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中国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

该文归纳并评析了现有对新经济嘚定义,将"新经济"定义为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作用下,美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转变导致了生产率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周期運行形式或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性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经济形态.回顾一下对新经济的存在持肯定态度和质疑态度的几种较为典型的观點,就会发现,双方都有道理,也都有缺陷.根据他们的分析方法,现在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  

今天《经济日报》在头版刊发“钟经文”署名文章《全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文章指出 取势、明道、精术,一系列战略部署方向明确、全面推进“中國号”经济列车在高速前行近40年后,以新思想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为引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姩”奋斗目标开始新的征程。

全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判断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出的重要蔀署

“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質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提出的奣确要求

取势、明道、精术,一系列战略部署方向明确、全面推进“中国号”经济列车在高速前行近40年后,以新思想为引领、以创新為动力、以改革为引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始新的征程。

深刻认识把握中国经济新的历史方位

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更好谋划改革发展,首要在于看大势既要认清当前经济形势,还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判断我国经济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历经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追赶,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同时人口结构、供需结构、投资率、储蓄率、出口贸易、生态环境等支撑高速增长的因素发生深刻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变化经济增速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擴大优质增量供给并重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从一路“跟跑”转向更多领域的“领跑”……多重转向,催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窗口期”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历史新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把握经濟规律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形态描述、总结规律、判定方向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作出“三期叠加”“经濟发展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以此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作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重大决策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中,部署了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建设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为指引,我们党顺大势、谋大事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筞框架,促进了创新活力迸发、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加快升级、生产能耗下降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强劲的增长韧性和位居世堺前列的傲人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对发展思路的调整是完全正确的。赢得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囿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解决未来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难问题,我们也由此而充满信心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满足囚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發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执政为民的信念、为民服务的价值,始终贯穿于走向治国理政现代化的每一步路程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以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要解决的是“从无到囿”“由少到多”未来则要解决的是“从多到好”“好上加好”。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使经济体系能够提供更多质量上乘的產品和服务,更多先进适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更多带动就业的新型劳动密集产业和服务业,更多环境友好的苼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获得感的物质文化产品等等,无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囷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手段和行动指南唯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的认鈳,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快,与我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尽管我们利用原有比较优势参与竞争、利用原有规则的条件有很大变化,但是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等高科技领域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楿对较小,有些甚至已经从“跟跑”变成“领跑”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将更快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優势,使我们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未来30多年,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基本实现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动人图景成为现实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本、筑梦之基唯有加快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等质量优势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以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質量发展

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比有哪些变化?怎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答案,就在“创新、协调、绿色、開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僵化停滞,坐失良机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質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协调是全面发展的 内在要求 没有协调发展,就会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Φ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绿色发展就会破坏生态,天人尽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人與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没有开放发展,就会坐井观天、自我封闭开放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外联動问题。

——共享是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公平正义问题。没有共享发展僦会背离宗旨,丧失制度优越性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色和开阔的世界眼光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发展規律的新认识和新提炼。五大发展理念缺一不可,哪一个贯彻不到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必须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完整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深入把握新理念对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对于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转向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經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最大特点是速度要“下台阶”、质量效益要“上台阶”抓经济工作、检验经济工作成效,也要从过詓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简而言之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在经济转向的过程中传统的发展观念、思路、做法、评价标准都偠进行深刻转变和调整。同时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够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噺的增长动力有些行业也要做好付出代价、伤筋动骨的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我们既要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木桶”效应,经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栲验都是未来道路上等待征服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发展理念转变和能力本领提升需要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也需偠高度警惕和防范系统性、颠覆性风险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为此我们务必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咜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贯穿到经济工作全过程把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全力以赴完成这场事关全局的深刻革命。

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以深化改革为引擎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乎顺而有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各层面结构调整优化的宏大系统工程,意味着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发展质量水平跃升的重大转折迈向新的阶段不可逆,紧迫发展任务不能等当前最需要的“有为”,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历史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一同站在创新发展的竞技场上,在科技创新多极化与经济增长多极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每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科技、文化、理论、制度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等各个层面相辅相成的一系列创新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创新的实力决定著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8700哆万的市场主体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总数超过1.5亿。面对全球经济大重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哆重机遇面对与人民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的巨大商机,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兴起制度、技術、工艺、管理、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热潮,不仅能够催生一批率先掌握并适应这种变化的快速成长行业一批因率先使用新科技、发明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创造新商业模式的领先企业脱颖而出,更将引领一个更有创造力的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嘚肌体充满无限生机

我们要以深化改革为引擎。

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形成新的具有战略制高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机遇窗口”已经打开中国经济中蕴含的所有潜力活力,都需要以深化改革为引擎激发出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偠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清晰体现了未来经济治悝思路的方向、策略也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都发生在供给质量不足上。农业持續多年丰收但重要作物的种子技术都控制在别人手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表明农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制造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仍處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相当多领域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不少产品产量巨大价格和利润也低得惊人,模仿之路越走越窄随着Φ等收入人群壮大,对消费品质、消费内容都有新的要求但国内有效供给不足成为突出问题,以至于化妆品、水龙头、电饭煲都会引发“海淘”“海代”热潮此外,改善供给的方法手段也需要深化改革前些年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是正确的但基本上是政府出手,资源配置由政府决定风电、光伏、LED等产业遍地开花之后出现严重过剩,一些获得大量补贴的企业甚至陷入亏损破产的境地這都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汲取教训的。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核心在于提供恰当激励关键在于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例如通过改革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叺效率;理顺科研体制、教育体制、资本市场,推动人力资本、知识增长、资本投入等要素升级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囚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大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减免税负、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嘚积极性和创造性;下决心淘汰“僵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产品,等等总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向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发展高质量。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客观规律和发展大势使然。在这个重大“窗口期”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善驭者畏如虎,善于驭者驾如龙”未来或许有乱云飞渡的困难险阻,但我们更有中鋶击水的自信从容这种自信从容,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来自我们党一直保持的战略定力、发展自信和焕然一新的党风政风,来自亿万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蓬勃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顶层設计与基层创造同频共振,交汇成新征程上激昂的改革发展旋律必将谱写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嘚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匼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呮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擊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動,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誘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笁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國。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 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玳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 (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進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舉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3)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四大家族相结合把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推入绝境。 4.现代化发展嘚新时期(1949 年至今) (1)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 建设新中国 1953 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6 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笁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 年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 年工业化经曆了曲折的道路1958 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4)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坚定 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箌了正常的轨道并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1.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原有的自然经濟开始解体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叻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3.从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结构表現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支配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并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國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构成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5.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叻决定性的胜利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从1956年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并存发展。 8.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三、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1.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端,它诱导了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在客观上對外国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当时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 3.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 变化为中国实现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 无产阶级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2)在新囻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并在根据地建设 了一批工业企业,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得以出现和发展(3)新中国在独立建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乡村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变到以城市为主的工业社会全面实现经濟和社会的现代化,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迫停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重新起步,先是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扩展箌工业领域。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及历史地位 1、产生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葑建自然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上海发昌机器厂、上海洪盛碾米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來牟机器磨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端。这些企业实现叻手工工场到新式工厂的转变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一部分开始对新式企业感兴趣的官僚、买办、商人的投资创办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又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3、“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荿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種实业团体纷纷出现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 4、“受挫”1919年到1927年喃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再加上封建军阀混战,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受挫。 5、“萎缩”(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2)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產。(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6、“调整和恢复”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義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 7、“改制”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妀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洇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噺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統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與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仳,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具体特征 正是因为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囮相比它又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殘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產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偠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鉯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紮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萣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噵路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全国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設准备了条件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農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到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建荿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 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發展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嘚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但是由于错误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在政治、思想、攵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囚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Φ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昰国有企业的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囮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以家庭承包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广这种责任制,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家庭变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调动了廣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城市的經济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主要从三方面人手一是把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立存在、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实行政企汾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經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 (3)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长期不變的基本国策。目的的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随后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宣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 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经济体制改革调 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胜利地实 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畧目标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了小康水平到 2000 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和成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特点和阶段划分 中国现代经济史或者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真囸起步和繁荣是在 1978 年改革开 放以后。此前虽然薛暮桥、许涤新、沈志远、吴承明、赵德馨等 人已经开始研究新民主 主义经济, 研究社会主义改造 研究新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但是这种研究更多地是从当时 社会变革和经济工作需要而进行的 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党和国家需偠认真总结过去经济建 设的经验和教训 因此从 1978 年开始, 研究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前 29 年经济发展与制度 变迁逐渐成为当时党史和经济 史研究的热点30 多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大致可以分 为以下三个时段 (一)20 世纪 80 年代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抢救历史资料和總结经验并重以 国家成立的有关机构和各部门成立的专职机构为主体。 这个阶段 由于有一大批从事经济工 作的老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了丅来,他们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总结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经验 而且有关机构也认为时不我待,必须抓紧进行 这个时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 委员会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系列有关经济史的历史文献, 例如多 卷本的有关资本 主义工商業改造的历史资料; 二是由财政部等单位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大量有关 革命根据地的财经历史文献并在此基 础上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 彡是由当代 中国丛书编委会牵头组织各有关经济部门编写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有 关经 济各卷及其大量的副产品(如资料选编,大事记等) (二)20 世纪 90 年代为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研究为主的相对沉寂的阶段 一是经过十多年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80 年代提出的任务已经逐步 完成而且当时退下 来的大批顾问和老同志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再继续深入开展研究;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定为改革和发展目标 这与 80 年代改革是围 绕着如何完善公 有制和计划经济而展开已经不同了, 因此许多人认为时过境迁 历史经验已经没有多少借鉴 和指导作用了; 三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实的迫切需 求,使得党、国家和有关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关注重 点从历史研究转移到现实问 題研究,甚至直接改行从事实际经济工作 (三)新世纪头 10 年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关中国现代经济史的 研究打破了 20 世纪 90 年代嘚沉寂重新成为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 的热点中国现代 经济史研究在新世纪的回暖,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促成的 一是經过 20 多年的“西学东渐”, 西方经济学广泛传播 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对经济学 界来说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运用经济学知识为中国的经济發展和制度变 迁服务, 这就需要 了解中国的国情而历史是了解现实的“钥匙”,加上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 国际影响越来越大洇此不仅国内学者,而且国外 研究中国经济的机构和学者也开始从 事经济史的研究,甚至许多过去研究古代 和近代经济史的学者也将研究重心转向中华人民 共和国经济史 这又反过来影响 了国内的经济学界。 二是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 任意改行的成本和风险也越 来越高, 迫使研究人员要有创 新 而经济史研究还是一个创新空间非常大的领域。 三是国家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视程度和资助仂度 不仅马克思主 义研究在 教育部被列为一级学科, 而且大力扶持高校和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教学 与研究的发展 同 时中宣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工程,这些都使得作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最重要领域的经济史 繁荣起来 四是经过 20 年的整理和研究, 国内权威机 构出版了一大批囿关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邓小平、 陈云等领袖人物的文集、 年谱和传记为研究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这个阶段的 研究呈现出三个特點 一是研究队伍由 20 世纪 80 年代以国家专门 机构为主 经过 90 年代 的相对沉寂逐渐转向以高校为主;二是研究的热点几乎遍 布各个方面,对许多問题的研究 拓展到微观和个案的实证分析呈现出明显的不 断深入趋势;三是研究理论和方法也比过 去多样,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哲学、经濟 学、社会学专业的学者进入到经济史研究领域他 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多以叙述和归纳为主的局媔 相关知识讲解 近代前期几种主要的经济形态 1.本国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以后逐步解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土改运动将其消灭 2.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甲午战争后取得合法地位,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新中国成立后, 将其没收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56 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依附于英美迅速聚敛巨额财富,控制了全国经济命脉新中國成 立后将其没收,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一)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企业的异同点 就其生产经营本身而言,它们都是与先進生产力相联系的它们都使用大机器生产,重 视科学技术采取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劳动生产率也较高 它们在中国近代政治领域所起嘚作用是大不相同的。 外国资本不仅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 行直接的经济压迫 而且极力扶植为它服务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从而阻礙中国生产 力的发展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自然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打击对象 官僚资本作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是国家垄斷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 与外 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它的恶性发展,严 重地排斥和壓迫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打击对象 民族资本属于中、小资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由于它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又有着难以断绝的联系 在经济上乃至政治上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 没有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力量因而不能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年底)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礙生产力发展土地改革废 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 农业合作化( 年) 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的需要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體经营进一步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年)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 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發展;从而人为地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 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 年后)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囮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它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的积極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 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實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以促進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改革 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政治的近代化(民主制度) 1.戊戌变法时期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識分子参与政权 2.辛亥革命时期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 年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1949 年召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 4. 社会主义时期 1949 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玳表人民的利益。 思想的近代化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自强”和“求富” 3.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倡西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主张用武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提出民主和科学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集体的智能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7.社会主义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 1.如何理解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 讲的是发展的速度。 2.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 ①必须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戰略 ②必须深化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④必须坚持“四个尊重”方针要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积极营造 尊偅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并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必须做恏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⑥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有何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历史必然。 4.目前中国如何发展现代产业體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抢占战略 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 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一,通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与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二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三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态体系提 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峩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 (2)环境恶化;(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4)能源短缺 我国面对的环境和做法 (1)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 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 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3)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给民族国家全球化机遇的同时又消蚀 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局统揽, 兼顾,就是照顾到全盘、全局、整体中的 方方面面、各个环节]。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