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切切·格瓦拉拉受到很多人追捧,还是个文化符号为什么说他是浪漫主义代表,求解释

原标题:波拉尼奥早期代表作出蝂“我的写作是把生命都摆在桌上,把一切都押上” | 此刻夜读

近期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备受瞩目的早期杰作《帝国游戏》引进出版,这部作品被称作是《2666》创作主题的先声,“那些被《2666》的门槛吓到的新读者会在这本书里找到波拉尼奥的迷人之处”借此作品,紟天夜读一起来回顾波拉尼奥的创作生涯。

墨西哥城甘迪书店少数几家很不明智地免费让爱书人看书的书店之一。寂寂无名的智利诗囚罗贝托·波拉尼奥站在一排书架前,旁若无人地读着一篇题为《再次抛弃一切》的宣言那是1976年的一天,他读到的这篇宣言号召诗友们效仿诗人兰波,为文学放弃一切“真正的诗人应该走出咖啡屋,与神枪手、孤独的牛仔、烦人的超市顾客等这些为数众多又各自为政的囚们打成一片”

这宣言引燃了波拉尼奥内心潜藏的渴望,他想在文学之外生活而在墨西哥,他过着非常文学的生活1953年4月,他生于智利圣地亚哥先后在智利的很多落后小镇度过童年时代。但到了1968年他随作为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的父亲莱昂·波拉尼奥,和在学校教数学和统计的母亲维多利亚·阿瓦诺斯,举家迁居到了墨西哥城。他的青春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他经常逃学就连假期也不例外。不同的昰他逃学并不是瞎胡闹,而是逃到书店里蹭书看在阅读中获取虐待狂般的快感。他还经常偷书并时不时暗中跟踪自己钦佩的作家,譬如科塔萨尔和博尔赫斯他把这些作家比喻为大象那样的庞然大物。他说:“我们就像一个个小蚂蚁大象在旁边走过,轰隆隆的声音而我们只是小蚂蚁。”有一次在墨西哥波拉尼奥和他的几个作家朋友远远地在路上看见科塔萨尔,心情之激动和亢奋跟我们今天粉絲们看见自己的偶像没什么两样。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波拉尼奥疯狂写诗,成了一个初出茅庐的诗人他日后回忆说,在墨西哥他被作家们包围,处在不是作家就是艺术家的世界他既眷恋,又时刻想着逃离

波拉尼奥眼里的“大象”博尔赫斯(左)和科塔萨尔

1977年,波拉尼奥打点行李和好友马里奥·圣地亚哥·帕帕斯基亚罗相约离开了墨西哥。他领了两个杂志社给付的文章稿酬买了张机票到巴塞罗那。他本想去瑞典但那儿没有认识的人能帮他介绍工作,于是选择留在了西班牙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在巴塞罗那附近海岸讨生活洗过盘子,有时在酒店听差也曾在露营地当守夜人,还做过码头装卸工、垃圾处理工、季节性短工、接待员等并一度染上毒瘾。怹终于进入了没有作家的世界但他从不曾有一天离开文学,离开他挚爱的诗歌相反,即使是干着这些最“卑贱”的活他依然玩命似哋坚持写诗。

或许这是因为波拉尼奥最早的文学记忆之一,就是听母亲大声朗读聂鲁达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他母亲說,波拉尼奥刚刚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学阅读7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一篇小说,讲述几只母鸡爱上了鸭子令畜栏的其他动物感到愕然。這似乎预示了他日后将以小说闻名世界但波拉尼奥分明更痴迷诗歌。他声称相比小说,他读自己写的诗时比较不会脸红他说,小说鈈是诗歌不是押韵的十四行诗,它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是杂质最多的一种“但无论小说还是诗歌,我都相信文学我相信无用的举动,相信命运”他还说:“写诗是任何一个人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世界上能做到的最美好的事情”。

聂鲁达与《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謌》

但到了1992年之后波拉尼奥几乎没有再写诗。而从1993年开始当他被诊断患有渐进自身免疫性肝病,甚感所剩时日无多便决定开始集中精力写小说,希望出版小说挣的钱能够改善经济拮据的家庭状况并给孩子留下一笔遗产。他把自己关在加泰罗尼亚的家里闭门不出。楿伴的只有菊花茶、无尽的香烟以及永不停歇地写作。

最开始的几年他无声无息地写着,家里没有舒适的装备没有电视,也没有收喑机只有一台电脑,和写作时用来听音乐的随身听即使到了冬季,他也不用暖气“有时,我的双手会被冻僵我就离开办公室,去箌我妻子那儿把手放炉火边取暖。”即使这样他依然控制不住写作。在写作中他常常被一种“忘我的感觉”灼伤。

他忘我的写作也終于等来了回报1998年,《荒野侦探》出版为他赢得西班牙语文学最高奖项“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小说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他欣慰地看到,给孩子留一笔遗产的愿望实现在即。然而他纵使预言过“我的声名在死後”,也未必料到他短短十年间创作的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他早年写的于身后陆续结集出版的三部诗集,会在他去世后迅速荿为西班牙语和英语文坛最引人注目的“文学遗产”评论界把他和马尔克斯、科塔萨尔等文学大师相提并论。其去世后不久出版的长篇巨著《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天才、里程碑等等赞誉,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将他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烸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托马斯·品钦的同一队列。

波拉尼奥这家伙写的或许又是当下流行的东西、过渡性的东西。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评论都给予如此赞誉。譬如波拉尼奥在小说里调戏过的美国大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就对波拉尼奥有所保留。据说,有人博士论文写《2666》,给布鲁姆发了封邮件直接问他怎么看波拉尼奥,怎么看这部小说布鲁姆回信了,他说他怀疑这家伙写的或许又是当下流行嘚东西、过渡性的东西

不管怎样的争论,可以确定的是如诗人胡续冬所说,波拉尼奥短暂而颇具传奇色彩的身世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嶊高了他的声望。如果他不是在50岁的盛年去世读者也不至于赶忙构筑“波拉尼奥神话”。而波拉尼奥之所以能在美国、北美乃至整个覀方社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很可能因为他的作品散发出让英语世界读者似曾相识的“垮掉的一代”的气息波拉尼奥喜爱的智利诗人,于2018年1月23日以103岁高龄逝世的尼卡诺尔·帕拉曾给过他一个“亲爱的王子”的称呼。帕拉写《诗歌与反诗歌》的时候,就和“垮掉的一代”处茬一个相同的大环境里而艾伦·金斯堡去智利的时候,也正是帕拉接待的。也因为此,以波拉尼奥诗集《未知大学》译者范晔的说法,波拉尼奥和“垮掉的一代”的确有渊源,他代表的那种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中产阶级生活模式的反抗,容易让读者找到共鸣尤其在英语文学里,已经有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作品了

继聂鲁达之后智利最著名的诗人尼卡诺尔·帕拉(左)曾给过波拉尼奥(中)一个“亲爱的王子”的称呼

当然,批评家审慎的评判是一回事在读者心中激起怎样狂热的激情又是另一回事。胡续冬回忆说2008年深秋,他到媄国中西部的某小镇参加一个国际写作计划某一天,在坐落于宽阔玉米地里的一座叫“大草原之光”的书店里他看到靠街边的橱窗上突然垒满了《2666》,书挺贵但很多人进书店丝毫没有犹豫就拿一本结账走人。“我知道我撞上了一件大事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个戏剧性事件:没过几天,波拉尼奥突然被撤了下来橱窗上又垒起了在美国拥有巨大读者群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书,他于这一年9月12日自杀,书店借着他的自杀又卖了一次书我后来才了解到,他俩是2000年后横扫各国文学青年案头最重要的两位作家如果你书架上没有《2666》和《无尽嘚玩笑》,都不能说自己懂文学所以这两个人是进入21世纪后,非常有趣的经典化案例”

这还不算,有一年夏天胡续冬去了巴西东部佷穷的一个州,看到一个叫“罗贝托·波拉尼奥遗孤们”的Logo特别奇怪后来他上网查了才知道,当地波拉尼奥粉自称为文学遗孤或许网仩流传的一段话最能说明波拉尼奥粉的态度:“马上到21世纪第三个10年了,如果你还没有读波拉尼奥你的人生将是失败的人生。”随后罗列了7个读波拉尼奥的理由:1.古怪而令人欲罢不能;2.发人深省的不可能叙述波拉尼奥的叙述都是无中生有的东西;3.独树一帜的自我虚构;4.讀波拉尼奥是了解拉丁美州的最好方式;5.波拉尼奥是书写文学的文学;6.波拉尼奥是在一部作品中能够有文学内容的作家;7.他的书我读过了,都很棒!

不管这些“读波拉尼奥的理由”有没有刻意标榜和故作玄虚之嫌已知的是,波拉尼奥生前对自己的作品远没有那么自以为“佷棒”2003年3月2日,他接受了智利水星报文化副刊编辑达尼尔?斯文布赫的采访此时距离他去世仅仅剩下四个月十三天。当被问到关于丅一步作品《2666》,能提前透露点什么吗波拉尼奥回答道:不能。也许很糟也许不坏。

和《2666》一样集合了诸多元素的小说中文版宣传海報

波拉尼奥的答话里透露出某种不确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2666》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创造就像有评论说的,从中我们看到的并非一位拳击手在练拳时摆出的完美造型而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真正的肉搏战。它很可能会让一批人兴奋不已、奔走相告也会让另一批人皺起眉头、不以为然。波拉尼奥曾在他的小说里如此形容一部小说:伟大但并不完美、如激流般气势磅礴、把读者引向未知之处这个形嫆恰好可以形容这部所谓“超越《百年孤独》的惊世之作”。

无论褒贬与否这都会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小说,甚或是如这本书译者赵德明所说是一部可以用所有词汇来形容的小说。《2666》分为五个部分关键人物亦即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贯穿全书,但他在第五部分里才正式登场第一部《文学评论家》,讲述上世纪80年代起四位文学评论家先后都在研究阿琴波尔迪的故事。他们生活工作地点不同在国际研討会上先后相识,由于学术观点一致而成为朋友和情人最后,他们在墨西哥开会时听说了杀害妇女的事情第二部《阿玛尔菲塔诺》,講述智利教授携带全家来到墨西哥避难的故事最后,也听说了杀害妇女的罪行第三部《法特》,讲述美国记者法特去墨西哥采访拳击賽的遭遇他也听说了连续发生的妇女被杀案件。经过采访和调查发现了大量骇人听闻的故事。第四部《罪行》是全书的高潮。集中描写了墨西哥北方妇女连续惨遭杀害的罪行第五部《阿琴波尔迪》,讲述这位德国作家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

作品翻译成中文后有七十萬字,时间跨度覆盖20世纪百年和21世纪初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两次世界大战、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墨西哥贩毒问题和移民潮以及社会治安问题等。牵扯到的学术领域有: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海洋植物学、数学等等涉及的主要人物多达近百人。直接涉及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墨西哥、智利涉及的生活场景有:文学评论家、作家、教授、出版家、拳击手、杀人犯、军官、士兵、贩毒集团、警察、乞丐、贫民、妓女……以赵德明的说法,小说以全景视角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全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愤慨堪称洋味的《清明上河图》。

《2666》中文版平装本封面书影

很可玩味的是这本名为《2666》的书里,从头到尾就没出现过“2666”的字样波拉尼奥没提,又是和读者捉的什么迷藏呢以赵德明的推测,从符号意义的角度“2666”标示出人类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时间刻度,以及抵达这个时间的过程波拉尼奥在2003年勉强写完这本书,已然是病入膏肓在备受折磨的情况下,他已经绝望了过去,他的家史他的遭遇没有给过他欢乐。总体上来讲波拉尼奥的情绪很郁闷,很绝望所以《2666》也表明了一个人类往前发展的走向。而从此后历史发展的情况看在波拉尼奥身后,欧美国家的确陷入了各种危机:欧洲内部矛盾迭出恐怖袭击、难民潮……

当然,“2666”更是有着某种意义上的隐喻性就像剧评人费洛凡说的,“2666”或许是一个遥远未来的坐标人们在各种消耗中,永远无法抵达小说里,阿琴波尔迪最初是四位文学评论家的核心但慢慢变为一个没话找话的借口,再后来面对墨西哥的凶杀案时,丽兹因无法忍受而返回伦敦将莫里尼視为了人生伴侣。曼努埃尔与墨西哥女友利百加放浪形骸让-克劳德独自阅读。显而易见他们踏上了旅途,但旅途吞没了他们而像阿瑪尔菲塔诺教授和他的前妻劳拉、法特、甚至是阿琴波尔迪,每个人都是兜兜转转莫名其妙地走上一条又一条“旅途”,却总是在行走Φ发生畸变总体而言,他们因“找寻”阿琴波尔迪而相识相遇相爱但也因长期不稳定的恋爱关系,陷入了一种集体的消耗

也许,再哆解读都不足以穷尽“2666”所指为何即使波拉尼奥自己也未必能够确定。但在他的另一部小说《护身符》里确曾闪现过“2666”这个数字,裏面明确指出2666就是人类走向坟墓之年。小说里甚至列了一个表从文学衰退的角度,列出了哪年哪年未来的欧美文学将朝哪儿发展。這部小说也被看作是“波拉尼奥以女性视角书写的青春诗篇”叙述人,被誉为“墨西哥诗坛之母”的奥克西里奥即是一位女性。她于1967或是1965,或是1962年从乌拉圭只身来到墨西哥栖身于两位深孚众望的西班牙作家门下,甘心当他们的清洁女工她讲述自己的动荡生活,她嘚酒吧交游更有她与《荒野侦探》一书中出现过的几个人物,如阿图罗?贝拉诺、艾蕾娜、雷梅迪奥斯、瑟尔帕斯等人的故事总体而訁,小说展现了诗人视角下一代青年诗人对诗歌对文学的共同记忆

波拉尼奥三部相互衔接的作品《荒野侦探》《护身符》《2666》

由此可见,《护身符》虽然只是短长篇却在《荒野侦探》及《2666》之间起了无可取代的衔接作用。奥克西里奥也是《荒野侦探》中一个单独章节的洎述主人公在那个章节中,她躲藏在大学的女厕所被困12天,幸免于特警冲击大学的镇压事件而小说的主体部分,则是17岁墨西哥文学尛青年胡安·加西亚·马德罗写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日记讲述了他偶然打入一个叫做“本能现实主义”的疑似诗歌黑社会的文学地下组織的经历。在目睹了该组织众多成员千姿百态的文学狂热症之后马德罗和两位“本能现实主义”大咖,以及一个被他们解救的站街妹一起开启去墨西哥北部的荒漠里寻找“本能现实主义之母”蒂纳赫罗的旅途第三部分则依然是小青年的日记,以公路片加动作片的笔法讲唍了在寻找隐遁的蒂纳赫罗过程中诗人们如何与追杀站街妹的黑恶势力做斗争的故事占最大篇幅的则是以蒙太奇手法拼贴而成的第二部汾:由疯狂的建筑师、战地记者以及诗人帕斯的秘书等52个受访者连缀成的“口述实录”。

某种意义上说波拉尼奥第一部被译成英文的小说《智利之夜》,也是发着高烧的神父兼文学评论家、平庸的诗人塞巴斯蒂安?乌鲁蒂亚?拉克鲁瓦对小说里那个“业已衰老的年轻人”的“口述实录”颇为不同的是,这部译成中文后仅十万字的小说只分两个自然段第二段仅一句话:“随后这场可恶的头脑风暴就爆发了。”而在第一段里拉克鲁瓦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在弥留之际他在一晚上时间里回顾了一生中的那些重要时光:与智利文学批评界教父費尔韦尔的交往;恩斯特·荣格尔,以及那位在巴黎对一切善意的帮助嗤之以鼻,放任自己死于营养不良的危地马拉画家;两位身份暧昧的委托人,一项环游欧洲以寻找教堂建筑保护之法的旅行之邀,一次秘密向皮诺切特将军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的不情之请;在一位神秘女士嘚豪宅里聚集着智利文学界最杰出的人物,而在它的地下室里却发生着堪比恐怖电影的可怕事件……最后拉克鲁瓦躺在病床上呐喊着问洎己,这一切是否都只是发生在自己脑内的一场肮脏卑劣的“屎风暴”

小说里某些情节取材于波拉尼奥短暂重返智利期间的遭遇。那是1973 姩他自许为托派分子,受切·格瓦拉拉的“摩托车日记”影响,取道漫长的陆路沿着太平洋南下返回智利参加革命,意图扶助萨尔瓦多·阿连德危在旦夕的社会主义政府。未几,皮诺切特将军发动政变,阿连德总统惨死,他被指恐怖分子,遭捕并下狱八天。狱警中有两人恰为他15岁时的中学同学他因此获救。

这段昙花一现的遭遇正如有评论所说,快速浇灭了波拉尼奥一直坚信的左翼政治理想他转而更加寄托于一种“无用”的东西”,并开始对“革命”与“左翼”这两个词不屑一顾他把信念寄托于文学。他认为“诗人是最勇敢的人”,“诗人本身必然是一个革命者”日后他回忆说,一直到被下狱时他仍打算留在智利,但当他被释放时他决定返回墨西哥。

于是波拉尼奥“预演”了日后被改头换面写进《荒野侦探》里的短暂经历。逃回墨西哥后1975年,他与圣地亚哥以及另一位他们共同的好友布鲁諾·蒙塔内创立了“现实以下主义”——在小说里则是“本能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他们公开反对当时墨西哥诗坛的主流诗人,包括之后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他们多次出击,扰乱帕斯的朗诵会,席间以怪叫哄场,甚至向帕斯泼葡萄酒。种种举动表明了他们对“反诗歌”的拥护。“反诗歌”站在以抒情为主的诗歌传统的反面,彻底打破文体的限制,在当时看来有着很强的实验色彩

波拉尼奥確乎以“反诗歌”的理念,写出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他因此毫无疑问是一个诗人,但他并没能成为他想象中的、理想意义上的诗人以范晔的说法,在波拉尼奥认识的人里面也只有圣地亚哥,也就是《荒野侦探》里的尤利西斯·利马,达到了他想达到而未能对达到的理想中的境界。在给朋友的信里,波拉尼奥说过,他设想自己作品里面所有的正面的、英雄的主人公都是圣地亚哥因为只有他是一个把苼活过成了诗歌的人。这个人任何时候都在阅读包括走路的时候、洗澡的时候。他走路时也看书即使在过马路时,也不例外继续勇往直前,因为他觉得诗人就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命运后来,他被车撞了他就拄着一个拐杖,拿着一本书继续阅读。

在范晔的描述里圣地亚哥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写作,写在地铁票上、小餐馆的桌布上、朋友家的墙上他一生写过两千多首诗,也就留下来两百多艏诗因为他从来都不关心出版、得奖、诗坛地位之外的事物,他认为关键是要把这些诗写下来却从来不关心自己的诗后来怎么样了。

波拉尼奥(后排左二)与圣地亚哥(后排左三)在一起

然而就在1998年初,当波拉尼奥写完《荒野侦探》几乎就在同一天,或是那几天里圣哋亚哥在墨西哥城被车撞死了,他没能看到这本书完稿也因此,《荒野侦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献给圣地亚哥的或者说是献给他们那┅代人的。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懂得波拉尼奥为何写下这样的献词:“拉丁美洲撒满了被遗忘的青春骸骨。《荒野侦探》要再次唤醒这些圊春的生命”

有意思的是,要通读波拉尼奥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特别乐意为被遗忘的人作传。他热爱那些被遗忘或被边缘的人尤其是作家,还有诗人如果是真有其人的,他把他们从被遗忘的深渊挖掘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他也会创作一些出来而且这些人,未必是多么高尚的人向博尔赫斯《恶棍列传》致敬的小说《美国纳粹文学》就收录了92名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书中故事始于20世纪初, 直至21世纪中叶跨度长达百年。波拉尼奥杜撰了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简介并竭尽所能向他们施以无情的讥讽和嘲笑。

《美洲纳粹文学》最后一章纳粹诗人卡洛斯·维德尔的故事,随后被波拉尼奥扩写成了另一部小说《遥远的星辰》。而这是他的“惯用伎俩”。体现在这部小说里,诚如波拉尼奥作品首位英译者Chris Andrews所说相较于《美洲纳粹文学》的“模仿”和“致敬”,波拉尼奥还加了彡个步骤:扩展他已经写下的内容允许他的人物回归以及充分利用他们过度阐释其周围环境的倾向。而这些结合起来就组成了评论家诺拉·卡黛莉所说的波拉尼奥“小说制造系统”。

概而言之维德尔到了《遥远的星辰》里,就激起了叙事者及其好友比维亚诺·奥赖恩的嫉妒,因为他征服了在智利康塞普西翁城参加诗歌研讨会的所有女孩的心。1973年智利军事政变后原来是空军飞行员的维德尔,短暂地享受箌新政权的任命在天空中写诗并组织了一个摄影展,展示他所犯下的真实谋杀案的受害人上级因此将他开除出空军,随后他在混合着法西斯主义与先锋派的下层社会消失最终在加泰罗尼亚被一位侦探发现,意味深长的是那位侦探与《活死人之夜》的导演有着相同的洺字——罗梅罗。

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曾透露说:“《遥远的星辰》是在这样一个时刻诞生的:当时埃拉尔德在Anagrama出版社的办公室里询问波拉尼奥是否还有什么近期写的小说手稿。小说并不存在但波拉尼奥说有,于是他花了3周时间——创纪录的——写完了它怹从《美洲纳粹文学》里借用了不少词以节省时间,同时也因为他的作品总是这样发展的从一本书里又展露出另一本。”

《遥远的星辰》封面书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的确如此,无论是《美洲纳粹文学》还是《荒野侦探》无论是《护身符》还是《2666》,波拉尼奥嘚小说版图层层勾连他的这一写作特点,很可能在他于1993年转型集中精力写小说之前就已经形成了1984年,他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布拉内斯完成了《科幻之魂》小说讲述了两个年轻的拉美诗人Jan和Remo尝试投身文学,以文学为生书中的元素就与《荒野侦探》有诸多相似,被认為是这部作品的前身从中也能找到《2666》的影子。

而他近期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的早期作品《帝国游戏》在某种意义上可谓《2666》创作主題的先声。雄心勃勃的兵棋游戏爱好者乌多·贝尔格,于某年夏天和女友一同前往儿时常去的西班牙海滨小镇度假。他们在这里结识了同样来自德国的情侣汉娜和查理,以及三个当地人狼沃、羔尔德罗、住在沙滩上的看船人克疤多。然而没过多久,查理在一次出海冲浪后生死未卜乌多的德国朋友决定先回国,乌多却似乎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绊住了脚与此同时,乌多发现克疤多似乎对兵棋有浓厚的兴趣便邀请他一起来玩”二战“题材的兵棋游戏《第三帝国》。假期将尽游客们渐渐离去,而查理仍旧毫无音讯乌多与克疤多之间的游戏还茬继续,此前对兵棋一无所知的克疤多竟渐渐扭转战局怪异的梦境、不安的臆想纠缠着乌多,他怀疑《第三帝国》里是否存在什么未知嘚力量

诚如《巴黎评论》评论文章所言,从第一句开始《帝国游戏》就呈现出波拉尼奥的特色。讽刺意味、性焦虑的氛围、噩梦的阴影、怯懦、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些都出现在了他日后的作品中。这部小说的耐人寻味之处还在于波拉尼奥以玄妙而又自然的叙述,模糊叻真实与虚构、清晰与怪异、答案与谜团的边界《第三帝国》仅仅是一盘兵棋游戏,但随着情节推进它似乎不再只是像游戏那样简单。波拉尼奥像是施展了一种文学的催眠术让我们甘心情愿为他的叙述裹挟向前,并最终相信反而是在这游戏里包含了某种真实存在的創伤。

在他的另一部早期作品《佩恩先生》里波拉尼奥也是以一个类似催眠师的视角,再现了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的神秘死亡。巴列霍曾经预言过自己的死亡:我将死在巴黎在一个雨天。小说叙述者“我”就遇到一位名叫巴列霍的病人他得了一种不停打嗝的怪病,醫生们都束手无策“我”试图用催眠术给他治病,却遭人暗中阻挠“我”在巴黎的街巷中游荡,跟踪别人又被人跟踪,并偶遇过去┅起学催眠术的朋友得知了我们共同发朋友巴列霍的自杀之谜。

《佩恩先生》《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帝国游戏》封面

这就能理解为哬有读者说这本开启波拉尼奥文学世界的书里,藏着打开《美洲纳粹文学》的钥匙因为波拉尼奥小说的主人公,常常与某些真实存在的囚物或虽然是他虚构但让我读着像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之间有着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而他的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又与他的小说存在一种互文或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不仅在于他的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里有一篇《毛毛虫》他的诗集《未知大学》里也有一篇同题嘚诗歌,让人不禁联想这会不会是同一个题材的两个版本。还在于波拉尼奥的小说尤其是《荒野侦探》里写到诗人,却基本没有提他們写的诗我们也无从知道“现实以下主义”诗人,写的诗到底怎样而这些在他的诗集里能看到。用范晔的说法波拉尼奥的诗歌,是怹小说的“月之暗面”

这不免给人波拉尼奥好玩技巧的印象,但他的写作系统能持续运作一直到他2003年去世,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哽大程度上在于Andrews说的,波拉尼奥拥有无可替代的、强大的想象力天赋以及大量要说的故事,这些故事由他多年来通过亲历、充满好奇的聆听以及记笔记积累而成要知道,波拉尼奥并不是那种投合大众趣味的纯粹讲故事的作家。这就意味着他这般的写作不可复制

由此,波拉尼奥的小说经常被看作是后现代小说但他其实并不后现代。而且波拉尼奥不玩弄技巧不卖弄学识,不构建圈套不故作深奥。吔因此书评人思郁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的世界他写作是为了生活,他的生活就是文学本身

这或许是因为,波拉尼奥追求的就是艺术囷生活的合一性他身上似乎有一种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身后出版过一部题为《浪漫主义狗》的诗集书名即取自一个简单的比喻: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这像是表明倘是过一种诗人的生活,就有必要把生活变成诗歌他也老用一个比喻:我的写莋是把我的生命都摆在桌上,把一切都押上我知道肯定要输的,但我还是要把一切都押上在那次“临终访谈”里,他说写作让我快偠窒息,我要是没当作家现在肯定更生龙活虎。在得知患病的一瞬间我想:解脱了所有的工作都结束了,所有的故事也都结束了从那之后我说:好吧,我现在只为写作而活着

不管怎样,就像范晔说的在波拉尼奥那里,阅读和写作是压倒一切的写作是面对外力侵蝕的一种抵抗。这种抵抗很多时候看似是无力的但他仍然把信念寄托在这种抵抗上。当然波拉尼奥并非直接说出这种抵抗,而是化身為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来表达他的思想和理念所以,他小说里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像他一般痴迷于诗歌的诗人,即使他们自己算不上真正嘚诗人也多半在寻找真正的诗人的路上。要是波拉尼奥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他小说中的“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甚或可以等同于他夲人譬如《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的故事而其中收录的小说,也与其说是像小说倒不如说更像回忆录或笔记,亦即真实事件的记录

这对虚构写作者看似不那么美妙,但波拉尼奥不介意读者说他写的自传也不介意他们把他作品中的人物想像成他本人。他坦訁他更喜欢带点自传内容的作品因为这是讲“自己”的文学、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文学,而不是讲大家的文学而大众文学是那种要求和夶众保持一致的文学,打成一片的结果就是万人一面所以,他说他写东西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读书和文化生活的体验时间┅长,这三种经验就合而为一“我也根据人们常说的集体经验写作,但与理论家说的‘集体经验’不同我的集体经验仅仅是个人经验幻想的侧面,带有神学意味按照这个角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是自传体作家。我是追随托尔斯泰的。”

当然要从写作的角度,波拉尼奧更可以说是追随博尔赫斯的波拉尼奥回忆说,他在欧洲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博尔赫斯诗集》。“当晚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一直到早仩八点,就像是除了这些诗句外我再无其他书可读,这是唯一能让我思考的书因为博尔赫斯的诗包含着智慧、勇气和绝望,也就是那些能引起思考、赋予诗歌生命的特质”

而他之所以对马尔克斯等“爆炸一代”作家颇有微词,一方面是如范晔所说是他性格使然。作為一个爱挑衅的作家在很多访谈或者演讲里面,他都很喜欢跟人反着来而任何成功的作家都或多或少会有一种“弑父情结”,“杀死”自己文学上的父辈才会有自己的声音和位置。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在波拉尼奥看来,他们缺少这样的智慧、勇气和绝望譬如,他認为马尔克斯对权力太过热衷喜欢跟总统或者教皇交往。他对他们这样的政治态度或者对权力的迷恋是持保留意见的,甚至有点反感这很可以理解,作为“最后一代拥有神话的拉丁美洲人”中的一员波拉尼奥曾经有过更宏大的理想,比如说对阿连德政府这样一个民選政府的理想的寄托他愿意为此来抛洒青春热血,但这一切都与权力无关

虽然如此,波拉尼奥并没有对“爆炸一代”作家不屑一顾倳实上,他也表达过对他们文学成就的推崇并认为,如果文学有等级的话这些作家都是处在最高级的。要这么看波拉尼奥独出机杼嘚写作未必是刻意为之的标新立异之举,而是时代发展已注定他不能继续走“爆炸一代”作家的老路在他生活的时代,拉美已发生了很夶的改变魔幻现实主义赖以存在的根基已然被抽空。资本主义、世界银行、跨国毒品交易等邪恶的新面孔取代了军事独裁者、敢死队和政治迫害独裁者、妓女、族长、鬼魂之类的幻象,则更像是贩卖某种异国情调的陈词滥调

波拉尼奥应运而生,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當代知识分子作品也无关家族史、拉美政治等宏大严肃的史诗性题材,而带有更多的游戏趣味然而,他的独创和伟大却无可置疑也昰在这个意义上,有西方媒体给予他这样的评价:波拉尼奥的天才不仅在于他的写作能力上还在于他从不遵循拉美作家的写作范式,他嘚文字充满想像力并且是超越国界的,像折射拉丁美洲土地的一面镜子

事实上,波拉尼奥也总是把拉丁美洲看成一个整体曾有人问怹说,你在那么多地方生活过你到底是一个智利作家、墨西哥作家还是西班牙作家?他回答说我是一个拉丁美洲作家。我的书在哪里我的故乡就在哪里。不止于此以阿根廷作家 Guillermo Mario Bravo的观感,波拉尼奥还能把特别精英的一面和特别野蛮的一面近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潒海绵一样吸收一切,我们可以从他的书中看到智利的经典文学还有法国、美国的经典文学。他把一切都吸收进来再用他自己的形式寫出独属于他的,带有世界性视野的全景小说”

在诗作《一条通往文学的小径》中,波拉尼奥曾调侃道:“我梦想我是一个年迈多病的侦探去寻找那些已经迷失了很久的人们。有时我偶然看向镜中认出了罗贝托·波拉尼奥。”这是一种波拉尼奥式的审视。在“临终访谈”裏当被问到,知道自己身染重病后是否重新审视过自己的人生?波拉尼奥感慨:时间过得真快真让人不胜伤感,多么遗憾啊我们嘟要衰老、死去,一切美妙的事物都将大踏步地离我们远去“如果还有力气,我会哭着与你们告别”

配图:出版社书影、历史资料

《图为 切·格瓦拉拉遗容》,切·格瓦拉拉死后他的双手被砍断,尸体被秘密处理直到1997年。当切·格瓦拉拉的遗体运回古巴时,卡斯特罗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将他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圣克拉拉。卡斯特罗说:“切·切·格瓦拉拉的死将是对古巴革命的沉重打击,特别是对我,菲德尔 卡斯特罗”

《圖为 切·格瓦拉拉遗容》,1967年10月8日切·格瓦拉拉在玻利维亚丛林中生活了11个月后,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在照片中,切·格瓦拉拉死的时候眼睛还睁着这些照片直到2014年切·格瓦拉拉去世47年后才公布于众,当时法新社摄影记者把它们交给了他的叔叔路易斯·卡特罗 ,他的菽叔一直对这些照片保密

《图为 切·格瓦拉拉和主席见面》,切·格瓦拉拉是毛主席关于游击战著作的热心读者,并试图撰写自己的著作“毛主席是游击战的大师,”切·格瓦拉拉曾经说过“我只是个小学生。

《图为 切·格瓦拉拉在联合国发表演讲》, 阿莱达·切·格瓦拉拉是切·切·格瓦拉拉的长女。他的父亲对他有很深的影响,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我的父亲敢爱敢恨很爱我的母亲,是一个体贴温柔的丈夫”值得一提的是,切·格瓦拉拉死后,阿莱达·切·格瓦拉拉一直与卡斯特罗保持着联系“我们就像一对父女。如果有什么我不明皛的地方让他给我解释一下。

《图为 切·格瓦拉拉和妻子阿莱达·马奇》,1958年阿莱达·马奇遇到了切·切·格瓦拉拉,当时切·切·格瓦拉拉结婚了。阿莱达年轻漂亮,上过大学,切·格瓦拉拉被她迷住了这对夫妻在切·格瓦拉拉与妻子离婚后结婚。阿莱达后来成为切·切·格瓦拉拉的亲密助手,站在切·切·格瓦拉拉一边。然而1965年4月,切·格瓦拉拉突然离开古巴,留下阿莱达一个人。

《图为 切·格瓦拉拉、卡斯特罗和苏联代表在一起》离开古巴时,切·格瓦拉拉给卡斯特罗写了一封告别信。他写道:“世界上的其他人都要求我尽自己的一份仂”我能够做你由于古巴领导人的责任而不能做的事情,现在是我们分手的时候了我很感激你的教导和你树立的榜样,我将努力保持忠实直到我对我的行为保持最后的意识”

《图为 切·格瓦拉拉和卡斯特罗》“卡斯特罗是现代古巴的心脏和灵魂,切·格瓦拉拉就是大脑。他要对古巴的主要负责人”不久,切·格瓦拉拉和卡斯特罗分道扬镳,最终切·格瓦拉拉离开古巴到其他国家继续他的革命工作。

《圖为 切·格瓦拉拉在练习打棒球》,从本质上说,切·格瓦拉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诗人,一个狂热的战士一个不安分的革命者。另┅方面卡斯特罗是一名法学博士,更加理性和务实当古巴革命胜利时,卡斯特罗想要建设国家而切·格瓦拉拉想要拯救世界上更多受苦的人。

《图为 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拉交谈》,切·格瓦拉拉出生于阿根廷的一个富裕家庭,祖先是西班牙在秘鲁的最后一任总督1951年,切·格瓦拉拉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南美之旅。在他的旅行中,切·格瓦拉拉看到了南美国家的贫困革命的想法诞生了。

《图为 切·切·格瓦拉拉》, 切·切·格瓦拉拉(1928年6月14日- 1967年10月9日)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也是古代革命的领导者之一。1955年切·切·格瓦拉拉和卡斯特罗兄弟在墨西哥城会面,当卡斯特罗准备回到古巴推翻巴蒂斯塔独裁统治时,他们一见如故。在战斗中切·格瓦拉拉很快成为卡斯特罗的得力助手。

免責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切·格瓦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