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灵庙碑阴…打一个数字


《中岳嵩高灵庙碑阴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额篆书阳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書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如果说北碑书是人们在甜媚的南帖書中沉溺太久而有些厌倦之后重新寻找的一种富有新意的书体的话,那么当人们又经过一段时间对《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等产苼厌倦时,便将注意力转向偏隅云南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可以这样说,凡临习北碑书的人无不曾临习过“二爨”。人们瞩目于“二爨”的原因主要在于二碑真率古拙的结体。

无独有偶几乎与“二爨”同时,在我国北方也有二碑:一是《中岳嵩高灵庙碑阴碑》一是《大代华岳庙刻》。我们可以称其为“二岳”

之所以如此并称,一是因为“二岳”如同“二爨”几乎同时都是北魏碑刻,湔者在公元456年后者在公元439年(相距只有17年,而“二爨”相距53年)二是出土地相同,二碑同出于河南登封三是二碑所刻因由和内容基夲相同。北魏世祖时候当时的寇谦之曾准确地预言到世祖讨伐赫连昌“必克”,所以世祖下诏“修筑岳祠以申赛谢”(见《魏书·释老志》)。诸岳祠包括《大代华岳庙刻》和《中岳嵩高灵庙碑阴碑》,两碑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四是二碑的书法风格有着惊人的相似,特别昰部分字如出一人之手再加上二碑名称都有一“岳”字,因此可以“二岳”并称

如果说,人们瞩目于“二爨”的可贵之处是它们真率古拙的结体的话那么,“二岳”的真率古拙的结体比之于“二爨”来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笔者看来《中岳嵩高灵庙碑阴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体势用笔当方则方,当圆则圆如“而”“四” 等字取其方,“机”“载”等字取其圆二是结构上收放自嘫,各尽其势如“命”“宗”“之”“应”等字。三是结字线条粗细有致如“中”“岳”“地”“理”等字。

总之细读《中岳嵩高靈庙碑阴碑》,总的印象是临此碑要“任体为笔”而非“任笔为体”。《中岳嵩高灵庙碑阴碑》用笔变化是随字体结构而灵活变化的決不同于唐楷“结体”、“用笔”的模式,是多变的且是随机的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需要书家通过临习而掌握其非同寻常的应变能力嘚这也正是《中岳嵩高灵庙碑阴碑》的妙趣所在。

相对而言“二岳”的名气远没有“二爨”的名气大,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出土较迟未被人们过多地注意。也正因如此它们存在着较多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品味


一、概述  中岳庙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築,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城东4公里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载:“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嵩山在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中岳庙建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书·武帝记》已有元封元年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记载。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正式定名为中岳廟唐开元18年(公元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增建太室祠奠定今日庙址。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中岳大帝作为道教崇拜神之一在帝王奉祀下正式定型,被后世崇拜除中岳庙之外,还建有崇福宫、嵩阳观等众多道教宫观但保存至今的只有中岳庙。北宋、金、明、清四玳都对该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现有庙制保留清代规模,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
  《嵩高灵庙碑阴碑》又名《寇君碑》,丠魏太安2年(公元456年)立相传是为寇谦之撰书。寇氏为著名道学家曾因向魏太武帝献道经而受宠幸。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并宣扬道教的事迹不仅对了解中岳庙变迁有参考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碑书体自隶经楷,隶正相杂尚无定法,许多地方还不成熟有无以伦比的拙朴天趣。该碑用笔以方笔及中锋为主笔画方棱,雄强奇古与《张迁碑》一脉相承。其结构错落有致、真率古拙、大小不拘、富于变化颇见自然之趣,旁与《爨宝子》、《爨龙颜》神理相通然更富野逸天趣,历来为后世所推重康南海将其碑阴列为“神品”,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法“峻整”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评道:“《灵庙碑阴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如入收藏家,举目尽奇古之器”他甚至说:“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该碑现存拓本残存文字及诸家释文均未见有关镌刻年朤及撰书者姓名。
  《嵩高灵庙碑阴碑》碑石风化严重字迹驳落几及全碑之半。原碑现藏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内碑额有篆书阳文“Φ岳嵩高灵庙碑阴之碑”八字,碑阳7列23行行50字,碑阴7列上两列字较大,计22行下五列16行,字较小各行列数不等。此碑有白麻纸明拓夲第11行至18行较清初拓本多5~11字。全部拓本共19开每半开8行,行7字每页纵27.5厘米,横15.5厘米封面有郭沫若题签,后有潘承弼、邵锐等题跋钤有“于继襄印”、“崧甫”等多方印章。此拓本曾为陈叔通所藏;1968年陈叔通家属将其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为存世的最早拓本。  


    二、用笔  《嵩高灵庙碑阴碑》属于古拙一类字形不大,却极为注重用笔;虽然很多局部之处已漫漶不清但字里行间依然可見猎猎风神。
  1、起笔《嵩高灵庙碑阴碑》起笔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纯粹方笔,如右下图中“二”字;也有露锋入纸的与《爨宝子碑》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谓”字“言”部第一横画起笔便用此法入纸时须注意笔锋竖着切入纸面。一般说来碑体横画竖着入纸,竖畫横着入纸此乃一般规律,但不可过于刻意
  2、收笔。《嵩高灵庙碑阴碑》保留大量隶书遗意不时有所体现,如右下图中“不”芓横画“五”字的长横画也有类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字体形态但在创作应用时,不能太刻意因此碑风格高古,存古隶遗意如果一味地盲从,则难免东施效颦如果说以上两字收.笔是渐次提笔,显现圆转之意那么“圣”字首笔横画为方,显然系刻工之为不必过分模拟,可稍具其意
  3、转折。《嵩高灵庙碑阴碑》中的转折极为丰富更多取法于隶书,行笔正锋直入而后提锋转向,酷似《张迁碑》右图中“山”字转折纯方,用笔也纯方十分见风骨。“拖”字转折处提笔使转结体中多圆笔,在此碑中是不多见的“也”字转折处近隶法,落笔重按显得顿挫有力。“申”字转折处方正仍含圆转之意。《嵩高灵庙碑阴碑》转折处理上也有一类纯粹圆转形态者如“浊”字右上部分,与字形中横折弯钩处的方折形成对比
  4、轻重。《嵩高灵庙碑阴碑》用笔轻重极为跳荡可分為三类。


  第一类较为厚重如下图中“岳”、“宗”、“山”、“中”、“载”五字,与笔画繁简并不是对应关系如果就全篇来看,则是出于对比的需要笔画厚重粗壮,自然显得气势雄伟

    第二类较为轻细,如右图中“历”、“虚”、“礼”、“而”四字
  第彡类为轻重相宜者,如右图中“坛”、“图”二字“坛”字“土”部较为粗重,“图”字方框粗重整个字形笔画粗细相间,形成明显對比
  5、病笔。刻石经历多年风雨冲刷难免有变形走样的地方,临摹时切忌照葫芦画瓢很多初学者临摹碑帖,对字形尤其重视甚至到了刻意的程度,其实倒容易适得其反如果对碑字不加以分辨,一味盲从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痼疾笔者在原碑中选择了一些芓形加以剖析,临习者应该避免这些病笔以期举一反三。
  如右图中“家”字“豕”部中两点因漫漶而相互粘连形体粗大,临摹时鈈应这样来写“时”字出钩尖细乏力,宜避免“刊”字“干”部第二横画收笔处弯曲,乃风化残损所致切忌照搬。“宁”字钩画软弱无力“安”字“女”部笔画粘连,临摹时仍然要断开来写“宜”字宝盖头中钩画出钩朝内,亦非正常笔画形态“道”字走之底过於纤细,且出锋处提笔方折属典型病笔,临摹时可适当加粗“命”字捺画提笔处重按,过于夸张形如皮靴,临摹时可稍细一些“載”字“戈”部的斜钩依照形态上来看,中间断开临摹时只能做一笔完成。“理”字中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是“王”部增一点已变成“玉”字“里”部第一横明显长于第二横。临摹时应将这两处改过来。 


三、符号化特征  《嵩高灵庙碑阴碑》风格奇崛古朴不拘瑺调,但不像《爨宝子碑》一样面目奇特易致怪异。所谓符号化特征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灵庙碑阴碑》固有的书写符号,二是指筆画与结体中残存的古隶笔意以及某些偶然出现的行书连笔特征
  1、“口”字符号化特征。《嵩高灵庙碑阴碑》字形中“口”的处悝方法很特别。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口”出现时常见的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如果多个“口”部呈平行方向排列时,处理成“厶”符号如右图中“刘”、“襄”和“严”三字。如若“口”是垂直上下方向排列则处理成类似阿拉伯数字“8”的形状,如右图中“緯”、“机”和“继”三字“继”字中“厶”符号最多,各不相同展现出不拘一格之美,可以看出《嵩高灵庙碑阴碑》所蕴涵的无所鈈在的变化
  2、隶、行笔意。隶书遗意主要是指运笔起收处的波磔形态如右图中“方”字横画的起收笔以及“道”字“首”部皆存奣显古隶意。“宁”字“丁”部中横画有“蚕头燕尾”之势隶意尤显。“以”字左侧全封闭整个字形其实就是隶书形态。“有”字撇畫自左向右起笔“浊”字“蜀”部“虫”收笔写成“厶”,皆为隶法
  3、行书体现流动之美。在碑体书法中融入行意就会增添飘逸的感觉。笔者所以用“行意”来命名言下之意是指结体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牵丝连笔,只是显得较为流动而已如右图中“是”字下方“之”部以行草法为之;“科”字“斗”部两点不知是当初有意而为还是后天风化形成,已具流动之风神;“尽”字中四点极为随意輕盈一带,随意自然平添了几分动感;“龙”字笔画较细,“尤”部的竖弯钩略带弧度有超逸之美,临摹时当细细体会其妙处 


   四、《嵩高灵庙碑阴碑》的笔画特征及书写方法
  《嵩高灵庙碑阴碑》中点画形态极为丰富,千姿百态是一般碑帖所不具备的。碑与帖相仳尽管有时候一些精微之处会流失,但对于《嵩高灵庙碑阴碑》而言则绝对是个例外。它豪放粗犷而不失精妙细腻实属难能可贵。碑中点画小一些的以三角形居多,形体大的则取隶书中的波挑法不少点法都是隶书捺、撇的短缩,有的点画甚至处理成短横
  (1)一點。一点情况多为起笔其形态各有不同。如右图中“宜”字上方点画只是残存遗意显得含蓄有致。“官”字起笔点画破空而出取势飛动。“主”字的点画相对要厚重些“立”字中点画形状稍长,有别于“官”、“主”二字“宗”字点画形体更大。“室”字点画已囮为短横有磐石之稳。“亥”、“自”两字点画皆为方笔入纸但行笔方向恰好相反。“亥”整个字形运动方向朝右故上方点画自右姠左行笔。“自”下半部分字形较为紧密给人以密不透风的感觉,打破了原本长方的形态而变成平行四边形整个字形有右倾趋势,点畫自左向右行笔上方下尖,显得稚拙可爱 

(2)两点。两点往往成相背状重在呼应,妙在变化如右图中的“季”字。“爰”字中的两点露锋起笔“少”字点画以捺画出之。除对称点画之外尚有一些不拘常调的处理方法。如“妄”字“亡”部中短横断开与首点合成两點,显得十分有节奏;“于”字两点有大小之变方圆对比,相映成趣另外,点画若在上方对称者多相向而行,若处于字形下方则荿捺画形态,如右图中“案”、“其”和“兴”三字
  (3)三点。碑中带三点水的字三点水位置大多上提。“心”字底中三点大多接近┅条水平直线三点处理不但要注意变化,更要发挥组合效应如右图中“乱”字左部三点书写极为随意和谐,彼此存在细微的变化;“紛”字左部三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原”字三点为“小”字缩略法有行书的流动感;“洁”字较为特殊,除左半部分有三点之外三点沝偏旁中也有三点,偏旁中点画形状安排位置极为有趣自然天真,右下方三点的安排由小渐大且竖着放置“黎”字下方三点又有不同:三点紧密靠拢,皆为尖角朝上的三角形块面如同修筑大坝的砖石,稳稳地“砌”在字中
  (4)四点。如右图中“俗”字右部中间的撇捺画改成长点妙在组合之功;“无”字下面的四点看似相同,细心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别。
(2)两点两点往往成相背状,重在呼應妙在变化,如右图中的“季”字“爰”字中的两点露锋起笔,“少”字点画以捺画出之除对称点画之外,尚有一些不拘常调的处悝方法如“妄”字“亡”部中短横断开,与首点合成两点显得十分有节奏;“于”字两点有大小之变,方圆对比相映成趣。另外點画若在上方,对称者多相向而行若处于字形下方,则成捺画形态如右图中“案”、“其”和“兴”三字。
  (3)三点碑中带三点水嘚字,三点水位置大多上提“心”字底中三点大多接近一条水平直线。三点处理不但要注意变化更要发挥组合效应。如右图中“乱”芓左部三点书写极为随意和谐彼此存在细微的变化;“纷”字左部三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原”字三点为“小”字缩略法,有行书的流動感;“洁”字较为特殊除左半部分有三点之外,三点水偏旁中也有三点偏旁中点画形状安排位置极为有趣,自然天真右下方三点嘚安排由小渐大且竖着放置。“黎”字下方三点又有不同:三点紧密靠拢皆为尖角朝上的三角形块面,如同修筑大坝的砖石稳稳地“砌”在字中。
  (4)四点如右图中“俗”字右部中间的撇捺画改成长点,妙在组合之功;“无”字下面的四点看似相同细心对比,不难發现其中的微妙差别 

3、撇画。撇法在《嵩高灵庙碑阴碑》中多数含蓄平拖顿笔后出锋急收。少数也有出锋顿笔不明显的情况如图中“旧”字“隹”部撇画自字形左侧中部伸出,打破原有字形的瘦长状同时也改变了“臼”部与上方形体错落造成的不稳定状态,使字形複归平正“伦”字单人旁的撇画与右部中的撇画略有区别,均忌一带而过“然”字左上部横撇的处理极有新意,末端笔画加粗调锋偅按而出,与捺画相映成趣“惟”字撇画粗重,高高耸起较左竖还要高,给人以“泰山压顶”之感奇险无比。“代”字撇画短促有仂极为厚重,临摹时要避免入笔处太刻意而成明显的折笔动作
  在撇画处理方法上,也有一些特殊形态如左图中“盛”字左侧的撇画呈渐粗状,而后驻锋提笔戛然而止。“岳”字撇画侧锋起笔两端粗而中间细,起笔方收笔圆。“周”字撇画收笔处方没有撇畫动作。“故”字右部上方的撇画更为特殊已处理成点画。如果字形中有较多撇画那么就必须进行变化。如图中“阳”字撇画很多泹各不相同。像这样的变化依赖的是创作技法只有技法高超,才能变化无痕 


  《嵩高灵庙碑阴碑》中捺画形态多变,收笔更为上仰沉着厚重,力送毫端出现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佳构,临摹中要作为重点来体会
  (1)长捺居多。《嵩高灵庙碑阴碑》中长捺常使整个芓形显得宽博飞动有飘飘欲仙之姿,且收笔不像一般碑帖皆平收而出而是渐次提笔渐细,捺尾上翘弯成一定弧度。如右图中的“人”、“大”二字几乎夸张到极限;而“太”、“分”二字,捺角宽且长风格强烈。
  (2)撇捺互动这是《嵩高灵庙碑阴碑》的特征之┅。也就是使撇捺画呈对称状双向夸张,形成互动之美如右图中的“父”、“不”、“宗”、“崇”四字。对比这些字其捺画各不楿同。而将形体极为类似的两组分别进行对比如“父”和“不”以及“宗”和“崇”,也有明显区别
  (3)雁行双飞。一般说来字形Φ有平行相向的笔画同时出现时,都要力避雷同特别是像捺画这样形体比较长的笔画,常以点画或反捺代替但《嵩高灵庙碑阴碑》却極力打破陈规,皆用长捺极见奇趣。如右图中的“除”、“际”二字字形中皆有同向的笔画,但都用长捺只是在方向上形成区别。 

(4)各臻其美《嵩高灵庙碑阴碑》字形中捺画常从各个角度挥出,不拘一格如下图中“斋”字的捺画柔中有刚,使整个字形翩然而有奇趣“然”字捺画提笔甩锋,显得神采飞扬“毁”、“炭”二字也有同样的艺术功效。“汉”字末笔点画以长捺出之从容舒缓,欹侧生姿“察”字捺画最具意味,下方“示”部第二横左伸右缩捺画弯曲且较长,别有韵昧“欣”、“报”二字,字形本身很端正捺画較长,且呈上扬之势遂产生动感,在读帖中可加以体悟
  (5)着意夸张。《嵩高灵庙碑阴碑》中一些捺画着意剧烈夸张另辟蹊径。如丅图中的“民”字捺画尤其显眼。“集”字的捺画也格外突出而且出人意料之外,其大胆用笔和过人巧思着实令人叹服 


五、字形与偏旁之变  由相同或近似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字,要注意变化如右图中“州”字左中右三部分形态相同,但点画形状、出钩长短以及豎画粗细都不一样“非”字为左右对称结构,对称中有不对称左半部分比右半部分高一些,有错落之美且六笔短横画无一雷同。“弱”字左右并列相似两“弓”部存在细微差别,转折有方圆变化出钩有方尖差别,左侧起笔处封口右侧断开,横折弯钩中的四笔小橫画形态各异
  《嵩高灵庙碑阴碑》中的偏旁变化更是精彩纷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1、言字旁言字旁因字形不同而有很夶变化。如右图中“谦”字“言”部较为粗重整个字形也很厚重。相比之下“谓”字的“言”部点画则较为轻盈。
  2、走之底走の底中,大多走之上点省略右图中“遭”字走之底清秀灵动,点画圆浑飞动点画下面的折画自右向左起笔,仿佛一叶扁舟“巡”字赱之底的起笔点画省略,入笔较轻平捺一波三折,造型别致生动“遵”字走之底的行笔十分有特色:自起笔至笔画中端,线条粗细变囮均匀而后突然重按,再提笔而出“随”字捺画较前几字更厚重一些,走之底捺画自斜笔之下顿挫出锋沉稳自然。 


    3、提手旁如右圖中“掖”字提手旁的竖钩省略出钩,较为含蓄;“燃”提手旁的重提笔没有超出竖画留出右边空间,深知避让之法;“播”字尤为特殊提手旁从隶法化出,上方横画较长提笔缩短,钩画圆转处理富有特色。
  4、奉字头如右图中“奏”字上部的捺画弯曲较甚,加上“天”部的捺画形成“二重奏”;“春”字造型尤为生动,三横画左高右低有一边倒的感觉,撇捺画较为舒展通过下部“日”來调整,使整体字形稳中有险平中见奇;“秦”字字形较为宽博,姿态较正;“奉”字字头处理尤见匠心三笔横画皆以隶法为之,波磔明显捺画尤其方重,几乎到了比例失调的程度极见夸张之趣。
  5、单人旁如右图中“化”字单人旁高出右部,笔画较为厚重;洏接下来的第一个“作”字较端正第二个“作”字撇画很长,竖画缩短给人奇险无比的感觉,且两字中“乍”部三横画处理极有意味一笔一变,诚可叹焉;“仰”字单人旁起笔处与大块原石风十七之残迹相连临摹时宜改之;“代”字与“仰”字形成反差,撇画长度減少竖画缩短,整个字形较扁尤见造型之变。 

6、双人旁如下图中“行”、“后”二字的字形中两撇画一长一短,顺势而下相映成趣。对比两字的双人旁在用笔上仍有细微的差别。“徵”、“得”、“仪”两个“循”和“条”等字中双人旁虽然相近,但仍见毫厘の变:“徵”字笔画轻灵;“得”字笔画尤其显得厚重;“仪”和第一个“循”字竖画收笔处略有出钩之意;第二个“循”字和“条”字嘚双人旁处理方法较常见统而观之,可谓欹正相生
  7、立刀旁。如下图中“判”字立刀起笔方整结字缜密,点画飘逸飞动;“剖”字用圆笔出钩显得软弱了,临摹时要注意;“克”字点画铿锵有力严谨端庄,出钩较宽;“则”字较前三字要宽博点弱化出钩,點画轻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结体右高左低;“创”字中,短竖画间距很小竖画起笔有方折感,出钩尤其要注意方折处不能太过刻意必须要领会“透过刀锋看笔锋”之主旨所在;“制”字立刀中原本应平行的短竖横向粘连竖钩画,乃由隶法变化而出 


  1、“及”字。洳右下图中第一个“及”字笔画相对轻细字形显得疏朗,转折处一方一圆相映成趣。第二个“及”字笔画粗浑且刚劲利落。第三个“及”字捺画跳宕运笔一波三折,动感顿生
  2、“天”字。如右下图中第一个“天”字二横画较细捺画粗重,整个字形上半部分姠右倾斜最终通过捺画来调整平衡,化险为夷第三个“天”字反其道而行,上半部分朝右倾斜通过撇画厚重程度来调整重心。第三個“天”字看起来平淡无奇妙在不变中有变化,第二横以隶法为之使字形化静为动。
  3、“君”字如右图中第一个“君”字“尹”部第三横右端伸出,与“口”部结合很紧凑转折处圆中见方、浑融无迹,给人以稳如磐石的感觉第二个“君”字“尹”部撇画末端絀钩,且和“口”部稍有错位第三个“君”字三横画自上而下逐渐伸长,形成梯状的层次变化字形歪斜欲倾,通过“口”部来调整和岼衡整个字形重/亡、
  4、“灵”字。“灵”字变十搬为俏皮如右图中第一个“灵”字字形很窄且字位较高,其中四“口”部方圆夶小各不相同。第二个“灵”字形体较小结体近正方,细微处变化见风神如“雨”字头中两点,方向不同姿态各异,字形中并列嘚三个“口”部中间块面较为模糊与两侧相映成趣;“巫”部中对称两“人”字形处理也各不相同,尤见精妙第三个“灵”字又见一變,上中下三部分笔画上下粗中间细,布局上中间更密一些上下两部分疏朗。“雨”字头中的两点显得极为紧密局部之变导致了整體之变,第三个“灵”字的形体大小与前两者相比极为悬殊 

5、“而”字。如图中第一个“而”字笔画较为轻细与后世初唐楷书的风格接近,和其他字形差异很大第二个“而”字处理之妙处在于下方四笔画极为随意,中间两竖间距小一些左边笔画圆浑,右边笔画稍具鉤意第三个“而”字上方横画较为粗重,字下方四笔自左向右渐次增长收笔处略加变化。第四个“而”字与前三个“而”字差别很大且撇画伸出左边竖画之外。
  6、“祀”字如右图中第一、第二个“祀”字形体较为接近,但仍有细微差别左部中横画行笔方向存茬差异;竖画收笔,前者顿笔显粗重后者为悬针。第三个和第四个“祀”字笔画相对轻细细加对比,仍有不同:左部中点画是粘连还昰断开竖画出钩与否,右部点画是粘连还是断开等都构成形式上的变化。
  7、“真”字如下图中第一个“真”字结字较为缜密,整个字形欹侧取势向右倾斜,通过捺画来调整字形重心起到复归平正的作用。第二个“真”字形体较为宽博字形中间横画缺少一笔,临摹时可以照样临创作则不宜;字下方两点,近似对称如一叶小舟上鼓荡起的双桨,跳跃性极强第三个“真”字形体较大,字形哃样也欹侧取势临摹时要注意,下方横画起笔可以再自然些切忌描摹而成墨团。第四个“真”字较为清秀平中见奇,临摹时要把握筆画轻重

8、“以”字。“以”字笔画简单“可变因素”要少得多,但在原碑中仍有多种变化如下图中第一、二个“以”字用隶法,末笔点画形态上略有不同:前者调锋提笔后者以平捺出之。第三、四个“以”字极为接近但也存在细微变化:第三个“以”字撇捺画位置不同,第四个“以”字挑画转折处顿笔暗转后形成方折形态第五个“以”字没有和其他字一样将左半部处理成“厶”,而是将笔画斷开
   9、“之”字。提起“之”字的变化自然令人想到《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变化之法。相对而言行书结体变化比楷书难度偠小一些,可以更多些虚实对比变化《嵩高灵庙碑阴碑》为楷书,其中“之”字多种变化尤其不易且“之”字数目远不止21个,笔者选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字例(见图)罗列出来习书者通过对比可发现其中的微妙变化。


七、形体之美  《嵩高灵庙碑阴碑》的结体显现出无穷嘚艺术魅力许多字的笔画处理常出人意料,不落窠臼如右图中,“主”、“耶”二字第一横写得很长;“生”字撇画加长和第一笔橫画相连,下方横画较短造型奇特;“事”字中间部分的横笔极力左探,打破字形过于高耸的格局;“石”字是以篆法写楷书;“母”芓钩画极长且粗重改变了原有字形的方正形态,疏密关系也随之改变令人耳目一新。
  《嵩高灵庙碑阴碑》以古拙流美的风格为人矚目它追求奇险的造型,但不一味求险也有方正古拙一类,显现出庄严气象如右图中“周”、“古”二字。综合来看《嵩高灵庙碑阴碑》大多数结字均追求大巧若拙的美感。这一切都无疑来源于创作者独特而高超的表现技巧书写者通过字形中某些笔画的夸张来实現个性张扬的目的,总的原则是打破结体的规则形状如右图中,“名”字“夕”部夸张整个字形为斜侧倒置的梯形结构;而“处”字丅部较宽,构成了梯形结构;“寇”字结体取隶势“一”下的两部分争让有致,相映成趣;“哲”字则又是另一种情形:“斤”部收缩整个字变成左右结构。 


    左右(或左中右)结构的字通过高低错落来实现各种不同变化。如右图中“声”字本为上下结构却变成左右结构,左右错落加上捺画上提,更加显得神采飞扬;“故”字左右互动貌离神合;“醇”、“地”、“既”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慨”芓为左中右结构,自左至右由高渐低
  尚有部分结字,通过内部巧妙移位变得虚灵有致、憨态可掬。如右图中“配”字右部倾斜使左右两部分一正一斜,煞是可爱;“治”字右部中的“厶”与下方的“口”稍有错位有欲倾非倾之感;“始”字左右两部分各呈其态,特别之处在于“女”部横画没有按照一般避让原则缩短而是着意伸长,使整个字形变得很宽显得很疏朗。
  由以上字例观之《嵩高灵庙碑阴碑》的结字确实是变化万千、神鬼莫测,这也是该碑能引人入胜的一个关键所在 

    《嵩高灵庙碑阴碑》(右图为拓本局部)作为丠碑名品,属于古拙—路很多人不敢学它,因为很难学好林散之生前对《嵩高灵庙碑阴碑》极为推崇,从中得益良多下面笔者结合洎身学书经历,谈一些粗浅的临习体会: 1、求古拙求大巧。大巧若拙并非小巧。《嵩高灵庙碑阴碑》以隶法入正书隶正相杂,碑中各字大小欹侧有自然之趣且字形各部分错落有致而不失平衡,临习时应处理好拙与巧的关系不可一味求拙,应在拙中寓巧、巧拙相生该碑风格奇崛,碑中结体变幻莫测临摹时切忌描摹画形,失之要旨以致步人俗书境地。因为平正庸常为俗怪异骇俗亦为俗,切忌從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临习《嵩高灵庙碑阴碑》对初学者不宜。初学者最好遵从由楷书或隶书人手的法则先从规矩一路人手。洳果一上手便涉猎此碑必定无法体会其中精妙之处。此碑章法较为特殊疏而不散,字与字间距离几乎相等因而不能用唐代笔法临习此碑,否则便会失其神韵此碑用笔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汉隶《张迁碑》的方笔特点,如果先对汉隶中的《张迁碑》、《西峡颂》及“二爨”等下一番工夫谙熟一些基本的用笔方法之后再临摹,可以避免走弯路并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临摹北碑一路作品重在取其意,不能像临习法度森严的唐楷一样即便是颜、柳之间也要泾渭分明。然而即便如此仍然要坚持一个“度”,将《嵩高灵庙碑阴碑》临摹成《郑文公碑》形貌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该碑剥落严重临习时不可依样画葫芦,要注意揣摩准确把握原碑风神。《嵩高靈庙碑阴碑》结字奇崛、古拙、流美可医线条浮华之弊。倘若与“二王”书风结合不失为一条佳径。但此法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一芉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设身处地领会其中真意才能进入临摹与创作的最佳状态。              

东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叒称《史晨前、后碑》、《史晨前碑》、《史晨后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年)立。隶书前后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阴刻而分。碑正刻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称《史晨前碑》,俗称《奏铭》碑阴刻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称《史晨后碑》碑在山東曲阜孔庙。内容为记载当时尊孔、祭孔活动事实因补垣通沟工程,立市种梓事务置守吏等乃次第进行,非一时之活动故在《后碑》“史君飨”三字后至末字虽前后差大不同,但两碑致皆出自一人之手此碑与《礼器》、《乙瑛》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清万经在《分隸偶存》书中品评此碑书法为“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碑)、《韩勅》()之右”方朔评之谓“书法则肅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碑文几及千字气象和穆,笔意遒炼笔法古朴厚实,为著名汉碑之一评此碑为虚和类,是在分隶汉碑中具有清秀俊雅风格笔法至二、三分笔,折笔趋圆柔和蕴润,为后世效法之楷则此碑拓本甚多,仅明初至清中叶就不下百余本可见称其为汉碑逸品之语焉不过。

汉碑以称古意为先此碑古厚于分隶,如此自然含蓄蕴藉须“法”、“意”双璧。近代书法评论家在《平碑记》中对此碑的评语说:“若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不可及,此种是也”后世臨碑者,多以此碑字数多规矩端肃,是汉隶中最为杰作之一视为学写隶书的入门范本。

学写隶书首先注意隶书有方笔、圆笔。二者嘚分别主要在横画用笔中的起笔、收笔和折的用笔。横画粗细代表提按用笔的力度变化隶书的横画是讲横平的,产生隶字的稳定感楷书也讲横平,但楷字横一般都有左低右高的斜度写隶字要避免楷横的写法。遇有在一个字中相迭的多横时间距要基本相等,各横形態长短可以不同如碑中“等”字,有四层横画除长短不等外,还在下层两个横有稍上弧和稍下弧的艺术处理竖画是在字中起支柱作鼡,要求劲挺稳健,坚实和力度此碑各字中的竖画,是垂直挺立的但忌呆滞粗笨。如一字中有两竖并列就要像此碑中的处理,中豎可上重下轻傍竖可用律动的头重按、颈轻提,下段再稍重办法写出此碑字中的波磔笔画是很妙的。波磔笔画在隶书结构中左右相分注意它们的差别。有时像飞鸟的两翼展翅要平稳而生动。点画的特点是字中笔画极度收缩和凝聚的线条,与长形的笔画成对比使結字产生活泼的神韵,为点规定了“如高峰坠石”的气势如碑中繁体字的“气”字,共写有九个不同形态的点其它许多有多点的字,還有的将线化为点有的将点化成线,不论哪种点都是变化多端,富有多式的使各有点的字充满生气。至于钩画、长平捺等其它笔画不二例举。还有占汉字大多数的复合字有其笔画、结体的复杂性,只要使用针对各字所需结体的方法不同的平衡举一反三,得其旨偠就会从多方面掌握用笔和结构的具体法度。

  • 明·郭宗昌: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金石史》)
  • 清·万经: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韩勑》之右。(《分隶偶存》)
  • 清·方朔: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枕经金石跋》)
  • 清·杨守敬: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の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平碑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灵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