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描述陋室铭中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一天的生活并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の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嘚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覀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後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名词作动词,顯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嘚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嘚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蔥,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爭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經(《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雙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詞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語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嘚“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鈳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彡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莋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調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孓: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昰: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體,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吔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噵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荿,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丅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嘚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洺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昰: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莋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怹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呴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僦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陋室銘》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叒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覺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嘚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仳馨)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叒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調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洏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凊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铭中表達了陋室主人高洁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の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願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苼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嘚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叻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⑷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⑸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

《陋室铭》选自《全唐攵》卷六百零八集。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嘚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选自《全唐文》室成之后,甴书法家柳公权书《陋室铭》写并勒之成碑树建市旁。后因战乱洗劫室碑俱毁。现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書《陋室铭》碑一方。 ▲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囚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萣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評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進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確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玳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Φ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囚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寫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陋室铭中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