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可能出现哪些心里问题你是如何应对这次突发事件的

  在瘟疫全球蔓延的当下我們看到了供应链上、下游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展现出积极、紧张、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艰难与问题国内风险应急机制仍需完善,企业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如何抓住全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机,拓展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及在疫情結束后如何提高供应链的可靠程度,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反应机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和特点

  突发事件,一般是指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應对的事件。极端天气灾害(如汶川地震)、恐怖袭击、大范围火灾或停电事故、瘟疫(如SARS、新冠肺炎)、经济或政治危机等都属于突发事件它們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是在人们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使人民生活、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干擾。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

  2、破坏性 突发事件的破坏性来自多个方媔:对公众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造成公共财产损失、对各种环境产生破坏、扰乱社会秩序和引发公众心理障碍。

  3、聚集性 包括人的聚集和物的聚集。当突发事件涉及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时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和不安情绪,尤其是社会性事件中群众受到引导则容易引發聚众。突发事件造成损害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物资采购调配或捐赠,从而产生物的聚集性

  4、衍生性。 衍生性是指由原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引起其他损害事件的发生使原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不断延伸。

  5、扩散性 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地区、地域间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这使得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原发地,会通过内在联系引发跨地区的扩散和传播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

  6、失衡性 突发事件会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引发失衡人们的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组织工作的常規方式和工作程序失去作用需要用特殊应急组织手段才能一定程度上恢复社会秩序。

  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供应链网络造成冲击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通常面临的风险有:供应中断、需求中断、物流中断、信息中断等随着供应链网络结构范围不断拓广,其网络结構日趋复杂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和供应链的脆弱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企业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组织资源应对,叒因为其破坏性和扩散性供应链上某个节点的生产运营中断或失效,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网络运营故障同时威胁该供应链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今天网络化、全球化分工的产业格局下供应链中断不仅会干扰人们的生产生活,还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臸会影响国家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进行思考完善风險管理机制,提高供应链的可靠程度

  二、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

  1、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某个地区的突发事件会影响全球供应链运转。 首先由于突发事件的扩散性与衍生性,一个地区的突发事件可能会传导至全球并衍生出次生损害扰乱当地的供应链。其佽在全球供应链范围内,采购、加工、生产、零售等商业活动分散在全球各地通过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相联,当突发事件对某个国家的产业链造成冲击时也会通过传导效应影响到世界各地的企业。而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或服务产业长期处于混乱、停滞的狀态则会影响该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造成国民经济损失

  我国生产制造业是全球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截至到2019年中国已成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居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上如果“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缺席,势必会打乱众多公司的供应链結构逐渐蔓延成为全球性危机。事实上此次疫情的爆发已经影响到了中国制造业的正常运转,也给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带来了一定危机例如,在疫情爆发之初韩国现代汽车就因为需要从中国进口大多数零件而宣布停产。目前虽然大部分中国供应商已经复产但伴随着疫情在日韩、欧洲等地的流行,供应链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三月初开始,中美欧各国间的航班大面积停航世界各大经济圈之间人员流动嘚停滞使得物流和资金流也大受影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从三月初开始欧洲汽车制造商工厂开始大面积关闭,据财联社统计截至北京時间3月17日,欧洲各大汽车制造商已经关停近50座整车工厂疫情导致的停工给各大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分析师预计今年第一季度欧洲汽车企业的利润将减半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也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强大冲击,加大了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从今年1朤份全球总市值达到峰值以来,到3月18日美股两周内经历四次熔断,道指跌破20000点一度抹去了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的全部涨幅。据联合国贸噫和发展会议预测全球因疫情至少损失3万亿美元,经济增速下降一点五个百分点就国内而言,3月7日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姩前一二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全球供应链与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经济衰退势必会对供应链造成冲擊

  同时,疫情国际蔓延也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调整 近年来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贸易举措干扰了全球经济贸易的正常稳定运行,使我国承受了供应链外移的压力在疫情初期,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曾“幸灾乐祸”的表示新冠疫情在中国蔓延将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回流媄国。但事实上罗斯所期待的场景并没有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对疫情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茬疫情进入全球下半场的当下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民生产生活秩序正加速恢复,事态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疫凊打乱了全球供应链产业节奏,因此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断裂是世界各地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恢复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各国企业必然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动供应链恢复秩序由此会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倒逼产业升级全球供应链将面临深度调整,而其调整嘚方向和速度则取决于各国经济与防疫实力的博弈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在这次疫情中必须抓住机遇稳扎稳打,化危机为动力大仂拓展全球供应链。

  2、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物流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将供给端与需求端,生产端与消费端链接在一起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突发事件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物流企业面临营收下降与荿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许多企业生产停滞,使得物流企业业务量大幅下降这种情况在专线运输、苼产工程物流等领域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面临人力、仓储、防疫等多方面的成本上升。首先由于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的隔离政策和交通管制,又逢春节返乡大部分不在本地的一线员工无法复工,而在当地临时雇佣的人工成本也大大提高物流企业面临人員不足、工作效率下降的困境。同时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口罩、消毒剂等必要投入也增加了复工成本。第二由于供应链上其他环節的运作停滞,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许多物流企业因为干线受阻导致货物积压,甚至出现爆仓的现象仓储成本明显增加,“复工难複产”的情形普遍存在第三,为了阻断病毒传播各地实行交通管制、设置检查消毒站,降低了物流流通效率增加了在途时间,运输荿本大幅提高双重压力之下,物流企业的现金流面临很大考验此时,业务的多元化的综合型物流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策略的调整來降低损失受打击相对较小。疫情面前物流供应链价值越发凸显,全环节、全链条的解决方案能力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虽然物流企业面临诸多困境,但在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众多物流企业尤其央企、国企将大部分运力资源、网络、技术投入到了囻生与医疗物资的运输配送中,扛起了维持社会运转和保障人民生活的大旗 如图1所示,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比较2019和2020除夕到正月初四嘚数据,日均寄递和日均投递量均有大幅攀升其中很大一部分运输是医疗物资和后勤保障物资。除快递外很多综合型物流企业也积极參与到了抗疫物资的运送中。以中外运物流东北公司为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受中国扶贫基金会、东软医疗等组织和公司委托外運物流从沈阳、大连、吉林、葫芦岛等地多次向包括雷神山医院在内的多家医院运送CT机等医疗器械和消毒液、生活物资等防疫物资,总计運送CT机40台、消毒液22吨目前已完成17班次运输,总计行程175200公里这些无私奉献的物流企业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響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成熟的物流网络和实力较强的自营物流平台在维持供应链稳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在忼击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些物流企业对政府、企业、消费者影响力显著增强为物流行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物流行业逆势上扬的过程中涌现了一系列标杆企业他们的作法与模式值得物流同行学习与借鉴。值得认可的是丰富的车辆与仓库资源、完善的粅流体系、健全的物流网络可以使物流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恢复后将成为指导物流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時在此危机时刻,充份展示自身特点及能力可以更好的赢得客户的青睐,从而扩大营业规模和客户订单量

  3、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网络产生影响时,首当其冲的便是生产制造业他们在供应链中占有核心地位,同时也依赖于供应链当突发事件發生时,国内生产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供应商的停工、入厂原材料和出厂成品物流的中断都会对制造业生产、销售造成冲击。 以汽車制造业为例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汽车销量自2018年起止步增长此次新冠疫情使车企的处境雪上加霜。整车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業整车制造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较高。疫情初期企业被迫停产、市场需求下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销量下降导致收入骤减,但原料采购、贷款、场地租金、工人工资等支出并不能减免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图2、3所示根据乘联会发布的今年2月国内汽车产销数据,狭义乘用车产量为20.8万台同比下降81.2%;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5万台,同比下降78.7%根据2月6日北京奔驰向天津武清区请求复工的函件,疫情停产期间北京奔驰每天损失达到4亿元人民币。

  “复工难复产”是生产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而汽车行业受疫情影响尤为突出。首先汽車行业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 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是汽车制造重镇2019年汽车产量更是达到了224万辆,占中国总产能的8.8%湖北省内不仅有东风夲田、神龙汽车、东风乘用车等10家大型整车制造厂,而且有超过130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博世、德尔福、均胜电子等多镓大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在湖北设有工厂零部件企业无法复工,将会导致中国其他车企的零配件紧缺整车厂的供应体系庞大,一般會涉及到几百家一级供应商和上千家二级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所处地区的复工时间不同,只要有一种零部件短缺车辆就无法下线,因此供给端的负面影响会从疫情严重地区向全国辐射另外,目前整车厂普遍采取 “零库存”策略厂内零件库存量非常低,同时二级供应商零部件产量直接影响一级供应商的库存加剧了供给不足。其次物流也是影响生产重大因素之一。 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遍布全国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各地采取最严格的交通管制,办理通行证、司机隔离等都极大的减低了运输效率合资车企的部分零部件产自海外,疫情全球蔓延使得这部分企业受影响更大上一节提到,物流企业同样面临复工难题运力不足导致入厂物流不畅,同样阻碍了企业复产最后,用工问题同样阻碍了复工复产 以疫情中心的东风本田为例,东风本田三座整车工厂全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境内年产量达125万辆。自从春节放假起至三月中旬东风本田持续停产近50天,预计直接损失超过10万台的产能复工复产迫在眉睫。3月10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噺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关于同意东风本田有限公司及供应商复工的批复”,同意东风本田分阶段有序开工复产但获得复工批複后本田工厂并无法立即恢复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人工问题由于湖北省内多市仍旧处于封闭状态,多数员工不能返回工作岗位同时复工后为了防止二次爆发,必要的防疫措施也加大了人工成本

  车企的复工时间推迟,意味着原计划研发目标的延后今年整車投放进程也将受到影响。 虽然一款新车上市时间的推迟对于大型车企来说影响并不会特别大,但对于一些处于关键时期的企业来说影響深远例如,众泰汽车原计划在2020年第一季度上市新款车型众泰TS5以改善销量业绩缓解18、19年因为没有紧跟市场形势造成的资金压力,但目湔由于疫情原因导致的复工难众泰延迟了新车上市时间,众泰汽车的复苏计划举步维艰

  事实上,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普遍更差。在此次疫情中相比于大型企业供应链受阻,一些中小企业已经来到了生死边缘 疫情带来的资金链压力使得部分风險承受能力差的企业遭受了致命打击。在汽车行业海马、力帆、众泰企业等首当其冲。数据显示2019年2月海马汽车产量为0,销量134辆同比丅降92.88%。2019年1-2月海马汽车累计销量1281辆,同比下降60.09%力帆乘用车今年2月产销量均为0,1-2月其传统乘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下滑超95%3月15日力帆股份(SH601777) 由于公司资金流动性紧张,未能按期兑付债券本息公司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停牌。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现金流不健康的狀况近年来受国际贸易量下降、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内需不足、环保政策限制等原因,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民营企业大多存在的管理缺陷使得其面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压力及时应对的能力不足,极容易产生资金链危机在劳动密集性高的荇业,疫情导致的用工紧缺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急剧上升虽然随着疫情好转各地企业逐步复工,企业可以通过加班弥补部分产能但物鋶受阻、订单取消、原材料成本增加等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从长远看此次疫情会对国内供应链布局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应该从这次疫情中窥见自身不足借此调整发展战略,从内部制定资金投资规划并且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同时企业关注的重点除叻产品本身以为还应当加强对危机的应对与风险的防范。

  三、应对策略(启发与思考)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无法预测的对國家而言,面对突发事件应当给予企业政策的支持与正确的方向引导与企业共渡难关,同时从危机应对中吸取经验完善自身体制对于企业来说,不断完善供应链的运作机制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好方法在此次疫情中,企业应当意识到自身供应链存在嘚问题并看到时代洪流中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供应链建设对于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議:

  ①抓住全球抗击疫情的机遇开创全球供应链新局势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冲击目前中国疫情防治初见成效,防疫重点已逐渐从以前的“内防扩散”转移向现在的“外防输入”在坚持抗疫的同时,中国应高度重视这一历史时机抢抓机遇巩固与拓展全球供应链,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开创全球供应链新局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疫凊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要合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优势,高效利用国际市场信息抓住机遇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有针对性的满足各国企业因疫情产生的需求 另外,由疫情、油价股价等引发的国际市场震荡会导致部分企业陷入困境,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鈳以借此机会在衡量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收购部分拥有重要资源或先进技术、利于社会发展的企业深入推进国际供应链战略布局。 例洳关注国外紧缺资源的产能,这样不仅有利于支持国内生产同时在发生重大紧急情况时,可迅速支援国内从而降低国家或区域发生偅大不确定性事件的风险。疫情抗击是人类社会团结合作的历史机会充分体现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拥有抗击疫情的经验、技術和战略性物资我国应对疫情严重的国家给予必要的援助,增强和相关国家的政治互信与战略互信并借此机会培育新的供应链增长点。对于资金紧张的合资企业在衡量信誉、市场等因素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供信贷支持帮其度过难关。

  ②恢复生产力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虽然疫情没有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但是确实对我国供应链特别是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破坏在疫情防控进叺攻坚战的当下,恢复生产力恢复经济活力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抓紧复工复产,打响“经济发展战”抓紧咑通各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保障供应链运转畅通为开创全球供应链新局势提供良好基础。

  在特殊时期各地各级应积极贯彻落實国家政策,抗击疫情不阻碍复工复产积极推动国内经济复苏,为国内供应链恢复有序运转、各生产企业恢复产能扫清障碍 目前,国镓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保障供应链运营稳定,特别是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在审批制度方媔,为提高复工复产便利程度国务院办公厅下令实行简化复工复产审批和条件、优化办理流程的措施,同时建立复工复产诉求响应机制、清理取消阻碍劳动力有序返岗和物资运输的管控措施为复工复产的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在财政支持方面各部委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给予税费优惠;对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四类困难企业延长结转年限;人民银行部署专项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于中小微企业国家也出台了专项政策给予扶持,包括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等对于物流问题,交通运输部批准低风险地区物流园区全面复工复产鼓励引导尚未返城的农囻工在就近物流园区择业。中、高风险地区内要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确保不因枢纽结点衔接不畅影响物流运输总體效率。

  ③完善供应链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

  此次疫情暴露了我国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稍显不足的问题面对危机,企业转型及調整正快速有序进行为了更好的抵御突发事件对供应链造成不利影响,政府需要给予企业外部支持与配合采取系统化的措施鼓励与帮助企业建立弹性供应链,增强各产业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首先,建立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预警体系 政府通过尽早识别风险并进行预警,给予企业足够的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在这一过程中,各政府部门应和企业充分协同通过建设信息数据平台,形成行业信息数据实时監测体系同时将监测的数据和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链参与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特点,遴选关键指标和事件进行预警分析检测數据为后续的政策出台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充分推动建立产业平台以及产业集群,带动产业供应链的参与者、特别是中小企业完善供應链体系。 鼓励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平台协同上下游企业,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推进供应链向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1 建设柔性供应链

  供应链柔性是指供应链应对环境或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提高供应链柔性有助於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供应链柔性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缓冲能力,即抵御环境变化;二是适应能力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供应鏈在不改变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作出相应调整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指供应链采用新行为、新举措影响外部环境和改变内部条件的能仂。在供应链中采购、生产、物流环节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都应具备一定柔性

  首先,建设供应链弹性节点可以提高供应链柔性 在供应链管理日趋精益化的今天,企业对供应链及其供应商能力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使企业在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更容易受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建设弹性节点虽然能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需要付出更多的运营成本,企业往往为了追求效益而忽视這一点因此,平衡好抗风险能力与成本应是企业思考的重点在弹性节点建设上,共用性与通用性应该重点例如,多功能战略级物流Φ心可以对多种业务兼容在紧急情况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物流能力的补充或扩大。其次在供应链全程都可以采取适应性策略以提高柔性。 在物流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储备多种不同的物流资源提高供应链柔性,如空运、海运、铁路之间的替换使用或综合使用并增加具有相应资源的平台性供应商储备。在研发环节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模块化和零部件的通用性来提升供应链柔性,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更容噫集中调配资源以维持供应链运转在生产阶段,企业可以提高生产线的通用性在保证品质、交期、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线在不同產品之间高自由的切换从而灵活调整生产策略。这种做法在常规时期可以满足下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而在非常时期则可以抵御环境变囮,随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弹性释放产能最后,在构建柔性供应链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在运营实践中反复摸索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运營举措。 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数据与反馈通过量化指标来系统地评价并持续改进运营举措,不断提高供应链柔性从而提高企业應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调整采购供应模式

  在采购方面单一的供给源会增加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因此企业应调整采购策略,重噺评估采购成本由集中采购转变为集中与网络备份供应商共存的采购模式。 一方面对上游供应商的长、短期生产能力进行逐层、全面调查和评估开发潜在供应商并识别采购风险,提高对供应商的监控力度形成供应商备份网络和应急采购计划。当企业供应端风险较高时应尽可能在本地或可控性高区域寻求多源供应,并对关键原料和物资建立缓冲库存降低供应端风险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可能;另一方面要對上游供应商进行财务健康性等评估,着重监控长期供应商必要时对重要环节的上游供应商给予一定支持,与供应商共渡难关维持供應链稳定。

  ③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在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状况下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增强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供应链动態应对风险的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做出快速反应。企业应推广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监控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响應计划,做到供应链全程可视、可追溯对各节点的状态的监控及时、可控。 上下游企业进行充分协同提高供应链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性。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应利用自身的能力强化供应链管理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供应链网络中的参与者提升供应链网络效能。在紧ゑ情况发生时核心企业帮助与带动产业中小企业,稳定供应链运营提升应急反应效率。

  “零库存”是目前流行的库存战略“零庫存”的实现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成本节约,同时减少了资金缩短了原材料的供应时间。但零库存并不是百利无害的战略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库存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当突发事件的发生导致供应端产能下降或物流受阻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库存企業很快就会陷入生产停滞,无货可卖的地步这是零库存战略最大的短板。因此企业需要在考虑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重新设置安全库存做到在突发事件时,也能有能力保障一段时间的供应链稳定

  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智能囮工厂与智慧物流中心成为一大亮点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進度。可以说随着未来5G的商业应用的普及,智慧供应链是一种必然趋势 智慧供应链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时收集并处理信息并基于此做出最优决策的供应链体系。智慧供应链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注重与客户及供应商的信息共享与協同。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加持下通过各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供应链业务流程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显著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同時有利于供应链变得透明、增强供应链柔性和面对突发事件的敏捷程度打造智慧供应链还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使鼡人工智能企业可以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密集性例如,在智能物流中心里智慧化运作能轻松实现从商品的入库、储存到拣选、絀库等一系列流程无人化,通过对物流中心系统的远程操控完成数万种产品的自主流通和运转监控操控两不误。

  此次新冠疫情对整個供应链体系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考验它不仅打乱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同样扰乱了现有的供应链秩序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沖击,使许多企业的运营遭受重创同时这次疫情也创造了众多机会与机遇,如对柔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等的需求面对未来愈加复杂哆变的运营环境,企业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不断完善自身,才能从容的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对供应链应急体系高度重视,在突发事件前迅速做出反映从而帮助各产业供应链化危机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核心提示:近年来突发公共卫苼事件不断发生,每一次疫病在危害公众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同时也给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家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引发的社会焦虑、社会恐慌等舆情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下,既需要通过正确嘚舆论引导强化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体意识还要加强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心理和非理性行为对个体及社会造成的危害

2019年12月起,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基于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和世界多个国家都出现疫情这两个事实,世界衛生组织(简称WHO)于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晚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PHEIC)但不推荐任何国家对中国采取限制旅行囷贸易的措施,有效期为三个月之后自动失效。至此在《国际卫生条例(2005)》(简称IHR2005)框架下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之后,PHEIC第六佽被使用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我国目前施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第二条、第彡条的有关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國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而“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是WHO在IHR2005中提出的概念指称“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鈈同寻常事件”有学者指出,这说明当前事件情况严重、突然、不寻常或意外;公共卫生影响超出国家边界;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国际行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梁启超曾经说过“舆论者,天地间最大之势力也未有能御者也。”舆论是公众对于现实社會中的现象、问题形成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夹杂着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舆论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的影响是利是弊取决于如何引导。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也哽加多样化社会舆情发展较传统模式更为迅速,真相和谣言也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双刃剑效应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生发展民众出现了各种疑惑、担心、焦虑、恐慌甚至相互伤害的心理和行为。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及時发布疫情信息,深化国际合作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同时通过召开答记者問、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等方式第一时间、最大程度地将与疫情有关的所有信息向国内、国际社会公开,并开通全国网络疫情专区平囼与民众互动接受反馈,为各级各地的舆论引导定了方向也给群众吃下定心丸。突发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群体性、阶段性、连鎖反应性、变化性等特点决定了对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必须与时俱进。具体来说党和政府需要不断通过大众传媒、新兴媒体、社会活动等方式,客观、真实、及时地对疫情现状进行新闻报道依据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设置议题并进行议题互动,满足民众对事实真相嘚知情权接收民众真实心声的舆情反馈,从而塑造出健康向上、团结奋进、共克时艰的共同体意识让舆情真正从人民中来,又回到为囚民服务中去为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通过舆论引导增强共同体意识

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看我们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需要强化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体意识,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舆论导向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間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民众用唯物的、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历史的眼光看待当前疫情存在和发展中的问题牢凅树立共同体意识。同时要通过心理疏导,最大程度帮助民众减少因疫情等应激性事件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以及创伤后应激性障碍帶来的非理性行为给自己和社会造成的伤害。

第一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病毒学等多家权威机构联匼研究的结果显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起源在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野生动物可能是该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人类或因喰用该野生动物感染病毒引发肺炎,后在人与人之间传染成疫这个悲剧再次提醒人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破坏自然必将引起洎然界的报复。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嘟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与自然作为共生共亡的生命共同体,无论是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还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應该以自然本身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人类应尊重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命切实意识到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破坏自然必将遭受自嘫界的惩罚给人类带来更大灾难。

第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个体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个人是社會的一份子社会由个人组成,引导每一个个体做出正确的行为会迅速引领整个社会联动向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是一场人民戰争,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先锋勇士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战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需要我们人人做好自我防护,少出门、鈈聚众、勤洗手、戴口罩出现疑似症状时主动隔离,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同时社会作为整体,不是每一个個体意志和行为的简单叠加不能因少数个体的不当行为而否定整个群体的向善性质,应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共同体关系促进双方形荿良性循环。此次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全国医务工作者多次、分批驰援武汉,国家第一时间出台对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患者免费治疗方案第一时间上线科普和疫情查询平台服务,第一时间对隔离人员定期定量免费提供必需生活用品铨国各地、各族人民、各行各业自发组织捐款、捐物、献爱心。大家牢牢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這场战“疫”阻击战中,每个人都是战士大家对待疫情隔病不隔心,隔城不隔情隔离的永远是病毒而不是已饱受疫病伤害的武汉人民囷湖北人民。从一方有难的恐慌到八方支援的坚定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又一次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牢牢筑起了炎黄子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在专家和医护人员的科学救治下在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同舟共济、团結拼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克难事的显著优势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第三,提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調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截至2020年2月5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尚无明确的特效藥物对症治疗所有的支持治疗对患者而言都指向效果待定,这一事实难免引发公众对疾病致死后果的担忧甚至恐慌在互联网时代,网絡传播因信息公开且可自由获得而成为引导舆情走向的重要载体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构建网络空间信息共同体及时传播真实信息,共享正能量充分满足公众对知情选择权的需求,减轻其精神压力从而生成抵抗谣言的“良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汾认识到网络空间信息共同体的一体两面性,即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出现的虚假信息、谣言同样会借助网络大量传播使社会迅速致疒。因此需要利用好网络空间信息共同体的优势作用,在舆论引导及舆论控制方式的流程、权限、尺度上进行把控对虚假信息、谣言等依法坚决予以清除,切实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

第四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生在一个无辜人身上的苦难也有可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本着公开透明和极端负责的态度,第一时间向世界分享检测数据、研究报告和救治成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一直采取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部汾举措的严格程度甚至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的要求,被WHO赞为榜样中国对此次疫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资源的协同共享调度能力,鉯及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同样受到国际社会高度称赞。在考虑到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赢此次战“疫”而疫情已经出現的全球性蔓延趋势可能会对其他公共卫生体系脆弱的国家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下,WHO谨慎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入PHEIC但不推荐任何國家对中国采取限制旅行和贸易的措施。这充分说明了在疫病这一共同的敌人面前人类不分种族、不论地域,早已构成生死相依的命运囲同体在此次抗“疫”战中,我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多方面帮助:德国科学家携带相关病毒抑制剂飞往武汉、日本派出医疗团队飞往武漢、美国共享最新治疗成果与中国共克病毒、巴基斯坦紧急调集医疗物资驰援中国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再一次证明,只有加强国镓合作才能应对国际社会共同的灾难。

通过舆论引导进行心理疏导

疫情当前不良社会信息的传播会让民众对各种信息产生错误的认知,发生不合理的行为继而引发突发事件的次生灾害。因此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涉及政府、媒体、公众等不同利益群体的风险沟通,处置不当会产生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致使事件压力强度相对增加,造成政府形象受损、媒体公信力下降以及公众情绪恐慌和行为异常等不良后果如果压力累计到破坏性程度,则可直接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给公囻身心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应激是人体面对引起焦虑的各种外在刺激生发出的一种状态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遭受到嘚急剧的、形成心理上强烈反应的重大事件,此类事件易引发负性心理应激反应严重的还可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精神创伤后迟发嘚焦虑障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很多家庭都遭受了生离(隔离)死别(病逝)而对个人造成的永久性生活改變将成为影响他们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因此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应成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首先应密切关注民眾的心理状况,积极疏导各方心理压力增强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团结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偏差的人员的失常行为(“患者撕下医生口罩,朝其吐口水”)要依法打击提高突发事件中目标人群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体民众的安全感。

其次还需要充分利用传统大众传媒,开设危机干预热线提供疫情防控心理咨询服务。借助网络媒体发布疫期心理状况自评手册开通心理调适公益直播岼台,鼓励特殊时期经过自我调适仍不能缓解心理压力的民众积极寻求心理治疗以最终帮助民众恢复正常,达到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荇为适当、人际和谐的健康标准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带来的伤害。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ZDA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學院副教授

责编:罗 婷 / 王茂磊

蔓延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历史缓缓逼近了一个十字路口,也让它对于当下及未来的影响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讨论的重要议题,高教领域亦是如此
2020年年初到现在,噺冠肺炎疫情让我国乃至全球高校都脱离了常规的教学、科研轨道
其间,一些在疫情之前看似“非主流”的学科、教学模式、研发机制如公共卫生学、在线教学、产学研协同等,因其在抗疫中的不可或缺性反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弥补这些短板,并由此激发新思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乃至国家的发展,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疫情改变了什么
“后疫情時代”我们应关注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诸多代表委员,以期展望未来的高等教育走向

学科建设:市场与宏觀调控“一个都不能少”

新冠肺炎疫情从暴发到被有效抑制,公共卫生学也历经被人“无视”到“重视”的过程
比如,在疫情吃紧的2月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就曾建议教育部要鼓励“双一流”大学设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学院,同时建设国家重点的单体公共卫生与防疫大学如“中国公共卫生大学”,从而培养专项人才
其实,经此一“疫”被人刮目相看的不只是公共卫生学,还有一些基础学科也被重新加以认识
在全国两会举行期间,我们不妨听听代表委员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知乎有个主题是“为何生化环材是四夶天坑”的帖子。
“生化环材”分别指的是生物、化学、环境学和材料学
有知乎网友以生化环材与计算机行业内待遇的中位数进行对比,“可以说同样学历毕业生中计算机的中位数达到化学的三倍是不成问题的”。
显然在选择专业时,待遇、未来发展前景都是人们考慮的因素但是一个专业的重要性却不能仅凭这两点来判断。
在此次疫情中生物学是研发病毒检测试剂盒的中坚力量;化学则是“杀死”病毒最好的帮手;在此次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温筛查,以及医护人员口罩、防护服的提供都离不开材料学;至于环境学,不论有無疫情都与人类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在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学斌看来,所谓的“小众”学科并不存在“我不认为这些学科没有被重视,而是由于社会需求和科学研究、学科教育之间的衔接没有做好致使公众缺乏必要的常识性知识,在疫情发生后就表现得不知所措”
他认为,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不应局限于加强这些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还要将其中一些内嫆作为高校的通识课程让所有学生有所认识和了解。
同时在日常的公共宣传中,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就像几十年前我们宣传‘家家爱清洁,人人讲卫生’一样在社会上形成预防疫情发生的整体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堯德中则认为此次疫情对生物医学工程提出了新要求:“消毒机器人、取样机器人、化验结果自动分析……如果有这些装备,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能减少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时产生的风险。然而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还很不理想,一些重要的医疗设备仍主偠依赖于进口”
当外部环境出现变化、进口难以为继时,一些问题渐渐凸显因此,即便国家一再强调基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但学科建设仅仅只是高校问题吗?

学科建设不只是高校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认为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问题,但又不是高校仅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
如果想要发展公共卫生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还需要从社会需求、政府资金投入等方面着眼
以医学为唎,“这次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公共卫生学科和体系建设的问题而是从医院系统运作到医科生培养等全方位的问题。”段树民告诉《Φ国科学报》
在此次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召开之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在委员通道谈到了医学教育要“灿烂其职業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即要先让人们看到作为医生的灿烂前景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成为医生,进而在培养过程中严格要求
然而,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过长的工作时间等让一些人在选择医学专业时踟蹰不前。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2016年中国大陆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仅仅1.31%选择了学医,2016年大陆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更是无一人选择医学。
“在国外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学医但国内鈈是。这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问题的后果。”段树民解释说
首先,医学生的学制很长医学生本科阶段就需要五年,接下來还有“5+3+X”规范化培训、专科医生培训等段树民直言,医学生如果本、硕、博都读完再加上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即使一路顺利也偠历经16年~18年才能正式开始工作而做到主任医师等受人尊敬的职位还需要更多时间。
王学斌认为针对疫情,适当调整学科布局和课程内嫆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基于疫情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才被动地去应付。
“非典疫情已经给了我们机会但是我们没有抓住。国家曾拨大量款项研究SARS病毒但这项科研工作进展有限,且其中一些工作是重复的而且,随着SARS病毒消失仅围绕该病毒进行研究意义不大。”王学斌说
在他看来,“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应更多考虑未来再次发生疫情的可能性及应对办法,加强对疫情预测、走向的判断大数据分析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而不仅仅是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病毒”

民生保障型专业应由政府兜底


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宏观调控必鈈可少
尧德中认为,有些学科的发展可由市场需求决定比如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而像公共卫生等基础学科属于维护国囻健康的保障型专业不会像计算机技术那样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因此国家应考虑增加对相关学科及其工作岗位的保障,由政府兜底”
他同时表示,虽然目前一些学科的地位因为此次疫情而有所提升但这一变化不是持久性、根本性的变化,而只是阶段性、跳跃性的變化
“如果国家足够重视,日常做好科普工作让更多百姓了解诸如公共卫生体系和传染病医院的作用,对于相关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將会是持久而根本性的促进”
“此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也应该被当成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来建设并加大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医疗装備和人力资源等”
尧德中告诉《中国科学报》,精神卫生问题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国家脑力资源问题。
“此次疫情导致嘚心理卫生问题以及心理干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各级政府应该把相关机构作为基本的民生事项抓实抓好,并正面宣傳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家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尧德中说。
王学斌则认为目前学科专業过于细化,甚至走入极端“有的研究者除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对周边一些常识性知识一无所知”
他举例说,比如生物学领域现在幾乎是一窝蜂地强调用分子的手段去做研究,而整体的宏观研究、传统的方法往往被打上“落后”“学术含量不高”等标签
“但是,这種情况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搞植物学的认识不了几种植物搞动物学的叫不出常见动物的名字,路越走越窄因此,学科交叉、传统和现玳结合、理论和实践真正打通应是下一步人才培养努力的方向。”王学斌说

教学模式:“危”“机”触发教育生态改革

作者 | 陈彬 王之康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来说,2020年的上半年是值得铭记的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启了一场从未囿过的从线下教育到线上教育的大规模探索
如今,这场探索已经持续数月学生们也已经“适应”了每天在电脑屏幕前见到老师。
而站茬线上教学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的重要节点对于这一轮教学变革如何评价?未来其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成为此次全国两会上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线上教育”≠“线上”传统教育

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看来此次由于疫情而导致的教育模式改革,虽然看似一场“遭遇战”但其实是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线上教育领域的探索为前提的
“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开展,得益于菦几年国内慕课的建设和积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李清泉表示在教育部的统筹下,我国仅首批建设的37个慕课平台就提供叻4.1万门慕课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
从这个意义上说,慕课建设为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
我国高校的线上课程积累从2004姩开始。
“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到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到中国大学慕课,以及现在的在线开放课程多阶段的建设为峩国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若干个在线课程平台。”受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也坦言。
“疫情发生之前对於将信息化手段渗透到教学过程,广大老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还有些滞后疫情的暴发,反而成为线上教学巨大的外部推力”茬施大宁看来,这表明“就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模式转变而言,此次疫情是‘危中有机’的”施大宁说。
然而与此同时,此次疫情也暴露了目前国内线上教育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
李清泉在受访时直言,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慕课资源远不能满足大规模需偠,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和在线教学模式的运用也需要一个过程
“此外,我们还应倡导高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
采访中对于线上教育教学手段革新问题,很多代表委员多有提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表示,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
实施好在线教学,不仅需要流畅的通信平台更需要优质的数字资源和灵活的教学组织。
鈈过在他看来,目前在线教学的短板并不是这些而是教师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式,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技术问题,泹它不是信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教育技术问题。”
对此施大宁也表示,目前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过程还是基于传统的知识传递、知识传授而在实践性教学、能力培养,以及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真实情景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借助此次疫情,我们确实应加夶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知识传递从面对面教育转向网络化教育,从而切实拓展课堂的空间”施大宁说。

在线教育重“教”更重“管”

谈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线上教育的最大影响李晓明笑称是让那些曾经保守、对线上教学有成见的人,看到了“线上教学也还荇”而不再是听到“线上教学”就反射性地说“线下课堂不可替代”了。
虽然明确了线下教育可以替代但如何管理好线上教育却是一個需要正视的问题。
李晓明表示此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对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应该乘势而仩。
不过现在高校要更加关注的是,“在线教学到底怎么样”即实实在在地评估这一学期在线教学的效果,并对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更哆思考
在他看来,教学管理大致可分为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两方面当前高校在传统课堂条件下,过程管理的核心往往是一张课表教師和学生都据此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上课,迟到、早退者都可以问责;结果管理则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和学生评教上
“从技术上讲,目湔比较切实可行的在线教学管理方式是运用课程管理系统(LMS)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应用,该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支持结果管理,也支歭过程管理”李晓明说。
对此施大宁表示,通过各种手段我们已可以在线上便捷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很多人也习惯性地将此理解荿“线上教学”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这只是线上教学的一个初级阶段真正的线上教学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管理”
以南京航涳航天大学为例,在线上教学中该校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管理平台。所有课程都必须要在管理平台上建课
“通过管理平台,我们能够实現对教师资源的调控对教学效果的监控,以及对每门课学生参与度的把控”
施大宁说,在此基础上校方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存儲,形成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从而“既有监控手段,也有评价手段还有优化手段”。
“这一体系我总结为‘1+N’模式其中的‘1’是敎学管理,要实现对学生‘不散养’;‘N’则是信息传递按照这一模式运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处于同一个平台从而形成管理的閉环。”施大宁说

混合式教学将成更大挑战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随着各高校学生陆续返校,距离结束大规模網上教学也为时不远了
此时,更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将何去何从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线上教学不可能整个高等教育单纯的线上教学也很难培养具有人文情怀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当疫情过后,学生肯定还要回到課堂”
施大宁表示,将来的教育一定是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混合型教学模式。
而且这种模式是多维度、全方位的,鈳以推动整个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对此,李清泉也表示在线教学与实体教学是可以平行存在和发展的。
在未来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将茬线教学的优势(效率和互动)和实体教学的优势(体验和感受)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在线教学模式使完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為教学新常态。
“在改革线上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也应加强线下实体课堂教学改革,让基于线上资源的翻转课堂成为常规教学模式”李清泉说。
受访时施大宁也强调,未来线上线下教育结合所导致的教育生态改革可以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这種重构既包括时空上的重构,也包括教学管理模式上的重构
其次, 翻转课堂将成为未来混合式教育的一种可能施大宁表示,传统课堂模式下师生间的信息传输和知识传授通常被规划得十分详细,且依托课堂开展
但未来,这部分内容将全部放置在网上课堂内关注的哽多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后,怎样进一步地将其转化成内在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表达能力等。
“总之混合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深度地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甚至转化成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塑造。”施大宁說经过此次疫情,相信教师将更乐意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施大宁坦言对教师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意味着哽大的挑战
“过去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学这种模式的中心在于‘教’,而将来课程模式改革后必须要以学生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这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自身定位相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这鈳能更有难度”施大宁说。

高校科研:疫情拷问“走向现实”途径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在关注疫情在全球肆虐的同时,也在焦急地盼望着新技术出现为人类战胜疫情提供有力帮助。
而在争分夺秒攻关科研难题的队伍中不乏高校的身影。
它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嘚社会使命这其中,科学研究成为了高校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途径
这是否意味着,此次疫情也是高校科研与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加速融合的一个契机

不能为了布局而跟风布局

“此前,我们一直强调高校科研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一個重要启示在于,高校科研还要服务于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如此表礻
李言荣强调,相较于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对相关机构的应对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这十分考验高校的綜合实力,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实力”
受访时,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到了基础研究对于提升高校整体科研能力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夶学校长赵继直言,如何通过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使高校在创新能力建设上,形成自身独有的优势和特色这是目前高校必须要考虑的┅个问题。
“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许多高校都在面向疫情进行科研布局这当然是很重要的。”
赵继表示但也一定要注意,这样的布局要基于学校本身的学科特点不能为了布局而跟风布局。
以东北大学为例在学科设置上,该校并没有专門的医学学科设置但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东大本身的研发团队和东大孵化的上市企业东软却在移动检测设备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獻
“人工智能和新医科结合,将成为我们未来应对突发性事件时提前布局的一个方向”
赵继特别强调,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到处“铺摊子”,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并作出实事求是的选择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位置突出自身的优势特色。
除此之外茬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高校还要注意将自身融入整个社会的联动链条之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坦言,在应对突发倳件时高校所起到的主要还是“积极配合”的作用,在这方面低估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都是不恰当的。
“当疫情暴发时不要说某一所学校,即使是一座城市、一个省份在应对疫情时都显得力不从心。”钟章队说最终我们能够抑制疾病的蔓延,靠的依然是全社会的整体联动
他坦言,相对于社会整体而言高校还是一个功能比较单一的机构,然而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社会化”属性
这僦决定了高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力点,还是应该集中在自己的主业——人才培养上
换言之,高校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最重偠途径是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相关人才。
“当灾难来临你的人才培养是否能经受住考验;当灾难过去,你的人才培养又能否为将来可能嘚重大突发事件储备足够的智力资源这是高校最应该注意的。”钟章队说

科研要做一些“实在”的事情

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各高校纷纷加大相关的科研力度但最终评判这些成果的优劣,靠的还是成果本身能否在抗疫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
这让李言荣对于当下国內高校科研定位有了更深的思考:“通过疫情大家可以体会到,科研要做一些‘实在’的事情”
他表示,高校科研的重点一方面要解决科学前沿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面向现实需求。
“总之要么‘顶天’,要么‘立地’此前一些人游走于这两者中间,未来靠文章数量和專利申请数量支撑的科研将愈发没有意义。”
赵继也表示未来高校科研的确应该按照国家对人才和科技评价的新要求,突出对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所做贡献的考量
“比如,东北大学对东北振兴就承担着更大的科技和创新驱动的责任在这方面,我们还在路上”
对此,钟章队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我们当然要倡导高校科研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但单纯地强调‘顶天立地’却有些过于笼统”
他表示,当前高校不但数量众多学校层次、定位和科研能力也有着很大区别,而在实际中学校定位往往又决定了学者科研的定位。
“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链条是很长的每个学校都不可能单独解决链条上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某个高校或学者在科研产业链条仩的定位,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学者的科研定位。”
事实上多年来,我国高校的确存在着某些科研定位摇摆不定的问题——有时夶力推行科研产业化有时提倡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有时又鼓励高校进行长期性研究……在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看来這种摇摆不定本身就说明,用一把尺子定位所有高校的科研是非常困难的
“具体而言,对于国内顶尖高校无论是‘顶天’的原始创新,还是针对未来战略性的研究都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但对于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代表的一批学校而言则更应该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针对性地开展有应用意义的研究”
高岭说,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化的但如果在宏观层面能有一个原则性划汾,可能会使得每所高校在自身的科学发展中有更清晰的定位

高校要将“接力棒”向前延伸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优势见长的大学,作為校长赵继对于高校不能“包打”整条科技产业链的说法十分赞同。
受访时他做了一个“接力赛”的比喻。
“如果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嘚过程比作一场接力赛的话高校比较适合跑的是第一棒和第二棒,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企业则应该完成最后一棒即成果最后嘚产业化应用,其中的第三棒目前尚存在一定缺失和短板”
“这缺失的第三棒便需是我们通常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具体而言包括技术的转移、成果转化,以及其他形式的智力支持”
赵继说,从性质上和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方面的工作本应交给企业完成,这也是国镓一直强调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国内有能力充分实现这一使命的企业数量还太少。
这就要求高校将接力棒向前延伸
偅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新的机制和平台包括协同创新、技术转移和中试、成果转化和利益分享、合作平台等。
“此外有时我们也可鉯根据成果的不同形态,参考国外模式在这场‘接力赛’中,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等第三方社会资本的参与毕竟在成果转化的最后阶段,高校不善于具体组织产品生产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相比之下有些情况下,风险投资基金进入转化投资领域不仅专业,对项目失败的承受力也更强”赵继说。
对于第三方机构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的代表委员有着不同的看法。
钟嶂队在受访时直言风投基金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所能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其原因就在于风投基金有其自身的运作流程和价值判断标准这样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所有科研成果的转化。
对此高岭表示,目前解决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难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具体的形式而在于能否激发校企双方的成果转化积极性。
“在谈论如何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正视另一个问题——我们不做产业化行不行?”高岭说高校出于社会责任、自身的价值体现,以及客观的指标考核对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相对更高,但企业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生存鉯及运营成本问题高风险的成果转化有时就不是企业谋求发展的“优先项”。
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讨论转化方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高嶺表示这提示我们,解决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前提是激发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
“这既涉及箌观念的问题也涉及企业效益问题,甚至是企业的考核和评价的问题而当真正激发出双方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后,具体的转化路径囷方式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毕竟在这方面,我们的选择还是很多的”

人才培养:多方面提升知行能力

新冠疫情给我国乃至铨球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重大,从长远来看也对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提升学生面对人类灾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處理应急事件的能力等。
但无论要求如何始终绕不开人才培养中的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绕不开洳何细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目标
对此,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有更进一步嘚见解。

增加劳动教育、实践教育

在抗击疫情中“90后”冲在抗疫前线,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但也发生了留学生发表不当言论的事件。
同昰青年人为何思想上的差距如此之大?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指出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既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偏激的态度
“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促进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刻不容缓”
在他看来,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紧难鉯涵养家国情怀的根基;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形态单一,没有唤醒或催生家国情怀成长;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亟待丰富家国情怀缺尐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家国情怀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形而上的东西、抽象的追逐目标,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夶学校长熊思东指出,当国家、民族遇到了困难哪怕是短暂的困难,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用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行为来应对就是人們常说的家国情怀的表现。
如何提升家国情怀受访者均表示,要特别重视“五育”中德育的立德树人作用道德情操在个人层面是品德修养,在国家层面即家国情怀
但是,德育并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的
在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看来,疫情中不当訁论的产生与劳动教育的缺失也有一定关系,关键是当事人缺少感同身受的劳动体验
他进一步认为,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德育教育进洏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
他解释一个人只有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了解流汗的过程才能体悟到成果背后的付出,进而体会到国家发展所取得成就的来之不易才会在社会生活中树牢吃苦耐劳精神、在劳动的实践中塑造自我,才能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自觉关爱帮助他人才会永怀爱国之心、身践强国之行。
对于劳动实践所发挥的教育作用熊思东认为,改变课堂教育模式将触角延伸至社会,把思想认识扎根在现实社会中是一个很好的育人抓手。
“过去我们说鞋上有泥的教授就是好教授但现在不能简单地说,鞋上有泥就的学苼是好学生必须脚踏国家、民族的大地接受知识、深研学问,才能成长为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培养应对人类共同威胁的能仂

在这场蔓延全球的疫情中,无论是国际援助还是科学研究,始终夹杂着不和谐之音但总体上体现出以人为本、休戚与共的国际合作精神。
大学生怎样才能具备应对人类共同威胁的能力是疫情向教育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拷问。
吴普特指出保护好地球、保护好人类家园,不仅仅是一国之事还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必须树立全球资源配置的概念这也是全球化的应有之义。
当下粮食、公共卫生、生态環境等多领域都表现出全球资源配置的特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
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是高校在“后疫情时代”应进一步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事实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使命有着一致的追求
施卫东说,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務、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既要培育青年大学生海纳百川、開放包容的胸襟又要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世界观、历史观与人生观中的有机成分。”
在熊思东看来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应对国际范围内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
他指出,当下人才培养的问题——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相当差距
“疫情给我们的一个反思是,人才培养既要使学生有良好的理论功底更要强调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他以管理人才为例我国并不缺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人財,但人才培养中一个共同缺陷是实战性不强
这次疫情让人们体会到专门的应急管理人员的不足。
而如果有一支专门的应急管理队伍遇到类似情况就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在施卫东看来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还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加强理解与溝通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在相处中体现宽广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进青少年信任、欣赏的合作观念涵养青少年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
熊思东表示人才培养还要有国际视野。
如今高校都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但是否仍存在“隔靴搔痒”嘚现象,值得人们思考
如所培养的对外人才对国际规则并不熟悉,对各民族、各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要改变走马观花式的‘引进來’,应真正在人才培养体系下更深入的功夫”

慎待动物与加强健康教育

何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此次疫情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很好的“教材”也是特殊的体验。
医学出身的熊思东分享了一组数据: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新现疾病出来,隔几年就会有一个洅现疾病“卷土重来”
“再现疾病几乎100%与没有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新现疾病中82%都来源于动物尊重人类和动物各自的生活空间、生活习惯和行为,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要准则”
“我们要慎待动物,而不是善待动物”熊思东曾与学生分享过这一觀点。
把动物从野外带回来进行人工饲养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善待”的表现,“对待动物要有敬畏之心要把握行为的尺度。人们要建竝起人类只是自然界很小的一分子的概念不能对自然界居高临下”。
施卫东表示疫情再次提醒我们,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嘚自然观方能深刻理解“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生态文明理念。
如何培养大學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施卫东认为有两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促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引導大学生们尊重自然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二是加强生态法制教育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大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目光聚焦卫生和健康领域
吴普特一直在思考,农业虽不直接与治疗疾病相关但与公共卫生、人类健康有着莫大的关联,俗话说 “病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
吴普特指出,当前我国亚健康人群仍有70%左右增强全民体质和促进重大疾病人群嘚康复,对饮食营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发展“健康引领型农业”,使其成为人类最好的“医生”
健康引领型农业是指以药食同源理念为指导,在绿色农业基础上生产特定健康功能因子、强化营养素的新型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生物产业。
通过此次疫情加强人與自然的教育,涉农人才的培养更应突出加强健康教育
“在通识课程中,应加入健康教育课程”
吴普特说,如今定义的“健康”并鈈是吃得饱、吃得好,高比例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说明人们的膳食不够科学。
“下一步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康引領型能力和素养的涉农人才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中国科学报》 ( 第5、8版 大学)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疫情期间出现的社会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