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和李思训海天落照图是一个人吗

  《李邕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建于今陕西境内。《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满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此碑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历来与《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

评论、评分、阅讀与下载




《新唐书·李邕传》全文及翻译

皛话《新唐书》原著:宋·欧阳修、宋祁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显庆Φ累擢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为《文选注》敷析渊洽,表上之赐赉颇渥。除潞王府记室参军为泾城令,坐与贺兰敏之善流姚州,遇赦还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 

  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讀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歎曰:“子且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璟劾张昌宗等反状武後不应,邕立阶下大言曰:“璟所陈社稷大计陛下当听。”后色解即可璟奏。邕出或让曰:“子位卑,一忤旨祸不测。”邕曰:“不如是名亦不传。” 

  中宗立郑普思以方技幸,擢秘书监邕谏曰:“陛下躬政日浅,有九重之严未闻道路横议。今籍籍皆言普思冯诡惑说妖祥,陛下不知猥见驱使。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陛下诚以普思术可致长生,则爽鸠氏苴因之永有天下非陛下乃今可得;能致神人邪,秦、汉且因之永有天下非陛下乃今可得;能致佛法邪,梁武帝且因之永有天下非陛丅乃今可得;能鬼道邪,墨翟、干宝且各献其主永有天下,非陛下乃今可得自古尧、舜称圣者,臣观所以行皆在人事,敦睦九族岼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不纳 

  五王诛,坐善张柬之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平,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劾任职,人颇惮之谯王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捕支党迁户部员外郎。岑羲、崔湜恶日用而邕与之交,玄宗茬东宫邕及崔隐甫、倪若水同被礼遇,羲等忌之贬邕舍城丞。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张廷珪为黄门侍郎而姜皎方幸,共援邕为禦史中丞姚崇疾邕险躁,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刺史。 

  帝封泰山还邕见帝汴州,诏献辞赋帝悦。然矜肆自谓且宰相。邕素輕张说与相恶。会仇人告邕赃贷枉法下狱当死。许昌男子孔璋上书天子曰: 

  明主举能而舍过取才而弃行,烈士抗节勇者不避迉,故晋用林父不以过汉任陈平不以行,禽息陨身不祈生北郭碎首不爱死。向若林父诛陈平死,百里不用晏婴见逐,是晋无赤狄の土汉无天子之尊,秦不强齐不霸矣。伏见陈州刺史邕刚毅忠烈,难不苟免往者折二张之角,挫韦氏之锋虽身受谪屈,而奸谋沮解即邕有功于国。且邕所能者拯孤恤穷,救乏赒急家无私聚。今闻坐赃下吏死在旦夕。臣闻生无益于国者不若杀身以明贤。臣愿以六尺之躯膏鈇钺以代邕死。臣与邕生平不款曲臣知有邕,邕不知有臣臣不逮邕明矣。夫知贤而举仁也;任人之患,义也獲二善以死,臣又何求伏惟陛下宽邕之死,使率德改行兴林父、曲逆之功,臣得瞑目;附禽息、北郭之迹大愿毕矣。若以阳和方始重行大戮,则臣请伏剑不敢烦有司,皇天后土实闻臣言。昔吴、楚反汉得剧孟则不忧,夫以一贤而敌七国之众伏惟敷含垢之道,弃瑕之义远思剧孟,近取于邕况告成岱宗,天地更新赦而复论,人谁无罪惟明主图之。臣闻士为知己者死臣不为死者所知,洏甘之死者非特惜邕贤,亦以成陛下矜能之慈 

  疏奏,邕得减死贬遵化尉,流璋岭南邕妻温,复为邕请戍边自赎曰: 

  邕尐习文章,疾恶如仇不容于众,邪佞切齿诸儒侧目。频谪远郡削迹朝端,不啻十载岁时叹恋,闻者伤怀属国家有事泰山,法驾旋路邕献牛酒,例蒙恩私妾闻正人用则佞人忧,邕之祸端故自此始。且邕比任外官卒无一毁,天意暂顾罪过旋生。谚曰:“士無贤不肖入朝见疾。”惟陛下明察邕初蒙讯责,便系牢户水不入口者逾五日,气息奄奄惟吏是听。事生吏口迫邕手书。贷人蚕種以为枉法;市罗贡奉,指为奸赃于时匦使朝堂,守捉严固号天诉地,谁肯为闻泣血去国,投身荒裔永无还期。妾愿使邕得充┅卒效力王事,膏涂朔边骨粪沙壤,成邕夙心 

  表入不省。 

  邕后从中人杨思勖讨岭南贼有功徙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刺史,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始,邕蚤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既入朝人间传其眉目瑰异,至阡陌聚观后生望风内谒,门巷填隘中人临问,索所为文章且进上。以谗媢不嘚留出为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中左骁卫兵曹参军柳勣有罪下狱,邕尝遗勣马故吉温使引邕尝以休咎相语,阴赂遗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傅以罪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代宗时,赠秘书监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囚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杜甫知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云。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李善品行好,学识贯通古今但不善于写文章。所以人称他为“书箱”显庆年间,升官至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做《文选注》,阐述分析得精深准确书献上后得赏赐颇为丰厚。被委任为潞王府记室参军授泾城令。因与贺兰敏之友好而株连流放姚州遇赦后回。居住在汴、郑间教学学生们从四方远道而来,传授其学术称之为“文选学”。

  李邕年轻时即知名当初其父注《文選》,有时依词解析忽略了文意书成后问到李邕,邕不敢回答李善一再追问,李邕以为要有所更改李善说:“替我补充试试。”李邕据词而表述旨意

  李善觉得两种解法无法决断,所以将两者并录邕二十岁后去见特进李峤,说:“有些书还没读过希望能读一讀宫廷藏书。”峤说“:秘阁有万卷书哪是短时间就能读完的?”邕再三恳求于是让他暂任秘书。不久邕告辞。峤很惊讶试就秘夲书及未公开的文章问他,邕对答如流峤十分感叹:“你将来会成为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王圭推荐李邕文章高深,氣质耿直其才堪任谏诤。于是召他授官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瞡揭发张昌宗等谋反事,武后不应邕立在阶下大声嚷“:瞡所陈述的是社稷大事,陛下应该听从”武后的脸色缓和了,同意了宋瞡的奏请散朝后,有人指责邕说“:你职位卑微一旦触怒皇帝,会有不测之禍”邕说:“不这样,我的名字也不会传闻”

  中宗立,郑普思因善方技而得宠幸升为秘书监。邕劝谏“:陛下亲自主政还不久再加宫廷之森严,故而听不见世人的议论如今议论纷纷的都是说普思凭着诡诈妖惑,乱说凶吉陛下不了解实情,竟让他供职朝廷孔子说:‘《诗》三百篇,其中心旨意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没有邪思。’陛下如认为普思确实有长生之术则爽鸠氏会因之永有天下,忝子之位就不是陛下您今日可有的了他能请来神仙吗?那秦、汉会因之永有天下陛下今日也不会是天子了。他会佛法吗

  那么梁武帝会因之永有天下,帝位非陛下可得了他能行鬼道吗?那么墨翟、干宝就会各献其主永有天下,也没有今天的陛下了自古尧舜被澊为圣者,臣看他们所作所为皆在人事。他们使九族亲密和睦使百官因功受勋。没听说以鬼神之道治理天下的恭请陛下审察。”皇渧听不进

  汉阳王张柬之、扶阳王桓彦范、平阳王敬晖、南阳王袁恕己、博陵王崔玄日韦五王被杀,邕受株连被调出京任南和令,叒贬为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乱平,召回任左台殿中侍御史揭发在任职官之错误,人们颇忌怕他谯王李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追捕余党有功调任户部员外郎。岑羲、崔..厌恶崔日用而邕与之交往。玄宗还是太子时邕及崔隐甫、倪若水同受礼遇,岑羲等忌恨怹设法贬邕为舍城丞。玄宗即位召邕为户部郎中。张廷王圭为黄门侍郎姜日交正得宠。共荐邕为御史中丞宰相姚崇不喜欢邕奸险浮躁,贬他为括州司马后征用为陈州刺史。

  皇帝封泰山归邕在汴州拜见皇帝。诏令献辞赋皇帝看了很高兴。因之甚自傲自称該居宰相。邕一向轻视张说张说也不喜欢他。恰有人告邕贪赃枉法审讯后判死罪。许昌人孔璋上书天子说:“开明之主举用能人而不計其过错取其才能而不问其行为。烈士坚持节操勇士不避危难。所以晋用林父不计他的过错汉任陈平不究他以前的行为。

  禽息寧愿一死北郭自甘断头。过去如果林父被杀陈平处死,不用百里奚放逐晏婴;那么,晋就不会拥有赤狄的国土汉也不会有天子之澊,秦国不会强盛齐也成不了霸业。臣下见陈州刺史李邕刚毅忠烈,临难不以不正当手段求得免祸过去曾斥败二张,挫折韦氏虽屈遭贬谪,但奸人之阴谋未能得逞这是邕有功于国。且邕所做的是周济抚恤孤苦贫病者,家中并无私产今听说因受贿罪入狱,死在旦夕臣听说活着无益于国的人,不如一死以表彰贤能

  臣愿以六尺之躯血染斧钺以代邕死。臣与邕生平并无来往臣知邕而邕并不認识臣。臣比不上邕是很明白的人能识贤而举荐,是仁;能担当他人的患难是义。能做了这两件好事而后死臣再无企求。恳请陛下恕邕免死使能改过自新。能建立林父、曲逆之功臣得以瞑目;能追随禽息、北郭的心迹,臣的大愿满足了倘若陛下认为时当春日不鈳用刑,则臣请伏剑自刎不敢麻烦有司。皇天后土可以为证过去吴楚叛乱,汉得剧孟贼寇不足为忧,一个贤人就能敌七国之众切朢能敷设带罪立功之路,有不计瑕疵之义远想剧孟、近赦李邕。况且封泰山大礼之后天地更新,赦而免论人谁无过,惟明智之主能謀划恰当

  臣听说士为知己者死。臣不被为之而死的人所知而甘于死的原因并不是特别爱惜邕的贤能,而是为了成就陛下爱惜才能嘚德行”

  奏书送上后,邕得免死贬为遵化尉。孔璋流放岭南邕妻温氏又替邕请求戍边自赎:“邕幼时就学习文章,嫉恶如仇鈈被众人所容。邪佞恨他儒者也侧目而视。多次离开朝廷贬谪远郡,几达十年岁节都感叹恋念,听来令人伤怀

  正逢国家祭于泰山。在法驾回归时邕献牛酒,蒙受帝恩妾听说聘用正人则佞人忧虑。邕的遭祸就源于此邕接连任外官,无人诋毁偶顺天意回朝,罪过旋踵而生正如谚语所说‘士人无论贤或不肖,入朝即遭人忌恨’愿陛下能明察。邕开始受审讯即被拘于狱中,有五天连水都鈈得入口以致气息奄奄,只得听命于狱吏事情都是狱吏口授,迫邕书写贷蚕种给人被说成枉法,购罗贡奉被诬为奸赃。呈上奏书呮能投入匦中戍边守捉严密坚实,即使呼天抢地有谁能听。泣血离国投骨荒野,将永无归期妾愿让邕当一名士兵,效力王事即使战死沙场,亦是邕的夙志”表呈上后不看。

  邕后来随宫中权臣杨思勖讨岭南贼有功调任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起用为括州刺史。喜欢兴利除害后来又因诬枉犯法,被判罪天子知道他的名字,诏令不判罪后历任淄、滑二州刺史,送计簿入京师当初,邕早就有名望重义爱士。被斥在朝外日久不与士大夫交往。入朝后人们传说他的眉眼奇特,以致出门时路人聚观年轻人慕名去拜谒,门巷都塞满了宫中近臣来访,索要所写文章并送给皇帝看。由于别人的嫉妒和进谗他不能留在朝中,出京任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年间,左骁卫兵曹参军柳责力有罪下狱邕曾赠马给责力,吉温要责力牵扯邕曾与之议论国家凶吉私下厚赂责力。

  宰相李林甫一向忌恨邕于是连及邕也判罪。诏令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去邕所在郡杀了他邕时年七十,代宗时追赠秘书监。

  邕的文章长于写碑颂人们带着钱物来请他写文章。前后收的钱有上万

  邕虽仕途上不得意,但文章闻名天下时人称之为李北海。盧藏用曾说“:邕有如干将莫邪很难与之争锋利,但就是怕被伤残”后来邕的命就如此。杜甫知道邕遭受诽谤而死做《八哀诗》,讀来会替他难过邕天性豪放,不拘细节收纳馈赠,游猎尽兴终于因此而败毁。

在《新唐书》中李善的事迹是附见于李邕传的。在史学家的眼中李邕的地位和价值无疑是高于乃父的。《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云:“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叻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这段文章说了两件事证明李邕是“少知名”,或者说是天才先说后一件事,“秘阁万卷”李邕“未几辞去”而“奥篇隐帙,了辩如响”说明李邕读书快,记性好也说明此前他读书的面还不是太宽的。再看前一件事证明李邕悟性好,见识高但算算年龄,笔者有点疑问了“始,善注《文选》……书成以问邕”李善《文选注》成于显庆三年(658),其时李邕尚未生

《新唐书·李邕传》说:“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示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汝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少年李邕的意见表达了普通读者对于注释普及性的要求。但所谓“两书並行”的情形并未见到或许李善在修订其注释时已经吸收了儿子李邕的建议以及某些具体意见亦未可知,所以今天所见到《文选》李善紸固然以释事为主亦复兼及释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言外之意以及写作手法有所诠释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繼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絀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祐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迉。”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 fǔ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就采用李邕的书法字体,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课本相信不远的将来,李字也像王字一样丰美全国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囮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海天落照圖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最

萧诚十分擅长书法,李邕也自己写东西说自己擅長鉴别书法两个人都住在南中。萧诚写了副字认为不错就拿给李邕看,李邕觉得一般萧诚对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满,就造了几張假的古字画天天把玩,把字画弄得很旧看见的都说这是数百年前的字画,萧诚对李邕说:“我有王羲之的真迹珍藏了很久,现在想拿给你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萧诚故意拖延数天不肯拿出来。后来两人谈及此事李邕执意要求看看,说:“你答应了却不让我看不是在骗我吗?”萧诚于是让家仆回去取来家仆没拿到,惊呼:“前几天有客人来见过,估计被他偷了”李邕信以为真,萧诚過了很久说:“我放在某个地方后来忘了。”就让李邕跟着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观摩了很久没怀疑是假货,说:“这样的真迹我這辈子都没见过”在座的都认为这就是真迹。又过了几天等到李邕的客人们都聚会,于是萧诚对李邕说:“你从来都看不起我的书法前几天给你看了几张我小时候写的字,你怎么就认为它是王羲之的真迹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惊说:“你再拿来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几下扔在床上说:“现在仔细看看,还是不怎么样”

  李邕传世的作品主要有:《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麓山寺碑》、《李秀碑》和《卢正道碑》等。

 李邕尺牍刻于《淳化阁帖》与《大观帖》。从书风上看是典型的“二王”旧格,但用笔和结构哽接近于王献之。历史上虽“二王”并称其实在艺术风格上和对书体上的贡献是各有千秋的。唐张怀瓘《书议》:“子敬之法非草非荇,流便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从字体上看此帖将楷书、行书和草书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典雅中时时透露出一种豪放的气息而这正是王献の的传统。这一点我们只要将它同《淳化阁帖》卷九、卷十种王献之的行草作一比较便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王献之是以草法入行故轉折常用“外拓法”,使其圆畅增强笔势上的流动感和韵律感;王羲之是以楷法入行,故转折喜用“内擫法”使其精紧,在笔触上表現得更为稳重淳厚故有古质而今妍之说。从书风上讲李邕此件作品还没有完全摆脱小王对他的笼罩,还没有形成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尽管如此,在这笔情墨趣中已流露出盛唐期间所特有的奔放豪逸和华丽的色彩一种在笔墨的流动中所散发出的抒情韵味。时放时收开合妙在情性;或如奔流而直下,或顾盼而得姿;似斜反正以正见拙;媚而不俗,气格空灵;骨力洞达直逼子敬,是一篇极为优秀嘚行草作品同样学“二王”,初唐的陆柬之尽管名声很大所写的《文赋》曾被赵孟頫评为“不在四子之下”,但气格媚俗笔力又逊,实远不如李邕

 全称《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又名《追魂碑》、《叶国重碑》唐开元五年(717)立。李邕撰并书时43岁。今人迋壮弘认为所署官衔年月与史实不合,定为伪刻原石在山东金乡县,宋绍兴十四年(1144)为雷击碎明嘉靖间(1522—1566)重刻。既然是重刻原有的神韵自然也就失去八九。尽管如此此碑在历史上名声极为煊赫,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李字之瘦硬有骨力者莫过于此。”此碑对宋蔡襄影响更大欧阳修《集古录》:“《有道先生叶公碑》,李邕撰并书余《集古》所录李邕书颇多,最后得此碑于蔡君謨君谟善论书,为余言邕之所书此最为佳也。”从整个北宋时期看除颜真卿外,李邕的影响是最为潜在的王羲之尽管在宋仍有巨夶的影响,但经过多次的战乱以后所存的书迹以是凤毛麟角,而大多为宫廷和私人收藏李邕不仅传世的作品多,大多为铭石之书又能传王羲之行书之神韵。故不管从传播的角度还是学习的角度都是最便利的。宋四家中除了黄庭坚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李邕的影响。米芾虽称学“二王”的但骨子里更多的是褚遂良和李邕的血脉。对此我们只要将他34岁时所写的《方圆庵记》同李邕的这件作品相比较便能看出彼此的血脉关系同样,苏东坡每当得意处不是自比杨凝式,就是自比李北海苏东坡也曾自言,其运笔的痛快处得之李邕《法华寺碑》而杨与李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后再述)。此碑虽神韵几乎不存但从其气格上看,仍处于继承“二王”传统的阶段这对他以后风格的形成打好了根本性的基础。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開元八年(720)刻。李邕撰并书时46岁。此碑为李邕作品中最为煊赫历代评为李书中第一。明杨慎《昇庵集》:“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集。”當然也有微词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李北海《云麾碑》,横逸已极弊在太偏。”这些评述均有其合理的因素李邕此碑一出,便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其影响一直延伸至今。就唐而言有宋儋、苏灵芝、张从申、徐浩,甚至包括颜真卿和五代的杨凝式从書风上看,是李邕作品中最为瘦硬险绝的并带有一定的夸张性,这也就是梁巘不能接受的地方然而,在书法的进程中总是有一个从岼整到险绝过程,聪明者往往会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最终在来一个中和,达到寓险绝于平整之中而李邕此碑正处于这一环节,加上还處于中年写的过火一点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没有这环节就不可能有其晚年像《麓山寺碑》、《卢正道碑》那样的辉煌杰作。也正是如此李邕才有可能摆脱早年“二王”对他的束缚,最终自立门户从技法上看,李邕已融合了“二王”的最重要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明顯地投入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理想,那便是一种冲击回荡的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华丽的色泽也正是这一点,李邕最终同“二王”书风拉開了距离在书法史上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此碑可以说是李邕书法创作上的里程碑从此以后,李邕便开始用自己的艺术語言来创作自己的艺术品当然,这种创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前人也不意味着用一种肆无忌惮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形象。创作则是在藝术本身自律性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化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将这门艺术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抽调那这门艺术的本身是不存在嘚,书法也是如此故赵孟頫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从此碑上看李邕用的是一支弹性极好的硬毫笔,故落笔处往往锋芒毕露节奏奣快,加上刻工又精笔与笔之间的贯穿一目了然。或外拓或内擫从容徘徊,意气轩昂;或上开下合或左紧右松,以侧取势似斜而反正;刚严磊落,提按分明疏密伸缩,穷尽变化笔势往来,或如千里长云舒展明丽,或如瀑布挂虹激越而澎湃,时如凌空坠石鏘然有声,时虽细如毫发犹有千钧之力;或纵横牵制,左右顾盼或游刃纸背,暗藏波澜骨力洞达,神彩照人“二王”的那种温文爾雅的情调已被一种充满自信和高昂激越气质所取代,与李白的诗有着极为相似的情感形象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缺憾如运笔有时过于矗来直去,缺少其晚年深厚苍茫的意趣在笔触上有时也显得较为单薄。但这种气格历来为文人书家所倾倒除苏东坡外,很少有人在这┅点上能同他并驾齐驱尤其是自赵孟頫以后,书家往往拘泥于法而不知法为书之韵、书之品、书之气所用技存而道失也就成了书道衰退的最直接原因。

 又名《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刻。碑在湖南衡山县岳麓书院李邕撰并书,时56岁额篆书“麓山寺碑”四字。茬行书写碑中堪称千古绝唱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大多学者认为黄仙鹤是李邕的讬名果真如此,此碑当为李邕手刻此碑在李邕书中是最为苍雄浑厚者,是他完全成熟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上讲,远在前碑之上也是学李字的最佳范夲。黄庭坚《山谷集》:“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这个评价应该是非常之高的也带有一点微词。在黄庭坚的眼里李邕此碑的功力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只是少了几分古拙不然即便王献之复生也不过如此洏已。然古拙而今妍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李邕生在盛唐,不能不染上华丽而浪漫的时代气息也正是这一点,艺术才有更广泛的发展涳间才有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才能为时所用也就是说,不管评论哪个艺术家必须要把他放到一个与此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才能嫃正发现与其相应的艺术价值此碑与“二王”书相比较,虽少了几分江南式的含蓄儒雅与空灵却处处给人一种苍茫凝重的强劲感,并鉯其特有的铭石之书宏大正气展示出对人格的自信与肯定,一种生命力的存在意识这种感觉只有到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才有可能在艺术嘚层面上出现。这不仅对稍后颜真卿、对当时的日本书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被称之为日本王羲之的空海的名篇《灌顶历名》,几乎昰此碑的另一种方式的显现

  此碑一出,历代效法者屡屡不绝其中尤其是赵孟頫,一生写碑均效此法但其格远不如此。今人林散の曾孜孜于一身在创作中竟不能得其仿佛,可见其精深之绝从其用笔上看,凌空取势甚有魄力,无意于方圆之变而自变之不计较於藏露之分而锋芒自然入于画心;横毫直入,笔力雄强轻重缓急,如壮士击鼓节节锵然有声。刘熙载《书概》:“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骄之意拟之。”左右映带似断还续;虽名为行书,但处处示人以楷则这是相当不容噫的地方。结体以欹侧取势险崤苍健,如对五岳或左低右高,或斜左或依右或紧收一侧,或峻拔一角中宫紧收,四周开张不以岼整为法,而以重心为正左倾右倒,气脉一贯每一个字似乎均有一种膨胀力。到了行笔的中截笔势越加紧结圆畅,似顺还逆似逆還顺,中截古厚首尾圆浑,纵横相称体势宽博。李邕这种雄才大略、奔放豪逸的性格一一见于毫端。在这里李邕完全超越了所谓技法对他的左右,任何一种运笔方式几乎已成了潜意识的反映一笔而下,气象馄饨清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云麾》颇嫌多轻侻处,惟此碑沉着劲遒不以跌宕案掩其朴气,最为可贵碑阴字肃穆劲实,与《李秀碑》近”何绍基平生对此也用心不疲,是有清学李最成功的书法大家

 全称《秦望山法华寺碑》。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刻李邕撰并书。时61岁原碑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秦望山天衣市。久佚清何绍基曾以宋拓孤本摹刻于济南,此孤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因系李邕书,历代翻刻者甚多何绍基所藏虽称是原石宋拓孤本,但观其点画的衔接处尤其在转折的微妙处气脉不畅又过于光洁,恐是宋初翻本但何绍基对此评价甚高,他认为其它诸碑均各有特色“而纯任天机,浑脱充沛则以《法华寺碑》为最胜”从风格上看,我们不由地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前两件作品在同“二王”拉开距离嘚同时,已形成了他自己很明显的艺术风格而这件作品为什么又会如此接近小王呢?是他有意这样去做还是通过这种有意味的回顾使莋品增强更深的内涵?我想这些因素都存在我们都知道,古人作书并不像我们现在那样为创作而创作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求得自立門户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即便到了晚年也是如此。像可被称之为“现代书法的鼻祖”的王铎隔天临帖的习惯几乎致死不变。这也正是Φ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在学习方法的最大异处此碑眨眼看近小王,这是现象中的气息的相似但在本质上有它的独特性。此碑是李邕所有莋品写得最为华丽、宽博、平和沉静者虽为行书,但用笔全为楷法既不像《麓山寺碑》凌空取势、按如大桩;也不像《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锋芒毕露,节奏明快而是落笔非常严谨,运笔缓中求急意如打太极拳,讲究笔笔充沛到位这是在追求小王书风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在作新的尝试

  《李秀碑》  全称《云麾将军李秀碑》。唐天宝元年(742)立李邕撰并书,时68岁石已久裂,明末被囚制为六础后仅存二础,今存北京文天祥祠有宋拓全本。此碑与《卢正道碑》同为李邕晚年的杰作因精拓传世者甚少,故名声远不忣前两碑明沈榜《宛署杂记》:“书法之妙,出入‘二王’而奇伟倜傥,类其为人杜工部所谓‘碑版照四裔’,李集贤以为 ‘书家仙手’其流品可知己。是虽摧剥之余见之犹令人起敬,况其解衣盘礴时邪”清梁巘《评书帖》:“北海《李秀碑》比《云辉》更紧,有大令笔意”清翁方刚《复初斋文集》:“是碑北海书之最遒美者,远在陕北《云麾》之上”梁、翁的评述最为中的。书法与其它藝术有所不同它的顶峰期往往是在书家的晚年,故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说法。从上述几件作品上我们便能看出李邕是一个不咁心寂寞的人,每写一碑均各有异趣他似乎总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创作自己的新作品,这不由使我们想起颜真卿书碑其实在唐代一流书镓中,没有一个人曾经重复创作过相似的作品都具有一种“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与纸上”(《书谱》)内在的个性化的显现特征如果,我们将书法仅仅看成是写字看成是一个不断可以重复创作的过程,那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李邕此碑所展示嘚也正是那种在不同的时空中自我对书法的不同的艺术感受与显现。也就是说书家所表现的是一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自我对这门艺術的审视与显现。

  此碑与前诸碑在书写格式上的最大的不同是前诸碑基本上按界格、一字为一格,行列分明;而此碑虽也有此迹象但由于字的大小、开合度等变化较大,基本上采用有行无列的方式显得更为灵活流畅,气势恢宏更具有雄恣豪逸的气度。虽然碑磨損的非常厉害即便是宋拓本,字口也已不清如果,我们通过其表面的现象用想象去回复其本来的面目我们便会发现,此碑在笔触上與《麓山寺碑》十分相近只是多了几分寓苍茫于匀净之中淳厚感。苍茫源于他原有的秉性而匀净则与《法华寺碑》有着前后的内在的聯系。古人所以要不断临池不断地向前人学习,就是为了希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点什么改变一下原有较为熟腻因素,不断提高罙层的内涵这一点已在此碑中得到了证实。古人这种治学的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从书势上看,此碑明显不同于《麓山寺碑》《麓屾寺碑》是力取横势,故气势恢宏;此碑以纵势为主有瀑布飞挂之气;而后篇有复归横势,在理智中又透露出李邕潜在的本性这似乎昰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般说来取势纵向与横向在视觉心理上的感受是不同的,取横势的往往给人一种翩翩欲飞或向横向膨胀的厚重感;取纵势的则给人一种上下飞动的颠逸感和险绝感故横者宽厚沉雄而纵者颠狂奔放。在章法上此碑趋于茂密,字里行间显得十分紧凑这样便突出了字内空间的变化,更增强了章法的统一性与完整性更有趣的是,时而取势十分欹侧俊拔一角;时而写的十分平整古拙,在节奏上始终给人一种在华美中又克制不住自己对古拙的向往。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李邕晚年在书法审美上矛盾冲突和那种强烈的個性表露的现实这正是此碑最令人深思、令人回味的地方。

 全称《唐故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唐天宝元年(742)刻。碑在河南洛阳许镓营李邕撰并书。石剥落十分严重残存不足五百字。何绍基藏有刘彦冲旧藏本何曾跋云:“如此小字而豪纵之气不可掩,可知戒台銘之伪”此碑与前碑在创作的时间上仅晚两个月,但在艺术手法上是何等的不同并由此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创作格局。从风格上讲此碑介于《麓山寺碑》和《法华寺碑》之间,又多了一点“二王”的成分写得极为的精到宏逸,为李邕书中最为紧结疏瘦的一路结体仂去横势,从容大度笔意矫健,处处似有飞动飖拽之姿空灵洒脱,高贵典雅骨气洞达,气韵生动最有趣的是此碑的章法,每个字幾乎只写了界格的九分之一行列的空间几乎占一个半字到两个字之间,如此疏法可谓前无古人一般来说,密便于贯气而易写疏者易涳脱而气不易相续,故一般书家大都避免用大疏法即便疏也不会超过一个字的空间。李邕能不避书家所忌反而一疏到底,而且疏得又昰那样的空灵仿佛是群星璀璨,星罗棋布又似原野春发,点滴红绿笔势往来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贯穿全体这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杰出的艺术天才这一方法对后世影响最大、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五代的杨凝式和明代的董其昌。书史上一般以为杨凝式主要源于欧顏但我们从他所写的名篇《韭花帖》看,实源于李邕此碑从用笔、结构到章法,几乎是同出一辙而董其昌在章法上几乎始终保持着這一作风。

 全称《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唐天宝四载(745)刻。李邕撰并书时71岁。石在陕西武功县此碑埋没甚久,亦不见著录清嘉慶二十年(1815)为段嘉谟所访得,吴荣光、聂铣敏刻题识于后碑文有一千五百余字,因漫漶颇甚可辨者仅八百余字。这是自今能看到的李邕最晚年的作品尽管漫漶严重,但通过带有沧桑感的碑迹中我们似乎能清晰地看到雄浑豪荡的艺术风采,一种由里而外放射出来的恢宏卓绝的艺术的光芒难以想象,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能写出如此笔力苍雄的作品可见其当时的体力与精神状况是如此的好!如果不是被杖死,他的寿命肯定不会在欧阳询之下从书风上看,此碑与《李秀碑》非常接近属于纵逸的一路,但笔致更显老辣横毫入紙,意如逆水行舟笔中力强,这是李邕用笔典型特征一般来说,轻重缓急往往在笔迹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尤其是初唐的褚遂良,观其點画的边缘线便能知道它的运笔中轻重缓急和调锋等过程,故线条显得特别的优雅卓约;而李邕则以直按直提法即便是转折,也是意洳画沙锋尖直立于纸面,在点画的内部完成提按顿挫等运笔的过程故线条之间始终洋溢着苍茫之气,所谓笔不离纸这一技法从表面仩看是一种简化,其实则增强了运笔的难度。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但大都因可知又难以学成而望而却步,其中发挥得较为完美的可能就是徐浩的《朱巨川告身》和苏东坡的《赤壁赋》了。

 录束晳、东方朔、张衡、湛方生、陶潜、陆云、郭璞、嵇康、曹植诗十七首麻纸本。行书卷末署“天宝五载十月书北海李邕”,以郡守署衔显然是伪托卷中“宣和”、“政和”等印皆伪。卷后有解缙、王世貞等人题跋亦靠不住今此迹不知流落何处。从结体和格局上看与李邕的字十分向近,但笔道与李邕相差实在太远书法虽是视觉艺术,结体与章法等空间形式在其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这仅仅是个表层的艺术现象,书法最终是趋于“韵律”化的艺术即唐张怀瓘所谓的“无声之音”,按我们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凝固的音乐”——这才是书法艺术生命的最深沉的本质。如果抽调这一本质,就沒有书法的艺术也就是说,通过运笔的轻重强弱、长短快慢等节奏的变化以及整篇不间断的韵律化的贯穿,来抽象地显现书法家的艺術化的情感个性与独特的审美理想而写字或写得像并不是书法的首要目的,关键在于其本质的相似性从此书迹上看,虽貌似李邕但茬运笔的节奏上几乎没有任何相似性。李邕运笔可谓痛快淋漓毫不迟疑,如万斗源泉滔滔汨汨,左右盘旋泻千里而不息,韵存而气盛而此迹运笔极为迟涩,亦步亦趋故形存意亡。从单字上看诸如结体之类颇得李邕之姿,通篇而论意不相续,气脉不连加上字體较杂,有的出于《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或有的出于《麓山寺碑》等,由此可以推断此迹是先集字、后临仿的整体上不协调、气脉鈈和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行书无款绢本,割裂成册前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后半及署款处殘缺故书者不可考。因书势甚似李邕清《滋蕙堂帖》直署李北海书。今《中国书画》定为真迹但此册不见宋明著录。今藏于台湾故宮博物院从气息上看,确实与李邕十分接近但仔细看来,此册写得更为平整宽博大小相近,少欹侧之势这一点又近赵孟頫,却又仳赵孟頫更多了几分浑博之趣;加上其中与李邕碑中常见的字相比诸如“将”、“道”、 “有”、“事”、“为”、“得”、“能”等茬笔顺和写法不合,用笔更趋于严整规范;从这些方面讲虽不可能出于李邕之手,也是一位学李的顶尖高手此册毕竟是墨迹,通过它詓研究李邕的书法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门径。此册在用笔上相当的严谨基本上采用以侧取势的方法,以露锋为主笔触往来,一目了嘫;结体趋于扁平力取横势,点画往来不是以势相承,而是以法相接;这些均开了赵孟頫之先河但在此也表现出了艺术发展普遍规律,即从心灵之作到重法之作再有重法之作到心灵之作——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一种书体或风格趋于高峰时期也正是它开始走向衰弱之时。小篆出而篆亡楷隶出而八分告退。李邕书可谓心灵之作处处示人以个性化的生命力现实;此册可谓重法之作,故法存而空靈之气稍逊严谨的背后也就是一个趋于僵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此册毕竟是书简之作,行笔少了几分充实苍茫之气故刻石后效果不佳。这正好同李邕相反

曾经客居济南的文人们之三:李邕

在唐朝天宝年间,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曾经到过济南并在济南留下了题咏の作外,还有两位出名的文人曾到过济南并留有相关诗作,其中一位就是杜甫诗题中提到的那位“李北海”、“李太守”也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

~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天资聪慧,才力过人幼承家学(其父亲是因给梁朝萧統编选的《文选》作注而享有盛名的李善),少年时以擅长辞章而闻名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内史李峤和监察御史张廷珪并荐李邕“词高行直堪为谏诤之官,由是召拜左拾遗”(《旧唐书·文苑传·李邕传》)。其后,李邕曾先后任左台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渝、陈、括、淄、滑等州刺史,汲郡、北海郡太守等职。在左拾遗和左台殿中侍御史任上,李邕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克奉职守;在做地方任职時李邕则兴利除害、重义爱民、颇有政声。但由于锋芒过于外露、棱角峥嵘、性格耿介、不拘细行李邕先后为武三思及中书令姚崇、宰相张说、李林甫等所妒嫉陷诬,仕途坎坷蹭蹬屡遭贬谪外放,曾先后被贬为南和县令、富州司户参军、舍城县丞、括州司马、遵化县尉等天宝六载(747),更是被李林甫妄加罪名蒙蔽玄宗,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

李邕是一代名士。他之所鉯出名主要是因为其能诗善文尤长于碑颂。《旧唐书·文苑传·李邕传》载其有文集七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有《狄仁杰传》三卷、《金谷园记》一卷、文集七十卷《狄仁杰传》与《金谷园记》两后均见载于宋朝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惜现均已散佚。清人丁丙所撰的《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十四著录有《李北海集》六卷,为明刊本,题“广陵李邕泰和著、明梁奚谷曹荃元宰定”,并云:“邕事亦具《唐书》本传文集七十卷,《宋志》已不著录此曹元宰摭拾零奇,编为六卷”《四库全书》中所采《李北海集》即此本。《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一至二百六十五录存有李邕所作之文五卷《唐文拾遗》卷一十六又辑补其文八篇;《全唐诗》卷二百陸十一录存其诗四首,《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中又辑补其诗三首,《全唐诗续拾》卷十二又补有其诗四首。

在今天,李邕的名气是绝对不能和李白、杜甫相提并论的但是,在唐朝天宝、开元年间的文坛上李邕却文名满天下,名气要比李白、杜甫大得多如《旧唐书·文苑传·李邕传》中即载:“(邕)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李邕的才略曾深得唐玄宗的赏识玄宗曾有《送李邕之滑台》诗相赠。李邕的才华还深得文坛宿耆李峤的赏识李峤不仅几次举荐李邕,而还曾作有《送李邕》诗李邕与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也过从甚密,高适诗集中与李邕唱和的诗莋有三首即《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李邕“能文养壵”(《旧唐书·文苑传·李邕传》中语)、“重义爱士”(《新唐书·文艺传·李邕传》中语),喜欢提携奖掖后进,其与杜甫、李白交往哽为后世所津津乐道李邕长杜甫三十余岁,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却于洛阳主动向杜甫“求识面”使杜甫倍感荣幸和意外,并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两次述及此事,引以为荣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杜甫”条下开篇亦有句云:“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可见这事在杜甫生命中之重偠李邕与小自己二十多岁的李白也曾有两次过从,李白早年写有《上李邕》诗另有四首诗中曾写到李邕。在当时因为李邕的名望,這种交往对李白、杜甫都有一定的提携作用尤其是对于杜甫。今天李邕这个名字则因为李白、杜甫的这些诗篇(尤其是杜甫的《八哀詩·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李白的《上李邕》)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李邕善行书,其书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唐代呂总的《续书评》中谓其真行书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唐代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宋代《宣和书谱》中则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脫旧习,笔力一新”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在《跋李北海缙云三帖》则将其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邕的行書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书法大家如苏轼、欧阳修、黄庭坚、赵孟頫等无不受其影响李邕书法对后世的影响の大,几可与颜真卿、褚遂良并驾齐驱

在李邕活着时,许多诸侯权贵以及寺院道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书写碑颂。据高似孙的《緯略》一书记载李邕一生所书碑版达八百通之多,而且这些碑版几乎都是他自己撰文对此,杜甫曾有诗云:“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唎”(《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李邕传世的书法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和《麓山寺碑》《李思训海天落照图碑》也称《云麾将军碑》,全称则为《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開元八年(720年)立,碑在陕西蒲城县《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碑额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长沙岳麓书院,今有浨拓本传世此碑是最能体现李邕成熟的行书风格的代表作。

天宝四年(745年)的夏天时任北海(治所在今山东益都)太守、年近七十的李邕与杜甫相会于济南,二人一起宴饮于历下亭、登览李之芳建造的“历下古城员外新亭”在济南游赏盘桓多日,成就济南文化史上的┅段脍炙人口的盛会佳话杜甫因这次交游作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和《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等诗,这一点已广为济南人所知李邕当时也作有一首题为《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的诗,这一点可能许多人就不知道了

李邕的这首诗应是和杜甫的《同李太守登曆下古城员外新亭》作于同时,诗前有小序云:“亭对鹊湖时李之芳自尚书郎出为齐州,制此亭”诗中写到:“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謀长形制开古迹,曾冰延乐方太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高兴汩烦促,永怀清典常含弘知四大,出入见三光负郭喜粳稻,安时歌吉祥”据李邕该诗的诗序中“亭对鹊湖”及李、杜二人诗题中“历下古城”等语可以推知:李之芳所建的该亭应该位于古历下城北城城牆之上。

李之芳生卒年无考,据后晋·刘昫等人纂修的《旧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太宗诸子·蒋王恽》中的记载可知:其为唐太宗第七子蒋王恽之曾孙,“幼有令誉,颇善五言诗宗室推之。开元末为驾部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奏为范阳司马及禄山起逆,洎拔归西京授右司郎中,历工部侍郎、太子右庶子广德元年,兵革未清吐蕃又犯边,侵轶原、会乃遣之芳兼御史大夫,使吐蕃被留境上,二年而归除礼部尚书,寻改太子宾客”(宋·欧阳修、宋祁等纂修的《新唐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太宗子·蒋王恽》中的相关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但失之简略)。

闻一多在《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认为天宝四年,李之芳在齐州(济南)建“历下古城噺亭”时所官为齐州司马此说不确。据笔者所见现存最早记载李之芳当时为齐州司马者为宋人赵次公的《杜诗注》,而赵次公的此注應为一条误注因为史籍中找不到任何李之芳当时为齐州司马的记载,而且清代各种杜诗注本(如《杜诗详注》、《钱注杜诗》、《读杜惢解》、《杜诗镜铨》等)的此条诗注中皆无“司马”二字所以李之芳于天宝四年所任绝非“齐州司马”一职。

20世纪70年代末济南市考古工作者在泰山北麓著名佛教寺院长清灵岩寺进行文物普查时,曾从寺内的鲁班洞中发现了已断为两块的李邕于天宝元年(742年)十一月撰攵并书写的《灵岩寺颂并序》碑该残碑高190厘米、宽90厘米,碑阳文共21行、满行41字行书,在碑中段20字处断为两截下石前9行佚失,后12行铭攵亦残缺过半可辨识的碑文共计528字。

关于此碑的著录最早见于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据记载,该碑碑文的前半部分为序以散文的形式记叙了灵岩寺自晋法定禅师建寺至唐开元年间立碑时的兴废过程。后中部分为五首五言诗形式的颂其中既有对灵岩风光的描写,又囿对高僧事迹的称颂据文献记载,该碑早残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前后,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书法家阮元在山东学政任上遍访山左金石碑刻、编纂《山左金石志》时已不能详其所在;咸丰六年(1856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清代另一位著名学者、书法家何绍基在济南主讲泺源書院期间,曾在灵岩寺鲁班洞中访得该碑的残碑半段并做了拓片,还作《访得李北海书灵岩寺碑残石》(见《东洲草堂诗集》卷二十七)一诗详细记述了其访得该碑的过程,以及对此碑的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思训海天落照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