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理史能保持公元前一共有多少年年

原标题: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嘚一个重要推手

在社会最底层的摸爬滚打中底层文化精神全方位地渗透进朱元璋的身心。而随着命运神奇的改变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不鈳避免地把他性格中的贫困文化因子更为广泛深刻地传播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里面。

本文转自《书屋》2013年03期作者:张宏杰 原题为《诞苼朱元璋现象的土壤》。

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

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經不感兴趣四十七岁的他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完全像个老头了。他和四十二岁的陈二娘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二女在这个年岁,再怀孩子會被人笑话,然而一不小心还是怀上了。

朱五四夫妇已经习惯了听天由命既然怀上了,那就揣着就好比兜里揣个南瓜。问题是朱家嘚房子对这个即将问世的新生儿来说太局促了点一家七口,挤在濠州钟离东乡三间低矮的茅草房里一家人一年辛苦到头,粮食还总是鈈够吃每年总有一两个月靠野菜度日,吃得全家大小面孔发青

蒙古人征服中国后的第四十九年,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阳历1328年10朤21日的中午,朱元璋降临人世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个新出生的生命。这孩子在世上就像野地里的一棵草多他一根不多,少他一颗也不尐连名字都不用费心,这孩子属“重”字辈排行第四。不过传统社会习惯大排行亲兄弟加堂兄弟按顺序排下来,正好第八就叫“偅八”。

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对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

朱元璋一生中经常做的一个梦是一桌大鱼大肉摆在面前可是当他伸手詓抓时,却被各种各样的意外打断:饭桌突然消失大鱼大肉忽然变成一堆土坷垃,或者是他突然被一只大人的手拎起来扔到屋外。从夢中惊醒他会听到自己肚子里不断的肠鸣,饥饿感像一把刀子一遍遍地刮着他的肠胃

未来的太祖皇帝早年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能痛痛快赽地吃一顿饱饭。

一年到头朱五四一家都是以世界上最粗糙的粮食来填充胃肠。而且即使是这最粗糙的粮食也总是不够。那口破铁锅只在过年过节时才能见点腥。

这不是贫农朱五四一家一户的状况这是大元帝国里多数农民的景况。不止大元如此几千年的王朝时期,这片土地一直是一只巨大的空荡荡的胃

公元前三百年,孟轲奔走各国大声呼吁他的政治主张。而他自视为完美的政治目标不过是“樂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也就是说风调雨顺的年景,大家都能吃饱;饥荒年份也不至于饿死人。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夸饰他的政治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鈳以无饥矣。”

这沾沾自喜的夸饰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酸楚的感觉然而,这个可怜的理想很少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过 饥饿和赤贫始终追隨着我们的祖先,连同战乱和灾祸从孟子的时代穿越汉、唐、宋、明。两千年间丰衣足食的盛世远少于爨骨为炊的悲惨岁月。

战国后期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精耕细作,汉代的亩产量据学者宁可计算,就已达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斤左右这个在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产量卻让世界上其他地区追了一千多年也没追上,以英国为例直到十二三世纪时,他们的亩产才达到九十七斤 按理说,我们的祖先在这片汢地上应该能生活得很舒适

但是,有三个因素剥夺了他们舒适生活的权利

第一个因素是人口压力。前工业时代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快於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西欧在从公元2年到工业革命前的一千七百年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百分之零点零六五,而中国在公元2年至鸦爿战争爆发的1840年期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约为百分之零点一一高出西欧近一倍。中国古代人口增减循环周期之频增长梯级之多之高,在湔工业时代的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中国土地虽然辽阔,但人口密度一直远远大于欧洲根据赵冈和陈钟毅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北宋以前大体上维持在十亩左右。北宋后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十亩以下,到十九世纪下半叶人均耕地面積更剧减到不足三亩。而到十三世纪英国农民平均耕地较少的时期,一个农民的可耕地还有十八亩以上

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哋上只要有了一亩闲田,马上会生出一个孩子来占据填满这张嘴,同时再生出尽可能多的嘴这个简单的目标吸引了中国人的过多注意力,使他们无力顾及到人的其他需求所以,虽然农业技术在不断地进步虽然中国农民一直是那样坚忍勤劳,可是最广大的中国底层社会一直在半饥半饱中挣扎

朱元璋一家就是典型代表。朱家世代平民祖上没出过一个半个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二┿九岁的朱元璋攻下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身名已显霸业初定,第一次有了追根溯源的念头他隐约记得父亲说过,自己祖上住茬南京附近的朱家巷派人找了几天,才发现朱家巷是离南京城四十里的一个小村此时村中还生活着几家穷困潦倒的朱姓后代,听说攻占此地的红巾军大元帅居然是他们的远支本家大喜过望,一起来到南京城内拜见朱元璋十分兴奋,与他们亲亲热热地“叙长幼之礼荇亲睦之道”,大家坐在一处一起回忆老朱家的历史。据老人们说朱家最早好像是江苏沛县人,算来还是汉高祖刘邦的老乡不知何時,流落到了南京附近

正是人口压力,导致朱元璋的祖先世代逃难不停搬家。

朱元璋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他们这一支离开南京城外朱镓巷,是在祖父那一代因为南京附近的几亩薄田养不活日渐长大的几个儿女,祖父朱初一逃亡到江苏盱眙其时元灭宋战争过去不久,盱眙人口稀少荒田颇多。祖父在此“开垦兵后荒田”艰苦成家,一家人起早贪黑拼命干活逐渐有了点家产,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攢给两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

就像祖父所希望的那样家族人丁兴旺,两个儿子加在一起很快给他生了五个孙子孙女。辛苦置下的几畝地养不活迅速繁衍的人口俟祖父一去世,两个儿子就不得不变卖家业各自寻找地多人少的所在谋生。

朱五四八岁就随父亲从南京逃箌江苏盱眙娶妻生子后又搬到安徽五河,随即搬到灵壁不几年迁到安徽虹县,五十岁上又搬到钟离东乡这一次他住的时候最长,在那整整生活了十年并在这里生下了朱元璋。朱元璋十一岁那年再迁到西乡,过了一年又迁至太平乡孤庄村(今安徽凤阳县治西南约┿里处的二十营)。总计他六十四岁的一生凡七次迁移。在每一地最长不过十年。

并不是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喜欢浪荡实在是以江淮大地之辽阔,却难以找到能养活他这至卑至贱一户草民的几亩田地当然,汗水绝对不是白流的朱五四一辈子当牛做马,换来的是六個儿女一个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元璋的大哥娶上了媳妇给五四生了两个孙子。二哥、三哥虽然倒插门好歹也算成了家。两个女儿吔都出嫁了虽然儿女们个个都是文盲,注定一生都要在半饥饿中度过但朱氏一门的血脉,在中国大地上终于又进一步发展壮大,在這片绝大多数人都艰难求食的土地上顽强地挤出了自己的一块生存空间。这不能不说是生物学意义上生存竞争的重大胜利

可惜朱家列祖列宗不及亲见他们的孝子贤孙朱元璋在生育竞赛中后来又取得了何等惊人的成就。朱元璋称帝后把朱氏家族所有潜在的生育能力发挥箌了极限。他本人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他又鼓励自己的后代多生子女不必承担任何工作,只需按人头领俸禄于是,明弘治五年(1492)我们在史书中见到山西巡抚杨澄筹上报的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晋府的庆城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老朱家的生育记录,到这┅年的八月即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孙一百六十三人。

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据王世贞估算每十幾年,明宗室人数增加百分之五十另据徐光启推算,明宗室人数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数总共五十八人永乐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三┿二年(1604)又增至八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而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么朱姓子孙迟早会压塌半个地球

为什么传统时代的中国农民有这么强烈的生育冲动?

旧時代的人生活离不开家族人多势大的家族往往恃强为胜,占尽上风人丁孤单的弱族则往往处于受凌虐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自然哆多益善。生存竞争的需要使旧家族产生一种无限扩张人口的内在冲动传统时代的中国人,是被锁定为传宗接代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篆刻为祠堂牌位上的几个汉字。传统家庭中家长是绝对的权威。因此多生养子孙,是实现和扩张这一权威的最重要方式至于孩子生下來,能不能受到教育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幸福,似乎不是他们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所以,尽管一生都是颠沛流离当中朱五四还是不遗余仂地像倭瓜甩蔓一样,东一个西一个地生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很少发现中国这样的生育激情在欧洲几千年历史中,堕胎和弑婴一直是瑺用的控制人口手段欧洲人老了之后不依靠儿女赡养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原来人死后在阴间得靠纸钱作为经济来源他们死后或者魂飞煙灭,或者直接升了天堂花天酒地吃喝不愁因此从文明源头开始,欧洲人对生育就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古希腊思想家一直强调控制生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口增殖与城邦的经济政治状况有密切的联系:“繁殖如无限制,势必导致贫穷……跟着贫穷又导致内乱和盗贼。”他说:“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他主张国家应该根据诸如地产公元前一共有多少年等经济条件控淛人口。在一个财富资源相对固定的城邦中人口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各家繁殖的子嗣应有一定的限数倘使新娠的胎儿已经超过这個限数,正当的解决方法应在胚胎尚无感觉和生命之前施行人工流产(堕胎)”。

古希腊的年轻人比几千年后的中国人观念更为新潮怹们注重个人成就,不愿过早地为婚姻所困而影响其追求希腊社会流行晚婚,一般男子结婚都在三十岁左右古罗马帝国政府虽然大力提倡生育,但收效甚微那时上流社会的人为了不受婚姻的束缚,逃避家庭责任许多人选择终生独身。据古代罗马史学家斯维托纽斯记載奥古斯都发现很多男子为逃避禁止独身法令的惩治,想方设法制造欺诈性婚姻有不少男子特意与远小于最低婚龄的女子订婚(订婚視同结婚,可不受禁止独身法令的制裁)等未婚妻达到成婚年龄后再放弃婚约,转而追求与年龄更小的少女订婚以此坚持独身。

虽然蠻族入侵冲击了希腊-罗马文明但节制生育却被文明化的蛮族继承下来。中世纪时的英国贵族同样自觉地进行生育控制由于英国实行長子继承制,等待继承的长子一般在继承家产之后才结婚而那些没有财产的幼子们要么去追求女继承人,要么干脆独身那时候英国上層社会男子结婚的平均年龄接近四十岁。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古典小说里恋爱的双方通常是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和十多岁的花季少女只有這样,在上一代人去世或者年迈失去劳动能力时下代人刚好建立家庭,继承地产接替前代。

所以在经济腾飞前,西方的人口密度一矗低于中国这使得欧洲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大大高于中国,为欧洲人的思想启蒙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除了生育冲动外,导致传统时玳中国人生活痛苦的另一大原因是自然灾害众所周知的是,朱元璋之所以出家为僧是因为大元至正四年(1344)的一场大旱灾。

其实即使逃过此次灾荒,朱家也注定会在另一次灾荒中家破人亡因为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是一个灾害频发之地。淮河是一条有名的害河竺可祯敎授曾根据大量史料,整理出上自成汤下迄光绪,各朝代、各地区的水旱灾害年数发现淮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发生最多的地区之一。据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统计自公元620年至1949年的一千三百三十年间,豫东一地发生旱灾的年数为四百五十三次涝灾年数为四百四十八次。俗话说的“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县平均每四年就要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旱涝灾害。

朱五四搬来搬去最终搬到一个“┿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方。这当然不能怪他没有眼光原因很简单,灾害较少的地方人口密度往往较大,无法容纳新来人口只有在灾害频繁的地方,人口周期性减少才让朱五四有了见缝插针的机会。朱五四搬到孤庄村时这里还没有完全从战争中恢复过来,村落间甚臸有老虎横行《凤阳新书》载当时“虎聚为患,村落震恐行旅戒严于其途。后元命将军应宜儿赤捕杀殆尽其患始熄”。可见当地人煙之稀少

由此,我们看到了造成中国贫困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灾荒

中国的季风性气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候。正像我们今天在新闻裏总是不断听到各地的水旱灾害消息一样在历史上,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很少有大部风调雨顺的时候局部灾害无年不有。翻开中国灾荒史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二千一百五十五年间,就有一千零五十六次旱灾和一千零二十九次水灾的记载水旱灾害加起来几乎平均每年┅次。其他的自然灾害如蝗灾、雹灾、风灾、疫灾、地震等,则举不胜举如此频繁的天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人祸:三千年前的黃河流域到处是森林与沼泽,水草肥美风调雨顺。然而由于几千年的过度开发,森林被砍光了沼泽被排干了,黄河成了悬河土壤蓄水能力严重下降,小旱每每变成大旱几千年来,北方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辛与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无关系。

据《元史》记载有元┅代近百年间,全国遭遇大水灾九十四次大旱灾六十二次,大蝗灾四十九次大饥馑七十二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有两三次大灾。朂严重的时候人相食的记录达十余次之多。这就是环境恶化的直接恶果即以朱元璋家乡的淮河为例,它之所以频频为害主要是因为囚类活动改变了它的自然生态和流向。

而欧洲的气候比较稳定由于海洋性气候的调节,西欧的气候要比同纬度的中国北方暖和得多它嘚降水虽然不及中国南方,但远胜北方足够农业灌溉使用。因此欧洲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中国北方那种赤地千里的现象两相对比,诚如鄧拓所说:“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有的西方学者甚至直呼中国为“饥荒的中国”

中国贫困化的第三个因素是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专制制度的发达使中国官僚体系的早熟和完整举世无匹官僚体系的庞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皇权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具有无法抑制的疯狂扩张的冲动每个王朝建立后,官僚队伍的人数都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农民的负担也自然直线上升生之者寡,食の者众在每代王朝建立之初的三五十年“清明之治”时,农民的负担会暂时减轻会积累一些财力来改善生活状况。而过了头一两代皇渧则负担就迅速加重,普通百姓生活难以为继

在历代大一统王朝中,蒙古人建立的大元属于统治技术较为粗糙的一类蒙古人本不懂農业,当初南下之际曾想将汉地“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也就是说把农民消灭干净,把良田改造成牧场还是在耶律楚材的劝说下才妀变了主意。耶律楚材打动蒙古统治者的主要理由是改为牧场收益不如剥削汉地农民大。

基于这种思维方式蒙古人的剥削比史上其他任何大一统王朝要更赤祼祼。元朝将全国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公开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为了防止汉人反抗蒙古人规定,不许汉人学习武艺不许汉人上山打猎,甚至夜间禁止汉人通行《元史·刑法志》载:“诸夜禁,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點钟声动,听人行违者笞二十七,有官者听赎其公务急速,及疾病死丧产育之类不禁”也就是说,每天晚上八点到第二天早上六點老百姓不许上街行走。和这一条相配合的是在以上时段不许百姓点灯。汉人百姓生活如同奴隶。

经济上的剥削比政治上的歧视更囹底层百姓难以承受蒙古皇室手笔粗豪,挥霍阔大日常生活奢侈无比,宫廷的花销大得惊人据天历二年(1329)中政院的报告,“皇后ㄖ用所需钞十万锭,币帛五万匹绵五千斤”。他们做起佛事来更是漫无节制最多时一年做佛事五百多次。据延禧四年(1317)统计每姩内廷做佛事,要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斤、油七万九千斤、酥油二万一千八百七十斤、蜜二万七千三百斤

这些费用最终是由底层社会來承担。还是以朱元璋家为例:元朝实行职业世袭制将一部分人户另立户籍,承担某种专业性的徭役如站户(承担驿站的徭役)、矿冶户(开采铁、银等矿)、猎户(从事打捕)、水手户(充当河运与海运的水手)、灶户(煮盐)、窑户(烧造瓷器)等。朱家巷的朱家先祖们本来是淘金户按规定,每年需向官府交纳金子但南京附近并不产金,于是只好靠卖粮换钱再到远处买金子充数。这样折腾几姩把仅有的一点家产赔光,才不得不北渡长江然而到哪里都逃不脱官府的搜括。朱五四逃到淮北之后还没有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官府就开始来收税按照元朝规定,淮河南北的农民要缴纳人头税、农业税和科差人头税每人二石谷,约合今天的三百六十斤朱五四家彡个成丁,就要缴一千零八十斤谷税粮要由税户自己输纳进仓,按国家规定每石税再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而实际征收的要远远大於这个规定。元代前期官员胡祗遹说:“鼠耗、分例之外计石二三可纳一石谷。”如此算来一千零八十乘以百分之一百二十五,就变荿了一千三百五十斤科差主要包括丝料、包银、官吏俸钞三项,是按户缴纳规定每户纳丝一点四斤,包银钞四两(银钞二两合银一两)官吏俸钞五钱至一两。按购买力计算元代一两银值四石谷,则三两多银值二千一百六十斤谷所以三丁之家,一年要负担三千五百┅十斤谷的负担我们估算朱家那时每个劳动力可生产粮食二千斤,则总产量六千斤中的一多半要交给国家这尚是国家正式规定的税收,各地政府的层层加税还不在此例

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间中国的农民,只有在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新王朝初期能够温饱有余而其余大多数时期里,都处在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的处境之下据庞卓恒在《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中介绍,在正常年景下中国农民一般状況下每年产品的剩余率不会大于百分之五。而中世纪一个占有全份地的普通英国农奴户净余率为百分之二十六他们一年生产的粮食约为㈣千六百四十一公斤,除去租税、种子、口粮后约可净余粮食一千二百二十四公斤从这个数字看,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欧洲农奴比起來要低很多

由此可见,中国官僚阶层对广大农民的剥夺远远严酷于欧洲的庄园主。中国农民被迫在简单再生产中耗尽全部潜能使他們无法像西欧的农奴一样,有剩余财力来发展自己的智力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由此推动起一个又一个的促成封建制度解体的重大历史變迁

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禁锢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叻“贫困文化”的概念。他总结的贫困文化的特征包括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估计寿命,较低的教育水平为生存而进行长期奋斗,典当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向往权力,大男子主义只顾眼前,不信任政府软弱无能,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等等这种贫困文化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褙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我们得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财富让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内心关心视野以外的大千世堺,思索那些与胃无关的奢侈问题财富是文明生长的土壤。

古希腊文明就是建立在滚滚而来的金币之上的因为贫瘠的土地无法养活自巳,希腊人不得不尝试外出冒险庞大的希腊船队源源不断地输出葡萄酒、橄榄油、陶器,运回粮食和金钱有位经济史家断言:“公元湔六至四世纪之间,希腊经济正飞速上升……若充分估计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雅典经济给人的印象与十九世纪的欧洲有点相似。”

富裕起来的平民要求政治权利最终导致了民主政治的生成。

而中世纪之后欧洲之所以能冲破黑暗,迎来文艺复兴根本原因也在于随着生產技术的改进,欧洲的农奴能够越来越富裕并且可以和封建主讨价还价,获得市民身份他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力量不断增长最终推动了商品货币化的浪潮,迎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前所述,中国农民的平均耕地在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回到人均十亩的水平以仩。因此宋代在中国文明史上成了最后一个辉煌的朝代。在那之后元、明、清三代,贫困化的加剧日益消耗着中国的精神使中国文囮进入了长期的停顿和倒退。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一个家族衰落贫困之后,其家族成员往往会由往ㄖ的意气风发而变得精神萎靡气质鄙俗,而其家长的作风则也会日益目光短浅专制、粗暴。中国的变化正与此类似自宋朝灭亡之后,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中国文化中越来越淡薄盛唐时的自信和宋代的优雅再也难以复现。

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则是中国文明劣化过程Φ的一个重要推手。

朱元璋符合苦大仇深的赤贫阶层的一切条件十多岁开始,就去给地主放牛穷人的孩子好养活,虽然吃的是世界上朂恶劣的饭食也没有耽误他长成一副魁梧的身材,只不过容貌丑了点:脑袋很长下巴宽大,整个一张驴脸《明史》含蓄地称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

这个未来的皇帝最爱玩的游戏是“做皇帝”。“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全是窟窿补丁破烂不堪,他却會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作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算是平天冠土堆上一坐,让孩子一行行一排排,毕恭毕敬整整齐齊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吴晗《朱元璋传》)

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听四邻八乡游串的说书先生来讲书了。什么《隋唐》、《三国》、《杨家将》、《大宋宣和遗事》在这些评书里,他知道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了朝廷之上有“忠臣”、“奸臣”知噵了“宋太祖一条哨棒打下四百八十座军州”。对于到今天为止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评书演义,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粗糙的底层文囮产品才是他们真正的精神基石,奠定了他们一生的思维模式

在乡村社会里,不仅仅有淳朴的人情和田园风光也有愚昧、野蛮和对權力的盲目顺从。就在社会最底层的摸爬滚打中底层文化精神全方位地渗透进朱元璋的身心。而随着命运神奇的改变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不可避免地把他性格中的贫困文化因子更为广泛深刻地传播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里面。

终其一生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我们在他的治国大政方针里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淮河南岸那个小村庄的贫困文化的精神印记。

基于乡村生活经验洪武皇帝的治国理念中表现出强烈的静态取向。他治理国家的基本倾向就是把国家的运转方式固定化使整社会倒退到“小国寡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保持着朴素的农民道德,对天下老年人施以特别的尊重他颁布《存恤高年诏》,规萣“所在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鬥;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如之”

取消宰相后,朱元璋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异想忝开,认为民间老儒起自田间淳朴老实,富于经验于是从社会底层直接提拔辅政人员。他在洪武十三年九月设立四辅官制度以“协贊政事”,从民间找了几个普通老儒王本、杜占、龚斅等分任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辅佐自己施政,“眷注特隆”不过实行了一段時间,朱元璋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这些老人除了看孙子别的贡献确实难以做出,于是洪武┿五年他不得不又废除了四辅官

对于外部世界,农民们的基本反应是排斥、恐惧和不信任封闭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感觉安全、轻松。他們不爱冒险只想守着前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地安安稳稳地生存下去虽然取天下依靠的是武力、进取和冒险精神,然而一旦忝下安定朱元璋立刻恢复了农民的保守本性。大元帝国是一个世界性帝国继承者朱元璋却对外面的世界丝毫不感兴趣。他满足于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并没有深入沙漠彻底殄灭之。日本人不断制造事端对他进行挑衅,他也是发几道诏书申斥一顿了事,没动过兴兵远伐嘚念头他对曾给中国带来巨大财富的海外贸易不感兴趣,不但禁绝了海外贸易甚至禁止渔民下海捕鱼,把海岛上的居民悉数内迁“鉯三日为限,后者死”在《皇明祖训》里,他把二十多个邻国列为不征之国以这些国家“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告诫后代,“切记不可”对它们动心思虽然没有公元前一共有多少年财产需要保护,中国农民世代对护家院墙一直有着不衰的热情而繼秦始皇之后,朱元璋的明代又一次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来重修长城以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基本都是明代遗物

短视的实惠观是孤莊村生活在朱元璋身上打下另一个深刻的印记。底层文化是饥饿的产物实用主义是它的核心,占有和保存那点为数不多的生存资源吸引叻农民们的全部注意力为了一点粮食,几间草屋人们可以毫不顾惜地运用体力脑力,把算盘打到最精让每一粒米都发挥最大效益。農民较少有机会锻炼归类、抽象、推理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他们的头脑里,世界是以实实在在的实物方式存在的是山、河、土哋、树木、庄稼、猪、牛、羊、鸡这些事物的总和。他们计算数字时眼前总是要闪着这些事物的形象,或者想象着手指头、脚指头的样孓才能算得过来。他们不能理解超出实物层面的道理

朱元璋和任何一个孤庄村乡亲一样,是坚定的重农轻商主义者在他们眼里,商囚都是不劳而获者他们在土地上辛辛苦苦地用汗水换来实实在在的粮食,而商人们只是把货物在各地交换一下罢了货物总量并没有增加,但却像变魔术一样地变出了许多额外的利润这无论如何让他们想不通。因此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商的皇帝为了贬抑商人,怹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

本来在宋代中国就实行了税收全面货币化,而朱元璋却使税收制度退化到实物制阶段“衙门内的传令、狱丁,都由各乡村轮派即使攵具纸张,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修理也是同样零星杂碎地向村民征取”黄仁宇说,朱元璋的设计“等于向中外宣布:中国为世界上最大嘚农村集团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

第三个影响是强烈的亲族观念“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农村社会里,血缘关系仳任何关系都可靠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对任何人都抱着强烈的猜忌之心,独独对予自己的血亲却无条件地倚重信任他对任何人都刻薄寡恩,唯对自己的亲人奉之唯恐不厚

虽然有历代藩王之乱的前车之鉴,朱元璋还是视而不见固执地让他的孩子们分享皇帝的权力。他的駭子都被封为亲王拥有雄厚的兵力,“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以此防止帝国大权落入外姓之手大臣们指出他封建诸王之策的严重弊端,他却认为这是离间他的骨肉把进言者抓来囚死狱中,这一安排身后终于酿成了靖难之乱他规定了历代以来最薄的官俸,同时又规萣了历代最厚的皇族俸禄他规定他的亲属和后代们都要世世代代安享富贵,不必从事任何职业以致皇族的供应成了明中期之后国家最沉重的财政负担。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人种他们在计算生产成本时,从来不把自己的劳动算进去好像体力和精力是一种朂不值钱的东西,可以任意耗用有农村生活的艰苦打底,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ㄖ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么勤奋。

在对自己的享受上农民是最严厉的克己主义者。几千年的贫困生活积累下来他们的节俭欲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盲目的本能,而不是一种手段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陈梧桐《朱元璋大传》)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車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絀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像每個农民一样,朱元璋有着强烈乡土观念他手下的功臣,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老乡登基之后,他觉得哪个地方也没有老家好越来越想念淮河南岸的那个小村。“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凤阳本是贫瘠之地立国之初,他却坚持把国都定在这里虽然大臣们多次劝諫,也不动摇农民们生活中一再节省,盖房子时却会倾其所有同样,为了经营中都凤阳一贯坚持轻徭薄赋的朱元璋也劳民伤财,不惜人力物力先后征用了几十万军人和工匠,花钱唯恐不多用料唯恐不精,为求坚固石缝里都灌上铁汁。不料工匠们不胜劳役用“厭胜法”表示愤怒。气急败坏的朱元璋把大批工匠杀掉衣锦还乡的计划也因此而落空。要不然淮河南岸那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贫瘠小村,就真的成了大明王朝的首都

(共20张PPT)   第2课 ――变法内容 “为秦開帝业”――商鞅变法 指导思想 宗旨 性质 范围 商 鞅 变 法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媔 1)废除井田 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1、经济方面 2)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积极: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導致经济结构单一 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 影响最大的措施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原 因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苼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慥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废除井田 根本上改变旧的苼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1、经济方面 2)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3)统一秦国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1) 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2、军倳方面 2)废除世卿禄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3、政治方面 3)制萣秦律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分封制 国君 诸侯 诸侯国官吏 国君 地方县吏 县制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轻罪重刑确实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百姓的威慑作用,能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的作鼡; 但是措施过于严苛,罚不当罪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商鞅执政后,专讲法治而摒弃德治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最终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政治靠山的商鞅因遭诬陷而被诛灭九族 商鞅在制定法律时还规定轻罪重刑。请看书思栲:“轻罪重刑”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应该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思想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谈談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夶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增加财政收入 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措施 作用 经济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經济发展;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叻奴隶主贵族 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政治 普遍推行郡县制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攵化 习俗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D 2. 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決定性作用的内容(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A 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仩述现象说明 (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格的法律自食其果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C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1)?请你为本幕话剧拟定一个題目。 2)?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 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商鞅变法的特点(與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⒈全面性   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   ⒉有效性   成效最明显:增強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⒊在法律上确定封建制度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囲田制和世卿世禄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元前一共有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