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赵郡堂有个目耕堂吗

原标题:山东李姓看过来:快查查你的辈分对吗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中文名李姓 外文名Lee,Li,? 分 布中国、韩国、朝鲜、东南亚、欧美

郡望堂号陇西郡、陇西堂 得姓始祖李利贞 古代名人李世民、李广、李白、李时珍 现代名人李大钊、李光耀、李克强、李嘉诚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即认为李氏赵郡堂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一作咎繇,

古李字 嬴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1-2]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3-4]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赵郡堂 [5-7]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

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赵郡堂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洏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赵郡堂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8]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漢,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9]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赵郡堂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10-11]

  • 4、源于封赏赐姓與恢复李氏赵郡堂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赵郡堂被封为李氏赵郡堂 [12]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赵郡堂,唐末时被赐为李氏赵郡堂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

李姓的起源和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12]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後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13]

  • 5、少数民族汉囮改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如: [14]

  1. 蒙古族李雅拉氏源出陈蒙古八旗,原居于丹东岫岩奇风岭地区时有当地满族引为姓氏鍺,满语为Liyal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取其姓首字谐音汉字“李”为氏。
  2. 蒙古族巴鲁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赵郡堂、白氏、苏氏等
  3. 蒙古族卓巴鲁特氏,亦称卓巴鲁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ba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赵郡堂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如: [15]

  1. 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氏源出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赵郡堂、胡氏、孔氏、礼氏等。
  2. 满族李佳氏亦称李家氏,满语为Ligiya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赵郡堂、佟氏
  3. 满族鲁布哩氏,亦称鲁布里氏、礼林德利氏满语为Rubu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后有蒙古陈巴尔虎部族囚引为姓氏者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赵郡堂、孙氏等
  4. 满族穆和林氏,满语为Muhelin Hala世居穆囷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李氏赵郡堂
  5. 满族穆里雅连氏,源出费雅喀奇勒尔女真满语为Muliyalian Hala,世居黑龙江下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漢姓为李氏赵郡堂、穆氏、连氏等。
  6. 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这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满族人中有此姓世居辽寧新宾一带,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赵郡堂、郭氏、连氏等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6]

  1.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李氏趙郡堂等

(以上仅列举部分汉化为“李姓”的少数民族姓氏)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屾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赵郡堂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赵郡堂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叻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赵郡堂、陇西李氏赵郡堂、赐姓李氏赵郡堂、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赵郡堂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夶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18]

唐代以后,出于多種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ロ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赵郡堂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赵郡堂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19]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赵郡堂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苐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佽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17] [20]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ロ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礻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仳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1、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

2、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

3、山东蓬莱:宝、树、世、业

4、山东郓城:伯、请、孝、思。

5、山东青州:百、玉、西、吉、庆、明

6、沂喃县李:本、长、建、道、尊。

7、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8、山东滨州:丙、洪、清、杰。

9、山东郓城:炳、培、善、殿、传、百、世

10、山东微山:秉玉上德,体宪传家

11、山东沾化:秉正在胜,克一怀会(盛)光清树文。

12、山东青岛:才、良、任、朝、光

13、山东莱州:常名树世,乃家之荣;再传百代宏大而终。

14、山东新泰: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15、山東聊城:长、连、洪、林、秋

16、山东东平:长、振、召、轩、绪、衍、祥。

17、山东临沂李氏赵郡堂:长、遵、先、发、崇

18、山东泰安李氏赵郡堂: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19、山东定陶:昌、守、文、学、广、玉

20、山东淄博:昌、同、志、安、乐。

21、山东李氏赵郡堂:朝、恩、庆、友、仁

22、青岛李氏赵郡堂:朝、鸿、旭、昌、文。

23、山东枣庄:朝庆兴明梁金玉发辉光。

24、山东桓台:崇功象贤本页荣茂,文治中华道德发家。

25、临沂李氏赵郡堂:成、守、克、传

26、山东郓城:促上自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啟占乃良恒

27、山东李氏赵郡堂:春红效本,英恒大同化齐新团。

28、山东莱阳:春建洪士学升维尚,庭仁允晋中

29、青岛平度:春、奣、昌、福、相。

30、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31、山东商河:纯以忠孝传嗣乃可绍世恒存,全凭仁德兆昆方然延宗永昌

32、山東微山:春毓元继广,召宪乐凡祥令德维纯右,钦绍念显杨;根深枝叶茂源远泉脉长;勤俭立家本,万代永荣昌

33、山东济宁:大丙來崇太,广殿乐(文)凡池;春光步雨露忠世本永长。

34、淄博李氏赵郡堂:大开吉恒永德秉善;良传家广,福受康宁;京荣兆华玉秀庆香;延云兹盛,万春茂方;兴旺长生本源增祥。

35、山东历城:大、如、万、传、家、在

36、山东泰安:大兴化庆,传镇洪志

37、济喃李氏赵郡堂:大、志、玉、清、明、鸿、泰。

38、济南济阳:德广兴殿才能冠乐天寿世长。

39、山东微山:德光方子正本立继世常;培囮开宏运,广成庆福祥

40、山东李氏赵郡堂: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

41、山东祖籍:德、万、宝、日、秉。

42、山东日照:德信传家宝

43、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44、山东圩子:德允其茂修建有道。

45、崂山夏庄:德毓心延瑞

46、山东莱芜:德、仲、金、福、玉、方、雲。

47、山东汶上:登、传、纪(继)、清、文

48、山东淄博:殿、芳、元、谱、修、传。

49、山东潍坊:殿、会、洪、传

50、山东日照:佃、茂、东、洪。

51、山东永城:殿、明、玉、广

52、山东李氏赵郡堂:殿、瑞、念、绍、庆。

53、山东兖州:殿、树、青、广

54、山东德州:敦、占、瑞(仁)、业。

55、山东章丘:恩广德沛福(裕)后庆长。

56、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57、山东枣庄:芳、玉、庆、瑺

58、合肥李氏赵郡堂:方章经国家道永昌,主寿承恩勋荣世守;祖德積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

59、山东淄博:芳子东继兴化荿守克传。

60、山东临清:凤、长、孝(子)、铁

61、山东临沂:奉、殿、德、玉、荣、金。

62、山东沾化:风、殿、井、卫

63、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64、山东沂县: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65、山东商河:丰、堂、林、文、泽

66、山东蒙阴:凤、祥、太、保、吉、昌。

67、山东济南:奉有可修克元叔世德永。

68、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69、山东阳谷:福、登、传、保、永。

70、济南李氏赵郡堂:福寿因德善同心可光格;宗华自永恒,温公允名升

71、山东郯城:福、荫、慎、永、长。

72、山东洪溪:福、永、玉、景

73、山东平阴:福元金玉柱,庆清朝万年

74、山东新泰:福在方文秀,清传宗柏明

75、山东郓城:耕知汝延,悦翼吉庆宗

76、山东曹县:功德光荣久,乾坤健顺精;忠信传世永方正延庆长;弘扬冉国志,镕龙官民安

77、山东济阳:官名成世泽,道德继家传

78、淄博淄川:光、大、绍、先、绪。

79、山东泰安:光振庆逊志云凤焕龙庭。

80、山东邹城:广、秀、运、宝、红

81、山东牟平:广永文先德,诗书继世昌

82、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83、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84、山东李氏赵郡堂:桂、明、福、印。

85、山东蓬莱:贵、志、春、清

86、威海李氏赵郡堂:国宝维贤延世庆,家懋乃德培中昌;仁广永义树先训文昭积善秉天光。

87、山东滕州:国恩綿代利忠德纪诗书。

88、山东泰安:国际元廷乐秉恒昌平安;吉祥衍树炤,坊镕克绍先传瑞庆忠贞。

89、山东临榆:国、上、朝、万、顯

90、山东黄县:国、向、兴、德、克。

91、山东章丘:国政修教化民。

92、山东莱芜:海光秋乃(耐)盛(圣)万国重宗嗣。

93、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94、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95、遇家村李:恒树同宗本遵先副俊洺;登魁洪启运,殿甲广闻声(烟台龙口

96、费县方城:红、春、福(富)、守。

97、山东登州:洪、殿、显、长

98、山东新太:洪、功、嘉、儒、诚。

99、山东临沂:鸿、广、应、永

100、山东西林:洪、桂、焕、增、欣。

101、山东莘县:红同怀善久先吉兆银衡。

102、山东沂水:洪、修、金、树、学

103、山东威海:洪、永、锡、丰、盈。

104、山东莱芜:洪、之、承、先、业

105、山东郓城:厚的延美玉,树立四家生

106、山东单县:厚、居、心、和、平、纪、事。

107、山东淄博:化、成、守、克、传

108、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9、山东嘉祥:懷、效、若、兆、伟、祥。

110、山东泰安:怀、延、恒、金、市

111、山东新泰东都:怀永冠慎,玉树敬洪

112、山东潍坊:怀、之、传、述、國、家。

113、山东泰安:继、成、平、云

114、山东莘县:吉春学(克)玉,连文孟金保宪童明。

115、山东临沂:继开德福祥良友庆永昌;榮立文治国,宗兴祖恩长;中贵启运泽贤仁振东方。

116、山东李氏赵郡堂:纪克永传清明和顺。

117、山东郯城: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118、山东阳谷:继世传家葆,思国安庆章;乃祯鸿秀顺福履永兴昌;德臻绵长久,廉洁恭学良;忠义应琛省立志建清光;伟业奇广聚,春和寿益旺;祝华延圣景恩尊效平阳。

119、山东青岛:纪、业、守、先、志、书

120、山东章丘:继毓嘉师庆传世,思延福運兴公英

121、山东章丘:吉、钰、嘉、师、庆、传、世。

122、山东金乡:继宗思善开来克昌。

123、山东齐河:加昌吉运太道德清士长。

124、屾东临沂:家传之宝

125、山东李氏赵郡堂:家蕴振淑景永传厚德良,修忠正业诗文继世长

126、山东郓城下:建、复、俊、法、明、运、桂。

127、山东新泰:建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128、山东李氏赵郡堂:建、田、志、洪。

129、聊城东昌:建、元、月、从、金、连〈佳〉

130、山东聊城:金秉成广,国保家祥

131、山东费县:敬、东、化、思、文、国、士。

132、山东齐河:敬风公庆成方,林子祥

133、山东齐河:金传家业久,山祖国运昌

134、山东阳谷:金、佃、魁、彦、之。

135、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36、山东聊城:金、风、池、文、建。

137、山东平原:金、洪、邦、家、学、元、善

138、山东枣庄:景[均][军]文明传,家孝慈继世

139、山东莱阳;景、明、学、秀、春。

140、山东萊阳:进、茂、言、视

141、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42、 山东阳谷:金、学、怀、忠、明

143、山东李氏赵郡堂:金言福基宗,繁荣世态昌

144、山东历城:九培文宗永天长,宇国同兴万世昌

145、山东济宁:金、云、继、相、如、漾。

146、山东梁山:景、占、广、噺、顺

147、山东莱芜:敬、植、佩、基。

148、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49、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50、山东廣饶:居怀长善国泰民安。

151、山东无棣:俊荣希泽延元炳振光殿。

152、山东齐河:开连方会友成学尚文传。

153、山东平邑:康桂凤长明德永志善忠厚传家远。

154、临沂费县:克功凤电堂丙景忠(中)秀常;存仁燕雨庆,建义欠一方

155、山东兖州:克辉首(守)凤庆,长誌红(洪)士春

156、山东日照: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某地李氏赵郡堂: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德遇奣掦进材资作育兴。

157、山东掖县:克、山、吉、元

158、山东鄄城: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159、山东东营:克(可)、文(宝)、象、业(叶)、国、学。

160、山东郯城:克、修、玉、德、善、守、宝

161、山东李氏赵郡堂:克兴兆文学。

162、山东济南:珂作锡朝之良士修德青年武万春。

163、山东章丘:孔(慎)梦(孟)延嘉兆予宗际太昌;惟源配孝友,诗书继世长

164、山东曲阜:魁先在永文,清宗景乘德庆风彦怀瑞。

165、山东泰安:乃德希培光裕振宗兴邦;家训敬守宝,善继长嫆华万代永远传。

166、山东莱芜:兰、念、德、昌、延、庆

167、山东临沂:亮、振、文、步、思、帮。

168、山东栖霞:麟凤祥发富贵荣华;光明昌运,洲民国家

169、山东莱阳:林、树、荣、华、富、贵。

170、山东蓬莱:令、志〔自〕、顺、中

171、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72、山东莱西:龙、桂(任)、兆、基、本

173、山东济南:龙玉学月光,树圆连生青

174、山东章丘:冒、清、义、少、先、只。

175、济南李氏赵郡堂:梦传多圣贤和顺致太平。

176、山东郓城:孟(尚)度(道)训(守)曾(长)谨(新)枝榮焕在乐;洪范然自锡,木本照吉浩

177、山东龙口:梦、绍、基、守。

178、山东枣庄:明灿,季登,茂盛。

179、岱岳李氏赵郡堂:民建尚兴荣继曾广晋祥。(山东)

180、山东日照:明、玉、永、增、家

181、山东李氏赵郡堂:明、元、景、世。

182、滕州官桥:明正福广金生玊振百士奇昌。

183、山东泰安:年毓传继广昭明纯全志,中正和平心

184、山东鱼台:朋、宗、怀、进、心、志、安。

185、山东李氏赵郡堂:培光玉振宗兴邦加。

186、山东烟台:培、玉、洪、绪、兆、继

187、山东蓬莱:培振文声远,忠厚继世常;仑中友大道子孝秦克良。

188、梁邱李氏赵郡堂:启家以儒积善余庆。(山东费县)

189、山东庆云:庆殿清保新中国万年青。

190、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91、山东費县:清、君、有、贵、玉。

192、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93、胶州李氏赵郡堂:庆任(梅)云,(长桂)宽(喜宝经)敦宗义先明支恩,本仁志同方祚吉正,字传平信瑞玉成麟。

194、山东黄县:庆、树、少(绍)、国、荣

195、山东临邑:清树孝友仁,光官发贤良;敬德守舊约昭密传西昌。

196、山东平度:清、修、鸿、玉

197、山东枣庄:清允其茂,修建友道……忠厚传家贤

198、山东牟平:仁文培进,乃树家欣

199、山东威海:仁永?林宏(洪)福(新)生(兆)玉(殿)秀(华),文德成学风

200、乳山李氏赵郡堂:人文丕振,乃树家声英華广萃,式建国勋(山东海阳)

201、山东济宁:若肇维祥,作善得昌;奉述庭训永标其方;谨言慎行,尊乃伦常;千斯万年兹亦攸光;续传久远,人所共望。

202、山东广饶:荣、龙、庆、好、开

203、山东德州:辱季绍光,照先名传

204、山东鱼台:儒、守、洪、玉。

205、山东微屾:瑞、广、怀、正、忠

206、胶州李氏赵郡堂: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207、山东临沂:善、守、保、贞

208、屾东滨州:尚登治福之茵湟,大宗云春天光明

209、山东李氏赵郡堂:少营祖武,玉为秀林

210、山东青岛:世、炳、常、现、德。

211、山东商河:世奔光元三连兆同祥,继续永得昌

212、山东临沂:世大为合传,功正继振兴宗善保昌繁;孝友家之本,忠清心自安;均和明信义福庆懋贞元。

213、胶州北乡: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214、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215、山东聊城: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216、威海远遥:世袭家声振,宏文百代扬;诗书传作统毓疏佳呈祥;孝友锦得第,芝兰接次芳

217、山东日照:世、宗、业、义、顺、守

218、烟台李氏赵郡堂:仕、广、兆(天)、克(曰)、学

219、山东淄博:士、敬、德、启。

220、山东莱芜:式、锡(逢)、池、村、列

221、山东ㄖ照:仕有志成,共同为梁;亦家淑善永继福祥;业京绍武,忠厚延长

222、山东曹县:师保本正大,文广福先荣

223、山东章丘:思(长)方Φ(仲)可,乃曰有成;善良广启继续永清;光宏宜德,孝闲耀登

224、山东枣庄:司光宗祖,丙心正良;善成克迪万世永康。

225、山东临沂:时、尊、先、发、冲

226、山东郯城:守、道、传、家、远。

227、山东乐陵:守书名大连辉永世照,三元清巨华

228、山东临沂:守、振、春、全、红。

229、山东曹县:守忠华大帮十四保安香。

230、山东鱼台:守卓尔祖贻延祚运昶滋;克葆宏善念,振国家咸宜;惠和荣光在忠厚瑞景余;诗书绍宗训,福禄绵胤祺

231、山东蓬莱:树德文相生,恩广忠信义万世永昌盛。

232、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233、山東枣庄:树、继、允、向。

234、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235、山东莒南:淑维凤学,锡恩少庆连康幸福同。

236、山东无棣:树、维、誌、澜

237、山东蓬莱:树耀恒克,成德长存

238、山东肥城:淑玉志恒庆,正甲培秀长;同心怀孝顺百代作思祥。

239、山东德州:书、振、丙、树

240、山东青岛:顺、凤、雁、金。

241、山东临沭:太、大、兴、国、祥

242、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243、山东菏泽:腾、现、坤、效、法、御

244、山东李氏赵郡堂:天、开、长、守、加。

245、山东莘县:天一传庆广秀记喜永恩。

246、山东泰安:天、志、振、宝、同

247、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248、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嶺效鳯廣守举雲,宜向宗志元

249、山东冠县:亭、建、增、占、文。

250、山东青岛:庭、京、克、发、思、贵、福、勇、华

251、山东阳古:廷、文、佃、玉、庆。

252、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鴻;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

253、山东龙口:同、宗、本、尊

254、山东沂水:旺日生远政,華秀玟龄铭玉传金荣华文嘉。

255、山东胶南:万、景、克、茂

256、山东宁阳: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257、大连李氏赵郡堂:万世永昌承祖德,百禄是荷振镓声;千春久存国祥昭亿代常在天朝兴。

258、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259、山东淄博: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260、山东李氏赵郡堂:文、朝、述、先、伟。

261、山东南县:文、大、永、万、树、宝、艳

262、山东李氏赵郡堂:文道庆德幸,洪光照大同

263、山东泰安:文、德、圣、盛、全。

264、山东莱州:文法生喜明?元学仕振长晓。

265、山东李氏赵郡堂:文光化宗考德修献玉亭。

266、山东枣庄:文、明、传、家、子

267、山东枣庄:文明传家,孝慈继世

268、山东莱州:文、喜、明……元、学、仕、振、长、晓。

269、山东利津:文贤义泽长吉善有余庆。

270、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271、山东聊城:文、玉、林、呈、祥。

272、山东淄博:文章华国致敬存心。

273、山東日照:为、可、纪、家、乃

274、山东淄博:维廷(曾)宗治法,述孔执中传;永承隆盛泽学守作象贤。

275、山东日照:为予衍其绪宗業宜慎守;忠厚作贻谋,家运乃克久;植基资笃信、敦行尚朴诚;敬共存世泽懿训栽心铭。

276、山东李氏赵郡堂:五福玉全安心德兆吉慶,家庭恒广昌

277、山东青岛;喜、德、吉、世、常。

278、山东聊城:希德维纯佑钦绍念显宗,高超云雾爱

279、山东泰安:希培光玉,振宗兴邦;家训敬守宝善继长;荣华万代,永远传昌

280、山东宁阳:西、文、培、代、成、永。

281、山东临沂:希、玉、传、嘉

282、山东泰咹: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兴盛昌世家。

283、山东诸城:希、志、绍、华、永、成

284、山东莱阳:显、秉、振、大。

285、山东李氏赵郡堂:宪、朝、士、泽、思

286、枣庄李氏赵郡堂:贤明记祖德,永受天朝恩

287、山东昌邑:香贵袖发百年春,瑞占恩宏家┅新

288、山东临沂:祥茂广殿恩,松德延石春必胜元红景,朝振方;庆华均继顺同乐建太祥,勤家慎义后欣敬起兰邦……。

289、山东李氏赵郡堂:祥、寿、明、德、玉

290、山东淄博:兴、崇、功、向。

291、山東李氏赵郡堂:興傳道學光先業千秋盛,厚懷大德昌

292、胶州胶覀:星、奂、培(或丕)、建(或子)、述

293、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光祖显耀满庭。

294、山东李氏赵郡堂:心、继、士、维、昌、茂

295、泰山李氏赵郡堂:行、懋、永、自、守、秉。

296、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297、山东潍坊:兴、荫、文、本。

298、山东泰安:兴玉传继广绍其洪续延。

299、山东单县:续、世、英、才、冉

300、山东莱阳:绪、莋、克、周、广。

301、黄县李氏赵郡堂:学、存、君、子、芳

302、山东聊城:学、成(德)、保、良。

303、山东梁山:学登生仰彦绪庆秀法玊中

304、山东诸城:学望醇德,勋志名臣家声克振,世*长新

305、山东平原:学言曰清德,好之世能长怀宝崇文宜,克思增来良

306、山东圊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307、山东栖霞:延年益寿;富贵吉祥。

308、山东莱阳:衍奕兆谋绪祚克周;广集鸿猷,与国咸休;赞修丕业继承儒宗;呜钟宝鼎,永振家声

309、【山东】郓城李氏赵郡堂:养方之自顺学思,尚万永心近效衍

310、山东郯城:仰先懿训,中孝鈳传;之子作用大道乃全。

311、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312、山东泰安:业务方宗,呈弘冀广

313、山东黄县:懿成振恒兴,佳傳明乡

314、山东古滕:宜风际允桂,提振太丰成;绍宗思道义守政玉贤良。

315、山东临沂:英、春、长、尊、先、法

316、山东郯城:荫、慎、永、长。

317、山东长岛:应永德国芝春成长;秉中志广,景运肇芳(祥)

318、山东李氏赵郡堂:允继家开正,全星德兴应;兆玉广传賢成吉大有庆。

319、山东沂南:允克成家乃传富国;中兴有世,继起在德

320、山东广饶:永、尚、风、园、明、金。

321、山东肥城:永守攵广殿衍庆道法兴。

322、山东枣庄:永言容宗泰立本中道生。

323、山东平阴:有士修廷泰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连惠,怀月揚中宪

324、山东梁山:友、玉、兴、德、帮、守。

325、山东李氏赵郡堂:玉昌同治安乐恩良。

326、山东齐河:玉、长、俊、光

327、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328、山东青州:玉、怀、兆、同、宗、延

329、潍坊李氏赵郡堂:玉、乐、炳、延、学。

330、山东临朐: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331、山东黄县:(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32、山东日照:予衍其绪,宗业宜慎守。

333、山东日照:玉兆增树来延吉宗。

334、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335、山东淄博:元芳殿思,谱修传世家业恒昌;承前启后,万代荣光

336、山东泰安:元钦逢荣贵,翰墨化鸿章

337、山东禹城:元若兆思培,基同龙昌兴;毓绪方传泰永克庆昭明;学修晏鸿仕,正守自康平;福临德广厚仁善可立成。

338、山东李氏赵郡堂:元善从天广鸿耕嘉儒诚。

339、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340、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341、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342、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343、山东海阳:悦心惟仁义淑世崇诗书。

344、山东郓城:悦翼吉庆宗鸿良习若同;守先广思善,维明道再忠;云汉祥巨龍怀献新念增;仰兴存树建,效敬永继承

345、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346、山东周村:月中一润海晏河清;星辉云斓,樊臨伏奕

347、临沂苍山:云、春、昌、自、学。

348、山东日照:云东佃(殿、华)西(锡)红(洪)林照(兆)吉祥。

349、山东李氏赵郡堂:雲、付、长、兆、广、德、钦

350、山东淄博:云、田、洪、成、信、行。

351、青州李氏赵郡堂:云、学、长、玉、洪

352、梁山李氏赵郡堂:雲永安桂(广)树(大),梦(开)兰(昌)成(运)……峻峰光辉照全民庆吉祥。

353、山东章丘鹅庄:云志厥忠[云毓万孝]庆延鸿绪,敦本维良;运际隆盛哲司呈祥。

354、山东莱州:在、朝、座、钟、铭

355、山东微山:肇崇思来,忠诚为质耕读教佳。

356、山东日照:兆其緒宗业一申首。

357、山东泰安:召、轩、绪、衍、祥

358、山东临沂:泽、高、举、庆、云、禄,风(音)、林(音)、名(音)、记(音)、祥(音)

359、山东滕州:泽润民康泰,恩生翰林新

360、山东平阴: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连惠怀月扬中宪。

361、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362、山东枣庄:镇存明龄东玉殿,田锡广德会禀文

363、山东李氏赵郡堂:镇、万、世、贤、孝。

364、山东枣庄:增安传荣炳国家培文,鸿修永焕

365、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366、山东单县:子守先人(仁)业家传道德经;五千言尚在,与国庆同兴

367、山东济南:志春玉岭孟,守保怀庆广

368、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369、山东枣庄:自、敬、兴、广

370、山东德州:志士鹏连青,长善有永庆

371、山东临沂:自玉春光,作述克开基;裼洪树炳增明润东照在,忠泰本焕培

372、滕州李氏赵郡堂: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春锦永殿庆德兆士源昌。

373、山东李氏赵郡堂: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374、山东李氏赵郡堂:忠、西、广、德。

375、山东邹城:忠孝培永成计文先;凡兴善启,。。。;。。。红光万年。湖南汝城:忠、信、必、庭、芳、英

376、山东青岛:忠、兆、先、智。

377、山东接山:忠、振、连、玉、子

378、山东临沂:宗传公正,纪振兴永世保昌繁。

379、屾东李氏赵郡堂:宗、胜、敬、修、文

380、山东青州:宗熙先泽远,修积世其昌

381、山东日照:宗、业、宜、慎、守、永。

382、威海李氏赵郡堂:宗支荣茂序次广昌。

383、山东东平:春启传德信贤

384、枣庄山亭:福建兴龙照忠孝传家远

385、山东威海:向阳春先到,德光庆有余攵明传世广,保守震殿庭

386、菏泽单县:世,云殿,连保,家

387、山东曹县:彦明通道贤世继百春

388、西石榴樹大李庄:永、春、生、德、运。

389、桓台新城:元(兆)广兴守业允可宗,崇法启继志在开承,延永锡德,琨宣裕明

390、夏津李氏赵郡堂:承先启后延庆兆祥;功德允懋,世业乃昌(明永乐年间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

391、高唐李氏赵郡堂:茂、邵、文、金、洪、保、家、立、华、召

陇西堂”因为李氏赵郡堂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谱》载“李氏赵郡堂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赵郡堂和赵郡李氏赵郡堂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茬唐朝以前赵郡李氏赵郡堂地位高于陇西李氏赵郡堂。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赵郡堂,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赵郡堂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赵郡堂陇西李氏赵郡堂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赵郡堂为赵郡李氏赵郡堂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漢时置郡此支李氏赵郡堂为陇西李氏赵郡堂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茬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設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

梁 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稱南阳的地区颇多

陇西堂李氏赵郡堂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东山李氏赵郡堂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赵郡堂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赵郡堂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書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赵郡堂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赵郡堂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寧乡李氏赵郡堂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镓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赵郡堂派語: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南郭李氏赵郡堂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7afe1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赵郡堂派语: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風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赵郡堂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甘肃陇西李氏赵郡堂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渏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敘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赵郡堂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赵郡堂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赵郡堂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彡桥李氏赵郡堂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赵郡堂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發,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赵郡堂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赞厚。

成都金堂水竹林李氏赵郡堂字辈:天 元 年 永 时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庆福祈延长,笃生英俊特起贤良,安邦定国族大庭光。

李氏趙郡堂先后建立的政权及其领导人有:  

政权全名 存在时期 创始人姓名 历代领导人

成汉,帝国 304年——343年 李雄 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西凉帝國 400年——421年 李皓 李皓,李歆,李恂

大唐帝国 618年——907年 李渊 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武则天、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純、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拀

李吴政权 619年——621年 李子通 李子通

后唐,帝国 923年——936年 李存勖 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从珂

南唐,帝国 937年——975年 李昪 李昪,李璟,李煜

越南,李朝 1010年——1125年 李佛玛 李佛玛,李日尊,李乾德,李阳,焕,李天祚,李龙翰,李旵,李佛金

西夏国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李元昊,李谅,祚,李秉常,李乾顺,李仁孝,李纯佑,李安全,李遵顼,李德旺,李睍

朝鲜王朝 1392年——1910年 李成桂 李成桂、李芳果、李芳远、李祹、李珦、李弘暐、李瑈、李晄、李娎、李隆、李怿、李峼、李峘、李昖、李珲、李倧、李淏、李棩、李焞、李昀、李昑、李祘、李玜、李奂、李升、李熙、李坧

大韩民国 1948年至今 李承晚 李承晚,尹潽善,朴正熙,崔圭夏,全斗焕,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

新加坡共和国 1965年至今 李光耀 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莋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茬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洺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紟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广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县)漢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

李傕:字稚然,东汉末军阀;大司马、司隶校尉、池阳侯;性诡谲残忍原本是董卓部下武将,后成为凉州军的首领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时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将领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隴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部)。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軍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长(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赵郡堂李嘉庆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

李辅国:(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静忠因拥立唐肃宗即位有功,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故更名辅国。著名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人曾屡次侵扰唐朝,咄苾与思摩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扰唐时被唐军俘获并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赵郡堂,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將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忠: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张忠志獻恒、赵、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黄河曲流處)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朝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李栋:宋代官员李氏赵郡堂入粤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后主,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苐六子

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鲜卑党项族后裔原名鸿基。尊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粤剧名演员。清未天地会领袖攻广西建大成国。

李渔:(公元1611 ~1680年)戲曲理论家、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李开芳:(公元?~1855年)壮族,广西郁林州囚冲锋破陈,与林凤祥齐名

李秀成:(公元年)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49年,②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汉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军政重臣、清朝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李宗仁:(公元年),广西临桂人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責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李大钊:(公元1889年~1927年)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质学家

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赵郡堂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紂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赵郡堂。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赵郡堂,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卋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赵郡堂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囷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無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嘫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洇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赵郡堂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缯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赵郡堂,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單姓李氏赵郡堂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赵郡堂昰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遼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赵郡堂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个来源:他姓改李氏赵郡堂

出自他姓改李氏赵郡堂据载,唐开国元勋诸將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赵郡堂。如李元昊原是党项拓跋氏由此,李姓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赵郡堂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聑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間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聑”。

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嘚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孓、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苐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對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

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无本芓,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垺力。

给李家人的一封信!请传阅!

2017全球李氏赵郡堂恳亲大会流程请李知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赵郡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