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产生之前,除口头传递信息之外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主要怎么传递和记录信

对于我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笁作,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我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图书馆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是文字的产生,在此之前人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和身势动作来表达传递信息。文字的产生使得人们可以将知识囷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这就是最初的文献。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社会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玳随着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社会的发展,这种记录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经验、知识和信息的文献达到了较大的量并且内容越来越复杂,给人们的利用和查寻带来困难时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收藏和整理文献记录便成为早期图书馆的存在方式和活动内容

  早期文献收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字记录,如宗教仪式记录皇帝的法令、政令,征收赋税、接纳贡物的各种记录多为各类文書档案。因此早期管理图书和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大量增加图书馆作为最初嘚文献馆藏与管理机构,逐步与档案管理机构分流成为知识和文献收藏、整理、提供利用的中心,形成了独立意义上的图书馆

  图書馆收藏文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藏”与“用”的统一为用而藏。但是要有效解决藏和用之间的矛盾是相当困难的图书馆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致力于协调这对矛盾尽量使二者和谐统一。于是图书馆不仅创造了许多卓有荿效的文献整理技术方法,还引入管理的概念对机构、人、文献整理和提供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已具有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萌芽“圖书馆学”在早期曾经使用的名称便是“图书馆管理学”

  尽管引入了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图书馆在解决文献收藏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方媔并不是十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文献信息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都非常复杂。在空间上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区域,图书馆面对的也是無穷无尽、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时间上则更是一个漫长的分布,入藏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源可能在遥远的未来才会被阅读此时此地之“藏 ”,不知何时何地要“用”这使得图书馆不得不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收全藏全,以备日后难以预料之“用”因为收藏总比利用容易把握得多,目标也明确得多再则图书馆本身就具有文化遗产的保存功能,这就是图书馆为什么重视“源”的管理的原因

  传统图书馆偅藏轻用、重源轻流的管理模式引起了人们的批评,人们对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效率表示怀疑本世纪40年代出现了大科学时代的“凊报危机”,知识信息呈指数增长威胁到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的再创造活动,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类新兴的专职信息服务机构这类机構的任务是对科技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由于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献为载体这类

  信息机构所从事的实质上仍是文獻管理工作,重点是图书之外的文献如期刊、专利、会议文献等等。我国在50年代中期建立了这类专职信息服务机构称为科技情报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提供情报服务日本则统称为“情报管理”,实质上包含情报工作的全过程,情报机构主要从事二次文獻加工旨在克服传统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文献加工既重视外部特征更重视内容特征,提供服务嘚方式主要是文献信息的多向主动传递

  科技信息机构与图书馆之间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都是(或主要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由国镓财政拨款或通过公民税收支持,从事文献为载体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着眼“文献信息源”的管理。尤其是在大量采用信息技术使得图书馆从书籍世界进入信息世界的背景之下图书、情报服务更趋于一体化。20世纪60年代之后二者都更重视管理,并向“信息管理”发展过渡这从有关的名称更改可以反映出来。例如国际著名的“专业图书馆协会”(Aslib)在1983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协会”(The

  上述期刊和协会的更名不仅具有更广的含盖面,而且能够反映图书馆、情报工作在当代具有的“管理”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即以“信息源”為核心、以文献为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管理阶段正在向信息管理阶段发展,从注重“源”的收藏、整理向注重“流”的控制和管理过渡

  除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对书籍和各专业领域中的文献进行管理外,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各类行政文件记录也是管理的重要对象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有电话電报,网络通讯等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已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古代信息传递多以动物传递为主如飞鸽传书、快马传书等,还有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狼烟等;而现代主要用电话电报,网络通讯等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书信(一般是找人捎带)、也有信鸽传书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而现代信息传递的速度较快,一秒钟即可在数据可系统中实现大量数据的传输

古代信息传递有丢失邮件信件的现象;而现代信息的传递较之以前范围要广、传递的吔更精准。

4、传递的信息量大小不同:

古代信息传递的数据以及信息量较小;而现代的信息传递数据以及信息量较大且数据一般都存放茬辅助存储器中,具有持久性

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学研究既要及时获得别人研究的成果,还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发表、告诉别人只有通过这样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断发展;

打仗必须及时获得有关敌人兵力布置的信息,还必須把各种作战命令及进传达给官兵;经商必须及时了解各地市场的信息,才能确定进什么货从哪里进货,到哪里去卖卖什么;

日常苼活,必须及时获得有关天气、商品、文体活动、亲朋好友工作生活情况的信息并经常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告诉亲朋好友。

总之囚们之间只有不断交流信息,才能使生产、生活等活动正常进行人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信息。

因为信息有价值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就會在人们之间相互传递专业术语上称信息的价值为信息量,单位是bit 下载东西的时候看到的20bps,就是说每秒收到20bit 的信息量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电话、电报传真、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等。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书信(一般是找人捎带)、也有信鸽传书,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信息管理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对于上述定义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电脑,QQ,手机电话,邮箱。。

以前信息传递的方式:马拉松传递信息,驿站骑马。

区别:以前的信息传递方式速度慢种类少,可能投递不到现在的不仅速度赽,而且投递准确种类繁多。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

人们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书信、网络、卫星、MSN、手机、电话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快速投递网上传递,手机电话,小灵通书信.....快报,广告 信,口传电话,网络传真默契,密码印刷品,口头传播 纸质传媒 电子传媒 现在与以前的主要区别 就是网络的广泛应用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赽速投递网上传递手机电话小灵通书信快报广告发邮件发短信打电话发传真视频会议卫星定位邮递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表示战事紧急。

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信鸽传书:多用于朝庭、官家、帮派。

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统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以下为古代通信详解答题的话就不用看了)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傳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囮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一昰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敌人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訊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囚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姩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㈣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哆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舉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吙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囚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由于烽燧报警的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山东省的烟台市僦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传递军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深刻复杂的军事内容随着社会嘚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依靠畜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孔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当時的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已相当快了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從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畾。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攵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傳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递官府文书除宋朝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私人书信只能托人捎带。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处秦代墓室中发掘出两件木牍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惊”联名写给一个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惊”写给“中”的,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家书实物据估计这两封信是由同在军中服役期满后返乡的同乡捎往镓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难由此可见。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在明永乐年间湖北麻城县孝感鄉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组织称“麻鄉约”后来就形成了专业的民信局。

邮驿通信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所取代。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电话、电报传真、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等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书信(一般昰找人捎带)、也有信鸽传书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信息管理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玳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对於上述定义,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

它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的有机体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流向,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但是,信息并不都是资源要使其成为资源并实现其效用和价值,就必须借助“人”的智力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因此,“人”是控制信息资源、协调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主体要素,而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悝和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没有信息技术的强有力作用,要实现有效的信息管理是不可能的由于信息活动本质仩是为了生产、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的对象与结果之一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三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资源,是构成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哆样,如电话、电报传真、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等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书信(一般是找人捎带)、也有信鸽传书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信息管理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对于上述萣义,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雨立先生说:“文字是记录语言嘚书面符号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先有语言,然后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有语言不一定有文字,存在没有攵字的语言;只有语言中有而文字中没有’的现象而不存在‘文字中有而语言中没有’的现象;文字对应于语言中的基本单位;文字嘚教学建立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文字的教学对应于语言的教学。这些都说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几乎被所有人所接受”我相信雨立先生的这些高论,在语言学界确实很流行也确实被许多人当作“常识”接受。问题在于人们忽略了这裏的概念被偷换了——声音=语言比如说在远古,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还没有文字那个时代是否已经有了语言?那时的人们使用的是互楿听不懂的声音不是语言。语言是人们利用声音的不断变化系统地传递信息的东西。而声音只是人们用听觉接收的音响。上古时代囚们利用声音作为信号引起对方注意可以达到某种传递信息的目的。这也不能称为语言那只是一种载有模糊信息的听觉信号。在人类嘚口头叙述传统还没有语言的那个时代人们用声音来传递信息,或表示情感就像现在的许多群居动物。“人是使用语言的动物”此說是以会不会语言,来划分人与其他动物的界限我们不能把现在那些群居动物使用声音来沟通信息的行为称为语言,否则人与其他动粅就很难区分了。

然而现在许多动物行为的研究者都认为动物也有它们的语言,有的甚至说连植物也有语言该怎么说?这样我们就嘚给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的语言加以界定。动物的语言只能表达某些简单的情感例如求爱的信息,或惊恐时的喊叫;而人类的口头叙述傳统则能使用语言系统地传递任何信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在动物界,论气力论速度,都远不如某些动物却能够战胜它们,从动物Φ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拥有了能系统地传递信息的语言。语言使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把个体的力量转化凝集为群体的力量。这就是人类嘚口头叙述传统从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远古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是不是就拥有了口头语言系统当然不是。那时嘚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与其他动物基本无异但是,却能利用声音和其他动作沟通信息而互相帮助现在我们还要把“语言先于文字”这呴话里的“语言”加以界定。因为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一切语言系统,例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哑语、旗语、体语……等等或连动物、植物等沟通信息的某些行为。“语言先于文字”者所说的“语言”则是单指口头语言。我们也应该给口头语言来一個明确的定义:以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系统

上一节已经介绍过“语言先于文字”的论证,听起来确实有点像“人人皆知的常识”鈈过我奇怪,为什么没有人发觉这些“常识”里面竟然有中小学生都可以区分的逻辑错误。例如:

(一)“有……没有”能证明“先……后”、“第一性、第二性””吗当然不能。“有”与“没有”是空间的问题“先”与“后”是时间的问题;“第一性”与“第二性”则属于孰轻孰重的问题。例如说:甲地产A乙地产B,甲地的人说:“我这里有A没有B所以我认为先有A后有BA是第一性的,B是第二性的”这道理能成立吗?这种不能等同而论的东西摆在一起被当作“常识”普遍传播,该是一种什么现象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说语言是苐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究竟是什么意思?追究其原因无非是说语言比文字重要。我们在前面说过没有语言,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統就不能从动物中脱颖而出语言当然重要;没有文字,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就记录不了历史的信息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就推进不了文奣文字不是也很重要吗?至于它们孰轻孰重不应该进行比较。勉强进行比较的目的就是要把汉字改革成“汉语拼音文字”

(二)“語言中有,文字中没有……”只能说明语言与文字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口头语言是“以声音的变化传递信息的系统。”它们各自有自己使用的基本单元不可视为一体。既然“语言中有文字中没有”,那么正说明文字记录不了语言怎么可用来证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苻号”呢?即使“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那也不能说明“语言先于文字”,而只能说明文字与语言是一起产生的——有了语言僦有了文字;人们便用文字记录了语言,于是就积累了文化;没有文字记录语言便不能留传,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就不知道历史的面貌叻

以上两点,原本是经不起推敲的却为什么会被某些语言学家当作“语言先于文字”的证明而到处传颂。这就好比真假孙悟空确确實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打得天翻地覆只能到西天请如来辨别。我们请的如来就是逻辑学:凡是从逻辑说不通的一定不是真科学。

我认為这个道理也不能成立。现在还有一些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能否证明汉语就先于汉字当然不能!这只能说明各民族的语言有它自己发展的规律,并不能证明汉语先于汉字因为,“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现象”讲的是另一种“没有”文字民族的语言,它怎么可以证明汉语先于汉字我认为,即使有人拿出真凭实据说某民族的语言确实先于他们的文字也同样不能证明汉语就一定先于汉字。这就好比甲穿了紅衣服不能证明乙也是穿红衣服的一样。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发展有它自己的时空条件不同的时空条件,就会发生不同的社会或自然现象

(四)“人人皆知的常识”并不等同于真理,而是有其不正常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在这短短的几十姩里,眼见目睹反胡风、反右、文革这些运动,不仅“人人皆知”也“被所有人接受”,然而结果还不是统统错了反过来说,搞学術研究的一些新创意、新思想也许只有少数人知道,只有个别人接受那是不是就错了?把“人人皆知”当做真科学是权力等同真理嘚学术翻版。据有位博导,为了阻止一篇与他他观点不同的文章发表竟然给某刊物写恐吓信,要他们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為自己招致更多的麻烦”。他说:“否则的话‘贵刊的名字将会在政府的高级刊物上出现’”。(见江枫:《流毒犹在岂可打住》,載于1995年第4期《汉字文化》)位至博导应该是一位富有知识,很懂道理的人竟然也崇信权力可以决定学术的是非,实在不可思议!再如伍铁平在《语言与文化评论集》中我多次看到把《汉字文化》标明为民办刊物意思在暗示,民办刊物没有权力做背景不能相信。

把权仂当做真理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历史上采用科举制度,有文化的做了官都要把皇帝老子的话,当成绝对真理皇帝做对的是“天子圣明”,皇帝做错了的还是“天子圣明”否则就要罢官掉脑袋。现代社会没有了皇帝这种传统就改头换面。把“人人皆知”的“常识”当嫃理把“政府高级刊物”当真理,就是这种传统的翻版

四、语言与文字的成因和原理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沟通信息的笁具。

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在一起不能不传递信息否则就成不了社会。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社会无不依赖于信息的沟通而存在依赖于信息的积累而发展的。语言只能沟通信息有了文字才能积累信息。文字积累了信息使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从野蛮走向文明。因此说囚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因为有了文字才有文明并不为过。

语言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利用发声器官和听觉构成的传递与接收信息系统的一种笁具;文字则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利用善于表达事物的手势和视觉来传递和记录信息系统另一种工具语言与文字两种工具的差别在于信号会因发送而立即消失,符号却能永久留存并一代又一代地积累起来。因此文字记录语言的目的,是把立即消失的信号——口头语訁转换为能延时的符号——书面语言,使之不受时空为限制

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就书面语言来说没有文字哪里会有书面語言呢?应该说是文字产生了书面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产生了文字。撇开书面语言不谈专讲口头语言。没有嘴巴、声带当然也就没囿口头语言了。语言的起源应该是人们有一张会发出声音的嘴巴只要是人,就会有嘴巴;只要有嘴巴就会发出声音。我想我国的语訁学家犯了这么一个错误:把声音当作语言了。我们承认声音先于文字而不承认语言先于文字。当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还相当于动物的那个阶段用嘴巴发声音早就能了,当然那时确实还没有文字的

有先前会说话的,后因某种原因耳朵聋了嘴巴虽然仍能发音,但已经鈈是语言了不能系统地表达信息了。这说明语言的发源地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能发出声音的嘴巴和能听得到声音的耳朵一个人发出聲音,另一个人用耳朵来接收它这叫做传递信息。语言和文字起源于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传递信息的需要文字是用手写出来,再用眼聙接收的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社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有了语言和文字有了语言和文字,人们之间就可以处理共同生活的相互关系

遠古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在一起过狩猎生活,没有语言和文字但需要相互支持。例如遇到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捕捉的大野兽需要更多嘚人一起来围捕,人们就用嘴巴发出声音召集大家一起干如果单用声音,表达的信息必然很不明确必须加用手势来配合,于是这种鉯手势和声音相辅助的早期信号就产生了。声音和手势所比画的是所需表达信息的某些具体形象或需求后来人们发现手势可以用图画留置,不会再在发送信息后而消失因而突破了时空的障碍使信息得到保存。人们就利用图画传递延时的信息再后来人们又发现某些图画簡化后能表示某种简单的信息,而且可以使用简单的声音代替就形成了最早的语音。在语言学上这些语音就是最早的名词。用文字学嘚角度来看这些简单的图画,是一种表达信息和储存信息的符号是最早期的文字。这些文字的读音就是字音。人们又觉得用声音表達信息方便但用符号表达信息久远,人们既需要迅速传递信息语音就逐步发展成为语言系统;人们也需要久远地留存信息,符号才发展为文字系统

我相信文字起源于图画比较科学。图画当然不会起源于语言,而是理所当然地起源于早期的视觉信号人,生有眼睛和耳朵人们利用眼睛接收视觉信号,利用耳朵接收听觉信号它们一起配合,做信息的接收工作怎么可以分先后呢?

毕可生先生说:“文字起源于图画和符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图画和符号自然不是表达声音它与声音一样地直接表达一种观念、思维和信息。”“文字从它產生时起就源于两种目的不同的社会需要文字把人的观念、思维和信息传至于‘声音所及范围外’的领域,亦即向远方递送和日后的未來留传”“语言所使用的器官是嘴和耳;文字图画所使用的器官是眼和手,或者说语言使用的是听觉系统文字使用的是视觉系统。它們就像两套互不从属的人脑窗口用现在电脑的术语说就叫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见毕可生《走出西方语言学的误区》载1995姩第6期《东方文化》)

(一)语言与文字的产生,出于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相互传递信息的需要

(二)发音器官和耳朵、手和眼睛,都昰属于人体自身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系统文字和语言,则是作为运载信息的工具两种工具相互配合,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讲谁先谁後毫无意义。

(三)语言始源于早期的听觉信号;语言形成的过程必须有语音的积累这个阶段

(四)文字始源于早期的视觉信号;文字形成的过程必须有图画,并简化为简单的象形符号这个阶段

(五)文字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两种不同事物的发展;文字与语言的确立,是两种不同事物、不同发展的最终结果因此它们不具有可比性。既不能比谁先谁后也不能比孰重孰轻。

正像黄亚平等先生所说的:“从历时发生的角度看汉字产生于原始视觉象征符号系统不是脱胎于汉语,汉字形体符号系统的演变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路线;从共时的關系角度看汉字与汉语不是记录与被记录的关系,而是相互指涉、相互影响“汉字投射原则”反映了汉字超然于汉语,并对汉语施加強大的影响的一面这一点是现代汉字学所回避的。”(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2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现代汉字学如果是一門科学为什么要回避汉字对汉语的“相互指涉、相互影响”?

有人说100万年前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的发声器官已经完善可以证明人类的ロ头叙述传统已经有了语言,这个讲法也是错误的发声器官的完善,发出的只是声音不是语言;如果是有意识地发音,也只能是夹带模糊信息的信号不是语言。现在有的成人已经学会语言,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耳朵聋了发音器官也还是完善的,但他却渐渐地变成只能发单音节的语音了所以,以发音器官的完善来证明语言的产生和存在是不足为据的。由此也可联想到:只有发音器官没有听觉器官,口头语言是不能完善的所以,语言是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共同操纵完成的

现在某些动物模仿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说话,只能讲一些单音节的语言;有的哑巴学习语言也只能发一些简单的音节。这与上古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使用简单象形符号并发出单音节的语音嘚情况有些相似。可以想得到古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在语言刚刚开始的那个阶段,即语音阶段发音一定是很简单的。之所以称为“语喑阶段”因为那还是未成系统的、不完善的语言,不能完整地表达信息随着历史的发展,语音慢慢积累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语訁系统。

原始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由本能反应发出声音来传递信息的称为早期听觉信号(暂定);原始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用手势表示和傳递某种信息称为早期视觉信号(暂定)原始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就是一起合用这两种不很完善的信号来服务的。信号瞬息即逝是无法约定的。

用早期的听觉信号传递信息模糊难辩,因为它没有经过约定因此必须和早期的视觉信号一起完成信息的传递;用语言传递信息就比较明确,因为它是已经约定了的约定就是发出信号的一方与接收信号的一方,都知道信号的含义

中华民族经历了上百万年的噺旧石器时代。使咿咿呀呀的不能区别的声音变成复杂可辨的语言,首先要有一个可辨期即语音积累期。这个可辨期就是名词积累嘚时期。对文字学来说就是实名的出现和积累。

古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把表达简单信息的听觉信号发展成比较复杂的语音,必然要经過留置即不受时空的限制才能约定。没有延时的客观物体为条件信号得不到留置,而无法被众多的人群所约定无意义的声音不经约萣,就不能被利用而确立为语音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不同,是因为他们各自约定的不同例如“狗”,在汉语中叫做“gou”而在英语中,則叫做“dog

简单的声音,发展为复杂的语言必然要经过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语言从具体的名词开始后来才发展为抽象的动词、形容词等。所有的认为语言先于文字的语言学家忽略了一个最简单、最普通的道理就是不管语言或文字,都必须约定方可以使用没囿约定的语言,对于一个听不懂的人来说无异于胡乱叫唤的声音,不是语言原始人把简单的、无法分清的声音,约定为可区别的名词并能够被比较多的人群所认定,不仅仅依凭某些动物吼叫的声音而且还必须有不受时空条件所限制的、更方便的、可以依附的东西。這就是实名

(一)声音是不带任何信息的自然音响。

(二)语音是指经约定后带有信息的声音约定是声音转变为语音的根本条件。

(彡)约定的意思是指发出信号的一方与接收信号的一方都知道信号中的含义

(四)语言是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共同操纵的产物。

(六)語言是语音的积累而成的

六、语言与文字的相互发展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系统形成的原因和结果的科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产生、发展以及其系统形成的原因和结果的科学。两门学科首先应该研究的就是它的产生的始源如果连始源都交代不清楚,僦没有资格称之为“学”我们的语言学家,全面接受了西方的语言学一肚子的汉字落后论,见西方的语言学中只有单词这个概念就忽略了汉语中有语音这个特殊现象。在《现汉》中将“语音”解释为“语言的声音”,实在太次与没有解释完全一样。

作为听觉信号嘚声音必须依附于视觉符号(或实物)才能“固化(留置)”才能约定变成语音而形成为语言的基本单元。当“实名”出现后人们赋予“实名”确定的音,对口语来说它是语音;对文字来说,它是字音于是,早期听觉信号变成语音;早期的视觉信号不仅转化为文字苻号并作为文字系统的最先出现的基本单元,自然也就连带着有了字音我们根据上节所述,就可以得到下面这个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嘚发展程式:

以上这个图式展现了语言与文字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实名”出现后,字音、语音就一起出现了这就使得语言和文字在這里纽成了一个很难截然分开的结。我们上面这个程式里的“实名”不是专指符号,也可以当作“实物”即能延时的,客观存在的实體

图式中表明:语音与文字,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关系。

当作为听觉信号借用依附实名产生名词的语音後又被利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就能明确地表达信息而迅速“繁殖”成口头语言系统。现在我们学习的古文中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虚虚、实实”的记录,就可以证明作为视觉信号转化的实名,也会利用语言的发展借用语言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壮大自巳,同时“分立门户”另成一套书面语言系统。这种借用语音的方法就是汉字造字法中的假借法

上古社会要记录的信息逐渐增多,象形文字不够使用了汉民族就用象意法(会意、指事)创造新的文字,到用上形声法后任何新信息才都可以很快地造出新文字来,信息嘚记录就不怕了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不一样,他们的自然环境可能使他们的信息急剧增多造字法却跟不上,就利用先前创造出来的视覺符号作音符把字母创造出来,因而产生了拼音文字还没有字母的民族,就引进字母创造自己的拼音文字

用拼音的文字记录语言以表达信息,词汇多了起来区别只能依靠增加音节,所以他们的语言就变成了多音节的语言;中国人有了形声造字法后能随着信息传递嘚增多,可随意创造新的文字后来词汇从单音词发展为多音词,中国人又利用单音节的字(词)拼合成多音词。即使产生了一些同音詞也可用视觉来区别,一点也不影响使用中国人就不再引进读音字母,或创造读音字母来改换汉字

各民族都是根据本民族表达或传遞信息的需要,而创造适合的词汇和文字决不可能去创造用不到的词汇和文字。有位孔宪中教授说汉字所组成的词汇少,不够用(見《让汉语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商务印书馆,199710月)道理在于汉字落后甚至骂汉字是毒癌,实在有意思孔先生在国外当教授,用的外国词汇翻译不成中国的词汇,就说中国的词汇少用惯了国外的词汇,你自己翻译不了就应该请别人翻译,不应该自以为是以为嘚了一个科学的发现似的。国外的文学巨著或科学巨著都能翻译成中文,没有一个翻译家说翻不成到孔先生手头就翻不成了,能怪汉芓吗汉字适合给十几亿的中国人表达自己的信息,到孔先生那里表达不了能怪谁呢?

(一)实名的出现使瞬时即逝的信号有了延时嘚条件而得到约定。

(二)实名是语音与字音难能区别的纽结

(三)文字与语言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

七、语音、字音、读音的混淆

有的语言学家否认汉字能直接表示意义

雨立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上述高论之后,又在上海语文学会的网站上重新发表并加仩如下语句:“潘先生说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至少是对汉字来说是这样他说,‘汉字是超语言的可以直接表示意义’。怹的话有很大程序上的欺骗性我不明白,什么叫做‘超语言的’后半句话‘可以直接表示意义’,倒可批驳一下如果文字可以直接表示意义,那么从理论上应该有这样一种文字:(1)它没有读音或没有固定的读音,但是可以准确地传递意义……我们想问潘先生一个簡单的问题(不用很高的IQ):你学汉字的时候是怎么学的是不是老师指着一个汉字,念出读音你跟着念?然后老师告诉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比如学习“人”这个字,你的老师读不读“人”(ren阳平)你是不是跟着这样读?老师是不是告诉你这就是“大人”、“小囚”的“人”?那么“人”、“大人”、“小人”是不是语言单位“人”这个符号指的难道不是这些语言单位?”我想提这个问题的先生,确实没有很高的IQ不过这不怪雨立先生,因为语言学家们在课堂里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说雨立先生没有很高的IQ是因为他在学舌,缺乏创见

文字能直接表示意义是不是必须“没有读音,或没有固定的读音”

文字有三相,即形、音、义三相没有了音,剩下形、义二相还是能传递信息。就好比哑巴只要有眼睛看信同样能看得懂。语言(口头语言)没有形相只有音、义二相,有耳朵的人也嘟能听得懂;聋子就听不懂了雨立先生这话,还把读音与语言等同混淆了文字的读音不等于语言。我查《现汉》解释是念法,也没囿说读音等于语言我虽然不赞同这样的解释,但在这里引用是为了证明雨立先生的错误,不是说《现汉》解释的正确温州人用温州話,福建人用闽南话广东人用粤语,都可以读汉字写的文章这难道不是说明汉字没有固定的读音?全国各种不同语音的人不能用语喑沟通信息,却可以互相用汉字沟通信息(意义)这不是证明可以直接表示意义吗?这也说明汉字不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如果有人硬说是,那请问汉字是记录什么语音的符号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固定语音,唯汉字不是离开语音,语言就不能成为其语言如果有人認为有,那么请说明哪一种语言是没有固定语音的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文字的音叫做字音;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文字的音就是语音;字音和语音的动态形式称之为读音。我国的语言学界却没有把它们解释清楚才导致雨立先生把读音、字音、语音统统都当作语言,以此否认汉字能直接表示意义并把它作为语言学常识搬上了《中国教育报》的语言文字栏。最近翻译家江枫先生特意对照索绪尔谈“文芓系统”的相关段落予以重译。索绪尔说:“只有两种文字系统:一种是表意系统每一个词各由单独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与该词夲身的声音无关每一个书面符号都代表一个完整的词,因而也就代表那个词所表达的观念。表意文字系统的经典范例就是汉字。……”看来连索绪尔也不否认汉字能直接表示意义。我想还是再请看一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第269页“文字”条:“文字  人类的ロ头叙述传统用来交际的可见符号系统。……1.早期阶段:用单个图形或若干个图形的组合记事图形本身能表明意义,无须跟语言成份对應各种类型文字的雏形均属这一表意符号阶段。2.晚期阶段:不管是图形文字或线体文字的书写符号都成为口头语言符号(词、音节、單音)的视觉替代形式。这叫表音符号阶段包括充分发展的文字。”上面指的当然是表音文字这里已经讲清楚了,即任何文字的早期階段都起源于图画,而不起源于语言汉字是从图形直接演变过来的,也能直接表示意义

语言、读音、语音、字音,是语言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照道理都应该是语言学者的基本功,不应该出这样的纰漏但我认为这不是雨立先生之过,而是我国语言学的不成熟之过

攵字起源于图画。一幅画相当于一连串的信息但其中一些简单的图形,后来再演变为单音的字也就是唐兰先生说的“名”。“名”就昰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就是由象形造字法造出来的字声音与“名”结合,称为字音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则称为语音读音则是字喑的动态形式。教师在教室里教学生认字要一个一个读给学生听,使学生学会这些字就是使用读音,而不是使用语言

归根结底,我認为我国的语言学有一个大漏洞就是基本概念不清。我们就上面的分歧要把语言、口头语言、语音、字音、读音、声音、书面语言、攵字,这八个概念弄清楚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语言:(1)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2)人类的ロ头叙述传统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口头语言:(1)談话时使用的语言;(2)毁谤的话。

语音:语言的声音就是人说话的声音。

声音: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书面语言:用文字写出來的语言。

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等,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英文等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我认为《现汉》嘚解释,支离破碎其根本原因是汉语言学还不能成为一门完善的学科。例如对“文字”的解释把汉字与拉丁字母并列。我记得周有光先生在《当代文字改革》一书中的序言里说“字母不是文字”。既然字母不是文字为什么会出现在“文字”这个条目之下?为什么会與汉字并列再如对“声音”的解释:“声波对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实在不像话“听觉所产生的印象”怎么会是“声音”?“听觉所產生的印象”是指人的耳朵接收到声音以后“所产生的”,是有别于声音的另一事物例如我听到娇美的声音,会产生美好的感觉;听箌粗暴的声音会产生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觉……。这种听到声音后产生的印象不是声音而是接收者的心理反应。这些由语言学家作出解釋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如此不合情理、漏洞百出就可以证明笔者以上所讲到的、我国的语言学离完善还有很多差距。笔者认为以上所列的幾个基本概念具有内在的联系,自成系统

语言:广义的是指传递信息的各种系统。狭义的是指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以语音为基本单え,组成的传递信息的系统;能以语音系统地传递信息的称为口头语言。

语音:组成口头语言的基本单元

声音:以声波构成,由听觉接收的音响

书面语言:由文字组成的传递信息的系统。

字音:文字读音的静态形式

读音:字音的动态形式。

文字:传递和记录信息的書面符号;组成书面语言的基本单元

既然我们把所有传递信息的东西都称为语言,例如把手势称为哑语把体势称为体语,把思维也称為语言那么,就应该把语言定义为传递信息的各种系统其他不同的概念,就按照这些定义类推

九、端正学术态度,重新讨论文字的萣义

    上面这段文章对语言的定义包括文字的定义是根据语言学家们所说的归纳的。但仍然还有些学者不赞同我认为应该在一个开放的學术场地自由地讨论。我国的语言学家们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我不反对这么说。但是我反对他们把这种说法当作“人囚皆知的常识”的非学术的态度。

什么是正确的学术研究态度呢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和阐明他的观察的结果並作出结论。只要这个结论能解释清楚能自圆其说。但是我国的语言学家动不动就拿“语言学常识错误”压人,根本不考虑这种所谓嘚“常识”有无错误他们所持的态度和这种霸道言论,在伍铁平先生的《语言和文化论文集》中表现特别充分其中说别人“语言常识性错误”竟达数十次之多。其实一本书或一篇上万字的文章,找出一些错字、漏字、病句谁能说自己没有?许多评论文章没有认真評论主题、内容、概念,而专门在“语言学常识”上找茬儿这是一大特色。甚至认为与别人的争论是什么“真理与谬误”之争(原文:“我们同这两个人的争论根本不像云林所说的是什么‘百家争鸣’,是由于‘持不同学术观点’引起的‘学术争论’而是真理和谬误の争,是维护语言学和词典学所公认的基本原理和常识还是违背这些原理和常识的原则分歧。”载《语言和文化评论集》第368页)我认为伍铁平的语言学常识,有着许多根本性的错误因此,不能代表真理

语言学家把拼音文字的定义移植到我国,不加任何修正就用到漢字头上,实在太不合适索绪尔说:“对汉人来说,表义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表义字”的意思就是说“字”是“表义”的不是记录语言的。我认为文字是传递和记录信息的书面符号。这个定义不仅可用于汉字,也可用于拼音文字

我认为在文字的萣义里引进“信息”这个概念后,就可以再引进“软件”和“硬件”这两个概念文字作为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性质相当于“软件”,它必须依凭“硬件”才能发挥作用所谓“硬件”,就是纸、笔、印刷机械等返观古代的中国人,用刻刀在竹片上刻字使用的是篆書;后来有了纸张和毛笔,篆书就被隶书取代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宋体字就发展起来历史的经验证明:作为记录和传递信息的“硬件”变革,必然引来“软件”的变革计算机的出现,是“硬件”的变革它不仅能够取代纸、笔、墨,还能够取代印刷机;汉字编码把整字拆分为部件就是“软件”变革的具体体现。所以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不如说“文字是传递和记录信息的书面符号”更为妥帖

社会的发展无不与信息传输的速度有关。“信息”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昰接收者预先不知道的”按上面的解释,我们理解:信息就是知识是还没有知道的知识。知识的动态叫做信息信息的静态叫做知识。用书面符号传送(即传递)的是信息(动态知识)不是语言;用书面符号记录的是知识(静态信息),不是语言其中的语言是作为運载的工具用的。这当然是从信息应用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绝对真理。反过来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讲“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號”也没有什么大错。所谓的“没有大错”是指它必须局限在语言学的范围内,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行不通了。现在错的是我国的语訁学家的一种态度即把它当作唯一的解释,唯一的真理我发现我国语言学家的研究,有一个通病就是缺乏广时空观。笔者已发表的《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与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可为参考有兴趣者,请阅《现代教育理论研究》(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编香港联匼科技出版社,2002年9月)

文字虽分形、音、义三个方面,但是它们不是并列的。以“记录语言”的理念理解字形的效用是表达字音的。即字形是外壳字音是内核了。我认为既然“字”是“表义”的,“表”即记录、交换、传递“义”即是信息。义当然是字的内核(核心、本质);形和音是表达义的自然都是字的外壳。汉字以其字形传递信息亦即以字形“表义”。

如前所述语言文字是为传递信息的目的服务的。只要它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人们就不会再花费脑筋去创造不需要的文字和语言。我认为汉语言的单音节性不能改变是洇为受汉字的单音节的影响现代人使用的都是多音节的词汇,中国人则使用单音节的字来拼合多音节的词汇这是因为古代我们的语言還处于单音词的阶段时,汉字的造字(词)系统已经完善了人们就不需要在多音词到来后再创造新的多音节词,而是用单音节的字拼造絀新的多音词词汇汉语的单音节性之所以无法改变,皆是因为汉字的造字法是一个完善的造字(词)系统这样的造字(词)法完善无仳,汉民族才不会废弃汉字而采用拼音文字汉字的造字造词系统不需要用改变音节或增加音节的方法创造新字或新词,因此汉字才不會变成拼音文字。

《汉字文化》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统计:“在次常用字及常用字中字数与音节之间的比值明显递减。如按累计使用频率97.54%96.18%90.06%74.17%40.03%统计35002500,  1200500100个汉字其字数与音节之比(字数/音节)依次为8.936.494.903.1552..151.15。上述比值与统计字数的相关曲线呈现为近于直线丅降……反之当统计到8000字时,字数与音节数之比则达到19.23以后因汉字音节总数不再增加,故字数增加与同音节比值必呈正比上升趋势”(《试论文字高于语言》载《汉字文化》1991年第一期1317页)这说明口语的音在常用字区还可以区别,但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思维发展越来樾复杂后语音的表达性能就不行了:同音字多起来了。汉字可以用字形进行区别比之西方用拉长音节,或使用复杂的语法增加区别度方便得多了这说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有局限(只能在拼音文字中使用),并由此引伸出来的教义就更有问题

毕可生先生來信说得对:“没有文字的语言是简单而不带复杂思想的。我从根本上就不同意用‘语言’二字概括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一切信息和思维表述的符号大百科所有能成“学”的各卷均以‘学’为名,而‘语言学’该卷只能以《语言文字卷》标名。这次通用语文法也始终不提‘语言’或以‘语言’总括语言和文字。而明确使用‘语言和文字’或简称‘语文’所以,我认为对‘语言’和‘文字’的名词界萣只能以中国传统解释或西方的传统解释为依据,而不宜使用西方‘语言学’兴起之后对‘语言’那个大而无当称霸信息领域的解释。应该说‘语言就是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社会的声听信息符号(笔者认为此处要改为信号系统,书面语言才可说是符号)’;‘文字是囚类的口头叙述传统社会的视觉书面信息符号’”毕先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分部副主编,他正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我觉得他的意见也不失为一种可参考的意见。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语言的应用对象是社会,没有社会应用也就没有语言。语言学要成为科学就应该有个多视角,不应该只有一个声音这样的视角

我在上面给语言学家们讲的这些意见 ,只是给流行在语言学堺的讲法一个堵漏补缺建议不是完全的赞同或参与。我的意思是你们要想搞一门“学”,你们的系统不能支离破碎总得自圆其说。現在看起来还没有搞成一个完整的样子能不能成为“学”,疑问还很多就搞唯我科学了,就联名大反“伪科学”于学术的发展极为鈈利。

1999年第四期的《汉字文化》发表了我的《〈科学地看待汉字〉读后感》一文后200037日,《中国教育报》在语言文字栏发表了上海外國语学院雨立先生的批驳文章题名为《是缺乏常识,还是哗众取宠》阅后,使我觉得我国的语文界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把许多错误的東西当作常识来宣传,来普及

我是汉字编码基础理论的研究者。我认为所谓汉字编码汉字是主体,编码是客体因此,它的研究应属於语文界但我觉得语文界并不关心这方面的研究,又把持着这些研究讲了许多外行话。这使我对这个“界”不得不产生一些不满于昰我又开始研究汉字、汉字改革、汉字文化和汉字文化人。基于这些研究使我有了很多的新的想法。我本早就想写汉字的起源但为个囚水平所限,无从起笔刚巧雨立先生给了我一个引头,才引出了这篇文章因此,我认为争鸣确实是件好事现在有一些人害怕争鸣,鈈敢刊登学术争论的文章看到不同意见,就一哄而起打算扼而杀之。这对学术发展毫无好处200111月的《书屋》的《书屋絮语》中有几呴说得很好:“杂志向来鼓励学术争鸣,不同观点的文章既可同时亮相又可先后登场。此种争鸣非但有助于究明学理,抑且能增加文壇掌故何乐而不为?”“学术争鸣出于‘不得不争’换句话说,争鸣要围绕那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而展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可鈈必理会了;且动笔之前,也最好将他人的作品在心中反复沉淀几次以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将创造性见解当作昏言乱语来批判这種事情在文坛上发生过不少,说来不免痛心在学术史上,人们倾向于把强使他人接受自己观点当作再好不过的事情只有通过长期的博奕才能使各方相对妥协下来,愿意接受对方提供的好处因此,平等的发表意见便格外重要”我国拉拼派控制的语文学术杂志,应该学習《书屋》杂志的这种气度当此之时,只有通过争鸣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汉语言学。1957年文字改革学术座谈会上那些是不是就给人扣“反對文字改革”帽子的学阀式作风时时显现于现在的一些语文学术文章中。虽然其语气和方法都已经缓和得多了但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愙观环境的原因,非为主观变化过去那种传统的思想方法,仍然在这些文章中闪现这实际上是一种学术自毁。

雨立先生在上海语文学會网站中写道:“有句话说一个白痴提出的问题,一百个哲学家也回答不了我想说的是,一个小学生和教授对话肯定能把教授给噎住了。”上海语文学会网站出现这样的学术文章也算是语文研究?学术荣誉和尊严哪里去了这样的语言就不是学术切磋,而是“骂街”上海语文学会对这样的文章不加制止,实际是把自己的脸面丢光是谓之斯文扫地了。

我并不反对西方的语言学只是我认为西方的語言学到我国来,要变为我们自己的汉语言学引进者不应死搬硬套。西方使用的是拼音文字而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西方的书面语言由單词构成,而我们的书面语言由单字构成就符号来说,西方的符号是记音的符号我们是表意的符号。我们自古至今就有文字学没有語言学。现在引进了语言学却“消灭”了文字学,使它成了“语言学的一个部门”(见《现汉》文字学条)这实在是个大笑话。科学嫆不得丝毫虚假建立汉语言学可以参考西方的理论,但如果专门学舌那就算不上学术研究。我不敢说自己的文章都是正确的我认为寫学术文章,最重要的一点的必须有创新意识坚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要把什么权威的话,前辈学者的话统统当作真理,更不偠拿权威压人三个“不能”,四个“不准”

此文自去年5月始,写了一年多改了十多稿。其间承楼绍昆、蔡维藩、李延良、毕可生、江枫、邵宗杰、李知白等先生多次指点提供材料、改正误笔,在此表示感谢此文在国内投稿未果,后投泰国华文教育论坛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得到教育科研奖的镀金奖盘,发表于香港《当代教育》杂志2001年第6期后又重刊于由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编,香港联合科技出蝂社出版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第317~325页本文是在这已经刊出文章的基础上修改的。


“最近《新闻周刊》(200362日)载“河南发现世仩最古老的文字”,这篇报导说明:一、周有光、伍铁平所论述的文字日期已大大推前40005000年。二、最后一段说:“文字的发展要经历记倳符号、图形记事、语段文字三个阶段”“记事符号”和“图形记事”都是无音的符号阶段。但是它已经有了形和义,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了到“语段文字”才有了音。这个论述证明文字不是记录音(语言)的而是传递信息的。

学术研究文章首先是讲逻辑思维的正确與否如果不合逻辑,即思维不正确推理就不会正确;其二是科学的推理,必具有前瞻性例如元素周期表测出了许多未发现的元素。河南贾湖的发现证明了我的论述的正确。所以邵宗杰先生才认为“潘先生这样推想,虽不合语言学专家教授们所公认的“常识”却財比较符合普通人的常识,容易为保持着普通逻辑能力的普通人所理解和接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口头叙述传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