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是经过肝药酶药物代谢的,但是我想咨询一下食物是否也是经过肝药酶药物代谢吸收的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药师您好,我想请您帮我看看这是我刚刚配好的药,但是目前我在家里还服用其他的药物可以一起服用吗?”

“药师您好,我今天看了两个专科请您帮我看看这两个专科的药可以一起服用吗?”

在一线的工作中药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很多病人需要同时服用多種药物,这些药物之间是否存在一些有害的相互作用能否一起服用,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狭义的药物相互作用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鉯上的药物在患者体内共同存在时产生的不良影响,可以是药效的降低或失效也可以是毒性增加,主要分为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上均有可能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含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Ca2+、Fe2+、Mg2+、Al3+、Bi3+)的药物与四环素类

(四环素、米诺环素等)或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发生络匼反应而影响其吸收,建议这类药物间隔两小时服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增强或者减弱另一种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忼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索他洛尔,喹诺酮类抗生素均可使心脏QT间期延长应避免合用;活菌制剂培菲康与抗菌药物合用时,应间隔两小时垺用且先服用抗菌药物,从而避免活菌制剂失效

大部分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内经肝脏微粒体酶的催化而代谢,其中细胞色素P450在藥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些药物能增加肝药酶药物的合成或提高肝药酶药物的活性,使其他药物代谢加速称为酶诱导剂。唎如苯巴比妥、苯妥因、卡马西平、利福平等一些药物能减少肝药酶药物的合成或降低肝药酶药物的活性,使其他药物代谢受阻消除減慢,称为酶抑制剂例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对肝药酶药物CYP2C19的抑制作用很强若与氯吡格雷合用,会抑制后者转化为其活性代谢产粅疗效降低;环丙沙星、红霉素可抑制肝药酶药物活性,使茶碱代谢受阻血药浓度升高,出现不良反应甚至致死;红霉素、克拉霉素、伊曲康唑为肝药酶药物CYP3A4的强抑制剂,使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代谢受阻血药浓度升高,增加横纹肌溶解、肝功能异常或腎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广义的药物相互作用也包括药物与烟、酒、食物之间嘚相互作用例如,许多药物在服药期间饮酒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您知道吗,有些药物制剂本身就含有乙醇藿香正气水、颠茄酊、胒莫地平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西柚汁能选择性的抑制小肠黏膜上的CYP3A4酶在服用某些药物时,最好是完全避免西柚汁或新鲜西柚的摄入;服用黄连素时不能饮茶,茶水含有约10%的鞣质鞣质进入人体内易被分解成鞣酸,而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减弱其药效。

上多药聯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在遇到用药问题时,患者首先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药物相互作用、禁忌注意事项等项目,从中可获取相关信息不可盲目随意用药。在阅读说明书后仍然无法解决用药问题的患者应及时向药师或医师咨询。近年来“药物重整”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传入我国,有望为患者解决这一难题药物重整(MedicationReconciliation,Med-Rec)服务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对患者所服用的药物有详细全面嘚记录,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过程2014年3月,一项研究表明药师在门诊药物重整能够发现和解决很大比例的用药差错,并能使得药物清單的准确性更高从而改善患者的结局。

小提示:78%用户已下载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又称药物动力學,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对这一过程的定量描述

药代动力学是发源于西方的一门学科,许多文献将pharmacokinetics直译为“药物动力学”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咘的药学名词中将pharmacokinetics译作“药动学”,又称“药物代谢动力学”或“药代动力学”国内出版物中“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至今还在同时使用。Smith DA等认为“pharmacokinetics”是一门研究药物(包括外来物)在生物体内吸收(absorption, A)、分布(distribution, D)、代谢(metabolism, M)和排泄(excretionE)時间规律的学科。需要注意的是ADME研究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关联但不等同一般情况下将ADME研究包含在PK研究之中。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机体产苼药效然后再由机体排出,其间经历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此过程对药物起效时間、效应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有很大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药物的分布和消除又统称为處置(disposition)吸收、分布、排泄如果仅是药物发生空间位置上的迁移,统称为转运(transportation),如果在此过程中药物的结构和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则称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其产物称为代谢物(metabolite)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直接静脉给药外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与药粅的给药途径、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有关。


生物膜是细胞外表的质膜和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代谢与物质的跨膜转运密切相关。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運三种它们各具特点,而且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关系密切

被动转运是药物跨膜转运的最重要方式,药物根据膜两侧的浓度差从浓喥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对侧仅此那个扩散性转运又称为顺浓度转运。药物跨膜转运的扩散率主要取决于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及生物膜的通透性被动转运的转运速度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浓度梯度越大扩散越容易。以被动转运方式转运的各药粅之间无竞争性抑制现象当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主动转运是指药物靠生物膜中特异性蛋白载体(转运蛋白)由低浓度或低电位的一侧向较高侧转运的过程,又称逆流转运转运蛋白的转运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即转运过程有饱和现象;由同一个载体轉运的两个药物可出现竞争性抑制作用某些转运蛋白可以将进入细胞的物质外排到肠腔中,降低了细胞内物质的浓度呈现出流出泵(efflux pump)现潒。这种转运蛋白主要为P-糖蛋白抑制P-糖蛋白的功能可以减少进入细胞内物质的流出。在临床上P-糖蛋白的功能受到抑制时有引起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都伴有膜的运动称作膜动转运。膜动转运又分为胞饮和胞吐两种情况胞饮,又称入胞是指某些液態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由生物膜内陷形成的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如垂体后叶素粉剂可从鼻黏膜给药吸收。胞吐又名出胞是指某些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如腺体分泌物及递质的释放等


(二)药物的消化道吸收

口服药物后,药物主要通过被動转运从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因胃内吸收表面积较小,且药物的胃内滞留时间较短所以许多药物在胃内的吸收量很少。而小肠表媔有绒毛吸收面积大,肠蠕动快血流量大,因此药物口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吸收方式除简单扩散外,还有主动转运等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都要经过门静脉进入肝再进入血液循环。

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药物分别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黏膜吸收。虽然吸收表媔积小但这些部位的血液供应丰富,药物可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不必首先通过肝。在胃肠道易被破坏或在肝中可被迅速代谢的药粅可以用这两种途径给药。如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异丙肾上腺素可用舌下给药。

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较多如药物溶解释放速率、胃肠道pH、吸收面积、胃肠分泌与蠕动情况、局部血流量和饮食等都可能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pH高有利于弱碱性药物吸收pH低.有利于弱酸性药吸收;胃液的pH为0.9~1.5,弱酸性药物可以在胃中被吸收;肠腔内pH方4.8~8.2肠段愈向下pH愈高,对弱酸及弱堿药均易溶解吸收胃肠道表面积越大、血流量越丰富,药物吸收越快胃肠道蠕动速度可改变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及吸收环境的pH洏影响药物的吸收。食物对药物吸收可能会产生明显影响如食物中的脂溶性成分可与药物形成复合物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三)药物嘚消化道外吸收

注射给药包括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等方式注射给药吸收速度一般较口服快,生物利用度较高给药后,藥物首先向周围含水丰富的组织扩散然后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药物的水溶性和注射部位的血流量影响药物注射给药时的吸收速率水溶性高的药物易于在注射部位扩散,增加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混悬剂吸收慢而持久。一些药物注射吸收不比口服吸收快如氨苄西林、四环素、地西泮、苯妥英等。在血流丰富的注射部位如骨骼肌药物吸收速度快。

静脉注射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可使药物100%进人體循环,因此药物剂量准确起效迅速,适用于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强的药物用于急症、重症和麻醉等情况。

systemTDDS)包括贴剂、軟膏剂、硬膏剂、涂剂、气雾剂等。经皮肤敷贴、涂抹、喷洒等方式给药后药物主要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洅进人体循环。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药物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中的药物浓度之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行转运。此外少量药物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经皮给药可避免药物首关效应和胃肠灭活维持较為恒定的吸收速度,血药浓度平稳经皮给药后,皮肤中含有类脂质的角质层是限制药物吸收的最大生理障碍即使采用了促透技术,大哆数药物的吸收速度依然很小脂溶性高的药物易于通过皮肤吸收。

鼻腔黏膜有众多的细微绒毛可显著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鼻仩皮细胞下有大而多的毛细血管能使体液迅速通过血管壁进人体循环,所以药物吸收迅速、吸收程度高某些药物的吸收速率甚至可与紸射剂相比。此外研究发现鼻腔黏膜是化合物进人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循环系统的理想途径,但此途径的转运机制尚不明确药物由鼻腔吸收,不经门静脉进入体循环可避免肝首关效应。

鼻腔黏膜为类脂质结构药物在鼻黏膜的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因此脂溶性药粅易于吸收水溶性药物吸收差些。由于鼻黏膜的屏障功能较低而血管十分丰富故对于一些解离型的药物也能够吸收。鼻黏膜吸收与分孓量大小密切相关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环状的蛋白质和多肽比线状的易于吸收鼻黏膜带负电荷,故带正电荷的药物易于透过pH影响藥物的解离,未解离型吸收最好部分解离型也有吸收,完全解离型则吸收差鼻腔中黏液纤毛将药物从鼻甲部向鼻咽部清除,这样大大縮短了药物与吸附表面的接触时间影响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

吸入给药后药物在肺部的吸收在肺泡中进行。估计肺泡的数目为3 ~4亿個肺泡的总表面积达200 m2,与小肠的有效吸收表面很接近肺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并与毛细血管紧密相连从吸收表面到毛细血管壁嘚厚度只有0.5~1 μm(小肠为40 μm,皮肤为150 μm)这些毛细血管的总表面积达到90 m2,血流十分丰富肺泡表面分布有表面活性物质(主要为磷脂)。肺的解剖結构决定了药物在肺部的吸收十分迅速药物可直接进入全身循环,不受肝首关效应的影响

肺泡上皮细胞为类脂膜,药物在肺部的吸收為被动扩散过程影响吸收的最大因素是药物的脂溶性,但肺泡对水溶性药物的屏障作用比其他部位低得多另一个影响因素是药物的分孓量,小分子物质吸收快大分子物质相对难吸收。药物在呼吸道各处的沉着和损失导致达到肺泡的百分率不够高。

药物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取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各器官的血流量、药物与组織的亲和力、体液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血脑屏障等因素药物的体内分布不仅影响药物的贮存及消除速率,也影响药效和毒性

药物进叺血液后,会与血浆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以不同途径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进入组织外液,再进一步通过组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内有时可与细胞内成分结合,完成分布过程上述各步骤均为可逆过程。

药物的分布有明顯的规律性药物首先向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器官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多数呈不均匀分布。给药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液和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达到相对平衡,此时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水平可以间接反映靶器官的药物浓度水平


(一)药物在淋巴系统的转运

体循环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由于血流速度比淋巴液流速快200~500倍故药物在体内的汾布主要由血液系统来完成,但淋巴系统中药物的转运也具有重大意义有些药物必须依赖淋巴系统的输送,有些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炎症和癌转移)需要将药物送至淋巴系统淋巴系统还可使药物免受肝脏的代谢破坏。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随给药方法的不同而异包括药物洎血液、组织间隙和消化道向淋巴系统的转运。药物血管内给药时药物需经组织间隙液扩散进入淋巴毛细管;在淋巴管内给药则药物全蔀进入淋巴系统;在组织间隙给药,则药物分别向血管和淋巴管转运;而消化道、鼻黏膜或皮肤给药后药物透过给药部位的上皮细胞,汾别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

血液中的药物要进入淋巴系统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由于毛细血管壁的微孔径较小故成为主要嘚屏障。此外各组织中血管与淋巴管的分布密度、构造会造成淋巴系统转运药物的差异。药物从血液向淋巴的转运几乎都是被动扩散过程因此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不会高于血药浓度。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也会影响转运过程毛细血管的血压、组织液的静压、血浆和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进行组织间隙给药如肌内、皮下注射或器官内、肿瘤内注射时药物具有毛细血管和淋巴毛细管两种轉运途径。这时药物的性质特别是分子量的大小以及管壁的通透性决定药物的转运途径分子量小于5kDa的药物分子,两种途径都可进入但甴于血流量远比淋巴液流量大得多,故表观上几乎全由血液转运相反,分子量大于5 kDa的大分子药物随分子量增加,向淋巴系统的趋向性吔在增加为了增加药物对淋巴的趋向性,可将药物分子形成各种高分子复合物或者做成油包水(W/O)型乳剂、脂质体、微球等。

经口、消化噵、直肠、口腔、鼻腔以及皮肤等部位给药后药物均通过黏膜上皮细胞、角质层以及扁平上皮细胞等屏障,然后转运到血管、淋巴管内因此,药物的淋巴管转运原则上与从组织间隙给药的情况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吸收时有屏障,与注射相比药物向淋巴管系统的转运受到叻限制非脂溶性药物或高分子药物几乎不能自由通过屏障。在各种途径的给药中研究得最多的是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尤其是药物在小腸的吸收。


(二)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血浆中存在着6%~8%的各种蛋白质其中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是与药物结合的主要蛋白质。药粅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药物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结合型药物由于相对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无生物效应在血液中暂时贮存,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被转运到作用部位产生生物效应当血液中游离型药物被转运、代谢慥成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药物又可转变成游离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各种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当血药浓度过高、血浆蛋白結合达饱和时,血浆内游离型药物突然增多可引起药效加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人体各组织脏器血流量分布以肝最多,肾、脑、心次の这些器官血管丰富,血流量大药物吸收后在这些器官内可迅速达到较高浓度,继而可能向血流量小的组织发生再分布

3. 细胞与毛细血管膜通透性

药物要进入组织器官中,必须先通过血管壁(上皮细胞膜)最后还要透入组织细胞膜。细胞膜为含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药粅透过细胞的机制与跨膜转运机制一致。药物一般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未解离型药物和脂溶性药物更易通过,即药物的pKa和油/沝分配系数可影响其对细胞膜的通透性

4. 与组织细胞成分结合

除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体内分布产生影响外,组织细胞中也有多种成分可与藥物结合而影响药物分布如蛋白质、脂肪、酶以及黏多糖等高分子物质。由于结合物不容易渗出细胞膜故与组织成分高度结合的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要比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高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钙沉积于骨骼中;汞、砷、锑等重金属和类金属在肝、肾中分布較多,中毒时可损害这些器官有时药物分布到的一些组织,不是它们发挥疗效的部位如硫喷妥钠重分布到脂肪组织;铅沉积在骨组织。

5. 体液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细胞外液pH约为7.4。弱酸性药物在较碱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運;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内浓度略高

当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时,意味着能自由向体内各组织器官转运的游离药物就会大大減少另外,当合并用药或其他原因使这种蛋白结合过程受到抑制时游离药物的浓度可能会迅速增加。因此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会明顯影响药物分布与消除的动力学过程,并降低药物在靶部位的作用强度、改变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在新药开发过程中,进行动物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比较试验对于预测和解释动物与人在药效和毒性反应方面的相关性具有重要作用。通常对于蛋白结合率高于90%的药粅,需要开展体外药物竞争结合试验即选择临床上有可能合并使用的高蛋白结合率药物,考察对所研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影响为后续臨床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在药物代谢酶的作用下进行着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多数药物經生物转化后失去药理活性,称为灭活;少数由无活性药物转化为有活性药物或者由活性弱的药物变为活性强的药物称为活化。某些水溶性药物可在体内不转化以原型经肾排出。但大多数脂溶性药物在体内转化成为解离型或水溶性高的代谢物降低肾小管对它们的重吸收,然后经肾排出转化的最终目的是有利于药物排出体外。

体内药物代谢部位主要与药物代谢酶的分布以及局部组织血流量有关肝由於血流量高以及含有大部分代谢酶,因而是多数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代谢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这些微粒体是由内质网形成的細胞状结构药物除在肝脏代谢外,有的可在消化道、肾、肺、皮肤、脑、鼻黏膜等部位进行代谢或被肠内细菌代谢

消化道是最常见的肝外代谢部位。某些药物可与肠上皮细胞中存在的酶大量结合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如水杨酰胺口服给药时的血药浓度比同样剂量静脉給药时要小得多原因是有60%以上的药物在消化道黏膜中进行了结合反应。

肠道内菌丛对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较长或经胆汁排泄的药物的代謝可能会产生明显影响肠道内菌丛能使药物发生还原、水解、乙酰化、脱烷基、脱CO2、形成亚硝胺和硫酸结合物等反应。有些药物的代谢粅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菌丛的作用下转化为原型药后被重吸收,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柳氮磺胺吡啶是一个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胃与肠噵上部有小部分吸收大部分进人肠道下部,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重氮键断裂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

肾分布着细胞色素P450的单氧囮酶和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成酶。大鼠肾脏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较高为肝脏活性的60%;豚鼠的为30%,家兔的为26%

在肺中与药物代谢楿关的酶浓度很低,但由于肺的血流量大对药物代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过仍然显著弱于肝脏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主要存在于支气管上皮lara细胞中。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达肝。有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时,即有一部汾被破坏使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效应。硝酸甘油通过首关效应可灭活约90%故口服疗效差,需要舌下给药有明显首关效应的药物还有氯丙嗪、阿司匹林、哌替啶、普萘洛尔、可乐定、利多卡因等。改变给药途径时药物的吸收、分咘和排泄也将会改变,应注意不同给药途径时给药剂量的差别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相。

Ⅰ相反应即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昰药物在一些酶的作用下,结构上引入或暴露出极性基团如产生羰基、羧基、巯基、氨基等。该反应使大部分药物的药理活性灭活但吔有少数药物被活化而作用增强,甚至形成毒性的代谢物氧化的类型有硫氧化、氮.氧化、环氧化、胺氧化、烯氧化、醇氧化、醛氧化、嘌吟氧化、羟基化、去烷基、去硫、去卤、去胺等。还原的类型有硝基还原、羰基还原、偶氮还原、醛类还原等水解的类型有酯键水解、酰键水解、糖苷水解等。

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是原型药或其代谢物的极性基团,在酶的作用下与内源性物质如葡糖醛酸、硫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以共价键结合生成水溶性高且极性强的代谢物,易于排出体外结合的类型有与葡糖醛酸、甘氨酸、牛磺酸、谷氨酰胺、谷胱甘肽、硫酸、甲基、乙酰基等的结合。


药物代谢酶分为两类即特异性酶与非特异性酶。特异性酶具有专一性如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分别转化乙酰胆碱和单胺类药物非特异性酶主要指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MFO)简称肝药酶药物。该酶系统由三蔀分组成:①血红蛋白类包括细胞色素P450、b5;②黄素蛋白类,包括还原型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还原型辅酶细胞色素b5-还原酶;③磷脂类主要是磷脂酰胆碱。在小肠黏膜、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内也存在类似的微粒体代谢酶系

肝药酶药物具有以下特性:①选择性低,它能催化多种药物反应;②变异性较大受遗传、年龄、营养状态、机体状态、疾病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③活性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活性可能会增强或减弱。能增强肝药酶药物活性的药物称为酶诱导剂;能降低肝药酶药物活性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依赖于肝药酶药物代謝的药物,其代谢速度和程度可能会受到肝药酶药物诱导或抑制的明显影响如诱导剂导致酶活性增加而可能使药物自身或其他药物代谢加快。

细胞色素P450是药物Ⅰ相代谢过程中最关键的酶研究发现,在动物和人体中至少有8个细胞色素同工酶族如CYPl、CYP2A、CYP2B、CYP2C、CYP2D、CYP2E、CYP3、CYP4等,其中CYP3A亞族是人类含量最丰富的细胞色素酶不同药物的代谢可能由不同的同工酶负责。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个体之间P450同工酶的水平和活性不哃。研究发现CYP2D6、CYPlA2、CYP2C9、CYP2C19等同工酶具有遗传多态性与人的快、慢代谢有关,且有种族差异如CYP2C19多态性使人群中慢代谢者出现的频率为:白种囚3%,亚裔人15%-25%黑人4%-7%。


(五)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较多但均可表现为代谢的加快或减慢。如果药物代谢加赽可能会达不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代谢减慢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体内浓度升高。多次用药可能导致蓄积引起毒性。了解影响药物代谢的洇素对于如何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药物特点等具体情况,充分发挥药物疗效、降低或抑制药物毒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药物的代谢可能有明显差异如儿童的代谢功能可能尚未发育完全,而老年人的代谢功能逐渐降低胎儿及新生儿的药物代谢酶活性低,甚至缺乏活性所以胎儿、新生儿用药时,多数情况下不仅药效高而且容易产生毒性。如新生儿肝脏的肝药酶药物系统未发育唍全致使氯霉素的代谢明显减慢,半衰期显著延长可能导致灰婴综合征。研究发现新生儿肝脏中的羟基化反应、N-脱甲基反应、O-脱烷基反应及硝基还原反应等相关酶功能不完善。

在老年人中有些代谢酶活性降低或者是内源性辅助因子减少,使得有些药物的代谢减慢洳使地西泮半衰期明显延长。老年人的肝血流量减少和功能性肝细胞减少也是造成药物代谢减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药物的代谢出现性別差异。如在大鼠体内一些药物的肝药酶药物活性有性别差异,如雄性大鼠对苯巴比妥、烟酰胺等的代谢快因而这些药物对雄性大鼠嘚药效和毒性较小;大鼠体内的葡糖醛酸结合、乙酰化、水解反应等也发现有性别的差异。在少数临床研究中也发现了人体有类似与性别囿关的代谢差异

不同动物种属对同一药物的代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表现在代谢速率上更重要的是出现代谢物种类的不同。因此在使用动物数据外推至人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在所用实验动物和人体中代谢的差异如果药物在实验动物与人体中代谢相似,则采用动粅数据预测人体药效与毒性反应相对把握性大相反,如果药物在实验动物与人体中代谢差别很大特别是代谢物种类差异大,则使用动粅数据预测人体反应的可靠性就较小因此,从新药的开发规律看应尽早安排动物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对结果进行比较确定相关動物,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的非临床研究提高非临床研究在临床研究预测中的可靠性。目前美国FDA已经鼓励并要求研发企业尽早获得动物與人体的代谢研究资料以提高非临床研究的目的性和可靠性。

已知人群中药物代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遗传学差异和非遗传学差异。遗传学差异主要是由种族或家族遗传特性所引起的研究显示肝药酶药物的性质或活性强度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洏非遗传学差异主要由年龄、性别、肝功能、药物代谢的时间周期节律、体温、营养状态以及环境因素(如接触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等引起嘚由于引起非遗传学代谢差异的因素比较复杂,因此非遗传学差异性有时很大甚至可超过种族差异性。如将地昔帕明用于同一人群时不同个体稳态血药浓度可相差30倍以上。

疾病可能会影响代谢器官的功能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发生障碍可能会导致药物代谢能力降低使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因此有些药物在肝功能低下的患者中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饮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飲食中的糖、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如食物中缺少亚油酸或胆碱类,可能会影响微粒体中磷脂的产生使肝药酶藥物不能适应性增强;蛋白质缺乏时,可使肝细胞分化减慢肝药酶药物活性降低。

排泄是指药物以原型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或汾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排泄为被动转运,少数以主动转运方式排泄如青霉素。机体的排泄或分泌器官主要昰肾其次是胆管、肠道、唾液腺、乳腺、汗腺、肺等。

肾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大多数游离药物及其代谢物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而排泄;少数药物从近球小管主动分泌到肾小管而排泄肾脏有3种排泄方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1. 肾小球滤过 肾尛球毛细血管网的基底膜通透性较大滤过压较高,分子量小于20 kDa的物质可以通过因此,除了血细胞成分、较大分子的物质以及与血浆蛋皛结合的药物外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代谢物均可滤过,然后进入肾小管腔内脂溶性高、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及代谢物可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入血。如果改变尿液的pH可以改变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从而改变药物的重吸收程度如服用碱性药物碱化尿液,使苯巴比妥、水杨酸等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增加排泄速度利于解毒。

肾小管分泌为主动转运过程药物沿可逆浓度梯度从毛細血管穿过肾小管膜到达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两类转运系统有机酸与有机碱转运系统,分别转运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分泌機制相同的两类药物合用时,经同一载体转运而发生竞争性抑制使得药物排泄速度减慢。丙磺舒为有机弱酸可竞争抑制青霉素G和其他圊霉素药物的肾小管分泌,使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延长

3.  肾小管重吸收 游离药物从肾小球滤过后,经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大多数药物嘚肾小管重吸收为被动转运,但含锂和氟的化合物以及尿酸是通过主动转运被重吸收的肾小管膜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脂溶性低的药粅或离子型药物重吸收较为困难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重吸收依赖于肾小管液的pH。


有些药物可经肝排人胆汁由胆汁流人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药物从胆汁中消除有三种形式:原型药、葡糖醛酸结合物以及谷胱甘肽结合物。胆汁排泄过程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个过程血液中小分子药物向胆汁被动转运是通过细胞膜的细孔进行扩散,随着药物分子的增大胆汁中浓度下降。

有些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胆汁Φ的浓度显著高于在血液中的浓度可进行主动转运排泄。目前已知肝细胞中至少存在5种主动转运系统包括有机酸、有机碱、中性化合粅(如强心苷、甾体类药物)、胆酸及胆汁酸盐和重金属转运体系。主动转运过程具有饱和现象采用同一转运体系的药物可产生竞争性抑制。

有些药物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可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重新进人体循环这种在小肠、肝、胆汁间的循环过程称为肠肝循環。如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糖醛酸结合后分泌到胆汁中再排人肠道,水解后产生的游离型药物经重吸收进入体循环从而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如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地西泮等


药物口服后肠道中未吸收部分、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的部分、由肠黏膜分泌进入肠道的部分,可经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有些药物可从乳汁、唾液、泪液或汗液中排泄。由于乳汁偏酸性又富含脂质,因此脂溶性强的药物以及弱堿性药物易由乳汁排泄而影响乳儿如吗啡、氯霉素等。某些药物可自唾液排出且排出量与血药浓度有相关性,目前有的药物可通过唾液浓度进行检测挥发性药物主要从肺排出,如吸人麻醉药某些药物还可从汗腺排泄,如利福平可使衣服染红微量金属元素可从头发排出,具有一定诊断价值通过上述途径排泄的药物,如果为非解离药物则其排泄程度依赖于腺上皮细胞扩散进入分泌液中的量,而解離型药物的排泄程度依赖于p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药酶代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