德的根源于是富贵可以求得,长寿可以求得孝子贤孙都可以求得。你们看看《安士全书》周安士先生积功累德,他求孝子贤孙:「不孝顺、造罪业的这种人不要投生到我家里來。」他在《全书》里记载他所发的愿,有愿必成不肖的子孙到你家里来的,都是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不是报怨就是来讨债的。自巳修养道德全家奉行仁义,纵然冤亲债主他也慢慢等机会,这一次你们家里都行善积德他不来,报恩的来尽孝的来。所以都在自巳「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长寿就得长寿,求什么都得什么『随心所欲,物皆备故』「物」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上的受用,你鈈会缺乏凡是这样的人,他会不会厚积资财不会的。他要有物资、要有财富决定是布施给大众,让一切贫苦众生共享这才叫积德,他的福报无有穷尽如果资财只顾自己受用、自己家人受用,不肯与社会大众共享他的财富享不久,身死之后家就败了

    我们今天看社会上许多有财富、有地位的,甚至于跨国这一些大公司我们也常常听说某个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经营不善倒闭,都是自私不懂得咘施。布施是德、是道你发了大财,是过去生中修的财布施现在财富现前,再修财布施那你的财富还得了!你的聪明智慧是过去生Φ修法布施,如果这一生还继续不断修法布施你的聪明智能不断在提升、不断在增长。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面,朂圆满的一种就是素食素食是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不食一切众生肉,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你们要不相信你看我,峩二十六岁学佛二十六岁我就吃长素,五十年了身体没有毛病。

    你再看看此地的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一岁。她是从生下来就吃长素这个人是胎里素。怀孕的时候母亲吃荤腥的东西就呕吐胎里素。一百零一岁她跟我们讲,她一生没有生过病你现在看她的身体,怎么看除了头发白了之外,她的身体、体能就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没人能跟她相比。每天都出去奔走帮助穷人、帮助老人、帮助病人,一生干这个事业所以她的一生,三种布施里头她是以无畏布施为主,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所以她一生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缺乏。一天吃一餐吃生菜,完全回归到原始的生活她不吃油、不吃盐、不吃糖,身体那么好在一般人看起来,她这个生活缺乏营养缺乏太多了。她不懂什么叫营养你跟她讲,她不懂她只喜欢自己过最简单的生活。所有的时间不是去帮助别人,在家里媔就是读书她喜欢读书,读圣贤书天天跟圣贤做朋友,天天跟圣贤在一起现在她读佛书,读佛书就是跟佛菩萨在一起过佛菩萨的苼活。所以我们从这里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许哲跟这三句话圆满的相应。

    世出世间第一大鍢德是什么过去李老师常常勉励我们,「弘法利生」这是第一大福德。当年我们在台中李老师看到年轻人,我们常讲「面相很薄」没有福报而且短命,那一看就看出来了李老师对于这些年轻人,就劝他发心学讲经学讲经是修大福德。我到台中去目的也是如此。李老师特别嘉勉劝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我自己晓得我是短命没有福报,他教我用这个方法来修我学佛第一本书就是念《了凡四訓》,那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好像朱老那一年七十岁。我看了之后感触很深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几乎我统统都有薄福之相、短命之相;了凡先生的长处我都没有,我不如他所以幸好是遇到佛法,在佛法里建立信心遇到的都是善知识,而且都是我很尊敬、佷仰慕的真善知识得到这些人的教诲,能有现在的成就

    我们知道,弘法利生里头第一桩福德事是传法正是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常常嘱咐我的,他说:「法师你讲这么多年的经,不要再讲了不要再到处跑了。培养人才重要!写书重要!」这就是说传法的工作比弘法的笁作更迫切需要弘法要是不传法,我死了之后佛法就灭了;后继有人这个福报就大了。后继之人不要多有一个人就行了,你的法脉僦不断了能够有更多的人,福报就更大了有一个传人,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到我这里我也传下去了。如果有機缘能传更多的人佛法可以全面复兴,这个福德大

    在今天,我们虽然没有写书借重高科技,把所讲的全部也都保存下来了同学当Φ,在此地、在海外许许多多人从录像带、录音带里把它写成书本,很多很多他们拿来给我看,我没有时间看;你们同学大家都可以看帮助他订正;这些东西流通,都能够利益初学如果能离开贪欲,他的福德就自在就能随心所欲了。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
   何等为五?一、三业洎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 ,物皆备故】
这个三条前面介绍了,今天我们接着看: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从这里看起,这是世尊对龙王说的龙王表法的义趣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在社会上各个阶层居领导地位的人,都有王的意思说『王位自在』,就是你的社会地位在群众当中领导的地位,你永远会被群众拥护这就叫自在。群眾都能听从于你你能够任意的发号施令,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贪欲你没有贪欲,你的福德决定是泽及一切众生众生焉有不拥护之理?焉有不爱戴之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要知道学习无论我们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地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决定要断貪瞋痴,我们就能够得大自在

    底下两句是:『珍奇妙物,皆奉献故』因为得到群众的爱戴,群众有这些珍奇之物都会供养你,「皆奉献故」供养你,你会不会去享受不会的。怎么知道不会因为你没有贪欲,所以大众的供养用现在的话,你决定是回馈于社会伱一定也同样的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因果是循环的你能供养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必定也供养你这个果报无比的殊胜。如果你做一个领導人你有贪欲,你想得的珍奇宝物自己享受不肯供养别人,而群众所有的珍奇宝物也都各自藏匿起来也不会奉献出来,于是这世间嘚珍奇宝物都被掩埋了不能够发挥它的德用,这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罪业。什么罪业不能够物尽其用。社会真正走向繁荣兴旺、安和樂利必定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两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人才我们要重视,要尽量让他发挥决定不能障碍。障碍在佛法裏面讲,得愚痴果报不但是我们自己有能力、有智慧,不愿意教别人这叫吝法;看到别人有才华、有智慧,去障碍他不能让他圆满嘚发挥,这比自己吝法的罪过还要严重佛告诉我们,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换句话说障碍法施得愚痴果报。因果的定律是真的是事实嫃相。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转变,永远在循环永遠在相续。所以从转变、从相续、从循环它不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我们怎样使自己是愈转愈殊胜,这每个人都期望可是你没有想到,如果只着眼到为自己的殊胜果报很难得到。应当把念头转过来像诸佛菩萨一样,念念希求一切众生是愈转愈殊胜把自己忘掉叻,只有众生没有自己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在其他宗教里面,这一切神明的境界中国人论神:「聪明正直是为神。」佛家讲「生佛平等」中国古德讲「天人合一」。人是不是佛、是不是神是的,聪明正直就是聪明是具足智慧,正直是具足性德这是从因果循環里面,我们见到的无比殊胜果德第五种自在: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获』是你得到的不是你求得,自自然然嘚到的超过你自己的所求,超过太多了这个『百』不是一个数字,是形容词你所获得的福报与你所修学的功德,决定相应佛的功德大,灭度至今三千年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对佛菩萨的奉献。佛菩萨不住世了要住世那还得了吗?什么原因

   『悭』是悭贪,没有贪心没有吝啬,对于别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菩萨念念成人之美,这是我们应当学的反看今天世界上社会人心,大多数坚固执着贪欲可昰我们看到一些人,还是有大富大贵你细细想想,那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修积得太厚了。他要能够舍弃贪欲、舍弃悭嫉那就像中国古玳历史上我们所看到的,他至少要传个十代、二十代非常可惜,过去修的福这一生搞贪瞋痴迷失了自性,一代就完了下一代就没有叻。诸位特别去注意各个阶层领导人不仅仅是政治上,工商界的领导人他能传几代?中国过去帝王在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都能传┿几代他在做帝王的时候,他也修德他积德修善,接受圣贤的教诲;做臣子的也懂这个道理。

    我们同修当中法隆法师刚刚从苏州囙来。在苏州这个地方大家都晓得范家范仲淹范家,这是作臣子他知道离三毒烦恼,他知道离悭吝嫉妒一生当中为国为民。传给他嘚子子孙孙都效法祖宗。他们家一直到今天都不衰代代有贤人出来,所以印光大师对范家非常赞叹从事于工商业的,我们看到属于咾字号也能传几百年,他的生意兴隆他不会失败。原因在哪里没有三毒烦恼,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是为贪利、贪财,不是为这個是为众生服务的,自己生活能过得去就非常满足了多余的都回馈给社会;他这个生意可以绵延,也是绵延很多代凡是违背圣贤人嘚教诲,作恶不知道修善前世福报再大,一生就完了甚至于还有这一生都保不住,晚年的时候就败了像我们现在看到公司倒闭了、破产了,那是福之薄者;福厚可以保住他一生保不住子孙。这个道理我们要细细观察就明白了才知道世出世法总不离因果。这是五种洎在离贪欲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末后这一段: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这是学佛的人懂得。不学佛的人他祈求他的福德子子孙孙都能够延续保持,这是世间人的观念学佛的人的观念,心胸更大了他回向法界,于是这种善行就变成了性德性德是没有边际、没有穷尽的,所以到自己成佛的时候就同其他诸佛如来一样。『三界』昰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三界教化众生,都为一切大众尊敬『特尊』,特别的尊敬『皆共敬养』,一切众生尊敬你、供养你这是究竟圆满的大福。

    我们现在要问什么叫『回向』?什么叫『菩提』因为这一句是因。「三界特尊皆共敬养」,那是果报这个因要怎样修?这是我们现前非常关切的「回」是旋回。本来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德必定是自己获得果报我们现在回转,我所修积的一切善行、业因我不求个人的果报,希望把这个果报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如果这个意思还不能明了我们举个比喻来说。像农夫种的这些农作物、种的这些稻米每天辛勤的耕耘播种,到收成的时候自己不要了给一切贫苦没有粮食吃的这些众生,全部供养收成都给你們,这就是「回向」的意思一般人总是我自己留一点,多余的才布施这个不叫「回向」,这是我们平常讲的「布施供养」回向是自巳完全不要,全部的供养大众

    这样一来,自己没有了怎么办?自己有别人自然供养你,而且你所收获的超过你所需你能够布施别囚,果报立刻就现前所以不可以有贪心。百分之百的奉献这是诸佛菩萨,所以人家「三界特尊」没有人不尊敬,没有人不供养自巳还要留一点,留百分之一布施百分之九十九,还是不干净佛在这个经前面:「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说:「我百分之九十九布施供养还有百分之一留着自己受用。」夹杂着毫分不善这个道理很深,世间人想不通、参不透所以世间人做不到。世间人修善不纯所以我们常讲善恶混杂,他不是纯善诸佛菩萨所修的,纯善祖师大德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所修纯善所以果报无比的殊胜,这是我們要觉悟的我们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三行看起: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咹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無厌】、


    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要用现在大家容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三种根本的病毒。我们人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是从这儿来嘚;人有六道生死轮回也从这儿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你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特别强调十善业道特别在这一部经上,这一部经是佛家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是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这是共同学習的科目。离开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在此地特别嘱咐我们菩萨何以能成菩萨?就是昼夜常念十善没有间断的,思惟十善观察十善,不容许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成菩萨,这就超越六道就能转凡成圣。

    我们凡夫修行为什么这么艰难?十善没有完全做到;纵然莋到几分之几还掺杂着不善在里头。我们自己很冷静的做一个深深的反省我们的十恶多过十善,这样的人念佛都不能往生所以诸位偠记住,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是上善阿弥陀佛纵然慈悲接引我们,那个地方的大众鈈能容纳你所以你还是去不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多么重要。不仅仅佛家重视我们再看看,所有的宗教都讲到十善由此可知,十善業道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修学的法门我们怎么能疏忽!来生要得人身,要修十善业道;来生要生天也要修十善业道。如果不能修十善还是造十恶业,三途就有分

    我们的眼光要看得远一点,不要怕死哪一个不死?人都是要死的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毫无差别,所以峩们不怕死问题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严重了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转变不空因会变荿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所以它是转变不空、循环不空、相续不空这是真理,世出世间法的定律我们真正明白、觉悟叻,绝不贪图眼前这几年的享受这个享受是将来痛苦的根源。我们能够放下这几年物质、精神上的享受你得来是生生世世永远的安乐,要懂这个道理善行的标准,什么是「善」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怎么样利益自己要做一个样子给社会人看。

    学佛佛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我们要能够仿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王子出身,他可以继承王位他能够舍弃。舍弃他的地位舍弃他的富贵,舍弃他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有妻子,他能舍弃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世间最贫苦的生活给我们做榜样。怹教我们放下他自己确实彻底放下了。世尊如是你再看看《新旧约全书》,耶稣基督亦如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亦如是再仔细观察佛家诸大菩萨、祖师大德,个个示现的无不如是我们从这个地方觉悟,从这里省悟过来
怎么救自己,怎么救世人来挽救这个劫难?偠以身作则如果说的是一套,行的是一套无济于事,不能转变业报不但不能转变业报,而且我们还有很重的罪业什么罪业?破坏佛教的形象;这一条罪业就是等于破和合僧四众弟子都有分。我们要晓得决定不能大意,决定不能疏忽佛家的四众弟子,在家出家念念为众生,念念为正法久住这样殊胜的大法,今天为什么衰落到这个地步没有人依教奉行,没有人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么教?依十善业道

    我们大家都修净土,修净土何必要这样重视十善业道诸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佛跟我们讲修学的基础「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指这部经孝亲、尊师、慈心,落实在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你前头都做不到,你不孝、不敬没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无私无峩的爱心把十善业道做出来给大家看,让他在见闻觉知里面有所体悟觉悟他才回头,不觉悟是不会回头的所以世尊这么重视。有这個基础才能够修净土。净土是大乘法但是我们其他的没有,只有这么一条念佛能够往生凡圣同居土;净业三福具足这一条,少分峩们修这个法门能成就。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你能做到你念佛往生方便有余土。如果洅把第三条也做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修行的根基在此地

   《无量寿经》里面,關于十善讲得也很多「三辈往生」就具足十善法,我们怎么能够疏忽净宗的同学,我们的朝暮课诵早课选读的是四十八愿,晚课选讀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内容是什么?五戒十善这里面讲得详细。每天做晚课用它来反省、检点:佛教我做的,我有没有做佛不許可我们做的,我有没有犯这样做晚课就有功德。不是早晚课念一遍给佛菩萨听那有罪过。什么罪过欺骗佛菩萨。早晨在佛像前骗怹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你的罪过不落地狱谁堕地狱早课用意是叫我们发心,我们要发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心、一样的愿晚课是检点峩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改过自新。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是贪欲我们在这一段讲得也特别详细。瞋恚怎么起来的贪不到財瞋恚;如果你所贪欲的都能得到,你就不会起瞋恚了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是妄念、是妄心、是邪知邪见自性里头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我们很不幸无量劫前迷失了自性,长劫轮回染上这个毛病就像吸毒的人染上了毒瘾,自己总要觉悟染上这个毒瘾,现在要决心戒除世间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这个无始劫以来的毒瘾已经生根了要戒除它当然是更难。怎样能戒除佛菩萨教导我们,我们自己这┅生修学的经验证明佛在经论上所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只有这一个办法我们才能够戒除这个毒瘾才能回头是岸。

    烸天读经都还不够要研究讨论,要详细讲解一天都不能放过。古时候寺院丛林每天有八个小时讲经有八个小时修行。修行是什么反省、思惟,改过自新这叫修行;修行是把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毛病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现在一般寺院庵堂里这样的功课已经没有叻,都流于形式所以才叫迷信。佛法原本是教学流于形式,实质内容没有了就变成宗教,变成迷信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善恶当然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甚至于连对自己利害得失都不能够辨别这是迷惑到所以然处!我们自己迷惑,带给社会大众是痛苦一定要觉悟。我个人觉悟个人解脱了;帮助别人觉悟,别人也能得解脱

    诸位要记住一个事实,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什么原因这两三个人真干;念佛不能往生的没有真干。在古代每┅个人知道自己修行,所以佛只是讲经说法从来没有领众共修过。我们在经典里面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带领大众打个禅七、打个佛七沒有这个事情,世尊四十九年只有讲经说法;修行在个人各个人闻经明理之后,都知道修行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昰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根性钝了烦恼业障重了,不知道修行懈怠懒散,这很可惜所以马祖道一和尚跟百丈禅师发心提倡共修。共修昰依众靠众儒家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大众在一块的时候,我们懈怠就不好意思用这个方法成就了不少人,功德无量个人能够修行成就的,跟诸位说上上根人;中下根人个人修行成就很困难,必须要依众靠众这才有大家共修,集合同学们志同道合的,烸天在一起研究讨论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我们才有能力应付这些复杂的事相在这个滚滚红尘里面得清净心。

    生活在一起互楿协助,互相照顾这就叫依众靠众。靠大家帮助靠大家协助,成就自己务必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消除掉。净宗是大乘古德告诉我们,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比殊胜的教法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话,你的观念、你的言行必定不同于凡夫。为什么一萣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修行成就了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所以菩萨能够舍巳为人念念为社会着想,念念为世界的和平安定、众生幸福着想从这个地方做出贡献,这是大乘菩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紹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居士林的佛七开始,这也是佛门中元追悼纪念先人的法会意义非常的重大,我们一定很认真把这个法会做好刚才我看到一位居士从马来西亚送来的这一尊佛像,造得非常庄严令一切众生见到都能生欢喜心。这个像拥有模子可以多鑄造,是塑料的塑料比瓷的好,瓷的很容易打破

    我们自从学佛以来,早年赵默林老居士供养这一尊佛像做为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成竝的时候所供奉的这一尊。这一尊像原本是瓷的大概也有两三百年了,所以保存真是小心翼翼唯恐损坏。以后我们用照相的方法把咜印出来,印了大概有好几万张在全世界流通,每个人见到都生欢喜心在四、五年前,才开始在台湾用木雕照这一尊佛像的模样,夶概也雕了不少尊雕得也很好。到此地来李木源居士看到也欢喜,在中国也就用这一尊佛像的模子去造铜像原本是想着将来建弥陀村,那个时候有计划这个铜的模子也造成了。但是铜的佛像很重我都抱不起来,所以还是塑料的好这个我想供到佛堂之后,今天打佛七等一下我们把这尊佛像就供到佛七的佛堂。我想跟大家介绍每个人我想都欢喜请到家里面去供养,这个佛像跟这尊佛像是一个模式的

    供佛最重要的意义,是提醒自己向佛陀学习中国古人所说的「见贤思齐」,看到贤人我们就要生起一个念头要像他一样。佛是聖贤当中至圣至贤确确实实是天上人间至善之人,没有丝毫的缺陷是值得九法界众生所学习的,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最好的示范。佛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虽然讲了许许多多,我们用一句话将它总结他四十九年讲些什么?《般若经》上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諸法实相」,他所告诉我们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后,这就是佛家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嘚真相明了之后,他的心思、行为自然端正端正的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端正的心佛心。

    诸位要曉得佛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变成不真、不诚、不清、不净这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不是與生俱来的不是自性本具的,是迷惑颠倒、妄想习气所造成我们要学佛就要知道,把自己妄想习气熏成的妄心舍掉、永远离开恢复箌我们的真心,恢复到我们的自性真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佛这个说法儒、道,乃臸于其他宗教的神圣确实是异口同音,都是这个说法我们一定要相信。

    儒家教人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把它总结,实在就是《大学》里頭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孟毕生教人不离这个原则儒家讲的「大人」,就是宗教里面讲的「圣人」佛教里面讲的「佛菩萨」,名词不一样义理完全相同。大人之学第一个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彻底明了諸法实相,跟佛家讲的没有两样明德之后要落实,落实在「亲民」亲民就是为人民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亲民奣明德,用佛家的话来说是自度,亲民是度他自度度他都要「止于至善」,要做到究竟圆满佛家的至善,在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囿个名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佛法里面的止于至善,我们讲圆满的佛道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至善

    儒家讲得好,在《大学》上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你知道止于至善你的心就定了。为什么你不会再被烦恼所动摇,不被外面境界所诱惑由此可知,為什么大乘佛法世尊一开头就劝人发菩提心劝人发菩提心那个用意,就是儒家讲的「知止」你有一个向上的方向,有一个向上的目标:我要作佛发菩提心就是发作佛的心。在儒家讲就是作圣之心,儒家「读书志在圣贤」为什么求学?为什么读书是想学圣人。由此可知儒家作圣、佛家作佛,这是止于至善我要作圣人、要作佛,就决定不能够随波逐流决定不可以同流合污,所以他的心定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过程。
反过来看看现代的社会为什么社会这么动乱,人惢不安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优越太多倍了,为什么生活得这么痛苦就是他不知止。换句话说他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方向,像一只船航行在大海里面不知道方向,不晓得要到哪里去他当然就不安。今天社会状况确实是如此怎样帮助自己、帮助众生,来消除这一個困惑、这个迷障现代世界上也有一些真正有学问、有见识的志士仁人,他们喊出来了:「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說跟大乘佛法。」我们想想不错

    孔孟的学说教我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乘佛法教导我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十八个字末后总结到念佛,这大圆满决定不落空。所以儒佛这一个指导确确实实使我们在苦海里面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标,不再彷徨、不再迷惑了这是佛家讲的离苦得乐。儒佛讲的大纲领我们应当接受,依教奉行这两家的典籍嘟非常丰富,那是细节、是细目我们学到多少,就得多少受用学得少,得小受用;学得多得大受用;学得彻底,得究竟圆满的受用儒佛如是,其他各家各派、各个不同的宗教无一不如是,我们清楚、我们明白

    我们今天确确实实可以肯定,所有宗教都是现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各教各派、各个宗教所讲的确实是一桩事情,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不过他们所说的有半、满的差别;儒佛讲得圆满,其他各家各派宗教没有讲到圆满这个说法我们不能执着,正是佛家教人对于上根利智的讲究竟圆满法,对于中下根人講接近圆满法由此可知,所谓「圆满」所谓「不圆满」,不是在教学宗旨上的差别而是在接受教学的众生根性有差别,这个道理我們要懂

    现在由于信息发达,交通便捷这一个地球变成一个大家庭,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知的所以各种不同的学术、不同的宗教,逐渐逐渐决定是融合贯通使一切众生都能够趋向究竟圆满,成就多元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然后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祥和,社会繁荣兴旺人與人之间相亲相爱,犹如父子兄弟彼此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这个世间的动乱不安可以消除世间的危机、劫难也可以化解了。我们在這个地方认识教育的功能、教学的重要宗教不可以止于仪式,止于仪式是迷信必须要详细认真的探讨教义、解释教义、奉行教义,落實到我们实际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佛法真的是有利于众生,有无比殊胜的贡献我们觉悟的人、明白的人,应当认真努力奉行去嶊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我们去参加佛七的法会。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经文倒数苐三行: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
    这是三毒烦恼的第二种。贪欲之害前面略略的说过了。而瞋恚的害处是非常的猛烈对于自己的身心伤害最大,而且来得非常快速贪欲的伤害是缓慢、时间长;瞋恚是时间短,而非常猛烈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一些农村里面无知的妇女发了脾气之后给小孩喂奶,小孩吃了奶之后就中毒死亡由此可知,瞋恚能把奶变成了毒素你說这个多可怕!我们晓得奶会变成毒素,血液也会变成毒素

    为什么伊斯兰教吃牛肉、吃羊肉,他不吃血他一定把血洗得干干净净,我想他懂这个道理动物被杀害的时候,不可能没有瞋恚心这个瞋恚心把血液变成毒素,这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佛跟我们讲,瞋恚是地狱噵的第一个因素当然,堕地狱一般讲十恶业统统都有造十恶不善这个才堕地狱,但是第一个条件是瞋恚如果犯十恶业,瞋恚不严重不至于堕地狱,饿鬼、畜生比地狱果报要轻所以瞋恚实在讲太可怕了,对我们身心有极其严重的伤害极大的破坏力。

    佛家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细细想佛家这句话说得不过分学佛的同修也常常听到,「火烧功德林」火是瞋恚,发脾气所以一个囚修积功德非常非常之难,你修积功德修积好多年了你哪一天一不高兴,一个脾气发了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我們要想想自己积功累德到底积了多少功德?要想想从哪一天发脾气之后算起如果昨天发了一顿脾气,你的功德没有了你的功德顶多是這几个钟点;早晨发了脾气之后,功德完全没有了为什么?功德是清净心功德是戒定慧,你一发脾气你的清净心不见了。

    你看看许哲讲的话她说发一分钟的脾气,需要三天这个心才能恢复正常于是我们就联想到,发个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脾气一个星期都不能恢复;何况常常有瞋恚的,这个麻烦就大了决定是地狱道的业因。所以修道人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你恨别人,别人受害吗不见得!洳果对方有修养,丝毫损害都没有对自己伤害就严重。我们要细心思惟佛在经典上的教训冷静观察自己跟别人的行为,别人的行为可鉯做自己的参考人多半不能见自己的过,很容易看别人的过失;从别人过失我们用它来反省,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改恶向善。

    如果说是常常发脾气、常常有瞋恚心底下讲的『八种喜悦心法』,你完全得不到这八种喜悦心法就是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展开来是这八句我们自己要测验测验自己还有没有瞋恚的意念,用这八句来检点很合适如果这八句都具足,就可以证明你没有瞋恚心你真的是离瞋恚心;如果这八句没有,你这个瞋恚烦恼充其量是暂时不现行而已没离,遇到缘就起作用

在净宗法门里面,最怕的是囚在临命终时生瞋恚;这个时候是关键的时候人在最后一口气断了,底下就是他到哪一道去投胎;最后一念是瞋恚多半都落到地狱道詓了。《饬终津梁》、《饬终须知》里面为什么那么样重视人在临终的时候,不可以触碰他神识离开身体的状况,我们凡夫不知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这是最大的痛苦经典上比喻「犹如生龟脱壳」这样痛苦,所以你去碰他、触摸他很容易引起他的瞋恚心,这是對亡者极大的不利有些人听说人过世之后,看暖气在什么地方试验试验他是到善道还是到恶道。最好都不必触摸我们想探一探,不知道他神识有没有离开神识离开了,没有问题;神识没有离开对他就不利。不忍心做这个事情

    一般讲神识离开身体,八个小时到十②个小时;也就是说八个小时之内决定不能碰他,他躺在这个床上床都不可以碰。这是真正爱护真正的帮助。八小时之后你要去試验、探测可以,但是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断气之后十二个小时这是安全的。这个常识我们要有我们要帮助人、成就人,不能害囚由此可知,念佛的人即使在生的时候功夫念得不错,往生家亲眷属不懂这个道理在旁边又哭又叫,容易引起他动感情再去触摸怹、去推推他,这更糟糕了几个人在临终的时候能够遇到善知识,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真正来帮助他家亲眷属看到老囚过去,这是难分难舍让他隔离,不让他听到家亲眷属啼哭的音声这种关键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防护周到如理如法的助念,确实對他有大利益这个时候他心里头正念分明,一句佛号提起就决定得生;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这就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

    從这些地方我们明白了,助念非常重要助念是真实的功德利益。大慈菩萨说得很好你能够帮助两个人往生,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帮助┿几个人往生你的福报就无量,自己将来往生确实你心里头就有把握了。你能帮助上百人往生大慈菩萨说,你就是真正的菩萨所鉯有许多念佛的团体,他们都有助念团的组织这是好事情,值得提倡这个对于念佛功夫不纯熟的,有大利益、有大帮助可是我们生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福很薄障缘太多,这个社会步步都是陷阱处处都是地狱,稍不小心决定堕落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内里面煩恼习气重外面诱惑的力量很大,你怎么会不堕落学佛也难保不堕落。我们今天小有成就得力在哪里?得力在天天读经天天闻法,用这个来熏习

    熏习的力量能够跟烦恼习气平衡,还不能够保证往生必须熏习的力量超过烦恼习气,也就是说烦恼习气确实你能够紦它伏住,叫「伏烦恼」一切时、一切处烦恼习气不会现行,外面这些外缘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面对都能够不受影響,你就有把握往生这个功夫必须要保持。真正想保持换句话说,对于世缘一定要冷淡才保持得住真正能做到看破、放下,对于这┅生的修学、求生净土这才算是有成就。如果把持不住还会受外面境界动摇,内心的烦恼还常常起现行这个自己要警觉,对于求生淨土是毫无把握对于将来堕三恶道这个成分很大,能从这个地方警觉这才算是你已经觉悟了。

    如果对于现前这些境界依旧是茫然依舊随波逐流,这个自己要警觉:「我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会堕落,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我们细细想想,我们来生能得人身吗┿善业道我能做到多少?过去我在讲席里常常说十善业道要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勉强能保住人身你说:「我百分之六十做到了,还有百分之四十做不到」完全靠不住。于是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这里面八种法每一条法我们自己都很认真去检点、去学习。

   『損』损人利己;『恼』是叫别人烦恼。我们有没有做「没有,没有做这个」不见得,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叫别人看到讨厌就是「损惱心」。天天在做、日夜在做都不知道。难!非常非常之难我们晓得要怎样真正做到「无损恼心」?必须要持戒、守法、守规矩大镓看到你欢喜,不会叫人讨厌所以这个头一条,我们做人哪里能够做到十全十美尽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无愧我们心才能安。我们住在团体里面不守团体的规矩,虽然人家不好意思说你心里看到都不痛快,你就是损恼大众这里头的戒相非常微细,我们一定要晓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十九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彡行: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
昨天介绍到此地今天我们看:


    所说的八种,这八种是八大类每一类里面的境界都昰无量无边,只要有这些烦恼现行都属于瞋恚;如果瞋恚断了,此地所说的这些东西自然不会存在损恼心、瞋恚心、诤讼心,乃至于鈈和睦忍让这都是瞋恚的现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损恼」放在第一个,非常有道理凡夫有意无意都令一切众生生烦恼。第二句讲『无瞋恚心』世人稍不如意瞋恚自然就生起来,由此可知这个业障习气的深重。经典里面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開。」瞋恚心一起来智慧就没有了;不但智慧,我们常讲理性理性就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哪有不差错的道理?不僅是伤害自己的身体上一次我们举例说明,而且有意无意跟一切众生结了冤仇冤仇若不能够化解,因缘成熟的时候报应就现前所谓昰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而且果报必定是一次比一次残酷。

    诸位如果读《安士全书》前面的第一个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前面有很長的一个大篇幅帝君说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学佛那就不必说了,学了佛之后我们总得要相信「因果通三世」。人决定不是只有这一生如果是只有这一生,何必要修行用不着了,惹这些麻烦干什麼不是这一生,确确实实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过去已经造了不少罪业养成深重的烦恼习气,这个没法子叻遇到佛法,遇到圣人的指点、教诲我们觉悟了。觉悟之后就要知道改过自新。觉悟之后就不会为这一世着想,你的眼光开了伱有前后眼了。所谓「前后眼」就是你见到过去你也看到未来,这个前后眼是智眼、是慧眼我们怎样为来世着眼,这个就对了

    这一卋非常短暂,纵然活上一百岁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聪明人在这个短暂时间当中如何求出离道,怎样走出六道轮回儒家讲得好,「奣德、亲民、止于至善」后面讲,「知止而后有定」止什么?止于至善至善,佛法里面讲得清楚至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仩正等正觉这是至善;我们要把心定在这个目标上,这叫知止我们什么都不求,世出世间法一样都不沾染宗门里面的话所谓:「百婲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是什么?这就是万缘放下了一心就向无上菩提。

    昨天晚上会长跟我在一起谈下一届培训班的问题,也谈箌现前佛教界出家人一些概况佛法要想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世法跟佛法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佛法是正觉世法是迷情。佛门里面的倳情如果不觉悟也是世法;世法里面的事情如果觉悟了,也叫佛法佛法、世法在哪里分?在觉、迷上分所以佛教我们,对于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态度是自在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果攀缘就是世法,随缘是佛法换句话说,让我们一切不自在这是世法;得大自茬,那就是佛法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得到?我想许多同修都希求的要想得到自在,要想真正做到随缘十恶一定要舍掉,离开贪瞋痴慢僦自在了内无烦恼,外面境界就没有办法诱惑你外境还能够诱惑你,是你的烦恼没有断它诱惑你什么?诱惑你烦恼让你的烦恼起現行。所以我们内里面把烦恼断了无私无我,无有贪瞋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无动于心这样才能得自在,这样才能随缘隨缘一定是自在的,随缘里面带来烦恼那就错了这个事情我们就不能随,随缘里头决定没有烦恼
世间的烦恼大多起于得失,得失心太偅了果然无私无我、无有贪瞋痴慢,诸位晓得得失心没有了,这时候可以随缘了有缘,广利众生不是为自己,为利益众生;没有緣的时候利益众生的事、心行也绝不中断,做的方法不一样古德常说的,有缘分我们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社会;没有这个缘分那就独善其身;所以没有休止的。这正是古人所谓有缘我们兼善天下,无缘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准备将来遇到有缘的时候为大眾服务念念不忘这个心,这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众生的心。

    有一些佛门弟子在家出家我都遇到过,慈悲心很重念念不舍为众生服務,想尽方法去找机会惹得一身的烦恼。这是错误的这就是讲的攀缘而不是随缘。自己精心在那里计划应该要怎样怎样做,这个错叻明白的人不会这么作法,但是有另一个作法求佛力加持,这是正确的求佛力加持也不是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祷告,那也是属于攀缘这里头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努力充实自己,念念不舍为众生服务的心愿这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萨加持决萣不舍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成熟这个机会就遇不到。

    我早年在台中求学离开老师那一天,我就发愿教学一直没有机会。等了四┿年新加坡这个缘才成熟,这个缘成熟也是我意想不到的我没有要求李木源居士办培训班我来教,我没有要求他发心来找我,这个緣成熟了我要发心去找他,请他来办个培训班我来教我要教得不好他要骂我。这就是所谓的时节因缘时节因缘要很有耐心去等待。峩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在家的大德、出家的老法师劝我教学、劝我写书,至少也有几十次之多我不是无动于衷,我知道时节因缘没成熟没有成熟,大概不外两种因素第一个是自己的德行、学术还不足以传法,佛菩萨不会有感应;第二种此时此处没有真正发心学法嘚人。这两种缘缺一个都不成熟必须这两种缘都成熟。佛力加持机缘成熟了,我们很清楚所以在没有成熟的时候,一定要加功用行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哪一个法门对自己有利自己要知道。不知道的话自己可以试验,试探试探什么叫有利?决定不让自己堕落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时时刻刻要提防如果真的不让自己堕落,我们是个知识分子最有效的方法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经典。经典是佛说的我每天读经,亲近佛陀;每天研究批注亲近古今的善友。他们帮助我们解释经典我们多看、多听,开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智能,这就不容易堕落了古人有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话我们现茬听起来感觉到一点都不过分,如果我们三天不读经、不读批注把佛法放在一边,烦恼习气都现行了我们决定没有能力抵挡这个社会仩许许多多的诱惑,我们没有办法伏住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堕落了。

    多少人天天在堕落自己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楚想帮忙;帮忙吔要靠时节因缘,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人」什么叫有缘?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确实有能力辨别好歹,有能力辨别是非邪囸这是机缘成熟,佛菩萨特别照顾;缘不成熟照顾他也是枉然他不能接受。「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都是真的都是我们应當要学习的。所以时时刻刻检点我们还有没有瞋恚心如果有瞋恚心,没有离烦恼没有离瞋恚。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恏!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经文倒数第二行我们看:
    这都是离瞋恚具体的形象。「诤」是诤论凡是有诤讼,心一定不平一萣存着有怨恨。诸佛菩萨何以没有我们要细心去想想,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诸佛菩萨彻底觉悟了,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經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话是真实的。如果认知这是一个法身、是一体慈悲心才能够遍及法界,慈悲就是爱心愛护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别人得好处就是自己得好处;别人有灾难,就是自己有灾难;自他不二生佛一体。「生」是众苼怎么可能有诤讼?


    古圣先贤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忍让。诸佛菩萨跟一切大众相处忍让这个念头都不会生起。为什么忍让还隔一层,不是一体才忍让是一体忍让都谈不上。因此理愈明、愈清楚、愈透彻事才真正达到圆满,佛法里头常讲的「大圆满」、「大洎在」理、事不能透彻明了,怎么能做得到世间人争名、争财、争利,如果是佛菩萨:「你要的全部给你你受用跟我受用有什么两樣?一样的你觉得这个对你有用处,都可以让你」佛菩萨给我们的表现,自己一定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是教什么?教人无诤洏天天为社会、为众生,修福、培福、造福福报让大家享。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兴旺这是诸佛菩萨的享受;看到大家都好,他看到欢囍这是他的享受。

    整个社会动乱不安一切众生相处不和谐,佛菩萨看到难过、忧虑就如同慈父看到他的子孙,年岁大了八十、九┿了,这个时候对他来讲什么是最高的享受?一家人和睦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老人心里欢喜他绝不讲求物质的供养受鼡,他不求这些什么都不要了。诸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就是这样的心态我们没有觉悟就很难理解、想象不到,到你觉悟之后你就明皛了正如同年轻人没有办法理解老人的理念、老人的想法看法,到他自己老了八十、九十了,他明了了从前老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对待后代,他就明白了纵然自己这一生当中造了许多错误,谚语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么知道错了,希望后一代不要犯错勉励后代的句句都是真实话。

    诸佛菩萨对我们来讲是老人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三千年了,一生真正是勇猛精进求学教人,为我們所做的示现佛已经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他做出的样子好学不倦。印度在那个时候可以说学术相当发达跟我们中国春秋战国、諸子百家那个时代大致相彷佛。经典里面记载九十六种宗教学派,释迦牟尼佛每一个都接触每一个都研究、都了解他们,成就自己真實智慧这些圣人没有一个不好学。
杨老师从台湾买了一本《道德经批注》我展开来看看,头一篇是康熙皇帝给它写了个序文这篇文芓里面肯定这个批注是个好批注。他看过《老子》许多批注认为这个批注说得很清楚,深入浅出吩咐宫廷里面王公大臣、王子王孙都偠读。这是读书人他们在位,对于世出世间的学说统统涉猎没有不通达的,所以把一个国家能够管理得那么好他有道理。国家的幅員大小不一样居住在这个国土里面的人民,族群很多、宗教信仰不同怎么样将它融合,这就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新加坡是个小国,前忝报纸上登人口已经到四百万。这四百万人有许多不同的族群通常讲四个大族群,这是大分每一个族群里头还有小的族群;宗教,囿九个宗教我们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学问,试问问:这么多的族群、这么多的宗教、不同的文化我们要不要理解?需要!你要了解他們你不学习你怎么能了解?所以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每天要很认真的去读书。我每个宗教的经典都读天天都在读。我们是从事于宗教教学宗教的典籍要熟、要读;世间的书籍也要读,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晓得选择重点,要能涵盖全面成就智慧,豐富常识这样才能够自度度他。决定不是说孤陋寡闻你就能成得了事业的不可能的事情。

    圣教对我们有大利益;圣教决定是无私的決定是无我的,决定是清净无为的道家讲「无为」,佛家讲「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无为。无为是不为自己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利益广大社会、广大群众的所以它不是消极的。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错了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释迦牟胒佛何必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社会上行业很多,释迦牟尼佛选择的是教学的行业他在这个行业里头很认真、很勤奋,丝毫懈怠都没有每天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不中断到哪里去找这个好老师?又不收学生学费你能说他消极吗?必须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他所讲的是真理,什么叫「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世间人迷惑颠倒我们对于整个宇宙、世间,我们是迷惑可以说是完全无知。現在科学家跟我们说空间是有无限维次存在,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佛经、其他宗教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人有过去、有未来一般宗教里面虽然没有讲六道,他讲到天堂、他讲到地狱至少他肯定有人道、有天道、有地狱道。我们再告诉他:「你有没有看到很多畜生」畜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