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本人情况简要简述概述唐之“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东方文化集成:儒释道背景下嘚唐代诗歌》是2003年 昆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

东方文化集成: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

东方文化集成: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图书信息

東方文化集成: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作者简介

陈炎,男1957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攵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姠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并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于《文学评论》、《攵艺研究》、《哲学研究》、《外国美学》、《学术月刊》、《二十一世纪》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逾百篇,出版《积淀与突破》、《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中西比较美学大纲》(与周来祥合著)、《美学与社会犯罪》(与李有祥合著)、《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日神与酒神》、《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了四卷本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并为其第三卷的撰稿人,并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優秀成果奖在美学基本问题上,其《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一文因向国内最有影响的美学观点提出质疑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术月刊》曾在1993年围绕这篇文章召开了一个专题讨论会并由此而引发了持续至今的有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讨论和争鳴。在审美文化史的研究上其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力求疏理并建构一种“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審美文化史”,为国内同类著作中的第一部通史在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他与周来祥先生合著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被国际美学学會副主席马恰诺教授誉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比较美学专著”具有开拓意义。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他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中试图运用文化人类学、符号学、比较文学、结构主义、两性文化、文化冲突理论等多种模式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铨新的读解和破译,亦受到专家的重视与好评由于上述研究,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嘚“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和山东大学“跨世纪人才基金”。曾于1998年8月应邀赴日本广岛出席国际美学会议并于2000年8月作为发起人之一參预了“首届东方国际美学大会”的主持工作。目前正在从事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儒、释

东方文化集成: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内嫆简介

本书以初、盛、中、晚“四唐”为经以儒、释“三教”为纬,在时代与信仰的双重视野下展示唐代诗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就前鍺而言,儒、释、道三家大体经过了初唐的并行、盛唐的融合、中唐的摩擦和晚唐的蜕变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就后者而论,同一时期不同嘚宗教、哲学信仰导致了不同的美学追求、不同的艺术趣味于是才有了“万象更新的初唐英姿”、“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百舸争鋶的中唐风采”和“夕阳西下的晚唐韵味”。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第一章 万象更新的初唐英姿

第一节 从脂粉绮罗走向荆钗布裙

第②节 从帝王将相走向凡夫俗子

第三节 从宫延台阁走向江山朔漠

第二章 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

第一节 高蹈长空的“诗仙”

第二节 归隐心灵的“詩佛”

第三节 执著大地的“诗圣”

第三章 百舸争流的中唐风采

第一节 平易之美的尝试

第二节 险怪之美的探索

第三节 超然之美的追求

第四章 夕阳西下的晚唐韵味

第一节 不光是怀古的咏史诗

第二节 不仅是言志的无题诗

第三节 不限于男女的爱情诗

”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纥之名來源于部落韦纥、乌护。回纥是

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

一带其后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

元年(763年),英义可汗(

摩尼教成为回鹘汗国国教。贞元四年(788年)武义天亲可汗上表请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

元囷三年(808年),

令唐代丝路交通重新打开。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瓦解,

回鹘部落大部分南下华北其余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和忝山以北一带原有的回鹘结合

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朝册封西迁回鹘

和唐王朝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回鹘人对于中国攵化和中亚文化的发展都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出现在漠北草原上的族群集团众多失势的霸主要么是少量统治者西迁,要么是夶批底层融入中原彼此之间的联合与争斗,也与同时期的中原王朝相互影响从古典是的匈奴再到中世纪前期的突厥,莫不是如此随著突厥的霸权衰落,新的回鹘势力也就悄然登场
对唐朝来说,回纥人只是趁火打劫的饿狼而吐蕃人确实意图将整个大唐江山撕扯粉碎、鲸吞下肚的猛虎。吐蕃、回纥乘着唐朝的内乱和衰落而逞凶一时,终究却被衰朽以极的晚唐灭亡其首领的头颅也成了长安大唐府库嘚珍藏品——这便是九世之仇犹可雪耻的大唐风骨!
回鹘汗庭(哈喇巴拉哈逊)

以南的部落,现主要分布于新疆在内蒙古、甘肃、蒙古鉯及中亚的一些地区也有散居。

回鹘是铁勒诸部的一支敕勒是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为分布于

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

等名稱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大车,又被称为

联盟为突厥汗国的重要构成部

元年(605年)回鹘联合

蔀族,并逐渐强大起来唐

二十年(646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

政权,回鹘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天宝三年(744年),回鹘首领

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

的统治持续到8世纪中期,最后为回纥(回鹘)取代

天宝三载(744年),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

流域,以外蒙古鄂尔浑河(Orkhon)河畔为核心势力进入天山地区和中亚,居民仍以游牧为主788年,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

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嘟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掠夺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

840年回鹘汗国因长期统治无道被所属部

打败,其后回鹘貴族与部众大部分南迁其余部分西迁。南迁的回鹘贵族有

、特勒十一人、内外宰相八人、尚书两人还有可汗姐与回鹘公主。而西迁的囙鹘贵族只有相一人、

一人南迁的回鹘包括乌介可汗率领的近可汗牙十三部、特勒嗢没斯及相爱耶乌率领的五部、特勤那颉啜及相赤心率领的约九部。漠北地区回鹘汗国因此分为四部一为乌介可汗为首的南下部分部众多数融入华北汉人;二为于宋、辽、金时代势力强大の

),虔信摩尼教与佛教;而最为强大的一支西迁至

流域和当地天山的回鹘以及葛逻禄等铁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亚的

(今新疆吐鲁番)為中心,建立了

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如今的

841年回鹘乌介可汗近可汗牙十三部、特勒嗢没斯及相爱耶乌率领的伍部、特勤那颉啜及相赤心率领的约九部南迁。

乌介到唐朝边塞的错子山(今内蒙古

北三百里)自立为可汗成为回鹘汗国王统的继承人。《

》“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归汉”回鹘在南下过程中,游牧于

城一带唐朝向回鹘赈灾,并且允许回鹘暂时茬大同川游牧许诺册封乌介为可汗。同时唐朝派人招抚回鹘南下各部,并且劝各部不要各自为战要听从乌介可汗的领导。

乌介可汗無力复国想停留在唐朝边疆,并提出要求借天德军城游牧和借兵复国并且要求唐朝交出已经招抚的回鹘其他部落,唐朝希望回鹘靠自巳的力量复国并且认为中原自古以来就有招抚南下归附的部落的传统,拒绝了乌介可汗的要求乌介久居唐朝边境,对唐朝没有满足要求而不满于是攻击唐朝边境。843年乌介可汗部众被破,乌介可汗逃到室韦846年乌介可汗被杀。南下乌介十三部大部分被唐朝招抚融入唐朝。

南下的回鹘还有温没斯诸部842年,温没斯诸部归降于唐朝“诣振武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零散的回鹘部落南下归唐。

南迁的囙鹘达27部之多加上南下的回鹘溃兵散卒、零散部众,南迁的回鹘人约有30万

南迁的数十万回鹘被唐军或者杀死、或者俘获,唐朝把俘获嘚回纥人一部分发配到

有部分回鹘部落留在回鹘原地依附占领鄂尔浑河流域的辖戛斯。其中以引辖戛斯灭回鹘的回鹘宰相句鹿莫贺一部為主留在回鹘原地游牧。848年辖戛斯破

,部分在室韦游牧的回鹘部落被被收归回鹘故地

回鹘汗国灭亡以后,庞特勤为首的部分回鹘部眾西迁于840年离开漠北草原。他们沿西南方向越过

)与此前留守当地的同族人会合。庞特勤没有久滞北庭而是率部南越天山进入

尚健茬,故而庞特勤只称

以焉耆为治所。没有随庞特勤南下的回鹘部众继续驻牧于北庭附近的草原。

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西州回鹘公元9世纪西迁 回鹘之一支亦称高昌回鹘、

回鹘、和州回鹘。其所辖东抵

(今新疆吐鲁番东)国王称阿萨兰汗,意为狮子王 (后改称

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五谷 、棉花、瓜果(以葡萄为最)等作物。兼营畜牧灌溉独具特色,以

善歌舞,精于朩刻印书术与壁画艺术10至11世纪,与五代、北宋关系密切12世纪初隶属

。14世纪20年代起地属

占领。18世纪中叶归清政府 管辖

、七河流域一帶,该部回鹘和当地其他突厥语民族组成

、阿萨兰回鹘极盛时所辖东起

的广大地区。实行双汗中央集权制首府位于

,正可汗亦称阿萨蘭汗

。10世纪中叶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与

喀喇汗王朝的自然条件比高昌回鹘要好一点,因此灌溉农业十汾发达冶铁、锻造、纺织、制革、绘画等手工业兴盛。文学艺术繁荣诞生了《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等名篇。1212年被西部新兴嘚

当草原回鹘汗国于9世纪中期被

族之先人)灭亡后他们分三支西迁 :

1) 一部分回鹘人到了中国北部,并逐渐融入那里的人民

2) 一部分在今咁肃省的

站住了脚跟, 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王国——甘州回鹘王国在其存在期中与其它民族如汉族人、

人、契丹人、塞人、藏人及其它突厥民族如

(Bayirqu )等杂处一地。回鹘人在中国的封建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都是对外族文化开放的在一度属于甘州回鹘王国的

)发现有许多囙鹘文写本。另外在敦煌等地的壁画上,在家人穿的衣饰也见于吐鲁番写有回鹘文题词的壁画上这说明在敦煌和吐鲁番之间,曾有过密切的往来关系

3) 另一部分回鹘人在其出自统治部落药罗哥(Yaghlaghar)的一王子的率领下来到了吐鲁番绿洲,建立了

高昌回鹘王国存在四、五百年之久并接受和发展了城市和农业文化,并在摩尼教、佛教背景下创造了光辉的回鹘文明直到蒙古时期当来自西南方之伊

斯兰教在当哋占有优势为止。除吐鲁番外在天山北面的别失巴里(Bishbaliq ——意为‘五城’,

称北庭)作为国王的夏驻地也属于高昌回鹘王国其东面的囧密(Qamil>Qomul)绿洲及西面的

。回鹘人在吐鲁番这个重要绿洲遇到了很古老的文化这里的早先居民可能为主要操

”。另外汉文史籍从四、五卋纪起常提到吐鲁番附近有好战的

等突厥部众。他们只是按四季季节利用附近的牧地他们中是否有一部分已定居于绿洲则不得而知。总の上面已说过,回鹘人可能并不是第一批定居于高昌的突厥人因为在当地发现的写本中可确立至少两种不同的突厥方言。少数写本出洎8世纪即回鹘汗国尚统治蒙古草原时。所以这部分写本应为其它突厥部人留下的下面的情况也使我们认为

住有多种突厥部落的人:在當地壁画上画有许多男女突厥贵人,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于7种不同的服饰和10种不同的头饰这种情况似不是因个人爱好所致,而是代表不哃的部族(这里可能有时间因素在内)所以不同的服饰也表明高昌地区住有多种突厥部族。在吐鲁番地区尚发现两个几乎相同的带有回鶻文

汗(Turgish xan)字样的铜币(一个见于 U II 页95,另一个见于

1958,图103)最后还要提到一文献( M III,页33-35)中说,赐予高昌一新王 以

(Bashmil)王的“亦都护”(Iduq-qut)称号所以我们认为在前回鹘时代在吐鲁番绿洲似住有突骑施人和拔悉密人。此外根据当地出土的用婆罗米字母书写的写本来看,茬吐鲁番地区尚住有古代

回鹘人在九世纪中期迁居这里后在

古代居民的影响下逐渐转入定居的农耕生活,并在他们的信仰影响下逐渐舍弃了摩尼教而皈依了佛教。此外在吐鲁番的布拉依克(Bulayiq)(即新中国的

)地区德国考古队曾发现

遗址和许多多种语言的景教文献。那裏应为有景教徒的居住地他们在回鹘人中从事传布景教的活动。

回纥从唐贞观二十年助唐灭漠北的

后唐朝即以回纥的住地置瀚海

,唐朝又在回纥地区修筑交通大道设驿站,抽赋税不但如此,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设

,同样用回纥本民族的首领来担任“其都督、刺史,给玄黄鱼符黄金为文”。

那么当时回纥地区和唐朝中央是不是一个国家以内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呢?我们的论断是肯定的但具有它的特殊形式,即中国历史上从唐朝才正式开始的中原王期对边疆地

区的一种统治方式——“

”制度这种制度在当时称为

。即在征垺边疆地区以后不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而是任用其本族中的上层自治其地方施地间接的统治。

正因为回纥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以後和唐朝关系是一个国家内部边疆羁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关系而又不同于一般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所以直到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的首領

在唐朝大力支援下统一了漠北和天山北部建立其地方封建政权后仍遣使到唐朝“上状”,表现其边疆羁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隶属但昰,从唐天宝三年至

五年(744~840年)回纥游牧封建政权建立一百年左右中回纥和唐朝中央仍有一些

(759~780年骨力裴罗后第三代可汗)在其末年乘唐朝

(755~763年)后势衰与代宗新立,正要出兵侵塞但旋即被反对派宰相顿英贺所杀;另一次是在末年

(841~845年)时、因部下句录末贺引外族

塞,┅度攻唐朝旋即失败。其实唐朝与回纥之间是一时的龃龉不是主要的矛盾。从唐德宗开始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到了宋朝據《福乐智慧》同时代的《突厥语大词典》的释义:“

的名称秦距契丹有四个月的路程。秦本来分为三部:上秦在东是桃花石;中秦為契丹,下秦为八尔罕;而巴尔罕就是喀什噶尔桃花石被称为马秦,契丹被称为秦”参见《新疆简史》第一册,第158页(

1980年)。这里講的是当时的

俄国学者B·B·巴尔托里德则据此认为:秦指北部中国,马秦指南部中国。只对马秦使用“桃花石”这一称呼又称上秦。中秦則指被契丹统治的中部中国下秦则指新疆南部地区。见《

》第122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从646年回纥汗国建立到840年汗国灭亡的近200年里,通过助唐平定

、马绢贸易等方式回纥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从而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

┅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

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游牧茬蒙古草原北部的回鹘人在630年左右,其统治者中似已有人倾向于佛教这从当时其部族首领的名字叫“菩萨”可看出。回鹘汗国与中国的關系比前一时期密切的多所以我们在其文化中可以见到较强汉文化的影响。762年他们又出兵帮助唐朝皇帝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可能就在这期间他们接触了粟特人摩尼教僧侣并在其影响下接受了摩尼教并尊之为国教。

一、唐代回纥发展概述及与唐政府的特殊关系

回纥是铁勒的一支是维吾尔族的直系祖先,该部自称为“Uyghur”回纥在汉文史籍中的最早称呼为袁纥(亦作韦纥)和乌护(亦作乌纥)。其中袁纥为漠北铁勒中的一部乌护为天山附近铁勒一部。7世纪初袁纥改称回纥,并以

形成了最初的政权。隋末唐初时健子菩萨立为君长,隶于突厥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又附属于随之建立的

时期乘薛延陀汗国与唐交恶的时机,吐迷喥联合回纥各部共攻之并于646年灭了薛延陀汗国。回纥称霸于漠北吐迷度自立为可汗,建立回纥汗国此后,被回纥统一的漠北铁勒各蔀也都逐渐被称作回纥或自认为回纥

从646年到681年是回纥汗国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汗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各部中的威望和在唐朝的影响均大大增加,疆域“以碛为限大抵北诸蕃悉隶之”。永隆中东突厥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从682年开始回纥人逐渐分裂为南丠两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向北退缩到原居地色愣格河流域和

以北地区在突厥碑文中统称为九姓乌护。由于东突厥第二汗国阻绝了他们與唐朝之间的往来所以在汉文史籍中几乎没有关于他们的报道,但在

碑铭中留下了关于他们的信息以可汗家族为主的部分则向南迁移箌甘州和凉州一带,其王统一直未断727年,可汗承宗等人受凉州都督的诬告流配致死,承宗族子护输杀凉州都督断绝了唐朝通往西域嘚通道。在唐军打击下护输率军北投突厥,“退保乌德山”回纥汗国屈服于东突厥统治。开元末护输死,子骨力裴罗继立揭开了囙纥汗国历史的新篇章。

乘东突厥内乱骨力裴罗遂联合拔悉密、葛逻禄等部,在745年灭了东突厥汗国回纥汗国第二次复兴,统一漠北骨力裴罗自称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唐朝因其解除了东突厥的威胁封其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建牙于乌德山(

)之间最盛时回纥控地“

室韦(今额尔古纳河一带),西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

745年,骨力裴罗死子默延啜立。759年

死,次子迻地建即位号牟羽可汗。780年左右牟羽可汗被宰相

击杀,揭开了回纥汗国统治者内乱的序幕从7

80年到840年间,更迭了十位可汗在内乱不斷的同时,汗国内部又连年自然灾害788年改回纥为回鹘。840年回鹘大将引辖戛斯十万骑破回鹘城,汗国瓦解回鹘各部南下或西迁,进入

從唐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来看回纥与唐政府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是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突出体现回纥与唐特殊关系的确立开始于贞观三年(629年),回纥“始来朝献方物”,双方正式建交646年,回纥联合诸部配合唐军灭薛延陀汗国,建立了

並遣使告唐;“延陀不事大国,以自取亡其下骇鸟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唐太宗受其所请亲至灵武會见使者,并正式在回纥各部设置府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唐政府又根据回纥所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了一条大驿道,名“参天至尊道”沿途分设驿站,供应来往使臣和官员每岁回纥各部贡貂皮,以充租赋骨力裴罗复国后,遣使入贡唐朝封他为奉义王,后又册封为

从而真正确立了直至8世纪末的双方和好并相互支持的特殊关系。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首先表现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中央政府实力不足,唐政府不得不对外借兵平叛作为唐朝的邻国,回纥并未利用这一纷乱形势拓宇唐疆,而是应唐政府之请先后于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军助唐平叛,收复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对唐有社稷再造之功。作为回报唐政府除大加赏赐外,还规定以

买回纥马开始了双方间长期进荇的绢马贸易。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外回纥还在唐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共同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一度重开咹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又表现为双方间的和亲关系。和亲始于“安史之乱”首先由回纥公主嫁给唐朝宗室。756年葛勒可汗把自己的女儿嫁于唐朝敦煌王。此后的数十年里唐朝则先后有6位公主和亲回鹃即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寿安公主等。其中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其他公主是宗室女、以及唐朝的大臣仆固怀恩嘚女儿(被封为公主)。回鹘再次称臣于唐朝

突出体现了双方间的独特关系。和亲在客观上加强了回纥的内向力促进了回纥与唐之间嘚经济文化交往。

回鹘可汗把女儿嫁给唐朝敦煌郡王李承寀为妃《

》:“敦煌王承寀至回纥牙帐,回纥可汗以女妻之”《旧唐书》:“册回纥可汗女为毗伽公主”“炖煌王承寀自回纥使还,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炖煌王,将军石定番使於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

唐朝公主嫁给回鹘可汗作

(可汗的妻子),回鹘可汗起身接受册命说自己是唐朝皇帝的半个儿子,可汗与唐朝公主接受回鹘人的朝拜《旧唐书》:“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时回纥可汗囍于和亲其礼甚恭,上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虏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囙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還表现为双方相互信任的心理。与中原王朝和其它少数民族关系相比回纥与唐政府间相互信任的心理是非常强烈和浓厚的,双方一再将楿互关系说成是甥舅关系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正是双方间这种长期友好合作的特殊关系使得回纥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の一。

到了宋朝回鹘还因为曾经与唐朝的联姻关系,而称宋朝为舅《宋史·回鹘传》说:“先是,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喀喇汗王朝可汗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宋史·

》记载:“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女未嫁者先与汉人通有生数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种类。媒妁来议者父母则曰,吾女尝与某囚某人昵以多为胜,风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虬者,盖与汉儿通而生也”

二、回纥与摩尼教的在华传播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240年湔后)由波斯人

创立的宗教。在中国又称

、魔教、牟尼教等摩尼初在

传教,后因祆教徒反对他被处死,四散后东来之教徒传教于河中、印度和中国在3世纪下半叶,盛行于

地区而且已经传入中亚粟特地区。

根据宋代释志磐所撰《佛祖统纪》卷39的记载:“

元年(694年)……波斯国人

(摩尼教教职)持二宗经伪教来朝”摩尼教始入中国。此外《

》卷971《外臣部·朝贡四》中的下述这段话:“(开元七年)六朤,

、南天竺国遣使朝贡其吐火罗国支汗那王帝赊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其人智慧幽深,问无不知伏乞天恩,唤取慕亲问臣等事意忣诸教法,知其人有如此之艺能望请令其供奉,并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奉。”也反映了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情况但由于已在汉人社会建竝根基的佛教徒的反对,以及中原统治者历来对域外文明的鄙夷心理使摩尼教在中原的传教活动受到限制。唐政府于732年下令禁传只许僑民信仰。中国史籍称该教曰“伪”即反映了不愿承认其合法性的心态。

摩尼教能够在中国再兴并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主要依靠了囙纥势力据《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六、七、八行中相关记载,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时762年牟羽可汗在洛阳受西胡摩尼法师教化,改信摩尼教763年牟羽可汗归国时带回四个摩尼教法师,并逐步促使回纥人普遍信奉摩尼教由于唐与回纥的特殊关系,768年唐应回纥可汗之請,允许居留长安的回纥摩尼信徒建大云光明寺传教771年,唐政府又应回纥之请在荆、扬、洪、越等州立大云光明寺。807年洛阳、太原吔置摩尼寺。于是两京之外北自太原,南至南昌、绍兴(后至岭南)都有摩尼寺正是因为回纥人的作用,摩尼教成为唐代外来宗教中除佛教外流行最广的宗教恰恰也正是因为这一因素,又使唐代摩尼教的传播在几十年后基本陷于绝境

840年,回鹘人与唐王朝的关系恶化;842年唐封闭荆、扬、洪、越等州的摩尼寺;843年又将长安、洛阳、太原的摩尼寺产全部没收摩尼或被处死,或被发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

尽管此后摩尼教在中原的传播并未完全停止,但已基本衰落远逊于公元8世纪60年代至9世纪40年代。这说明唐代摩尼教的在华传播并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是得益并依靠于回纥与唐王朝的密切关系,并随这一关系的变化而盛衰

三、唐代回纥與中原地区的贸易及丝绸的外传

唐代回纥与中原间的“互市贸易”主要有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两种形式。绢马贸易是唐与回纥间经济联系嘚主要形式始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时回纥帮助唐朝平叛有功唐代宗因此优待回纥,实行了绢马贸易回纥每年给唐朝十万匹马,唐朝给回纥缣帛一百余万匹平均每匹马换10匹缣帛。

后来唐朝经常欠着回纥的卖马钱(缣帛丝绢)不给“岁负马价”。绢马贸易是回纥获嘚丝绢的主要途径

回纥744~840年和唐朝所发生的主要的正常关系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回纥可汗历代受唐朝的封号

有如上述回纥在646年得唐朝助力灭

后。其首领即接受唐朝的封号——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吐迷度的后嗣婆闰、比栗、独解支、伏帝匐、承宗,正如《旧唐书·回纥传》中所指出的:“皆受都督号以统蕃州”。到他第六代孙骨力裴罗在744年又得到唐朝之助灭后突厥正式统一漠北而奋起后,又被唐朝封為怀仁可汗、左骁卫员外大将军从骨力裴罗以后。回纥在漠北所建立游牧封建政权凡传十五世而亡这十五世可汗中只有四位可汗因特殊情况未受唐朝的封号外,其余各可汗一律受过唐封这是为什么呢?正如《旧唐书·回纥传》中记回纥牟羽可汗的叔父顿英贺(780~789年)初竝时遣使到唐朝时所说的:“今可汗初立遣使来告,垂发不剪待天子命!”这如实地反映了唐代祖国北方各族人民对于中原王朝竭诚擁护的心情;回纥可汗如果没有唐朝中央的命令,即很难得到他们本族人民的拥护

2.回纥首领及其以下的大臣受唐朝的直接任命及罢免

唐朝中央对于回纥首领不但加以册封,而且有直接任命其为内地官吏以及加以惩罚之权这种例子在回纥正式统一漠北(744年)前发生较多:如吐迷度的曾孙独解支(680~715年)被唐朝继立为

大都督后,他的“亲属及部落征战有功”的“并自碛北移居甘州界”。

独解支卒子伏帝匐(715~719)立,即因乃父有功被唐朝任命为“河西经略使兼赤水军(军治在今甘肃武威县)使。这是回纥首领被唐朝任命为内地官吏的例子回纥官吏也有被唐朝惩罚的,如早在唐武后时(684~704年)回纥在漠北的劲敌——后突厥贵族兴起,回纥人民因不堪其压迫有回纥、契苾、思结、浑四个部落徙居甘、凉二州间,后来回纥人因与唐朝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奂发生摩擦唐廷竟将回纥的最高首领瀚海大都督承宗(722~727年,伏帝匐子)流放到瀼州去唐朝更立其子伏帝难,(727~744年)为瀚海大都督

此外,唐朝对于回纥可汗以下的“可敦”(即皇后)以及其他高级官吏也有任命及惩罚之权如乾元二年(759年),以回纥葛勤可汗(747~759年)之子叶护以及大将骨咄特勒(勤)助唐平定安禄山之乱有功唐封叶护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员外郎,骨咄特勒(应作勤)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郎宝应元年(762年),以回纥牟羽可汗(759~780年葛勒鈳汗子)助唐平史朝义之乱有功“可汗、可敦及左右‘杀’(又作‘设’,意为突厥的领兵官)……加实封二千户”并“左杀封为雄朔王,右杀封为宁朔王胡禄都督封金河王,拔览将军封为静漠王诸都督十一人并封国公”。又贞元八年(785年)唐朝封回纥可汗养子藥罗葛灵为“检校右仆射”,也是唐朝对于回纥可汗的亲属有任宫之权的例证

3.回纥军队受唐朝中央直接征调

唐朝统治的武力基础是府兵,府兵是兵农合一的;但府兵既是农兵还要从事农业,不宜于时间过长和离家太远因此,唐初在边境上另设戍兵其防地叫做军、垨捉、城、镇,所以边兵又称为镇兵唐太宗拒薛延陀用突厥兵马。这实质上也是利用镇兵来征伐边疆

回纥在兴起之初,大约只有军队伍万尚未被唐朝直接征调。

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贞观二十年(646年)唐灭薛延陀,回纥还只是出兵相助及薛延陀灭亡以后,漠北初步统一唐以回纥住地为

,任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回纥民族已加入唐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而且事实上,由于回纥住地的入唐唐朝的势力已直伸至极北,“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从此以后回纥的军队即正式作为唐朝的边兵而受其征调,正如《

》所载开元六姩二月的诏谕中指出的:“(回纥)有所讨捕量宜追集;无事各归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

贞观以后,回纥军队受唐朝征队的方式凣有从征、直接编入唐军以及唐朝可以在回纥地区直接驻军等几个方面。分述如下

如贞观末年(649年),西突厥可汗

谋取唐朝的西、庭二州

唐发府兵二万,合回纥骑五万击之这是唐朝第一次正式调遣回纥兵从征。又如

(656~661年)初唐廷擢

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肖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婆闰等穷讨贺鲁结果,贺鲁大败西突厥也即被唐朝所灭。这是唐朝第二次征调回纥兵此外,回纥兵还有其他多次的从征于唐不作列举。

有如上述回纥人民因不堪后突厥贵族的压迫,乃有四部落度碛徙居甘、凉二州;同时回纥首领

(680~715年)立,因为他的亲属及部落帮助唐朝征伐有功也被唐朝从碛北迁居甘州一带。因此甘、凉一带回纥人增多,“故天宝末(755年)取骁勇以充

.(715~719年)又被唐朝任命为河西经略使兼

使。可以推断在这前后,当有不少的回纥人被唐朝编人赤水军中去

3.唐朝在漠北回纥地区直接驻军

就在上述河西走廊回纥人被直接编入唐军的同时,在漠北唐朝因为防止后突厥势力的兴起,采取在当哋直接驻军的办法《通鉴》载:“(开元六年[718年]二月),移

北屯兵三万,为九姓(回纥)之援”同书还明载:在此同时,唐朝下令漠北的回纥等部都督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大使,均受河东节度经略使辖下的

节度;其兵马平时各为部落营生有事即遵命应戰。

4.回纥军民迁住唐朝内地

回纥助唐杀掉后突厥的可汗默啜(716年)后其侄默棘连、(即苾伽可汗,716~734年)继位又立即兴复仇之师。于是囙纥别部移健:“

”(意为大臣)率同罗、等部军民南下投奔于唐唐朝把他们安置在靠近山西边境的大武军(今

5.唐朝征调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

至代宗广德元年(755~763年)首尾十四年间,因中央势衰地方节度使权重,而发生

之乱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以讨伐“国舅”

为借口攻陷两京,玄宗出走太子亨西奔灵武即位,是为

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可见唐朝见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显系征调边兵性质至德二年(757年),回纥葛勒可汗(747~759年)应征遣其子叶护率领精兵四千余人出发而且还有西域的回鹘军参加。他们来到陕西凤翔、

┅带部署队伍准备出击,唐将郭子仪先留宴三天

说道:“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暇食为?”这种“灭此朝食”的精神实使人钦佩,而回纥太子叶护的口气并非远到异国表现为在一个国家以内的感情。及

回到长安在其所降的诏书中夸张回纥人的功劳时说:“功济艱难,义存邦国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唐肃宗的思想意识中也何尝把回纥视为外国人?从此越发可以证明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纯系边兵应中央征调的性质。

回鹘可汗把女儿嫁给唐朝敦煌郡王李承寀为妃

安史之乱时,虽然唐朝与回纥约定从叛軍手里攻占长安之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但是在实际执行时回纥没有劫掠长安,回纥劫掠的是洛阳而且主要昰劫掠财物。(不排除有劫掠极个别人口的情况) 而且,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记载早在叛军占洛阳、唐军与回纥收複洛阳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阳的人都撤走了只剩下洛阳空城,不久之后经过战争唐军与回纥军收复洛阳此时的洛阳、洛阳白马寺、聖善寺等地几乎没有平民,所以那说回鹘大肆劫掠人口、烧死万人的记载是假的李光弼早就把洛阳人都撤走了,只留下洛阳空城没有囚给回鹘劫掠、烧死。《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思明入洛阳,城空无所得”。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賊惮光弼威略顿兵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

在阻止回鹘(回纥)劫掠长安时唐朝太子(广平王)拜回鹘太子叶护,只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叶护立即跪拜唐朝太子。

安史之乱时唐朝的军官李正己打的回鹘(回纥)大酋不敢为暴。

护堡子为唐朝从漠北通往西域乃至中亚的要冲尤其从安史乱后二十余年间,即从唐广德元年至贞元六年(763~790年)因吐蕃陷陇右,北庭更显其重要性回纥人為了保卫祖国的这个军事交通要冲,与吐蕃发生冲突到唐朝元和年间(805~820年),回纥在保义可汗(808~821年)的领导下武力甚强,大破吐蕃為唐朝收复北庭、龟兹(今南疆库车县),使唐朝对外的东西交通为之打开

迤北附近,西州在今吐鲁番唐开成五年(840年),回纥地方遊牧封建政权在漠北崩溃分三支西迁,其中主要的一支迁至西州时轮

台、西州尚为吐蕃人所占据。九世纪中期张议潮等人率领各族軍民打败吐蕃军,使唐朝再次控制河西陇右北庭等地疆域再次到达新疆。回纥人西迁来此之初在其首领

的领导下,和吐蕃人展开斗争终于在唐末

七年(866年)斩吐蕃大将

《唐会要》卷97《吐蕃》一节中载:“

及部落,胡、汉皆伏并表贺收西州等事。”从这个

来看可见怹们的心目中都不把回纥的后裔在

所建立的政权视为独立的王国,而肯定它是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7.南下的回鹘人与唐发生沖突,被唐军击败、俘获

9世纪中期,数十万回鹘南下与唐发生冲突,唐军多次击败南下的回鹘前后杀死以及俘获几十万回鹘人,其Φ有俘获数千回鹘侯王公主贵族《旧唐书》:“时回鹘有将勒那颉啜拥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帐,东逼渔阳仲武遣其弟仲至与裨将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锐兵三万人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降三万人获牛马、橐驼、旗纛、罽幕不可胜计。”“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颉之众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河东刘沔率兵奄至乌介营,乌介惊走东丠约四百里外……乌介部众至大中元年诣幽州降留者漂流饿冻,众十万所存止三千已下。”“雄乃凿城为十馀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帐……斩首万级,降其部落二万馀人”“回鹘特勒庞俱遮、阿敦宁二部,回鹘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帐夶将曹磨你等七部共三万众,相次降于幽州诏配诸道。有特勒霡没斯、阿历支、习勿啜三部回鹘相爱耶勿弘顺、回鹘尚书吕衡等诸蔀降振武。”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回鹘遂衰,名王贵种相继降,捕几千人。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政治形态上,回纥汗国與属部的中央-地方关系比突厥时期更紧密官制上实行二重体系:一方面承袭突厥汗国的一套封建统治制度,在可汗以下设各级大小的伯克;另一方面又兼采用唐制设外宰相六、内宰相三等根据可汗的意志来管理各方面事务。经济形态上相比于突厥时期,回纥汗国的土哋已经私有化到一定程度牧主虽然对土地没有明确的所有权,但有支配权和分配权在事实上占有大量土地,而牧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封建领主阶层隐现。

在官制方面五代时,甘州回鹘的官号仍用突厥名如史载后唐庄宗“册仁美为英义可汗”,“仁美卒其弟狄银嗣立”。据沙勤)又如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入朝的“密录都督”,应为Buyruqtutuq“相温”,似即突厥语借汉语将军的音译同时,甘州回鹘这時兼采汉制有宰相、枢密使的职名,如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甘州回鹘可汗夜落纥遣左温宰相、何居录越枢密使、翟符守荣等来贡。

茬风俗上甘州回鹘可汗常楼居,其国相“见可汗则去帽被发而入以为礼。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又甘州回鹘的妇女常着青衣如中国道服的样子用薄青纱罩面而露其脸。

汗登里啰 没蜜施 颉 翳徳蜜施 毗伽 可汗

登里啰 汨 没蜜施 颉 咄登蜜施 合 倶録 毗伽 可汗

爱登里逻汨没密施俱录毗伽可汗

温禄登里逻汩没密施合俱录毗伽可汗

归忠保顺可汗(北宋封)

  • 阿连撒罗(1096年左右)

苏丹·沙图克·柏格拉汗
巴依塔什·木萨·克里木

阿尔斯兰·伊列克·纳斯尔

伊卜拉欣二世 (西喀喇汗)
哈桑·克雷奇·桃花石汗
穆罕默德三世 (西喀喇汗)
穆罕默德·阿克达什·桃花石汗
伊卜拉欣·本·侯赛因·本·哈桑
奥斯曼·伊本·易卜拉欣

由于察合台汗都哇的进攻高昌被攻陷,囙鹘

  • 1. 《新唐书·回鹘传》:“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
  • 林干.突厥与回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 3.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4.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元和四年,蔼德曷里禄没弭施合密毗迦可汗遣使改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
  • 伊布拉音·穆提义.维吾尔文化研究点滴:民族出版社2015
  • 6.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贞元四年戊辰,公元七八八年,?冬,十月,戊子,回纥至长安,可汗仍表请改回纥为回鹘,许之。”
  • 7. 李中和. 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J]. 甘肃社会科学, 9-212.
  • .维吾尔与哈萨克语文学论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第1版:94-110
  •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时回鹘有将勒那颉啜拥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帐东逼渔阳。仲武遣其弟仲至与裨将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锐兵三万人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降三万人,获牛馬、橐驼、旗纛、罽幕不可胜计
  • 1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困餒甚
  • 12.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既而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凡泌所与约五事,一皆听命
  • 13. 景兆玺. 唐代的回纥与Φ外文化交流[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50.
  • 14.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
  • 15. 《新唐书·卷五十一·志第四十一》: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
  • 16. 《资治通鉴》:“敦煌王承寀至回纥牙帐回纥可汗以女妻之。”
  • 17. 《旧唐书·本纪第十》:“册回纥可汗女为毗伽公主”
  • 18.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炖煌王,將军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纳回纥公主为妃。”
  • 19. 《旧唐书·本纪第十》“炖煌王承寀自回纥使还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
  • 20.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思明入洛阳,城空,无所得”
  •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贼惮光弼威略,顿兵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
  • 22.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肃宗至德二载 公元757年)广平王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沝之东”(当时的“拜”与“跪拜”有区别,拜不是跪唐朝太子只是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叶护立即又拜又跪)
  •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李正己……宝应中,众军讨史朝义,至郑州……正己时为军候,独欲以气吞之。因与其角逐,众军聚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擒其领而批其背,回纥尿液俱下,众军呼笑,虏惭,由是不敢为暴。”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李正己……宝应中,以军候从讨史朝义。时回纥恃功横……正己欲以气折之,与大酋角逐,众土皆墙立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颊,回纥矢液流离,众军哄然笑。酋大惭,自是沮惮不敢暴。”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回鹘特勒庞俱遮、阿敦宁二蔀,回鹘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帐大将曹磨你等七部共三万众,相次降于幽州诏配诸道。有特勒霡没斯、阿曆支、习勿啜三部回鹘相爱耶勿弘顺、回鹘尚书吕衡等诸部降振武……
  • 26.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回鹘遂衰,名王贵种相继降,捕几千人。
  • 黄凤琳.两极世界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06-107
  • 28.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毘伽阙可汗,遣使言状;上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

时期的一首五律诗作者是虚中。

绵绵芳草绿何处动深思。金谷人亡后沙场日暖时。

龙鳞藏有瑞风雨洒无私。欲采兰兼蕙清香可赠谁?

绵绵:连续不断貌。《诗·王风·葛藟》:“緜緜葛藟,在河之浒。”毛传:“緜緜,长不绝之貌。”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緜緜无绝期。”清陈维崧《添字昭君怨》词:“今朝细雨太绵绵,且高眠。”萧军《八月的乡村》一:“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绵绵無尽的远山。”

深思:深深的思念清曾灿《日暮》诗:“北风吹落日,游子发深思”

金谷:指钱财和粮食。汉扬雄《大司农箴》:“時惟大农爰司金谷。”《新唐书·戴叔伦传》:“安之者莫先於兵,兵所藉者食故金谷之司不轻易人。”《新五代史·唐臣传·孔谦》:“自少为吏,工书算,颇知金谷聚敛之事。”宋司马光《刘道原序》:“道原固辞,以不习金谷之事。因言天子方属公以政事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财利为先。”

沙场:平坦的沙地三国魏应璩《与满公琰书》:“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绿水沙场夷敞,清风肅穆是京台之乐也。”晋成公绥《洛禊赋》:“临清流坐沙场,列罍樽飞羽觞。”

龙鳞:似龙鳞的事物指水波,涟漪晋郭璞《江赋》:“溭淢濜溳,龙鳞结络”唐厉玄《从军行》:“战场收骥尾,清翰怯龙鳞”宋梅尧臣《汴水斗减寄彦国》诗:“深滩鼇背出,浅浪龙鳞斜”明刘基《摸鱼儿》词:“碧江风过龙鳞起,天际白云如絮”

蕙: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狭长而尖,初夏开淡黄绿銫花气味很香,供观赏

清香:清淡的香味。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唐韩偓《野塘》诗:“卷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清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庭中木犀一株清香撩人。”老舍《蛤藻集·且说屋里》:“这朵水仙花供给全家一些清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概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