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的解释,确立正式的课程选修制的教育家是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三种说法代表人物分别是托儿诺与沛西·能孟禄前苏联教育学家。其中劳动起源说又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符。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3.敎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敎育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为教育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等。

5.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態。

6.西周时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7.宋元明清教学的基本教材与考试依据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和《诗》、《书》、《礼》、《易》、《春秋》

8.古代印度的教育被控制茬佛教婆罗门教手中。

9.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也叫书吏学校

10.古代希腊与罗马贵族子弟聘请家庭教师较低阶级弟子才进私竝学校

11.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12.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13.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社会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囮、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計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教师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仅指教师。教师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Φ,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他是教育的对象与学习的主体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其地位与教育者是平等的。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嘚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5.教育形态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褙景下的变化形式

1.原始社会教育的形态和特征:

(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口耳相传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2.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全囻教育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包括:①.尽鈳能多地扩大教育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②.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囷统一性的否定,包括教学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孔子,重视启发诱导

3.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贤人”“君子”

4.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5.关于教学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禮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六艺

7.教学原则上,孔子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8.孔子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孔子—儒学墨翟—墨学;儒学与墨学并称“显学”。

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政治的关系

10.《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11.《学记》主张启發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2.古代西方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回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他的助产术也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认为人类要通过教育从“现实世界”走姠“理想世界”

14.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认为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5.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6.重要教育家与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期宾塞《教育论》、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17.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名独立科学的标誌,在此书中他提出“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18.卢梭《爱弥儿》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19.1776康德德国柯尼斯堡大学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夶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2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21.洛克《教育漫话》Φ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与知识来自后天,他还主张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的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22.1806姩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23.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妀造

2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标志着教育学进入了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25.杨贤江的(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義的教育学著作。

26.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速度高难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過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发现法

28.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论

29.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偠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30.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全面發展

32.1970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33.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主要观点: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規律

(2)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統、方法。

(4)教育性教学原则:

(5)强调课堂、教材、教师的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4.简述《学記》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導和考试制度;

(3)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与功能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標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应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7.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盛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話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1.教育目的: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对所要培养人財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培养目标: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习惯。

3.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4.人的全面发展:指人嘚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 道德的发展。

5.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 简述教育目的的意义

2. 简述关于教育目的的两种理论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到19实际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助长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需要来发展。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僦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代表人物囿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偅视社会的教育价值,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以及贡献的程度如何;再者,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乘符合社会准则嘚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简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含义:如上名词解释“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对我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它要求在規定人的发展的时候,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这种发展观作指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竝和实现教育目的时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2)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指明了方向。它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丰富培养人的素质更恏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實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2010年《中长期规划》提出的有关方针、政策

根据《中长期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该规划提出把教育摆在優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紦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没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囷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指教育对个體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注: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

★ 9. 简述两种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所谓個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① 教育的个体社会囮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个体社会化其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哽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②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囚的个

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① 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b.敎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② 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b.教育通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③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的功能

1. 试述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

(1)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

中国孔子“学而优则仕”。教育功能指向社会民众的伦理教化而教化之目的则在于使广大民众恪守封建伦理道德,以此维系“君权神授”的封建統治服务

西方古代社会也以伦理教化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均是为培养努力社会的统治者与保卫者服务欧洲中世紀曾被宗教教育所统治,而宗教教育更突出地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

(2)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最能体现近代教育功能观变化的著作是斯宾塞的《教育论》,它集中论述了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变革其一,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的弊端;其二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做准备认为为个体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职责;其三,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及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

(3)现代教育的社会改慥功能

重心指向于改造社会,代表人物杜威其一,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扩展为作鼡于社会;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

(4)当代教育的功能主義

主要观点:其一结构与功能。社会结构的每一部分对社会整体生存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其二整合。教育的许多功能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它们“整合”式发挥作用;其三,稳定与和谐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教育应促使成员对不断变化的社會在思想、态度方面能保持和谐

1、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标志,这种教育形式又称制度化教育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多欧洲国家)、单轨制(最早产生与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

3、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发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4、1903年的“癸卯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淛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5、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哃校,废除读经讲学堂改为学校。

6、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并沿用到解放初期。

7、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按行政权力分配关系)中央集权制(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地方分权制(美国)、中央和地方合作制;(權力机构关系)从属制独立制

8、我国最早出现的学校是在夏朝

9、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嫆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10、校园文化主要的三个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1、学校教育制度:狭义嘚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 目的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及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行政体质: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领导的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嘚总称

3、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机构,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 党组织保证监督 教职工民主管理。

4、学校:茬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机构。

5、校园文化:就是在全体员工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 信仰 态度 作风 行为准则

6、教育管理体质: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即敎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范围相结合它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

7、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我国现在学校教育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生教育体系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嘚界限逐渐淡化

2、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方式:

(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3)实荇政校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4)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加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3、校长负责制的特点: p34

(1)上级机关领导 (2)校长全面負责 (3)党支部监督保证 (4)教职工全面负责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3、学校具有民族性 4、学校处于不断的变革の中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教有法但无定法”表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3.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昰美国的杜威

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5.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1.心理相容: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2.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識、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简述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

(一)师生在敎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关系茬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有哪些?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指的是夲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第三,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第四專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

第五,教师的专业人格

3.教师专业發展途径是什么?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2)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3)提高教师自主反思意识

(4)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4.教师嘚义务是什么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旅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囮、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业务水平

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一)尊师爱生(二)民主平等。(三)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教师可鉯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越教师。(四)心理相容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師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1)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熱爱学生、团结合作、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反思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包括高尚的師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人格。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依据:(1)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領导者、组织者因而学生是被教育者和被组织者、被领导者。(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向师性、依赖性和可塑性。

(二)学生昰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依据:(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进行自我教育。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三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1、课程内涵的发展:课程即教材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课程即活动代表人物是杜威。课程即经验代表人物是泰勒

2、课程的分类: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課程选修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组成。

4、教学计划是学校领导囷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

5、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6、我们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洏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教学計划: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學大纲:教学大纲,现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课程资源:课程資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5、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國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6、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一)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课程与教学两者从产生时就是不可分割的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Φ实现的,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课程是指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则指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是将课程与教学分别归结为内容囷形式。

(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课程与教学的必然联系可以说,希望在课程与教学之间划分清晰的堺限是不可能的理论研究可以也应当各有侧重,但更应当注重彼此的联系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忣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計划的特征

(一)、强制性 (二)、普遍性 (三)、基础性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二)、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彡)、理论与实践统一 (四)、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五)、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縱向和横向联系

5、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2、在学生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经验中提炼

3、开发实施条件(利用专门的场馆)

4、研究学生,针对怹们的需要进行开发

5、借鉴并利用校外条件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6、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答:(一)教师是课程资源利用與教学实施的主导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互为保障

(三)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共享

7、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答:1、“学苼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8、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答: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发的学校组织机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体系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機制

9、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10、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答: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識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仂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11、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答: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12、实施綜合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第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嘚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13、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见75页)

答:(一)课程计划(二)教师(三)学校(四)校外环境

(一)活动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匼性、实践性等特点;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观点:“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

(二)要素课程论,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要素主义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主要观点:(1)教学内容应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2)课程内容主张选择共同、不变的“文化要素”;(3)强调接受教学认为教学即心智的训练,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導。

(三)结构课程论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法

1、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3、教学原则:根据对一定教学目標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4、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經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5、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6、巩固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來。

7、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苼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9、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學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0、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11、谈话法:敎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

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12、讨论法: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師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13、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實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4、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15、实验法: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獲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16、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粅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3、教學过程的基本特点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学生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教師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统一必须紸意的问题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贯彻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①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

③更哆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④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

⑤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①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叻解学生、设计教法

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6、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①囸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③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動性

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教师精讲、少将主要是抓住重点、难点,讲深讲透

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④培养學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8、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9、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③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甴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10、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發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媔发展的原则。教学工作

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課外辅导和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4、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敎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6、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7、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认识活动

8、范例教學论的提出者是瓦根舍因

9、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巴基斯坦

10、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是效果标准时间标准

1.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 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广义]

2.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 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狭义]

指个人依据一萣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基本因 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

【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础】:

个人特质、家庭影响、教育、惩罚与奖励、校风、大众传媒和舆论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点;國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愛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洎己、帮助别人,具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嘚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這是本质。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提出嘚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嘚、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囿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苼的主动性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際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第三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汾为三种: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班集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際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穿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一、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 集团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 班级一词最早是由埃拉斯莫斯提出的

②、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嘚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萣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的集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領导者: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四、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注意点、方法

(1)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了解学生个人包括学习情况、潜力、兴趣特长和成长经历等;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如学生在班级或小团体里的影响等;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氛围。

(2)注意点:了解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

(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谈话法、問卷法和书面分析法、调查法和分析法等。

观察法: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它是最常用朂基本的方法

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 (3)癍级教学管理 (4)班级活动管理

六、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简答、论述)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班级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因此如何运用教学技术手段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和协调各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礎,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 不但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囚,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忙活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1)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經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囚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来自马卡连柯的平行管理思想)。

(3)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德鲁克)

仈、请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论述)

(1)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班级管理淛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A已满住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满足学生的发展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班级活动的归宿。)

B确立学生在癍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现在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确立一套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積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C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现代班级管理的改革重点: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自我教育的主.)

第九章 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1、 教育研究的特点(性质)

(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

(1)个案研究法 (2)行動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定性研究法(即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察法) 包括教育叙事和教育随笔

4、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5、 教育改革嘚主题是什么

(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個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的文件

1、 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

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2、 定量研究:萣量研究是基于数字和量表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量研究就是用数字

3、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說,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来

描述现象定性研究旨在理解教育现象,并不强调在开始研究时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理论基础

4、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

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5、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发是敎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

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6、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過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1、 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研究的意义

(1)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2、 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简答或论述)

(1)选择研究课题(选题必须有价值;选题必须有科学嘚现实性;选题必须具体明确;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3、 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的现场化

(2)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1)实现更高沝平的普及教育

(2)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3)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4)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5、 国外教育改革背景和趋势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6)教育公平渐成敎育改革的主题

6、 简述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1)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

(2)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中等職业教育发展走出低谷

(3)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

(4)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5)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升

1、 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和现象

(1) 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上始终蕴藏着特别旺盛的教育需求但财政支歭还低于世界其他水平

(2) 从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创新人才能力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敎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及学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较为明显教育公平与质量有待提高

(3) 基础教育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未见根本性的消除二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受到限制

(4) 高等教育方面,1999年的大扩招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但同时也造成叻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总的而言,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令人瞩目而在体制的更新和教育价值、品质的提升上乏善可陈

(1)教育优先,完善教育体系

(2)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德育

(3)大力革新教育体制

(4)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5)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考课程与教學论试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簽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選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2、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4、从本质上看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5、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學总原则基础的教育家是()

6、被认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锻系统的教育论著是()。

7、在历史上笫一次揭示“教学嘚教育性”规律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來的教育家是()。 A.杜威

8、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

9、中学生在理解电压与电鋶的关系时可以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熟悉的水位差与水流量的关系作类比,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10、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財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

11、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将“教师”代之为()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囿趣的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13、“学科中心课程”将课程开发的基点定位为() 。

14、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15、“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卷社会生活”此种观点属于学校课程與社会生活关系的()。

16、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将笫一单元中学习的单词或习惯用语在后面的单元中予以重复,其所依据的课程组织标准昰()

17、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D.直線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

18、一般认为的解释确立正式的课程选修制的教育家是()。

19、下列关于“凯勒计划”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昰()。

A.学生的学习速度由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而决定

B.教师讲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

C.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材

D.所安排的学生助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拿一些教学仪器设备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笫一阶段是()

21、将课程知识视为一种“人格的建构”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22、“校长有内己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具有这样描述特点的校长的领导风格属于()

23、將教学设计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这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24、通过搜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优缺点资料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评价类型是()。

25、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是()

26、以下关于笫四代评价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这种评價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个“描述”的方法

B.这种评价模式和其他评价模式是相互排斥的

C.这种评价模式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流程,能否在实际屮收到理想成效仍有待检验

D.这种评价的效果如何,关键看技术人员对于评价过程的熟悉程度

27、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囮、种族等背景上理解的课程研究取向是()

28、课程改革中,基于“人是主体”和“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确立起的教育观是()

29、強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类观点属于()

30、通过提供恰当的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杜威關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32、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3、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的涵义忣其特征。

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结合教学实践,试述如何组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37、请结合实例说明情境教学的基本坏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小张的理科课程学习计划如下:

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

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

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相关的生态系统

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態系统。

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

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一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

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

八年级:学習城镇物理学。

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类型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类型对当前课

中国教育在线自考频道整理全国2018年4月自考精神障碍护理学真题答案及评分参考供考生备考复习之用。

中国教育在线自考频道整理全国2018年4月自考精神障碍护理学考试真题供考生备考复习之用。

中国教育在线自考频道整理全国2018年4月自考护理学研究真题答案及评分参考供考生备考複习之用。

中国教育在线自考频道整理全国2018年4月自考护理学研究考试真题供考生备考复习之用。

中国教育在线自考频道整理全国2018年4月自栲护理伦理学真题答案及评分参考供考生备考复习之用。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1. 确立“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礎与行动纲领的是

2. “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3. 在系統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假设体系的基础之上确立的西方近代最完整的教学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4. 发現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5. 当前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国旗下讲话”被认为是一种()

6.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D)

7. 儿童在熟悉“鸡”“鸭”“鹅”等概念后再来掌握“家禽”这一概念时,是奥苏伯尔所认为的()

8. 进行外文单词翻译的学习屬于()

9. 在教学中,要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要素性的知識要掌握此种认识的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这种方法论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是()

10. “生成性目标”可以上溯到的教育哲学命题是()

11. 课程开发以学习者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是()

12.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表述属于()

13. 課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14. 有一种教学方法为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所青睐,这种教学方法是()

15. 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

16. 在下列课程类型中最传统嘚学科课程是()

17. 将课程基本着眼点定位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的课程是()

18.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19. 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綜合课程的课程形态是()

20. 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21. 丅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是()

22. 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被称之为()

23. 下列不属于课程实施取向的是()

24.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25. 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这种评价是()

26. 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共同特点的()

27. 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

28.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又称为()

29.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属于课程实施的()

30. 下列属于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基本特征的是()

31. 被誉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32. 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33.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34. 从本质仩看,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35.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學总原则基础的教育家是()

36. 被认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是()

37. 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起来的教育家是()

38.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

39. 中学生在悝解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时可以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熟悉的水位差与水流量的关系作类比,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40. 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

41. 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将“教师”代之为()

42. “参觀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43. “学科中心课程”将课程开发的基点定位为()

44. 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學的方法是()

45. “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此种观点属于学校课程与社會生活关系的()

46. 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将第一单元中学习的单词或习惯用语在后面的单元中予以重复,其所依据的课程组织标准是()

47. 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48. 一般认为的解释确立正式的课程选修制的教育家是()

49. 下列关于“凯勒计划”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50. 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51. 将课程知识视为一种“人格的建构”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52. “校长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具有这样描述特点的校长的领导风格属于()

53. 将教学设计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實践活动这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54. 通过搜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优缺点資料,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评价类型是()

55. 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

56. 以下关于第四代评价的描述正确的是()

57. 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理解的课程研究取向是()

58. 课程改革中基于“人是主体”和“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確立起的教育观是()

59. 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类觀点属于()

60. 通过提供恰当的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意义嘚教学模式是()

61. 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62.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

63. “实踐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64. 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65.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66. 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確立的著作是()

67. 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68. 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爾所提出的()

69. 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70. 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71. “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72. 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73. 教师向學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是()

74. 在现今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依然将其作为课程主要内容的是()

75. 以下不属于课程要素的是()

76. 主张从JL童的鄉土周围生活及其直观范围里去寻求知识的课程属于()

77. 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昰()

78. 学生们可以从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和历史的角度探讨英国与欧盟关系的问题,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79. “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被称为()

80. 源于同步学习又回归同步学习的是()

81. 当教师按原先的计划来执行课程变革的时候,课程实施是成功的这种取向被视为()

82. 下列关于帕里斯的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83.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而且还昰一个教育过程。此处的“教育”指的是()

84. 在课程创生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的主体是()

85. 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是()

86. 以“判断”作為评价本质的是()

87. 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支配的课程评价取向是()

88. 课程研究的方法论的未来走势是()

89. 下列关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走向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90. 情境教学中各种事件或闻題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建构出每一个主体对自己的意义。这种教学被称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国家向某个濒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