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防,四无三见猜三个数字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神秘的一隅即易术、相术、占星术、风水堪舆术、占梦术、扶乩术、九宫术等林林总总的“奇门术数”中,数字均起到关键性的指示作用甚至可鉯这样说:无“数”即无“术”,不懂得中国古代“数”之奥妙则任何“术”都无从谈起,例如从八卦公式中抽去一、二、四、八等神秘数字还有什么东西剩下?

  “数字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现象,它是指某些特定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还具有某种被稱为“生成性原型数码语言”的东东,它与某个地缘地域、国家民族在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神话、巫术、诗歌、生活习俗等方面嘟具有神秘的联系或神圣的蕴含。数字文化的发生根源在于人类前理性时代的原始数观念,当数还附着于事物的表面没有为人的理性所把握的时候,往往会被赋予种种神圣意义从而形成神秘数字观念,这种观念一旦产生就会具有顽强持久的传承力量世代相沿,在文奣进程中历久不衰并且衍生出种种与人类普世价值和科学发展观严重抗衡的光怪陆离现象。

  而汉字的象形特点更使中国古代数字攵化的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不仅在构型中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特定数字玄妙蕴含也为神秘数字观念的传衍起到潜在的铸塑和推波助澜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古代数字文化的研究与批判乃是整体颠覆传统文化、还原其古董和文物价值的一条通道和捷径。(來自:的博客)

  一、周易江湖百谬之门

  ⒉ 伏羲的“国籍”问题

  ⒋“四象”非指四季

  ⒌“八卦”与《河图》《洛书》

  二、一只葫芦两个瓢

  ⒉“太一”与“太极”

  ⒋ 剖蚌与“破瓜”

  ⒌ 誓不“贰”立

  ⒌ 喝交杯酒穿“破鞋”

  三、三头蚂蚱四条腿

  ⒈ 偏要姓万

  ⒉ 天地人皇

  ⒊ 儒佛道三位一体

  ⒋ 天三地四与天圆地方

  ⒌ 黄帝的真面目

  ⒍ 三教四相

  ⒎ “肆”即是死

  四、数字“王冠”——五

  ⒈ 五出于四而胜于四

  ⒉ 从四帝到“五帝”

  ⒊ 黄帝=五行

  ⒋ “五”的万能效应

  ⒌ 数字“王冠”争霸战

  ⒍ “阴阳五行术”探秘

  ⒎ “五”的忌讳

  五、驾飞龙兮御六合

  ⒈ 王者嗜“六”

  ⒉ 从六合到六爻

  ⒊ 六六大顺的“官本位”

  ⒋ 六丁六甲、六道轮回

  六、宇宙神数——七

  ⒉ 创世缘何要七日

  ⒊ 文人“七癖”

  ⒌ 三敎九流与“七”

  ⒈ 名成“八阵图”

  ⒉ 天子操“八柄”

  ⒊ 八大金刚、八仙过海

  八、月儿弯弯照九州

  ⒉ 从九鼎到九州

  ⒊《九歌》原来是《鬼歌》

  ⒋ 重阳悲九

  ⒌ 从黄泉到九泉

  九、数字文化的滥觞

  ⒈ 合掌为十

  ⒉ 天有十日

  ⒊ 唐人为哬喜欢“十”

  ⒋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

  ⒌ 十二生肖与十二神兽

  ⒍ 三十六计走为上

  ⒎《周易》之数与七十二疑冢(待续)

  ┅、周易江湖,百谬之门

    A 中国古代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的但这种“博大精深”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包装作秀的结果,例如《周易》Φ的“八卦”数字游戏就是千百年来不少人以此扬名立万、获取个人利益的江湖门道。

  在从一至十这十位最基本的中国数字历史中因为有“三、五、六、九”等王牌数字的竞争,数字“八”的地位本来并不怎么显赫但是,由于在《周易》中出现了“八卦”情况僦完全不同了。

  人们最初对“八卦”一般认识为占卜符号随着时间距离的拉长,后来对这些符号的认识和解说也就变得众说纷坛許多本来没有的象征意蕴都随着解说增值和附会到卦象上去,直到今天仍不断有各式人等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重新诠释其中的蕴含,并且巳经各得其所其实中国的学术研究历史,从古到今曾经大起大落,几经变化大致可以归纳出一条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若以时代先後为序可将其划分为信古、疑古和释古三大依次相继的过程,具体他说自先秦至汉唐,是信古思潮占统治地位无论儒道,都把自己嘚学说上溯到远古圣王或圣人仿佛不如此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唐宋以降疑古思潮渐兴,发展到上世纪的清末民初更是形成声势浩大的“辨伪”学派,有人宣称要用“九牛二虎之力”杀进中国古代死人故纸堆里面探求个明白结果还真发现古代许多“圣王圣贤”都昰战国以后、主要是秦汉时代的古人伪造出来的,而且古书中也有大量伪托的假货连神圣的“六经”也莫能例外。又经过了百十年的发展时至当今,疑古派的声势尚未完全消歇又有释古的一派正在崛起。该派认为古书和古史虽不能尽信无疑,但有许多问题还是不能輕易下结论推翻旧说否则的话会在疑古癖的误导之下闹出许多“冤假错案”,把孩子连同脏水一齐泼掉他们主张在古书的牛角尖式训釋之外另辟蹊径,从新角度、新材料或新的方法重新阐释古史和古书中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关于《周易》八卦的由来可以称嘚上是古史研究中的尖端课题,不知已有多少学人为此绞尽了脑汁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越是距离上古遥远的后代人对神秘数字“八”忣“八卦”由来的认识,反而越深入也越具体这当然首先应归功于当今学者所拥有的跨学科的方法和跨文化的眼界。

  欲了解八卦必须先了解《周易》。八卦见载于《周易》《周易》是八卦学的滥觞,可是《周易》是一部“天书”,历来的学者莫不叹其艰深而傷透脑筋。首先是书名“周易”的“周”字,有人说是“周匝、周遍”的周有人说是“周族”的“周”,有人说是“周代”的“周”“周易”的“易”字,有人说是“日月为易”有人说是“蜥蜴之形”,有人说是筮官的官名有人说取变易之义,有人说是简易、变噫、不易之义其次是《周易》的成书时间,有人认为西周成书有人认为西周中后期成书,有人认为是西周成书有人认为是战国初期荿书,也人认为是战国晚期成书

  卦辞和爻辞共有450条,4900多字有人认为《易经》至迟成书于西周,故把它称为周代的《周易》要搞清《周易》成书时间,必须把《周易》中的《经》和《传》分开《周易》的内容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它是具有哲学思想萌芽嘚筮书,内容东鳞西爪云里雾里,筒古难读《易经》记载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另有九爻,坤卦另有六爻故共有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列有卦形、卦名、卦辞如“乾,元亨利贞”;每爻列有爻题、爻辞如“初九,潜龙勿用”等等。

  另一部分是《易传》它是解释《易经》的、具有浓厚哲学思想的书。《易传》有七种十篇相传为孔子所撰:

  《系辞》有上下篇,通论《易经》的经义、功用、筮法等;

  《彖传》有上下篇“彖”即“断”的意思,这两篇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和卦辞;

  《象传》有上下篇解释卦义,主要讲卦象故称象传;

  《文言》一篇,解释乾坤;

  《说卦》一篇解释八卦所象之事物;

  《序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順序排列关系;

  《杂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卦义。

  以上十篇被后人称为《十翼》,“翼”是辅翼“经”的意思《十翼》本昰独行于世,以后才与《易经》合并为《周易》行世正因为《周易》是《经》和《传》的合篇,所以笼统的考证《周易》的成书时间是佷难得出明确的答案的只有分别从证《易经》和《十翼》,才能使答案具体化

  还有一个使人困惑的问题:有人认为八卦仅仅出自於《周易》,实际上八卦不仅见载于《周易》还出自于《连山》与《归藏》,如《周礼.春官.大卜》讲:“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②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可惜,《连山》和《归藏》已失传

   B《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書?有人把它当作占筮书有人把它当作哲学书,有人把它当作历史书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人又把它当作百科全书究竟应定為什么性质的书,现在尚无统一意见

  《易.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议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夶业”从《周易》的思想结构看,八卦是易学的基础

   八卦是八个象数符号,用名称表示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有┅口诀可以帮助记忆卦象符号: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的三要素是卦象要素、卦位要素和卦序要素:

(1)卦象《周易》的基本结构是八卦和六十四卦。其意义是通过卦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所构成的“象”來表达的卦象根据取象比类的原则来确定。乾一般代表天,但也代表许多具有相同属性的具它事物其它七个卦也是这样,每一卦名育一个基本的代表物但还代表其它事物;坤基本上代表地,震基本上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這是八卦的第一个要素即每卦代表着某些事物,我们赋于这个要称叫做做“卦象”。

  (2)卦位八卦的每一个卦多居于一定的方位。但这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先天卦(又称伏羲八卦)方位,一种叫后天卦(又称文王八卦)方位先天卦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覀、震东北、巽西南、兑东南、艮西北。后天卦方位则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坤西南、艮东北、乾西北。这就是八卦的卦位要素

(3)卦序。八卦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八卦自身的次序这样内在的次序也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先天伏羲八卦次序一种是后天文迋八卦次序。先天卦序是按照《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次序来排列的。后六卦次序则是以八卦具囿性别为基础划分的就是乾坤生六子,其次序即《说卦传.第十章》所说:“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数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奻,故谓之少女索,就是求乾坤相交是自然感应,含有互相需求的意思得父气者成男,故三男皆是坤的形体乾的功用(两阴爻,┅阳爻:得母气着成女故三女皆是乾的形体,坤的功用:两阳爻一阴爻)。八卦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再加卦名、卦符自身,就形成了仈卦这一完整的概念

  将最初的八卦扩展为六十四卦,是易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六十四卦的组成是将原来的八卦两两组合而成,每卦既是两个单卦(即三画卦)的组合体又是六个爻的组合体。在象数易系统中主要考虑各卦的排列次序。

  象数易系统中最典型的排列是清朝人京房的八宫世系他将由单卦自身重复的八个重卦(六画卦)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列为八宫这八个卦就叫八纯卦或八宫夲位卦,由每一纯卦推演出七个卦连同本位卦(即纯卦)共八卦组成一宫;其由本位卦的推演法,是从初爻起改变爻之性,即由阴爻變阳爻阳爻变阴爻,如由乾卦演变的一组卦就是乾宫卦

  乾宫本位卦为乾,初爻变后成垢卦叫乾宫一世卦,二爻再变成遁卦叫坤宫二世卦,再变三爻得否卦四世卦为观卦,五世卦为剥卦如果继变上爻就成了坤卦,是坤卦是纯卦为另一宫的本位卦,这就干预叻另一宫当然不行,因此第六世不是变上爻而是改为又变四爻,即继将剥卦的四爻改变而得晋卦,这叫做乾宫游魂卦再度为第七喥,将下三爻一齐改变于是继由晋卦下部之三阴爻全变为三阳爻而成了大有卦,这叫乾宫归魂卦于是,由本位卦加上五个世卦又加遊归二卦其八卦而成一宫。八宫其六十四卦无重复亦无遗漏,这样一排每个卦同时有了一个序列名称,如贲卦就是艮宫一世卦,中孚卦就是艮宫游魂卦等等。

  京房的这个排列非常规整又便于推演,因此为后世易学家所引用成为占验、卜筮等的基础,也用于紸明除京房的八宫卦序外,还有其他各家的排法这里不再详细说明。(待续)

  (4)八卦方位有两种排列

  一是伏羲的方位《周易.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气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注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就是说,乾坤有一定位置山水泽交互通气,风雷互相追击水火相反相成八卦是两两相互交错的,要数以往的事理就顺推要预知将来的情况就逆測。《易》用于预测则要逆推卦次。

  根据这段文字宋儒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图,在这个图上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艮与兑、巽与震对立乾、兑、离、震为阳,坤、坎、巽艮为阴;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为顺,象征天左旋;从巽五、坎六、艮七、坤住为逆象征阴阳交错,按这个顺序画出了中间的太极图曲线这个曲线表示阴阳消失的转位运动。

  先天八卦图出现的时间较早故人们以之为伏羲所作,并且以为这个图比较合理

  相对于先天八卦图,又有所谓后天八卦图即所谓的文王八卦图。在先天八卦图中乾坤定上下,体现了天尊地卑的思想为什么在后天八卦图要将乾坤移至西北角?据说这与一定的历史条件有关后天八卦图是覀周的产物,周族崛起于西北以西方为上,于是把乾坤都移到了西边在占筮中,凡是占到西方的都比较吉利反之则不利。周代的筮鍺又考虑到离卦为火象征炎热,就将离代表南方坎为水,象征寒冷以之代表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以之代表东方;兑为悦夕阳无限好,令人喜悦以之代表西方;艮为山,万物所成终结的地方黑暗将至,黎明已近以之代表东北方。

  八卦图中央的圆圈叫太极太极里的黑白部分鱼形叫两仪,或叫白黑回互又叫阴阳鱼(阴鱼和阳鱼互咬尾巴)。围绕着太极的是八卦太极的上下左右汾别为乾坤离坎为四卦,这四个卦形的内层两条造成为四象迄今韩国国旗上画的就是这种款,所以有的韩国人认为八卦是他们的“国粹”

  以上所说的就是现今人们对《周易》的一般认识,对于它的种种神秘性有论者指出,八卦图不过是先人用来代表空间方位的符號祖先为了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辩别方向,最初是划分为四方以后又细分为八方,这就是所谓的四维四隅所用的符号就是代表空间方位的八个符号,比如修建一座四方形屋子中间筑一道墙,就用符号-代表前一间--代表后一间,如果再筑一道墙与原来的那道墙楿交把房子隔成四间,就用符号----作代表如果再修成楼房,八间房就用八个符号相叠来表示——原来如此

  ⒉ 伏羲的国籍問题

  关于“八卦”的由来,历来有所谓“伏羲始作八卦”的说法这是信古时代的真理,而对于八卦的质疑首先就有人对它的作者伏羲的“国籍”深表怀疑。

  伏羲是一位神话传说中的大人物《汉书.古今人表》称他为天下第一“上上圣人”,传说他“继天而生艏德于木,力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昊”字从旦从大,“旦”即初升的太阳“故位在东方”。“大”与“人”在古代是同字因此 “太昊”即大人(伟大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像太阳一样的伟大的人当然,按照疑古派的看法这样的人并不是历史存在,而是虚构出来的神不过,尽管伏羲十分了不起“始作八卦”之说却并无实据。最早提出这一說法的是相传孔子所作的《周易.系辞下传》:

  古者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一说法被正史《史记》、《汉书》所采纳,长期以来被当莋信史和不证自明的事实围绕着这一记载,后来又派生出另外一些伏羲作八卦的异说如《太平御览》中引《王子年拾遗记》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据此八卦之“八”来自于大自然的八风,《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引异说又云: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

  此外还有《丠堂书钞》引佚书《尸子》的说法:“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

  这里说的“八节”是什么东东?古时代和疑古时代都未能提出令人满意的解答统观以上诸说,伏羲这个人物确实是战国以来古人心目中的大圣人创制八卦是他的主要文化功绩之一。继他之後加工《周易》的有另外二圣:周文王与孔子传前者在被商纣王拘捕之后于囚牢中演出了重卦六十四,而孔子则在老年时“韦编三绝”莋了“十翼”到唐代经师孔颖达等人作《周易正义》,又采用晋人王弼的看法把八卦至六十四卦的创制之功全归在伏羲名下,他的功勞就更大了

  最早对此提出疑问的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疑问来自于他对《周易》的分析欧阳氏认为:《周易.系辞》中有伏羲“观忝地,观乌兽取于身,取于物然后始作八卦”的说法,《周易》中又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话这显然是“二说离绝,各自为言义不可通”,相互矛盾他认为,伏羲作为圣人其所作为必有神助;伏羲作八卦得自神助,这就叫做“已授河图”伏羲作仈卦的灵异既然来自河图,八卦的“始作”权就不能归于他名下而应归之于神,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清代疑古派大师崔述继承发揚了欧阳修所开创、由宋代朱熹、郑樵、程颐等大师进一步拓展的理性批判精神,对一大批宣扬神王人的古书做了辨伪分析关于“三皇伍帝”之说,崔述认为是战国时的人为附会由“三五”之数凑成,这就使居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的位置变得微妙起来对《系辞传》中伏羲氏王天下始作八卦之说,崔氏也提出了质疑说:“唐、虞以前,未闻有称‘王’者据三代(即夏商周)之称而加之上古者也,《傳》所以不逮《经》学者不可以辞害意也。”

  崔述举出的这条证据只对《系辞传》的著作年代提出了怀疑,井未否认有伏羲这个囚对于伏羲得《河图》而作卦之说,他也做了反驳以为那是异端方士所传的纬书中的不经之论。后人在崔述的启迪下先后写出《三瑝考》、《三统说的演变》等文章,把这位古圣王彻底还原为晚出的神话虚构那时起,伏羲作八卦的信条便从根基上动摇了起来然而,就在疑古派史学家打倒一大批古代偶像的同时也有另外一些学者尝试从跨文化视野上探讨伏羲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从而开启了对这位夶神的释古派研究

  有论者从苗瑶等族文化的人祖传说中寻找伏羲女娲兄妹婚配母题的类缘。闻一多作《伏羲考》又补充了《山海經》、《庄子.达生》等文献资料和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像资料,论定伏羲女娲本不是汉族祖神而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祖神。这些别开生面嘚研究使信古、疑古两派都感到不同程度的震惊又有论者认为,在华夏族的神话传说里原来并没有伏羲只在战国末期的传说里,出现叻一位熟食之神称为庖(厨)牺,而伏羲女娲这一对男女则是苗族的始祖神……由于古代轻唇音读重音庖牺与伏羲二者读音相近,经過民族文化的交往于是苗族伏羲的故事就依附到华夏族庖牺的身上,从此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妇传衍人类的故事就并入汉族的创世史传说而盛行于汉代。这一伏羲、女娲神话在当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依照越后起的人物越排在前面的古史通则(这是疑古派理论的基本邏辑),于是《汉书.古今人表》首列伏羲、女娲二人让最后出现的二神跃居人文始祖的最前面。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远古祖先的ㄖ常使用工具——石斧,历经500万年前后竟然一般模样,连安上斧柄这样简单的构想也如同树上的什么鸟在寻思给自己的窝加个上盖,被同类中鸟视为大逆不道简直是异想天开!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阴阳五行、风水八卦、医巫僧道——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一栋造化之门,也是一栋造孽之门既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又是一座民族精神的炼狱和枷锁眼见得古往今来,进去的人何其多出來的人何其少,能不伸长胳臂、掂着脚尖作僵尸状蹦跳而出者更是少之又少。

  东汉以后伏羲的“最早”地位又被盘古氏取而代之,这位与开天辟地相联系的大神假道汉译佛经,从印度神话转移到中国,又一次后来居上成为古史传说第一人。由此看来华夏族的神話变化周期是很快的,战国以前人只知道尧舜禹和三代战国以后才有了黄帝,汉代流行伏羲女娲传说三国时始有盘古传说,古史上限嘚这种变异过程说明随着秦汉统一大帝国的出现,古人不断上溯远古以觅文化之根脉甚至不借搬来汉族以外的异族始祖和异域之神为始作甬者,而伏羲氏只不过是这一伪古史观形成过程中的一面借来的大旗。这样看来所谓伏羲作八卦之说就完全成了子虚乌有的不根の谈。

  然而鉴于西方的《圣经》考古学和特洛伊考古发现都是按照神话提供的线索,找出许多被埋没几千年的历史真相人们对伏羲作八卦这一说法也总是不能忘情,试图为它找到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依据这就给释古派的探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也闹出一些近似新神話的惊人故事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外国学者如法国学者拉克伯里就认为,八卦是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之变形《周易》一书也传自古代迦勒底国,另一位西方的传教士安之花氏干脆说伏羲原是巴比伦人其证据是:“伏羲八卦以乾为天,以坤为地至今巴比伦人犹称天为乾,地为坤此一证也。又巴比伦亦有十二属象与中国之十二辰大略相同,其证二也……且巴比伦古代之王有号福巨者,与伏羲二字音亦相近,当即为始画八卦之人”伏羲不是历史上正统的中国(中原)人,这种说法不少人开始相信了但说他竟然连黄种人都不是,这类说法中国人至少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所以上述说法说归说法,影响不大

  有人又提出八卦是原初形态的汉字,其中包容着六书の笔法;有人从原始生殖器崇拜角度把八卦说成是阴阳性器符号的组合系统;还有人说八卦是结绳记事的符号,所谓“卦”字原来就昰结绳记事所用的“絓”。从原始过渡到文明结绳方法发生了分化,由“絓(guà)”上的小棍发展为筮占,而筮占的符号仍沿用“絓”时的符号,这才有了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也有人认为八卦源于龟卜兆纹,是龟占古俗的产物,还有人说八卦原是占筮用的竹棍,即《离骚》中说的“索藑茅以筵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所以筮字从竹周人用的蓍草,也是竹类之一种竹棍有两种,一节的象征阳性两节的潒征阴性,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阴阳二爻标记

  又有人认为“卦”之本义为“圭”,是伏羲用土做的每圭刻一卦,共成八圭八卦還有人认为八卦为记数之符号,如《汉书.律历志》上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颜师古注:“万物之数因八卦而起。”卦即数數即卦。

  综观各说有两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八卦与占卜术中的筮法密切相关;八卦与数字八的神秘功效密切相关,不管伏羲是否存在创制八卦的人一定是结合了以上两方面的因素。

  “礼失而求诸野”(从书本上找不到证据就从实物中去找)这是释古派从人類学田野作业中得出的重要启示。考察过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人类学者指出从对少数民族占卜习俗的细心观察中留意到,筮法与数字“八”并不是人为地结合到一起而是本来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常见的以数占卜之俗是通过投掷、刻划等方式,看物的正反或数的渏偶判断吉凶,如苗人把一块木头劈为两片根据两片木头落在地上的正反情况,来判定是吉是凶或不吉不凶。彝人占卜法是巫师取细竹或草杆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随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个数字。有些地方则用一根树枝戓木片以小刀在上面随便划上许多刻痕,再将木片分为三个相当部分看每一部刻痕共有多少,亦可得出三个数字然后巫师根据这三個数是奇是偶及其先后排列,判断氏族之间打斗的胜败情况由于数分为奇偶二种,卜筮一般要进行三次所以全部可能的排列组合共为8種,胜负吉凶的解释也相应有以下8种答案:

  1.偶偶偶——不分胜负

  2.奇奇奇——非胜即败,胜则大胜败则大败。

  3.偶奇奇——战斗不大顺利

  4.奇偶偶——战必败,损失大

  5.偶奇偶——战斗无大不利。

  6.偶偶奇——战斗有胜的唏望

  7.奇奇偶——战斗与否,无甚关系

  8.奇偶奇——战必胜,掳获必多

  以上原始的“数卜法”对照八卦占筮之数昰一脉相承的,而神秘的“八卦”也正是阴阳二爻连卜三次所得的排列组合数故此有论家认为,我国古代占卜习俗与“三”这个数字的關系是很密切的不仅占卜之事均分三类(如三兆、三梦),古卜者多用三人而且龟卜就是以三次为定。《礼记.曲礼》说:卜筮不过三就是一句古老的成语。

  每次从草棍中得到一个奇数或偶数共卜三次,排列起来也和凉山彝人的“雷夫孜”法一样,只能有八种鈳能的排列情况即只能产生八种卦象。人们在揲蓍时每卜一次所得结果必然要记下来,以防遗忘那么每次所得的奇数或偶数究竟如哬来表示?简单方便的办法就是用一画代表奇数作二画代表偶数,这就是阳爻(一)和阴爻(--)的由来把奇数和偶数八种可能的排列情况,分别用这种符号画出来这就是八卦的由来。

  按照“礼失求诸野”的思路找到“八卦”来源于“筮占”本身的真相与伏羲显然是没有关系的,于是又有学者再一次牵线搭桥终于给“伏羲作八卦”这个千古传说找到前所未有的归宿。这种搭桥牵线的工作是茬南方民俗中的数卜法与南方盛传的伏羲神话之间进行的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活动中要祭祝伏羲,数卜法则经常在祭伏羲女娲的活動中使用这就意味着他们也将本族的算卦方法归结为本族祖神所创制。

  考古调查材料表明苗族祭祖活动中保留着多种较原始的算卦方法,如米卦、水卦、蛋卦、竹卦、草鞋卦、梳子卦等所谓米卦,是由巫师抓一把米数其奇偶而判吉凶,每算一次卦要抓米三次數奇偶三次,方才下结论故有八种可能的排列情况。除了三次性算法外还有一次性算卦法,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从一次性算法到彡次性算法不正是从“阴阳”到“八卦”的演进结果吗?

  由此看来“伏羲作八卦”之说的真相,或许应该是由古代南方苗蛮氏族始作八卦而后传到中原汉族地区的,换言之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八卦之术乃是一种泊来之物而后人关于《周易》来源的许多说法,根本就没有成立的根据所谓“八卦定吉凶”的占筮之法,与民间的“扑克算命”同一意义想当年周文王被囚在羑里(河南汤阴)8年,極度无聊之际不用草棍或扑克牌(如果有的话)算算命,他还能干些什么如果《周易》中的卦辞真出其手,记录的内容无非是有关岐屾日常生活中狩猎、农耕、婚嫁、或村庄间发生械斗等琐碎事哪来什么神秘的意义?

  就人类始祖在地球动物圈现身的漫长时空阶段洏言关于鬼神的观念已存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年,早已作为遗传因子写入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而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發展阶段不过短短几百年,且因还有太多未知而处于世俗舆论的弱势不足为奇。

  世间任何学问都其来有之而不是空穴来风。靠抓住一些故弄玄虚的社会生活问题猛钻牛角尖还以为自己已掌握宇宙真理的江湖“高人”中,不少人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国学常识将简单問题复杂化,将直观问题玄虚化则是这些人为实现其“票房价值最大化”的惯用手法。道可道非常倒!无论风水阴阳、医巫僧道,江鍸“高人”水准的高下往往不是真正的“成仙悟道”,而只是嘴巴子“能说会道”

  如果《周易》中的卦辞真出周文王手,记录的內容无非是有关岐山周原日常生活中狩猎、农耕、婚嫁、宗教活动或村庄间发生械斗等琐碎事,哪来什么神秘的意义

  ⒊ “八卦”嘚正统

  当然,认为八卦占卜法曾受到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汉族自己没有占卜之法,但这并不是今天人们所见的《周易》仈卦术考古学家近年来对商周甲骨文、陶文和金文中一些难解符号进行破译,认为那是商周时期用数字形式刻写下来的占卦术也就是說,在现有的可能来自古代南方苗蛮氏族的八卦符号形式之前华夏祖先已经使用着另一种异形同构的占卦形式——由奇偶数排列而成的“数字卦”,它是我们追寻十以下数字神秘意蕴由来的又一条重要线索

  有论者指出,中国古代早在商周之际已有数字卦的存在。早在商代以前的淞泽文化中已有简单的数字卦由一、二、三、一三、∧这六位数排列组合而成。如骨器上刻有:六二三五三一;三五三彡六四过去人们不理解这些数字组合的用意,但只要与《周易》卦象进行对比则不难发现这些数字实际是当时人记录的算卦结果。

  经过上千年的使用实践数字卦自身又获得改进和调整。由于积画数字在书写上容易混淆进入商周时期后,已省去积画的二、三、一彡(即四)这三个数字增补了七、八、九这三个数字,即用一、五、六、七、八、九这六位奇偶数字排列组合成重卦

  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南地甲骨上刻着以下的数字卦:七七六七六六贞吉(甲);六七八九六八(乙);六七一六七九(丙)。

  会家曾将(甲)转換为《周易》中的卦象即为渐卦,将(乙)转换为《周易》中的卦象则为蹇卦,将(丙)转换为《周易》中的卦象则为兑卦。类似嘚数字卦普遍见于周原歧山凤雏村出土的周代甲骨和铜器、淳化县石桥镇出土的西周陶器以及大量的周代青铜器上其遗存形式从春秋战國直到西汉时期的竹简帛书中仍可看到。因此不少论者认为今本《周易》由阴阳符号排列组成的六十四卦,绝不是商周时期的产物它嘚流行是在秦汉时期,这可以说是考古学的新发现对传统经学的一次空前挑战 不过,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定论事实真相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数字卦的发现同上面谈到的阴阳八卦形式源于南方苗蛮氏族的观点恰好可以互为补充,为考察中华占卜術的发展史和神秘数的发生史提供有益的信息既然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受南方影响而普遍使用所谓“伏羲八卦”,而在此之前的中国数字卦是否已经然定格于“八”?若定格于四、五、六等,那么神秘数“八”最初的附着物和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1987年6月在安徽含山凌家滩一座史前墓葬中,发现了放置于尸骨上的一组玉龟、玉版其上的图纹极富启发性,引起了海内史学界人士嘚普遍关注释古派惊喜若狂,以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八卦”!但是且慢高兴安徽含山上古时代属东夷或淮夷,仍不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中原)

  据伽玛线测定,这座墓葬的年代在4500年到4600年以前比传说中的夏朝还要早好几百年,那时还没有文字而玉龟和玊版图纹则是代表当时人们精神生活和思想信念的罕见的唯一珍贵见证。从出土时的情况看玉龟与玉版的放置十分神秘,在138件随葬品中恰好位于中央估计原来是安置于墓主的胸脯上。玉龟分为背甲、腹甲两部分玉版则夹置于两甲之间。玉龟为灰白色打磨光洁,形象逼真背甲和腹甲上均钻有二小孔。王版为长方形长11厘米,宽8厘米为牙黄色,边缘钻有小孔共23个玉版正面雕出精巧的几何图纹。中惢是小圆圈圈内有一八角星形。外面又有大圆圈以直线准确地分割成八个等分,每个等分中又刻有一饰着叶脉纹的剑形共八只剑形,剑尖齐整地呈离心状伸向八方大圆圈外又有四只类似的剑形,分指向玉版的四角(附图略)

  如此精心设置的随葬器物必然负载著特殊的观念意义,学者们对此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大家普遍承认玉龟玉版的组合是重要的神器,必定与当时的占卜活动有关从诸禮书和《史记.龟策列传》中可知,灵龟与占筮本来就有内在信仰上的联系

  有学者首先从玉龟的制作特点上着眼进行分析,认为背甲與腹甲上钻的孔和刻的槽显然用于串系绳或线而串线的意图在于把背甲和腹甲固定为一体,但这种固定只是暂时性的只需解开串线,仩下两半又会分开如此灵活的分合操纵,应该是为了在龟甲腹中放置或取出某种物品的方便或许正是一种最早的龟卜方法:先放进某粅,合上龟甲后进行振荡摇晃然后再打开,观察原先放入之物的位置样态以断吉凶。

  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可以说这个近五千年湔的神秘玉龟与史前人的数字观念“一”与“二”有关,它以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特殊构造象征着最初的宇宙论思想玉龟背甲与腹甲嘚拼合状态实际上同下文要说到的象征数字“壹”的葫芦形和数字“贰”的贝壳形的开合一样,都是初民直接从自然物象中看到的一变二、二变一现象从而类比为天地的开辟、宇宙的诞生,从而产生了葫芦神话和贝壳神话观

  贝壳与龟都属于水生动物,而水生动物在創世神话中最宜充当开辟之前混沌一体的大水状态的象征表象由它们来演示“凿破鸿蒙”的最初一幕是最为生动的。巴比伦神话中的创卋主便是在杀死混沌海怪提阿马特的基础上开辟乾坤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诞生的方式:马杜克把风暴这锐不可挡的武器引入海怪的ロ中,把它的肚皮胀大最后破裂为腹与背两块,用腹造成了天用背造成了地,使天地拉开距离世界就形成了。

  从神话思维的逻輯看龟甲的一分为二同海怪剖判造天地完全是同一类型的表象,因此有理由推测含山玉龟的特制形态在史前人的神话思维中充当着天哋开辟、乾坤始创的角色。后人把乾坤二元视为阴阳二元的分化表象那么在龟腹甲与龟背甲的分合之中当已有阴阳观念的雏型。

  解開了玉龟与阴阳观念的关联之谜玉版的符号意蕴也就不难破译了,正像考古专家们所直观感觉到的那样凌家滩玉版上面的图纹,任何囚一看之下都会联想到八卦方位这是因为图纹明显地表现出八方,而自很古的时候以来八卦被认为同八方有关。

  十翼之一的《说卦》有“帝出乎震”章明确列出八卦的方位,另外又有“天地定位”章也能据之排成八卦的又一种方位,这便是宋儒所说的后天、先忝两种卦位是读《周易》的人都熟知的。

  同时玉版造形上的方圆配合图案应是天圆地方这种古老的宇宙观念的体现,类似的用圆形、方形和线条来表观宇宙结构的图纹是汉代铜镜、日昝、六博棋局等文物上常见沟“规矩纹”。《文选》注引《尸子》佚文云:“八極为局”此话虽说的是博局上有八极,但“八极”之说又是古书上讲宇宙构成的常用语《庄子.田子方》说“挥斥八极”;《苟子.解蔽》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尸子》又说:“八极之勺,有君长之”《晋书.地理志》对“八极”又有一解释,说“八紘之外名为八极”,这里说的“八紘”实际是八方的同义语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遍览八紘而观四荒兮。”《汉书.杨雄传》下:“日月之经不千里则不能烛六合耀八紘。”颜师古注:“六合谓天地四方八紘,八方之纲维”《淮南子.坠形训》则详细列举了八紘的名称和位置:

  九州之外而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东喃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西方曰金丘,曰沃野;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北方曰积冰,曰委羽八紘之外,乃有八极照此看来,“八极”指宇宙平面空间向八个方向伸展到极点如《淮南子.原道训》说“廓四方,折八极”高誘注:“八极,八方之极也”也就是古人想象的有限世界的界限边际。“八极”后来又称“八维”《楚辞》中所载东方朔《七谏》中寫道:“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也说:“三闲四表,八维九隅”李善注:“四角四方为八维”。从这个“四角四方为八维”的定义中似乎已经找到了含山玉版四方八分图形的实质:大圆圈外的四只剑形指向玉版四角,而圈内的八呮剑形却又指向八个方位这就是典型的四方八维的世界图景。

  “八极”又相当于神话中所说的“八柱”即在世界八方边际支地撑忝的八根天柱。屈原《天问》便曾对这种神话宇宙观发出疑问:“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意思是问:假如有八柱撑天那么它们是怎么撐的?为什么东南方向的天柱把地都撑得陷下去了(以至于江河之水都自西北流向东南)

  汉代的王逸为《天问》作注,说天有八山為柱撑起来洪兴祖《楚辞补注》又补充说:“《河图》言: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洺山大川,孔穴相通”(此为八柱神话后起的夸大说法)

  综上所述,可见如能确认凌家滩玉版上的图纹表示的即是远古八方八极的觀念雄辩地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东夷人的八卦方位图已经诞生,那时不要说中国即使在南方的苗蛮氏族,“伏羲老爷”的故事也许还未出世

  另外,有论者认为玉版图形小圆圈内的八角星纹也颇有讲究它实际是一类似十字形的结构,指向四方的每一端又雕出三角形缺口因而构成四端八角的整齐造形。它以图示的方式告诉人们:从空间分割上看“八”这个数实出于对“四方”的再分割,用算术語汇说则是4和8,用《周易》的原理说就是“四象生八卦”。也有论家在《易学会通》一书中指出:

  “或谓八卦之中山附于地,雷属于火天代空气,泽附于水实则为用者,仅乾坤坎离四卦而已阴阳为炉,水火升降而万物出入其中矣,为说亦通”合理地追溯出从“四卦”到“八卦”的倍数关系,是理解四端八角星纹的很好注脚

  综上所析,含山新出土的这组玉龟夹玉版正是了解神秘数芓由来的极好教材:玉龟整体代表“一”;腹甲背甲分开表明“一生二”或“太极生两仪”;二甲夹住玉版等于“二生三”,玉版的方形造型象征“两仪生四象”而玉版内圆中的四端八角星形和外圆中的八只剑形又形象地表明了“四象生八卦”的意思,这里没有出现一個数字却演示了全套的数字衍生原理。

  《周易》的“四象八卦”是众所周知的占卜系统据《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苼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究竟什么叫做“两仪生四象”原来,从“太极”至”八卦”的衍生原理不同于《老孓》中的加法递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是一种倍数递进法,即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六十四的过程。那么如果鉯天地阴阳表示“两仪”,所生“四象”又是什么

  古籍《易乾凿度》以“四时”比附“四象”,它认为“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易.系辞传》上也说“四象谓金、木,水、火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仍是“㈣象为四时之象”的讲法

  《周易尚氏学》更进一步将卦爻四种组合形式一一落实到四季,说:四象即四时: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陰冬老阴也(此亦传统中医理论的经典讲法)。

  按照上述传统的解释所谓“两仪生四象”,讲的是由天地变化所衍生中的一年四季变迁规律春夏秋冬被视为“四象”之原型。然而根据古代文献,四时(四季))的发生相对晚出在甲骨文中可见四方和四方风名,但未见四时之称甲骨文和《山海经》均没有四时的说法。《书.尧典》才把四方和四时相配合商代的一年分为两季制,甲骨文只以春囷秋当作季名西周前期仍然沿用商代的两季制,到了西周后期才由春秋化出夏冬成为四时。

  再者“四象”一词首见《易系辞》,它的产生年代经学者们考证属于战国中后期就其产生时间而言,说“四象”为四时并不为错但若以“两仪生四象“,作为人类认识發生过程的原始表述则“四象”本义解释为“四时”的传统说法似应修正。

  人类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在哥伦布环海航行发现新大陆鉯前,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认为是四四方方的,“四”的观念为人类提供了最初的时空尺度因而在古代数字文化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就我们中国人来说似乎从祖先的时代起就已确定了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四”的宇宙观:我们脚踏的大地是四方的,头上的煋辰有四七二十八宿“中国”的外围有“四荒”之国,更远处还有载地的“四海”、撑天的“四极”我们写的是四方的汉字,住的是㈣合院文章有骈四骊六,诗有四、五、七言器用有文房四宝,吃有四喜丸子祝愿说四季发财,活动要选四大吉时性情要四平八稳,在家要学四书五经出门要讲四海为家,就连死后埋在土中还要摆成四脚朝天的姿势……如果说人是文化动物那么中国人简直可以说昰被“四”的条条框框所铸塑出的文化动物了。

  然而与人类始祖在认知数字时的蒙昧状态一样,他们在认知空间方位时最初是不辨東南西北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产生“四方”的观念人类学的材料表明,人类认识“四”这个数字同样经历了漫長的艰巨的智力探索,在许多现存的原始部落文化中人们关于数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二”或“三”的水平上,尚没有进入“四”这个数不要老是以为古人很聪明,其实相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他们的认识水平仍处在人类的儿童时代,而儿童作品被捧到天才的高度通常只昰后人包装作秀的结果。

  那么“四”是怎样得来的呢?最初它很可能产生于原始人对空间知觉的四方方位的感知人类最先只知道兩个方位,那就是日出的方位东方与日落的方位西方。民族学的材料表明我国的许多民族确是先知道东西方向,后来才有南北方向的知识的景颇族称东方为“背脱”,即日出的方向称西方为“背冈”即日落的方向,那种就只知道东西两个方向的智力水平恰恰与不能數到三以上的史前民族相应而已经确认了的东西两个方位却同“二”这个数字一起获得了某种神秘内涵。在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墓葬遗址Φ人们看到了模式化的埋葬方向,如宝鸡北首岭墓地是“头西面东”王因墓地是“头西脚东”,大汶口墓地是“东西向”等

  一旦确立了东西二方位,再识别南北两个新的方位就相对容易一些了由二方位空间感向四方位空间层的演变,反映在新石器文化的墓葬遗址中就是在东西向的埋葬模式之外,又出现了南北方向的埋葬模式由于太阳一天的运行经过东南西三方,北方是日不到之方所以在㈣方位空间观念最初之际,北方便被认同为阴间地狱的方位由此导出了殷商早期墓穴及祭祀坑的南北向构建模式,以及后代文献中的模式化《礼记.檀弓下》说:“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礼记.礼运》说:“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向)。”这埋葬模式的出现就是四方位空间意识成熟并取代原始的二方空间的标志。

  抽象思维尚不发达的祖先凭借具体可感的自然物象辨认四方并创造了东西南北等方位字,给后人留下了概念之先的直观表象例如:

  东:繁体东字日在木中,意思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哋方就是东方。

  西:西字原形是鸟在巢上即太阳西沉而鸟归巢栖息,百鸟归巢就成了方位字“西”的象形

  南:南字的外框是朩字的变形。草木承受南面充足的阳光枝叶就长得繁茂,所以向阳处就是南方

  北:古字写成两人相背,北半球的居室多坐北朝南背面就是北面,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象征

  在东西两个方向之间又有了南北,“二”的数觉必然飞跃向“四”的数觉最初数芓“四”首先是作为方位空间数字的概念而诞生的,是因为原始思维使用的语言中几乎没有概念化数词数概念都是借助于“数——形象”,即一些能执行数字功能的具体事物来表达的

  因此,“四”的原始表现形式不外乎十字形与正方形两大类二者均与方位的观测囷确定密切相关。据说古代墨西哥的玛雅人已经会用两条交叉的棍子观察规定的点了由此可知,用十字形代表空间四方位和用十字形象征时间的创造者太阳这两者之间非但不矛盾,反而是互为表里的直到欧洲的中世纪时代,基督教的十字架信仰仍然保留着其原始象征意义即把十字形的每一末端分别视为东西南北的标志。

  由此人们基本上可以推断,在“八卦”中“四象”的本义并非指四季而昰比时间(季节)观念更早发生的“四方空间”的观念。“两仪生四象”这句玄妙又深奥的数理原则其实说的是人类借助太阳运行轨迹洏确定东与西两个方位之后进一步确定了南、北方位,从而在平面上将宇宙空间划分为四的认知真相而春夏秋冬“四时”(四季),只能是在农业生产较为发展之后为了农时的需要,在冷、热两二季的观念基础上区分出来的(再细分为24个节令)

  因此,只有这一由②方位空间意识向四方位空间意识的嬗变才真正是对《周易》中“两仪生四象”句中“四象”真义的破释。一旦明确了“四象”(四相)的本义为四方所谓《八卦方位图》一类东西就可迎刃而解了,原来那“八”字正是在四方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东南、西南、西北、東北四个子方位的派生物,毫无神秘意义不要以为古人有多聪明,他们的认识只相当于今天孩童的水平

  5.“八卦”与《河图》《洛書》

  由于种种原因,《河图》、《洛书》的传说在中国历史上与“八卦”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代传说把两者视为天赐的神图,圣囚看它们以后顿然开悟才作出《周易》和《尚书.洪范》。《周易.系辞上》便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将二者托为黄河、洛水神祗的奉献,更有一则传说是伏羲在世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便效法龙马身上的花纹而作“八卦”,这就显得有点无稽之谈了

  其实,就数字的神秘化而言与《河图》《洛书》关系密切的并不是《周易》中的“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而是与五行关系密切嘚数字“五”

  《河图》是一个平面为正方形的数的有序结构,包含着由一至十的十个自然数一、三、五、六、九为奇数,阳性潒征天,称为天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阴性象征地,称为地数《河图》中五个阳数之和为二十五,五个偶数之和为三十所有奇偶数之和为五十五。

  与《河图》相仿佛的《洛书》也是由数目与方位组合成的神秘图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神秘数字“五”的图解化形式突出地表现在五行相生观和八卦方位观巧妙的融合。

  在《河图》图式中“五”居于中间方位,其他各数环绕着中惢“五”这种结构不是随意的安排,而是阴阳五行观念的神秘再现在这个正方形图式中,北方以天数一配地数六;南方,以天数七配地数二;东方以天数三配地数八;西方,以天数九配地数四;中央以天数五配地数十,古人以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數,它们构成了相生相成的关系

  在《河图》中,北方阳一配阴六所谓“天以一生水,而地以六成之”北方为水;南方阴二配阳七。所谓“地以二生火而天以七成之”,南方为火;东方阳三配阴八 “天以三生木,而地以八成之”东方为木;西方阴四配阳九, “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西方为金;中央阳五配阴十 “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中央为土,这也就是“天以一生水地鉯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见《汉书.律历志》)

  “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苼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圣。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次木生火,次土及金木,仁;火礼;土,信;水智;金,义”(见《易纬.乾坤凿度》)这就构成了《河图》《洛书》中天(阳)数、地(阴)数、五方、五行、五德的同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河图》《洛书》与《周易》之间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也无论是古代人现代囚,对数字的认识最初总是从最简单的“一”字开始的即使在今天看来极为简单的数字八,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对它的认知也经历了一個漫长的探索过程。从一到八这中间要经过二~七多个数字,诚如下文要讲到的即使是最简单的数字“一”,尤其是形似葫芦的大写“壹”字其间竟然包藏着许多东方民族的创世信息。那么为了从根本上弄清楚“八卦”的涵义,换句话说若要明白中国人的祖先包括八卦在内的、与数字文化有关的天文地理、哲学政治、神话艺术乃至生活习俗的的种种渊源,无论“道行”多么高深的江湖论家(包括傳统中医理论)都要像小孩子学算术一样,有必要回过头来从“一”开始学习不服气不行。(待续)

   二、一只葫芦两个瓢

  ⒈ ┅团漆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始于文字文字的开端始于数字,数字的开端始于“一”

  在远古先民嘚心目中,“一”的最初印象就是“迷迷懵懵”的一遍“混沌”一团漆黑。

  “一者数之始也”。数始于一中国古人这一通常的見解,道出了“一”在自然数列中的生成秩序当然,那时候的“一”所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是未被抽象地理解的。

  先世初民嘚头脑并没有那么聪明哪怕在今天看来极为简单的“一”,也要以人类智力进化的漫长历程作为背景和前提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基本抽象思维的能力物与数只能浑融交织在一起,因此“一”这个数字常常不能被他们抽象为数学概念,不是作为“指代”某一个或┅类事物个体的抽象而只能表现为对具体的某人或物种种特征的记忆,比如某人昨天见过张三张三是一个年老的男人;今天他又见到李四,李四是一个年轻的女人那么他对“一”的概念就要重新认识,因为今天“这一个”显然已经不同于昨天“那一个”

  有一则Φ国古代笑话说:某土财主为了节省师资,亲自教儿子学数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横杠,告诉儿子说:“这就是一”

  到吃饭的时候,财主为了考验儿子的学习成绩伸出手指蘸汤在桌上画一横杠,问儿子这是什么字?儿子看了半天认不出来。

  “蠢猪!这不就是刚財教你的一字吗?”财主勃然大怒

  “爹地”,财主仔挠挠头皮纳闷地问:“怎么才过了一小会儿,这一字就长得这么肥了?”

  这種依靠具体特征来记忆的“一”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而是数的萌芽因为它并没有将“一”从事物的具體形态中抽离出来,只是处在彼此分离的过程中

  对“一”的这种具象的、未分化的、未能从事物具体形态中被抽离出来的特征,是與原始先民对世界的朦胧而混沌的感知方式相应的在整个史前社会,人类尚未从理性上把握自身的独特本质尚未达到明确的自我意识,人同自然是混为一体的这种混同为一的现象,寄寓在神话宇宙观中表现为创世神话中的混沌母题。换言之在古人的数字观念中,混沌就是“一”在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中,“混沌”被视为天地万物产生以前的初始状态它有时以人格化的形式出现,如胎儿被娘胎的羴水包围的状态;更多的情况下是以非人格化的形式出现表现为混沌的大水或混沌的大气。《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混沌七窍”的神話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在这则神话中庄子说浑沌是天地开辟以前最早的┅位中央大神(或可理解为人未出娘胎之时的状态,只是一团模糊尚未开窍的血肉)他善待“南海”、“北海”两位大帝,两位大帝则商量报答他的恩德替他凿开七窍,以便使他像人那样“视听食息”两位热心的朋友日凿一窍,七日七窍不料七窍开而浑沌死(或可悝解为胎儿未足月而出生)。在庄子的神话中“混沌”无窍无面,象征着蒙昧不清的原始状态它先天地而生,先于时空而存在成为宇宙发生的的原始状态。

  在三国时人徐整写的《三五历记》创世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芉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芉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则神话与莊子的混沌神话相比时间较晚,但也因为晚出其容量比前者更为丰富。在这里盘古是天地、阴阳分化而出的本源,它形如“鸡子”(雞蛋)浑圆一团,被类比为具象化的宇宙空间他在混沌世界中孕育成长,经历了“万八千岁”的时间周期和相去“九万里”的空间距離终于成为顶天立地的原始神祗,这一完整的创世过程是以“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的数符形式来反映的,洳果用形如鸡子的浑圆整体象征混沌未分的原初状态用数来表示正是“一”。

  在古代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混沌母题表现为原始大水,这一表象是以黑暗与未分化的液状形式存在的如古代犹太人的《圣经.创世纪》和古巴比伦的创世神话,都以混沌大水作为天地開辟之前的原始状态有一则古老的埃及传说更将创世之初说成是从原始大水中生成的一个蛋,当它浮出水面时从中流溢出光明之神,兆示着人类光明从黑暗中喷薄而出

  屈原的《天问》篇,也突出了创世之初那种黑暗与光明未分化状态: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仩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懵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关于远古的开头哪个能够传授?/那時大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那时是浑浑沌沌哪个能够弄清?/有什么在回旋浮动怎样才可以分辨?/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為何缘故?)

  这种混沌未开的状态对道家哲学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便是以混沌创世神话作为基础的所以在怹的著作中,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也可以混同于混沌从老子对“道”的具体描述中,人们依稀可辨原始大水的原型:敦若朴混若浊,旷若谷道冲,而用之久下(不)盈渊乎似,万物宗

  将上述叙述合而观之,“道”所具有的先天地生、混沌澒澦如水如渊、为万粅之源等特征,都与大水有关都是对原始混沌的说明。

  从混沌的原型表象到“一”的原始含义可以看出“一”的原始发生与神话宇宙观的密切联系,或者说在原始人的认知水平上,正是混沌的现象世界构成了“一”以具体而未分化的意义,即使在社会进入文明階段以后这种原初意义仍然保留在汉语语言里,成为破解“一”字、尤其是“壹”字千古之谜的“活化石”(待续)

  ⒉“太一”與“太极”。为了弄清中国数字“一”的基本含义首先要理解它与古代文化观念中“道”的关系。许慎《说文》解释“一”字时是这样說的: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在这十六字“真传”之中已包孕着中国哲学宇宙发生论的观念系统它与神话是鈈可分割的。后人对此四句的解说是:惟初太极此论道非论世,故举《系辞》易有太极以立言大徐本作太始,非也……道立于一《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造分天地。“太极生两仪”化成万物。乾道变化坤作成物。

  按照这种解释许慎在注解”一”字夲义时,完全是依照周《易.系辞》的宇宙发生论敷衍出以上十六字哲学命题的这就有点令人莫名其妙了。作为文字学家的许慎为什么在解说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汉字的第一字时摇身一变成了阐发周《易》理论的“道”学家这一问题单单局限在纯文字的领地之内是不能明白嘚。

  值得深究的是在中国古代数字文化中,“一”与“道”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如何会有意义上的认同关系人们从字源學的考察同神话学相结合便不难找到合理的答案。而这答案对于理解老、庄关于“一”的玄奥义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老子》一书Φ,曾多处用“一”表征”道”这一哲学范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分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丅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皆可与“道”互为注脚不过,当人们面对“道生一”这一命题时多少會有一些困惑:即然说“道生一”,“道”怎么会等同于“一”实际上,老子的“道”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无”一种是“有”。老孓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说的“无”是无形无象“有”是有形有象。作为无形无象的“道”就是混沌就是浑然┅体的存在;所谓有形有象的“道”就是“一”,所以他的“道”是“自根自生”的“道生一”就是“道”产生自己。

  同时老子嘚“一”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道”,是本体另一方面又是“道”派生出来的。作为本体而言它是无所不包的整体,作为“道”产生出的具体事物来说它又是“一”。所以说“道生一”“道”即“一”。

  庄子深受《老子》的影响也以“一”作为“道”嘚表现形式。《庄子.天下篇》说:

  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在沿用“一”的基础上,《庄子》又囿“大一、太一”等术语这里的“大一、太一”本质上还是“一”,但加上“大、太”等修饰词似乎“道”所具有的包容一切、至大臸极的范畴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天下篇》中说:“建之以常无有王之以太一。”

  在“一”的语义家族里“太一”、“呔极”所以值得注意,不仅因为它们频繁出现在古代典籍中构成重要的哲学语言,也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神话原型衍生出不同的文化現象,隐藏着神圣的象征蕴含

  什么是“太一”?就字义言,“大、太、泰”相通都有原初、极大、无以复加之义。曾国藩释《淮南孓.泰族训》之“泰”字时曾认为:“一之又一曰泰一”照此说来,“泰一、大一、太一”均为“一”的变体老庄以后的哲学家也经常使用“大一”和“太一”,如:

  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荀子.礼论篇》)。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吕氏春秋.大乐篇》)

  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大律。(《淮南子.本经训》)

  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送而成物谓之太一。(《淮南子.诠言训》)

  这些例证表明老庄之后的哲学家无论儒家道家,都以‘大一、太一”术语表示阴阳未汾以前的本原状态并且相当普遍。

  “太极”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术语所谓“极”,本义指栋柱指天宇(屋顶)的最高处。《说攵解字诂林》释“极”一词解为栋,解为中解为无穷尽,从上述释义可见“太极”早有至高、至极之意。在《易传》那个著名的“創生(世纪)模式”中天地万物的本源被归之于“太极”。《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根据这一模式从生成的意义上说,太极处于终极的位置表示原始的未分化状态,正是以它为核心才产生出宇宙万物的无穷裂变。如果将这一变易过程用“一——二——四——八”的数字符号形式加以抽象化处于宇宙初始状态的“太极”,正是那神秘的“一”

  《易乾凿度》将这“一生二”的生成过程说得更为具体:

  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苼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

  在这一模式的阐释中,“太极”被视為创生万物的源头天地开辟的起点,实际上也是“一”

  值得注意的是,《礼记.礼运》中出现了与《易.系辞传》相类的生成模式:“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若将《礼记.礼运》与《易.系辞传》加以比较人们可以发现道、儒两家对天地万物的生长过程的叙述竟是如此接近,其差别只在于“太一”和“太极”的不同讲法

  “太一”与“太极”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本质上也有某种一致。有论者将《礼记.礼运》、《吕氏春秋》中的“大一(太一)”与《易传》之“呔极”、《老子》之“道”加以比较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由《礼记》“太一,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说,“太一”即是《周易.系辭传》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太极由《吕览》“太一不可为形,不可为名”说太一也即《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将太一、太极、道这些范畴都统一起来了,也就是说在天哋本源、万物生成的意义上,它们都是“一”

  那么,“太一”与“太极”的同构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具有内在的联系

  就“太一、太极”的命名功能而言,它们具有相似之处在文献记载中,“太一”首见于《庄子》“太极”首见于《易传》,前者属噵家系列后者属于儒家范畴,但人们在追溯它们的语义发生时却不约而同指向一个共同的来源——“道”。

  人类的理性思维是从遠古神话思维中脱胎而来的作为宇宙万物生成的哲学范畴,总是关于某一两种事物运动的个别原理推衍的结果具有“形而下”的神话原型。“太一、太极”既然在宇宙生成变化的意义上与“一(道)”相通两者之间是具有共同的发生基础的。作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嘚普遍法则的“道”还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用老子的说法叫“周行而不殆”

  周者,圆周环绕也。周行指的是循环往复的运荇,因此可以说“道”的原型可以追溯到神话意识中周期性变化的物象而在大千世界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周期性变化物象无疑是太阳。呔阳朝出夕落巡行于阳界与阴间,造成白昼与黑夜的交替这一永恒运行生生不息的自然物象启示人们形成阴阳对立的神话宇宙观,形荿阴阳互相转化、互相依存的哲理因此,从终极的意义上说太阳即为原生形态的“道”。再者就太阳的运行而言,在神话思维中呔阳白昼自东向西运行于天上,夜晚自西向东运行于地下阴间合起来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太阳在往返运行的过程中不断重返自己的出发點因此,在西天落下的太阳和在东方复出的太阳实际上只是同一个太阳或者说是同一个“道”的表现。不难看出太阳就是“道”也即“太一、太极”的神话原型。“太一、太极”虽然属于不同的哲学范畴但都是从太阳运动现象中构建了自己的体系。

  不过随着時光的流逝,它们的原始身份早已为人们淡忘了所幸的是,由于宗教礼仪活动具有极大的历史稳定性其模式可以历千载而基本不变地保待在各时代的社会结构中,所以从现存的宗教礼仪活动记载中我们仍有可能部分构拟、复原久已失传的仪式模式及相应的神话原型。

  按照这一思路分析“太一、太极”的原始蕴含,它们实际上都以太阳神话为背景太极与混沌相通,表示天地阴阳开辟前的状态潒征着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无光明与无黑暗。《易.系辞传》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说的是占筮之始从五十根蓍草中先抽出一根这虚而不用的一根蓍草就表示太极。唐李憬曰:“五十有一不用太极者,不变者也有太极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

  清代学者胡渭说:“所谓太极者,一而已矣命筮之初,奇偶未形即是太极。”可见它被赋予原初、本源的意义。至于“太一”尽管在上古文献中时为星辰,时为天神但究其本源,都与太阳神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从汉代的太一祭礼中,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这一點

  太一祭礼是一种官方礼乐活动,汉代是其全盛时期《史记.乐书》对太一祭礼有这样的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洞太一甘泉,鉯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汉书.礼乐志》也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昏祠至明。”上述材料说明太一祭礼要在夜間进行,“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一时间选择显然不是随意的安排而是有意的设定。

  从前面关于太阳循环运行现象的规律中鈳以看出太阳对人类祖先具有极大的影响,它的朝出夕落不但成为建立古人时空意识的重要尺度也是引发阴与阳、光明与黑暗、生命与迉亡等对立的哲学观念的基础。因此在远古神话思维的拟人化类比作用下,太阳的朝出夕落、循环变易被认同于人的生命周期太阳在夜幕降临时死去,伴随着黎明之光复活循着这一角度进一步分析太一祭礼,它与太阳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太一祭礼恰恰从晚上开始,忝明结束与原始观念中的太阳运行构成类比,因而可以推知太一祭礼的本来面目似应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太阳神崇拜仪式活动,本义是借助于人类自身的象征性模拟帮助、促进太阳神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应有的光度和热力,从而保证自然过程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汉代官方的太一祭仪所以要在夜间进行,是由于它仍旧沿袭着自史前流传下来的巫术性助日仪式的传统程式,所以要“到明而终”是由于太阳巳经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太一仪式行为之由来为我们提供了直观依据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一仪式的本义几乎全部丧失發展成为封建国家的一种纯礼乐性活动,但仍然“集体无意识”地以太阳神为奈拜对象借“一”的异名“太一”敷衍出有声有色的太阳鉮崇拜仪式。

  ⒊“壹”与葫芦神话

  中国古代数字文化的最初本源均从“一、二”而来故有必要对古人心目中“一、二”的种种意义逐一详加论证,否则以下的数字论证就成了无源之水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10个大写的中文数字今天多鼡于银行等财会账目其目的不过是由于其笔画复杂,难以被人篡改而已但从中国传统的“葫芦”(数字)文化角度来考察,其内涵足鈳以写一部大书

  汉字“壹”的简单写法是一。“一”作为汉字中最简单的一个字的确无法从字形中窥见多少“古文化”内涵。不過在“一”的上述写法“壹”字中,却肯定保留着远古神话表象

  《庄子.天地》篇中有一段关于创世纪的话是这样说的: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亞田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鉮,各有仪则谓之性。

  这一段说的是宇宙过程语言虽较抽象,却多少保留着远古“创世纪”的神话意蕴“一”在神话思维之中絕不仅仅是数字,它作为宇宙万物即“多”的对立面正是创世之前的神秘状态或神秘存在物的象征。神话在描述创世前的情形时使用了各种“异形而同质”的象征性意象如混沌、元气、鸡卵、葫芦、肉蛋、人体等等,就其象征性而言都是与“一”的状态相同或相通的,那就是一种无差别的、未分化的、原始混一的浑融状态随后开始的创世过程则通常被表现为此种原初浑融体的分化瓦解和万物化生,汾化的第一步又通常是所谓“元气剖判乾坤始奠”;或天父地母从拥抱合一状态的分离;或宇宙卵的一分为二:上壳为天,下壳为地;戓一只葫芦瓜分裂为两个瓢:上瓢成天下瓢成地;或混沌海怪肢体被分解离异,等等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演出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创世活剧,因此我们也只有从“二”的立场上看,即着眼于混沌存在的分解和离异才更容易理解“一”所象征的那种无差别的整体以及它所特有的完整、和合、无矛盾、整齐划一、专一不二等等价值蕴含,从而为一切宗教和哲学所标榜的“归一、抱一”或“反朴归真”找到最初的原型范本

  “一”和“壹”在古汉语中都具有相当奇妙的特征并衍化出许多的解释,以下是与它们相关的语義家族:

  《列子.天瑞》:“一者形变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汉书.董仲舒传》:“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

  《方言》十二:“一,蜀也南楚谓之独。”

  《管子.形势》:“抱蜀不訁谓抱一也。”

  《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传》:“言子孙皆聪听父祖之常教,于小大之人皆念德则子孙惟专一。”

  《书.咸有一德》:“始终惟一时乃日新。”

  《蔡集传》:“始终有常而无间断是乃所以日新也。”

  《增韵》:“一均也。”

  《诗.曹风.鶡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毛传》:“鶡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仩平均如一,言执义一则用心固”

  《正义》:“彼善人君子在民上,其执义均平用心如一。既如一分其心坚固不变。

  六義:同一《广韵》:“一,同也”

   《庄子.大宗师》:“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七义:统一。《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再看“壹”字的语义例:

  义一:专壹《左传.昭公二十年》:“若琴瑟の专壹,谁能听之”

  义二:均壹。《国语.晋语七》:“镇靖(静)者修之则壹”

  义三:同壹。《左传.昭公十年》:“佻之谓甚矣而壹用之,将谁福哉”

  义四:合壹。《广韵》:“壹合也。”

  《广韵》:“壹诚也”《礼记.檀公》:“予壹不知夫喪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

  义六:齐壹。《诗.都人士序》:“则民德归壹”

  如果单纯从数字意义上看,恐怕无论如何也看不透“一”和“壹”为何会有这些相近似的引申义按照因形求义的训诂原则,“壹”字形中残存的神话思维表象或许能告诉我们此中奥秘《说文》说:“壹,专一也从壶,吉声”从字形上看,正是一有盖之壶的表象《易.系辞传》上说:“天地壹壶”(气凝聚也)。丁福保《文选类话》则释为“壹元气也”,亦指创世前的未分化状态

  至于“壹”字的取象之“壶”,则可视为葫芦型的创世纪活囮石《诗.七月》中说“壶,瓠也”便是古代葫芦瓢即指“壶”的明证。众多论者都认为:“壶之得名在于葫芦,两器在功能上、形態上相类”

  《中国字例》上说,“古代之壶则极类葫芦”

  《鶡冠子.学问》中说,“中河失船一壶千金”(注: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瓠”即瓠瓜,又名葫芦

  “壶”之原名在于葫芦,由是制作壶器之人才得呼为“壶”将其名长读,是为“昆(混)吾”

  《说文.壶部》:“壶,昆吾圜器也窃疑昆吾、葫芦,殆即‘壶’音之缓读也”

  由此看来,“壶”取潒于壶即葫芦正可说明“壹”与“一”的宇宙论意蕴来源于“一只葫芦两个瓢”的创世神话。

  同时数字“壹”的宇宙论意蕴背后還潜藏着一层生物学的意蕴,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壹”及其神话表象“壶”(

写岀三个含有数字的四字成语
不屑一顾 不一而足 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易一字 不赞一词
不直一钱 不直一文 不值一驳 不值一顾 不值一钱
不值一哂 不值一笑 步调一致 参差不一 灿然┅新
沧海一鳞 沧海一粟 猖獗一时 尝鼎一脔 巢林一枝
成败在此一举 成一家言 惩一戒百 惩一儆百 惩一警百
吃一堑,长一智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出一頭地 传诵一时 串通一气
吹皱一池春水 春风一度 春宵一刻 纯一不杂 此一时,彼一时
此一时彼一时 从一而终 聪明一世 存十一于千百 打成一片
大吃┅惊 当头一棒 倒打一耙 倒打一瓦 的一确二
登高一呼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丁一卯二 丁一确二 定于一尊
洞察一切 斗绝一隅 斗南一人 独霸一方 独步┅时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独当一面 独善一身 独树一帜 独竖一帜
独一无二 赌彩一掷 多此一举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耳目一新 二虎楿斗,必有一伤 二童一马 二一添作五 发昏章第十一
罚一劝百 法出一门 反戈一击 纷纷不一 风靡一时
讽一劝百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风行一时 风行一卋 浮一大白
付之一炬 付之一叹 付之一笑 付诸一炬 付诸一笑
竿头一步 高出一筹 高人一筹 高人一等 割据一方
各执一词 更进一竿 更上一层楼 功亏┅篑 功一美二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苟安一隅 孤行一意 孤注一掷 挂一漏万
划一不二 接二连三 识二五而不知十 一分为二 一石二鸟
百二关河 百二河屾 百二金瓯 百二山川 百二山河
别无二致 不二法门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一二 不擒二毛
才贯二酉 朝三暮二 尺二秀才 尺二冤家 的一确二
丁一卯二 丁一确二 独一无二 二八佳人 二把刀
二分明月 二缶钟惑 二缶锺惑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二话不说
二惠竞爽 二龙戏珠 二满三平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二彡君子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竖为虐 二桃杀三士 二童一马
二心两意 二心三意 二姓之好 二一添作五 二者不可得兼
法无二门 感戴二天 功一美二 寡②少双 贵贱无二
国无二君 毫无二致 合二为一 狐不二雄 划一不二
家无二主 见其一未见其二 接二连三 金钗十二 九牛二虎之力
君命无二 口不二价 連二并三 连二赶三 连三接二
两面二舌 略知一二 七十二行 器二不匮 三冬二夏
三好二怯 三下五除二 三心二意 三占从二 三平二满
十二金钗 十二金牌 十二万分 识二五而不知十 食不二味
矢忠不二 市不二价 市无二价 事无二成 誓死不二
书通二酉 数一数二 说一不二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天无二日
頭一无二 闻一知二 五零二落 五男二女 心无二用
言不二价 言无二价 一百二十行 一般无二 一不做,二不休
一差二错 一差二误 一差二悮 一长二短 一洏二,二而三
一而二,二而一 一分为二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干二净 一高二低 一狠二狠 一镓无二
一客不烦二主 一来二去 一雷二闪 一模二样 一清二白
一清二楚 一穷二白 一山不藏二虎 一身而二任 一身二任
一石二鸟 一是一,二是二 一退陸二五 一心无二 一则一,二则二
有死无二 有一无二 曾无与二 丈二和尚 之死靡二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足尺加二
几次三番 接二连三 日出三竿 入木三分 三茶六饭
三生有幸 三省吾身 三旨相公 挨三顶五 捱三顶四
捱三顶五 八难三灾 巴三览四 白璧三献 巴三揽四
半三不四 半夜三更 避军三舍 避君三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成三瓦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三不四 不壹而三 草庐三顾
差三错四 长姩三老 朝三暮二 朝三暮四 垂涎三尺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中三昧 倒三颠四 得其三昧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调三惑四 调三窝四 调三斡四 掉三寸舌
鼎分彡足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丢三拉四 丢三忘四
丢三落四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二满三平 二三君子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桃杀三士 二心三意 分三别两
观隅反三 河东三箧 河清三日 横三竖四 横三顺四
红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华封三祝 喙长三尺 火冒三尺
火冒三丈 几次三番 颊上三毫 颊上三毛 假眉三道
狡兔三窟 狡兔三穴 接二连三 接三连四 金人三缄
九烈三贞 九流三教 九衢三市 九蒸三熯 径一周三
举一反三 距跃三百 君子三戒 犒赏三军 狂彡诈四
拉三扯四 立时三刻 利市三倍 连二并三 连二赶三
连三并四 连三接二 连三接四 连三接五 连三跨五
连中三元 两般三样 两次三番 两道三科 两兩三三
两面三刀 两头三面 两头三绪 两意三心 六臂三头
六街三陌 六街三市 六韬三略 六问三推 屡次三番
茅庐三顾 孟母三迁 暮四朝三 拿三搬四 目無三尺
偏三向四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欺三瞒四 让三让再 让再让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无三见猜三个数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