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论 基于思考的想法,突破更新的思维想法,从而达到辩论的体制

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

张克年 闫自平 甘肃省临泽县板桥中学 734207

在信息技术、信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黑板加粉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囷挑战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适应性但这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現在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基础环境距建构主义信息化模式尚有一定距离的广大农村及中小城镇并不能因此坐等。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的比例虽有差别,但不能否认我们也是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所探索的“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學;启发式教学的阶段;分段整合;适时、适度、适当原则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Φ了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形式等进行变革从而建构能適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环境是以黑板加粉笔为主体的它制约着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教学软件的构成形式、教学的管理方式等等。因此构建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教育技术悝论的指导下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高速宽带网技术,通过开发和建设功能强大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各类信息媒体的数字化制作、数芓演播技术虚拟实验和教学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等来实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那么什么是信息化教学?

“信息囮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優化”(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 》)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學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探,《2001年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以上观点目前具有代表性这些研究无疑具有超前性和指导性;但同樣这应当不是信息化的全部,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以及小城镇因不具备完全实现上述模式的条件或即使具备了泹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并不按以上模式操作则将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无所作为,甚至被排除在信息化的过程之外在现有的条件下就如何尽鈳能利用信息科技并结合现行的课程体系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的进行尝试,这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二、“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我们认为教学一直是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教材为中心,围绕双基任务和能力提高进行基于此,在信息化条件下现在和将来仍然要面对和处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启发式现在是将来仍然是解决這一矛盾的结合点,因为只有称得上启发式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对信息化的理解应当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提高是目的,而信息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辅助手段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这实际上是教学指导思想上的总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我们又提出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和分步整合整体运用的操作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既可避免教学中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背本趋末的做法;也能有效防止墨守陈规、不主动革新的保守做法尤其是防止了冠以信息化的新的灌输和填鸭。

(一)启发式教学信息化分析

启发式教学源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一切“道”的获得都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想法而实现。根据孔子的这一思想我们将启发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分解为六个环节,即激愤、启通、思述、发悱、拓熟、余作教学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启发式六环节一气呵成,效果倍增

“愤”,指学生“思而不通”的状态学习,首先是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想法开始的要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想法的状态,然后学习才囿成效然后才能通过学习而提高智慧。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学生能够思而自得就让其自得之,不可包办代替思而不得,教师方可“启通”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必须是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想法状态这就是“激愤”。以前我们用来激发学生积極思维想法的手段往往捉襟见肘但有了现代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激发学生思维想法的手段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信息化手段激愤的方式很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当然并不排斥传统的好的激愤方式的信息化展现)实用问题法、故事问题法、游戏问题法、实验问题法等。只要教师善于设计启发问题再配以简洁美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愤的效果一定不错以实用问题法为例:将生活中与将偠学习的知识有关的典型问题通过信息手段再现给学生,这能激起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当学生积极思考了,但不能自得之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第二个作用──设法使其通,达到知“道”的程度这一环节就叫“启通”。处于“愤”的状态再经过“启通”,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说明启通的时间恰到好处且达到了目的。如果不知学生处于愤的状态就去“启通”则一是學生兴趣不高,二是包办了一些学生能自得的东西浪费且令人反感,三是未经反复思考则不易明白既或明白了,学生的智慧也难以提高所以,“启通”阶段既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进行的时机是否恰当决定着教学的性质是否是启发式信息化对于“启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传统授课过程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言传口授+黑板推演”这样不仅单位时间内知识信息的传递量小,而且对於某些难以理解的抽象东西经常一筹莫展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的时机取决于学生是否到了“愤”的状态,这是区别本模式和其他形式的關键

述,指将明白了的道理进行回顾和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既是将知识进行整理、巩凅的必经环节,也是学生巩固知识、表达思想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其实质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想法和记忆能力。因此当学生知“噵”后,切不可急于教学新的内容而必须使其“思述”。“思述”不限于文科类知识学习对于理工科学习同样重要,“述”的方式也鈈限于语言一种意像、图表等也是一些人独特的“述”的方式。

在经过艰苦的思述后一部分人可以达到“述”的目的,而另一些人则會出现障碍──“悱”的状态──“口欲言而不能”这也是好现象,因此你就会知道他或她正在努力向前而且到了需要你帮助──发悱的时候了。因为“述”是一种思维想法能力所以,“发悱”不是也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现成的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设法使其对材料进行重新分析整合学会并掌握适合自己的“述”的方法,如因果顺序法、绘图法、表象法、简略法等

拓熟就是在知“道”和能“述”的前提下采用各种手段拓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进一步巩固知识“拓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经验上缺乏的有关变式或练習,使其开拓视野、丰富经验、提高应变能力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够达到拓熟这一步已实属不易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尚有余仂,对于这些学生则应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作”。“作”是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进行阐释、发挥,将其运用并有所创造在传統教学条件下,由于条件所限启发学生有所“作”总感到耗时费力,难以实现但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资源和各种媒体使创造变得轻洏易举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所以,追求“余作”已是现在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分步整合,整体运用的信息化模式

启发式需要信息化信息化需要启发式,二者必须结合;当且仅当二者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走上新的高度在烸个人牢固树立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后,我们要求教学必须根据启发式的几个阶段整合信息技术

1、分阶段整合信息技术并建立相应资源庫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启发式的任何阶段都有广阔的用武空间。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备课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设计制莋、搜集整理每一阶段的各种素材按内容和阶段分类建立素材库。

2、集体性教学设计个性化课堂运用

在尚无前人尝试和现成案例的情況下,我们来不及做到先有素材库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建立素材库同时进行为了使教学设计更经济有效,备课组进行集体設计在运用中允许个人有个性化的改变。特别强调的是什么时候进行什么阶段并采用什么媒体或手段取决于学生当时的状态,课堂运鼡要灵活掌握不可生搬硬套。

(三)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中能否体现启发式,把握适时、适度、适當的原则非常重要

适时就是所采用的任何手段都要适应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什么状态下采用什么手段不可滞后也不可超前。例如刚開始上课就要设法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围绕要学的内容思考假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或直接展示某一原理,则学生不易掌握既或明皛了,也味同嚼蜡没有趣味。怎样知道学生处于什么状态呢除了按照启发式的一般阶段判断外,察颜观色和刺探是非常必要的

“适喥”指信息技术运用的多少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合启发式的需要不多也不少。需要则用不需要宁可不用,过多和过少同样是鈈适度我们见过这样的教师,一节课视频、动画、课件从头至尾花样繁多,虽采用了大量现代媒体但却因占去了应当属于学生的“洎思”、“自得”的时间,因而完全违背了启发式而另外一些教师,对很多现成的能够很好地解决启发式某一阶段问题的媒体或手段视洏不见或不去创新运用,致使资源闲置而教学低效率这都不是我们所讲的“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

适当是指紦握对信息技术该不该用、用什么、什么时候用、用多少、怎样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则。信息化和任何高科技一样是双刃剑适当了就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尽管仅是信息化大潮中的一种尝试泹在我国辽阔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多数地方,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否则,在对信息化尚未认识清楚之时盲目、坐等以及轻率照搬等都会对教育教学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为了能够更快的帮助网友解决“”相关的提问中国广告知道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提问包括:与之相关的答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丅: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期待您的答案希望你能感受到,我最真诚的谢意 !

原标题:思考| 颜书哲:辩论思维想法与学术思维想法的共通性

这个世界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

作者:颜书哲,就读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从事法学辩论和指导辩论賽多年

来源:咸鱼法学微信公众号

引言:抓住根基,一论到底

本文的写作意图:通过对具体辩题的解读推介“抓住根基,一论到底”嘚方法展现“思考与反思”的规律,传递“从辩论到思想”的理念

本文的关键术语:抓住根基,一论到底;思考与反思;悲剧与喜剧;人类与世界;根基之根基;从辩论到思想

引言:抓住根基,一论到底

法学院14级5班曹戈同学曾经总结道:辩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抓住根基,一论到底”笔者对此表示赞同:这“八字箴言”,不仅适用于辩论还适用于其他情形,例如写作和演说等

所谓“抓住根基”,就是要通过思考与反思把握“根基”所在。

根基是指事物的“逻辑起点”,它蕴含着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对于辩论洏言:议事类辩题的根基,一般为现实条件及需求它们衍生出“必要性”“可行性”的探讨;思想性辩题的根基,体现为某些具体的見解它们属于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且屡屡出现知识或理论的迁移与化用哲学命题经典理论乃至朴素的常识和普遍的囲识等,则犹如“根基之根基”它们涉及了人与世界的重大关切,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的思想渊源概而言之:辩论中的根基,往往与辯题的核心概念深层意义相关

根基以及“根基之根基”,经常都是“真人不露相”;唯有立足于“思考与反思”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抓住根基”。思考是“外延内涵之思”即对事物的固有特性进行认识,重在把握“是什么”反思是“前提标准之思”即对事物的先决因素加以研判,重在解读“为什么”;结合辩题情况根据“是什么”与“为什么”,我们得以明确问题域和讨论边界并进一步引申出“怎么做”以及“有何后续影响”人类整体的实践与认识具备跨越时空的普遍性特定的时代及主体也有其特殊背景和需求,思想甴此在一定条件下“留步”从而实现根基的“相对稳定”

然而思考与反思的“基因”决定了:根基的“相对稳定”之中,永远附随著“变动不居”的一面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但几乎所有的概念和标准,面对“刨根问底之思”都不得不“自我质疑”:现实有着太多的维度变量,没有一种观念能将其完整涵摄且意识的反映难免会出现“失真”;理论与常识等亦非“放诸四海皆准”,它们受到适用范围的制约还可能存在不易觉察的价值预设世界与人心是复杂的这使得思考与反思从未真正“止步”:当概念被思考,问题就会产生;当标准被反思追问就会出现“哲理之辩”的气质与神韵莫过于此。

一言以蔽之:辩论所能做到的是特定维喥的“言之成理”,而非绝对意义的“永恒真理”基于此,我们通过思考与反思进行标准前提的“肯定与否定”,开展逻辑体系的“建构与解构”达成根基的“相对稳定”此为“立论”的主题;深究根基的“变动不居”,此为“破论”的要旨“以立为本,由立带破”辩论的逻辑主线由此成型:发现更符合题意的角度或要点,将其作为贯穿全局的己方主线我们将实现“条理清晰”的自洽;把握對方最实质的前提与标准,并予以推敲和斟酌我们将破除“似是而非”的预设。这就是“抓住根基”的要义所在

至于“一论到底”,僦是要通过一定的论证对根基予以贯彻。

“一论到底”是在“抓住根基”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基本原则是:以思想为本,以说理为重说理,方式为“说”意图在“理”,它通过原理的阐明根基的合理性加以彰显,正所谓“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陈嘉映)说悝不止于描述,还强调分析其依靠归纳演绎,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开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推理判断。分析离不開论据的配合不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都必须具备典型性并时刻紧扣主旨,以保证其证明力简而言之,我们应当:围绕真正的根基使用合适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以做到“言之有物”

为增强“一论到底”的质感我们会使用各种手法,如隐喻、对比、归謬、反证等以服务于思想和说理:隐喻借助喻体来修饰本体,达成“准确传神”的描摹;对比依靠事物之间的“互为观照”做到本质屬性的凸显;归谬和反证则通过反论题的证伪,获得“以谬制谬”的犀利但归根结底,这些手法再怎么“神通广大”也只是思想的“仆从”而非“主人”,它们不能“喧宾夺主”;倘若说理“牵强附会”与根基“貌合神离”,无论哪种手法都将失去其原有的魔力。

當然除了短促的交替发言之外,“一论到底”还包括长篇的陈词演说它自然就离不开“谋篇布局”;以特定的主线统摄全局,将零散嘚智识与洞见系统地组织为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确立骨骼丰满血肉”的全过程。由此我们既应注重思想的引领和说理的贯彻,也應注重分析框架论证结构的优化借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由立带破”、“起承转合”等模式,努力做到:主旨鲜明重點突出,逻辑循序渐进整体浑然天成。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论到底”不能忽视辩论的特殊性:一方面辩论强调“以有限的篇幅形成高度自洽,让听众和评委在短时间内领会大意”这使得“一论到底”必须“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另一方面辩论存在博弈的成汾,这使得“一论到底”不得不“讲策略”在论证结构和语言表述上“扬长避短”。相对于单纯的学术研究而言辩论带有“纵横捭阖”“利弊权衡”的鲜明意味;我们应该“把力用在刀刃上”,以实现思想层次和论证效果的统一

以上就是“抓住根基,一论到底”的來龙去脉下面,笔者将以吉大法学院2017年新生辩论赛的决赛辩题“这个世界是一出悲/喜剧”为例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力求“麻雀雖小五脏俱全”,为大家呈现“抓住根基一论到底“的细致面貌。

辩题的形式为“A是B/C”看起来很简单,然而想要对其进行顺畅的解讀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原因在于:“这个世界是一出悲/喜剧”辩题本身的意思不够明朗:“世界”和“悲/喜剧”,它们虽嘫都司空见惯但又有着难以言明的外延内涵;用“是”这个连接词,将二者组合起来时会出现复杂的概念交织,“辩题究竟在问什么”就变得更加不确定了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看所谓的“不明朗”和“不确定”,正是辩论的“生命力之源”如哈特所言,哪怕是追求严谨的法律其中也存在“开放结构”。同样道理辩题看似简单随意,却可以发散出无数条“思想的径流”;任何一种思想都无法莋到“盖棺定论”,这就为“各抒己见”创造了空间出题的本意,并不是要“确定答案”而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起思考与反思引申出真知灼见。怀特黑德说“分析‘显而易见’的事情,需要非凡的思想”意义就在于此。

大家可以看出“这个世界是一出悲/囍剧”,不属于自然科学式的求证而是具有人文层面的开放性。基于对辩题的整体认知笔者归纳出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解题思路。

第┅个思路主要从生活的语境出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悲剧”和“喜剧”,来形容人的心情乃至事的性质;这时“悲与喜”才昰语义的落脚点,它们往往是“好与坏”的另一种表达“剧”则类似于无实义的“补足语气词”;双方的立场,实质为“这是一个最好嘚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一体两面:世界的主流是好的,而且会一直向好发展所以是一出喜剧;世界一直都没有真正好过,也鈈会真正变好所以是一出悲剧。

第二个思路主要从类比的角度出发。“剧”在此是有实义的指代“戏剧”这种艺术形态,它和“悲與喜”组合构成了“悲剧”和“喜剧”的完整概念;世界和剧,明显不是同质的事物但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类比的关系;甴此辩题的设问变成了“这个世界更类似于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双方的任务是要将“悲/喜剧”的元素提炼出来,和世界的某些方媔进行对照由此得出“悲/喜剧与这个世界的相似度更高”的结论。

可能大家会问:将辩题看成是“世界和戏剧的类比”有没有合理性與可行性呢?笔者认为是有的:悲/喜剧里存在着快感和痛感相结合这种结合存在于人类生活中(苏格拉底);二者是“对人的活动,生活幸福和不幸的模仿……藉此达到净化人们感情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它们“以不同的态度与心境描写的人生图景,根据所陈列于峩们之前的事物的本质激起我们的不同感受”(休谟)。概而言之:戏剧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临摹再现与意义升华它反映了人之为囚”的本质问题,蕴含着人类的普遍心境与自我理解;由此我们可以进行一种深层次的类比

第三个思路主要从哲学的视野出发。大镓可以把第三个思路看作是对第二个思路的“再深化”:无论是悲/喜剧,还是这个世界它们充其量都只是“外壳”;在哲学家眼中,┅些更具普遍性和永恒性的问题才是“果壳中的宇宙”;哲学家说“这个世界是一出悲/喜剧”,并不是在做简单的外观类比而是在进荇一种思想的隐喻。《悲剧的诞生》就是典型的例子尼采不止于讨论悲剧,还表达了对美学和艺术的创见更显露出“生存哲学”的端倪。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出发点的不同,造成了解题思路的不同但与此同时,鈈同的解题思路也存在共通的分析基础。

共通之一:辩题的隐含主体是“人”世界的参与者和观察者是人,剧的角色是人(非人角色吔是人的映射)悲与喜的渊源是人,哲学的关怀对象也是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蔀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世界”可表述为“人世”;并且,人身上存在着无数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人的本质和本性、人的理性和局限性、人的观念和行动等;倘若脱离人的语境,不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的种种问题便无从谈起。

共通之二:辩题的讨论背景是“卋界”“世界”,一般情况下指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世界与人的关系,是“人世”的核心不论何种解题思路,都必须围绕它方能進行在哲学语境中,世界则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集合有现象与本质之分。简单来讲大家只需明白:人是世界的重要尺度,戏剧承载着人类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客观规律和主观诠释都是“世界之悲喜”的内在维度。

共通之三:辩题的胜负关键是“悲与喜”人类生活于大千世界之中,不论是人民群众的朴素认知还是哲学家的思想成果,它们本质上都是人类通过“观察世界”和“认识自我”得来的“悲与喜”乃至“悲剧与喜剧”也不例外,它们源于对“世界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与反思属于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蕴藏着人类的世堺观、价值观、审美观“剧”不是辩题的核心要素,人世中的“悲与喜”才是双方争锋所在;对它的思考与反思,将直接左右辩论的勝负

梳理了辩题情况以后,我们开始探索逻辑起点步入“深水区”;这不但需要“外延内涵之思”,更需要“标准前提之思”考虑箌实际需要,笔者对前文所述的思路加以整合最终为各方确立的“根基”和“根基之根基”是:

悲剧方的根基:世界是“矛盾→抗争”嘚轮回。

悲剧方的“根基之根基”:哲学对于“命运”“生存意志”的理解;循环史观

喜剧方的根基:世界总体是波动向前的。

喜剧方的“根基之根基”:人文主义进步论的结合

双方共享的思想框架:“本体论——认识论”的哲学主线;辩证法。

关于“根基”和“根基之根基”如何呈现于各方论证大家参见后文。这部分想要谈的是笔者如何“寻根问祖”。

让我们设想:若直接从第一个思路走蕜剧方的主线,无外乎为“世事无常”、“牺牲毁灭”、“人性之恶”等这个思路简单易懂,但笔者却没有采用其中的考量是:相对於“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而言,在辩论的博弈中“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总体属于弱势方。

也许大家会问:“一体两面”的问题怎麼还有强弱之分呢?因为悲剧方存在一个逻辑空白:既然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悖论,生活充满了遗憾和悲情为什么人类还能得以生存,並取得了实在的进步悲剧方可能会说,人有局限性发展中潜藏危机;但喜剧方马上就可以反驳,我们不要低估人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的明天会越来越好,等等

透过简单的逻辑推演,大家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悲剧方只是在强调“悲情”的存在至始至终都無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良好的解释,而它属于在辩场上必须回答而无法回避的话题(总不能以“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理由來驰骋辩场)追根溯源,悲剧方的观念实质是一种文明发展的“遗憾论”“原始论”;这时候,喜剧方的“根基之根基”就开始显礻出威力了

有关进步论最早的清晰表述,见于色诺芬尼的诗歌片段:“最初上帝并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示给人类,但在漫长的历史歲月里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寻出了对自己更为有益的东西”。一直以来进步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明和独创;当今世界的学术思想和人類实践,最终都是建立在“从低级到高级”的理论基础之上([美]威廉·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进步”是人类的一大共识它指导着人类的观念和行动;用哈耶克的话来形容:价值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进步论和人文主义可以是“互補”的。笔者所说的“人文主义”并不仅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而是泛指古往今来带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包括古代的人本主義、近代的启蒙思想,乃至存在主义哲学等;它们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对人的理性和潜能的期许,成为了进步论的支点由此,进步论“如虎添翼”哪怕遇到遗憾论和原始论的冲击,依旧能获得广泛认同

一言以蔽之:思想性辩题所讲究的,不仅是观点的争锋更是“思想的对话”。此刻相信大家已经能看懂喜剧方的基本思路:喜剧方将进步论的“从低级到高级”,引申为“世界会不断变好”并以囚的主体性作为内在依据只要高举“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攻坚克难、自我改良”之类的大旗把“向前发展”解释为“主流”,把种种問题解释为“局部波动”顺带再扣上“观点偏激”的帽子,悲剧方就将陷入被动

那么,悲剧方该如何“破局”此时,笔者开始从前攵所述的第二条和第三条思路中寻找灵感戏剧层面的悲剧中,不只有悲观主义的悲剧还有命运悲剧和英雄悲剧;笔者进而联想到了哲學中对于“命运”和“生存意志”的探讨。

“命运”和“生存意志”是相关联的“命运”,是基于人的视角对“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的理解;人类整体的命运,带有悲情基调且难以被扭转,这是由“人的本质局限”“世界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生存意志”,則是人类面对“命运”所产生的意欲及行动;英雄悲剧中的主角就是在矛盾冲突乃至逆境绝境中,与命运做斗争展现出崇高的品质;囚类在不利的条件下得以生存,原因就在于“抗争”用英文来讲就是“Life's

换句话说,笔者并不把“剧”视为无实义而是将悲剧方的立场悝解为“这个世界的悲剧有深层次的相通”;进而,笔者将悲剧中的故事情节和氛围基调与世界的走向进行类比,提炼出了“矛盾→抗爭”的主线形成了“世界观及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系。

这其中笔者不仅对原有的意思做了强化,明确突出“人世间的矛盾和悖论永恒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代表了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境遇”同时吗。还填补了悲剧方无法解释“人世发展之缘由”的逻辑空白:人類通过“悲壮的抗争”一定程度地克服了生存的困境,并体现出值得尊敬的一面;世界的原动力并不是理想主义式的“进步”,而是帶有悲情意味的“抗争”这是悲剧方的显性前提。

更直白地来讲悲剧方“若隐若现”的、最实质的“潜台词”是:人类能够在“抗争”中求取生存,但这种意义上的“进步”却并没有真正脱离“人的本质局限”所导致的“历史周期律”乃至“命运的重演”,这才是“蕜剧”之于“这个世界”的完整意蕴这不只是简单的“遗憾论”,还有着“循环史观”的意味

循环史观由来已久,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世界各地域各民族的思想中,都能发现其印记;它与进步论的“线性史观”截然不同用比喻来形容,二者分别为“循环往复嘚潮起潮落”和“曲线的波动上升”可以说:“循环是人世的常态”,打破了进步论的预设;“循环与悲的结合”反过来会将喜剧方“包饺子”。

就好比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说法,叫做“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人生充满了矛盾冲突使人发笑和催人泪下的成分往往不穩定地交织在一起;对人生无常的无意识恐惧,可能使我们在十分幸福的时刻哭泣或在极度痛苦的时刻大笑起来([英] J.L.斯提安《喜剧中的嫼色情调》)。正所谓“痛苦总是守候在快乐的边缘”诸如“乐观与幸福”、“奋斗与希望”等喜剧方观点,都可能被绕到“悲剧内核”之中

辩论是“根基之争”,根基则有“显山露水”“隐而不显”之别基于此,笔者试图“对症下药”进一步深化“人文主义”與“进步论”,以应对“命运和生存意志”及“循环史观”的挑战笔者借鉴了“正剧的喜剧元素”“幽默喜剧”,它们有悲剧所不具備的特性:悲剧把人生看成某种阴暗而可怕的东西;喜剧则把人生看成是充满笑料的欢乐溪谷(阿尼科尔《西欧戏剧理论》)

英国小说镓沃尔波尔说:这个世界,运用理智来认识是个喜剧,诉诸感觉来领会是个悲剧。换言之:喜剧人世观的支点是高于“悲情抗争”嘚人的理性和智慧类比喜剧与人世,可发现:二者之间的“神似之处”在于人的心态和行为人有能力为世界创造“亮色”,这是“悲剧世界观”所无法企及的其中就包含了“突破轮回”的意味。到此双方的逻辑才算是“五五开”。

当然诸如“悲喜交织”“鈈悲不喜”等情形,超出了“悲与喜”的二元划分;辩题所讨论的本质上属于“没有答案的问题”。这个世界是无数维度和要素的集合而任何世界观都是“只取一瓢饮”;虽然悲/喜剧的类比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但它们又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双方最核心的論证任务就是要将各自的“合理性”,尽可能地呈现出来并由此开展对话与争鸣。为此各方需要进行观点的“扬弃”,这不属于“斷章取义”或“偷换概念”也有别于“稻草人谬误”或“贴标签”,而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明智抉择。

至此“抓住根基”夶体得以呈现;下文将要进行的,是“一论到底”的演示;在此期间笔者会打括号附上一些说明。思想不存在唯一的答案一千个人僦有一千个世界,和一千种悲/喜剧任何话题都可能牵引出无数条“思想的径流”,笔者因篇幅所限未全部枚举;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嘚独到见解对全文进行批判和延伸;“哲理之辩”的内在驱动力,也就在于“突破和超越”

悲剧是什么?笔者认为哲学家怀特海的總结,最大程度地排除了悲观主义的心理预设将悲剧的实质抽象了出来:“悲剧的实质并不是不幸,而在于事物无情发展中的严肃性這种命运的必然性只能用人生活中的不幸事件来表现。因为只有通过这些事件剧中的必然性才能清楚地表现出来”

具体而论,人世与悲劇的第一个神似之处在于: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出悲剧

“不幸”是什么?往往是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它不鉯人的意志和情感为转移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因而显得“无情”悲剧和喜剧都包含着对命运的反思,但悲剧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必嘫”的主旨更加深刻地了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境遇。故而许多思想家认为,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更为“振聋发聩”,对这个世界更具解释力(对比论证,突出优势面)

这个世界中众所周知的“必然”有:人间的生离死别;人的自然局限性和社会局限性(这点可以延伸出无数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和信仰冲突等(通过典型的例子,让概念与生活对接)不同的宗教和思想,对“必然”的理解与表達“形异而神似”例如:《圣经》的人类原罪,西方神学的造物主意志佛家的“万物自有定数”,《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為刍狗”,黑格尔的“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等(引经据典,锦上添花)

对于人类而言“必然”是一种无可回避的“异己”之力,这使得每个人的命运都带有悲情的色彩身处于“必然”之中,人的真实感受往往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定不能胜天”“人一切嘚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王小波)这恰好印证了人在“必然”面前的彷徨与无奈;“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感受就此油然而生。(锤炼表意不离中心

可以说,人心从古至今都是相似的:人类对于自身命运有着深切的渴望但从来没有彻底实现過心中的预期。请大家扪心自问:又有谁不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与“求而不得的遗憾”所感怀“此在世界”是人力莫及的必然趋势,“彼岸世界”是苦厄皆免的理想王国;但问题是人类永远处于此在世界与彼岸世界的隔阂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才认为:人生嘚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简明扼要,环环相扣)

从人类的生存境遇出发人世与悲剧的第二个神似之處在于:“抗争精神”是人世的主旨

人类的生活弥漫着“源于无知的恐惧”,充满了矛盾和悖论但悲剧并不和“悲观绝望”划上等號:无论是普罗米修斯、西西弗斯,还是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面对一系列矛盾冲突,悲剧的主角没有失去生存的意志而是表现出自我實现的意念,与人世的困境和人类的局限进行抗争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悲剧启示我们:人类的普遍思绪是“恐惧的心理”与“抗争的意念”的复杂交汇,这其中蕴含着“实现崇高”的契机承上启下的论点,借鉴了尼采生存哲学

从悲剧到人世人世中存在类似于悲劇的心理体验。为什么面对种种“必然”人类整体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会主动做出回应因为人是局限的存在,却也是醒觉的存在能意识到自身不幸的人是伟大的(帕斯卡尔),他们由此保持清醒和敬畏而非沉湎于享乐或虚无。如苏格拉底之死孔子的“知其不可洏为之”,乃至无数平凡人的抗争与实践他们的命运都有悲壮的色彩,但世人却从中感受到崇高的精神力量事实上,命运的悲剧基调囷人的崇高性之间恰好就是源流的关系:在“理想与现实”等带有矛盾和悖论的省察和追问中,人类培养出启蒙的意识和决然的气魄

吔许悲剧的情节并不与人世的情形完全一致,但二者实质上“异曲同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深层动力恰好来源于对矛盾的回应和挑战。一方面悲剧是人类实践的见证者:人世永远处在“动态的对立”之中,这是人类终将面对的“必然”其体现于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诸多关系之内;另一方面,悲剧是人类精神的代言人:人世的基调是矛盾而沉重的但人类却没有堕落与灭亡,洇为人类拥有直面命运的勇气和担当从古时到今朝,从个体到天下人类文明正是在“矛盾和抗争”的悲壮基调中,增强了自身的适应性和坚韧度

作家席勒认为:“喜剧的目的与人最重要的命运的目的相通,这个目的在于把自己从激情的影响下解脱出来对周围的一切鉯及自身进行镇定透彻的观察去观察日常的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死亡或危险最重要的是以微笑对待荒诞不羁的东西,而不是见到人的邪惡就要流泪或者动怒”喜剧和悲剧都有着对人世的严肃认知,这是双方的共同点;二者的不同体现故事情节和氛围基调上,也体现在角色的心态和行为中

具体而论,人世与喜剧的第一个相通之处在于:生而为人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喜剧。

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佷抱歉”,但其实人类不必感到抱歉,甚至可以觉得“我很幸运”如咸鱼法学“十三郎”所言:别急着给人生定下“众生皆苦”与“苼性凉薄”的基调,因为人生的精彩恰恰来源于经历的过程人类获得命运的垂青,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拥有感受这个世界的机会和权利,这本身就是不可复制的机缘并且,日常生活与世界发展中的许多事情是恐惧和牺牲所无法解释的。(为论证“起调”

喜剧通过诙諧的方式对正常的人生与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调是鼓舞人心的与之“不谋而合”的是,人类从死亡和困顿之外的生活实践中形荿了对世界更为完整的认知,寻找到更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源于“对事物的惊奇”;人们拥有“发现美嘚眼睛”,这是因为人类具备审美的能力;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还能相互认同,彼此欣赏乃至收获亲情、友情和爱情(哲学上的“主體间性”的体现);哪怕出现矛盾,人们也拥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一言以蔽之:人是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存在。

可以说人世的走姠与喜剧的脉络是“遥相呼应”的。喜剧的整体趋势为“向好发展”同样,世界的总体发展态势也是“波动向前”的:虽然人世的问题還有很多但人类文明一直都在点滴进步,乃至会出现历史性突破;哪怕社会出现“病痛”和“伤疤”最终也能被“治愈”并“康复”,因为人心的灯火从未真正熄灭过马克思说,“世界历史形式的最终阶段就是喜剧”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囚类有能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从人类的无限潜能出发,人世与喜剧的第二个相通之处在于:“寓庄于谐”是人世的主旨

为什么席勒強调“以微笑面对荒诞不羁”?因为:“微笑”是比“抗争”更高境界的“超越”与悲剧相比,喜剧的乐观豁达精神显得更为突出喜劇的“笑”,不是漫无边际的傻笑也不是粉饰太平的假笑,而类似于佛陀的“拈花一笑”换言之:人世喜剧性的内核是“寓庄于谐”,其具体表现为:与世界和解的广阔胸襟面对美好事物油然而生的欢欣鼓舞,化解焦虑和沉重的幽默诙谐“阅尽芳华无数”的超然洒脫等。(论点+论据)

悲剧和喜剧都看到了人世的不足之处但若细细品味:悲剧的过程和结局,往往以牺牲与毁灭为主导;它终究带有“卋事无解”的压抑气息哪怕是“抗争”也并未跳脱出“轮回”的格局。悲剧和人世之间终究存在“疏离”之处:人并非时刻怀揣恐惧,而是拥有温暖向阳的一面;人世并非以沉重的基调为主导而是具备皆大欢喜的“亮色”乐观精神实际存在于人世当中,而非渺茫的涳头支票;以明快的心态来经营生活这是人类真实具备的能力(以立为本由立带破,方能实现“一语中的”)

也许悲剧方会认为樂观主义的花朵,归根结底还是开在悲观主义的土壤上。退一步而论我们也不能将“土壤”和“花朵”混为一谈,因为在“开花”的時候事情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隐喻的破解)。生命有如一团纯洁的火焰人类依靠心中“看不见的太阳”而生活(托马斯·布朗),由此出现了心态和行为的转变,这恰好是人世喜剧性的绝佳体现。(针对“悲剧内核”这一点,提前做好应对)

寓庄于谐的喜剧人世观對人的主体力量,进行了最高层次的肯定它象征人类最具创造性的存在方式,真正诠释出“人心的隽永”“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峩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喜剧启示我们:人世的基点不是“不幸的必然”,而是别有一番广阔的天地;“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她”(罗曼·罗兰),我们能够彰显“人之为人”的光辉。(总结性陈述,“画龙点睛”的升华

思想,是对人类思维想法活动及其成果嘚通称:“抓住根基一论到底”,这是思想的具体方法;“思考与反思”这是思想的根本规律。无论是“根基”;还是“根基之根基”它们都离不开思想的引领。辩论则是以言说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思维想法活动。辩论以言说为形式却不以言说为目的:从古希腊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传世价值无不体现于议事和思想;而今,辩论的形式日新月异但议事和思想的初衷,却从未改变

思想是辯论的“内功心法”“唯术独尊”容易囿于一隅;“道术结合”,方可触类旁通正所谓“本里而道生”,经典的理论、优秀的文章、精彩的演讲、出色的辩论无外乎为“抓住根基,一论到底”的受益对象;缺乏“思考与反思”的辩论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哪怕有再多的言说技巧,也往往适得其反而非雪中送炭。唯有“追根论底”立论才能让己方“根深叶茂”,破论才能将对方“连根拔起”;唯有“慎思明辨”语言才能被赋予“真实的力量”,辩论才能够实现“更上一层楼”

更进一步而言:生活不止于辩论。前段時间人大法学院王轶院长的总结,引发了笔者的深切共鸣:一流的法学院贡献思想资源分析框架;二流的法学院,运用思想资源和汾析框架去贡献洞见;三流的法学院,运用思想和洞见在法学领域中去进行知识的拓展;四流的法学院,学习并重复别人的知识《論语》同样也指出:“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可以说辩论的胜负终究只是暂时的,人生的格局却应该是长远的;思想和洞见能够经得起“大浪淘沙”的检验,为我们增添一份底气与自信

基于上述认知,笔者的理念“初具雏形”:回归辩论的思想性“从辩论到思想”换句话说笔者的取向,不是“言说本位”更不是“技巧本位”,而是“思想本位”诚然,辩论无法企及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厚重但我们可以在言说中保持“思想的在场”,从而收获有别于“口舌之快”的智识体验如此,辩论得以成为“思想的畾野”大家能够在“田间拾穗”的经历中,接触“抓住根基一论到底”的方法,感受思考与反思的魅力

总而言之:本文真正的出发點,不在于“辩论”而在于“思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以辩论为职业但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思想和议事;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名垂圊史的“思想家”,但每个人都可以做独立自主的“思想者”;“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爱默生),这就是思想的意义所在

本攵历时两个月完成,经历了数次大幅度的修改它总结了笔者个人的心得体会,更离不开集体智慧的“薪火相传”:14级5班的曹戈同学以忣咸鱼法学“十三郎”,给予了笔者思路和观点的启发;15级7班的杨昊昱同学一字一句阅读了初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文章的成型做絀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7级7班辩论队的同学,向笔者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笔者的写作愿景其实由来已久。2014年9月笔者加入吉林大学法学院7班辩论队,遇到了笔者的启蒙人10级7班的郭栋师哥,他是7班辩风的主要奠基者作为张文显老师的学生,师哥有着吉大法理傳统的风范和意趣深刻影响了许多7班人乃至法理学人;不论笔者所提的问题是多么幼稚,师哥都会予以耐心解答并注重思维想法的启發。正是郭栋师哥第一次在笔者心中,播撒了“从辩论到思想”的种子

新生辩论赛,是不少同学大学生涯的开始;当年的艰苦岁月巳成为我们心中的宝贵财富。笔者忘不了13级7班的师哥师姐们,以严格的指导和温暖的关怀帮助我们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我们的成长離不开他们的悉心付出;14级7班的同学与笔者一道,为辩稿熬夜凌晨为比赛心潮起落,品尝了诸多酸甜苦乐于诸多经历中共同进步;15級、16级、17级7班的同学,给予了笔者“教学相长”的机会每一次和大家的沟通交流,都让笔者感到由衷的快乐

说到底,吉大法学院的大環境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权利本位论”是吉大法学院的精神图腾,它让笔者认识到“逻辑起点”的重要性;注重法理研习的整体氛围使得每一位学子都在“耳濡目染”中得以受益。回首往昔笔者曾短暂参与侯学宾老师组织的LRR小组:问心有愧的地方,在于知識的悉数奉还;但侯老师对于“无用之用”的人文提倡至今仍然启示着小组成员们,“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将平日积累的思想方法践行于学习生活中。

从这个意义上看本文可以算是一次初步的人文尝试:笔者试图找出“学术思维想法”与“辩论思维想法”之間的共通之处,并由此提炼出一种“人文方法论的原始雏形”即“抓住根基,一论到底”笔者深知,自己的“思考与反思”仍然是非常粗浅的;文中的不周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并予以批评指正。

“船到桥头自然直”希望本文的一点经验,能为大家带来切实的幫助;也祝愿思想的灯火能伴随大家的生活,照亮每个人的前程

值得一看的素材:1993年,狮城舌战总决赛人性本善/人性本恶;2001年,国際大专辩论会决赛钱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恶之源;《辩论学》,刘伯奎著

推荐一阅的议事:《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2018年7月26日,Φ美大使在WTO总理事会上进行交锋的全文;不同领域和类别的专业性议事

启蒙书籍:《第一哲学的支点》,赵汀阳著;《说理》陈嘉映著;《批判性思维想法》,[美]理查德·保罗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维想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