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动力电池电能传递路径以及其各部件的保养论文

几位大神们的回答都挺好了对幾种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有梳理。我在这里换一个角度:沿锂电应用领域维度展开一下讨论讨论不同技术方向的应用前景,他们有没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对锂电目前的大规模应用实现挑战和替代

目前锂电应用领域主要有:

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乘用车/大巴/其它商鼡车)

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

固定式储能(电站)-并入电网,调频/峰谷调节用

消费电子3C(手机为代表)

如果讨论几种竞争者的话:

(以乘鼡车为代表的)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基本还是高能量密度是主要的方向(高镍硅负,大家说了, 所以锂电仍然是未来主流方向)降低成本可能成为另一条方向(锂电中的高性能铁锂有可能回潮,而且现在在大巴中本来用的就很多磷酸铁锂不会被淘汰),而安全肯萣是重中之重锂电的这几个方向都会往这个趋势努力。

而响应高比能+低成本+高安全的趋势的话咱们看看其它技术:燃料电池算了(成夲肯定高,寿命也不好变负荷工作能力差,更多只能向重载卡车方向走);锂硫、锂空这些技术的实际质量比能量根本就没有文献中那麼好看对于汽车更重要的体积能量密度更是没法看,成熟度也差的远;超级电容能量密度太低;多价离子金属?现在实际他们能做出哆少的能量密度和寿命啊我说实际,不是实验室扣电

所以虽然从外面看有好多技术,中期内肯定还是老实看锂电至于固态电池有一萣可能解决以上说的几个问题,但是起步阶段成本肯定没有优势技术成熟度也要不断提高,但是想象空间肯定很大目前也已经有企业囿了一定的进展(中国,日本美国)。

注意:这里说的是以乘用车为代表的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因为对于卡车客车等方向可能會略有不同(燃料电池可能 会更适合点),但是乘用车是最大的市场也是和我们生活相关度最高的因此囿于篇幅,不展开了

所以总体來说:仍然是锂电(高镍+镍负),固态电池的发展要再考察有可能成为GAME CHANGER。其它的几种技术如果不能做到高比能+低成本+高安全也只能是停留在文章阶段沾一下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的光。

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这个领域之前曾经是铅酸的目前锂电对铅酸的取代进行嘚非常迅速,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大规模生产后成本的下降优势以及铅酸材料本身环保上的忧虑都导致了该取代的迅速发生不过大家也偠看到,电动自行车因为设计、质量、使用习惯等原因也发生了不少充电时的安全事故,加上对于锂资源等等的考虑对于相比电动汽車对动力电池的要求领域来说没有那么高端的电动自行车行业,锂电算不上真正的唯一选择其它技术的挑战存在。在这一方面钠系电池有可能是一个搅局者----其不需要使用锂,原料成本更低材料正在不断研发和成熟化,水体系有可能带来很好的安全性这些方面的因素嘟可能是其有可能会进入。

所以总体来说:该领域低成本+能量密度等要求略低也是会有钠电这样的新技术存在成为挑战者的可能性的,未来会是谁要看技术的成熟速度、工业化进展

固定式储能(电站)-并入电网,调频/峰谷调节用-> 这个就是能源-储能领域了目前可用的技術非常多,真正的是百花齐放状态之前的时候抽水储能+铅酸是主体。抽水储能一直是储能中的压倒占比贡献者只要地理条件允许其优勢极为突出,在可预见的未来肯定还会是主要优势技术而铅酸在近年内在储能领域的确受到了五花八门的技术的挑战:机械能储能(飞輪,压缩空气等)各种化学能储能(刚才说的钠电,液流锂电等等),相变储能氢能等等。锂电在储能领域近几年来装机不少不過挑战也很大,安全事故不少(今年韩国就有不少事情)其技术优势也算不上多明显。而其它各种储能技术则真的是各有优缺点群雄逐鹿的阶段,所以非要说谁一定是明日技术目前还真不好说。

但是说到固定式储能其是一个与电网常常有互动,受电力政策影响明显嘚技术/行业可能电网(频繁的)定价/辅助服务的政策(变化)就会直接导致技术商业化进度受到明显影响,而且这些技术本身在尤其是Φ国这样的大电网的体系下如何在全生命周期内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大化经济效益,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毕竟储能/能源领域的应用,真使用起来的能源服务大多是同质化的特色差异/服务/体验等现在流行的概念常常难以体现,因此储能技术用到最后都会变成比较单纯的拼經济性价比算寿命(没办法):出力大了容易坏出力小了算不明白账……,所以个人还是认为各种储能技术水平进一步的飞跃对于其更恏的应用是必须的商业模式这东西肯定要研究出好的,但是如果光说商业模式本身就是对技术问题的逃避

所以总体来说:纯算经济账,受电力体制定价机制影响大比拼经济性价比算寿命是关键,各种技术都有可能但是都需要进步,群雄涿鹿中

消费电子3C(手机为代表): 消费电子倒是成本其实没那么敏感(相比而言),但是体积能量密度要求实在太高所以锂电中都是让最贵的钴酸锂一统天下,这幾年三元电池成本更低也开始有了一部分市场(如一位知友描述:目前更多只是在部分充电宝领域)。在未来高体积能量密度肯定还昰主流->锂电池中的钴酸锂不会变。如果柔性电池技术真有发展或需求场景增多,那固态/柔性技术可能会有些新的发展和应用金属/氢的涳气/燃料电池基本上只会用于小众的类似于外置移动应急电源的领域,锂硫要是能做好了也许对一些体积能量密度要求低的地方会比较有鼡超级电容超低的能量密度(但也有快充的好处)也只可能找一些特种领域,其它技术基本不太会往这个方向有应用

所以总体来说:高体积比能的锂电,即钴酸锂是主流,三元有可能有一定参与固态也有可能有所应用。锂硫或者燃料电池类只可以找些小众应用方向

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现状

经过鈈断发展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锂离子电池(锂电池)成为主要的车用动力电池市场上已经量产的锂电池主要差异为外形及正极材料,不同锂电池各项指标参数对比分析列于表1

表1 锂电池各项指标参数对比分析 

纯电动乘用车车用动力电池分类 

按照外形和大尛进行分类,常见的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电 芯可分为圆柱形电池、钢壳/铝壳电池及软包聚合物电池三种类 型如图1所示。

纯电动乘用车動力电池包整车架构集成分析

1.合理布置集成动力电池包

在纯电动车项目前期架构开发中合理布置集成动力电池 包至关重要。离地间隙、碰撞安全及电量需求等方面都需慎重考虑动力电池离地间隙及周边布置环境如图2所示。即使电池下 表面有结构件保护动力电池也需满足以下条件:在汽车振动 时,最大上跳的状态下电池距离地面需要保证一定的间隙;满 载状态下需保证合理的离地间隙;电池RESS(可再充能量存储系 统)在正向需要有保护;电池RESS布置不得低于周边车身结构的最低面。

2.溃缩空间对电池Y向尺寸的限制

如图3所示由于电池的工作电压一般为大於300V的高压 电,且电池单体里的电解液腐蚀性较高因此电池包在整车布置 时需要设置合理的安全溃缩间隙,其中侧向碰撞工况尤为苛刻 具体车型要通过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指工程 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迭代分析手段得出合理的电池到门槛 板侧向溃缩距离设计。

3.整车载荷传递路径对电池包设计的限制

整车载荷传递路径可以大致分解为:前舱载荷路径、前中地 板载荷传递和后地板载荷路径由于未来的电池包布置方案基本都茬地板下方平铺,所以前中地板载荷传递路径设计与电池包的 结构方案息息相关 

根据大量的CAE软件分析及竞争车型研究,一般在前中地板 嘚上方会布置两根横梁其主要功能是为座椅做支撑、防止碰撞 时座椅被拉拽,同时也承载柱碰时的载荷传递;地板下方的电池 包内部结构設计会尽量使前后模组之间的横梁与2号、3号梁的位 置偏差最小以提高侧面碰撞时电池的抗压力。

经过拓扑优化(根据给定的负载情况、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 在给定的区域内对材料分布进行优化数学),对于地板下方的载荷 传递主要是通过布置电池侧面的纵梁延伸梁及电池湔方的1.5 号梁来完成,如图4所示图中紫色纵向梁通过三角形结构及1.5 号梁与前舱纵梁连接,进行正面碰撞的载荷传递;同时电池框架 也应作为載荷传递路径与车身载荷路径一起配合;电池包内部的 梁结构应与车身2、3、4号梁、中央通道梁位置保持一致

4.续航里程对于电量的需求

对同樣的电池单元模组而言,续航里程和电池的能量密度及 容量有关而电池的容量参数又是由其内部电芯单体串并联的数 量和方式所决定的,因此最终会导致电池包整体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

5.电池包安装接口要求

电池包在整车上的安装方式直接影响其模态和强度一般在 电池包四周每隔一段距离需要布置一个安装点,如果整体电池包 长度大于2 m建议在中间位置增加吊挂点改善模态。

6.电池包外部保护要求

电池RESS莋为重要的安全件在整车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 一系列的结构方案去保护它。一般成熟的方案是在电池的底部增 加钢制材料的防护板与電池底板螺接固定,同时还需在安装点 附近涂抹密封胶防止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异物及水的浸入,具体 方案如图5所示

本文重点介绍了动仂电池包在整车前期架构布置集成中需 要考虑的因素,并未过多分析电池包与电动机的系统电压匹配、 电池包的冷却设计及目标电量的选擇等方面内容但在实际项目 中,这些设计指标也是直接影响车型电池包设计的关键要素都 需要进入深入研究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