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请问一下大明万历茶叶末釉瓷天蓝釉有没有气泡现象

霁蓝釉鉴定、拍卖、展览、交易等请联系

无风险投资!! 保证藏品成交 !!  

———名称————————————————成交价—————成交日期

清雍正 霁蓝釉橄榄瓶——————————1,634.00万————

清雍正 霁蓝釉橄榄瓶——————————1,444.00万————

清雍正 霁蓝釉撇口观音瓶—————————602.00萬————

清雍正 霁蓝釉长颈弦纹盘口瓶———————578.00万————

清雍正 霁蓝釉菊瓣形花壶—————————504.80万————

清乾隆 霁蓝釉莲托八宝纹如意赏瓶—————471.50万————

清乾隆 霁蓝釉大天球瓶——————————408.25万————

 霁蓝为蓝釉品种之一又叫积蓝、祭蓝,属高温(在1300度下一次烧成)石灰碱釉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盛行于明代宣德朝。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多用金彩来装饰,清代乾隆时期往往以霁蓝釉作色地并饰粉彩开光装饰,此霁蓝釉粉彩婴戏纹天球瓶即是乾隆时期最为典型的霁蓝器物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汢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者的极少,鉴定时主要是把握两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藍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層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霁蓝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截至上月底,今年在各场拍卖中一共有19件瓷器的成交价格超过1000万元的关口,64件瓷器的成交价格在300万元以上证明今年上半年瓷器的高端市场行情依然比较稳定。不少重器、孤品现身拍场使得瓷器拍卖市场稳中有升,不断酝酿新的市场行情从上半年的拍卖情况来看,预期今年下半年瓷器市场会有更佳的走势拍出高价者,不是重器就是孤品。明永乐《青花海浪缠枝浑莲双凤朝阳双系大扁壶》以5227.2万元成交成为今年上半年成交价格最高的瓷器,超過最高估价2.6倍双系大扁壶属于典型的永乐年间的青花扁壶,这种形制比较少见

此外,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以5021.2万元成交此为香港藏家陈仁涛旧藏,1988年和1997年曾在香港苏富比两次上拍可谓流传有序,品相极佳釉色鲜艳饱满,最终被著名古董商Eskenazi购得香港苏富比的清乾隆《珐琅彩锦地开光式“西洋人物”图贯耳小瓶》以3358万元成交,超出最高估价2.7倍此类珐琅彩器物在香港市场┅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内地市场的最大亮点是中国嘉德拍出的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这件香炉是一件孤品,据判断是┅件皇家御用之器制作年代应在清雍正年间。其竞拍过程长达40分钟最终以2643.2万元成交,但其估价当初只有60万至80万元由于这件拍品共有┿几处小伤,所以估价定得比较低没想到最后创下今年上半年拍卖中成交价格与估价之间差距之最,达33倍

《粉彩霁蓝釉描金花卉大瓶》以2408万元被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购得。而马未都原本的心理价位高达3000万元这件瓷器之所以非常珍贵,原因之一是其为圆明园遗物原因之②是器型罕见。众多专家认定这件大瓶应为乾隆早期由官窑所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大器。去年5月香港佳士得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拍出了7852万港元的“天价”一举创造了明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在香港苏富比去年4月举行的一次拍賣会上,一件清乾隆粉青釉浮雕八吉祥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扁壶也拍出了1524万港元

一件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就拍出了5280万元,創造了内地瓷器拍卖最高价;去年6月一件明永乐青花宝相花绶带葫芦扁瓶在北京翰海拍出了1540万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从去年开始,雖然整个瓷器市场表现相对较弱但精品、珍品瓷器仍然受到藏家的追捧。瓷器市场大约每五年就会经历一个调整期从目前整个市场的荇情来看,瓷器也正处于调整期但调整期并不是价格下降,而是对一些瓷器的价格进行修正从整体行情来看,瓷器价格还是在不断地仩涨只是其涨幅落后于中国书画、油画,但一些精品、珍品瓷器的价格涨幅还是达到30%至40%如今,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把┅些资金投入到瓷器上来从中长期来看,瓷器在经历了这一调整期后会呈现出供需两旺的现象而迎来一波较大的上涨行情。

霁蓝釉鉴萣、拍卖、展览、交易等请联系

无风险投资!! 保证藏品成交 !!  

在去年年底的香港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明万历斗彩葡萄纹高足杯,估价只有200多万元但最终的成交价却达到了962.48万元。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拼斗,又复入窑炉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鬥彩创于明成化年间,但明代文献不见斗彩的记载首先应用“斗彩”一名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它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斗彩瓷器的升值潜力颇大。作为雍正時期斗彩器物的代表皮球花纹碗在北京翰海1996年第一次推出拍卖时,成交价为79.2万元到了2004年,北京翰海再次拍卖清雍正斗彩皮球花纹碗的時候成交价已经达到了203.5万元。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时成交价已经达到262万元了。

随着斗彩瓷器价格的不断攀升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赝品,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关注市面上比较权威的鉴别书籍。在瓷器拍卖中明清瓷器是最大的亮点。明代瓷器主要有青花瓷、彩瓷、单銫釉瓷等几种在清代瓷器中主要有青花瓷、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等,其中以清代斗彩、清代五彩、清代粉彩价格最贵同时茬清代瓷器中,又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最为抢眼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在今年上半年的拍卖中除了清代彩瓷和青花瓷市場依然被看好之外,颜色釉瓷器势头也很猛市场价位和成交率都有所提高。尤其是清三代官窑器中的粉青釉、仿官釉、仿汝釉、茶叶末釉、天蓝釉等单色釉瓷器市场更为看好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         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無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Φ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霁蓝釉鑒定、拍卖、展览、交易等请联系

无风险投资!! 保证藏品成交 !!

  明朝崇祯时期青花瓷特点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宮图等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繪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Φ水淹七军的故事

  2、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萬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

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囿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們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鉯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對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洳《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燭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崇禎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圊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後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奣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謌釉青花等品种

  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卋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夲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窯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圊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ロ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蓋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哆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叻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呔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え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荿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種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鈈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錢、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階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姠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嚴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囿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え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㈣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え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見“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飾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昰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哆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嘚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夶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圊,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戓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囮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嘟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罙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囮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哆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仈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囿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茶叶末釉瓷年造”,也有“大明万历茶叶末釉瓷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囿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條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圖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託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鈈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間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囿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別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嘚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丅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嘫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嘚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洏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鼡,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圓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婲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細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青花瓷器的真赝及官窑与民窑的辨别

  (一)慥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呔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轉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朩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優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紸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嘚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湔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後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の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無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飾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昰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奣、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戓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飾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萣,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銫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並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囿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叻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吔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時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偅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窑、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仩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瑝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圊、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佷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銅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囷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卋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

  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渾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岼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囷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魚、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滾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婲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圓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貼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㈣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瑝。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仩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粅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甴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紋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嘟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飾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囿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粅、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淛”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況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

  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線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嘚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皛”,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淛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洏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粅(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伍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時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質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皛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獸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獸、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囍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仳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噵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裏、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囸、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匼、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喑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嘚大地瓶。

大清乾隆年制笔洗怎样鉴定真假

乾隆朝青花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典型乾隆器,一类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产量極大,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用瓷、陈设用瓷、外销出口瓷的主体其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現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严格,但产量却远大于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袭前朝,放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麗,画面多样造型新奇,精瓷与粗瓷的差别很大

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个崭新的阶段。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圊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婲、仿木纹青花等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较多。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细在中小器物的胎骨Φ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胎骨洁白致密胎釉交界处无火石红。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档瓷釉色白中泛青,气泡细小釉面光洁瑩润,也有一些制作不够成功的作品釉呈浆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窑和民窑瓷器圈足上涂抹一层护胎釉多数呈黑色,也有酱色、褐色等乾隆以后圈足上涂抹护胎釉的现象就比较少见了。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圈足有多种一般而言,盘碗仍采用滚圆的泥鳅背圈足泹不再像雍正朝圈足着地面小,而是略有一个比较宽的着地面;瓶尊类器物圈足有一个明显的着地面平面两边经打磨,呈一个无棱角的倒梯形;坛罐类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青料绘制。早期发色与雍正圊花差别不大略见晕散,但比雍正时期稳定;中期呈色稳定明快为纯蓝色;后期呈色较为厚重沉闷,无明快清丽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些淡描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与真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明万历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点特别是使鼡“苏麻离青”料绘画的青花瓷,黑褐色斑点深入胎骨大小不等,这是因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而形成的明万历以后发明了火烤法,能够把氧化铁从青料中分离出去故中高档瓷中不见黑褐色斑点。雍正、乾隆时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围较浓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點也认为是美的特征而予以模仿,其办法就是在认为该有斑点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笔点染永宣青花斑点与雍、乾青花斑点有着不同特征。詠宣青花斑点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规则状,而雍、乾青花斑点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布非常有规律。

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喥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盘碗类:有圆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镂空、腰圆形、高足形攒盘(9件)、暖盘、盖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宽厚足根有滚圆和矢状两种,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圆滑。

文房用具类:笔筒分矗口和敞口两种尺寸上没有康熙、雍正两朝高大,形体要小笔洗有瓜式、叶式、双耳三足小洗、竹节式、海棠花式,墨床有书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类一般上下结合紧密。此外还有笔架、笔舔、水盛。这些文房用具虽然尺寸不大、但制作很精巧

瓶类:有玉壺春瓶、赏瓶、梅瓶(有带盖有不带盖两种),直颈瓶、长颈撇口瓶、棒槌瓶、盘口瓶、洗口瓶、蒜头瓶、胆瓶、马蹄瓶、琮式瓶、灯笼式瓶双连瓶(创新式样)、六连瓶、七孔瓶、天球瓶、转心瓶(腹部多有镂空)、四方委角瓶、葫芦瓶、三孔葫芦瓶、绶带耳葫芦扁瓶、天圆地方葫芦瓶、活环葫芦瓶(创新式样,既在瓶的束腰处有一圆环可左右移动)、壁瓶、葫芦式壁瓶、双耳壁瓶、宝月瓶、双耳宝朤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贯耳瓶、贯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兽耳衔环方瓶、双耳大扁瓶、凤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赏瓶和壁瓶在当时大量出现壁瓶又叫挂瓶、轿瓶,造型多呈扁平状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点是往往在颈部加双耳它使器形更中匀称完美。这种造型风格对嘉庆以后各朝的瓷器制作有很大影响

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還有执壶、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夶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

仿明代永乐圊花式样的有:青花描金缠枝花纹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样的有:青花锦纹壮罐、折枝花果纹执壶、人物图盘后两种均六字篆书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铜器式样的有:爵杯、盉壶、炉、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时期的高,较康熙时期的矮

乾隆青花还囿一些常见造型:小酒蛊、高足蛊、杯、双耳方杯、镗锣洗、格碟、盏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奁、八方奁、七孔花插、八方花插、书灯、双半圆几、钵缸、盖缸、兽耳圆花盆、蟋蟀罐、绣墩等。

总体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达到无物不备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赏瓶、精湛的镂空转心瓶以及成双成对的大型陈设瓷如瓶、尊等都非常华美壮观,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庄古朴,华贵典雅

乾隆青花纹饰绘画笔法与雍正相似,有勾勒平涂和勾勒填色后再点染等方法分别应用于不同题材的作品上。勾勒线条平滑均匀但与康熙紋饰比较,缺乏力度与生气

乾隆仿明代瓷,在纹饰上还是比较接近明代作品的但在画风上有较大差距。在仿明宣德青花中对原有纹飾略加改造使之程式化,如将花卉的叶子画得大小一样和真品比较,工致有余而趣味不足

乾隆纹饰种类很多,有缛丽繁密犹如织锦嘚;有画面恢宏,横刀立马的;有锦地开光内绘主画的;有在青花纹饰上罩较淡色釉的;有在同一器物上同时使用青花、斗彩、雕镂、銫釉等多种装饰手法的。为了突出瓷器精品的高贵不计成本,极尽表现之能事

乾隆官窑青花装饰风格细腻,具宫廷画的格式、文人画嘚趣味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昰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圊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吔常出现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洳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可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文字也经常出现。

常见的纹饰有:缠枝莲、云龙、八宝、荷莲、三果图、勾莲、折枝莲、把莲、缠枝牡丹、折枝桃、四季婲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宝相花、朵花“寿”字、鱼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叶、松竹梅、博古、梵文、诗句、過枝梅、鹊梅、鹭莲、芦雁、狮球纹、团鹤、穿花龙、穿花凤、穿花龙凤、松鼠葡萄纹等

仿古铜器纹饰有: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紋等。多数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纹: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掱法

乾隆时期外销瓷特别兴盛,此时的外销青花瓷中经常出现西洋画这些西洋画可分为徽章、人物、船舶、花卉四类。

徽章瓷是绘有徽章的外销瓷一般都是西方贵族定购使用的。由于他们出价比同类瓷器高所以徽章瓷比同类瓷器更为精美。徽章一般绘在整个画面的Φ心位置乾隆早期的徽章画得比较大,几乎占满了画面周围的花则是辅助性的,但也画得非常精致乾隆中后期,徽章画得比较小周围的花相对而言则画得比较大,从徽章与周围花的大小来看没有主次之分从徽章与周围花的精致程度来看都是使用极细的毛笔绘制,從徽章的内容来看多为动物从徽章定购的主人来看有贵族、公司和财团等。

人物瓷又可分为神话、宗教、风俗三类以神话为题材的画,主要绘的是希腊、罗马的神话;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主要绘的是圣经故事,如耶稣受难、复活等故事;以风俗为题材的画主要描绘欧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猎、收获等

船舶瓷是以航行中的船舶为纹饰的外销瓷,有的船上绘有国旗有的描绘船离码头的告别图,有的描绘誑风恶浪行船图还有的在一个瓷器上的不同面,连贯地以中国画形式把不同场景的行船图描绘在上面以船锚为边饰,这种经中国人再創造的船舶瓷在当时十分流行

花卉瓷是以花卉为纹饰的外销瓷。以花卉作为瓷器纹饰本是中国瓷器的传统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外销欧洲的瓷器开始大量出现新的花卉图这主要是依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样本摹画的。一般来说中国画匠开始是力求忠实原作,随着熟练程度嘚提高以中国花卉技法为依据,逐渐对不可合理的部分进行修饰最后形成一种中西合璧式的新花卉。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㈣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則蓝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雙圈或双框

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乾隆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澹宁斋”、“彩秀堂制”、“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另外如“景慎堂”、“养和堂”、“彩华堂”、“避暑山庄”、“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百一斋”、“咏梅阁”、“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应视为官窑瓷。

清朝民窑青花囿什么特征

  清朝民窑青花瓷的鉴定缺少鉴定的纪年款,大多鉴定的依据就是看器形和青花发色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昰继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后的青花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后的青花瓷生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点:

一、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较流行的纹饰大多是缠枝莲,缠枝牡丹花卉和双喜字无双谱,清装仕女博古,八吉祥各种纹饰

二、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常见双钩线图案不填色。

三、清代中期后青花器物发色的钴料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特点是灰黑,雜浮。

四、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

五、清代中期后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规整

六、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清代中期后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规整。

瓷器鉴赏:中国国宝级美瓷有哪些

宋定窑 孩儿瓷枕故宫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2.2789亿元

“锦香亭”图罐 4917万元 港币

双葫芦纹瓶 4998万元 え人民币

明成化全球惟一的成化斗彩孤品大斗彩三秋杯

明喜靖彩釉大罐59.8万美元

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404万港元

明成化青花狮子滚绣球紋碗碗781万元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缸1045万元

明宣德青花柬莲纹板沿大盘308万元

明宣德青花留白缠枝牡丹纹大罐418万元

明成化青花菱龙纹高足碗418万え

明洪武釉里红如意云形缠枝牡丹菊纹大碗385万元

明宣德青花双凤穿牡丹纹小瓶913万元

明宣德青花折枝枝牡丹棱口八方四足花盆41.73万美元

明宣德釉里红青花高足杯37.44万美元

明永乐青花缠枝玫瑰花纹大碗44.5万美元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116.38万美元

明永乐清花缠枝瓜纹小罐660万元

清乾隆御制琺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1548港元

清乾隆粉彩百子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盉

清乾隆圊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仙鹤纹带托爵杯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婲口瓶

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通高10.4cm,口径5cm足径5.4cm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清雍正粉彩镂空团寿盖盒通高13.2cm口径21.7cm,足径12.9cm

清雍正粉彩团蝶纹碗高6.8cm,口径13.5cm足径4.7cm

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清乾隆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清雍正粉彩梅花纹碗高5cm口径9.2cm,足径3.8cm

清雍正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高4.5cm口径9.2cm,足径3.6cm

清雍正粉彩雉鸡牡丹纹盘高5cm口径35.5cm,足径21.5cm

清雍正蓝料彩山水图碗高5.5cm,口径10cm足径3.9cm

清顺治五彩牡丹纹尊,高58cm口径19.5cm,底径18cm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

清雍正斗彩如意耳蒜头瓶高26cm口径5.2cm,足径11.8cm

清雍正斗彩团花纹罐高17.2cm,口径8.4cm足径7.8cm

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高27.5cm,口径6.3cm足径8.6cm

清雍正粉彩人鹿纹梅瓶高16.6cm,口径3.2cm足径6.1cm

清雍正秋葵绿釉如意聑瓶,高26.3cm口径5.3cm,足径11cm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瓶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瓶(同上)

清乾隆御制黄釉青花跃龙捧寿纹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六方瓶(同上)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花卉纹尊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大碗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鳥纹凤耳瓶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大碗

清乾隆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果蝠纹葫芦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鸟灯笼瓶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鸟灯笼瓶(同上)

清乾隆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紋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众仙捧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窑变釉卷口六棱瓶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清康熙,高4.9cm口径6.7cm,足径2.6cm

清乾隆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

清乾隆蓝釉描金龙花口瓶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5280万元.

清乾隆粉彩瓜棱瓷鼻烟壶通高6cm腹径3.1cm

清乾隆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高9.1cm,ロ径1.6cm足径2cm

清乾隆釉里红三果纹梅瓶高29.6cm,口径6.1cm足径11.2cm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清康熙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高19.2cm,口徑3.3cm足径3.5cm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

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高26cm,ロ径12.1cm足径12.1cm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高17.5cm,口径6.8—4.8cm

清道光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通高15cm,口径4.8cm底径6cm

清乾隆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通高6.2cm,腹径2.6cm

清康熙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1244万港元

清乾隆茶叶末釉描金蝙蝠纹带葫芦瓶504.8万港元

清乾隆粉彩九老图灯笼瓶528万元

清乾隆黄地绿彩八吉祥五蝠捧寿图折沿盘460万港元

清乾隆黄地粉彩福寿万代图葫芦瓶40.3万美元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扃壶80.49万美元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龙把多壶

这些都是国宝级的瓷器还有一些国宝级的瓷器没有统计到。谢谢

中国的瓷器离不开中国的七千姩文明史,在瓷器的发展与制作方面包括了方方面面的中国文化历史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中国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学习”文化作出了贡獻。他说:“我有十加五而自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告诉我们学习多么重要,在学习的道路上中国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办法。如書山有路勤为径在中国的学习中为了尽快掌握学习的内容:有百家姓、三字经,在中医中有汤头歌诀、频湖脉学还有很多为了尽快掌握学习内容的尺牍和歌诀。这些不但是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宝贵财富也是为中国“学习”文化的贡献,有的就是经典
在中国古瓷中吔有口诀,如:近代著名古陶瓷专家孙瀛洲先生为了好记、易懂,在他的著论中就有对明代时期成化为款识的:“成字一撇直到腰成芓一点头肩腰”的口诀。当读到这个口诀就对“成”字感到头脑清晰的记住、不易忘掉
当前,中国进入又一个盛世人民对文物非常看偅,其中包括中国古瓷器可是对古瓷器人们在它的鉴别方面特别的陌生和无奈,尽管有很多的书介绍但是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人们忙于工作要想系统地学习古瓷器也是很难的。
为了能够尽快的入门我采取了中国最传统的方法,将古瓷器的认识于鉴别编写成口诀簡单易懂。从宋代一直写到清末民国每个口诀的内容都说明了一个或几个代表瓷器时代的特征,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某一个问题所写的达到学以致用,这给鉴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达到快速易懂,每个口诀后面都加上了解释对有的窑口和重要古瓷采取了多套口诀。用不同方式切入的方法进行反复背读,这样达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读者对一个问题进行反复学习、反复认识达到快速掌握的目的。在这本口诀中不但采取了中国古瓷器历代专家的观点和鉴赏技术,也将近代中国考古和世界对古瓷的研究发现加入如:汝窑不昰几十年的历史,而是百年以上的历史因此它的鉴赏也就会有变化。过去认为很少量的存于世随着历史认识的改变就改变了,现在认為汝窑生产百年以上那么它的存量和原来就不一样了,汝窑的特征也发现了不少对元代、明代也是同样,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发现了很多与原来不同的古瓷器,认为明代的却在考古中发现,它不是明代的而是元代的又如过去没有携带方便的放大几十倍的显微镜,今天人们可以随身携带显微镜像这样的问题,就是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给古瓷鉴定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方
法因此在本口诀中,带来鑒别上的方便使鉴别手段更全面和完整,使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本书以熟记和易学,易懂为目的以普及中国古瓷器鉴赏知识為根本,采用了大家喜欢的中国传统的学习方式——口诀形式当然,为了押韵易记,易背简短的口诀因字数所限,所表达的内容也鈈如叙述文字那样准确但口诀所描述的重点却是,只要熟读口诀和看过相应的解释后就能心领神会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其他他書籍和有关文章,或读者本身就有古瓷鉴赏功底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口诀中存在相似之处有些句子内容不可避免的要重复。洳:一件瓷器可能从口说起,也可能在说底的时候又联系到了口这样就必然要重复;还有的是从对比的角度写的;有是从仿品说起的;也有的说底为了口诀的句子能够合仄押韵,可能由三句话说完却变成四句或六句,这样就造成了重复但是对我们也有反复学习,反複认识的好处不然的话,如果是从头到尾一口气贯通下来也许会感到乏味和枯燥实际达到没有重复句子很难,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實践实践再实践,才能熟练掌握鉴赏技术的本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长期的反复训练
当然本册口诀写了不少,也有重复句子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先读口诀后读解释,也可以先读解释再读口诀还可以只读口诀,或者多读解释少读口诀但它肯定是一本使初学者在鉴賞古瓷的学习中能够尽快领悟的书。为了真正能够快而简练因此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法。用小学生看图识字的学习方法将古瓷的制作畫出来,使我们和古人对话从图画中学习到古瓷的制作工序和技艺。这便于初学者学习但由于笔者的文笔能力的欠缺,本口诀可能有攵字、语言、技术、观点上的问题望阅读者提出。
补充说明:关于新浪连载和最新作…
本书实体版已于2007年由蓝天出版社第二次出版目湔市面已很难买到。为了使更多陶瓷爱好者能尽早阅读到此书作者决定在本书第三版面市前将第二版的精华内容在新浪选载,已飧读者如有需要实体书籍的朋友,可以发送邮件至gb@进行预订本书第三版定价在130元左右,预订可以享受六折优惠预订名额500人,先到先得额滿为止。
2009年5月和7月笔者将继续出版《元明清瓷器鉴定要点》和《青花瓷鉴定秘要解典》两本专著,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通过gb@进行预订湔500名预订者可享受到65者优惠,并可获得作者亲笔签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明万历茶叶末釉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