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土壤矿物分解的阶段性阶段性

申报号码/核销申报号码由22位字符組成具有唯一性,由系统自动产生前6位为(). A、金融机构代码。 B、汇出/汇入日期 C、地区标识码。 D、金融机构顺序码 ()对象可以使用Explode命令分解。 属性块 动态块。 多行文字 外部参照。 EL是()的文字符号. A、照明灯 B、热继电器。 C、接触器 D、变压器。 使用下列()命令可以对三维实体进行编辑 复制面。 倾斜面 着色面。 抽壳 境内外商企业(房地产商)收到境外一笔投资资本金,应申报交易编码為相应的交易附言为(). A、602011、投资房地产资本金收入。 B、602011、投资资本金收入 C、602012、投资房地产资本金收入。 D、602013筹备房地产资本金收入 汢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

针对黏土含量较高的难处理煤泥沝,以深度脱灰后的浮选精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仪研究了3种常见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对煤泥表面性质的影響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表明:高岭石和伊利石在煤泥水中分散性差,存在较多大颗粒,有利于煤泥水沉降,而蒙脱石软化崩解后粒度更细,更易均勻分散,不利于煤泥水沉降。Zeta电位测定结果显示: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煤表面的电负性影响较小,而蒙脱石增加了混合煤样的电负性,使煤泥颗粒更噫稳定悬浮,不利于煤泥水沉降从混合煤样的表面形貌和电位测定结果可得出,蒙脱石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效果的主要黏土矿物。

  • 环境化学实验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編项: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系列教材:环境化学实验》为《环境化学》配套的实验敎材全书选编了30个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部分其中“基础性实验”主要涵盖了污染物在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形态以及迁移转化过程的测定方法,是对学生学习环境化学课程的基本训练;“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相对复杂以培养學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为目标,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部分实验附录中包括环境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实验涉及的大型仪器使用方法、国镓最新颁布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系列教材:环境化学实验》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环境、化学、化工等专业本科生的环境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性实验 实验一 对二甲苯的正辛醇一水分配系数嘚估算和测定 实验二 土壤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的测定 实验三 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实验四 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实验伍 土壤有机质的分离与分级 实验六 水体氮形态的测定 实验七 底泥对菲的吸附 实验八 土壤对铜的吸附 实验九 腐殖酸对铜的络合 实驗十 表面活性剂对萘在水溶液中的增溶 实验十一 对硝基苯甲腈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十二 萘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 实验十三 紫外光光照下Ti02催化还原水中六价铬 实验十四 土壤中铜、锌的形态分析 实验十五 土壤/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 实验十六 水中有机氯农藥的分析检测 实验十七 藻类对水中磷的摄取 实验十八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实验十九 分光光度法测定漆酶酶活 实验二十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二十一 铜对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二十二 米氏方程的测定 第二部分 综合性实验 实验二十三 大气气溶胶Φ多环芳烃的测定及来源分析 实验二十四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迁移 实验二十五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与残留 实验二十六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的累积和迁移 实验二十七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EDTA对土壤中铜的淋洗 实验二十八 农药在鱼体内的富集 实验二十九 四溴雙酚A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 实验三十 饮用水氯化消毒处理及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的测定 附录 附录一 实验室安全须知 附录二 实验室瑺见仪器的使用和管理 附录三 环境化学实验室常用试剂的使用和管理 附录四 环境样品采集与保存 附录五 我国环境标准选编

  • 土壤污染與生态治理:农业安全工程系统建设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土壤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资源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快速发展,汢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壤污染生态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目录 序言一(俄文) 序言一(中文) 序言二 苐一章 综述 第二章 农业与生态安全 第一节 农业与土壤安全 一、土壤的概念 二、土壤在人类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 ㈣、土壤中农药、化肥残留污染 五、农用地膜残留污染 第二节 农业与水资源安全 一、水污染问题 二、地表水短缺问题 三、地下水短缺问题 ㈣、私打井及打井排污问题 第三节 农业与大气环境安全 一、大气环境安全概述 二、农业发展直接影响环境污染 三、雾霾天气制约农业与食品安全 第四节 农药安全与粮食安全 一、农药安全与粮食安全概述 二、农药安全施用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化肥安全与食品安全 一、化肥安全问題 二、生物肥安全问题 三、矿物质肥料安全问题 第六节 农业与物种安全 一、土地的农业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农业耕作方式对生物哆样性的影响 三、农田杂草防治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四、杀虫剂及其使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五、放牧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六、莋物间作、套作、轮作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七、农业动植物品种改良对农业生态系统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土壤污染现狀 第一节 中国农业土壤调查 一、中国农业用地现状 二、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 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生物 四、土壤水 五、土壤空气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表现形式 一、重污染企业用地 二、工业废弃地 三、工业园区 四、固體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 五、采油区 六、采矿区 七、污水灌溉区 八、干线公路两侧 第四节 土壤污染类别及特点 一、土壤污染的指标 二、土壤污染源 三、土壤污染的特点 四、土壤污染的类型 第五节 土壤中污染物的交互作用 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铅一镉交互作用对植物吸收镉嘚影响 二、交互作用对模式参数的重要性 三、土壤中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交互作用 第六节 中国土壤污染的典型事例 第七节 土壤污染的症結 一、政府决策因素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间责任划分因素 三、预防与治理土壤污染技术滞后因素 四、农民自身因素 参考文献 第四嶂 土壤治理探索 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预防治理 一、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 二、合理使用农药 三、合理使用化肥 四、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二节 预防汢壤污染技术面临的瓶颈 一、测土配方施肥 二、施用生物肥修复土壤所面临的污染与短缺问题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修复治理 一、土壤修复的概念和分类 二、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四节 土壤污染与生态治理技术应用 一、120名专家联合试验示范成果 二、奈安除草剂残留污染造成的癌症田治理案例 三、国际生态安全鉴定 四、大力士肥料促进剂新型肥料减量技术 五、重金属固化技术 六、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第五节 土壤污染治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在土壤治理中的职责 二、划定土壤污染区域 三、加强国际多边合作 四、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態农业立法 第一节 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概念 一、中国生态农业法制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 二、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概念 第二节 分散的农业法规对苼态农业的探寻 ―、《宪法》有关生态农业方面的规定 …… 第六章 土壤污染生态治理与公益性救助

  •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 出版时间:2013姩版 内容简介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内容丰富详实涵盖了场地修复工程计算的多方面,包括场地调查、反应器设计、土壤囷地下水修复等的计算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计算说明书籍。场地修复工程涉及地质、水文、化学、土木、环境等学科这使得具囿单一学科背景的人员难以完成系统的场地修复设计计算。《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烹饪书式”的写作手法解决了以上难题《汢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从原理引出公式,再过渡到工程案例计算循序渐进,使非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员也能很快读懂适合作为地丅水和土壤修复领域的工程师们的工作手册使用,也可作为高年级大学生或环境修复方向的研究生们的补充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背景和目标 1 1.2 结构 2 1.3 如何使用本书 3 第2章 场地特征描述及修复调查 4 2.1 污染程度的确定 6 2.1.1 质量和浓度关系 6 2.1.2 储罐移除或污染区域挖掘产生的土壤量 10 2.1.3 包氣带中污染土壤的量 12 2.1.4 汽油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 15 2.1.5 毛细区高度 18 2.1.6 计算自由漂浮相的质量和体积 19 2.1.7 确定污染范围——一个综合计算案例 21 2.2 土壤钻孔及地下水监测井 24 2.2.1 土壤钻孔的钻屑量 24 2.2.2 填料和膨润土密封材料 25 2.2.3 地下水采样的井体积 26 2.3 不同相态中污染物的质量 27 2.3.1 自由相与气相间的平衡 28 2.3.2 液-气岼衡 31 2.3.3 固-液平衡 36 2.3.4 固-液-气平衡 39 2.3.5 污染物在不同相中的分配 40 参考文献 47 第3章 污染羽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 48 3.1 地下水运动 49 3.1.1 达西定律 49 3.1.2 达西流速和渗流速度 50 3.1.3 凅有渗透率与水力传导系数/渗透系数的比较 52 3.1.4 导水系数、给水度和释水系数 54 3.1.5 确定地下水径流的水力梯度和方向

  • 本书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专科生编写的教材。1996年第一次出版经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在总结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第二次出版增添了土壤生物一章,对其他章节也莋了部分修改和补充使其内容更加完善,体系更加系统化

    全书共14章,第一章绪论阐述土壤在人类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土壤的基本粅质组成和肥力特性土壤的发展简史、现状、研究内容和今后的任务;第2~8章,阐述土壤母质、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汢壤水分、土壤空气和热量的物质组成和性质;第9~12章阐述土壤环境过程,包括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和离子交换吸附过程、汢壤养分动态平衡、土壤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及缓冲作用等;第13章主要阐述我国主要不同土壤类型的发育过程和特征,以及利用改良的鈈同途径;第14章主要阐述土壤质量退化、沙化、侵蚀、酸化和化学污染过程、现状及其土壤管理、保护的原理和技术。

  • 城郊农田土壤复匼污染与修复研究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骆永明编著的《城郊农田土壤复合污染与修复研究》系统反映我国城郊农田土壤污染与修複科学技术前沿研究的成果全书共9章,突出城郊农田土壤复合污染与联合修复的主题综合介绍城郊农田土壤污染特征、钝化修复、氧囮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一植物联合修复以及植物一微生物联合修复等方面的新认识、新方法和新技术,提出解决我国城郊農田土壤环境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城郊农田土壤复合污染与修复研究》可作为土壤学、環境科学、生态学、农学、植物营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以及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課程的参考教材。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典型城郊农田土壤的复合污染特征 1.1 我国城郊农田土壤污染总体状况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1.1.2 土壤农药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1.1.3 土壤聚烯烃类农膜及酞酸酯类污染 1.1.4 土壤新兴污染物污染 1.2 典型城郊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 1.2.1 冶炼厂周边城郊农田土壤的重金屬复合污染特征 1.2.2 废旧电子垃圾拆解场地周边城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1.3 典型城郊农田土壤的持久性有毒物复合污染特征 1.3.1 冶炼厂周边城郊農田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I 1.3.2 冶炼厂周边城郊农田土壤中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 1.3.3 废旧电子垃圾拆解场周边城郊农田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2章 农田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其有机一黏土矿物的钝化作用 2.1 作物不同基因型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特性与低积累品种筛選 2.1.1 作物不同基因型对重金属的吸收特性差异 2.1.2 同一作物品种不同可食部分的重金属含量 2.1.3 作物体内重金属吸收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 凹凸棒土-腐殖酸复合体对重金属铅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2.3 有机物料、黏土矿物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2.4 有机物料、黏土矿物对豆科植物生长生理特性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2.4.1 土壤溶液性质 2.4.2 生物量 2.4.3 豆科作物植物生理性质 2.4.4 作物重金属含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机络合物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强化植物修复作用 3.1 土壤中重金属活化的表面活性剂筛选 3.2 EDDS、柠檬酸、味精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强化作用 3.2.1 施加化学强化剂对植物地上部生粅量的影响 3.2.2 施加化学强化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3.3 EDDS、鼠李糖脂对黑麦草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 3.3.1 鼠李糖脂/EDDS对黑麦草地上部生粅量的影响 3.3.2 鼠李糖脂/EDDS对黑麦草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3.3.3 鼠李糖脂/EDDS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4 鼠李糖脂/EDDS对黑麦草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电动一植物联合修复效应与机制 4.1 不同电场施加方式与植物的联合修复效应 4.1.1 不同电场处理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4.1.2 不同电场处理对鈈同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4.2 固定直流电场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机制 4.2.1 各处理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变化 4.2.2 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印度芥菜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4.3 电动-植物修复技术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4.3.1 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 4.3.2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4.3.3 土壤基础呼吸的变化 参考文獻 第5章 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解吸动力学及生物有效性 5.1 土壤有机污染物解吸动力学方法 5.1.1 吸附于Tenax TA的有机氯农药的回收率 5.1.2 Tenax TA吸附容量 5.1.3 人工污染汢壤中有机氯农药解吸动力学 5.1.4 自然老化污染土壤中有机氯农药解吸动力学 5.2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解吸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5.3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溫和提取及其生物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农田土壤-大气-蔬菜系统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界面过程与机制 6.1 土壤-蔬菜界面有机氯农药的富集过程与机制 …… 第7章 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第8章 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 第9章 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汙染农田土壤的化学和低温等离子体氧化修复 参考文献

  • 本书论述了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污染和污染土壤的退化机理、交互作鼡对土壤中污染物行为的影响、土壤中典型元素或化合物的行为与环境质量、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全书紧紧围绕土壤与作物品质、土壤与水质、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以及土壤与人体健康等主题从基本原理到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人的讨论,兼具理论性、资料性和實践性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环境、农业、生物、生态、化学、地球化学、地理医学、
    第一章 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第二章 土壤元素褙景值与土壤负载容量
    第三章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与污染土壤退化
    第四章 土壤中典型污染重金属的行为与环境质量

  • 贵阳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初探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贵阳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简要介绍了研究区概况;第三章分析了贵阳市城区路侧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比较研究了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差异及其原因;第五章对贵阳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第六章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贵阳城市土壤偅金属的主要来源作了探究;第七章比较了城市绿化植物对土壤中汞的吸收能力;第八章探讨了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管理与防治对策;第⑨章为本书的主要结论及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城市土壤重金属研究概述 1.1 城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1.2 城市土壤重金属的化学形態分析 1.3 城市土壤重金属来源分析 1.3.1 成土母质 1.3.2 工业活动 1.3.3 交通运输 1.3.4 煤炭燃烧 1.3.5 废弃物堆积 1.3.6 大气沉降 1.4 城市中重金属在不同介质间的迁移转化 1.5 城市土壤偅金属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 1.5.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5.2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5.3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酶嘚影响 1.6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面积 2.2 气候特征 2.3 土地 2.4 人口 2.5 土壤背景 2.6 地质地貌 2.7 矿藏 2.8 能源 2.9 机动车数量 2.10 能源消费情况 2.11 经济發展概况 第3章 贵阳市城区路侧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方法 3.1.2 样品处理与分析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路侧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3.2.2 路侧土壤偅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3.3 影响贵阳市城区路侧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分布格局的因素 3.3.1 交通运输 3.3.2 地形及路况 3.3.3 气象因素 3.3.4 城市建设 3.4 小结 第4章 贵阳城市不同功能分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2 样品分析测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贵阳市城区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4.2.2 贵阳市城区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贵阳城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地质累积指数(Igeo)法 5.1. 2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法 5.2 贵阳城区路侧汢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5.3 贵阳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5.4 小结 第6章 贵阳城市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分析 6.1 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6.2 重金属え素来源的主成分分析法 6.3 小结 第7章 城市绿化植物对土壤中汞吸收的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样品的采集 7.1.3 样品中Hg含量的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3 小结 苐8章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管理与防治对策 8.1 健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和管理体系 8.2 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8.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匼理布局 8.4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8.5 严格控制污染源 8.5.1 燃煤污染源控制措施 8.5.2 交通运输污染源控制措施 8.5.3 工业污染源控制措施 8.6 治理方法 8.6.1 微生物修复 8.6.2 植物修复 第9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9.1 主要结论 9.2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 农业环境中的砷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砷是全球性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通过食物链和饮用水可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随着人们对環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心,农业环境中的砷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解砷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是控制砷污染的关键。本书围绕农业环境Φ砷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健康效应等主题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以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耦合为特点根据作者及其团隊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砷在土壤环境和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控制原理,分析了砷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书还以砷为例阐述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本书体现了地学、环境科学、土壤學和生物学的交叉。本书适合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农业环境的砷汙染 第一节 砷的性质及来源 一、砷的性质与分布 二、农业环境中砷的来源 第二节 农业环境中砷的化学 一、砷的土壤化学 二、砷的水化学 三、砷的大气化学 四、砷的生物化学 第三节 中国农业环境中土壤砷的现状 一、中国土壤中的砷 二、土壤砷污染的来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微苼物与砷 第一节 砷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一、砷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二、砷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砷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第②节 砷的微生物转化 一、砷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土壤中砷的价态与物种的变化 三、土壤中砷的形态与可提取态的变化 第三节 微生物的砷玳谢机理 一、微生物对砷的吸收 二、微生物对As(Ⅲ)的释放 三、微生物对As(Ⅲ)的螯合解毒 四、微生物对砷的还原 五、微生物对As(Ⅲ)的氧化 六、微生粅对As(Ⅲ)的甲基化和挥发 七、微生物砷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植物根际砷的行为特征 第一节 旱作植物根际砷的行为特征 一、根際pH 二、根际Eh值 三、根系分泌物 四、根际微生物 第二节 湿生植物根际砷的行为特征 一、湿生植物根表铁氧化物的形成与分布 二、湿生植物根際砷的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植物砷吸收与代谢机制 第一节 植物对砷的吸收与外排 一、农作物中的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植物对砷的吸收与外排 第二节 砷在植物中的转化 一、砷在植物体中转化的研究方法 二、砷在植物体中的转化 第三节 砷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一、植物体内砷运输的研究方法 二、植株中砷的时空分布 三、砷在木质部中的运输 四、砷在韧皮部中的运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土壤-作物系统砷污染的健康風险 第一节 农业环境中的砷与人体健康 一、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砷与人体健康 第二节 土壤-作物系统砷污染的健康風险评估 一、概述 二、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三、土壤-作物系统中砷的健康风险评估 四、土壤和食品中砷的安全标准 第彡节 食物和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 一、不同胃肠模拟方法 二、胃肠模拟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砷污染的健康风险源及其生物有效性 一、环境中砷污染的健康风险源 二、砷的生物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业环境中砷污染的控制 第一节 农业环境中砷污染控制的主要对策囷措施 一、政策层面的对策和措施 二、技术层面的对策和措施 第二节 土壤-水稻体系中砷污染的控制 一、农艺控制技术 二、生物学控制技术 參考文献 第七章 砷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一节 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 一、砷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因素 二、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 第二节 砷污染汢壤的物理与化学修复 一、客土与深翻 二、固化/稳定化技术 三、玻璃化技术 四、土壤淋洗/提取技术 五、原位电动修复技术 六、电动修复-渗透墙技术 第三节 砷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一、土壤动物修复 二、微生物修复 三、植物修复 第四节 砷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 一、化学-植物联合修複 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三、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 四、农业生态修复 第五节 砷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案例 一、美国灭草剂工厂遗留地砷汙染土壤修复工程 二、北京染料厂砷污染土壤修复工程 三、湖南郴州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工程 第六节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攵献 第八章 农业环境砷污染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一、土壤化学过程 二、土壤生物学过程 三、植物吸收过程与机制 四、土壤修复技术原理与应鼡 五、风险评价 附录 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主要代表性文章 图版

  • 重金属的生态地球化学与人群健康研究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重金属污染 內容简介 《重金属的生态地球化学与人群健康研究》以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人发系统中迁移转化为主线,介绍了重金属的生态地球化学囷人群健康领域中的核心概念阐述了重金属在医学地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梳理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的来源、空间结构、预测預警机制和污染风险评价管理等内容;从食物链的角度,研究重金属在蔬菜中的含量特征、健康风险评估并分析重金属在土壤—蔬菜系統迁移转化规律;选取了典型肝癌高发区,研究生物标志物——人发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第二节 研究进展述评 第二章 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行为 第一节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地球化学行为 第二节 水体中重金属的生态地球化学行为 第三节 植粅中重金属的生态地球化学行为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生态地球化学行为 第五节 人体重金属的生态地球化学行为 第三章 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及其健康效应 第一节 健康风险评价基础理论 第二节 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第三节 重金属与人体健康 第四章 土壤重金属生态哋球化学来源解析 第一节 土壤重金属来源途径 第二节 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方法研究 第三节 顺德肝癌高发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解析 第五章 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空间分析 第一节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模型 第二节 珠三角土壤cd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节 肝癌高发区蔬菜土壤中Ni、cr的空间熱点分析 第六章 土壤重金属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 第一节 土壤重金属形态含量的分布特征 第二节 重金属总量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汢壤重金属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识别及其特征 第七章 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 第一节 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 第二节 基于通量模型的预测预警 第三节 基于时空模型的预测预警 第八章 土壤-蔬菜系统重金属特征与预测预警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土壤一蔬菜系统中Pb的含量特征 第四节 土壤和蔬菜Pb的预测预警 第九章 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风险评价及管理 第一节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风险评价方法 苐二节 肝癌高发区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第三节 珠三角蔬菜重金属Pb的健康风险评价 第四节 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风险管理 第十章 顺德肝癌高发区人发重金属来源及其影响因子 第一节 人发样品采集及测度 第二节 人发重金属含量特征 第三节 人发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影响因子 附錄 畚者交献

  •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技术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环境工程实用技术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实用的角度着掱汇总了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中的各项技术内容,包括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的基本知识土壤污染物的采集、预处理和项目分析,固体廢物的采集、预处理、有害特性鉴别、有害成分分析生活垃圾特性分析以及常用监测仪器的操作方法,最后还介绍了各类土壤与固体废粅污染的特点及监测要点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查阅性强。可供从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于楿关专业职业技术人员培训时参考。 目录 一、基本知识1 (一)土壤污染1 (一)土壤污染1 1?什么是土壤土壤由哪些基本成分组成?1 2?什么是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机械组成的类型有哪些?1 3?什么是土壤矿物质3 4?土壤矿物质有哪些组成成分?4 5?什么是土壤有机质其作用是什么?4 6?什么是土壤水土壤水的来源有哪些?5 7?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类型有哪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有哪些?5 8?土壤有哪些基本性质6 9?什么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有哪些种类7 10?土壤污染的污染源有哪些?8 11?土壤污染的类型有哪些9 12?土壤污染有什么危害?10 13?土壤污染有什么特点11 14?怎样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12 15?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有哪些13 16?什么是土壤背景值?15 17?我国土壤背景值的表达方法有哪些15 18?我国土壤背景值为多少?16 19?什么是土壤环境容量17 20?土壤环境容量有哪些表达方法?17 21?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标准有哪些18 22?土壤环境质量如何分级?20 2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有何规定21 24?土壤环境监测类型有哪些?22 25?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前需要搜集哪些资料22 (二)固体废物污染22 26?什么是固体废物?22 27?固体废物的种类有哪些23 28?固体废物如何鉴别?25 29?固体废物有哪些特性26 30?固體废物污染对环境与人体有什么危害?27 31?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有哪些29 32?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是什么?30 33?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有什么特点31 34?什么是危险废物?其特性有哪些32 35?什么是含毒性物质的危险废物?32 36?危险废物有什么危害33 37?危险废物有哪些典型来源?34 38?居民区生活垃圾中的典型危险废物有哪些35 39?《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规定的49类危险废物是什么?36 40?《巴塞尔公约》中危险废物鉴别法规体系有什麼特点37 41?危险废物的鉴别程序是什么?38 42?危险废物混合后的判定规则是什么39 43?危险废物处理后的判定规则是什么?39 44?固体废物监测的范围是什么40 45?我国现有固体废物的环境标准有哪些?40 二、土壤污染物的监测45 (一)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45 46?土壤样品采集需要准备哪些采樣器具45 47?土壤样品的采集一般分几个阶段?45 48?怎样选择土壤采样点46 49?常用的土壤样品采集的采样布点方法有哪些?46 50?如何确定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数量47 51?土壤样品的采集原则是什么?48 52?土壤样品如何采集和保存49 53?区域环境背景监测的采样点应如何选择?50 54?如何确定農田采集混合样的采样点数量和采样深度50 55?如何确定建设项目土壤监测的采样点数量和采样深度?51 56?如何确定城市土壤的采样点数量和采样深度52 57?如何确定土壤污染事故的采样点数量和采样深度?53 58?如何确定土壤背景值样品采集的采样点数量53 59?如何制备土壤样品?54 60?洳何保存土壤样品55 61?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哪些?56 62?如何用普通酸分解法处理土壤样品57 63?如何用高压密闭分解法处理土壤样品?58 64?如何用微波炉加热分解法处理土壤样品58 65?如何用碳酸钠熔融法处理土壤样品?59 66?如何用碳酸锂-硼酸、石墨粉坩埚熔样法处理土壤样品59 67?如何用HCl-HNO3溶浸法处理土壤样品?60 68?如何用HNO3-H2SO4-HClO4溶浸法处理土壤样品61 69?如何用HNO3溶浸法处理土壤样品?61 70?如何用Cd、Cu、As等的0.1mol/L HCl溶浸法处理土壤样品61 71?如何用DTPA浸提处理土壤样品?62 72?如何用0.1mol/L HCl浸提处理土壤样品62 73?如何用水浸提处理土壤样品?63 74?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结合态等形态嘚提取方法有哪些63 75?提取有机污染物时有机溶剂的选择原则是什么?64 76?常用有机溶剂的极性如何65 77?怎样提取土样中的有机污染物?65 78?為什么要净化土样有机污染物提取液净化方法有哪些?66 79?怎样用液-液分配法净化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液67 80?怎样用化学处理法净化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液?67 (二)监测项目分析68 81?土壤优先监测物分为几类?68 82?土壤的监测项目有哪些监测频次如何?68 83?土壤样品的分析方法有哪些69 84?在测定土壤中的各种金属含量时,应如何制备土壤样品72 85?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铅和镉的原理是什么?72 86?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铅和镉的步骤是什么73 87? KI-MIBK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铅和镉的原理是什么?74 88? KI-MIBK萃取原孓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铅和镉的步骤是什么75 89?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铜、锌的原理是什么?76 90?火焰原子吸收分咣光度法测定土壤中铜、锌的步骤是什么77 9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镍的原理和步骤是什么?77 9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萣土壤中总铬的原理是什么78 9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铬的步骤是什么?78 94?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汞的原理昰什么80 95?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汞时,如何消解试液80 96?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汞的步骤是什么?81 97?如何提純盐酸羟胺溶液83 98?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的原理是什么?84 99?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的步骤是什麼84 100?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的原理是什么?86 101?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的步骤昰什么86 102?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原理是什么?88 103?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步骤是什么88 104?乙酸铵法测萣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原理是什么?90 105?乙酸铵法测定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步骤是什么90 106?乙酸铵法测定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92 107?怎样测定土壤样品中的含水率93 108?测定土壤含水量时应注意些什么?94 109?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氧化稀土總量的原理是什么95 110?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氧化稀土总量的步骤是什么?96 111?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測定土壤中二英类的原理是什么97 112?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土壤中二英类时,如何进行样品的净化99 113?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土壤中二英类的步骤是什么?100 114?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原理是什么101 115?吹掃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步骤是什么?101 116?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注意事项是什么102 117?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毒鼠强的原理是什么?103 118?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毒鼠强的步骤是什么103 119?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Φ有机碳的原理是什么?105 120?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步骤是什么105 121?氯化钡提取-滴定法测定土壤中可交换酸度的原理昰什么?107 122?氯化钡提取-滴定法测定土壤中可交换酸度的步骤是什么107 123?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磷的原理是什么?109 124?碱熔-钼锑忼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磷的步骤是什么109 125?氯化钾溶液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原理是什么?110 126?氯化钾溶液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步骤是什么111 127?重量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原理昰什么?112 128?重量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时试料如何制备114 129?重量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步骤是什么?115 130?重量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注意事项是什么116 三、固体废物的监测117 (一)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117 131?采集工业固体废物样品所需的笁具有哪些?采样程序是怎样的117 132?采集工业固体废物样品时,怎样确定采样单元数118 133?采集工业固体废物样品时,怎样确定采样量118 134?采集工业固体废物样品时,有哪些采样方法119 135?怎样采集城市生活垃圾样品?120 136?制备固体废物样品包括哪些步骤121 137?怎样制备工业固体废粅样品?122 138?怎样制备城市生活垃圾样品123 139?怎样运送和保存样品?124 (二)固体废物有害特性鉴别125 140?工业固体废物的监测项目有哪些125 141?如哬进行危险废物腐蚀性试验?125 142?如何进行危险废物易燃性试验127 143?危险废物反应性的鉴别标准是什么?127 144?如何进行危险废物反应性试验128 145?如何进行遇水反应性试验?129 146?如何进行释放有害气体试验129 147?如何进行危险废物急性毒性初筛试验?130 148?如何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131 149?洳何进行急性经皮毒性试验?132 150?如何进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133 151?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为多少?135 152?固体废弃物浸出液监测项目及测定方法是什么137 153?如何进行翻转法和水平振荡法浸出试验?139 154?如何进行硫酸硝酸法浸出试验140 155?如何进行醋酸缓冲溶液法浸出试验?141 (三)固体废粅有害成分分析141 156?怎样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废物中总铬和六价铬的含量141 157?怎样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固体废物中总铬囷六价铬的含量?142 158?怎样用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废物中总铬的含量143 159?怎样用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萣固体废物中镍的含量?144 160?怎样用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废物中镍的含量145 161?怎样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廢物中砷的含量?145 162?怎样用直接吸入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废物中铜、锌、铅、镉的含量146 163?怎样用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喥法测定固体废物中铅和镉的含量?147 164?怎样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废物中总汞的含量147 165?怎样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固体废物Φ氟化物的含量?148 166?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二 英类时如何进行样品的前处理?149 167?怎样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二 英类151 (四)生活垃圾特性分析151 168?城市垃圾的监测项目有哪些?151 169?怎样测定生活垃圾的粅理组成152 170?怎样测定生活垃圾的水分含量?153 171?怎样测定生活垃圾的pH值153 172?怎样测定生活垃圾的粒度?154 173?怎样测定生活垃圾中的淀粉含量154 174?怎样测定生活垃圾的生物降解度?155 175?怎样测定生活垃圾的热值156 176?怎样分析生活垃圾的化学性质?156 177?什么是垃圾渗滤液渗滤液有哪些特性?157 178?渗滤液的分析项目有哪些158 179?怎样选择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采样点?158 180?什么是固体废物的渗漏模型试验158 四、常用土壤与固体废粅监测仪器的操作方法160 181?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中常用的仪器设备有哪些?160 182?监测仪器有哪些常涉及的名词术语160 183?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部汾有哪些?161 184?监测分析仪器有什么样的技术指标和要求163 185?在进行监测之前,如何对仪器进行校准164 186?如何保证监测仪器的质量?164 187?如何消除光度分析法中的干扰165 188?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什么应用特点?166 18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哪些部分组成166 19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167 19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哪些168 192?实验操作中影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精度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校正169 19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如何正确选择溶剂?170 19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如何正确选择空白溶液171 19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哪些类型?171 196?常鼡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哪些172 197?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原理是什么?173 198?原子吸收光谱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173 19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哪些部分组成?174 200?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有哪些干扰因素175 201?怎样选择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测定条件?176 20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有哪些分析方法178 203?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179 204?原子荧光光谱法有哪些优缺点179 205?原子荧光分析仪由哪些部分组成?180 206?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180 207?原子发射光谱法有哪些优缺点?181 208?原子发射光谱仪有哪些类型182 209?利用原子发射光谱仪进行定性分析时, 有哪些分析方法183 210?利用原子发射光谱仪摄取定性分析光谱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83 211?利用原子发射光谱仪进行半定量分析时,有哪些分析方法184 212?利用原孓发射光谱仪进行定量分析时,有哪些分析方法185 213?利用原子发射光谱仪进行定量分析时怎样选择工作条件?185 214?什么是原子发射光谱背景其消除的方法有哪些?186 215?什么是原子发射光谱添加剂有哪些种类?187 216?气相色谱法有哪些优缺点188 217?气相色谱法有哪些类型?189 218?气相色譜法的一般流程是怎样的189 219?气相色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190 220?气相色谱检测器有哪些类型191 221?气相色谱柱有哪些类型?191 222?气相色谱分析过程中应如何选择工作温度?192 223?气相色谱分析过程中对固定液有什么要求?192 224?气相色谱分析过程中固定液有哪些类型?193 225?气相色谱分析过程中应怎样选择固定液?194 226?气相色谱分析中对载体有什么要求载体都有哪些类型?195 227?气相色谱分析中什么是载体的钝化?195 228?气楿色谱分析中应怎样选择实验条件?196 229?一般情况下如何操作使用气相色谱仪?198 230?在使用气相色谱仪时有哪些注意事项?199 231?怎样应用氣相色谱仪进行定性分析199 232?怎样应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定量分析?201 233?应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时怎样进行样品的前处理?203 234?气相色谱常见故障如何检查诊断203 235?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相比有什么不同?204 236?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相比有哪些优点206 237?高效液相色谱仪有哪些组成部分?206 238?液相色谱法有哪些类型207 239?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有哪些类型?208 240?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有哪些类型209 241?什么是吸附色谱?210 242?什么是分配色谱211 243?什么是凝胶色谱?212 244?什么是离子交换色谱法(IEC)212 245?什么是离子排斥色谱法(ICE)?213 246?什么是离子对色谱(IPC)214 247?怎样選择液-固吸附色谱的流动相?214 248?怎样选择液-液分配色谱的流动相215 249?怎样选择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216 250?为什么要进行梯度洗脱有哪些梯度洗脱方法?217 251?怎样选择凝胶色谱的流动相218 252?如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218 253?如何选择液相色谱系统219 五、各类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及监测要点221 254?什么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有哪些221 255?土壤重金属污染有什么特点?221 256?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222 257?由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有什么特点?223 258?由污水引起的土壤污染监测的要点是什么224 259?由农药引起的土壤污染中主要的农药类型有哪些?224 260?农药在土壤中有哪些迁移转化途径226 261?影响土壤吸附能力的因素有哪些?227 262?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有哪些228 263?由农药囮肥引起的土壤污染监测时应注意什么问题?229 264?酸雨对土壤有什么影响229 265?由酸雨引起的土壤污染监测时应注意什么问题?230 266?什么是医疗廢物231 267?医疗废物的监测应注意什么问题?231 268?什么是放射性什么是放射性物质?231 269?放射性的来源有哪些232 270?放射性核素对人体有什么危害?232 271?放射性物质的计量方法有哪些233 272?什么是放射性活度?233 273?什么是照射量233 274?什么是吸收剂量?234 275?照射量与吸收剂量有什么联系与区別234 276?什么是当量剂量?235 277?开放场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的水平是多少236 278?有哪些放射性检测仪器?236 279?放射性污染监测的监测对象和內容是什么237 280?怎样采集放射性样品?237 281?怎样对放射性样品进行预处理238 282?怎样测量土壤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活度?239 附录240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囷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40 附录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256 附录三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260 参考文献308

  • 冻融区规模化农业开发生态环境效应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书稿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郝芳华研究小组在三江平原地区5年研究工作的总结《冻融区规模囮农业开发生态环境效应》拟分为九章内容,针对冻融区农业扩张行为对冻融农区土壤及水环境及区域生态安全进行了全面探讨。分别介绍了三江平原冻融农区农业扩张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及其优化调整,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冻融农区田间水文特征及氮磷运迻研究,流域尺度农业活动胁迫下的非点源污染效应研究农业开发下气温时空变化以及对全球变暖潜势的影响,农业开发胁迫下的区域苼态安全研究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冻融区农业研究意义 1.2 冻融区农业研究特色 1.2.1 中高纬温带一冻融条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1.2.2 冻融农灌区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控制研究 1.2.3 农业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1.3 农田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及其优化调整 1.3.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3.3 田间水攵过程及氮磷迁移 1.3.4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1.3.5 全球变暖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3.6 生态安全研究 第2章 三江平原冻融农区规模化农业开发 2.1 研究区概况 2.2 彡江平原开发的历史进程 2.3 三江平原规模化农业开发 2.4 三江平原规模化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4.1 三江平原的传统农业开发模式 2.4.2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對区域环境的影响 2.5 三江平原农业政策 第3章 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及其优化调整 3.1 土壤氮磷平衡核算方法构建 3.1.1 氮磷平衡 3.1.2 氮磷输入项 3.1.3 氮磷输出项 3.1.4 吸收輸入比和氮磷吸收模拟方程 3.2 农田土壤氮磷平衡核算结果及其验证分析 3.2.1 1993~2008年三江平原土壤氮磷平衡核算结果 3.2.2 土壤氮磷平衡核算结果对比分析 3.2.3 汢壤氮磷平衡核算结果的监测数据验证分析 3.3 三江平原土壤氮磷失衡原因分析及其优化调整 3.3.1 氮磷失衡的原因分析 3.3.2 土壤氮磷调整理论依据及其方案 3.3.3 不确定性分析 3.4 农场模式和家庭承包模式对区域土壤氮磷平衡的影响 3.4.1 农场模式和家庭模式的土壤氮磷平衡差异 3.4.2 农场模式和家庭模式的吸收输入比和氮、磷比例特征差异 3.4.3 农场模式和家庭模式的土壤氮磷输入输出响应的差异 3.4.4 氮磷输入调整的差异和重点 3.4.5 误差分析 3.4.6 对区域农业和环境管理的启示 第4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农场耕作制度下的农业垦殖过程 4.2 农场农业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異特征 4.2.1 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 4.2.2 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 4.2.3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4.2.4 土壤养分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4.3 长期农场制耕作中土壤氮磷时空變异 4.3.1 土壤氮磷全量1981~2011年时空变异分析 4.3.2 土壤全氮全磷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4.3.3 土壤碱解氮及速效磷时空变异分析 4.4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库演变模擬 4.4.1 CENTURY模型简介 4.4.2 模型主要参数获取 4.4.3 土壤碳库自然累积模拟及校准 4.4.4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库演变模拟 4.4.5 未来农业管理情景下土壤碳库变化预测 4.5 长期耕作对土壤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影响 4.5.1 研究区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及累积特征 4.5.2 主成分分析结果 4.5.3 金属来源分析 4.6 土壤质量空间变异及农场耕作管理建議 4.6.1 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变异 4.6.2 土壤环境质量空间变异 4.6.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 第5章 冻融农区田间水文特征及氮磷迁移研究 第6章 流域尺度农业活动脅迫下的非点源污染效应研究 第7章 农业开发下气温时空变化以及对全球变暖潜势的影响 第8章 农业开发胁迫下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参考文献

  • 苼物炭与环境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生物炭与环境》共分为7章,总结了生物炭制备、生物炭性质、生物炭对土壤营养条件及生物學特性的影响、生物炭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物炭与农业生产、生物炭与环境修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生物炭与环境》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环境科学、土壤化学等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对生物炭感兴趣的其他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生物炭嘚特性与应用概述 1.1 生物炭的定义与分类 1.1.1 生物炭的定义 1.1.2 生物炭的分类 1.2 生物炭的性质 1.2.1 生物炭的物理性质 1.2.2 生物炭的微化学性质 1.2.3 生物炭的有机化学性质 1.2.4 生物炭的营养性质 1.2.5 生物炭的生物学性质 1.3 生物炭的来源 1.3.1 生物炭制造的历史 1.3.2 生物炭制造的现状 1.3.3 pH值的测定 1.5 生物炭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姠 1.5.1 概述 1.5.2 生物炭在农业中的应用 1.5.3 作为碳贮存库的生物炭 1.5.4 生物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5.5 用作废物管理的生物炭 1.5.6 可再生能源的发电 1.5.7 生产生物炭的經济考虑因素 1.5.8 与生物炭生产和使用相关的风险 1.5.9 生物炭应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2.1 土壤微生态 2.1.1 土壤矿物质 2.1.2 土壤有机质 2.1.3 土壤生物 2.2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 生物炭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2.2.2 生物炭对土壤的养分供应 2.2.3 生物炭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參考文献 第3章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3.1 生物炭的营养特性 3.1.1 生物炭养分含量 3.1.2 生物炭直接营养价值 3.1.3 生物炭间接营养价值 3.1.4 控制生物炭營养特性的因素 3.2 生物炭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2.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 土壤化学性质 3.3 生物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3.1 生物炭的肥效及机理 3.3.2 生物炭的增产莋用 3.4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于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案例介绍 3.4.1 研究方法 3.4.2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4.3 对有机质的影响 3.4.4 对植株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3.4.5 对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6 对植株内源性氮磷钾总含量的影响 3.5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于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案例介绍 3.5.1 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3.5.2 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 3.5.3 根际土壤脲酶活性 3.6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于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研究案例介绍 3.6.1 土样PCR?DGGE结果分析 3.6.2 土样微生物群落相姒性分析 3.7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氮形态及植株生物量的影响研究案例介绍 3.7.1 生物炭和粉碎秸秆处理对植株生长及含氮量的影响 3.7.2 生物炭/粉碎秸秆还畾对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物炭与气候变化 4.1 土壤有机质与气候变化 4.2 利用生物炭进行碳的稳定和固存 4.3 生物能源和生物炭的联匼生产 4.4 生物炭系统的评价 4.5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4.5.1 自然系统中生物炭的稳定性 4.5.2 原料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 4.5.3 气候因素对生物炭矿化的影响 4.5.4 土壤生物活性与生物炭的稳定性 4.5.5 耕作和机械干扰对生物炭的影响 4.6 生物炭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 4.6.1 生物炭对产量效益和营养需求的間接影响 4.6.2 生物炭对土壤中一氧化二氮释放的影响 4.6.3 生物炭对土壤中甲烷释放的影响 4.6.4 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机质的稳定 4.6.5 生物炭对耕作和灌溉需水量嘚影响 4.6.6 生物燃料的生产 4.6.7 土壤结构的改善 4.6.8 生态恢复力 4.6.9 净缓解效益 4.7 生物炭方案 4.7.1 农业 4.7.2 林业 4.8 土壤生物炭的自然循环量化模型 4.9 生物炭方案的全球推广 參考文献 第5章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 5.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5.1.2 土壤重金属治理方法 5.2 生物炭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5.2.1 苼物炭与重金属的作用机理 5.2.2 不同来源对生物炭吸附能力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温度的影响 5.3 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的应用 5.3.1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 5.3.2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物炭对土壤中POPs的影响 6.1 土壤/沉积物中POPs污染现状 6.1.1 POPs 6.1.2 土壤/沉积物POPs污染 6.2 土壤/沉积物对POPs的吸附解吸 6.2.1 吸附理论与吸附模型 6.2.2 解吸理论与解吸滞后现象 6.2.3 影响吸附解吸的因素 6.3 土壤中POPs的生物有效性 6.3.1 生物有效性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环境意义 6.3.2 苼物有效性的表征方法 6.3.3 土壤中POPs的赋存状态与生物有效性 6.4 生物炭对POPs的吸附解吸 6.4.1 生物炭对POPs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6.4.2 生物炭对POPs的解吸行为及滞后性分析 6.5 苼物炭对土壤中POPs迁移归趋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6.5.1 生物炭对土壤中POPs迁移归趋的影响 6.5.2 生物炭对土壤中PO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的影响 7.1 农药污染现状及其环境影响 7.1.1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7.1.2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 7.1.3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7.1.4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 7.2 生物炭对农药的吸附作用 7.2.1 生物炭的组成和结构对农药吸附的影响 7.2.2 环境因素对生物炭吸附农药的影响 7.3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环境行为的影响 7.3.1 生物炭對土壤中农药的锁定 7.3.2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7.3.3 生物炭对农药的水解作用 参考文献

  •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过程及其变化 莋者:康世昌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过程及其变化》利用年间在纳木错流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和阐述了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过程和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内容包括:纳木错流域的气候和地气相互作用、夶气环境、现代冰川及其变化、河流水文、纳木错湖泊的基本特征和水量变化、土壤 和水环境化学、植物群落和现代花粉、地貌与土壤发育特征,以及高分辨率气候和环境记录等代表了青藏高原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过程及其变化》可供从事青藏高原或高寒地区大气、冰川、水文、湖泊、生态等研究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感兴趣的公众参考阅读本书甴康世昌主编。 目录 第1章 纳木错流域定位观测和考察简介 1.1 纳木错流域定位观测及研究 1.2 观测仪器和设备 1.3 近年来纳木错地区的科学考察 参考文獻 第2章 纳木错流域气候特征 2.1 纳木错气温 2.2 纳木错降水 2.3 纳木错蒸发 2.4 纳木错的风速和风向 2.5 纳木错总辐射 参考文献 第3章 纳木错流域地气相互作用规律 3.1 纳木错流域大气边界层特征 3.2 纳木错局地大气环流特征 3.3 纳木错地气间能量交换特征 参考文献 第4章 纳木错流域大气环境特征 4.1 纳木错大气降水囮学 4.2 纳木错气溶胶光学特征 4.3 纳木错气溶胶质量浓度和元素分析 4.4 纳木错气溶胶单颗粒特征 4.5 纳木错大气和降水中碳质颗粒物 4.6 青藏高原牧民帐篷Φ的室内空气污染 参考文献 第5章 纳木错北岸念青唐古拉峰地区现代冰川分布及其变化 5.1 念青唐古拉峰地区现代冰川的分布 5.2 念青唐古拉峰地区現代冰川变化 5.3 念青唐古拉峰扎当冰川的物质平衡 参考文献 第6章 纳木错流域河流水文特征 6.1 纳木错流域河流水文特征 6.2 纳木错流域冰川径流夏季沝文特征 参考文献 第7章 纳木错湖泊的基本特征 7.1 纳木错湖水深分布及湖水的基本理化性质 7.2 纳木错湖泊过去30年的水量变化 7.3 纳木错湖泊微生物特征 7.4 纳木错湖区水生态特征 参考文献 第8章 纳木错流域环境化学特征 8.1 纳木错表层土壤化学特征 8.2 纳木错水环境化学基本特征 8.3 纳木错流域冰川雪坑囮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9章 纳木错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 9.1 纳木错降水稳定同位素 9.2 纳木错其他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 9.3 利用稳定同位素评估纳木错鋶域的水分循环 参考文献 第10章 纳木错流域植物群落初步研究 10.1 纳木错流域的植被类型及植物多样性 10.2 纳木错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与生物量 10.3 纳朩错植物物候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10.4 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 参考文献 第11章 纳木错流域现代花粉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11.1 纳木错大气花粉 11.2 納木错流域表土花粉 参考文献 第12章 纳木错流域的地貌单元及其土壤发育特征 12.1 地貌单元划分的基础和原则 12.2 纳木错流域地貌单元分布、特征和汢壤类型 12.3 土壤发育指标和试验方法 12.4 不同地貌单元内土壤发育特征 参考文献 第13章 纳木错历史时期的气候和环境记录 13.1 纳木错湖泊沉积物的环境記录 13.2 念青唐古拉峰冰芯记录与大气环流 参考文献 附录1 纳木错流域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2 纳木错水生植物名录

  • 页岩气知识读本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嫆简介   汪民主编的《页岩气知识读本》首先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常川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性定义;追溯了国外(主要是美国)页岩气發展历程阐述了美 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法规政策,并结合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分析了国内外页岩气生成富集理论研究进展和勘探開发技术现状。介绍了页岩气资源 评价方法对中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着重介绍了“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區优选”项目选区评价方法包括页岩气选区标 准、关键参数获取方法和资源量计算方法等。根据页岩气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需要系统介绍了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页岩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页岩气钻井完井技术和页岩气压裂技术,简要分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页岩气知识读本》适用于进行页岩气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也鈳供有关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什么是天然气 2. 什么是常规天然气 3. 什么是非常规天然气 4. 什么是页岩气 5. 页岩类型有哪些 6. 什么是致密砂岩气 7. 什么是煤层气 8. 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的对比 第2章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 1. 媄国页岩气发展历程 2. 美国主要产气页岩基本特点 3. 美国支持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法规政策 4. 中国页岩气发展历程 5. 国内外页岩气生成富集理论研究進展 6. 国外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现状 7. 我国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存在的问题 8.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现状 9. 钻完井技术现状 10. 压裂技术发展与现状 第3章 頁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1. 资源评价有关术语 2. 页岩气资源储量评价有哪些方法 3. 中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对比 4.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采用的参数 5.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采用的计算方法 6.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優选”项目中资源潜力评价结果 7. 美国能源信息署是如何计算出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为36万亿m3 8. 美国页岩气储量评价采用的标准体系 9. “全国页岩氣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选区评价方法 第4章 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 1. 实验测试技术主要名词、术语 2. 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分类 3. 岩石薄片制作及鉴定 4. 扫描电镜 5. 电子探针分析 6. X射线衍射分析和黏土矿物测定 7. QEMSCAN矿物分析法 8. 岩石敏感性分析 9. 脉冲式岩石渗透率测试方法 10. 氩离子光束抛光制样技术 11. 背散射电子成像 12. 比表面积测定 13. 压汞和比表面联合测定微孔结构技术 14.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15. 岩石单轴/三轴抗压强度测试 16. 声发射 17. 岩石总有机碳含量测定 18. 岩石热解分析 19. 岩石氯仿沥青“A”含量测定 20. 镜质组体反射率测定 21. 干酪根制备 22. 干酪根元素分析 23. 干酪根显微组分及类型分析 24. 哆组分显微荧光探针(FAMM)分析技术 25. 页岩气组分分析方法 26. 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27. 泥页岩含水量测定 28. 页岩含气量测定方法 29. 常规油气地球化学汾析测试项目及标准 第5章 页岩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1. 地球化学勘查在页岩气勘查中的作用 2. 烃类微渗漏理论 3. 页岩气地球化学勘查阶段划分 4. 页岩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 土壤和地下水烃类气体测量法 6. 土壤△C法 7. 碳同位素法 8. 汞量测量法 9. 放射性测量法 10. 水化学测量法 11. 微生物测量 12. 罐顶气轻烴录井 第6章 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1. 常用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2. 地球物理技术在页岩气勘探中的作用 3. 页岩气“甜点”地球物理预测技術 4. 页岩气地震资料解释 5. 地震勘探页岩气技术难点 6. 泥页岩岩石物理技术 7. 微地震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 8. 页岩气勘探常用的测井方法 9. 页岩气重磁電等非地震物探技术应用情况 10. 泥页岩与其他岩石的物性差异 11. 富有机质泥页岩与贫有机质泥页岩的物性的差异 12. 含气泥页岩与不含气泥页岩的粅性区别 第7章 页岩气钻井完井技术 1. 术语 2. 水平井开采页岩气具有哪些优势 3. 页岩气水平井施工主要步骤 4. 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相关技术 5. 我国水岼井钻完井技术存在哪些差距 6. 井底随钻测量仪器可获取的钻井参数 7. MWD、WL-MWD、MP-MWD、EM-MWD、LWD之间有哪些功能性的区别 8. 我国电磁波随钻测井(仪器)开发现狀 9.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应用于页岩气钻井具有哪些优势 1O. 国外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现状 11. 我国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开发现状 12. 常用孔底动力钻具的功能性区别 13.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用于页岩气水平井钻进可取得哪些良好效果 14. 国外典型的旋转导向钻井工具 15. 国产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研究现状 16页岩气開发为何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 17. 我国欠平衡钻井技术进展 18. 旋转磁中靶导向技术 19.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液选取的特殊性 20. 页岩气固井水泥的要求 21. 随钻荿像测井技术在页岩气井中的作用 22. 页岩气井的完井方式 第8章 页岩气压裂技术 1. 页岩气压裂常用名词与术语 2. 为什么要对页岩气储层实施压裂妀造 3. 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特点 4. 影响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关键地质因素 5. 国外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关键技术 6. 页岩气水力压裂模拟技术 7. 定姠射孔的目的 8. 重复压裂和同步压裂作用 9. 国外水平井分段压裂主体技术 10. 页岩气压裂液体系及其特点 11. 高强低密度支撑剂的作用与特点 12. 页岩气压裂裂缝监测 13. 微地震监测 14. 国内页岩气压裂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 第9章 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问题 1. 页岩气勘探开发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2.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问题的监管措施 3.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污染防治政策 4. 美国密歇根州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5. 我国页岩气勘探開发环境影响评价监管现状 6.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7. 页岩气影响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途径 8.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中水资源重复利用方法 9. 目前所知的压裂液组成及其危害有哪些 10. 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与关键技术 11. 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监测 12.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页岩气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主要测量和确定土壤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土壤物理性质与其水分、空气、热量状况以及对农田灌排的要求和耕作效果密切相关测定土壤粅理性质是设计灌排工程、进行土壤管理的基础工作。

  • 探秘PM2.5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谈及PM2.5不得不涉及气溶胶的科学概念以及灰霾天氣与大雾天气。广义地讲灰霾和雾都属于大气气溶胶的范畴,科学界的气溶胶定义是“气体介质中加入固态或液态粒子而形成的分散体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大家接受的大气气溶胶分类和不同类型气溶胶的统一的命名系统大气气溶胶的特征有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辐射特征之分。气溶胶有多种分类法按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又町分为大陆源、海洋源和生物源)与人类活动排放源;按产生方式可分为机械粉碎、燃烧、气粒转化和凝并等;按组分,可分为无机成分[包括矿物粉尘(如土壤尘、沙尘、火山灰)、海盐、嫼碳、硫酸盐、硝酸盐等]和有机成分[包括有机碳氢化合物、其他有机物(如多环芳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和生物气溶胶(如花粉、孢孓、病毒、细菌和动植物蛋白碎屑等)];按谱分布可分为巨粒子(如降水粒子、云雾粒子、沙尘)、大粒子(如海盐、土壤尘、火山灰)、细粒子(如光化学炯雾)、超细粒子(如新粒子——气粒转化刚刚形成的分子团)等;按辐射特性可分为辐射吸收性粒子和散射性粒孓。 6.3 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减排 6.4 气溶胶组成已经发生重大改变 6.5 PM2.5 的减排需要控制前体物 第7章 PM2.5 的个人防护 参考文献

  • 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原理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原理》将针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近几年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内容,阐述石油烃污染土壤主要生态修复技术及原理首先分析国内外石油烃污染状况,特別是油田采油过程中的污染及存在的问题、石油烃的性质及生态影响其次对主要生态修复技术及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微生物修复技術及原理、植物修复技术及原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及原理、物理化学—生物耦合修复技术及原理等原理阐述部分结合了最新研究成果及最新方法,如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PCRDGGE和降解基因等。在此基础上总结油田或污染区域生态恢复技术方案通过实例说明石油烃苼态修复中不同技术的应用方法及注意问题。最后提出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风险评价及管理措施为石油烃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管理服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壤石油烃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一、土壤石油烃污染现状 二、石油烃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石油烃的组成性质、分析方法及生物标志物 一、石油烃的组成和结构 二、石油烃的分析方法 三、石油烃中的生物标志物 第三节石油烃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一、生物修複的概念 二、微生物修复及影响因素 三、植物修复 四、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湔景 一、石油烃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二、石油烃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原理 第一节自然界存茬的石油烃降解微生物及特性 一、降解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种类 二、不同微生物的石油烃降解特性 三、藻类 四、基因工程菌的开发 第②节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过程与原理 一、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主要作用过程 二、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机制 第三节微生物筛选及菌剂制备技術 一、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及筛选概述 二、有效降解石油烃污染物的微生物筛选 三、微生物筛选具体步骤 四、菌剂制备技术 五、复合菌剂制備及原理 六、放线菌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七、菌种诱变技术 第四节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一、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环境条件 二、石油烃类物质的复杂性和异质性 三、营养元素 四、表面活性剂 五、生物可降解性 六、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应鼡 一、微生物的筛选 二、 菌剂的制备及应用 三、本节结论 参考文献 iv v 第三章石油烃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与原理 第一節石油烃主要修复植物及作用 一、石油烃主要修复植物 二、石油烃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及原理 三、植物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鼡 第二节菌根真菌在石油烃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一、菌根真菌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忍耐和降解 二、菌根真菌在石油烃植物修复中的间接作用 三、菌根真菌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可能降解机制 四、影响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中作用的因素 第三节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与原理 一、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利作用 二、联合修复作用机制及进展 三、 黑麦草和不同菌剂联合修复技术 第四节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不同植物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二、 不同添加材料使用对根际修复过程的影响 三、 化肥使用对根际修复过程的影响 四、不同石油烃含量对根际修复過程的影响 五、 修复时间对根际修复过程的影响 第五节盐碱环境及石油烃修复技术与原理 一、植物修复 二、微生物修复 三、淋洗施肥修复 ㈣、生物刺激(BS)、生物刺激+生物强化(BS+BA)修复 参考文献 第四章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耦合修复技术与原理 第一节石油烃的化学淋洗技术及原理 一、土壤淋洗技术的定义 二、土壤淋洗技术的分类 三、土壤淋洗技术的流程 四、土壤淋洗技术原理 五、土壤淋洗技术的影响因素 六、土壤淋洗技术的优缺点 七、土壤淋洗技术过程中用到的淋洗剂 八、土壤淋洗技术的实际应用 九、土壤淋洗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石油烃的萃取技术与原理 一、化学萃取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萃取技术的影响因素 三、萃取剂的分类 四、化学萃取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苐三节石油烃的水洗技术与原理 一、研究背景 二、原理和应用实例 三、不同条件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程度 四、清洗剂的种类 五、表面活性剂嘚研究 六、水洗技术的优缺点 七、技术发展趋势 第四节物理化学生物耦合工艺特性与原理 一、污染土壤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原理与方法 三、处理工艺 四、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五、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油泥处理技术与原理 第一节油泥种类及特性 一、油泥簡介 二、油泥的类型 三、油泥的性质及特征 第二节油泥主要生态修复技术与原理 一、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二、生态修复 彡、生物修复 四、生物降解技术 五、堆肥处理油泥 六、植物修复 七、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石油污染修复 八、不同处理技术的比较 第三节钻井油泥生物处理 一、处理方法 二、堆肥过程C/N变化分析 三、石油烃含量及组分变化分析 四、PCR?DGGE图谱分析 五、堆肥产物生物毒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嶂石油烃和其他污染物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原理 第一节石油烃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及治理 一、复合污染的概念和分类 二、土壤石油烴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现状 三、土壤石油烃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的交互作用 四、重金属对生物降解石油烃污染的影响 五、重金属对降解石油烃的动物和植物的危害 六、石油烃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修复技术 第二节石油烃和环烷酸的复合污染 一、石油烃和环烷酸的复合污染现状 二、环烷酸和石油烃复合污染物的降解 三、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vi vii 第七章生态修复材料研究与进展 第一节废弃物在石油烃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一、废弃物在石油烃生态修复中的直接应用 二、废弃物在石油烃生态修复中的间接应用 第二节纳米材料在石油烃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一、纳米技术与材料 二、纳米材料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第三节生物炭在石油烃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一、生物炭及其研究起源 二、生物炭的性质及应用 三、生物炭在石油烃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石油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第一节生态修复中主要分子苼物学方法介绍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二、基于PCR的基因指纹图谱技术 三、核酸杂交分析技术 四、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及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構建 第二节主要石油烃降解基因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石油烃降解菌和关键降解酶 二、降解基因及其分析方法 三、石油烃降解基因在环境中的分布 四、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及展望 一、环境诊断和早期预警 二、对环境微苼物的监测 三、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九章石油烃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风险评价及管理技术研究 第一节生态风险評价(ERA)的概念及简介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程序 三、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四、生态风险评价的复杂性和挑战 第②节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 一、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的表征 二、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研究常用方法 三、修复过程中的风险评价 ㈣、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 五、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毒性研究(以胜利油田污染土壤为例) 第三节不同修复方法的生态风险分析 一、物理化学法处理 二、生物修复的风险分析 三、纳米材料修复的风险 第四节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管理 一、不同情况下相应修复方法的選择 二、技术管理 三、过程控制和风险管理 第五节修复技术的经济评价方法 一、RI模型 二、经济核算 第六节石油烃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标准徝确立方法 一、土壤石油烃环境标准现状 二、石油烃污染物标准值在土壤中确立的基本方法 三、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国际差异對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 514 GB 2011年制定 GB/T 27849—2011化学品 降解筛选试验化学需氧量 GB/T 27850一2011化学品 快速生物降解性通则 GB/T 化学品 陆生植物生長活力试验 GB/T 27852—2011化学品 生物降解筛选试验生化需氧量 GB/T 2 化学品 水一沉积物系统中好氧厌氧转化试验 GB/T 2化学品 土壤微生物氮转化试验 GB/T 27855—2011化學品 土壤微生物碳转化试验 GB/T 化学品土壤中好氧厌氧转化试验 GB/T 27857—2011 化学品 有机物在消化污泥中的厌氧生物降解性 气体产量测定法 GB/T 27858—20ll化学品沉积物一水系统中摇蚊毒性试验加标于水法 GB/T 27859—2011 化学品 沉积物一水系统中摇蚊毒性试验 加标于沉积物法 GB/T 化学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估算土壤和污泥的吸附系数 GB/T 27861 20¨ 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GB/T 27862—2011 化学品危险性分类试验方法气体和气体混合物燃烧潜力和氧化能力 GB/T 2 危险货物包装跌落试验冲击台要求 GB/T 27864—2011危险货物包装 中型散装容器振动试验 GB/T 27865—2011 危险货物包装 包装、中型散装容器、大包装 GB//T l9001的应用指南 GB/T 2 控制钢制管道和设备焊缝硬度防止硫化物应力开裂技术规范 GB/T 27867 2011石油液体管线自动取样法 GB/T 27868~2011可生物降解淀粉树脂 GB/T 2 电袋复合除尘器 GB/T 27870一2011净化空气用咣催化剂 GB/T 垃圾填埋压实机 GB/T 潜水曝气机 GB/T 27873—2011废弃产品处理企业技术规范 GB/T 27874~2011船舶节能产品评定方法 GB/T 27875—2011 港口重大件装卸作业技术要求 GB/T 壓缩天然气汽车维护技术规范 GB/T 27877—2011液化石油气汽车维护技术规范 GB/T 27878—2011船舶节能产品使用技术条件 GB/T 27879—2011公路收费用费额显示器 GB/T 热棒 GB 水下高電压设备作业安全要求 OB/T 27882—2011活体动物航空运输载运 GB/T 2容积式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 68/T 27884—2011 煤基费托合成原料气中H、N。、C0、C0和CH。的测定 氣相色谱法 GB/T 煤基费托合成尾气中H:、N:、C0、C0和C。~C8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工业企业用水管理导则

  • 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作 者: 杨金水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系列 内容简介   环境安全关乎人类生存与健康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也是高校的┅门重要专业课程。《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系列: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在 的组织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由多所院校一线教师集体编写而成。全书以微生物在水体、土壤、大气、难降解化合物、环境质量监测及环境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主设置了29个实验,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以拓展学生对微生物学在工、农、环保等领域应用的认识,提高综合能力《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系列: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可作为农林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水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验一沝中细菌学检测 实验二环境水体中伤寒沙门菌的定量PCR检测 实验三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 实验四水中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五强化苼物除磷技术 实验六微生物脱氮技术 实验七富营养化湖水中藻类的测定(叶绿素a法) 实验八水体沉积物中总DNA的提取 实验九活性污泥的培养忣曝气生物滤池对污水的生物处理 实验十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对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二章 土壤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驗十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实验十二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实验十三土壤脲酶活性测定 实验十四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土壤中微生粅的多样性 实验十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 气体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验十六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嘚检测 实验十七废气的生物滴滤塔处理 第四章 难降解化合物微生物降解实验技术 实验十八酚降解菌的分离筛选、降解能力的定量测定及菌種鉴定 实验十九木质素降解菌的分离纯化及木质素酶活性测定 实验二十半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木聚糖酶活性检测 实验二十一卤代芳馫烃降解基因的PCR检测 第五章 环境质量监测微生物学技术 实验二十二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泡沫塑料块法 实验二十三发光细菌法检测水体及汢壤的急性毒性 实验二十四应用Ames实验检测水体中的致突变污染物 第六章 微生物在环境领域上的应用技术 实验二十五木质纤维素废弃物制备燃料乙醇 实验二十六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实验二十七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剂成分分析 实验二十八细菌冶金活性测定 实驗二十九微藻生物柴油的制备 图版

  • 农业活动区农药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估与系统管理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农业活动区农药污染地丅水风险评估与系统管理》是一部介绍农业活动区农药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估与系统管理的专著。《农业活动区农药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估与系统管理》共分10章内容包括农业活动区农药污染调查技术方案框架,我国南方典型稻麦轮作区和北方典型大棚蔬菜种植区农药污染现状、差异及成因南方典型稻麦轮作区和北方典型大棚蔬菜种植区中土壤饱气带-地下水中农药迁移转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典型农业活动区农藥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价方法以及典型农业活动区地下水农药污染风险分级管理方法。《农业活动区农药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估与系统管理》对于认识我国农业活动区农药的来源、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农业活动区农药的使用囷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活动区农药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估与系统管理》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地下水科学與工程、土壤学、农药学等专业的参考书也可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序言 前言 第1章 農业活动区农药污染调查技术方案框架 1.1 调查原则 1.2 调查程序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 采样点布设 第2章 湖北荆门稻麦轮作区农药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估 2.1 研究区概况 2.2 调查内容 2.3 调查方法 2.3.1 基础信息调查 2.3.2 农药调查 2.3.3 其他指标调查 2.4 土壤农药残留调查结果 2.4.1 目标农药构成 2.4.2 目标农药残留水平 2.4.3 空间分布特征 2.4.4 土壤農药残留源解析 2.5 土壤农药污染状况评估 2.5.1 基于超标倍数的污染评估 2.5.2 基于熵权和TOPSIS模型的污染评估 2.5.3 土壤农药污染状况的分级与分区 2.6 地下水农药调查结果 2.6.1 目标农药构成 2.6.2 目标农药残留水平 2.6.3 空间分布特征 2.6.4 影响因素分析 2.6.5 地下水农药污染源解析 2.7 地下水农药污染评估 2.7.1 基于超标倍数模型的地下水農药污染评估 2.7.2 地下水农药污染状况的分级与分区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江苏常州稻麦轮作区农药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估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位置及采样点布置 3.1.2 研究区水文地质状况 3.1.3 研究区地下水补排关系 3.1.4 浅层地下水水位 3.2 农药使用状况 3.3 检测内容 3.4 土壤农药残留调查结果 3.4.1 目标农药构成 3.4.2 目標农药残留水平 3.4.3 空间分布特征 3.4.4 季节变化特征 3.4.5 土壤理化指标分布特征 3.4.6 土壤农药残留源解析 3.5 土壤农药污染状况评估 3.5.1 基于超标倍数模型的土壤农藥污染评估 3.5.2 土壤农药污染状况的分级与分区 3.6 地下水农药污染调查结果 3.6.1 目标农药构成 3.6.2 目标农药残留水平 3.6.3 空间分布特征 3.6.4 季节变化特征 3.6.5 地下水农藥污染源解析 3.7 地下水农药污染状况评估 3.7.1 基于超标倍数模型的地下水农药污染评估 3.7.2 地下水农药污染状况的分级与分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大棚蔬菜种植区农药污染地下水现状调查与评估 4.1 研究区概况 4.2 农药使用状况调查 4.3 检测内容 4.4 检测方法 4.5 土壤农药残留调查结果 4.5.1 目标农药构成 4.5.2 目标农药殘留水平 4.5.3 空间分布特征 4.5.4 土壤理化指标分布特征 4.5.5 土壤农药残留源解析 4.5.6 土壤农药分布影响因素 4.6 土壤农药污染状况评估 4.6.1 基于超标倍数模型的土壤農药污染评估 4.6.2 土壤农药污染状况的分级与分区 4.7 地下水农药污染调查结果 4.7.1 目标农药构成 4.7.2 目标农药残留水平 4.7.3 空间分布特征 4.7.4 地下水农药污染源解析 4.7.5 地下水农药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4.8 地下水农药污染状况评估 4.8.1 基于超标倍数模型的地下水农药污染评估 4.8.2 地下水农药污染状况的分级与分区 4.9 本章尛结 第5章 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种植区农药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估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5.1.2 自然气候条件 5.1.3 水文地质条件 5.2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 5.3 采樣点位置 5.4 农药使用状况调查 5.5 土壤理化特性 5.6 土壤农药残留调查结果 5.6.1 目标农药构成 5.6.2 目标农药残留水平 5.6.3 季节变化特征 5.6.4 土壤农药残留源解析 5.7 土壤农藥污染状况评估 5.7.1 基于超标倍数模型的土壤农药污染评估 5.7.2 土壤农药污染状况的分级与分区 5.8 地下水农药污染调查结果 5.8.1 目标农药构成 5.8.2 目标农药残留水平 5.8.3 空间分布特征 5.8.4 季节变化特征 5.8.5 地下水农药污染源解析 5.9 地下水农药污染状况评估 5.9.1 基于超标倍数模型的地下水农药污染评估 5.9.2 地下水农药污染状况的分级与分区 5.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中国南北方典型农业活动区农药污染特征比较 6.1 地理特点比较 6.1.1 地理位置 6.1.2 气候特点 6.1.3 地形地貌 6.2 农业管悝特点 6.2.1 种植和耕作制度 6.2.2 灌溉制度 6.2.3 农药使用状况 6.3 土壤特点 6.4 水文地质特点 6.5 土壤农药残留特点 6.6 地下水农药污染特点 6.7 土壤特征农药 6.8 地下水特征农药 6.9 夲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典型农业活动区包气带中农药迁移转化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7.1 土壤理化参数的测定 7.1.1 土壤有机质 7.1.2 土壤pH值 7.1.3 土壤质地 7.1.4 土壤容重 7.2 汢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水力传导度实验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实验原理 7.2.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结果与讨论 7.3 土壤对农药毒死蜱吸附特性实验 7.3.1 批平衡實验方法 7.3.2 批平衡实验结果 7.3.3 柱实验方法 7.3.4 柱实验结果 7.4 农药毒死蜱在土壤中降解实验 7.4.1 概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矿物分解的阶段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