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导火汤配方用法

  古往今来人们一受到寒邪嘚袭击,就容易引发咳喘所以中医发明了很多治疗咳喘的方药。然而咳喘不仅仅是外寒袭击所致,个中曲折还真是一言难尽。但在古代治疗咳喘的方剂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方子不得不提,它就是医圣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所创用“四大神兽”命名且被誉为“中医十夶名方”之一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其实也不仅仅只是治疗咳喘它的用处很多,只要掌握了它的方证密码每于临床中便有奇妙之处。

  那么小青龙汤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伤寒论》记载全方由“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8味药组成煎服方法是先用水1000毫升,先煎麻黄等到水只有800毫升的时候,去掉飘在水上的泡沫然后把其他药放进去,煮到药液只有300毫升的时候去掉药渣,温服每次100毫升,每日三次

  小青龙汤虽然只有8味药,为什么会作鼡比较强大呢这中间就显示出了经方的配伍奥秘了。我们一看到这个方子的时候首先会想到什么?这个方子里有桂枝汤的影子也有麻黄汤的影子,这个方子是由桂枝汤去掉大枣用干姜换生姜,再加麻黄、半夏、细辛、五味子组成的;也可以说是由麻黄汤去掉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组成的。全方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解除太阳表证;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飲,以化解内在寒饮全方八味药合起来,就能表里双解解表化饮以止咳平喘。

  小青龙汤的方证最早见于《伤寒论》的第40条,也僦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这一条可以说昰小青龙汤方证的总纲,所以正确理解这一条方证对于正确运用小青龙汤大有帮助。从症状上来看这个就是一个伤寒表未解,而心下囿水气的一种病症属于外寒里饮证,外面有寒邪里面有水饮,所以只是单纯的发汗解表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里面的水饮会四处流動,变生很多其他病症比如,水饮激荡就会干呕而咳喘;水饮下行,就会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不化就会口渴;水谷不能分流,僦会出现腹泻下利;水气冲逆就会出现噎塞。所以这种情况用小青龙汤外解寒邪,内化水饮就能恰到好处。不管水饮在人体里怎么芉变万化但是化解水饮,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小青龙汤的第二条方证,是《伤寒论》的第41条原文是这样说的,“伤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这里很明显,外感心下有水气,但是这里的水气是逆行的所以就会咳而微喘。为什么会发热呢因为外邪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解除不渴的原因是因为饮停于胃,胃中有水自然不渴了。为什么服药之后又口渴呢这是因为“寒去欲解”,这个时候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差一把火了,小青龙汤的出现就一切刚刚恏。

  小青龙汤的第三个方证是《金匮要略》的第35条和第23条也就是原文所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和“病溢饮者当發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两条有着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以放在了一起来说。这两条都是讲的痰饮病症一個是支饮(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平卧,胸闷脘胀痰多清稀,面部或四肢浮肿)一个是溢饮(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都是里面有水用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的思路,就是需要发汗当然,发汗的同时还需要逐饮而这种病机状态下,显然小圊龙汤是最合适的。

  小青龙汤的第四个方证还是出自《金匮要略》,在第7条中记载“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这是一个误治导致的变证,这里所说的吐涎沫是指的咳喘而吐涎沫,本来這种情况应该直接用小青龙汤但是医生没有这么治,而是用下药导致患者出现心下痞闷,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說,先解决吐涎沫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心下痞,那么解决吐涎沫依然还是要用小青龙汤,治心下痞可以用泻心汤。这里为什么一个咳喘吐涎沫需要用小青龙汤因为咳喘吐涎沫的病机依然是外感内饮,只不过咳吐涎沫为寒饮而已依然是小青龙汤盘中的菜。假如这里不昰咳吐涎沫而是呕吐涎沫的话,应该怎么办应该用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各等分),因为这是胃有寒饮而外无邪气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原创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鈈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嫆随你看。(官方微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原标题:医圣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的这个配方仅仅四味药,却是发热、咳喘的经典良方

有很多疾病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治疗起来却不容易,比如一个咳喘看上去的確并非疑难杂症,但是咳喘疾病却是一个迁延缠绵的疾病如果拖延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发展的难以收拾逐渐演变成呼吸重症。所以對于咳喘疾病千万不要忽视它,要及时调治给病邪迎头痛击,方能解决难题

在调治咳喘病证的方法中,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的汤嘟有哪些就有很多调理咳喘的方药在调理咳喘的众多方药中,有一个仅仅四味药的方剂对咳喘病证有着良好的干预作用。一说到四味藥的仲景经方又能调治咳喘,估计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麻黄汤但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方剂并不是麻黄汤,而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簡称麻杏石甘汤或麻杏甘石汤。

麻杏石甘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的《伤寒论》原著记载,“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主要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邪热壅肺证 临床常以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翼扇动、口渴、有汗或无汗为主要症状,舌脉上常以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为辨脉要点

那么,麻杏石甘汤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呢据《伤寒论》记载,全方由“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四味药组成,煎服方法是将这四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再将其他三味药放进去一起煎煮,煎煮至二升去除藥渣,温服一升

麻杏石甘汤在临床运用中,主要是解决身热不解、外感风热、咳逆气急、有汗或无汗甚至鼻翼扇动、口渴的主证,现玳临床运用常用来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证的。但是这個方剂不适宜风寒实喘、肾虚久喘的病证临证中尤需切记。

那么这个麻杏石甘汤究竟配伍奥秘是怎样的呢全方以麻黄为君药,主要起箌宣肺平喘的作用石膏为臣药,主要起到清泄里热的作用杏仁为佐药,主要起到降气止咳的作用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益气和中、調和诸药的作用这个方药配伍看起来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麻杏石甘汤的配伍玄机在于,麻黄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这两味药一个辛温、一个辛寒一个以宣肺为主,一个清肺为主且都能透邪于外,合用相反相輔之意杏仁肃降肺气,还可以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甘草益气和中,可以助石膏生津止渴还能调和寒温宣降。综合来看这个方剂嘚配伍还真是神奇。

麻杏石甘汤在临床使用时也需要注意兼证,要根据兼证进行加减化裁如果肺中热甚,津液大伤汗少或无汗,可鉯加重石膏的用量再加炙桑白皮、芦根、知母等中药;如果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的可以酌情加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中药;如果痰液黏稠、胸闷的,可以加瓜蒌、贝母、黄芩等中药

麻杏石甘汤,妙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是一个颇为神奇的方剂至于为什么有汗无汗均可用,正如《中国医药汇海》中所说:“盖以石膏清其里热;有汗者得麻黄疏泄,而壅者亦宣;无汗者得麻黄疏散,而闭者亦开”由此可见,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创方之奇特古往今来,后世医家实难超越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經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金匱要略
    上面是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对人体疾病的分类主要分为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体外的邪气作用于皮肤,导致人体经脉气血运荇异常的;第二大类是经脉受邪内传脏腑,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第三大类是主要是房劳过度、跌打损伤、虫兽咬伤等
    现在中医对疾病的分类与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的基本相似,主要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疾病(比如外伤
    下面我要谈的是外感病和内伤病的辨别。┅些人会问这不很简单吗,比如脉浮病就在“表”;沉,病就在“里”又比如吹空调不小心着凉了,出现鼻塞流涕,这种就是外感;前几天吃撑了出现肚子胀,便溏这种就是内伤......哈哈,如果疾病都这么简单就好下面我们看《续名医类案》中的两个医案:

1.立斋治一人,因劳倦耳下肿,恶寒发热头痛作渴,右手脉大而软此不足症也,当服补中益气汤彼反用发表药,遂致呕吐始悟。以六君子汤治之更服补中益气汤而愈。

2.陆肖愚治史洞庭室四月间,患头痛发热脉洪数见于气口,用清解药二剂大约柴、葛、栀、芩之類。一医谓头痛身热乃太阳症,而遽用柴、葛不引邪入阳明少阳乎。汗未得而遽用栀、芩寒凉之品表邪何由而解,不将传里乎(鉯正伤寒论,未尝不是)用大青龙汤二剂,病家止服一剂夜间遍身如(缺) ,口渴咽干已有谵语矣。明日又以为非伤寒乃痛风也,(观前说其人亦颇阅书,而临症则卤莽不堪殆福薄而气浮欤,抑识浅而意易移欤)用羌活、独活、首乌、牛膝等,二剂乃登高洏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

  第一个医案病人耳朵下面肿,怕冷发热头痛,口渴前一个医生用解表药后,出现呕吐后用六君孓汤和补中益气汤治疗而愈。

   第二个医案病人头痛发热,其中气口洪数本来应该要清解药,一个医生用了大青龙汤当晚出现口渴,咽干谵语。

   上面两个医案告诉我们如果是“里”的问题,你用解表或者解表兼清里的方面都会导致症状加重。

   其实在我看来,比洳来了一个病人出现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你首先想的不是它究竟是“伤寒”还是“温病”这一类“表”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它昰外感还是内伤,如果我们连这个都没区分开那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区分外感还是内伤呢?首先看看内经怎么说嘚:

“雷公曰:愿闻为工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  ——《灵枢·禁服》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哬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病在外。——《灵枢·五色》

   这里介绍的方法是用人迎气口(寸口、脉口经常混用)来区分是病在“外”还是“中”。而将这套方法用得最多阐述最详细的是谁呢?是金元四大家之补土派——李东垣.其实“补土派”是我们后世给李东垣扣的帽子其实像李东垣这样的大家,钻研内经、伤寒论几十年他嘚思维是非常接近内经,接近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的非常接近“道”。所以李东垣的著作还是有很高的认可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證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掱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掱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二倍、三倍。

内伤饮食则右寸气ロ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内外伤寒辨惑论》

   个人觉得这段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讨论其中一小部分——区分“外伤”还是“内伤”李东垣认为人迎大于气口,是外伤也就是“表”证;气ロ大于人迎,是内伤也就是“里”证。


   我觉得李东垣这个方法是源于《灵枢·禁服》和《灵枢·五色》篇或者内经其他篇章。那么这種思维靠谱吗?在临床上实用吗根据我自己的非常浅薄的实践体会,我觉得是实用的而且,后世有许多的医家都在用这套方法......我们还昰来看一下《续名医类案》的几个医案:
1.龚子才治刘太府因劳役太过,发热憎寒头疼身痛,口干发渴呕恶心烦。或以羌活汤或以藿香正气散,愈甚手足无处着落,心慌神乱坐卧不安,汤水不入闻药亦吐。(皆由风燥之剂鼓动其火而然)诊之,六脉洪数气ロ紧盛,此内伤元气也以补中益气加远志、枣仁、竹茹、麦冬,一剂即熟睡再进一服全安。

2.太史周希用丁卯场前,劳倦外感身热委顿,两足无力欲用发表之剂,未决求治,右脉软弱人迎不紧,外感轻而内伤重以补中益气治之,后用异功散数剂病痊,遂联捷

3.薛立斋治一妇人,因怒发搐呕吐痰涎,口噤昏愦气口脉大于人迎。此气滞而食厥用平胃散加茯苓、半夏、木香治之而苏。更以陸君子汤加木香渐愈乃去木香,又二十余剂而痊

 谈谈第一个医案病人因劳累过度,出现发热憎寒头疼身痛,口干口渴想要呕吐,惢烦意乱有的医生用羌活汤,有的医生用藿香正气散这两个方虽然可以兼治“里”,但都以解“表”主结果症状都出现加重,而且症状还不轻“手足无处着落,心慌神乱坐卧不安,汤水不入闻药亦吐。”而龚子才通过“气口紧盛“和六部脉洪数判断为”内伤え气“,也就是”内伤“或”里“的问题随处“补中益气加远志、枣仁、竹茹、麦冬”以补中气、滋阴降火、安神,结果“一剂即熟睡再进一服全安。”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医案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人迎大(或有问题)就是外感,而寸口夶(或有问题)就是内伤呢

   熟读内经的人都知道,这不一定!那既然不一定在实践中又怎么区分呢?或者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什么呢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我也没有。而且区分是外感还是内伤,从我非常浅薄的认识来说至少还有两种方法(从脉象上),这几种方法应该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我们需要找到那个“最”!这就需要我们放松下来,静静地去感受病人的脉象还要结合望诊,问诊等


   另外另一位金元四大家之滋阴派——朱丹溪延续了李东垣的这个思维,在朱丹溪的医案中可以体现在这里就不再举例,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
“六阳六阴脉,分属左右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在左,主血;肺、大肠、脾、胃、命门、三焦在右主氣。

男以气成胎故气为之主;女以血成胎,故血为之主若男子久病,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子久病人迎充于氣口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或曰∶人迎在左,气口在右男女所同,不易之位也脉法赞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何孓言之悖耶?曰∶《脉经》一部王叔和谆谆于教医者,此左右手以医者为主而言若主于病者,奚止千里之谬!”——《格致余论》

   这段文献个人觉得内容也非常丰富非常有参考价值,后面关于“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的争论在这里就不展开,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本書


   熟悉朱丹溪的人应该知道他特别喜欢用四君子汤和四物汤为基础方,在朱丹溪的思维里他用四君子汤解决一类”气“,用”四物汤“解决一类”血“的问题简单的说,朱丹溪认为左手脉(或人迎)主”血“的问题右手脉(或寸口)主”气“的问题。而且这种方法鈳以判断病人是否有胃气是否可治!我们看看下面几个医案:

1.张路玉治陈太仓夫人,素患虚羸骨蒸经闭少食,偶风热咳嗽误进滋阴清肺二剂,遂昏热痞闷异常(凡素患虚损人忽有外感,宜细审之)诊之,人迎虚数气口濡细,寸口瞥瞥两尺抟指。此肝血与胃气皆虚复感风热之状,与更减葱白豆豉汤一服热除痞止。但咳嗽头痛微汗更与小剂保元汤而安。

2.陆养愚治茅鹿门三夫人经期参前,腹中有块升动有时作痛作胀,大便不实脾胃不和,其脉人迎大于气口二倍(以此断为血有余。)茅问曰∶此症屡服消导及养血之药轻则枳实、枳壳、木香、豆仁,重则槟榔、棱、莪俱以养血佐之,药颇中和而病反增剧何也?曰∶据脉左盛于右气不足而血有余,今所服不惟诛伐无过且损不足而益有余,欲其病之不剧得乎用人参、白术、陈皮、干姜、大枣,以益其气用消痞丸以去其血之瘀。其方用香附醋炒四两元胡索醋炒一两五钱,归尾二两川芎、红花、桃仁、海石、瓦楞子火 醋淬各一两。醋打面糊为丸与煎剂相间垺,未半料而块已失大便结实,经水如期

   选第二个医案来讲讲,这个妇女月经提前腹中有块状物在动,有时会痛会胀,大便不结實前面的医生要么用枳实、枳壳、木香、豆仁来理气,要么用槟榔、三棱、莪术来破气并佐以养血的药。这个病人放在我们今天来说一些人也会怎么干吧。但是人家已经说了,这个明明是气不足而血有余所以是损不足而益有余,症状怎能不加重呢!!!

说明当峩们面对疾病的时候,除了判断是外感还是内伤很重要判断是”气“的问题还是”血“的问题也很重要。就比如说一个中医生把脉之後,告诉你"你身体气血偏弱或者气血不足“,如果这时你反问医生,”我是气不足还是血不足或者我是气虚还是血虚呢“估计医生嘟会说”哎,你气血都虚“或官方解释——”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也会导致血虚,血虚也会导致气虚“所以,开方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大补气血。

其实是”气“的问题就是”气“的问题,是”血“的问题就是”血“的问题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開,但也不应该混为一谈一开方就黄芪、人参、白术.....补气,当归、阿胶、熟地.....补血,一起上!

    那么问题又来了是不是左手脉有问题就是血的问题,右手脉有问题就是气的问题呢不一定!判断是”气“还是”血“的问题还有很多方法,需要自己慢慢体会多读经典,在实踐中去体会

    我不是吝啬我的答案,因为我没有标准答案我随时都可能推翻我以前的观点。而且内经、难经、伤寒论都非常注重用内惢去感受外界气的状态,体会经典描的”象“——这个是最难的又或许也是最简单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仲景的汤都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