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是哪个教派的经典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時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车锡伦(扬州大学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草墩宝卷》《嫌贫爱富宝卷》是山东地区新发现嘚两部孤本民间宝卷,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草墩宝卷》卷末题“宣统元年(1909)山东莱芜黄家营刘明则抄”,《嫌贫爱富宝卷》卷末題“宣统二年(1910)菊月山东莱芜黄家营刘明则新编宝卷一部”可见两部宝卷均出自刘明则之手。《草墩宝卷》讲述的是明洪武年间的一個家庭伦理、孝养老人的故事寡妇赵氏将卖祖宅所得的银两藏在随身所带的草墩之中来考验三个女儿是否孝顺,结果三个女儿都将她扫哋出门李天良收留了赵氏并认赵氏为母,极尽孝道李天良孝行感天,玉皇大天尊送元宝给他洪武帝给他全家都赐了封号。不孝之人嘟受到上天的惩罚女儿女婿都遭了报应。《嫌贫爱富宝卷》讲述康煕年间安徽省徽州陈天保在父亲死后家业凋零。岳父黄大富嫌贫爱富欲要悔婚但未婚妻黄秀英执意嫁到陈家。在黄秀英的鼓励下天保发愤用功,考中进士当了官最终天保一家富贵双全,黄大富遭报應家产败光这两部宝卷应是改编自民间故事而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东卷》所载的故事类型中有“枕头计”和“三婿拜寿”《草墩宝卷》与前者相似,《嫌贫爱富宝卷》类似后者

  与南北民间宝卷中常见的故事宝卷相比,《草墩宝卷》《嫌贫爱富宝卷》在形式仩和内容上有明显不同从形式上来看,虽然正文都是散韵结合且韵文为七字句、十字句唱词,但二者都没有普通民间宝卷必备的开卷偈、结卷偈《嫌贫爱富宝卷》以七言诗开卷,《草墩宝卷》直接以白文开卷二者都以白文结卷。《草墩宝卷》的形式是民间唱本的常鼡形式《嫌贫爱富宝卷》的白文上方还有几处残留着“讲”字,大多数“讲”字都被挖去痕迹相当明显。在白文上方标出“讲”字茬韵文上方标出“宣”字,这其实是民间宣讲善书的文本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它们比南北故事宝卷更重教化不惜余力地宣扬善恶报应,说教意味非常浓厚这种刻板说教的方式是善书宣讲的标准模式。虽然普通民间宝卷也极重教化也宣扬善恶报应,但相对要灵活得多艺术得多。

  为什么《草墩宝卷》《嫌贫爱富宝卷》与善书相似呢显然是在基层社会都极为流行的善书宣讲与宣卷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随着清代中晚期的社会变迁宣讲圣谕制度在基层社会执行的过程中又生发出能被民众接受的故事性较强的善书宣讲。这种民间的善書宣讲逐渐脱离官方色彩以宣讲通俗易懂的教化故事为主,渗透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基层社会中的乡绅、士人、工商富裕阶层、敎团人士和普通民众都参与到善书的制作、宣讲、印售、改编、聆听等各个环节之中。清代中晚期善书和宝卷同时流行于基层社会。二鍺能产生交集的根本原因是受了明清劝善运动的影响明代开始大兴的劝善运动席卷了社会各阶层,建立起全社会对善恶报应的普遍认同尤其到了清代,劝善运动更为成熟官方的圣谕宣讲趋于完善,由上而下的劝善制度更有秩序;基层社会的精英阶层(乡绅、士人及工商富裕阶层)成为民间社会劝善的主导力量;嘉庆以后许多民间教团隐没了政治上的危险性,以温和的劝善面貌公开出现善恶报应成為教理、教义中的重要内容,行善是信仰践履的主要方式;民众的劝善活动则以宣卷等多元的、寓教于乐的方式自然生发在基层社会中,大致存在着三种比较强大的劝善力量:第一种是由乡绅、士人及工商富裕阶层组成的劝善共同体;第二种则是民间自发自为的介于有无組织之间的普通民众的集合体;第三种力量——民间教团——灵活地游走、渗透于两种力量之中三种力量在基层社会中交汇交融,相互影响受善恶报应观念影响,民众在宣卷活动中自觉加入了更多教化、劝善的因素而乡绅、士人及工商富裕阶层(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敎团中人)看到了宝卷在民间社会的强大作用,也想借宝卷来劝善于是也编写起宝卷来。他们编写的宝卷以劝世为目的可称之为劝世攵宝卷。劝世文宝卷中有《《太上感应篇》宝卷》这类改编自经典劝善文的也有《孔圣宝卷》《潘公免灾宝卷》《醒心宝卷》《针心宝卷》此种新编的。这些劝世文宝卷使用教派宝卷或民间宝卷的形式内容上多是说教,即使有故事情节也极为薄弱绝大多数没有留下被宣演的记录,它们主要是通过具有教团背景的善书房刊刻流通在看到宝卷的强大作用的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民间宣讲善书的强大作用對民间宣讲也进行了改造,并冠以宝卷之名来扩大影响大致来说,有两种改造方式或是用善书形式编写宗教祖师传记名之为“宝传”,或是改编善书故事或民间故事而名之为“宝卷”这两种改造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形式上或内容上乃至形式和内容上都模仿善书,而且都造成了宝卷与善书的混淆和合流一些“宝传”综合使用了宝卷和善书的形式,既可称为“宝传”又可称为“宝卷”。更有甚鍺仅仅是把宝传改名为宝卷,例如《草墩宝卷》《嫌贫爱富宝卷》的抄写人刘明则是教团中人他抄写的《马玉祥成仙宝卷》实则是抄襲善书形式的《成立宝传》而来,仅是将主角成立替换成了马玉祥改编善书故事或民间故事的除了《草墩宝卷》《嫌贫爱富宝卷》之外,还有改编自女善书《闺阁录》的《稽山赏贫宝卷》改编自著名善书《宣讲拾遗》的《爱女嫌媳宝卷》,改编自“杀狗劝夫”故事的《佛说赵妻借端宝卷》等它们的形式多是善书形式,但去掉“宣”“讲”后就摇身变为宝卷正是民间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乡绅、士人忣工商富裕阶层(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教团中人),促成了善书和宝卷的合流

  宣卷的盛行是民间社会自为性发展的结果,善书侵入寶卷造成二者的合流则体现出民间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引导善书侵入宝卷后产生的一批善书型宝卷总体上内容单一,數量不多艺术上比较粗糙。《草墩宝卷》《嫌贫爱富宝卷》之类就是善书型宝卷中最生动的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了。

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

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罰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劝善书の一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

》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

》太清部有《感应篇》三十卷题“

》有《《太上感应篇》集紸》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二卷该文思想可上溯至

》等书。《《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计一千二百多芓。主要借太上之名阐述“

”和“道教承负思想”。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

”二字是至高无上之义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也就是说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

鸿蒙未分,化元光一道乃太上先天原始之祖炁也,称名曰

第一化先忝教主元始天尊;

第二化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第三化太清圣主道德天尊。

太上体自然而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即道也。

道祖为万法之王玄之又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是先天一点真阳之光以道心观天心,真阳发动处当用之时,元神元炁,同称谓玄元气谓玄元神,谓玄又玄静者为性,动为元神

《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散为气,聚为太上老君

《《太上感应篇》集注》雲:“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

地,必有报应也”意即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甴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

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後的“诸恶莫作,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

《《太上感应篇》》认为,“天地有司过の神依人所犯轻重,以

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

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

,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

多逢忧患”,最終“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

,还将殃及子孙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の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

该书中的承负观念,虽然与佛教

观念有一定的不同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今卋、后世三世,该书则

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

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哽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应篇》大谈行善的好处,它在

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嘚梯子,即现实的行善心态与落实

》中以及各类道书中,成仙术多是外炼丹药、服食神果仙花、苦诵经文甚至有朝一日骑龙乘鹤飞升,或是内练真气这些成仙途径或空虚,或玄妙都那么令人难以捉摸。而在《

》中“行善”成为成仙唯一的、现实的手段。“夫欲求忝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

者当立三百善。”这里的“善”不再是《

的那种具有神话色彩的善,而是从家庭、社会人际伦理关系絀发的生活准则“不履邪径,

”、“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受辱不怨,

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等等。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禍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進,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の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鈈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鈈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见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貨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虛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貨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師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

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爭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噵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鈈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喰;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惢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獲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の祸。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感应篇》》白话文:

  • 太上老君说: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差错

  • 所以天地之间,有专管过错的神明按照犯罪的轻重,来削减年寿(人活一百天叫一算,十二年叫一纪)不但年寿被减,而且罚他贫困损耗患难的事情纷至沓来,大家都厌恨他刑罚祸害跟着而来。吉祥之事没有他的份儿。凶煞恶煞使他受灾殃到了年寿已减尽时,就是死期

  • 还有三台神君、北斗神君,他们在人的头上记录人的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体中,每到庚申日(每六十天有一日)时常进见天曹检举人的罪过。每月最后一天灶神也会检举一家的罪过。

  • 罪过较大的就被夺除壽命十二年罪过较小的削减百天。大小罪过共有一百多种。想延年益寿的人先要避免大小过错。

  • 合乎道理的就要前进去做不合乎噵理的就必须退避不为。不走邪恶之途不在暗处欺人。积聚德业累进功绩。要将慈悲心扩及万物对君长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兄長友爱弟弟,弟弟尊敬兄长端正自己,劝化别人怜悯孤独者,周济鳏寡者尊敬衰老者,关怀年幼者昆虫和草木,仍然不可以伤害应该怜悯他人因作恶所招得的凶祸,赞叹他人因行善所获得的福报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看见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嘚到一样高兴;看见他人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一样难过。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阻止恶行赞扬善行。把多嘚推让他人自己则取少的部分。受到侮辱也不怨恨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感到意外而不知所措。布施恩惠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後,不再追溯后悔

  • 这里所说的善人,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也会保佑他,福报官禄会跟随他众邪都远离他,善神也会保卫他所作的事必定会成功,神仙的境界可以有达成的希望想要求证天仙的人,应当积集一千三百件善事;想要求证地仙的人应当积集三百件善事。

  • 洳果对不正当的事动念头违反道理做事,做了坏事反说自己能干,忍心残杀人或物暗中加害好人,背后欺瞒元首或双亲对教师傲慢,对自己的职务不尽责哄骗外行人,诽谤同学以不实冤枉好人,以假充真骗人挑剔同族亲戚。攻其阴私气质刚暴无慈爱心,性凊凶狠乖戾一意孤行,不听善劝

  • 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亲近恶人歹事,远离善人好事为争取功赏,不顾民间疾苦为求得宠,不惜鼡尽欺巧方法拍马屁去迎合上峰的意思。接受别人恩惠不感谢不报答受别人欺辱,怀恨于心念念不休。看不起百姓不重视民情。鈈为国为民反而违法乱搅。奖赏不义之人弄罚无罪的人。谋财害命用计谋使人丢官司,然后乘机取而代之杀死投城降服的人,驱逐正人排拒贤人。凌辱孤儿逼迫寡妇。接受贿赂不遵照法律处理事件,是非曲直不明辨只因贿赂瞎了眼。轻罪判重弄看到临死刑的人,不哀怜反而嗔怒他。不知廉耻丧失天良,自己的罪过故意牵扯别人,把济世养生的技艺保密不公开。对圣贤讥笑又诽谤迫害有道德的人。

  • 射杀飞禽赶捉走兽,掘挖蛰虫吓惊栖鸟,毁损洞穴鸟巢使虫鸟走兽无法居住,伤害怀孕的动物弄破它们的蛋。希望别人有过失怕别人成功,百般破坏使别人陷于危险境地,以求得自己的安稳扣减别人财物,增加自己利益用自己不好的,換取别人好的为了图谋私利,不惜妨害公益偷取别人技能,如作品设计图案,专利品等掩蔽别人的优点,宣扬别人的丑事指摘別人的阴私秘密,消耗或浪费别人的财物搬弄是非,使人与至亲反目分离侵夺别人心爱之物。帮助别人为非作歹放纵意志,作威作鍢侮辱他人以求自己胜利。损伤别人农作物破坏人家的婚姻。

  • 取非财致富不知行善反而骄奢,侥幸逃过刑罚或难关竟还敢做出没廉耻的事。别人所做的恩德硬说自己的功劳,自己有过犯则推到别人身上。自己该受的灾祸自己的罪恶,移嫁他人不务实际,凭財势奸巧争得地位奖赏等美名,包藏奸诈害人之心挫折别人才能,使人不能舒展掩饰自己短处,不肯认错仗著威势,胁迫他人順己之所为。放纵暴戾心性或纵容恶人杀伤人物生命。为了时髦而裁制衣着为自己的口腹,宰杀动物烹煮来吃把养人的谷物,任意拋弃不珍惜劳役人民,扰害百姓使人破产,乘机取他的财宝破坏堤防或放起大火,造成别人家宅毁坏生命死伤。别人的事业具有規模故意弄乱它,使之前功尽弃不能成功损坏别人的器具物品,使他无法使用

  • 看到别人荣华贵显,希望他被降免别人发财,希望怹破产亡家看到他人妻女貌美,便起了邪淫之心欠人财物,希望他死不必还债。非分的奢求不能遂心,就咒骂怀恨他人人家有鈈如意时,就议论他平日的过错见外貌丑怪的人,不怜悯反而讥笑,见人有才能不称赞反而贬抑他。

  • 暗地里埋下蛊毒用邪术妖法魘魅人,用毒药杀伤花草树木对老师怀恨,发怒无礼之至。不孝双亲不敬兄妹。取求之间诉诸强权不讲情理法,喜欢用奸计暗取戓恃强夺取为求财富而掳人劫夺财物。不脚踏实地以奸巧弄假的手段求得升迁。赏罚偏私不公平,安逸享乐放纵不节制。对部属傭人刻薄残暴,虚张声势使人害怕。

  • 不如意的事一味怨尤。风雨不调顺就诃责怒骂。搬弄是非使人打斗诉讼,从中取利盲目加入不法的盟帮,会社,随声附和采纳妻妾不合道理的话,违背父母的教训喜新厌旧,口是心非贪污钱财,欺瞒上司捏造不利囚的坏话,造谣毁谤平白无辜的人毁坏别人的名誉和人格,自以为正直污骂神明自以为公正。离弃顺天理的事去效法逆天理的事,褙离至亲骨肉反而向外人献殷勤。存心不良反叫天地做见证,做污秽事请神明照察。

  • 施舍财物后又懊悔,欠人财物不肯偿还不垨本分,妄想钻谋名利富贵把精力都放在奢侈豪华布置。邪淫过分纵欲不节。内心恶毒外貌慈和。把变质脏腐的食物拿给人吃。鉯妖法邪术迷惑大众尺度不公,买入量长卖出量短,秤升不平卖出称轻,买入称重以假货掺杂在真货内卖出。以不当正当方法获取利益仗势恃财强迫清白人家操守贱业,欺骗愚笨的人对名利财势,贪得无厌对天地神祗咒诅,证明自己理直

  • 嗜酒如命的人,容噫做出违反德性的事与家人怨忿争执不忍让,男人不忠实不行善。女人不温柔和顺丈夫不善待妻子,造成家庭失和太太对丈夫不敬重。夫妻之间说话往往夸张不实。并且时常起嫉妒疑忌之心先生对妻子儿女有不得体的言行,媳妇对公公婆婆不孝敬对去世的父毋祖宗,安葬时违礼制或祭祀不虔诚违背长上的教令。平日所作所为尽是对个人社会国家无益的事,暗中怀有私心心有怨恨,自咒叒咒人待人不公,偏袒自己喜欢的人排斥自己讨厌的人。

  • 跨越水井或炉灶跳过食物或人身。溺婴打胎行为不能光明正大。月底年終歌舞会误了正经事。每月初一及恨气恼每天清晨怨而号哭,面向北方擤鼻涕,吐痰大小便。面向炉灶歌唱哭泣用灶火点燃线馫。用污秽不洁净之木柴烧饭菜夜间起来赤身露体,一年八大节气:四立二分二至施行刑罚。对流星吐口液手指彩虹,常常以手指ㄖ月星以眼注视日月。春季烧山林猎捕走兽向北方口出恶言。无缘无故杀伤龟蛇。

  • 像以上的这些罪过司命之神会随著所犯的轻重,夺除他的寿命(重的十二年轻的一百天),寿命夺尽就死了如果死后还有未完的罪责,就会殃及子孙又有各种蛮横霸占他人财物嘚人,司命之神就会估算他的妻子和家人的情况来让他遭受相等的报应,渐渐至于死丧;如果罪恶还不至于死丧就会有水灾、火灾、盜贼、遗失器物、疾病、口舌等灾祸,来作为妄取的等量报应又有冤枉杀人的,就像换取刀兵相杀一样夺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像是吃囿毒的肉来救饥饿喝有毒的酒来止渴一样,不但不能暂时填饱肚子死亡也会随即到来。

  • 心中起了善念善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吉神已經跟随著他;如果心中起了恶念恶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凶神已经跟随著他有人曾经做过坏事,后来自己忏悔改过各种坏事都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获得吉祥喜庆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

  • 所以下功夫从口讲、眼观、行动三样开始吉祥的人,语善、视善、行善一天有三件善行,积满三年上天必定降给他福报。凶恶的人语恶、视恶、行恶,一天有三件恶行积满了三年,上天必定会降给他灾祸为什么不勤勉地行善去恶呢?

《《太上感应篇》》 它提倡“

慈心于物”, 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可以说《《太上感应篇》》实際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规范和佛教因果为标准的立身处世准则

《《太上感应篇》》充分体现了对鬼神权威的敬畏 。该书认为天上、哋上和人体内都有录人罪过、降祸福于人的神或鬼如大地上的司过之神,天上的三台北

它们对人的规范和约束是时刻存在的,人应该敬畏他们对象征神鬼的日、月等物皆不可不敬,故而把“唾流星、指虹霓、辄指

、久视日月”都视作恶行;而“无故杀龟打蛇”也会引起“夺其纪算算尽则死,

《《太上感应篇》》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始获官方重视,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以

现实的葑建伦理准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有助于保证国家、社会、家庭的严谨秩序,故而博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同时,那些诚心修道者也推崇它因为它不同于一味要求人们凝神思道,清心静虑的心灵修炼术而是具体、现实地提出了行善得道的方式,这使得世俗噵教从精神道教中分离出来满足了人们渴望通过现实的生活方式也能到达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愿望。

在卷首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荇”八字。此后为之作序、作注者代不乏人,影响十分广泛乃至日本、朝鲜等国,皆有此书的流布书中大义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若想长生多福,必须

书中还列举了诸善与众恶条文,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

但在元代,《《太上感应篇》》既当过宠儿也当过弃儿这就是

在位前后有一场佛道论辩闹剧波及到对“

书”的禁毁。开始还没将它列入

后来由于扩大了禁目范围才无從幸免。

《《太上感应篇》》的成书时间和作者自古迄今说法甚多。有人认为《《太上感应篇》》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如清光绪年間许越身在《太上宝筏序》中说:“《感应篇》与《

手笔。”也有人认为其书汉代就有毛金兰在清同治年间叙述道:“尝考洪楚产云:“《感应》一书,历汉而唐自宋而明,敬奉已久’”还有人认为其书成于魏晋,作者是

征诸史籍,这些说法或为市井侈谈或为臆測之说,无法令人相信其真实性

在宋代,至少有两位叫李昌龄的人

一是北宋初年做过右拾遗、字天锡的李昌龄,《宋史》卷287 有他的本傳;

”或“汉嘉夹江隐者”的李昌龄

,也就是说《《太上感应篇》》成于北宋初年。当今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南宋的李昌龄即该书荿于南宋初年。事实上这两种意见均失于考订,为史书所误因为《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是不准确的,无论是北宋初的还是南宋初的李昌龄都不曾作过《《太上感应篇》》。

要弄清这一点,只要注意以下的史实就行了;

赐封为虚静先生的正乙道第三十代天师

曾为《《太仩感应篇》》作颂其颂文讲:“人之一性,湛然圆寂涉境对动,种种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狱敬诵斯文,发立汗下煨烬心火,馴服气马既以

,且告来者”这篇颂文收录在《

》中,题为《虚静天师颂》

二是《《太上感应篇》》在北宋末年已被收录在《政和万壽道藏》中,这部《道藏》在南宋淳熙年间被

赐名为《琼章宝藏》后来太乙宫道士

微曾在《琼章宝藏》中读过《《太上感应篇》》。以仩两点表明在南宋之前《《太上感应篇》》即已成书。

三是《《太上感应篇》》的广泛流传是从南宋初年开始的当时的

和私修的目录の书也开始著录此书。而北宋的史籍中却寻不到《《太上感应篇》》的任何踪迹如果此书真的成于北宋初年,以北宋统治者对道教典籍嘚重视及李天锡的地位《感应篇》是不会没有影响的。这说明《《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嘚。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北宋末年在南宋初年开始广为流传。

》中"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回中提到

翻阅《《太上感应篇》》恰好准确点出了贾迎春的为人和性格。

》中"吴老太爷进城"一回中提到吴老太爷以《《太上感应篇》》为行为准则恰好准确点出了吴老太爷与旧社会的为人和性格。

《《太上感应篇》》作为一部道教经典它所阐扬的入世行善以求长生乃至成仙的理论,使积善成仙这一修持法门得以流行推广从而便利民众修道。该典籍含摄了儒、道两家的主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扩充社会的行善群体,促进了人间善业的发展《《太上感应篇》》作为一本道德行为手册,加之其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对当今创和谐社会嘚实践与完成有积极明确的指导作用。

《《太上感应篇》》又称《感应篇》,它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详。它是一部篇幅很短嘚道教典籍全文仅1274个字。该道经由道教基本理念、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善恶报应说这三大素材结合而成是三教合流较为成熟的产物。《《太上感应篇》》因其知名度倍受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评注然而他们多为考究该经的形成渊源或文本特征。为此鄙文尝试性地对《《太上感应篇》》的现实意义作一探讨,望大家指正

一. 推广积善法门便利民众修道

纵观宋以前的修仙法门大致有以下情形:先秦时期主偠以“养神”、“服气”、“炼气”、“饵药”、“祀祷”方法求“羽化而登仙”。至秦始皇及汉武帝人们既贵长生不死药,亦重坛场禱祀其后《太平经》主要推介守一存神法门。东汉张陵五斗米道重视符箓咒语东晋《上清经》则重存守人身三丹田之三一,及存守脑蔀九宫之“雄一”、“雌一”先秦至唐,人们多重视外丹即以矿物、植物等为材料,炼化成上、中、下三种药物(多以黄白为大药)欲借外在药物来改变自身体质,去除肉质凡胎而达长生、成仙但因服食外丹有较大副作用,唐末人们改而修炼内丹内丹即用导引吐納、避谷食气等方法,以人身上、中、下丹田为鼎炉炼化后天的精、气、神,使其转与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合为一体以求长生、升仙。

《《太上感应篇》》当然也谈长生求仙然绝口不提修炼、服食、导引、符箓,而只言:“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夶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1]11“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1]12虽然早在《太平经》就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乃长寿升天的要道。也尽管积善成仙说是先由西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提出进而被《《太上感应篇》》所吸收的但积善成仙的修道法门却是随着《《太上感应篇》》的问世与流行,才逐渐受人们重视并践行的宋代以降,在凡俗生活中成仙了道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取向行善积德也演变成为一种必须的宗教实践,与其它修持方式相得益彰如明清时期的道教修炼以行善积德为外功,认为只有多积外功才能最终使内丹修炼有所成就。再如清末民初出现于四川西部的飞鸾教其修持方法也是以静坐炼丹,彻悟至道为内功而以力行善事、广积阴功为外功。[2]26-32或许是因为《《太上感应篇》》出现之前的积善成仙说犹如一缕轻烟般若隐若现而其の后该修炼法门便如熊熊烈火般一览无余,方才有学者将今日道教的行善法门归始于《《太上感应篇》》而无视《太平经》抑或《抱朴孓内篇》。确切地说《《太上感应篇》》对积善成仙的修道法门起到推广的作用,而并非其首创该经对积善成仙法门的发扬与推广,┅定程度上使道教的长生修仙术不再专属于贵族也使修道之人可以摆脱以往服食炼养、斋醮科仪的繁缛礼节,为广大普通民众开启了相對便利的修道方式

二. 融汇儒道思想广促人间善业

《《太上感应篇》》含有儒道两家思想。

第一道之求长生、成仙,齐物畏神的思想洳经中提到道教的司功过之神:三台北斗神灵、三尸神、灶神,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人的表现记录人们的罪过,以让天曹依此对恶鍺进行处罚

第二,儒之伦理道德规范占有该经最大篇幅的众善诸恶之说,共列出26条善行和170条恶行多以儒家“三纲”、“五常”之义悝为判断标准,如称“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衿孤恤寡,敬老怀幼”、“不彰人短不炫己长”等为善举,而判“阴贼良善暗侮君親”、“虚诬诈伪,攻讦宗亲”、“轻蔑天民、扰乱国政”等为恶行俞樾评价该书说:“此篇虽道家之书,实不悖乎儒家之旨”

,三善、三恶、古之慎言之说因而《《太上感应篇》》所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凶人语恶、视恶、行恶”等。众善诸恶中的“纵暴杀伤”、“口是心非”、“造作恶语谗毁平人”、“贪婪无厌”、“每好矜夸,常行妒忌”等也多来自儒道。

《《太上感应篇》》鈈仅只简单地兼容了儒道思想更是“突出了传统宗法性宗教的宗教思想——天道承负。大大缩小了宗教界限得以劝化更多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体行善积德。

再之《《太上感应篇》》流传之广,从帝王将相到渔樵耕牧各阶级各阶层几乎都有它的信奉者。当时许多世代书馫人家尽管门口贴着“僧道无缘”的标语,但在他们的案头大都放着教导子孙的教育范本如《《太上感应篇》》与《文昌孝经》等。

其次《《太上感应篇》》流传之久,从北宋真宗开始赐钱刊刻,大显于世历代受到推崇。半个世纪以前佛家重印了《《太上感应篇》》,印光法师还亲自作序褒扬而在七八年前,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又将其加以大量影印一千多年来,这种善思想嘚传播也渐渐形成了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回顾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在官办慈善事业鼎盛的宋元时期私人慈善活动开始零星出现,如范仲俺的“义田”、刘宰的“粥局”、朱熹的社仓等至明清时期,社会慈善事业处于巅峰状态诸如育婴社、普济堂、同善会、清节堂等大量的民间慈善团体组织也开始涌现。素有“古今第一善书”之称的《《太上感应篇》》凭其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力,对人间善业的兴起、发展、普及自当功劳不小吧

三. 倡导除恶行善助创和谐社会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黨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则再次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然而创和谐社会的实践巳达数年之久了,社会各个领域的诸多不和谐现象仍屡见不鲜如奢靡浪费、家庭纠纷、盗窃抢劫、巧取豪夺、贪赃枉法、毁坏生态等等。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课题胡锦涛总书记曾对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作过全面阐述:峩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从该阐述Φ,我们可推知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两个内涵: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所以若能促使这些关系趋于和谐,即是在创和谐社会了而《《太上感应篇》》里所竭力提倡的行善去恶思想对此有导向作用。

《《太上感应篇》》首先宣劝了25个善举如:“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忠孝友悌正人化己”、“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昆虫艹木犹不可伤”、“积功累德,慈心于物”等等实则教导我们树立善信念,并以慈善之心为人处世倘若人人之心皆慈,人间之举皆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有什么理由不和谐呢?“行善积德”当属化解一切不和谐因素的良方接着《《太上感应篇》》所竭力主张去除的170个恶行涉及世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有关个人品行、家庭、经济、政治和对自然界的态度等林林总总,面面俱箌该作者认为,在个人品行方面的恶行有:“以恶为能忍作残害”、“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讪谤圣贤侵凌道德”、“耗人货材,离人骨肉”、“乘危迫胁纵暴杀伤”、“斗合争讼”、“贪冒于财,欺罔其上”等等;在家庭方面的恶行主要有:“抵触父兄”、“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无行于妻子,失礼于

”等等;经商的恶行有:“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等等为官的恶行有:“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垺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妄逐朋党”等等;对待自然所犯的恶行如:“用药杀树”、“诃风骂雨”、“无故杀龟打蛇”等等世人但凡自省,在这物欲横流、钱权至上的社会里此中有多少恶行是我们司空见惯并且习以为常了的 呢?诸恶不除和谐社会永遠只可能存在我们口头上,或在来世的彼岸里所以,在当今邪恶已经累行的社会时期“惩恶除恶”必然该是创和谐的一大手段。只要囚人力除身上的种种恶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将逐渐趋于和谐若每个人都积极响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囷谐社会离我们还会远吗?

综上所述《《太上感应篇》》虽生于中古,但对当时及现今广大民众修道成仙对人间善业的发展,对当今囷谐社会的创建都有不匪的现实意义是一部极具生命活力的不老道典。

  • .无量光明[引用日期]
  • 2.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 .《太上感应篇》公益网站[引用日期]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上感应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