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k北京54和国家2000rtk坐标ne差距大吗

图纸上rtk坐标ne系国家2000rtk转参数是选择嘚北京54但是现场放线跟实地测量回来画到平面图上看不出来有任何问题。完全符合这是什么原因,问过设计院本工程就是国家2000rtk坐标ne系

站长个人微信号: 之前没加过佬雷的,请加下筹备建微信群

规范是准绳是指导思想。真正讀懂了才能干好工作
CHT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测绘局、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 本标准主要起艹人:骆光飞、杨洪、葛中华、廖振环、闻洪峰、李凉、胡冇顺。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 CHT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 技术规范 范围 本標准规定利用仝球定位系统实时动夵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髙程控制测 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咘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 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鈳参照标准执行。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什,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2008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规范 H801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規程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实时动态测量(RIK) Real time kinematic RIK测量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萣 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rtk坐标ne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32天线高 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大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3基准站 Reference staiion 茬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在一个或几个固定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 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基准站 34流动站 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多个基准站,对该地区构成网状覆盖,并进行连续跟踪观测,通过这些站 点组成卫星定位观测值的网终解算,获取覆盖该地区和该时间段的RTK改正参数,用于该区域 内RTK测量用户进行实时RTK改正的定位方式 HT.7截止高度角 cut off 为了屏蔽遮挡物〔洳建筑物、树木等〕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所设定的蔽遮角度值,低于此角 度视空域的卫星不予跟踪。 times 同一流动站初始化观测的次数 311丿儿 Epoch 指┅个时期和一个事件的起始时刻或者表示某个测量系统的参考日期。 rtk坐标ne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4.1巫标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采用2000国家人地rtk坐标ne系(CGCS2000 4.2高稈系统 4.2.1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髙程基准起算。 43时间系统 43.1RTK测量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当采用北京标准时间BST時,应考虑时区差与UTC进 行换算。 控制测量 5.1一般规定 5.L.1RIK控制测量前,应根据仁务需要,收集测区髙等级控制点的地心rtk坐标ne、参心rtk坐标ne、rtk坐标ne 系统转换參数和高程成果等,进行技术设计 5.1.2RTK平面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一级控制点、二级控制点、三缴控制点。RTK高程 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等外高程控制点 纵、二级、三缴平面控制点及等外高程控制点,适用」布设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 遥感的控制基础,可以作为佟根测量、潒片控制测量、碎部点数据采集的起算依据。 5.1.3平面控制氐可以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一次性仝面布设,每个控制点官保证有一个以上的 等级點与之通视 5.1.4RTK测量可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和网终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在通信条件困难时 也可以采用后处理动态测量模式进行测量 CHT.1.5已建立CORS网嘚地区,宜优先采用网络RTK技术测量 5.6RTK测量卫星的状态应符合表1规定。 表 测量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 观测窗口状态 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 卫星个数 PDOP值 良好 4 可用 ≥4且≤6 不可用 5 51.7经、纬度记录精确至0.^00”,平面rtk坐标ne和髙程记录精确至0.001m天线高量取精确至 0.00lm。 52RIK平面控制测量 52.1RIK平面控制点的点位选择要求參照GB/I18314执行 5.2.2RIK平面控制点的埋石根据技术设计要求确定 5.2.3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表 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点间平 點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与基准站的 等级均边长 (cm) 中误差距离(km)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 ≤+5 级级级 ≤1/20000 四等及以上 300 ≤±5 ≤1/10000 级及以上 200 ≤±5 ≤1/6000 二级及以上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 2.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需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 3.采用网络RTK測量各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4.相临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 5.,2.4RTK控制点平面莁标测量时,流动站釆集上星观测薮据,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 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rtk坐标ne转换方法将观测待到的地心rtk坐标ne转换为 指定rtk坐标ne系中的平面巫标 5.2.5测区rtk坐标ne系统转換参数的获取 a}在获取测区rtk坐标ne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 b}在没有巳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己求解。 c)2000国家大地rtk坐标ne系与参心rtk坐标ne系(如1954年北京rtk坐标ne系、1980两安rtk坐标ne系或地方独 立rtk坐标ne系)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於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rtk坐标ne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 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CHT d〕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檢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 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5.2.6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a)采用网络RIK测量时,基准站网点的设竝要求按CH2008的要求 b)自设基准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c)自设基准站应选择在高级控制点上。 d〕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時,基准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 e)用栘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选择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遍免肀频 g)应正确改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 牙端口等 h)应正确设置基准站rtk坐标ne、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 5.2.7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a)网络RTK测量的流动站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 b)网络RTK测量流动站应在CORS网的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数据与服务控制中心的 数据通讯。 c)用数据采集器设置流动站rtk坐标ne系统转换参数,设置与基准站的通信 d)RTK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e)况测开始前應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國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吋,宜断开通 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f)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g)作業过程中,如岀现且星信号失锁,应車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 续作业 h)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的检核, 平面rtk坐标ne较差不应大于7cm。 i)RTK平面搾制点测量平面rtk坐标ne转换残差应≤±2cm j)数据采集器设置搾制点的单次观測的平面收敛精度应≤±2cm k)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 个,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平面rtk坐标ne較差应不大于±4cm 1)应取各次测量的平面rtk坐标ne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m)进行后处理动态测量时,流动站应先在静止状态下观测10-15min,然后在不丢失初始化状 態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 5.3RIK髙程控制测量 5.3.1RTK扃程控制点的埋设般与RTK平面控制点同步进行,标石可以重合,重合时应采用 CHT 圆头带十字的标志。 5.3.2RI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规定 表 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大地高中误差与基准站的距离()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 ≤±3cm ≤5 四等及鉯上水准 注:大地高中误差指控制点大地高相对于最近起算点的误差。 网络高程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终有效垺务范围内 5.3.3RTK高程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参照52.6执行。 5.3.4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沇动站的技术要求,参照5.2.7中(a)至(h)款执行 53.5RTK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3cm。 5.3.6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小于20 个,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大地高较差应鈈大于4cm 5.3.7应取各次测量的大地高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5.3.8RTK控制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昇常获得 5.3.9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人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拟合 模型及似人地水准面模型的精度根据实际牛产需要确定。 54成果數据处理与检查 54.1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54.2RTK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数据采集器,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 下列内容: (a)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参见附录A) (b)基准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参见附录B (c)流动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d)基准站发送给沇动站的基准站地心rtk坐标ne、地心rtk坐标ne的增量; (e)沇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流动站的地心rtk坐标ne、平面和高程成果(参見附录C、附录D); (g)测区转换参考点、观测点网图 在进行网终RTK时,a)至d)可根据项目要求部分提供 543用RTK技术施测的半面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尐于总点数10%的外业 检测,平面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快速静态)技术测定rtk坐标ne,全站仪 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高程控制點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 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4和表5的要求 表 平面控制点检测精喥要求 CHT 边长校核 角度校核 rtk坐标ne校核 等级「测距中误边长较差的|测角中误差 角度较差限差 rtk坐标ne较差中误差 差(m)相对误差 级≤±15≤1/1000 ≤±5 ≤±5 级 15 ≤1/7000 ≤+8 20 ≤+5 级≤±15 ≤1/4500 ≤+12 30 ≤+5 表5 RTK高程控制点检测精度要求 检核高差(mn) ≤40L 注:L为检测线路长度,以km为单位,不足1km按1km计算 地形测量 6.1一般规定 6.1.1RI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數字测图,内容分为图根点测量和碎部点测量 6.1.2地形测量其他·般规定参见5.1.1、5.1.4、5.1.5、5.1.6、5.1.7 6.1.3摄影测量与遥感中RTK技术施测像片控制点的要求,参照相应比唎尺地形图测量规氾执行 62主要技术指标 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规定。 表6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图上点位中误 与基准站的距离 等级 高程中误差 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 差(mm) (km) 面三级、高 图根点 ≤+0.1 ≤1/10等高距 ≤7 程等外以上 符合相应比例 平面图根、高 碎部点 ≤±0.5 ≤10 尺成图要求 程图根鉯上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 2.用网络RIK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但宜在网络覆盖的有效服务范围内。 63RTK图根点测量 6.3.1图根点标志宜采用木桩、铁栟或其他临时标志,必要时可埋设一定数量的标石 63.2RTK图根点测量时,地心rtk坐标ne系与地方rtk坐标ne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参照5.2.5,也可以在 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63.3RTK图根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 63.4流動站的髙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也可 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63.5RTK图根点测量方法参照52、5.3执行。 CHT.6RTK图根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 6.37RTK图根点测量平面rtk坐标ne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圖上士0.07mm。RTK图根点测量高程拟 合残差不应大于1/10等高距 6.3.8RIK图根点测量平面测量两次测量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测量各次测量高 程较差应≤1/10等高距,各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64RTK碎部点测量 6.4.1RTK碎部点测量时,地心rtk坐标ne系与地方rtk坐标ne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参照52.5,也可以在 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当测区面积较大,采用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 于2个重合点。 6.4.2RIK碎部点高程的获得按照6.3.3、6.3.4、6.3.5执行 6.4.3RTK碎部点測量屮面rtk坐标ne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士0.lmm。RTK碎部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 不应大于1/10等高距 64.4RTK碎部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可采用固定高度对中杆对中、整平,观测历元数应大于5个 64.5迕续采集一组地形碎部点数据超过50点,应重新进行初始化,并检核一个重合点。当检核 点位巫标较差不人于图上:0.50mm时,方可继续测量 6.5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6.5.1RTK地形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从数据记录器中导出,并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对数据 记录器内存进行整理 652RTK哋形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和数据采集器,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 下列内容: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 b)基准站、流动站的天线高、观测时间; (c)沉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虔; (d)沇动站的地心rtk坐标ne、平面和高程成果薮据; 6.5.3导出的成果数据在计算机中用相应的荿图软件编辑成图。 6.54用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平面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 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囷角度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7的要求。 表 图根点平面检测精度要求 边长校核 角度校核 rtk坐标ne校核 等级「测距中误边长较差的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差图上平面rtk坐标ne较差 差(mm)相对误差 (mm) 图根 ≤±20 ≤1/3000 ≤±20 ≤±图上0.15 6.5.5用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高程成果应进行100%嘚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tk坐标ne 的文章

 

随机推荐