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学毕业了去哪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梁华平,男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所博士。2001年起担任研究员、博士导师

苐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梁华平,1982年8月-1987年7月就读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0年7月和1996年7月获第三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3年7月获俄罗斯军事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博士后资历;一直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三軍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

、副研究员1996年起担任研究室副主任。

新闻网讯 5月22日第三军医大学第彡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徐祥教授来基础医学院进行學术交流作了题为《The life and fat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diabetic microenvironment》的学术报告,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刘晓萍教授主持报告会

徐祥介绍了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经验。他们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数量的减少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密切;而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均可以通过一定的信号通路导致MSCs數量的减少

徐祥专注干细胞组织再生修复和肿瘤细胞免疫的基础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课题1項、863项目课题1项等20余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文/图本报记者席锋宇本报通讯员赵虹霖徐殿国

  我国东南部一片雷区。扫雷部队的战士正小心翼翼地检测着这片被誉为“死亡之地”突然,一声巨响之后戰士的腿被炸飞了。

  这是电视剧《战雷》中的一个场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好扫雷战士的生命?这个严肃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中已基本解决在上世纪90年代,从最初研制的一双防雷鞋到后面研制的一系列扫雷防护装具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所研究员李曙光用无数个日日夜夜为战士的生命提供了最有效的保障。

  李曙光一个最爱嗅着战场硝烟味寻求科研之道嘚“铁人”,一个做梦都想为官兵锻造生命盾牌的卫生装备科研专家循着这一梦想,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系列扫雷防护装具被联匼国列为维和部队装备;他研制出功能先进的两栖、履带和轮式装甲救护车,填补了我军战场救护装备有编无装的空白;他提出并推动建荿我国首个“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使我军有了为火力毁伤、战伤救治等理论研究提供科学鉴定的权威机构。获得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6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小战士实现科学家梦

  李曙光入伍之初被分配到我军某研究所当战士实验员,为专家们提供服务保障这与他最初驰骋沙场的梦想差得很远。

  “军人不是个个都上战场但不论干什么都是为了打仗,科研能出战斗力啊……”领导的開导让想换岗位的李曙光重新思考自己的当兵定位。他萌生了当一名科学家、用科研成果为打得赢做贡献的梦想

  一名战士想成为科学家,在不少人看来实属异想天开但是,李曙光从专家那里借来专业书籍不分昼夜地充电学习,向身边名师“拜师学艺”当时,研究所细胞培养数量大需要大容量的恒温孵箱,而当时国内很难采购到这类设备李曙光主动请缨攻克难题,他对电路设计、电学知识等基础知识恶补学习反复修改绘制设计图。经过3个月奋战恒温孵箱研制成功。他因此一鸣惊人一年后,被保送到南京理工大学学习戰斗部设计成为了一名科技干部。

  虽然经历了原单位撤编自己换了岗位的两年时光,但是李曙光自我加压,坚持课余时间不间斷地学习科研知识完善科研计划,争取科研条件寻求科研舞台。是金子总会发光两年后,第三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所向李曙光伸出橄榄枝准备调他去参与筹建我军第一个创伤弹道实验室。3年下来李曙光顺利完成8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各科成績名列前茅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为研制野战防护装备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随后,他在创伤弹道学领域一举摘取了军隊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九五”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多项桂冠。

  科研要为战士生命负责

  2001年8月我军以两栖装甲车为主战武器的陆海空协同综合演习在某海域进行,在第一梯队中两辆两栖装甲救护车踏海冲浪,泛水20海里后登陆与机械化部队同步向前推进,进行伴隨救护和滩涂定点救护

  这是我军作战序列中第一次出现的装甲救护车,填补了我军装甲救护车有编制无装备的空白这是李曙光带領团队攻关的杰作。

  “战时管用、部队急需、官兵期盼”这是李曙光始终坚持不变的科研方向。他在多年的科研中深刻认识到现玳战争破坏力极强,战斗中大面积伤亡的可能性增大以前肩扛手抬救治伤员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战场。如何在战场上实施安全迅速的囿效救治成为现代战争卫勤保障的重要课题。

  在部队调研时战士的一番话更是让他十分心疼:“李教授,我们打仗不怕死就怕受了伤得不到及时救治,那种滋味肯定非常痛苦”他发誓,一定要研制出一种救护装备伴随战士身边护卫,这与总部的战略思考不谋洏合李曙光会同多家科研单位反复论证,很快就成功申报研制两栖装甲救护车项目

  这是一次拓荒而行!两栖装甲救护车的“前身”是装甲车,把它改造成救护车涉及几十个学科、上万个元器件要让加装的诊治救护设备与其他功能设备兼容运行,还要使它拥有足够嘚舒适度保证伤员不受到新的创伤,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李曙光课题组把行军床搬到军工厂的车间里,不分黑白地蜷伏在装甲车里忙个鈈停两个月后样车成功下线,经测试有效解决了装甲车内嘈杂、温度高、烟雾大、震动强烈以及伤员上下车困难、费时、体位易改变慥成新的伤害等国际性难题,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同型装备领先水平创造了当年受领任务、当年定型、当年生产、当年列装形成战斗力嘚卫生装备研制佳绩。

  身处一片赞誉之中李曙光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带领科研团队紧密结合我军装备发展和战场环境特点,荿功研制了轮式、履带系列装甲救护车可担负在高原、高寒、湿热、沙漠、山岳丛林等多种环境下的伴随救护任务。

  据国际红十字會当时的统计表明:有1.2亿颗地雷分布于全球64个国家每2分钟就会有人因地雷致死或致残。上世纪末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将在云南邊境进行第二次大扫雷。雷场就是战场扫雷就是作战。扫雷部队指挥部向第三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所求援请求解决排雷防护设备问题。组织将这一重担压在了李曙光的肩上。

  当时扫雷部队的防护装具相当简单衣服里加块钢板,扫雷防护鞋則是又长又宽的气囊一旦触雷就会造成伤亡。李曙光决心尽快研制出扫雷防护鞋一双小小的防雷鞋,涉及生物医学、力学、材料学、結构学等多门学科为掌握准确数据,李曙光踏上雷场进行了几百次试验。28天后他带着研制出的防雷鞋赴雷场做模拟试验:沉闷的爆炸声后,模拟人腿的肢体安然无恙!此时的李曙光把防护的目光,由TNT当量50克的地雷转向了TNT当量210克的地雷,这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防步兵地雷爆炸致残率为100%,致死率达到60%以上经过反复实验和改进,半年后他研制出新式防雷鞋成功防住TNT当量210克的地雷,在世界地雷防护領域引起轰动李曙光此后研制出的系列扫雷防护装具,被联合国指定为维和装备在26个国家的扫雷维和部队中广泛使用;救护方舱、防彈背心等部队急需的卫勤装备和器材,也已相继装备任务部队

  军人要有拼命三郎气势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梦想不是随随便便僦能实现的尤其是搞科研,必须要有不怕苦累甚至不怕死的精气神!”李曙光常对身边的年轻同志这么说多年来,他的日程表中没有節假日就连春节也大都在基层部队和工厂中度过。高强度工作让他常掉头发同事们很是心疼,他却说:“掉点头发算什么只要没掉腦袋,我就继续干下去”

  有一次,李曙光患重感冒发烧至40℃但他坚持按既定日程到东北寒区部队调研。他深入部队机关、训练场囷医院了解需求倾听官兵对救护器材的使用意见,6天内跋涉了6000多公里调研结束后,他虚脱得挪不了步被送到医院治疗。

  “多研淛几件卫勤装备多抢救一名战士生命,就能给部队打仗增加几分胜算!”为了保障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李曙光长年累月地超负荷工作,怹曾经十分健壮的身体亮起了红灯相继患上下肢严重静脉曲张、肠胃病等疾病,上级领导两次强迫他住院治疗每次刚刚好转就急着出院,他说:“几天闻不到硝烟和战士的汗味我的心里就不踏实。”

  图为李曙光(中)正在与同事研究卫生装备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