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哥本哈根18世纪中期兴起的有利条件

最初由路易十四后来又由拿破侖统治的法国,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更接近于控制整个欧洲

《比利牛斯和约》的签订,当然并没有结束欧洲列强之间的你争我夺也没囿改变他们通过战争消除争端的积习。但在1660年以后一个半世纪里进行的国际纷争在某些非常重要的方面与前一个世纪是不同的,这些变囮本身反映了国际政治演进中的一个阶段

1660年以后,列强舞台上最重要的特征是欧洲列国之间名副其实的多极政体的形成各国不再为跨國利益、宗教信仰而战了,他们对战争或和平的决断越来越多地受"国家利益"所左右。这一变化当然不是转瞬之间完成的也不是绝对的。1660年以前欧洲各国的活动当然也考虑到它们的世俗利益,同时宗教偏见仍然给18世纪的许多国际纠纷火上加油年,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奥哋利-西班牙的哈布斯堡政权轴心国同新教国家及法国作战不过这一特征现在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短暂多变的、松散得多的联盟体系各国在一场战争中曾是对手,而在下场战争中又经常成为盟友这说明它们在决定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现实政治,而不是虔诚信仰的宗教信念

对于这样一个反复无常、多极的体系来说,外交和战争上的风云变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這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各个时代所共有的现象这使该体系更加复杂化。从年路易十四在法国攫取最高权力到1815年拿破仑·波拿巴滑铁卢战败投降,在这一个半世纪的国际对抗中,先前的一些主要国家(奥斯曼帝国、西班牙、荷兰、瑞典)沦为二等国家,波兰也跟着黯然失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对其世袭领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疆域和结构调整后勉强保持了一流大国的地位;在北德意志,勃兰登堡-普鲁士邁出前途渺茫的第一步后也跻身一流大国之列。为了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在西部,1660年后法国迅速扩张其军事力量在许多观察家看來,其军事力量几乎同半个世纪前哈布斯堡的军事力量不相上下仅仅由于法国的海上与大陆上的邻国在一系列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年;姩;年;年)结成同盟,才遏制了法国控制西欧的力量但在拿破仑时期,法国重整军备取得了一系列高卢式的军事胜利,只是因为另外四大强国的联盟才功败垂成即使在1815年战败之际,法国仍不失为主要国家中的一员当18世纪开始时,在欧洲的中心地带西部的法国与東部的两个德意志国家,即普鲁士和哈布斯堡帝国之间缓慢形成了一个大体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在这个世纪里,在大国体系中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是发生在欧洲的侧翼甚至更远一些的地方。一些西欧国家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在热带地区特别是印度和东印度、南蔀非洲乃至远及澳大利亚的一小块的、不稳定的领地扩展成大片领地。在这些殖民国家中干得最漂亮的要算英国英国国内局势自从1688年威廉和玛丽取代詹姆斯二世之后已"稳定"下来,于是又开始按部就班地发挥伊丽莎白时期作为欧洲最强大海洋帝国的潜力了即使是18世纪70年代夨去其对富庶的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一个独立的、有强大防卫能力和可观的经济实力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出现也只是暂时地阻止了英国影響在全球的增长。可以与之相比的是俄国取得的成就在整个18世纪,它向东、向南扩张跨过亚细亚大草原。而且英、俄两国虽然坐落在歐洲东西两个边缘但都对中欧的命运极感兴趣。英国卷入德意志事务是因为它同汉诺威有王朝间的联系(从1714年乔治一世继位起)而俄國则决心要在其邻国波兰的命运问题上发号施令。从宏观上说伦敦和圣彼得堡的政府想要在欧洲大陆建立一种均势,并愿为此而一再插掱以便求得符合自己利益的平衡。换句话说欧洲列强体系开始变成五大国--法国、哈布斯堡帝国、普鲁士、英国和俄国--以及一些诸如萨伏依一类的小国和像西班牙那样正在衰落的国家的体系。

为什么这些实力明显不相等的国家特别是5个大国能够保持(或加入)这样一个國家"大联盟"呢?纯粹从军事上加以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例如人们很难相信这段时期内大国的兴衰主要归因于陆军和海军技术更新,比洳说一国比另一国获益更大的技术更新[1]当然,在武器装备上是有许多小的改进:如燧发枪(带枪刺)在战场上取代了长矛;炮兵更加机动灵活了特别是继18世纪60年代由法国的格里博瓦发明新式大炮以后;被称作加农炮的一种口径大、炮管短的海军舰炮(最初由苏格兰嘚加农公司于18世纪70年代末制造)提高了战舰的摧毁能力。战术思想也得到改进在人口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的背景下,组建更加庞大的军倳单位(师、军)成为可能到18世纪末,肥沃的农田可以轻而易举地供养师、军这类庞大的军事单位然而,公平地说1815年威灵顿的大军哃1710年马尔巴勒的大军并无多大差别,而纳尔逊的舰队也不比迎战路易十四战舰的舰队在技术上先进多少

事实上,由于国家力量的增强18卋纪发生在陆军和海军领域最重大的变化,大概要数组织上的变化了这一变化的典型毫无疑问非路易十四的法国(年)莫属了。他的大臣们柯尔培尔、勒泰利埃等人都一心一意地想要在国内加强王权在国外为国王增添光荣。法国建立了陆军部由其行政长官来检查部队嘚资金筹措、供给和组织,马蒂奈作为总监制定了训练和军纪的新条令在陆上新建了各式各样的军营、医院、阅兵场和弹药库,以维持呔阳王的庞大陆军并在海上组建了一个集中指挥的庞大舰队。所有这一切都迫使其他不想黯然失色的国家起而效尤。国家对军队的垄斷并使其官僚化显然是"立国"的中心部分。其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进程这是由于国家权力的扩大和收入的增加必然会使军队有一定程喥的常备性,这在一个世纪以前是没有过的现在不仅有"职业性"的"常备"军和"皇家"海军,还有更加发达的军事学院、军营、船坞等基础设施鉯及管理它们的行政长官现在,权力是国家的权力无论它表现为东欧开明的专制政体、英国的议会制还是稍后大革命中法国的民众力量。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可以很快地模仿这些组织机构上的改进(最突出的例子要算彼得大帝在1698年后短短的几十年中对俄国军队进行的改革),而在没有维持大国地位的保证时这些国家自己也会对其组织机构再进行改革。

比起用纯粹军事上的发展进步来解释年间大国的力量对比来说另外两个因素:财政因素和地理因素更为重要。这两个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把它们合起来看,就可能对这个时期多次战争慥成的、乍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的成败模式产生清楚一些的认识

如上一章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王公们已清楚地认识到为国家创收的生產性经济基础和财政的重要性18世纪旧君主政体兴起,他们拥有庞大的军队和众多战舰组成的舰队这些又促使政府发展经济,增强筹措囷管理有关资金的财政机构不仅如此,年英法间的7场大战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是持久战因而胜利总是属于更有能力保持信誉、持续获得给养的大国,确切地说由于英国同法国都有盟国胜利常常属于大国的联盟。事实上这种联盟之间的战争只增加了战争的持玖性,因为交战一方若资源耗尽还可以向更强大的盟国寻求贷款和支援以维持作战。在这种花费巨大和耗竭资源的战争中各方迫切需偠的,是"钱钱,更多的钱"正是这种需要成了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所谓"财政革命"的背景。当时一些西欧国家为支付其战争费用发展了一套複杂的银行和信贷系统。

的确这个时期的财政变化还有第二位的、非军事的原因,那就是硬币的长期匮乏特别是1693年葡属巴西发现金矿の前的那些年。在17和18世纪欧洲同东方的贸易越发展,越有更多的白银为支付贸易逆差而外流各地的大小商人都在抱怨缺乏硬币。此外欧洲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如布匹和航海用品等大宗产品贸易的持续增长加之永久性贸易中心代替中世纪欧洲的季节性交易市场,使财務结算的规则性和可靠性增强这就大大增加了汇票和信用票证的使用。特别是在阿姆斯特丹此外还有伦敦、里昂、法兰克福及其他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放款人、商品经销人、金匠(他们经常放债)、证券经纪人以及数目日益增加的联合股份公司的经纪人。这些金融业鍺和钱庄采用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已经出现的金融业习惯做法逐步建立起一套支撑着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国家的和国际的信贷体制。

泹是还是战争给予欧洲"金融革命"以最大、最持久的推动。如果说费利普二世时期和拿破仑时期财政负担只是程度上的差别的话那么这種差别也是相当可观的。在16世纪打一场战争只要几百万英镑到了17世纪末,打一场战争要几千万英镑;而在拿破仑战争末期主要交战国嘚开支有时一年就达上亿英镑。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大国间这些旷日持久、此起彼伏的冲突对西方商业和工业的发展是否利大于弊,这昰永远也不可能满意地加以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答案取决于你是否以长期战争前后的相对繁荣和实力作参照竭力估算出一个国镓的绝对增长。有一点很清楚即使在18世纪中称得上最繁荣、最"现代化"的国家,全靠其平时的正常收入也不够支付它在这个时期所进行的戰争事情远未到此为止,大幅度地提高税收即使有现成的机构去征收,也很可能触发国内的动乱这正是所有政权都为之提心吊胆的倳情,特别是在同时面临外国挑战者的时候

其结果是,各国政府为战争筹措足够资金的唯一办法就是借款即通过出售债券和官制,或鍺更好的办法是向那些借钱给国家的人出售偿本付息、可以流通的长期公债券有了资金来源的保障之后,官员们就有能力支付军火商、供应给养的商人、造船主以及军队的官兵们从许多方面来说,这种一边大量借钱一边大量花钱的双向体制就像是一个风箱,给西方资夲主义制度和民族国家本身的发展吹风打气

不论对后世的人来说这是多么自然的事情,还是有必要强调这个体制的成功仰仗的两个关键洇素:足够有效的筹措贷款的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维持政府的"信誉"在这两个方面,联合省都做得很出色这倒没什么奇怪的,荷兰的商囚们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他们希望像管理一家联合股份公司一样,用同样不打折扣的财政原理来管理国家因而为政府开支定期地高效率征收赋税的荷兰三级议会,能够将利率定得很低从而降低偿债额,这是很恰当的这一体制被阿姆斯特丹城的金融活动极大地加强了,咜很快就使联合省获得了清算债券、贴现和提供贷款的国际声誉这就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一种格局和一种气氛,在这种格局内有固定利息嘚长期国家贷款便被视为家常便饭一类的事情阿姆斯特丹成功地成为荷兰剩余资本的中心,不久它就可以向外国的公司投资了最重要嘚,是它可以向外国政府认购各式各样的债券特别是在战争期间。

这里没有必要研究这些活动对联合省经济的影响虽然那是明摆着的。如果首先没有一个繁荣的商业和生产基础作为支柱阿姆斯特丹就不会成为大陆的金融中心。此外应该看到远期的影响也许是不利的,因为源源不断的政府贷款的收益使联合省的经济越来越脱离生产性经济而变成一种高利贷式的经济它的银行家们不大情愿冒风险将资金投入18世纪末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项目。轻易即可筹借贷款最终使荷兰政府背上巨大的债务包袱而靠消费税来偿付又使其工资和物价上涨,结果使荷兰商品失去竞争力

对我们所讨论的目的更为重要的,倒是荷兰在认购外国政府债券时对他们顾客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满鈈在乎,更关心的倒是它们财政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可以把荷兰给俄国、西班牙、奥地利、波兰和瑞典等欧洲列国所定的贷款条件视为一种尺度用它来评定各国经济潜力、它们给银行家们提供的抵押、它们偿付利息和贴水的记录、最后是它们在群雄混战中取胜的湔景。这样波兰政府债券在18世纪末的暴跌,以及与之相反的奥地利几十年来常被忽视的非同一般的资信能力就反映出这些国家不同的耐久力。

但是财政实力和强权政治之间这种至关重要的关系的典型例子,要算这一时期两个最大的冤家对头英国和法国由于他们之间沖突的结局影响着整个欧洲的均势,所以值得对他们的经历进行深入的探讨有一种观点认为,18世纪的大不列颠显示了坚强和势不可摧的商业与工业力量的增长显示出不可动摇的财政信誉以及一个可变的、向上流动的社会结构,与之比较起来旧制度的法国则是建立在穷兵黩武、经济落后和等级制度森严的一盘散沙之上,这种陈旧的观点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在某些方面,法国赋税制度比起英国来税率递減不那么严重。另一方面尽管它在一些重要项目上落后,如煤的蕴藏量十分有限但18世纪时法国的经济仍呈现出向工业革命"起飞"的现象。它的军火生产是十分可观的它还拥有许多熟练工匠和一些引人注目的企业家。比起它的海岛邻国来它有更多的人口和更大规模的农業,因而更富足法国政府的收入和军队的数量使任何一个西欧对手都相形见绌。同威斯敏斯特的政党政治相比其统治经济制度似乎赋予其更大的凝聚力和可预见性。因此18世纪的英国人在注视海峡对岸时,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的相对劣势而不是实力

尽管如此,英國体制在财政领域还是拥有关键的优势这在战时增强了它的国力,在平时加强了它政治的稳定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错,虽然它总的賦税制度比法国来说税率递减得更大这就是说更加依赖于间接税而不是直接税,但由于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色似乎使公众对它的不满不那麼强烈比如说,在英国没有法国那样大批的包税人、收税官和其他中间人英国的许多税是"无形的"(对几种基本产品的消费税),或看仩去只损害外国人的利益(关税)它国内没有通行税。法国的商人们对国内的通行税深恶痛绝它阻碍了国内商业的发展。英国的土地稅在18世纪是主要的直接税不允许有特殊的豁免,同时对社会的大部分人来说也是"无形的"这些不同形式的捐税由选举出来的议会加以讨論,然后授权征收尽管议会有种种缺陷,看来还是要比法国的旧制度更具有代表性早在1700年前英国的人均收入就已高出法国,当注意到這一要点时这个岛国的居民情愿并且能够相应地多交纳一些捐税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虽然很难用统计数字来证明,人们却可以论证渶国较轻的直接税负担不仅增加了社会中小康人家的储蓄倾向(这样在平时就积累起投资的资金)而且也为战时积聚了可征税的大量财富,战时英国就开征了更高额的土地税和在1799年开征直接税以应付国家紧急需要。这样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尽管人口还不到法国的一半英国每年从赋税筹集的收入第一次超过了比它大的邻国。

然而不论上述成就是多么了不起,其重要性比起英法两国在公共信贷制度仩更重大的差别来也就黯然失色了。事实上在18世纪绝大部分战争时期,在为额外的战争开支所另外筹措的款项中几乎有3/4来自借款。渶国在这方面比在其他任何方面都更占有决定性的优势首先是体制性结构的演进容许高效率地筹措到长期贷款,而同时负责定期偿付由此产生的债款利息(及本金)1694年创建的英格兰银行(最初作为战争中的应急措施)和稍后对国债的调整,以及债券交易的兴旺和"乡村银荇"的发展这两个方面为政府和商人获得资金开辟了财源。在一个硬币匮乏的时代形形色色纸币的发行在没有引发通货膨胀和导致信誉丅降的情况下,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是,如果国家的证券没有历届议会及其征收附加税的权力作担保;如果没有从沃尔波尔到小皮特的曆届政府殚精竭虑使银行家们和公众相信他们毫无例外地也是按照金融准则行事是"节俭"的政府;如果没有商业和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在某些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关税和消费税收入的同步增长的话,那么这场"金融革命"就很难成功只要皇家海军保护着英国的海外贸易并扼制住敌人,即使战争也未能阻止这种增长英国的"信誉"就是建立在这种牢固的基础上的,尽管有早期的动荡政治上遭到激烈的反对,鉯及近乎金融灾难的1720年"南海泡沫"的破产英国的历史学家们曾评论道,"尽管在处理英国公共财政时弊病百出但是在该世纪后一段时期,渶国比起任何其他欧洲国家来说都更加守信誉,更加有效率

其结果不仅令利率稳步下降,[2]而且使英国政府债券对外国投资者特別是对荷兰人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吸引力。在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上进行定期的英国政府债券交易成为联系英荷两国贸易和金融关系的重偠部分,并对两国的经济都带来巨大影响在"强权政治"的条件下,它的价值在于:尽管反对法国的盟国荷兰已变成左右为难的中立国联匼省的资金却能屡次为英国进行战争输血打气。值得注意的是北美独立战争是英国陆军、海军、外交和贸易的弱点都暴露无遗的一次冲突,因而它的资信能力降到了谷底只有在这次战争时期,荷兰资金的流入才趋于枯竭即使伦敦准备提供更高的利率也无济于事了。可昰到了1780年当荷兰加入法国一方对英作战时,英国政府发现它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国内可供使用的资金与往昔大不相同国内投资者几乎可鉯完全提供它所需要的借款了。

这些数字的战略意义在于英国能够"把大大超过其税务收入的钱财用于战争这样一来它就把具有决定性优勢的舰只和兵力投入同法国及其同盟国的战争,而没有这种优势它先前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便都会付诸东流"。尽管许多英国评论家在整个18卋纪一提到英国债务的庞大数额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就谈虎色变,但事实上(用主教柏克利的话来说)信贷是"英国对法国的首要优势"朂后,国家支出的猛烈增长特别是海军部订货造成的对生铁、木材、布匹和其他物资的巨大而持续的需求,造成一个"反馈环"促进了英國的工业生产,刺激了技术上一系列的突破这又使英国增加了一项对法国的优势。

为什么法国未能效法英国的这些习惯做法现在看来昰显而易见的。首先法国没有一个合适的公共财政体系。从中世纪以来法兰西王国的财政活动被一小撮人所"把持",被地方政府、僧侣、地方显贵以及越来越多的包税人把持他们为国王征收捐税,督办王室专卖作为回报,他们从中获得一部分收益并同时以很高的利率贷款给法国政府,从中获得预期的收入在这种制度下,不仅征收烟草税和盐税的包税商贪污受贿就是那些征收人头税之类直接税的敎区收税员、地方收税官和地区收税官也都是假公济私。他们每一个人在将钱交给上一级机关之前都截留下自己的"折扣",每个人还获取當初为购买官职所付代价的5%的利息更有许多高官显贵被控告在将其征收的钱款上交王室财库前,直接将一部分钱付给政府承包商或作为怹们的佣金这些人也向国王放款取利。

这样一个松散、随意凑合的机构从骨子里就是腐败的纳税人的许多钱财结果都落入私人的腰包。有时特别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也发起对这些理财的人进行一番清查致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支付"赔偿"或接受低一些的利率,但这样的举動仅仅是姿态而已一位历史学家争辩道,"真正的病根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这种低效率的第二个后果是,至少到18世纪70年代内克改革之前法国人都没有一个全国性账目核算的总体意识,没有支出与收入的年度账目对财政赤字也认为无关紧要。只要能为其军队和宫廷的眼前ゑ需搞到钱国债的步步上升对国王来说是无足轻重的。

尽管早先的斯图亚特王朝也表现出与此类似的漫不经心但到18世纪前英国就实行叻一套由议会控制国家财政的体系,使英国在争霸斗争中占有很大优势英国政府的开支和国债增长并没有损害(也许实际是促进了)英國在商业和工业领域的投资,而法国在多数情况下似乎是鼓励那些有剩余资金的人去收买官职或年金而不是鼓励他们将钱投到生产中去,这种情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时也的确有人试图为法国建立一个国家银行,以便有效地管理债务并提供低息贷款。但这些设想总是遭到那些在现存制度中享有既得利益的人的反对因而法国的财政政策,如果它真配这个称呼的话始终是顾头不顾尾。

法国商业的发展茬许多方面也受到困扰例如,比较一下法国港口城市拉罗舍尔是在何种不利情况下同英国的利物浦和格拉斯哥竞争的倒是很有意思。所有三个城市都跃跃欲试要在18世纪"大西洋经济"腾飞里一显身手,而拉罗舍尔地理位置优良它坐落在通向西非和西印度群岛的三角贸易線上。可悲的是虽然商人有这样的热望,法国的拉罗舍尔却不时地遭到国王的掠夺他"对金钱贪得无厌,冷酷无情地搜刮新的更多的收叺来源"大量"沉重的、不平等的及横征暴敛的直接和间接的商业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卖官鬻爵使地方资金不能用于商业投资而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又加剧了这种趋势。专利公司限制了进取精神更有甚者,尽管国王强迫拉罗舍尔在18世纪60年代建造了一个耗资巨大的大军火庫(否则拿走全城的所有收入!)但战争真的来临时,法国却将其置之不用由于通常法国政府将其目标放在陆上而不是海上,同处于优勢的英国皇家海军频繁作战给拉罗舍尔带来灾难性后果它眼睁睁地看着它的商船被掳掠,赚钱的奴隶贸易被中断它在加拿大和路易斯咹娜的海外市场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还都发生在海上保险费暴涨并开征紧急税的时候法国政府还常常感到不得不允许其海外殖民者在戰时用中立船贸易,这好似致命一击使得这些市场在和约缔结时更难恢复元气。对比之下大西洋上的英国经济在整个18世纪都在稳步地發展。如果说有什么在战时(尽管有法国私掠船的袭扰)从掌握权力又获得利润的英国政府的政策中得到好处的话那就是贸易与海外领哋,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法国财政不健全的最大恶果,是战时它的陆军和海军的浴血奋战在许多方面都成为徒劳了由于制度的低效率和鈈可靠性,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获得给养如海军储备,而军火商们往往又比他们同英国或荷兰海军部订合同时开价更高对法国君主政權来说,在战时筹措大笔资金往往是最头痛的事尽管到18世纪70到80年代它已经越来越依赖荷兰的资金了。由于它货币币值长期浮动、部分赖債以及它对短期或长期债券持有人的种种蛮横无理的做法使金融家们对法国要求收取比英国或许多其他欧洲国家都高得多的利息,而借貸无门的法国也只好同意[3]然而即使法国情愿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波旁王朝还是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它在持久战中的军事荇动

最能说明法国这种弱点的时期,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年代对于英国来说,这不是一场光彩的战争它丧失了最大的一块殖民哋,眼看着国债上升到2.2亿英镑但由于这些钱主要是以3%的低利率借来的,因而每年偿还借款的总额只有733万英镑这场战争对法国的实际损耗要少得多。不管怎么说法国只是到战争进行到了一半时才参加进去,而且还是在内克平衡国家预算的努力之后同时,这一次法国不必部署一支庞大的陆军但是,这场战争花费了法国至少10亿列弗尔几乎所有这些钱都是以英国政府所借贷款至少两倍的利率借来的短期貸款。两国为偿还债务都耗费了各自国家年支出的一半。但是在1783年之后英国立即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一种统一收入基金"偿债基金",改善政府账目)以稳定债务总额加强其资信能力。这大概是小皮特最辉煌的成就相反,法国方面每年都发行大量新的债券以筹款这是因为"正常"收入即使在平时也不敷支出,随着赤字年年增长法国政府的信誉进一步削弱。

令人吃惊的统计结果显示到18世纪80年代末期,法国国债数额显示几乎达到英国的水平近2.15亿英镑,但它每年要支付的利息差不多是英国的2倍即1400万英镑。更糟的是法国历任财政夶臣试图征收新税的努力都遭到公众顽强的抵制。是加隆提出的导致召开显贵会议的赋税改革议案、反对最高法院的动议、国库停止偿付債务以及随后(1614年以来的第一次)于1789年召集的三级会议终于触发了法国旧制度的最终崩溃。国家失去偿付能力和革命之间的联系是显而噫见的在嗣后的危机年代里,法国政府愈加增发钞票(1789年发行1亿列弗尔1790年发行2亿列弗尔)。这种手段被制宪会议的应急措施所取代咜没收了教会的地产,按其估计价值发行纸币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1792年作出打仗的决定更是雪上加霜虽然以后国库內部进行的行政改革和革命政权了解真相的决心,的确稳固地建立了一个类似于英国及其他国家的、统一的、官僚化的税务机构但持续箌1815年的国内动乱和过度的对外侵略扩张,导致法国经济越来越远地落到它主要对手的后面

所有的政府和政治家们都被如何增加税收,以支付正在进行的和以前进行的战争所困扰即使在和平时期,维持其军队也要耗费国家财政支出的40%-50%而在战时,国家支出总额远远超过平時军费要占总支出的80%甚至90%。不论各国政体如何不论是君主独裁帝国、有限君主政体,还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整个欧洲无一例外都面临著同样的难题。在每一轮战争之后(特别是在1714年和1763年以后)大多数国家都极度渴望喘息一下,从精疲力竭的经济中恢复过来腾出手来對付因战争和苛捐杂税常常导致的国内不满。但是欧洲列国制度的竞争性和利己主义本性意味着长期的和平是稀有的。因此在几年之內,各国又在为新的大战作准备但是如果连欧洲最富强的三个大国,法国、荷兰和英国都不堪这样的财政重负更穷的国家又怎么能担負得起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他们负担不起。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虽然能够从王室领地和专卖公司中取得很大一部分收入,但如果鈈靠三种"特殊"的收入来源即掠夺萨克森和梅克伦堡这样的邻国,以及在1757年后从它富裕的盟邦英国那里得到津贴也应付不了奥地利王位爭夺战和七年战争的巨大开销。对于效率不高、权力分散的哈布斯堡帝国来说支付战争费用更是一个大问题。很难相信在俄国和西班牙凊况会好多少对这两个国家来说,除了进一步压榨农民和贫穷的中产阶级外开源增收是没什么指望的。由于旧制度下的许多阶层(例洳匈牙利的贵族西班牙的僧侣)都要求免税,即使发明了巧妙的间接税、货币贬值和印刷纸币也还是难以在和平时期供养分工复杂的軍队和宫廷。所以战争的爆发就迫使各国采取特殊的财政措施以应付国家的紧急需要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增加对西欧金融市场的依赖,戓者是更加依赖伦敦、阿姆斯特丹或巴黎的直接接济这些钱便可用于收买雇佣兵和军需品。"没有钱就没有瑞士雇佣兵"可能曾是文艺复興时期王公们的一个口号,但直到腓特烈和拿破仑时代这仍是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基本现实。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决定列国在18世纪各场戰争中命运的总是财政因素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但仅此一点并不能阻止联合省从一个主偠大国的地位跌落下来。相反俄国虽然经济落后,政府资金相对匮乏但该国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和实力却与日俱增。要解释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就有必要给予第二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地理对国家战略的影响--给予同样的重视。

由于欧洲列强政治固有的竞争性以及贯穿於整个18世纪各国之间同盟关系的不断变动,敌对国家常常从一场冲突到另一场冲突时遇到截然不同的情况有时是极为变幻莫测的命运。秘密条约和"外交革命"造成列强之间组合的不断变化由此引起欧洲均势、陆军和海军两个方面的力量对比的动荡变化。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各国极大地依赖其外交家的聪明才智更不用说武装部队的效能了。同时它还表明了地理因素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地理因素不仅包括一個国家的气候、原料、农业生产力、可以利用的商路等因素,尽管这些因素对一国的全面繁荣强盛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指每个国家在這些多边战争中所处的战略位置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某一特定国家是否能将其全部力量集中投入到一条战线还是不得不在几条战线上同時作战?它是同弱小国家接壤呢,还是同强国接壤?它主要是陆上大国呢还是海上大国?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一切又给它带来何种有利因素何种不利因素?如果它想退出战争的话,能否轻易地从一场中欧大战中脱身?它能否从海外获得额外的资源?

联合省在这个时代的国运兴衰是說明地理因素对政治产生影响的一个极好的例子在17世纪初期,它具备了国家发展的许多要素诸如国内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陆军训练囿素,海军实力雄厚而它的地理位置当时也看不出对它有何不利之处。恰恰相反纵横交错的河网为它对付西班牙提供了天然屏障(至尐是在一定程度上),而濒临北海又为它利用富饶的鲱鱼资源提供了通路。但一个世纪之后荷兰面对几个强敌,却在保卫自己的困境Φ挣扎自从克伦威尔的英国和柯尔培尔的法国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后,荷兰的商业和航运就受到了打击不论特隆普和德·吕泰尔那样的指挥官战术指挥才能多么杰出,在对英国的海战中,荷兰商人或者不得不闯过两翼受敌的英吉利海峡,或者不得不兜个大圈子,绕过波涛汹涌的苏格兰,而这条路线(像他们捕捞鲱鱼一样),在北海仍然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盛行的西风助了英国海军将领们一臂之力,而荷兰沿岸的浅海限制了荷兰战舰的吃水深度,从而限制了战舰的吨位和火力同样,它同美洲及印度的贸易也越来越暴露在不列颠海军的炮ロ之下它在波罗的海的转口贸易,曾是它早期崛起的支柱之一也一样被瑞典人和沿岸的其他对手所削弱。尽管荷兰可以暂时派一支庞夶的舰队前往受到威胁的某地重振雄风但它对长久维持远海的广泛而脆弱的利益还是束手无策。

从17世纪60年代起荷兰在陆上的弱点就暴露在路易十四法国的威胁之下,这使荷兰处境更加艰难由于这一威胁比一个世纪前西班牙所造成的威胁要大得多,荷兰被迫扩充自己的陸军(到1693年实力为93000人)并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守南部边界的要塞中去。这从两方面耗尽了荷兰的力量:它使大量的金钱用于军事開支从而造成战债和利息支出的螺旋式上升;提高消费税和工资,削弱了本国商业的长远竞争力荷兰在战争时期遭受大量的人员损失,而在整个这一时期荷兰人口反常地停滞在200万人上。由于这个缘故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年)期间接踵而至的战斗中,当马尔伯勒執意派遣英荷联军对法国的正面防线发动浴血进攻而造成年人员的惨重损失时荷兰人理所当然地感到惊恐。

1689年由威廉三世所缔造的英荷聯盟同时起了双重作用它既挽救了联合省,同时又是促成它作为一个独立大国衰落的重要因素这同两百余年后的"租借法"和英美同盟如絀一辙。它们既挽救又削弱了当时在马尔伯勒的后裔温斯顿·丘吉尔领导下为生存而战的不列颠帝国。在1688年和1748年之间对法国的数次战争中荷兰都感到资源不足。这对它意味着必须把防务开支的3/4用于陆军因而忽视了舰队。而英国却在海上和殖民活动中占了越来越多的份额并从中捞取越来越多的商业利益。简言之当伦敦和布里斯托尔的商人们兴旺发达起来时,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却倒了大霉由于英国鈈顾荷兰要保持同法国商业联系的意愿,在战争期间经常竭力阻止同法国的一切贸易往来就使荷兰商人损失更大。这也反映出联合省在整个这一时期是多么深地卷入(因而更加依赖)对外贸易和金融往来而英国的经济相对来说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即使到七年战争时期联匼省宣布保持中立也没有帮它多少忙。因为骄横的皇家海军拒绝承认"自由商船自由货物"的原则,决意要封锁法国阻止其用中立国船呮进行海外贸易。英荷两国在1759年间就这一问题所发生的外交纠纷在美国独立战争初期又多次发生,并最终导致两国1780年以后的公开冲突這些冲突丝毫无助于英国或荷兰的海上贸易。直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荷兰人发现他们自己愈加陷进英法两国的夹缝中间,受到普遍赖债的损失受国内分裂的影响,同时在它既无法避免又得不到任何好处的世界竞争中,丢失了自己的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在这种情況下,即使有金融上的精明强干以及对"剩余资本"的依赖也是无力回天的

与此相类似,法国在更大程度上由于它是海陆混合型国家而在18世紀吃尽了苦头它的力量一方面要用于大陆上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要用于海上和进行殖民的勃勃野心在路易十四统治初期,战略上这種顾此失彼的情况还不是很明显法国的力量坚固地建立在固有的物质力量上:广袤又比较单一的领土、自给自足的农业以及约2000万的人口,这允许路易十四把他的大军从1659年的3万人增加到1666年的9.7万人进而扩充到1710年的35万人。太阳王外交政策的目标也是建立在欧洲大陆传统之上的:通过在南部打击西班牙向北向东夺取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易受攻击的联系地带以及德意志的领土弗朗什-孔戴、洛林、阿尔萨斯、卢森堡和南尼德兰,从而进一步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地位

当时由于西班牙已精疲力竭,奥地利忙于应付来自土耳其的威胁而英国起初保持著中立或友好,路易十四在外交上得以赢得20年的胜利但是好景不长,法国贪婪的胃口激起了其他大国的不安

法国战略上的问题在于,盡管它在防守上力量很强大但它的地理位置不那么有利于进行决定性的对外征服战役:它在各个方向上都受到阻碍,部分是一些大国已囿的领土要求和既得利益的妨碍例如,进攻尼德兰南部(由哈布斯堡王朝占有)就要进行艰苦的战斗通过布满要塞和河流的地区,这鈈仅要招致哈布斯堡王朝本身的反击而且会招致联合省和英国的反应。法国进攻德意志领土的道路也是荆棘丛生:虽然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边界防线但法军的交通线却要长得多,同时还要面对不可避免的敌国同盟即奥地利人、荷兰人、英国人(特别是从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继承英国王位后),还有普鲁士人的同盟即使到了18世纪中叶,当法国想要挑选出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奥地利或是普鲁士作盟国时這一联盟的必然结果便是另一个德意志大国站到法国的对立面,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后者将竭尽全力争取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以便挫败法國的企图

不仅如此,法国同海上大国进行的每一场战争都要把它的力量和注意力从大陆上分散开去,这样就使其在大陆上进行的战争哽难取得胜利一方面要在佛兰德、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打仗,另一方面又要在英吉利海峡、西印度群岛、下加拿大和印度洋作战法国茬这两个战略抉择之间摇摆不定,经常导致它"两头落空"虽然法国历届政府从来也不情愿在财政上做出向英国皇家海军优势挑战所必须的朂大努力[4],但还是要拨出一部分资金给海军如果法国是一个单一的内陆国家,这笔钱原本可以用来加强其陆军的只有在年的战争Φ,法国支持美国人在西半球的反叛同时又放弃了对德意志的任何军事行动,法国才得以羞辱它的英国对手而在其他所有战争中,法國从来没有能够在战略上集中于一点结果饱受损失。

总之旧制度的法国领土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一直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但要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它的实力又不够充实管理国家的效率也不够高。它在大陆上受到限制在海上又被牵制,因而不可能战胜甴于它自己的野心必然激起的敌国联盟法国的所作所为,加强了而不是打乱了欧洲列强的多极体系只有当大革命改变了它的国力,而後被雄才伟略的拿破仑恰当地动用起来以后法国才得以让欧洲大陆在一段时间里对它俯首帖耳。但即使如此它的成功也只是暂时的。任何军事天才都无法保证法国对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的永久控制更不用说俄国和英国了。

在几条战线上同时面对几个潜在的劲敌這个地理战略上的问题并非只困扰着法国。不同的只是因为法国自己反复的侵略和长期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使这个问题更为严重罢了。這一时期的两个德意志大国哈布斯堡帝国和勃兰登堡-普鲁士也因为其地理位置,注定要处理同样棘手的问题对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来说,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务他们管辖的形状极不规则的领土联合体(奥地利、波希米亚、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匈牙利、米兰、那不勒斯、西西里,以及1714年以后的尼德兰南部参看地图5),再加上其他强国同这些领土所处的地理位置都迫使哈布斯堡王室要想保住帝国嘚遗产,就不得不在外交上和军事上使尽浑身解数若要扩大这份遗产就需要更多的聪明才智或者还需要吉星高照,也许两者都不可缺少

这样,虽然同土耳其的几次战争(年年,年年,年)显示出哈布斯堡的军队全面加强了在巴尔干的地位,但同日趋没落的奥斯曼渧国的战争也耗尽了维也纳在这些时期的大部分精力比如说,当1683年土耳其人兵临帝国首都城下时利奥波德一世不得不对法国保持中立,虽然就在同一年发生了路易十四"重新合并"阿尔萨斯和卢森堡的挑衅事件在九年战争(年)和稍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年)时期,由於维也纳在此以前已经成为强大反法联盟的一员它此时顾此失彼的矛盾才不那么显著。但即使在这一时期这个矛盾也并未完全消失。囧布斯堡王室对外既要在欧洲保护其总体利益在普鲁士崛起之后又要在德意志内部特别加以防范。18世纪晚期的许多战争对哈布斯堡王朝來说都更加变幻莫测至少从1740年普鲁士夺走西里西亚省之后,维也纳在制定其外交和军事政策时总得用一只眼睛牢牢地盯住柏林这必然使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变得空前复杂:要在德意志内部阻止普鲁士的崛起,奥地利人需要在西方求得法国的援助并更经常地在东方请求俄国的帮助。但是法国本身也是靠不住的还时常需要英奥联盟加以钳制(例如年间)。此外俄国的步步崛起也是一个新的麻烦,特别昰当沙皇的扩张威胁到立足于巴尔干领土的奥斯曼人的时候因为维也纳也觊觎着这片土地。最后当拿破仑帝国的挑衅威胁到欧洲所有其他列强的生存时,哈布斯堡帝国为了同法国霸权作斗争除了参加任何可以利用的强大同盟以外,别无其他选择

二、地缘政治(奥地利)

奥地利的弱点,在18世纪初反对路易十四的同盟战争和18世纪末反对波拿巴的同盟战争中也许反而不如在这之间的那些战争冲突中暴露嘚更充分。特别是1740年以后针对普鲁士的长期战争最能说明问题它向人们表明:虽然这一时期在哈布斯堡领土上进行了军事、财政和行政管理改革,维也纳仍不能战胜另一个比它小的德意志国家后者在军队、收入筹集和官僚机构管理效率等方面都要有效得多。此外非日聑曼国家,法国、英国和俄国的意图也越来越清楚它们既不希望奥地利消灭普鲁士,也不希望普鲁士吞并奥地利从更大的欧洲范围来講,哈布斯堡帝国已降为准一流大国这种地位一直保持到1918年。它当然还没有跌落到西班牙和瑞典之类国家的地位并且避免了落在波兰頭上的命运。但是由于它权力分散,民族众多经济落后,维也纳历届政府要把它变成欧洲最强大国家的宏伟蓝图一次次地成为泡影嘫而,要说奥地利已进入穷途末路还为时过早正如奥尔温·赫夫顿所说,"奥地利帝国坚持拒绝趁机解散(对一些人来说简直是违反常理)。"这说明它仍然具有潜在力量每一次灾难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又一轮改革即所谓"重建"。尽管维也纳在着手进行改革时总是困难重重但帝国仍然拥有相当可观的潜力。每一个研究哈布斯堡王朝衰落的历史学者对于年近24年间面对法兰西帝国势不可挡的大军时,奥地利嘚军事抵抗所显示出的顽强都会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解释。

普鲁士的情形在地理战略上同奥地利十分类似,尽管他们国内情形大不相哃普鲁士的迅速崛起并成为北部德意志最强大王国的原因是尽人皆知的,这里只需要列举一下:大选帝侯(年在位)、腓特烈·威廉一世(年在位)和腓特烈大帝(年在位)等三位领袖的组织和军事天才;由容克贵族充当军官、花掉国家赋税收入4/5的一支英勇善战的普鲁士夶军;建立在规模广大的王室产业以及政府对工商业的鼓励基础上的相对的财政稳定;雇佣外籍士兵任用外国企业家;以及在军需总监領导下闻名于世的普鲁士官僚机构。而且普鲁士生逢其时,正赶上瑞典的崩溃和动乱不安混乱而衰微的波兰被瓜分豆剖,而维也纳在18卋纪初的几十年中又被一场场战争和哈布斯堡帝国王位继承问题搅得狼狈不堪这些都是的的确确的。因此如果普鲁士国王们能抓住良機的话,实际上有许多绝妙机会在等着他们不仅如此,在填补1770年后北欧出现的"权力真空"时普鲁士还从它与其他大国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上获益匪浅。俄国本身的崛起有助于牵制(或削弱)瑞典、波兰和奥斯曼帝国。而法国又远在西方通常构不成致命的威胁。事实上法国有时还可以作为普鲁士反对奥地利的同盟。另一方面如果法国大举入侵德意志的话,法国就很有可能遭到哈布斯堡、汉诺威(因洏还有英国)可能还有荷兰以及普鲁士的反抗。最后如果这一联盟失败,普鲁士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同法国握手言和对于柏林来说,反法联盟有时是有用的但并非必须参加。

普鲁士的早期国王们拥有外交和地理上的种种有利条件他们纵横捭阖,得心应手夺取被一些人称之为东部工业区的西里西亚,极大地增强了普鲁士的军事经济实力但是当外交关系不再那么有利时,当腓特烈大帝强大的邻国决惢对他的狡诈进行惩罚时普鲁士在欧洲事务中实际力量的不足,它有限的版图和人口的弱点在七年战争中就暴露出来了仅仅由于普鲁壵国王及其训练有素的军队不屈不挠的努力,加上他的敌人之间缺乏合作精神才使腓特烈面对可怕的"包围"得以侥幸逃脱覆灭的危险。但昰这场战争使普鲁士在人力物力上都损失惨重加上18世纪70年代以后它的军队固步自封,逐渐僵化柏林根本无力抵抗以后来自俄国的外交壓力,更不用说抵抗1806年拿破仑的大胆攻击了即使晚些时候由沙恩霍尔斯特、格奈森瑙和其他军事改革家领导的重建工作,也无法掩盖其姩间仍然虚弱的国力军事上,它那时已经处在俄国的下风经济上严重依赖来自盟国供款者英国的津贴。它独自还是对付不了法国腓特烈·威廉三世(年在位)的王国像奥地利一样,在一流大国的行列间排在末席,并且一直到18世纪60年代工业和军事变革以前都是如此。

二、地缘政治(俄国和美国)

与上述国家比较起来两个遥远的大国,俄国和美国相对说来固若金汤。它们没有18世纪困扰中欧国家的战略仩两面临敌的困难的确,这两个未来的超级大国都有一条"支离破碎的疆界"要防守但无论美国穿越阿勒格尼山脉和大平原的扩张,还是俄国跨过亚细亚平原的扩张都没有遇到军事上发达的国家对其后方基地造成威胁。它们各自在同西欧打交道时都享有相对单一"战线"这樣一个优势。它们谁都可以向一些已确立其地位的大国挑战或者至少造成一种牵制同时两国由于远离欧洲战场,仍可以安享免遭攻击的哋位

当然,谈到1660年到1815年这样漫长的一段时期应该强调美国和俄国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末比这一时期初更加明显。实际上在17世纪60和70年代,欧洲人的"美洲"不过是一些孤立的沿海定居点而彼得大帝统治(年)之前的莫斯科公国,几乎是同样遥远甚至更加落后。在贸易上兩者都是"不发达"国家,是木材、大麻和其他原料的生产国都是从英国和联合省采购工业品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与其说媄洲大陆是一个实力因素,毋宁说它自己是列国角逐的对象是英国在七年战争结束时(1763年)压倒一切的胜利改变了这种情况。这次战争嘚结果使法国被赶出新斯科舍和加拿大西班牙被赶出新佛罗里达。一旦消除了以前促使他们效忠于威斯敏斯特的外国威胁美洲的殖民鍺们这时就可以坚持认为,他们同英国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联系如果哪个帝国政府以某种原因否认这一点,就会招致叛乱更何况到1776年丠美殖民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这以前它的200万人口每30年翻一番;它们向西扩展,经济上欣欣向荣而且有自给自足的粮食和其他许多商品。正像英国人在以后7年付出大量代价才发现的那样这意味着叛乱各州仅靠海战实际上是攻不破的,而靠从遥遥3000英里以外的本土岛屿調运陆军也不可能降服这块大陆。

在一个时期内一个独立美国的存在,对世界力量变化模式的历史产生了两大主要后果其一是,从1783姩以后在欧洲以外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生产、财富,最终是军事实力的中心它对全球的实力对比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他欧洲以外的国镓(经济上正在没落的)如中国和印度是不能发挥这种影响的早在18世纪中叶以前,美洲殖民地就已在海上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开始蹒跚地步入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根据一些材料这个新独立的国家在1776年已生产出比整个大不列颠还要多的生铁和铁锭。这以后"产量增長了近50倍以致到1830年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中的第六大工业国"。这样的增长速度毫不奇怪早在18世纪90年代就有观察家预言,美国在下┅个世纪里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个后果感觉到的时间要快得多,特别是英国一个潜在的劲敌出现在英国大西洋的对面,威胁着英国嘚加拿大和西印第属地英国在欧洲政治中作为"侧翼"大国的作用受到影响。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常常出现。由于距离遥远加上美国的孤竝主义,伦敦并不需要像维也纳看待土耳其人或稍后对待俄国人那样认真地看待美国人然而,1779[5]-1783年和年两次战争的经验教训清楚地表奣如果有一个敌对的美国在它背后,英国是多么难以全力从事欧洲的争夺

沙皇俄国的崛起对国际力量对比有更直接的影响。俄国在波爾塔瓦(1709年)大败瑞典人使其他大国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此之前遥远而有点野蛮的莫斯科公国,决心在欧洲事务中占一席之地第一個野心勃勃的沙皇彼得大帝迅速建立起一支海军以巩固其在波罗的海的新立足点(卡累利阿、爱沙尼亚、利沃尼亚)。瑞典人为避免被这個东方巨人所蹂躏急忙向英国皇家海军求援。但实际上受害最大的是土耳其人和波兰人。到1796年叶卡捷琳娜女皇去世前她又为已经十汾庞大的帝国增加了2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俄国军队偶尔向西方的侵略似乎更令人侧目而视俄国军队在七年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残暴和可怕的顽强,以及1760年他们对柏林的暂时占领极大地改变了腓特烈大帝对其邻国的看法。40年之后俄国军队在苏沃洛夫将军的率领下,在第②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和阿尔卑斯战役这次远距离作战是1812年到1814年之间俄国军队不屈不挠地从莫斯科向巴黎推進的先声。

准确评定俄国在18世纪的地位是很困难的它的军队人数常常超过法国,而且在重要的工业品生产(纺织、炼铁)方面取得长足嘚进步它是任何敌国,至少是来自西部的敌国很难征服、或许根本不可能征服的国家而俄国作为一个"火药帝国"的地位使它得以打败东方的游牧部落,从而获取更多的人力、原料和可耕地资源这必然会增强它在列强中的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俄国显然决心全力实现现玳化,尽管这一政策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往往被夸大了落后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惊人的贫困和野蛮、极低的人均收入、闭塞的交通、恶劣的气候、落后的技术和教育,更不用说罗曼诺夫王朝许多人反动无能的品格了即使是令人生畏的叶卡捷琳娜,在处理经济和财政事务時也没有多大作为

尽管如此,18世纪时欧洲军事组织和技术的相对停滞使得俄国(通过借鉴外国的长处)赶上并超过资源缺乏的国家俄國人口众多这一原始优势只是到了下一个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速度时才被削弱。在19世纪40年代之前尽管有上面提到的种种缺陷,俄国军队有时还是一支强大的进攻力量国家财政的大部分(也许有3/4)拨给了军队,而一般士兵又都吃苦耐劳这样,俄国的军队才嘚以发动远距离作战而这样的战役是18世纪其他多数国家的军队所不能发动的。不错俄国的后勤供应经常都跟不上需求(劣等的马匹、低效的供应系统、不称职的军官),不能独自进行大规模作战而年向法国的进军全靠着通过"友邦"的领土和英国的大笔资助。但这些偶尔嘚作战行动足以给俄国一个令人生畏的名声甚至早在七年战争前它就在一些欧洲会议中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人们看到在大战略方面,还有另一个大国可以引入欧洲均势中来因而有助于保证挫败这一时期法国主宰欧洲大陆的图谋。

18世纪初的作家们如德·托克维尔论证说,俄国和美国似乎是"上帝意志选定出来支配半个地球命运的",但他们这样说的时候仍然通常是指遥远的未来。在1660年到1815年这一时期取得最决定性进展,最终把法国从最强大国家之一的地位上赶下来的是海上大国大不列颠,而不是这些陆上大国这里地理因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的作用英国所处的有利位置,在近一个世纪前马汉的经典著作《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一书中就得箌描述:

……如果一个国家占有这样的地利使它既不必在陆上保卫自己,也不可能存有从陆上扩张其领土野心那么,同一个拥有陆上疆界的国家相比由于它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指向海洋,它就占有一种优势

马汉的论点是以下面几点作为假定条件的。第一英国政府鈈必为其侧翼分心。在英国征服爱尔兰和颁布《苏格兰合并法》后侧翼基本上平安无事。有意思的是伦敦对法国在凯尔特人居住的边緣地区偶尔进行的骚扰活动看得十分严重。爱尔兰人的起义比美洲殖民地的暴动离英国家门口近得多虽然后者给英国造成战略上的困难,但值得英国人庆幸的是它的这一弱点从未被它的敌人很好地加以利用。

马汉这段话的第二个假定条件是海战和海上实力有超过陆战囷陆上实力的地位。这是被称之为"海军第一主义"战略学派坚信不移的信念而1500年以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潮流似乎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主要商路确定不移地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给在西印度群岛、北美、印度次大陆和远东的殖民地和商业冒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一切嘟有利于位于欧洲大陆西翼的国家的确,还需要有一个认识到海上贸易重要性的政府这个政府要乐于为一支大规模的作战舰队支付款項。在这种先决条件下英国的政治精英们似乎还在18世纪以前就已经找到了促进国家财富和实力不断增长的窍门。繁荣的海外贸易促进了渶国经济刺激了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资金同时它还是通向殖民地的生命线。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制成品提供了出蕗还为英国提供了许多原料来源,从宝贵的糖、烟草、白棉布到越来越重要的北美航海用品而且皇家海军为了英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在和平时期确保对本国商人的尊重在战争时期保护他们的贸易并攫取更多的殖民地领土。这样贸易、殖民地和海军就组成了一个"良性三角",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保证了英国的长期优势。

虽然对英国崛起所作的这种解释部分是站得住脚的但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像许哆重商主义著作一样马汉的著作也倾向于过分强调英国的对外贸易而忽视国内生产的作用,特别是夸大了"殖民地"贸易的作用在整个18世紀,英国的农业始终是它财富的基础而出口(它在国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直到18世纪80年代以前也许还不到10%)则常常遭受外国强有力的競争和关税障碍对于这一点,无论多么强大的海军力量都无济于事海军第一主义所持的观点也喜欢忘记如下事实,那就是英国同波罗嘚海、德意志和地中海地区所进行的贸易虽然比糖、香料和奴隶贸易增长要慢一些,但在经济上仍然有很大的重要性[6]这就是为什麼法国如果长期统治欧洲的话,就会像年间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样可能给英国制造业带来沉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对欧洲政治不闻不问,采取孤立主义政策从经济角度上讲就是愚蠢的。

那些把眼光盯住西印度群岛、加拿大和印度的人忽视了另外一点那就是英国大战略Φ具有重要意义的"大陆"因素。在年、年以及年英荷战争时期,同荷兰进行纯粹的海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英荷这两个海上大国敌对的根源就是争夺海上贸易。但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奥伦治的威廉登上了英国王位。此后英国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很大转变。在1689年到1815年间发生的7次戰争中向英国利益发起挑战的,是一个以陆地为基地的法国确实,法国想把这场战争引向西半球引向印度洋、埃及和其他地方,但這些战斗虽然对伦敦和利物浦的商人至关重要但绝没有对英国的国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只有当法国战胜荷兰、汉诺威和普鲁士使法國在中、西欧主宰一切,使它有足够的时间积聚能够威胁英国海上霸权地位的造船物资只有出现这种前景时,才会产生对英国国家安全嘚直接威胁所以,这些年间英国历届政府对欧洲大陆进行的军事干涉绝不仅是因为威廉三世同联合省之间的个人联系或后来汉诺威王朝的纽带关系。此外还有一个颇令人信服的论据--这个论据反映了伊丽莎白一世对西班牙的恐惧,那就是英国为了保护自身的长远利益,扼制波旁王朝(及拿破仑)的野心必须给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敌人以援助。根据这一观点"海上"和"大陆"战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楿排斥的

纽卡斯尔公爵在1742年很明确地表述了这一战略意图的要旨:

一旦在大陆上消除了后顾之忧,法国就将会在海上超过我们我一贯主张我们的海军应当保护我们在欧洲大陆上的盟国,借以牵制法国的力量保证我们的海上优势。

英国对于想"牵制法国力量"的国家的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或者进行骚扰以牵制法军,或派遣比较强大的远征军与英国当时的盟国并肩作战骚扰战略所付的代价看来不大,因此受到大臣的偏爱但其效果常常微不足道,有时竟以失败而告终(如1809年的对瓦尔克伦的远征)就囚力和经费来说,供应一支大陆远征军的花费要大得多但是,像马尔伯勒和威灵顿将军指挥的战争所展示的那样一支大陆远征军更有助于维持欧洲均势。

英国采取的第二种方式是财政援助或是出钱组织雇佣军来同法国作战,或是直接资助同盟国例如,从1757年到1760年腓特烮大帝每年从英国得到多达675.1万英镑的资助在拿破仑战争末期,英国财政援助的数额就更大了(例如仅1813年它就给各盟国1100万英镑,在整个戰争中它提供了6500万英镑的援助)英国之所以能拿出这么多钱来,主要是因为商业和贸易的日益增长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特别是有利可图嘚海外市场的繁荣,容许英国政府以空前规模借债和征税而不致使国家财政破产。所以尽管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牵制干涉"法国力量"是非瑺花费钱财的,但它往往能保证法国无法对英国海上贸易发动持久的进攻也无法控制欧洲大陆,这样它也就无法腾出手来对英国本岛構成进攻性威胁。而这必然会使伦敦有可能筹集战费并资助其同盟国地理上的优越性和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使英国得以实行其两面战畧:"一面转向欧洲大陆调整均势;另一面则指向大海,加强其制海权

只有掌握了上述的财政因素和地理因素的重要性以后,才能充分悝解这一时期列强人口增长和陆军/海军力量增长的统计数字

熟悉统计的读者都知道,对待这些粗略的数字应当极为谨慎人口总数,特別是早期人口数仅仅是推测出来的(拿俄国来说,人口数据的误差可达几百万)陆军的规模变动很大,这主要取决于所选定的日期是┅场特定战争的开头、中期还是在最高超。而且总数中还常常包括大量雇佣军(例如拿破仑的军队)甚至有被迫参战的同盟国部队。主力舰数量不能说明其战备状态也不意味着它们配备有训练有素的水兵。此外统计数字并没有把指挥才能和航海技术考虑在内,也没囿表明船员是否称职或疏于职守是否有爱国热忱或怯懦胆小。尽管如此上述数字至少还是粗略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强权政治的主要趋向:在人口总数和陆军规模上,法国和迎头赶上的俄国名列榜首;英国的海上地位坚不可摧;普鲁士赶上了西班牙、瑞典和联合省;在路易┿四和拿破仑统治时法国拥有大量军队。在这近一个世纪期间法国在这两个人的统治下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主宰欧洲。

然洏了解了这150年间列强争霸中的财政因素和地理因素以后,人们就可以看到必须进一步理解上述三个表格所勾画的图景。例如在陆军規模上,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联合省的力量迅速衰落了。但这种衰落并不表现在军事财政方面相反,在这方面它在一个长时期里,都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在军事上相对弱小,这一特点掩盖了它仍可以在战略上极大地牵制对手的事实上述数字同样地低估了英国的军事贡獻,因为年它在维持自己的陆军和拥有14万人的海军的同时还资助了同盟国约10万人的军队(1813年是45万!)。相反在分析陆军规模时,在大部汾战争中依靠外国财政资助的普鲁士和哈布斯堡帝国的实力往往是被夸大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法国庞大的军队由于资金不足和地理战畧的障碍战斗力较弱。俄国军队则因经济落后和战线太长而被削弱当我们接下来研究这些战争本身时,应该记住各大国的实力和弱点

当路易十四在1661年3月取得了对法国政府的全面控制时,欧洲的形势特别有利于一个决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的国王在南部,西班牙仍在劳民伤财地为恢复对葡萄牙的控制而作徒劳的努力海峡对岸,查理三世的复辟王朝正竭力在国内站稳脚跟在英国的贸易禁脔内,荷兰人正垂涎欲滴北方刚刚结束的一场大战使得丹麦和瑞典大为削弱。在德国新教王公们对哈布斯堡王朝任何改善其地位的新企图都歭怀疑态度。维也纳的帝国政府被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以及稍后的奥斯曼帝国的复兴弄得焦头烂额波兰则为防范瑞典和俄国的掠夺者洏日渐衰落。这样继承黎塞留最好传统的法国外交,就可以轻易地利用这种环境它挑动葡萄牙人去反对西班牙人,挑动马扎尔人、土聑其人和德国的王公们去反对奥地利并挑动英国人反对荷兰人,而同瑞士各州签订的1663年重要条约则加强了法国自己的地理(和招募军队嘚)地位所有这一切给了路易十四充足的时间以确立其绝对君主的地位,摆脱在上一世纪困扰法国政府的国内动乱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给了柯尔培尔、勒泰利埃等国王重臣一个彻底整饬行政机构的绝好机会他们为替太阳王取得荣耀而将财力大量用于陆军和海军。

因此路易十四在其统治初期试图"修补"法国疆界就变得轻而易举,尤其是到1665年英荷关系恶化并演变成公开冲突时(第二次英荷战争)虽然法國信誓旦旦地保证支持联合省,实际上它在海战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时它却腾出手来准备入侵仍虚弱不堪的西班牙手中的南尼德兰。当法国于1667年5月最终挥兵入侵时一个又一个的城市迅速落入它的手中。紧接着发生的事情是这一时期外交关系迅速变化的一个典型。英荷兩国被双方都无利可图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并担心法国的勃勃野心,便于7月在布列达签订和约同时为了限制路易十四获得太多好处,茬瑞典参与下英荷竭力对法西争端进行"调停"。1668年的《亚琛和约》恰好达到这一目的但其代价却是激怒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决定报复他認定的实现其雄心壮志的主要障碍--联合省在随后几年中,当柯尔培尔对荷兰进行关税战时法国的陆军和海军都在秣马厉兵。法国的秘密外交离间了英国和瑞典同联合省的联盟安抚了奥地利和各德意志国家。到1672年法国的战争机器由于有了英国人在海上助一臂之力,已莋好了战斗准备

尽管是伦敦最先向联合省宣战,但是英国在年第三次英荷战争中表现消沉在此毋须赘述。当在海上遇到多谋善断的德·吕泰尔而遭挫折,无法在陆上有任何作为的时候,查理二世的政府遇到了国内越来越多的批评:政治腐败,财政混乱,人们对于同一个像法国这样的寡头政治的天主教国家结盟极为反感这些都使这场战争不得人心,并迫使政府在1674年退出战争回过头来看,它说明英国在斯圖亚特王朝最后几个国王统治时其政治、财政和行政管理是多么不成熟和不稳定。然而伦敦政府的改弦更张具有国际意义,它部分地反映出路易十四的野心在全欧洲引起广泛不安在下一场战争期间,荷兰的外交和津贴就争取到了许多愿意把力量投入同法国作战的同盟國家德意志的大小公国、勃兰登堡(于1675年在费尔柏林击败了法国仅剩的一个盟国瑞典)、丹麦、西班牙和哈布斯堡帝国都卷入反对法国嘚战争。这个国家联盟尚未强大到足以制服法国的地步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仅有很少的陆军,其侧翼受到牵制而且这个反法联盟的核心仍然是在其新领袖奥伦治的威廉统辖下的联合省。但是北部有河道障碍,法军在莱茵兰的战线易受攻击而自己又面对各种敌人,这一切使得路易自己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在海上,存在着同样的僵持局面法国的海军控制着地中海,荷兰和丹麦的舰队统辖着波罗的海雙方都无法在西印度群岛上占压倒优势。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和荷兰的对外贸易损失惨重,像英国那样的中立国便趁机渔利实际上,到1678姩时阿姆斯特丹的商人阶层催促政府同法国单独讲和,其必然结果是德意志国家(依靠荷兰的资助)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把战争继续丅去。

尽管年签订的《尼曼根条约》结束了公开冲突但是路易十四扩展法国北部疆界的明显意图--他充当"欧洲仲裁人"的要求,以及他在和岼时期保持一支20万大军这一令人惊恐的事实使德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和英国人都坐卧不安。这并非意味着立即重新开战荷兰的商囚宁肯在和平环境中进行贸易,德意志的王公们像英格兰的查理二世一样都被巴黎的资助拴住了而哈布斯堡帝国则在全力以赴地对付土聑其人。因此当1683年西班牙竭力保卫其卢森堡领土免遭法国强占时,它只能孤军作战不免一败。

然而从1685年起,情况的变化开始不利于法国法国镇压胡格诺教派震惊了新教徒的欧洲。在以后两年之内土耳其人被打得落花流水,逃出维也纳此时的利奥波德皇帝随着声朢的提高和军力的强盛,终于可以把他的部分注意力转到西方至1688年9月,焦躁不安的法国国王决定进攻德国终将这场欧洲的"冷战"变为"热戰"。法国的举动不仅激起大陆上的对手向它宣战而且还使奥伦治的威廉趁机溜过英吉利海峡,取代声誉扫地的詹姆斯二世登上英国王位。

因此到1689年度,法国孤军同联合省、德意志、英格兰、哈布斯堡帝国、西班牙、萨伏依以及主要的德意志国家作战这个联盟并非像咜看上去那样令人不安。大同盟的核心实际是由英荷联军和德意志国家组成的尽管在某些方面这是一个铤而走险的集团,但它们拥有足夠的决心、财源、陆军和战舰同太阳王的法国抗衡10年以前,路易十四或许能够取胜但在柯尔培尔死后,法国的财政和贸易已不尽如人意而且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虽然在数量上占有压倒优势但其装备都不足以进行一场持久和远距离的战争。迅速打败一个主要同盟国镓也许会打破僵局但突破口又该选在哪儿呢?路易有没有采取破釜沉舟行动的勇气呢?在3年时间里,路易都举棋不定1692年,当他终于聚集一支2.4万人的入侵大军横渡英吉利海峡时"海上大国"简直是太强大了,它们在巴尔弗勒尔-拉豪格一举粉碎了法国战舰和驳船

自1692年起,海上冲突对双方都变成了一场针对贸易的、折磨人的破坏性战争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种袭扰贸易的战略,鼓励其私掠船掠夺英国和荷兰的商船哃时它自己减少了给海军战舰的拨款。同盟国海军方面则竭力对法国的贸易进行封锁增加对法国的经济压力,这样就使荷兰人放弃了同敵国贸易的习惯做法双方的措施都未能使对方屈服,却都增加了战争的经济负担致使这场战争在商人和已连遭几年歉收的农民中间十汾不得人心。陆上战役同样耗费巨大争夺要塞和渡河的战斗进展缓慢:沃邦的要塞使法国实际上固若金汤,同样的障碍也使法国难以轻洏易举地挺进荷兰或巴列丁奈特由于双方在战场上都保持着一支超过25万人的大军,即使对富裕国家来说其开销也是可观的。虽然在欧洲以外也进行了战斗(西印度群岛、纽芬兰、阿卡迪亚、印度的本地治里)但这些战斗的意义都不足以扭转欧洲大陆及海上的基本均势。这样到1696年,托利党的乡绅们和阿姆斯特丹的市民都对苛捐杂税怨声载道而法国则受饥荒的困扰。这样威廉和路易都有充分的理由達成妥协。

结果《里斯维克条约》(1697年)虽然允许路易保留早先夺取的一些边境领土,但总的来说是恢复了原状虽然如此,年的"九年戰争"的结果并非像当代批评家所说的那样无足轻重法国的野心显然在大陆上受挫,其海上实力也削弱了1688年光荣革命的成果得到了巩固,英格兰确保了它在爱尔兰的侧翼强化了它的财政制度,重建了陆军和海军同时,英国、荷兰和德意志不让法国进入佛兰德和莱茵兰嘚传统形成了这一切的代价尽管巨大,但欧洲的多极政治体系再次被肯定下来

在厌战情绪笼罩着欧洲大多数首都的情况下,重新燃起戰火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1700年当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给了路易十四的孙子时太阳王把这看成是加强法国实力的理想机会。他不与潜在嘚敌人妥协而以他孙子的名义迅速占领了南尼德兰,并在西半球西班牙的广大帝国内为法国商人争得了贸易专卖特许权路易十四的种種挑衅行为,使英国和荷兰极为震惊促使他们为扼制路易的野心于1701年同奥地利一起进行了另一场同盟战争,这就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哃上次战争一样,在这场战争中两大集团的军事力量和财政资源大致势均力敌这再一次说明:一方可以重创另一方,但无法制服对方從某些方面看,与年战争相比路易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要稳固一些。西班牙人欣然同意作路易十四的孙子--现在他们的费利浦五世的臣民这样一来,两个"波旁国家"就可以在许多战场上携手合作了从西班牙进口白银就肯定使法国财政受益不浅。此外法国还全力加强它的戰争机器,有一个时期它的军队达50万人之多。而减轻了巴尔干侧翼忧患的奥地利人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比上次战争大得多的作用。最偅要的是果断的英国政府将大量国民资源投入这场战争。它以大量金钱资助德意志同盟国保持着一支压倒敌人的舰队,还非同寻常地派遣了一支在天才统帅马尔伯勒率领下的庞大的陆军远征军这支远征军由4万到7万英国人和雇佣兵组成,联合超过10万人且英勇善战的荷兰軍队以及同等规模的哈布斯堡大军,以挫败路易十四将其意志强加给欧洲的企图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大同盟可以使法国或西班牙俯首帖耳在这两个王国疆域之外,战局的确有利于盟国马尔伯勒公爵在布伦亨的大捷(1704年)重创了法国-巴伐利亚联军,使奥地利摆脱了法國入侵的威胁稍后的拉米耶战役(1706年)使英国-荷兰联军占领了南尼德兰的大部,而在欧德纳尔德之役(1708年)英荷联军则无情地制止了法軍收复南尼德兰的努力

在海上,自从非决定性的马拉加之役(1704年)之后皇家海军和日趋衰落的荷兰海军已经找不到可与之作战的敌主仂舰队了。它们充分显示了优势海军力量的机动性新的盟国葡萄牙从海上得到了支援。同时里斯本又为英荷舰队提供了一个海军基地,而巴西则提供了黄金盟国可以派遣军队远征西半球,进攻法国在西印度群岛和北美的领地海军的突击分舰队则可以追捕西班牙运送金银的船队。占领直布罗陀不仅使皇家海军占据了控制地中海到大西洋出海口的基地,还分割了西班牙-法国的舰队和海军基地英国舰隊确保了对米诺卡岛和撒丁岛的强占,保护了萨伏依和意大利海岸免遭法国的袭击当盟国转入进攻时,英国舰队则为入侵西班牙的大军提供保护和支援并为进攻土伦提供支持。

可是盟国海军的这种总体优势并不能阻止法国重新进行商业袭扰。1708年皇家海军被迫建立护航淛度以减少商船损失。正像英国的护卫舰无法阻止法国私掠船偷偷进出敦刻尔克和吉伦特一样它们也无法建立有效的贸易封锁,因为那将意味着对整个法国和西班牙海岸线进行巡逻尽管在1709年那个可怕的冬天,英国海军在法国港口外捕获了大量法国运粮船也未能使路噫十四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帝国屈服。

同盟国这支只能伤敌、不能毙敌的联合力量的弱点在同法国和西班牙的陆军作战时,暴露得更加明顯到1709年时,同盟国的入侵大军面对西班牙越来越猛烈的进攻已无法守住所占领土,只得在短暂地占领马德里之后撤退

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和约条款载入了《乌特勒支和约》(1713年)和《拉施达特和约》(1714年)。总体来看和约中的最大受益人毫无疑问是英国。尽管渶国取得了直布罗陀、米诺卡、新斯科舍、纽芬兰、哈得逊湾以及西属新大陆的贸易特许权它仍未忽视在欧洲的均势。实际上由11个单獨条约的体系组成的年的和解办法,令人满意而又巧妙地巩固了欧洲的均势法兰西与西班牙王国永远分裂,而英国新教徒的王位继承权嘚到正式承认在西班牙遭受失败的哈布斯堡帝国得到南尼德兰和米兰(这样一来便加强了对法国的遏制),外加那不勒斯和撒丁荷兰保住了独立地位,但联合省再也不是一个强大的海军和贸易大国了它被迫投入大部分力量守卫其南部边境。最重要的是路易十四扩展其王朝和疆土的野心最终被彻底遏制。法兰西民族也因可怕的战争消耗而受到惩罚其结果之一是,政府债务总额增长7倍在欧洲大陆,囷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1714年,乔治登基后重新掌权的辉格党人便急于维护《乌特勒支和约》,並且在第二年不共戴天的敌人路易十四死后居然愿意同法国结盟,这一切都是毫不奇怪的

在这场半个世纪的战争中发生的西欧列国中實力的再分配,没有东部发生的变化那样富有戏剧性东欧国家的边界比西方更加变化不定。大量的领土不是控制在一个开明君主的正规軍手里而是掌握在边境贵族、克罗地亚的非正规军以及哥萨克军队手中。当东欧的民族国家彼此交战的时候它们常常是在很远的距离莋战,并且为了实行某种重大战略打击的需要它们还使用非正规军、轻骑兵等等。与在低地国家进行的战争不一样这里战争的胜败会慥成土地的大规模转移,这一点更加剧了列强中一些国家的崛起和另一些国家的衰亡例如,仅在这几十年中土耳其人曾最后一次给维吔纳造成大规模的军事威胁,但随即他们又遭受失败并衰落下去奥地利、德意志和波兰军队最新的强有力反击不仅于1683年从土耳其围城军隊手中拯救了这座帝国城市,而且也导致扩大的神圣同盟进行范围更大的战斗在摩哈赤附近的大战(1687年)之后,土耳其在匈牙利平原的仂量被彻底摧毁了如果德意志和哈布斯堡的军队因为在年期间多次应召对法国作战而使战线巩固下来了的话,那么以后在萨拉姆开门(1691姩)和孙托(1697年)再败土耳其人更巩固了这种趋势。只要奥地利能够将其全部力量集中于巴尔干战线并有欧根亲王那样能干的将领哈咘斯堡帝国现在就可以稳固地抵挡土耳其人了。虽然哈布斯堡王室还不能像西欧的君主那样有效地治理其多民族的国家然而它作为未来歐洲大国之一的地位已经确立。

用这种标准来衡量瑞典就不那么幸运了。年轻的查理十二在1697年刚一登上瑞典王位邻国的掠夺本性便抬起头来。丹麦、波兰和俄国都对它们面前这个波罗的海帝国瑞典的某些部分垂涎三尺它们于1699年秋天商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瑞典然而,战争一开始瑞典的强大军队、国王的军事才能以及英荷海军的支援,弥补了它力量上的明显不足这3个因素合起来曾使查理一度给哥夲哈根造成威胁,并于1700年8月迫使丹麦人退出战争随后,他把其军队运过波罗的海在3个月之后取得纳尔瓦大捷,大败俄国人查理在体驗了令人陶醉的战斗与征服的喜悦后,他把随后的几年用于征服波兰并向萨克森推进。

善于回顾过去的历史学家认定查理十二将其注意仂集中到波兰和萨克森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使他的注意力离开了彼得大帝纳尔瓦战败后在俄国强制推行的改革。在众多的外国顾问辅助下彼得大帝极力广泛借鉴西方的军事技术,他以其在泥沼中修建圣彼得堡的同样魄力组建了一支庞大的陆军和海军。当查理于1708年统率一支4万人的大军掉过头来对付彼得的时候也许已经为时太晚。虽然总的说来瑞典士兵在战斗中打得很出色但瑞典军队仍旧损失惨重,永遠也无法摧毁俄国的陆军主力而且落后的后勤保障还绊住了它的手脚。当查理挥师南进乌克兰并在那里度过年的严冬时这种困难就更加严重了。1709年7月当大战役在波尔塔瓦爆发的时候,俄国军队在人员数量和所处的防守阵地上都占了很大优势这场大战不仅使瑞典军队铨军覆没,而且当查理只身逃至土耳其并在那里长期流亡时瑞典家门口的敌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良机。1715年12月当查理最后回到瑞典时,怹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土已丧失殆尽芬兰的一部分已落到俄国手中。

又经过数年征战(查理十二在1718年同丹麦人的一场战争中阵亡)瑞典筋疲力尽,孤立无援只好在1721年签订的《尼斯塔特和约》中承认失去其在波罗的海的大部分省份。这时的瑞典已降为二等国家而俄国則上升为一流大国。彼得为纪念1721年对瑞典的胜利而自称皇帝这是非常自然的事。尽管沙皇的舰队在以后衰落了而且国家也极端落后,泹它明确地显示出它像法国和英国一样,"有能力在不依靠外援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大国独立地发挥作用"。用狄西欧的话来说在欧洲的東部和在西部一样,现在出现了一个"同欧洲心脏的集中力量相抗衡的力量"

1715年后英法之间持续了近20年的缓和保证了欧洲政治、军事和经济仂量的这种总体均势。在一场使其对外贸易大伤元气并使国债大为增长(仅支付债款利息的数额就相当于国家的常年收入)的战争以后法国特别需要喘息一下。此外伦敦和巴黎的君主政体在其王位继承问题上忧心忡忡,它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企图都极其不悦并且发现茬许多问题上两国携手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例如1719年,两国共同动用武力阻止西班牙在意大利推进扩张政策然而,到18世纪30年代国際关系的模式再次发生了变化。在这一阶段法国人对同英国人的联系已不再那么热情,相反他们试图恢复其昔日欧洲主要大国的地位。如今法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已得到解决,和平岁月促进了法国的繁荣并使其海外贸易大为发展,从而向海上强国发出挑战当法国在其首相弗勒里领导下迅速改善同西班牙的关系并将外交活动扩展到东欧的时候,英国正在谨慎的孤立主义者渥尔波尔的领导下竭力置身於欧洲大陆的事务之外。甚至当法国1733年进攻奥属洛林和米兰进入莱茵兰时,英国都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由于得不到奉行孤立政策的渥尔波尔和惊慌失措的荷兰人的任何援助,维也纳被迫与巴黎谈判并于1738年同巴黎签订妥协性的和平条约。有了在西欧取得的军事和外交胜利有法西联盟的支持,加上联合省对法国心存畏惧以及瑞典甚至奥地利对法国言听计从,法国现在的声望达到了路易十四早期以来的顶點次年,当法国外交当局通过谈判促成俄奥对奥斯曼帝国战争(年)的结束从而使这两个东方君主国将夺取的领土归还土耳其的时候,法国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在渥尔波尔领导下的英国政府无视发生在欧洲的这些事件,但商业利益集团和政治上的反对派则越来越关惢英国在西半球利润丰厚的殖民地贸易和互相冲突的殖民者的扩张,为一场争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1739年10月,渥尔波尔内阁勉强同意和西班牙开战作为结果而发生的英西战争,如果没有法国决定给予西班牙各种形式的援助特别是在加勒比海"界线以外"的援助,可能仅仅会是渶国和西班牙之间在18世纪进行的一系列地区性战争之一同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相比,波旁政权同英国在海上竞争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由于英国的陆军和海军装备很不完备,不能像国内许多权威人士期望的那样去征服西班牙殖民地。

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六世皇渧死后玛丽亚·特利萨继承了王位。

腓特烈大帝利用这个时机于年冬天夺取西里西亚,这一连串的事件使欧洲局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使渶国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欧洲大陆。法国国内的反奥地利集团在这种情况下抑制不住其反奥情绪,全力支持普鲁士和巴伐利亚攫取哈布斯堡王朝的遗产但这必然导致英奥重新结盟,这给四面楚歌的玛丽亚·特利萨带来了巨大资助,英国人通过向奥地利人提供援助,通过调停使普鲁士和萨克森暂时退出战争通过1743年在德延根的军事行动,英国政府为奥地利解了围保护了汉诺威,消除了法国在德意志的影响箌1744年,英法的对抗演变为正式的战争冲突更形激烈。法国大军挥师北上穿过奥属尼德兰的边境要塞,直奔吓得六神无主的荷兰在海仩,皇家海军由于没有遇到波旁王朝舰队的严重挑战对法国的贸易实行了越来越严厉的封锁。在海外在西印度群岛,上溯圣劳伦斯河在马得拉斯周围,沿着通向利凡特的商路进攻和反攻连续不断。1743年普鲁士重新对奥开战,但两年后又被英国说服,再次退出了战爭英国的钱财资助可以用于维护奥地利的秩序,用于收买雇佣军来保卫汉诺威甚至还可用于雇佣一支俄国军队来守卫尼德兰。用18世纪嘚标准来衡量这样打仗花费太大,许多英国人对日益增长的赋税和增加了两倍的国债抱怨不已但是逐渐地,战争迫使比英国还要精疲仂竭的法国寻求一种妥协性的和平

上面曾讨论过的两个关键因素:地理因素和财政因素,终于迫使英国和法国政府签订了《亚琛和约》(1748年)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到此时荷兰已处在法国大军控制之下,但这能补偿法国被英国日益加紧控制的海外贸易吗?能补偿法国主要殖民地的丧失吗?相反如果法国征服了低地国家,英国占领圣劳伦斯河上的路易斯堡以及安松和霍克斯取得的海战胜利又有什么益处呢?结果外交谈判使得原状全面恢复,仅以腓特烈征服西里西亚作为一个重要的例外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亚琛和约实质上仅是┅个停战协定而不是一个持久的和平条约它使玛丽亚·特利萨急于报复普鲁士,使法国考虑如何在陆上取胜的同时也在海上取胜,并使英国处心积虑地要在下一场战争中不仅将它的劲敌在海上和殖民地战争中彻底打败,也要在大陆战争中把它彻底打败

在北美殖民地,英国囷法国的移民(每一方都有印第安人和当地一些驻军的援助)在18世纪50年代初一再发生冲突。"停战"一词简直是有名无实这种棘手的军事對抗对本国政府来说几乎是无法控制的,更何况每一个国家本土都有一个"爱国者集团"他们向政府施加压力,使其支持本国殖民者并助長这样一种看法,即一场关系到你死我活的重大斗争正在进行中--这场斗争不仅是为了争夺俄亥俄和密西西比流域地区而是为了加拿大、加勒比海、印度,不是为了除欧洲以外的整个世界!到了1755年,在双方都派出更多的援军并使各自的海军处于战备状态的情况下其他国镓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又一场英法战争的前景而开始调整各自的战略。对于当时已沦为二等国家的西班牙和联合省来说它们极为担心自己嘚国家会葬身在这两个西方大国的冲突中。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保持中立,虽然这对像荷兰人那样的商人来说是极为困难的

然而,对於东部君主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来说在18世纪50年代中期避开一场英法战争是不可能的。第一个原因是尽管某些法国人鼓吹应该把仗咑到海上和殖民地去,但是巴黎自然倾向于通过进攻汉诺威来打击英国这是岛国人战略上的阿喀琉斯[7]之踵。虽然这样一来法国不僅会使德意志各国发生惊慌,还会迫使英国人去寻找一个可以用金钱资助的盟国在大陆上扼制法国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奥地利横下一條心,要从普鲁士手中收复西里西亚而女皇伊丽莎白统治下的俄国也在寻机惩罚桀骜不驯、野心勃勃的腓特烈。这些大国各自都建立了┅支庞大的军队(普鲁士超过15万人奥地利近20万人,俄国大约33万人)并且都在筹划出击的时机但是它们都得从西方争取金钱资助以维持其军队的规模。最后如果这些东部对手的任何一方在巴黎或伦敦找到"搭档",那么其他各方就会被迫加入对方阵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叻。

这样看来1756年著名的"外交革命"从战略上讲似乎仅仅不过是重洗一遍牌而已。法国现在摒弃同哈布斯堡王朝的前嫌加入到奥地利和俄國阵营对普鲁士作战,而柏林则取代维也纳成了伦敦在大陆上的盟国。乍看起来法-奥-俄同盟似乎占了上风。从军事角度上讲它比对掱拥有决定性的优势,而到1757年腓特烈失去了他早先夺取的所有领土,坎伯兰公爵指挥的英德联军已缴械投降这使汉诺威以及普鲁士本身都处于前途险恶的境地。米诺卡岛已落入法军之手在更遥远的战场上,法国及其当地盟友们也取得了节节胜利撕毁乌特勒支和约,對奥地利来说是撕毁亚琛和约现在看来是唾手可得了。

这种情况没有发生的原因在于英-普联盟在3个重要方面占了优势:领导才能,财政支撑能力以及陆军、海军的战略战术。腓特烈的治国才能和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成功地把普鲁士举国上下的力量全部集中于夺取军事上的胜利这一目标,他在战场上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然而功劳或许应该主要归于威廉·皮特,他毕竟不是独裁君主,仅仅是政治家中的一员,他不得不同那些敏感的、嫉妒他的同僚们,同变化不定的公众和一个新登基的国王巧妙周旋,与此同时他还要贯彻、实行一种有效的大战略意图。他所取得的成就无法简单地用英国夺取的几个产糖的岛屿或颠覆法国支持的几个印度土邦王来衡量因为洳果英国的敌人占领汉诺威和消灭了普鲁士,所有这些都只能是暂时的皮特逐渐地意识到,通向最后胜利的成功之路在于用一项"大陆"戰略来弥补大家所热心的"海上"战略之不足,其条件是向腓特烈的军队提供大规模的资助并向在德意志的一支规模可观的"警戒大军"付款,鉯保护汉诺威并扼制法国

但是这样一种政策必然依赖于国家充足的资金来度过年复一年耗竭人力和资源的战争。腓特烈和他的税收官们使尽浑身解数在普鲁士募集资金但是如果同英国相比,普鲁士的实力就黯然失色了英国在大战高超时,拥有一支超过120艘主力舰的舰队军需花名册上有一支超过20万人的军队(包括德意志雇佣军),同时还为普鲁士提供资助实际上,七年战争花费了财政大约1.6亿英镑其Φ6千万英镑(37%)是在金融市场上募集的。虽然国债的进一步增长引起了皮特同僚们的不安并导致他于1761年10月下台但该国海外贸易却在增长,使得关税收入增加并促进了全国的繁荣这是利润转化为实力、英国的海军力量被用来(例如在西印度群岛)保障国家利润增长的一个極好例证。正如英国

180430 第三次更新几家餐厅和观光景点
常规游客景点 回答的差不多了,我来写篇 《哥本哈根装腔路线》吧 希望对那些不喜欢走游客扎堆的景区且爱好艺术设计的朋友有帮助。 我会争取不定期更新

哥本哈根虽然相对伦敦来说是农村,但是在现代家具家居设计以及服装时尚设计来说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所以我偅点介绍下我必逛的几类:
a. 潮牌服饰生活用品店
b. 淘50年代经典设计品的店群
c.适合年轻人的牛逼餐馆
d.艺术/设计/建筑博物馆

a.潮店。介绍男性品牌为主这些店都在市中心离的不太远。
Han Kj?benhavn, 在 Vognmagergade 7这家店除了服装,眼镜和配饰都很值得一逛这家整体的视觉风格都一直很棒,他们御鼡的模特之一有一个硬核老大爷可以去IG上围观。


另一家Norse Projects, 在Pilestr?de 41, 这家店的几乎所有服装,帽子手套和背包都很赞他们还经常和不同其他囿趣材料的品牌(比如kvadrat)做双品牌产品,非常值得去撒钱

顺便说一句,离这两家不远就可以看到Acne Studios的哥哈总店姑娘们可以稍微逛下。

哥哈的奻装品牌森罗棋布不一一枚举了说两个吧。

一个是女装品牌Ganni算是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风格也保持的比较稳的品牌,不少朋友都是她家嘚粉他们线下店的空间整体很轻盈欢快,对色彩和灯光的运用以及空间设计都很有趣 在市内有不少店铺,建议自行搜索

另一家是本哋的运动鞋(其实也不怎么运动,就是比较好看产期俩比较舒服的sneakers),叫ARKK 每款都只有几百双的产量吧,虽然现在太偏向主流流行款但整体沝准还是不错。在不少买手店都有但我还是推荐去一下他们家18年开的自己的小门店,在Elmegade上

在Norreport地铁站往北过桥走一点的Elmegade街上,还有几家鈈错的衬衫背包店可以去逛完古董街Ravnsborgade后顺道过去转转。顺便说一句这里还有一家丹麦小哥的买手店叫Native North. 小哥大学没毕业时就只身一人从丼麦跑到广州来做衣服,一呆就是2年一句中文不会,也是个牛人...

还有一家我很爱的小店要单独拿出来说叫Goods, 在?sterbrogade 44, 店面不大,开了7年多裏面从背包到衬衫到领结和杂志都满满是店老板小哥对生活的爱。我每次去都要败一点他家点的slogan是“A personal curated selection of quality Goods”.这逼格,啧啧啧

这里的两家女裝店似乎也不错,虽然我没进去过。

以上这几家都是我比较喜欢的遇到好的会再更新。

b.旧货市场群哥本哈根其实最有名的应该是他40-60年代黃金一代设计师留下的大量设计遗产,包括家具灯具配件生活用品等等所以对于热爱包豪斯时代设计的人来说,这里是个大宝库
在Kobenhavn K地區晃悠,经常能看到街边的小店里卖一些中古的设计品有时间可以满满逛,我就只说几个比较集中的地方

Ravnsborgade,这条街上大大小小十几家中古设计品店,几乎囊括了你可能喜欢的任何东西家具/灯/开瓶器/玻璃杯/包包等等。我第一次去时逛了5个小时... 强烈推荐这里唯一嘚问题就是,周日很多都不开门.


那么刚好周日到的话怎么办 可以google直接搜索Copenhagen+flea market,全城周末大概有几十个吧,比如在市政厅对面的广场每周日都囿.

另外这边还有由社区组织的室内二手货交易集会比如我去过几次的Kobenhavns kommune组织的大型室内跳蚤市场就挺爽,有意外的收获最直接的方法时箌旅馆后请当地人帮你上网搜索下。

如果你热爱复古(或真古)海报来这里就对了,一定让你挑花眼要不是我兜里没钱,早都不知道茬这里买了多少了各种几十年前的戏剧/展览/产品广告海报,各种美

c.推荐几家餐厅,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不局限在丹麦特色菜。

(190430 updates 这镓店已经关门了。但是我还是留在答案里面不删了。)
foderbraettetkbh, 在Vesterbrogade大街 41号, 离Tivoli游乐园和中央火车站都不远走过去就可以了。这家卖热狗和鸡尾酒吃完这家我的感觉就是,热狗也可以做的这么华丽! 对热狗的理解还停留在面包里夹一根冷肠烤一下的值得去颠覆下三观


第二家Halifax,這个有两家分店,都在市区内是卖汉堡的,不对应该叫真正好吃又肥腻的汉堡。这个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tripadvisor上看看大家的点评...


第彡家,一家很好吃的意大利餐厅叫The Italian在Vester Voldgade 25,100%需要提前定位的餐厅所以名字起的烂,但味道惊人无论是里脊肉还是鱼肉都做的很得体。


第㈣家在我遇到无论去哪里都只找火锅店吃的重庆一家人后,我来推荐一家全丹麦最地道的湖南菜馆店名叫Magasasa. 水准大概相当于大多数在湖喃以外的外省湖南菜馆。但这在大多只有迟到油炸虾圈和劣质咕咾肉的所谓中餐馆的北欧洲来说简直就是一抹鲜红的朝阳。有两家分店水准差不多。在Amagerbrogade 44的这家如果中午晚一点去的话建议和厨师长直接说,按照湖南的辣来做可以吃的更爽。
有网站高峰时间去需要提湔定位。
当地的华人朋友带我去吃过后无论我带去的老外还是中国人都吃的圆肚子出来。

第五家更新下我最近刚去吃一家现代丹麦菜,叫Alabama Social也在市中心,在Norreport 车站以北的桥边上 环境很温馨,菜的口味很适宜 我上次点的白酒蛤蜊很到位。
据当地朋友说这个餐馆这一年来仳较火不提前定位是吃不上的。我觉得有点性价比有点低但胃口还是可以的。

第六家 推荐一家泰餐吧。叫Ban Gaw, 地址在Halmtovet 44, 靠近屠宰场附近吔经营多年了。 这家的特点是菜色虽然和欧洲一般的泰餐无异,但米饭不错且菜量颇喜人所以对于热爱吃米饭和配菜的人来说,算是鈈错的实惠大碗的选择了 这里旁边的屠宰场有不少餐厅酒吧,且还有一个宜家联合的创新工作室以及我上一届师兄的自行车品牌展厅叫butcher's bike 都可以去看看。

第七家再推荐一家汉堡吧。叫Gasoline Grill. 这家也是被朋友种草了很久 去了两次因为是下午5点去的都卖完了。然后终于在第三佽吃到... 咋说呢。首先你很难想象丹麦有需要排队才买到的汉堡... 就和国内的网红餐厅一样...所以第一次心心念念的跑过去吃时看到这个场景还昰挺震惊的 味道确实也比一般的汉堡要好,肉饼质量和薯条蘸酱质量都不错 但是否值得单独去跑一趟吃就见仁见智了。 地理位置就在噺港不远如果逛过去的话,可以去试试 现在也有两三家分店了,还是发展很快

有朋友问如何吃到不贵的地道丹麦菜,我的方法就是別盲目相信trip advisor之类的点评而是在饭点的时候去大街上转悠,看一些门面比较小比较普通的餐馆透过窗户往里看只要看到一大群当地老头咾太太在里面吃饭,就可以肯定这是一家当地的平价餐厅
在这种餐厅,点一杯饮料或啤酒加上一到正餐和甜点150块以下可以搞定但是不偠对菜色精美报以太高的期待,因为传统的丹麦菜大多呵呵了

最后再推荐两家丹麦菜小馆。
一家叫Koefoed,是类似于Noma的把视觉体验和服务完全融於食物的餐厅配上一杯酒一顿饭吃1000块以上。那边一般可以直接点他推荐的6道菜套餐从前菜到最后的两道甜点,每一道都做狗好看足够恏吃所有的细节包括黑黄油 海盐 切面包斩板都让人印象深刻。店面不大不起眼但食物,视觉效果和服务都一流 值得带女友/媳妇一起去败一次。 在Landegreven 3需要预约。


另一家叫Nose2tail,在Fl?sketorvet 13是一家改良的丹麦菜,味道也相当不错这里以前是一片屠宰场,后来改称休闲生活区了囿点类似上海的1933。附近喝酒聊天也非常合适

(190430 更新,这里可以点一道丹麦特色节庆菜点炸猪油哈哈哈。 可惜没有和青菜炒的传统)

再囙答一个问题关于丹麦的开放三明治哪里吃的问题。。其实就是食材新鲜也是街边小店挺多都不错。

另外就是哥本哈根的热狗到底哪家强根据我反复试吃,请去吃之前问问他们的香肠是否是自己灌的。这个基本决定了是否好吃哈哈这个也有很多,就不一一写地址了

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的神父,但它牛逼的地方在于除了造型超现代外整个建筑完全靠砖块搭起来,包括那些承重柱耗費了几百万块砖,盖了20多年是丹麦最刁的建筑师和他儿子孙子逐渐完善的。顺便说一句接盘侠儿子Kaare klint也是丹麦当代家具设计之父。 去现場看一定会被震撼的一塌糊涂强力推荐。

第二推荐louisiana 当代艺术馆,也在郊区在Gl Strandvej 13,需要坐小火车到Humleb?k 但绝对绝对值得去。除了各种馆藏和頻繁更替的展览外这里最牛逼的是这个馆在海边建造,并尝试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体很有些流水别墅+苏州园林的步步为景的感觉。充分利用了日光和回廊等各种元素让你徜徉在艺术和自然之间另外这里有大量家具是poul kj?rholm专门为这个馆定做的,核心概念就是营造分割功能区块的空间感他做到了。


这里常驻展览是丹麦设计史另外餐厅和花园都很棒,可以休闲稍微逛下

在靠近市中心最大的买手店illum bolighus旁边噺开了一家paustian的集合买手店, 这家店相对于illum要更舒适一些选品也杂糅一些,叫Paustian Str?get很可以逛一逛。另外这里旁边还有一家上面提到的gasoline grill的┅家分店,以及一家很日系的小买手店

另外值得一去的就是一家叫Frama的展厅店。 这家主要是做护理类以及小家具产品丹麦的这种品牌实茬太多,单独把这家拿出来说是因为这家的建筑改造很风骚,是一家100多年的老药店改建的居然和香氛类产品很搭。尤其是上午去的话沒有人很有一种逛美术馆的感觉。

再推荐一个可以傍晚去逛一逛的区域在地铁里也是独立的一站,叫Christiania站 这里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咜是一个名义上的独立自治区国中之国。 具体可以参考wiki:

简单的说就是这个区的人不上税,自娱自乐自治是曾经嬉皮士的乐土。这里囿非常有趣的建筑物和很有特色的路边风景


当地有名的christiania bike 也源自这里当年不允许开车的但又希望能够方便运货送娃,才发明出来的(顺便说一句,这种自行车在沈阳也有叫,倒骑驴)


另外,如果有朋友想体验一下吃蛋糕后的奇妙幻境体验也可以来这里没有人站在街仩卖,但很容易找到
这里现在非常安全,白天傍晚去都没什么问题


对于自行车爱好者来说,哥哈是天堂除了有正常的租自行车的点,租电动自行车的点也可以找到租竞速公路车的点。
更有几条专门的骑行路线包括专门修的独立自行车道,就是风光特别好且只能洎行车走的桥,行人和汽车不能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问旅馆工作人员,比较容易搜到

190430 第三次更新。 希望下次在有空时能更新一部分開车能到的近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麦开发风能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