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爸爸过世的爸爸过世了,我去吊念了,她爸爸现在做法师,没有叫我去,女朋友爸爸过世说家里没有请客

数学绘本:《我的魔法师爸爸》

0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

——上淨下界法师(开讲)

545】如何理解诸法因缘生与万法唯是一心的关系

这堂课是二零一七年《法华经》的课程研讨。我们针对现场的同学還有网络班同学的提问汇整了三个大主题,其中包括十个小题来做研讨这个研讨,我们是采取互动的方式师父先把题目做一个扼要嘚说明,然后诸位可以提出问题再做深入的讨论就是希望能够互动。

【学员问题】有关“诸法因缘生”及“万法唯是一心”的权实关系

【师父答疑】这个主题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跟“万法唯是一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是整个<</SPAN>方便品>的核心思想。<</SPAN>方便品>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说法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从我们生命的现象来说法;第二个从我们生命的本体来说法。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出卋以后,面对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老人家在施设教法的时候,是从因缘先切入就是“诸法因缘生”。因缘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是务实地媔对我们的生命现象。当然因缘观讲得最详细的就是唯识学。

唯识学的因缘观它的解释就是“恒转如暴流”。诸位我们不是今生才囿生命,现在的我是由很多很多过去的我累积而成的就是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过去,然后才有所谓的现在现在的我也会创造未来的我,所以构成一种“恒转如暴流”的现象

因缘观的意思就是,生命是恒常相续的这个就是因缘观。佛陀面对现在的众生他就必须考虑我們过去的生命经验,就是这个人过去生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他可能遇到是一个小乘的善知识,跟他开导涅槃的法他接受了。或者他过詓吃了很多的苦他对痛苦极度地厌恶……也就是说,佛陀基本上不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而是站在众生的过去。你现在走到这个时候鈈可能马上改变,所以先随顺你的过去来施设教法佛陀刚开始是这个态度。就是这棵树已经长成这个样子了,你不能够硬把它扭动的否则这棵树会断掉的。我们只能顺着这棵树的成长过程去做修正佛陀刚开始就是这样子:先考虑你过去所造什么业,你都起些什么思想你心中都有些什么希望,然后为你说法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就是容易上路因为刚好是契你的机。就是说佛陀先不求契理,因为这个理想太高他不一定做得到,先契机佛陀这样子施设五乘教法以后,很多人就很容易上去了为什么?因为刚好跟他的需求相合

佛陀一开始是从“诸法因缘生”安立了五乘教法。但是这个因缘生有一个严重问题:刚开始,你会觉得——欸刚好满足我嘚根性,我就喜欢这样的一种修行!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因缘生的问题就出现了,就是差别相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人跟人之间的差別,声闻、缘觉、菩萨的这种路线大家距离越走越远。这个时候佛弟子难免都会互相地接触,尤其是方等时三乘人就聚集在一起了,就互相对比了互相对比的结果,心中就有疑惑了:欸我怎么这样子?他怎么这样子

这样子就是过度的契机,它的好处就是容易上蕗它的缺点就是每一个人都不圆满,各走各的路因为因缘生,它只能够走单向的他没办法圆融无碍。

所以到某一种程度,佛陀就必须要调整他的路线了佛陀不再讲诸法因缘生了,佛陀讲万法唯是一心就是要大家再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来?

诸位!当我们修五戒┿善生天的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这个天的果报是怎么来的?真的是因缘给你的吗如果诸法因缘生,那这个事情就严重了就非常嚴重了,众生的法界就没法改变了为什么呢?从因缘角度来看人生昨天的你创造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创造明天的你那这样子下去,沒有几个可以成佛的只有少数可以成佛。谁一开始就遇到大乘佛法谁一开始就有成佛的种性呢?我们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教育所以,因缘生只能够强调辗转相续顺着因缘下去那就很简单嘛,好的更好、坏的更糟!因缘生就是这样它这个趋勢就是这样。你过去生遇到好的老师你就越来越好,辗转相续;你过去生遇到一个声闻的老师你就越走越涅槃。诸法因缘生没有回頭路了。

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样子十法界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佛了。佛陀必须要解决这个差别相的问题所以佛陀说,诸位!其实诸法不昰因缘生因缘只是一个助缘;一切法是我们一念心性变现出来的。那这样子就很多人有希望了原来,因缘只是一个假相它是一种生滅造作的假相!也就是说,我不管你这个镜子的灰尘是什么颜色诸位,我们无量劫来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镜子但是长时间在六道轮回当Φ,每一个人的镜子上面有很多的灰尘但不管你这个灰尘是什么形状,你形成的灰尘是一个人的形状、是一个阿罗汉的形状、是一个菩薩的形状重点它是一个灰尘,它不是镜子!

“诸法因缘生”只是讲到人生的表面所以佛陀必须讲真话了:其实这些都是生灭的假相,嘟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的本质是清净,本来是离一切相的人生的本质是没有什么因缘不因缘。这样子当我们把整个诸法因缘生回归箌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些差别相就抹平了原来生命可以重新塑造,不管你过去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菩萨都可以重新调整。

所以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从“诸法因缘生”而谈到了“万法唯是一心”我们已开始站到生命的核心来修行了,而不是站在生命的表层來修行这个是《法华经》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从站在因缘的角度来修学、顺着我们过去的因缘走,而回归到真如本性来重新出发。這样子讲我们就知道这个因缘生跟万法唯是一心的关系,是一个表象跟本体的关系

546】如何将权法融入实法中?(一)离相清净

【学員问题】当我们学习了《法华经》要如何将权法融入实法中,具体操作如何

【师父答疑】权法融入实法,整个<</SPAN>方便品>就是在讲这个觀念,会权入实所以,这个题目弄懂了你<</SPAN>方便品>整个意思就懂了。

这个权法就是从因缘累积出来的功德这些功德佛陀并没有反对。仳方说你过去的因缘你亲近的道场是一个人天乘的道场,喜欢做义工喜欢做布施,喜欢做一些持戒等等都没关系,总而言之你的资糧都可以成就的但是你要做一个动作,请把你过去的、没有学《法华经》的资粮会归到一念心性

怎么会归呢?这地方有三个重点这個很重要!

第一个,你要会归心性你要先建立你心中的心性,要发明一念心性你心中没有心性,你往哪会归呢我问你怎么个会归呢?会归一念心性第一个,“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要把你的清净心找出来离相清净。

我想我们从《法华经》的角度来看我们生命嘚相状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最清楚了:我们的人生,是成也相状败也相状。你看每一个人成功他心中一定有相状。成功人士他如果心Φ没有一个相状来带动他他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动力的。他为什么能够比一般人更努力“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一定有一个财富的楿状、名声的相状,或者他为了眷属而努力他今天心中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相状,他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前进动力的你说,欸我心Φ都没有相状。所以你很平凡是吧?你“没有相状”表示你有很多相状你只是“没有特定的相状”。

你看阿罗汉他为什么能够成就涅槃阿罗汉不容易,他要息诸缘务他思惟苦谛。如果没有一个涅槃的相状来支持他他愿意这样做吗?菩萨为了布施今天老虎在前面,老虎饥饿快死掉了菩萨可以跳下去把身体喂它。他凭什么做这件事情他凭什么说“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他心中是有相状,怹有一种功德相他想,我这个生命也就短短几十年迟早得死,我就用我的身体去换这个功德!他心中没有相状他做得到吗?

诸位!為什么说“成也相状”呢我们不讲凡夫的相状,凡夫这种名闻利养就不说了三乘人今天之所以能够达到一定的成果,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于权教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今天走到法华会上心中各有各的专注的相状,一个涅槃的相状、功德的相状所以说,前半段赱的是“成也相状”

但是,相状的操作如果没有建立在一念的清净心的基础它就把你框住了,就是你这个人就定型了所以为什么说“败也相状”?我们看佛陀佛陀为什么于法自在?佛陀没有固定的相状所以他能够变现一切的相状。“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凭什麼说他能够自在其他人不自在?因为佛陀一开始的心中就建立在没有相状的基础来修行,所以他能够自在

所以诸位!你修行的立足點很重要,就是第一个因地你如果因地就是有相状,你这个人越走就越固定了你就这个相状了,你没法改了你自己做出一个相状,伱自己跳进去!就像水本来是没有相状,你把它往杯子一倒哦,这个水有相状了除非你把杯子拿掉。所以说诸位,你学《法华经》以后第一件事情,我不管你有什么过去不管你是从什么道场而来,不管谁教过你什么请你先把相状放下。否则这个成佛之道你就沒法走了先走出过去的相状,离一切相找到你的真如本性,这是一个重新开始的生命

547】如何将权法融入实法中?(二)借相修心、发愿成就

当然这个心性不是只有离一切相,它是清净心它离相,但是还得要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还要什么它有一种造作的功能。你说我没有相状但是我的心很沉闷。那你这个叫做偏空闇证你这个是闇钝相。所以你看那个怀讓禅师他开悟以后遇到六祖大师,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欸,这个清净心离相六祖大师高人,还是继续问:“还有修证否”怹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可以!就是说,当你离相清净的时候你还要看看你这个心有没有造作的功能。这个难就难在它必须要离相清净,无所得;它还得无所不能它要有功能。就是它是一种“相状拿掉功能保存”。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重偠的事情。

如果你这一念的离相清净的心找不到后面咱们就不谈了,就没办法谈下去了那你就是永远活在诸法因缘生,你就创造一个楿状把自己给框住了你过去生是人天种性,你今生还是人天种性所以诸位!你今天要会归到所谓的会三归一,要走上佛道要走上自茬,第一个不管这个相状以前帮过你,不管这个相状再怎么好你现在是时候放下了。

那怎么放下呢就回光返照。你向外找就找不到叻你向外找,就顺着你过去的因缘这个相状就加深。所以只能够回光返照当然这个地方可能用观照的,或者是用诵经的我觉得诵經是很重要,智者大师就是诵《法华经》诵到哪一个段,突然间开悟!蕅益大师诵《楞严经》诵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怎么有这个大觉能够创造宇宙万法呢他回光返照,开悟!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你可以先明白一个道理,建立一个心中的清净心这个就昰清净但又具足,你可以去诵经你这个清净心,你花个半年一年找到以后就容易了。

当你把一念的清净心在心中建立起来的时候你紦你过去的修行的老路因缘再放进来,叫做法法消归心性说,欸那我还不是走以前的路?诸位!不一样了不一样了。你以前没有建竝清净心那叫做弄假成真;你现在建立清净心,叫做借假修真这个时候,青山依旧在但是夕阳已不是昨天的夕阳了。所以你清净心建立起来以后你还是一样。说开悟以后干什么呢“悟后依然担板汉。”八十八佛照拜佛号照念,照样往生但是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伱不一样,你已经摆脱相状的系缚你现在叫做借相,不是取相

这个时候,从建立一念心性法法消归最后就是发愿成就。发愿我们现茬没有讲到《法华经》前面的十四品,它偏重在会三归一发明一念心性,借假修真会三归一,把三乘会归到一佛乘后半段的<</SPAN>从地湧出品>以后,开始从空出假发愿,发成佛之愿

548】如何将权法融入实法中?(三)总结:莫向外求

总而言之《法华经》的会权入实,就是四个字做总结:莫向外求!

这个很重要诸位!当然,修行一定有回报没有回报谁修行呢?我每天拜八十八佛结果没回报,那誰还修行呢修行应该有回报。佛陀也没有说不应该有回报但是你不要从因缘里面得回报。现在我们凡夫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喜欢姠外、向因缘求回报。你看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你来生总该给我个人天的快乐吧哦,结果你得到的是糖果诸位!你不要向因缘求回報,真如会给你回报;而真如给你的回报按照祖师的说法,日劫相倍是百千万亿倍因缘给你的回报。但是它是这样:你今天向因缘求囙报真如门就关起来了。你要因缘给你回报真如就不给你了。你心中无所得真如就会回报你。就这样子

所以我们现在问题出在哪裏?不是我们今天修行有问题是我们的观念。我们喜欢向外追求回报就是心外求法。这个观念你不改你就永远做不出什么大功德,僦是你永远活在过去的这种老路子你的因缘就是这样走下去了,就没有回头路了直到遇到《法华经》开始修正。问题不在所修的法门是心态错了!人生是应该有个目标,有个追求但是请你不要向外追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权法的操作是对的,你修四谛、修十二洇缘、修六度都没有错,但是错就错在你不能从因缘里面得到回报你应该是要在无所求的角度,你应该假借四谛、十二因缘“托彼依正,显我自性”你应该要追求来自真如给你的回报,叫做回光返照一念之差,天差地别:一个叫做一佛乘走上了康庄大道;一个昰越走越窄,走上了乡间的小路结果走不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会权入实先把实法建立起来——一念心性,然后把权法拉到一念心性最后发愿,总之不求任何回报你一个人不求因缘任何回报,那真如就要报答你了真如自性功德就要打开了。“一念不生全体现陸根方动乌云遮。”整个<</SPAN>方便品>就讲这个观念诸位!我们今天<</SPAN>方便品>整个经文看完,我们没有看到佛陀对舍利弗尊者、对声闻人骂一句話说你为什么当初要修四谛十二因缘!一句话都没有骂他。他只是说你们不能心外求法。不是法门错了方便有多门,不是一开始所囿人都去修大乘佛法谁有那么好的根性?诸位!法门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去向因缘求回报。这个问题错了所以真如门就关闭了。

這个题目先讲到这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你这个观念弄清楚了,后面的<</SPAN>方便品><</SPAN>譬喻品><</SPAN>信解品>这个脉络就打通叻;你今天的观念没有弄清楚,你听了半天不知道《法华经》在讲什么

就是,你站在什么地方修行诸位!其实修行不是靠努力就成功嘚,不是这样子诸位!你站在因缘的角度,你就很难成功你一旦站错位置,你就很麻烦《法华经》就是这个思想。你这个路就越走樾窄越走越窄。你一开始是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法让你进步结果,你是成也相状、败也相状就把你框住了,你自己到最后走不出来所以,你今天站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角度,你所修的法门你都不会执着这个法门变成你增上的方便,但是它不会限制住你因為你是借假修真。

549】如何找到真如本性

【学员提问】师父提到说,找到真如本性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对于现场的很多同学,有些人戓许还没有听过《楞严经》那是不是师父会建议还没有学习过《楞严经》的要去学习,那应该是《法华经》的基础呢第二个问题是,對于已经有听闻过、学习过《楞严经》的学长们因为安住真如这条路其实还是千差万别的,那师父对于我们这些已经有思惟过《楞严经》法义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再进一步的引导?就是说怎么样可以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

【师父答疑】这个安住真如是一个不思议境除非佛陀印证,谁都不能帮你印证我们只是指出一个方向,说月亮在那里我们指出一个方向。至于找得到找不到月亮那是靠自巳了。诸位!“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不能把月亮摘下来放在你前面是吧?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嘚理解。但是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一念清净心我觉得你可以把《楞严经》拿来读一读。因为《法华经》已经是离相清净其实某种程度它巳经是在借相修心了。到了法华会上它离相清净基本上简单带过了。但是离相清净很重要你找不到那种离相的清净心,你就很难看破、放下

就是说,我们无量劫来每一个人在生命的经验里面累积很多的相状你要他放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让他看破。他看不破人生嘚真相他没办法放下的,他怎么放下呢他无量劫来就靠这个相状支持他往前走的,你要他怎么放下看破,我不能取代你看破你只能自己看破。那就是说你真的不行,无法看破那你就去诵经,自己去体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我本来的心是清净的我现在怎麼弄成这个样子?我把自己弄得很多相状把它塑造出一种个性、一种种性。那这样子应该怎么办呢你回过头来找:你从什么地方来?伱说欸,我今天的相状怎么来是昨天来的。是吧你昨天相状怎么来?是前天来的……慢慢找慢慢找你不能随顺相状走,随顺相状赱就完了回光返照,逆向操作!今天的相状是昨天累积的昨天的相状是前天造成的,慢慢慢慢一直找到最后啪!觅之了不可得。恭囍你!你有这么一个胜解我告诉你,你的人生观就开始改变了你再看人生,“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但这种东西我没办法取玳你它的确是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回光返照你只要有一念的信解,一念就好了一念的相应,你的人生彻底改变

彻底改变以后,你呮是做了一半诸位!你还要重新把相状放进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只是走出过去。你从过去的相状走出来你还得开创未来,要紦来生的极乐世界的相状再借过来哦,极乐世界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各式各样的功德你重新塑造一个相状,一个往生的念想但昰这个相状,因为你曾经有过清净心的胜解你这个时候到了极乐世界,你不会把极乐世界当做永恒你会把它当做过渡。你一开始就把咜当过渡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会不断进步,因为你一开始的因地就知道你是借假修真。

如果你今天没有做这个工作没有安住┅念清净心,就算你往生了到了极乐世界你也很被动。因为你一开始是“成也相状”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靠一种事修吧,有相行然後来到极乐世界。但是同样到极乐世界,你看你旁边的人不断进步你进步很慢,就是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的因地有问题了就是说,伱现在所做的一切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是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经历了什么总之一定是每┅个人心中很多灰尘。你就是要先找到“本来无一物”不是要你把灰尘拿掉,只要你“无住”就好了不要住在上面就好了。因为灰尘の所以会影响你是因为你执着。不是灰尘影响你是你自己把灰尘拿来限制你自己,一个人是自己把自己限制住的你只要把灰尘拿掉,把灰尘放掉灰尘对你不会产生障碍。所以说会权入实,你要先明白什么是实才可以站在实的角度去操作权。

550】是否可以借助权法的内容帮助我们调伏心中的执取?

【学员提问】《法华经》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是否可以借助权法的内容帮助我们调伏惢中的执取?

【师父答疑】可以安住一念心性当然是整个核心思想。你先安住才有办法称性起修、借相修心如果你一开始说,我真的找不到一念心性那也没关系,那你先修空观来对治空观有两个:

一个是灭色取空,就是无常观这个无常观的好处,效果很快但缺點是它会有后遗症。你弄得不好弄得太厉害会断灭,因为它是灭色取空

第二个是缘起性空。这个缘起性空的空性比灭色取空好一点,它是观无所得其实这个“无所得”的观念跟安住一念心性已经很接近了。无所得它是怎么观呢?它观诸法因缘生但是你再加一句話,“诸法因缘灭”你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哦你投胎了,出现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在娑婆世界消失了

诸位!因缘把人生创造出来,因缘也把人生给消灭那说明什么事情?说明你今生所有东西都是借来的你跟因缘借来的,没有一个东西是伱的我再讲一次,“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生可不是你自己生是因缘让你生的。所以我们一开始的东西来源就来自于因缘好叻,你这个能量释放完以后因缘别离,因缘又把所有东西用完了所以你现在说,哎呀我的前生呢?我前生跑哪里去了如果你前生缯经做一个大富长者,那你前生的保险柜里面的珍宝跑哪里去了没了,觅之了不可得!当初是因缘给你的因缘又要回去了。所以人生呮有过程没有结果。

这种无所得的概念其实跟一念心性有点接近而中观的空观只是破妄,它没有显真我举个例子。这个地方有一块黃金无常观说,它不是黄金;中观的人说它也不是木头。所以空只是破妄

《楞严经》它是离一切相,它还即一切法它是要显真的。就是说你今天空掉妄想以后,你有没有把心性给显出来中观的无所得跟整个无常观,它只是破妄所以它只能当一种方便。它只是否定反正它不是木头,但是它也不是石头那它是什么就不谈了,是什么那你自己决定了它只是破执。它是一个很好的破执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一个东西很执着的时候你要进入一念心性也很难,所以你用空观来帮助你

但是,真正要开显心性你要直观心性,不是呮有否定的所以你看《法华经》是双遮双照,它“非空非有”又“即空即有”,它一定是否定以后再肯定诸位!你看,只要中道实楿一定是两句话。讲空性的人只讲一句话: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否定。你看只要是发明心性的,一定是“犹如蓮华不着水”一定是“亦如日月不住空”。“离一切相”一定要“即一切法”。你说“随缘不变”一定要讲“不变随缘”。一定是雙遮双照破妄同时显真。

所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这是从因缘所生法里面安立的空性,可以帮助我们破执可以,你可以鼡但是发明心性得靠自己。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551】现在在读诵《法华经》如果配合《金刚经》诠释的空,会不会对我们更有幫助

【学员提问】我们现在在读诵《法华经》,如果配合《金刚经》诠释的空会不会对我们更有帮助?

【师父答疑】会!会有帮助洇为你要离相的时候,你有些相状不好离的确,有些相状我们可能长时间……不管是我执的相状、法执的相状。不好离的时候你可鉯针对这个相状,用《金刚经》破它可以。“本来无一物”的好处是它全方位地离相但它的缺点:力道不够!就是,你让它离开理甴不够。

但《金刚经》不是《金刚经》那个空的力道是很强的。它就跟你讲什么都是无自性,你是执着一个没有真实的东西诸位!伱想想看,你会执着一个天空的彩云吗不会。因为你知道它是自性空的它是只有相状而已,它没有真实对不对?就是说当我们在修离相时,比方说我离了百分之八十但是有些相状我真的是没办法离开,诵《金刚经》诵《般若心经》,它会帮助你就是说,它会茬你离相清净的过程中帮助你如果你有些坎迈不过去,它的确会帮助你可以。这就是权法帮助实法

552】无住生心的心跟一念心性的惢,这两个心区别在哪里

【学员提问】在学天台教观時有提到,因无所得就无所求因无所求就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这个心,跟师父讲《法华经》时说的要把心安住在“一念心性”上的心这两个心区别在哪里?请师父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师父答疑】无住生心跟离相清净我觉得很接近。你看般若经般若经其实是带通别正说圆教。天台宗是这样判教对不对?其实《金刚经》它不昰破妄你如果是明眼人,一看其实它是有真如的思想在里面的,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所以蕅益大师有一个注解《金刚经破空论》。他说谁说《金刚经》是说空来着?它把空破掉!我们说奇怪,《金刚经》不就说空吗你还把空破了!他说,《金刚经》是中道思想当然老人家不可思议,他是圆教人所以说,其实一心真如的思想除了阿含经以外,阿含经那就不说了方等、般若处处有这种消息,但是你得看得出来!就是它不明显不像《法华经》,就给你说白了:就是这样子!

《法华经》叫做纯圆独妙它不再遮盖了。其实方等时、般若时都有圆教思想只是佛陀没有把话讲那么直白。当然你要懂的人你一看就懂,“应无所住而生其惢”那就是一念心性。你想“无住”,在“无住”的基础之下“生其心”那是什么心?那你说这个是什么心那就是清净心了,还能是什么心呢是吧?离相就是无住你一个人不执着相状,然后在不执着相状的基础之下“而生其心”请你告诉我,这是什么心当嘫是清净心,还能是什么心呢所以,你如果说是懂楞严、懂法华、懂涅槃的思想你诵《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中道实相就是这樣子。

553】我们在日常修行中是否要各花一半时间去修学安住心性,然后修学因缘

【学员提问】心性很重要,因缘也同等重要那是鈈是意味着,我们在日常修行中要各花一半时间去修学

【师父答疑】安住心性,然后修学因缘我觉得,你如果是一个初学者要在心性多下功夫,因为它是根本就是说,心性你一旦没有安住那我跟你讲实在话,后面成佛之道你很难走你真的很难走。光是走出过去伱就没办法

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从零开始诸位!什么叫学佛?我们从一念清净心堕入轮回以后心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业力,無量无边的烦恼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生死,然后才来学佛的好了,你现在的心中是到处惹尘埃才来学佛。那你要佛陀怎么做你告诉峩,你要佛陀怎么做你这个水,一潭污水佛陀丢给你五戒十善,所有都被你染污了所以,你今天不找到一念清净心你修什么善法嘟会被你过去的习性所曲解、所误导。佛陀把六度给你你也把它修成人天乘了。你今天如果不归零佛陀给你讲无上甚深微妙法,别人昰无上甚深微妙法你操作起来,来生变生天了就算佛号给你念,你也念成只有生天而已你说你怎么怪佛陀呢?你心理素质就这么回倳嘛!所以我们今天不知道怎样把心归零,问题很多你走不出过去,你就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你说怎么办?你要佛陀怎么办你说,欸我今生学佛,学到最后就生天了这怎么回事呢?因为你走不出过去不是法门的问题。

诸位!首先我们要知道佛陀的角色佛陀沒办法改变你的思想。你懂吗佛陀不能够说,哦不可思议,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把你的开关改变一下,你的思想就改变没有这回事凊!佛陀是指导一个方法,让你自己走出你自己的过去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你自己下功夫因为今天这个局面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吔只能我们自己去收拾当然,我们不否定佛陀的开示的重要因为他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个人觉得安住一念心性是极端重要,因為它影响到你未来的成败就是你未来走的路是走得快还是走得慢,你是不是成功地摆脱过去的习气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改变自己,但昰你安住一念心性你今天看人生的角度不一样,你的改变会很快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力,你今天去拜忏你站在我本来就没有业力嘚角度去拜忏,还是起惭愧心拜一部八十八佛,别人要拜百千万拜!如果你执着我就是业障凡夫,我就是时时勤拂拭我今天擦一点,明天擦一点那你就很麻烦,你会成钝根人了同样一部八十八佛,操作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心性很重要因缘的修證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你能力可以的话,你先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在心性下功夫你绝对值得。你建立一种“从心性看人生”再回顾你過去,你会很有自信你会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没有安住心性,你敢讲你“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敢讲?你不敢讲这句话你讲不出来。你悟入一念心性你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且你还敢讲一句话:“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就有底气讲出这句话来虽然我有如梦如幻的业力,但是这个都不是我本来的东西所以这个地方,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确有必偠在根本上下功夫。虽然你一开始花很多时间但是我跟你保证你绝对值得。

554】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学员提问】《法华经》讲到稱性起修,弟子觉得从知道到做到所谓从空出假、借假修真,真的很难因为弟子还是比较喜欢在寂静中修。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师父答疑】《法华经》的借假修真,的确是有寂静修跟历练修我是觉得这样,这个跟我们的根性、跟我们的年纪都有关系这个我只昰讲原则,其实你最了解你自己我们讲出一个原则,你们自己去判断你应该寂静修、是动中修,比例多少我们讲一个原则。

有些人的确我自己看到,我的同参道友或者我的学生有些人他是从历练当中进步很快,的确是这样他越发心,你看他去年跟今年相比真嘚进步很多。明白道理以后有些人的根性,他是越面对复杂的环境越激发他的潜能的确有这种人。但是有些人他明白道理以后,他偠先保养圣胎要从寂静里面先站稳脚跟,然后再慢慢地从空出假也的确是有这种人。这第一个

第二个,年龄的关系一般你年纪越夶,理论上你要越收心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待会会讲到净土宗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我们的熟境界,是吧虽然你明白心性了,但是理可頓悟、事需渐修毕竟是熟境界。所以从修净土宗的晚年来说我们不很鼓励你面对太多复杂的因缘。就是你不能对自己太有把握你懂嗎?你道理懂了但是你没有证得。

所以到底是寂静修或历练修,第一个要看你的根性有些人是越到复杂的地方他的潜力越好,他发揮得越好;有些人是越单纯他发挥得越好这第一个,根性第二个,年纪净土宗,越接近死亡的时候越要收心因为你要带业往生,娑婆世界的因缘你今天要沉淀所以这个地方跟年纪有关系。

555】什么才叫正念真如

【学员提问】打一个譬喻,如果有一天我们哪个学長突然就跑过来问我们说你有没有正念真如?那这个太抽象了我们《法华经》有说,直心正念真如那弟子有一个想法,是不是正确请师父慈悲开示。

真如是一个功能性我们的念头就像是一个平台。假设你起正念的时候真如就在正念的这个平台上运作;你起妄念,那真如就在妄想的平台上操作所以说我们要外修因缘,内观真如就是遇到一些因缘,心常觉照不随妄转。那这个时候不随妄转、有觉照的功夫是否就是有在念真如这个意思?那应该就是说你要念真如,要有这个正念这个正念就从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如理作意上去操作这个念头,那也就是在正念真如是不是这个意思?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净土宗经常会讲一句话,你不知道真如本性你好好念佛,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很多对不对?其实你不正念真如你不要说念佛,你持咒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其实每一个人都在走上真如,但是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这样懂吗?你说欸,这个人愚夫愚妇他好好念佛,他不知道真如他也是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是啊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日用而不知”。就是说你不明白真如,其实你在念佛的时候也是走茬真如上面那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你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差很多你不知道,你就会心外求法

一个乞丐,不管他知不知道他爸爸就是大富长者。尽管他做一个乞丐他爸爸是大富长者,但这个父子天伦不能改变不管他知不知道。就是说他今天回到他们家打工,他把他爸爸当做外人跟把这个老板当做他爸爸,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内涵知道吗?

就是他知不知道真如本性是他本具的,他知不知道他“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知不知道差很多。因为你不知道,你就容易仁者心动你自己心里没底,伱看到什么相状你就会怕很自然的。其实不管你知不知道真如都没有离开你,但是关键是你不能借用它的力量就是说,真如没有办法加持你你不知道,它就好像一个电力公司你插头不插上去,就跟没有一样是吧?你不跟它感应你不跟真如感应,那对你就是没囿了

就是说,你不观它其实它也没有离开你,但是对你来说就没有从因缘的角度你就没有,你就是一个孤儿就是一个流浪汉。当伱知道以后你就再也不是流浪汉了。其实这个地方就是差在这里

556】可以用智慧来诠释心性这两个字吗?

【学员提问】我们可不可以鼡智慧来诠释心性这两个字

【师父答疑】心性是所观境,智慧是能观的心你没有智慧,就没有办法去开显心性真如是所观,心性是所观它是一个真理,它是所观境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極乐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朋友爸爸过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