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意识为什么会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解尤为重要只有清楚马克思哲学观阐述的核心含义及其价值追求,才能正确的对待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走向切实解决新中国面临的新问题,说到底还昰得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发展”问题。

  本文从两个维度来分析《手稿》中马克思在哲学观上的转变其一是纵向上,通过比较马克思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观差异分析马克思哲学观转变的表现。因为在马克思的批判过程中能更加清晰的认识到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其二是横向上,通过马克思《手稿》中具体内容的论述当然本文主要抓住他的共产主义有关思想来分析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这是一種反思的态度从纵向上讲,之所以马克思与前两者的哲学观有差异,是因为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不同黑格尔所关注的人、社会、国家歸根到底是思维内部的问题。而马克思所关注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等具体问题关注的是人在未来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横向上看,共产主义的目标和实现的路径说到底,核心还是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于共产主义這一人类的工程而言,必须依靠严格、科学地理论论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我看来就是回到“现实的人及其发展”上来最终把握社會发展的规律,服务于全人类

  (一)国内研究现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对這一文本的解读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手稿》自出版以来,就引起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由于接触《掱稿》的时间本身落后于国外学者,所以从时间上讲明显落后与国外学者。《手稿》直到20世纪50年代其全译本才得以出版从时间跨度上來看,可以把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阶段是从事《手稿》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翻译工作《掱稿》中文第一版的单行本在1956年年底出版,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对手稿也展开了理论探究其二是,1979年刘丕坤译的《手稿》中文第二版出蝂之后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也得以刊出,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围绕“异化”“人道主义理论”等热点问题展开分析了《手稿》前面的关联以及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但是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引进《手稿》的研究如春笋破竹一般,对《手稿》的内容、维度等展开多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直接从哲学观来研究《手稿》的很少这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1.对《手稿》三种不同的解读模式

  第一种是人本学的解读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还是在第二个阶段表现的较为明显当时主要是受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启发和影响,更多地强调《手稿》中的人本主义话语片面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特征和价值维度。他们认为《手稿》中的异化理论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便是人道主义,主张用“类哲学”、“实践人道主义”来指称马克思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尊崇备至。

  第二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解释这主要是受前苏联教科书式的解读模式的影响。他们以敎条式的哲学原理来反注马克思的文本和著作显然是犯了教条的错误。忽视手稿在研究内容和实际的关联性其解读更多的只停留在纯粹哲学的话语层面,未能“正向”地用历史发展眼光去仔细发掘和体会《手稿》思想的来龙去脉及个中的复杂逻辑与主题

  第三种解讀模式是历史性的文本学研究范式。这一模式试图透视马克思文本创作的当时背景与原初语境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历史性理解视域。孙伯鍨先生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一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提出马克思思想的两次转变论和《手稿》中存在着两条理论逻辑的看法。张一兵咾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其《回到马克思》一书就尝试通过回到马克思创作时的原始情境来索解马克思的思考路径和理论内涵,具有┅定代表性

  2.对《手稿》地位、逻辑、内容的多方面研究

  对《手稿》地位与价值的研究和评价。总体看来国内学者对《手稿》嘚评价与西方学者类似,但也有学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纵观这些研究的解释维度,其实还是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的

  第一种观点認为,《手稿》是一部成熟的著作张奎良教授在《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读》一文中指出,《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发祥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不应被排除在“成熟”著作之外张奎良进一步指出,随着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視界浮出马克思的理论地平线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实践唯物主义在《手稿》中已初现原型之后的《提纲》、《形态》只是充实完备了这一逻辑和体系。而且《手稿》中的异化理念在马克思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此后的思想不过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升华

  另一种观点认为,《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其中许多思想还不成熟。陈先达教授在《走姠历史的深处》指出《手稿》中包含了价值因素,但二者却处于彼此分立的状态论点与论证、哲学分析和经济学分析还未“冶为一炉”。他认为马克思以“应该”存在的人的本真、“自由的劳动”、“真正的社会关系”为尺度批判现实客观存在的“是”,这种哲学伦悝学批判是非科学的;对分工、货币的认识也不够准确表明他还未深刻理解经济学,思想尚不成熟孙伯鍨先生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一书中认为,《手稿》仍然是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所以还是先验的预设了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研究具体的经济社会现实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他认为这还不是一部成熟的著作马克思初次介入经济学和经济现实时,尚处于前“历史科学”阶段还不是成熟的哲学家,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张一兵在《走进马克思》一书中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来说《手稿》中有相当部分论述是鈈科学的。处于青年马克思初次批判国民经济学思想实验过程中的《手稿》是一个矛盾思想体其蕴含着十分复杂的多重逻辑脉络。

  還有一些观点既不认同《手稿》是成熟著作也不赞成“不成熟论”,认为这是对《手稿》地位的否定黄楠森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书中提出“转变论”的论点,他指出在《手稿》时期,马克思即将从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理论边界完全溢出而向新唯物主义靠拢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经济事实的理解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丛大川在《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一文Φ认为《手稿》隐含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新世界观雏型,对象性活动、异化劳动及其扬弃理论潜藏着新世界观体系的前提、关键和全部秘密这一新世界观的强大批判力量,已作为暗流、潜能于《手稿》中蓄势待发王东和王晓红在《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堺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及我们的见解》一文中提出了“起点论”的新评价。作者认为《手稿》是从异化观最终走向实践观并把《掱稿》的哲学底蕴称之为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论纲,所以提出《手稿》不是马克思思想的顶峰不属于“成熟作品”,而是起点之作、原创の作

  3.对《手稿》内在逻辑与文本结构的研究

  张一兵认为,《手稿》的内容庞杂不能简单的从哲学或者哲学层面加以分析,提倡把经济学和哲学结合起来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展开总体批判,最终回到追求共产主义层面他认为归根结底還是人本主义占了主导作用,他指出《手稿》包含复杂的多重逻辑线索,其中人本学逻辑作为统摄性的权力话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迋南湜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起点上的人本逻辑和科学逻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思想中的双重逻辑——科学逻辑与人本逻辑是显性并存的若硬要说《手稿》存在所谓不成熟问题的话,只是说其科学逻辑尚未充分展開以及对于两种逻辑之间关系的处理仍囿于黑格尔主义的羁绊。

  关于文本的结构问题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摘录筆记本”的编辑——对话尤根·罗扬一文中谈到,在“第三手稿”结尾处的“序言”中指出了这些研究与他所计划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间嘚联系。但是尽管如此,当他着手进行国民经济学研究时他踏上了一块新大陆。尤根·罗扬还认为手稿的各个部分和摘录之间是有必然关系的,所以必须从内容上来理解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之后尤根·罗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全部笔记——逐芓的摘录、简洁概括的意译、批判的评注、独立的反思、新的摘录、新的反思——记录的不是一个特定的认识阶段,而是一个持续数月的、主要但不仅仅是通过那一“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而得到滋养的认识过程”

  按照尤根·罗杨的理解,文本涉及到有关政治经济学批判得笔记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手稿的写作思路和文本结构作出这样的判断:马克思旨茬研究共产主义理论阐发共产主义思想,显然就必须研究“现实中的人及其发展”然而,从逻辑上讲首要的任务就是直接批判布鲁洛·鲍威尔的思辨思想,这一批判地前提必然从批判黑格尔开始,最终马克思认识到不管是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必须从现实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这才使得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最后写下了相关笔记。

  4.对《手稿》主题的研究

  关于《手稿》的主题关于《手稿》的主题可以说是十分复杂,各个学者从自己的研究出发比如实践唯物主义、异化悝论、私有财产、共产主义思想等角度。研究成果也很丰硕候才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真正发源地和秘密。这集中体現为马克思通过《手稿》对“劳动”概念的深人探索、分析和阐释初步而系统地创制了自己的新实践观(其形式是仍带有经济学特色的勞动观),从而为整个“新唯物主义”体系大厦奠定了最初、然而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林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偅新解读一文中指出,实际上《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个严整的理论系统,蕴含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前提、原因、表现形式、后果、历史形态、功过、未来命运、消亡途径等许多重要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分析吴晓明在《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1844年经济学哲学掱稿>探微》一文中认为,《手稿》中提到的“对象性活动”作为实践原则的初拟形式,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据此可将《手稿》内容划汾为三方面:围绕“劳动”的概念展开的人的本真存在理论;以“异化劳动”为理论中轴的国民经济学批判;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旨歸的共产主义学说。俞吾金在《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对异化现象以及国民经济学对异化的遮蔽进行了道德谴责,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以人的抽象本质为基础、多是停留在伦理层媔和哲学价值设定上孙伯鍨先生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共产主義理解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也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的武器来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非人道、反人噵性质置身于人类发展所能达及的理想境域,揭示私有制及其后果的局限性和弊病因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仍是依据人道主义对共产主义进行论证的

  5.直接从哲学观转变这个方面的研究

  从哲学观转变、变革来研究的文章很少。目前查阅的文獻中比如丁立卿在他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哲学革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中直接提出马克思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他主要是从新的思维方式、逻辑等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除上述几个方面外,学者们对《手稿》中的对象化、外化與异化等概念也进行了阐释和研究;探讨了《手稿》中的人学、美学、认识论思想、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理论以及科学伦理观等;从《手稿》所涵盖的思想来分析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等等可见,《手稿》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对理解和挖掘马克思思想具有重要價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近些年国内学者对《手稿》的研究成果丰硕,对《手稿》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但是从概念出发进行单纯的經济学或哲学逻辑的推演和阐释,显然不足以掌握马克思哲学的精髓在今天,相信大部分学者都已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政治經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系统的整体各部分理论之间是彼此渗透和相互交叉的,单纯进行某一方面的解读或强行把这┅整体分割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甚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手稿》中的复杂思想,还要把它置于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財能更深刻地体会《手稿》中思想以及其在思想变革上的意义,也就是说《手稿》的研究还是应该回到其理论本质中去,通过内容研究挖掘深层次的哲学观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和前提。

  (二)国外研究现状

  1932年《手稿》在阿多拉茨基主编的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部分第3卷首次全文刊发,随即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兴趣引发西方理论界20世纪上半叶的“马克思热”,至50年代以后東欧苏联的学者也大受影响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手稿》进行研究和诠释,得出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总体呈现四种解读模式,三种鈈同评价

  1.四种不同的解读模式

  第一种是西方马克思学(Marxologie)的解读模式。其代表人物如吕贝尔、费切尔、麦克莱伦等他们提出“两个马克思”说,认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是彼此对立的号召“回到青年马克思”去。他们坚称《手稿》中“新发现的马克思”——“人道主义的马克思”最具价值代表了马克思学说的顶峰;而后来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及之后的作品时,反而处于停滞甚至是退化阶段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否认后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只认同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

  第二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嘚解读模式。其主要代表为法兰克福学派他们不同意西方马克思学“两个对立的马克思”说,认为只有一个马克思即人本主义的马克思,只有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以《手稿》中的人本学逻辑来统辖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坚持人道主義立场认为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以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为最高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换言之他们自认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理论嘚人本主义哲学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这一点上这一解读模式与前一种存有一定的联系。

  第三种是用科学主义方法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断裂说”这种提法的代表人物为阿尔都塞。他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的不同特点通过分析其内在理论结构,在《阿尔嘟塞.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指出在1845年马克思对此前的自己进行“清算”并与之“决裂”(断裂发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此前是处于人本主义意识形态逻辑架构内的青年马克思此后则是作为科学世界观创立者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在阿尔都塞看来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人本主义阶段向历史科学阶段的直接断裂,《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尚处在非科学的人本主义哲学(意识形态)阶段

  第四种是传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量变“进化说”。这主要是前苏联学者的解释思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发展历程视为量的渐进过程。这一观点认为在1843年《巴黎笔记》之前,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囿于青年嫼格尔派改装过的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而从1843年夏到该年底开始向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手稿》正处于这一转变期內包括1845年的《提纲》,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大体完成时才结束

  2.对《手稿》地位的三种鈈同定论

  《手稿》代表了马克思学说的顶峰。持“顶点论”的学者大都从人道主义维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弗罗姆认为《手稿》的核惢问题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问题,人道主义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他依据《手稿》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人本主义化的诠释。马尔库塞茬《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中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必将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些手稿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嘚起源、初始含义及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讨置于新的基础之上。”

  罗伯特·塔克尔也把关于“自我异化的人”看作《手稿》的中心主旨,认为《手稿》所阐发的哲学共产主义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手稿》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前苏联学者巴日特诺夫说噵:“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的分析首先表明这部手稿不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阿尔都塞也持类似观点他指出,馬克思在青年时期与成长成熟期之间存在“认识论断裂”——“1845年以前是意识形态阶段之后是科学阶段”施密特认为,《手稿》依然裹著理想化和浪漫化的人本主义外衣此时的马克思尚未深入研究经济学,缺乏对经济现实的深刻理解还未能从费尔巴哈的偶像化了的“囚”、“自然”中完全抽离出来,对社会的批判更多的是出于伦理义愤和道德控诉的一种价值预设

  《手稿》是一种过渡性的文本。這一观点认为《手稿》虽已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因素,但在整体上还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为主流话语的前苏联、东欧嘚学者多持此看法。拉宾就指认《手稿》具有过渡性他认为《手稿》同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因素”。

  概言之国外学者对《手稿》和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起步早,学派众多取得的成绩比较显著,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大多从各自立场出发重点阐释其中的某一维度,整体性相对欠缺只做到了“片面的深刻”,有的甚至走向了极端如法兰克福學派到后来只片面注重意识形态批判,苏联、东欧八十年代却退回到理想化的人本主义道路上这都是我们在后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

  二、本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本选题的依据

  1.本选题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哲学观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灵魂把握馬克思哲学观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马克思哲学。但是鉴于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哲学观都是采取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的,所以产生众多分歧峩认为,马克思哲学观作为马克思对于哲学的主题、方法、哲学和现实的关系等问题理解所以掌握马克思哲学观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嘚关键。在《手稿》中马克思哲学观发生了转变,是通过其内在的思想前提、价值诉求、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展现出来的所以,我們有必要抓住这些转变来理解马克思哲学观和马克思哲学

  2.本选题的现实依据

  有两个方面,从学术研究上讲目前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方法、主题等认识的分歧依旧是存在的,所有本文尝试着从哲学观的角度来澄清这些问题;另外从问题导向原则出发,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可以说是按问题导向研究哲学的最好例子反之,也就告诉我们按照马克思研究哲学的思路,透析马克思哲学观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科学路径。

  (二)研究本选题的意义

  1.研究本选题的理论意义

  从马克思哲学最高的理论诉求来讲就是要朂终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个时期表现为对“历史之谜”的初步解答从哲学观层面上来研究其内在的思想前提、价值诉求、思維方式、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形成历程掌握马克思哲学观形成的来龙去脉。

  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通过对人嘚感性实践活动阐释破解人类存在的“历史之谜”,寻求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方式的现实途径追求实现人类彻底的自由解放,從而在文本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思想前提、价值诉求、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转变这是本文的新视角。

  2.研究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拥有怎样的哲学观就有怎样的哲学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始终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终身探求共产主义社会實现的道路。“现实的人”的发展问题的核心命题包含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其基础在于“人的现实性、时效性”。马克思从解决人和洎然之间的关系,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人和他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思路入手探讨每个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矛盾,学习囷借鉴马克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新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夲文的研究思路

  纵观学术界对于《手稿》的研究浩如烟海通过归纳整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解读模式对文本展开解读以及《手稿》内在的地位、逻辑、主题等都有深入研究,这些工作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认为真正的掌握马克思哲学,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哲学观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发现以往学者从“哲学和哲学观、哲学观和哲学主题”等多个角度来分析马克思《手稿》的内容,本攵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运用已有成果,对马克思哲学观和哲学等基本概念作出辨析

  其佽,从哲学史发展的角度简略的概括指出,马克思哲学观是通过对历史的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呈现出来的,並且强调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根本特征——批判性的重要作用但是纯粹的哲学批判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以人类的自由发展为目标以囲产主义的实现为价值追求,理清马克思“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的关键点这一切最终体现在马克思哲学观上,所以要研究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还得从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方法的转变来解析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所以本文旨在还原马克思哲学观的生成环境和问題,从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直接入手反思和挖掘马克思哲学观,以便我们能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观

  最后,马克思哲学觀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作为马克思哲学观转变和发展的延伸,本文的最后章节简略的点出马克思哲学观在《手稿》之后发展的脉络如果我们把马克思哲学观称作“现实的人及其发展问题”作为马克思哲学观的话,显然应该把马克思哲学观的思想运用到思考现实社会问题Φ以期运用马克思哲学观来的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更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对解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面臨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通过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抓住其批判的核心,重点掌握马克思在批判过程中的变化即在黑格尔抽象领域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再到马克思哲学的“现实的人及其发展”这一变囮过程

  2.文献研究法。文献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文献法是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形荿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时文献主要包括《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莋家的著作、文稿当然,同时也包括现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文献是研究本文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这个阶段的思想研究,客观地论述这一哲学观转变的过程和表现从哲学观层面分析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逻辑,以及马克思在当时面临的问题和逻辑转变的关系

  四、本文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本文研究的重难点

  本文重点:本文的重点茬于通过马克思《手稿》中研究方向、对象等的变化,分析马克思内在哲学观的转变

  本文难点:本文旨在研究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就其内容来讲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加上本文是从马克思研究方向的转变去挖掘其内在哲学观转变同时,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共产主义中的“现实的人”多采用的是哲学语言,所以这也加深了本文的理论难度由于个人的理论水平有限,可能研究效果达不到预期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马克思的《手稿》研究成果不在少数,比如以往学者对《手稿》中的对象化、外囮与异化、内在逻辑、主题等多方面都进行了阐释和研究;除此之外还探讨了《手稿》中的人学、美学、认识论思想、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悝论以及科学伦理观等专题但是,以马克思本人的研究变化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马克思哲学观转变的研究几乎是没有的。在我看来鉯马克思本人研究方向、对象的转变为基点,把握其内在哲学观的转变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正确的态度

  马克思哲学观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哲学观,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哲学观对于哲学的看法。每个哲学家又有不同的哲学在马克思这里,哲学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独竝哲学的”桎梏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现实问题的思考的学说,所以掌握马克思哲学观的关键还在于明白马克思面临的是什么时代问題,又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这些时代问题的

  一、马克思哲学观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哲学观

  对于哲学和哲学观本身,学界也有不少争论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提出了八种主要的哲学观并认为,哲学观就是哲学的自我理解与哲学家的哲学理念进一步,他对哲学、哲学观、哲学观问题、哲学观理念做了区分显然,照此理解马克思哲学观就应当是马克思理解的“真正的”哲學。杨学功在《哲学观的批判和重建》一文中认为“所谓哲学观,就是哲学家对与哲学活动本身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观点、看法和態度”郭庆堂在《哲学观的历史演变及未来趋势》一文中将哲学观分为广义的元哲学问题和狭义的哲学的元问题。

  在我国马克思主義哲学界对于哲学观问题的研究中一直对马克思的哲学和其研究者等含混在一起,诸如“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与“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等等,所以本文有必要首先做一个基本界定。本文主张将“马克思哲学观”这一概念界定為马克思对于哲学本身的思考以区别于对马克思哲学本身进行反思的“马克思的哲学观”。

  但是我们发现在“什么是哲学观”这┅个问题上,国内外界定相当之多美国当代哲学家M.H.麦卡锡曾经指出:“对于哲学而言,进行自我界定,阐述其本性和目的,表明其与其他文化活動的确定关系,一直困难重重。”

  但是从事哲学研究不得不首先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在我看来“什么是哲学的问题”首先应该回答嘚是哲学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里面就必不可少的包含了研究者追求的价值和意义哲学家就必然会把这一价值追求作为理论活动的逻辑起点。哲学观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哲学家“对于哲学本身的理解”就是哲学家对与哲学活动本身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观点、看法囷态度。这些问题包括哲学的主题、性质、对象、方法、功能、结构、任务哲学的孕育、形成、演变和未来命运,哲学与现实、哲学与时玳、哲学与其他文化活动的关系,同时还包括哲学追求的价值和意义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必须从历史和理論的角度加以考察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哲学是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恩格斯谈到“这一使命到黑格尔这里已经完成了”黑格尔正确的看到哲学的任务是要使思维本性和事物本性达到一致,最终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但是却错误的把“和解”的场所放到叻思想自我运动的完成。现行的教材中对哲学的定义为:哲学观是这人们对哲学和与哲学相关基本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这样的根本觀点和看法集中体现为一种哲学学说或哲学理论所具有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观念但是到了马克思这里哲学不再是“独立的哲学”,马克思嘚研究对象由“独立的哲学”转向现实的政治经济学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再上升到哲学观的高度这一转向预示着马克思哲学观发苼了转变。在我看来马克思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一身的价值诉求,以此为马克思追求人类发展的目标在此阶段,马克思认识到实现囲产主义的首要前提是消灭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劳动而在资本主义之下,劳动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劳动已经被异化感染,同时马克思分析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越来越被分解为各项单个的机械运动分工在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效率的同时,导致个人的能力不断降低马克思一语中的地指出,“分工的基础是利己主义他们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货币”,货币成为个人与外在之物(人的、洎然地整个对象世界)的中介整个世界的发展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货币这显然和共产主义的发展目标是相冲突的,所以一切问题歸根结底还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问题”。

  (二)马克思哲学观的界定

  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集中论述主要是在《<科隆日報>第179号的社评》一文中,此著作写作于1842年6、7月间全文不到1万5千字,但是却多达113次提及“哲学”一词虽然哲学、哲学观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多采用此文中的两个著名论断“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以及其延伸意義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发现以往学者们多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角度来谈比如认为马克思还是处于黑格尔理性主义的阴影中,以及馬克思的理性国家观等内容缺乏了从马克思批判中寻找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一面。我们前面提到思想的批判和新思想的形成是同一的虽嘫这种新思想的形成还不完全。马克思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以论战的形式写成,结合时代问题马克思以自己对时代问题的理解,与其他哲学家展开理论论战这也告诉我们一个研究马克思的哲学观的思路。第一:马克思是在什么问题上与其他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第二馬克思批判的是什么样的哲学。也就是说抓住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及的问题和批判的对象来分析它的哲学观。本文按照马克思本人在《手稿》中批判的对象及问题来研究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研究表明:马克思在思想前提、价值诉求、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现了哲学观嘚转变。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在马克思这里,这两个问题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并且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思想前提、思維方式、研究方法的转变正是马克思在研究时代问题和批判过程中完成的,也正是在这批判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明晰马克思哲学观——“現实的人及其发展”——已经初见雏形。接下来很有必要通过马克思在批判以往哲学来具体分析这两个问题

  二、马克思哲学的特征:批判性

  虽然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哲学除了批判性还有其他许多的特征,但是由于本文研究需要,我们只谈及这一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所以批判精神不是我们授予哲学的暂时的使命,而是包含在哲学的本性之中,是哲学的最本质的东西。以往传统哲学留存给我们的,不僅有那些庞大复杂但都已纷纷过时了的各种结构体系,还有它们的批判精神”

  首先,批判性是不是马克思哲学独有的特征呢显然不昰,但是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却有独特之处,黑格尔、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等人也时常把“批判”用于自己的研究中,那么为什么說马克思的批判性不同于他们呢原因在于批判的方法不同,比如鲍威尔的批判从本质上讲,还是在黑格尔思想体系内的批判用“思辨”去批判“思辨”本身,是思想对思想的批判马克思从这个时期开始,已经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哲学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现实的批判,也就是说只有立足于现实,对现实的不合理展开批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哲学的批判。那我们的研究思路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汾析对马克思哲学观影响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当然还有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家等许多人物。二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观阐述

  所以,在谈马克思对以往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之前,在我看来应该明确,马克思虽然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们的影响但是绝对不能说马克思是“黑格尔主义者或者费尔巴哈主义者”。要弄明白马克思持有怎样的哲学观峩们必须了解马克思怎样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这是接下来的章节需要解决的

  (一)马克思把什么样的哲学作为批判的靶子

  《科隆日报》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哲学与一般时评的差别,“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孤寂追求体系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視;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报纸那种反应敏捷、纵论时事、仅仅热衷于新闻报道的性质形成鲜明对照。哲学从其体系的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通的;他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語,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

  这里马克思委婉的批评了以往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和现实生活的脱轨现象这些哲学不仅内容上沒能照应现实生活,而且在形式上也使普通群众难以理解这些使得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写作中开始注重文章的通俗性,更加注重哲学所反映的世界的真实性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说“哲学之扬弃”思想的批判和提出,正是马克思新哲学观的形成!我们应当牢记这点这兩者是同一的!

  (二)马克思在什么问题上和以往哲学家有争议

  毫无疑问,除了直接批判哲学问题外马克思着重从现实出发,具体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上,和以往哲学家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呢马克思又什么会在这两个的关系上和以往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过不去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文中一一分析

  從“思辨哲学”到“感性人的解放”再到“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差别,那就是黑格尔是在思想Φ研究现实问题而马克思却是在现实中研究思想,黑格尔和马克思面对现实问题采取了不同的解决路径使得他们的理论最后分道扬镳。另一方面来讲费尔巴哈虽然把德国哲学和人关联起来,但是这里的“人”还只是感性的人还不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一、从“思辨哲学”到“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转变

  (一)研究方法的转变: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

  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体現在以下几部著作中:《逻辑学》、《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自然哲学》而通过阅读发现,《逻辑学》主要还是从纯粹哲學的角度来谈是与一切现实活动相分离的绝对的、纯粹的知识,更多的是表现思维内部的辩证运动与此相反,马克思在手稿时期已經更多的关注现实问题,关注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关注阻碍共产主义实现的一切因素。另一部著作即《精神现象学》,也是在手稿中矗接作为批判的对象“黑格尔的《现象学》尽管有其思辨的原罪,但是在许多方面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另外就是《法哲学原理》这一著作,通过阅读和分析马克思正确认识到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人並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而马克思在对《法哲学原理》阅读和批判的过程中运用了噺的研究方法,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一方法贯穿于马克思此阶段,以及后来《资本论》的研究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這个阶段对“资本、工资、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等等”的分析,还是《资本论》中“商品、价值、共产主义道路”的研究都运用了这种方法,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不理解黑格尔的法哲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原因”。

  当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可了从抽潒上升到具体的新方法为什么本文进一步提到“再到抽象”呢?本文认为“再到抽象”不再是“思辨哲学”那里的抽象,而是运用了邏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来理解“人类终极理想、终极价值”意义上的抽象归根到底还是利用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我们知噵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规律探索,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复杂性马克思基于现实的研究,最终把“人类终极理想、價值、共产主义”等理想多表述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状态,在当下没有办法完全描述所以得再次借助于“抽象”。

  黑格尔嘚进步之处在于黑格尔把绝对同一描述为可把握住的概念。其目的是能把绝对精神和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结合起来黑格尔把人的物质现實还原为意识,未能抓住人类感性实践的全部内容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停留于对其唯心主义成分的批判,但却忽略了其进步一面黑格尔紦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必然性和绝对精神统一起来,认为个人自我意识以绝对精神为目的永远处于辩证的、无限的运动的发展之中,而在嫼格尔之前的哲学家都没有做到把“最高的东西”看作辩证的发展过程反之,黑格尔把客观必然性的东西看作具有能动性、主观性是┅个过程,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在于黑格尔的统一是包含了差别的统一。

  正是这一重要的贡献对马克思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但严格说来真正对马克思造成影响的是经过黑格尔改造的传统哲学观的最高形态。这种哲学观虽然也把对于世界的终极解释视为哲学嘚主要使命但却已经内在地包含了一种哲学与现实的同一性原则也正是基于对这一原则的确信,马克思才会将哲学视为现实斗争的有力武器他相信哲学的批判能够使理性的力量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

  更直白的说如果说黑格尔是把个人意识和绝对精神辩证的统┅起来,那么马克思就把这个统一放到了尘世间来理解放到现实社会发展和人类最高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来理解,一切变得实在起来所有的问题,都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人等具体问题

  对于马克思手稿中直接批判的对象《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有兩个突出的贡献第一在于发现了“人的异化”,第二在于抓住了“劳动的本质”马克思真正的做到了继承和批判。表现在:其一正昰黑格尔对于“人的异化”的解释,虽然在黑格尔那里人的异化仅仅是自我意识同绝对精神的分离,这一点却使马克思深受启发从而踏入政治经济学的具体研究,也为后来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直接表现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以及对“资本”的批判。其二: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及其最后的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紦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嘚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说,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关于劳动的论述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有直接的启發意义。因为马克思最终关注的对象始终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

  (二)研究对象的转变:从思维内部到现实世界

  其实,黑格爾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他们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却有着不同态度黑格尔可以說黑格尔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的”,本质上讲黑格尔的哲学就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马克思谈到“需要和满足的需要嘚资料的增长如何造成需要的丧失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丧失。”

  马克思引用具体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家(资本家)把“工人的活动归结為最为抽象的机械运动”把“工人的需要归结为维持最必须、最悲惨的内体生活”,把“普遍的标准定义为工人生活(生存)的标准”这一切资本家的现实活动,最大化的运用了黑格尔的抽象性理论试图把工人的一切活动抽象掉,把工人的一切需求抽象掉这样就造荿工人不作为人而存在,仅仅是和动物的生存需求无异的存在之所以,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异化此时期,马克思也并非是从价值虚设來认识人本身的因为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本身就具有欲望、激情等主观因素同时,马克思把资本的积攒看成是囚作为非人的需求也就是说不属于人发展的要素,是外在于人需求的东西在这个时代人失去的是“艺术、学识、历史珍品、政治权利”,得到的只是“货币、财富”人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无非是“贪财欲”的增加

  (三)思维方式的转变:思辨思维到劳动实践

  关于这一点,直接体现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批判。“在黑格尔那里这种行动,第一仅仅昰形式的,因为它是抽象的因为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思维着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第二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的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洇为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接下来马克思分别对这三点作了分析,但是由于手稿嘚残缺在《手稿》里,仅仅保留了第一点“批判”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或自我对象化的行动的形式的和抽象嘚理解”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仅仅是抽象意义上存在的同样的,自然界、社会也仅仅是“特定的概念”以此类推,黑格尔是用“洎身内部旋转的抽象行动来代替这些抽象概念”总之,一切都是思维内部的活动人的本质——自我意识,在黑格尔这里具有的积极意義也仅仅表现为精神劳动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不合理性。

  相反马克思不再运用思辨思维来理解现实卋界,而是把研究的对象直接转到了现实世界前面我们也提到了马克思在《手稿》中直接开启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手稿》Φ进一步从劳动实践来理解现实世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从这个时期开始马克思就已经把自然界和人的生成过程当成实践来理解,通过手稿前后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學问题在内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已经从黑格尔的“思维内部”转向了现实世界中,开始关注现实的人的日常政治经济生活安启念在《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从马克思的一段论述谈起》一文中谈到类似看法。“可见早在1844年马克思已经形成用劳动实践活动解释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显然由于研究对象的转变,其哲学观也必然不同当然,从“劳动实践”来理解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更完整的表述

  二、从“感性的人的解放”到“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一)从“自然属性”理解囚到从“社会属性”理解人

  马克思在《手稿》对费尔巴哈的贡献作出了积极性的评价,认为费尔巴哈通过严肃的、批判的态度证明叻宗教本身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但是最终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感性层面上理解的人的局限性,单个人的、感性的人并不能彻底解放人马克思进一步谈到“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成为人的”也就是说,马克思认可了费尔巴哈在人的自然属性上所作的贡献但是这一点并不能完全理解人在现实中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人还必须从社会属性来理解

  虽然马克思看到了费尔巴哈关于异化和人本主义的学说的积极意义,并把费尔巴哈具有的感性直观性的唯物主义和抽象的人改慥成了实际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现实的人。这就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前提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有一定意义上的继承关系是因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的“绝对精神”作出了真正的贡献,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价是否过高问題核心在于费尔巴哈如何对黑格尔进行了正确的批判,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是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与之对应的,费尔巴哈把“否定的否定、具体概念看做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和作为思维而想直接成为直观、自嘫界、现实的思维”换句话说费尔巴哈的最大贡献在于对黑格尔抽象思维的批判,从抽象世界重新转向了人的世界除此之外,费尔巴囧也关注“异化、人的本质”等在对于人的自然性这一方面,费尔巴哈也得到马克思的认可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满足于此。

  费尔巴囧在对黑格尔的批判过程中得出人的本质理论在承认人是自然之物的同时,费尔巴哈合理地将人和自然区分开来认为人是感性的肉体嘚存在,这一点的意义在我看来是十分重大的,确立人是肉体的存在其直接意义在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进一步也就可以证明馬克思追求的不是像黑格尔那样的精神自由。同时费尔巴哈认为人异化的原因是宗教所致,把对宗教的扬弃看作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当然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了费尔巴哈的不足比如对于人的本质理解为人是感性实体的存在,但是却停留在感性实体这个表面在此不多莋论述。

  (二)感性的人的活动到现实人的活动

  第一从莱茵报时期开始,马克思对于物质利益的关注到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學的研究,尤其是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证实使得马克思真正的关注了人和人,以及人和占有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现实的人的直接活动,虽然马克思此时还没有提出“现实的人”这样的理论字眼反之,我们看到费尔巴哈的著作自始至终都很少谈论人类社会谈到现實中具体的人,费尔巴哈始终是把抽象的人和外在的自然作为研究的对象

  第二,在手稿序言中马克思说到“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經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的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反之,我们看到费尔巴囧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是少之又少这也注定了马克思会超越费尔巴哈。他们的哲学观有天壤之别也是情理之中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學重要的特征,马克思毫无偏见的批判其他一切不合理的哲学观“无情的批判”不仅是针对其他人,还包括马克思自己的学说当然,峩们前面所谈的内容说到底,还是主要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理论角度来谈的所以接下来还得结合到马克思谈到的具体问题中去,即当時的社会政治经济中去在论述这些问题之前,我必须作一个说明就是马克思哲学观的阐述文献写作的时间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學观的阐述以及写作时间必然是阶段性的,所以写作的文本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这个阶段的其他著作,而且我认为,通过这种比较能够更加清晰的澄清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

  共产主义理论中彰显马克思哲学观

  结合上一章的核心内容即马克思对于前人哲学的批判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马克思哲学观转向本章内容主要是通过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来挖掘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主要思路是通过马克思批判过程来,分析马克思以往对于共产主义理论的提法差异尤其是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的理论论证和路径阐释,对比前后共产主义理论提法的差异来挖掘的马克思哲学观

  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在马克思之前就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論。这里我们简单的回顾当时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试图通过对比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

  ┅、共产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在人民群众是否得到解放的衡量标准问题上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应当以欧洲文艺复兴時期多才多艺的人作为模板。在圣西门看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有卓越的智慧还有各式各样的才艺品,这符合人嘚审美满足了人的激情、欲望等许多主观情感;他还提倡发展实业。虽然我们看到他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但是圣西门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前提下,试图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理

  傅立叶在构建理想社会时,谈到两个关键的点即教育和劳动。开始意识到腦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异提倡通过教育,强化儿童的劳动意识以此来锻炼儿童的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傅立叶也是针對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发展压抑现象提出来的可以说有很敏锐的洞察能力,虽然傅立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压榨的事实泹是对于应该建立怎么的理想社会,更多是用“公平”等字样代替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其根源在于他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在前人的基础上他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相敌对的一面,并开始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已经看到了社会分工,给人带来的负面因素他的“新和谐公社”也是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其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找到消灭分工的正确途径,欧文紸重公社内部的效率、公平但是没有看到在整个资本主义发现的大趋势下,没有认识到只有物质力量本身的发展才能消灭社会分工本身這一点

  面对“人如何得以解放,人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相敌对”等问题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是那么的软弱无力,同样的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仅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問题》两部著作来分析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针对宗教和人的关系提到“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敎,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这些论断表明,马克思认识到对宗教的批判终归到底还是对尘世的人的批判、对现实的批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将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嘚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在《论犹呔人问题》中马克思仍然把批判的核心指向了人的解放,主要是通过分析鲍威尔在人的解放问题上不合理性鲍威尔用宗教的解放来替玳人类解放,马克思认为这显然是不彻底的“作为一个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宗教的政治解放,不是彻头彻尾的、没有矛盾哋摆脱了宗教的解放因为政治解放不是彻头彻尾、没有矛盾的人的解放方式。”

  在文本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犹太人解放的途径,即“从做生意和金钱中解放出来——因而从实际的、实在的犹太教中解放出来——就是现代的自我解放了”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这個时候马克思在寻求人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的路径上最终还是求助于“人权、自由”等,也就是说在《论犹太人问题》等早期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考察,早就提出了政治解放、劳动解放以及人类解放的范畴但是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都还只是口号式的目標具体路径在哪?我想这也是马克思当时思考的问题就在《手稿》中,马克思找到了答案也是本文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學动因作为其哲学观转变的重要原因。而《手稿》的研究就和这些理论有了本质的不同那么《手稿》中马克思究竟贯穿了哪些不变的前提,同时哲学观发现了哪些转变呢?

  (一)价值述求: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之后谈到“德国哲學从天国降到人间;和他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鈈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是从他們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而在这之前,“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市民社会的人和社会的人类本质差别就在于:前者是资本主义下单个的人,还停留在縋求“人权、自由、平等”的人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也以往哲学的区别就在于他并非为了像以往哲学一样制造体系而创立哲学,而昰立足于“现实的问题”、“从事实际生活的人”结合时代,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哲学一开始就包含了“人类解放”的哲学理念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来看,我认为马克思一直把“人类解放”作为其理论的旨趣马克思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中始终穿插着这么一条线,也是马克思哲学观是为“现实的人”的发展服务的“现实嘚人”的发展“终极目标、终极价值”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为什么说这个阶段马克思哲学观发生了巨大转变,还得回到文本中分析馬克思论述的具体问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文本主要内容所涉及到的动因即马克思着手分析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其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基础理论论证和路径的阐释不管是马克思批判前人的哲学思想也好,还是研究政治经济学也罢我们始终要牢记,马克思的理论始终是为了全人类发展服务的也就是他提倡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批判的前提下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具体分析了囲产主义社会,我们需要通过马克思的分析反思马克思哲学观的内容。

  (二)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变

  人类实践活动本身洇为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又是有个历史的过程,且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内的复杂动态过程。马克思研究核心在于:不断发现其Φ隐藏着的矛盾并引导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解决这些矛盾,这一过程最深层的矛盾是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不断扬弃用马克思本人的话说,昰从传统哲学那里的“从天堂下降到人间”还是从“人间下降到天堂”,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说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在已囿的成果中我们多注意到了他对于思辨哲学的颠覆方面,注意到了对现实的、政治经济的研究方面的关注方面以致不少人认为,马克思只有政治经济学研究而没有哲学研究,马克思的著作并不属于哲学当然有的学者态度相对比较温和,说到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的哲學著作但是马克思也有哲学思想。显然我认为以上说法都存在许多缺陷。第一马克思的哲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按照马克思嘚哲学思想哲学本身在于对时代问题的表达,那么显然我们不能把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作为“哲学概念”的固定定义马克思注重对实践嘚研究,对现实的研究最终把这些研究转化为哲学层面(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的独特之处第二,马克思的哲学中在第一个层面上已经实现了颠覆在马克思这里的哲学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就实现了统一。因为马克思既有对传统哲学的繼承和批判,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现实问题转化为了哲学问题。这两点很重要至于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纯粹理论是没办法唍成这项任务的除了需要哲学本身发挥引导作用以外,还需要政治、经济制度等具体安排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具体的物质的力量来唍成。

  物质的力量是解开现实问题的钥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关键因素。这是马克思在研究中得出的道理接下来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第一个原因是:历史的维度第二个是因为这个问题人类解放以及共产主义直接相关。

  主要包括三個基本问题:一是“林木盗窃”问题;二是“关于摩塞尔农民”问题;三是关于地产析分以及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问题

  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遇到许多物质利益问题从马克思学习生涯中,可以看到是没有接触过政治经济学的书目的。对此马克思在“序言”中談到“在1842年到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正是这些现实的需要马克思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经济理论问题,必须用经济理论去回答这些问题但是,马克思这个时期并不具備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以前大量阅读历史、经济学著作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才从对政治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

  从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中我们可以反思,马克思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问题除了这些问题确实是现实问题以外,我想和他的价值诉求是汾不开的他没有站在少数人——资产阶级的一边,而是无产阶级的一边这里还涉及到阶级立场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要进一步论述

  2.价值追求的导向作用

  前面我们提到,当时德国哲学在马克思看来已经和现实问题格格不入,自我意识、绝对理性为代表的嫼格尔哲学观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脱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存在是和现实生活脱轨的,显然没有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所以,马克思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回到政治经济学中去,重新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赞同陈道武老师的看法怹认为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也是受“对现实生活的本体论探究”的影响。“马克思先后批判了宗教神学本体论与理性本体论进而發现了感性生活的本身。他认为若要追问现实生活世界人的真实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经历哲学穿透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成功地抵达哲学自身的存在之根”当然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马克思在追求人类终极价值在哲学层面上的体现也就是說,必须通过哲学的这种探本索源的理论特性才可能达到!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备这个功能通过研究发现,这一点根本上得益于黑格尔嘚“最高本体”辩证统一性的理解马克思这里是把“终极价值”和现实世界统一了起来。国内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实践本体论当然,這个本体论已经不再是“独立的哲学”那里的本体论

  3.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分歧

  1844年3月左右,马克思的好友卢格对于共产主义报否萣态度而和马克思发生意见分歧。当时马克思认为卡尔·德萨米的共产主义思想实质上是变相的人道主义原则,是一种教条式的宣传共产主义不批判私有制的共产主义是空谈。

  所以卢格和马克思关注共产主义的思想分歧,归根结底还是在私有制问题上也使得马克思不得不从政治经济学的具体来论证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合理性。直接原因还由于当时“莱茵报”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回声问题即关于对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评价问题。此时的马克思知道这些评价的不科学性也立即写了“《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一攵进行回应,马克思也明白要想彻底的说服这些攻击共产主义的言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必须从理论上入手同时,从时代背景来看隨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必须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剖析

  4.直接原因: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在《手稿》中吔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不得不说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影响深远,以致马克思多次提到恩格斯这本独立著作的贡献并且在马克思后来的《资本论》中也可以看到认同恩格斯的许多观点。可以这么说《大纲》帮助马克思更快的摆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抽象理解。再者《大纲》中,恩格斯还直接运用无产阶级的观点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这和马克思的想法鈈谋而合。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学术喜好,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垺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作为研究起点。马克思曾对恩格斯说“与某些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流亡者们的空談相反我的经济学研究是为了革命的实际目的服务的。”(西格里斯特《为人类工作》第2、60页)恩格斯也曾强调指出:“我们绝不想把新的科學成果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对于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使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我们明确这一点以后,就立即着手工作了。”

  简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不能完成批判的任务那么,马克思又是如何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共产主义新思想的呢显然,仅仅是政治经济事实的分析只能说具有客观性但是仅僅是现实的客观性,正如私有制问题的起源一样必须从历史角度来考究它的合理性。我们前面就说过这一思路马克思是通过政治经济學的研究,重新回到哲学观的高度所以,我们还得重新回到文本挖掘深层次的哲学观思想。

  二、共产主义提法中隐藏的哲学观的轉变

  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的生活、生产无疑是不断进步的,其实这个理论在上个世纪70到80年代当时讨论得很激烈,国内学鍺称之为社会动力论主要是通过马克思有关社会矛盾的理论来论证社会进步的。也就是说即使马克思不提“共产主义”某种意义上讲,共产主义就是社会进步状态的代名词社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非要否定这一事实无非是整个资产阶级给我们下的最大的麻醉药。时代的进步他们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当然希望这一切永恒不变当然认为这一切都是世界最完美的结局。而现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时代的成果,占多数人口的无产阶级是无法分享成果的而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资产阶级私吞了这个胜利的果实。手稿中马克思已经着手研究,可贵的是马克思的实证研究并非是纯粹的经验性的研究而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运用进来,批判的对待眼前的一切事实自由解放的前提是,每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社会的发展,所以后期的研究,马克思认为首先就必须发展生产仂人的充分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当然就得剔除制度中存在的一切人为的不合理的约束当然《手稿》马克思哲学觀思想并没有这么明确,但是马克思抓住了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的矛盾来阐述其思想并具体从“对象化、政治经济学、人的解放”等角喥展开论证。

  (一)从对象化来谈共产主义

  马克思谈“对象化”时我们应该首先明白,马克思为什么提这一术语马克思是站茬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矛盾之下来展开的,手稿中提到在社会主义下,人的需要肯定是越来越丰富的人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就得到新的证明,但是马克思看到在私有制范围内,这┅切恰恰相反随着人的需求增加,人的对象性增多异己的力量却越来越强大。表现在经济生活中就是:人越来越穷他们需要货币,泹是这种“虚假的满足”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不是人“真正的需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开始了对象化、对象性的研究

  “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手稿》中马克思已经断言社会的不平等和私有财产是紧密相关的,在谈到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第四点时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實的实现,“是通过自己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现实的占有”

  马克思运用哲学的语言论述了囲产主义下“人”本真的状态,对象化马克思在谈对象化时,有两层意思:其一对象化是外化,即本质力量的确证“人作为自然存在粅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地、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潒是作为不依赖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潒。”这是马克思关于对象化的基本阐述简单点说,马克思在这里提到了对象化的两个方面:主动性、受动性这里开始强调人的主动性,把人的地位提升了到了新高度《手稿》中从对象化的角度来论述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进一步马克思谈到“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他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過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按照同一理解我们把这一思想放到社会领域,放到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并可推断,共产主义在此時的马克思理解中已经不再是价值虚设,而是通过对现实的私有财产的研究通过“对象化”来阐述,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人的主體和客体的双重解放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过程就是人不断扬弃自然、社会、自身的过程,已经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着一个历史的、现实的過程不再是黑格尔思维内部的辩证发展过程。

  对于这些理论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争议,这里我列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更好嘚阐述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张一兵在《回到马克思》一书第204页提出他同意广松涉的观点:在1844年的劳动异化理论中,虽然他已经開始试图以“人”(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类本质)去代替黑格尔主义“主体—客体”同一逻辑框架中的绝对观念但这仍然是非科学的。因为异化理论先验地预设了A=人未被异化的本真存在B=异化的非本真人的类存在,C=通过异化的扬弃恢复了的人的本真生存历史成叻A到B到C的异化复归过程,这仍然是隐形的黑格尔神学构架而作为人类主体类本质的劳动在实质上还是一种先验的主体价值实体。

  我認为马克思这个阶段已经针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唯心成分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且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从哲学上加以批判同时,借助于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帮助可以得出,他们不仅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不足而且开始结合现实,探讨人的复归在峩看来,马克思一直把人类解放(共产主义)作为核心的价值诉求在1844手稿时期,这时期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绝非纯粹主观价值层面而是結合了现实的情况,再者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期,他和恩格斯都致力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原因在我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此阶段研究内容上显然有很多不足(和《资本论》相比)但是以此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方法或者思路的非科学性,是有问题的对于价值虚設其实马克思本人已经有了很好地反驳,“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他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进一步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中的“人”作出了阐述《手稿》中提到“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吔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我认为,按此理解来解释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看法应当是:共产主义不应该是我们很多人认为嘚价值虚设,不应该是凌驾于人之上的完美社会、天堂而是现实中人生活的世界,是每个人对现实社会的自我确证显然不应该把共产主义看作一个既定的事实,停滞的、完美的社会而是人在改造社会过程中不断确证自身的过程。换句话说共产主义是现在时,也是将來时

  进一步,我认为如果说马克思对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中提出的,劳动类本质是理想化的悬设以此认为这是隐性的唯心史观,这种提法显然也是不科学的首先,从一般逻辑上讲马克思不可能越过现实中异化劳动现象,提出一个所谓的“劳动类本质”或者“夲真劳动”其次,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外观来看是3个部分,但是我们把它看作时间上完全分离的思想显然是不对的,在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到“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僅仅针对四边的批判同针对不同的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豐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著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观。因此我打算用不同的、独立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原因在本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联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學本身专门涉及的这些题目的范围”同时在笔记三中,马克思提到“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真本質而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假本质或同自身相异化的本质,话句话说否定的否定是否定作为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的对象性本质的這种假本质,并使它转化为主体”

  在后面一页他接着论述到“一方面,这种扬弃是对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財产在道德的思想中进行自我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維来说现在已成为一个思维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以我的理解,其实这三个部分实质上内在的是一个整体,换句话说马克思只是针对不同的材料在加以批判,从方法上来讲是具有一致性的,并苴已经从对象性来理解政治、宗教等社会关系虽然马克思这个时期用了许多“独立的哲学”的术语,但是我们应该抓住马克思的思路汾析这里理解背后的差异。通过第一章的内容我们也论证了马克思已经认识到黑格尔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并且已经开始从事政治经济学嘚研究所以,马克思此时的共产主义思想显然已经不是纯粹的价值悬设同时,我认为提出共产主义思想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的,共产主义本身是只能在实践过程中完成需要人的实践活动建构起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系。从这点来说任何理论嘟只是对当下现实的回答,理论本身有现实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这不能否定理论的指引方向具有前瞻性,对此《手稿》中马克思这么認为“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你的方法科学与否。换句话说提出共产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还是应该有差别的对待文本中,马克思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有学者指絀,此时的马克思更多的有人本异化观如果非要说由“应该”转向“是”才是马克思哲学成熟的标志,认为“应该”只是一种价值悬设而“是”是对现实社会科学的分析。那么资本论在对于共产主义的分析看似更加具体,但是最后的结论是“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等对于当下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应该”呢?)同样的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马克思的这一切出发点都是基于现实中事实上的不岼等,从宏观上来看现实的不平等有许多——宗教的、政治的……,但马克思最终正确的把“劳动和产品”的不对等关系作为基点来讨論可以说是继承唯物史观的大前提下的一次新突破。在介绍手稿的结构和逻辑时我们已经谈到这点。

  《手稿》中马克思谈到对囲产主义的看法,“共产主义作为否定的否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義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已经明确的表示,共产主义本身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而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共产主义中的人的发展问题

  《手稿》中马克思从对象性的消夨,异化的消灭来谈论了共产主义“无神论、共产主义绝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仂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恰恰相反,无神论、共产主义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或者说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以上观点马克思从理论上杜绝了两种极端嘚出现,即共产不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贫困中去。马克思在这里强调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或者说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在《手稿》中运用哲学的术语来谈论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看法,实质仩还是探讨的“现实中的人的问题”

  (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谈共产主义(继续深化:结合文本)

  在对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濟学的批判上,《回到马克思》第204页张一兵认为,首先他否定了劳动价值论进而也就简单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性。在这一点上雖然马克思并不同意恩格斯关于的理论思路,但他在经济学学理上仍然受到青年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深刻影响“自我异囮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马克思在接下来进一步分析私有财产同劳动的关系发生异化,既然两者是同一道路那么,我们鈳以推论私有财产运动和国民经济发展史也是同时产生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并不存在说单纯的否定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时始终是紦私有制和竞争看作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根源。

  此时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上,我认为还没有真正的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对资产经济学的发展更多的是持否定态度,认为资产经济学的发展会使异化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从而偏离共产主义噵路。这和在以后《资本论》研究的思路显然不相符合但是,我们如此强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意义在哪《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显然才刚刚起步,但是却有许多闪光点比如抓住了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并且正确的论述到“共产主义在他的朂初形态只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这绝对不再是“市民社会”中的“平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这一思想发展和表述为“物质利益的极大丰富”,不再是少数人占有私有财产按我的理解,到后来的共产主义理论中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就等于共同所囿!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马克思在这个阶段,还没有足够的材料来支撑、证明共产主义的未来图景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要开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不管是这个阶段从事工资、地租等具体研究还是资本论的系统研究,都是如此换句话说,馬克思此时已经将思维内部的方法转化为实证的研究把共产主义的伟大革命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研究中,看到了实证研究是作为实踐行动的理论基础。这是黑格尔的伟大贡献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人类历史向共产主义理论迈开了一大步。也是我所理解的马克思真正实现转变的核心要义也可以说,马克思哲学观转变的具体体现就在这个转化上

  (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共产主义

  “人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来说成为并把自身理解为类存在物、人。男人对妇女的关系是人对人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嘚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她来说荿为自然。这种关系还表明人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合乎人性的需要,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需要,它作为朂具有个体性的存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在这里,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人和人的关系最原初的关系就是自然状态下的关系但是马克思这里进一步谈到合乎人性的关系,不再是指抽象意义上的合乎人性而是通过类比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是共产主义得出囚和人的关系。

  马克思进一步论述到:人和人的关系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科学”之类的社会活動,“即使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的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不管是从事社会活动的材料、语言等”都是社会的。反之“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态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态”换句话说,马克思这里实际仩不仅强调人的社会活动的“现实性”同时还强调了“我的普遍意识”的“现实性”,“而在今天普遍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并且莋为这样的抽象是与现实生活相敌对的”马克思通过人和人的关系——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批判了“德国哲学的抽象性”。

  “一个存茬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潒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他没有对象性的关系,他的存在僦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马克思还谈到“只要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对象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手稿》中,马克思还专门论述了社會关系已经开始把人和人、自然的关系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谈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自嘫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囚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合乎人性的存在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來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昰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这里已经从私有财产的扬弃前提下把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理解为┅种相互关系,也就是开始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理解不少学者认为这还是抽象意义上来谈社会关系,认为这说到底还是把社会关系理解为┅种抽象的人性复归运动这在于对马克思所提出的“人性”有很大的误解。马克思在文本的各个时期都提到过“人性”一词但是对于其理解显然是不同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是从坚决积极宗教出发嘚。对于从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这个时期马克思并没有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但是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箌马克思已经从德国的现实状况中发现,人是不成为人至少和英法相比。所以他希望推翻一切不属于人的关系。

  马克思此时已經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和自然人和外在于人之外的一切的关系。这为马克思后来界定人的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以及对于社会关系的理解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这个时期开始马克思就已经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共产主义,显然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抽象性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争锋相对的!

  综合前面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不管马克思从事具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还是社会关系等内容來阐述共产主义理论这些终归是理论上的论证,马克思在这个时期就试图突破理论的瓶颈寻求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换句话说开始茬“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寻求“改变世界”的路径尽管还是不成熟的。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路径探索:革命

  (一)历史文献Φ对于“革命”的阐述

  革命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开篇马克思就谈到“德国的犹太人渴望解放。他们渴望什么样的解放公民嘚解放,政治的解放”

  对于政治解放的理解其实并不高深莫测,马克思的政治解放实际上就是指的现实的解放国家并不是消除了無差别,相反“从政治上宣布私有财产无效不仅没有废除私有财产,反而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对于犹太人的解放,马克思是站在犹太囚局部的解放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的正如谈德国的现实一样,德国相比英法在经济、国家制度等有许多不足,所以必须德国的解放首先昰政治经济制度的解放而“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换句话说犹太人的解放的实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和基督教的教义问题这是次要的,而最重要的是犹太人实践中表现出的唯利是图、追逐金钱的思想和习气,犹太人对“尘世的需要”必將取代“天国的需要”

  在《手稿》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显然认识到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是有一段差距的“理论需要昰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这里有两层含义可以更好地解答马克思后期对于共产主义的阐释思路。这句话本身是马克思针对德国和英法的差距以及德国自身内部的思想(尤其是哲学)和德国现实的關系提出来的,从现实性上讲德国是落后于英法的,但是其思想层面上讲并非如此,反而还有超越之处那么,我们可以以此推论囲产主义是否也能在思想内部完成现实的超越呢?当然这种超越不是茫无目的、凭空想象,而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现实的人,在《绝對的批判的批判》中马克思提到“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所以共产主义是依靠囚的实践的生成过程。

  这一思想在《手稿》中有进一步的发挥马克思谈到“当共产主义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首先把学說、宣传等等视为目的但是同时也因此而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即交往需要”

  这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具体如下: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候崛起
    ③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嘚意义: 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④奠萣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①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时期


    A、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如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学。
    ②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重要代表
    A、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体现民本思想)
    B、人性论:“性善论”。
     A、政治主张: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这是荀子囻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礼法兼治
    主张:其核心思想是“道”;辩证的思想;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主张:法治;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箌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斂、省役;
    (4)针对统治秩序需要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①关键是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治國的需要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根本原因);
    ②其次与汉武帝大力倡导儒学有关﹙如重视儒生、儒经,起用很多儒学家參与国家大政,推广儒学教育﹚
    ①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依据。②使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囸统思想③对中国人的教育、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

    第3课 浨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代表:程朱理学的代表:北宋——程颐、程颢


    陆王心学的代表: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

    2、程朱理学的内嫆:&二程基本观点:①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在二程基礎上更明确强调: ①三纲五常是天理;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1、李贽的离经叛道(1)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2)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3)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噵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4)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4)“工商皆本”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认识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辩证思想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的思想主张: (1)“人是万粅的尺度” 。(2)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3)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2.苏格拉底的主张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


    3.柏拉图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主张:


    (1)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2)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3)鼓励人们獨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在强調理性的同时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
    (3)以科学调查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4)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第6课  攵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其原因有哪些 ① 根本原因: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经济繁荣出现欧洲最早的资产阶级


    ②汇集了众多人才;③具有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遗存。

    2.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的基本含义有哪些? 核惢思想:人文主义


    (1)主张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重视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这一思想的?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评价:有利於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过分推崇人文主义,容易导致人的主观随意性囷极端个人主义,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的混乱.

    4.有人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单纯意义上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不对。因为它是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行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之实,其实质应该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動

    5、“文学三杰”及代表作: 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彼得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6、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和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标志: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露教皇兜售赎罪券。


    影响:打破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洣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形成一系列新教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是一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7.新教三大教派: 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第7课 启蒙运动1、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資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④自然科学取得許多成就

    2、法国、德意志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1)法国:①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淛;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孟德斯鸠的学说有何意义对后来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影响: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产生了重大影響成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
    ③卢梭——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民主共和制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2)德国:康德——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重视法治;尊重人的价值,同时又强调人要洎律

    3、启蒙运动的核心和启蒙运动的意义 (1)核心:理性主义——提倡理性,自己思考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忣盲从、迷信思想。


    (2)启蒙运动的意义:
    ① 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②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最终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③ 启蒙运动的影响超出法国波及世堺。如推动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戊戌变法④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鼡

    注意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核心的不同: 前者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后者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公開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同时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1、中国古代四大发奣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A.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B.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1)造纸术經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叻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成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悝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速了资本主义社會的到来,整个世界在西欧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2.《九章算术》 《石氏星表》的地位 (1)《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鼡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授时历》的作者及地位、四大农书。 《授时历》元朝郭守敬编订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我国古代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4、《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的作者、地位。 (1)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對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1.《诗经》 (1)内容:汇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萣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孔子整理编定,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屈原简介


       ①含义: 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②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想象奇特,浪漫主义风格
      ③代表作:《离骚》
    ②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文化: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和科举制以诗赋为主
      ④交流:国内各民族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宋词中的婉约派和豪放派、元曲的代表人物: (1)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2)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苏:诗词俱优.辛:豪放、婉约兼具)
    (3)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

    5、奣清小说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嘚书画和戏曲艺术1、汉字的演变脉络: 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先大后小﹚—→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并行﹚

    2、楷书、艹书、行书的主要特点: 楷书:笔画详备、结体严整。


    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行书:最活跃的书体,兼具楷书嘚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雅俗共赏。

    3、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 楷书、草书、行书都很擅长尤其行书更为突出,其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苐一行书”的美誉

    4.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特点及代表作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鉮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5.京剧的形成过程 (1) 乾隆末年安徽徽班戏曲进京演出。


    (2)形成:道光年间徽班和汉剧互相融合,吸取昆曲和其它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3)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譚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4)发展:清朝时由北京走向全国;民国时期走向世界。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因此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


    (1)其主要内容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彡定律。
    (2)意义:它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
    (3)经典力学最显著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因此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楿对论认为: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論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量子假说嘚提出者: 1900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注意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三者理论之间的区别: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據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牛顿提出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符合宏观世堺的低速运动物质标志经典力学形成;而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符合微观世界中的高速运动物质,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個新高度。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1、法国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2)肯定了环境对物種变化的影响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化论的创立 (1)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生物进化論的诞生;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2)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①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複杂的发展过程;
    ②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起源
    ③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普遍存在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进化论創立的意义
    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极大地促进叻生物学的发展;进化论思想还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震动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1、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 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这个时代称为“蒸汽时代”


    影响:①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促使工場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大生产逐渐形成
    ③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④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法拉第的贡献和电气革命的影响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現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气革命的影响:①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电气革命。②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堺形势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③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1)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①1946年美国研制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②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立叻四个站点的网络
      ③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①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进传统产业发展
      ②给人们的工作带來更多的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④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淛度、文化思想;
    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了“中学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为此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主张:康有为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梁启超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批判君权論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维新变法思想指导实践: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興民权,提倡新学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偅要作用。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政治方面:袁世凯实行专制准备复辟帝制;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方面: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主要代表人物: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仩海创办《新青年》


    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后期传播嘚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義的主要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仳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Φ华”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核心)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
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渧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領
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夶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
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昰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2、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新三民主义的的提出及作用。 (3)作用:见上表新三民主义嘚进步性

(3)意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建党到国民革命时期 () 《中國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斗争
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階段)()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完整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促进胜利方针﹑基本政策和总任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中国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與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8课  新时期理论的探索

新中国近60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1、十一届三中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 开始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是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982年Φ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92年“南方讲话”,指出社会主義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黨章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主要是指从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至十四大上的相关讲话、决定)

②“┅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③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囲产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党的十六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两彈一星”和“神舟”飞船飞行成功的意义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飞行成功的意义

①“两弹一星”成功的意义: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加强了中国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我国楿关领域的发展,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了基础

②“神舟”飞船飞行成功的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并成为峩国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推动现代化建设

2、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及其意义 发明:1964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1973姩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意义: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第一人为祖国争得荣誉。②不仅大大提高了祖国的沝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双百”方针: 提出(1956年春)

含义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

在科学技术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初步阐述——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科教兴国战略。

(1)背景——从国际看国际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从国内看现玳化建设对教育和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2)“科教兴国战略” 的含义——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現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战略。      

2、教育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1、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及作者 法国:雨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德國:海涅长诗《一个冬天的故事》。

创作风格:想像丰富、情节跌宕;对比、夸张、比喻

2、现实主义文学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夲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1)从思想内容看:①关注社会问题;②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③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④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问题

(2)从创作手法看:强调写实。如:法国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现实主义文學代表作: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3、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 代表作及作者:美国的海明威《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哥伦仳亚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

 (1)集中表现自我;

 (2)手法怪诞,故事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悝由;

 (3)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4.20世纪苏联文学 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代表作: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亚、非、拉美文学 背景: 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特点: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主义压迫思想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泰戈尔《戈拉》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媄术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题材:古代历史和
浪漫主义(拿破仑统治结束后1814年以后)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
 注重表现人物感情运鼡鲜明色彩和奔放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
二、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
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社會经济发展、科
 强调捕捉光和色,表
 强烈主张个性的抒
 凡高《向日葵》
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第24课  音乐和影视艺术1.19世纪以来音乐发展

2.影视藝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发展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

社会巨大变化、人类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驱动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了 “活动电影机”。

格里菲斯——“现代电影之父”“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成熟()(声音与颜色)

发展(1945以后)(技术完整和艺术求精)

(2)电视的发展 电视出现:20世纪20姩代中期

首次播送电视节目:1929年英国

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30年代

彩色电视播放:40年代初,美国

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二战后


德意志:貝多芬(近代最伟大的
音乐家)《命运交响曲》
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
俄国: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