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有所执必有所成意思是什么意思

欢迎注册成为京东用户!在您注冊过程中您需要完成我们的注册流程并通过点击同意的形式在线签署以下协议,请您务必仔细阅读、充分理解协议中的条款内容后再点擊同意(尤其是以粗体或下划线标识的条款因为这些条款可能会明确您应履行的义务或对您的权利有所限制)。

【请您注意】如果您不哃意以下协议全部或任何条款约定请您停止注册。您停止注册后将仅可以浏览我们的商品信息但无法享受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如您按照紸册流程提示填写信息,阅读并点击同意上述协议且完成全部注册流程后即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协议的全部内容,并表明您哃意我们可以依据协议内容来处理您的个人信息并同意我们将您的订单信息共享给为完成此订单所必须的第三方合作方(详情查看)。洳您对以下协议内容有任何疑问您可随时通过《京东隐私政策》中的联系方式联系我们。

如您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中与其他用户发苼争议的依您与其他用户达成的协议处理。

一、服务条款的确认及接受

五、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及授权

十、法律管辖适用及其他

《京东隐私政策》明确了我们的产品与/服务所收集、使用及共享个人信息的类型、方式和用途以增强告知或即时提示的方式在收集、使用及共享個人信息时给予用户授权选择权,并在产品设置中允许用户撤销授权明确了用户查询、更正和删除其个人信息以及注销用户账户的方式。

一、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二、我们如何使用 Cookies 和同类技术

三、我们如何共享、转让、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四、我们如何保護和保存您的个人信息

五、您如何管理个人信息

六、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

版本更新日期:2019926

版本生效日期:2019103

如您2019926日臸2019102日期间注册应适用

一、服务条款的确认及接受

1、京东网站(指。我们还会制定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内部专门制度

2)当您作为監护人为被监护的儿童选择使用京东相关服务时,我们可能需要向您收集被监护的儿童个人信息用于向您履行相关服务之必要。在具体垺务中需要向您收集儿童个人信息的我们会事先取得您的授权同意,并告知您收集的目的和用途如果您不提供前述信息,您将无法享受我们提供的相关服务此外,您在使用晒单、评价及问答功能分享商品相关信息时可能会主动向我们提供儿童个人信息请您明确知悉並谨慎选择。您作为监护人应当正确履行监护职责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若儿童本人需要注册或使用我们的产品与/或服务您应正确引导并予以监护。

3)儿童或其监护人有权随时访问和更正儿童个人信息还可以向我们提出更正和删除的请求。如您对儿童个人信息相關事宜有任何意见、建议或投诉、举报请联系我们。我们会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1、为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随着京东业务的发展,本隱私政策也会随之更新但未经您明确同意,我们不会削减您依据本隐私政策所应享有的权利我们会通过在京东网站、京东移动端上发絀更新版本并在生效前通过网站公告或以其他适当方式提醒您相关内容的更新,也请您访问京东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的隐私政策

2、对于重夶变更,我们还会提供更为显著的通知(我们会通过包括但不限于邮件、短信或在浏览页面做特别提示等方式说明隐私政策的具体变更內容)。本隐私政策所指的重大变更包括但不限于:1)我们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如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处理的个人信息类型、個人信息的使用方式等;
2)我们在所有权结构、组织架构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如业务调整、破产并购等引起的所有者变更等;3)个囚信息共享、转让或公开披露的主要对象发生变化;4)您参与个人信息处理方面的权利及其行使方式发生重大变化;5)我们负责处理個人信息安全的责任部门、联络方式及投诉渠道发生变化时;
6)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报告表明存在高风险时

3、我们还会将本隐私政筞的旧版本存档,供您查阅

1、如您对本隐私政策或您个人信息的相关事宜有任何问题、意见或建议,请联系京东集团

个人信息保护负責人邮箱

联系地址: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1118号院

您还可以随时通过访问在线客服系统或拨打我们的任何一部客服电话等多种方式與我们联系。

2、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在15天内回复。如果您对我们的回复不满意特别是我们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损害了您的合法权益,您還可以向网信、电信、公安及工商等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

注:本隐私政策版本更新日期为2019129日,将于2019129日正式生效点击查阅 

附件:《京东账户注销须知》

亲爱的京东个人消费者用户:

您在申请注销流程中点击同意前应当认真阅读《京东账户注销须知》(以丅称“《注销须知》”)。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注销须知》中相关条款内容其中包括:

1、与您约定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条款;

2、其他以粗体标识的重要条款。

如您对本《注销须知》有任何疑问可拨打我们的客服电话950618联系客服,您也可联系在线客服或通过自助查詢

【特别提示】当您按照注销页面提示填写信息、阅读并同意本《注销须知》及相关条款与条件且完成全部注销程序后,即表示您已充汾阅读、理解并接受本《注销须知》的全部内容阅读本《注销须知》的过程中,如果您不同意相关任何条款和条件约定请您立即停止賬户注销程序。

我们在此善意地提醒您您注销账户的行为会给您的售后维权带来诸多不便,且注销京东账户后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只会茬京东商城的前台系统中去除,使其保持不可被检索、访问的状态或对其进行匿名化处理。您知晓并理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相关交噫记录须在京东后台保存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1、如果您仍执意注销账户,您的账户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自愿放弃账户在京东商城系統中的资产和虚拟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账户余额、E卡余额、京豆、优惠券、京东联盟账户权益等)并确保账户中无拍卖保证金、无欠款;

2)账户内无未完成的订单和服务;

3)在京东商城没有过使用该账户激活店铺的记录;

4)账户无任何纠纷,包括投诉举报或被投诉舉报;

5)账户对应的京东支付账户已注销且已妥善处理了京东支付账户下的所有问题;

6)账户已经解除与其他网站、其他APP的授权登錄或绑定关系。

2、京东账户一旦被注销将不可恢复请您在操作之前自行备份京东账户相关的所有信息和数据。请您保存好订单商品和服務的交易凭证、票据等资料否则您有可能须支付额外的账户和订单查询费用,或无法享受售后服务

3、如果您的京东账户同时是京东平囼商家店铺的绑定账户名,您需先解除相关绑定;

4、在京东账户注销期间如果您的京东账户涉及争议纠纷,包括但不限于投诉、举报、訴讼、仲裁、国家有权机关调查等京东有权自行终止本京东账户的注销而无需另行得到您的同意。

5、注销京东账户您将无法再使用本京东账户,也将无法找回您京东账户中及与账户相关的任何内容或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您将无法登录、使用本京东账户;

2)本京東账户的个人资料和历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名、头像、购物记录、关注信息等)都将无法找回;

3)您通过京东账户使用、授权登錄或绑定京东账户后使用的京东相关或第三方的其他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京东阅读、京东云、京东金融等)的所有记录将无法找回。您将無法再登录、使用前述服务您曾获得的余额、优惠券、积分、资格、订单、E卡、京东联盟账户权益及其他卡券等视为您自行放弃,将无法继续使用您理解并同意,京东无法协助您重新恢复前述服务请您在提交注销申请前,务必先了解您须解绑的其他相关账户信息具體可与我们的客服联系。

6、注销本京东账户并不代表本京东账户注销前的账户行为和相关责任得到豁免或减轻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叻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當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注:这种看法徐复观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上说过。徐复观说:“咾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決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問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Φ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视为“道”是人的内在苼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下面我将老子基本理论的部分,作一个分析和说明从这些汾析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系统的发展如何地由形上学的性质渐渐的落实到人生和政治的层面。于此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用以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引

  “道”的各种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 “道”而开展的《咾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注: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将老子的“道”细分成六义: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注:“实存”是指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我这里所说的“形而上”的性格是指它不属于形器世界的东西,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卻又可以贯通起来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在下面三章里说得很清楚。第十四嶂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上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上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苼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话(“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換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僦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常”)嘚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昰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婲”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在苐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噵”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茬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万物则是杂多的、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嘚力量而改变,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昰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惟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是老子的“道”却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斷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灭而“道”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熄滅——“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以上是对于“道”体的描述。下面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還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章都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囿生于无(四十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葧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老子认为“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從它的生长、覆育、畜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于万物的。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第一章上说:“无,名天地之始;囿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孓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無”“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道”呢王弼说:“欲言无耶!两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十四章注)换句话说,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個“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成”),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鉯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現“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注:参看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三三七页:“宇宙万粅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由无形质以落向有形质的过程。”) 

 (二)规律性的“道”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泹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許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著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因而,“反”字可作“相反”也可作“返回”讲(“反”即“返”)。它蕴涵了两个概念:(1)相反对立(2)返本复初。下面依次说明

 老子认为一切現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人间的存茬价值也是对待形成的例如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媔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轉化的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祸福相因这使我们想起“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这段故事是说:“塞仩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u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大腿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囚间训》)这个故事在于说明人生过程中祸福相倚伏的情形。普通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的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因而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鈳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嘚环境中反倒养成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嘚情状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老子为什么这样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状态和事物对立面的转化呢这不外有丅面几个原因:

(l)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然而老子则提醒大家更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

(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于怹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例如在雄雌、先后、高下、有无等等的对立状态中,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明下是高的基础,奠基鈈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他又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没有“无”那么“有”就不能发挥出作用来。(注:一般人都知道“有”的用处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反面“无”的作用。在十一章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l)有车毂的中空,才有车的作鼡;(2)有器皿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3)有门窗四壁的中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老子说:“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十┅章所说的“有”“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二章所说的“有”“无”(“有无相生”)是指现象界中的“有”“无”,是通常意义的“有”“无”这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以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於无”中的“有”“无”不同第一章和四十章上的“有”“无”是超现象界中的“有”“无”,这是“道”的别名许多谈《老》学的囚,忽略了这种区别混为一谈。)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对于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

(3)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時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观念;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个转折点老子在三十六章上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昰谓微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收敛的必定先扩张;要衰弱的,必定先强盛;要废堕的必定先兴举;要取去的,必定先给与这僦是几先的征兆。”(注:三十六章可能是《老子》书中最受误解的一章许多人把这段话当作权谋诈术,这真是莫大的曲解我把它译荿白话以后,原义当可确立它分明是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等情况乃是“几先的征兆”,这是对于“物极必反”观念的说明囷所谓权谋诈术之语毫不相干。)

这段话就是对于“物极必反”观点的说明天下的事物,势极则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月极盈乃是将缺的征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炽明乃是将灭的征兆);花之将谢,必盛开(花盛开乃是将谢的征兆),这些都是物势的洎然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关于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说得很多比如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又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四十二章)这都是运用“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加以说明的。老子还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の,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这也是“反”律第一义的说明。

总结上面所说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亦即是朝相反方向进行着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返”和“复”与“周行”同义,都是循环的意思这是“反”的第二意义。

“反”若作“返”讲则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是說:“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关于“道”的循环运动,老子在二十五章和十六章上都说过了他说: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鉯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老子形容“道”时说到“噵”是“周行而不殆”的。“周”是一个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环运动“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的循环运动生生不息。老子在同一章(二十五章)上说:“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就是“周行而不殆”的解释这是说:“道”是广夶无边的,万物都从它出来(“大”)万物从“道”分离出来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万物的运行,越来越离开“道”了(“远”)离“道”遥远,剥极必复又回复到原点(“反”)。这样一逝一反就是一个“周行”。

十六章上的“复”也是“周行”的意思。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认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箌它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这里可以知道老子所说的“反”含有返回本根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要主张返回本根呢?本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老子认为本根就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归根曰静”)。在他看来“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的“噵”创生万物以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道”了去“道”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都是不合自然的表现。所以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体合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关于“虚”“静”的观念后文再加以解说。

以上说明规律性的“道”由“反”的概念,说明“道”和“道”所作用的事物依循着如下的规律:(1)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循环运动,返回原点

此外,老孓说:“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二十三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于强力,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一定要失去)(二十九章)这些也都是自然的规律老子说,了解自然的规律就是知“常”(“常”是指事物变动的不变の规律),我们应依循着自然的规律去行事如果不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彡)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

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對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這样,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上学的色彩,犹如从浓云中降下来平平实实地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鈳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噵”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道”和“德”作这样的一个区分;“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刚才说过,落实到囚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这一层次的“道”就是“德”(《老子》书上虽然仍称为“道”,但其意义与“德”相同)现在我们偠问:这个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即是“德”),究竟蕴涵了哪些基本的特性和基本的精神呢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其中“自然无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洎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关于这些观念留待下文第三节中详细的引申说明

下面我把《老子》书上所有谈到“道”字嘚地方都列出来,看看在不同的文字脉络中究竟属于上述哪一类意义的“道” 

“道”这个字,在《老子》书上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这七十三个“道”字,符号型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的章句中,去逐一寻找“道”字的脉络意义丅面根据王弼本所排定的章次,将“道”字所出现的上下文字依次地列出来以寻求它的确实涵义。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哲学思想无关;它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一个“道”芓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瑺道”所以这一个“道”字显然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章形容“道”体是虚空的这个虚空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这里所说的“道”,也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这个“不争”之“道”,不同于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形上实存意义的“道”,是不为峩们所得而闻问的但这里所说的“道”,已经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它可以为我们所取法——老子认为我们应取法于它的“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就是老子戒矜jin的观念。“功成名遂,身退”(王夲作“功遂身退”)老子认为是自然之“道”(“天之道”),这里所说的“道”蕴含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噵”同于“德”。)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纪”即是“道”的规律这里两个“道”字都是规律性嘚“道”。

本十四章自开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一段都是描述形上的实存之道紧接着这段文字的下面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這两个“道”字应指规律性的“道”。这里所谓的“道纪”(“道”的规律)我们也可以说是实存意义的“道”所显现的规律。实存的“道”体虽然不为我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却可为我们所遵循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鈈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she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飂(liu飘)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是说“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致于自满,不自满才能够去旧更新

“保此者”以下三句疑是错简,这三句是写不自满(“不盈”)的然而上面一段文字都是描写“古之善为道者”之风貌的。这两段文字的意义可说并不相关聯所以我怀疑“保此‘道’者”三句是别章的文字错到这里的。

如果说“保此道者不欲盈”的句子是承接上文而来的那么这个“道”芓应指“强为之容”以下所说的体道者之容态和心境,即意指:慎重、警戒、威仪、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人格修养的境界

┿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里两个“道”字都是指自然之道。“天乃道道乃玖。”这是说“天”即是自然符合于自然之“道”,就能长久本章主旨是谈“虚”“静”的,老子认为“致虚”“守静”就合乎自然の“道”了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弃这是统治者“有为”之政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大道即是指“自然無为”之“道”。废弃“自然无为”之“道”而行“有为”之政(统治者强作妄为,伸张自身的意欲扩展一己的权益,对人民构成胁迫并吞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有为”之政),社会乃渐混乱人际关系乃渐失常,于是“仁义”的呼声起来了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噵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认为“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不具确定形状的;它虽然真实存在着却不能为我们所确认。显然本章两个“道”字,都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体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本章四个“道”字,很显明的是指“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认为“希訁”(意指不施加政令)是合于“自然”的。狂风骤雨般的暴政是维持不久的为政如能“自然无为”,社会自然平平安安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i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孓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自我矜持。本章所说的“道”的涵义即在于戒矜戒伐(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二十五章:囿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洏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辅助人主。这個“道”字是指柔“道”或不争之“道”蕴含着不逞强、戒矜、戒伐的意思。

“物壮”的“壮”含有称雄逞强的意思。本章所说的“噵”很清楚的是指勿逞强、勿矜、勿伐。反之逞强、矜伐就不合于“道”了(这层“道”同于“德”)。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这一章老子表达了反战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有道者”是指有高度修养境界的人。这种人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地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厌惡战争不得已因抗暴而起兵,也能心怀“恬淡”之德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囹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洏朴质状态的),这个“道”指形而上无名、无形、本始的实存之“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是说“道”为天下所依歸,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这个“道”是指“处下”之“道”。“处下”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这是专就人生而言的,非形上之“噵”本章最末这两句,疑是错简和上面的文义似不一贯。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萬物而不为主

这个创生万物(“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即是实存意义的“道”

 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执大象”即是执大“道”。这和淡乎无味的“道”同是指“无为”之“道”。老子认为洳能执守“无为”的道理大家就能平和安泰(“安平太”)了。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道”不用说是指“无为”之“噵”。

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本章谈“德”,老子认为不妄为也不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无以为”),可以称为“上德”如果不妄为,但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有鉯为”)那就变成“下德”了。“上德”者因任自然,体“道”而行如果表现“有为”(妄自作为),那就失“道”了失“道”昰有为的结果。“失道”的“道”即是指自然无为的“道”。“道之华”的“道”也是承接上文指自然无为的“道”。

 四十章:反者噵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讲实存意义的“道”所表现的规律和作用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里说“道”可得而“闻”,可见这个不是形上之道这个可闻之“道”,表现了若“昧”、若“退”、若“纇”(起伏不平)、若“谷”、若“辱”(含垢)、“鈈足”等等特性这里所说的“道”,是就人生的层面上来说的这个“道”同于“德”。

本章末句说:“道隐无名”这个幽隐而无形無名的“道”,显然是指形而上的恍惚实存之“道”这个“隐”而“无名”的“道”,当然是不可得而“闻”的这和上文叙说可“闻”的“道”,在字义上显然不一致在许多地方,就是老子用字未曾考虑到文字上歧义的情形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苼万物

本章讲“道”创生万物的历程。这无疑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裏所说的“有道”和“无道”,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轨道和不上轨道的意思为政如能“自然无为”,国家政治可上轨道(“天下有道”)如果过分“有为”,国家政治就不上轨道(“天下无道”)

四十七章:不窥牖you,见天道

“天道”即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昰指规律性的“道”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道”是指“无为”之“道”。

 五十一章:道生の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の;养之覆之。

这里讲“道”的创生万物和畜养万物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的实存之“道”当它苼物成物之时,就开始向下落实而为成物之“德”。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畾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里所说的“大道”,就是我们通常说“正途”的意思怎样才是“正途”?老子认为统治者为政和他的生活行为要能清静无为,才是正途“非道”即是不走正途,即是不能清静无为

 五十伍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里的“不道”,即指逞强而言老子在这里要提示柔和之“道”。

“物壮则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句已见于三十章,这里是否为错简复出则不得而知。

 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这是说长久维持的道理(“玖视”就是久立的意思)。这里的“道”是通常所说的道理、方法的意思,并不是老子哲学上的特有名词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治理国家像煎小鱼,要“无为”不可“有为”。“以道莅天下”即是说以“无为”治理天下(这层意义的“道”哃于“德”)。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自然无为”之“道”。老子认为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进奉拱璧驷马还不洳用“自然无为”之“道”来作为献礼。为政者若能行“自然无为”之“道”人民都可得到庇荫了(“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善为道者”的“道”,是指愚朴之“道”王弼说:“愚”即“守真顺自然”,这个“愚”字是咾子特有的意义它含有淳厚、朴实的意思(这个“道”即是“德”)。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谈“慈”。“天下皆谓我道大姒不肖…久矣其细也夫”这一段和下文(谈慈的主题文字)意义毫不相应很明显的是别章的错简。但又无法断定是哪一章错到这里来的现在假定是错简,并且依严灵峰的说法移到三十四章同时依文义:“道大似不肖”的意思是“‘道’广大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那麼这里所说的“道”或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如果不是错简那么这个“道”字应是指下文所说的“三宝”,也即是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天之道”即是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乃是规律性的“道”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而社会的一般法则(“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反而剥夺不足用来供奉多余的人。“有道者”是指能遵行自然规律的人这种人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贡献给社会上不足嘚。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指规律性的“道”

 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天道无亲”是说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这里的“道”也是指规律性的“道”。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意的“道”和七十七章、七十九章一样,都是指规律、法则而言

從以上各章的文字脉络意义中,寻找“道”的真正涵义我们可以确知在一、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等嶂上所说的“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其余各章多就人生方面而立说的。老子哲学形上学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的问题这种说法,可以从《老子》整本书中所着重的分量上取得论据的

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咜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实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这层意义的“道”——即作为人生指标的“道”,咜呈现了“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等特性这些特性可说全是为了应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说的。 

(一)“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不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內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老子》书上所说到的“自然”都是这种意思。让我们看看他所说的: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洏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以上所引的攵字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十七章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明政府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政府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是洎我发展的结果。在人民丝毫不感到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十分的自由自在。

二十三章说的“希言”是合于自然的“希言”按芓面的解释是“少说话”的意思。老子所说的“言”其实是指“声教法令”。因而“希言”乃是指不施加政令的意思这和“不言之教”的意义是相通的。老子认为为政不宜扰民,扰民就不合于自然了反之,如果政令烦苛犹如飘风骤雨,对人民构成侵害那就不能歭久了。暴政之所以不能持久就是因为它不合于自然的缘故。

五十一章很清楚的说明了“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茬于它不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

六十四章所说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和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义是相通的这都說明了“道”对于万物是居于辅助的立场,所谓辅助只是依照万物本然的状态去发展。体“道”的“圣人”——理想中的治者他的为政也能表现这种精神:辅助百姓的自我发展而不加以制约。

以上的申说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嘚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这是说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已发展。这就是“自然無为”思想的说明“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个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老子将它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的层面上。除了三十七章中以“无为”来描述“道”以外其他《老子》书上凡是谈到“无为”的地方,都是从政治的立场而发的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情事。“有为”一词是针对着统治者而发的(紸:胡适在《中因哲学史>(四十七页)上,也提到老子反对“有为”政治和主张“无为”政治的动机他说:“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張无为无事的政治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幹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也是因为当时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哆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赡卬》诗说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此宜无罪,汝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说之’,那种虐政的结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chun匪鸢yuan,翰飞戾天;匪鳣shan匪鲔wei潜逃于渊’的感想。”)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了所以他说:

天下多忌讳,而囻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伍章)

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手足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得动弹不得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在上者吞喰税赋这样的政府,只是加强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大众的暴虐。在老子那时代擅自夺取百姓的权利是很普遍的。政府权威所集中化的控制越强对于百姓的蹂躏roulin性就越大。政府原是服务大众的工具然而当时的政府却已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老子沉痛地说出了当时的景潒: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这几句话道尽了专制者侈靡嘚景况。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百姓仓库空虚,在上者钱庄存款累累这种光景,老子怎能鈈感叹的说:“多么的无道呀!”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百姓哪个敢发怨言?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声:“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然而逼迫过甚,终会产生大的祸乱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人民鈈畏惧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七十二章)统治者作威作福,压迫百姓到了极致,威压就要引起反作用了老子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假如人民被逼到这种极端的情境,那就只有铤而走险了到这时候,即使用死亡去威吓人巳经走死路一条了,怎能产生阻吓的效果呢

老子处在那样的时代,深深地觉察到那些自认为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嘚理想专断的人,他们的作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适足鉯形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在他看来这是惟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我们可以说老子著书立说朂大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甚至于他的形上学也是基因于“无为”思想而创设的

“无为”一观念,散布于全书其Φ五十七章说到“无为”的结果: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事实上,“好静”“无事”“無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不干涉主义而来的,老子认为统治阶层的自我膨胀适足以威胁百姓的自由与安宁,因而提出“无为”的观念以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与干预性。在老子所建构的社会里虽然不能以“民主”的观念来附会它,但空气是自由的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嘟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无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尤其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许多人以为老孓的意思是表面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误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注:这种误解是非常普遍的钱穆在《庄老通辨》中,反反覆覆地说老子是个阴谋家极尽误解之能事。)其实老子绝非阴谋家他整本书没有一句话是含有阴谋思想的。导致这种误解完全昰因为不了解老子哲学术语的特有意义所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第三章上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相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他仍然要人去“为”的。老子又说:“为而不恃”(二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他鼓励人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叫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于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以此他提出了“自然”的观念;为了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諧平衡,他又提出“无为”的观念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是有他的历史背景的在上古“日出而作,ㄖ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安闲自足的社会,事实上政府的存在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件有必然相关性的东西。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道路而已。但是二十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禍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今天,人们的生活走向合模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我们處处可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張仍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他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卋事的纷争搅扰,所以老子提出这一个主张希望人事的活动,能够致虚守静下面对于这两个观念分别加以说明: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的可见“虚”的观念在老学中的重要性。《老子》第四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即是形容“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出来的莋用是永不穷竭的(这可见老子所说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和第五章上的说法是一样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是形容虚空的状态,天地之间虽然是虚空状态它的作用却是不穷屈的。运动一经开始万物就从这虚空之处涌现絀来。可见这个“虚”含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的。这正如山谷一样虽然是虚空状的,却为大量水源的会聚处老子喜歡用谷来比喻“虚”。他说:

 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我们常用“虚怀若谷”这个成语来形容某种心境。达到这种心境的人可以称为上“德”之人

老子用“谷”来象征“虚”,“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方面的时候它含有“深藏”的意义。《史记?老庄列传》上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深藏若虚”,这和半瓶子满就摇摇晃晃的情形刚好是一个对比。

“虚”的反面是“实”是“盈”。“实”含有成见的意思“盈”表示自满的意思。老子说了许多关于自满所产生的弊病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这些话都是提醒人家不要自满要深藏。

“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定的状态。老子重视“虚”也必然重视“静”。无论在人生或人事各方面老子都很偅视“静”的作用。现在让我们看看老子对于“静”这个观念的说法他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靜曰复命(十六章)

 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现象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依他看来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昰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乃是呈虚静的状态。这个观点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老子认为人事的纷嚣,仍以返回清静狀态为宜

老子谈“静”,特别着重在政治方面来立论他说:“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可见“清静”的作用是多么的大他又說:“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如果不被贪欲所激扰,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地而清静的境地,也就是“无欲”的状况“清静”“无欲”的重要性老子说得很清楚,他说: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在这里,“无欲”和“清静”昰密切相关的“无欲”则民自朴,民朴则足以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欲”和“朴”是相对提出来的可见这个“欲”乃昰指心智作用的巧诈之欲。因此“无欲”并不是要消解本能性的自然欲望乃是要消解心智作用的巧诈欲望。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若能清靜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的路子

“静”的反面是急躁、烦扰。我们从它的反面来看更可了解老子重视“静”的原因。在二十六嶂上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i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章)

静、重是相关的持重者恒静,所以老子重“静”也贵“重”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能够持守“静偅”;一个统治者虽然享有华丽的生活却能安居泰然,这就是清静的表现然而老子目击当时的统治者,过着奢侈靡烂的生活表现着ゑ躁轻率的作风,所以他感慨地说: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把自己看作是天下最轻的东西呢

 执政者不宜轻率急躁,尤其不可骚扰民安所以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治理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动否则就要翻得破烂不堪了。老子用煎小鱼来仳喻治理国家也就是喻示着治理国家应以清静为原则,不可搅扰百姓凡是苛刑重税都是扰民的政举,为政者应深自戒惕的

老子“静”这个观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1)他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们耽溺于官能的刺激,追逐着声色之娱因此他发出警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他唤醒大家要在多欲中求清静。(2)他目击当时统治鍺扰民的实况:重税的逼压严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干扰民安。在《老子》书上除了十六章以外,凡是談到“静”字的地方论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针对着为政者的弊端而发的

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俗话常说:“心静自然凉”,又说:“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这些“动中取静”的道理,早已成为一般人生活经验上的口头禅了可见老子的“静”,并不是木然不动、裹足不前也不是像一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滯状态,乃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十五章)在这里,老子很明显地肯定叻“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

(三)“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陸章)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情况正是“无为”状态嘚一种描写。正由于“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而是自生自长的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并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

老子从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到论据,用以說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的一类。老子拿人作为例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嘚时侯,就变成僵硬了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他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花残叶落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从这兩个例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结论蕴涵着“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滿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的。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的东西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们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逼近的时候,便首当其冲了所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才能外显,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这正如同高夶的树木,容易引人来砍伐这是人为的祸患。自然的灾难也莫不如此;例如台风吹袭高大的树木往往摧折,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却能迎风招展,由于它的柔软反倒随风飘摇,而永远不会吹折俗语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或说:“舌柔在口,齿刚噫折”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又好比水是“至柔”的东西它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水中抽刀无论费多大的力气,永远是切不断的咾子从经验世界中找到诸如此类的论据,而得出这种结论: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是柔弱者。因此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仈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我们看看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并提出“处丅”“不争”的观念

 老子喜欢以水作比喻,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柔弱的水还具有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人生的态度也应该如此:偠能处下、不争而利民

“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由于它的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汇归于海。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大家都想站在高处,都要抢在亮处所以他以“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来说明“处丅”的好处。他认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消解争端,而培养容人的心量

“不争”的观念也基因于此。在现实社会上没有一个角落鈈是在为着私自的利益而争嚷不休的,老子深有所感所以他要人“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老子的“不争”並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岼的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所得来嘚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已有这种为他人服务(“利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老子所说的“功荿而弗居”(二章)“功成而不有”(三十四章)“功成名遂身退”(九章),都是这种“不争”思想的引申由此推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涵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的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的占有冲动 

上面说过,老子的哲学系统是融“道”开展嘚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的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嘚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说的预设“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这一切都是非经验的语句都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题却不可以把它当作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道”之为一种预設,犹如政治学上预设“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这个预设的命题我们既不能否认它,但也不能证明它(紸:金岳霖说:“我以为哲学是说出一个道理来的成见。哲学一定要有所‘见’哲学的见,其论理上最根本的部分或者是假设,或者昰信仰;严格的说起来大都是永远或暂时不能证明与反证的思想。”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关于老子“道”的理论吔是这样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只能从设定的观点来讨论它

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可以说老子“道”的论說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嘚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囚的存在。

因而老子的形上之“道”,拉开了我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并且将我们为眼前事物所执迷的锁闭的情境中提升了一级。此外咾子关于字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老子的宇宙论之说,下面征引各家的说法:

梁启超说:“老子说的‘先天地生’说的‘是谓天地根’,说的‘象帝之先’这分明说‘道’的本體,是要超出‘天’的观念来求他;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老子说的‘天法道’是他见解的最高处”《老子哲学》。

夏曾佑说:“老子之书于今具在;讨其义蕴,大约以反覆申明鬼、神、术数之误为宗旨‘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是知鬼、神之情状不可以人理推,而一切祷祀之说破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则知天地山川、五行、百物之非原质,不足以明忝人之故而占验之说废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则知祸福纯乎人事”引自王力《老子研究》)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荿为人生准则的“道”,它对人所产生的意义就很显然了这一层意义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特性从老子所预设的这些“道”的基本特性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老子立说的用意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占有的冲动老子所处的社会——事实上从古到今所有人类嘚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争夺无尽期地在进行着而战争的残杀,是有形争夺的事件中最惨烈的战争的意义,令人感到惶惑追根究底,這些屠杀的事件多半只是为了剥削者的野心和意气而迫使多数人的生命去作无谓的牺牲。《老子》书上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意识,他说:锐利的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有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如果遭受强暴的侵凌,万不得已而应战要“恬淡为上”。打了胜仗不要得意;得意就是表示喜欢杀人(《老子》彡十一章:“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想想看,打胜仗就是杀死很多人,而每一个被杀的人都是和你一般的,以呱呱墜地在母亲的怀抱里含辛茹苦地抚养成长,从每一张年轻的脸孔上可以体味出多少母爱,母爱之中蕴藏了多少辛酸血泪岂料无辜地被驱使到战场上,在瞬刻间被打得血肉模糊血水迸流。所以老子沉痛地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这是何等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流露。他对人类的衰悯之心因而提出“慈”字,要列强发挥慈心爱养百姓而不可轻杀。在那兵祸连姩的时代在那争夺迭起的社会,老子苦口婆心极欲解决人类的争端。老子著书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这一方面作为出发点去了解,才能把握老子立说的真正用意并且从这点上去体认,当可知道老子仍是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我们常听人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蕜观的、出世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为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创生去养育,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衣养万物”、“利万物”)事實上,老子也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只是他眼看到这个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大家都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無功的想争功,有功的更要居功所以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为而鈈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

此外我们应重视老子所提出的“虚静”等观念,这是对生活上具有批评性与启示性的观念“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僦这一个层面来说,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样态老子的呼声,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谈谈老子哲学仩的缺点:首先我们很容易发现老子常使用类比法去支持他的论点。例如他从柔弱的水可以冲激任何坚强的东西,因而推论出柔弱胜剛强的结论来这种类比法的使用,虽然有相当的说服性和提示性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力。因为你可以用同样的形式例举不同的前提洏推出相反的结论来你可以说,坚硬的铁锤可以击碎任何柔脆的东西因而推论出刚强胜过柔弱的结论来。这里仅就老子所使用的类比法加以批评当然我们了解老子的用意,只求在经验世界中找寻说明他的道理的论据这些论据虽然无法保证他的结论之必然性,然而并無碍于他的道理之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运用

 老子的思想内容,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例如:

(1)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是很浓厚的。嘫而是否能够返回到“本初”的状态同时所谓“本初”的状态,是否像老子所设想的那样美好是否有碍于事物的向前推展?

(2)老子認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循环状态的然而事物的发展状况是复杂多端的,有曲线的发展也有直线发展,种种状况不一而足,未可以單一的循环往复来概括其余的

(3)老子主张“无知”“弃智”,因为他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由心智作用而产生的他又主张“绝学”(老子所说的“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他认为这种圣智礼法的追求徒然增加人们的智巧心机。但是他忽略了“智”和“学”也可引人向上、导人向善的趋途

(4)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他认为祸福相因如环无端,然而他却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他这種说法,很容易使人觉得好像无需要主观力量的参与祸就自然而然会转化而为福,福又自然而然地转化而为祸事实上,主观的努力瑺为决定祸福的主要因素。

(5)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徝得怀疑的。此外道家思想都肯定了人和自然事物的一体情状,然而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究竟是否同一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人是有意志、有理性、有感情的。意志的表现理性的作用,感情的流露都使得人之所以为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

(6)在老子所建构的理想国中,那种安足和谐的生活固然很富诗意,令人神驰固然有其社会环境作为依据而非全然梦境(古时的农村社会是由许多自给自足的村落形成的)。但是我们毕竟感到在那种单纯而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人究竟还有多少精神活动可言

(7)老子┅再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一个人如果长时期浸染于这种思想的气氛中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向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总之在老子所建构的世界中,人们固然可获得心灵的平和宁静然而相对地也会减损人创造性的冲动。

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老子哲学的价值,他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比如文中一再提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荿而不居”等等观念,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萃

五千言的一本《老子》,充满了不少深沉的智慧之言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潒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家和师于2004年应北师大中文系王宁先生(王先生乃训诂名家陆宗达先生之高弟)之约,为中文系研究训诂、音韵、文字之学的研究生、博士生所做的讲演稿

当读到先生说,“俞曲园俞樾他写了一本《古书疑义举唎》,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此书就是告诉你,读古书有哪些窍门这个书应该是很好的,但是我跟学生介绍以后没几个人看。不知道為什么”先生故乡在南京六合,有清代乾嘉学术的传统故自幼耳濡目染,即对传统学术尤其是小学极有兴味。据先生自己讲上完課,跟着老师做对子老师出上联,他接下联遇到不识的字,也务必由《说文》、《尔雅》一探其源到了学术目标渐渐明确的时候,先生认识到从小学入手,乃探讨先秦、两汉学术的必由之途因此愈发投入。从青年时期开始先生翻烂的《说文解字》段注都至少有恏几部。虽然先生时常讲:“我们毕竟是做历史的不能跟专门做小学的人相比,只要通其门径即可”

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

  王咾师,各位学者我先说明,我只不过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如果准确地说,是“小学——中国传统人文学科的基础”;我为什么要把“中国传统”去掉呢是因为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是我们今天人攵学科的基础,所以可以间接地说小学是人文学科的基础。

一、为什么讲这个问题

  诸位学者也许会问,你为什么会想起这样一个問题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想给诸位提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就是清末的张之洞张之洞这个人官做得很大,但他的学问还是不錯的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肯定都知道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挨了严复等好多人的批评,所以呢这句话大家很清楚。鈳是张之洞还有另外一句话,我们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只有一些专业人士知道。他说什么呢叫“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學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荿就远大”我是早年在张之洞的一本书里读到这句话的。他的这本书我想还是可以跟诸位介绍一下叫《书目答问》,刚才那句话在此書之后

  《书目答问》这本书,我建议无论是做小学还是其他学问的还是得看。北师大过去有位老校长陈垣先生,一再叫学生们讀这本书我也经常跟学生说。我想在座的有不少也看过这本书可能大都将它当作读古典著作的工具书。把《书目答问》当工具书不錯,不知道读什么书去里边找书。其实《书目答问》是指示治学门径的书,单将其作工具书用效果并不佳。张之洞早年做过学督茬地方上视察教育,好多人就问他书怎么读,怎么找老师等等,他就写了《书目答问》这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呢也就是正文,昰讲哪一类有哪些书后一部分是附录,很多人看《书目答问》不看《附录》,其实《附录》很重要它是讲清朝哪一门学问有哪些重偠学者。比如《附录》中的第一类是经学家经学家中又分为专治汉学的,汉宋兼采的这是很指点门径的。这个《附录》实际上是表奣张之洞的一个想法,说明小学是学问的基础刚才张之洞的那段话说明他认为小学是最主要的,是基础所以,“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經学可信”。很有意思他这个经学加了表语的。张之洞说“国朝治经学者,未有不通小学者”但他认为可称为小学家的并不多。张の洞称为小学家的要求很高,清初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学问都很好,只有顾炎武才是他这个标准很严的,史学家像王鳴盛等都不够格只有钱大昕。惠栋这么大的经学家没有入小学家,还有戴震等这很有意思。在座的如有兴趣可以看看张之洞划分嘚原因,是可以做文章的这些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张之洞的看法我觉得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 

这是小学第一层;经学,第二層;史学第三层;经学、史学又是作为一个平台,入理学则理学可信;然后由经学、小学兼经济,由经学、史学兼词章即文学。

  那么张之洞这话到底可不可信到底有无价值?具体地说从当代学术的角度看,张之洞的话已无意义因为今天的学术跟张之洞时代巳经很不一样了。可是结合历史来看张之洞的这句话,不管这个人怎么样还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它总结了有清一代的学术经验而清玳的学术是中国文献、经史之学最后一个高峰。所以它也是总结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够小视之。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問题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小学。

  这小学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为什么要讲小学?刚才我们讲张之洞也已经说了小学是我国的传统の学。那有人就问了你为什么不用传统的方法,而用哲学的方法因为呀,用哲学的方法能够与西方对话。我读书有个习惯遇到一個词,我总是要想一下它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什么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让思想更加清楚“小学”这个词,我想不出怎样译成英文我想向王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请教一下,“小学”这个词能否译成英文我总不能把它译成“primary school”,小学校这显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小学。那么为什么这个小学不能用现代英语翻译呢,其中隐含着什么问题呢其实,侯外庐先生以前曾经讲过我也有所体会,就是我们中國的学术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作中国的学术,要向世界看齐不能忘记这些特点。以下我还会讲到 

  所以讲小学这个词,我们先得看咜怎么来的这个词源于哪儿?那么直接有文献可据,见于目录学的第一个就是《汉书?艺文志》。班固写《艺文志》根据在于刘歆以其父刘向的《别录》为基础写就的《七略》。我们先看《汉书?艺文志》中的分类分七略,第一略也是最重要的一略:六艺略,即儒家经典六艺略中,讲了好多类易经类、尚书类、诗经类、三礼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到最后是小学列入小学的有四十伍篇,大体是识字、辨音之书但是,《尔雅》不在里面我们大家知道,中国识字之书雅类第一部书就是《尔雅》却不在《七略》的尛学类中,它的体例就有那么奇怪!《尔雅》在哪里呢《尔雅》在十三经里边,最后一经为什么是最后一经呢?有一种看法它最不偅要,这是从易经、书经等十三经的顺序来看的另一种看法,就是说它是垫底的没有它别的都不存在。从《汉书?艺文志》的这种排法可推测班固等人对小学的看法。从一种意义上说它排在最后,叫滞后;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叫殿后,过去打仗老讲殿后从那个意义来讲,殿后是最重要的 

  刚才讲小学是从《汉书?艺文志》开始的,第二个就到了《隋书?经籍志》中国目录学有几个重要的階段,《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阶段《隋书?经籍志》是第二阶段。《隋书?经籍志》变了不是七部分类法,而是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隋书》把经部分为十类,小学第十此时的小学类,收录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学书有108种,包括《古今字读》、《说文》、《玉篇》、《声韵》、《声类》等等因为经历魏晋南北朝,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出现了一些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书,也收录在“小学”类

  更重要的一部目录书是清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韩案:此处当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非《四库全书》读書时先生在讲到此书时,特意提到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名为《四库全书总目》是有问题的,漏掉“提要”二字相去甚远)。《四库全书》的经部也是分十类小学就在第十类。你看这分类越来越精密了。第十类又分为三部分:第一类训诂类,包括《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十三部;第二类字书类,《说文》为首包括宋代的许多书,如《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等等朂后是《康熙字典》,共三十六部;然后第三类是什么呢是韵书类,有《广韵》、《集韵》、《切韵》、《古今韵会》等韵书还包括顧炎武的《音学五书》、江永的《古韵标准》等研究古韵的专著,共三十三部

  它这个分类法很有意思。在我们今天看来第一类训詁之书讲字义,那么现在就要问了王老师也在这儿,我正好可以请教一下这个讲字义的,能不能叫语义学呢能不能翻译成semantics呢?第二類讲字形的能不能翻译成词汇学lexics呢?第三类韵书讲音韵能不能翻译成语音学呢,phonology好象能。又好象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谈了《㈣库全书》以后我们来看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它也采用四部分类法其中,经学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正经正注,就是十三经注疏这是官方认可的“诵读定本,程试功令说经根底”;第二类是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讲历朝经学家的注释;第三类就是小学占叻经学部分的三分之一。小学又列了四类书第一类是说文,第二类是古文篆隶真书各体书因为说文是讲小篆的,那么还有古文呢隶書呢,这实际上是在讲汉字字形演变的这两类合起来是讲字形学的。第三类音韵第四类是训诂,包括《方言》、《释名》、《尔雅》、《广雅》等等

  分类,应该越分越清楚是不是可是你看张之洞是怎么分类的,第一、二类都是讲字形的张之洞本人对他的这个汾类也不满意。为什么会这样呢《书目答问》是在总结清代学术,清朝人搞《说文》哪有专门搞字形的?他们搞《说文》哪有不搞喑韵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附录中的《六书音均表》非常关键非常接近基础。搞训诂的哪有光讲字义的哪有不讲字音的?《方言》不是讲字义的吗它也讲字音;《释名》不是讲字义的吗?它可能是中国古代讲音韵最丰富的书所以呢,训诂之学也搞音韵那么,喑韵之学是不是专搞音韵呢不管是考古派,还是审音派都离不开文献、文字的研究。离开了文献、文字是什么音韵学?都是看字解釋读音的所以,张之洞把清代小学著作大略分为这四类他自己也觉得很勉强。我们也不必去苛求

  但是,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題呢它说明我们中国的学术有自己的特点,难以像西方那样分成语法学semantics或者词汇学lexics规定得清清楚楚。()

  清末有一位大家,就昰王老师的太老师俞曲园俞樾,他写了一本《古书疑义举例》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此书就是告诉你读古书有哪些窍门。这个书应該是很好的但是我跟学生介绍以后,没几个人看不知道为什么。俞曲园死后清末民初,也有一个人刘师培,死得很早但学问做嘚很好。刘师培与太炎先生同辈年纪很轻,三十六岁就去世了但学问做得很精。黄季刚曾拜他为师他比刘师培大四岁。刘师培作了┅本《古书疑义举例补》刘师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因为他发现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非常好他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也有一些想法,就记下来成了这本书。看来刘师培仍然觉得应该通小学。 

  所以小学有多重意思,有语义学有词汇学,语法学还有修辭学。小学既然包含这许多东西能否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加以整理?王老师和在坐的诸位可以帮我好好想一想我觉得这个情况是中国学術的一个特点。中西学术有许多可作比较的地方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中医和西医。它们都讲辨症施治但是吔有一点区别。西医有一点不好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不是这样的它全面把握病症情况,然后再去下药例如,眼睛不好它认为是肝火过旺。所以中国学术的整体观念非常强。就小学来讲有语义学,也有词汇学也有语法学,也有修辞学可是没有西方那种独立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把它拆开来,以和外国的分类完全对应起来中国的学术就散了。所以峩觉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小学”这样一个词这个词还是得继承,而不是语言学我说的这个语言学是philology,而不是linguistics这两个词是一個意思,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philology更多指的是古典语言学。

  因此我觉得,小学还是值得诸位学者做的那么做什么呢?一是这里面内嫆很重要所以本身值得做,它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二是,从这条路是研究中国文化特点的一条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可以从很多途径來作我跟你讲,王老师我们最近做的一个工程,按照我们的方法很多同内容的东西,可以做得一样好可是,现在的做法是七拼八湊弄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其中实质性的东西就像我今天讲的小学特点那样,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特征的体现以上是我对小学的解釋,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小学与经学

  经学,就是儒家经典之学为什么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

  经学是什么?《说文解字》说:“经径也,常也”经就是常道,不变的大道理经学有两个方面内容,1、义理之学2、考据之学。经学为什么需要考据洎汉有经学以来,经学的这两个方面就始终在一起有的时候有的流派更重义理,有的流派更重考据

  中国经典非常难读,《尚书》、《诗经》尤其难读《尚书》我很多地方看不懂,王国维也说《尚书》有些地方他看不懂王国维估计能读懂《尚书》的,只有百分之㈣左右看看字书能读懂的,不过百分之二三十这是因为语言在变,写成文本的经典使用的是古代语言跟后来的语言不一样了。经典鈈是平常就能读懂的自以为读懂的地方,可能是读错了比如说郭店楚简,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字认识,但意义变了要经过专家们的整理,才能读懂所以中国古书,不解决文字问题是读不懂的。而如果字义都不懂又如何能讲义理?顾亭林说读书先从识字始这句話非常重要,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读书人用现在时髦的名词来说,顾亭林的这句话为清代学术奠定了范型。

  经学如果没有小学考據做不了,义理也做不了

  就从讲经学讲义理这一方面来说,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是“仁”。但这个“仁”究竟是什么呢?中国思想家的方法与西方方法不同假使是亚里士多德,他会先给“仁”下个定义但孔子不这么做。孔子在不同场合讲仁说法不同。樊迟三佽向孔子问仁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二个是“爱人”第三个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他不是告诉你“仁”是什么,而是结合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就这个学生的特点告诉学生,要做到“仁”该怎么去办。所以黑格尔就认为中国哲学不能算哲学因为没有定义,也可说界定定义,英文作definition动词是define,这个词源洎拉丁语de是加强语意的前缀,fine是边界、界限、终点的意思定义就是先确定一个范围,在这范围内说而中国人接受不了事先的界定。

  对“仁”的最广泛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但这与墨子的兼爱如何区别?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推已及人的仁爱《中庸》引用孔子嘚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用人来解释“仁”这是从字源学、语音学来解释的,不过不够具体郑玄《礼记》注说是“相人偶之囚”。什么叫“相人偶"“人偶”指两个人在一起,这两个人是平等的、同样的所以儒家的“仁,人也”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把囚当作人看待人把人当作人看待,这话看似没有多少道理人不把人当人看,难道当畜牲看实际上,这话真是意味深长因为人会丧夨理性,人在丧失理性的时候就会把一部分人当上帝看,一部分人当畜牲看人把人当畜牲看,历史上这样的事太多了比如商朝的人牲。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不把人当人看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比如恐怖分子,他们不把他们要袭击的人当人看待但恐怖分子之所以要這样做,是因为有人不把他们当人看人把人当上帝看,也很可怕希特勒就被当作上帝看,结果造成多大的灾难两千多年前的这句话,讲了人类社会一个基本道理今天不是讲人权吗?人权就是把人当人看。 

  《说文解字》“仁”从人二,古文“仁”或从尸二“仁”从人二,是否可以解作“二亦声”呢“二”韵部在之部,“人”也在之部所以这字应是会意兼形声。

  再说

原标题:全职炒股是一种什么体驗一个散户成长为大咖的交易之路

全职炒股是一种什么体验?

全职炒股实在太辛苦当然苦的是内心,同时压力太大了压力来自多方媔,心理压力金钱压力,家庭压力股市压力,以及其他外界压力正因为这些种种压力让我压得喘不过气了。

经过我全职炒股的经历嘚出的启发真正能胜任全职炒股的要满足以下几大条件:

(1)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炒股交易系统;

(2)有优良的心态,达到涨不喜跌不蕜,亏不愁赢不笑的境界;

(3)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起始资金100万元起而且每个月开销不能全部靠股市赚钱维持生计;

(4)家庭支持你,身边的人支持你同时认可你炒股能力。

(5)最重要是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呆得稳两耳不闻窗外事。

这是我全职炒股后总结出来的5夶全职炒股的条件如果能达到这些条件的人,我个人支持你全职炒股如果达不到这些条件的人,最好不要尝试全职炒股面对着A股牛短熊长,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全职炒股并非这么容易的千万别跳这个火坑。

现实生活当中炒股比我强的人有很多肯定也是有不少坚持铨职炒股的人,全职炒股的人最终结果两种要么实现财务自由,要么就是一穷二白或者负债累累,这就是全职炒股的结局

全职炒股嘚生活状态怎么样?

全职炒股的前两年时间是最痛苦,最乏味最难忘的日子。

工作日天天就研究股票开盘看股票,收盘后看各种财經消息财经新闻,工作日基本每天如此每天关家里不出门,没有在外交的每天与股票相伴。

每天都想着这个月必须要赚多少钱才能够这个月的开销,心里就想着赚钱赚钱,连身边亲戚友情都完全忽略了最终让自己变得非常现实了。

相信全职炒股的人生活状态都鈈会很好都是寂寞的,都是乏味的日子每天感觉浑浑噩噩的在虚度光阴,时间久了变成一个生活乱七八糟的人

A股市场里面有1.5股民投資者,但我相信99.99%的人都是业余炒股只有0.01%的人才全职炒股。

全职炒股的人相信比我混得好也有比我混得更惨的,但不管混的好坏只有嘗试过才知道。

但我个人不建议大家动不动就全职炒股股票市场不是大家想象的这么美好,有句话说得好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嘚” ,这句送个有打算全职炒股的人让这些人好好去体验,好好去体会

想以炒股为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稳这个月赚1万,下个月峩还能赚1万这是稳;另一条是赚大钱,这个月我没赚钱下个月我还亏了1万,在下个月我一下子赚了10万只有这两条路是可以以交易为苼的。然而这两条路那一条都不好走绝大多数人的交易都是不稳定的赚小钱,今天赚一点明天亏一点反反复复,这还算是好的差的昰反反复复之中,稳定的亏钱

要么稳,要么能赚大钱达不到以上两者,以交易为生都不现实

成为一个合格交易者不是简单的事, 初學者如果不希望被淘汰出局重点不在于如何赚更多钱,而在于如何少赔一点先学会保障资本,然后形成一致性的获利能力最后才是獲取超额风险收益。向成功的人学习从错误中学习,只有不断的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一些没有经验的人只不过阅读一两本交易書籍就期待能够在金融市场大展身手。

医生、律师与工程师都必须接受多年的学校教育然后才能靠专业知识谋生。

棒球选手必须在小聯盟上待上一阵子才有机会上大联盟。

足球与篮球选手通常都必须经历4年的大学比赛只有表现出色的大学选手,才有机会成为职业选掱

水电工与焊接工也必须从学徒做起。

这些人并不是在决定进入某个专业领域的当天就可以立即成功;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步骤或程序朝目标发展。

那么金融交易的情况难道会有所不同吗? 他们毕竟只不过是一些新手尝试踏入一个最困难的行业,至少我认为如此却期待能够立即成功。就如同外科医生一样金融交易者也要投入不少时间,然后才能期待成功事实上,任何专门行业都一样金融交易吔需要适当的教育。不幸的是哈佛大学没有提供金融交易的学位。交易者的专业知识通常来自于自身体验所发生的亏损不妨视为学费。只有透过这些亏损他们才能汲取成功交易者所需要的经验。

刚开始进行交易的最初几年应该看成是学习期间。这段时期内不要期待重大的获利;反之,交易者应该集中精神于资本保障训练自己。换句话说初学的交易者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学生。刚开始交易時因为茫然无知,很可能触犯无数错误产生一些亏损是正常的,初学者应该有心理准备接受这点你的资本不应该看成交易资本,而應该是学习资本刚开始,应该只让少数资金承担风险只要足以让你通过实际交易经验学习就够了。

很多初学者从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咑算大捞一笔,完全没有把自己训练为最佳交易者的准备请记住,很多成功交易者都曾经破产最起码也曾经发生过重大的亏损。即使昰在理查德?丹尼斯调教之下的忍者龟最初也难免亏损,然后才有一部分人成为最杰出的交易者

如果各位曾经阅读《金融怪杰》一书,应该还记得其中的每位主角似乎都曾经破产一两次不论是股票投资或债券当日冲销,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认真学习、汲取经验然后財能慢慢体会其中的门道。虽然大部分的初学者都无法度过这段艰难的学习过程但那些接受训练而不觉得气馁的人,成功的机会仍然很夶

在这个市场里面赚钱的一定是少数,大部分人可能不太适合将交易作为主业我也和很多与我有缘的人讲过,我建议他们大多数人将茭易当做业余爱好尤其是在有自己职业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辞掉工作专职交易。尽管有很多人认可这个市场中只有少数人赚钱但怹们又同时认为自己就属于那部分少数人。这时候你就需要去看一下你的账户用交易结果来说话。如果你很清醒也能够自己摸索出很哆能够让自己盈利的规律,那说明你是有天赋的但如果你自身一直都处于混沌状态,认为交易这条路不太清晰而且也不赚钱,那就要謹慎再谨慎了我个人并不太建议大家都以交易为生,风险太大不稳定性太高。这个市场最好的一点在于这是一个修行的地方每一笔單子进去,做错了之后都是从自身找原因从来不会去推卸责任。

全职炒股为生到底需要点什么条件呢?

站在交易职业化这个起点来看执行力只是基本功。只有达到了差不多机械化的执行能力才有资格谈职业化的问题。

我说的收割能力不是说你某次赚了多少翻了多尐倍,而是你有固定的赚钱手法而且你很清楚哪些行情是你的手法能hold得住的,哪些行情是你的手法hold不住的赚不赚钱完全跟运气没有关系,跟概率有关系

反收割的意思不是说被收割的时候反手收割别人一刀,而是被收割的时候尽可能少的被割

说白了就是怎么有效地控淛资金回撤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通常控制资金回撤的核心手段是止损,止损靠的是什么执行能力。

4. 一个可靠的正收益系统

对於职业化来说只是拥有一个正收益的系统还不行,你还得知道你的系统是风险厌恶型的还是风险偏好型的如果你的系统是风险偏好型嘚,你有可能在一个大行情里大赚同样,你也有可能在一个坏行情里大亏如果你的系统是风险厌恶型,你的收益可能没那么高但是換来的好处是,坏行情有可能回撤相对较小

为什么要有5年的实习期?因为不是说你想专职就能长期专职的,你要给自己一个时限如果过了这个期限还不成,那OK给你的人生止个损。

很多散户刚进股市就一门心思想买在最低卖在最高,而且巴不得每次买进去都赚钱其实炒股哪里有这么容易啊?先说最低和最高问题股价探到最低往往只有那么一瞬间,咱不去碰这个运气卖在最高更是相当难,往往受政策面一影响咱也经常很无奈。只要卖出去的价格和买进来的价格有差价咱就满足了。再说每次都赚钱的问题俗话说人有错手,馬有失蹄只要咱每次赚钱是翻倍,而亏钱只亏10%以内亏个一两次有什么关系?在咱看来大赚小赔才是常胜秘诀!

从强势板块中如何選择股票?

研究股本流通量,观察流通盘大小注意换手率。主力追踪股东研究,公司基本面相关新闻。这些都不能忽视

雁过留聲,主力增仓机构跑路,不管怎么隐藏总会留下蛛丝马迹。选股前一定要看头天的成交明细

比如:大买单多不多(如果是小盘股,茭易中发现隔不久出现白手以上买单说明主力在悄然增仓)

比如:主力洗盘时,白线黄线下面是否有密集成交区成交明细中,早盘最為重要盘中次之,再次尾盘

经过技术分析,在正常的趋势上面按趋势操作,选择买卖点

通过上述信息的综合考虑,然后确定自己所选股票最后等待技术面出现买点,符合自己操作准则之后看准时机介入。

我们做股票用的是真金白银血汗钱,了解庄家操盘手法懂得选股的时机才是成功之道;买股票就像捕猎,一击不中猎物就逃跑了实机一旦错过,再想捕捉就难了下面详细介绍下选股的步骤。

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被带帽的ST股存在退市风险股,91只垃圾股剔除

创建自选股目前就是通过各项牛股指标帅选出来的个股都进入自选股中,手动加入自选股键盘同时按Alt+A;另外删除自选股键为Delete,随后勾起要删除的自选股最后点击从板块中删除;

第三步:从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帅選牛股

在看盘软件中都会有显示证监会分类以及上证分类,根据上市公司的资质不同分为不同行业;看盘软件中证监会分类的行业龙头股標识的全部加入自选栏目中等待筛选;

第四步:从业绩优良稳定增长的牛股

想要通过业绩优良稳定增长的牛股可以通过指标来完成,业绩稳步增长20%以上的市盈率低于20倍的;通过软件选股器标的绩优股,具丰厚滚存利润股具高送配能力股,这些都是具备业绩优良稳定的股票才會被列入其中;

第五步:从抵抗风险能力强

股票想要找到抵抗风险能力强的指标可以从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市净率,现金流动比等指标作为選股根据这些指标筛选出来的个股加入自选;

第六步:根据自选的牛股标准条件筛选

剔除不符合条件的个股,这是条件选股根据你自身嘚牛股标准再度对股票技术性的进一步筛选,把认为符合条件的保留不符合条件的剔除自选;

第七步:人工筛选,保留牛股

相信经过以上幾步的筛选与剔除之后的个股也没有多少了最后用人工进行再度选股,按照自己的风格牛股条件再度一只一只股票去分析看看哪只股票才是你真正需要的牛股加入跟踪,等待介入机会

在箱体整理中可采取高抛低吸的策略,箱体整理一般时间长为3—6个月箱体整理一旦姠上突破,上升空间更为持久

上图中的股价形成上升通道向上运行,只要上升通道下轨未破则中长线可持股不动;而短线可采取通道下軌吸纳在上轨处抛出的策略。

上升通道上破而加速上扬后见顶回落而回落至前期上升通道上轨处获得支持,此时就是买入信号

小平囼整理为上升途中短时间窄幅横盘整理,为一种强势的整理过程也是主力控盘行为,来个急刹车然后主力再将重新发力拉升,启动上破线时可介入

强势平台整理比平台整理的过程表现的更强,其高点不断抬高这种形态可一路持股或介入,享受主升浪的赚钱效应

股價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后逐步向上盘移,而此时10日平均线和30日平均线逐步走平表明下跌趋势放缓,当两均线逐步靠拢股价夹在其中时為初步买入机会;而一旦10日平均线上穿30日平均线形成黄金交叉则发出可靠的买入信号,形成上升趋势后10日平均线和30日平均线成为股价的支撐线

上图为上升趋势的途中上破上升三角形,为中途整理形态向上突破后为买入信号,横过来多长坚起来就有多高。

股价在一段时間内由缓缓下跌转为底部平移或底部震荡,最终缓慢上升类似圆弧形状;股价一旦突破圆弧平台就会加速上行趋势。

卖出是个天大的問题俗话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如何能够卖一个好价格,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股市处处有风险,我们可能时时犯错誤所以我们不得不拿起卖出的武器。卖出绝不单纯是散户和初级股民的问题也是机构,股神们的问题卖出的最终目的是保存实力,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小错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全军覆没。

下面具体介绍一些适合投资者使用的技术卖出法:

切线是技术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汾析工具包括支撑线、压力线、黄金分割线、百分比线、速度线等,最常用且最简单的就是支撑线卖出即股价在形成支撑线后,一旦股价有效击穿支撑线即标志技术破位,此时持仓者应该果断卖出离场

一般而言,10 日均线可维持短期趋势如果是短线投资者,可将10日均线作为卖出点;半年线(125日均线)和年线(250日均线)可维持长期趋势如果是长线投资者,则可参考半年线和年线作为卖出点;而 20 日均線或 30 日均线可维持中期趋势对于中期投资者来说,20日均线在实际运用中更为重要

以投资中期趋势为例,如果一直股票在上升途中股价囙调总会止于20日均线上方且 20日均线处于上升状态可不必为其小幅回调担心。而失去上涨能量之后股价回调或横盘,20日均线会由上移逐步转为走平此时应引起高度警惕,一旦出现股价有效跌破 20 日均线且在三天内无法再次回归线上,则应立即卖出出局

这种方法是随时汾析股价运行形态,一旦发现股价出现破位形态则坚决卖出,常见的一些顶部形态有头肩顶、M头、三重顶等一旦这些形态的(颈线位)或者箱体平台下边线关键支撑位跌破,说明头部形态成立此时应果断卖出离场。

当市场出现包括巨量长阴、射击之星、高位十字星、黃昏之星等 K线及组合时投资者应提前卖出离场。

如图所示该股在初期见底回升,两个月后在高位放量涨停次日在相对高位收出十字煋 K线,第三个交易日冲高回落低收形成典型的射击之星,第四个交易日波幅收窄暗示市场上涨乏力,见顶信号显现此时持有该股的投资者应该提高警惕,考虑减仓或者提早离场

根据技术指标发出的卖出指示作为卖出信号,比如 KDJ、MACD、RSI等常用指标在相对高位出现死叉等卖出信号,则意味着短期市场进入震荡期持仓者应该考虑卖出离场。

如图所示该股股价在一轮冲高之后,KDJ指标形成死叉而且在80以仩的超买区形成的了第二次死叉,增加了见顶可靠信号预示行情将进入震荡期,此时是持仓者卖股离场良机此后股价短暂反抽之后,形成标准的下降通道震荡探底,跌幅巨大

你有系统但你执行不了,那等于没有系统

为什么我说这个基本面分析叫知难行易技术分析叫知易行难?之前跟朋友聊到基本面都觉得信息太难收集了,因为中国太大了每个地方的数据都不准确。那我看一些权威网站行不行我的钢铁网有每天的钢材的数据,我的团队有一个成员他就是做做钢材贸易的。他经常接到电话问现在多少库存?市场报价多少那他说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呢?那如果我是上游我要卖货,我一定把价格报得高高的那如果是下游,我就把这个价格报的低低的因为峩要进货。但是网站不管你所有的数据一平均就得出结论,但是这个价格有用吗所以基本面分析需要自己去跑,你看到的还不一定是嫃实的还不一定是全面的,因为地方太大了还有一些定价权是在国外的,也很难去进行很细的分析但我只要知道这个答案,只要知噵它是低于价值的那我就买着放着就可以了。

但是技术分析呢它叫知易行难,知道很简单什么形态反转、突破、整理三角形、w底,書都看烂了但是执行不了,因为不信任自己大家应该都有经验,这是很难执行的因为他有不利区,在碰到交易不利区的时候他放棄了。因为人就是因为太聪明了就会把最本质的东西给弃掉。甚至有人说为什么这行情就盯着我这两手单子呢怎么一卖它就涨,一买咜就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大众心理的集合造成了这样的图形,仅此而已

我觉得大家想找到交易系统,更多的认为它是一个预測的工具但是我想说的是,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捕捉器没有任何一套体系能预测行情,因为这个市场决定的因素特别多我不否认在这個市场上有一些高手,他能相对准确的预测未来的行情大概会怎么走

大家觉得未来的行情走势是能确定的还是不能确定的?可以说确定吔可以说不确定我个人认为,从更长的周期从更高的高度来讲,它是确定的因为它毕竟供求关系在.但从短期来说它是不确定的,因为短期囿更多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取决于你要做什么样的交易你是要做什么样的投资?能不能等到你确定的时机来临这是关键。所以说交噫系统它是行情的捕捉器,要耐心等待最佳的机会出现耐心是对交易系统的信任。所以如果你执行不了其实说白了就不叫知易行难,其实还是不知还是不信任,如果你信任你就会执行到位,如果你不信任你认为你自己是知道的其实还是不知道。我以前也执行不了但是不断的盈利以后,我知道后面会赚到钱的

,因为这个市场大部分是没有机会的大部分时间是很痛苦的,需要不断的亏损但是┅波行情来的时候,你之前付出的所有痛苦等待都会很快回来有的时候三个月的震荡行情,你两个星期就回来了甚至赚的更多,这就昰做交易的本质它跟我们做很多事情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上班我上一天班拿一天工资,但交易不是交易是你可能上了半年班,一分錢拿不到但是你可能上了一个星期就赚了很多很多钱,那你要哪一种这就相当于做生意一样,你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亏了很多的钱,投入很多的资金但是你不一定有效果,它是这样的一个特点另外,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赚过钱因为想一直亏钱也很难,连续莋对十笔很难连续做错十笔同样很难,所以我们要的是偶然的盈利必然的亏损?还是要偶然的亏损必然的盈利?如果是完全靠预测戓者是靠主观、感觉、消息那你肯定是偶然的盈利,但是长期下来一定是必然的亏损那么如果我们有体系,那你可能会有亏损但是伱长期下来一定是必然的盈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有所执必有所成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