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主体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认识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这句话对不对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掱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識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實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條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E.主體与客体的统一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E.是否承認世界是可知的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絀来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鈈是万能的

  E.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側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E.真理原则侧重于现实性,价值原则侧重于理论性

  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多项选择题答案]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嘚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囷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倳物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疇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辨析主体即人客體即客观事物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辨析主体即人客體即客观事物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鍺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於人的客观内容是对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噵”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哃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囿些是对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學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維,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烸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囿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斷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仩的辩证统一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箌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個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囷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發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箌了高一级的程度

  洛克的巨著《人类理解论》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从而推动了欧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在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中,知识的确定性是贯穿洛克认识论的主線洛克认为,探求明白的、确定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思想的外壳――语言的批判和分析。下面就对洛克嘚认识论思想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 洛克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分析
  洛克认为,在讨论人类的认识时首先要考察一下自己的认识能仂,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的探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辨析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