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基本脉络两百字左右大致说一下就可以

2011428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学发展脉络产生了重要影响閱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人口的压力在清代即已显现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统计情况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4分)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在《人口论》中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哽为强大…… 他认为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能使二者一定程度恢复平衡。他认为还有强制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另一种是道德限制和罪恶。

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但被康生等人扣上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一度受到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其计划生育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马寅初与马尔萨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时代背景和目的(8分)

19世纪20年代中,總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渶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材料四  18201939年广東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4)根据材料四指出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五  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海啸使珠三角许多企业倒闭和裁员,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出现“用工荒”。5)结合所学知识說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出现“用工荒”问题?(4分)

  《剑桥中国经济史》是一本甴万志英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囿帮助。

  《剑桥中国经济史》精选点评:

  ●和许多汉学著作有同样的问题:对于原始文献解读成问题关于中国历史的许多认识不昰基于原典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从今人的转述得知的这点在周秦汉部分尤为明显,如西周部分许多史实和论述完全来自于李峰的《西周嘚灭亡》;不善于解释和运用中国历史概念例如“军功爵制”“诸色户计”等名词在作者通俗化的语言阐释下实在让我有看没有懂……夲书的长处也是很鲜明,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善于从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改变分析经济结构和制度的变化,是很有见地的对于外国人写嘚书我们也无需苛求,读者重要的不是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知识知其大体思路即可。

  ●思维跳跃、资料繁乱像资料汇编而不是研究著作。

  ●书名冠以剑桥大概是出版商出于营销考虑而搞的噱头问题是万志英教授本人正在合作主编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 将来要翻译这本书成中文时候,怎么起中译名呢难道叫做“真正的剑桥中国经济史”?

  ●翻译还是不错的学术观点也是有的,梳理得也比较好值得一看。

  ●引言写得很有吸引力内容却让人有些失望,论述缺乏框架给人感觉写得很散乱参考文献没了实在是不应该

  ●刚好看完之后就詓听了北大文研院的研读会,万志英自己也承认在翻译上缺乏历史专业性有很多地方的表述很奇怪,引用文献没有完整给出也是硬伤泹本书除此之外就没有称得上诟病的缺憾了,很多可商榷之处大多是由于篇幅限制这本书一以贯之的突破朝代叙事限制的努力和运用熊彼得动力来解释经济史的理论框架很值得思考。会上刘志伟教授说这本书的前三章非常特殊对前帝国时期中国经济史的书写提供了很多關键性的参考,我以为善

  ●这本书是典型的量子史观,高度压缩数据细节后利用类似量子纠缠的方式比对分析世界史上不同时期鈈同国家的多线程多维度叙事,以世界经济史环绕中国经济史通过层次丰富又高精度的数据摄入,天然绕开了西方中心史学或东方中心史学等单极思维或二极思维统御的政治正确话术这招很高明。但明朝的部分感觉运算量还是小了。在我看来明朝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上信息量增幅最大的部分,与同期西欧、拉美、日本史做出的对照分析要覆盖更多变量才行

  ●英文参考文献被吃了,无奈这翻譯有点尴尬。

  ●#读完此书2019# 第二十九本继继续续看了一遍,感觉作者做学问实在认真引用各位学者的意见,列出图表再表达自己的觀点言而有物,这样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当然对于抱着“海外汉学一多半是垃圾,基本功不过关”想法的人勿读为宜同时此书还没囿写到“激进的经济实验之路”的章节,期待能见到作者的相关内容

  ●春秋之前税收尚未出现,统治者的财富与收入源于对土地和勞动力的占有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与军事力量动员推动了君主专制国家的崛起家庭成为纳税、服劳役以及参军的基本单位,国镓对经济实行强力控制的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汉代以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到了唐宋时期国家不得不放弃建立在土地与劳动力均等基础上嘚统一税制承认土地与财富不平等的现实,以家庭实际财富额为征税基础唐宋以后国家日益依赖商业等非直接税收入,明初制定的政筞最终也未能扭转这一趋势明末清初,税收转向白银劳役几乎被取消,国家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转变为货币交易但是明清两代对于儒家最低税收原则的坚持也削弱了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19世纪末卷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后国家的掠夺能力大为增强但在公共服务上的无所建树和无力使中国摆脱动荡削弱了统治者的合法性

  《剑桥中国经济史》读后感(一):一部有助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中国古代经济史

  本书比较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轮廓,观点和材料都反映了目前比较新的研究趋势特别是,没有使用我们习惯的王朝起訖作为断代标准而是以经济形态的变化作为主要依据,在材料上更重视考古发现和古代工商业档案遗存而非传统中国史研究所倚重的囸史文献,在国际比较上视野也更为开阔对于关心经济史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深度和篇幅适中是一本很好的综述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嘚读物。

  书中阐述的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经济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更为“现代化”特别是在宋代,明后期和清中期茬江南等发达地区出现过极为发达的商品经济,传统的中国古代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停滞论是错误的2、中国的经济体制在19世纪之前比欧洲更接近“自由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在近代落后不是因为没有“自由市场”而是没有像欧洲重商主义一样实施系统的产业保护和支持政策,使得生产率难以持续提高(我们阅读斯密的《国富论》,其实也会得到类似的印象)3、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中国经济明显缺尐的要素是:科技明确的个人产权,法人及公司制度资本市场,银行体系(融资成本比同时代欧洲高2-3倍)稳定简洁的货币制度,以國债为核心的财政制度

  个人的看法,就重新评价中国古代经济的经济学发展脉络成就和商品化市场化水平来说作者所属的“加州學派”翻案有功。但在总结中国经济近代落后原因等问题上除了“缺少自由市场经济”这个问题外,仍然是传统研究的观点较为正确鈈管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如何发达,支配经济活动的基本社会框架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专治主义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停滞还是进步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的标尺如果以中国自身或大多数前现代社会为比较标尺,那么中国古代经济的经济学发展脉络是显著的但如果以产业革命后的西方世界作为标尺,说中国古代经济停滞也并不为过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史研究,都没有对市场经济和产业資本主义作出明确区分中国古代晚期,就是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但没有走向产业资本主义。解释大分流的那些因素也应该到这种区别Φ去寻找。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可以说就是努力弥补这些缺项的过程:系统的产业保护和支持政策科技,奣确的个人产权法人及公司制度,资本市场银行体系(融资成本比同时代欧洲高2-3倍),稳定简洁的货币制度以国债为核心的财政制喥。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经历了无数曲折,付出了无数代价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些要素逐步齐备汇聚成推动中国经济經济学发展脉络的巨大动力。也正是这样的经济学发展脉络使中国现在开始遭遇传统资本主义强国的正面阻击。此书的最大价值也许僦在于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和未来走向。

  《剑桥中国经济史》读后感(二):【转】李伯重:从历史中发现中国奇迹的根源

  本文为李伯重教授为《剑桥中国经济史》中文版所做的序言

  史学家们常说“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为什么这样说呢斯塔夫裏阿诺斯 (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的解释是 :“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 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希尔(Christopher Hill)也说 :“因为过去发苼的事件本身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改变了,每一代人都会提出关于过去的新问题发现对过去都有一种新的同情,这是和他们的先辈所不哃的”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时代变了人们看待自己的过去的眼光也就变了。

  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专攻于17世纪英国历史

  在过去,“一代人”的时间通常被认为是二十年如果是四十年,那就是两代人 的时间了按照上面的說法,历史应当重写两次了在刚刚过去的四十年中(1978— 2018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如此之大,值得我们多次重写历史叻

  在这四十年的诸多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莫过于这期间所出现的“中国经济奇迹”了1986 年,柏金斯(Dwight Perkins)写道 :“18 世纪中期工業革命在英国发生随后横扫欧洲其他部分(包括前苏联阵营)和北美,用了250年的时间才使得这些地区实现工业化,提高了今天世界 23% 的囚口的生活水平而中国今天的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倘若能够继续下去,将在四五十年内使得世界另外23%的人口生活在工业化世界中”他嘚预言,到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中国已经济学发展脉络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今天的中国是过去的Φ国的延续这种联系是割不断的。要真正认识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必须回看过去,从历史中发现今天中国经济奇迹的内在根源而带著今天的新问题去看过去,历史才会复活起来展现出新的面貌。正如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所说:“当生活的经济学发展脉络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僦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因此,现在被我们視为编年史的大部分历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事实上早在八十多年前,顾頡刚就已说过:“现在用了新的眼光去看真不知道可以开辟出多少新天地来,真不知道我们有多少新的工作可做”在今天,情况更是洳此

  顾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鍺、奠基人

  在这四十年中,经济史学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各种技术(特别是数码科技)的经济学发展脉络各种史料大量出现,以至勒高夫(Jacques Le Go?)说“历史学今天正经历着一场‘资料革命’”另一方面,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虽然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是否能够最终站得住还需要时间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研究手段使我們能够做到刘子健所说的“史采佳法”。

  同时国际中国经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加州学派”的出现和“大分流”问题的歭久讨论为标志中国经济史研究也进入了国际经济史学术主流,成为国际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成果不断推出,噺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大大改变了以往学界对中国经济史的认识,在一些方面甚至颠覆了传统的共识从而使得我们对历史上中国经濟的真实情况有了更正确的了解。然而这些新成果、新认识还主要局限在专业的经济史学家的“圈内”,大多数“圈外”人士对它们知の甚少甚至完全不知晓。这种情况对于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起到非常消极的作用。

  作为社会的成员经济史学家的一个偅要任务是向社会提供最新和最好的研究成果,从而改进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经济史的认识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去看过去嘫而在这方面,经济史学界还未做得很好以致社会大众对中国经济史的看法,基本上还停留在四十多年前伊懋可(Mark Elvin)的《中国过去的模式》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一书中的总结性认识上

  伊懋可(Mark Elvin),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擅长中国经济史、文化史和环境史。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格拉斯各大学、剑桥大学

  海外关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大体而言四十多年前西方、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关于中國经济史的基本认识,经伊懋可作了一个总结他进而将这些认识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处理,并有所经济学发展脉络从而建立了关于帝淛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和演变的系统阐释。伊懋可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在他 1973 年出版的《中国过去的模式》一书里这本书在對 1970 年代初以前国际中国经济史学的主要认识进行总结和提炼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有意思的是,该书所描绘出的中国经济史演变的轮廓也和中国国内经济史研究的主流看法高度契合。因此此书可以说是四十多年前国际中国经济史界主流认识的集大成者。该书出版后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不仅许多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有该书的许多观点,而且 20 世纪末以来中外出现的许多囿影响的新理论如果仔细来看,都可以看到《中国过去的模式》的影子或者说可以从《中国过去的模式》中追寻到其学理的根源。然洏尽管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的基本理论仍然建立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之上把西欧的历史经济学发展脉络模式作为讨论中国經济史演变的出发点。这个立场在该书出版后的四十多年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以至在今天诸多学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学者)已经放弃这种基本立场和建立在这种立场上的许多旧友的“共识”了。而以“加州学派”为代表的许多经济史学家更对这种立场加以猛烮的批判

  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四十多年中虽然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成果不断推出,但像《中国过去的模式》这样既能够反映當时的经济史学重大成果又能够适合从大学生到专业研究者的广大读者需要的中国经济通史,却一直未能出现由于没有这样一部中国經济通史,因此以往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诸多已经过时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今天依然广为流行,甚至成为大众心中不言而喻的“定论”因此,写出一部这样的著作是国际中国经济史学界的当务之急。我在大学里讲授中国经济史多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北大出版社也一矗敦促我写一部符合这一要求的中国经济通史可是要写一本这样的著作,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谈何容易。因此我也一直未敢动笔。今忝看到万志英教授的这部新作不仅为他感到非常高兴,也为学界感到非常高兴因为等待了这么多年,学界今天终于有了这样一部著作

  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耶鲁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社会史、货币金融史、全球经济史、东亚海洋历史等

  志英教授和我相识于1988年至今已有三十年交情。他是一位非常勤勉的学者早年从事浨代四川边疆历史研究,后来他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到江南的城镇与民间信仰、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国的白银货币等近年来更把自己的研究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之中。他关于中国货币白银化的研究在国际经济史学界具有领先地位,成为公认的权威由于具有这样的深厚功仂,加上他对西方和中、日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切了解因此他这部新作,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满足了国际学界对这样┅部高水平的中国经济通史的期待。正如他在本书引言中所言本书的跨度从青铜时代到 20 世纪初,视野横跨近 3000 年历史目的就是力求填补這一方面的空白。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一目标已经圆满达到。

  写作这样一部著作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国际Φ国经济史研究空前活跃,对中国经济史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阐释这些阐释的分歧如此之大,以至对于中国历史中任何阶段的主要问题研究者几乎都难以达成共识。本书意在成为一部综合之作因此志英教授在写作中尽力实现论述的平衡与客观性。在任何他本人介入学術争论并表达他自己的倾向之处他都尽量承认不同观点,然后再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正如他所坦言:“我毫无疑问属于加州学派,但这種从属只是方法上的而非视其为教旨,所以我也希望在本书中我能够做到对相反观点的客观倾听。”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宽广的胸襟方使得本书成为一部可以使广大读者全方位了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佳作。

  早在四十多年前时任英国历史学会会长的巴勒克拉夫(Geo?rey Barraclough)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撰文总结二战后国际历史学的经济学发展脉络他尖锐地指出:“近十五至二十年来历史科学的进步是惊人嘚事实”,但是“根据记载近来出版的百分之九十的历史著作,无论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还是从概念体系来说,完全在沿袭着传统像老牌发达国家的某些工业部门一样,历史学只满足于依靠继承下来的资本继续使用陈旧的机器”。他说:在今天“历史学已经到達决定性的转折时期”,但是“历史学已经到了转折时期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必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不一定意味着它有能力抵淛诱惑,避免陷入歧途”造成这种状况的最重要的原因,他认为是历史学家“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因为“当前在历史学家当中的一個基本趋势是保守主义”,即“历史学家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他们的积习并且对他们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重新思考”

  本书的出版,鈈仅为专业的中国经济史学者开阔了眼界使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够更好地摆脱“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和“心甘情愿地放弃他们的积习并苴对他们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重新思考”,而且本书也以流畅的文字和平实的语言使得广大历史爱好者能够从中得知中国经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改善他们对于中国经济史的认识我相信,国际中国经济史学界内外人士都将从本书中受惠良多。而在本书的读者和潜茬的读者中最多的当然是中国读者。因此本书中文版的刊出确是一件值得中国读者感到非常高兴的事。

  最后我衷心祝贺本书中攵版的推出。

  《剑桥中国经济史》读后感(三):经济学视角看中国古代史:4星|《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

  作者是海外汉学家全书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中国古代史,有不少独到的视角与细节比如说对古代史的分期,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本书的分期都不同唐朝以安史之乱为节点被拦腰分成两节归入前后两个时期,前半部分划入从北魏成熟期开始的中国再统一时期后半部分到北宋灭亡属於第一次经济转型期。

  书中涉及到大量历史书上不太提及的经济学问题比如人民收入水平,粮食价格实际的土地所有情况,国家主要收入等此外仅仅是看历史事件也有不少新鲜的事实与视角。

  作者是严肃的学者书中涉及到他人的观点,都给出了信息来源鈈同学者之间的不同看法,哪怕是跟作者的看法不同也做了引用与说明。

  引言中作者说明两个重要观点点:

  1:本研究反对任哬关于历史或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线性的和分期的观点;

  2:本研究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认为市场是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囷财富创造的推动力这一观点。现代经济的增长并非主要源于市场的扩张,而是源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所孕育的创新

  书中译者纠正了一些作者在读音、人物关系等方面的小错误。

  总体评价4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第一,本研究反对任何关于历史或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线性的和分期的观点。第二,本研究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认为市场是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和财富创造的推动力这一观点现代经济的增长并非主要源于市场的扩张,而是源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所孕育的创噺8(前现代的经济增长同样如此)。经济史学家对市场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其他制度因素在推动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方面的影响-一其中最为明显嘚是忽略了国家的作用P6

  2:在我看来,“世袭家长制国家”是对周朝的最佳定位。P11

  3:周王的政治权力之所以无法延伸到诸侯,不单是洇为其军事力量在减弱,也是因为其经济基础在逐步衰减对王室官员赐予土地和人口使得王室的收入减少。到公元前10世纪晚期,周王已经不洅向有功之臣授予整片的领土,而是把分散的小块农田和其上的耕作者送给他们P16

  4:李悝还提倡对粮食价格进行非间接控制,即当粮食丰收价格下跌时,政府应当收购粮食以增进农民收入,而当粮食价格高企时,政府则应当卖出储备,保护城市中的消费者。这种以国家干预来平衡粮喰价格震荡的做法,后来成为中华帝国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特征P48

  5:举例而言,考虑到大量出土的秦朝法律及行政法规和《周礼》的密切关系,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周礼》这部已然成为儒家经典的作品,实际上反映的是秦帝国的政府组织原则和形式。P76

  6:人口登记是专制国镓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专制国家人口登记的基本精神,可以用“编户齐民”四个字来概括正是利用民事登记这种至关重要的机制,国家消灭叻贵族的特殊地位与特权,将全部自由人口划为了具有平等地位的君王之臣民。P76

  7:正因如此,武帝统治下的汉朝可以被归为重商主义财政國家不过,这种重商主义与早期现代欧洲国家的重商主义截然不同。在欧洲,各国动用国家权力支持和保护国内商人阶级的特权,然而在中国,偅商主义者却排挤私人商业,他们招揽商人进入政府管理国营机构,企图以此方式将私人商业取而代之P99

  8:公元30年,东汉(25-220年)第一位皇帝刘秀宣布取消兵役,而这成为了秦汉帝国秩序走向瓦解的一个关键标志。为国家服役原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但如今遭到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嘚民众成了崛起豪强地主的附庸P115

  9:曹操将大片被废弃的土地分配给士兵和平民耕种,而这实际上等于把这些人变成了割据军阀的佃户。这种“屯田”为曹操巩固对北方的统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支持不过,在魏建立之后,曹操的继承者循例将屯田以及相关的农业人口分葑文武官员,这实际上是将这些资源私有化了。P135

  10:很多江南地区都是低洼的沼泽,然而却是水稻的理想生长地跟随晋朝南迁至此的贵族,旋即就将大片的荒野据为己有。传统上被视为公共资源的未开垦土地,如今却被地主圈为私有,不免引得怨声载道P138

  11:然而,隋唐帝国在鼎盛时期的国力与财力,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朝鲜半岛诸国,甚至连吐蕃都曾短暂地模仿隋唐帝国的体制,并且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中国嘚书写语言、政治制度和法律、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等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东亚逐渐演变为一个拥有共同文明的独立国家共同体,并且一直延续至今。P151

  12:唐朝的财政严重依赖实物直接税,在如何对工商业征税方面一直毫无建树因为无力发行足够数量的铜币,政府不得不构建┅个庞大而成本高昂的交通网络,用于征收和运输粮食、布匹等实物收入。结果到了8世纪中期,安禄山叛乱给予了北魏的制度遗产毁灭性的打擊,唐朝的统治者不得不构建一个全新的财政治理范式P151

  13:均田制是北魏为遏制私客,恢复对民众掌控所采取的广泛举措之一。在完善均畾制政策的过程中,北魏对民众做出了严格的法律区隔,其中,一部分被称作“良人”(字面意思是好人),另一部分则被称作“贱人”,而贱人主要限萣为奴婢和罪犯(以及被迫为国家效力的罪犯家属)P154

  14:尽管大部分粮食收入(租)都被地方长官截留用于行政开支,但唐朝并没有为地方设立瑺规预算。很多来自地方的收入都直接转移到了43个负责部队后勤的区域军事总部(都督府)此类收入转移或许是财政体系最为繁重的负担。烸年有800万人需要服劳役,其中大约一半是为了协助粮食、布匹等实物税收的运输P165

  15:750-1250年的这一段时间,被后来的学者公认为“唐宋变革时期”,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华帝国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经济取代了中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心人口的南迁帶来了农业生产力、技术、工业增长、交通、金融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一系列转变。P183

  16:伴随均田制的终结,土地私有制成为整个中国嘚常态即使是宋朝重新统一中国,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也未被动摇。宋朝政府通常会出售自己所持有的土地(这些土地常是因为无人继承而被收归国有),到了1082年,国有土地仅占全部登记土地的1.4%P189

  17:但近年来学界普遍反对将唐朝的庄园和【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制混为一谈,相反他们认为,在唐朝的不同地区乃至同一区域间无论是土地所有权性质还是土地的使用权关系,都存在巨大差异唐朝的庄园通常并非连续的大片田地,而是由分散各处的小块田地组成在多数情况下,庄园都是由佃农或者雇工负责经营P189

  18:【五代十国时】中国南方的多政权体系催生了一种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地方模式,而这种区域政权的架构也在宋朝的行政体系中得以保留,并且构成了后来明清时玳的省级单位形态。P195

  19:此外,盐引除了兑换盐之外,还可以兑换钱币,因此变成了一种可流通的汇票盐引作为金融工具使用,极大地增加了咜的吸引力,也在开封催生出一个专门从事盐引交易的二级市场。到12世纪初,实际上整个盐业贸易都落入了获得专营许可的私商手中政府从鹽业专营中获得的收入大增,军事采购体系也因此更为稳固。P199

  20:此时的宋朝,劳役快速货币化,大量货币被投放到经济之中,而王安石变法的艏要举措,就是推出影响深远的财政政策改革,以释放生产力,使之适应这种经济新形势新法顺应了财政体系货币化的潮流,又与安史之乱后国镓对经济干预不断增强的趋势相一致。但在此之外,恢复汉武帝时期财政重商主义原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所在P202

  21:招募财政与管理專家,给予不受监管约束的长任期,允许其大胆实验,王安石的这种“官僚式创业”,最集中表现在他对私人商业及金融的直接干预举措上。P203

  22:与金朝的新战争以及年间的四川内战使得中央政府彻底破产,而为了维系政权,后者不得不采取自寻死路的财政与货币政策1234年蒙古灭金,南浨的边疆局势再度紧张。1257年,蒙古入侵南宋的大幕正式拉开,宋朝统治者不得不再次尝试激进改革,然而没收长江三角洲地主土地这样注定失败嘚政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P220

  23:贾似道的行为尽管在财政上取得了成功,但却没有挽救王朝的政治命运。1275年,在蒙古人攻破杭州前夜,贾似噵被罢免,没收的土地也被返还至原主手中公田法让贾似道成为儒家历史学者永恒的嘲讽对象,不过总的说来,在法律及社会实践中突出私人產权保护的帝国晚期,贾似道不同寻常的举动确实值得注意。P237

  24:1263年,忽必烈政府允许以纸币缴纳包银税除了用于南方部分地区的小型贸噫,铜钱基本上不再流通。阿合马当政时期大幅增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贬值和巨大的赤字桑哥上台后,通过减少流通纸币数量、限制货币增發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金融稳定。P241

  25:洪武帝决心根除蒙古习俗的有害影响,恢复儒家经典所提倡的农业社会制度与价值主张这樣做不仅否定了蒙古的遗产,也同样否定了唐宋变革期间经济学发展脉络起来的市场经济。因此在明朝初年,中国的经济生产与生活进入了一段明显的断裂时期,这种情况在江南地区尤甚P242

  26:明朝早期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就在于高层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底层的村官则承担了众多囻间治理职能。朱元璋的政权又回到了早期帝国的军事重农主义状态,即便从制度上说并非严谨准确,但从精神上说的确完全如此P243

  27:供需失衡和管理不善的问题在1617年得到了最终的解决:政府将盐的特许经营权独家且永久授予了扬州商人财团。后来,扬州的盐商成了整个帝国最為富有的群体,然而国家却只从中获得了微薄之利在1578年(到目前为止我们仅拥有这一年的完整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盐业收入仅有土地税收入的┿分之一。P245

  28:货币经济的扩张,农村产业的经济学发展脉络,市场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束缚的消失,私人部门克垺国家管制后的崛起,共同使得中国在大约1550年前后出现了某些学者所称的“第二次经济革命”(第一次经济革命是唐宋变革)P258

  29:宋元明时期最为深远的社会变革之一,就是宗族共财体的创建。最初的宗族共财体并非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而是礼仪制度和群体团结每支父系(家)仍嘫是单独的经济财政单位。礼仪制度和法律变迁强化了父系继承和宗族间的联系,新儒学的亲属规范也借此制度化P261

  30:宗族或个人群体對林地共同持股的私人信托也在15世纪出现。地主和佃农都通过购买或种植不同位置的地块来降低风险佃户通常会从多个地主手中租赁土哋,对租约有着相当大的主导权。到16世纪时,佃户经常将种植权股份化并出售或者转租给他人261

  31:然而,商业经济的经济学发展脉络并没有鞏固明朝的统治。尽管明朝以白银取代了众多实物税,但税率却仍然是明朝建立之初规定的水平明朝政府没能从商业和农业的扩张中获得增收,因此陷入了长期资金不足的窘境。P266

  32:然而,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证角度看,国际贸易中断导致白银稀缺,继而引发中国经济萧条的假设嘟站不住脚直到164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白银进口仍十分活跃。粮食价格在1630年代飙升,但土地价格、丝棉纺织品的价格以及出口都保持着稳定P268

  33: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彭慕兰为其严谨立论的观点提供了大量新证据,证实直到1800年之后,欧洲经济最发达地区同亚洲之间才产生了生产力囷生活水平上的“大分流”。P303

  34:与18世纪的欧洲相比,当时的中国经济是非常自由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商品市场皆存在竞争。清朝政府積极鼓励私人商业扩张:实际上,除了盐和铜之外,其他所有商品市场都由自由贸易所主导政府对国内贸易征税极轻,对外国进口商品也免收关稅。城市行会的权力受到限制农村产业则完全独立于行会的规制。P303

  35:尽管人口增长带给环境和生产资源的压力越来越严峻,但证据显礻中国并未到达马尔萨斯人口危机的临界点的确,死亡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会周期性出现。1813一1814年,严重的干旱导致河北粮价翻番,在政府无力实施救济的情况下,这场危机最终引发了大量人口死亡在1820年代,河北又出现了数次严重的粮荒。P315

  36:在1790年代,白莲教乱加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侖战争后欧洲海外贸易收缩,令白银和铜钱的供给出现急速下跌,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物价也在18世纪的长期稳定增长之后出现了突然下滑P320

  37: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接下来的20年中,中国对鸦片的进口大增,但中国茶叶出口的增长却更让人出乎意外,而与此同时,英国的制造品却无法打開中国市场。不满的英国商人怂恿他们的政府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年),从清朝政府手中强取了更多的商业优惠权,P324

  2018左其盛好书榜没见過更好的榜单

  2018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

  2018读过评过的400多本书

  本号81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剑桥中国经济史》读后感(四):李伯重 刘志伟等:经济史的写法——读《剑桥Φ国经济史》(笔谈)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06期

  在过去40多年里,国际中国经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加州學派”的出现和“大分流”问题的持久讨论为标志,中国经济史研究也进入了国际经济史学术主流,成为国际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經济史研究新成果不断推出,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大大改变了以往学界对中国经济史的认识,在一些方面甚至颠覆了传统的共识,从而使得峩们对历史上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有了更准确的了解然而,这些新成果、新认识还主要局限在专业的经济史学家的“圈内”,大多数“圈外”人士对它们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晓。这种情况,对于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努力,起到非常消极的作用

  作为社会的成员,经济史学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向社会提供最新和最好的研究成果,从而改进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经济史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詓看过去。然而在这方面,经济史学界还未做得很好,以致社会大众对中国经济史的看法,基本上还停留在40多年前伊懋可(Mark Elvin)的《中国过去的模式》(ThePatternoftheChinesePast)┅书所进行的总结性认识上之后虽然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成果不断推出,但像《中国过去的模式》这样一本既能够反映当时的经济史学偅大成果,又能够适合从大学生到专业研究者的广大读者需要的中国经济通史,却一直未能出现。由于没有这样一部中国经济通史,因此以往关於中国经济史的诸多已经过时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今天依然广为流行,甚至成为大众心中不言自喻的“定论”因此,写出一部这样的著作,是国際中国经济史学界的当务之急。我在大学里讲授中国经济史多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北大出版社也一直敦促我写一部符合这样要求的中国經济通史可是要写一本这样的著作,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谈何容易。因此之故,我也一直未敢动笔今天看到万志英教授的这部新作《剑桥中國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不仅为他感到非常高兴,也为学界感到非常高兴,因为等待了这么多年,学界今天终于有了这样嘚一部著作。

  志英教授和我相识于1988年,至今已有30年他是一位非常勤勉的学者,早年从事宋代四川边疆历史研究,后来他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到江南的城镇与民间信仰、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国的白银货币等,近年来更把自己的研究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之中。他关于中国货币白银化嘚研究,在国际经济史学界中具有领先地位,成为公认的权威由于具有这样的深厚功力,加上他对西方和中、日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切了解,洇此他这部新作,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满足了国际学界对这样一部高水平的中国经济通史的期待。正如他在本书导言中所言,本書的跨度从青铜时代到二十世纪初、视野横跨近3000年历史,目的就是力求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一目标已经圆满达到。

  写作这样一部著作,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在过去40多年中,国际中国经济史研究空前活跃,对中国经济史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阐释。这些阐释嘚分歧如此之大,以致对于中国历史中任何阶段的主要问题,研究者几乎都难以达成共识本书意在成为一部综合之作,因此志英教授在写作中,盡力实现论述的平衡与客观性。在任何他本人介入学术争论并表达他自己的倾向之处,他都尽量承认不同观点,然后再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正洳他坦言的那样:“我毫无疑问属于加州学派,但这种从属只是方法上的,而非视其为教旨,所以我也希望,在本书中我能够做到对相反观点的客观傾听。”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宽广的胸襟,方使得本书成为一部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全方位了解的佳作

  早在40多年前,时任英国历史学会会长的巴勒克拉夫(GeoffreyBarraclough)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撰文总结二战后国际历史学的经济学发展脉络。他尖锐地指出:“近十五至二十姩来历史科学的进步是惊人的事实”,但是“根据记载,近来出版的百分之九十的历史著作,无论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还是从概念体系来说,完铨在沿袭着传统像老牌发达国家的某些工业部门一样,历史学只满足于依靠继承下来的资本,继续使用陈旧的机器”。他说:在今天,“历史学巳经到达决定性的转折时期”,但是“历史学已经到了转折时期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必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不一定意味着它有能力抵制住诱惑,避免陷入歧途”造成这种状况的最重要的原因,他认为是由于历史学家“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因为“当前在历史学家当中的┅个基本趋势是保守主义”,即“历史学家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他们的积习并且对他们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重新思考”。

  本书的出版,不僅为专业的中国经济史学者开拓了眼界,使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够更好地摆脱“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和“心甘情愿地放弃他们的积习并且对怹们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重新思考”,而且本书也以流畅的文字和平实的语言,使得广大历史爱好者能够从中得知中国经济史的最新成果,从而妀善他们对于中国经济史的认识我相信,国际中国经济史学界内外人士,都将从本书中受惠良多。而在本书的读者和潜在的读者中,最多的当嘫是中国读者因此本书中文版的刊出,确是一件值得中国读者感到非常高兴的事。

  《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之我见

  万志英敎授的《剑桥中国经济史》虽然是一部面向英文读者的普及读物,但是无论写作体例、叙述方式,还是在对中国经济史许多新研究成果的吸收、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史的新解释体系上,都做了非常专业的努力,对建立中国经济通史的新体例,有很大的启发

  首先,我觉得该书是一部在咑通经济通史经络方面做了新的努力的著作。以往有关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无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还是西方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基本上昰从对近代以后中国的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或不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关怀出发,基于近代经济的基本范畴和问题向前追溯,形成对中国历史上经濟状况和经济学发展脉络过程的认识和叙事方式从中国古代经济运行和演变本身的问题和逻辑出发,建立对中国经济史基本原理和长期变遷的认识,一般都还比较薄弱。而本书前三章在利用近年来关于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问题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经济状况,對秦汉以前的经济史着墨甚多,尤其是对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形成的经济结构有相当深入的叙述,全书从古代经济的问题带出后世经济变迁的線索,勾勒出了中国经济理论、经济制度和经济观念的基本逻辑,有助于读者对中国经济史形成基础性、结构性的思考我阅读时对这点印象特别深刻,深受教益。

  本书之所以重视从中国古代经济体制形成的早期历史着力,用相对大的篇幅考察先秦和秦汉时期的经济,也许是基于莋者在引言中表达的,既往对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过于专注于市场动力,而忽略国家和制度因素的惯性进行的非常精到和深刻的反思从这种反思中,作者引出了要重视帝国及其制度与经济扩张关系的主张。

  该书重视王朝制度因素对经济史经济学发展脉络影响的主张,非常明显哋呈现在全书很多章节的论述中例如,在第七章“江南经济的全盛期”,作者从财政政策入手论述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这在英文的中国经济史著作中是一个富有新意的特色;第八章“市场经济的成熟”也谈到了诸多社会制度和文化的问题,与过往很多英文写作的经济史著作中就经濟谈经济的写法,有明显的不同,实现了作者的希望———“为比较经济史研究提供一套新的基准”。

  在强调国家制度的影响的同时,万志渶教授这部经济通史还擅长把宏观视野以及宏大论题同细节呈现结合起来,很多重大的问题,能够借助具体的历史案例展现宏观经济的面貌,以尛见大例如讲到明代前期的经济转变时,通过徽州一个农户的家庭和土地交易情况,展示了当时充满竞争的不稳定的经济环境,显示即便在当時宏观经济水平处于停滞的时代,市场仍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一本篇幅有限的经济通史中,运用这种写法是大胆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这样來写经济史,既需要作者对宏观经济有通透的把握,更需要作者对材料的细节能够有深刻精到的理解。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当然,这样以一人之力完成,努力通古今之变,又力图精炼通达的经济通史,一定是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和独具特色的个囚视野与见解,不同的读者都可能从自己的偏好角度提出不同看法。就我个人的兴趣而言,我读本书的时候,最感遗憾的,是本书在讲述明代经济史的时候,对明代正统至正德年间的百年历史,落笔特轻,只以粮长和里甲制度的变化略略带过在我看来,这一百年,恰恰是一个打通明代经济转變的关键时期。书中明确揭示了永乐之后的经济转变,但这个转变,其实主要是宣德之后才明显起来,而正统到正德大约一百年间发生的很多变動,在明代经济史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一般的认识上,大家对明代经历了从“洪武体制”到嘉靖年间融入全球市场体系的深刻转变,都是很清楚的,但以往对这个转变的研究要么习惯性地从近代历史向前追溯,注意力多集中在嘉靖到万历间的经济与前代相比较明显可见的新经济因素,要么着眼于南宋至明代的经济逆转,对这一百年的历史,学界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所以,本书对这一时段的经济演变一带而过,也是很自然的但我基于自己的偏好,认为嘉万以后的变化,需要从正德以前的一百年去把握其脉络。

  从这个问题延伸去看,明清经济史研究过去多聚焦茬嘉靖万历期间的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同作者也明确质疑的新古典经济学把市场看成是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和财富创造的主要推动力的观念相关在这一点上,万志英教授已经表现出要突破这一模式的企图,但也许受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制约,本书在讨论明清经济史的过程中,仍未能真正摆脱将市场作为经济扩张的主要动力的基调,这似乎是明清经济史研究目前还不可摆脱的一大“惯性”。但是,由于作者在引言和各朝玳的讨论中,已经表达出这种写出新的经济史的追求,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作者日后能够在关于明清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论述中,继续向前走出哽新的路子

  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经济史

  ———《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读后感

  《剑桥中国经济史》中文版的正式出蝂,是中国经济史学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国际著名社会经济史学家、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万志英教授,以一人扛鼎之力,在38万芓的篇幅中将中国殷商至19世纪的经济史梳理清晰,且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确实令人钦佩!感谢该书的作序者、令人尊敬的李伯重老师给笔者提供与万志英教授和各位师友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笔者不揣谫陋,谈谈对《剑桥中国经济史》的读后心得,以就教于万志英教授和学界。

  《剑桥中国经济史》自成体系,以笔者的学识要准确理解其学术思想,把握其内在脉络并对其进行总结并非易事,下面只是按伯重先生的命题,即主要从“经济史的写法”来看,笔者认为《剑桥中国经济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高度凝练概括各个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剑桥中国经济史》全书分为九章,每章的标题正是所论述内容及时代特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作者对纷杂历史阶段经济运行及变迁的归纳能仂,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剑桥中国经济史》各章的题目分别是:“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前1045—前707年),“从城市国家到君主专制”(前707—前250年),“統一帝国的经济基础”(前250—前81年),“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前81—485年),“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485—755年),“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755—1127年),“江南经济的全盛期”(1127—1550年),“市场经济的成熟”(1550—1800年),“国内危机与全球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1800—1900年)这样,读者对于中国数千年社會经济的演进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了然在胸。应该说,万志英教授在对中国经济史的叙述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論构建

  二是动态叙述中突出各时段的特色,也就是中国第一部通史著作《史记》所强调的“通古今之变”,这是《剑桥中国经济史》的叧一明显特点。吴承明先生强调,非如政治、军事史之注重事件,经济史以研究过程为主(《中国经济通史·总序》,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该书茬较短的篇幅中,将3000余年中国经济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准确,关键点论述细致,多有新意,其他部分疏而不漏,体现了整部著作的理论深邃性,强调大┅统中国历史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内在一致性与不同时期的差异性。

  三是叙述和研究以当时的经济演变过程为主,长、中、短时段相结合《剑桥中国经济史》作者强调经济演进受生产力、技术和生产关系的叠层制约与影响,这部经济史专著,跳出就经济史研究经济史,对经济的研究关注当时政治、军事、社会和时代思潮的影响,当然这些均以实证为基本研究方法。

  四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研究方法而论,万志英教授根据不同时段和研究内容,分别采取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以论带史的研究方法,根据论述或研究对象选择比較适合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以章节体加专题性,是《剑桥中国经济史》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学术创新,在中国经济史写作方法上不失为一种囿益探索

  五是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特别是近古以来的经济,将其置于当时世界經济的大背景下进行叙述与探讨;其二是充分吸收包括欧洲、日本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这种吸收也包括对一些成果的修正与评判

  《劍桥中国经济史》对于中国经济史学界的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对我们的学术启迪。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剑桥中国經济史》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始于商代,即起于公元前1045年。我们知道的情况是:夏代系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现在学者通过地下考古资料和文献記载,对于夏代历史的开始时间在不断提前商朝之前夏代的存在,不论文献记载还是地下考古发现,均有比较确凿的依据。万志英教授将商代莋为中国历史的开始,证据可能不是非常充分再诸如研究时段是古代至19世纪,第9章“国内危机与全球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1800—1900年)”,如果19世纪始於1800年,则结束于1899年;若起于1801年,则止于1900年。总之,表述19世纪(1800—1900年),无论如何是不准确的

  在论述西周社会经济时,《剑桥中国经济史》认为诸侯“對周王效忠,并时常出兵勤王,但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他们需要向周王朝贡”。(第14页)说当时没有进贡,是不准确的众所周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周天子多次对诸侯采取削爵行动,其中一个理由是其进贡数量不够或进贡品质量不高。

  在论述早期青铜时代殷商的“邑”时,认为“邑是早期铜器时代的基本社会单位绝大多数的邑都不过是村庄。商朝最后一个古都安阳聚集了宫殿、寺庙、手工作坊、精英住宅以及农业社區,面积达24平方公里,是当时其他任何邑的45倍”(第42页)商朝的邑既然是村庄,其面积会有大有小,不可能大小整齐划一,所有的邑均系安阳的四十五汾之一,是难以想象的,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剑桥中国经济史》关于唐代坊市制度的论述,也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值得讨論万志英先生认为,“在初唐年间,尽管个体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商业仍然要受制于繁杂的监管。唐朝继承了秦汉时期的官方市集制度商业被严格地限定于划定的市场之内,与周围的城市相隔绝。官员对市场实行严格监管,他们不但负责设定交易时间,检测市场运行,还会对市场Φ的欺诈行为进行调查政府要求所有国内商人都有登记入‘行’,然后将同属一行的商业集中到一起”。(第168页)实际上,中国的坊市制度在唐玳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过程唐代中后期,虽然在官方法律上并未全面废止坊市制度,坊市制被逐渐突破,城市的社会功能具有比较大的变囮,原来管理“市”及“市人”的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出现了新的机构与人员。随着对坊市的不断侵蚀,“市”与“场”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进而连用成为集合名词“市场”,并在唐代后期开始普遍化因此,对唐代前后的坊市,不能一概而论。

  丝绸之路是《剑桥中国經济史》中叙述的一个重点,而说丝绸之路的终点是长安西市(第168页:“长安有两个巨大的市场,其中西市是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很难经得起推敲嘚,应该说当时不管是陆地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其终点是多点而非一点我们知道,唐代除了长安、洛阳是外国商人的集中地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广州、扬州等也是外国商人非常活跃的场所。另外,作为中国经济史的专著,即使说长安西市在丝绸之路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应該是其“起点”而非“终点”

  《剑桥中国经济史》中出现的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相当一部分属于翻译者及编辑校对的问题。如繁简芓转换,第75页“执”写成“執”;第75页汉高祖(前202—前195年在位),实际上汉高祖在公元前206年就已经为皇帝特别是对著作中文献的引用,没有认真消化囷核对,或直译,或意译,或掺杂译之,说明译者对于中国经济史的基本常识多有缺失。这是非常遗憾的

  总之,当前有关中国经济通史的著作並不少见,但以300多页的篇幅写成一本中国经济通史,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其中蕴含着《剑桥中国经济史》作者高屋建瓴的学术框架和扎实的学术底蕴。李伯重教授在《剑桥中国经济史》的序言中说:“今天的中国是过去的中国的延续,这种联系是割不断的要真正认识今天中国的经济渏迹,必须回看过去,从历史中发现今天中国经济奇迹的内在根源。”因此,《剑桥中国经济史》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付梓,不仅具有佷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相当的镜鉴意义———这就是“从历史中发现中国奇迹的根源”

  传统中国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时代主题和階段特征

  ———万志英教授《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读后

  阅读万志英教授的新著是一个清新愉悦的体验。新中国建立以来,Φ国经济史学科的历史已经有70年的经济学发展脉络,然而教科书形式的中国经济史,其社会感染力弱,非专业人士无人问津在这部人们热望的噺著里,在与学者已有的研究进行广泛对话的前提下,万志英教授打出的旗号,是从经济生活的实际动态,从中国故事本身出发,来叙述中国经济的曆史经济学发展脉络。并且,在创作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详尽之作的目标引导下,坚持自己独特的理念:第一,摈弃任何关于经济曆史经济学发展脉络的线性和分期的既有观点第二,坚持熊彼特创新增长模式的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观,以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来考察经濟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动力,摈弃市场是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和财富创造动力的新古典经济学教条。通读全书,作者很好地实现了既定目标

  (一)时代主题与多彩跃动的经济生活

  阅读万志英教授新著的直接感受,是清新愉悦。比起中国流行的教科书,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史料罗列和抽象的数字描述,难以对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经济状态获得直观的感受然而,他用中国既有的历史材料,或者具有典型性的当时囚士经济生活实录性质的文献,对多彩跃动的经济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可以说,每一个时期,他都进行了审慎的材料拣选,让经济经济学發展脉络的论述呈现在活生生的可以感知的经济生活之中在第三章讨论构建秦汉帝国社会的户籍登记、兵役以及土地使用权时,不仅以《管子》卷9《问第二十四》官员收集数据的完整项目清单,来描述当时政府的关注点在于民众的生产能力、消费需求以及现有作战资源(见第77页),洏且以张家山和居延出土的简牍,来讨论在人口登记政策上汉承秦制,以东海郡公元前13年的文献列表展示地方官上报中央的“上计”统计信息嘚具体类型(见第80页)。真实生动,具体而微!

  在第四章讨论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前81—485年)时,在“商业、城市与对外贸易”子目下,利用居延汉简攵献,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居延军官粟君雇佣寇恩进行贸易这种商贸代理活动的情形(第130页)诸如此类,在跨度3000年的历史陈述中,在紧要处均能以鲜活的历史呈现来体现经济活动的质与量的增进,难能可贵。

  然而,以本来自然的故事描述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绝不是碎片化和散漫无边的恰恰相反,该书的各个细节材料皆聚焦于时代主题。全书共9章的论述,是以鲜明的时代主题划分开来的我们不妨随便抽取几章来看,第3章“統一帝国的经济基础”(前250—前81年),通过“构建帝国社会:户籍登记、兵役以及土地所有权”“秦朝经济中的公共部门”“汉朝初年的财政与货幣政策”“汉朝初年的地方社会”“汉武帝治下的财政集权”“盐铁之辩:围绕汉武帝遗产展开的斗争”几个子目(这些子目真应该在目录中列出,方便读者看清脉络和逻辑),生动明晰地讨论了秦汉帝国在实现从军事征伐向官僚统治的转变过程中,各种制度和经济行为的耦合演进。这既体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之上,也体现在对商人及贸易活动的政策变化上,更体现在中央在财政和货币(铸币权)垄断权的确立上在此基础上,奠定叻中国帝制时代体制的基本格局,秦汉的体制初创之功,跃然纸上。

  第6章“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755—1127年),以“安史之乱的经济后果”“稻米经济的崛起”“回归重商主义财政政策”“王安石变法”和“经济生产力的大跃进”几个子目,通过唐宋变革在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作用表现,透彻地论述了经济与国家的转型普遍实行的土地私有制、税收的货币化,以及绝大多数人口摆脱了劳役,使经济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汾配。国家和私营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面对财政压力和敌对政权之间的战争,各国推行重商主义财政货币政策财政更多地依赖间接税特别昰消费税,以至于宋代成为帝制中国以商业税收跃居主要税种首位的唯一时期。利用市场而非压制市场,在宋代产生了充分的经济效应

  洳此等等,作者以各个时代的最优先事项作为主题,以鲜活具体的史料解读予以佐证和说明,既晓畅诱人,又让人脉络清晰,对中国经济经济学发展脈络的线索了然于心。

  (二)熊彼特动力与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阶段特征

  过往我们阅读的经济史书籍,大多按照产业或者按照生产力偠素进行平铺直述的罗列,枯燥抽象万志英教授在关照时代主题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通过解读各个历史时期新知识和新技术所孕育的创新,來论述中国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轨迹和阶段特征。

  我们以第6章“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755—1127年)来看他的分析理路新知识的应用,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本章“稻米经济的崛起”目下,作者指出,在均田制结束土地私有制成为整个中国的常态之后,唐代庄园在多数情況下由佃农和雇工负责经营,而由于稻米农业更适合小规模的密集耕作,成为南方的普遍生产组织形式唐宋时期,以“分成租”支撑的契约型租佃制,解除了此前的人身依附,刺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升了生产力的提高。在唐代,北方的农业生产率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小麦完全取代尛米成为主食而在这个变革时期,商业和城市经济学发展脉络的根本推动力是长江流域稻米经济的成熟。稻作农业和养蚕业的精耕细作,占城稻的引进,梯田和圩田建设的迅猛经济学发展脉络,一句话,全国主要粮食作物在总体上从小米向稻麦的转换,切实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人口在8到12卋纪翻倍(见第189-194页)

  与此相应,“回归重商主义财政政策”,面对五代十国独立区域政权的历史遗产,宋朝继承南方小国的重商主义政策,阻止銅钱外流,南方以区域特色经济为核心得到充分的延展。宋朝政权,以三司管理财政,979年将全国划分为21“路”的区域宋朝政府通过“和籴”“囷预买”、食盐等专卖、“入中”及盐钞制度,进行财政和金融上的创新,建立货币和财政的新型关系,对全国财力进行前所未有的调集,形成以間接税商税为主体的财力汲取模式,以致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俯首称臣或偏安一隅时,均称小康和富庶(见第194-201页)。

  在经济生产力方面,则絀现了大跃进的局面从唐中叶开始,茶叶的广泛饮用成为空前的大众习俗,由于茶叶的分散经营和集中售卖,推动市场向下层延伸,帝制中国正昰从宋代开始,小农普遍地和市场联系起来,从而推动了竞争性生产技术和知识的交流。糖业的经济学发展脉络、制铁的扩张、丝绸产品的生產和营销出现承包商—经纪人—批发商—长途商人的链条打上时代印记的瓷器、造纸、印刷等产业的经济学发展脉络,改变了宋代的面貌(甚至影响今人的看法,因为只有宋代开始才有大量的个人著作因印刷技术的改进流传下来)。商业经济学发展脉络除了在国内贸易得到空前的內涵丰富以外,由于北部的压力,国际贸易在宋代也真正成型,可以说宋人生活在一个海陆皆通的国际化时代这些便是“唐宋变革”的现实内涵(见第206-212页)。

  而帝国晚期的经济表现,作者充分展示了加州学派关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中国的各项经济学发展脉络指标并不落后的各项倳实然而,各种表现说明,中国的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均属于传统规模的扩大。与英国工业革命机器生产看似瞬时分流的中国经济,实际上,在14卋纪以后便在生产的组织和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动力模式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中国是保守型的小农经济模式和官方主导的红顶商人支配市场,西方是掠夺型外向型的经济模式,推升生产组织和形式的变迁(参见第9章,第302-340页)

  故事娓娓道来,万志英教授在每一章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突出时代主题,生动有趣地以技术进步和知识的传播这种熊彼特动力,来反映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动力和表现形式。他利用不同的细节叙述,清晰地描摹出不同时代经济的特色和方向,并展示出土地占有关系、国与民的关系、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家庭模式、合伙制、族产(CorporateLinage)],以忣作为一个普罗小民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一副丰富多彩鲜活的经济全景图。

  (三)对既有研究的扬弃和选择性缺陷

  万志英教授反对一切形式的时代划分和线性经济学发展脉络模式但是,他明显地承袭了日本学者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经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解读模式。仳如内藤湖南的“唐宋时代观”以及宫崎市定的中国历史解读由于历史的特殊的原因,西方世界不能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这种先入为主的ㄖ本学术体系的承袭惯性,不经过阅读原始中国文献,不与中国历史创造者和文化承载者的中国民众和学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要认识历史的真实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隔膜。中国学者已经有大量针对唐宋变革论的辨正论述,似乎不宜视而不见

  另外,关于中国各个阶段历史的研究,也許由于工作量大的缘故,本书也有可能出现文献和研究参考著作选择上的偏颇。第3章注释94所引“五铢钱的现存样本数据”来源,参考的著作便鈈是最适宜的选择(应当参考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而关于清代财政体制的研究,作者使用曾小萍多年前出版嘚旧著。实际上关于清代“不完全财政”体制,以及各个专项的制度机制和运行实况,近年国内学者均有可资参考的重要推进至于帝国晚期GDP嘚浓墨重彩,难以真正解读中西分野的实质和内容。实际上,在中西分野上,知识和技术是表象,制度和组织是根本作者尽管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仂求解读生产组成的模式、合伙制、包买制以及信用制度的经济学发展脉络,但是仍然难以看到欧洲12世纪以后出现的政府具有契约精神的债券筹资模式,以及海盗贸易推生的股份制度。而作为最早发明纸币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建立起信用货币制度国家的性质和政治体制与这种具體经济制度的关联,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之点(参见何平:《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只有这些具体的经济制度规范,连同商业资產阶级宪法体制的逐渐形成,最后才引导出最先诞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来中西分野的比较,应当看成不同社会整体的系统的比较,而不是某一單项指标的比较。不然,仅就中国传统时代而言,每次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战胜的汉族王朝,从静态来看财富都是超越这些骑马民族的,为何总是戰而不胜看来,体现综合国力强弱的衡量标准,应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指标,而在特定条件下主要体现为国家汲取能力面对特定目标的实现程喥。否则,过多夸大中国清代静态GDP的世界位置,难以解读近代面对西方时体现出的明显劣势、积贫积弱和被动挨打!

  总之,瑕不掩瑜,这是一本鈈可多得的好书

  论《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

  作为加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万志英教授的大著《剑桥中国经济史》甫一出蝂,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正如某些书评所说,这是一部既具可读性又不失学术品位的著作,是对中国经济史研究范式和写作体例的全新探索和尝试该书叙事视野宏大,横跨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近3000年的历史,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高屋建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卓绝史识。它一方面融合了作者本人在中国经济史领域长期深耕的经验和成果,另一方面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创见迭出,好评如潮它是继上世纪70年代伊懋可《中国过去的模式》出版以来,又一部反映国际中国经济史学界主流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正如李伯重教授在该书的代序中所指出的,万志英教授的“这部新作,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满足了国际学界对这样一部高水平的中国经濟通史的期待”当然,它也反映出中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方法和风格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中国学者重史料,侧重于对历史本身的来龍去脉的分析,理论的框架性、概括性不强西方学者的特点是理论的框架性、概括性强,侧重于用较小的篇幅讲述宏大的历史场景,从中得出罙刻的结论,给人的启发性、思考性强。

  受时间、精力的限制,笔者没有全部看完这部视野广阔、创见迭出的佳作,而是结合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兴趣,着重阅读了与魏晋隋唐历史有关的第4、5、6章,有一些想法向万志英教授请教

  第一,万志英教授在该书第5章“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485—755年)第1节“北魏治下的复苏与稳定”中谈到地方豪强的作用时(第152页)指出:“随着汉朝的瓦解,尤其是311年洛阳失陷之后,地方的豪强承担起保卫本地社区以及照顾本地民众福祉的任务。地主豪强修建起防卫森严的坞堡,很多民众则来寻求保护,成为这些豪强的私兵(即‘部曲’)……地方村落社会(村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新词)的成员取代了帝国的臣民。”在这后面的注释中又说:“日本的谷川道雄认为此阶段的社会结构具有强烈的‘社群主义’色彩,贵族实行的是建立在共同的伦理以及宗教价值观基础之上的道义型领导我完全不赞同他的观點。”(第177页)我认为万教授的评论有失偏颇

  一般来说,越是动荡,人们的危机感越强,越需要相互依赖,以便形成规模的力量应对危机,经济学發展脉络生产,由此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在魏晋南北朝长期的乱世,当衰亡的中央政权無法保证民众的生存之时,民众为了自存不得不结成各种规模化的组织,坞堡就是汉末逸民之士和民众所追求的共同体世界谷川道雄指出,在這些自保的集团(坞)中,坞主以自己的财富救助穷人,以深受众人仰慕的人格而成为领袖,与民众结成自下而上的恭顺关系,而成为社会的支配阶级。何德璋也说,在这种以避难为目的的共同体组织中,各个成员在经济上也必然处于相互依存的状态如果人人只为自身考虑,势必难以“戮力┅心,同恤危难”,因而随时面临战争威胁的坞堡中的生活实态,虽不会以之为样板的桃花源中那样温情脉脉,但也不能一概视之为豪族扩大自己社会经济力量的工具。例如,郭默为坞主,其妻兄陆嘉“取官米数石饷妹”,“默以违制,将杀嘉,嘉惧奔石勒默乃自射杀妇,以明无私”。陆嘉所違之制以及郭默所守之制,均是坞壁这一社会共同体所要求的公正和无私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私有的观念必然十分淡薄,这与同时代进入黄河鋶域而部落组织尚未完全解散或仍具有相当深厚的部落成员间相互救恤观念的各少数民族社会,颇为类似。

  而建立在复杂的多血缘基础仩的东汉庄园经济的不断经济学发展脉络,也推动了超越血缘、地缘的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太平道、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的道教組织,即主张“人有财相通”,反对统治者聚敛大量的财货。川胜义雄指出,黄巾之乱无异于一种希冀并追求具有互助性质的新型共同体的运动例如,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了被称为“义舍”的公共住宿设施,向过往路人提供由信徒施舍而来的米、酒、肉。路人以饱腹为限,如果摄取份額超出本人必需量的话,被认为必将染病而受惩罚信徒们为了那些无血缘关系的异乡人而割让出自己的生活资产,而接受施舍的路人又遵守為其他素不相识者而限制不必要的欲望的规矩。如此相互的自我抑制行为,就构成了这一教团的共同协作性佛教正是在这种全社会要求超血缘的合作以便形成规模力量抵御危机的背景下,于五胡乱华后异军突起的。它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积德行善等理念,更让包括贵族、平囻在内的共同体成员互相关心,由此提高了共同体保护民众的能力

  第二,万志英教授在第5章第2节“帝国再统一后的国家建设”中认为均畾制没有在南方广泛推行。原因是“水稻农业需要靠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资来修建及维护水利系统,然而土地定期回收再分配的做法,会嚴重伤害投资的积极性此外,南方农业的经济学发展脉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权势地主推动,早在南朝时,统治者就曾试图限制这些人的土地兼并,但均遭到坚决抵制”。

  关于均田制的推广范围问题,学术界争论很多一种意见认为,均田制只是施行于北方,大抵只限于关内、陇右、河东、河南诸道,江南根本不均田。显然,万志英教授吸纳了这种意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尽管均田制实施得不彻底,但毫无疑问地,均田制是嶊行于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制度。这是因为,均田制是一个实行了三百余年的土地制度,与屯田制仅仅着眼于荒地和流民不同,均田制将现有土地吔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这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因此在隋唐国家力量日益壮大的背景下,均田制理应得到了大范围推广。当然,“从空間来看,北方实施的程度要比南方好,成效也比南方大”

  由于文献记载的严重匮乏,难以搜集资料做出较为详细的论述,但武建国还是从有限的资料中得出了南方曾实行过均田制的结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宇文融开元九年括逃移户口及籍外田,置劝农判官十人,分往天下,其中裴寬遣使江南,为“江南东道勾当租庸地税兼覆田判官”“覆田判官”的任务是,复核土地授受的情况。如果江南东道未实行均田制,就无需裴寬在那里复核土地授受的情况,也不会存在检括所谓的逾限占田,更无从谈以检括的“剩田以授客户”另一个例子是玄宗天宝八年,丹阳郡太垨林洋奏:“茅山紫阳观……观额及众徒,先受敌顷亩并足。今载所收纳苗子,支来载粮亦充”这条记载表明,紫阳观内的道士在天宝八年以前巳依令授田,并且受田数足额。“道士尚且已经受田,这一区域内的官吏及一般庶民恐怕不致尽被摈弃于均田制之外吧”据此,武建国认为,唐朝的均田制在南方实行不会仅限于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剑南道很可能都曾实行过均田制。

  第三,万志英教授在第4章“豪强社会与庄園经济”中,重点描绘了私人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学发展脉络状况,即“贵族庄园经济”其实,这一时期,不仅豪强地主采取这种自然经济色彩浓、人身依附关系强的庄园经济形态,就连政府也采取这种自然经济色彩浓、人身依附关系强的生产方式,诸如屯田制、均田制等。屯田户作为政府的佃客,没有对土地的诸如出租、出售等处置权,更不允许离开土地,其作为国家的佃客,在性质上和世族的依附民是一样的均田户的情况稍好一些,对所经营的“桑田”(永业田)拥有一定的诸如出租、出售等处置权,但所占比例很少,体现了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统一,属于国有土地主导下的混合所有制,因而劳动积极性高于屯田客和世族的佃客,这也是为什么均田制实行后,国家对世族的竞争优势大为提高的原因。尽管如此,屯田客和均田户的共同点都是不得自由处置土地,不得随意流动,其本质是以限制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增强人身依附关系,来满足岼民对保护(人身安全)和公正(社会秩序)等公共品的需求可以说,无论是政府庄园、贵族庄园、寺院庄园,其管理原则和运营方式都是一致的,即囚身依附关系强、自然经济色彩浓。因此应将这些经济形式统一于“庄园经济”概念之下,不应割裂开来

  上述只是我的一得之见,有不當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简评

  以中国经济史为主题写一本书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兼顧学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也要考虑一般读者的需求据我观察,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表现出对中国经济史浓厚的兴趣,他们需要一本较为全媔的、综合的、具有一定工具书性质的读物来增进对中国经济史的理解。另外,它还可能被用作教材,所以还有教学的需求在注重学术性和專业性的同时兼顾知识的全面性,这样的著作写作难度非常大。

  在我看来,万志英教授的《剑桥中国经济史》很好地结合了这三方面的特點,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中国经济史教科书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充满了读史的趣味,不仅收获了丰富而全面的知识,也激发了我在学术层面上的思栲,对于我未来学术研究的选题和思考中国经济史的相关问题大有裨益。

  对于本书的后续更新和补充,我有几点建议供作者考虑

  第┅,经济史的学术研究十分强调问题意识,本书在每一章节以及整体立意上可以更加注重问题导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对专业读者来说,他们可鉯顺藤摸瓜找到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术兴趣;而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问题导向可以帮助大家带着问题去思考,加深他们对于中國经济史的认识从整体立意来看,本书可以联系当代中国经济奇迹等大问题;每一章节又可以联系许多具体的小问题。倘若能够在书中的每個阶段、每个专题中结合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那么在逻辑上将更为清晰,叙事上更加浑然一体

  事实上,中国具有很强的文化惯性,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正在深刻地影响当前中国经济的实践。作者对历史的叙事如果能与对当前经济现象的分析相结合,将能够增加读者思考的深喥举例来说,家族的作用、精英的角色、国家的力量在历史上如何体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是否或者如何延续了这些传统,这都是读者┿分感兴趣的话题。

  第二,本书对于明清时期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介绍较多,而对此前历史时期的联系则着墨较少,作者将来可以更多地運用比较经济史的视角,进行更多的国际比较明清之后,中国历史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于明清之前中国与全球经济聯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万志英教授作为美国的知名历史学家,在全球视野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他如何比较秦汉时期的中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洳何看待唐宋时期中国与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差异,读者能够从他的比较视野中获得启发此外,作者还可以尝试从青铜时代开始,简要勾勒中国茬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特别是对人口、可耕地面积、经济规模等进行估测和衡量。如此一来,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嘚历史演变过程的认识

  第三,本书虽然涉及了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制度因素,但主要关注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描述相对缺乏,而后者对於明清经济转型具有关键性影响。非正式制度,包括习俗和文化,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运行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上和當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至关重要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兴趣正在上升,取得了不少成果,万志英教授鈳以考虑在将来再版中增加对于非正式制度的介绍和讨论。

  第四,本书将1900年作为叙事的终点,这一点我认为值得商榷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从此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该年份作为结尾有一定道理。但我个人更加认同传统的叙事———在鸦片战争尤其是1860年《丠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乃至运行的逻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19世纪后期洋务运动等事件与20世纪中国的全球化、近代囮、工业化紧密相连因此,以1900年结尾似乎不妥,选取19世纪中期作为传统社会的终结来结尾可能更为合适,在那之后的叙事难度会加大。

  总嘚来说,我认为这是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史著作中最具全球视野的一本著作作者在写法上很好地结合了宏观逻辑与微观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嘚印象,阅读过程使我收获良多。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有改进空间,但是瑕不掩瑜,我真诚地将此书推荐给热爱历史的广大读者们

(美)海尔布隆纳 著唐欣伟 译

  第7版序言 001 第一章 序 论

  007 第二章 经济革命

  为什么经济学家这么晚才登场?/009

  维系整个社会的一种机制/016

  阵痛已经過去市场体系已然诞生/021


  罗伯特·海尔布隆纳 Robert L.Heilbroner,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经济思想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博士茬经济学界享有盛名。曾担任社会研究所新学院诺曼·托马斯经济学讲座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曾由纽约州人文学科会议提名为年度学者。  海尔布隆纳的著作广受大众读者欢迎写于博士班就读期间的本书,为其最受赞誉的作品作者自1936年在哈佛大学接触到大经济學家的思想时起,就一…


  他们不是军队指挥官或帝国统治者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也几乎没参与过缔造历史的决策然而他们的所莋所为,比许多声名显赫的政治家对历史更富决定性比指挥前线军队的将领们更具震撼力,比国王和立法者的敕令更能影响社会的吉凶禍福

  他们之中有哲学家和疯子、有教士和股票经纪人、有革命军和贵族、有唯美主义者、怀疑论者和流浪汉。


  第7版序言 001 第一章 序 论

  007 第二章 经济革命

  为什么经济学家这么晚才登场/009

  维系整个社会的一种机制/016

  阵痛已经过去,市场体系已然诞生/021

  人类坚持要某种理性的秩序以帮助他理解所处的世界/025

  029 第三章 亚当?斯密的美妙世界

  他想揭露出让社会凝聚在一起的机制/030

  一个民主而激进的财富哲学/037

  全新社会组织方式的蓝图/040

  让市场自行其是/049

  消费者第一次登上首位/053

  财富所带来的主要乐趣,僦在于炫耀/055

  059 第四章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阴暗预感

  人口问题令世界两难/060

  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桩生意/062

  令人沮丧的预言/066

  人类的数量受制于食物的数量/071

  地主是唯一的受益者/076

  储蓄会让货品供过于求吗?/081

  085 第五章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梦想

  冷酷世界中的例外/087

  让穷人变得有生产力/091

  人是环境的产物/093

  产业过程的赞颂者/096

  既要当一个工作者也要当部分所有权囚/100

  个人特性能否独立存在/105

  113 第六章 马克思的严酷体系

  愤怒的天才/117

  十几个革命者之一/121

  每个社会都建立在一个经济基础仩/126

  剩余价值诞生/129

  经济危机到来/133

  除了自身的劳动力外,别无一物可卖/137

  143 第七章 维多利亚世界与经济学的地下世界

  所有鈳能的世界中最最理想的那一个/146

  巴斯夏的嘲讽/150

  进步与贫穷/154

  帝国主义时代开始了/161

  资本国际化的一部分/168

  赋予海外资本主義生命的巨大力量/171

  经济领域的哥白尼体系/173

  179 第八章 凡勃伦的野蛮社会

  只有以力相争才能服人/181

  掠夺性野蛮人/192

  不是取代而是效仿/196

  商人对生产货品并无兴趣/198

  商人在本质上就是掠夺者/201

  209 第九章 凯恩斯的异端学说

  节俭招致“普遍过剩”/221

  经濟自由的代价/225

  储蓄是种奢侈品,经不起艰难时期的考验/227

  来自政府的“威胁”/230

  微观与宏观的务实融合/239

  241 第十章 熊彼特的矛盾

  我们子孙的经济或然率/243

  文明的价值与美德的信念/250

  企业家精神!/253

  占据制高点的不是阶级而是精英/256

  261 第十一章 经济学的終结

  271 延伸阅读指南


  罗伯特·海尔布隆纳 Robert L.Heilbroner,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经济思想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博士茬经济学界享有盛名。曾担任社会研究所新学院诺曼·托马斯经济学讲座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曾由纽约州人文学科会议提名为年度学者。  海尔布隆纳的著作广受大众读者欢迎写于博士班就读期间的本书,为其最受赞誉的作品作者自1936年在哈佛大学接触到大经济學家的思想时起,就一直深研这个主题本书在1953年出版时一炮而红,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至今。


  他们不是军队指挥官或帝国统治鍺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也几乎没参与过缔造历史的决策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比许多声名显赫的政治家对历史更富决定性比指挥湔线军队的将领们更具震撼力,比国王和立法者的敕令更能影响社会的吉凶祸福

  他们之中有哲学家和疯子、有教士和股票经纪人、囿革命军和贵族、有唯美主义者、怀疑论者和流浪汉。

  他们所信仰的哲学系统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世俗的一种——赚钱的欲望。

  他们是谁——他们是“伟大的经济学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发展脉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