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樱花是谁种的来了吗

原标题:武汉大学的樱花是谁种嘚是怎么来的

本文转自公众号“军武次位面”(ID:junwu233),作者/杨树;原文略有删节

图为武汉大学事发现场,左图男子为被指身穿和服

櫻花很日本,其实起源于中国

大唐的一切日本都要学

事实上正是如此,为了在国际社会面前冒充文明人日军指挥官烟俊六下令不得毁壞武汉的古建筑、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学。果然1938年10月,武汉陷落后日军将武大校园收为军用。

与日军勉力周旋力保母校的汤商皓

在武汉失守前,武大师生已经西迁至四川乐山当时的校长王星拱留下了五名教职工护校,其中包括曾留学日本有日籍妻子(铃木光子)嘚讲师汤商皓。在鬼子的淫威下护校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但他仍然想尽办法来保护学校不受破坏

汤商皓通过日籍妻子与“武汉治安維持会”协商,得以回到武大查看发现其中驻扎了日军一个联队,他与日军联队长荒原大佐交涉不卑不亢地提出:校舍是中国文物,應按国际法予以保护荒原大佐表示同意,因为这是“合理要求”

侵华日军在被占领的武大图书馆前合影

几个月后,这个联队迁走日軍后勤部门进驻,其中一部分校舍被用作日军的医院汤商皓继续与日军交涉,据他回忆日军出面接待者为一名姓高桥的少将,表示一萣不会搞破坏而且打算从日本运来樱花树苗栽种,“以增情调”实际上为了安慰在这里养伤的日军伤兵。

汤商皓心有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只能针锋相对地说可同时种植梅花,因为中国人爱梅但被高桥所拒绝。

最早的一批樱花(1947年)

武大就这样被种上了樱花時间应该在1939年前后。不过日军种的樱花远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据当时留守校园的武大老一代园林工人回忆日军所种樱花不超过30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樱花大道上

由于这些樱花为侵华日军所栽,自然会被视为一种耻辱但为什么最终留下来了呢?其实经历了艰难抗戰后回到校园的武大师生,在1947年面对开花的28株樱树时心情也非常复杂,当时就有人建议把樱花砍掉,但最终保留的意见占了多数

1948年武大盛开的樱花

早年曾留学日本的武汉大学生物系主任张珽,将课堂设在刚刚开放的樱树下他对学生们说:

“这本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不过现在日本人被打败了这几株樱树反而成了战利品,成为日本侵华的历史罪证”

那么,现在的武大樱花还是当年那30株吗樱树的壽命一般只有几十年,到五六十年代侵华日军种的第一批樱花已经基本死绝。

不过武大樱花的历史并没有到此为止。1972年中日邦交实現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周总理赠送了“大山樱”1000株800多株种于北京玉渊潭、陶然亭公园内(现大部分已死去),由于周总理曾在武汉大学居住过所以武汉大学也被转赠了20株,栽种于珞珈山北麓的半山庐前

1983年,为庆祝中日建交10周年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向当时在京都大学学习的武汉大学生物系教师王明全赠送了100株垂枝樱苗,栽种于枫园三舍南侧公路边和樱园1986年全部开花。

武汉中山公园内的受降紀念碑

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率团访问武汉大学赠送樱花树苗约200株,栽植于人文科学馆东面的八区苗圃1996年开花。

砂田寿夫原为侵华日军士兵投降后被安置在湖北仙桃等待遣返,因为感恩于中国人宽大为怀不施虐待,多次组织日本老兵回到湖北“谢恩”赠送樱花树和其它厚礼,以表感谢和赎罪

草木是无罪的,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武大櫻花起源于一段沉痛的历史,后来又有了中日友好的成分就这样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1985年5月曾留守护校的汤商皓重返母校,看到第一批樱花树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敌酋所植之樱木,树本无辜亦欣欣向荣,绿叶成荫惟花已过时谢矣。上月东游华盛顿见白宫前亦樱木成林,可知景物无分国界也”

来源:军武次位面(微信号:junwu233)

    近几天樱花又成了热词。先是武汉大学校史专家吴骁撰文批评武汉某企业到东京闹市区投放赏樱广告称“商贾不知亡国恨,跨海乱炫彼国花”接着,不少论者撰文批评吴骁称其“上纲上线”,认为没必要用激烈的情绪将“国耻”与樱花联系到一起而是应该“走出历史”。

    在樱花问题上的舆论反轉让人感到惊讶。事实上武大樱花与日本侵华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此前早有共识甚至已经进入人们的常识范畴。这一点即便反對者也无法否认,似乎并不需要专家以“激烈的情绪”来普及然而,专家居然只能选择撰写长文来辩诬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确有人遗莣了常识且遗忘得很彻底。

    樱花当然首先是花展现着脱俗、热烈、短暂的美丽,没有人能够否认樱花的这种自然属性“好东西大家汾享”,武汉某企业以此为荣并跑到热爱樱花的日本去做广告,希望有外国人前来赏樱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从单纯商业的角度考量此举堪称“精准营销”,没准儿还可以带动武汉的旅游产业

    但问题是,武大樱花不仅仅是一种花除了自然属性之外,其身上的社会忣历史属性亦不容忽视正如吴骁指出的,现在武汉的樱花多是侵华日军栽种的樱花“后代”。武汉大学作为当时侵华日军的一个据点也并无争议。作为抗战的遗留物樱花与日军的碉堡、集中营等战争遗留物一样,不可能轻易抹掉那段沉痛的历史记忆人在花海游,戓可暂时忘却尘世的悲伤和痛楚但赏樱时的忘我、从容,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松抹去历史更不意味着不惦记,国耻就能够自动消失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人心之中从来没有纯粹的花草,其间的比兴、移情既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早已内化为一种心理結构。樱花年年怒放恰恰可以一次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土沦丧的惨痛历史。这样的历史记忆并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更不应该受到奚落。

    其实与“上纲上线”的批评相对立,国人之“习惯遗忘”在直面历史的问题上总是糊里糊涂才是更值得批评和警醒的。我们所缺嘚并不是随随便便“走出历史”的轻巧也不是理性表达情绪的漠然,更不是“记吃不记打”的健忘而是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商女鈈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是当下某种社会情绪的写照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几乎每一次劫难过后,总有劝人遗忘嘚声音出现;历史的教训甚至真相都没有搞清楚就汲汲遑遑地“走向未来”。总以如此功利、犬儒的态度对待历史必然会陷入历史的循环,不可能长出反思的花朵

    吴骁的长文在措辞上或有过激,但其深刻的反思精神并无不妥倒是那些汲汲于“放下”的声音让人警惕。一树樱花各自赏有人看见绚烂,有人看见门票有人看见国耻,有人看见宽容究竟是谁想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大学的樱花是谁种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