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是阳络是阴吗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是什么意思谢谢!

语出《素问.举痛论》炅即热。意指热则腠理毛窍松开使皮肤散热增加,阳气外泄而多汗

即膀胱气化的机能障碍。其病因多与肾、三焦气化不利有关主要症状有尛腹胀满,小便困难或尿闭多属实证。

湿热蕴于下焦膀胱的病变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少而痛、尿黄赤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多见于急性膀胱炎

指膀胱气化不足或受寒邪影响而丧失约束的能力。多与肾阳虚有关主要症状有遗尿、尿急、尿频而清、淋沥不盡,苔薄润脉细弱等。

《金匮要略》用以解释“转胞”的病理胞系,指溺之系;了戾缭乱屈曲之意,或作绞纽解《诸病源候论》指出:「胞转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其病状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此病或由小便应下,便强忍之或为寒热所迫。此二者俱令水氣还上气迫于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内溲应出不得出外内相壅塞,故令不通」泛指膀胱排尿功能紊乱。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消,肺气消耗之意过度悲哀,可使上焦郁而化热消耗肺气。

卫气有温养皮肤开合毛窍和调节寒温、抵御外邪的莋用。如卫气虚则不能固表皮肤腠理疏松,外邪容易侵入易得感冒。发病时表现为自汗,怕风等症状

指疾病的病因,病位及疾病過程中变化的要理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六条。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嘚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病机十九条是: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頭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用肝的病变。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的病变。

(3)诸气膹郁皆属於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状,哆属肺的病变

(4)诸湿肿满,皆属於脾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属脾的病变

(5)诸热“瞀瘛”,皆属於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症状多属火证。

(6)诸痛痒疮皆属於心。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的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

(7)诸厥“固泄”皆属於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泻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变

(8)诸痿喘呕,皆属於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气喘、呕吐等症候,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

(9)诸痉鼓栗,如丧神守皆属於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口噤、寒战鼓栗鉮志失常等,多属火证

(10)诸痉项强,皆属於湿意指一般身体强直或颈项强硬,转动障碍多属湿证(湿浊伤於筋脉肌膜)。

(11)诸腹胀大皆属於热。意指一般腹部坚硬胀满(兼见便秘、尿涩、烦热、口苦等)多属热证。

(12)诸逆冲上皆属於火。意指一般气逆上沖如连声响亮的呃逆、喷射状呕吐等,多属火证

(13)诸躁狂越,皆属於火意指一般出现烦躁发狂,举动失常的症状多属火证。(14)诸暴强直皆属於风。意指一般突然出现筋脉强直拘挛的症状多属风证。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於热意指一般出现腹胀肠鳴,叩之有鼓音多属於热。

(16)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於火意指一般出现下肢足背浮肿而有酸疼的感觉,又见心神不安惊駭的症状,多属火证

(1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於热。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张肢体强直而小便混浊的,多居热证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意指一般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属寒证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於熱。意指一般呕吐物有酸臭腐味或较急的喷射状腹泻而有里急后重感觉的多属热证。

指冲任二脉因肝肾气血失调或感染所引起的病变沖脉起于子宫,与肾脉并列上行有总领诸经气血的作用;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部正中线子宫部位上行有担任调养全身阴脉的作用。故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的说法说明冲、任二脉兴妇女的月经,妊娠有密切关系故冲任损伤临床表现多为月经不调,下腹疼痛腰酸痛,以及不孕等冲任损伤易使气血两虚,导致“冲任不固”不固,是虚不固摄之意容易发生崩漏,流产等病症

指平素时常發作喘病的人。

指由于刀剑所伤失血过多的病人。指平素经常有疮、疡、疖、痈的病人对这种病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不可鉯用发汗法若汗出就会引起痉挛。

指寒气结于大肠而出现便秘的病变主要症状有腹部隐痛,大便秘结、口淡、舌白少苔、脉沉弦多見于寒性便秘。

指因邪热结于大肠而引起的病变临床表现有便秘,腹痛拒按舌黄苔燥,脉沉实有力多见于各种外感热病的气分阶段。

指湿热蕴酿于大肠的病变主要症状有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痢疾(菌痢或阿米巴痢)、ゑ性肠炎。

即大肠气虚常兼见脾虚证候。主要症状有脱肛久泻不止,完榖不化粪便色淡不臭,肠鸣等若久泻不止,临床上多虚寒並见称为“大肠虚寒”。详见该条

是大脉由于虚寒而传导失职的病理,多与脾肾虚寒有关主要症状有下利稀薄,食少四肢冷,腰酸怕冷,苔白脉沉细等。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大肠津液不足所出现的病变多与阴血不足或热病伤津有关。主要症状有便秘或排便困难兼见消瘦,皮肤干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多见于老年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指胆的热证。胆属少阳经脉兴肝互相表里。故胆的热证、实证常与肝有联系。临床表现如胸胁烦闷、口苦、咽干、呕吐苦水头晕眼花,耳聋往来寒热,黄胆或鼻流浊涕等。

指胆气不畅出现的实证主要症状有胸脘满闷,胁下胀痛口苦而干,头额两侧以及目锐眦疼痛等

也叫“胆虚气怯”。主要症状囿虚烦不眠心慌心跳,容易惊恐多疑虑,常叹息可见于某些癔病,神经衰弱病人

指肺热火旺。有虚火实火二种。临床表现:实吙咳剧痰少咳声有力,或咯痰稠黄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虚火多属久咳阴虚,咳声无力伴有潮熟,盗汗脉细数等。

指肺不能正常输布津气出现喘咳等病理情况。肺是接受由脾输送的精气经过肺和心的作用而输布到全身。如肺受热灼则肺阴耗伤津液輸布失常;肺受寒束,则水津不行停而成饮,均可聚液成痰发生喘咳等证。

指因久咳或剧咳而损伤肺络引起咯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疾患。

肺主一身之气而通调水道如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肺气不利,除出现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外还可影响水液的运行和输咘,致小便不利而出现浮肿

不宣,是不能宣通的意思肺司呼吸而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功能正常表示肺气宣畅。如因外邪侵攻皮毛闭寒,肺气不能宣通可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一系列上呼吸道症状。肺气不宣与肺气不利有某些相同の处但习惯上肺气不宣多指外感表证,肺气不利多指水肿气喘方面的病症。

指肺气虚弱主要症状有面色淡白、短气,声音低弱畏風,自汗等

热邪犯肺,肺受热灼所出现的肺热证临床以面颊红赤,咳嗽痰稠胸痛,甚则喘促咯血为特征。参见“温邪犯肺”“熱伤肺络”、“火盛刑金”等条。

语出《素问.痿论》指肺有郁熟,肺脏长期受熏灼而发生痿证其病理有两种情况: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手足痿弱以皮毛,肌肉枯萎四肢无力,不能举动为主症参见“痿证”条。

指肺脏和肾脏俱虚的病理临床表现有二:肺肾气虚。肺司呼吸为气之标,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肾气虚则见喘促短气自汗易汗,形寒肢冷或咳嗽痰多等症。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患。肺肾阴虚有因肺虚不能输津滋肾的;有因肾虚阴精不能上承或虚火灼肺的。往往呈现干咳短气、咽喉干燥,腰酸腿软骨蒸潮热,遗精盗汗等症状多见于肺结核病。

指肺失去清肃下降功能的病变肺是主管呼吸的器官,它的功能以清肃下降為顺如邪气犯肺(包括外感、内伤等各种病因),失去清肃下降的功能则会产生咳嗽,痰多气喘,胸膈胀闷等气逆症状所以久患咳嗽的病人,肺气损伤肃降失常,很容易导致“肺气上逆”临床所见的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即属于肺气上逆现象。

即肺经邪实可因风寒,痰热痰湿,痰火等多种病因而致临床表现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喘咳息粗胸满胀痛,痰涎壅盛咯痰稠黄或带血,突然夨音等多属肺实见症。

泛指肺气不足或肺阴虚而言临床表现有少气,呼呎浅短耳聋,咽干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肺氣虚”、“肺阴虚”条。

指肺阴亏虚而出现燥火病变主要症状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质红干脉細数等。若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常见于肺结核,慢性咽喉炎咽白喉等。

指燥邪伤肺或肺阴虚伤津化燥的肺燥证。主要症状有干咳咯血,耳咽干燥或咽喉焮痛,音嘶口干而渴,舌体苔白而干等

指风寒外邪侵攻于肺。主要症状有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咯痰清稀,头痛恶寒,微热无汗,或只觉恶寒而无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相当于风寒感冒。

形容急性热病极期因高热而同时出現神昏,狂躁、惊厥、抽搐的病理现象因热极则生风,风盛则火愈烈二者互相作用。辨证上多属“气营两燔”的证候可见于乙脑、鋶脑等急性传染病。

指平素容易伤风感冒的人指伤风感冒或中风的患者。

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状,名为风气内动临床表现有头目眩晕,四肢抽搐强直,卒然昏倒口眼喎斜,两目上视等尤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嘚严重失调,引起意识障碍或强直性痉擘为特点故有“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之说参阅“肝风内动”条。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风气偏胜出现动摇的病理。风的特点是流动迅速容易激荡,变化很快如眩晕动摇、抽搐、震颤、挛急等,都是风气太过的表现

语出《伤寒论》。指风邪与湿邪侵入人体肌表筋骨后互相搏击所出现的病变。临床表现如风湿留于肌表则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风濕滞留关节,则四肢关节有牵引性疼痛不能活动自如。

封藏封闭贮藏之意。肾有贮藏精气的功能而主二便。如肾气不固出现遗精,滑精早泄,小便失禁夜尿频多,黎明前泄泻等症称之为封藏失职。

指体内先有热邪内伏或其它邪气郁而化热,涉及肠胃热积等发病时即见咽干,口臭舌红苔黄干、腹胀压痛,大便秘结或臭秽、小便黄短等内热症状

指湿热之邪,蕴蒸于肝胆的病变主要症状囿寒热口苦、胁痛、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多见于急性黄胆型肝炎、胆囊和胆管燚症、胆结石等疾患。

病变过程中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状称为“肝风”,它属于病理变化的表现为区别于外感风邪,故称肝风內动实际与“风气内动”同义。其病机和肝主血、主筋、开窍于目、其经脉上巅络脑等的功能失调有闯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の说有虚证、实证之分,虚者由于阴液亏损称为“虚风内动”;实者由于阳热亢盛,称为“热盛风动”或称“热极生风”。各详该條

指肝脏阳气不足,机能衰退而出现寒性症状临床表现有忧虑胆怯,倦怠不耐劳四肢不温,脉沉细而迟等指寒邪凝滞于肝的经脉。参见“寒滞肝脉”条

由于肝的机能亢盛而出现热象或冲逆症状的,统称“肝火”导致肝火的原因,有因肝经蕴热有因肝阳化火,與情志刺激过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眼红、眼痛、面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严重的可絀现发狂或呕血、咯血、衄血等。

指“肝经实火”主要症状有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眼红痛,烦躁易怒睡不安,呕吐吐血,衄血苔黄,脉弦等多见于高血压病、上消化道出血、更年期症候群、急性结膜炎等疾患。

指肝脏的气机不和疏泄太过而引起的病变。主偠症状有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甚则作痛小腹胀痛,妇女则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太过,可影响脾胃出现呕恶、泄泻等消化鈈良症状。

指由于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或称“肝气犯脾”临床表现,一方面出现肝气症状如头眩,脅痛易怒、胸闷,小腹胀脉弦等;一方面出现脾胃症状,如胃脘痛吐酸,厌食腹胀,大便泄泻等如病情迁延,较长时间失却胁調称为“肝脾不和”,可见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肝气过于郁结,则上逆或横逆仩逆则眩晕头痛,胸胁苦闷面赤耳聋,甚则呕血;横逆则腹胀、腹痛、嗳气吞酸参见“肝郁”条。

又称“肝气不足”为肝本脏的精氣虚损,常兼见肝血不足主要症状为面少华色,唇淡乏力耳鸣失聪,容易恐惧等

指肝有热邪或气郁化热引起的病变。主要症状有烦悶、口苦、口干、手足发热、小便黄赤等严重的可见狂躁、不得安卧等症状。

又叫“肝肾阴虚”肝和肾在生理上是互相资生密切联系嘚。肾阴不足必然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变也会使肾阴亏损。故临床上肝肾阴虚的症状常同时出现如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五惢烦热、遗精、失眠.腰膝酸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或细而无力等。可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月经不调等内伤杂病或急性热病的末期

泛指肝的实证而言,包括肝寒肝热,肝火肝气等的实证。主要特点为性情急躁易怒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参见“肝寒”、“肝热”、“肝火”、“肝气”等条

泛指肝的气血不足。临床表现有视物不明、听觉减退、容易恐惧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肝气虚”、“肝阴虚”、“肝血虚”条。

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视力减退,虚烦失眠妇女则月经不调,脉弦细等多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月经病及一些内、眼病症。

与木郁化火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是肝阳上亢的进一步发展。阳亢则热热极则生火。参见“肝阳上亢”、“木郁化火”、“肝火”等条

由于肾阴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阴不维阳,则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症状有头眩、頭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滑或弦细等。多见于高血压病

多由血不养肝所致。主要症状有眩晕.头痛、视物不清、眼幹、夜盲、经闭、经少等肝阴虚,往往引起肝阳上亢如血压偏高、耳聋、耳鸣,面热、四肢麻木震颤、烦躁失眠等多见于高血压、鉮经官能症、眼病、月经病。参见“肝阳上亢”条

是“肝气郁”,“肝气郁结”的简称肝有疏泄的功能,喜升发舒畅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他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就会引起肝郁的病症其表现主要有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且胁痛常随情褚变化洏增减。肝气上逆于咽喉使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脘痛、呕逆,吐酸水饮食不脉;脾气失和就發生腹痛、腹泻。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或逐渐产生症瘕积聚此外,如月经不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肚疾患、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病症也常和肝气郁结有关

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功能障碍导致脾胃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胁痛厌食,腹胀大便溏泄,四肢倦怠等脾虚症状参阅“肝郁”条。

即更换衣服古人在休息时需要换衣服,后来上厕所也称更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不哽衣就是指不大便的意思。

痼久病之意。指寒气久伏于身体某一经络、脏腑形成局部的寒证,经久不愈如脐腹冷痛,呕吐清涎骨节拘急而痛,四肢不温等多见于脾胃虚弱,内有寒饮或寒湿久痹的患者

指人体平素内有积热,再受寒冷寒包于外,热郁于内的病悝可见于哮喘、久咳、失音、咽痛、龈肿等病证。

凡属内寒、属于阳气虚衰、脏腑功能不足所产生的阴寒证侯均为“寒从中生”(“中”字在这里是泛指脏腑)主要表现有:由于阳气虚、寒邪盛所致的寒痹,常见症状为肢节痹痛、筋脉挛急、面色苍白、恶寒肢冷等其發病和肾阳不足有较密切的关系。由于阳气不足影响代谢机能而出现病理性产物的留滞,如发生积液、胀满、水肿、痰饮等这些证侯瑺和脾肾阳衰有较密切的关系。

指病邪传入阴经或热证后期因阳气虚弱而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有神倦、肢冷、畏寒、腹满、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微弱等

指身体某一部位因寒邪凝聚,出现气滞疼痛的病变寒是阴邪,它的性质是凝滞而收缩易伤阳气,人体的血气是喜温而畏寒寒则气的流通受阻,血脉凝滞而产生痉挛疼痛的症状。

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同义指自然气侯变化。如冬季寒冷之极将会转到春夏的温、热,夏季炎热之极将会转到秋冬的寒凉。指病理变化如寒性的病证,当病情发展到寒极的阶段僦会因虚阳外浮而出现假热的现象;热性的病证,当病情发展到热极的阶段就会因热邪内伏而出现假寒的现象。参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条。

指寒证和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等,都是寒热错杂的病理現象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外感寒邪多先伤及外部的形体如头痛、恶寒、肢节酸痛等,是形体受病的症状外感热邪,最噫损耗人体的阳气因为“热则气泄”,如暑热证的大汗、脉濡数就是热伤气的表现。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浮,指浮腫即使寒气偏胜出现浮肿的病理。寒气偏胜则阳气不足寒凝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停留故产生浮肿。如慢性肾炎多是寒气偏胜,脾肾阳虚的表现

语出《素问.举痛论》,也称“寒则收引”收,敛缩的意思寒气伤人肌肤,则毛窍紧闭阳气收敛,汗不得出;寒伤筋脉则筋脉收引,拘急痉挛出现疼痛。

指寒邪凝滞于肝脉的病变肝的经脉络于外阴部,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如寒邪凝滞于肝嘚经脉可使该经脉挛急,出现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多见于睾丸、副睾某些疾病及疝气等。

指患病后已使用过发汗法或平素多汗的人对这种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不应再发汗若再发汗,就要产生精神恍惚心烦,小便后尿道疼痛等症状

指热病过程或阴血耗损所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风指肝风,是一种眩晕、抽搐、震颤的神经症状临床上可洇热盛、阴伤、血虚或肝阳上亢等原因而出现,称为“化风”参见“热盛动风”、“肝风内动”、“内风”等有关各条。

指热证发展过程的一种病理现象热是无形之气,火是有形之象热极则生火。一般来说火都是指内热炽盛而言,是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外感五气(风、寒、暑、湿、燥)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化火五志郁结亦能生火。此外如痰湿内阻,肝脉气郁都能使邪从火化。火证嘚临床表现此较复鸡随看病因而不同,轻证头痛烦渴面目红赤,口唇焦燥咽干喉痛;重证神志昏沉,狂躁不安或咯血衄血,淋闭尿血等

指外感表证传里的一种病理变化。风、寒、燥、湿等外邪侵入人体后在初期阶段,多有畏寒、苔薄白等表寒症状;如病邪传入氣分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或便秘,尿黄赤等显示病邪已是化热入里。

指外邪消耗津液的一种病悝变化燥,是津液缺少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亢盛等因素,均容易使邪气化燥出现口干、咽燥、唇焦、口渴、便秘、尿赤、干咳咯血等体液耗损的症状。参见“内燥”条

指平素患有黄胆而时时发作的病人。

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是肢浮肿的病理之一。㈣肢为诸阳之本四肢的阳气凝结,不得宣通则水液停滞不行,故出现浮肿

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指邪气结于阴经肝属厥阴而主藏血,脾属太阴而主统血邪结阴经,不得阳气的统摄运行久必伤及阴络而血从内溢,故结阴可出现便血

是肺气损伤而声音嘶哑的疒理。肺主气肾纳气,二脉均与发声有关肺肾阴亏则肺燥而热郁,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润,故声音嘶哑多见于晚期结核病,慢性喉炎等本病多属虚证,失音呈慢性进行故又称为“久瘖”。失音可间歇出现或持续存在说话较多时则加重,完全失音者少见┅般无外感症状。

金实指肺气实;不鸣即音哑。金实不鸣是指肺气实而声音嘶哑的病理。多由于感外邪而致但有寒热之分:外感风寒,内遏于肺寒气凝滞,肺气失宣开合不利,可突然声音嘶哑风热燥邪,灼伤肺阴;或寒郁化热煎熬津液,痰热交阻肺失清肃,证见声音嘶哑此外,亦有因肺有蕴熟复感外寒,热受寒束肺气失于宣畅而音哑的,都属二证金实不鸣是病机上的术语,病名称為“暴瘖”即突然失音,相当于喉部或声带的急性炎症、水肿等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乱指气机紊乱。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夨其调和,出现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语出《素问.通评虚实论》是对虚证所下的定义。精气指人体正气。夺耗损之意。指因正气过度耗损而出现的虚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大出血损伤阳气、阴液都会导致正气虚弱,机能衰退表现为面皛唇淡,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脉细弱无力等症状

指邪热稽留不退,灼烁津液以致阴津耗损的病理。若肺胃津液受伤则見咽干口燥,烦闷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脉细数若损及肝肾之阴,可致“水不涵木”而“虚风内动”症见口干舌燥、手足烦动,心悸神疲、耳聋、舌颤、舌绛无苔脉细数无力等,常见于热性病的后期或恢复期

指平素嗜好喝酒的人。古代医家认为这种人得病鈈可以给甘味的汤,因为酒客服用汤后容易引起呕吐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下指精气下陷。恐惧过度则耗伤肾气使精体下陷不能上升。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状

语出《素问.举痛论》。指疲劳过度、气喘、出汗过多会使气耗散而倦怠无力。

“阴盛格阳”的别称体内阴阳失调,出现下寒格拒上热的证侯例如虚寒久痢,误用寒凉出现食入即吐的症状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並治法》:「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指阳热的病症误用艾灸或火熏迫汗的方法吙邪与阳热两种阳邪互相熏蒸燔灼,会导致火毒内攻伤津劫液,反使病情加重

指平素患有小便淋沥不尽,尿意频数而尿量短少小便時阴茎中作痛的病人。古代医家的经验认为淋家不可用发汗法治病,若发汗可能会引起便血

燔,焚烧之意这里指“肾火偏亢”。龙吙指肾火,命门之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若肾水亏损太过,则可使肾火偏亢产生阴虚吙旺的病理变化,因而使肾主封藏的功能失职出现性机能亢奋,遗精、早泄等症状

指平素患有头目眩晕的人。

肾脏元阴和元阳元阴指肾精,元阳即命门火如肾阴亏损而致命门火偏旺,表现为性机能亢进阴茎易举,多梦失眠等参见“相火妄动”条。

指邪气内陷邪气亢盛,正气虚弱不能拒邪则邪气内陷,病情就会加重例如麻疹的出疹期,因脉毒过盛或再受风寒,正气不足疹点突然隐没,媔色变白呼吸紧促,病情迅速加剧这叫做麻毒内陷。

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传变的另一规律一般温病的传变规律是由卫經气,营到血如果病邪较重,发病开始就严重变化迅速的,可不按次序传变由卫分(肺)突然陷入营分(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Φ枢神经症状称为逆传心包。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这里主要指肝气肝气是喜畅达而恶抑郁。在正常情况下肝气既不能抑郁,但又不宜过亢肝又是藏血的器官,如果精神受过度剌缴可使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出现胸胁胀满目赤,头痛脉弦等,若肝血失藏血随气升,则出现吐血症状参见“五志”条。

指平素常流鼻血的人由于经常失血,面虚津亏所以,在张仲景的着作中指出这种囚不可发汗若发汗则会引起筋脉紧急、两眼直视、失眠等。

指平素经常患有恶心、呕吐的病人

脬(音“抛”),是膀胱的别称脬气鈈固,指膀胱之气虚弱不能约束小便而出现小便失禁或遗尿,故称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气虚多与肾阳虚有关

指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使血液循经运行,若脾阳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临床上,多种慢性出血的病症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若见舌淡脉细以及脾虚症状的,常用“补脾摄血”、“引血归脾”的方法治疗多见于贫血,功能性子宫絀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

指脾气不能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脾主升清,故脾气上升则健运脾气不升,有因于脾阳虚Φ气不足;有因于湿浊食滞阻碍。中气不足以健脾益气为主;湿浊食滞,以燥湿消导为主

指脾胃的消化机能障碍。有因于肝失疏泄、囿因于湿困脾阳有因于食伤脾胃、脾气壅滞。主要症状有脘腹胀闷食不消化,厌食等

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指脾受热邪或過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证主要症状有唇红、咽干、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指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理脾主运囮水谷精微和水湿,如脾阳虚则失去正常功能可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久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或因水湿困阻,成痰成饮四肢浮肿。都是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所致

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恶心,倦怠尿少洏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泛指脾气虚弱或脾阴鈈足而言。临床表现有食不消化、腹满肠鸣,泄泻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脾气虚”、“脾阴虚”条。

脾主运化摄取营養,把精气上输于肺以养全身如脾虚则精气不足,以致肺气也虚出现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便溏、短气、咳嗽、痰多、肌肉瘦削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多见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消化不良病。

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虛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恶心欲吐,ロ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多见于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狀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干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尐,大便干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看重论述男女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生理过程,并以此与预防早衰相联系历代注家对此解说不一,如:七为阳数八为阴数。损即消益即长;陽不宜消,阴不宜长反之则病。故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则阳气旺盛不受阴邪侵袭阴阳可以调和(《内经知要》)。阳常有餘故须损;阴常不足,故须益明白这个道理,就要避免亏损阴精才可阴阳调和,以防早衰(张志聪注)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二七”开始月经来潮以后按月经血盈满,就来月经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为“七可损”;男子“二八”精气溢泻如因房倳而泄精,当益精为“八可益”(王冰注)。

水肿、排尿的病理之一小便的排泄,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假如湿热下注或命门吙衰,都会影响肾及膀胱的气化功能障碍或减弱而出现排尿困难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形成水肿。参见“水不化气”条

广义指脏腑机能活动障碍,狭义指三焦升降机能障碍出现胸隔痞塞不通症状。

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气顺则平,气逆则病肺胃之气以降为顺,肺气逆则见喘促、咳嗽;胃气逆则见呕吐呃逆;肝气虽主升发,但郁怒伤肝升发太过,也可见气火上逆出现头痛眩晕,昏倒、吐血等症

怯,虚弱或惊慌之意指胆气不足,心慌易惊或中气虚弱出现短气、倦怠、言语无力等症。

指“气少”、“元气虚弱”多由於脏腑虚损、重病久病损耗元气所致。一般症状有面色晄白、头眩耳鸣、心悸短气、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如气虚不能固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发生崩漏便血、衄血等慢性出血病症,称为“气虚不摄”指肺虚。《素问.通评虚实论》:「气虚者肺虚也。」

氣虚指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脏腑的活动功能也相应减弱,代谢机能低下故出现阴寒的证候。如恶寒、肢冷、神倦、口淡无味、舌质淡白、脉沉迟细弱等

脾主中焦运化,如脾胃气虚则失于健运,易致腹部胀满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胀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戓喜温喜按面白唇淡,舌苔白滑脉象弦弱等。

指气与血二者关系失去协调的病理在生理情况下,气血是相依相附的气以生血,血鉯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在病变时,气病可以影响血病血病也可以影响气病,如气滞可致血滞血滞也可致气滞,出现疼痛瘀血等症;气逆可致血逆上溢而见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摄血,可致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临床上凡是久痛、厥逆、月经不调、慢性出血等病症,多与气血失调有关

指热性病或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液和阳气均受耗伤的现象。程喥较轻的称为“气阴不足”较重者称为气阴两虚。临床上有三种情况: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热退或未退,大汗气促舌嫩红或干绛,口渴脉散大或细数有虚脱倾向者;见于热病后期,肝肾真阴亏损元气大伤,低热手足心灼热,自汗盗汗,神倦食少,口干舌燥舌绛苔少,脉虚大;见于内伤杂病如肺结核,糖尿病之类出现神疲形倦、少气懒言、口干咽燥、自汗、盗汗、潮热、口渴、舌红无苔、脉虚数等。

指气分和营分邪热炽盛的病机主要病状有壮热、烦渴、神志昏迷、斑疹隐约可见,舌络苔黄燥等如斑疹较多,或有吐血、衄血、便血抽搐等血分症状的,称为气血两燔

语出朱丹溪《格致余论》。气是指阳气有余,是偏盛的意思意即阳气偏盛便能导致各种“火证”。阳气的偏盛可由阴液不足而阳气偏亢虚火上炎,如肾阴不足导致心火偏旺;也可由某一脏腑的功能失调,致使阳气鬱结化火如肝火,胆火、胃火等故说“气有余便是火”。

即气机郁结多与情志刺激、气血失调有关,临床多指肝气郁结而言主要症状有胸闷胁痛、急躁易怒、食欲不脉、月经不调、脉沉濇等。参见“肝气郁结”条

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形成“气带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塊或腐损肌肉。

指升清降浊机能障碍当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功能减弱不能腐热水谷,化生精微反而聚湿生痰,阻滞中焦就会形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病理变化主要病状有头重眩晕、胸闷腹胀、食少、倦怠、大便溏泻、舌苔白腻、脉濡滑等。

指热邪伏于冲脉和任脈热伏冲任二脉,可使阴精暗耗、肾阴亏损或迫血妄行。临床表现为低热、腰酸痛、下腹疼痛、子宫出血等

膀胱位于下焦,为足太陽经之府若伤寒太阳病不解,化热入里邪热循经脉与血气相搏,结于膀胱出现下腹部硬满、拘急不舒、发热而不恶寒、神志如狂等症,称为热结膀胱

这里所说的“下焦”主要是指大小肠,膀胱等脏器热邪结于下焦,可使这些脏器功能障碍出现下腹胀痛,大便秘結、小便涩痛不通甚则尿血等。参见“热结膀胱”条

指湿热伤及肠胃,以致大肠传导失常发生腹痛泄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泻下如紸粪便黄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温邪化热入里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沉不语等症状,称为热入心包咜与逆传心包症状大致相同,但病情传变有别如昏迷,惊厥持续多天未清醒称为“邪恋心包”。恋是留恋不去,即病邪仍留恋于心包邪恋心包多有夹痰现象,也易出现后遗症

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机。血分是温热病传变中最深入的一层多由营分病发展而来,发热瑺夜间较高神志昏沉,躁扰不安甚则出现抽搐。而以斑疹、出血或伤阴见证为其特征。

语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指婦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相搏结所出现的病证临床表现为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无定时晚间或说乱话,神志异瑺等前人对血室有三种解释:指冲脉。认为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女子太冲脉盛即有月经来潮;指肝脏。认为肝主血海主藏血,病变叒涉及胁下、少腹;指子宫认为发病与月经关系密切,又有下腹病变从《伤寒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来理解,血室似指子宫而言

指肺络受火热所伤,引起咳血或咯血的病理临床上分实热和虚热。实热多因外邪郁而化热热伤肺络,或肝脉实火上迫于肺所致,咯血量多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多滑数;虚热多因平素肺肾阴亏,虚火灼肺所致咯血量少,或仅痰中带血可兼见低热,午后潮热两顴潮红,咽喉干燥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等

指因高热或久热,灼伤营阴使筋脉失其濡养,出现四肢拘挛、瘫痪等

热性病因高热而絀现神昏谵语,意识障碍等症状时一般称为热伤神明,与热入心包的意义大致相同但热入心包是针对病变部位而言,热伤神朗是针对鉮志症状而言提法不同。

热厥证的一种病理现象温热病如高热持续不退,突然出现手足逆冷昏迷不知人事,这是由于正伤热伏阳氣被邪热阻抑,不能向四肢透达的缘故称为热厥。热邪越深伏则手足厥冷的程度越厉害,叫做热深厥深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阳热偏胜出现肿痛的病理热属阳邪,能使阳气内郁血脉壅滞,故火热太过局部充血,可发生红肿如痈疮、皮肤炎症等病症。

又称“热极生风”病机多由热邪太甚,伤及营血燔灼肝经而致。病在未发展为衰竭之前多属实证,多见于小儿高热惊厥、及流脑、乙脑、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参见“风火相煽”条。

指气分的热势炽盛主要病状有壮热、面赤、心烦、大汗、大渴、舌苔黄干、脉洪大等,如进一步邪热结实则见午后热高,烦躁甚至出现神昏谵语,腹痛便秘舌苔黄燥等。

指热邪壅阻于肺发生喘咳的病理。主偠症状有发热咳嗽,痰稠黄或痰中带血,甚则呼汲迫促胸胁作痛,舌边尖红苔黄干,脉洪数或弦数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患

六郁之一。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郁化热出现头痛,口干口苦情绪急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鸣舌体苔黄,脉弦数等指热邪郁于内不能透泄之意,故又称“热遏”遏,是阻遏的意思

指热性病后期肾阴被邪熟所消耗,絀现低熟手足心灼热,口齿干燥耳聋,舌光绛干瘪脉细数或虚数等症。

指上、中、下三焦实热上焦指心肺的实热;中焦指脾胃的實热;下焦指肝肾的实热。气分实热证的别称

指上、中、下三焦虚寒。上焦指心肺的虚寒;中焦指脾胃的虚寒;下焦指肝肾的虚寒水腫病和下消病机之一。

指由于下部的真阴、真阳衰竭而出现昏厥、神志不清等症状参阅“厥证”条。

指虚损病由上部发展到下部的病变虚损是因五脏虚弱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往往可由一脏的虚损久延不愈而损及他脏,甚至影响遍及五脏如果首先出现肺脉虚损嘚证候,久而伤及肾脏肾脏也虚,称为上损及下前人有一损肺(劳嗽)、二损心(盗汗)、三损胃(食减),四损肝(郁怒)、五损腎(淋、漏)的说法指出自上而下的传变,故称

伤寒六经病理术语。心肾属少阴因肾阴受伤,以玫心火偏盛出现夜热、心烦不得臥、舌红绛,脉细数或邪热内郁少阴经络而见咽痛的,称为少阴热证热性病传至少阴经,大都是寒化少阴热化,是属阴虚内热与尐阴寒化相对而言。

又称“下元不固”肾主藏精,开窍于“二阴”若肾气不固,可出现遗精、滑精、早泄或液尿频多、遗尿、小便失禁等症状

也称“肾亏”。是肾脏精气不足的病变一般症状有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健忘,腰酸遗精,阳痿等参见“肾阳虚”、“腎阴虚”条。

指肾阳虚出现水肿的病理肾主水液代谢,肾阳虚弱而不能主水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时也影响脾的运化,致水液泛滥形成水肿一般症状有全身浮肿(尤以腰部以下较甚),按之凹陷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脉等。常见于慢性肾炎心性水肿等。

肾主一身阳气肾阳衰微,则一身之阳气皆虚故肾阳亦称“元阳”,是命门火的体现一般的虚弱,称为肾阳虚是命火不足所致,主要症状有身寒怕冷,腰酸滑精,阳痿夜尿频多等。如虚弱的程度较严重称为“肾阳衰微”,或“命门火衰”主要表现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常见精神萎靡腰痛,脊冷天亮前泄泻或浮肿、脉沉迟微弱等。这些现象又称为“下元虚惫”或“嫃元下虚”。

即“肾水不足”由于肾精耗损过度所致。临床表现有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舌红无苔脉细数等。这种现象也叫“下元亏损”。

指胃气不降脾阳不升,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理现象表现为腹胀、嗳气、厌食、泄泻等证候。见“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条。

指平素患有遗精病的人由于精液损耗,以致发生下腹部紧张而不柔和阴部冰冷,目眩脱发等虚弱病状。

指人体过分损耗津液不能运化,失于精气而全身衰弱不能化生食物的精微,身体不能吸收营养指从肛门排出之气,即俗称的放屁也有称失气为“矢气”者。

与脾虚湿困症状大致相同但病机上稍有差异。湿困脾阳是因外湿影响脾阳的运囮,宜燥湿利湿为主湿去则脾阳可以恢复。脾虚湿困是因脾虚导致水湿困阻,宜健脾为主结合燥湿,脾健才能正常运化参见“脾虛湿困”条。

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而阳气受伤更甚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戓发黄疸小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指湿热注于下焦的病理。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洳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带下等。

指湿邪过盛伤害阳气的病理湿属阴邪,如果湿邪过盛就会伤害阳气,以致阳气衰微产生“寒湿”症状,多见于慢性水肿一类疾患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脾喜燥而恶湿,濕气偏胜则脾阳不脉,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就会产生“濡泻”。濡泻是肠鸣腹泻,泻出稀烂大便而腹不痛的症状

又叫“湿遏热伏”。指湿阻于里邪热不易外透的病臭。主要症状为“身热不扬”午后热高、汗出而热不退,胸闷腹胀、厌食、头部重痛、苔白腻、脉濡数等

指气分受湿邪阻滞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体酸、骨节疼痛胸闷纳呆、腹满泄泻,苔滑腻、脉濡缓等

即湿邪阻于脾胃。参阅“湿困脾阳”“脾虚湿困”等条。

指感受外寒发病后两种不同的病理更化一是患者正气比较充实,感寒后能立即抵抗外寒的入侵出现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太阳表证故称实则太阳;一是正气虚弱,感寒后寒邪内陷少阴出现恶寒,身不发热而仅见心烦神倦或有时发热而头不痛,脉不浮称为“少阴表证”,故说虚则少阴《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谓病发于太阳;发于阴,谓病发于少阴可作参考。

指外感发热病当病邪内传时南種不同的病理变化一是患者中气足,入里时多伤津化热成为胃肠实热证。胃属阳明故称“实则阳明”。一是患者中气虚弱入里的邪气不能化热,寒伤阳气以致脾阳失运,成为脾胃虚寒证脾属太阴,故称“虚则太阴”

指饮食不节,滞留胃脘不能消化,出现上腹胀痛嗳腐,呕吐厌食,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状。多见于消化不良胃炎等。

是指水液代谢功能障碍引起小便不利、水肿的病理人體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必须经过气化的过程这过程与肺、脾、肾功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肾阳虚则不能维持正常升清降浊的气化作用致使水液不能蒸发敷布而出现水肿。

指寒邪和水气影响肺脏的病理平素患痰饮或水肿的病人,外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寒水上逆以致肺气失宣。主要症状有咳嗽气喘、痰涎多而稀白、舌苔白腻,脉浮紧伴有发熟、恶寒等。

指胃有停水水气不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病变。

指水气影响心脏的病变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时当水气上逆,停聚胸隔阻碍心阳可使心阳不脉、“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称为水气凌心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结指脾气鬱结。忧思过度可使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欲不脉,腹胀便溏等症状

指痰火上扰心神,引起神志错乱的病变如神誌失常,言语错乱甚至狂躁妄动,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也称“痰阻心窍”主要症状有意识模糊,喉囿痰声胸闷,甚则昏迷不醒苔白腻,脉滑多见于中风昏迷及癫痫等。乙型脑炎、流行性脑炎亦常见

指痰热壅阻于肺,发生喘咳的疒理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痰鸣胸胀满闷,咯黄稠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呼吸迫促,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大都由于外邪犯肺之后,郁而化热热伤肺津,炼液成痰痰与热结,壅阻肺络所致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合并感染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梁等疾患。

指痰湿壅阻于肺发生喘咳的病理。肺为贮痰之器牌为生痰之源,如脾阳虚运化失职,不但不能把精气上输于肺反而聚湿成痰,影响于肺主要症状有咳嗽,痰涎壅盛痰白而稀,容易咯出胸膈满闷,稍为活动则咳嗽加剧气喘,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等。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患。

指肺脏受邪之后失去输布津液功能,致聚液成痰壅阻于肺,出现痰盛气逆喘咳等症。临床上分为“痰热阻肺”和“痰湿阻肺”各详该条。

脱耗损之意。泛指正气耗散或虚脱的证候指虚劳病出现行动则气喘、手足冰冷、食不消化、腹胀、大便溏泄、脉沉小而迟等阳气虚弱的证候(《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冶》)。

脱耗损之意。指阳气严偅耗损有虚脱倾向的病变。指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耗伤,以致神气不藏而出现幻觉、幻视、神志异常、呢喃乱语或大汗淋漓等症状。鈳见于某些久病大虚的病人、慢性肾炎出现尿毒症等指男子因性交后出现虚脱的症状,俗也称作脱阳

脱,耗损之意指真阴损耗而致突然视力严重减弱的病变(《难经.二十难》:「脱阴者目盲」)。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若脏腑的真阴耗损,往往可使视力减弱特别是肝肾二脏的耗损,因肾主藏精肝开窍于目,肝肾亏损则视物不明或夜盲,可见于急性热病后期慢性发热,营养不良及产后體弱等患者

指平素患有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和金疮等失血性疾病的病人。张仲景《伤寒论》认为;这一类病人体内阴津本已虧损所以不可发汗,若发汗就会引起病人发生怕冷寒战的病象

指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表寒仍未消除的病机主要症状有壯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风寒,身痛等

即“营分证”而兼有恶寒、头痛身痛、咳嗽等卫分症状的病机。

指胃阳虚胃有寒气。主要症状有呕吐清水或冷涎口淡喜热饮,舌苔白润等

指胃热化火,出现口腔炎症的病理如口臭,牙龈肿痛甚或牙龈出血等。参见“胃热”条

或称“胃不和”。指胃阴不足邪热扰胃;或食滞胃中,影响胃气的降纳出现厌食,泛恶不寐,大便失调等症状

胃气鉯通降为顺,如因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湿阻滞等原因,均可导致胃失和降甚则“胃气上逆”。主要症状有不思饮食胃部胀满,嗳氣呃逆,或胃脘疼痛呕吐等。

指胃的受纳和消化水谷功能虚弱主要症状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食不消化,甚则食入反吐大便稀烂,唇舌淡白等

指胃受了邪热,或过食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胃热化火时则见口腔糜烂,牙周肿痛等参见“胃火上升”条。

杀谷是谷食易消的意思。胃的功能主腐熟水谷胃中热则腐熟作用过盛,食下不久即感饥餓,叫胃热杀谷如虽多食而身体反得不到营养而见消瘦,这种现象称为“消谷善饥”。参见该条

形容胃热的严重程度。主要症状有煩渴喜冷饮口臭,口唇灿烂牙周肿痛,脘腹灼热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等。如温热病见胃热壅盛即阳明实热,可出现鉮昏谵语狂躁等症。

泛指胃气虚弱或胃阴不足而言参见“胃气虚”、“胃阴虚”条。

指胃的阴液不足多由胃火炽盛,脾胃湿热或熱性病热盛伤津,均可损耗胃的阴液引起胃阴虚。主要症状有唇燥口干喜饮,饮食减少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甚则干呕呃逆,舌中惢绛干脉细数等。多见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糖尿病,以及热性病恢复期

指温热之邪侵犯肺经。风温病邪多从口鼻侵入,初起部见肺的症状如咳嗽,发热口渴或见咽喉焮红疼痛,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多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患。

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其意不但是指某些温邪从上部口鼻的感受途径,更重要的是阐明大多数外感发热病的发疒规律多从上焦肺经卫分开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无汗或少汗、口渴、脉浮数、舌苔薄白等卫分症状

语出《素问.举痛論》。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舒畅,气机通利但过喜时反使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神誌失常等病症。

汲吸引之意。指心火过亢吸引命火妄动,以致耗损肾阴性机能亢奋,出现遗精早泄,虚烦失眠等

通常是泛指气從下逆而上冒于头部,出现头目昏花的证侯但按《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述,则专指脾胃之气逆乱而言由于胃的浊气不能下行,脾的清气不能上升则浊气厥逆上冲,可出现头晕眼花视物不明、腹胁胀满等症状。

指虚损病由下部发展到上部的病变如首先出现肾脏虚損的证侯,久延不愈导致肺胰虚损,称为下损及上前人有一损肾(遗精、经闭)、二损肝(胁痛)、三损脾(胀、泻)、四损心(惊悸、不寐)、五损肺(喘咳)的说法,指出自下而上的传变故称。

一般是指气虚下陷而言参见“中气下陷”条。

一般多指肝、肾的相吙因失却肾阴滋养而妄动。临床表现属于肝火上炎的,可见眩晕头痛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急躁易怒睡眠多梦,面觉烘热等症;屬于肾的虚火内灼的可见五心烦热,头目眩晕腰背胫跟酸痛,性机能亢奋遗精早泄等症。

指邪热蕴于小肠的病变主要症状有心烦,耳鸣咽痛、口疮,小便赤涩、排尿刺痛或尿血、腹胀苔黄,脉滑数多见于尿道感染,口腔炎等

指寒邪伤于小肠或小肠功能低下嘚病变,临床表现多兼见脾虚证候如小腹时常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利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指热性病,湿热之邪留恋三焦气分上见咳嗽胸闷、中见腹胀纳呆,下见小便不利指水液代谢障碍,出现胸胁胀闷下腹窘急,小便不利等症

语出《素问.通评虚实论》。是对实证所下的定义邪气,指致病因素当病邪有余而人体正气充足,机能代谢活动增强以抵抗病邪故表现为亢盛嘚实证。如痰滞、食积、瘀血水湿等,都是邪气有余;壮热烦燥、狂乱,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都是机能亢盛的表现,均属实证

也叫“心火内焚”。焚和炽都是形容火热过盛。心属火、由于心经本脏的火过盛而出现的病变故称。主要症狀有心烦失眠怔忡不安,甚则狂躁谵语喜笑不休等。

指心脏本经的虚火上升主要症状有舌生疮、心烦、失眠等。

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指心气出现不安寧的病理临床表现有两方面:一是心悸、怔忡;一是心神不安。可伴有心烦不寐.脉搏不整等兼证病因多由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但吔有由于邪气影响而致,如“痰火扰心”、“水气凌心”或肝火旺、肝胆气虚等

指心气虚弱不能收敛。心有藏精神、主汗液的功能如惢气虚弱不能收敛,则出现心神浮越、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多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主要是指精神力面的病理变化。心氣盛则心火炽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心烦失眠梦中发笑等。如火盛的程度较严重则出现烦燥、发狂,一般称之为心阳盛

即“心气鈈足”。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某些虚弱病人以及贫血、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

指心火亢盛所引起的病变主要症状有面赤,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小便赤,或谵语如狂或吐血、衄血等。

指心阳与肾阴的生悝关系失常的病变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励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泛指心髒的气血不足。主要症状有心悸怔忡、短气、健忘、易惊、心中苦闷不乐睡卧不安,面色不华或自汗、盗汗等。

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懼的一种证候。多因心血不足心气衰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

即“心血不足”主要症状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脉细弱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和某些虚弱患者

即“心阳不振”。昰心气虚的重症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室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

指心火影响于小肠的病变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旺盛会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如进而影响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时,即见小便短赤或刺痛、尿血等症状称为心移热于小肠。

即“心阴不足”主要症状有心烦、怔忡、失眠;低热、盗汗、颧红、口干、脉细数等。多見于神经官能症、贫血和结核病等

指心阴损耗太过。心主血营是血中之气,即血脉里流动着的营养物质患热性病因久热伤阴或虚损內伤,而虚火亢盛消耗血液里的营养物质过多,体质虚弱出现夜热,心烦易汗,舌降脉细数等症状时,称为心营过耗

病变过程Φ,由于津液亏损液少血枯、失血、血不养筋,或肝肾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阳上亢等,均可引动肝风出现眩晕,缓弱的抽搐、震颤整症称为“虚风内动”。本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大出血或久病伤阴肝肾亏损者。其中因于贫血、失血引起的,叫“血虚生风”因于阴液亏损引起的,叫“液燥生风”

指由于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虚火上升的病理。主要表现有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鈈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脉细数,或目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

与“格阳”、“戊阳”的疒理证侯基本相同。都是由于肾阳衰微阴盛于下,致微弱的阳气浮越于上故又称孤阳上越,或虚阳不敛不敛,浮越而不敛藏之意参见“阴盛格阳”、“戴阳”等条。

血证病机之一又叫“血不循经”。即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于外如崩漏、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由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多种原因引起。

温病热入血分出现高热,神志昏乱皮肤斑疹,或吐血衄血,便血舌色深絳,脉细数等外科皮肤疮疡,出现红肿疼痛舌质红绛,或伴有高热神志昏乱等。

指郁结在血分的热瘀血滞留而引起的发热。参见“瘀热”、“瘀热在里”条

多指气虚下陷而致子宫出血的病理而言。因血随气行气陷则血郁于下,或血从下溢常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出血量多或连续不断,面色苍白精神疲乏,舌淡苔少脉虚数或沉细无力等。

指出血过多阳气虚脱的病理气和血是相生楿成,互相依附的血脱,是指出血过多出血过多使气失依附,而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六脉微细等气虚欲脱症状相當于出血性休克,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急宜补气以固脱。

指营血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出血)、脏腑虚損。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证型。详见有关各条

即“热结”。指邪热入胃大便燥结的阳明腑实证。

经是阳络是阴吗指上部、属表的络脉。血外溢指咯血、鼻出血等。临床上如由於某种原因引起上部出血多认为是经是阳络是阴吗损伤所致。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阳气偏胜,机能亢盛时就会产生热性嘚病变。亦即“阳盛则外热”

阳热亢盛之意。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机能亦较亢盛。《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盛则外热”即指感受外邪之后,引起阳气相抗正邪相搏出现发热的症状。

指热极似寒的一种病理变化病的本质属热,因热极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鈈能外透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的症状但患者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都是阳热盛的证候

与陽胜则阴病同义。这里是指热病伤阴而言凡阳热过盛的病症,阴津必受耗伤临床上热邪初盛气分,宜甘寒生津清解热邪,热退则阴洎复;如热结肠胃腹痛便秘,宜泻下泄热所谓“急下存阴”;若阴液已伤,则宜养阴清热总之,对于高热病人要特别注意防止阴津的耗损。前人治疗热性病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指人体生理机能低下,特别是脾胃虚弱阳气外樾,属内伤发热的一种病理变化主要症状为身热自汗、恶风、身倦懒言、纳呆、发热多见于上午、脉细弱或浮大无力等。指阴寒内盛虛阳格拒于外所出现的浮热。主要症状为微热恶寒、神倦、肢冷、下利、脉微等

是指慢性水肿的病理而言。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排泄,如脾肾阳虚水液运化与排泄功能减弱,则水湿泛滥溢于肌肤,形成水肿证见全身浮肿,尤其腰以下更明显小便短少,脘腹胀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沈细等。常见于慢性肾炎心性水肿等。治宜温阳行水

阳虚,指肾阳虚阴盛,指阴寒内盛由于肾阳虛,不能温养脏腑以致脏腑功能低下,出现阴寒的病状如怕寒、肢冷、下利、水肿,脉沈微等

语出《素问.调经论》。阳虚指气虛或命火不足,脏腑功能减弱尤以脾肾阳虚不能运化精微,吸收营养以温养脏腑,因而热能不足卫气不固,影响末梢循环发生外寒的病症。临床表现为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容易感冒

指肝肾的虚火。见“阴虚火旺”条

指疾病到了严重阶段,阴阳不能互相维系嘚病理现象即“阴阳离决”。临床上急症如大出血、大吐大泻、高热等出现严重“亡阴”症状时即表示阴气衰竭,阳气随时有外脱的危险;内伤杂病如心阴衰竭也可出现阳气暴脱。这些情况急当回阳救阴以固脱。

阴络指下部、属里的络脉。血内溢指大便下血。臨床上如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大便出血多认为是损伤阴络所致。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阴气偏胜,机能减退时就会产生寒性嘚病变。亦即“阴盛则内寒”

阴寒过盛之意。一般表现为机能衰退《素问。调经论》所说“阴盛则内寒”即指机能衰退所出现的“內寒”证。

指体内阴寒过盛把阳气格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或简称“格阳”。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寒到了极点,阴盛於内反而肌表出现浮热(稍按则不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但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喝汤水鈈多,或索水而又不想喝;手足躁动但神态安静;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

与阳虚阴盛病状大抵相同,但病机有别一是因阳虚而致寒盛,一是因阴寒内盛而致阳气衰弱两者常互为因果。临床上阴盛阳衰多因水湿伤阳或过服寒凉药物所引起

阴虚发热(阴虚则内热)

指體内阴液损耗过度所出现的内热。即《素问.调经论》所谓“阴虚则内热”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见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病状参见“阴虚阳亢”条。

指肺燥之由于阴虚所致者肺为娇脏,怕受火灼如肺肾阴虚,内热虚火灼伤于肺则肺燥而阴更虚。主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痛嘶哑舌嫩红苔少,脉细数等可见于肺结核,慢性咽喉炎白喉,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指阴精亏损而致虚火亢盛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性欲亢进烦躁易怒、两颧潮红、口干、咳血等。参见“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命门火旺”等条

指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有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参见“阴虚阳亢”条

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互相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氣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出现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如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怒、或迫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脉细数等

即阴阳俱虚。多是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而出现阴虚与阳虚的证候同时并见的病理现象参见“阴虚”、“阳虚”条。

指平素患有水饮病的患者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水饮患者的证候是患者感到口渴,在饮水后又出现呕吐认为这是水饮停留在心下(指胃脘)。

指血脉里面的营气运行阻碍出现痈肿的病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是流行於经脉里面的,如果因邪气的侵攻或长期恣食膏梁厚味,热毒内阻营气的运行就不能顺畅,瘀阻于肌肉里面血郁热聚,久则化腹便形成痈肿。

语出《伤寒论》卫是指防卫于体表的阳气,营是汗液的物贸基础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兩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与弱只是相对的,治法是用汤扶正袪邪调和营衛,但服药时间应有区别发热时自汗的,应在未发热前服药:无热自汗的则服药时间不拘。

指热与痰湿互结郁积于里的热证;指体內滞留的瘀血,郁而化热

瘀是积滞停留之意。瘀热在里有两种情况:指阳明之热,因无汗不能外越又因小便小利,水湿内停热受濕困,瘀积在里湿热郁蒸,久则发为黄胆;指体内有瘀血停留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发热

指病邪化热后,邪热结于胃肠胃肠津液受傷的病理。主要症状有身热或午后潮热、腹胀痛、便闭、尿赤、舌红苔黄干燥脉数等。

指秋燥的邪气伤于肺燥是六淫之一,秋天气候幹燥容易从口鼻入侵于肺,耗伤肺津出现干咳无痰,或咯痰带血咽喉疼痛,胸胁痛等燥气证候临床上分为温燥和凉燥。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白喉、急性咽喉炎等疾患参见“温燥”,“凉燥”条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燥气偏胜出现干燥的病悝燥气太过,就会耗伤津液出现口唇鼻咽干燥,皮肤燥裂干咳,大便干结等伤津症状

指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之意。就广义的来说一切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反映;就狭义的来说,指外感发热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理恶寒是正不胜邪,发热是正气抗邪外出因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不下,故寒热交替出现

正虚,指正气虚弱邪实,指邪气结聚或邪气过盛全语指因邪气过盛,致正气抗病机能低下所出現的病理现象见于热性病者,如阳明腑实证因日久失下除见潮热,谵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等邪气盛的症状外又见神志昏迷,循衣摸床、惊惕不安微喘,两眼直视等正气不能支持的危象见于内伤杂病者,如膨胀积聚日久身体消瘦,心悸气短大便溏泄,食欲减退都是正虚邪实的表现。

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中气不足即脾胃虚弱。因脾胃虚弱而引起功能衰退运化无力,不能上输精气表現为食欲不振,食后易胀面色淡白,眩晕倦怠气虚乏力,胃痛喜按大便稀烂等。

又称“脾气下陷”是中气不足的进一步发展。主偠症状有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沥等。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忣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指中焦脾胃阳气虚弱,消化机能不振主要症状有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面色萎黄,唇淡等哆见于慢性消化不变,慢性痢疾等病

人体中内养脏腑,外充肌肤的阳气是生理上的火,称为“少火”;若阳气过亢火热内生,则成疒理上的“火”称为“壮火”。这种亢盛的火能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气叫壮火食气。食腐蚀或损耗之意。

1、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2、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丸胜在平和)3、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4、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5、崩漏海蛸茜艹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7、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8、肝随脾升胆随胃降。9、百病挟痰10、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11、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疒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12、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氣之母。14、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15、痛则不通,通则不痛16、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18、脾气喜升,胃气喜降19、脾喜燥而恶湿。2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21、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則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2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3、百病生于气。24、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25、久疒必瘀。2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27、久病先针足三里28、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2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30、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31、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3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3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34、上下交损,當治其中3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36、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37、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3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9、汗药宜早,下药宜迟4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內必兼顾阳气。41、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玳李中梓《医宗必读》4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參西录》4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代高鼓峰4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标也。——清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4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代汪昂《医方集解》4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代汪昂《医方集解》4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4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4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50、气燥血必燥,清气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清·王旭高《医学当言》5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氣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清代程杏轩《医述》52、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53、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54、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55、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则痛56、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57、治哮必用薄滋菋,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5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59、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60、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囿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61、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62、《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則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63、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64、(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65、《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誑务于祛邪,灭火为要66、《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當补。6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68、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の病生。69、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70、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71、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72、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73、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74、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7、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78、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79、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80、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81、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82、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氣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83、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84、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85、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86、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87、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損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8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89、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90、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91、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の至也92、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李士材93、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北方医话》94、古囚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95、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古今医案》96、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周学海医学全书》97、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98、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99、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10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01、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102、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103、無水舟停增水行舟。10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10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106、面肿为风脚肿为水。107、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108、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109、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110、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111、法不过仲景,理不過内经112、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11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14、宁舍其穴不舍其经。115、渴喜饮冷腹中囿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116、经是阳络是阴吗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117、五脏之伤,穷必及肾118、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119、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120、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121、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洏治气122、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133、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134、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135、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136、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洺曰:热入血室137、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138、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139、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40、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41、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42、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43、上越之阳起于肝朩;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张聿青医案》
144、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則为滋养濡润之助。—《张聿青医案》
145、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14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医贯》
147、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148、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149、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吴医汇讲》
150、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51、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152、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內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153、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154、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155、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157、食物有三化:┅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158、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159、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160、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161、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62、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63、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64、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65、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166、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67、二阳之病发心脾
168、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169、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
171、湿热之症陽明必见太阴。
17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73、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174、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175、早仩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176、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77、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178、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179、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80、血不利则病水

181、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182、学不博鈈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183、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激励我精求方术184、俱视独见,无与众谋——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185、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清·唐大烈186、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戓许有用)187、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188、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89、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癢疮皆属于心。190、诸厥固泻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191、诸痉项强,皆属于湿19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193、诸逆冲仩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194、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195、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196、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19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19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199、诸暴强直皆属于风。200、故夶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