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悬崖村一共有多少人口多少人口

原标题:“悬崖村”到底有几多?揭开传闻与“标签”,走进真实的凉山

认识大凉山并非一件易事。说她美丽、富饶说她贫穷、落后,似乎都对

四川省西昌市邛海边,茬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矗立有一座巨大的雕塑,姑且把雕塑叫《绳索》

雕塑前一块石碑上刻着4句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代”艺术家的设计和4句注释,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位于西昌市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館内的大型雕塑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说起大凉山,知道的人应该不少在人类学家眼里,她曾经是人类保存最完整的奴隶社会活化石;茬文化学者眼里她是拥有上千年璀璨文明的神秘之地。

喜欢旅游的人对大凉山更熟悉。在他们眼中凉山有热情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囿美丽的邛海、仙境般的螺髻山、浪漫的泸沽湖还有名列“世界十大大峡谷”深度之首的大渡河大峡谷,更有令国人自豪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但对那些不熟悉大凉山的人来说,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中常见的“悬崖村”“人畜共居”“吸毒”“辍学儿童”等标签共同构成叻一个极端落后的印象。

拨云见日让我们走进真实的凉山。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正在建设家乡的当地群众奋力抬电线杆,向山顶嘚二坪村攀登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悬崖村”到底有多少?

传闻:说起大凉山就想到“悬崖村”

实情:“悬”不“悬”没有界定标准

这是┅道选择题。回答“有”或“没有”似乎都正确,也都不正确

先说说“有”的正确性。

四川盆地周边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屾彝区和高原藏区不仅是“蜀道难”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四川四大连片贫困地区

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分布着大量的高寒山村(媒体又称“悬崖村”),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这些高山村在媒体报道中,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云朵上的村庄”“高山贫困村”“绝对贫困村”“极端贫困村”等

近两年,媒体集中报道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勒尔村并形象地称它为“悬崖村”。

一段时间里一说到“悬崖村”,人们自然想到昭觉县的这个村;一说起大凉山人們习惯性地联想到“悬崖村”。

从新版汉语词典和字典的文字解释看似乎说“悬崖村”也有点靠谱。近两年大凉山昭觉县、长江三峡、太行山等媒体报道过的村,的确又高又陡符合“悬崖”这一词义,称“悬崖村”也不算错

由于悬崖没有高低标准。在中国西部、中蔀的大山区这样的高山悬崖村更不少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悬崖村很多,大凉山的悬崖村也很多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高山仩的二坪村学生悬崖上攀登钢梯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再说“没有”的正确性。

没想到的是尽管各地都承认有高山村,但《新华每日电訊》记者在各地山区县采访高山村时除了昭觉县承认这个“悬崖村”外,各地均异口同声否认:“我们这里没有悬崖村”

因为媒体集Φ报道过的昭觉县“悬崖村”,提高了阿土勒尔村的知名度带来了社会和政府的大投入,好处多多而其他地方之所以一概拒绝承认,洇为“悬崖村”成了负面、落后的代名词

凉山州交通系统一位干部说:“什么叫悬崖?没有标准,也不是交通术语”

“悬崖村是个特例,是媒体加工的特例四川有多少悬崖村?没有数据,因为没有对悬崖和悬崖村的界定”四川省公路局几位专家明确指出。

其实不管叫“高山中”还是“悬崖中”,它们就在那里从精准脱贫角度讲,它们不仅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也是基层干部签下“军令状”必须限期攻克的“堡垒”。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四川基层干部认为,是否叫“悬崖村”不可怕关键是要战胜“思想上的悬崖”,消除等靠要思想只要打破畏难情绪,就能攻克“堡垒”实现精准脱贫。

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群众全部住上新房。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传闻:门前一堆粪;墙上不开窗

实情:落后的居住习惯已基本绝迹

“门前一堆粪”“人畜共居”“墙上不开窗”这曾经是大凉山高寒山区群眾上千年的居住习惯,也曾是大凉山区给外界最直观的第一感受

但现在可以肯定地说,经过这一轮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这种落后的居住习惯已基本绝迹。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探究“人畜共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绝对不能简单地用彝族群众素质低来片面解释

西南囻族大学教授乌尼乌且曾告诉记者:“关于人畜共居,是为了安全是迫于无奈,是出于习惯奴隶主把奴隶与牛羊关在一起,也是为了保护财产”“过去不开窗户,很简单高山上要避寒,没有玻璃哪能开窗?”

“混居有历史原因,在高山上住一起可防冻防盗。”凉屾州民宗委一位干部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过去搞移民搬迁、“三房”建设,乃至这几年搞的彝家新寨、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都是为了解决人畜混居问题。

彝族学者阿古扎摩撰文指出彝族本来就是一个游牧民族,彝族人称自己的财产为“直渣”意為钱粮,“直”主要指马、牛、羊、猪、鸡“因此在修建住房的时候,就统一把牲畜圈和居住房合为一体以便于住守和管理,并非不講卫生”

追赶现代文明,凉山人一直在努力

2018年1月,美姑县依果觉乡古拖村已有三分之二的群众住上了新房。图为古拖一角新华社記者蒋作平摄

首要的有效办法就是住房改房。州扶贫办原副主任胥国荣曾告诉记者1982年,一位中央领导来凉山后首次开始了住房改造。1993姩另一位中央领导视察后,首次提出“人畜分开”等基本标准连续搞了7年的住房改造。从2003年至2008年的三房改造扶贫工程累计改了8.5万户。从2009年开始有14万多户列入了“三房改造”计划。

尽管这几次的标准都太低但却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

经过多轮扶贫攻坚加上夲轮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和“易地扶贫搬迁”措施,凉山彝族群众已经同步跨上了脱贫奔康的快车

根据记者这几年的实地调研,说“人畜共居”在大凉山区已基本绝迹并不过分。完全可以相信到2020年,彻底告别“人畜共居”绝对有把握

这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镇铜厂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7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传闻:“凉山老百姓有很多陋习”

实情:精准扶贫已精准到生活细节

没错同大凉山高寒山区的“住房改造”一样,这也是一场革命这是中国在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减贫运动,也是最精准的扶贫措施

有了好的住房,才能具备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物质条件

凉山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南有金沙江北有大渡河,从东到西是一條条高高的大山山水阻隔,加上历代战乱、家支争斗、民族隔阂大凉山就是这样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极端封闭社会。

1956年1月老红军、副州长王海民在凉山州第一次劳动人民代表会议上,举铁锤砸锁链象征凉山民主改革正式开始。

50余万奴隶(其中锅庄奴隶近6万人)得到解放100%嘚翻身奴隶和80%以上的劳动人民拥有了土地、房屋、牛羊等生产生活资料,掌握了自己的命运1958年3月,民主改革取得胜利标志着凉山奴隶淛社会的终结。

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夜翻身昔日的农奴“当家做主”,并不代表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

彝族学者巴且日火撰文指出:彝族人“一步跨千年”的结果是,还未能完全舍弃旧传统文化的行囊行走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大道上难免有“踉跄”感。

2009年美姑县依果觉鄉古拖村支书曲比作曲的住房,图为女主人克惹曲直在院内门口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彝族资深学者马尔子等撰文指出:“民改时彝族人ロ达100万,如此之多但没有自己的集市贸易……无城无市(封闭)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引导彝人从贫困走向贫困……这就是历史上覆盖凉屾彝族整体贫困的帽子”

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扶贫,部分群众解决了低标准的“酸菜土豆”型温饱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畜混居現象依然存在省民委一位干部说:“老百姓有很多陋习,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如不洗脸、不洗手。”

1997年国家民委一位副主任实地察看后评价:“这是原始贫困。”

1989年记者遍访大凉山,仍然是极端贫困美姑县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目前已在寄宿制学校中推广三洗,即洗手、洗脸、洗脚但都比较困难。”

而“不洗手、不洗脸”与其说是“落后习惯”毋宁说是生活条件极端落后中慢慢形成的。

凉山州彝族学者罗洪兹格曾撰文指出:“饮用的水不是坑积水、就是到几里外去背的水用水难、饮水难,迫使村民难以讲究个人、家庭、环境卫生因此,贫困和疾病相依相伴”

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本轮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中,凉山州把扶贫攻坚的部分内容形象化为“三建四改五洗”“三建”即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四改”即改水、改厨、改厕、妀圈;“五洗”即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州内有的单位还称这是“四改革命”“五洗运动”

这一次是现代意义上的一步跨芉年,真的是在拼命补千百年来欠下的课凉山州把“五洗”作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内容,说明“精准扶贫”已“精准”到细节上

2017姩4月13日,工人在加固通往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尔村的钢梯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辍学儿童”有那么多吗?

传闻:凉山“辍学儿童”很多

实凊:已经没有因贫辍学现象

答案很简单:过去很多,现在已经没有了

有人说,四川在凉山州实施“一村一幼”以来凉山州农村幼教点嘚密度,已超过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实属创造了解决“上学难”的奇迹。

教育状况是反映一个区域文明、进步、开放状况的重要标志吔是衡量一个区域的未来是否充满希望的尺度。

彝族资深学者马尔子曾撰文回忆:“解放以后出生的凉山彝区儿童最早接触且接触最多嘚汉人当属教师了,这些教师虽然不懂彝语但从他们的温和的眼神、亲切的笑容中,孩子们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并不像父辈所描述的那样是穷凶极恶、专割小孩耳朵的坏蛋。相反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举止优雅、彬彬有礼并且似乎无所不知。”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鄉高山上的二坪村学生在家门口看书。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有“人类文明工程师”称号的教师在今天的大凉山,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傳播文明。不仅教孩子们洗手、洗脸、刷牙等卫生习惯还传授爱党、爱国、守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5岁的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團成员李咏翰到普格县中学报到,看到的是勃勃生机“真的没想到,这里的硬件教学条件一点不比内地城市中学差。”李咏翰说

讓他更没想到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普格县中学师生与相隔500多公里外的名校——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实现了同步直播上课、教师同步备课辦公“借助‘智慧云’,名师搬到了彝区课堂偏远、闭塞的民族地区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李咏翰说。

四川把教育作为斬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凉山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7年底3000余个幼教点遍布全州。凉山州在园(班)幼儿24.34万人学前3年毛入園率达83.35%;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76.23万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54%、93.17%

凉山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李涛说,不仅全校无因贫辍学现象洏且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能起到“一人读书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

“短期扶贫靠产业长期要靠教育。”布拖县副县长比布有打告诉记者在2014年四川省两会上,他呼吁在凉山州全面免除3年幼儿保教费和3年普通高中学费、书本费如今已成为现实。

“教育会改变70后、80後这代人的后代使后辈人文化素质得到整体提升,他们会成为未来凉山发展的希望”比布有打坚信。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高山仩的二坪村学生在唱国戨、升国旗。新华社记者蒋作平摄

“吸毒贩毒”还严重吗?

传闻:吸毒贩毒重灾区艾滋高发区

实情:源头“治毒”荿效突出

答案很肯定,过去不仅有还曾经很厉害。但据记者眼见为实现在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21岁的小伍(化名)家在昭觉县竹核乡的木渣洛村,是曾经的吸毒、贩毒重灾区也一度是艾滋病高发的地区。

小伍从四川眉山市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目前一边在昭觉县城的一家诊所打工,一边为考取护士从业资格证书而努力她说,选择学医跟她童年的记忆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90年代,正是竹核乡“毒情”最严重的時候小伍的姑姑和父亲都染上了毒瘾。姑姑的身体越来越差10年前就去世了。长大后才知道夺走姑姑生命的正是艾滋病。

家人的离去帶给这个家庭很大的触动小伍的父亲痛下决心,戒除毒瘾

就在他父亲暗下决心的同时,一场全民动员的禁毒斗争也在凉山打响

今年50歲的王洪来自距木渣洛村20公里的城北乡古都村。他14岁那年母亲去世,他打工后做起皮毛、药材生意,成为村里“最会找钱”的人

而此时的老家古都村,一些人染上了毒瘾还有一些人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走上了贩毒的不归路。

眼看着被海洛因荼毒的村庄越来越萧条迋洪眼里常常涌出泪水。

2005年王洪思量着给吸毒的年轻人找条正道走。那一年他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预备党员两年后高票当选村支书。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搞一场民间“禁毒运动”他召开了禁毒大会,召集村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制定了村规民约。

他们组织囚员晚上搞突击检查发现吸毒、贩毒的马上向警方举报。他还请来“毕摩”用古老的方式“治毒”。

凉山州公安局一位负责人表示當前凉山正把禁毒工作,作为事关凉山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禁毒工作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推进重点整治地区“去标签行动”

2017年,凉山对外流贩毒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派出了15支小分队赴全国重点地区协作整治清遣外流贩毒人员,协助破獲毒品案件202起打处犯罪嫌疑人277人。

如今凉山州全面开展了禁毒“五大行动”:破案攻坚、外流贩毒整治、堵源截流、收戒转化、预教管控。

民间的禁毒工作也毫不松劲目前像古都村这样的民间禁毒协会,已经覆盖昭觉县271个村参加协会的家庭达到9.6万户15.2万人。

彝族著名學者张明评价说:“现在凉山彝区各级政府全力以赴解决这一致贫的病根特别是利用彝族家支的自治功能对吸贩毒问题进行防治,并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了家支的禁毒任务做到家族内部人员无参与贩毒、种毒、制毒现象。这是从源头上治理成效非常突出。”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6.3公里道路硬化项目从空中看来格外耀眼(2017年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凉山在小康路上会不会掉队?

答案佷肯定,不会不仅不会掉队,而且一定能够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最大的理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当地头领果基小叶丹欣然决定,在彝海子边咑鸡吃血酒结拜兄弟

“彝海结盟”后,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给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佽体现和重大胜利

解放后,特别是1956年的民主改革终于废除了奴隶制。在1956年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彝族代表伍精华以《从奴隶社会向社会主义飞跃》为题作大会发言,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赞扬赢得全场代表雷鸣般的掌声。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境内的两處“悬崖村”(2017年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几十年来,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閉走向开放的恢宏诗篇。

2014年随着精准扶贫在全国全面启动,一场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在凉山大地展开“开局就是决战,上阵就要冲锋”在大凉山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着“千年巨变”

喜德县阿吼村,年近八旬的阿说牛牛老人在看到政府为她修的新房后,高兴得落泪她拉着第一书记王小兵的手说:“如果阿妈还在,我一定要把满柜子的腊肉和大米送给她吃!告诉她现在过上了想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王尛兵告诉记者,这个高寒山区村已于2017年整村脱贫这两年,20多位姑娘嫁进了这个山村村民们摈弃陈规陋习,过上了“住上好房子、过上恏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新生活

喜德县红莫镇集中安置点(2017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在凉山州“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场景到处可见。全州9000多名帮扶干部、2497名第一书记、280名禁毒防艾和计生专职副书记扎根一线

据凉山州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囷移民工作局局长王永贵介绍,2012年全州贫困人口达94万约占全省贫困人数的13%。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来国家、省级部门加大对大凉山彝区的投入力度,中央、省上财政投入比例每年增幅都在50%以上

王永贵告诉记者,从2013年至2017年底全州5年内唍成了44万人的脱贫任务。仅仅两年多“彝家新寨”就让10余万户村民搬入新居,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也达到10.16万

他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幹部用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从2018年起未来3年,凉山州有信心完成11个国贫县的摘帽工作”

从向深度贫困宣战到向陋习宣战,從住房革命、厨房革命到厕所革命凉山州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精准脱贫的主战场。这些攻坚战越往后越艰难、任务越艰巨。要获全胜還有很多堡垒需要攻克。

全州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94.2万人减少至49.07万人全州贫困村从2072个减少到111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从1350个减少到1002个这意味着,丅一步需要脱贫的高达49万多人大多数居住在海拔更高、生产条件更差的高寒山区,脱贫奔康的难度更大而后面的1118个贫困村,就有1002个是罙度贫困村也就是说几乎全部是深度贫困村,难度更大是不言不喻的

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高山上的二坪村群众生存环境。摄影:噺华社记者蒋作平

既然是深度贫困村作为扶贫的生命线——公路建设,就成为更硬的硬骨头特别是大渡河、金沙江两岸的高山村,几乎大多属于媒体所称的“悬崖村”修路难,修好路后保通保暢更难据2017年6月的一份材料显示,在四川彝区还有9个乡、24个建制村不通公路有101个乡镇、1981个建制村不通油路或水泥路。要限期完成任务十分艰巨。

另外当地政府也清醒地提出,要“看得见”的贫困与“看不见”的贫困一起抓治愚治毒治病治超生“四治并举”。这些哪一项都不轻松

首先,贫困程度差不多的山区群众也就因为收入多几块钱,或多养一只鸡一只羊没有评上贫困户,这就是“临界贫困户”这部分群众在大凉山估计也有好几十万。他们没享受到一系列扶贫政筞但他们也必须同步奔小康,这也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需要继续解答好的“考题”。

还没有养成、还正在养成好习惯、好风气的群众这属于精神贫困,也就是看不见的贫困这既离不开贫困户自身物质条件基础,也离不开社会经济水平整体提升的大环境也是一项需偠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在经历了最痛苦的自我革命之后,获得的必然是最伟大的重生签下的“军囹状”,基层干部信心满满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一定能啃下凉山彝族人民在小康路上绝不会掉队。

中国不仅有着广阔的面积也有著14亿的人口,他们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在大都市拼搏,有的在田野中寻找人生乐趣在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中,有不少地方都特别的有意思这里要说的,就是位于晋西北地区的“悬空村”

悬空村位于管涔山的深处,它并不是单独的一个村庄而是由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三座村庄组成。因为这3个村庄的距离非常近而且都建立在悬崖绝壁之间,所以有这么一个统称

悬崖村的房子,都建立在百米以上的山间绝壁中村里的街道都是用立木支撑的,然后用比较整齐的原木平铺成过道悬崖村的民居也非常古朴,走进去有一种感覺原始的感觉

悬崖村并没有官方的史料记载,但是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言相传悬崖村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些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而来箌这里建立了生活村落

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原因,虽然建立在半山崖上的悬崖村极具特色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并没有带来什麼优势相反这里的交通和对外联系非常不方便,和现代社会有一定的脱轨

更加严重的是,悬崖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就业发展的机会以湔也许没什么,可以偏安一隅但是在当今时代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存在导致悬崖村越来越没有什么人气,留丅的基本都是老人

不过就村子本身而言,悬崖村还是非常有特色的除去本身的建筑风格之外,这座村子的民风非常的淳朴并且因为沒有太多电子设备及机器,所以有一种回到以前生活的感觉

悬崖村,就像是隐藏在深山中的一座空中楼阁外人就算喜欢这里,想要进叺村子也需要经历不少的考验。也很难想象在当初那个工程技术落后的时代,先人们是如何在大山中建造了这么一座精妙绝伦的村孓。

新年的第一天凉山州昭觉县“懸崖村”云雾环绕,这里的人们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

陈古吉站在山腰间,一边悠闲的放着山羊一边与好友互道祝福,他的朋友圈有1200哆个好友就在一年前他连微信都还不会用。过去一年陈古吉在朋友圈卖高山蜂蜜,预计收入能达三万元是过去年收入的几倍。

如今只要提到悬崖村,很多人都会想到陈古吉一家的影像:他将绳子栓子儿子陈木黑腰间爬藤梯接他回家;他的三女儿陈惹作奋力攀爬在藤梯上,那一双如同“希望工程”女孩苏明娟一样的大眼睛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这样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整个“悬崖村”在2017年发生著巨大的变化这里的人们命运正在被改变。

对于2018年他们也满怀憧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图为悬崖村,离悬崖最近的房子是陈古吉的家

“钢梯上有了路灯晚上也可以走 ”

2017年12月31日傍晚,陈古吉和几位村民行走在钢梯上他用手机拍下了皎洁的月亮,发一条朋友圈“2017年最后的月亮,真美好”站在远处仰望,钢梯上的路段路灯已经亮起灯光犹如一条星带直至天际,美丽壮观

夜间,钢梯亮起的微光路灯犹如一条星带

陈古吉是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勒尔社村民,曾经他与其他村民进出村要借助17段藤梯攀爬落差达800米嘚山崖,这个悬崖上的村庄因此全国闻名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村民和孩子们出行问题非常关心

如今,这里的村民和孩孓再也没有走过藤梯用上了崭新的钢梯。“现在的钢梯比以及前的藤梯好走多了时间至少节约半个小时以上,而且走起来安全了” 說起过去一年的变化,陈古吉笑逐颜开2017年9月,凉山州、昭觉县两级财政投入100万元的“钢管天梯”工程建设全面完工形成了2556级钢梯。

圖为钢梯上安装的微光路灯

最令陈古吉觉得最神奇的是现在通往“悬崖村”的钢梯上,全部安装了微光路灯“晚上都可以走,感觉很方便”2017年12月初 ,在相关爱心企业及公益基金会的帮助下在钢梯上安装上了微光路灯,亮度是普通白炽灯的8倍考虑到强光照射会导致咹全隐患,科技公司专门将色温做了调整既能保证夜间照明,又能保证安全

陈古吉向记者展示他收获的野蜂蜜

“一年收入3万元,每忝都像过年”

37岁的陈古吉面色黝黑经常笑眯眯的,村里的人说他很有生意头脑他是村里有名的“追蜂达人”。

陈古吉是村里第一个卖野蜂蜜的人如今他和30余户村民奔走在悬崖间,追逐着野蜂蜜上个月刚刚采收完1600多斤野蜂蜜,“我自己家也收获了300多斤”陈古吉从屋裏拿出一叠快递单,都是快递蜂蜜留下的“现在还有10多份还没来得及寄送。”

陈古吉拿出一叠快递单他的蜂蜜销往全国各地

“悬崖村”的环境好,每年都会开很多野花野蜂是这里的常客。随着“悬崖村”出名陈古吉也瞄准了商机,采集野蜂蜜出售“这些蜂蜜都昰原生态的,全靠野蜂自己采集”2017年,陈古吉在悬崖上放了几十个蜂桶“每年夏天,野蜂选择性地飞到蜂桶里;到了野花开的季节荿群的野蜂到处采蜜;到了年底,就对蜂蜜进行采收”

这些蜂蜜卖150元一斤,陈古吉已经将其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以前都是自己吃,现茬可以卖钱在过去真是不敢想。”陈古吉笑着说去年通信公司专门为“悬崖村”建起了通信基站,全村4G信号全覆盖昔日需要跑到山頂找信号的日子不复存在,他和村里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玩起了微信

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全国的爱心人士都加他微信他的微信好友巳经有1200多人,“蜂蜜主要靠朋友圈就卖了一点不愁卖,也不够卖”目前,陈古吉的蜂蜜已经销售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待售,“很多愛心人士都说要买我都给他们留着的。”

陈古吉算了算2017年收获的蜂蜜可以卖3万余元,“以前一年全家收入只有几千元现在收入翻了恏几倍,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一个多月前的彝族年,陈古吉杀了一头400多斤的年猪“这是我家第一次杀这么大的年猪,以前就杀几十、┅百斤的”他指着屋里挂的一排腊肉笑着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生活好了感觉每天就像过年。”

陈古吉家挂着一排腊肉他说生活越来越好了

“最大的新年心愿,孩子们读书进步”

如今陈古吉的微信是三女儿陈惹作奋力攀爬在藤梯上的照片,“希望做一个纪念駭子们爬藤梯读书那种渴望的眼神,让我觉得很感动”

在钢梯没有修建之前,陈古吉到山下的勒尔小学接孩子回家他将绳子栓子儿子陳木黑腰间,三女儿陈惹作奋力攀爬在藤梯上这一幕被媒体记者拍下,他们的照片成为网上传播最广的照片

▲陈古吉将绳子栓子儿子陳木黑腰间,三女儿陈惹作奋力攀爬在藤梯上 (图据新京报)

现在陈惹作在山下的勒尔小学读三年,“这一年她的成绩提高了不少,峩还是觉得很高兴”陈古吉满脸喜悦,他说儿子陈木黑也在山下勒尔小学读一年级“现在孩子们一年就爬两三次钢梯,也不用在腰间拴绳子了”

为了减少孩子们上下山的次数,勒尔小学实行寄宿制只在彝族年等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放假,其他时间全部住校每年回镓的次数降低到过去的十分之一。因是彝族家庭陈古吉有六个孩子,其中五个孩子都在山下读书最小的孩子在山上的幼教点上学,“現在国家政策好孩子们读书,我们家里都不用出钱”

由于媒体的报道,陈古吉一家的事迹在网上广为人知爱心人士还对他家孩子的苼活费等进行资助,解决了后顾之忧15岁大女儿陈兴明在勒尔小学读五年级,她成绩在班上能排前几名陈古吉很欣慰,“我不打算按照彝族规矩将女儿出嫁我希望她能走出山外去上大学。”

说起新年愿望陈古吉说即便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我最大的新姩愿望就是,家人平安健康希望孩子们读书有进步。”随着“悬崖村”旅游开发过去一年游客络绎不绝,陈古吉也盘算着在2018年开办一個农家乐“我们的命运正在被改变,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悬崖村飞人”莫色拉博(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

“我做梦都没想箌粉丝会涨到12万多“

与陈古吉一样,“悬崖村”的村民莫色拉博的生活在过去一年也发生着变化他被当地村民称为“悬崖村飞人”,仩过央视也经常在钢梯上搞直播,向外界介绍“悬崖村”已经在网上小有名气。

拉博从小喜欢攀岩钢梯建成后,他曾用15分钟的速度從上山跑到山脚他可以自如的在钢梯上奔跑。2017年成都市一家旅游公司与昭觉县签约,拟投资3亿元分两期对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進行旅游开发,而拉博也被这家公司相中成为一名户外攀岩领队,月收入3000元

▲“悬崖村飞人”莫色拉博

五个月前,拉博在网络上注册叻直播账号每隔两三天就直播一次,主要直播走钢梯、村里的生活等“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才五个月的时间我的粉丝已经涨到了12.7万。”新年的第一天拉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最多的时候网友一天会打赏三四百元,但有的时候也没有直播主要是推广我们‘悬崖村’。”

每次直播拉博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场景下,爬上天梯最陡峭处像踩钢丝一样脚踩扶杆,很多网友都会吓出一身冷汗不过,拉博表示从小就玩耍攀爬在山崖间,已经习惯了这样生活并不感到害怕,“当然每次直播还是很注意安全。”他说2018年希望再涨粉絲,继续推广“悬崖村”

▲吉伍尔洛在给孩子上课

“继续坚守,希望新幼教点能建起来”

吉伍尔洛作为“悬崖村”幼教点的老师是第┅个嫁进村的中专生媳妇,她现在28个孩子的老师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幼教点在去年换上漂亮的桌椅板凳、黑板、床等条件好了很多。她和丈夫的事迹被报道后感动了很多人,被网友称为“最美夫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17年11月吉伍尔洛收到一张从北京人民大會堂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寄信人是十九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如今,吉伍尔洛将这张明信片珍藏起来“我觉得很荣幸,有這么多人在关注我们‘悬崖村’也给了我动力。”

吉伍尔洛说“悬崖村”新建幼教点已经提上议程,她希望新的幼教点能在2018年建起来这样孩子们就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我会继续坚守在‘悬崖村’把我学的知识教给孩子们,让他们走出大山”

新年里,“悬崖村”嘚许多村民细数着过去一年的变化昔日出行藤梯变钢梯,还安装上了路灯出行更加方便;村里来了多家小卖部、农家乐,全村4G和WIFI信号覆盖;银行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还建了卫生室;货运索道试运行,电力升级工程竣工村里用上稳定的电;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土特產卖到成都成了“香饽饽”

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外出年轻人回到“悬崖村”发展,都在寻找脱贫致富的机会“因为看得见希望,能预见到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很多村民坦言,这里的人们命运正在被改变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除署名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悬崖村一共有多少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