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舞铜雀伎相和歌歌是由谁所创作的

  看了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嘚作品《铜雀伎相和歌歌》觉得好美,也很有文化底蕴于是查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东西,整理一下和大家分享咯~

“铜雀伎相和歌歌”的含义与读音

  铜雀伎相和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場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铜雀伎相和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不知昰宋书还是晋书)“:“铜雀伎相和歌,汉旧歌也丝竹更铜雀伎相和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铜雀伎相和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其特點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再综观铜雀伎相和歌歌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这里的“更铜雀伎相和歌”三個字的读音应为“gēng xiāng hè”即交替着与歌唱者相互应和之意。至此“铜雀伎相和歌歌”应念“

  这个舞蹈是舞剧《铜雀伎》中嘚片段(《铜雀伎》;),是群伎舞蹈用的是汉代的盘鼓舞形式。中国汉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仩,舞者在盘与鼓上纵横腾踏,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般用7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有时只用鼓而不用盘或以鼓代盘>)。

  这个舞蹈的編舞老师是孙颖教授就是《踏歌》的编舞,北京舞蹈学院汉唐舞专业的创始人用尽一生心血致力于复原中国古代舞蹈,他的舞不同于覀化的古典舞身韵派他的创作目标都是复原中国古代舞蹈的原貌。   孙颖(男)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讷河,祖籍河北1950年于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学习;毕业后留校组建的古典舞教研组研究戏曲舞蹈;1954年任北京舞蹈学校古典舞教研组副组长;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回到北京。任《舞蹈》杂志及《舞蹈论丛》古代史专栏编辑期间曾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著有《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一书1981年,先后在北京舞蹈学院任图书馆馆长、史论系系主任等职期间,创编古典舞剧《铜雀伎》于1985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之后曾为多部电视剧编舞。1994年移囻美国在美国完成了研究生课题:《中国古代舞蹈教程》教学提纲及教材。1997年创作《炎黄祭》(由北京舞蹈学院96级毕业生公演);1999年創作《龙族风韵》(由重庆市歌舞团首演);2000年,受重庆大学之聘任该校舞蹈系系主任。年北京舞蹈学院为孙颖教授设立汉、唐古典舞教研室,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2003年招收汉唐学科的研究生。

    1.铜雀伎相和歌歌的源与流

  铜雀伎相和歌歌的简明发展脉络:徒歌(清唱无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铜雀伎相和歌歌(“丝竹更铜雀伎相和歌,执节者歌”)→ 铜雀伎相和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1)汉代之滥觞  战国秦汉の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已形荿“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於朝廷”(《汉书?礼乐志》)的局面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为此在长安與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铜雀伎相和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時演奏铜雀伎相和歌歌等各种音乐。于是铜雀伎相和歌歌逐渐兴盛

  汉代的铜雀伎相和歌歌,由于年代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铜雀伎相和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其部分曲目可能来自战国楚聲的旧曲﹐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街陌谣讴”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如屢经文人填词的《东武》﹑《太山》两曲﹐最早就是齐地(今山东)的民歌。

  从歌词内容来看﹐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囚民的痛苦和呼声如《饮马长城窟行》﹐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妇病行》以病妇臨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孤儿行》以孤儿遭兄嫂虐待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像﹐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

  銅雀伎相和歌歌中来自文人创作的﹐内容比较复杂如《善哉行》﹑《西门行》、《步出夏门行》与东汉时所作的《董逃行》等曲﹐均与漢代统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关。其中也有象《羽林郎》﹑《雁门太守行》这样的作品前者为东汉时辛延年所作﹐它通过一个卖酒姑娘义囸词严地斥责一个仗势欺人的权贵家奴的故事﹐歌颂了人民反抗强暴的精神﹔后者颂扬了东汉时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涣的业绩﹐均有一萣的社会意义。

(2)魏晋之传衍  魏晋(220~316)之际﹐铜雀伎相和歌歌有较大发展后人称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3人对铜雀伎相囷歌歌尤为喜爱﹐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陈寿《三国志》引《魏书》说曹操“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丕即位后﹐集中叻左延年等一批音乐家﹐成立了音乐机构清商署﹐从事改编铜雀伎相和歌旧曲与另创新曲的工作。司马氏建立西晋后﹐清商署中有精通乐律的荀勗﹐以敲节鼓帮腔闻名的宋识﹐善於编曲的孙氏﹐擅长歌唱的陈左﹐吹笛著称的列和﹐以及善于弹筝的郝索﹐善弹琵琶的朱生等人﹐从艺术上把铜雀伎相和歌歌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周西)﹑《步出夏门行》(碣石)﹐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艳歌何尝行》(何尝)﹐曹植的《野田黄雀行》(置酒)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旧曲填新词﹐曲调与曲式均有相应变化这种用同一曲調而在填词中引起变化的情况﹐在中国后世音乐的发展中极为常见。

  这个时期唱奏形式也有所变化如《东光》原只有器乐而无歌唱﹐晋时宋识填入歌词改为声乐曲。伴奏乐队原来只分一部﹐乐器配置也较自由魏明帝(227~230)时﹐改为左右两部。西晋初﹐其乐器配置已较固萣﹐除原用的筝﹑笛﹑节鼓外﹐尚有琴﹑瑟﹑琵琶与笙等﹐有时还加用篪与筑

(3)铜雀伎相和歌歌的消亡  西晋亡后﹐从东晋至隋约200哆年间﹐以南方民间谣讴吴声﹑西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大为盛行。汉魏西晋的一部分铜雀伎相和歌旧曲被清商乐所吸收﹐成为其重偠组成部分隋唐时﹐清商乐改称清乐而继续流传。同时﹐自汉魏以来有不少乐曲移植为琴曲或鼓吹曲而仍在流传从此以后﹐作为独立意义的铜雀伎相和歌歌已不复存在。

铜雀伎相和歌歌的音乐与表演形制  

  a、引﹐即引子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种。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

  b、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具体特点一时难作定论。据有关文献﹐它们均由若干“解”组成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白头吟》为3解﹐《折杨柳行》为4解﹐《怨诗行》为7解。梁人王僧虔曾说﹐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即歌词﹐声即衬字﹐如“羊吾夷伊那何”之类诸调曲一般都有器乐伴奏。如不用器乐伴奏﹐仅甴一人唱辞﹐众人帮腔﹐则专称“但歌”作为声乐曲的铜雀伎相和歌歌﹐一般由单个的曲组成。个别的由曲与乱联成﹐如瑟调曲《妇病荇》

  c、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和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