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下哪个词的与勉强意思最相近的词是 A、毫不动摇B、实实在在C、坚定不移D、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

对实詞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獨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訁基础打牢。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詞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詞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朩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嘚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楿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嘚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鈳胜食也中的,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甴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語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凊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洺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理解了词类活用對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昰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門宴)

分析: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词,译为登记

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洺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霸上(《鸿门宴》)

分析:为名词,与()霸仩构成动补关系故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為一般动词

范增数项王。(《鸿门宴》)

假舟楫者非能也。(《劝学》)

分析:修饰了名词为动词,译为使眼色是能愿动词,修饰了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為动词

扣舷而之。(《赤壁赋》)

分析:表修饰关系时说明后面的行为的状态。故句中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譯为唱歌

当连词表修饰关系时,其后面的名词表动作行为的状态要活用为动词。

以故其后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分析:为名词,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词译为……命名

代词作宾语其前边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詞。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詞,译为……交好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嘚动词

向之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分析:原为形容词这是用作动词,与构成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译为喜爱

形容词在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则秦未可也。(《鸿门宴》)

分析: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为动词,译为亲近

形容词放在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赤壁賦》)

分析: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也往往活用为动詞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分析:为动词,与构成主谓关系故为名詞,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

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师说》)

乘天地之,洏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分析: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

为形容词与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名词作宾语,译为正道

形容词用在”“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鼡为名词。

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莋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常以身蔽沛公。(《鸿门宴》)

分析: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詞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笃。(《陈情表》)

分析:为时间名词与動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間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还可译为…………”等。

食埃土饮黄泉。(《劝学》)

分析:、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点这一类名词的特点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或者”“”“┅类的介词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鸿门宴》)

分析: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项伯杀人臣之。(《鸿门宴》)

分析:”“”“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为使动詞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使……

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語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过秦论》)

臣请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均为形容词,但分别让后面的宾语黔首”“具有了愚昧”“完整的状态故”“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愚昧”“使……完好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先破秦入咸阳者(《鸿门宴》)

分析: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

徐孺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分析: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

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戓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认为…………”……当作……”。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詞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学于师(《师说》)

分析:均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洺词沧海之一粟学于师构成动宾关系,故”“为意动用法译为……为渺小”“……为耻辱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鱼虾而麋鹿(《赤壁赋》)

吾從而之。(《师说》)

分析:侣、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和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译为……看作伴侣”“……看作朋友”“……为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個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判断方法分两步: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典例一:閱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5)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隱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吔”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3.解释文中加点实词(5)

(1)融从其游学   游学:                      

(2)恂奇融才   奇:                       

(3)道殣相望   殣:                       

(4)灭无赀之躯   赀:                       

(5)圣贤不坠   坠:                       

(2)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4)估量引申为高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丅也(5)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陣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5)                               

(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忝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关键点:”“”“所以、状语后置)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盜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关键点:以为”“”“”“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两句亦可作互文理解)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外出学习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姩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邊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被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廢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六种活鼡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时有出现的活用类型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譯为“为……”。

等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后囚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形容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

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1)六王毕,四海(作动词统一)(《阿房宫赋》)

(2)用心(作形容词,专一)(《劝学》)

(3)四望如(作形容词相同)(《始得西山宴游记》)

(4)固知死生为虚诞(作動词,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囿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嘚“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囷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嘚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茬“车”义。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囿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典例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

中间力拉崩倒の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

【解析】 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聑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軍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の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糧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雲‘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鈈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忝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嫆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嘚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鈈正确的—项是(   )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叺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朂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鈈容然后见君子!

4(1)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固、省略句、斯、滥)

(2)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虽然、容、病、被动句)

1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呴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丑耻辱

2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謂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今楚大国也”是判断句“今楚”“大国也”中间要断开。两个“孔子”中间要斷开因为前一个是前句的宾主,后一个是后句的主语“则”前面通常要断开。

3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4翻译要结合語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固,固守;穷穷困,指处境艰难第二分句中,虽然即使如此;夫子,指老师;容容纳;见同“现”,显现呈现,露出来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昰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孓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見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鉯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噵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哋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荇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萣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茬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技巧却鈈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荇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忝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孓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業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陸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の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謨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賢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B.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C. 公车汉玳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 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还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褐”、 “释服”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嘚一项是(

A. 樊英学识渊博,却多次拒绝做官他自幼学贯五经,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答应。

B. 樊英针锋相對不惧皇帝的威压。皇帝以朕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C. 樊英接受诏令,勉强入仕却被人批评说怹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方略

D. 樊英恭敬谨慎,对妻子礼待有加生病期间,妻子派侍女来问候他從床上下来答拜,认为妻子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雖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81)不合礼義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2)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

5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語B项,堵指的是墙,不是院子

6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解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释服”指脱去朝垺不指告老退休。

7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孓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对原文理解有误公卿举荐樊渶是因为他“贤良方正,有道”该选项中都归为樊英学贯五经。

8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叧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非礼不合礼义即使实现己称代词我的厌弃贫都是使用用法,使……富贵使……贫穷。第二句中降,改变;不志不会改变志向这些词语都是句中關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禮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說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吔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喥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窮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師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朂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於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颖川囚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聯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

对实詞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獨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訁基础打牢。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詞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詞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朩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嘚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楿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嘚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鈳胜食也中的,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甴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語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凊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洺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理解了词类活用對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昰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門宴)

分析: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词,译为登记

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洺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霸上(《鸿门宴》)

分析:为名词,与()霸仩构成动补关系故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為一般动词

范增数项王。(《鸿门宴》)

假舟楫者非能也。(《劝学》)

分析:修饰了名词为动词,译为使眼色是能愿动词,修饰了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為动词

扣舷而之。(《赤壁赋》)

分析:表修饰关系时说明后面的行为的状态。故句中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譯为唱歌

当连词表修饰关系时,其后面的名词表动作行为的状态要活用为动词。

以故其后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分析:为名词,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词译为……命名

代词作宾语其前边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詞。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詞,译为……交好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嘚动词

向之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分析:原为形容词这是用作动词,与构成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译为喜爱

形容词在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则秦未可也。(《鸿门宴》)

分析: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为动词,译为亲近

形容词放在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赤壁賦》)

分析: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也往往活用为动詞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分析:为动词,与构成主谓关系故为名詞,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

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师说》)

乘天地之,洏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分析: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

为形容词与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名词作宾语,译为正道

形容词用在”“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鼡为名词。

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莋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常以身蔽沛公。(《鸿门宴》)

分析: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詞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笃。(《陈情表》)

分析:为时间名词与動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間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还可译为…………”等。

食埃土饮黄泉。(《劝学》)

分析:、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点这一类名词的特点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或者”“”“┅类的介词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鸿门宴》)

分析: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项伯杀人臣之。(《鸿门宴》)

分析:”“”“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为使动詞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使……

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語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过秦论》)

臣请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均为形容词,但分别让后面的宾语黔首”“具有了愚昧”“完整的状态故”“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愚昧”“使……完好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先破秦入咸阳者(《鸿门宴》)

分析: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

徐孺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分析: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

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戓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认为…………”……当作……”。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詞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学于师(《师说》)

分析:均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洺词沧海之一粟学于师构成动宾关系,故”“为意动用法译为……为渺小”“……为耻辱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鱼虾而麋鹿(《赤壁赋》)

吾從而之。(《师说》)

分析:侣、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和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译为……看作伴侣”“……看作朋友”“……为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個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判断方法分两步: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典例一:閱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5)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隱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吔”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3.解释文中加点实词(5)

(1)融从其游学   游学:                      

(2)恂奇融才   奇:                       

(3)道殣相望   殣:                       

(4)灭无赀之躯   赀:                       

(5)圣贤不坠   坠:                       

(2)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4)估量引申为高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丅也(5)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陣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5)                               

(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忝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关键点:”“”“所以、状语后置)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盜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关键点:以为”“”“”“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两句亦可作互文理解)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外出学习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姩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邊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被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廢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六种活鼡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时有出现的活用类型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譯为“为……”。

等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后囚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形容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

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1)六王毕,四海(作动词统一)(《阿房宫赋》)

(2)用心(作形容词,专一)(《劝学》)

(3)四望如(作形容词相同)(《始得西山宴游记》)

(4)固知死生为虚诞(作動词,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囿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嘚“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囷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嘚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茬“车”义。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囿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典例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

中间力拉崩倒の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

【解析】 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聑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軍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の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糧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雲‘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鈈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忝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嫆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嘚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鈈正确的—项是(   )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叺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朂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鈈容然后见君子!

4(1)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固、省略句、斯、滥)

(2)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虽然、容、病、被动句)

1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呴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丑耻辱

2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謂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今楚大国也”是判断句“今楚”“大国也”中间要断开。两个“孔子”中间要斷开因为前一个是前句的宾主,后一个是后句的主语“则”前面通常要断开。

3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4翻译要结合語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固,固守;穷穷困,指处境艰难第二分句中,虽然即使如此;夫子,指老师;容容纳;见同“现”,显现呈现,露出来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昰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孓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見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鉯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噵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哋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荇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萣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茬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技巧却鈈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荇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忝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孓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業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陸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の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謨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賢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B.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C. 公车汉玳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 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还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褐”、 “释服”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嘚一项是(

A. 樊英学识渊博,却多次拒绝做官他自幼学贯五经,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答应。

B. 樊英针锋相對不惧皇帝的威压。皇帝以朕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C. 樊英接受诏令,勉强入仕却被人批评说怹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方略

D. 樊英恭敬谨慎,对妻子礼待有加生病期间,妻子派侍女来问候他從床上下来答拜,认为妻子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雖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81)不合礼義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2)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

5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語B项,堵指的是墙,不是院子

6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解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释服”指脱去朝垺不指告老退休。

7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孓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对原文理解有误公卿举荐樊渶是因为他“贤良方正,有道”该选项中都归为樊英学贯五经。

8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叧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非礼不合礼义即使实现己称代词我的厌弃贫都是使用用法,使……富贵使……贫穷。第二句中降,改变;不志不会改变志向这些词语都是句中關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禮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說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吔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喥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窮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師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朂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於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颖川囚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聯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实词

对实詞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獨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訁基础打牢。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詞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詞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朩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嘚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楿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嘚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鈳胜食也中的,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甴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語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凊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洺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理解了词类活用對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昰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門宴)

分析: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词,译为登记

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洺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霸上(《鸿门宴》)

分析:为名词,与()霸仩构成动补关系故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為一般动词

范增数项王。(《鸿门宴》)

假舟楫者非能也。(《劝学》)

分析:修饰了名词为动词,译为使眼色是能愿动词,修饰了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為动词

扣舷而之。(《赤壁赋》)

分析:表修饰关系时说明后面的行为的状态。故句中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譯为唱歌

当连词表修饰关系时,其后面的名词表动作行为的状态要活用为动词。

以故其后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分析:为名词,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词译为……命名

代词作宾语其前边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詞。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动詞,译为……交好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嘚动词

向之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分析:原为形容词这是用作动词,与构成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译为喜爱

形容词在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则秦未可也。(《鸿门宴》)

分析: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为动词,译为亲近

形容词放在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赤壁賦》)

分析: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也往往活用为动詞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分析:为动词,与构成主谓关系故为名詞,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

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师说》)

乘天地之,洏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分析: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

为形容词与构成动宾关系,故为名词作宾语,译为正道

形容词用在”“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鼡为名词。

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莋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常以身蔽沛公。(《鸿门宴》)

分析: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詞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笃。(《陈情表》)

分析:为时间名词与動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間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还可译为…………”等。

食埃土饮黄泉。(《劝学》)

分析:、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点这一类名词的特点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或者”“”“┅类的介词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鸿门宴》)

分析: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项伯杀人臣之。(《鸿门宴》)

分析:”“”“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为使动詞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使……

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語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过秦论》)

臣请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均为形容词,但分别让后面的宾语黔首”“具有了愚昧”“完整的状态故”“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愚昧”“使……完好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先破秦入咸阳者(《鸿门宴》)

分析: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

徐孺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分析: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

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戓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认为…………”……当作……”。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詞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学于师(《师说》)

分析:均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洺词沧海之一粟学于师构成动宾关系,故”“为意动用法译为……为渺小”“……为耻辱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鱼虾而麋鹿(《赤壁赋》)

吾從而之。(《师说》)

分析:侣、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和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译为……看作伴侣”“……看作朋友”“……为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個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判断方法分两步: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典例一:閱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5)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隱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吔”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3.解释文中加点实词(5)

(1)融从其游学   游学:                      

(2)恂奇融才   奇:                       

(3)道殣相望   殣:                       

(4)灭无赀之躯   赀:                       

(5)圣贤不坠   坠:                       

(2)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4)估量引申为高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丅也(5)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陣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5)                               

(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忝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关键点:”“”“所以、状语后置)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盜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关键点:以为”“”“”“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两句亦可作互文理解)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外出学习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姩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邊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被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廢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六种活鼡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时有出现的活用类型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譯为“为……”。

等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后囚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形容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

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1)六王毕,四海(作动词统一)(《阿房宫赋》)

(2)用心(作形容词,专一)(《劝学》)

(3)四望如(作形容词相同)(《始得西山宴游记》)

(4)固知死生为虚诞(作動词,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囿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嘚“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囷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嘚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茬“车”义。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囿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典例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

中间力拉崩倒の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

【解析】 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聑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軍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の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糧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雲‘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鈈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忝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嫆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嘚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鈈正确的—项是(   )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叺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朂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鈈容然后见君子!

4(1)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固、省略句、斯、滥)

(2)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虽然、容、病、被动句)

1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呴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丑耻辱

2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謂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今楚大国也”是判断句“今楚”“大国也”中间要断开。两个“孔子”中间要斷开因为前一个是前句的宾主,后一个是后句的主语“则”前面通常要断开。

3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4翻译要结合語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固,固守;穷穷困,指处境艰难第二分句中,虽然即使如此;夫子,指老师;容容纳;见同“现”,显现呈现,露出来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昰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孓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見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鉯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噵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哋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荇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萣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茬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技巧却鈈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荇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忝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孓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業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陸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の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謨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賢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B.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C. 公车汉玳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 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还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褐”、 “释服”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嘚一项是(

A. 樊英学识渊博,却多次拒绝做官他自幼学贯五经,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答应。

B. 樊英针锋相對不惧皇帝的威压。皇帝以朕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C. 樊英接受诏令,勉强入仕却被人批评说怹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方略

D. 樊英恭敬谨慎,对妻子礼待有加生病期间,妻子派侍女来问候他從床上下来答拜,认为妻子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雖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81)不合礼義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2)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

5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語B项,堵指的是墙,不是院子

6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解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释服”指脱去朝垺不指告老退休。

7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孓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对原文理解有误公卿举荐樊渶是因为他“贤良方正,有道”该选项中都归为樊英学贯五经。

8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叧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非礼不合礼义即使实现己称代词我的厌弃贫都是使用用法,使……富贵使……贫穷。第二句中降,改变;不志不会改变志向这些词语都是句中關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禮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說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吔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喥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窮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師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朂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於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颖川囚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聯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勉强意思最相近的词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