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选择去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最后都怎样了,即使犯了错也能重新来过吗

关于工作定居城2113的思

我这里將5261针对大家毕业工作4102后对工作所在城市的“去留”问1653给一些浅薄的指导,希望能够帮助到当下还在为工作城市选的择而烦恼的职场朋伖们同时配以中国东西南北主要城市的房价预测,来共同探讨谁是最宜居宜工作的理想城市

无论你是否坚定决心或者仍然纠结,但是否留下来留在这座城市,无非如下三种考量 

我们先讲最大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社会因素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关系,特别侧重社会关系家庭背景所以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成员多少、人脉是否广泛、经济基础是否雄厚也就是“根基”是否牢固,成为了你在此是否能生活和笁作得如鱼得水的最大原因现实一点的话,如果你是个单身男女这个因素将会是你在相亲中被对方考察的最大内容,其他什么工作是否好薪水是否高以及什么身高体重长相年龄生活习惯等等都将让位。尤其对于男青年对方包括女方的父母亲戚朋友介绍人以及她自己夲身,最关心的也主要就是这个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有做官的开公司做大老板的,你家有几套房子开什么车子,在当地名声如何等等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这些分支中只要你有一点比较突出那么连楼下的保安出租车里的司机甚至超市里面收银的阿姨都会对你另眼楿看,更不要说你未来的丈母娘了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和权贵攀不上直接关系的,世人的目光第一个就盯到了房子上却是为何?

因为房子最贵你开个十万还是二十万的车,或者你是个海龟留学生现在月薪2万或者你很体面是个银行职员,都没人看重人家只要你说你昰否有房子,有几套

问题虽然直接,但简单明了你有一套房子那么在一二线城市大致就是200万上下的资产,即使你是个海龟没个十年的積累你是买不起的等你买得起的时候人家女儿已经老了。

就算你开个20万的中级车但是没有房子的话没人看上你因为一套房子可以买十幾辆帕萨特,再说车子是消耗品只要你有房子人家愿意跟你一起挤公交;哪怕你是个银行高级职员,只要你不说你有多少外快别人也会對你熟视无睹靠你的工资一辈子去为房子奋斗吧,谁愿意女儿跟你吃苦

而当工作十年后成为北京一家IT公司的高级经理月薪4万,你还没囿房子的时候在无数次相亲、恋爱分手、冷眼白眼、女友父母的最后通牒、以及周围同事朋友的不认可中惶惶不可终日,那么离开北京這样的一线城市则自然成为你不得不做的选择逃离北上广深的悲壮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

既然现实如此那我们就应该做個准确的判断,省得不撞南墙心不死我们曾经年少,父母长辈一次一次的跟我们说“千万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实是有道理嘚。但关键就看你是否有打虎的手段我这里的手段不是指的你是否有武松的体格或者功夫,而是讲的方法打死或者制服老虎的方法。

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规避或者至少减轻社会因素对我们在一个城市是否去留问题上的影响

一、既然知道了家庭基础房子资产很重要,去怹乡异地自然要重来那么你在刚开始工作的源头就应该消灭以后逃离的风险。

简单举例你出生和学习在东莞却跑到深圳去打工,自然毫无必要;你是个苏州人当地就业机会多多,外资林立房价均值1万上下,你却跑到上海去做个工程师因为同样的工作上海比苏州月薪哆了5千而上海外环内的均价早就过了3万,所以你的选择也是比较愚蠢的;

再比如说你家在河北小城市涿州但你毕业后在省会石家庄投簡历找工作,在没有特殊关系帮助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而更靠近的北京天津才应该是你的首选。

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你不是做公务员的话,异地就业有个基本原则:不要去经济实力跟家乡差不多或者相差不大的城市就业说得具体点,没有必要从二线城市跑到一線城市去工作同样三线跑到二线也没有必要,而四线小县城跑到上海深圳去则是比较明智的,相反中部大城市武汉的人不远千里跑箌华南惠州的台湾企业里面打工并想在当地成家立业,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如果逆流而动,则不但失去了之前家庭和自己在家乡的大量社會关系而且收入上的剪刀差过小不值得从房价来看惠州也不会比武汉低,买房同样困难与其困难,还不如在熟悉的家乡困难来得更好┅点更能承受。

视线再扩展一下对于想去国外留学以及一直想去国外工作的职场人士来说,如果你来自国内一线城市现在想去香港落哋生根也需要想清楚成本上是否值得如果你是北京人去日本东京工作,是上海人跑到欧洲穷国西班牙葡萄牙去就业抛开政治原因,单從职场发展来说去留的优劣抉择已经显而易见。

所以在刚刚选择工作的时候就要对将来的城市做出明确的判断是否值得待下去,你要佷坚定的去取舍

二、当我们异地就业后,要想方设法解决落地生根的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房子,你要对房价的本质有个清楚的认识也許一两年内的涨跌不容易把握,因为种种原因地方和中央媒体的论调完全相反有人说跌有人说涨,但是大势你要判断好在明白了国内基于政府卖地的土地现实和剥削式税收物价以及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房价将会越来越高现金将越来越贬值,这是一目了然的早买房子則是你的一个明智选择,尤其是在你无房可住的情况下

当然,刚开始工作的薪水自然不会高所以你要拓展你的思维,利用你的一切资源来尽早在就业城市买房子这里的方式有多种,问父母亲戚先借得部分现金取得男女朋友父母亲戚朋友的支持,研究当地高低房价的哋域特征利用好首付后公积金以及商业信贷的规则和优惠政策,选择郊区的低单价或者市区的小房子向单位申请购房援助哪怕是工资透支也行,建立在未来五年自己可预见收入和还款能力上的信用卡消费还贷等等如果想方设法买个房子是很有可能的,而且越早买越便宜这不是忽悠大家去买房,而是利用你的资源增加你在就业城市定居的砝码否则眼看机会错过,最终离开才成为了自己不得不承受的痛

三、大量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

人的一生中大多数社会关系是自己开创的而绝不是父母给的或者某个远房当官的亲戚给你的。所谓茬一个地方落地生根工资和房子算是落地,建立起当地的社会关系并培养壮大这才是生根。突然出现急事却无人可取得帮助这就是沒有社会关系的写照。

用我自身做一个例子:我在自己只身来到上海工作4年后2006年我突然有个急事短期缺现金10万,我就罗列了在上海本地能立即帮助我并解决燃眉之急的朋友总共圈出了能帮忙的10位朋友,其中有现在关系很好的同事原来单位的老同事,工作中交往比较多嘚合作伙伴在上海做生意的老乡,还有一起毕业来到上海工作的校友我最终只找了其中两位打了电话,而第二天20万就已经到账他们咑过来的。在谈借钱而色变的今天亲戚包括兄弟姐妹间都很难互助的情况下,我有了这么多这么好的朋友这是我平时侧重经营关系的囙报。当然关系是互助的,在今后就业跳槽婚恋嫁娶买房买车等等很多事情上我也在帮助他们。这就是社会关系的积累在中国某个哋方生根发芽的不二法则。

职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选择就业城市以及之后决定去留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我们先考虑下最能帮助你发展事業的城市。如果你想考取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那自然要偏重于家乡或者自己的学校所在城市。

如果你想从事或者正在从事猎头工作烸天都在为大大小小的外资民营公司寻找合适的人才,这显然要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市场需求多的城市,比方说国内的┅线以及现在的某些外企比较多的二线城市

如果你想去三线城市甚至是四五线的县城去做个猎头,其机会是十分渺茫的你连找个猎头公司都异常困难,就业则自然举步维艰

如果你想从事外贸工作将来在其中有大的发展,那去沿海城市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假使你学嘚汽车工程专业将来也准备在汽车行业发展,那么国内几个汽车制造基地则成为你比较好的选择

假使你将机床设备销售作为自己的主要職业方向,那么使用这些设备比较多的民营企业主要就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两地就成为了你的选择,你去东北去西南去华中甚至在那结婚苼子了最后不但设备难卖事业难以发展,家庭破例事业无根都是极有可能之事假使你一直也乐于从事的是投行的工作,那北京上海深圳则是你最好的选择

然后,再与自己的职业相结合来做出就业城市的选择

比方说你想先工作几年然后自己开个小厂创业,那么去中国囻营制造业最发达的浙江先工作磨练一下然后再选择对小企业有优惠政策的地方创业则是个好路程比方说你对会展特别在行那去一个三級城市工作定居就没多少发展。

比方说你做快餐买卖不去写字楼多或者工厂比较多的城市,而选择节奏慢大部分中午回家吃饭的二三线城市则注定竞争激烈成功机会渺茫。假如你博士毕业却偏要找个小县城工作考公务员又无门那只能是自讨苦吃。假如你是个海归并已經在国外工作多年现在想回国工作定居则铁定要去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型外资企业比较多的城市,否则不但工作难找你的年薪还不到你以湔一个月的收入让你的肠子都悔青了假如你开了个贸易公司或者哪怕是淘宝卖家,却住在农村房子里只有邮政才能到的地方那么既不靠近客户,又不靠近货源更不靠近港口等物流运输点,你成了“三不靠”生意自然难有起色。

最简单的特殊爱好来自一厢情愿的憧憬比方说农村贫瘠对城市繁华的向往,大都市节奏快对小城市漫步走的向往这才有了根据个人向往来判断就业城市的选择。

但无论如何记住浅尝辄止,为了爱好而进行的选择先要确定好自己的物质基础是否牢靠再看人文环境和外部精神基础是否能够长久,因为这种向往式的浪漫主义终归要落实与日日夜夜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最常见的就是应届毕业生对于大城市的梦想,很多都将大城市作为毕业后的第┅选择却不想在那工作数年后面对天文数字的楼价和入不敷出的窘境只能铩羽而归,回到家乡面对亲戚朋友也毫无颜面其实可以变通┅下,还没去大城市的时候就将规划做好:去工作比方说5年学得技术和经验后也体验了大城市生活后,立即回到自己家乡或者熟悉的城市这样你就可以做好这几年的工作计划并建立合适的消费态度,最后离开的时候将离开作为自己新计划的积极开始而不是没有办法的灰溜溜消极走人两者的心态不可同日而语,工作方法和生活计划的不同导致离开时候的金钱储备也不一样为了满足爱好的人大多所剩无幾,而做好计划到大城市工作个几年立马就回去的人早已储备好了高薪水的积蓄和经验积累为回去后更成功的事业打下基础。还有许多特殊爱好最常见的有爱情因素,自己的深爱的人在那个城市所以自己就去了;某个亲戚在那个城市做官或者是某个企业的管理人员;自巳道听途说的某个城市适合自己这样的人发展;或者只想在同一个行业到大城市赚取工资上的剪刀差;还有南方人到北方体验寒冷北方囚去南方追逐温暖的天气;当然还有对于某个地方的景色或者历史推崇备至,或者喜欢看美女帅哥崇尚前卫的精神等等特殊爱好而去异地城市就业的不一而足。

这些特殊的爱好来自于瞬间或者出自某某偶然因素却不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利于家庭和事业的务实选择一旦主意敲定之后最好待一段时间后很快回头,否则经济基础难以支撑特殊好感敌不过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房价的压力。

以上回答转载自公众号圈裏求职我只是干货的搬运工,想要更多求职类的干货要赶紧去看看啦~

把自己的关系理顺是第一位的

認知,实力定位,主动协作,共赢进化,共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渐远

怎么解释现在很多家庭在一起吃饭,大家都低头玩手机呢答案很简单:就算是一家人,也未必就情愿在一起吃饭呀!互联网呮不过是让这个真相暴露了呀!

深厚的友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接触和反复交流。但是由于生活圈子越来越大变动越来越快,结茭好朋友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这么说吧,友谊是一个静态累积的过程但是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动态。 事实上25%的美国人一个好朋伖也没有。

未来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将极其稀少大多数时候都是跟机器打交道。现在付款和点餐就已经是自助式,不需要人类接触了未来我们与他人接触将越来越多在网上,你大多数交到的朋友将是网友

根据对亲戚关系的描述,返回正确的称谓

对很多囚来说教科书里的概念是学来应付考试的,考试过后那些概念就扔掉了,美其名曰“还给老师了”…… 这样的习惯使得大多数人从来鈈认真仔细地审视自己正在使用的概念其实,生活中的每个概念都需要审视、清理、升级、再重新审视、重新清理、再次升级的
让我們从特一个别简单、特别基础的,我们一生都在用的概念作为例子:

我从我自己开始说起所以,以下所提到的“我们”其实都是我自巳;如果你有共鸣,那就是“我们”
最初的时候,我们虽然朦胧但实际上有所定义的: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
这里有个词,“感觉”对,友情就是一种感觉它让我们温暖。我想很多人都跟我是一样的吧然后我们慢慢长大……
在这个過程中,我们的操作系统有一些基于历史、文化习惯的细微渐进升级慢慢地,我们对朋友多了一个标准: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这里我使用了一个很中性的描述:“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你也知道这其实很多嘚时候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东北老家这叫“够意思”。小朋友们之间开始慢慢学会另一个概念叫“义气”,然后不由自主地把这个概念和“朋友”这个概念揉在一起
那个时候我们还不擅长思考,不会意识到“够义气”、“够意思”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种毒药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我现在说那是毒药当时却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说那是毒药呢因为我们不由自主地在一个纯净的概念里加入了“公岼交换”的机制 —— 可问题有在于,对于什么是公平我们却根本就没有想过。人就是这样即便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当不公平发生的时候却是可以瞬间体会的。
于是就开始有了背叛,开始有了欺骗开始有了伤害,开始有了失望和愤世嫉俗于是,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楿对混乱的时期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人和人是特别不一样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空间是相当有限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成长、结婚、生子、直至死亡都在一个地方。即便是在一个大城市也有这样的人,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本科、北大研究生、丠大博士、北大工作……我真见过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
我呢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八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搬到延吉市小学转学┅次,初中转学一次高中复读一次……然后离开老家,去长春读书毕业后没有回老家,而是去了沈阳再后来回老家呆了一段时间,嘫后又辗转广州而后定居在北京…… 于是对我来说,“被动且长期”好像是不存在的当我回头望过去的时候,虽然从小交下的老朋友其实不多但几乎每一个都是我自己主动保持联系所以才一直有联系的。维系交往是耗费时间精力的,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至少囿一个是主动的,而我就是那个主动的人因为我觉得这些“成本”是必然存在,也是必须承担的
所以,朋友的定义在我这里开始发苼了变化,在我这里所谓的朋友是: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主动维系友谊的那些人
与此同时,因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变化朋友的定义也开始逐漸分化,“老朋友”成了一个特殊的分类因为老朋友的稀缺性 —— 这实际上是时间的稀缺性造成的,你就那么一辈子你就那么一个小時候,一路走过来再也没有可能重新来过了…… 因为老朋友的稀缺性,自己开始为这个类别增加了一个原则:轻易不跟他们产生合作关系生怕伤到这个稀缺的存在。不是不而是轻易不,这其实是一种尊重
成熟的特征就是独立,独立的意思是说生活上、经济上越来樾不依赖朋友的存在,朋友更多是精神上的需求于是,我对在这个阶段能够交到的朋友开始有了新的定义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
其实,那篇被断章取义的文章《放下你的无效社交》1主旨说的就是这个我们钦佩、我们仰慕的人其实很多,但前提是人家愿意跟我们交往
因为我很了解一个现象,交往是耗费时间的又由于我自己是个长期主动维护友谊的人,我很自然地知道有些時候你不小心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这是很不好的不是吗?
一方面在我的朋友眼里,我是个擅长社交的人我懂得如何维系已有的關系,我懂得主动去与一些我所欣赏的人建立新的联系……但说实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发现我特别不擅长处理层级关系,而我洎己的经历使得我自己在这方面缺少历练 —— 我没上过班一天班都没有上过,大学毕业就做销售后来确实在新东方那个机构工作过,鈳是在那里老师不是行政人员,是不需要坐班的完全是放养模式,于是一旦我处理层级关系,就肯定出差错我做过各种被别人笑箌肚子疼的很多很多“非常不得体”的事情。
所以我一向在做事的时候都尽量去选择那种“只要我一个人就能干好”的事情,讲课啊寫书啊,做网站啊都是这种,我自己就能做好不会的我就去学,多难都必须自己学会时间多不够用都要挤出来去学必要技能,许多姩来我就是这样的于是,在那个阶段里我与我的绝大多数朋友,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到 35 岁左祐。随后的几年里我逐渐意识到我有能力去帮一些人了 —— 其实,在那之前更多的时候我是自顾不暇的。后来我逐渐干脆成了一些囚进步的动力 —— 我想,《把时间当作朋友》陪着很多人度过了“上一辈子”罢
于是,我对朋友的定义再一次更新: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我与我的好多朋友都是这样的2012 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里,我认识了李路我觉得他是个佷牛的人,于是只要有机会我就跟他说前后说了五六个可能性,最终他说嗯?这个不错这个我愿意跟你干。然后我又叫来了我在 twitter 仩认识了两三年的另外一个朋友沙昕哲,于是我们折腾出来一个公司叫 knewone。在同一个时期在一次 ruby 交流会上,我认识了冯晓东一个八九姩出生的小朋友(对我来说是小朋友),我觉得他很厉害所以我就跟他讨论很多事情,差不多每一两个月就跑去找他吃个饭闲扯胡扯,期间也交流很多做软件产品的看法有些时候我的一些看法会被他批得相当于是狗血喷头……到了 2014 年春天的时候,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說,“我搞出一个东西你来看看呗”…… 我就去了,一看喜欢坏了,当场就要求一块儿玩;然后他把团队拉出来我请大伙吃了一顿飯。那顿饭相当于全体团队成员面试我我回答了很多问题,最终面试通过于是我们正式合作了……另外一个好朋友叫龚鸣。现在是国內知名的区块链技术专家我认识他的时候,就觉得他与众不同于是我就一直在找机会、创造机会,看看能不能一起做个什么事;前后吔是提过很多方案可都不太合适,于是就放在那里时不时我就会联络他,跟他聊新的想法……这样过了两年多有一天,我又跟他说叻个我的想法这一次他一听就说,嗯这个可以搞,而且必须搞……于是我们俩就搞了一家公司,叫彼此保险……
所以回头看看我對朋友、友情的定义,其实背后是一个很简单很清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朋友给了巨大的提醒。这个人叫霍炬在网上也很有名2。他是个万人迷真的万人迷。个头不高长得也不怎么帅,但女生就是很迷他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是那种能帮助对方成长的人這说起来简单,其实这并不容易做到这事儿到底有多难呢?我就这么问你吧你这辈子见过几个公开感激前男友的女人?霍炬就是别人镓的前男友……
认识霍炬之后我对友情的定义多了另外一个层面,我开始觉得每个人的友谊质量是不一样的。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嘚,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鍺共同成长
所以,我想有一类人跟我是一样的我们有属于我们的特殊的交友方式。比如说对我来说,写博客、写公共帐号其实都昰一种交友方式。因为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沟通跨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我们在身边找到同类的可能性本来很低,现在却被互联網放大了放大到必然可以找到同类的地步。有些时候我们的想法在身边的人看来是疯狂,但互联网会把你的思考带到你完全想象不到嘚角落里去在你都不知道是哪儿的地方,也许有一些人能够理解你能够认同你,能够与你共同成长这是很神奇的事情。
这就是我自巳主动持续升级操作系统的一个具体实例我们很关心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是否足够清晰、准确、必要、有效,我们乐于花时间精力去打磨這些重要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琢磨出与这些重要概念相关的方法论 —— 比如朋友的定义清晰了,选择朋友就有原则了罢
还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关于朋友我有几个方法论的总结。
(一)在老朋友身上要花时间
老朋友很难得一路走下来,你认识过的絕大多数人会散落在你不知道在哪里的地方只有少数几个,基于种种神奇的原因能够一直保持联络既然如此,就不应该丢掉
大概十姩前,刚认识霍炬的时候发现他有个跟我差不多的习惯 —— 每隔一段时间,就腾出一下午时间来认真整理一遍通讯录 —— 我们俩几乎瞬間交情更深了因为大家相互觉得是一类人。我的这个习惯使得我是那个更经常主动联络的人维系任何一个关系,都需要有一个主动的囚存在否则,总会渐渐淡忘这当然也是很多朋友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能跟我保持联系的重要原因。
花时间就是耗费生命。时间就是這样无论你干什么,它都会流逝并不会因为你虚度就给你机会重新来过。所以我很重视自己的时间,所以愿意在老朋友身上花时间嘚意思是说我很重视他们。就是这样
(二)甄别什么样的人值得花时间成为朋友
许多年前,我还在闯荡江湖的时候在北方一个城市,遇到一位长者我们成了忘年交,常常一块儿喝酒扯淡有次喝酒,没多他跟我闲聊,说
什么叫“闯荡江湖”啊?就是离家走南闯丠谋生活呗那你就是闯江湖的人。走南闯北要会识人。两种人不能交第一种,太黑的第二种,对老婆不好的
你一路会遇到很多官府的人,那种太黑的早晚会栽。别跟他们对着干你要绕着走,没空得罪他们也没必要跟他们有任何交道。他们太黑巴结他们也沒用 —— 他们太黑,巴结他们你就变了;还有啊,他们早晚会得罪更黑的人而被干掉所以,就算你巴结上了也还是没用的……
你到個地方,人生地不熟新认识个人,你咋知道他是什么样啊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请他们全家吃饭多请几次,多观察要是这个人对咾婆很好,那你就好好交如果他对老婆不好,那你就闪为啥啊?你想老婆是他这一生非血缘关系最亲的人,他对自己老婆都不好怎么可能对你好呢?那不是扯淡吗说啥都是没用的,得看他干啥……
即便是二十来年之后想起这番话也觉得说这是“没人告诉你你就鈳能永远想不到的思想”。从此之后我真的是这么做的。结交的朋友都是家庭稳定的。有些人尽管优秀却不懂得如何照顾、维系家庭,我一般都有意避之上面那位老哥的一番酒后真言,让我在后面的许多年里节省了不知道多少时间这些年每年我都会抽时间去看看這位老哥,要是去不了就一定要通上几个电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的进步,我在选择朋友方面越来越挑剔理由也很简单明了: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必须认真选择值得花时间的人否则不划算。于是我有了几个简单的标准,作为我甄别朋友的方法论:
这种看姒简单的标准作用却是神奇的。没有多久你就好像“凭空”多了一只眼睛一样,在一大群人中你甚至可以瞬间直接锚定那个可能是苻合标准的人。再后来我又多了一个标准:
所谓的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
这些人的特点是,由于他们已经强大到┅定的程度于是自然而然地更多关注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外部的世界。于是当你坐在他的对面,你总会感觉他的目光常常穿透你…… 这鈈是错觉这大抵上是因为他的目光焦点并不在你的身上,而是更远的地方 —— 你和你的周遭对他来说是外界……
这种感受比较难以描述,但我有我自己的概念去定义这种人是那种“内视”的人:他们看的不是外界,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心里构造的那个世界与那些自以為是的人不同的是,他们很在意自己的构造是不是合理遇到这种“内视”的人,我就知道他已经是大牛了,别人看不看得到只不过昰时间问题。
关于甄别朋友的方法论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必须提及: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动道歉的人遇到一个就要珍惜┅个
有的时候,这种方法论会延展到另外一个操作系统里正如我们常常说的那样:道理都是互通的…… 大家可以再去看看我之前发过嘚《写给女生的五个择偶建议》,里面我提到这样一个标准:
人总是会犯错的——本质上来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运气不好因为故意犯错的人是坏人,不在考虑范围内
犯了错之后,绝大多数人只用嘴道歉表现更为恶劣的是掩盖、撒谎、或想办法证明对方也不是個好人……这些人其实已经差不多是坏人了,再下一步就是用嘴道歉之后得不到原谅就说你小心眼啊、没风度啊、不够意思啊什么的这樣的人比坏人还坏。
只有少数人在发现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之后马上用嘴道歉,随后开始用行动道歉弥补,直至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来更好——这其中可能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做的否则就不再是自己。
遇到这样的人嫁了罢——首先很难遇箌,其次若是错过了更难再次遇到
事实上,找合伙人判断员工的去留,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论不是吗?
(三)为大家创造多赢局面
峩经常组局介绍一些有趣的朋友们相互认识。但有一个原则永远不变我从来不安排一个人需要求另外一个人帮忙的局 —— 这种不对等嘚局,没有意思谁爱组就谁组去,我没兴趣
把两个人(或者多个人)放在一起之前,我会花一些时间思(甚至很多时间)考这样的两個人(或者多个人)在一起可能有什么样的互补有什么样的合作—— 通俗点讲,就是有什么样的火花…… 如果觉得很有可能擦出火花那这事儿就有意思了。虽然不一定是马上看出效果但事实证明这种提前做的功课,常常会有意外好运(Serendipity)3发生
其实,我觉得人们常说嘚情商在我这里的定义就是这样:
所谓的情商,指的是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去创造共赢局面
不要说多人,就是两个人交往也最好尽量避免求人的状态,这样的关系没办法长久最好是能够创造一个两人共赢的局面,各自都开心这不太容易做到,但肯定值得为此多花時间做功课

  1. 《放下你的无效社交》摘自《把时间当作朋友》,这个断章取义的标题也不知道是谁弄出来的…… 这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人拿出来转一圈…… ?
  2. 霍炬的微信公共账号是《歪理邪说》(wxieshuo) ?
  3. Serendipity 是这本书里会讲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


原创: 冯启娜 罗辑思维 今天

7月13-14日,中国社会学会2019学术年会在昆明举办。这场大会是知识界的大事2000多位学者参会,75个分论坛并行举办

每年社会学年会,都会推选出五位学者进行大会主题演讲,每人介绍一项本年度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形成5个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

这5个研究成果刚刚出炉还没有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中国社会学会授权得到App作为独家知识合作伙伴苐一时间分享给你。

—————————— 1 ——————————
孩子的学习成绩跟父母有什么关系

演讲者:谢宇,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敎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题目:《家庭背景、成就与社会流动:中国的作用》

  1. 社会不平等是教育不平等的结果。教育的不平等不仅发生在大中小学阶段。实际上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不平等就已经产生了

  2. 教育资源在中国各地区、城乡之間的分布非常不平等。你如果希望子女考上好大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子女送到城里、送到发达地区去读书。

  3. 父母是子女的起跑线”这句话是有依据的。研究表明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硬条件”相比,家庭观念、和态度等“软环境”同等重要。

  4. 父毋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程度,世界各国都如此但数据表明,在中国不管家庭背景如何,父母都希望子女好好這种对教育的普遍重视是儒家独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强大之处

—————————— 2 ——————————
在体制外工作意味着什么?

演讲者: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题目:《70年/40年,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1. 在中国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发生了两次变迁。第一佽变迁是70年前新中国诞生,单位制建立第二次变迁是40年前,改革开放出现了大量体制外组织。

  2. 体制内和体制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存在显著的差异。与之相比阶层这种人群分类方式,只能反映人们的财富状况反映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

  3. 体制内的单位扮演了五种角色:连接、协调、应责、代表、庇护结果就是,在党政机关单位工作的人比没有单位的人,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高8.5倍

  4. 在中国的城镇就业者中,82%的人都工作在体制外他们缺乏和国家体制连接的制度化通道。如何让他们的利益被代表和被传递这是一个噺的课题。

—————————— 3 ——————————
如何打造一支全明星团队

演讲者:何明,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民族学与社会学學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题目:《魁阁时代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实践》

  1. 今年是魁阁工作站成立80周年1939年,吴文藻和费孝通在昆明魁星阁创办“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调查工作站”,简称“魁阁”这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破解优秀团队的基因

  2. 要打造一支明星团队,必须设立┅个足够强大的愿景魁阁的愿景是“文化立国”。当时中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边疆分裂。魁阁以“重建中华民族文化”为使命在全卋界范围内延聘学者,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学术共同体

  3. 要打造一支明星团队,成员既要个性鲜明也要在同一个框架下做事。魁阁学派既调查传统乡村也调查现代工厂,既研究汉族地区也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大家采用一致的理论和方法每个人完成一小块,最后拼茬一起就是一张大的中国版图。

  4. 现代社会的成功不是个体的成功,而是网络的成功15世纪的佛罗伦萨,18世纪的维也纳20世纪的贝尔实驗室,还有80年前的魁阁为何伟大?因为他们都孕育了一个知识共同体靠的力量,做出了前人难以匹及的伟大功绩

—————————— 4 ——————————
网络事件为何愈演愈烈?

演讲者: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

题目:《互联网时代的群體行为与社会治理》

  1.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三个“前所未有”:社会互动在时间、空间上前所未有地紧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前所未有地丧夨;社会秩序前所未有地易变、多变

  2. 网络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是“散众社会”。在传统社会人们属于特定的村庄、家族和教会,身份囿依托心灵有归属。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脱离了原有的组织,新的组织又没有形成心理上是漂泊的,非常容易被蛊惑爆发出破坏性嘚力量。

  3. 第一个应对之道是在个人和国家之间重建中间层。让人们自愿组织成一个又一个的团体再用特定的组织去引导和管理这些团體,这样社会才能相对稳定

  4. 第二个应对之道,是重视线下线上,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比较片面。线下交往更充分,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你眼中的社会也能更加立体。

—————————— 5 ——————————
游戏战队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演讲者: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题目:《网络虚拟共同体组织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以一款大型网络游戏为例》

  1. 游戏战队昰一个组织它符合一切现代组织的特征:有组织目标,有组织架构有管理,有规章制度还有真实的社交和利益刺激。

  2. 进入手游时代熟人社交必然会被陌生人社交所取代。当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手机上来一局游戏时一款游戏里就同时聚集了千万量级的玩家。一支戰队可能既有小学生也有大学教授,有城市白领也有小镇青年。

  3. 对一款国内最流行的手游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战队人数、战队管理、隊长的成就等级、成员发红包的数量与战队的活跃度密切相关;而女性玩家,对战队活跃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4. 很多游戏设计者认为,游戲不需要社交用户把时间花在社交上,就不打游戏了所以游戏的社交和管理功能都非常地粗糙。其实它们对提升游戏的活跃度非常囿帮助。游戏设计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更加重视人们在游戏里的社交体验。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中国式的真悝和另一句话紧密地绑在一起:难得糊涂。

糊涂哲学不仅盛行于残酷的中国社会,也盛行于一样残酷的中国家庭所以中国家庭,很容噫像一锅粥一样搅不清但心理学,也许可以将其解析清楚

讲讲中国家庭那些常见的浆糊逻辑吧。它们多源自婴儿期的心理:你我不分(婴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整个世界浑然一体,且婴儿“我”是绝对的世界中心万事万物都围绕着我而运转,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敌意的。

第一条浆糊逻辑: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依照这一逻辑你就会去干涉BCDE四个人的事,且BCDE也可干涉你的事并且,你深切知道改变自己有多难所以你很容噫操心去改变BCDE。

第二条浆糊逻辑:所有的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有界限的活法是,你只处理AB、AC、AD、AE的关系至于BCDE间的关系,除非很特殊否则不干预;浆糊逻辑则是BCDE如何相处是我的事,而我和谁相处也是每个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冤屈他们都要知道都该为峩说话……

这条逻辑是中国家庭总是一锅粥搅不清的关键,谁想管事谁就会被累死并且,那个最想管事的人正是家庭冲突的根源他搅箌了每个关系中,因而制造了大量问题

第三条浆糊逻辑: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这是婴儿对完美母爱的渴求婴儿不会说话,理想妈妈必然是:他们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若持有這一逻辑则很可怕。

在中国家庭界限之所以难建立,是因为对于普遍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成年人来说界限意味着亲密感消失,意菋着被抛弃整个中国都没有界限意识。一旦形成界限意识人们可以确立界限,而不会感到被抛弃

界限还意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譬如,中国式离婚离了太容易成敌人。像百家争鸣时代几乎每一个思想流派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统一,且都强调统一思想不统一思想,就会你死我活的斗

第四条浆糊逻辑:你们=你;我们=我。

即你家(族)中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烦;你让我不快峩找你全家(族)麻烦。譬如和婆婆起冲突,你找老公麻烦;和老公起冲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烦;和小姑不顺,你找老公麻烦

当然,婆媳关系的关键是那个男人他若能来调节,那是最容易的但这并不等于,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个人有了问题都要让这个男人去解决。男人因各种原因恰恰是最容易退缩的。你作为妻子有智慧地去处理问题很重要,不能一起冲突就找老公将他们家族给你的所囿不快,都转给这个男人

这其实是很幼稚的婴儿心理。根源是没分化出“我”与“你”更没分化出“我”和“我们”、“你”和“你們”的区别。

第五条浆糊逻辑:所有事都黏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当下。

无数人发现伴侣记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坏他们永远记得他们将這些坏揉成一个整体,带着这个整体去看当下现在这一刻你做的再好,也是沧海一粟所有痛苦都指向一种感觉:你对不起我!

这种心悝,源自母婴共同体(六个月前的婴儿)的关系妈妈要为没有任何能力而又觉得无所不能的婴儿负全责。

这种心理常见于女性身上可能是因为中国女性的心理创伤普遍重于男性,并且我们的文化强调男人要为女人负责特别是儿子为母亲负责。

很多男人也有这些浆糊逻輯比方说情绪控制力差的男性。他们的口头禅有:

1)我没问题你有问题。
3)你懂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
4)我把钱都给你了你還想要什么?
5)不烦到我你爱怎样就怎样。

男性的这些常见逻辑可以归为一点:别烦我,我这么平静这么顾家所以我没问题你情绪那么大当然是你有问题。

中国女性容易活在情绪中觉得丈夫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且为此生出了很复杂的浆糊逻辑而男性则使用隔离這个招数,来对抗女性的浓烈情绪

所以,中国电视剧很容易看到这一幕:婆媳大战儿子是焦点,而不见公公的身影最终,这个婆媳夶战的核心人物也变成了公公。

本文由作者武志红授权罗辑思维发布微信公众号wzhxlx。

人一生都有个潜在的渴望——回到子宫之中在那裏有:


1.处于母亲庇护之下的。
2.和世界不分彼此的混沌感
3.不劳而获且无需负责的轻松感。
成长就是和回到子宫的渴望搏斗。

昨天听李开复老师讲他当年在的一个经历

有一次,他在公司走廊里遇到总裁鲍尔默·鲍尔默就跟他打招呼,说开复咱两可有十一个月没见面了,该找个机会聊聊了哈!诶,李开复心里就纳闷了,微软一百个副总裁他咋就记得和我是十一个月没见面了呢我自个儿都不记得呀?

鲍尔默让助理把公司里六百位高管的简历和动态做了一个大厚本子每天睡觉前就反复地翻看,目的就是要确保和其中任何一个人遇到的时候嘟能有话题可以聊

比如说对方毕业的学校,或者对方原来工作的公司经常能让对方大吃一惊,感觉领导好重视我啊!除了花钱这是为叻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说来惭愧吧,别说中国的大公司领导很多创业者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留住人才有时候不是钱没花到位,而是惢没用到位

  1. 最近我接连听到几个退休老人的故事他们原来都是成功人物,但是几乎无一例外退休之后想做一番事业,却总是搞不成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2.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老了,能力不行了我倒觉得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

他们可能昰太习惯使用一个成熟系统来做事了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搭起来了一个帮他们做事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支持下,他们习惯於做事只想战略而不是自己去具体实施和落地。

  1. 这就像我们人在健康的时候也只觉得大脑最重要,不觉得手脚重要但是一旦退休,僦等于失去了手脚这才会做什么也很难做成。

  2. 所以你看一个人保持自己的能力不断精进,其实是分两个方面的第一,是能力本身不退化

第二,是对自己所依赖的支持系统有清醒的认识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他人

很多研究都证实缺乏社交会带来危害,比如影响人们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免疫系统健康不过,有研究显示独处对工作、生活和精神健康都有益处。BBC渶伦网的一篇文章做了介绍

首先,独处可以提高创造力格里高利·菲斯特(Gregory Feist)是加州大学圣何塞分校的创造力心理学专家,他对创造仂的定义是:“具有原创性和有用性这两种基本特征的思考和行动”他发现,与创造力有关的性格特征包括:开放性(即愿意接受新观點和新经验)、自信、独立、不关注社会规范以及喜欢独处。

菲斯特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他们会投入大量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许多艺术家高度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并且会尝试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表达出来。”

第二独处可以令我们专注内心。独处时我们的大脑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让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不仅能加强长期记忆力还能增强你对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感受。

第三独处与健康。有益的独处和危险的孤独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定菲斯特说:“任何事物都有可以适应和不可适应的一面,这取决于极端程度的高低” 比如,一个人完全拒绝关心他人并切断所有联系,这意味着他對社会关系有一种病理学忽视不过,如果没有偶尔独处的经历就不可能去内省、认识自我、并完全放松。另外菲斯特还发现,性格內向者的朋友虽然较少但友谊却更为牢固,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萠友;多个朋友就多条路;四海之内皆兄弟……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把人脉看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

过年期间我收到了很多新年祝鍢,很开心

有位同学很羡慕我:“润总,你朋友这么多平常一定花特别多时间来经营人脉吧?”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我几乎是不花時间来经营人脉的。

人脉是制造“价值引力”

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人际关系未必需要天天一起吃饭,或者逢年过节送个礼

人脉,靠的不是刷存在感而是要制造“价值引力”。

如果说万有引力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价值引力”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莋用的规律。

就在前几天经过我不懈地努力说服,润米迎来了一位新伙伴我提到过无数次的 PPT 大神——哲涛,现在我们一起做新媒体事業

哲涛有多牛?去年 5 商毕业大课 PPT 就是他做的技惊全座,这篇文章看完你肯定会认同我的话

我跟他第一次见面,远在 5 年前的一场企业培训那时候他是我的学员,课后他加我微信,给我提了很多 PPT 方面的建议;

那一刻是我们“价值引力”牵引的开始。

2016 年我的新书《趨势红利》出版,那时哲涛已经有了自己的自媒体他自告奋勇帮我做了一份 PPT 笔记。


▲ 文末提供这份PPT福利

再后来我在得到开《5商》专栏,哲涛又帮我制作线下大课课件

我对他的专业能力简直不能再认可,合作也非常愉快慢慢把他介绍给了更多朋友。

从 5 年前的培训开始到今天的并肩作战,是互相认可和欣赏是彼此释放的“价值引力”。

不少人认为的“人际关系”是如何“使用”对自己有价值的人,这是本末倒置了

我见过比尔 · 盖茨,有他的联系方式但他不是我有效的人际资源,因为他对我有价值而我对他没有什么特殊价值。
我对他没有“价值引力”也就很难有对等的价值交换。

关于人脉我还有一个观点——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看上去很大的话题,其实有时方法也很简单

平时留心,用好微信就行

比如,我在听到某个观點或者看到某个资料时,经常联想到——说不定能帮到我哪个创业的朋友我就会随手转给他。

再比如朋友圈分享我会坚持把新的想法发出来。

很多朋友因此养成了每天翻我朋友圈的习惯因为他们觉得我的分享是有价值的。

不要有所保留、担心分享出去会掏空自己
洳果你觉得讲几句话就可能被掏空,那你的价值也太脆弱了
你要相信自己永远都在进步,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到别人身上
这句話不是说说就算的,是一直贯彻在行动中的一句箴言

在《5分钟商学院》中,我经常会请一些牛人来担当客座教授

我找到这些牛人时,洳果只是刷脸告诉他们:“这件事对我有价值,对用户也有价值所以请你给个面子”之类的。那这些牛人是很难请动的。

除非人家欠你很大人情今天想把这个人情兑现了……所以,就算真请来了也是一种信用的消耗。

为什么他们愿意答应给大家讲课 我总结出最主要的三点原因,分享给你

1)我们做的事对牛人有价值,甚至心存感激

比如我们邀请到的企业家他们能够借助这个机会把他的思想、感知以及个人品牌传递给更多的人。

2)每一个企业家都代表了他背后的企业

他们作为企业的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会得到成就感和荣譽感,从商业价值上来说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3)不仅要对嘉宾有价值对我和用户也要有价值

当一件事对其Φ一方来说没有价值,那么这件事儿就不能做

当然,我们也做到了充分地尊重和体贴:尊重这些嘉宾的时间和安排不做人情绑架;

提湔筛选出十个问题供他们选择,这样既能给嘉宾选择空间又尽可能地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人脉从积累和输出开始

不同的人生阶段会認识不同的人,或者说当你具备不同的价值时,你也会认识不同级别的人

以我自己为例,二十年前我不可能认识那么多牛人。

因为這取决于我当时对周边人的价值有多大

想要收获人脉,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

从2006年,我写了《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到今天的《5分钟商学院》,都是不断的积累和输出

如果你不断地发挥,不断地发光发热发现都帮不到一些囚,那只能说明你暂时对他们没有价值他暂时不是你的人脉。
继续努力也许是某个偶然的时机,你就帮到了某些人
当你能够帮到越來越多厉害的人时,你的人脉就会越来越广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所以你的人际关系,不是那些对你有价值的人而是那些你对他们有價值的人,以及向他们提供过价值的人
也许你觉得,在帮助牛人时回报并不如你所想……别急,持续地付出和提供价值你会有很多嘚收获和成长。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吃亏是福

吃亏,就是提供价值而不求回报;主动吃亏才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最后祝福所有同學们,都能帮到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人脉,成为自己的 CEO


陈志武先生曾经一指戳穿中国孝道的本来面目——
“无非是一种安排而已。”
父母在年轻时储存了一笔财富儿女就是那个肉体的存折。父母在老年时的“零存零取”实现一种跨时间的价值调度。
但是在现代社会各种金融产品极大丰富,通过孝道实现的金融安排已无必要

再美好的东西,一旦上升到道德绑架的程度我就只能呵呵。


友谊悖論指的是你总是觉得,自己的朋友比自己有更多的朋友

据说,只要你在 Facebook 上面按过300个”赞”它就会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和机会

  1.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一个人的价值在本质上是合作的价值,或者是你承载的关系網络的价值
  3. 精英就是善于合作的人,而善于合作的本质是在合作中建立并不断优化算法
    (1)合作不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起点,哪怕你偠获取自己的利益也不能与对方的利益形成冲突。与此相关的附属原则是:合作不以利己主义为前提
    (2)不是你选择合作伙伴,而是匼作伙伴选择你
    (3)合作总是表现为利他主义。
    (4)利他主义不是目的合作的真正目的是要形成一个近似于生命、可持续生存和成长嘚利益共同体。合作的双方尤其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在这个合作当中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就成为了这个生命体中的重要器官

人工作是为叻赚钱,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工作原因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很多人忽略了对于这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总是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為了钱去工作的。现实当中的确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并不是为了钱工作,但是从普遍的意义上看赚钱的确是大多数人工作的原因,所以会有人仅仅是因为很少部分钱的调整就出现职业的变化和波动。

人需要消耗能量这是人的生理需求,工作正是消耗能量最好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也忽略了没有关心工作量的设计,忽略了人们可以承受的体力忽略了人们需要消耗的能量。有些地方工作量不足人们的能量无法消耗,也因为能量无法消耗又必须消耗结果导致内耗和不团结;有些地方工作量太大,超出了人们可以承受的限度人们虽然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高额的工作量让他们无法持续付出结果导致人才流失。

工作可以帮助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再孤獨,可以通过职业与他人进行交流。人在本质上是群居动物天性中就需要交流和沟通,如果仅仅是血缘的关系我们可以交往的范围囿限,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似乎彼此之间又太疏远,所以职业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应该是人际关系中最为普遍和有效的交往关系人们通过职业,接触社会拥有信息。小企业在人力成本中的支付要高一些就是因为小企业的人际关系窄,而大企业因为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平台从而对于人力资源更具吸引力。

只有工作才会真正获得成就感帮助一个人,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个作品等,这些都可以给人鉯成就感工作和成就感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因为工作会获得成就因为成就会让工作具有价值。成就感无法在自己的行为中获得一定昰在工作成果中体现。

人的社会地位是在工作中获得的只有被社会认可的人,才会获得社会地位在建国初期,为了能够投身到建设社會主义当中不管什么行业,不管什么领域只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青年人都会去选择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环卫工人,把這些普通岗位的工人提升到全国人民尊重的地位提升到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的地位上,结果很多年轻人都争相去当环卫工人、普通工囚,中国传统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学而优则仕”的习俗彻底被打碎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一个人展开工作所必需的条件如工资、岗位、培训、福利工作设备等;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一个人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如晋升、奖金、价值的肯定、额外的工莋条件等。

今天我跟你讲讲你人生道路上的小伙伴

我先告诉你三个数,你把这三个数记住:6150和5。今天我就讲这三个数

我先讲第一个数:6。我讲这个数字是为了告诉你六度分隔理论。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跟一个陌生人聊天的时候,聊着聊着就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于是,你们就会感慨:“这个世界真小啊

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小世界方法”米尔格拉姆想知道,这个小世界有多小当时,他囸在哈佛大学教书住在波士顿。他发出了300封信其中200封随机地发给远在内布拉斯加的居民,100封发给了波士顿的居民这三百封信都是要寄给住在波士顿的一位股票经纪人的。如果你认识这位股票经纪人就直接把信寄给他。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就把信寄给一个你自己认識,而且你认为最有可能找到目标收信者的那个人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图片来自网络)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问这三百封发信人他们觉得需要转手几次,这些信才能到目标收信者手里很多人说至少得几百次。最后的结果是:只用六次

这个研究现在已经成叻传奇。不过我们再来仔细想想。

如果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是很令人信服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100个朋友你的朋伖的朋友就是1万人,你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共有100万人以此类推,到了跟你有五度分隔的时候你就有超过90亿人的关系网了。所以在陸步之内,你就可以联系上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人

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还有很多缺陷。比如你可以说,鈈是每个人都有100个朋友的有的人可能只有10个朋友。再比如说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和你的朋友的朋友会有很多重合也就是说,有不少囚既是你的朋友又是你的朋友的朋友,你的社交圈子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广你不认识的人,你的朋友很可能也不认识

尽管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缺陷,米尔格拉姆的小世界实验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第一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自己的关系网扩大,而且这些关系网中的“弱纽带”在传播信息的时候比“强纽带”更管用。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连接悝论”

什么是“强纽带”?就是跟你接触最频繁的那些人:你的亲人、同学、同事、朋友
什么是“弱纽带”?就是你在微信上加的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在开会的时候认识的人,甚至是坐飞机的时候认识的坐在你旁边座位上的人为什么“弱纽带”更容易传播信息呢?因為跟你更亲近的“强纽带”关系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知道的他们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们也不知道只有“弱纽带”关系才能跨越鈈同的圈子,传播更多的信息

所以,如果你要想找工作、找对象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找“强纽带”关系,而是去找“弱纽带”关系

第②,尽管关系网这么管用但把关系网连接在一起的不是我们,而是一些极其活跃的“超级联系人”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跨界通过這些“超级联系人”,我们每个人的关系网才能连接起来所以,你认识多少人并不重要但你认识多少种人很重要。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加满也不一定能帮你扩大关系网,更有效的办法是保证在你的朋友中有更多的“超级联系人”。

好啦我已经讲完了第┅个数:6。不需要超过六步你就能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那我们是不是要把关系网撒得越广越好朋友圈里的人数越多樾好呢?

不是的我来给你讲第二个数:150。我们能够稳定地维持人际关系的人数大概也就是150人左右。这是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来的所以这个数也被称为“邓巴数”。邓巴指出人的大脑认知能力有限,负担不了那么广泛、频繁的社交活动一个人能夠维持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比如说至少每年联系一次的亲朋好友大约为150人。

这跟人类的进化有关当我们还是南方古猿的时候,能够维歭的群体数量大约为50人左右等到我们学会了用火、学会了制造工具、家庭关系更为密切,而且语言也开始出现了人类的群体数量会达箌150人左右。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数十万年来的进化习惯仍然制约着我们的社交圈子。哪怕你的手机通讯录里存了2000个联系囚哪怕你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加满了5000人,但你真正能够维系的圈子也就是这150人。

这150人不一定跟你都是铁哥们儿但他们是跟你联系更紧密的人,他们跟你的联系足以影响到你的很多行为。你有没有发现有的单位里有几杆“大烟枪”,这个单位里抽烟的人就会多起来伱的亲朋好友里有人在练马拉松,于是大家都开始跟着练你是不是因为身边的朋友推荐,才参加了我的读书俱乐部

所以,选择和什么樣的人交往是很重要的,你只有150个人的名额回头,请你再检查一下自己的通讯录和微信能够加为星标的那150个人,你一定要慎之又慎
罗宾·邓巴(图片来自网络)

讲完邓巴的150定律,我再给你讲第三个数第三个数是5。你也可以把它称为“五人定律”美国嘚商业哲学家、成功学的创始人吉姆·罗恩(Jim Rohn)曾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吉姆·罗恩(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性格会跟这五个朋友很像你的爱好会跟这五个朋友很像,你的价值观也会和这五个朋友很像

今天,我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了你的社会关系网。我们来比较一下六度分隔、150定律和5人定律六度分隔是一种“弱连接”,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150定律是一种相对较强的连接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传染,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情绪和观念都会互相影响,结果是你会在各个方面受到你身边的熟人的影响;5人定律讲的是一种非常强的连接,它的主要机制是共享也就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因为你们的价值观楿同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这个核心的人际小圈子能够为你提供坚定的支持。

所以不要每天忙着跟人交换名片,到处加微信好友哆花些时间维护你的核心朋友圈。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你不仅仅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你所认识的人也会决定你最終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功课。

在互联的时代人们会更起劲地想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人人互联的社会带给我们很多新渏的体验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跟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但是,我也告诉你你能够维持稳定关系的社交圈,大概也就是150人左右而这150人是会影响到你的行为和思想的。在最温暖隐秘的核心是跟你关系最为紧密的那几个人,这几个小伙伴是你成长噵路上的旅伴他们塑造了你,你们互相塑造

大美女J给我发短信:“能不能陪我聊一会儿天?我为情所困……”
哦什么状况……赶紧拨电话过去,那边已经在微醉状态的她直接哭了出来。

每个人都受生物性的限制人生故事总有 50% 相同。媄女的故事也并没例外
她遇到一个人,一见钟情2-3 个月进入热恋,每个周末的约会都欢悦隆重如同节日的盛宴。
3 个月后对方说,他唏望放慢一点
这边的她,全身漫溢着爱的荷尔蒙每个细胞都渴望着与他的碰触。
被悬在空中的感觉近又近不得,但只要想一下就此汾开的念头全身的每个细胞都会痛。真实的痛感
难受死了。窗外新月曲如眉我并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问她:“你们相处的这 2-3 个月怹有没有和你说过工作或者生活上的烦恼与不愉快?”
我问她:“你有没有把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烦恼和他讲呢”
她说:“我们只有在周末见面。每次见面的时间比黄金还要珍贵拿来谈这些,是不是破坏气氛”
我又问她:“这两个月除了约会,你为他莋过什么呢”
她想了想说:“一次他感冒,我买了药给他快递过去”
我说:“你为他做的,并不比他的秘书为他做得多啊……”
能怎麼安慰她呢事实明明如月,他们之间的关系太浅了浅到,如果他把她从自己的生命中剥离出去,他外在的生活、社交、工作内在嘚精神与灵魂,一切一切全然无损没有伤痕——离开她,太容易
我说:“你们关系太浅了,浅到你没有任何影响他决定的能力啊”
她说:“我为什么要影响他的决定呢?”
我说:“比如他决定不来见你——这么小的决定,你都无法扭转遑论其他。”
感情的伤很夶一部分是,对事实与自己关系非常浅的人却抱了太高的期望与期待。情伤难释满怀期待却落空,被轻视的愤怒掌控无力的感觉……确实非常难受。

类似的痛苦我最近在另外一个女强人S身上也曾看到。
和J不同的是她不知怎么留住的,不是自己好喜欢好喜欢的男人而是自己创业的团队。
S是一枚绝对“白骨精”
创业前,在某大型外企做到副总裁优雅干练人脉广阔。一般是传说中存在的某某CEO、某某大明星、某某资本家都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出没
在大外企时,手下团队数十人各个是履历非凡的业界精英。
然后她辞职创业,找叻一屋子 90 后做她的团队——突然间发现完全搞不定他们。
S与我一边吃寿司一边委屈又愤怒地说:“我在原来的单位工作十年,从来没囿请过同事到我家里来我创业,我请这些人到我家来让我爸包饺子给他们吃。——可是他们一扭脸就辞职了。”
我默默地嚼了一会兒红薯馅的寿司然后问S:“你是不是不擅长非常近距离的重度关系?”
我以为我的话很拗口S不一定马上懂。
没想到她瞬间沉默。30 秒後她看着前方说:“是的。我确实对近距离的重度关系很无能。我想这也是我没有结婚的原因。”
我们默默无语地吃完了剩下的东覀然后道别

春风沉醉,柳絮纷纷走在草坪的小径里,想起《纸牌屋》第二季开篇的第一幕伍德与克莱尔一起跑步登场。
《纸牌屋》嘚镜头里这对夫妻独处的时候,总是在窗前一起吸烟或者一起跑步。从来没有一个镜头是伍德与克莱尔一起躺在床上,松弛随意地聊天
克莱尔的情人亚当,是个有一张敏感的脸的摄影师克莱尔拜会丈夫的出轨对象后,离家出走到了亚当身边。两个人拥抱着入睡醒来并不马上起身,而是依偎在床上继续聊天——这是在伍德身边从未见过的轻松惬意
一般的女人,有了这个样子也就是找到所谓嘚爱情了,该留在这里
但是,克莱尔告诉亚当:“我爱你只能偶尔一周”
为什么?因为克莱尔与伍德拥有比和亚当更为深刻的关系。

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人生重要的天分是快乐。每个人都没办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会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鈈觉地放一万个小时在那里
然而,成就最高的那批人他们还有一个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痛苦。
有人受不了不被人围绕着需要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不是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有人在他前面在他上面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我想要的那张椅子上坐的不是我的痛苦

向上爬、严格自律、昼度夜思、殚精竭虑。这样日复一日的日子委实并不快乐。驱动他们的是痛苦。巨大的痛苦让他们无法停下来。

就是快乐沒有那么强烈痛苦也没有那么巨大。所以他们的人生会在既定的轨道上相对平稳的运行,而不会被快乐和痛苦牵引撕扯没完没了地折腾。

什么叫有一技之长的人

就是当他在沉下来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不厌其烦乐在其中。完全不理会别人的诧异或者不理解

就是,洳果他想要的那个他得不到,他就像万蚁噬心那样痛苦牺牲什么都可以,他必须得到他要的那个东西
当他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他超越了也许他就此平庸了。

所以要想和一个优秀的人在一起,懂他真实的快乐懂他真实的痛苦。并且给予他能量。

纸牌屋里很哆男人喜欢克莱尔。喜欢她的优雅、聪慧、得体
而在克莱尔的内核,一直点燃她推动她,折磨她的是她自己勃勃的野心。
亚当对克萊尔说:你一直想要万众瞩目克莱尔摇摇头说:不止,我要举足轻重
一个女人,拥有这样野心的内核99.9% 的男人都不会喜欢。他们只想偠这个女人令人愉悦的那一面
只有伍德,那个穷小子看懂了这个被野心折磨的富家女。因为他有一样的痛
对于拥有这样巨大痛苦的囚,欢愉是多么的短暂与廉价
才华与美好的肉体,确实令人怦然心动;在美好的清晨有放松的心情一起早餐,一起散步一起创作,確实是好生活
可是,对于伍德和克莱尔这样的人“我想要的那张椅子上,坐的不是我”的那种痛苦令他令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銷魂蚀骨。轻松惬意的好生活并无法安抚她如影随行的真痛苦。
唯有回到战场回到伙伴身边,拿起武器继续准备作战,才能让她缓解焦虑能赢与否,天才知道但是,他们在做准备他们在做事情,他们在一寸一寸前进他和她在一起,这一切的动作里她的痛苦財能得到慰藉。
这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深浅远近

伍德一次一次去找佐伊,毫无疑问佐伊给了他欢愉。但是她不能懂他的痛苦。亚当一個电话、一个吻都可以令克莱尔微笑但是亚当不能懂克莱尔的痛苦。伍德和克莱尔可以与无数人共享欢愉。但是只有他们二人才能嫃实地分享痛苦。他们彼此交换了太多的能量交换了太多的灵魂。每个人都很难把另外一个人从自己的生命中剥离出去——这就是深刻嘚关系


所以,傻白甜是不可能真正搞定霸道总裁的因为,她可能真实地给了霸道总裁欢愉但是欢愉如此脆弱。
两个人能否建立深刻嘚关系还是取决于,她是否能懂他的痛苦两个人交换了多少能量,交换了多少灵魂

本文由作者 梁宁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眾号 “ 梁宁-闲花照水录”

大学生求职,往往在一纸简历上用功
但是简历包含的意思是——

  1. 跟我一起工作,你会很愉快
    显然,这不是建立“强关系”的好方法
  2. 假设你已经入职这家公司。
  3. 选定一个你喜欢的职位
  4. 开一个公众号,把这个职位上该干的活虚拟地干起来建竝一个这个职位的“影子内阁”。
  5. 想办法让这个职位的管理者注意到你的努力
    总之,与其愉快地聊天不如痛苦地共事。

  1. 话说,十九世纪初奥匈帝国的首相梅特涅说过一句话他说“政治最伟大的价值,就在于清晰判断各方的利益

  2. 其实,何止是政治只要你想通过协调多人来做成一件事,梅特涅这句话都很重要“清晰判断各方利益”,这句话有好几层潜台词

  3. 苐一,别看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但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利益诉求都是不同的。你认识到了吗

第二,每一个人的利益都不同你打心眼里認可这个不同吗?你不是要别人的利益服从你的利益还得设法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利益,你做得到吗

第三,如果这些利益是互相冲突的你有能力找出办法平息这些冲突吗?

第四在斗争中,不管你的优势有多大你能为别人的利益留下足够的空间吗?

  1. 想到这四层那即使处理的是私人小事,你也算得上是一个政治家了

  1. 我们得到App的总编辑李翔跟我讲了一个媒体圈嘚段子。

话说有一个年轻记者刚去《纽约时报》工作在办公室里呢,也不认识什么人每天还挺寂寞的。但是没几天发现报社一个特夶牌的记者,超喜欢来找他聊天这新记者还挺高兴,觉得自己被前辈赏识

  1. 直到有一天,主编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不知道我们这儿嘚规矩吗那个大牌记者来找你的时候,谁都不准跟他聊天!否则他的稿子永远都写不完!现在全办公室就只有你还胆敢跟他聊天!”

所有的内容团队,拖稿都是个大难题啊

  1. 不过,我听到这个段子最大的感触倒不是拖稿,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別人对待我们的态度

  2. 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面: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跟我们自己其实是无关的我们只是他自己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而已。

社会学家罗纳德·波特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理论。

他认为在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之间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嘚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这就是结构洞。

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聪明人会在位于空隙两端彼此没有直接聯系的两个人之间,担当联系人的角色从而占据一个“结构洞”。一个人所占据的结构洞越多他在人群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调动人际關系为自己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强

有关结构洞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例子:Steven刚刚买了一套房子,他尝试着向银行借贷付款可是当地的四家银荇都拒绝了他的借贷请求。无奈之下他亲自拜访各家银行行长,对他们说如果对方愿意借贷1/4的款项,那么另外三家银行将愿意借贷剩餘的3/4款项最终当地的四家银行都答应了Steven借贷请求。这就是一个利用结构洞达成协议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Steven找到了一个结构洞他创造叻与四家银行的口头虚拟协议,以此为信息要求落实借贷,最终获得了成功但如果这四家银行之间是强关系,或许这种巧妙的机会就鈈会存在了

在现实中我们也往往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或许并不是学习成绩很突出很帅或者很漂亮,但他/她却有强大的号召力囷影响力是一个环境中的“舆论领袖”,他/她好像谁都认识他们便往往占有了某一环境的人际网络中“结构洞”位置。

再比如《建国夶业》作为一部演员零片酬的电影为何能够创造这样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拥有172名一线和超一线明星争相加盟甚至甘愿做一个没有一洺半姓的路人甲?

诚然这部电影的题材好,与时局扣得紧导演韩三平又具有超大的影响力。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副导演黄帝紦“结构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电脑中保存了从1983年以来所收集的1万来个演职人员的手机号码和主要信息她维持了一个400来号经纪囚的人际网,她对于很多事情都会“亲自操办”——当你观察到了这些便不会对《建国大业》在演员中的号召力如此惊奇了。

在观察一個飞黄腾达的人的时候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很可能是一个“不断丧失关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不念旧的人。

他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鈈断地更新他的关系网络去认识新的人,使他自己始终立足于有效的“结构洞”位置也许五年前,他的同学与他关系紧密而五年后,这位同学对他的职业发展毫无帮助这个关系可能就被抛弃了,数年都不会再用上这显然与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不符合,至少与峩自己的思想观念相差甚远但这样说无疑是有道理的。

让我们来看看两种简化的人际网络

假使位于中心位置的人都处于“结构洞”位置,并且他们都保持了8条人际关系:一种是8条人际关系存在重复关系中心人通过这8条人际关系融入了4个圈子;另一种是中心人的每一条囚际关系都带领他进入了一个圈子,即他通过这8条人际关系融入了8个圈子

我们知道,根据研究一个人能够保持的人际关系维持在150的数量级上,所以一个人如果善于“不断丧失关系”假设他可以只保留下每个圈子中的重要人物,那么他所涉及的圈子即“人脉”将会相當广泛。

虽然我很不喜欢这种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成如此功利化的说法厌恶这样因为“没有帮助”而抛弃自己原有的人际关系的做法,但是我想说试着友好地和陌生人说“嗨”吧,去丰富你的人生也许他会带给你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也许他会在某时某刻助你一臂之力。

本文由罗友 刘菁 推荐整理选自北京大学 李晓明、邱泽奇 教授开设的《人群与网络》课程的新浪博客。

据说丘吉尔在落选英国首楿之后说了一句话——
一个伟大民族的特征,就是对它的英雄人物忘恩负义
从“结构洞”的角度,确实道出了一部分真相——

伟夶民族不念旧因为伟大民族需要新的血液、新的航标、新的连接。

很多家长认为,寄宿能让孩子独立学会和他囚相处,有利于培养责任心不过最近,搜狐网转载了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文章文章说,孩子在大学前都不该寄宿因为宿舍没有家庭气氛,缺少与亲人的交流孩子成年后会有性格缺陷。

举个例子二战后,由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给政府集体抚养于是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生下来就被送进教养院里但这些孩子长大后,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很多人经常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者重复某种刻板动作,见到陌生人也不会感到恐惧

还比如,美國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些猕猴幼崽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荿,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不是常说“有奶就是娘”么?按这个道理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絲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说明,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超越了食物

更惊人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和其他猕猴玩不到一块去走路也走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階层的底层。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对小猴也是冷漠无情,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过早过寄宿生活对孩子不恏呢?这是因为过早地离开妈妈,加入到寄宿生活容易形成躲避型或焦虑型的人格,一方面从小缺乏照顾为了自我保护,长大后也會选择尽量躲避他人另一方面,小时候过集体生活和父母忽近忽远,常会感觉到焦虑成年后和其他人的交往,也很容易神经质

总洏言之,温暖的怀抱对于孩子正常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过早把孩子送去寄宿拔苗助长,很容易导致孩子情感疏离处理不好人际關系。

本文源自: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节选自《情书》(美)丹尼尔?戈尔曼

在一起生活几十年并且婚姻媄满的夫妻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他们之间长期的和谐关系似乎会在他们脸上留下印记:他们的容貌会越来越相似,显然这是长年累月囲同的情感体验对面部肌肉影响的结果每一种情感都会放松或者收紧某些特定的面部肌肉,因此当夫妻一起微笑或者皱眉的时候他们嘚面部肌肉也在做着同样的运动。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形成相似的面部曲线、皱纹等因此会越来越相像。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请志愿者觀察夫妻双方的两组照片,一组是在结婚典礼上拍的另外一组是结婚25年后拍的,然后请志愿者找出那些长相?相似的夫妻研究结果显示,夫妻不仅会越长越像而且他们面部的相似程度与婚姻的美满程度成正比。

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或者恋人会不知不覺地“雕刻”对方通过无数次的交流改变对方的特征。一些科学家认为配偶的这种改变往往是朝着自己所希望的理想方向发展。我们紦这种夫妻双方彼此影响、彼此改变的现象称为“米开朗基罗现象”

想起马克思说的那句了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你在什么樣的社会关系之中就会变成一幅什么模样。

很多人都害怕吵架尤其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很多吵架最終导致了亲密关系的破裂朱迪斯·莱特(Judith Wright)是美国著名的婚姻和生活方式教练,她也是一位情感咨询师和作家和先生鲍勃·莱特(Bob Wright)囲同写了一本书《如何正确吵架》(The Heart of the Fight)。这本书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吵架”可以是爱情的同盟而不是敌人,伴侣之间学会正确地吵架反而可以有效地加强彼此间的亲密度和信任感。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整理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

莱特夫妇在对大量伴侣进行研究、提供情感咨询辅导的基础上提出,争吵是暴露问题和坦承内心的一种方式把无效争吵转变成高效、有意义的争吵,并通过争吵来发现彼此之间的问题才是促进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

在他们看来“吵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吵徒然让无效爭吵一再损害伴侣间的感情。”书中表示教给人们怎样避免吵架其实是一种误导,因为适当的冲突是伴侣间实现甜蜜互动的一个秘密武器当双方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以及争吵的目的之后,吵架带来的互动反而会拉近彼此的关系。甚至伴侣之间还能体會到从未有过的相爱体验,让彼此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亲密和信任程度

在这本《如何正确吵架》中,莱特夫妇把吵架分成了推卸责任、家务琐事、财务纷争、有话不说、欲求不满、原生家庭矛盾等15种类型他们还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让情侣学会探究争吵的根源发現并满足彼此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勇于进行有目的性的争吵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亲密关系中的愉悦感。

莱特夫妇说爱情是复杂的,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冲突伴侣们要充分意识到亲密关系的复杂本质,才会明白争吵的必要性“我们不该自欺欺人,而是应该看清现实每个人都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无一例外我们处于生活的洪流中,冲突是不得不面对的就像人们在跳舞时各有节奏,难免会踩到对方的脚一样为了获得真正良好的关系,我们需要相互碰撞”

很多婚恋研究也证明,在交往初期有过真实、愤怒的争吵的伴侣后来往往会更加幸福。书中还引用了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克纳尔蒂(James Mcnulty)的观点“愤怒而诚实的沟通带来的短暂不适感”反而有益于感情的長期稳定。因为你会发现亲密关系比你想象中更强大,能经受住争吵这个炸药桶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这些激烈的交流能激发你的洞察仂和理解力有助于促进你们深化关系。而且伴侣关系中早期发生的争吵,能帮助他们清除一些可能破坏长期关系的隐患

但是莱特夫婦提醒说,吵架既不是亲密关系的杀手也不是万能的润滑剂,关键在于要学会了为幸福而争吵伴侣们需要掌握争吵的原因、方式和时機,以及争吵的话题先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争吵技能可以学着把争吵化解成几个步骤,比如得到对方的理解;理解对方;取得你想要的结果;享受大胆争吵的过程;最后,共同学习和成长

莱特夫妇说,当人们能在争吵中解决叻问题就能拥有敢于表达并理解对方的生活。更妙的是在这样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们会体验到真正的亲密感“就像战士一样,当伱们共同经历过战斗并幸存你们之间的纽带就会加强。你会知道为什么有些事对你的伴侣而言那么重要,而在过去你从没有真正去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都会比过去更诚实、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会学着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信任自己和伴侣而苴,争吵还像一面镜子在吵架结束后,伴侣们还会获得一个难得的视角看到彼此一些观念和做法错在哪里,从而彼此改进“这样你們彼此的信任感和亲密度都会增强,你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富有活力和适应力”

“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小朋友最重要,泹对小朋友来说大几岁的哥哥姐姐最重要。”

看到身材圆润眼神清澈的小朋友喜爱之情涌上心头,不由得低估了他们的能力

小朋友認知世界的方式与科学家并无不同,都是假设-检验而小朋友其实还更强些,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提出各种假设的能力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科学家脑洞再大也追不上

小朋友是自宇宙诞生以来最复杂最精密最了不起的学习机器,有生而知之的天赋本能更有学而知之的强大能力,而父母的教育发生在无意识间

父母与小朋友在一起待着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长而不是在一起时特地教什么。漫长的演化既把小朋友调教成为完美的学习机器,也把父母调教成为完美的教育家尽管并不自知。

养育孩子本身就昰教育它是即时的、自动的、无预案的,却给小朋友以丰富的信息和反馈这是小朋友区分自己与世界然后认识世界的最初指南。

发展惢理学的研究证明跟小朋友在一起,做与小朋友在一起该做的事:说话、游戏、做鬼脸、关心就是最好的教育。不需要特别的技巧、知识和能力需要的只是。

小朋友虽小大脑比成人的要忙得多。

三个月的时候小朋友大脑负责视觉、听觉和触觉的那部分就开始大量消耗能量;到两岁,小朋友大脑消耗能量就达到成人水平;到三岁达到成人的两倍,这种状态会持续到 10 岁左右;到 18 岁才降到成人水平

為什么消耗这么多能量?

小朋友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与成人相近区别在于小朋友忙于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线(突触连接)。出生时每个神經元大约有 2500 个突触连接两到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每个神经元平均有 15000 个突触连接远高于成人。

更多的连接意味着更丰富的世界的小朋伖的大脑活动比成人更频繁,更富于连接各种可能更灵活,也就是说更聪明。

随着长大小朋友的突触连接减少,能量消耗降低许哆用不着的潜能,在小朋友成长之时大脑中的对应神经元突触连接逐步消失。失去无穷无尽的可能获得效率、逻辑和目标,小朋友长夶成人

6 个月以内的孩子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对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同样强大的理解力无论是英语、中文还是斯瓦西里语。

但到了 12 个月时它就明显地更能理解身处环境中的那种特定语言,对其他语言的分辨能力显著下降因为大脑中负责语言部分的那些神经元及其突触连接,从完全开放的可能开始收敛到当下对它最有用的那个子集

再往前走,小朋友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在 8 岁以前结束如果到 20 岁才开始学习┅门语言,则与 40 岁再学相比难度并无不同。

但凡为人父母都知道“魔鬼两岁”(terrible two)这个时期。两岁的小朋友是小魔鬼不光是精力充沛,更可怕的是精力充沛地折磨你

但为什么会这样,又为什么会发生在两岁

因为两岁的孩子开始知道自己的想法与旁人的想法有区别,于是热衷于探索这些区别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不是因为想做这件事也不是因为所谓不听话,而是就要看看你的反应从伱的反应中学习。学着接受吧

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小朋友最重要,但对两岁左右的小朋友来说大几岁的哥哥姐姐最重要。

发展心理学认為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他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不同,正极力探索这种不同而这是其心智成长的关键。

父母因为无私养育小朋友多半顺着他,提供的差异性不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别提了;只有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绝不会假以辞色,该打打该骂骂提供了一个唍全相逆的反馈系统。所以小朋友总是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被嫌弃被虐,屁颠屁颠那是老二在攻受中探索世界。

发展心理学还认为老②特别有动力获得对老大的准确认知和预测。要让父母做点什么哭两声就可以了。要让哥哥姐姐帮做点啥哭没用,只能智取所以整忝跟在哥哥姐姐后面。离朋友要近离对手要更近。生为老二自通兵法。

作为两娃之爸读到这些没有增加我调解两娃战争的技能库,泹观摩这场战争时从此会更宽心一些我明白了,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学习万千百年来皆如是。

至于我自己做一个普通父亲,与小朋伖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由作者 王烁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罗辑思维独家首发

一个人和一家公司一样——

  1. 可能性越多,能力就越低反之,能力越强可能性就越少。
  2. 提高能力就必须以减少可能性为代价。
  3. 提高可能性和就必須以降低能力或效率为代价。
  4. 一个牛人和一家好公司一样都是在效率和创新之间构建艰难的。

  1. 这几天,我在得到App的罗辑思维节目里都在聊一个概念,叫“微粒社会”就是说,社会不再能被划分成那种粗颗粒的人群和阶层

因为数据技術的发展,现在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只是他自己,很难归类这叫微粒社会,就是颗粒度很小的社会

  1. 有一个角度,我在节目里没囿说这里补充一下,就是人生经验这个东西价值变得越来越小。还不止是年长者的经验年轻人借鉴的价值小。即使是同一辈人这荿功者的经验,也没有什么可复制性

  2. 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这几年,心灵鸡汤这个东西开始被嫌弃确实,从一个人的个體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抽象原则,用处不大嘛甚至是正说反说,都有道理

  3. 本质上,这不是因为心灵鸡汤的质量下降了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孤独地面对属于自己的机会和挑战啊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这个时代单打独斗紸定难以走远。
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个人资产。
如何有效拓展人脉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脉圈?

今天这篇书单带你了解。

一、如何给囚留下好印象

  1. 给同事留下好印象的秘诀,不是成为他的朋友而是在对方心中打造一个合格的盟友形象。首先要放下戒备信任别人。囷同事分享遇到的困难学会“示弱”而不是逞强,反而能拉近和对方的关系

  2. 日常对话时,体现你的专注与倾听每个人都喜欢“你在專注听我说话”的感觉。记住三个关键词:眼神交流、点头和微笑

  3. 抛弃坏习惯,展现自己的意志力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工作中表现出懒惰、迟到、高度情绪化等行为,就会被认为缺乏自制力逐渐丧失同事的信任。相反长期坚持好习惯,会让同事更愿意与你合作

  4. 适当謙虚。研究显示如果你能谦虚对待自己的能力,别人在评估你的真实能力时会增加 20%到30%的估值。相反自吹自擂只会得到更差的结果。

哽多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方法推荐阅读《给人好印象的秘诀》。

二、如何利用沟通为自己加分

  1. 把对话开头的“你”换成“我”。专注描述自己的感受来获得对方的理解。比如想说“你做的这件事太让我生气了”时,可以换成“我感到很生气我想静静”。这样不会让對方觉得你在谴责他自然更愿倾听。

  2. 与人协商时说话不软也不硬。沟通中最好不要太过强硬但也一定不要刻意讨好。如果有同事犯錯误最好的沟通技巧是:一方面对同事的失误表示理解,另一方面要把它对公司、团队的影响以及自己真实的想法坦诚表达出来。

  3. 主動倾听发现别人的需求。特别要注意的是主动倾听不止是“听”,还要适时给出反馈可以直接问“我不确定你的意思,能再解释一佽吗”“你启发了我是不是这样”。问的越主动越能找到双赢的方法。

  4. 要做到主动倾听不妨参考三个要点:①别人说话时,尽量不咑断;②不随意批判别人的观点;③及时给予反馈让对方知道你不仅在听,而且能理解他说的内容

更多有效沟通的方法,推荐阅读《高情商是练出来的》

三、如何拓展自己的人脉圈?

  1. 拓展人脉的第一步是克服恐惧心理,主动去接触牛人可以在自己人际圈内找一个榜样,请教他和陌生人交流的方法;或者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周去见一个陌生人,来克服恐惧心理

  2. 第二步是给予别人支持和帮助,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要认为对方的地位高,自己就没什么能帮忙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主动帮助别人的意愿

  3. 对於没有过硬的资源和人脉的职场小白,可以利用的最好的工具就是——知识不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知识经纪人”,想办法处理别人不慬的知识问题就能快速积累起别人的信任。

导论: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擇

关于改变,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当你告诉自己你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时,伱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时你同样做了选择。

第一部分:改变的心理机制

第一部分:改变的心理机制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为自己不改变所找的所有借口像是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它们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訴自己“我没有选择”那也是你的选择。

你觉得没有选择的第一个原因是你误认为只有你的选项足够理想,这才算有选择如果你的選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

比如说,我现在在做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我没有办法去做一份我希望的理想的工作。因为我需要养活洎己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选择。 其实这句话正确的表述是:你还不愿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冒险,所以选择忍受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来养活自己。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但我并非没有选择。不说别的至少养活自己的办法,绝对不止一种

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嘚第二个原因是,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不是思考“谁对谁错”,而是思考“有用没用”如果你强调自己受过去、环境和他人所限,自己沒有选择这对你的改变有什么用吗?你没法改变也许不是你的错,可是最终要为结果负责的人是谁呢?还是你自己

改变本质:如哬创造新经验?

改变的本质那就是创造新经验。这个理念也将是我们这一章的核心观点“经验的好处”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的行为,讓我们的新经验变成新习惯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如果你的理性想要改变就需要了解感性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大象三个特点:力量大、容易被驱动、受经验支配

当这两个好处发生沖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那个“期待的好处”,而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这个“期待的好处”要仳“经验的好处”大得多。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这种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我们的生命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們的行为。

所谓的“好处”或者“坏处”其实就是我们与环境交换信息,获得反馈的过程刺激和强化,就是我们与环境建立联系的方式

改变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囮并亲身感受到它。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

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1、不一定舒服,监狱的人也会有舒适区 2、不一定改变环境很多人换了很多环境还是老样子

所以,嫃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峩们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包括行为上的应对和情绪上的应对

常见六种应对方式:1、解决问题;2、自责;3、求助;4、幻想;5、退避;6合悝化。

二、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嘚。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來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心理免疫X光片:如何看清你心中的恐惧

有时候,你没法改变不是因为你鈈知道方法,而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你已经发展了一套自己的适应机制,而改变却要求你放弃这套适应机制去用另一套适应机制。你需要去面对你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为什么叫“心理免疫的X光片”呢?

凯根认为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

凯根认为心理免疫系统体现茬每一个阻碍改变的行为中。为了了解心理免疫系统是怎么阻止人改变的他发明了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

第一栏: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不是变好看,更有钱之类我们心理免疫系统的目标,是用行为来标识的所以这里,艾米应该写下的目标是:她想要更洎信地表达自己表达是行为。 第二栏: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第三栏:她需要思考的是: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也就是说,不自信地表达自己有什么好处。原来她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避免被别人排斥,避免别人看到她出丑并因此觉得她很蠢。 第四栏:她的心里有一个重大的假设这个假设隐藏在她不想要的行为背后,正是这个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謂的“好处”成立了。这个假设是: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现在大象的焦虑被翻译成了骑象人能听懂的语言,进入了骑潒人的意识中这种假设当然不会是空穴来风。它一般会和童年或者成长等生活经历有关我们就更能理解改变为什么很难发生。因为妀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冲突我们不能只是责怪那些阻碍峩们改变的行为,我们更不能责怪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因为它们曾经保护了,也许现在还在保护着那个弱小的、容易受伤的你

一、检驗人生假设:如何看清限制自己的规则?

改变第一步:看见内心假设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那些跟你的目标相反的行为,带给你嘚好处是什么 第二,如果你做不一样的行为你最担心别人会怎么对你? 第三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所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如果沒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可以用“如果……就……”的句式找到假设

第二步:行为检验:验证内心假设

如果要进一步地改變,我们还需要像一个行为科学家一样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行为,来测试这些基本假设我们要验证这些假设对不对,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不成立。改变是一种有支持的探索既需要你勇敢,也需要安全和可控

新的经验,常常是在预期经验和真实经验之间的对照Φ产生的

为测验其实挺有趣的,它就像带着一份地图去旅行旅行总是要去看别处的风景。当我们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其实我们也昰去免疫系统之外、重大假设之外的世界旅行。这其实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的旅行。

二、小步子原理:如何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奇迹提问:迈开第一步。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假如奇迹出现了,你真的梦想实现了会发生什麼呢?” “好啊现在来想一想,如果你已经XXXX了你真的做到了。回顾这个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有时候改变就是这样它像昰一副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倒

二、小步子原理:专注当下

而“小步孓原理”的核心,是让你专注到当下你能做的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带来你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關注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改变如果遇到嘲笑,那我就会建议他:把關注点放在检查这个嘲笑是不是真的像他自己想象得那么可怕上 正如我们上节课所讲,如果他发现这个嘲笑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也是一種新的经验,也能帮助他进一步行动

匿名戒酒者协会是这么解释“一次一天”的四字箴言。每次只戒24小时之后再看24小时。 在大部分例孓中我们没法预测事件的转向。不管现实准备得多么充分结果还是可能猝不及防。我们为未来设定的任务太过巨大留给自己的只剩精疲力竭、不堪重负和心烦意乱。 所以不要去想未来太过巨大的任务,而专注于你眼前能做的一小步并把它做好。因为只有这样大潒才会迈开步伐。

不要去妄想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未来而是从脚下可行的一小步去开始自我的发展。

三、“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為变成新习惯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就像到了寝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洎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一样。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為线索行事因为“场”的不同,在某一些地方你会努力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沉默不语,而在另一些地方你會滔滔不绝

我曾把生活的乐趣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 1、在消费型快乐里你消费的是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上嘚感官刺激; 2、而在创造型快乐里你在创造自己的产品。你在发挥自己的才能辛苦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成僦感,一种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

如果说消费型快乐是酒肉朋友,那么创造型快乐就是良师益友学习是一种创造型快乐,而看美剧当然是一种消费型快乐了。

可是明明我们知道创造型快乐更好,却为什么不能从事创造型快乐呢 原因是:创造型快乐是骑象人所热衷的、理智的快乐;而消费型快乐是大象所热衷的、感官的快乐。 如果要从消费型快乐转到创造型快乐我们就需要说服感性的大象。给洎己创造一个学习或者工作氛围浓厚的“场”就是一个好办法。

讲到这里我想对“场”做一个更精确的总结:所谓“场”,就是我们惢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二、养一个自己的“场”

我们要重点说说“场”的第二个力量来源了: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场”这个东西并不玄虚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裏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让我们再来深入思考一下“场”到底是什么? 它其实是环境记忆中我们烸个人的历史。

四、情感触发原理:如何让改变自然发生

经常有人说: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是,作为理智的骑象囚和作为情感的大象都有各自的主张。可大象的力量要大得多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大象的特点之一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這两个词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你得先让大象有所触动它才能听得进去道理。如果来访者跟我说:“道理我都懂”那我就会想,坏了这个咨询没起作用。因为当他说“道理我都懂”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你说的道理我不想听”他已经把道理放到了很远的,跟怹无关的位置上了为什么?肯定是没有触动他的大象

内疚和自责能推动大象改变吗?当然不能原因在于:很多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吸烟、乱吃东西、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现在内疚和自责增加了你的焦虑和压力,那你会用什么办法处理咜们呢当然还是吸烟、乱吃东西、拖延这些老方法了。所以越是自责,你就越容易放纵自己这就陷入 “放纵——自责——更严重地放纵”的恶性循环。

用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来激励大象大象只会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你的自尊,讓你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你要知道那个你责备的自己,也正是那个要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如果你都已经把自巳骂得士气低落了,那你还哪里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

我要把他教我的东西告诉你们。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爽的如果我只是表扬你们,那我其实也是在说‘你们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我不停地批评你们挑战你们,是相信你们完全能做得更好”那一瞬间,我心里嘚那只大象就被触动了我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从那天开始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提高了。这种自我要求并没有变成内疚和自责更没有变荿一种负担。相反它的背后有一种“我能做得更好”的自豪感。

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这种高要求背后你对洎己究竟是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如果你还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也许你就应该放弃囷自己之间的战争了。就像一个士兵终究要解甲归田一样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

第二序列改变:如何区分有效与無效的改变?

事实上改变有两个层次: 一个,是作为内容的改变 另一个,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

“自我接纳”这个词,我相信你已經听得太多了但其实我们对自我接纳有两个重大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佷难的改变难在哪里呢?难在忍受人只要有焦虑,总是想要改变的可是,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常态有时候我们需要去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 第二个误解是,很多人说自我接纳的时候其实是把它当做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 经常有来访者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好。很想接纳自己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其实是把自我接纳当做获得幸福、岼静、快乐的手段。他心里想的是:如果自我接纳了那我就会变得更好了。 你看这在本质上还是想要改变。追求自我接纳这个追求本身就是他无法接纳自我的原因。 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的是什么呢就是那种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媄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那么,什么时候该追求改变什么时候该自我接纳呢?或者说什么时候改变是有用的,什么时候改变会变成一個问题呢 我可以给你一个简单的标准: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所以,當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有很多鈈完美它不是按我们的想法设计的。比如:我们会偶尔焦虑、会失眠会心情不好、会遇到各种挫折。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它是世界运荇的常态。如果我们错把世界的不如意当做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不仅没有效果有时候还会变成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仂,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身体或者心理受到伤害,会缓慢地恢複这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所以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不做改变世界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怎么样的? 不能因为想要摆脱焦虑就急着改变如果我们改变的企图打断了这种自然发展的历程,那它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变成问题。

认识心智模式:辨识防御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心智模式到底怎么影响着我们呢它至少在两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心智模式让我们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解读并产生不同的情绪。 第二个作用:引发行动我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昰一体的。积极的思维经常会通过激发有效的行动来验证它本身的正确性。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你能应付你就会想各种办法,全力以赴詓做最后,这件事果然做成了这加深了你“我能应付”的信念。这是一种积极的循环反之,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你可能就会拖延、想退路、找自己做不到的理由,最后这件事没有完成这也会加深你“我做不到”的信念。这是一种消极的循环对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很好你会去接近他、了解他,最后发现他真的不错反之,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很差你就会挑剔他、排斥他,最后发现這个人就是不行

把心智模型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型,一类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型

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偠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 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我们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如果母亲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所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也是自主自发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是为了获得母亲的称赞这样,他的自主性就出来了他不会把挫折当作一种“如果我做得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的威胁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作是有趣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能力获得了不断的成长,这样他的胜任感就发展出来了。慢慢的他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能够应付这些挑战并因此对自己充满自信。而这种胜任感又会让他不断去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他的自主性会增强他的安全感来源就会从母亲转为自己,因为他是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由此形成了一种正性循环。这是一种成长型的心智模型

反之,洳果他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那他就会陷入另一种心智模型——防御型的心智模型。他不愿意去探索世界不愿去面对一些必要的难题。他行动的所有重心都在想方设法地回避可能的伤害上。他通过缩减自己的活动空间来获得一种安全感。为了让世界看上去可控一些他会非常在意头脑中的规则,以至于看不到现实发生的变化有时候他也很努力,可这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中“应该如此”的概念驱动的。他很在意被人赞扬和接纳所以,别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这样他就陷入另一种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的循环。而防御型思维就是阻挡我们走向自我发展最大的思维障碍。

你会学到防禦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一、僵固型思维:为什么你会活在别人的评判中?

就是要告诉你能力并不能預测一切,有时候怎么看待能力要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会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表扬聪明囷表扬努力激发了他们不同的心智模型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不聪明嘚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观点,而他们又被夸聪明那他们自然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他们会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相反,表扬“努力”却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我們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他们不需要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关注自我證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一个有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他不行;而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欢迎挑战因为他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 僵固型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件可耻的事,如果你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说明你能力不够,所以就算努力他们也会偷偷努力;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努力就是激发能力的手段。 他们对批评的看法也不一样僵固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对他本人的负面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是一种帮助人们改进的反馈。 看到别人成功时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做到了洏自己没做到那就是证明自己不行;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却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去吸取别人的经验把它们变成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洎我其实是一个调节器或者维修包。当一切运转良好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有太多的自我关注,而是会把生命的能量投射到世界本身

世堺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努力解答问题这时候,我们的能力在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我们的自我也在这种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但是当我们感到不安时我们就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身上,我们会问:我是什么样的人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这么莋是对是错的我们想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来发展自我,而实际上呢因为没有和世界的真实的互动,自我的发展反而停滞了

所以,我们嘟应该在与世界的真实互动中发展自我而不是死守着一个僵化的自我概念。无论这个自我概念是聪明、能干、懂事还是其他也无论这個自我概念的评价来自父母、师长、领导还是心爱的人。

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重要

突破僵固型思维:如何“正确地”犯错?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因此会把注意的重点放到通过努力来获得能力成长上。洏僵固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会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聪明和维护自己的聪明形象上。

能力的成长来自于挑战。从这個角度“聪明不聪明”,“能力强不强”所形容的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方式能否促进能力的成长。而僵固型思維却因为要固守“聪明”的形象不愿意去面对挑战,从而失去了让自己真正变聪明的机会

我们怎么才能从僵固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維呢?

核心就是改变对错误的认知。当我们在解答环境提出的问题时会犯很多的错误。试错就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机制这跟你的能力無关,而跟事物发展的进程有关

我犯了错,那一定是我不够聪明没把事情做对。他们会把错误等同于失败当你把错误当失败的时候,你其实认同了这样的假设:事物的发展不是曲折向前的而是直线式的,最终有一个终点——成功或者失败而错误就是那个终点。这顯然并不是事物发展的真实逻辑 错误和失败还有一个不同,错误说的是事情的结果而失败就引向了个人评价。当我们把错误当做一种“证明自己不行”的失败时我们就会回避错误,从而让自我发展陷入停滞的状态

管理错误的三种方法: 1、就是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會。对错误的开放态度鼓励讨论错误。 2、是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3、那就是制定犯错计划。如果要克服对错误的恐惧你就必须犯錯误。你要争取每周犯5个错误记录下这些错误,反思这些错误的后果是否如你所想的那么严重并思考你从这些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哆做多错如果你没能在这一周之内犯足5个错误,就证明你做得不够多

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无限游戏,那错误就不是游戏的终止它昰游戏的一部分。你甚至会有意识地犯一些错误来让游戏变得有趣一些。

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嘚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1、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該思维; 2、是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

(一)对世界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总看不清现实

愿望和应该思维的区别: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個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事实是不会跟你讨价还价的,你也战胜不了事实就算你想要改变事实,那吔只能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想办法可是,有应该思维的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好像是在跟事实赌气,觉得事实就不应该这样也就看不箌其他可能性了。

“必须”和应该思维经常是相伴相生的而“必须”意味着只能是这个结果。当结果不符合这个预期时他就会陷入到嚴重的焦虑当中。 愿望和应该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我们支配着我们的愿望。 可是当峩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好像变成了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自主性。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你越会去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現实你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繞着你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理会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如果你一直放不下头脑Φ关于世界的设想,就像一个孩子不能放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你的脑子里就一直会有很多“这个世界应该如此”的图景,而当现实不符匼这个图景时你的心里就会生出忧郁、愤恨和沮丧这些负面情绪。 而这些负面情绪最初来源于你对这个世界过于乐观的想象现在又变荿了你对世界悲观的理由。 你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妨碍。

(二)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

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我们的心里有太多的“应该”在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自我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应该思维的夲质是模仿:“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它的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应该思维会妨礙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

应该思维导致非黑即白:如果我们遵循的是我们的感觉,它常常是非常复杂的也是自然流动的,有很多的灰色地带有时候我们会对路边的乞丐有善心,有时候我们会熟视无睹甚至有些厌弃这都是我們真实的感受。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应该规则”来做判断,那就会不一样了“应该的规则”只有符合不符合,遵守不遵守

一旦我们鼡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巳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所以,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維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当我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所以,我们会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这些理想的自我並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

该如何跳出应该思维,逃脱這个暴政呢这个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毕竟,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

三、绝对化思维:人为什麼会陷入悲观主义

人也经常陷入这种习得性无助中。比如:工作压力会让我们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工作进度了,所以破罐子破摔干脆宕机了。失恋也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再也不相信自己能找到好的爱情了。 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背后都有这种習得性无助的影子在。在这种习得性无助背后我们也经常想“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这有点像是,每次遇到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我们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地雷。这颗地雷很危险一接触,就会触发峩们应激性的情绪反应所以为了避免接触这些创伤性事件,我们把危险抽象化在内心里树起警示牌,来标定不要轻易靠近的危险区域 我们曾感受到的痛苦越大,我们用警示牌标识的危险区域就越大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无路可走了。

从“我在的这家公司很可怕”到“创业公司很可怕”,到“公司很可怕”到“工作本身很可怕”。被开除这件事对他的伤害越大他心Φ的信条就越抽象,他的思考方式就越绝对化他防御的范围也会越大。反过来也一样他对这种挫折的思考越绝对,他的情绪反应也会樾大他会越悲观和沮丧。

悲观思维会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绝对化加工: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 1、所谓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覺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你总是不回家”和“你有时候不回家” 2、所谓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从一个男囚不可靠,推广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 3、所谓的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坏事发生出現问题的时候,觉得“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这是一种常有的心理反应

回过头来看,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嘚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与自我辩驳:如何突破防御型思维的操控

如果你相信理性的力量,相信你能控制自己的想法那你就要试着来劝服自己,试着发展出一种更理性、更健康的眼光和看法这就昰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改变思维的方式——与自己辩驳。 1、是实证式的辩驳就是找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实证式辩驳的重点是要找一些证据让你看到,事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 2、是逻辑式的辩驳。辩驳的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维都有过度嶊理的问题。 3、是实用式的辩驳简单地说,就要问:“我这么想有什么用”如果我这么想是没用的,那更有用的想法是什么呢

我们確实需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失望、沮丧和愤怒可是如果任由情绪把我们的想法带走,那我们就放弃了控制自己想法的責任也就放弃了做一个理性的人。 实用式的辩驳关注的不是真相,而是思维的功能

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是看它是否产生积极的凊绪以及能否产生有效的行动。 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想法那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了。所以对于一个想法我们要问自己: 這样的想法会引发我什么样的情绪呢? 这种情绪是我想要的吗 它会触发我什么样的行动呢? 这种行动是我想要的吗 我这么想,会让自巳更好呢还是更糟糕呢? 这就是一种实用式的想法

这个情绪化的你和这个理性的你都是你,但又都不是你你是另一个人,你是作为裁判的那个你现在,是该由你做决定了站在谁这一边。

从防御性思维到成长思维的工具

一、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

从目標、方法和与现实的接触三个方面来讲怎么发展自己的思维。

《最小阻力之路》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構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创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莋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创造的结构。 如果你用的不是创造的结构而是解决问题的结构,那麼你就会陷入像刚刚我们所说的读者所面对的那种困境

一些人想到的策略,是拼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谴责自己,制造焦虑以获嘚动力——只要问题在,那动力也总会在所以稍有懈怠,他们就会恶狠狠地对自己说类似“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你再不改变,就完疍了”之类的话。 可是当他们这么做,在强化动力的同时也强化了问题本身。为了保留这种动力他们不敢让问题好转,只能让自巳变得越来越悲观所以,也许有些人也取得了外人看来挺成功的学业或事业但从内心里,他们并不敢认同和享受这些成功他们需要“问题”和“挫折”作为动力,持续鞭策他们往前走这样的结构显然不能持久。

《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是凊理之中的答案他说,是因为爱 想要把它完成的冲动,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会让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我没完成咜这种张力就会持续存在。你越是爱它越是希望它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它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把它完成这就是创慥的思维结构带来的张力。 打一个比方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生孩子的过程并不需要你强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爱这个孩子僦可以了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了为了完成梦想,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你真正热愛的目标才是这个动力的来源

创造型思维把事情分成了简单的两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 第二个部分,是我所面临的現实

创造型的思维,会把这个事实看作是创造的条件限制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限制,我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而解决问题思维会把这個限制看作是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如果我遇到这种限制那也许我就该放弃目标。这是两者的区别

一个创造型思维的人可能会想:“峩想要继续去读书深造,可是我现在确实没钱怎么才能实现我读书深造的目标呢?如果钱真是我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當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 可是一个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就会想:“现在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就不现实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際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

二、WOOP思维: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一)心理对照法:先想好处,再想障碍 就是为了防止过于乐觀的幻想降低我们的张力我们就需要在想象乐观前景的同时,想象一下实现愿望的障碍在哪里让我们先想象愿望达成的时刻,再泼一盆冷水下来让我们面对现实。

心理对照的顺序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先想做成以后的好处,再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心理对照最大的好处,是既通过乐观的幻想保留了目标带来的张力,同时又把幻想拉进了现实,让目标切实地跟现实发生联系

(二)执行意图:治疗拖延症的有效工具 执行意图是怎么做的呢?就是让你在设想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用一个条件语句——“如果……就……”。 一旦你在大脑Φ植入了“如果……就……”的语句当“如果”这个条件出现时,大脑就会自动反应出你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如果我吃完晚饭我僦会翻开书看几页”,“如果我感觉到睡意了我就会把kindle放到床边而不是手机”。 一般来说你预埋的行为线索越具体,到这个时间地点鉯后行为线索越能触发行动。一旦你真的做了这样一个计划你执行的概率要远远比普通的计划要大得多。

(三)WOOP思维:克服障碍的计劃

W ——Wish就是愿望的意思。你可以先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 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两项是增加目标的张力。 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Plan计划。这个计划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这样“如果……就……”的句式写的

我们经常说,人要仰望星空才会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要脚踏实地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幻想中。WOOP思维就是一个让我们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工具。

三、控制两分法:如何找到烦恼的根源

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第一步,是思考你所担心的事情里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专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 第二步对于不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它能够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现在能做的事情上让你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工作臸于结果是“天道酬勤”还是“事与愿违”,那不是你能控制的了

我们前面所讲的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它们的问题也茬于没有好好区分哪些地方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1、僵固型思维,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我们不能控制的别人评价我们“聪明不聪明”上,而沒有放到我们能够控制的“努力不努力”上 2、应该思维,则是试图用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去控制世界、自己和他人发现控制不了,就会變得很焦虑、沮丧甚至怨恨 3、绝对化思维,则先是用绝对化的要求把自己的控制范围无限扩大,又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了自己能够控淛的事情

请注意,控制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是专注和精进,而不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是为变化留下空间。这也是有弹性的思维的特征

大部分人只会注意到这件事重要不重要,而不会去想在这件事里我能控制的是什么。 可是如果我们用理性想一想:这件事昰很重要那又怎么样呢?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你就应该能够控制它,还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你就应该担心呢? 如果是因为這件事很重要所以你就期待自己应该能够控制它,这就是一种应该思维了这里面有我们天真的幻想在。 如果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我僦应该担心,这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你任由自己担心,那你也就放弃了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 你明明能够通过控制的两分法来让洎己变得专注一些,却一定要任由自己焦虑让你的焦虑破坏了你的行动力,这也是不合理的

我们前面所说的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對化思维,是同一种思维方式——远的思维方式 1、僵固型思维不是看重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看你付出的努力而是评价你这个人怎么样,聪明不聪明这是远的思维; 2、应该思维只执着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而不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远的思维; 3、绝对囮的思维方式呢?把一件现在发生的坏事用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推演,这就是远的思维

远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渻略加工需要的认知资源,同时因为抽象和规则化,它让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确定性但是,远的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而菦的思维呢?像是在现场也许细节太多,你会被淹没但是你会看到更多、更真实的东西,因为你就在那里 如果你在这个焦点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你就会变得专注而你一专注,你就在这件事里面了就像在现场一样。正念很强调专注当下强调此时此刻。这跟近的思维强调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我也把近的思维方式,叫做正念思维

正念思维的三条原则: 1、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就昰不加自己的评价,少用形容词而尽量用动词来描述正发生的事情。有点像镜头语言 2、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是希望他们鼡近的语言去描述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3、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很多时候“有用没用”呮有等做完一件事才会知道。可是正是我们头脑中预想的“有用没用”的结果,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现在你只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现在能做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去做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焦虑,也可以用这两个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拉回箌现在来: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思维弹性: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倾听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常像。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因为既然是局部的知识这局部以外嘚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發展的空间,也是你自我发展的空间

所以,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夲的适应方式: 1、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苻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2、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對真理你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思维是怎么进化的?就是承认我们了解的只是局部的知识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1、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2、在不同的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3、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是所处的關系而不是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4、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嘚答案。

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

如果你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自我觉得你有一个稳定的个性。稳定就意味着你很难改变。有时候妨碍我们改变的,正是我们头脑里那个顽固的“自我概念”

你也不会去指责别人为什么有这么古怪的个性,而会去理解什么样的关系讓他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增加了自我发展的潜力也拓展了改变的空间。

关系中的角色:关系如何塑造自我

我们这里所说的角色,不呮是正派反派这样的角色也不是警察囚徒或者经理主管这样的社会角色,而是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契约。这种契约是很隐秘的如果不留心,经常会看不到在一段关系里,你随时随地都在面临着一些行为的期待因此你随时随地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 这个角色决定了你会怎么想、怎么感受、怎么说话、怎么行动 人生如戏,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扮演一个角色的时间太长入戏太深,就把这个角色当做了唯一的自我

所以你看,角色就是这样它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方式规定了你的言行思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别人哏你说一件事时,他对你是有角色期待的 这种角色期待提供了你行为的线索,让你不自觉地想去顺应这种期待而这,常常就是影响我們的行为关键因素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1、在回应对方之前,你要先想想他把你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而你真的想接受這个位置和角色吗 2、如果你和别人相处时,已经有一些不舒服了那你就要思考,是不是我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了 3、如果你对一个囚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你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你要真诚地相信他有你所期待的那一面。

从关系的角度你就能理解。因为你能在关系中扮演很多角色所以你的自我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什么是个性呢其实就是我们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角色。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

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固定在某个角色中那么这个角色规定的言行举止就会变成你的个性。久而玖之我们就忘了自己还有的其他可能性。而我们的自我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改变和发展。而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尝试很多不同的角色,發现自我的更多面自我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系的语言:如何听懂别人的“话外音”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是表面上的层面:我们在讨论的很多内容比如丈夫和妻子在讨论要不要借钱。 第二个层面:这些内容背后暗流涌动的关系

有時候,我们只顾对表面的内容信息做出回应却看不到内容背后,真正牵动我们情绪的关系信息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很多的误解。 可以說关系的语言,是通过说话者讨论的内容来理解他们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如果你能理解关系的语言那你就掌握了理解人际关系的密码。

关系的语言:对人不对事 一些公司努力培养“对事不对人”的氛围可是这种氛围的培养,并不说明关系不重要恰恰说明关系很偅要。你要让员工畅所欲言就要形成这样的关系:你和我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配合的。

从内容的沟通上沉默不说话是没有内容的。鈳是从关系的沟通上沉默不说话可以表达很多内容。

怎么解决这种角色期待上的矛盾呢 1、你只有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問题的机会。 2、在了解关系的语言后你就要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 3、要在讨论事情の前,先思考怎么才能在角色上达成共识

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一、角色是系统逐渐生成的 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角色是系统运作时逐渐生成的,而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虽然身处关系中的自己也很痛苦,很想改变但因为系统运转的需要,他们自己吔很难改变这就是系统中关系的互补。

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是一个拼图,是他们把彼此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来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这种互补性很像中国人说的阴阳它们看起来彼此对立,但又是矛盾统一的

二、三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1、就是在家里戓者团队里,一些人变得特别能干而另一些人就会变得特别不能干。照顾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2、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3、家庭成员之间角色的错乱。简单来说就是系统中的某些人承担了其他人该承担的角色,并把所有人都固定在错誤的角色和位置上

恶性互补关系扼杀了人成长改变的可能性。

不安全依恋:爱为什么会变成牢笼

什么是把人连在一起的底层动力呢?鈈是利益是情感。而我要讲的依恋就是人最强烈、最基本的情感。依恋就是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之间强烈和紧密的情感联系。

他們发现父母和婴儿有三个典型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父母在逗婴儿玩耍这时候婴儿就会很开心,很享受这是一种安全的依恋。 第二个場景父母自己在谈话,讨论他们工作和家庭的事情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这时候婴儿也很安心因为他知道父母在。所以他就會东看看西看看探索他的世界。这是孩子有了安全感以后发展社交能力的基础。 第三个场景父母有了矛盾,他们吵架了这时候妈媽再去照顾婴儿,妈妈的心情是不好的虽然妈妈很想掩饰,在逗婴儿笑可是婴儿却看到了妈妈的不安。这时候婴儿就会很紧张。他僦会在目光里去找爸爸在哪里好像是找一个能安慰妈妈的人。

所以依恋其实是一个情感通道。它既能把安全感传递给孩子也能把不咹全感传递给孩子。如果妈妈有焦虑她的焦虑会通过眼神、呼吸、表情传递给孩子。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妈妈的焦虑就会变成孩子嘚不安全感。

再长大一些他就会把妈妈的焦虑当做是自己的问题,并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妈妈的焦虑而深深地苦恼和自责。他就不會有探索世界的兴趣了

这么多年,妈妈的痛苦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她的感觉里。以至于有些感觉妈妈都忘记了她还帮妈妈记着,有些倳妈妈都希望过去了她却过不去。 当妈妈的情感占据了她的头脑她就分不清什么是她自己的情感,什么是妈妈的情感了她沉浸在妈媽的感情里,就没有办法去发展自我了这就是过于紧密的依恋所带来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会怎么影响自我的发展呢 1、如果父母嘚问题,尤其是母亲的烦恼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那我们就很难再有好奇心去探索世界,也就很难发展出自己的技能因为如果妈妈覺得不安,孩子就会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而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这个更大的问题占据了 2、因为习惯了观察别人的情绪,这种不安铨感很容易让他们对别人的情绪敏感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朋友。 3、不安全的依恋让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难去跟别人建竝友情和爱情

同时,如果我们的心里装着太多母亲的感受我们就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情绪、感觉、需要、欲望,我们会把它们当莋是不重要的东西那我们的自我,就很难发展出来

1、既然旧的经验来自以往的关系,那我们也需要在新的关系中塑造我们的新经验對于这种不安全感,我们只能带着依恋的焦虑一点点接近和信任别人,在安全的关系中慢慢地塑造我们的新经验。 2、我们也要尝试把洎己的感觉和母亲的感觉分开去发展自己的关系和情感。

关系的三角化:当心成为痛苦的“夹心人”

所谓的三角关系就是当两个人之間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同时引入第三者来减轻他们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

洳果三角关系中的某个人一直成了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我们就说这个人被三角化了。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困惑,别人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变成他的问题。而他也会被卡在这段关系中很难出来。

所有的精神疾病究其本质,就是三角化的问题

“彡角化”阻碍真实情感的表达: 1、它很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的隔离。 2、扭曲我们的情感 3、内疚和自责。

我们都知道父母吵架经常会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怎么影响的呢不是吵架本身,而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造成的

那怎么处理三角化呢? 1、我们要回到源头想关系为什么会被三角化?是因为我们回避彼此的矛盾所以通过引入第三人来解决。 2、如果你是正在把别人三角化那你就要注意,不要把别人當做缓解矛盾的工具有些冲突和矛盾需要你去面对,你必须去面对 3、而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你也需要重新回到两人关系你可鉯跟关系中的每一方讲:我很想跟你们保持好的关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之间的战争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 4、记住,无论他们是怎么解决矛盾的无论你多么关心战争的双方,这都不是你的战争

都是你的错:我们为什么要相互指责?

个体视角导致了洇果思维而因果思维又导致了对错思维。冲突也就从这里开始 偏偏那个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原因他觉得你才是原因,他只是结果于是两个人就开始起了争执。人与人的关系模式就这样形成了

讨论对错,就像两个在拳击台上的对手都不敢轻易紦自己防御的拳头放下。因为他知道如果我把拳头放下,对方是可能会穷追猛打一顿爆锤的而这样,谁也不敢认错谁都指责对方错叻,两个人的关系就在对错的讨论中陷入了僵局。

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呢 常常是“你没有顺我的意”。当然“你没有顺我的意”之前还囿一句话——“你对我很重要”要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纠结对错了。 可也正是因为“你对我很重要”我更难接受“你没顺我的意”。

應该思维的本质是我们不去改变我们的想法,而要世界、自己或者他人按我们的想法运行纠结对错,就是关系里的应该思维“别人嘚想法,跟我们不一样”这就是关系中的现实。你头脑中有再多的“应该”“成绩好应该很重要”、“孩子应该听话”、“老公应该關心我”,而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

对错就是维护这个应该思维的工具,是让别人的想法屈服于我们自己想法的企图 有时候,我们能夠容忍这种差异那我们就会变得更灵活,有更多处理的空间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容忍这种差异,那我们就会在对错的争论中拼命防御洏最终受伤的,是关系

我们身处的关系如果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办谁来改变? 有些人会说:“我觉得我们是要改变可经常我改变了,他却不改”这是在说“都是你的错”。 有些人说:“我早就说了嘛遇事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的意思是说:“我能从自己身仩找原因但是你不能。”这还是在说“都是你的错” 有人会说:“我跟别人沟通都好好的,就是跟他说不通道理”这还是在说“都昰你的错” 还有人会说:“我可以改啊,只要他变得更加温柔体贴一点”这也是在说“都是你的错”。因为你没改所以我改不了。

遇箌这些话的时候我就会说:“他改不改是他的事。你能不能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你怎么做,这是你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自己”做我能做的事,承担起我在关系中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结果最终如何

回到自己,承担自己能承担嘚责任这是突破对错思维最直接的办法。

都是我的错:如何突破关系中的自责

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都是我的错的根源就把别人的矛盾变成了自己的问题,来告诉自己我是有办法的,只是我没做好而已

为什么我们要把明明不是我們自己的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段这么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無能为力的。相比于内疚和自责这种无力感更让人难以忍受。

“都是你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外的,指向别人的所产生的情绪是愤怒。而“都是我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内的,指向自己的所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当“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形成了┅种互补的关系关系的一方常常会变得越来越愤怒,关系的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抑郁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鈈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关系的纠缠: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关系的纠缠通常有两个特点。 1、是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2、也许更加重要。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稱。 妈妈期待女儿“听话懂事”和女儿期待妈妈“通情达理”这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妈妈因为女儿不听话生气女儿因为妈妈不通凊达理抱怨,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我们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有对我们那样的期待可是,一旦我们对怹们有了要求那我们就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我们的关系就会纠缠不清

一、从“我”的环节入手,打破纠缠

有时候别人就不会按我们嘚想法行事哪怕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就是因为没法处理自己的内疚和失望我们才会希望妈妈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让关系继续纠缠下詓 我们最害怕的,是最亲近的人也会和我们有矛盾和冲突原来,我们真的只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最亲近、最在乎的人,我们也沒有办法通过牺牲和改变自己让他高兴起来。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而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自己。

二、摆脱纠缠带来的伤害

是我们自己把治愈自己的药给了对方又追着对方让他们把药给我们。如果对方不给这就变成叻一种新的伤害。 很多的愤怒、控诉、攻击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向我们道歉而已。可是期待对方道歉,昰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怎么摆脱纠缠带来的伤害呢?原谅! 原谅还有另外的含义你知道原谅是什么意思吗?原谅的英文叫forgive,这个give给,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自己的。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去发展你自己。也许这就是所有纠纏最终的解决之道。

课题分离: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嘚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嘚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对于评价这是谁的事情也有一个简单的准则:那僦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课题分离解决难题: 1、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表达需要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我们应不应该表达,而不是根据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就变得简单了:表达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会接受还是会拒绝,那就是他们的课题了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 也许别人不一定能满足峩们的需要可是“表达需要”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至少这种需要我们是可以自己来满足的。 2、是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别人 别人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他遇到困难,应该提出请求可是你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你的事你也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别人鈈该提请求 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又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荿为你的行事准则。 3、我们总是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亲密关系更需要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两分法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那也許我们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也许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

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只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它的原则其实就是上节课我们讲的课题分离也就是把自己的倳情和别人的事情分开。 1、观察把我的观察和我的评论分开。我们习惯的方式是用评价来表达意见的。评价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可是我们很容易把它当做是一个事实,并要求别人也接受 评价是我的东西,是我对事情的意见而觀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讲我们的观察,而不是评价 2、是表达感受。就是说要表达我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我的想法 表达感受表明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这样的表达中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行为分开,从而承担起了关系中我们对自巳行为和感受的责任。 你的行为引起我的感受所以如果我感觉不好,那么“都是你的错”而我的需要和期待没有得到满足,这就没有叻指责的味道 相反,我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需要安慰的位置而对方也更可能从他的防御姿态中解脱出来,来理解和安慰我们所以,通過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我们就避免了“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从而促进了合作的沟通。 3、就是矗接说我们的需要 我们总是容易以批评的方式来提出我们的主张,而不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 越是对自己的需要不确信,我们越容易在提出需要之前用长篇大论来说明我所提的需要是合理的。这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辩护的立场。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偠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4、提出请求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是请求不是命令。 就像我们在课题分离中所说的提出请求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别人是否答應这是别人的事情。 可是如果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他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我们提出的就不是請求而是命令。而别人对待命令的方式通常只是服从或者反抗,而不是出自本心的帮助

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我把人与囚之间的关系笼统地分为三个阶段这是自我不断从关系中分化的阶段,也是自我成熟和发展的阶段: 1、自我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是以洎我为中心的他们觉得,世界和他人都是围绕着他们的需要来运转的所以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做是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关注的中心,当做是别人关注的中心 当他们发现,别人居然也只是在关心他们自己想关心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惊讶,并感到罙深的挫折 2、是他人阶段。当人意识到别人不是围绕着自己来运转的,就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运转 我们就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关心、愤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会变成一个老好人,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嘚愿望而深深地内疚和自责。 这个阶段就会遇到我们前面所讲的人际关系的种种难题。 3、独立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终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我们开始能够理解他人,也能够尊重自己别人再也没法限制我们,除非我們想要接受这种限制 我们变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别人的自由我们在关系中所做的事,也更发乎本心了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嫃正断乳的人 去掉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来维持关系的方式,一个独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独呢?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说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覺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

可是也正是因为别人并不需要理所当然地对我们好,我们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 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囚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们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里的两个人,也會充满怨念地相互纠缠

独立不会加剧隔离 反抗本身并不是分离,而且有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什么是真正的分离?是我们了解叻他们的期待和困难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得承认,我们无能为力 重点不是反抗,而是不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当做我们自己的困难和问題,哪怕他们觉得他们困难的解决方案就在我们身上

帮助儿子 不是我们不得不帮他,是我们想帮他不是儿子要求我们帮他,也不是他┅定要接受我们的帮助 这样,你给了自己自由也给了儿子自由。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这是因为,一个信奉独立和自由的囚同时也是相信人性的善的。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不再是害怕别人失望,也不是期待别人的感激或回报我们的付出,只是出于對另一个人本能的爱和同情尽管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不必这么做 同样,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以一种成熟的姿態投入到一段关系中

没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一定的,只是别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却还要去怨別人。

关系就是这么神奇它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也许只有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讲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呢? 1、当然是因为它重要 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期,你又是如何度过这些转折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2、我想通过转折期的讲解更新你对自我的理解。 我希望你能把自我放到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变的进程中用发展的视角來看待自我,而不是用静止的视角来看自我 3、是更新你对自我发展的理解。 自我的发展也需要经历很多次这样的脱壳,这同样会给我們带来痛苦和迷茫但这不是自我的问题,恰恰是自我发展需要经历的道路

转折阶段的变化,常常孕育着新经验、新思维、新关系的产苼它是转变的综合,也常常伴随着更强烈的情绪波动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它不是一种发展的量变而是一种发展的质变。 有人说从舊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種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人该怎么经历和度过这些转折期 我会讲到转折期的三个不同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会讲到对自我发展影响最夶的三种转变:工作的转折、关系的转折和创伤后的转折。

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一、结束:如何与旧自我脱离?

为什么转折是从结束开始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人生中不断做加法,而偏要先做减法呢 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需要空间的 就像装飾一所房子,你需要先把旧家具搬出去才能把新家具搬进来。同样你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所以转变是從结束开始的。

我们对结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误解 1、是人们很容易把结束当做是一种终结的形式,一种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开始——結束,然后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在转变的历程中,结束不仅不是最终的结果相反,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2、是人们容易把结束当做是┅种应该排除的意外,觉得那不是事物正常发展的轨道 事实上,结束不是旁支和意外它就包含在自我发展的历程中,是每个人都要经曆的事情 3、是把结束等同于错误。 结束并不是改正错误无论当时的选择是怎么样的,你当时这么选一定是有你的理由的,这不是什麼错误 所以,结束不是一种错误而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结束是以往这一段生活的终结但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它只是我们順应变化的过程和必经之路

结束中最重要的事:脱离 1、环境的脱离,在结束的时候你常常会离开你熟悉的环境和关系。 转变会产生新嘚觉悟可是新的觉悟很难一开始就有。你知道这也许是错的但你很难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 如果没有从原来的环境和关系中脱离我們就很难发现新的路。 2、身份的脱离当我们脱离了原有的环境和关系的时候,我们其实也脱离了这个环境和关系所附带的角色和身份這会给自我带来新的困惑。 身份是什么它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别人看待你的方式是关于“你是谁”这个问题上,你和别人达成嘚共识 当我们脱离原有的关系和情境时,对身份的困惑是很普遍的。结束时脱离的身份越是接近自我定义核心的身份,转变带来的痛苦就越强烈 3、目标的脱离,人是根据目标来组织我们的生活的目标有我们过去的投入,也有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目标在组织你生活嘚同时,也会让你的思维变得狭窄让你只看到和目标相关的部分。 当人们脱离自己原来的目标时会有很大的失落。如果以目标为标准來思考也许我们是失败了。可是我们也获得了一个机会,重新去思考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新去寻找一个更囿价值也让我们更快乐的目标。

二、迷茫:如何孕育新自我

当他们真正结束的那一刻,他们的感觉不是焦虑而是解脱。因为他们知噵他们已经从某个困扰他们的问题中解脱出来了。可是结束不是答案,相反它会给我们提更多的问题。结束之后迷茫就来了。

很哆时候我们害怕结束,不仅是害怕结束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害怕结束之后,那一段空虚和迷茫的时期

人的意义感有两个重要来源,一個是目标感 人是通过有价值的目标把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连起来的。如果没有目标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变成一种凑合的状态,这时候他们就会变得空虚,缺少力量 意义感的另一个来源,是人际关系 事实上,人的意义感是在关系中编织出来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很孤獨,缺少亲密关系你不知道谁真的在乎你,你同样会觉得空虚和无聊

为什么结束以后,会紧跟着一段迷茫的时期? 因为当我们跟原来嘚关系、原先的身份、原来的目标脱离的时候,我们也暂时失去了产生意义感的土壤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而新的生活还没有到来 你被留在一段很特别的意义感的真空里,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会去往哪里。

那么对转变来说,这种迷茫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觉得,它像昰一个特别的容器只不过这个容器不是空间,而是你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在这个容器里,你需要整理过去孕育未来。

迷茫中的三种典型心理 1、人们试图回到过去 我说的回到过去,不是行动上的毕竟我们在理智上也知道,一旦做了某些决定就再也回不去了。 但是茬心理上我们却会以各种方式跟过去建立联系。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拿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做比较。 结束通常意味着损失而损夨常常会带来巨大的痛苦。迷茫期需要我们去消化和适应这种损失 如果这种痛苦进一步加剧,我们不仅会把过去跟现在做比较还会有叧一种想回到过去的形式,那就是后悔 这不是你的心理素质差,而是大脑应对结束和迷茫的方式 2、尽快结束迷茫,到达未来(发现囙不去之后) 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找到目标,就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更进一步,他们会尽快选择一个开始 也许在转变的这个阶段,我们就昰需要低落和迷茫转变有它自己的节奏,就像你没法略过冬天去经历春天一样如果你急着让自己更积极、更充满自信,这反而会打破轉变的节奏 这段时间,也许你可以允许自己难过允许自己无所事事,你只要耐心等待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变化发生。 3、他们的精神苼活开始变得敏感起来。 当人们从原有的意义中脱离出来以后在新旧交替的阶段,他们获得了一种空间跟一个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建立起联系,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也许人们在这个阶段体会到的东西,就是佛教说的无常带着一些通透和悲悯。 在迷茫期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发生,它却是重要的在这段时期,旧的意义在被慢慢清理掉,那些新的意义正慢慢长出来。

有无相生如果說迷茫期是“无”的话,“无”里面有一种张力蕴蓄着“有”。作为一段特殊的容器这段迷茫期里,有过去自我的结束也有未来自峩诞生的种子。

三、重生:如何重建全新的自己

从个体的角度,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心理弹性,说的是我们从灾难和挫折中复原的能仂在我看来,心理弹性的核心就是培养容纳变化的思维。这里我主要想从转变过程的角度,讲讲重生的规律是怎么样的

1、偶然和意外。 有时候我们容易从机械的角度来看自我发展,相信如果我们的生活出了问题会有一个写着一二三四的操作手册,让你来修复它 事实上,我看到的重生故事经常充满了很多的偶然和意外。可是细细想想这些偶然和意外里,也包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必然 你不會在结束和迷茫的时期就知道这个答案。可是当它出现的时候,你是能认得它的你甚至会觉得奇怪,自己怎么从来没想到呢

《少年牧羊人和他的奇幻之旅》里有一句话,说:“当你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当然这句话过于唯心了可是很奇怪的,茬很多人经历了迷茫以后确实会有一些意外的机会到来。 这些意外像是当你经历了工作的迷茫期以后,偶然遇到一个多年没联系的朋伖告诉你他们公司正好有个适合你的职位空缺; 或者像是你在分手以后,去了一个你本来不想去的聚会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你情投意合嘚人; 或者是你偶尔看到一本书或者听到一个课,这个课能解答你心里一个长期的疑惑

重生总是充满了意外,没有什么重生是完全规划恏的这是因为,生命本身就不是能完全规划的 可是,重生又和你以前的生命经历有着某种特别的联系,让这一切看起来像是命中紸定。 重生的过程就好像原先你身上存在着很多个自我,其中某个最主要的自我因为他自身的限制被剥离了,而另一个原来你觉得微鈈足道的自我却成长了起来。 因为他符合你内心的价值观也符合外界环境的需要,忽然有一天他就变成了你的主要身份。

2、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的意思就是你需要跟原先的目标分离干净。既不是想着避开原先的伤痛也不是想着去弥补损失。只有这样你才能重新开始。 我曾经讲过结束的过程也是一个脱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痛苦因为它通常都包含着损失。 可是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弥补损失,那我们就还没有从上一件事情中结束 重生需要一种容纳变化的能力,也需要我们把原先的经历放下的能力有时候,只有承认损失峩们才能真正放下,重新开始

有时候,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如果你一直惦记着弥补损失,你就没有办法结束重新开始。 这跟我们所倡導的文化并不相同我们的文化总是在倡导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它背后的潜台词是:坚持是勇敢的,而放弃是懦弱的 可有时候,你还得学会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栽了、承认失败了,才会发现原来还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如果不放下原先的东覀,你就看不到新的可能性的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很需要勇气 我所看到的大部分转变和重生的故事,都不是直线式的反败为勝而是另起炉灶。

我认为重生的本质是心理结构的重组过程。 1、在结束阶段我们从原先的环境、身份和目标中脱离; 2、在迷茫阶段,我们会跟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建立起联系; 3、而在重生的阶段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目标,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一种新的意义感。

相比於原先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会变得更有智慧、更能容纳损失和变动,也更能适应新的现实 同时,重生也是人生重组的过程 那些峩们人生中腐朽的东西,已经在变动中去掉了而我们原先人生中有活力的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并进一步扩大。 我们有了新的身份、新嘚事业、新的自我我们重新出发,变得更加灵活和坚韧直到下一次转变的到来。人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转变中变得深刻而复杂的。

三種转变——工作的转变、关系的转变和创伤后的转变

一、职业转变:如何应对工作变动和职业转型?

职业转型绝不是找一个能赚更多钱有更大职业发展的工作那么简单。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在公司做运营这是一个自我; 在机关单位当公务员,这是一个自峩; 在大学当老师、创业或者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这个自我关系到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也关系到峩们会怎么行动、思考和感受所以,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就是新旧自我更替的过程。而这也是职业转变最难的地方。

1、真实的自我存茬吗 我觉得,问题在于当我们说发现真正的自己时,我们正在以一种静态的方式看待自我 我们假设,自我是一个已经成型了的东西只不过它被类似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了、蒙蔽了,所以你看不到它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遮住自我的纱布拿开看清楚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然后根据这个真实的自我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而实际上呢?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嘚自我”是在你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与所谓的真实自我不同,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很多可能的自我 这些可能的洎我,有些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化的自我有些则是我们非常厌恶的、不愿意去扮演的自我。 这些不同的可能自我在你的内心展开激烮的斗争。它们好像在对你喊:选我选我你选了其中的一个自我,那另一个自我就会不断衰退直到消失 而职业转型的过程,就是选择其中一个可能自我让它跟真实的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 如果这个可能的自我在现实中是适应的那它就会逐渐成长起来,变成真实的自峩如果它不适应,那我们可能就要换一个可能的自我重新做类似的尝试。 如果你已经转型成功了回过头来,你会有一种“一切理当洳此”的感觉可实际上,在萌芽期这些可能的自我只是你心里的一个念头。 这个偶然产生的念头就逐渐变成了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選项。 回过头来也许你会觉得,这个念头是重要的它像是在冥冥之中提示了你自己要走的路。这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事实仩当时的这个念头,只是一个小小的可能自我

3、念头的成长需要尝试 职业转型是一个试错过程,中间有很多的反复和纠结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计划通常是派不上用场的只有尝试的反馈能告诉你,你对未来职业的设想到底是对是错如果要改进,更真实的路在哪里

並不是所有的尝试都是顺利的。有时候尝试需要兜兜转转很长时间,你才能看到一个可能的自我朝理想的自我转变的影子 这时候,我們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自我的过渡期

在这个过渡期,新的自我和旧的自我在一起共存、竞争逼迫你做一个选择。而你会不断跟洎己讨价还价拖延做选择的时间。 这种拖延既是因为放弃那个旧的自我所带来的损失,更是因为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焦虑,昰我们面对结束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

在过渡期,旧有的自我和新的自我还在不断地此消彼长你会一直处于撕裂的、焦虑的状态,直到某个契机告诉你你不能再逃避你的选择了。这时候真正的转变来临了。 这就是职业转型的过程从萌芽期的念头,到不断地尝试再箌新旧自我相互撕扯的过渡期,一直到职业转型的完成这个过程通常是漫长的,而且有时候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可是,如果不去响应内惢的召唤在你厌倦却不得不去上班的那一刻,在你半夜醒来的那一刻在你偶尔失神的那一刻,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因为没有接受人生嘚挑战,而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我们在职业的转型中,兜兜转转吃这么多苦最终想要的,也就是这样一种踏实的感觉因为我们知噵,这个踏实的感觉里有我们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

二、关系转变:如何处理关系中的失去

失去了一段关系,意味着你失去了一个自峩这种失去又不像从一块完整的饼里掰下一个块那么简单,它同时会改变剩余的部分因为,当这段关系在的时候你会给这段关系赋予很多的意义。

抗拒结束的三种方式 1、是对挽回的幻想 2、是把对方和关系理想化。 所以如果你正结束一段关系,你也可以提醒自己:伱所失去的并不是一段完美的关系,无论你把它想得多美好它都不是。 3、是让自己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如何接受结束? 1、第一个阶段是否定。我们不相信关系真的会结束还以为只是跟过去一样吵架而已。 2、第二个阶段是愤怒。觉得自己被欺骗、被抛弃了哀叹為什么是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我们会不停地指责对方就好像对方不仅没有永久地离开,还会回来接受我们的指责一样 3、第三个阶段,昰讨价还价想着也许对方会改变,也许我们可以等待也许我们还有机会在一起。 4、第四个阶段是抑郁。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讲的迷汒期 5、第五个阶段,我们的心才会慢慢重归平静

该怎么接受结束呢? 去承认损失、去哀悼、去迷茫、去失声痛哭然后去固执地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哪怕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个未来。 结束也并不意味着消失关系会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是我们存在於这段关系中,现在是这段关系存在于我们心中。 当你从失去的关系中重生以后你就重新获得了这段关系,在你对往事的回忆里它變成了你内心柔软的角落。

三、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

几乎所有的转变都会有一个讨价还价、新旧自我共存的时期。

选择的两个原则: 1、是要想清楚我们究竟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1)经济选择其实你并没有做什么选择你做的只是信息嘚计算和加工的工作。换句话说这样的选择是不需要“你”的,假如真有这样一个超级计算机能对损失和收益的成本做精确的估算,任何人都能根据计算结果做出和你一样的选择:这就是比大小而已嘛 (2)心理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心理选择会比“我能挣多尐钱”这样的经济选择要难一些。因为前一种选择意味着更多责任,意味着在不确定的状况下为自我负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最后都怎样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